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Google之忧起于萧墙之内,AI先行者为何掉队?
作者:适道AI组 编辑:狮刀 引言 2022年末,ChatGPT惊艳了世人,留下了急火攻心的“AI先行者”Google。 在随后的数月内测中,Google不同部门推出多个模型,但没有一个能对打GPT-4 。迫不得已,Google决定卧薪尝胆,重新梳理内部混乱的项目。只是截止目前,Google仍未能如愿,甚至被GPT-4 “套壳者”、老黄的“心头好”Perplexity AI 威胁到搜索老本行。 笑话1.0——“说谎成性”Bard 2023年2月,Google推出聊天机器人Bard充当“救火队”。然而,在官宣视频中,Bard错将智利甚大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怼”在美国JWST太空望远镜的头上。翌日,Google股价暴跌9%,市值缩水千亿美元。 笑话2.0——“全员皆黑”Gemini 2023年12月,Google推出号称全面超越GPT-4的Gemini。几个月后大家发现,该模型其他方面普通,但“政治觉悟”一马当先,比如让华盛顿穿上迷人棕色皮肤;让马斯克变身宋小宝;连香草布丁也变成了巧克力布丁(巧克力爱好者狂喜……但即便如此“正确”的Gemini,却不认识Google的创始人。 笑话3.0——“AI汪峰”Gemini 1.5 Pro 2024年2月,Google再接再厉,发布Gemini 1.5 Pro。该全新MoE模型被称为“更大、更快、更强”,最高支持1000万上下文。然而,科技媒体们的稿子还没写完,Sora就华丽登场了。 如果非要说Google实力不佳,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归根结底,GPT系列还是Transformer架构的“套壳”,而Google正是Transformer的“原创”。 为何Google“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俗话说“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虽然Google谈不上溃败,但其“三败OpenAI”的战绩同样主要归结于内因。 近期,FT发布文章How Google lost ground in the AI race。作者多次采访了Google现任、前任高管,业内人士以及分析师,并得出结论:Google暂时落后的原因包括“落地迟缓”“山头林立”“资源分散”等大公司病。适道对文章进行了编译,请安心食用。 1 内部“封建圈地”,员工各为其主 Google 受困于领导不利、内部竞争、市场转型难。 战时领导力不足:根据前员工的说法——高层“压力山大”,因为他们要在没有历史借鉴的前提下,迅速做出反应。 尤其是CEO“劈柴哥”。最近Pichai 承认:虽然自己早就意识到 AI 对 Google的重要性,但还是没能预料ChatGPT 居然能引发全球热潮。 过于保守行动迟缓:有内部人士认为,Google作为搜索市场的领导者,一举一动都处于聚光灯下。因此,公司对开发新AI 服务比较谨慎。根据墨菲定律,你越害怕的越会到来。Bard和Gemini 接连翻车,导致“嘘声”远多于“叫座声”,Google还不如脱了鞋撒丫子跑。 山头林立相互掣肘:现任、前任高管均将Google 描述为“封建领地”,每个产品线都有自己的“领主”。因此员工更倾向于不断优化产品,拿增量谈绩效,而不是放手彻底创新,更别提跨团队合作。 例如,GenAI的“决策权”被下放到各个部门——搜索和信息服务的部门;Android和Chrome在内的计算平台;Gmail和生产力应用在内的云计算部门;连YouTube也插了一脚。 结果就是,虽然AI团队很想创新,但搜索和广告团队扯着裤子,不让它跑。 根据前员工的描述:Google 这艘巨轮眼看要撞上冰山,却不愿或不能变航线。 2 CEO方向模糊,不够“狼性” Pichai自己也承认,公司规模太大导致处处掣肘。而且因为搜索太成功,大家的风险厌恶程度很高。 因此,他想做一个自由创新空间,让大家可以随意创新,不用担心影响Google招牌。例如,去年Google推出一个实验性新搜索服务,包含了GenAI功能,并在 Google Labs 测试网站上进行了测试,这种做法让人回想起Google 早期的创新模式。 然而,根据实际访谈,很多员工并不买账。 一方面,全公司笼罩在裁员阴影下。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理想比不过面包。大家都想着如何保工作,叫我们如何创新? 另一方面,更大的麻烦出在了领导层。一位在Google工作8年的软件工程师Diane Hirsh Theriault表示:领导层只会指出“模糊的AI方向”,缺乏自己的真正立场,这会损害公司的根本利益。 例如,Pichai身先士卒,参与日常决策,决定如何在产品中整合GenAI功能。 有员工吐槽:Pichai 已经成为AI首席产品官,就像他在2015年做CEO 前那样。有内部人士警告,Pichai过于关注AI 产品细节,这会分散他担任CEO的本职工作。 另外,Pichai的领导风格相当温和,喜欢由大家共同探讨并得出结论。有员工担心Pichai过于nice:现在火烧眉毛了,再商量下去,微软和OpenAI就要在AI上干死Google了。 有两位消息人士称,公司内外的高级利益相关者正在敦促 Pichai 采取更激进和果断的行动。 3 合并团队貌合神离,相互甩锅 实际上,Pichai并非完全没有“狼性”。 ChatGPT 发布后,Pichai就将外界闻风丧胆的AI团队——Google Brain和DeepMind合并了。从结果来看,决定非常及时,由合并团队开发的Gemini其实也是优秀生,只是没有全面超越GPT-4而已。 但对于“换老板”这件事——DeepMind联合创始人 Sir Demis Hassabis 被任命为合并后的 Google DeepMind 负责人。很多人都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应该由产品团队,而不是研究人员指导GenAI在公司服务中的应用。 带着这些不满,新组织内部也在“分头行动”。 一位现任员工还将“错失创新机会”甩锅给了基础研究团队。他认为是该团队没能获取必要计算和其他编码资源,导致扩大 AI 实验规模出现困难。 目前有传言称Google 还要进行类似重组,任命一位负责所有服务的单一产品主管(目前Pichai的角色)。最近,长期担任高管的Elizabeth Reid被任命为搜索主管。这是4年来,Google主要产品首次由单一高管控制,这侧面表明了 Pichai 开始寻求新一代管理者。 总的来说,Pichai的“渐进式改革”与微软Nadella的“大刀阔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AI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投资,包括投给OpenAI约130亿美元;对法国初创公司 Mistral 的投资,以及在微软产品中整合GenAI功能。 4 搜索、广告业务根基尚稳 退一步说,偏重GenAI也可能毁掉Google的搜索大本营——如果用户都在用AI直接获取答案,谁还会点广告? 对此,前Google实习生、现 Perplexity CEO Arvind Srinivas指出:Google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不仅能平衡AI创新&广告业务,还要直面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和股价短期波动。 Srinivas认为,Google完全有能力进行创新,但任何大动作都伴随着风险。 实际上,Google的广告业务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后,公司花了很多年来说服广告商和投资者:移动广告同样有利可图。 Pichai表示:尽管外界过于担心GenAI对Google的负面影响,但Google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例如,早在14年前,Google就通过Google Instant 服务提供直接答案,这曾引发外界对其“自毁长城”的担忧。但目前来看,用户还在点击 Google链接,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回答问题的方式不断演变。 从数据看,此前的Google“唱衰论”的确夸大其辞。Statcounter显示,微软在全球搜索市场的份额仅为 4.4%,Google则是 89.5%。要知道,微软Bing率先整合了GenAI功能。 然而,如果Google不能及时全面采用GenAI,那么用户可能会转投Perplexity AI 或其他AI 驱动服务。 据悉,Google 已经开始在其主要搜索引擎整合有限的GenAI功能测试,并向美国、英国的部分用户提供由AI 驱动的主题概述。
传辛选旗下主播停播,马斯克希望特斯拉裁员20%,雷军称智界蔚来小鹏都不错,12306辟谣纵容买长乘短,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4月22日 农历三月十四 比亚迪首款新能源皮卡 正式命名叫 BYD SHARK 了 官方谍照长这样 有一说一 看起来还蛮帅的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传辛选旗下主播将无限期停播,官方暂未回应 ( 新浪科技 )今日有截图流出,内容显示因不可抗力,辛选集团旗下主播自即日起无限期停播,具体的复播日期未定。 辛选表示,部分主播的小店尚未关闭,有购物需求的用户仍可下单,小店客服及辛选客服团队将继续为广大辛选用户服务,商品的售后问题请联系小店客服或辛选小助理。 对此,辛选集团官方暂未作出回应。在快手上联系辛选小助理,目前人工客服服务正常,同时客服人员称,前述消息不影响用户在途的商品交易。 :前几天辛巴就放狠话了。。。 # 马斯克希望特斯拉裁员 20%,与季度汽车交付量降幅匹配 ( IT之家 )4 月 22 日消息,彭博社报道称,马斯克希望特斯拉裁员 20%,因为其季度汽车交付量下降了 20%,马斯克认为裁员比例应与 2023 年第四季度至 2024 年第一季度的汽车交付量降幅相匹配。 特斯拉表示,2024 年第一季度交付了 386810 辆汽车,比上一季度下降了 20.1%,同比下降 8.5%,这是该公司自 2022 年以来的最低季度表现。 据此前报道,马斯克于 4 月 15 日发出全员邮件,称特斯拉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 10% 员工,超过 1.4 万人受到影响,其主要市场美国和中国成为了重灾区。 :给老马来了点小小的中国汽车震撼。 # 雷军称若着急购车智界蔚来小鹏都不错 ( 新浪科技 )今日下午,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 发文,疑似对上午“ 华为‘ 截胡 ’小米 SU7 订单 ”相关传闻进行回应。 雷军表示,目前小米 SU7 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正在快速提升,标准版和 Max 已经提前交付。不少准车主在小米汽车 App 里发现,预计交付时间提前了。 雷军同时还向网友喊话:“ 如果您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比如,智界 S7、蔚来 ET5、小鹏 P7 系列等,大家也可以考虑选购! ”智界汽车随后转发该微博,并表示“ 感谢雷总推荐 ”。小鹏汽车也发布致谢微博。 :雷军:格局打开。 # 12306回应被质疑纵容买长乘短 ( 快科技 )据国内媒体报道,有网友在抢票时发现,12306 购票系统中,疑似纵容旅客“ 买长乘短 ”。 报道称,蒋女士买票时看到,5 月 1 日 G1278 次列车武汉 - 天津没票,但多买一站“ 武汉 - 唐山 ”却有票,这不是引导着乘客“ 买长乘短 ”吗。 对此,12306 客服向媒体回应称:针对“ 长途余票充足,短途区间票无票 ”的情况,售票系统会优先满足长途旅客,乘客可以选择候补或“ 买长乘短 ”,但未乘区间票款是不退还的。 :我如果能买到票,买长乘短也不是不行。。。
这次,终于轮到理想来降价了
今天一早,理想放出了罕见的大招。 除了上周刚刚发布的 L6 ,理想旗下最新款车型集体降价,直接冲上热搜。 在我印象里,这是理想这家公司第一次有官降的动作。 之前不管是理想 ONE 还是老款 L7/8/9 ,理想要么是改款增配调价格,要么是在门店里来点终端优惠。而这次不一样了,官方指导价直接调低。 具体来看, L7 和 L8 的低配 Pro 车型,降价 1.8 万;L7 和 L8 的中配 Max 、高配 Ultra 车型,降价 2 万;L9 的两个配置降 2 万;还有最贵的 MEGA ,降价 3 万。 另外,理想之前说的,会在 L8/L7 上推出不带空悬的 Air 版本,可能就此打住。 根据 36 氪汽车的报道,理想官方人员表示: “ 本次价格调整, Pro 车型已经覆盖了原有的 Air 车型价格,同时 L6 热销,也能提供很好的 CDC 悬架满足需求。所以 L7/L8 不会再推出 Air 车型。 ” 这倒也合理,反正图便宜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之所以我会说这是 “ 罕见大招 ” ,不仅是因为这是理想头一次降价,更因为这几个车的售价也就是上个月刚刚发布,这才不到两个月时间,真是主打一个意想不到。 遇到降价,最先坐不住的必然是老车主们。这一块,理想也是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说 啥也不说,差价直接现金补上。 是真的给现金,脖子哥看到有人的差价都已经到账了。其实这种直接退现金是挺麻烦的,因为还会涉及到税额啥的,加上理想卖的也不少,这一整波下来,几个亿估计是有的,可以说诚意是给足了。 其他品牌都赶紧来学学,别发布上说着一定不忘老车主,结果最后就是还要人家置换才能拿补贴,或者就发了一堆用不完的积分啥的。 直接打钱,这才叫是给老车主最大的安慰。 哦,还有一些降价从来不管老车主的,那就算了,不在此次讨论范围。 从时间点上看,理想这次降价是有点让人出乎意料的。因为就在昨天,理想才刚刚公布了 L6 的战报, 72 小时大定超过 1 万台。 这个成绩不说有多么优秀吧,但放在当下和它的竞品们对比,肯定也是不差的。 但如果我们结合 L6 的售价,以及理想这两个月的遭遇,脖子哥也稍微马后炮一下,可以说理想这次降价又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在 L6 的发布会上,理想官方说本来是打算把起售价定在 25.98 万的,还有一些博主说理想最早是打算定 26.98 万的,反正他们最终咬咬牙,把价格改到了 24.98 万。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 L6 和 L7 这俩兄弟,基本是一个模子的,都是大五座 SUV ,车长也就差个 10cm ,主要就差在电池、空悬这些。 这些东西说实话,对于理想的目标客户群体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感知,大伙儿喜欢的大沙发大冰箱这些, L6 依然给到了。 可 L6 比L7 便宜了足足7 万块,这个差价让 L7 有点尴尬了。L7 作为理想卖得最好的一款车,销量好的时候一个月卖掉 2 万台。 你这 L6 的推出,会把自家 L7 拉下马,那对于理想来说,可就亏大了。所以才用 789 的降价来拉近与 L6 的距离,提高老大哥们的性价比。 除了避免伤害同门,理想这波官降更为重要的,是要去挽救之前的错误。 众所周知,理想在 MEGA 上栽了个跟头。这款车当时被理想寄予厚望,但事实是争议的声量远远大于实际的销量。 上个月,一共卖了 3229 台,作为一台 50 来万的纯电 MPV ,这个成绩其实并不差。 可是李想本人之前在 MEGA 上放出了各种豪言壮语,什么要成为 50 万以上销量最高的车,这回都被现实狠狠打脸。 关于 MEGA 的问题,我们之前也有过相关分析( 传送门在此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这里说的问题是,因为理想过于重视 MEGA ,它把资源全都投入在了 MEGA 上,直接导致 L 系明明是一个很大的改款,但大伙儿都顾着看 MEGA ,没多少人来关心了。 我来简单盘盘 2024 款 L 系的改动,你就懂了。 L9 和 L7/8 的高配车型新增大了电池,比如 L9 从原来的 42.6 度变成 52.3 度电,加了小 10 度电, CLTC 纯电续航增加了 57 公里。 冰箱原来是 L9 的专属,现在 L7 和 L8 也有;空气悬架原来 L7/8 低配是没有的,现在也有了;还有搭载激光雷达,能实现城区 NOA 的高阶智驾 AD Max ,原来是高配车型专属,现在也扩展到了中配。 更别说什么全系升级 8295 ,座椅十点按摩,铂金音响了。 看到了吧,其实 L 系的改款是个量大管饱的大增配,甚至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开一场发布会,但理想只是把这些信息放在了 MEGA 发布会的最后环节,当做一个 “ 餐后甜点 ” 。 最后的结果是, MEGA 没有大卖,还影响到了 L 系。李想在后来复盘的内部信里说, “ 主力车型理想 L8 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 。 理想做纯电车没啥错,但完全纯电的时代还要等很多年。至少在接下来几年内,增程家用 SUV 依然是理想的基本盘。 而撇开这些方面,在脖子哥看来,另一点促使理想降价的,是它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品牌价值并没有那么高。 在 MEGA 发布之前,理想可以说是最被看好的新势力车企。 它是新能源豪华市场的常胜将军,是第一家盈利的新势力,是账上 1000 亿、现金流最好的中国车企。 在它定义的榜单里,理想都是各种领先于友商。也是从它每周发榜开始,车圈开始流行起车企自己发销量榜,每家的维度还都有点不一样。 这些亮眼的成绩,估计也是让理想有点飘了,以为自己大概是站稳了脚跟。所以不管是在 MEGA ,还是 2024 款 L 系的定价上,理想都没有给出惊喜。 抛开 MEGA 不说, 24 款 L 系上理想是有增配,有干货的。但恰逢同行们都在搞增配降价,大伙儿一看,你怎么还是这么贵啊?不好意思,打扰了。。。 现在的情况大家也知道,车企全在打价格战,连 “ 绝不降价 ” 的蔚来,今年也通过更新 BaaS ( 电池租赁 )政策,变相降低了车子的到手价。 对手们都在降价,理想的竞争力自然就下降了。 说白了,之前有那么多人会买理想,不是说它真能掏出一堆别人都没有的东西,而是当你有三四十万预算,要去挑一台家用车时,理想在那个市场确实有性价比。 所以理想的这次官降,就是提升它的 “ 性价比 ” ,用黑话说,这是回归用户的价值。 总的来看,我觉得理想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就甩出了这么大的动作,这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而且理想还在向友商们积极学习。小米 SU7 发布后,他们每天都在官方号上整出一个你问我答,把持币观望的人拿捏死死的。 这不,理想已经偷学过去了。 不管怎么说,理想仍然是新势力里的一哥,它 “ 全家出行用车 ” 的标签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我们就要看它要怎么守住这个标签了。 撰文:白日梦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 大饼
联想戴炜:基于擎天3.0,以“一擎三箭”重构AI原生的方案服务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4月22日报道,在4月18日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2024 Lenovo Tech World)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方案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谈道,在擎天3.0引擎的强大支持下,联想方案服务业务将以“一擎三箭”的战略布局,打造全栈智能化全周期服务,通过智能体,让人工智能惠及每一个企业和个人。 戴炜认为,大模型将能够驱动企业智能体和个人智能体,打造混合式人工智能,而对上一代AI有所布局的企业,将在大模型时代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他介绍道,七年前,联想前瞻性地看到AI所带来的智能化转型趋势,并率先将AI应用在集团内部。 以国内最早在企业端的AI应用之一——联想智慧客服系统“魔方”为例,它以仅400个坐席支撑联想在中国年均2000万的客服单量,理解准确率接近95%,解决问题的占比已经超过55%。魔方智慧客服系统从第一代产品演变至今,见证了技术从深度学习到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所带来的巨变。 戴炜补充道,联想正在将方案服务产品全面升级为混合人工智能时代的Portfolio 2.0,包含联想多年技术研发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涵盖支持服务、数字工作场所、可持续发展和智能混合云方案。此外,联想还将以行业智能体为突破,面向每个行业不同的细分场景,打造端到端的、量身定制的行业解决方案。 为此,联想基于原擎天架构中的技术中台(GPaaS)和业务中台(VPaaS)等模块升级,打造了擎天智能体引擎,其包括核心的AI开发和运行层,混合大模型和知识库工具层,以及涉及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的企业的通用智能体业务层。 借助擎天智能体引擎,联想将与大量的行业ISV和大模型伙伴一起,打造不同行业的智能体解决方案。基于擎天智能体引擎共享通用能力,加速每个行业中智能体的拓展速度。 “仅凭一个智能体无法解决一个行业的所有问题,行业问题需要细分到具体的场景”,戴炜提到。得益于擎天智能体引擎,联想方案服务将全栈服务升级为智能化转型的全周期服务,以此来满足混合AI部署对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推动企业系统架构向AI原生的变革。 目前,联想正把擎天升级为以企业大模型驱动、智能体为核心的“擎天3.0”,并驱动“三箭”(政企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和消费用户三大客户群)为千行万业和消费者提供AI原生的方案和服务。作为“一擎三箭”的战略布局的核心,联想将在擎天智能体引擎的支持下,面向政企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和消费用户搭建起核心竞争力。 戴炜强调说,政企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和消费用户都应该是AI普惠的受益者。除了面向政企客户打造的Portfolio 2.0,联想还通过百应智能体,让中小企业群体一站式使用企业智能体,并接入企业SaaS应用系统,实现真正可用。另外,联想还打造了嵌入联想小天智能体中的主动式智能服务,为消费用户提供大模型应用从云端到“口袋”落地的智能体验。 以“全栈AI”战略为指导,联想面向AI的全新十年已做好十足的准备。作为完成AI行业应用的最后一块版图,联想将围绕“一擎三箭”重构AI原生的方案服务。戴炜表示,“AI的史诗级机遇,绝不仅仅属于某几个企业。联想将建立‘擎天生态联盟’,与更多致力于AI应用开发、大模型研发及大模型服务的伙伴共赢这个伟大的智能新时代。”
联想刘军:AI PC有五大特征,联想AI PC旗舰新品5月发售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4月22日报道,在4月18日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2024 Lenovo Tech World)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引领AI革命的新十年征程已经开启,联想已做好充分准备。” 据他介绍,经历7年变革,联想已经构建起全栈AI战略布局,将以企业智能体升级客户直达模式,全栈AI加速3S转型,驱动AI普惠、共同构筑中国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早在7年前,联想就看到了AI可能带来的巨变,预判了智能化趋势。刘军透露,联想在2017年时,面临复兴PC主业和建立新业务的双重挑战,同时作为中国领先的IT公司,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联想确立了“联想 智慧中国”的愿景,并开启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和3S转型,重塑业务增长。 “联想实际上是AI最早的应用者、先行者。联想最先从自身内部应用推动两大转型,这都需要IT技术帮助,而且必须是自动化技术。”刘军介绍说,“比如直达消费者,现在联想可以直接触达国内两亿消费用户,如何与两亿客户沟通、做好服务,人工根本不可能。在应用了AI之后,我们发现它非常有价值,后来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智能化转型。” 七年变革,九转功成。作为联想集团的先锋军和试验田,联想中国目前已经建立起领先业内的客户直达业务模式,成功构建起全栈AI布局,即AI内嵌的智能终端、AI导向的基础设施和AI原生的方案服务,成为领先的基于“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架构的AI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 其中在AI内嵌的智能终端方面,“联想小天”个人智能体和具备五大特征、真正意义上的AI PC旗舰新品“AI元启”版的重磅发布成为一大亮点。刘军表示,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加快了AI PC问世的节奏。深耕PC市场40年,继家用电脑、互联网电脑之后,联想有义务引领PC产业开启第三次代际升级,第一时间为中国用户带来全新的AI PC体验。 刘军还表示,对AI PC这个词,联想给出了明确定义。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产品叫“AI PC”,但往往只具备一个特征,即本地异构AI算力,靠的是云端大模型。而联想AI PC同时具备本地模式,本地模式下除了异构AI算力,还有其他四个特征。“我们认为,具备五大特征的AI PC才是真正的AI PC,尤其是个人智能体和个人知识库(特别关键)”。 这里的“五大特征”包括:内嵌个人大模型与用户自然交互的智能体、个人知识库、本地异构AI算力(CPU/GPU/NPU)、开放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五大特征齐备,PC将不再是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而是 AI Personalized Computer——人工智能个性化电脑(AI PC)。 刘军透露,真正意义上的联想AI PC旗舰新品“AI元启”版将很快与用户见面,4月18日正式发布,5月12日用户可以到店线下体验,5月20日将正式对外发售。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刘军最后总结了7年转型的心路历程。他在现场用《清平乐 六盘山》表达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豪情。展望未来,他表示,联想将与产业协同发力、与生态协同发展,开创更加精彩的AI新十年。
华为 Pura70 Ultra,为什么能卖 10000 元?
新机开售,很少会遭遇「扫荡」般的抢购。 华为经历了两次:一台去年的 Mate60 Pro,一台上周的 Pura70 Ultra。 爱范儿也在第一时间兵分两路,前往广深两地,赶上了首发体验。 毫无疑问,全新升级、加入「先锋计划」的 Pura,又是一台现象级手机,在线上线下秒速售罄的同时,也引来了铺天盖地的争议:为什么要用三角形模组?为什么有那么多个版本?为什么敢出一台「芭比粉」? 当中最大的争论点集中在: 为什么纸面参数不突出的 Pura70 Ultra,敢卖 10000 元? 华为设计的基本功:CMF 我们编辑部轮番体验 Pura70 Ultra 的这几天里,有不止一位伙伴反映「Pura 是第一部让我想长期当主力机的影像旗舰。」 这种感受并不是空穴来风,究其根本,是源于华为在手机 CMF 设计中的多年积累。 CMF,指「颜色-材料-表面处理」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产品生产设计当中的核心要素,各个品牌的手机「个性」,也往往都在这体现。 华为 P 系列在颜色的选择上,一直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P20 的极光渐变色 P30 的天空之镜 P40 的冰霜雾水 P50 的初春三时色 P60 的洛可可白 Pura70 Ultra 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大大胆的尝试。 以主打色香颂绿为例,在这款手机的背面,集齐了绿色花纹素皮、绿色玻璃、绿色金属镜头保护环、红色主摄镜头装饰圈,和金色金属「标签」。 虽然集齐了 3 种材质和 5 种色彩,但放在一起,却不显凌乱。 「星芒黑」「星芒白」「摩卡棕」「香颂绿」的素皮背板,分别搭配着颜色略有区别的的金属包边(中框、镜头模组),使得两种材质由于色调的统一而相互融合。 红色主摄镜头装饰圈露出时,有点打破背面的色彩平衡,但升降模组大部分时间都在闭合状态,更何况本就是给别人看的升降镜头,当然要更突出的颜色。 总之,显眼的不突兀,突兀的不显眼。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素皮材质都是持有保留意见,总认为它偏老气、不耐磨。 但 Pura70 Ultra 上的素皮,却成了它整机设计的亮点核心之一。 Ultra 的镜头模组大、层次多、形状复杂,如果还使用传统的亮面玻璃背板,视觉上的高光会过多,后盖可能看起来较为杂乱,全是亮点相当于没有亮点。 磨砂背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整机重量就得不到有效控制。如此看来,素皮似乎成了不二之选。 素皮不素,是华为在背板设计中的一大课题。 Ultra 采用的素皮材质,兼具亲肤触感和设计质感,其「星芒纹」的设计语言,来自塞纳河畔夜空的星光倒映在水面、并折射出耀眼星芒的画面定格。 在此,华为掌握了很好的比例和层次,Pura70 Ultra 也成了前几代产品设计的集大成者。 金属边框和素皮背板的质感是 Pura70 Ultra 的静态天赋,是用户初见新机、愿意继续了解新品的敲门砖。 而当你亲手拿起 Pura70 Ultra,会感到华为在营造优秀手感上的经验积累。 即便 Ultra 重 230g 左右,但握持手感完胜另外几部比它轻的影像旗舰。 「足秤」,是拿起 Pura70 Ultra 的最大感受。这并不是指 Ultra 够重,而是整台机器十分紧实,「屏幕-中框-后盖」之间的过渡非常丝滑,手指滑过感受不到断层感。 大弧度 R 角处理,四边等宽的窄边框,以及 3D 玻璃的运用上,P70 Ultra 塑造了华为历史上最好的正面观感,也带来了非常贴合的手感。 一台紧实且跟手的机子,一是能摒除「廉价」的松垮,提升整机的质感,;二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握持手型,间接地通过顺手来减少重量。 这也是我们得出「完胜其他旗舰」结论的原因所在。 2016 年,荣耀初代 Magic 采用的八曲面屏就已经将「等深、正反八曲」的概念带到了市场,这种「超前」的贴合手感给当时的市场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虽然多年来陆续有厂家尝试,但终究没能做出「那种味儿」,也没让符合握持感的设计,跟上手机的迭代。 小米 14 Pro/Ultra 算是在屏幕「直曲困境」中,率先走出来的一个。雷军曾说为了这块全等深微曲屏,用了 5 万片玻璃,和 18 倍的成本 。 华为 Pura70 Ultra 等深四曲屏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 Mate60 Pro 的四边等宽的窄边框和中框,在手感上真正将手机的前中后融为了一体。 这几乎也意味着旗舰机曲面屏设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等深四曲屏,已经是主流旗舰的未来。 突破点,设计力展现 在旷日持久的 Pura 70 系列曝光过程中,三角形的相机模组区域,是一个「并非悬念的悬念」。 说它并非悬念,是三角形早已出现在各路爆料图里,大家很早就知道华为要这么设计了。 说它是悬念,是因为非方即圆的相机模组区域设计很难再有突破,三角形过于大胆,不平衡的三角形线条挑战了多数人的审美认知,这也是很多人在看到曝光渲染图时,觉得「怪异」的源头。 但答案是,华为通过大弧度圆角处理,赋予三角形「柔和感」,以及三颗镜头的大小和排布,来形成横向的对称感,消解了三角形本身的不平衡感,并打破了目前「非方即圆」的设计逻辑,第一次把「三角形」带上了智能移动终端的核心设计概念。 同时,Pura70 Ultra 又保留了三角形的轮廓,和「锐意向前」的 Pura 系列精神呼应。 当然,它本质上还是个三角形,所以不少人接受不了这个设计是正常的。 但以我的视角来看,华为在突破设计、彰显个性和兼顾大众审美上,做得超乎我的预期。 三角形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使用体验。 单手握持时,居中的圆形模组,往往会让食指无处安放,但是华为坚持把模组放在左边,右手握持时,食指有很大的空间活动,手指不会碰到镜头,以至于每次拍照前都要经历「哈气-用衣角擦镜头-再次打开相机」的尴尬流程。 本以为这又是一项「右撇子专利」,再次落下了「左撇子人群」,但事实上左手使用非但不会弄脏镜头,三角形的设计刚好为食指和中指提供了着力点。 打破对称平衡的居中设计,不仅没有「左右为难」,还让所有用户「二手得兼」。 三角形的设计,也再次强化了 Pura 系列的符号语言。 P60 的方圆模组+三摄排列,让其一曝光,就成为了许多网友的创作源泉,甚至还为此衍生出了 P60 专属手机壳。 Pura70 Ultra 仍延续了这种符号,镜头模组形状的更新,还进一步强化了「可爱」的印象,北极熊手机壳的出现,比 P70 系列发售的时间还要早。 虽说与走「高端」的品牌调性有些相悖,但这份独属于 Pura70 系列的符号,加强了人们对这台新机印象与认知,也能走进更多的群体。 对于那些觉得三角形突兀的用户来说,这些奇思妙想的「二创」,或许会成为他们更容易接受接受 Pura 全新设计的契机。 品牌气质时尚化 CMF 做好是基础,设计个性化是加分项,在「形态」的努力之外,我们可以继续寻找华为在 Pura70 Ultra「神态」上的塑造。 华为对 P 系列的品牌定位一直都是「引领科技美学新风向」,意思是时尚为先。 升级后的 Pura 系列,强调突破求变、锐意向前,意思是相较以前,更时尚。 在拿起这台 Pura70 Ultra,并且把目光放在细节里,不难发现 Pura70 Ultra 在「时尚感」上的努力,是有章法成体系,且有成效的。 首先,金色金属 XMAGE 标签,是一举三得的设计点睛之笔。 一是让 Ultra 有了专属设计,与其他三个系列有所区分。 毕竟 1 英寸大底、超聚光伸缩摄像头等硬实力和黑科技,只有 Ultra 有。 二是让 XMAGE 这个华为自有影像品牌更加凸出显现。 自从 Mate50 系列结束了与莱卡的合作,用上了自家的影像,XMAGE 一直都是各界备受关注的对象:失去了徕卡的华为还有影像?自研的 XMAGE 不就是翻版?没有了摄影的华为还有什么? 事实证明,经过三代机型的努力,XMAGE 没有扑街,而是逐渐自立山头、自成一派,特别是 Pura70 Ultra 的 5cm 微距,再次打破了移动摄影的极限。 三是突出一块的「标签」设计,是时尚设计的惯用手法,许多潮流、轻奢品牌,都会在衣服的某处做一些突出的标签,增加辨识度的同时,也突破了平面设计的纬度。 Pura70 Ultra 的突出标签,也因此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时尚元素。 回到和标签相辅相成的背板,上面的素皮压纹不是华为第一次使用,在 Nova 12 Ultra 的 12 号色上就有成功运用,而 12 号色的 Nova 12 Ultra 就是主打时尚卖点。 同为时尚,nova 的风格更年轻也更潮流,而 Pura70 Ultra 在延续性设计的基础上,通过「高定刺绣压纹」工艺,把时尚描绘的更含蓄也更 Old Money 一些。 比如星芒黑和摩卡棕,在时尚中带点复古,但看不出土,就很「老钱风」。 Pura 70 的整个系列都在贯彻着时尚的元素,包括配件在内。 官方配件中,云朵素皮保护壳和印花磁吸保护壳,很明显就用到了奢侈品包包的设计元素: BV 的云朵包和 BV 绿: 以及 LV/Fendi/Dior 的老花风格: 这种设计风格,不是霸王茶姬对 Dior 或者 Gucci 设计的粗暴挪用,非形似,而是神似,要的是时尚的那种感觉。 这是形似,看得出来是一个东西,但视觉没有冲击,内心有些鄙夷,简言之就是抄袭。 这是神似,即使样子完全不同,但依然能从二者的身上看到似曾相识的庄重、霸气,以及威慑力。 于是,从基本功、突破设计和时尚感三个层面上,Pura 70 系列,尤其是 Ultra 兑现了前几天自己所说的,在时尚感和设计上相对于 P 系列的升级。 2020 年底,Mate 40 Pro 发布,除了 88° 曲率的视觉无变设计,全新星环的镜头模组不仅完善了 Mate 30 上的 Halo 环,还使得「星环」正式走入了 Mate 的家族语言,延续至今。 Mate 60 Pro+ 上的「惊鸿一撇」,更加衬托出了星环的中心地位。 2023 年底,华为首款耳夹耳机 FreeClip 上线,独特的佩戴方式引人瞩目,大胆的颜色采用,也让这款耳机突破了本身的「工具属性」,在适合长时间佩戴的同时,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一款「赛博耳钉」。 今年二月,被称为「时尚制作」的华为小折叠 Pocket 2 发布,「珍珠双环」的外屏设计,「大溪地灰」全新配色,还有联名艺术定制版。 当然也少不了主打设计、时尚、年轻的配件。 上周,和 P70 系列一同开售的,还有全新的口红耳机 FreeBuds Lipstick 2,其设计灵感来自于「水滴」,耳机大胆的造型设计,和专为女性群体定制的口红充电舱,从里到外,都在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 华为在一次次大胆和超前的设计中,逐渐成为一家时尚公司。 在友商和竞品都在拼硬件、参数和跑分的时候,华为像是多了一件利器,从无限内卷的性能比拼中撤出半个身位,把时尚和设计,打造成华为产品的新卖点。 因此,在 Pura 系列取得突破的背后,其实是华为近年来在前进路线上的积累与改变。 相比于上一代的 P60 Art,这一次的 Pura70 Ultra 同为系列最高,也实现了迭代涨价。 这其中固然有配置上的增强:比如内存加大,主摄升级等等。但在我看来,华为的品牌力、技术和配置升级,是支撑 Pura70 Ultra 万元起售的一部分因素。 设计,让这款手机在让人信服地获得「溢价」上,居功至伟。 从目前售罄的现状和预期的销售量,华为 Pura70 Ultra 合理地站在了三星 S4 Ultra 和苹果 15 Pro 相同的产品价值线上。在同价位的对比下,它卖到 10000 元,在此也显得更有说服力。 前提是,你对跑分这种事情,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
苹果Vision Pro遇冷后,国产AR焦虑“iPhone时刻”
原阿里巴巴CEO、后出走创立嘉御资本的卫哲在一次相聚上,向AR企业Rokid创始人祝铭明提了个问题:你现在是行业头部了,但你能想清楚一个核心问题吗?如果你一个头部企业一年就只有几个亿的收入,这说明什么? 卫哲这么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本来就是个不够大的市场;二是说明行业一定没有找到真正的爆发点。这样的解读对任何一个赛道都是致命的,对AR也并不例外。 时至今日,在苹果公司发布Vision Pro(简称AVP)热度的带动下,AR热度又起,Rokid开发者社区中的开发者人数从一千多涨到了三千多,但距离市场成熟与规模化扩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Rokid如是,对苹果公司的AR业务亦如是。 近日,Rokid推出新款AR眼镜Rokid AR Lite,祝铭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谈到了营收增长、对AVP的看法、对AI大模型的态度,以及AR行业未来的趋势。在祝铭明看来,眼下的AR行业很像iPhone诞生的前三年,所有从业者都在摸索,但谁会成为崛起的苹果?谁会成为没落的诺基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答但又焦虑的所在。 苹果Vision Pro再度带热AR行业 AR赛道不可避免会谈到苹果公司新推出的Vision Pro。 2014年至2016年是VR概念低成本普及的时期,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缺乏生态支撑,相关概念迅速熄火。如今,因苹果概念的引爆,AR再次火热,科技巨头也相继将XR列为空间计算的载体。 行业原本对AVP销量成绩寄予厚望,但最终首发不及预期。在祝铭明看来,AVP的发布算得上非常成功,它是苹果公司这么多年来产品定义的策略调整。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属于在用户拿到产品之前做完所有决策——该上什么、不该上什么,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但在蒂姆·库克之后,AVP呈现出明显的“堆功能”风格,由市场来反馈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这在祝铭明看来,可能是当下的苹果供应链最适合做的事情。 祝铭明对记者表示,此次AVP的产品呈现与发布采用的是非常稳健的打法,“我作为创业者,感觉苹果非常聪明。这也是苹果公司今天与过去的本质区别,它在对自己非常清晰认知的前提下,改变了定义产品的方式。” 从技术层面来讲,AR眼镜分为VST(Video see-through,视频透视)路线与OST路线(Optical see-through,光学透视)。前者如AVP,主要通过摄像头“输入”外界视觉信息带来沉浸式感官体验,但具有设备沉重、与外界隔离的缺点。后者如Rokid,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的同时叠加构建虚拟信息,具有更轻便的优点,同时存在算力受限等问题。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虽然OST具有轻薄省电的特点,但可真正导入OST方案的厂商较少,主要受限于光学透视的光路设计复杂、量产难度高、光学零部件造价较高等原因。 作为创业公司,Rokid选择了OST路线。祝铭明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公司自身认可这条路线。其次,客观上来讲,VST是一个综合性要求非常高的路线,一定是由大公司重投入资源、大规模团队作战来完成,包括芯片、传感器、材料光学等。今天行业内,除了苹果公司,甚至Meta都未能完美完成相关产品的展示。 公开资料显示,AVP搭载M2与R1两颗芯片,M2提供超强运算能力,R1降低设备延时,将算力提升至电脑级,使空间计算成为可能。其中R1芯片是为应对实时传感器处理任务而设计,负责处理来自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和6个麦克风的数据,解决延时问题,确保新图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12毫秒)传输到显示屏。 另外从市场影响力角度来说,祝铭明对记者表示,Rokid没有像苹果公司一样的号召力,很难让消费者用几万块钱去买一个并不完美、但在某些方面看得还不错的科技产品。但在B端,只要能够解决具体场景的核心痛点,就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Rokid目前营收的主打方向。 虽然AVP在一定程度上遇冷,但包括Rokid在内的赛道公司仍对苹果公司充满期待,祝铭明对记者表示,希望苹果尽可能推出更轻盈的产品,让整个产业链受益。虽然在手机领域,消费者有了很多更多选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苹果的祛魅,但在AR领域,祝铭明认为目前还做不到脱离苹果,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大家似乎都忘了,市值之外,苹果目前是全球范围内体量庞大的半导体公司,每一部苹果手机、每一台苹果电脑里,几乎都有一颗苹果芯片。虽然OST路线不像VST那样依赖算力支持,但苹果AR产品规模所引发的行业号召力,是目前早期赛道的希望所在。 行业焦虑AR“iPhone时刻” 过去很多年,祝铭明不会明确回应财务相关数据,产品研发与技术探索是摆在更前面的诉求。但近几年,在资本环境愈加严格的前提下,作为创业公司,Rokid从技术流回落到实干派。 祝铭明表示,Rokid过去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达150%,今年目标销售实现30万到50万部。对比消费电子领域,该销量区间足够匹配高端机型销量。如果AR可以实现这个数据,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破圈。 成立于2014年的Rokid从2021年开始做收入,至2023年三年时间,业务收入增长了八倍。从2022年开始,公司将战略从规模优先调整为利润优先。如今的Rokid CEO会议与2019年之前变化很大,过去是谈技术与产品,如今祝铭明会问团队,某一项技术投入之后,在12个月时间内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 至于当下火热的大模型AI技术,Rokid没有急于投入。祝铭明对记者表示,首先Rokid自身受益于AI的技术发展,但在他看来,目前的AI赛道还处于泡沫期。以手机与电脑产业为例,该领域需要新的热点刺激,找到令人兴奋的“小药丸”。 “但目前AR技术足够新鲜,甚至尚未完全落地,没有必要加上一个未必能产生刚性需求的技术。”祝铭明对记者表示,Rokid目前的重点在于如何让用户先尝试接受AR产品,假设过一段时间后,消费者真正接受了空间计算以及AR交互方式,这种技术让用户习以为常,那个时候或许可以对外讲“AR是AI最好的载体”。 从整个产业来讲,目前Rokid最成熟的是操作系统,而最不成熟或尚在培育期的当属光学。在光学技术限制下,佩戴性也成为落地影响因素。不论VST还是OST,厂商都在试图将设备做轻薄,这个挑战仍旧很大。祝铭明对记者表示,两条技术路线在轻薄方面的探索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周期来完成,但可以肯定是,空间计算一定是桌面计算、移动计算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作为创业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活下去。 另外,祝铭明表示,虽说一款设备最终规模化普及多数落地在游戏与社交场景,但AR行业目前还不到时候,因为AR设备的碎片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所谓“碎片化”是指收到对方消息的瞬间马上进行反馈,就像随时在QQ聊天一样。但如今不论VR还是AR,都需要将设备先取出、再佩戴,24小时完全在线的可能性很低。 祝铭明表示,Rokid自然也希望社交功能会生长在自身生态内,但需要慢慢来,需要克制,“不然公司融的这点钱半个月就烧没了。” 祝铭明将眼下的AR行业类比为iPhone出现的前三年,大家都在定义智能手机,行业出现了诺基亚翻盖机、黑莓手机、摩托罗拉手写机等产品。现在的行业也是如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从业者都不能找到明确的答案。祝铭明分析未来会有三种局面:大公司将市场教育得很好,两条技术路线彼此不直接竞争,都有生存空间;第二种,市场被教育好了,但产品之间也开始充分竞争,创业公司迎来与大公司正面硬抗的竞争;第三种是最糟糕的情况,大公司也没能将市场教育起来,全行业覆灭。 如果说如今还有哪件事让祝铭明睡不着,那就是“我有没有找到答案”这个问题,卫哲的问题很难回答,眼下的局面也很难突破,“没有任何创业者能回答未来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那个门打开时,自己就站在门口,虽然我并不知道现在哪一扇门是正确的。”祝铭明称。
vivo蔡司完成续约,自研影像品牌BlueImage不影响小蓝标继续使用
IT之家 4 月 22 日消息,消息称 vivo 近期将推出自研影像品牌,命名为 BlueImage,或在即将推出的 vivo X100 Ultra 上正式出现。 该消息一经发布,引来网友对 vivo 手机相机水印中蔡司小蓝标的后续留存情况的猜疑,不少网友认为蔡司小蓝标将退出 vivo 手机的水印。 vivo 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韩伯啸今日在微博评论区回应了网友的疑问。网友问“蔡司小蓝标要没了吗?”韩啸伯回复“刚续约你说呢”。 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 今日发帖验证了 vivo 自家影像产品 Bluemage 的存在,并表示其上线在即,新影像旗舰会融入很多自研技术方案和算法理念。 网友在评论区中表示“最后一代蔡司影像,冲”,博主随即回复“不是最后一代”。 公开信息显示,vivo 这一影像商标 BlueImage 于 2023 年 11 月 14 申请注册,商品服务涵盖图形处理器、光学镜头、传感器等多项影像相关项目。BlueImage 自研影像品牌的推出,意味着继华为 XMAGE 后,手机行业第二个独立影像品牌的诞生。 IT之家此前报道,vivo“灭霸”机型确定名称为“X100 Ultra”,定档 5 月发布。早前爆料显示,X100 Ultra 手机有望搭载 2K E7 三星屏,支持全 1440Hz PWM 调光。此外,vivo 新旗舰预计配备 50Mp LYT900 一英寸主摄,50Mp 超广角采用新传感器,200Mp 大底潜望镜,采用玻璃机身设计。 ▲ vivo X100 Pro 图赏
浪潮信息“元脑”全面升级,定制算力、算法、数据工具,帮企业一键召唤“大模型”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AI应用卷出新高度! 智东西4月22日报道,上周,浪潮信息宣布“元脑”品牌重磅升级,在算力、算法、数据、互联方面全面布局,一举亮相多个面向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工具套件。 浪潮信息专门面向大模型应用分别打造了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元脑企智”EPAI、可单机运行千亿参数大模型的AI通用服务器、大模型应用专用存储AS13000G7-N系列以及超级AI以太网交换机“X400”。 其中,EPAI作为企业AI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高效、易用、安全的端到端开发平台,提供了数据准备、模型训练、知识检索、应用框架等系列工具,支持企业调度多元算力和多模算法,大幅加速其高效开发部署生成式AI应用、打造智能生产力。 浪潮信息董事长彭震谈道,应用已成为中国AI产业的核心优势之一。应用创新源自需求驱动,需要算法、算力和数据协同发展,以系统为核心的全局创新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产业新范式。 这也对大模型落地应用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发挥价值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多模的生态格局显现,浪潮信息以自身技术积累为底座,正加速与更多元脑品牌的合作伙伴构建协同共生、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 智东西等媒体与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线总经理赵帅、浪潮信息AI软件研发总监吴韶华进行了深入交流,在AI算力范式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深入剖析浪潮信息升级“元脑”品牌的原因以及一系列工具发布对AI产业的深远影响。 一、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EPAI,提供全链路开发工具 从手机、PC到服务器,越来越多元化的端侧设备被大模型颠覆,并在AI+时代释放出更多潜力。 浪潮信息总经理胡雷钧认为,AI算力正渗透进每一个计算设备中。面对AI产业的这一变革趋势,浪潮信息在IPF上宣布将计算品牌全面升级为元脑,“元脑既是智算品牌,也是生态品牌”,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为核心搭建起大模型在千行百业落地的基础。 面向大模型正在颠覆千行百业的行业共识。浪潮信息发现,场景+大模型衍生出的创新应用对企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吴韶华称,大模型预训练阶段学习的是通用知识,导致其在具体行业应用时缺乏专业知识,容易产生幻觉,企业内部数据分散、多元的特性也使得数据被快速高效处理利用有一定难度;其次大模型在行业应用时需引入知识检索手段,进行持续内部运维等;此外大模型仍处于技术发展早期,模型、芯片等快速演进,大模型与芯片的适配与部署难度、成本对于一般企业而言都很高。 因此,面向企业用户大模型开发的软件平台正是应对上述难题的最优解法之一,也就是浪潮信息发布的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元脑企智”EPAI,面向企业开发部署生成式AI应用的端到端开发平台。 一定程度上,高质量数据决定了大模型的应用效果。EPAI的数据来源分为基础知识、行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其中上亿条基础知识数据来源于浪潮信息研发“源”大模型的数据积累。对于私密性较高的企业数据,浪潮信息提供了自动化数处理工具,企业可以将数据保留在本地,并通过权限控制、加解密等工具套件帮助数据安全。 有了数据后,为了让大模型对于行业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进行模型微调,让大模型变得更加通用且专业。EPAI提供的微调工具可支持千亿参数模型面向产业知识快速再学习,并拥有百万token的长文档处理能力,以适应具体行业场景下的任务需求。 与此同时,EPAI实现了知识库检索与微调模型的相辅相成,其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通过本地化检索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能弥补微调大模型知识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这样一来,基于浪潮信息的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大模型的强大能力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场景更加匹配。此外,对于应用大模型的玩家而言,其关注性能的同时还会关注平台是否易用、好用且对成本更为敏感。 因此,EPAI提供了将大模型快速接入现有系统的API、开箱即用的对话UI交互、为企业复杂任务流提供基础模块支撑的智能体三种使用方法。 再加上诸多开源、闭源大模型支持、面向多模和多元算力的计算框架等优势,企业可以实现大模型应用在跨算力平台上的无感迁移。 可以看出,EPAI为企业提供了几乎全链路的开发、部署、运维工具,让企业在大模型浪潮下“再无后顾之忧”。 事实上,伴随着大模型从底层技术的突破到应用落地的焦点转移,很多企业的核心需求在落地阶段才逐渐显现出来。吴韶华举了一个例子,与开源代码不同,企业内部的私有代码有宝贵知识产权,使得基础大模型的代码能力很难直接在企业内部的场景中释放价值,这与企业实际项目中,新的函数需基于现有的项目接口构建有关。这也是浪潮信息正在重点突破的方向。 不论从大模型加速落地的演进趋势,还是EPAI的几大核心特征来看,企业在大模型开发、部署、落地此前都面临着诸多门槛。浪潮信息此次发布的端到端开发平台以及一系列的工具,或许会成为大大缩短企业开发、部署大模型的周期的关键变量。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大模型落地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下,EPAI进一步加快大模型无限潜力释放的显著成果将充分体现出来。 二、算力、数据、互联并驾齐驱,释放AI应用万亿市场空间 在元脑品牌新升级的“以系统为核心”之中,算法、数据、算力、互联缺一不可。刘军谈道,这四者的关系为以算法为负载,以数据为输入,以算力为承载,以互联为连接。 这也是浪潮信息提供全栈智算产品和方案的基础。除了EPAI,浪潮信息面向大模型应用专门打造了智能算力底座、专用存储、超级AI以太网交换机。 得算力者得天下,算力需求与大模型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行业落地加速,千亿甚至万亿参数大模型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急速攀升。 因此,浪潮信息联合英特尔发布了AI通用服务器,可实现浪潮信息千亿大模型源2.0部署、优化、测试,这也是业界首次实现基于CPU处理器的千亿参数模型推理。 AI通用服务器在2U空间支持4颗英特尔处理器,支持AMX等AI加速功能,同时能满足千亿大模型的低延时要求。 高质量数据数据方面,浪潮信息打造了大模型应用的专用存储AS13000G7-N系列,充分满足大模型的多协议、高带宽、低延迟、数据高效流转等需求。 基于DataTurbo新一代数据加速引擎,从全局一致性缓存、空间均衡、GPU直通存储等方面进行端到端性能优化,TB级训练数据Checkpoint读取耗时从小时级降为秒级,同时模型训练的空间损耗率仅为业界主流的1/6,显著缩短模型训练时间近50%。 此外,浪潮信息专为大模型打造了超级AI以太网交换机“X400”,这是国内率先支持Spectrum-X平台的网络产品。相比传统RoCE网络性能提升至1.6倍,AI网络的带宽利用率超过95%,通信时延降低30%,NVIDIA Megatron-LM大模型训练速度最高可以提升70%,大幅缩短训练时长并降低训练成本。 从多元算力可调度、满足大模型存储需求到满足AI集群需求,浪潮信息此次推出的系列工具,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大模型开发的重要支撑,同时为大模型释放技术潜力以及帮助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元脑品牌全面升级:一切计算皆AI 从元脑生态的蓬勃发展,以及浪潮信息在算力、算法、数据、互联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都离不开其此前的布局。 面向大模型应用落地的狂飙突进,浪潮信息率先在算力、算法、数据、互联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突破,并且能切中企业用户的真实痛点发布系列工具,都离不开其此前的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布局。 浪潮信息在大模型算法方面的研发布局由来已久。早在2021年,浪潮信息就发布2457亿参数规模的“源1.0”中文语言大模型,并全面开源,2023年又成功研发并开源千亿参数“源2.0”基础大模型,包含1026亿、518亿、21亿三种参数规模,这也是国内首个千亿参数、全面开源的大模型。 彼时,为了提升基础大模型的智力水平,源2.0采用了新型的注意力算法结构局部注意力过滤增强机制(LFA,Localized Filtering-based Attention)等措施,实现源2.0大模型在精度上接近GPT-4的水平。 同时,浪潮信息通过大模型生成高质量数据以及非均匀流水并行、优化器参数并行、数据并行、Loss计算分块的分布式训练方法等,不断突破提升大模型智力水平的边界,找到技术发展的可行路径。 伴随着大模型产业发展在应用端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智算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一切计算皆AI”的产业发展趋势已经融入浪潮信息发展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中。 除了技术创新,诞生于2019年的元脑品牌的全面升级,也成为浪潮信息迎接AI产业革命新机遇的最新答案。 浪潮信息渠道推进部总经理毛柏林透露,2023年浪潮信息生态伙伴数量已经达到3万家,同比增长33%,元脑认证伙伴首次突破1万家。 迈入智能时代,拥有不同底层技术、在不同行业深耕的各路企业之间的连接日渐紧密,因此,元脑既是智算品牌,也是生态品牌。浪潮信息将联合左右手的伙伴,面向不同场景,实现大模型的加速落地,激发AI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浪潮信息同期还发布了EPAI种子计划,预计在3年内将伙伴数量扩充至1000家。 大模型产业发展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晰,多元多模、落地部署进程加快等趋势演进加速,在这一背景下,浪潮信息以开放共赢的“元脑生态”为依托,正从AI创新落地的探索者向引领者冲锋。 结语:“AI+”成新时代热词,掀起新质生产力革命 AI+成为今年大模型产业发展当之无愧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变革步伐加快。伴随着AI部署落地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多元的模型、算力、数据需求对其大规模应用提出挑战。 浪潮信息依托于此前的技术积累与布局,再加上对产业前沿趋势的深入洞察,率先向这一变革趋势发起冲锋,在算法、算力、数据、互联领域的工具体系助力下,AI应用将会为千行百业带来无尽的想象力。
iPhone 16系列保护壳照片再曝:新增电容式拍照按钮
【CNMO科技消息】按照以往的惯例,苹果iPhone 16和iPhone 16 Pro的设计现在应该已经完成,新机很快就会从工程验证进入试生产阶段。 近日,CNMO从外媒获悉,又有一组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的模型图出现在网络上。图片反映了两个重要的设计变更传闻。首先,iPhone 16确实有一个垂直摄像头,其次,它的侧面确实有一个新的拍摄按钮。 iPhone 16渲染图 至于另一项重大的新设计,即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将拥有更大的屏幕,这一消息无法通过泄露的模型图证实,因为没有对比机型作为参考。 据悉,新的iPhone 16和iPhone 16 Pro Max保护壳模型,展示了保护开孔的新布局。虽然iPhone 16相机镜头排列的垂直开孔是意料之中的,但新的相机拍摄键的开孔暗示了更多的东西。和电源键不同,新按钮没有被保护壳覆盖,而是敞开的。 iPhone 16系列渲染图 外媒称,苹果已经在完全无按钮的iPhone上试验电容式电源和音量按钮有一段时间了,但它显然放弃了该项目,因为风险太大且难以实现。不过,苹果决定将其应用到新的电容式按键上,该按键可感应压力触摸灵敏度。有传言称它会被称为拍摄按钮,表明它与相机控制有关。 至于为什么苹果会让电容式按键也具有压力感应功能,目前谁也说不准。 有传言称,这可能与图片和视频拍摄模式或变焦控制有关,因为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预计将配备苹果的四棱镜相机,光学变焦能力将同步提升。
华为P70闪拍功能意外爆火,CTO亲自下场解读技术原理
克雷西 发自 凹非寺 一段博主拍摄的视频,让华为P70的抓拍功能意外火了…… 注意看,这里有一个高速运转的机械,是不是让你看得已经眼花缭乱了? 但P70手机可以秒秒钟捕捉到高清大图,和视频抽帧的结果对比一下就高下立判了。 在博主拍摄的现场,这张照片就已经让周围的观众为之惊艳,引发一片惊叹之声。 微博上更是一片赞叹之声,其中还不乏知名科技博主宝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等大佬的夸赞。 其背后的原理也引发了猜测,还有人直接@华为终端的CTO求讲解,结果CTO亲自发文介绍了背后的全新技术。 AI算法功不可没 Pura 70中搭载了名为“XD Motion”的运动引擎,核心原理是双快门、双曝光,再结合AI算法,对照片进行高清复原。 在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有曝光时长不同的两个摄像头同时工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曝光时间短的摄像头负责捕捉主要物体的细节,长曝光摄像头的任务则是记录下相对固定的背景信息。 对于这种操作方法的优势,摄影博主木析给出了这样的分析,并获得了CTO官方认证: 长曝光可以提高信噪比,但会形成动态模糊;短曝光可以精准定格物体形态,但噪声较高。 所以通过计算让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在提升信噪比的同时,又保障了图片的清晰度。 而至于在两个摄像头完成各自的工作后如何合二为一,就到了AI登场的时间了。 系统会通过AI运动矢量计算,将两次曝光的图片进行局部特征匹配,通过计算将模糊的图像复原,得到高清照片。 比如开头看到的照片,实际上就经历了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处理运算过程。 据介绍,在算法的加持下,在保证抓拍率的同时,Pura 70可以大幅度还原细节,最高可抓拍时速300km/h的运动物体。 这样的速度意味着,飞驰的赛车、快速奔跑的宠物,甚至连运行中的高铁,都能抓拍出高清晰度的照片。 有网友看过后调侃说,大嘴又躲在手机里P图了。 不过正经地讲,虽然是融合了AI算法,但的确能适应许多场景需求。 一切终端终将走向AI 用算法高速捕捉图像,只是AI在手机端诸多应用中的冰山一角。 单说华为P70,就集成了智能修图、多模态大模型等众多AI功能,其他厂商推出的AI手机更是不胜枚举。 不仅是像华为、小米、OV这些手机大厂,像高通这样的芯片供应商也在根据AI的算力特点调整着自己的产品。 总之,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切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走向智能化都是必然的趋势。 但具体的实现方式,可能生态中的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华为在内,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厂商,已然在一条新的赛道上卷起来了。
苹果四面受敌销量骤减 推出一款1800元的iPhone才是出路
快科技4月22日消息,有媒体发文称,苹果公司正面临销售下滑的困境,而推出一款真正便宜的iPhone可能是扭转局面的策略。 报道中建议,这款iPhone的理想售价应在250美元(约1810元人民币)左右。 目前,苹果最便宜的型号是iPhone SE 64GB版,其官方售价为3499元,几乎是设想中便宜版iPhone价格的两倍。 长期以来,苹果依靠iPhone和中国市场推动公司的增长。然而,目前这两个主要增长引擎都显示出疲态。 苹果的手机出货量在最近一个季度下降了10%,华尔街分析师预测,iPhone的收入下降可能会导致苹果整体收入下降约5%,这将是过去六个季度中的第五次下跌。 与此同时,苹果的iPhone更新被形容为“挤牙膏式”,而安卓手机则在不断推出新技术,吸引了许多原本忠实的苹果用户转向安卓平台。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国产手机如华为Mate60和Pura70的推出,对iPhone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苹果迫切需要通过新的产品线来开拓市场,以期让公司业绩回归增长轨道。 据悉,苹果计划在明年升级iPhone SE,但预计售价仍将保持在3000元以上,这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若苹果能够推出一款定价在1800元左右的iPhone,将可能重新成为手机市场的关注焦点。 为了降低成本,苹果可以考虑采取多种措施,例如使用LCD屏幕替代OLED屏幕,减少摄像头数量,或者采用塑料外壳等。
苹果最新供应链名单:中国大陆8家新入列 4家被剔除
集微网消息,苹果日前公布2023财年供应链名单,中国大陆新进8家企业,有4家企业被剔除。中国台湾供应商新进2家企业,同样有4家企业被剔除。 其中,中国大陆新进的8家企业包括宝钛股份(Baoji Titanium Industry Co., Ltd.)、酒泉钢铁(Jiuquan Iron & Steel (Group) Co., Ltd.)、中石伟业科技(Jones Tech PLC)、凯成科技(Paishing Technology Company)、三安光电(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博硕科技(Shenzhen BSC technology Co., Ltd.)、东尼电子(Zhejiang Tony Electronic Co., Ltd.)以及正和集团(Zhenghe Group)。被剔除的4家中国大陆企业为江苏精研科技(Jiangsu Gia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美盈森集团(MYS Group Company Limited)、深圳市得润电子(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mpany Limited)以及盈利时(Winox Holdings Limited)。 中国台湾方面,南电暌违多年重返供应链名单,金箭印刷集团(Golden Arrow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新进名单,而去年首度入列的联咏仅待一年后就遭剔除,其余如南亚科、嘉泽、钛鼎科技也都遭剔除。 此外,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电子因收购纬创印度厂,今年也首度入列苹果供应链名单中,成为全球供应链重塑的一大象征。 苹果推动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Clean Energy Program Supplier)发展,即供应商承诺到2030年所有苹果相关生产活动均采用100%的可再生能源。本次苹果公布的供应商名单中,四家厂商并没有加入该计划,包括英特尔、微芯、高通以及新思科技,这四家厂商全为美企。 (校对/孙乐)
OPPO Reno12新机参数曝光 搭载天玑芯片 有望6月发布
【CNMO科技消息】OPPO Reno12系列即将问世,作为Reno11系列的继任者,备受期待。据悉,新系列至少包括两款型号:Reno12和Reno12 Pro。早在二月份,Pro版本的一些关键规格就已在网络上泄露。现在,微博上的一则新消息进一步揭示了Reno12系列的规格细节,包括芯片组。 OPPO Reno11系列 根据爆料者的信息,OPPO Reno12系列将搭载联发科天玑8300和天玑9200+处理器。作为对比,上代的Reno11和Reno11 Pro分别采用了天玑8200和骁龙8+ Gen 1处理器。OPPO Reno12系列的泄露信息显示,Reno12将配备FHD+显示屏,而Pro版本可能配备1.5K屏幕。两款屏幕均采用四边微曲设计,配有塑料中框和玻璃背板。预计二者将配备5000万像素的远摄相机,支持2倍光学变焦。 微博消息 OPPO Reno12系列据悉还将支持80W快速充电。虽然新爆料中没有透露其他细节,但早期报告称Reno12 Pro可能配备6.7英寸1.5K显示屏。除了5000万像素的长焦镜头外,还将有一个5000万像素的主摄和一个800万像素的副摄。前摄可能也是5000万像素。而在电池方面,Pro版机型将搭载一块5000mAh电池。 OPPO Reno 11系列于2023年6月在国内发布,全新的OPPO Reno12系列也有可能会在今年同一时间发布。至于更多新机细节,可能会在之后的爆料或者官方预热中进一步透露。
曝三星开始着手研发S24 FE机型 但发布时间会稍晚
三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旗舰产品S24系列,而接下来,公司还计划发布Galaxy Z系列折叠智能手机以及其他几款新品,包括Galaxy Tab S10系列、Galaxy Watch 7系列以及Galaxy Ring可穿戴设备。而4月22日,CNMO从外媒了解到,三星已经开始着手研发S24 FE机型(Fan Edition)。尽管目前关于这款新机的具体信息还相当匮乏,但知名三星爆料网站GalaxyClub已经透露,三星正在研发一款代号为“R12”的新智能手机。 根据三星以往FE机型的命名规律(S20 FE代号为R8,S21 FE代号为R9,S23 FE代号为R11),有理由推测R12即为S24 FE。 关于三星S24 FE的具体规格和功能,目前尚不得而知。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关于S23 FE的泄露信息已经相当丰富。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S24 FE的发布时间可能会受到延迟。考虑到三星去年10月发布了S23 FE,并结合当前S24 FE的研发进度,这款新机的发布时间很可能推迟至11月或更晚。 在缺乏确切的S24 FE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S23 FE的规格。S23 FE在美国市场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1移动平台,而在其他地区则采用了三星Exynos 2200处理器。两款处理器均配备8GB内存和128GB或256GB的存储空间。屏幕方面,它采用了6.4英寸AMOLED显示屏,支持FHD+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系统上,S23 FE运行基于Android 13的One UI 5.1(已升级至Android 14),并配备了屏内指纹识别技术。
德媒称中国黑客窃取大众电车机密,这可把人看乐了
在燃油车时代,德国是毫无争议的汽车工业强国,诞生了多个家喻户晓的德系汽车品牌: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 可是在新能源时代,随着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德系逐渐显露颓势。 而关于德国汽车在电动化领域落后中国企业的原因,有德媒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 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报道称,该刊与德国电视二台共同看到的 40 多份大众汽车集团的内部文件显示,多年来,大众一直受到监视,有黑客在窃取专业技术知识。 报道称,黑客早在 2010 年就针对大众发起大规模攻击并持续数年,期间多次窃取数据,共计有多达 1.9 万个文件被盗。 黑客所盗取的文件,涉及大众的机密信息,包括汽油发动机开发、变速器开发、双离合变速器,以及替代驱动技术,如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等。 据悉,大众知道这一事件,但强调发生在 10 年前。 关于黑客的身份,报道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很可能是“中国黑客”所为。 尽管没有掌握确凿证据,但一名熟悉该事件的内部人士表示,黑客的 IP 地址“可追溯到北京”。 对于这份指责,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明确表示,这是谣言,中方对这些“令人愤怒的指控”坚决否认。 截至IT之家发文,此事并未引发高热度舆论,但被一些汽车行业的爱好者所关注。 诸多网友看到德媒的这篇报道后,纷纷直言以为是搞笑新闻,以及部分网友在仔细查看了报道后,把“看乐了”打在了公屏上。 他们认为,报道中有三处内容太过荒谬,是在一本正经诬告。 首先,报道指出中国黑客是在 2010 年开始窃取大众的电动车机密,可是在 2010 年,燃油车是唯一主流。 把时间倒回那时候,恐怕没有人会想到电动车会在十几年后狠狠冲击燃油车。 而且,大众在 2010 年的电动车技术研发状况是个未知数。 其次,报道中提到,中国黑客窃取机密的一大重点,是关于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 可是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电车还是电池,中国技术都遥遥领先于德国。 如果当时中国厂商照抄德国技术,恐怕很难取得如今的成就,因此有网友调侃:抄的人考了 100 分,被抄的本主却不及格,抄岔劈了。 最后,报道中之所以怀疑是中国黑客窃取,证据是中国的黑客向来都是在北京时间晚上 4 点下班。 对于这个所谓的“证据”,有网友打趣:没有十年脑血栓想不出来。 在报道了此消息的博主评论区中,网友们的态度整齐划一,均在嘲谑德媒的言论。 网友们的调侃不无道理,有博主指出既然德媒称中国企业窃取了大众的电车机密技术,那为何时至今日,大众都拿不出能打的电车产品。 以及倘若中国企业当真进行了照抄,那估计早就走上歪路了。 更何况,技术机密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遇到被窃取的情况,想必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强硬捍卫自己的利益。 反观大众,却始终无动于衷,也没有状告中国企业,显然不合常理。 而且长期以来,大众都很看重中国市场,IT之家 App 此前曾报道,大众集团将携 44 台展车亮相 2024 北京车展,共有 6 款全球首秀及 5 款中国首秀车型。 官方也宣布,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正翻开在华新篇章,将打造出一款全新中国 DNA 概念车,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体现大众在智能网联时代的产品愿景、理念。 在去年,大众更是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两款 B 级纯电动汽车车型。 其中,提供技术和平台的是小鹏而非大众,大众做工程研发和设计还有制造。 关于德媒为何突然发表该报道,有业内人士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德媒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渲染“中国黑客”窃取大众集团文件,是为了制造大众与中国的隔阂。 过去几年里,德国政客曾多次向大众施压,以拒绝做担保为威胁,要求大众撤离在新疆建设的工厂。 不过,大众的态度也很强硬,始终不为所动,坚持继续在中国投资。 因此有人觉得,德媒这是想一箭双雕,既鞭打了大众,又挑起了外界对中国的敌对情绪。 此外,还有博主和网友推测,不排除德媒是在煽动舆论,下一步,没准儿就会污蔑造谣。 值得一提的是,有身处德国的中国老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德媒报道的截图。 他透露,在开车时,听当地电台滚动播报了该报道一下午。 所以,德媒的这篇报道,或许已经对当地民众的认知造成了误导。 彼时领先,此时落后,在多位网友看来,面临这种落差,德方很难不心态炸裂。 只是,比起认清差距、奋发图强,他们似乎在通过另类手段攻击强者。 伟大引起嫉妒,嫉妒导致怨毒,怨毒滋生谎言...... 如此是也。
李想降价填坑,只为活下去
李想继续填自己在MEGA挖下的坑。 刚刚发布完L6,理想汽车在22日一大早就突然官宣,对四款车型价格下调。其中明确指出,理想L9全系车型以及L7、L8的顶配和中配版本将降价2万元,而L7、L8的低配Pro版降价1.8万元,MEGA版本更是大幅降价3万元。 随后,#理想降价#冲上热搜第一,不少理想车主表示“大早上好像捡了三万块的感觉”,还有车主表示“2024年真是太卷”了。 MEGA引发的余震 针对此次降价,微博知名博主@42号车库-大吉揭露,在录L6发布会时,李想就提出L7、L8、L9是否要降价?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组织新产品线团队会议讨论,得出结果是L系列要降价,并说服了李想。而MEGA降价则是由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马东辉提出来的,并表示降价之后这些车的成本由供应链来背。 如果消息属实,那就是说,这次大调价是MEGA引发的“理想大地震”的余震。 MEGA正式上市后,因为独特的外型设计,遭到“灵车”P图风波,一度被贴上“灵车”标签。虽然理想官方强硬回应,但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理想在春暖花开时感受到隆冬的寒意。 理想L6发布后,美团创始人王兴直接在朋友圈吐槽:“MEGA有点像是为理想CEO本人造的车,L6才是理想员工为自己造的车。” 这番点评直接拿捏住李想的“七寸”:理想L6,是李想的关键一战,这款新车将是理想汽车开拓20-30万元市场区间的重要产品,也是理想汽车重夺新造车销量榜首的关键。只有L6大卖,李想才可能带领理想汽车走出MEGA失利的阴影。 需要补充的是,王兴的批评李想得接着,因为王兴是理想汽车的二股东,坐拥近22%理想汽车股权。事实上,自理想MEGA发布遇冷以来,理想汽车股价接连下跌,较2月28日高点已跌去超45%。 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不参与经营决策的王兴早已经坐不住了。据理想汽车日前向港交所递交的文件显示,王兴近期连续三天减持套现5亿港元。而剩下的21.53%股权,在33个交易日内蒸发了324亿元。这很难说不是股东王兴为MEGA的失利帮李想交的“学费”。 但这一次,李想罕见的持续保持沉默。截至目前,他的个人微博仍然停留在3月2日未见更新。字母榜对此的描述十分写实:鼎盛时期的时候,李想又上综艺节目,又是网上开课,亲自为品牌代言。但如今新车折戟、流量下滑,掌舵人李想却把自己“藏”了起来。即便是新车L6上市,李想本人的微博都没有在更新。但在朋友圈里,李想晒出了一张其本人的理想L6订单截图。 李想填坑 社交媒体“隐身”的李想,还是需要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买单,挖土填坑。在此之前,理想汽车于4月3日发布全员公告,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这是2022年底理想汽车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后内部最大的一次调整。当时李想表示,矩阵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是确保全流程的管理质量。 这让外界看到他在学习华为流程管理的影子。但把大量骨干调派去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一线的战斗力。 更早的3月2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全员信,反思了三月初MEGA上市以来遇到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对于纯电战略存在误判,公司内部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等。李想表示,将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聚焦用户而非竞争,聚焦价值而非欲望。 一次反思,两次大动作以及王兴的坚持,传递给李想和理想汽车的信号十分明显:2024年,理想汽车为活下去而战。 虽然从表面上看,理想汽车的账面上还趴着千亿级别的现金流,而且理想汽车的销量相比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仍然属于“优秀”。根据理想汽车公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交付新车8.04万辆,同比增长52.9%。但这与其设定的80万辆年度目标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理想汽车的月均销量要达到6.67万辆。另有多方面消息表示,理想汽车已经年销量目标下调为56万至64万辆。 就此,理想汽车的对手也从奔驰、宝马、奥迪(BBA)在华规模,回归到更现实的应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群狼围攻”。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的一季度交付量已经低于问界的85842辆,失去了已经蝉联数月之久的新造车销冠位置。 客观上看,MEGA直接把理想汽车强劲的上升势头拉了下来。平安证券研报表示,理想MEGA上市后,理想终端的销售资源向MEGA大量倾斜,挤占了L系列的销售资源,导致销量主力L系列订单转化下降。 而分析机构和业界的一个共识是,L系列是理想汽车2024年的销量和盈利基本盘。今年是理想汽车的产品大年,MEGA的先发“翻车”,更让李想和理想汽车把希望寄托在L系列上。进入4月后,小米SU7的火爆,对整个汽车圈造成的震荡,不亚于一次MEGA给理想带来的阵痛,捎带的对L6销售成绩的挤压也将陆续显现。 更加不可忽视的是,雷军的营销哲学直接改变更多的传统汽车的打法。一场小米SU7发布会,一场个人秀直播,让整个汽车圈见识到了“雷式”流量的疯狂。企业界大佬越来越意识到流量营销的重要性,也纷纷拉低姿态下场直播,拍短视频。比如,蔚来创始人李斌与雷军合体发视频,连夸“小米SU7太猛,乐道都不好定价”;FF创始人贾跃亭远在海外也发文怼了小米汽车;周鸿祎则把雷军捧到“营销的神”的高度。 当车企都找到适合缓解自身流量焦虑的手段时,李想引以为傲的“微博之王”的分量也将急剧下滑。后续直观的表现将是:理想汽车如果不降价,面临竞争对手更具价格力的新车型,想要守住现在的月销量都将十分困难。 理想也想留在牌桌上 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已有超40家车企、共128个车系,进行降价或优惠调整。其中典型代表有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先后于21日、20日宣布降价。 4月22日,有消息称,华为智界S7“截胡”小米SU7的订单,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21世纪经济报道还制作了最近一周国内市场新能源车降价榜单。 此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年一季度,降价车型数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六成,主要是纯电动和插混等新能源车型降价。 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对消费者最直接的刺激就是价格。实际上,它们降价的目标很直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先活下去。 小鹏汽车何小鹏曾说,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已经确定在下一次的牌桌上。如今,这个难题,也击鼓传花般递到李想的桌前。 他此前已经认识到,组织升级是企业进入更大规模和更难阶段最重要的考试题,90%以上失败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业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出现问题只是表象,而本质是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行业变化无法适配。 而这一次,李想或许该暂时放下华为模式,开始向小米看齐:回归业务,回归用户价值。因为,对于理想汽车来说,要留在牌桌上,同样需要先在2024年活下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