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埃隆·马斯克开源Grok的“难言之隐”与“野望”
文 /《AI赋能超级个体》作者 翟尤 编辑 / 腾讯科技 郭晓静 2024年3月18日,马斯克兑现前几天的诺言,正式对Grok大模型进行开源。根据开源信息显示:Grok模型的Transformer达到64层,大小为314B;用户可以将Grok用于商业用途(免费),并且进行修改和分发,并没有附加条款。 首先速览一下 Grok 的参数细节: ① 模型概况:拥有3140亿个参数,成为目前参数量最大的开源模型;Grok-1 是一个基于 Transformer 的自回归模型。xAI 利用来自人类和早期 Grok-0 模型的大量反馈对模型进行了微调。初始的 Grok-1 能够处理 8192 个 token 的上下文长度,已经于 2023 年 11 月发布。 ② 特点:模型采用了混合专家架构,共有8个专家模型,其中每个数据单元(Token)由2位专家处理。这使得每次对Token的处理会涉及860亿激活参数,比目前开源的最大模型Llama-2 70B的总参数量还多。模型包含64个处理层,模型使用了48个用于处理查询的注意力机制单元和8个用于处理键/值对的注意力机制单元。模型支持8bit精度量化。 ③ 缺陷:Grok-1 语言模型不具备独立搜索网络的能力。在 Grok 中部署搜索工具和数据库可以增强模型的能力和真实性。尽管可以访问外部信息源,但模型仍会产生幻觉。 ④ 训练数据:Grok-1 发布版本所使用的训练数据来自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的互联网数据和 xAI 的 AI 训练师提供的数据。 再看一下各项基准测试的评分对比: 从评分上来看,没有什么惊艳之处,比不过GPT4,也比不过Palm-2及Claude3。但是xAI 表示,他们没有为应对这个考试而特别准备或调整模型。也许我们可以小小期待一下,Grok1.5 是不是会带来某些惊喜。 这次公布的开源版本,马斯克绝对会着重讽刺一下隔壁的“Closed AI”。 但是,Grok 开源,仅仅是为了讽刺 OpenAI 吗?如果坚持闭源,Grok 是不是会把自己陷入某些比较艰难的境地?大模型开源 VS 闭源,在产业生态上,分别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01 Grok开源的难言之隐 马斯克宣布xAI开源,虽然引发了新一轮的创新竞争和争议,但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Grok的开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 Grok是马斯克创立的AI公司X.ai推出的大模型,相比于其他大模型,Grok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X平台(原名Twitter)上的语料进行训练,据称Grok还自带幽默感和怼人的风格。 虽然得到了X平台数据资源的加持,但是在大模型大爆发的当下,Grok并没有进入第一梯队。 尤其是2024年以来,Gemini、Claude3接连发布,其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越GPT-4,三者处于第一梯队的行业格局基本确定。这还不算上Mistral AI和Inflection AI的奋起直追。因此,未来的基座大模型“虹吸效应”越发明显,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并不多。 Grok借助埃隆·马斯克的影响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在产业和用户的知名度并不高,在大模型的“军备竞赛”中并没有太多竞争优势。抛开马斯克本身与OpenAI的恩怨情仇,Grok继续叫板的意义并不大。 如果Grok继续走闭源开发的路径,基本上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诺基亚塞班系统”,被抛弃只是时间问题。届时Grok既不能帮助马斯克对X平台实现商业化变现,又成为昂贵的沉默成本。 因此,与其作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闭源大模型,倒不如破釜沉舟,通过开源为Grok杀出一条血路,在风口上为Grok谋下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大模型月之暗面CEO杨植麟也曾表达过,“如果我今天有一个领先的模型,开源出来,大概率不合理。反而是落后者可能会这么做,或者开源小模型,搅局嘛,反正不开源也没价值。” 02 开源是推动产业 “螺旋式成长”的必要一环 技术的发展有闭源,就必然有开源。闭源和开源两者的性能会竞相追赶,交替上升,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iOS的和Android就是闭源和开源的典型代表,因此不存在闭源一直碾压开源的现象,而是双方在不断借鉴和切磋的过程中,让更多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多收益,成果惠及社会。 同样道理,在大模型时代,如果说ChatGPT点燃大家对大模型的热情,那么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则是进一步降低了创业者的门槛,让更多创业者在基础模型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开源大模型才极大降低了大模型的开发成本。毕竟仅靠OpenAI一家公司是难以将大模型向全球生态的形态进行发展,大家也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 例如2024年年初火爆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引发全球轰动,业内也不短加快开源版本的研发,国内研究机构甚至推出了Open-Sora框架,并将复现成本降低46%,模型训练输入序列长度扩充至819K patches,让更多机构可以在文生视频利于获得可用的工具和方法。 同时,在企业应用大模型时,不仅关注模型的前沿能力,还需考虑数据安全隐私、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因此,面向企业的开源模型在许多情况下更能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而像OpenAI这样的闭源模型公司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的大模型市场,将呈现出开源模型满足基本智能需求,闭源模型满足高阶需求的互补态势。 03 开源基础上的创新, 才是“真功夫” 对于大模型而言,开源的底座只是起点,需要在这个起点上进一步创新。 尤其是当前开源大模型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今天可能还是业内最好的模型,但是明天就有可能被超越,变成沉默成本。当模型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过去的投入很有可能就会打水漂。 因此在开源底座的基础上,做为我所用的东西更有价值。比如目前海外的开源模型发展较快,但是其模型中文能力一般,也没有丰富的行业场景,缺乏国内如此丰富的数据预训练资源,这反倒是创业的机会和宝贵的窗口期。 同时,开源模型让更多高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不断深入使用,并对开源模型进行不断完善改进,最终这些成果也将惠及参与开源模型的所有人。 以Meta公司开源的LLaMa 2为例,截止2023年底,Hugging Face上开源的大模型排行榜前十名中,有8个是基于LLaMa 2 打造的,使用LLaMa 2的开源大模型已经超过1500个。同时,Meta、英特尔、Stability AI、Hugging Face、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57家科技公司、学术机构还在2023年下半年成立了AI联盟,旨在通过构建开源大模型生态,来推动开源工作的发展。目前AI联盟构建起从研究、评估、硬件、安全、公众参与等一整套流程。 当然,依托开源做研发并不容易,用好开源模型也是一种壁垒和门槛。 这是因为基于开源模型做开发,其后续的投入门槛并不低,对研发要求依旧很高。用开源模型做底座只是有效降低了冷启动的成本,具体来看:优秀的开源模型可能已经学习超过万亿token的数据,因此帮助创业者节省了部分成本,创业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训练,最终将模型做到行业领先水平,这个过程中数据清洗、预训练、微调、强化学习等步骤都不能少。 04 “开源+”战略或将成为 Grok突围的新思路 1.开源+端侧实现“软硬一体化” 当前,主流大模型动辄万亿级的参数,需要海量的算力资源予以支持,但并非所有终端都能够支持这样的成本投入,而在智能手机、物联网等端侧需要小巧、灵活的轻量级模型,甚至可以在终端处于离线状态也能够使用。 因此,真正做到让AI可以“触手可及”,端侧模型落地具体需求场景更为迫切: 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汽车、星链卫星终端、甚至擎天柱机器人正在构建AI落地“最硬核”场景:特斯拉的Autopilot使用了AI算法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将是未来智慧交通的一种重要尝试;SpaceX最近发射的星舰实现了2秒内处理所有33个发动机的数据,并且确保可以安全加速。未来基于Grok来构建软硬一体化的模型-应用生态体系,有望解决当前“基础模型和需求场景,谁来把两者衔接起来”的现实问题。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大部分目前致力于大模型开发的公司最终将变为模型-应用一体化的企业,而且应用层的市场价值更大。 一旦通过了TMF(Technology Market Fit)、PMF(Product Market Fit)阶段,其价值将在生产力效率提升、泛娱乐、信息流转创新方面产生更大效益,而马斯克在其他产业的布局可以更好的与之发生“共振”:一方面通过Grok开源,吸引更多用户和企业的调用和接入,提升通用的智能化能力,另一方面围绕自身生态和产业场景、数据方面的优势(汽车+卫星+机器人)构建更多可落地的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超级模型向超级应用转型的新起点,与其和学霸“卷”基座大模型,不如在应用侧让Grok率先卡位。 同时,对于一直尚未进入大众视野的“大模型安全和透明度”问题,Grok的开源有望为大众理解大模型复杂性和安全挑战,提供新的视角。毕竟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大模型已经不是技术研发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需要广泛参与和讨论的社会话题。 2.开源+闭源构建“一体两翼” 是的,开源和闭源并非死对头,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上,在大模型领域大量科技企业已经在探索开源+闭源的双重策略。例如谷歌在发布大模型Gemini的时候,能力较为强大的Gemini Ultra是采用闭源策略,主要竞争对手是GPT-4、Claude3.0等,而Gemma2B和7B则采用了开源战略,能力稍逊一筹,但是在特定场景将有着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Grok可以借鉴开源与闭源混搭的思路,以“半开源”的方式一方面释放能力给更多用户和企业,另一方面借助X平台的海量优质实时数据构建自身壁垒。从而在大模型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并不是说开源大模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事实上,开源大模型和闭源大模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闭源大模型整体能力上还是高于开源模型。因为开源的大模型大多还没有经过算力验证,闭源是人才密度、资金密度、资源密度高度集中的方式,同时开源本身也避免不了中心化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讲,希望在基座大模型上实现反超的机会已经接近尾声,但是通过选择开源模型是更加务实的选择,优化、训练出实用的模型更是真本事。基于开源,是有机会作出优秀的大模型,核心是能够拥有相对领先的认知,可以对模型能力进行持续迭代。 (本文首发:腾讯科技)
“PBE技术平台”亮相中国市场,益而益集团原晓宁:可应用于暖通、卫浴等领域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周若楠) 3月14日,益而益集团自主研发的“PBE技术平台”亮相“AWE2024”展会现场,此次亮相是“PBE技术平台”在中国市场的首发,同时也是益而益集团为本次展会带来的最大亮点。凤凰网科技对益而益集团营销副总裁原晓宁进行采访,他表示,未来家电产品的发展一定围绕着“智能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企业采用了自主品牌策略在海外拓展市场,中国家电产业正一步一步向自助品牌做转化,竞争力也正在从最初的单一成本优势,向质量、性能、技术创新上不断升级发展。 据了解,“PBE技术平台“是益而益集团最新研发升级并投放全球市场的”系统化技术平台“。产品方案主要包括PRCD(移动式剩余电流保护装置)、ALCI(设备漏电保护器)、GFCI(接地故障保护器)、LCDI(泄露电流检测保护器)等,可应用于暖通、卫浴、个人护理、厨房电器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PBE技术平台”的漏电保护装置具备极其敏感的漏电检测功能,以及高灵敏度的切断电源线的反应能力,从而有效预防消费者遭遇漏电电击的风险。同时,在新能源车的移动充电枪、生物科研等领域也有所应用。 针对采访中提到的中国家电出海的环保问题,原晓宁强调保障消费者的安全需求、使用体验的同时,呼吁所有行业成员一起建立家电领域的绿色环保体系。益而益集团不断实施有强针对性的改善举措。在供应商侧,将供应商碳排放管理纳入绿色采购体系,同时还积极与供应商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协同创新,共同开辟环保材料应用和物料配送环节的节能降耗;在生产端,以数智化助推绿色转型,积极在苏州、温州两个制造基地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益而益集团的产品已经满足了全球主流的12项环保和有害物质管控要求。 对话要点总结: 1.中国目前是全球规模做大、产业配套最齐备、创新最活跃的家电制造大国。 2.中国家电产业的竞争力也正在从最初的单一成本优势,向质量、性能、技术创新上不断升级发展。 3.中国家电企业向自主品牌迈进,意味着家电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4.PBE技术是益而益集团自主研发的,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是针对全球市场投放的一个系统化的技术平台。 5.PBE自检技术可以自动地、周期性地去检测漏电保护功能是否还有效,同时会触发报警信号进行远程通知,极大提升产品安全等级。 6.PBE集成了5项核心技术,具备很好的开放与兼容性,可配合家电产品进行灵活的集成,为消费者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体验,极大提升家电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7.原晓宁认为未来家电产品的发展一定围绕着“智能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8.原晓宁认为消费者关于安全的需求必须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没有相匹配的安全保证,很多更智能、便捷、舒适、个性化的需求是无法实现。 9.原晓宁表示要围绕需求构建技术平台并实现有序迭代升级,重点发力智能制造,建立了全维度的服务体系。 10.家电企业的安全标准,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合规是最基础的责任,要大力进行环保发展。 以下为益而益集团原晓宁与凤凰网科技对话实录(有部分对话删减): 凤凰网科技: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会益而益带来哪些亮点? 益而益集团原晓宁:在回答我们这次展会带来哪些亮点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益而益集团成立于2000年,到现在有20多年的经营历史。产品主要覆盖四大品类,分别是漏电保护、智能家居、水泵以及电线。其中漏电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模块,这个模块跟整个家电行业关系是最为紧密的。 下面我就回答关于亮点的问题,在今年的2月29号,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建筑材料展览会(IBS)上,我们参展发布了PBE技术平台,也是我们这个技术平台在全球市场的首发。这次参加AWE,我们同样也展示了这个技术平台,可以说是这个技术平台在中国市场的首发,我想谈到亮点,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亮点,那说到这里大家会好奇PBE技术平台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那我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技术平台。 PBE是益而益自主研发的,我们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是针对全球市场投放的一个系统化的技术平台。首先,它是集合了我们整个集团最新的、最核心的跟漏电保护的相关技术,包括有单双压二合一保护、正反向接线保护、低线检测保护和自检技术,这些可能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术语,那我稍微展开来解释一下。 比如以自检技术为例,常规的漏电保护装置上面会有一个键叫检测键,它是通过这个检测键去模拟检测漏电保护装置是否有效,这个功能是否有效。它是必须要通过这个检测键来模拟检测的,所以说这个原理就决定如果你使用这种普通的漏电保护装置,你必须在每次使用之前,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定期的去按压这个键来去验证整个保护装置的漏电保护功能是否正常工作,但是这对消费者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那其实消费者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定期去按压这个键,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那这就意味着如果一旦失效了,但你并不知道,这样就存在漏电的风险。 而我们这次在PBE技术平台上,我们研发的自检技术,可以说它在不切断电源,也就是让你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这个装置可以自动地、周期性地去检测漏电保护功能是否还有效,如果一旦检测到失效了,它会第一时间去切断电源,同时会发一个报警信号,甚至可以远程的通知,那这个就非常的有用,可以去极大提升产品安全等级。所以这是我前面讲到的关于PBE的解释,它集成了最新的、最前沿的一些技术,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整个技术平台的开放性和可兼容性非常好。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这个产品它往往是跟家电的主机集成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会考虑到整个主机产品的设计,所以PBE技术是非常容易可以跟家电的功能模块,包括电源模块、EMC模块、感应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集成在一起。那这个集成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帮助优化整体的设计,提高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这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这个技术平台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解决方案,就包括PRCD(移动式剩余电流保护装置)。PRCD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在卫浴领域里面,智能马桶、电热毛巾架、浴室暖风机,包括厨房电器里面的集成灶、咖啡机、水龙头都可以去匹配PRCD,还有ALCI(设备漏电保护器),主要是应用在个人护理上,比如高速吹风机,现在非常受欢迎的高速风头,还有高速风枢,这些就是匹配ALCI,还有GFCI、 LCDI 这些产品,分别是匹配在比如空调以及发电机、清洗机上,当然除了家电领域之外,我们的这个PBE技术还有很多新的应用。这次展台上可以看到,比如我们可以在新能源车移动充电枪上面,这个是非常适用于PBE来进行保护的,还有一些生物科研领域的,全球现在最顶尖的生化实验室里面最精密的,比如细菌培养箱是使用了我们的产品,总之就是说我们的产品集成到家电产品以后,可以大大的提升整机产品的安全性跟舒适性,也会大大增加这些家电产品的竞争力。 凤凰网科技:那您觉得中国家电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关注点未来会如何发展? 益而益集团原晓宁:其实消费者的关注点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研究分析,但是从实际操作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所有的关注都是来自于需求,这里指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显性需求是大家非常容易捕捉到的,比如现在大家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跟高品质生活追求相关联的,大家要体现自我价值,对应的大家其实都意识到整个家电产品的高端化、品质化、智能化是非常明确的。 另一方面隐性需求更应该值得重视,隐性需求我们意识到就是安全,因为安全是基础,假如消费者在安全方面的这个需求没有得到尊重跟满足。 那显性的需求是很难实现,或者说在实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安全风险。 所以说我们内部有一个主张是说显性方面可以更自由来描述这些需求,我指的消费者可以自由自在去享受符合内心价值主张的生活方式,且我们讲的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这是更自由,但我们主张说更自由的前提是更安全,因为更安全所以更自由,这个观点我们其实在很多家电的企业,因为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家提到这一点大家都深以为然,也都对这方面有形成高度的共识。 凤凰网科技:在所处的行业内有很多同类竞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益而益的信心点在哪? 益而益集团原晓宁:谈到信心,或者谈到优势,或者是谈到竞争力,我觉得这些其实都是取决于我们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当然这个价值在实际的过程,实际的运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具体的、可计算的、可对比、可衡量的。在整个构建实现交付过程中,其实对于益而益来讲,我们并没有单纯的把眼光放到这个跟同类产品的比较或者竞争上去,我们认为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行业,把中国的家电产业乃至把整个的中国的制造业做大做强,在全球获得这个竞争力,这才是经营企业运作,整个的生意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多维度全方面打造自身的能力,因为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跟国外,可能他们有所谓的先发优势,或者有一定的经营历史的一些品牌,我们要去跟他做竞争。所以说作为中国的制造业,我们不畏惧这种竞争,但是我们要多维度的打造我们的能力。比如说在这个研发上,我们有一个非常全面的需求管理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我们可以对消费者的潜在中长期需求进行调研结构分析,有了这种对于需求的深入把握,我们就可以去构建我们的技术平台,并且去实现我这种技术平台的定期的升级换代。那前面讲的我们这次发布的最新的PBE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那在制造端这边,我们是侧重于打造规模制造优势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一体化,重点发力这个智能工厂、智能制造。 在生产规模上,整个全球来看,在我们所涉及的漏电保护这个领域里面,我们的规模制造是最大的。每一年在全球我们销售交付的这个路线保护装置有几千万套。我们在沟通的此时此刻,在全球有过亿个家庭就在享受(接受)我们产品的保护。 当然我们也非常重视产业链一体化,跟我们产品相关的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有非常好的供应能力,在智能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数字化方面投资。我们在苏州、温州有两个制造基地,那在这两个制造基地我们都在推动智慧工厂跟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这种建设的好处是让我们整个生产交付更加高效,质量更有保证,在市场服务端我们有非常体系的客户服务团队跟投入。现在中国的家电出海是一个很大的潮流,我们在北美、印度、东南亚,都有投资建设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及客户呼叫的中心,可以让我们的客户没有后顾之忧。 凤凰网科技:在使用家电使用中,特别是水电相关的产品,咱们是如何防范漏电风险的呢? 益而益集团原晓宁:在家电的品类里面,如果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分析一下,有很多产品本身的工作原理,或者说使用环境,是涉水、涉电。那这样的一些产品有一个情况,就是一旦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电源线的破损、在户外使用中拖来拖去的,那电源线或者你经常折弯你的电源线可能破损,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使用过程中产品自身的结构老化,还有使用的环境是潮湿的,这些都会导致整个产品的绝缘的强度的下降,让漏电的风险大大提升。 那我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电吹风很多是在浴室里面,那它就很容易接触到水,可能一失手这个就掉到浴池里去,或者掉到这个洗手盆里面去了。还有一种就是浴室里面的空气潮湿,那这时候就会存在这种泄漏电流,通过人体流向大地,这就是典型的漏电电极,漏电电极的事故就会影响人的生命安全。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PBE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跟产品解决方案,PBE漏电保护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它非常敏锐的能够去检测到泄漏电流,检测到这种漏电的信号,同时具备敏锐切断电源线的反应能力,第一我可以检测到,第二我第一时间切断电,所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 那我这里可以举一个案例,还是以电吹风为例。根据美国的UL的法规,所有的电吹风必须是100%匹配ALCI漏电保护装置,在这个法规导入之前,根据CPS(CPSC)统计,每一年在全美因为电吹风漏电导致死亡还有几十起。 引入之后,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下降了,每年不足不足0.3人,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个效果,原来是每年几十起,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几十起就是几十条人命以及背后几十个家庭,其实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那现在我们已经降到每年不到0.3人,这个效果还是非常非常的显著。 凤凰网科技:正如您刚才所说,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了,那么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家电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益而益集团原晓宁:的确,这次AWE是整个中国家电企业的一次大检阅、大亮相,那毫无疑问中国的家电行业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那我们有最大的体量、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我觉得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整个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力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的成本竞争力在转向我们现在质量、性能、技术这些优势再去转变。那伴随着这种转变,我们意识到在商业模式上我们有很大的一个转变,从最初我们给别人做贴牌,按照别人的订单,按照别人的产品方案,我们单纯地做制造。现在一步一步向这个自主品牌在做转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企业采用了自主品牌策略在海外拓展市场。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观察,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市场家电消费从线下转向线上,改变了过去在海外很多市场里单纯依赖实体店铺销售的这样一个情况,其实这个要素对于整个家电行业的自主品牌是个很大的推动的作用,因为过去你自主品牌去海外市场拓展,你单纯的开拓线下渠道是非常费时费力的,现在有了线上,这个效率会大大的提升。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说自主品牌战略,当然好的一面是说它让企业可以享受到品牌溢价的红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想提出的是说,当你采取自主品牌销售的时候,你一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那也就意味着你必须直接的承担对应的职责与义务。 在海外市场合规,我这里指的是技术规范、法规的合规是最基础的责任与义务,那这方面其实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必须跨越的难题。那从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讲,因为我们从2 000年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操作(运作)海外市场,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所以说我们对于海外的法规标准有着非常深入全面体系的理解。那事实上我们作为细分行业的领导品牌,我们参与到了很多海外市场的法规技术标准这样的一个讨论跟制定,所以说我们的产品我们是全面符合,包括UL、CUL,包括CE这样的一些对TOA(TUV)这项的一些标准。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供应链的能力。 所以说每次这些标准在发生变化升级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这个可以第一时间我们去推动我们产品的升级换代,然后以及整个供应链资源的升级,我们往往是这个行业里第一个推出这个符合新标准的这样的一个企业,这样的话能帮助到我们的合作伙伴,还能获得市场的先机,从而更放心、更放手的去在海外市场进行推广。 凤凰网科技:那益而益在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责任呢?您如何评价 益而益在环保方面的表现。 益而益原晓宁:事实上在整个绿色化产品上,产品绿色化欧美国家是先行的,所以说对于中国家电制造业企业,包括我们在行业中的,虽然我们不做主机,但是我们是一个重要的部件生产商,大家都要共同努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补齐甚至是超越,一定会提升整个中国家电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那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ESG的执行的战略,首先在另一端,我们把供应商的碳排放管理纳入了我们整个集团的绿色供应链的规划,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会跟我们的供应商密切合作,特别是在新工艺、新技术上,我们去增加我们环保材料的使用,同时整个在物料配送的全环节我们要做到节能减排。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对环保标准的认知上,也有体系的把握,我们在策划这个产品的时候,从产品设计开始以及整个规划、整个制造的全环节、交付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这些要素考虑在里面。那在制造端我们是用数字化来助力产品的预测转型。我们在苏州和温州两个制造基地,在大力的投资去建设我们的智慧工厂跟数字化的车间,这样的话也可以保证我们产品的绿色化的这样的进步。 所以经过这些努力,我们现在的产品是符合这个全球主流的12项,我们统计过12项主流的环保以及有害物质管控的标准,我们都是符合的。举一个例子来说,不光是产品的本身,就是我们产品的包装上的油墨都是全程受控,并且符合包装指令的。 我们也呼吁整个行业所有的成员,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好整个我们这个行业的这样的一个碳中纪的一个认证的体系。然后去扩大加快。我们比如这个碳标签、减碳标识,整个家电产品,家电领域推广应用,这样也便于消费者可以去更好的去选择绿色产品。(编辑/刘毓坤、杨睿琪)
荣耀MagicBook Pro 16发布:旗下首款AI PC 首销5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3月18日,荣耀MagicBook Pro 16今晚正式发布,官方表示,荣耀 MagicBook Pro 16既是轻薄本,也是游戏本。新品通过Magic Live智慧引擎加持,平台级AI全栈赋能PC,使荣耀MagicBook Pro 16具备AI智慧搜索能力,可实现文档内容搜索,并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图片内容的精准搜索。荣耀MagicBook Pro提供集显版与独显版,售价6199元起,首销5999元起。 荣耀MagicBook Pro 16提供Ultra 5-125H/Ultra 7-155H两款处理器,至高可选32GB RAM及RTX4060独显,标配1TB PCIe 4.0 SSD,搭载“立体散热系统+12mm 3D复合热管”,使整机散热能力提升53%。据介绍,在平台级AI加持下,荣耀MagicBook Pro 16可实现最大140W电竞级性能释放。 荣耀MagicBook Pro 16搭载3K高分辨率LCD屏,支持165Hz电竞刷新率,屏幕响应时间低至3ms。此外拥有100% DCI-P3广色域和100% sRGB高色域,10.7亿色深,屏幕逐台调教,平均色准ΔE<0.5。 护眼层面,搭载荣耀绿洲护眼技术,通过德国莱茵硬件低蓝光、无频闪护眼认证,以及国家眼科工程中心护眼测试,荣耀自研类自然光护眼技术和支持电子书模式。 荣耀MagicBook Pro 16采用行业首发黄金智能三天线,配合荣耀LINK Turbo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MagicBook Pro 16的通信稳定性。 此外,荣耀MagicBook Pro 16通过AI使能端云协同,带来应用交互新体验;AI文档总结、AI字幕推荐、AI笔记纪要,便捷高效助力办公学习。 在平台级AI的加持下,全新升级的MagicRing可以快速识别不同系统的设备及应用,理解用户意图,实现跨操作系统间的无缝连接,为用户带来面向未来的跨设备互联体验。 人机交互层面,荣耀 MagicBook Pro 16带来了AI文档总结、AI字幕翻译、AI笔记纪要等应用交互功能;跨设备互联生态上,MagicBook Pro 16通过MagicRing,实现跨端八业务并发的跨设备智慧互联,支持手机聊天窗口拖拽到 PC、手机图片拖拽到 PC 文档、手机网络共享给PC等功能。 接口方面,配备2个雷电接口、1个USB-A 3.2 Gen 1接口、1个HDMI 2.1 接口、1个 3.5mm 音频接口等。此外,荣耀MagicBook Pro 16也是Windows平台全球首款空间音频笔记本,搭载六扬声器和音箱级低音炮,配合自研空间音频渲染引擎,成为首款通过网易云音认证的空间音频笔记本、首款支持爱奇艺空间音频专区的笔记本。 除了荣耀MagicBook Pro 16外,荣耀还发布了AI全能轻薄本荣耀笔记本X14/16 Plus 新品,其全系搭载AMD锐龙7 8845HS标压处理器,荣耀笔记本X14 Plus配置2.8K高色域高清护眼屏,荣耀笔记本X16 Plus配置2.5K高色域高清护眼屏,新品均支持魔法AI工作台智慧搜索、文档总结、智能推荐等功能。 售价方面,荣耀MagicBook Pro 16集显版售价6199元起,首销尊享价5999元;荣耀MagicBook Pro 16独显版售价8999元起,首销尊享价8799元。3月18日21:00在荣耀商城、各大授权电商、授权零售门店开启预售,3月22日10:00正式开售。 荣耀笔记本X14 Plus首销尊享价4499元,荣耀笔记本X16 Plus首销尊享价4699元,4月1日10:00正式开售。
OpenAI首席技术官:不确定Sora的训练数据来自哪里
IT之家 3 月 18 日消息,OpenAI 近期推出了炙手可热的文本转视频生成模型 Sora,然而该公司首席技术官 (CTO) Mira Murati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却语焉不详,无法明确说明 Sora 的训练数据来源。 在采访中,记者直接询问 Murati 关于 Sora 训练数据来源时,她仅以含糊的官方话术搪塞:“我们使用的是公开可用数据和许可数据。” 当记者追问具体来源是否包含 YouTube 视频时,Murati 竟然表示“我实际上并不确定(I'm actually not sure about that)”,并拒绝回答有关 Instagram 或 Facebook 视频是否被纳入训练集的问题。她辩称,如果这些视频是公开可用且可以使用的,那么可能会被使用,但她本人对此并不确定。 当记者询问 OpenAI 是否与其合作伙伴图片素材公司 Shutterstock 达成过数据训练方面的合作,Murati 索性拒绝继续讨论数据来源话题。 Murati 甚至回避记者关于 OpenAI 与图片素材巨头 Shutterstock 的数据合作,拒绝透露来自该平台的视频是否被用于训练 Sora。最终,她干脆中止了相关讨论,坚称数据来源“肯定是公开可用或经过许可的”,却无法给出任何具体细节。 Murati 这番闪烁其词的做法让 OpenAI 陷入尴尬境地。此前,该公司就因数据抓取行为引发广泛争议,甚至面临多起版权诉讼,其中就包括纽约时报的指控。如今,连 CTO 都无法说清其最热门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难免让人怀疑 OpenAI 高层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 据报道,采访结束后,Murati 私下承认了确有使用 Shutterstock 视频训练 Sora。然而,相较于网络上浩如烟海的视频内容,来自 Shutterstock 的素材可能只是 Sora 训练数据的一小部分。 IT之家注意到,Murati 的讳莫如深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人认为她缺乏坦诚,质疑其对自身产品的了解程度。有人直言,CTO 竟然对如此关键的问题不知情,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也有人为 Murati 辩护,认为既然内容已经发布到网络,就应该允许人工智能公司加以利用。他们认为,用户既然选择公开内容,就应该承担被使用的风险。 Murati 的回避行为究竟是为了防止更多版权纠纷,还是真的对数据来源一无所知,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众有权质疑这些“公开可用且经过许可”的 AI 训练数据究竟来自何处。未来,含糊其辞的官方说辞恐怕难以平息人们的疑虑。
生成式 AI 时代下,这颗骁龙新生代旗舰芯片,有了新的任务
想象一下,当一台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和上网的工具,而是成为化身为 AI 时代万能的智能终端:它可以是你的私人智能助理,也可以是影像工作站、AI 绘画板、同传翻译官。 听起来理想很美,但这个未来其实并不遥远。一览今年众多新登场的旗舰手机时,会发现 AI 功能早已融入其中,化身为一个个标配的小功能。 2023 年开始,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在 AI 领域发力,力图抢占「AI 终端」这一移动产品的未来制高点。然而,这场变革的源头,其实要从芯片厂商主导的底层创新说起。作为这一变革背后的推动者,高通早已开始布局从「手机芯片」走向「智能终端芯片」,并从底层架构设计入手,为旗舰手机提供强大的 AI 算力。 如今,骁龙 8 系已成功助力众多厂商在旗舰机上实现端侧大模型部署,让 AI 手机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这次,他们打算更进一步。 骁龙 8 系的持续进化,让手机厂商们快速踏入 AI 时代 近半年的 Android 手机新机潮可以说是十分热闹了:各大品牌的旗舰款机型抢先发布,甚至在未发布手机前,AI 功能就已先行高调发布,大家纷纷高喊出 All in AI 的口号。 这股 AI 热潮的重要推手,正是骁龙 8 系新芯片的发布。作为专为移动设备上的生成式 AI 优化的芯片,骁龙 8 系列通过软硬件层面的全方位创新,为手机厂商进军 AI 赛道提供了强劲助力。 骁龙在 AI 领域的进化,并非简单的算力提升,而是通过各个环节的底层技术革新来实现的:升级的 Hexagon 作为一块专用的 AI 神经网络处理器,在更低功耗的同时大大提升了 AI 运算性能。 骁龙 8 系列还在硬件层面引入了微切片推理(Micro Inferencing)等前沿 AI 技术,在时间轴上对神经网络的不同层次进行切分,让多个切片在同一时刻并行计算,从而确保芯片处理器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转状态,极大地提高了 AI 推理效率。 2023 年 10 月,高通发布了第三代骁龙 8 芯片,AI 性能相比上一代近乎翻了一倍,支持包括 Meta Llama2、ChatGPT 等通用大模型,推理速度高达每秒 20 个 token。而在第三代骁龙 8 推出后不到 48 小时,首发搭载的小米 14 系列就正式发布,同时宣布了自研的 60 亿参数大模型已经成功跑通。升级后的小爱同学不仅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各种指令,还能完成撰写演讲稿、商品点评、拟写祝福信息等复杂任务。 骁龙 8 系列对 INT4 新特性的支持同样可以对 OPPO 的 AI 战略提供助力,OPPO 可以基于 INT4 让原本 28GB 内存的模型现在只需要不到 4GB 就能跑通,大大提升了内存带宽效率,实现高效端侧部署。2024 的开年旗舰 OPPO Find X7 Ultra 成功在本地运行了 70 亿参数的满血版 AmdesGPT 大模型,在大幅降低资源需求的同时,AI 模型的输出效果也几乎不受影响。 在第三代骁龙 8 芯片支持的新特性中,AI 照片扩展也是一大亮点,用户可以无需依赖网络和云计算,而是通过 AI 来理解图像中的细节和结构,实现智能创意的 AI 扩图。很快,这一功能也得到了普及,继小米 14 宣布支持 AI 扩图功能后,诸多厂商也纷纷跟进。 搭载第三代骁龙 8 的荣耀 Magic6 Pro 则采用了自家的「魔法大模型」。 其中「智慧成片」的功能,让用户只需要讲出想要的画面,比如「帮我做一条这个月我家猫猫的可爱回忆短片」,AI 就能自动汇总手机中的素材,智能剪辑成短片,并配上最契合情绪的配乐和文字。「一拖日程」的功能则让用户只需将包含日程信息的文字一拖至屏幕边缘,系统就能在不到 1 秒内识别用户意图并自动创建日程。 基本上,现在大家只要看到「骁龙 8」的标签,基本已经和「旗舰、顶级性能、AI 新特性」这些关键词深度绑定。 自骁龙 8 系诞生开始,几乎每款新发布的旗舰手机,都不断增加着令人惊奇的 AI 新特性。在影像、游戏、无线连接、音频等用户感知最为直观的方面,也都携手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 新生代的第三代骁龙 8s,有了新的任务 如果说第三代骁龙 8 的问世,是助力手机厂商一同完成了 AI 手机从无到有的突破。那新推出的第三代骁龙 8s,肩负着将生成式 AI 应用进一步带向大众的重任。 第三代骁龙 8s 继承了与第三代骁龙 8 旗舰平台相同的 CPU 架构,并同样搭载最新的 Hexagon NPU 神经网络处理器,在 AI 的性能表现上同样保持了旗舰高水准。这意味着手机厂商可以为更多定位不同的机型,配备尖端的生成式 AI 能力,真正实现生成式 AI 应用的进一步普及。 第三代骁龙 8s 支持 100 亿级别的大语言模型。并且和其他厂商的单一 AI 模块不同,高通独特的异构计算特性,能让 CPU、GPU、ISP 等各个模块都具备 AI 能力,各自负责擅长的领域,相当于举整个平台之力,来完成最佳性能的大模型 AI 计算。 目前,高通已经开始与多家中国头部手机厂商展开了深度合作,通过软硬件的联合优化,充分释放第三代骁龙 8s 在 AI 领域的潜力。可以预见在 2024 年发布的旗舰新机型中,满血版的本地大语言模型也能成为人人都能体验到的新标配,大大加速了 AI 在手机市场的渗透和落地。 手机芯片发展至今,早已从一块单独的「处理器」进化为「平台」。在第三代骁龙 8s 这个新平台的加持下,手机的影像、游戏、智能助手、连接等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全面的 AI 增强。 比如第三代骁龙 8s 的感知能力,就让手机变得更加智能灵动了:不仅支持人脸解锁、扫码、移动支付等常用场景的快速响应,还能通过 AI 不断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让手机变得更像一个时刻陪伴并且学习的 AI 助理,真正做到「认识你也认识这个世界」了。 而在移动 AI 体验最为直观的影像、游戏等各个方面,第三代骁龙 8 都携手各大厂商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例如计算摄影上的 AI 分割、AI 降噪等黑科技,以及游戏领域的 AI 光追、AI 超分辨率等技术,都将移动影像和游戏的表现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准。 以影像为例,第三代骁龙 8s 集成了认知 18-bit 三 ISP,可通过高达 18bit 的数据采样让摄像头每秒处理数十亿像素。搭配第二代图像分割功能,支持照片和视频实时语义分割,带来比竞品近 2.5 倍的提升。当这一切与芯片强大的 AI 处理器结合,摄像头也真正开始「看见并理解世界」,无论是暗光拍摄的画质表现,还是 AI 识图、修图、扩图等功能,都将得到质的飞跃。 当然,之所以叫「认知」,是因为其在第二代骁龙 8 时便实现了通过 Hexagon 直连的方式,将 ISP 与 Hexagon NPU 直接连接,让 ISP 具备强大 AI 分析的能力,从而在拍摄过程中将 AI 优化提前,实现实时语义分割,让甚至于眼镜反光的每个拍摄细节都能得到更为精细的优化,而且是实时的反馈,从而大大提升手机成像质量和拍摄体验。这就是高通 AI 引擎和 ISP 联手的深藏功与名之处。 作为骁龙 8 系列中的新生代旗舰平台,第三代骁龙 8s 不仅在 AI、影像、游戏、连接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卓越的体验,同时它也是一款支持 Snapdragon Seamless 技术的先锋产品,加速助力各类型各品牌终端互联。 比如在影音娱乐方面,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开始观看视频,Seamless 技术可以让手机与电视或平板等大屏设备无缝切换,在大屏上继续播放;在办公场景下,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开始处理文档,Seamless 技术让工作状态可以无缝切换到笔记本等大屏设备继续编辑。全新顶级移动平台第三代骁龙 8、全新顶级 PC 平台骁龙 X Elite 和高通的可穿戴平台与音频平台,都已支持 Snapdragon Seamless,未来还将扩展至 XR、汽车和物联网平台。 在定位上,第三代骁龙 8s 对比第三代骁龙 8「顶级旗舰创新标杆」的定位,选择了「新生代旗舰」这一角色。正值中国手机厂商变革与端侧大模型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块灵活灵动、同样全能的新生代旗舰芯片,正是「AI 普及」这个宏大愿景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加速了 AI 在中国的普及,从少数走向更多数用户。 一个可能的未来——无所不在的 AI 2023 年,你突然发现你的手机助手更好用了。许多宝妈开始用手机智能剪视频,学生们也可以用 AI 画画创作,上班族们在开会时掏出手机录音,会议纪要和重点内容转眼就整理好了。但这还远远不够。 据麦肯锡的一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报告,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未来还将有 60%-70% 的工作,都可以用 AI 替你自动完成。AI 将不再是某些特定领域或高端产品的特权,而是深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手机硬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迎来了瞬息爆发的 AI 生态,而 AI 体验的好坏也成为了厂商竞相角逐的新赛道。 在高通构想的未来图景中,大家手中的 AI 手机既可以是你的移动影像工作站,对照片视频进行智能编辑,也可以是一台 AI 绘画板,让你随手即可创作出艺术作品;同时它是一台游戏主机,带来实时光线追踪和环绕音效的沉浸体验;最后,它是一个全能的智能助手,和你一起观察学习这个世界,也时刻守护你的隐私与安全。 目前高通正在加速 AI 生态的爆发。而这个加速绝不只是在硬件层面:对于开发者而言,高通 AI Stack 和 AI Hub 的推出也极大地降低了 AI 开发的门槛。这两个功能强大的 AI 开放平台,不仅集成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的 AI 能力,也包含了全面优化的生成式 AI 大语言模型库。 开发者不用再把精力消耗在各个设备平台的适配以及繁琐的 AI 性能调度上。开发者可以简单高效地在骁龙和高通平台上进行部署,借助高通 AI Hub 提供统一的开发框架和工具链,通过 NPU 等专用硬件和异构计算架构实现高性能、低功耗的 AI 计算。 简单来说,未来的软件开发者,只需要几行代码就可以玩转 AI 大模型,而不同设备的适配也简单省心,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工作量,快速灵活地打造自己独特的产品。而手机厂商也能更专注于创造属于 AI 时代的全新的交互方式,同时不必受限于算力、功耗、各个传感器调度协作等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你的车载助手也能帮你一键规划旅行安排,当你的手机就能做好公司要求的广告图,手机语音助手也开始变聪明变成百科全书,在未来你的眼镜会 24 小时做你的贴身管家提醒你重要事项。在 AI 终端的领域,或许我们不会等到所谓的「iPhone 时刻」,因为 AI 早已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不再天天谈及 AI 有多么神奇,而是自然而然地享受这一切时,AI 就是真正普及到了每个人生活中。 目前,仅在中国市场,骁龙的品牌认知度就达到了 85%。在几乎所有的价位段,消费者都认为骁龙是行业领先的处理器。而作为领先者的高通,也正在为骁龙 8 系列赋予新的角色定位——成为 AI 时代万物智能的引领者,引领 AI 终端走进我们的生活。
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设计发布:售价9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3月18日,荣耀召开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设计正式发布,售价9999元(24GB+1TB),3月22日正式发售。 在整机设计方面,荣耀Magic6 RSR 保时捷设计后盖中间是一条微微凸起的峰线,继承了保时捷911飞线式设计理念,后摄镜头模组则采用了保时捷标志性的六边形结构。同时,后盖与金属中框设计还借鉴了保时捷Taycan正面垂直造型美学。产品影像模组和中框还采用超跑级的钛合金材质,让强度提升150%,重量却更为轻盈。 荣耀Magic6 RSR 保时捷设计拥有玛瑙灰和冰莓粉两种配色,其中,冰莓粉配色由保时捷Taycan首发,推出后受到众多消费者追捧。 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设计采用荣耀金刚巨犀玻璃,官方介绍,荣耀金刚巨犀玻璃基于第二代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全新材料氮化硅+全新镀层工艺,晶体密度提升50%,耐摔性能提升了10倍。 据介绍,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采用全球首发荣耀叠光绿洲护眼屏、全球首发京东方全新K2发光材料,搭载Tandem双栈串联OLED架构,实现1800nits全局亮度、5000nits峰值亮度、1000nits手动最大亮度、HDR峰值亮度5000nits、屏幕功耗下降40%、3年屏幕衰减小于1%、寿命提升至6倍、360Hz超频同步显示技术、4320Hz PWM零风险调光、屏幕触控平均响应速度提高31%。此外,还支持4320Hz PWM零风险调光,再加上助眠显示、类自然光护眼、自然色彩显示等等,达成行业领先的护眼能力。同时支持包括杜比视界、HDR Vivid、优酷帧享、德国莱茵全局护眼3.0认证、德国莱茵无频闪认证、VICO A+视觉舒适度测试等6项权威认证支持。 在摄像方面,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设计搭载了单反级超动态鹰眼相机,带来业界首款手机移动端基于LOFIC横向溢出集合电容技术的影像传感器,支持15EV手机行业最高动态范围。同时,荣耀Magic6 RSR保时捷设计配备1/1.49英寸业界领先大底长焦传感器、1.8亿像素的潜望长焦;以及5000万像素支持微距拍摄的超广角摄像头,和5000万像素+3D深感摄像头的前置影像模组。 在性能方面,荣耀Magic6 RSR 保时捷设计搭载高通第三代骁龙8旗舰芯片,配合全新AI能力加持的荣耀MagicOS 8.0操作系统,通过全新标志性的交互功能“荣耀任意门”、可理解用户意图自动剪辑成片的“智慧成片”、荣耀独有的眼动操控技术“灵动胶囊”等智慧功能。 荣耀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还发布了荣耀Magic6至臻版,价格方面,荣耀Magic6 至臻版提供两种存储组合可选,16GB+512GB售价6999元、16GB+1TB售价7699元,今晚开启预售,3月22日10:08正式开售。
200万字上下文!月之暗面Kimi大模型指数升级,10分钟学会开飞机、打德扑,还化身中医专家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3月18日报道,今天,国内大模型明星创企月之暗面(Moonshot AI)宣布智能助手Kimi上下文窗口提升至10倍,即日起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 ▲Kimi升级至200万字上下文 200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为了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月之暗面工程副总裁许欣然在今日举办的沟通会上,接连掏出一摞摞厚重的打印纸,包括《甄嬛传》剧本、英伟达年度财报、《倚天屠龙记》、《中医内科学》等。这其中,最长的也不过百万字左右。 ▲许欣然展示百万字书籍的打印厚度 Kimi智能助手于去年10月面世,当时支持20万汉字无损上下文输入,创造了消费级AI产品所支持的上下文输入长度纪录。而如今,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其上下文长度就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与此次升级同步,月之暗面团队还发布了一则“低调”的更名通知:Kimi Chat、Moonshot大模型分别改名为Kimi智能助手、Kimi大模型,以后只要记住Kimi就够了。 ▲Kimi更名通知 即日起,Kimi的200万字升级开启内测,用户可登陆网页版首页申请体验。 体验地址:kimi.ai 一、10分钟速成开飞机、打德扑,挖出长篇小说深层次细节 许欣然谈道,相比20万字长度,更长的文本输入首先能带来的变化就是解锁更多超长任务、复杂任务。过去只能整理50份简历,现在可以线性增长至500份。 月之暗面团队提出“10分钟速成定律”,指的是Kimi快速学习一个新领域的能力。人类要10000小时才能成为专家的领域,AI只需要10分钟,就能接近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初级专家水平。 例如,上传几十万字的德州扑克的教程文档,再提出一个比赛开局,Kimi就可以分析比赛场上的局面,并提供出牌策略的指导。 ▲Kimi速成打德扑 输入近百万字中医诊疗手册,同时描述病人的病症和提出分析步骤,Kimi立刻化身中医,给出了病因判断、治疗方法、药材配比等。 ▲Kimi速成中医 丢给Kimi一本260M的开飞机手册,再向它提出多个飞机驾驶方面的疑问,它都能一一解答。 ▲Kimi速成开飞机 除了中英文,Kimi还能直接阅读代码库文件,然后用中文写出详细清晰的代码库设计文档,即便是毫无注释的陈年老代码也能快速梳理出结构。 ▲Kimi读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对于长文本大模型,大家都比较期待其“大海捞针”压力测试的表现,但许欣然指出,一个指标一旦开始被观测,研发团队自然就会专门针对测评基准进行优化。这样一来,指标就失去了参考价值,变成了无尽的“刷榜”游戏。 另一方面,“大海捞针”测试本身其实就相当于Ctrl+F检索,对模型能力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比起定向检索,用户更需要的应该是对复杂文本的理解能力,看大模型能从长文本中学到什么。 在这方面,升级后的Kimi也进化了不少。 以经典电视剧《甄嬛传》为例,只要输入剧本,Kimi就能在不同时间段、各个场景的故事情节中,深入挖掘甄嬛、果郡王的情感线以及和他们孩子的真相,堪比一个看了好几十遍电视剧的“甄”学家。 ▲Kimi读《甄嬛传》剧本 二、用户量月增100%,复杂需求倒逼硅基生命“自卷” 当然,除了基础的文本阅读、记忆、理解等场景外,升级至200万字的Kimi必然会开辟新的应用和场景。这需要极大的想象力。 许欣然谈道,就好比内存容量的迭代,基础要素的每次提升都会带来突破想象力的新应用。 在月之暗面团队看来,无损的长文本能力也是一种基础要素,随着长度的提升,大模型的能力从简单问答、常识背诵等基础任务逐渐升级至角色扮演、长文检索、领域知识理解等。未来,必然有无限可能性还在等待着Kimi去探索。 ▲无损长文本能力增长带来的任务复杂度提升 而这条AGI探索之路,也离不开用户的共创。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周昕宇谈道,出于用户共创的考虑,Kimi的定位比起“聊天机器人”更像一个“智能助手”,因为普通对话对大模型自身迭代的帮助有限。 Kimi自发布以来,有许多应用场景都是用户自己开拓的。如通过一定的提示词,让Kimi变身专业翻译工具、跑团主持人等。 ▲Kimi变身专业翻译工具 还有用户直接将Kimi的读论文能力封装成了工具,并开发了专门的论文网站。用户只需点击网页上的Kimi按键,就能得到论文的基本信息,包括解决了什么问题、相关研究、如何解决等。 ▲Kimi读论文工具 许欣然称,根据网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数据,Kimi用户量在春节后飞速增长。此外据非官方统计数据,其用户量每个月增长率超100%。 ▲SimilarWeb数据显示Kimi用户量在春节后飞速增长 正是因为用户对Kimi发出的指令越来越复杂,因此团队也一直致力于提升Kimi能遵循的指令的复杂度、信息检索能力。同时由于用户的使用场景从工作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团队在网页端之外补齐了微信小程序、iOS端以及安卓端等。 许欣然透露,Kimi充分发挥其作为“硅基生命”的优势,夜间也没在歇着,持续不断地自我进化中。 三、相同硬件条件下响应速度提3倍,年内将发多模态大模型 在沟通会上,许欣然和周昕宇向智东西等少数媒体透露了目前在做的需求池以及未来的发布计划。 如用户呼声很高的提示词教程,目前已经在准备当中,预计一个月左右发布。此外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多模态能力的研发,今年内将会推出多模态大模型。音频处理能力、海外版同样在需求池内。 目前,Kimi智能助手仍完全免费。但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和使用量的增长,难免会出现算力不足的情况。许欣然透露,今年上半年预计开启商业化模式。 与此同时,月之暗面的Infra(基础设施)团队也在持续提升能效比,据称比起刚发布时,Kimi在完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响应速度提升了3倍。 由于没有采用常规的渐进式提升路线,月之暗面团队遇到的技术难度也是指数级增加的。为了达到更好的长窗口无损压缩性能,月之暗面的研发和技术团队从模型预训练到对齐、推理环节均进行了原生的重新设计和开发,不走“滑动窗口”、“降采样”等技术捷径,攻克了很多底层技术难点,才取得了新的突破。 结语:长文本为AI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Kimi智能助手上下文窗口提升至200万字,我们见证了AI领域的又一次飞跃。在数字指数级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大模型对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无论是速成开飞机、打德扑,还是深入分析长篇小说的深层次细节,Kimi都能够迅速适应并提供专业级的指导和分析。这得益于月之暗面团队对长文本大模型的深入研究和不懈追求,也离不开用户对其需求产生的驱动。
第三代骁龙 8s 移动平台正式发布,卢伟冰宣布小米全球首发
今日,高通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了第三代骁龙 (®)8s 移动平台,这也是骁龙 8 系列的一次重要迭代。 第三代骁龙 8s 移动平台汇集了一系列创新特性,包括强大的终端侧生成式 AI 能力、全天候感知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沉浸式的移动游戏体验、革命性的连接技术以及无损高清音频体验。 这款全新旗舰级平台继续搭载高通 Kryo CPU,采用了与前代相同的全新 CPU 架构。它包含一个主频高达 3.0GHz 的超大核心、四个 2.8GHz 的性能核心以及三个 2.0GHz 的效率核心。 对比竞品,在 GeekBench 6 多线程的测试中,第三代骁龙 8s 的 CPU 性能要同比领先 20%。同时在游戏性能方面,基于八款热门手游的测试显示,其能效在游戏场景中领先竞品 15%。 AI 是第三代骁龙 8s 的一大亮点,其支持在端侧运行多模态生成式 AI 模型,且模型参数最高可达 100 亿。 同时,分布式处理架构不仅提升了第三代骁龙 8s 性能,还大幅降低了功耗。在生成式 AI 领域,该平台支持多种主流的 AI 模型,如 Baichuan-7B、Gemini Nano、Llama 2 和智谱 ChatGLM 等大型语言模型。 在物体检测、背景虚化、图像分割和语言理解等多个关键场景中,第三代骁龙 8s 移动平台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大幅超越了市场上的竞品。 此外,第三代骁龙 8s 平台搭载了和第三代骁龙 8 平台一样的三枚 18-bit 认知 ISP,并与 Hexagon NPU 进行异构计算,从而实现众多智能化的影像处理。 举例来说,第三代骁龙 8s 平台能够提供照片和视频的实时语义分割功能,使得对物体和场景的识别与分割更为精确,提升了拍摄内容的质量。 第三代骁龙 8s 还引入了骁龙暗光拍摄技术。得益于 18-bit 认知三 ISP 和 Hexagon NPU 的高效加持,即使在光线不足的夜间环境下也能捕捉到美丽的画面。 性能是顶级芯片的标配。第三代骁龙 8s 不仅保持了旗舰级的影像处理能力,还全面支持 Snapdragon elite gaming,带来硬件级加速的实时光追。 这一技术能够逼真地模拟环境光遮挡和阴影效果,同时在光滑表面上实现精确的反射和高保真的软阴影渲染,极大地增强了游戏的视觉体验。 在拥挤的环境中,打电话没信号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第三代骁龙 8s 在 Snapdragon Sound 技术套件的加持下,可以实现超清晰的语音和视频通话、以及无卡顿的游戏内语音聊天。即使在拥挤的射频环境也能保持稳健的链接,并支持高达 16-bit 44.1KHz CD 级无损无线音乐串流。 得益于高通 Aqstic 扬声器放大技术,第三代骁龙 8s 平台显著提升了手机的音频输出质量,能够有效降低高音量播放时的失真,同时提供了沉浸式的立体声效果。 第三代骁龙 8s 平台配备了 FastConnect 7800 连接系统,支持 Wi-Fi 7 的高频多连接并发技术。该平台能够提供支持 HBS 的极速 Wi-Fi 体验,同时确保更长的电池续航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业务总经理 Chris Patrick 表示:「第三代骁龙 8s 凭借终端侧生成式 AI、先进影像特性等丰富特性,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助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创造力和生产力。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扩展骁龙 8 系旗舰平台系列。作为我们最顶级的移动平台解决方案,骁龙 8 系列将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一系列出色的特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官方刚刚宣布 Civi 4 Pro 手机全球将首发搭载第三代骁龙 8s,据介绍,这是小米与高通基于小米澎湃 OS 深度定制的芯片,预热海报更是号称「影像、性能、AI 能力全面跃升。」 对于此次合作,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表示:「这款全新移动平台让我们能够利用生成式 AI 为用户提供顶级的个性化体验。」 荣耀、iQOO、真我 realme、Redmi 和 Xiaomi 等主要 OEM 厂商和品牌都将采用第三代骁龙 8s,首款终端预计将于 3 月面市。
200万字上下文!月之暗面大模型指数升级,10分钟学会开飞机、打德扑,还化身中医专家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3月18日报道,今天,国内大模型明星创企月之暗面(Moonshot AI)宣布智能助手Kimi上下文窗口提升至10倍,即日起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 ▲Kimi升级至200万字上下文 200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为了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月之暗面工程副总裁许欣然在今日举办的沟通会上,接连掏出一摞摞厚重的打印纸,包括《甄嬛传》剧本、英伟达年度财报、《倚天屠龙记》、《中医内科学》等。这其中,最长的也不过百万字左右。 ▲许欣然展示百万字书籍的打印厚度 Kimi智能助手于去年10月面世,当时支持20万汉字无损上下文输入,创造了消费级AI产品所支持的上下文输入长度纪录。而如今,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其上下文长度就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与此次升级同步,月之暗面团队还发布了一则“低调”的更名通知:Kimi Chat、Moonshot大模型分别改名为Kimi智能助手、Kimi大模型,以后只要记住Kimi就够了。 ▲Kimi更名通知 即日起,Kimi的200万字升级开启内测,用户可登陆网页版首页申请体验。 体验地址:kimi.ai 一、10分钟速成开飞机、打德扑,挖出长篇小说深层次细节 许欣然谈道,相比20万字长度,更长的文本输入首先能带来的变化就是解锁更多超长任务、复杂任务。过去只能整理50份简历,现在可以线性增长至500份。 月之暗面团队提出“10分钟速成定律”,指的是Kimi快速学习一个新领域的能力。人类要10000小时才能成为专家的领域,AI只需要10分钟,就能接近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初级专家水平。 例如,上传几十万字的德州扑克的教程文档,再提出一个比赛开局,Kimi就可以分析比赛场上的局面,并提供出牌策略的指导。 ▲Kimi速成打德扑 输入近百万字中医诊疗手册,同时描述病人的病症和提出分析步骤,Kimi立刻化身中医,给出了病因判断、治疗方法、药材配比等。 ▲Kimi速成中医 丢给Kimi一本260M的开飞机手册,再向它提出多个飞机驾驶方面的疑问,它都能一一解答。 ▲Kimi速成开飞机 除了中英文,Kimi还能直接阅读代码库文件,然后用中文写出详细清晰的代码库设计文档,即便是毫无注释的陈年老代码也能快速梳理出结构。 ▲Kimi读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对于长文本大模型,大家都比较期待其“大海捞针”压力测试的表现,但许欣然指出,一个指标一旦开始被观测,研发团队自然就会专门针对测评基准进行优化。这样一来,指标就失去了参考价值,变成了无尽的“刷榜”游戏。 另一方面,“大海捞针”测试本身其实就相当于Ctrl+F检索,对模型能力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比起定向检索,用户更需要的应该是对复杂文本的理解能力,看大模型能从长文本中学到什么。 在这方面,升级后的Kimi也进化了不少。 以经典电视剧《甄嬛传》为例,只要输入剧本,Kimi就能在不同时间段、各个场景的故事情节中,深入挖掘甄嬛、果郡王的情感线以及和他们孩子的真相,堪比一个看了好几十遍电视剧的“甄”学家。 ▲Kimi读《甄嬛传》剧本 二、用户量月增100%,复杂需求倒逼硅基生命“自卷” 当然,除了基础的文本阅读、记忆、理解等场景外,升级至200万字的Kimi必然会开辟新的应用和场景。这需要极大的想象力。 许欣然谈道,就好比内存容量的迭代,基础要素的每次提升都会带来突破想象力的新应用。 在月之暗面团队看来,无损的长文本能力也是一种基础要素,随着长度的提升,大模型的能力从简单问答、常识背诵等基础任务逐渐升级至角色扮演、长文检索、领域知识理解等。未来,必然有无限可能性还在等待着Kimi去探索。 ▲无损长文本能力增长带来的任务复杂度提升 而这条AGI探索之路,也离不开用户的共创。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周昕宇谈道,出于用户共创的考虑,Kimi的定位比起“聊天机器人”更像一个“智能助手”,因为普通对话对大模型自身迭代的帮助有限。 Kimi自发布以来,有许多应用场景都是用户自己开拓的。如通过一定的提示词,让Kimi变身专业翻译工具、跑团主持人等。 ▲Kimi变身专业翻译工具 还有用户直接将Kimi的读论文能力封装成了工具,并开发了专门的论文网站。用户只需点击网页上的Kimi按键,就能得到论文的基本信息,包括解决了什么问题、相关研究、如何解决等。 ▲Kimi读论文工具 许欣然称,根据网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数据,Kimi用户量在春节后飞速增长。此外据非官方统计数据,其用户量每个月增长率超100%。 ▲SimilarWeb数据显示Kimi用户量在春节后飞速增长 正是因为用户对Kimi发出的指令越来越复杂,因此团队也一直致力于提升Kimi能遵循的指令的复杂度、信息检索能力。同时由于用户的使用场景从工作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团队在网页端之外补齐了微信小程序、iOS端以及安卓端等。 许欣然透露,Kimi充分发挥其作为“硅基生命”的优势,夜间也没在歇着,持续不断地自我进化中。 三、相同硬件条件下响应速度提3倍,年内将发多模态大模型 在沟通会上,许欣然和周昕宇向智东西等少数媒体透露了目前在做的需求池以及未来的发布计划。 如用户呼声很高的提示词教程,目前已经在准备当中,预计一个月左右发布。此外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多模态能力的研发,今年内将会推出多模态大模型。音频处理能力、海外版同样在需求池内。 目前,Kimi智能助手仍完全免费。但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和使用量的增长,难免会出现算力不足的情况。许欣然透露,今年上半年预计开启商业化模式。 与此同时,月之暗面的Infra(基础设施)团队也在持续提升能效比,据称比起刚发布时,Kimi在完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响应速度提升了3倍。 由于没有采用常规的渐进式提升路线,月之暗面团队遇到的技术难度也是指数级增加的。为了达到更好的长窗口无损压缩性能,月之暗面的研发和技术团队从模型预训练到对齐、推理环节均进行了原生的重新设计和开发,不走“滑动窗口”、“降采样”等技术捷径,攻克了很多底层技术难点,才取得了新的突破。 结语:长文本为AI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Kimi智能助手上下文窗口提升至200万字,我们见证了AI领域的又一次飞跃。在数字指数级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大模型对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无论是速成开飞机、打德扑,还是深入分析长篇小说的深层次细节,Kimi都能够迅速适应并提供专业级的指导和分析。这得益于月之暗面团队对长文本大模型的深入研究和不懈追求,也离不开用户对其需求产生的驱动。
三星成专利流氓眼中“肥羊”,5年内在美遭404起诉讼
IT之家 3 月 18 日消息,近年来,恶意诉讼困扰着许多大型企业,三星也不例外。针对三星的毫无根据的专利侵权诉讼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这些诉讼通常来自臭名昭著的“专利流氓”。 据悉,专利流氓惯于收购技术范围广泛的专利,并以此起诉家用电器、智能手机、半导体和电信设备等产品的制造商。由于三星是这些产品的全球领先供应商之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些流氓的首要目标。 来自 Unified Patents 的分析显示,仅过去五年间,三星电子在美国就遭遇了 404 起专利侵权诉讼。其中超过一半,即 208 起诉讼来自非实体运营的“非专利实施实体”(Non-Practicing Entities,简称 NPE)。 与其他科技巨头相比,三星算是被“特殊照顾”。2019 年至 2023 年间,针对谷歌的此类诉讼为 168 起,针对苹果的为 142 起,针对亚马逊的为 74 起,而三星则高达 404 起。 IT之家注意到,近期就有一家名为 KP Innovations 的公司起诉三星侵犯折叠屏手机专利,尽管华为、小米、谷歌和摩托罗拉等公司也生产类似的折叠屏手机,该实体却只将矛头对准了三星。 面对这些挑战,三星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诉并捍卫自身权益。此外,三星还不断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多年来稳居美国年度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仅 2023 年,三星集团旗下各实体就提交了超过 9000 项专利申请。
Omdia:三星中小尺寸OLED业务2024年面临挑战,将更依赖自家手机订单
IT之家 3 月 18 日消息,参考韩媒 ZDNet Korea 报道,市场分析机构 Omdia 在上周举办的 2024 韩国显示大会(上半年度)中表示,三星显示今年将在中小尺寸 OLED 业务上面临困难,更为依赖三星电子 Galaxy A 系列手机的刚性 OLED 面板订单。 据 Omdia 报告,2023 全球智能手机显示面板总体出货量达 14.5 亿片,同比增长 5%,其中 OLED 占到 6.22 亿片。但三星显示的出货量却逆势大减 17%,从 2022 年的 3.89 亿片下滑至 3.24 亿片。 三星显示在这一领域业绩不佳,原因是以京东方和天马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凭借平价柔性 OLED 面板在该市场稳步扩张(IT之家注:年度成长率达两位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作为背景,柔性 OLED 的年度总出货量已从 2022 年的 3.85 亿片跃升至 5.08 亿片。同时相较于采用刚性基板的 OLED 产品,柔性 OLED 的附加值也更高。 Omdia 表示,OLED 面板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有望在今年进一步提升。不过在苹果面板方面,LG 显示和京东方将更多受益于订单增长,今年三星显示在该细分领域上的出货量大致和去年持平。 而由于很难在中国拓宽刚性 OLED 的销路,三星显示将更为倚仗三星电子中低端 Galaxy A 系列智能手机转向 OLED 释出的订单,以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 搭载 OLED 面板的三星 Galaxy A15 5G。图源三星官网 三星电子在去年底发布的 A15(5G)上首次为 A1x 系列手机引入 OLED 面板。考虑到 Galaxy A1x 系列机型全球销量可达 6000 万台,这将为三星电子带来大量刚性 OLED 面板订单,不过也会导致三星显示对三星电子依赖的加重。
又有传闻,小米最新回应
来源 | 第一财经 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 雷军官博 王化官博 3月18日,小米官方辟谣,“网传小米su7的产能,从10.7万提升至13.3万”为不实消息。 近期,小米已多次回应不同传闻。 3月14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回应多个与小米汽车SU7正式发布和开售相关的传闻。其中表示官方还没有开启小米汽车盲订通道,也禁止任何合作渠道或个人私自开展盲订、收取订金/定金等行为。发布会前,官方不会通过任何渠道宣贯产品定价和销售权益。 3月1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辟谣网传小米汽车配置及价格。王化表示,“社群里面流传的一张图,配置搭配价格,看上去挺唬人的。这种造假成本极低,就一个表格截图……好在看到不少人都说一眼假,大家还是能分辨真假的。”根据网传的表格,小米汽车基础款价格为21.9万元。 2月29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发文表示,有网传文件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将于今年3月实现首车上市,4月交付,一季度整车产量约2000辆,产值4亿元。经详细询查,此信息完全失实。并不存在所谓相关“调研”及所谓关于产量产值的预估。 2月23日,市场传出消息称,首批购买小米汽车的车主,如果没有北京牌照,小米官方可能会赠送牌照。对此传闻,小米集团回应称,“(消息)完全失实。小米汽车定价、交付及销售政策均以官方发布为准。”
三星推出新款中低价智能手机,提升Exynos AP占有率
集微网消息,三星电子推出新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型号Galaxy A35和Galaxy A55,其目标是夺回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份额,并提高其内部应用处理器(AP)Exynos芯片的采用率。 继2024年初推出三星首款人工智能(AI)智能手机Galaxy S24系列后,最初猜测搭载三星全新One UI 6.1系统的Galaxy A55将融入部分AI功能。不过,从三星发布的新机型的规格来看,平价机型搭载AI似乎还为时过早。Galaxy AI的主要功能可能只会在旗舰机型中提供。 业内分析认为,虽然三星在2024年后一直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但也希望增强在中低端智能手机领域的竞争力。 市场研究公司IDC数据显示,2023年苹果以2.34亿台出货量、20.1%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三星,占据2023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行榜第一名。 尽管三星推出了具有生成式AI的S24系列来满足对高端智能手机不断增长的需求,但中低端智能手机占据了大部分销量。因此,Galaxy A35和Galaxy A55的推出是抢占该领域市场份额的战略举措。 一般来说,三星Galaxy系列每年的出货量超过2亿台。高端Galaxy S24和Galaxy Z系列折叠屏预计销量5000万~6000万部。剩余销量预计将由Galaxy A系列来完成。 2024年,三星在高端智能手机中部署自家Exynos AP,并积极将其投放到中低端智能手机中。从较高端的Galaxy A55到更实惠的Galaxy A25和Galaxy A35,它们都配备Exynos AP。过去的Galaxy A系列产品大多使用联发科AP。 回顾2023年,由于性能争议,三星并未发布新的高端Exynos产品。不过,2024年初,三星宣布通过Exynos 2400复兴高端AP业务。此外,三星还在中端AP市场与高通、联发科展开性价比竞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