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只需一个软件,骁龙865就能干翻骁龙888,你敢信?
xdm,我把搭载骁龙 865 的手机性能 “ 优化 ” 成骁龙 888 了你敢信?!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托尼在酷安发现了一个名为 “ KonaBess ” 的 App,它可以对搭载骁龙 888、865、855、765 等等处理器的手机进行 GPU 的超频降压,从而达到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的目的。 一开始托尼对这软件是不信的,以为它就是个忽悠人的东西,毕竟要是 GPU 真可以只靠一个软件就能轻松实现超频,那么那些追求跑分好看的厂商们还不得出厂前就给自家手机用上,何必需要我们手动超频? 然而在经过一番动手实践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软件貌似真有那么点效果! 来,差友们可以先看看搭载骁龙 865 处理器的一加 8T 在没超频状态下的跑分。 在安兔兔里,一加 8T 获得了总分 66W 分的成绩,其中 GPU 成绩有 21.9W 分: 在 GeekBench 5 测试中,一加 8T 的 OpenCL 分数有 3204 分,Vulkan 分数则有 3438 分: 而在超频后,一加 8T 的安兔兔跑分直接被干到了 70.4W 分,比没超频前足足提高了 4.4W 分,尤其是它的 GPU 成绩,提升可以说是非常明显: 在 GeekBench 5 测试中也是一样,GPU 超频后,一加 8T 这次的 OpenCL 分数有 4174 分,比超频前提高了 970 分,Vulkan 则提高了 365 分: 作为对比,托尼拿搭载骁龙 888 处理器的一加 9 Pro 跑了下分,各位可以看到一加 8T 在超频后,跑分已经很接近一加 9 Pro 了,两者只相差了不到一万分: 当然了,跑分归跑分,手机 GPU 超频后能否在打游戏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体验上的提升才是关键。 所以托尼分别测试了下一加 8T 在超频前后的游戏表现,发现超频后用一加 8T 玩原神时的平均帧率比未超频前高了差不多 1 帧左右,帧率确实有所提升: 第二、三次的测试结果也是一样,在玩游戏时,一加 8T 超频后的平均帧率总会比未超频前更高一点: 看到这里,差友们是不是觉得这点游戏帧率的提升有点太少了,怎么才只提升了 1 帧左右? 其实如果不是一加 8T 这台手机机身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强制降频,导致 GPU 无法一直处在超频状态,要不然它在游戏方面的提升势必会更明显一点。 超频后的温度会比超频前高 1℃ 左右 ▼ 为什么托尼会这么说呢? 从下面这张图中各位可以看到,未超频前一加 8T 的 GPU 默认最高频率是 587MHz,我这里将它超频到了 850MHz,结果才玩了四分钟它就开始强制降频。 要是我给一加 8T 用上散热风扇背夹,让手机的 GPU 在超频前后都能保持在最高频率运行,此时它们的平均帧率就可以有差不多 4 帧左右的差距。 由此可见,GPU 超频之后只要手机散热能压得住,确实可以提升手机的性能。 至于这款软件是如何做到在提升处理器 GPU 频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功耗,托尼也从酷安上一位名为 “ asto18089 ” 大神发布的文章里找到了合理解释。 原来在骁龙 835 之前,高通在自家处理器上一直采用的是 CPRh 控制机制,即每个频率下都对应着一个电压,一旦 GPU 频率发生变化,电压也会随之变化。 而从骁龙 845 开始,高通使用了一套完全新的机制 RPMh,在这套机制下,处理器 GPU 上每一个频率对应的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电压,而是一个电压档位。 众所周知功耗只跟电压和电流有关,所以只要能在这个电压档位下,试探出它支持的最高频率,就能达到只增强性能而不怎么增加功耗的效果; 要是调低一档电压后还能在原基础上增加频率,就能实现超频的同时降低功耗,这种做法其实在显卡上就有,你在网上很容易能找到显卡的超频降压教程。 这里差友们需要注意的是,GPU 的电压和频率显然不是可以随意修改的,各位想要使用这个软件,首先需要将手机解锁 BL 并且获得 Root 权限。 除此之外呢,你还得具备一定的刷机技能,这是因为一旦你调的这个 GPU 频率与你设置的电压档位无法匹配,手机很容易就会出现花屏甚至是变砖的现象。 很惭愧啊,托尼学艺不精,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手机变砖了两次,还是连 Recovery 模式都进入不了的那种,最后只好求助外援才让手机恢复过来。 除了手机有变砖风险,强行更改 GPU 频率还有可能会影响手机的稳定性。 托尼尝试过在前面 850MHz 的基础上,把 GPU 继续超频到 915MHz,结果你猜怎么着?一加 8T 在跑安兔兔和 GeekBench 5 的时候手机直接就闪退了。 调整到 890MHz,这个时候一加 8T 的安兔兔跑分倒是超过了一加 9 Pro。 只是 3DMARK Wild Life 20 分钟压力测试显示, 尽管一加 8T GPU 超频到 890MHz 后分数有所提升,但是它的稳定性却从 75.3% 降到了 68.8%。 GPU 超频之后会影响手机稳定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厂商不出厂就给手机超频的原因所在。 更何况处理器与处理器之间还有体质差异,一台手机能超频到某个频率不一定在另外一台手机上就能成功超频,这无疑也会增加手机厂商的工作量。 总的来说,KonaBess 确实能对手机 GPU 进行超频。 但是考虑到要是手机散热没跟上,导致超频状态只能维持几分钟,这么做未免有点舍本求末的味道,所以我觉得大家没必要在自己手机上这么搞,意义不大。 当然了,要是你现在正在使用的是骁龙 888 手机,平时发热有点严重,倒是可以考虑反向操作一波给它降下频,这样一来,没准手机就不那么热了~ 感谢大家的观看!
阿里云盘这是不打算做网盘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 “ 冲浪少年 ”,相信每一个差友们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盘工具。 毕竟无论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还是保存自己的相册文档,网盘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人手必备的工具了。 如今市面上的网盘,大多数都会选择限速的方式来 “ 维持生活 ”,而那些打着不限速的网盘,又会在网盘的空间上设置各种限制。 早在 3 个月前阿里云盘公测时,就给出了不限速的承诺,很多差友也留言说想要我们测评一下阿里云盘。 不过世超觉得在当时给大家测评阿里云盘,显得有些不够严谨。 虽然阿里云盘给出了不限速的承诺,但是当时的阿里云盘既没有开放分享功能,也还处于公测发放免费空间的不稳定期。 谁知道,“ 浓眉大眼的阿里云盘 ” 会不会在公测结束之后,突然给你来个:公测已经结束,您的网盘空间不足,请购买会员来解锁更多云盘空间。。。 不过最近阿里云盘公测了他的分享功能,世超也实际测试了一下,发现阿里云盘的分享下载也不限速。 并且上周,我还收到了阿里云盘的内测邮件:内测期间用户获得的云盘空间,只要每年登录一次,就可以持续享用。 按照世超这这几个月的使用习惯,内测期间赠送的空间,基本是够用的。 所以阿里云盘的这波操作相当于既不限速,又不是纯粹的卖空间。 看来阿里云盘这是不打算做网盘。。。 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来测评一下阿里云盘。 世超还记得 3 个多月前,第一次打开阿里云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 App 也太干净了吧,上传图片 、上传视频、上传文件,所有功能所见即所得,一目了然。 既没有广告,也没有让用户讨论的社区,干净的甚至有些 “ 简陋 ”。 同时从阿里云盘的用户协议中可以看到:它对用户的隐私协议和数据的使用相对少量的,不会利用用户数据直接进行广告推荐模式。 所以除非你主动分享,或者是涉及到了法律监管。否则你的放在阿里云盘里的文件完全是私密的,你存放在阿里云盘里的内容不会被收集、修改。 在 App 内还可以直接打开朋友分享的文字或者链接。 可以帮大家在众多文件中快速预览、查找某个特定的文件,并且可以在线浏览视频、音频以及办公文件等等内容。 在文件格式的支持方面,在图片、视频音频以及程序包的格式支持上,无论是 App 版还是 PC 版,阿里云盘的格式支持都非常全面。 你可以在各个终端保留原格式查看文件,并且在阿里云盘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还会加入多人协同、修改文档的功能。 阿里云盘的整体使用体验是稳定、简洁的。 不会占用你多余的时间,大家只有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想起它,用完就走,丝毫不会拖泥带水。 这种设计语言,在 PC 端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拖拽式的交互模式、相册管理以及音频播放,即高效又方便,大家可以直接在 PC 端对文件进行一些管理和归纳。 总体来说,阿里云盘其实是可以兼顾大家一些移动办公的需求的。 差友们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会存放在 U 盘里的文件,放心的交给阿里云盘,他能很好的兼顾大家的文件整理和备份功能,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把照片备份到阿里云盘的时候,如果开启 AI 识别,可以帮大家把照片进行归类。 不过世超还是发现,经过这三个月的公测阶段,阿里云盘还是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做了一些改变。 比如现在版本的 App 首页,加入了「 放映室 」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可以在里面倍速播放自己的视频。 代替了过去的「 探索 」也就是一个相册智能分类的功能,而现在的「 探索 」被合并到了相册中,使得相册总体成为一个独立场景。 这细小的改变,也说明了阿里云盘在公测这段时间一直在迭代更新,慢慢完善成熟的。 或许在未来阿里云盘会解锁出新的功能吧。 总体使用下来,世超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阿里云盘并不像一款传统意义上的网盘工具,更像是一款:想要为用户打造个人云而不断进步的“ 不完全体 ”。 但是个人云在储存和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协同和在线修改的功能,用户可以在阿里云盘存储的视频、图片协同办公,写一些评论或以及圈画重点内容。 如果你碰巧是一位文字工作者,还可以直接在阿里云盘里改稿。 这对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阿里云盘能够这么做的底气,其实是他背后一整个阿里云的服务器,在给他做支持。 估计很多差友对阿里云会比较陌生,其实要算云存储的资历,阿里云绝对算是 “ 全球顶尖 ” 级别的人物了。 他在自研存储网络方面,就已经有 12 年的时间积累了,只不过阿里云之前一直做的是企业级的服务,所以普通用户对阿里云会比较陌生。 但是,阿里云的存储能力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一方面在例如 Gartner 这样的权威评测中,产品完整度名列全球前茅,其次存储实际上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淘宝双十一这个巨大流量的 “ 洗礼 ”。 而阿里云盘是阿里云,第一次尝试推出了个人的云端产品。 所以想要让阿里云盘在几十万人下载的同时保持高速,阿里云已经能容纳峰值的数据中心和网络,就是他的保障。 而阿里云在存储服务器的数量方面,绝对是 “ 老大哥级别的 ”,并且这些服务中心还遍布世界各地。 而阿里云的网络,同样在全球 21 个地域,63 个可用地区,都提供了优质的全球网络服务。 过去的网盘只是提供分布式存储,在计算层面是非常简单的。 而个人云则需要承担更多的云端存储和多平台的全面接入的功能。 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把可以跨端同步的相册看成一个完整相册生态;理所应当现有的云盘架构,会把你一部分的照片重复保存,有一些“ 不太聪明 ”的嫌疑。 而个人云对相册的储存,是可以复用的。也就是说你手机上存储的照片和你电脑上存储的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 所以阿里云盘会把你的相册里的所有照片统一的管理,进行优化,建立一个更 “ 聪明 ” 的个人云相册。 相信很多差友都用过类似苹果 icloud 、小米云相册,这些手机厂商自家生态下的云相册,你可以在 iPhone、Mac 上无缝衔接的管理照片。 这种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这些手机厂商自带的云相册是不能跨平台的,但是阿里云盘却能够突破平台的限制。 不过这种个人云的存储方式,其实需要大家对一款产品有很高的信任度。毕竟你的个人云端里储存了太多隐私信息和敏感文件。 而这种把个人数据交给互联网巨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目前的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在日益完善,相信未来阿里云盘会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在公测前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就对外说过,“ 不是要做网盘,而是做个人云 ”。 阿里云盘团队负责人也说,“ 过去网盘的模式,虽然值得学习,但并不是可以让后来者复制的。” 而阿里云盘为什么不采用市面上常见网盘的商业模式:要么限速、要么限制空间。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阿里云盘的野心明显更大,他们想要打造的一个好用又安全的个人云,而不是一款网盘工具。 总体使用下来,阿里云盘作为一款还在公测的产品,在过去 3 个月,我们最关心的速度和隐私安全方面,都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世超对 3 个月公测的测评结论是,大家可以尽早通过 App 里的各种福利任务,换取免费的空间啦。 传统网盘只是实现了基本的文件存储和共享的功能,做的是存储的生意,所以传统网盘会比较单一,即你心里空间的需求 x 实际速度需求。 一种模式是给出满足你超过实际需求的空间,但通过速度上的限制,让用户进行付费。 另一种模式是在速度和同步能力上很强,但给你一个比较小的免费空间,通过比较高的空间收费来实现盈利。 之前也说了,阿里云盘在给上百万内测用户发的邮件中,内测期间用户获得的1~6T不等空间,只要每自然年登录1次,就可以持续享用,被外界称为业内“最低标准”。 这样看来,未来的收费会员,也肯定不是高价卖空间了。 收费模式恐怕与现在的网盘截然不同。 对于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网盘市场,阿里云盘就是那条搅市场的 “ 鲶鱼 ”,而这种不限速的商业模式,背后其实是阿里云盘对数字世界不一样的,更长期的理解。 而我也非常期待,阿里云盘的商业模式能否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让大家在选择自己的基础工具时,不再纠结。 ( 广告 )
梦回1985!微软发布四款怀旧壁纸:你认识多少?
还记得你第一次使用微软是几岁吗? 今日,微软发布4款怀旧壁纸,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表示,“青春回来了!”、“一秒回到穿鞋套,扣鼠标球的机房岁月”。 这四款怀旧壁纸分别包括,微软Paint、Windows XP默认壁纸——Bliss,以及微软纸牌和Office助手——“Clippy”大眼回形针。 据悉,微软Paint于1985年11月首次推出,作为Windows第一版——Windows 1.0的成员,因其速度和简单性而深受好评,用户可以非常简单地完成基本绘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很多人在使用XP的时候对这张蓝天白云、青草地的壁纸并不陌生。 据了解,Bliss并非是电脑合成的图片,它出自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Charles O'Rear之手。 1996年,Charles O'Rear在加州葡萄酒之乡的Los Carneros拍摄了这张照片,随后被微软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并用在了Windows XP的默认壁纸中。 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在此次发布的Bliss中进行了美化处理,例如为绿草地上加了一些蒲公英。 另外,今年五月,微软纸牌迎来了它31岁“生日”,1990年,该游戏首次登陆Windows 3.0,其于2019年入选电子游戏名人堂,并且还是有史以来玩得最多的电子游戏之一。 最后,呆萌的大眼回形针——Clippy,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资料显示,Office助手也就是Clippy,是微软在1996年11月19日发布的Microsoft Office中的工具。 Clippy可以帮助查找“帮助”主题、显示提示并针对用户正在使用的程序的各种特定功能提供帮助信息。 Clippy于1997年正式上岗,在Office 2007中被微软移除。 看完了这四款壁纸,你是否回到了曾经的青春记忆。
份额低于1% 谷歌不再为安卓4.1-4.3 Jelly Bean提供Google Play服务
外媒 9to5 Google 报道,Google Play 服务负责一系列面向用户的功能,如账户管理和 Chrome OS 整合,同时也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一些后台功能。谷歌今天宣布,Play 服务在下个月将放弃对 Android Jelly Bean (果冻豆) 支持。 IT之家获悉,Jelly Bean 果冻豆是面向公众的三个版本中的甜点名称,从 2012 年 7 月的安卓 4.1 开始。亮点包括“黄油计划”,以改善 UI 性能,Nexus 7 是首发搭载设备。安卓 4.2 于当年 11 月在 Nexus 4 和 Nexus 10 上发布,对锁屏和快速设置进行了较大的界面改动。最后一次果冻豆发布是 2013 年 7 月在 Nexus 7 第二代上发布的 Android 4.3。 截至本月,果冻豆的活跃设备数低于 1%,谷歌将在 2021 年 8 月底前停止更新 Google Play 服务。这包括 API 级别 16、17 和 18。最后一次更新将是即将发布的 21.30.99 版本。 “从那时起,安卓发布了大量的改进和功能,这些改进和功能并没有全部回传到 Jelly Bean 果冻豆。这导致开发人员和 QA 花在需要特殊处理的新功能上的时间增加。因此,我们将在未来的 Google Play 服务版本中取消对 JB 的支持。” 谷歌今天对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指导是使用 API 级别 19(KitKat)作为最低支持的 API 级别。 “在所有安卓设备中,有很小一部分使用的 API 级别低于 19。我们相信,这些旧设备中有许多可能没有被积极使用。如果你的应用程序在旧设备上仍有大量的用户,你可以使用 Google Play 中的多个 APK 支持,提供使用 Google Play 服务 21.30.99 的 APK。” 那些运行非常老的设备的用户仍然能够从 Google Play 商店安装“最近发布的确实针对他们设备的应用版本”,但不会从新的功能中受益。也就是说,谷歌已经要求较新的操作系统实现最近的功能--例如,Fast Pair 至少需要 Android 6.0 系统。
堪称全面屏最佳解决方案:华为屏下摄像头专利曝光
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对手机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各大手机厂商也在不断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而水滴屏、刘海屏、打孔屏、升降全面屏等也应运而生。不过,从结构来看,屏下摄像头应该是全面屏时代的最佳方案。 而对于屏下摄像手机,国内的厂商都在纷纷跟进。日前,Letsgodigital就曝光了华为的一项全新手机外观专利,从专利来看,该手机就采用了屏下摄像头。 据悉,该专利是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提交,2021年7月9日获得授权。 从专利图来看,该手机采用全面屏设计,并且屏幕边框十分窄。此外,屏幕上方并没有打孔,手机顶部也只有一个3.5毫米的耳机插孔和听筒。由此可推断,该手机应该是采用了屏下摄像头。 手机左侧并没有实体按键,而右侧有两个实体按键,应该SIM插槽和电源按键。底部拥有个一个话筒、一个USB-C接口和扬声器。 手机背部设计相对简单,摄像头模组位于左上角,拥有三个摄像头和一个闪光灯。值得一提的是,专利图中针对摄像头模组有多个设计图,主要区别是摄像头位于摄像头模组的位置不同。 不过,这并非华为首次申报屏下摄像头设计专利。今年1月份,就曝光了华为一项采用屏下摄像的设计专利,除了屏下摄像头,该专利手机后镜头模组还采用矩阵四摄方案,从侧面看有明显突出,或搭载超大底主摄和潜望式镜头。 而从今天公布的专利来看,与1月份公布的专利相比,该专利应该是针对的中端手机市场。 当然,目前还不清楚华为的首款屏下摄像手机将是哪款,而对于传闻已久的华为P50是否会采用屏下摄像头,也不得而知。
诺基亚向手机厂发起全球“诉讼战” OPPO回应其5G许可费极为不合理
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战愈演愈烈,人们似乎已经难以猜测到下一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会是谁。 目前,诺基亚正在英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对中国手机厂商OPPO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两家公司曾经在2018年11月签署了全球4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7月9日早间,针对诺基亚方面发起的诉讼,OPPO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诺基亚主张极为不合理的许可费,并通过诉讼使OPPO在许可谈判中做出让步。 “OPPO尊重和保护自身以及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也一直致力于产业界良性的专利授权合作,OPPO反对以诉讼作为工具等不合理磋商行为。”OPPO方面称。 专利费用标准之争 在5G市场逐渐成熟之际,收取专利费用成为部分厂商增加营收的重要动作,而巨头之间的“算账”问题总能挑拨产业链的神经。 有消息称诺基亚正在全球多个国家对中国手机厂商OPPO发起专利诉讼,双方争议的焦点在5G专利费用到底该交多少的问题上。 从诺基亚在2018年对外公布的5G专利收费标准来看,每台使用其专利的 5G 手机应向诺基亚支付3欧元的专利费,但这一费用标准在手机厂商看来,收费过高。 “此前与诺基亚也达成过就4G有关专利授权的合作。双方对5G许可合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谈判,但诺基亚主张极为不合理的许可费,并通过诉讼使OPPO在许可谈判中做出让步,从而接受其不合理的许可费。”OPPO方面对记者表示,OPPO会积极应对此次诉讼,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OPPO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积累和优势,达成合理的许可费用,以保障其在全球的有序经营。 专利费用一直是手机厂商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支出部分,专利诉讼也是手机厂商需要面临的“常态性”问题。 作为“专利诉讼”中的头号肥羊,苹果此前经历了诸多来自于芯片公司以及通信公司的诉讼挑战,包括了爱立信、高通等公司。 而对于诺基亚,专利诉讼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借助来自诺基亚科技、诺基亚网络和阿尔卡特朗讯的知识产权组合,诺基亚掌握了与移动设备和其他产品相关的大量技术。 据记者了解,诺基亚先后与三星、LG、HTC、苹果、黑莓等手机厂商进行专利授权,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即便是退出手机终端市场之后,专利授权所获得的收入已经成为了诺基亚的营收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2016年,诺基亚宣布对华为提起4起专利侵权诉讼,指向华为3项专利侵权。诺基亚称呼,许可协议在2013年年底到期后,华为拒绝取得诺基亚技术和诺基亚通信的技术授权,并继续在其产品中使用诺基亚重要技术。 2019年,诺基亚又对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联想发起过全球范围内的专利诉讼,双方在2021年4月达成和解,联想和诺基亚签署许可协议并向诺基亚支付许可费。 “专利费用应该尊重公平、合理和非歧视(FRAND)的原则,即要求不能因为申请人的市场地位和专利储备来调整报价。”智慧芽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领域的标准太多,处理器、存储器、蓝牙、WiFi、Gps、视频处理,如果不严格管理,对手机商都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中国厂商的“专利心结”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也是拥有最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最多的智能手机制造企业。 据IDC公布的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020年前五大手机品牌华为、vivo、OPPO、小米和苹果的市场份额之和从2019年的93.4%进一步提升至96.5%。而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印度市场前五大手机品牌小米、三星、vivo、realme和OPPO的市场占有率也已从2019年的83%提升至86%。 全球各大市场中,手机行业集中度提升最多的是欧洲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欧洲前五大手机品牌三星、苹果、小米、华为和OPPO 2020年市场占有率之和为84%,就在一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有78%。 在5G终端市场逐渐成熟之际,中国厂商也开始受到了国外所谓“发明公司”的关注。 欧洲专利局EPO官网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以来,OPPO已有超过20项专利被不同主体异议,其中既包括了OPPO自主研发的专利,也不乏收购自爱立信、黑莓、英特尔、松下的高质量SEPs。在业内看来,异议程序欧洲公司使用的一种“杀伤力”较大的一种专利无效“武器”。 “专利只是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国内一家不愿意具名的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每年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中国厂商就会受到来自于全球的“专利蟑螂”公司的“关注”,不过这并不仅仅针对中国厂商,只要销售额在一定规模的厂商都会被盯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厂商会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可以看到,近年来,不管是头部厂商还是中小手机厂商都会通过加入专利联盟或者积极应诉的方式来解决“专利战”带来的问题。 OPPO方面对记者表示,2020年OPPO的PCT专利申请提交量为全球前十。“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65000件,授权数量超过58000件。”OPPO对记者表示,将持续扩大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强化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及国际竞争力。” OPPO表示,在2021年5月6日,OPPO宣布作为许可方加入了HEVC Advance专利池。这意味其HEVC/H.265标准必要专利将会包括在HEVC Advance专利池的许可中,HEVC Advance专利池目前包括了全球超过13700件专利。 除了HEVC Advance外,OPPO此前也已与高通、爱立信、杜比、MPEG LA等多个大型专利权人和专利池达成了专利许可,许可的技术领域覆盖通信标准必要专利、音视频必要专利等。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在业内看来,中国企业要免受他人专利掣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发明专利成为新的标准。
Google将用AAB格式取代APK 前者的优势又在哪里?
这些年来,在我们的印象中 Android 应用一直使用 APK 的格式,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迎来改变。自 2021 年 8 月起,Google Play 将开始要求新应用使用 Android App Bundle 进行发布,也就是 AAB。该格式将取代 APK 作为标准发布格式。 现在,有逾一百万款正式版应用在使用 AAB,Google Play 上排名前 1,000 的大多数应用和游戏均在此列,例如 Adobe、Duolingo、Gameloft、Netflix、redBus、Riafy 和 Twitter。 这种新的格式有何优势?Google官方给出了解释: Android App Bundle: Google Play 使用 App Bundle 生成并优化 APK,以针对不同设备配置和语言进行分发。这种方式可令应用体积更小 (平均而言,比一般 APK 小 15%),下载速度更快,进而提升安装量,减少卸载量。 Play 应用签名: 以 App Bundle 方式分发需要 Play 应用签名,这种签名使用 Google 的安全基础架构避免了应用签名密钥丢失,并可以升级到加密性更强的新应用签名密钥。 Play Feature Delivery: 超过 10% 的使用了 App Bundle 的热门应用都在使用 Play Feature Delivery,自定义将哪些功能模块交付给哪个设备,以及何时交付。它支持安装时交付、按条件交付和按需交付等三种模式。 Play Asset Delivery: 以动态方式交付大型资源可以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同时缩减交付成本。使用 Play Asset Delivery 的游戏可以使用纹理压缩格式作为交付条件,以便用户只获得适合其设备的资源,避免浪费空间或带宽。 App Bundle 的要求仅适用于新应用,而现有应用及面向特定 Google Play 用户的私人应用目前无需遵从此要求。
天玑5G开放架构落地,打破手机“内卷“,冲刺顶级旗舰
芯东西7月9日报道,本周三,一直以“不将就”作为其产品精神的一加官宣,其海外新机One Plus Nord 2将搭载天玑1200-AI芯片。这款芯片是一加与联发科的联手之作,基于旗舰芯片天玑1200打造,也是天玑5G开放架构的首次落地亮相。 过去几年,一加手机在海外市场积累了不少拥趸,是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中“出海”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且受众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技发烧友。一加与联发科共研天玑1200-AI,侧面说明了联发科的旗舰级芯片和AI技术已获得一加的认可。双方从芯片底层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在天玑1200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出AI的潜力,以硬件、软件、算法的高度协同来匹配未来的终端设备。 实际上早在6月底,联发科就发布了天玑5G开放架构,助力天玑5G芯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芯东西了解到,除了一加首发之外,下半年还将有更多手机厂商采取天玑5G开放架构,在不同的应用层面提升用户体验。 从当前的手机行业来看,技术创新放缓、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白热化等问题正在凸显。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曾提出,越来越“卷”可能会是手机行业的新常态。 近期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打破手机行业堆叠性能、挤牙膏“内卷”循环的契机,让手机厂商能够根据手机的市场定位、自身的优势进行深度调优,打造出差异化产品,相信这也是一加等手机厂商从今年起选择天玑5G开放架构的重要原因。 01 .开放芯片能力,让厂商挖掘性能极限 在天玑5G开放架构刚刚推出时,由于该架构基于天玑1200芯片,曾引起行业热议。一些报道用到了“天玑1200魔改”的说法,也有很多人认为“开放架构”和之前的定制化产品并无不同。 芯东西了解到,天玑5G开放架构不能让手机厂商改变芯片的硬件参数,并非所谓的“魔改”。相比于三星等厂商的芯片定制,天玑5G开放架构不涉及硬件定制,而是向手机厂商提供了更接近底层的开放资源,并提供整体后续支持。 事实上,联发科从很早就向手机厂商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其定制化服务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G/3G时代,当时联发科的销售模式是软件包捆绑硬件,虽然客户也可以对芯片进行定制,但是可定制的范围比较有限。 到了4G时代后,联发科的定制化服务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联发科已经和客户开始了所谓的非公版或定制合作。由于这种需求在市场上并没有很流行,联发科的芯片定制化也没有很彻底。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意味着联发科的定制化服务已进入第三阶段。现在联发科希望将其芯片的潜力进一步开放给手机厂商,让他们可以在天玑5G开放架构上更容易地去实现一些性能提升和功能演进,向手机厂商开放此前接触不到的底层。 以相机防抖功能为例,在天玑5G开放架构应用之前,联发科有做自己的防抖功能,其中包含软件的算法、硬件的加速。在设计芯片的时候,联发科会针对防抖功能去做很多硬件的模块去加速或辅助,但由于整个是捆绑在联发科技的功能里面,手机厂商无法接触到深层的东西。如果手机厂商想要进行影像校正,需要调用CPU、GPU处理这些不擅长的工作负载,其功耗和时延都会大幅增加。 在天玑5G开放架构之下,联发科将其硬件加速模块、界面接口开放给手机厂商。手机厂商在做自己的产品时,可以把自家的先进算法和联发科提供的底层硬件功能结合,组成手机厂商想要的组合,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能进一步降低功耗,增加能效。就像近期一加定制的天玑开放平台天玑1200-AI,深度联调的合作模式叠加了双方的能力,打破手机“内卷”,冲刺旗舰级的体验。 简单来说,联发科天玑5G开放架构更多地强调与手机厂商的深度合作,让手机厂商能够调用芯片底层的资源,挖掘出更大的潜力,冲击真正的顶级旗舰。 ▲联发科定制化服务发展路径 02 .5项关键特性可定制,未来还将开放安全和传感器系统 根据联发科官网,终端手机厂商可以定制的天玑5G开放架构关键特性有:多媒体体验、混合多重处理、AI处理、相机处理引擎和无线连接等,主要可以增强显示、拍照和AI三个部分。 在多媒体显示方面,手机厂商可以采用、联调联发科的AI图像画质增强(AI-PQ)和AI超级分辨率(AI-SR)算法,也可以开发自己的算法,对视频的对比度、色彩、锐利度、亮度等进行实时调整。 ▲AI算法增强显示效果 在AI技术层面,天玑5G开放架构也开放了很多芯片底层AI硬件,使手机厂商可以调动此前触碰不到的硬件,让手机设备的AI性能更加强劲,功耗更低。从联发科官网了解到,手机厂商可以更便捷地使用联发科APU的深度学习加速器(DLA),或在独立AI处理器上发挥联发科DLA特有的INT8、INT16和FP16混合量化运算能力。 对于拍照和视频录制,联发科对手机厂商开放了图像信号处理器(ISP)接口界面,让手机厂商可以利用硬件视觉处理引擎,在景深、防抖、矫正、彩色等方面设置图像优化的效果。 ▲直接访问ISP以增强拍照与视频摄录的效果 此外,天玑5G开放架构也开放了无线连接、混合多重处理接口界面,让厂商能够更好的匹配无线设备,对CPU、GPU、视觉处理器和深度学习加速器等不同组件进行工作负载分配,带来更好的性能和电源效率。 一加定制的天玑开放平台天玑1200-AI是针对手机AI增强的产品,更是一加和联发科深度合作联调的第一款重要产品。据悉,未来联发科还将提供安全和传感器控制中心(Sensor Hub)等系统纳入天玑5G开放架构中,为手机厂商提供自由度更高的调优空间。由于天玑5G开放架构重点是芯片的接口界面,所以联发科需要和手机厂商就需要的硬件参数和接口界面进行沟通。在界面之下,由联发科对芯片的硬件参数进行调教;在界面之上,手机厂商根据自己想要的功能进行设计、调优。具体到合作流程上,联发科也会为手机厂商提供从技术文档到人员的支持。 这样的流程下,联发科与手机厂商分工明确,各自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硬件、软件、算法高度协同,产品在消费者体验上更容易表现出体验方面的优势。 此外,我们也从联发科处了解到这一合作并没有排他性,只要手机厂商有对天玑1200相应的需求,都可以进行合作。除了联发科的客户,其策略三方伙伴也能够获得类似的支持。 03 .助力厂商打造差异化产品,解答市场难题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也是当前手机行业“内卷”趋势改变的一个契机。 疫情过后,很多机构都对2021年5G手机的表现持乐观的态度。根据美国市场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会同比增长6.5%,达到13.8亿部。 但当前市场上,智能手机的硬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配置和功能创新遇到瓶颈后,堆叠硬件性能、价格战成为了手机行业无奈的选择。 在定位相同、配置近似的市场中,消费者也开始探寻哪部智能手机最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差异化的产品,是每一家手机厂商都在思考的问题。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可以看作是联发科作为5G市场的引领者带来的改变,该方案有利于助力手机厂商大幅提升消费者体验,实现深层次的产品差异化,打破“内卷循环”。 以拍摄为例,降噪和AI美颜是消费者夜拍时两个比较重要的需求。在以往,很多厂商都无法做到同时满足两个诉求,只能偏重于一个。天玑5G开放架构的出现,就可以通过硬件加速、以及联发科对AI硬件开放,让手机厂商的算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和硬件结合,兼顾降噪和AI美颜。 就像考试一样,学霸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对于天玑5G开放架构而言,它能帮助芯片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摆脱过去的一些限制,让一科或者几科的成绩能够突破100分上限,达到130分甚至150分。 天玑5G架构的出现,帮助天玑系列芯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让手机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自身黑科技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调优,提供给手机厂商“补齐短板,强化长板”的能力。 04 .结语:天玑5G开放架构 正在推动手机生态变革 联发科作为手机芯片产业的头部厂商之一,其天玑5G开放架构为正在“内卷”的手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与合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更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赋能设备制造商打造差异化的旗舰或高端5G智能手机。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也将促进市场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使用体验,赋予手机厂商设计人员更大的发挥空间,打磨出具备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推动手机技术和市场的持续演进。 当前一加“已上车”,下半年还有更多厂商将会加入,天玑5G芯片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天玑1200芯片出色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无疑是联发科的最大底气。而天玑5G开放架构将进一步提升天玑5G芯片的产品力、市场覆盖和消费认知,帮助联发科在冲击高端的进程中持续稳固竞争优势
对比苹果12!iPhone 13全系机模抢先亮相:这外形感觉如何?
对于苹果来说,不管外界竞争有多激烈,他们在iPhone上的升级策略一直都很稳,两年外观一大调整,所以今年的iPhone 13在外形上应该不会给大家太多的惊喜。 外媒AppleInsider从特殊渠道提前拿到了iPhone 13系列的机模。该系列和去年一样共有4款,分别为iPhone 13 Mini、iPhone 13、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而一同对比的当然是iPhone 12系列。 据悉,这批机模是基于最近公开的设计图,外壳制造商已经在依靠这些设计图为苹果未公布的手机大量生产外壳。这些设计图并不确定,苹果最终发布的产品可能会有变化。 其实跟iPhone 12一样,iPhone 13系列的屏幕尺寸没有太大的变化:5.4 英寸的iPhone 13 mini,6.1 英寸的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以及6.7英寸的iPhone 13 Pro Max。 如果综合对比的话,你能清楚的看到一个调整,那就是iPhone 13整个系列的后置主摄像头都变的更抢眼了,这也是跟iPhone 12最直观的区别,特别是iPhone 13 Pro 机模上的摄像头凸起明显大于iPhone 12 Pro,所以广角和超广角镜头的尺寸都显得更大。 根据供应链信息苹果会采用新的广角摄像头,光圈为 f/1.5。这比iPhone 12 版本的 f/1.6 光圈更大,这将改善夜间拍摄,减少颗粒,增加虚化效果。由于长焦镜头也更大,我们可以预期在2020年最大尺寸的iPhone上已经升级的2.5倍模型也会有一些变化。
消息称华为P50月底发布:影像升级、独占鸿蒙系统新特性
近段时间,有多方消息传闻称华为将在7月29日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新一代年度旗舰——华为P50系列。 根据接近华为的爆料者最新消息,华为P50系列作为首款预装HarmonyOS自研系统的手机,不仅会支持此前已有的功能,还会首发一些HarmonyOS的全新特性,并且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占新特性。 另外,爆料者还提到此次华为P50的影像部分依然是重点升级项目。 据之前爆料,华为P50此次将全系配备1/1.18英寸的索尼最新定制传感器,可能会被命名为IMX800,这也将成为索尼有史以来最大底的传感器,同时搭配华为独特的RYYB排列,夜拍能力将再次升级,成为新一代夜视仪。 同时,华为P50系列在影像方面也将首发多种全新功能,并对之前华为影像方面的一些独有特点进行优化,使之综合实力达到更强的提升,消息称其将拥有地表超强的影像能力。 至于配置方面,结合P50系列已入网的数据和爆料来看,该机有很大可能将搭载骁龙888 4G版处理器,毕竟目前麒麟处理器的存货已经不多,且因为制裁原因高通方面也只能向华为供应4G版处理器。 不过虽然是4G版,但该芯片的性能与此前5G版本在性能方面并无不同,依然拥有业内顶级的性能表现。 另外,消息还称华为P50并非全系4G,还将同时推出5G版本,处理器将更换为麒麟9000L芯片。
北汽电动车超速撞车气囊未爆 售后:未达起爆条件
如果40km/h的时速撞车,气囊没爆是因为未达到起爆条件,这样的解释还能够让人信服。但是时速已经90km,甚至还超速了,撞车后气囊依然没爆成为了摆设,就算是车企自己工程师自己说未达到起爆条件,想必任谁也不会相信。 而郑州的一位北汽新能源车主娄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 据介绍,娄先生刚买了一辆北汽新能源EU5,高速上发生事故后前面都撞碎快报废了,人也差点没命,但是车辆的安全气囊却没有弹出来。 娄先生表示,事发时是在安罗高速上行驶,当时是雨天,时速在90km足有。因为视线不太好,车辆撞在了护栏上。当时车辆的机盖、大梁都撞坏了,电机也在那儿耷拉着,左前轮也爆胎了,但令他疑惑的是,车头都撞报废了,两个安全气囊却都没有弹出来。 娄先生认为这辆车的安全气囊是一个摆设。就将车辆从周口拖到了北汽新能源河南天之悦4S店。 娄先生认为,自己只是撞到护栏了,如果是撞到别的东西的话,自己的命还能保得住吗? 对于气囊“舍不得起爆”的问题,北汽新能源郑州天之悦4S店销售经理称,针对这个气囊的话,它是有这个受力点,娄先生遇到事故中,受力点有些偏上,具体还得厂家来判断。然而,娄先生的车辆4号都已经拖到店里了,到16号,仍然没有得到厂家的回复。 目前,这个气囊“弹出迷云”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后续情况,我们也会保持关注。
出师不利 保时捷、捷豹们的新能源之路有多坎坷?
近日,据财联社报道,保时捷官方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Taycan,召回原因主要是该车型在行驶过程中会突然失去动力的情况,特此召回解决问题。 根据保时捷官方表示,本次需要召回的Taycan全球范围内共有4.3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中有6014辆,而据公开数据显示,自该车型2019年9月正式上市以来,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全球销量分别为20015辆和9072辆,可见召回数量几乎是该车型的销量总和。 保时捷Taycan,图源保时捷官微 保时捷,这个品牌在公众心中的定位一直以来都是“顶级品牌”“豪车”“性能出众”。正因如此,Taycan一经推出后,很快就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甚至在彼时被看作是“特斯拉最大的对手”。 随着此次大规模召回的发生,也意味着保时捷的新能源之路或许已面临开局折戟之危。而这样的困境,其他豪车品牌同样也在经历着。 与蔚来、小鹏等国内新能源车企相似的是,捷豹早在2015年也开始布局电动化业务,沃尔沃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概念车,随后捷豹和沃尔沃也发布了各自首款纯电动车型,比如捷豹I-PACE和沃尔沃XC40纯电动车型。 这些车型作为这些豪华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代表车型,虽然在一经推出后吸睛无比,但之后也纷纷由于出现问题而召回处理。 连线出行通过查阅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可以看到捷豹I-PACE和沃尔沃XC40纯电动两款车型在推出后的一到两年内,都由于电气化及软件方面等问题,会导致出现安全隐患,从而在国内范围内实施了召回。 屋漏偏逢连阴雨,除了召回之外,这些车型的销量表现也并不乐观。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捷豹I-PACE、沃尔沃XC40纯电动两款车型2020年国内全年销量未过千辆,相比于这两款车型,保时捷Taycan表现较为好一些,但也仅是千辆之多。 反观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兄弟”2020年旗下首款车型的销量,均取得了破万辆的成绩。为了拯救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如此惨淡的销量,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不得不做出降价卖车的措施。 在首款新能源车型开局折戟的情况下,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等豪华汽车厂商的新能源之路还能走得下去吗? 1 豪车的新能源试水:刚开局就折戟 “真没想到,保时捷Taycan也会被召回。” 预定Taycan不到一个月的方媛对连线出行这样说到。据她介绍,今年6月中旬偶然去4S店,看到这款车很好看,就交了定金,随即在一直等待可以提车的通知。 但出乎意料的是,她首先却等来了召回的消息。 据财联社报道,保时捷将此次Taycan召回的原因,归结为车内12V电池的电量在耗尽时会造成车辆失去动力。但在本月初保时捷举办的一场圆桌媒体会上,德国产品部的一位专家将召回的原因归结为软件问题。 在这位专家看来,12V电池在这款电动车上的角色只是为配件提供电能,当该电池没电时,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动力系统。而真正让车辆失去动力,主要是因为车内的监控软件错误地检测到了故障,并关闭了动力传动系统。 Taycan内部的12V电池,图源汽车电子设计 这之后,业内就对保时捷Taycan召回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对此,连线出行也向多位汽车软件工程师求证,并得出相似的结论。 “Taycan车内的12V电池主要是为VCU(整车控制器)供电,但由于某个软件问题,导致这款电池无法为VCU供电。在VCU无法工作情况下,就像人没有了大脑控制,动力自然会失去。”汽车软件工程师何柳对连线出行表示。 软件问题导致车辆失去动力,是业内普遍的看法,保时捷也承诺将为车辆安装软件更新,“为了保险起见,本次召回车辆将全部在4S店中进行软件的升级,从而彻底解决此类软件的安全隐患。” 而对于一些保时捷Taycan车主而言,他们被告知车辆被召回的原因,是因为电池问题。 “前两天一了解到保时捷这个召回信息后,就立马找了4S店的销售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就是因为12v电池的问题,并安抚我说是小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好,但没想到却是这么大的问题。”方媛这样说道。 和方媛惊讶的,还有车主刘潇。 按照刘潇所说,他是去年年底提的车,在此期间开车基本都很正常,没有遇到过问题。因此在了解到要召回Taycan的时候还是很惊讶的,没有想到过车辆竟然会出现必须要召回才能处理的问题。 在他看来,现在的电动车基本都有OTA升级,一般小的问题基本通过升级都可解决。而在他向销售询问情况后,并没有得到软件问题的答复,而是同样被告知是“12V电池导致车辆失去动力”。 除了召回原因,很多车主也不知道这已不是保时捷首次召回Taycan。 早在今年6月初,保时捷(中国)根据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根据计划,保时捷自本月5日起,召回2021年2月2日至2021年5月1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2021款Taycan和Panamera系列汽车,共计1571辆。 保时捷召回信息,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显示,保时捷将那次召回的原因归结为供应商制造疏漏,安装了不符合锻造要求的前桥右下拖臂,其耐用性得不到保证。在极端情况下,该部件会出现开裂现象,从而会导致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 短短一个月后,保时捷再次召回,以至在业内看来,Taycan作为保时捷旗下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并不像保时捷当初所介绍的那样优秀,目前软硬件方面均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业务出师不利的不仅只有保时捷一家豪华车企,捷豹、沃尔沃等车企亦是如此。 2019年5月底,捷豹路虎(中国)向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按照计划,在当日起召回2018年4月11日至2019年1月7日生产的部分2019年款进口捷豹I-PACE汽车,共计254辆。 召回原因主要是因为软件设置问题,会导致驾驶员在制动时制动系统无法按要求介入,从而有可能让驾驶员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车辆减速减弱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I-PACE,作为捷豹旗下的首款纯电动车型,于2018年4月正式上市。这也意味着,这款车型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制动问题陷入到了被召回的丑闻之中。 除了保时捷和捷豹,沃尔沃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同样遭遇被召回困境。 据新出行报道,今年3月23日,吉利全资控股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向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根据计划在即日起召回2020年3月13日至2021年2月19日生产的2021年款XC40纯电动车型,共计465辆。 按照召回公告显示,召回原因主要因为车辆中动力电池能量控制模块(BECM)中的微处理器存在问题,会导致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去动力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其实,这些车企遇到的问题,除了召回之外,还有销量颓势。 据未来汽车日报和EV世纪报道,捷豹I-PACE和沃尔沃XC40纯电动两款车型在2020年全年的销量分别为546辆和87辆。而对于保时捷Taycan,虽然无法查到去年国内的确切销量。 但根据今年一季度这款车实现1742辆的销量,再加上召回信息中的6014辆的召回数,可以大概推算出去年全年保时捷这款车的国内销量也不会超过4000辆。 对于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新能源车企而言,旗下首款量产车型在2020年均实现万辆的销量。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蔚来ES8、小鹏G3和理想ONE销量分别为11106辆、11691辆和32624辆。 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及“造车三兄弟”首款纯电动车2020销量情况,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连线出行制图 现在来看,无论是召回丑闻,还是销量颓势,可见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的新能源业务开局都走得并不顺利。而在销量方面的困局,与这些车企在新能源化上的慢节奏有很大关系。 2 慢节奏的新能源化之路 “配备内燃机的汽车是没有未来。” 今年3月初,在一份沃尔沃向外发布的公告中,其公司CTO亨利克·格林如是写道。这位高管之所以会如此激进,或许是不想让目前的颓势,遮盖了沃尔沃长久以来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投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沃尔沃就已开始在新能源方面开始探索。 彼时,美国政府为了应对丰田、本田等日本汽车厂商对美国汽车市场的蚕食,创建了一个名为“PNGV”的计划,即要求在美经营的车企都要研发超低排放的汽车产品。 在这样的政策下,沃尔沃为了不丢失美国这样重要的汽车市场,开始决定研发符合要求的汽车产品,并于1992年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ECC(Environmental Concept Car)概念车型。 沃尔沃ECC车型,图源沃尔沃汽车VolvoCars官微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车型的动力系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电混动,而是燃气轮机和电机的混动。简言之,在车辆工作时燃气轮机通过压缩空气,可以使燃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而在燃气轮机工作的同时,电机也与其一起为电机提供电能,并转化为车辆的动能。 续航方面,该车型纯电模式拥有140公里,混动模式下这一续航提高到670公里。这一成绩和动力系统,在当时为ECC赚足了眼球,以至于在十几年后再次推出升级版的车型。 进入2000年后,就在特斯横空出世的第三年,沃尔沃再次出场来刷关注度。2007年,沃尔沃推出了ReCharge,该车型搭载了“DRIVE”动力总成技术,并采用中置电池组,使用家用充电桩仅需8个小时即可充满电。 彼时特斯拉首款车型Roadster虽然尚未发布,沃尔沃ReCharge的推出算是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该车型也曾遭到质疑,被认为是早一年推出的燃油版C30的“油改电”车型,毕竟两款车型极为相似,并且续航方面仅比十多年前推出的ECC多出10公里。 而在三年后的北美国际车展上,沃尔沃再次推陈出新,发布了一款名为C30 BEV的新能源车型。与此前两款车型不同,此车型的动力模式不再是混合动力,而是一款真正意味上的纯电动车型。 “该车型是一款更为先进的产品。”沃尔沃特殊车辆(volvo Cars Special Vehicles)部门主管Lennart SteGLand曾这样评价这款车。 但业内对其却很失望,因为这款车型只不过在动力模式上做了改变,而在续航方面与三年前推出的ReCharge并无两样,还保持在150公里。或许正是这样的质疑,该车型量产也不了了之。 就在沃尔沃在新能源领域接连发力之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中,也开始发生着巨变。2014年,在特斯拉踏上国内市场的启蒙下,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由此当年也被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元年”。 特斯拉所带动的新能源启蒙不仅影响到了中国市场上的车企,全球其他国家的车企也纷纷被卷到了这场新能源的变革之中。 在一年后的法兰克福国家车展上,保时捷推出了旗下首款全电动四座概念跑车——Mission E概念车。据保时捷介绍,这款概念车零至100公里加速时间低于3.5秒。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 这成绩在当时来看,也是非常能打的,以至于一经发布后就吸引了公众的目光。“Mission E让我们确定了保时捷的未来,即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领域中,保时捷也将凭借这款极具吸引力的跑车确保其领先地位。”保时捷官方曾这样表示。 紧接着,捷豹在2016年的洛杉矶车展上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概念车型I-PACE,与保时捷Mission E相同的是,该车型也拥有较为优秀的性能,比如超过500公里的续航、0.29的低风阻系数等等。 看到同为豪华品牌的保时捷和捷豹相继推出各自的新能源首款车型后,作为“先行者”的沃尔沃有些慌了。 2017年7月,沃尔沃官方宣布将在2019年后停产燃油车,这也算彼时首个愿意站出来明确宣告停产燃油车的豪车车企。然而,在提出时间表后沃尔沃电动化并未提速,直到2019年才慢悠悠的推出了新一款电动车型。 当年10月,沃尔沃发布并上市了名为XC40纯电动车型,这也算是沃尔沃旗下首款真正量产的纯电动车型。虽然这款车在发布之时就被称为新一代车型,但并未引起业内过高的兴趣。这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该车型亮相较晚,并且还被认为是基于燃油版XC40打造的“燃油版”车型。 除了沃尔沃,捷豹和保时捷同样慢了。 2016年发布车型后,捷豹I-PACE在2018年4月才正式上市,售价为63.08-71.68万元;保时捷更是在2019年9月才将概念转化为现实,上市了首款电动车型Taycan,售价为114.8-179.8万元。 捷豹I-PACE,图源捷豹中国Jaguar官微 众所周知的是,500公里的续航放在2019年下半年的市场来看,其实已算是行业的门槛,自然不如几年前那样有优势。 现在来看,虽然像沃尔沃这样的豪华车企,布局新能源较早,但由于推出产品产品力不足,再加上在产品推出的节奏上慢了几步,从而让XC40纯电动车型无人问津。 而对于捷豹和保时捷,同样是因为产品量产的节奏过慢,让原本可以一战的车型被拖到2019年已普通不过,由此销量自然无法保证。 而随之而来对于这些车型的召回,更是让沃尔沃、保时捷和捷豹等车企的新能源之路遭受重大打击。那么,这些车企在经受这些后,它们的新能源之路还能走下去吗? 3 新能源之路还能走下去吗? 对于保时捷、捷豹这样的豪华车企而言,在布局电动化的同时,这些车企燃油车的基本盘也在发展。这就意味着,这些车企即使做不成电动化,背后也有燃油车业务可以保命,这也是这些车企与蔚来、小鹏等国内新能源车企最大的区别。 然而,就目前而言,保时捷、捷豹们的燃油车基本盘也开始摇摇欲坠起来。 据公开数据显示,保时捷2018-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依次为25.6万辆、28万辆和27.2万辆,2020年销量同比降低了3%。沃尔沃三年全球销量分别为64.2万辆、70.5万辆和66万辆,同样在2020年大幅下滑。 相比于保时捷和沃尔沃,捷豹的境况更为惨淡一些。 据捷豹往年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全球销量依次为59万辆、55.8万辆和42.6万辆,2019年和2020年销量同比上一年分别下滑了5.9%和23.6%,可见下滑幅度也逐年扩大。 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2018-2020年全球销量情况,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连线出行制图 如果说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去年全球整体的汽车市场都不乐观,自然包含保时捷等车企。那么,如果单看2020年全球豪华车销量情况,保时捷、沃尔沃和捷豹的处境依然很严峻。 据全球汽车数据平台MarkLines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豪华车品牌销量排行榜中,奔驰、宝马和奥迪分别以79.32万辆、75.86万辆和73.16万辆分列一至三位。 对于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三家而言,其中沃尔沃表现最好,以17.09万辆排在第七位,保时捷紧随其后以8.83万辆排在第九位,而捷豹仅以2.51万辆排在第15位。 沃尔沃虽然在三家车企中,有着更大的优势,但如果与BBA三家来对比,就可见云泥之别。 在这样的现状下,保时捷们不得不开始加速推动旗下电动化业务的发展。 在行动上,这些车企首先在车辆售价上做起了文章。今年元旦,伴随着国产版特斯拉Model Y的面世,特斯拉官方再次展开降价攻势,价格相比预售价大幅下调,在一周内斩获3万-4万辆订单。 看到降价能带来如此大的红利后,保时捷和沃尔沃也相继通过降价或推出入门款车型来加入其中。 首先是保时捷。今年2月,保时捷官方宣布将会推出Taycan的入门级车型,相比于目前现款88.80-179.80万人民币的高售价,入门款的售价仅为79900美元(约合为52万人民币)。 紧接着,沃尔沃也试图通过降价来打动消费者。就在保时捷推出入门款车型的一个月后,沃尔沃官方宣布,将对于沃尔沃XC40 RECHARGE的售价从原来的35.7万元调整为29.9万元起,直接降价5.8万元。 而对于捷豹而言,更是早在去年7月就已开启降价。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彼时捷豹官宣了一则降价消息——去年7月31日前,前上海地区销售的捷豹I-PACE全系车型5.1折销售。 就拿入门款捷豹I-PACE为例,官方指导价为63.08万元,折后售价直接砍半仅为32.17万元,这一打折力度也几乎是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优惠幅度。 除了降价和推出入门款车型之外,保时捷们也相继公布了各自的电动化计划。 今年2月,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博洛雷表示,未来十年之内,捷豹路虎所有车型都将搭载电动化技术,捷豹计划升级为一个全面电动化的汽车品牌。虽然目前捷豹旗下只有一款纯电动汽车,即I-Pace,但根据其规划,未来该品牌的电气化转型将更激进。 一个月后,沃尔沃和保时捷也发布了各自电动化方面的计划。 沃尔沃官方表示,2025年纯电车型占比达50%,其余为混动车型。2030年,沃尔沃将淘汰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所有内燃机汽车产品。2040年力求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 保时捷官方也表示,未来还会继续扩充电动汽车的产品组合,或在2021年推出Taycan的首款衍生车型Taycan Cross Turismo。另外新一代紧凑型SUV Macan也将实现电动化,成为保时捷的第二个纯电动车系。到2025年,保时捷计划全系产品中有50%将由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或纯电车型组成。 现在来看,保时捷们不仅做出了行动,也喊出了口号,信心不可谓不大。但对于这些车企而言,电动化的前路或许依然艰险。 首先在消费者层面。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车企电动化比拼的最大市场之一,而在这个市场中60-80万元乃至更高价格的汽车市场,属于用户规模较小的市场。 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0万元以上的汽车市场份额在2019年仅为13.8%,相比之下12万元以下的市场规模最大为28.7%。 2019年国内汽车消费价格需求分市场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流通协会,连线出行制图 正因如此,60-8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就显得比较特殊。“在这个消费层级里的消费者,一般都不会只有一辆车可以开,所以对于品牌的容错率相比于大众市场通常会更高一些。”亿欧汽车高级汽车分析师杨雅茹对连线出行表示。 但连线出行向几位保时捷Taycan和捷豹I-PACE车主询问“在发生大规模召回后,你还会选择保时捷、捷豹等豪华品牌的电动汽车吗?”这个问题后。 得到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不会。 在这些消费者看来,买保时捷或者捷豹的电动车车型,主要还是为了面子和体验电车,真正的出行需求则是第二位的。像保时捷这样大规模的召回,很大概率会让这些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竞争也是肉眼可见的。 制定电动化计划,目前已不是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等豪华车企的独创,宝马、奥迪和奔驰同样在今年发布了各自的电动化计划和时间表。连线出行曾在《BBA被“特斯拉们”逼到了墙角》一文中对BBA电动化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般而言,保时捷们与BBA之间由于价格差异,相互的竞争不会太多,但随着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对其旗下电动汽车进行降价后,恰巧就进入到了BBA旗下电动车型的价格区间中,竞争自然不可避免。 就拿续航里程来看,据汽车之家数据显示,保时捷2020款Taycan、捷豹2020款I-PACE和沃尔沃2021款XC40纯电动的续航里程分别为414公里、456公里和420公里;相比之下,宝马2021款iX3和奥迪2021款e-tron的续航里程更显优势,均为500公里。 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和BBA旗下纯电动汽车对比情况,数据来源于汽车之家,连线出行制图 更不要说和特斯拉及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兄弟”相比,毕竟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均已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而在辅助驾驶方面,定速巡航这一普遍标配的功能,在Taycan车上竟然还是选配。 就目前而言,保时捷、捷豹和沃尔沃在召回方面,在业内看来虽然相比于特斯拉更为积极,但保时捷等豪华品牌想要在未来的新能源战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方媛、刘潇为化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