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风暴眼丨狂人贝佐斯:手握2000亿财富“退休” 半个月后挑战太空旅行
凤凰《风暴眼》出品 作者|徐硕 编辑|赵泽 北京时间7月5日夜,大洋彼岸的美国刚开启新的一天,坐落在西雅图的亚马逊在这一天迎来了它的历史性时刻——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正式卸任公司CEO,同时,安迪·贾西(Andy Jassy)将接过这个万亿美元商业帝国的指挥棒。这一天也是亚马逊成立27周年的日子。 在很多人的笔下,贝佐斯是亚马逊创始人、世界首富,全球电商教父……每个名号叫起来都是响当当的,与此同时,偏执、古怪、狂人等也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或许正是偏执和狂野的个性,才成就了贝佐斯的商业奇迹。短短27年,建成了亚马逊这个1.7万亿美元市值的电商、科技帝国。 如今,在亚马逊风头正旺的时候,贝佐斯头顶世界首富的光环急流勇退。不过,从台前到幕后,贝索斯并未离开。 卸任CEO之后,贝佐斯将转为担任亚马逊董事会执行主席。不仅如此,这位57岁就“退休”的全球首富也不会甘于过平凡的生活。 他在此前的声明中称,卸任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航天和慈善事业。按照计划,他将于7月20日乘坐飞船前往太空旅行。 近2000亿美元财富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上涨,网络使用量正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计算机的使用比例由此前的15%增长到35%。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不少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人蠢蠢欲动,贝佐斯便是其中之一。 1994年,时年30岁的贝佐斯辞去了对冲基金公司副总裁的职位,拿着全部积蓄一头扎进互联网中,在西雅图的一间车库中,贝索斯成立了亚马逊,并将单价低、需求量大的书籍作为主要产品在互联网上售卖。令人大出意料的是,亚马逊上线仅两个月,就将书籍卖到了全世界50多个国家,每周营业额达2万美元。 3年后,1997年5月,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4.38亿美元。但在贝佐斯的逻辑中,前期的亚马逊只想通过一切方式增加用户量,不用在乎实际利润,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马逊的营收非常微博,利润更是几近于无。 1998年,亚马逊将业务扩展到卖书以外,允许第三方在平台出售商品。不仅如此,加入了音乐服务、录像带以及礼物等,这也使得亚马逊的销售额从一年前的1.48亿上升至6.1亿美元,增长了313%。 贝佐斯并不满足于此,小试牛刀后,他希望亚马逊可以成为什么都买的电商平台,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建物流基础设施、收购小型电商网站、亚马逊逐渐从一家在线图书平台转变为零售商。尽管亚马逊当时没有建立实体商店,不受制于商店里的存货,但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也曾让亚马逊股价一路暴跌,跌幅近80%。 不过,彼时的贝佐斯相信,随着时间的流失,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会越来越重,可以逐渐成长为一家被放在称量机上、长期秤量价值的公司。2002年亚马逊推出AWS(云计算服务);2005年推出Prime服务(会员增值计划),产品在2日内便可送达;2007年亚马逊发布Kindle电子阅读器,并开始向第三方卖家提供FBA服务(物流配送),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让亚马逊有幸躲开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动荡的全球经济中,基本保持不变。 随后,亚马逊便开始了“买买买”进程。相关数据统计,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贝佐斯疯狂收购了76家企业,从硬科技、云计算到大型零售商等等,逐一被收入囊中。 2012年亚马逊以7.8亿美元收购了Kiva Systems(现在更名为Amazon Robotics,该公司主要用于开发和制造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系统,比如现在的无人配送等产品都出自该公司;2014年以9.7亿美元收购Twitch.tv;2018年以10亿美元收购PillPack;其他还有 Goodreads,Alexa Internet和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等等。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亚马逊以每股42美元、总价约137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全食超市,并以全现金的形式支付。当天,亚马逊股价涨2.95%至992.58美元。全食超市股价更是暴涨27.53%至42.16美元,创2年以来新高。 尽管收购后,亚马逊对收购失败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向投资者发出了警告,并表示,实际结果可能存在重大差异和不确定性。但在2018年,贝佐斯第一次以1600亿美元的净资产高居福布斯400富豪榜的榜首,而在20年前,贝佐斯首次登上福布斯封面时,他只有16亿美元的资产。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使得亚马逊股价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据亚马逊公司公布的2020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亚马逊第四季度营收为1255.6亿美元,单季营收史上首次突破1200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1197亿美元;净利润为72.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2.68亿美元增长121%;净销售额为1255.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74.37亿美元增长44%。 贝佐斯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贝索斯的个人资产增长了769亿美元,以1920亿美元稳居世界首富,同期亚马逊公司的估值上涨了约32%。据悉,2020年贝佐斯的基本年薪为81840美元,以及160万美元的其他补偿。 2021年7月,57岁的贝佐斯正式卸任亚马逊CEO。而在卸任前夕,亚马逊在6月底宣布以84.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著名电影制作公司米高梅,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超过4000部电影和17000小时的电视内容收归亚马逊所有。亚马逊在此向Netflix和Hulu发起进攻,优质内容或许将成为亚马逊下一个发力点。 截至目前,贝佐斯净资产为1970亿美元(约合1.27万亿人民币),其中主要包括其所持有的亚马逊股份和其他资产。 史上最贵离婚案 商业成就之外,贝佐斯最为外界关注便是他的离婚风波。 2019年1月9日,时年54岁的贝佐斯宣布与48岁的妻子麦肯齐离婚。在亚马逊发展的高光时刻,这对携手走过了25年时光的商业伉俪却背向而行。 贝佐斯和妻子同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二人于1993年结婚。在很多公开的报道中,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伴侣,能力同样出众,性格也特别互补。 贝佐斯在公开场合也常提及妻子对自己事业的支持,称自己结婚第二年就要放弃在华尔街的工作去创立“互联网书店”亚马逊,而妻子虽然并不理解什么是互联网,却仍然支持自己。 多年前,二人出席母校毕业典礼,贝佐斯在演讲中回忆了妻子对其创业的支持:一直以来我都想成为一名发明家,而我的妻子告诉我应该放手一搏。 贝佐斯与妻子麦肯齐的婚姻走到尽头,一场 “史上最贵离婚”也由此诞生。 最终麦肯齐获得大约4%的公司股份(二人共同持有的亚马逊股份的1/4),当时价值超过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亿元),当时亚马逊的市值为8905亿美元,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惊人1.7万亿美元。而贝索斯得到两人共同所有的华盛顿邮报、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的持股,以及3/4的亚马逊持股(12.1%)。 值得注意的是,麦肯齐把他们二人所有股份的表决权给予了贝佐斯,以继续支持贝佐斯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公司、团队做出贡献。这意味着贝佐斯将继续行使对亚马逊唯一的投票权力。 当地时间2019年4月4日亚马逊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显示,贝佐斯向公司告知,在法院批准离婚判决后,麦肯齐将拥有亚马逊流通股票约4%,使其成为亚马逊的第三大股东,仅次于贝佐斯(12.1%)和机构股东 Vanguard Group(6.24%)。 根据福布斯当时计算,离婚后麦肯齐将成世界排名第三的女富豪,仅次于欧莱雅的董事长弗朗索瓦丝·贝当古·梅耶尔(Francoise Bettencourt Meyers)和沃尔玛的克里斯蒂·沃尔顿(Alice Walton),二者的身价分别为529亿美元和450亿美元。 离婚带来的财产分割并没有撼动贝佐斯的全球首富地位。以当时股价计算,仅其所持的亚马逊股票就价值1077.5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华盛顿邮报》和“蓝色起源”,贝佐斯的净资产将超过110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是比尔·盖茨,其个人财富约合995亿美元。 离婚后,麦肯齐将自己的名字从麦肯齐·贝佐斯更名为麦肯齐·斯科特,开始热衷于公益事业。今年初,据《福布斯》报道,麦肯齐·斯科特过去一年捐赠了价值58.3亿美元的股份,名列去年美国慈善捐赠榜首。 太空旅行和新事业 卸任CEO后,贝佐斯依然是亚马逊的执行董事长,专注于新的项目和倡议。 他在此前的声明中说,“作为执行董事长,我将继续参与亚马逊的重要活动,但我也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Day One基金、贝索斯地球基金、蓝色起源公司、《华盛顿邮报》和其他项目。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精力充沛,这与退休无关。我对我认为这些组织能够产生的影响充满激情。” 上个月7日,贝佐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将在7月20日作为乘客参与蓝色起源旗下"新谢泼德号"的首次载人太空飞行。 “蓝色起源”是贝索斯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该公司上月宣布将于今年7月20日进行首次“载客”飞行,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据悉,新谢泼德号由火箭和6人座的乘员舱两部分组成,两者皆可重复使用。7月20日那天,除了贝佐斯本人,与之同行的还有他的兄弟马克贝佐斯、82岁女飞行员沃利·芬克,以及一位通过竞拍以2800万美元拿下飞船票的"神秘人"。 新谢泼德号火箭已经成功进行了十几次无乘客试飞,在之前的试飞中,太空舱的高度曾达到34万英尺(约合100多公里)。太空舱有巨大的窗户,让乘客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观。在返回地球之前,乘客会在失重状态下停留几分钟。 有意思的是,就在贝佐斯宣布将进行太空旅行后,美国网友们整出了一个名为"别让贝佐斯重返地球"的请愿活动。截至目前,该活动已经得到了超过15万网友的支持。 贝佐斯挑战太空,与同样痴迷航天的“钢铁侠”马斯克在同一个赛道相遇。两人在追求各自太空梦想过程中,曾多次发生摩擦。 据媒体报道,早期的时候,两人之间关系并没有现在这么紧张。2004年他们还曾经一起吃过晚饭,交流对于太空探索的看法。 2013年两人第一次发生冲突,起因是争夺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一个发射平台的使用权,马斯克的SpaceX最终胜出,获得了该平台20年的租赁合同。2014年,两人又为可重用火箭技术专利对簿公堂,矛盾加深。2015年开始,两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互相指责,两个团队在太空探索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除了太空项目,慈善基金,《华盛顿邮报》等也是贝佐斯的新事业。 据悉,Day One慈善基金是贝索斯于2018年成立的规模达2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并在低收入社区建立非营利学前班。而贝佐斯地球基金成立于2020年2月,计划投入10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帮助科学家、活动家、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团体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贝佐斯在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他曾表示,“自己其实对报业一无所知”,但他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经验和技术,帮助《华盛顿邮报》进行数字转型。此后的时间里,他既向邮报提供资金,又提供了亚马逊的软件工程师。 争议贝佐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贝佐斯也有被争议的时候。 早前,贝佐斯曾被指责不做慈善。后来Day One基金成立,并于2018年向全美24个组织捐赠了9750万美元善款;2019年11月向32个组织捐资9850万美元。但有声音认为,这些捐款额相对于其财富不过九牛一毛。 而贝佐斯认为,自己对人类的主要贡献不体现在慈善事业捐款数额上,投资太空基础建设将有助于人类的文明与发展。 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后,不断加大投入,既提供资金,又提供亚马逊的软件工程师。不过,却被特朗普指责,收购《华盛顿邮报》是为了获得政治影响力,为亚马逊获取有利的税务政策。 此外,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受挫也是贝佐斯被争议的地方。2019年4月,亚马逊官方发布通知,自2019年7月18日起,亚马逊中国将停止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服务。当时有市场分析称,亚马逊的退出是因为其中国电商业务既无盈利也无增长。中国本土的电商企业,相比亚马逊有着巨大的优势。 刘强东曾在吴晓波《十年二十人》节目中表示,他发现亚马逊最核心的弱点是美国管理者对中国团队缺乏信任。这种信任问题,将亚马逊的中国电商业务推向了失败。 贝佐斯掌舵时代,亚马逊已然处于傲视群雄的位置,但也面临重重挑战。 对于亚马逊这样体量的巨头,缺乏创新、大公司病值得重视。据悉,贝佐斯为了和这种倾向相对抗,在公司内部倡导Day1的工作精神,永远保持像创业第一天那样。 和其他巨头一样,亚马逊还面临反垄断的压力。 2019年6月3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宣布对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四家巨头科技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 欧盟委员会也于2019年7月正式对亚马逊发起反垄断调查,并于2020年11月份发布声明称,欧盟认为该公司违反了欧盟反垄断规则。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面临不少工作条件方面的争议和指责,包括用工环境,工人保障,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线上销售额超10亿 健身App Keep冲刺IPO? | 风暴眼
出品 《风暴眼》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 | 徐硕 编辑 | 赵泽 进入2021年,健身平台Keep多次传出上市的消息。6月底,有消息称Keep已在小范围内完成NDR路演(非交易性路演),路演资料显示,其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3.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亿元;2020年营收11.07亿元,2019年营收6.63亿元。 NDR路演是投行及公司通过前期路演,提前了解市场对于公司的潜在投资意向,有时投资者会签署保密协议来获取某些尚未公开的信息等。此前美团、携程等企业在上市前夕都进行过NDR路演。不过,Keep方面对此不予置评。 作为一个垂直品类的健身品牌,Keep成立6年,共完成8轮累计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不乏高瓴资本、腾讯等众多头部机构。2021年1月,Keep完成了3.6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也从10亿美元上涨至20亿美元。 2018年之前的Keep一路顺风顺水,但在那一年冬天keep进入了低谷期。创始人王宁不得不先后关停了北京、上海多家线下Keepland,并决定聚焦家庭场景。在2019年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王宁表示,“家庭场景将是Keep未来几年内非常重要的优先级。” 而两个月后,新冠疫情便暴发了,线下健身房陷入倒闭潮,而却Keep获得了不小的流量增长。据酷传数据统计,仅在安卓应用市场,2020年Keep的下载量便增长了35.59%。2021年4月,Keep用户数超过3亿,月活用户超过3000万。 即便如此,商业化变现仍是Keep无法绕开的一环,对于健身这种“反人性”的运动,Keep又该如何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留住用户实现商业化发展。 低谷期自救:关店、转向家庭场景 2015年2月,Keep的第一个版本上线,在王宁的计划中,只要一年之内用户数量超过百万,他们的创业项目就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令他意外的是,Keep的用户数在三个月内就超过了100万。 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步搭建,Keep仅用1年时间实现了用户数突破1000万。彼时的Keep集合了课程、社区、记录数据等多个功能,满足了用户对运动“简易性”的基本需求,2017年8月Keep用户量破亿。 王宁认为一个亿用户的成绩很伟大,但是未来的挑战也会更大,要学会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未雨绸缪。接下来,“连接”成为Keep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如何让用户与家庭、与城市之间产生更多的连接,进行数据方面的打通。 2017年,Keep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跑步机。为什么做跑步机?在王宁看来,跑步在广大健身运动者中更为普及,90%以上的人群会选择购买跑步机,再加上器械的品牌效应并不强,对小白用户而言更是难以选择哪款跑步机性能更好、品牌更优。Keep合伙人兼副总裁刘冬说,用户使用Keep后产生了一定的产品需求,他们从课程同款开始去做跑步机,第一年就卖了4万多台。 随后,Keep在线上又相继推出了瑜伽垫、智能手环、运动服装、减脂套餐食品等;在线下则加速布局开店,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出了多了keepland,开启了加速扩张阶段。 但事情并不如王宁想象的那般顺利。比如在运动服装领域,传统的运动品牌有各种选品会、分销商,渠道会也有各种容错机制,而Keep在线上是直面用户的,并不具备线下等各方面的渠道能力,于是Keep重新从功能性服装出发,慢慢调整了回来。 2018年的资本寒冬,让多线条并进的Keep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一方面线上健身App的天花板显而易见,用户增长缓慢,商业化变现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线下健身房独居一隅,仍旧以预售模式进行现金流回转,新式健身房如超级星星、乐刻等则以团课、次卡为主,与用户进行深度绑定。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Keep的优势都不再明显。2019年底王宁一边优化部分员工,一边关停部分线下健身房,同时转身聚焦家庭健身场景。突来的疫情给了及时转型的Keep一次机会,让它尝到了新的流量红利。据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5.24亿人次,健身行业也看到了直播引流的巨大空间。 疫情期间,Keep将散落在各个不同平台的直播资源进行整合打通,上线了非常全面的运动直播表,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直播页面找到所有健身内容方面的主播,也使得Keep在同一时间内实时在线人数达到16万峰值,“与录播课程相比,直播的粘性和互动性会更强。”Keep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赵茜表示。 如今在Keep的界面中,直播和录播课并行,在引入优质版权内容的同时,招募了众多优秀的教练和运动达人,比如帕梅拉、小马哥等。在刘东看来,Keep的爆发除了疫情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重视提高了,再加上Keep此前5年在健身赛道的积累,也在2020年得到了集中释放,是一个双重效应的叠加。 押注智能硬件,还在持续投入 2021年,天猫618期间,家庭健身市场的扩张和升级不仅体现在瑜伽垫、脂肪秤、健身服饰的热卖上,动感单车、跑步机、健身镜等智能化硬件产品也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仅618开售当日,80个运动品牌同比增长500%,Keep包揽了动感单车、跑步机、瑜伽垫、健康架、瑜伽拉力带五项类目的交易指数第一。 4月keep在春响大会上推出了新一代智能动感单车 C1 Pro、Keep 手环 B2两款智能硬件产品。在Keep的规划蓝图中,未来要做的智能产品会更多偏视觉去提升,“我们总结为向着‘变因’的方向布局,比如视觉是一个变因、传感器也是一个变因等等。”在刘东看来,用户会慢慢在运动场景里联想到Keep,而在硬件之后,Keep还会不断去做全天的卡路里管家、课程反馈方面的运营,并在运动解决方案上去产生一些增值服务。 目前,在Keep的营收结构里,运动消费品类是其第一大收入来源,2019年营收接近10亿元,超过总营收的一半。其中运动装备占40%、智能硬件占35%,食品部分占25%,现已实现整体盈利。 但对工具型的产品来说,行业门槛并不高,小米、华为、苹果等厂商都在布局智能硬件产品,而Keep如果要上市,首先就要把营收和利润做起来,还要靠电商把规模做起来,对Keep而言挑战并不小。 “线上是最大的投入,有了会员线上收入的时候,会员会成为高毛利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用户),能够涵盖中台以及所有的研发费用。”刘东坦言,消费品包括吃、穿、用、练等可以增加用户的复购,复购率也是很大的增量,食品及服装的毛利率并不低,整体来看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 与此同时,Keep也会选择与华为等企业合作,关注运动体验与硬件结合等方面的提升。但对于盈利问题,刘东则认为是不是要持续盈利,最终取决于未来的规划,现阶段还是要做一些投入,“因为我们从战略上已经清楚从平台上、内容上、智能硬件上就是要做这件事情。” 近日,Keep对外宣布,针对家庭场景的运动消费品仅线上渠道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从线上健身、智能硬件、减脂食品等消费品到线下健身空间Keepland,Keep还在持续扩大健身版图。 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 凤凰网科技 ”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 凤凰新闻客户端 订阅凤凰网科技
美团重兵围城 阿里急调俞永福突围
过去三年,阿里巴巴的本地业务始终被美团压制。 2021年,本地生活突然成为了资本的风口。 刨除一直深耕本地生活服务多年的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等巨头突然发力,纷纷聚焦本地生活业务。还有各路社区团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地生活业务俨然成为资本巨头的必争之地。 鉴于此种情况,一直很注重本地业务的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也做出了新动作。 7月2日阿里巴巴宣布最新升级的组织架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重注生活服务业务。将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合并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出任负责人,直接向“逍遥子”张勇汇报。 阿里巴巴布局本地生活业务的时间仅次于美团。早在2018年,阿里就将收购的“饿了么”和自家的“口碑”合并,组成本地生活业务,希望分食美团的蛋糕。 但过去三年,阿里巴巴的本地业务始终被美团压制。 地推力度不足,导致饿了么的市场份额逐步落后于美团。据 Trustdata 数据,20Q1季度美团 67.3%,饿了么 26.9% ,饿了么星选 4%;而18Q1季度美团外卖交易额市场份额为 54%,饿了么为 35% ,两者差距显而易见。 差距拉大到这一步,阿里的本地业务终于到了不得不变之时,毕竟再滑一步,就是边缘化的开始。 调“悍将”俞永福接盘,逍遥子改变被动局面的决心,可见一斑。 同时,如果此番生活服务业务能够成功“咸鱼翻身”,那么俞永福在阿里的话语权将会得到全面提升。 01 “我不是太子” 俞永福一度是阿里最受器重的人,从一个“外人”到阿里合伙人,他只用了一年时间。 2014年6月,阿里巴巴并购UC,俞永福以UC董事长的身份加盟阿里,出任移动事业群总裁。短短一年之后,俞永福就兼管高德、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并成为阿里巴巴上市后首次新增的合伙人。 之所以俞永福如此受到重用,是因为其出色的整合能力。 快速整合UC自不必多提,在阿里巴巴拿下高德后,俞永福还迅速将高德整合进了移动事业群,帮助高德顺利完成过渡,同时将高德 DAU 从不足千万发展到 1 亿以上,超过百度成为行业第一。 此后,或者是为增加用户粘性,或者是因为马云对文艺事业的爱好,阿里重拳出击“大文娱”业务。 2016年6月,阿成立“大文娱版块”,全面整合阿里影业、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 得益于超凡的整合能力,俞永福成为阿里“大文娱”负责人,虽然俞永福个人并不是很愿意接手,但依然还是服从了指令。 “大文娱”业务是当时阿里重中之重,俞永福几乎成为仅次于马云、张勇的阿里“三号人物”,一度被媒体盛赞为“阿里太子”。关于这个说法,俞永福曾多次对外澄清。 俞永福在“大文娱”业务上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影视公司、在线视频、在线音乐、在线游戏、在线体育、在线文学,哪一个都是足以让资本疯狂的赛道,但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后,最后的结果却仅剩下“亏损”。 或许是由于行业的差异,缺乏文娱经验的俞永福在“大文娱”业务上的整合并没有那么顺利,虽然整体框架得到了梳理,但却迟迟没有找到发展的方向。 刨除主观成分,仅以数据说话,过去五个财年,阿里“大文娱”业务累积亏损478.77亿元,平均每年都要亏损近百亿元。 渡过了不成功的两年后,俞永福在2017年底卸任“大文娱”董事长,转而担任刚成立不久的eWTP投资工作小组组长。 与过往的“权力”相比,eWTP投资工作小组更像是一个“虚职”,“大文娱”的失败让俞永福暂时远离阿里权力中心。 在当时,很多媒体认为俞永福将会就此“隐退”,但很快阿里游戏的“升级”让俞永福获得了“第二次机会”。 2020年9月,阿里游戏升级为独立事业群,而在UC积累多年游戏分发经验的俞永福顺理成章的成为阿里游戏业务的负责人。 这一次,俞永福没有再次错失良机,而是利用《三国志·战略版》上市的契机,带领阿里游戏顺利杀入头部游戏公司的序列。 根据七麦数据,上市与2019年9月14日的《三国志·战略版》,除上市首日跌落iPhone畅销榜TOP 15外,其余时间始终处于TOP 15之内。 《三国志·战略版》的成功,让阿里拥有了能够与腾讯、网易等游戏大厂叫板的爆款产品,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阿里内容乏力的质疑。 02 难寻的第二增长曲线 过去十年,阿里巴巴一直在竭力寻找业绩第二增长点,这几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为此,阿里巴巴不惜重金并购优酷,整合饿了么和百度外卖,重金投入游戏产业,大力扶持飞猪和阿里云等。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在阿里的财务报表中,电商依然是阿里的核心业务支柱。 2021财年年报显示,阿里的7172.89亿元营收中,由核心电商业务贡献的营收占87%,云计算业务占比8%,大文娱业务和其他业务占比分别为4%和1%。 除核心电商业务外,阿里巴巴的其他各条业务线均陷于亏损之中。 曾经,阿里云被视为距离成功最近的业务。根据Gartner 2021年4月的报告, 2020年阿里巴巴集团在全球IaaS市场中获得世界第三大及亚太地区第一大的排名。 但即使如此,阿里云遭遇增长瓶颈的问题也显而易见。2021财年Q4季度,阿里云的营收为167.61亿元,仅同比增长37%,这一增速为历史新低。 实际上,从Q3季度开始,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就已经拐头向下,本季度的缓慢增长则是此前颓势的延续。 阿里方面表示,阿里云营收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自互联网行业的单一头部客户收入下降,也就是损失了大客户。 据悉,该客户在国际市场颇具规模,过去一直从阿里云采购海外云服务,基于客观因素,该客户最终终止与阿里云的合作。 在年报的电话会议中,阿里解释阿里云的大客户集中度并不高,但数据却很难骗人,营收增速拐头向下,市场对其下调预期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背景下,游戏业务的成功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这块业务的改变尚无法体现在财报中,但却让阿里上下都重新正视了俞永福的价值。 在大文娱业务和云计算业务都遭遇问题的情况下,生活服务业务就成为破局关键。 03 高德的变数 阿里巴巴的高管中,俞永福注定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只有他有点格格不入——从未有花名。 早年在联想投资的经验,造就了他惊人的“资源整合”能力。 从始至终,俞永福的能力都不是从0到1的建立,而是从1到100的整合。有媒体评论,俞永福是阿里内部最擅长做新业务调整的高层,有妙手回春的功效。 当然除优秀的整合能力外,俞永福也是最了解高德的人。阿里收购之初,就是由俞永福进行整合的,而且也在高德业务上的成功,并顺利荣升阿里合伙人。 此番阿里聚焦生活服务的战略升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会聚焦于地理位置服务。在口碑和饿了么正面刚不过美团的情况下,高德或将成为最关键的突破口。 截至 2021 年 4 月,高德DAU 突破1亿,在集团内部仅次于淘系、支付宝,是阿里巴巴重要的流量入口。 一直以来,美团凭借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多年积累,形成了深厚的护城河。无论是用户体量还是店家数量,美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想要从正面去跟美团抢市场,难度极大,因为美团已经形成较强的生态护城河,各条业务线之间已经存在很强的粘性。 例如经常用美团订外卖的消费者很可能因为打开频率而选择共享单车服务;骑共享单车的客户又很可能顺便订购了美团的买菜业务;用美团定火车票的人群也有可能同时也订购了酒店业务。 面对这样的对手,阿里的生活服务业务想要有所作为,就需要从底层进行破局,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基于地理位置的高德地图算是一个突破口,尤其是对于身处外地的人来说,地图APP往往是他们第一个选择下载的软件。阿里借助于地图这样一个切口,从更深层的流量入口对美团进行冲击,以求有所破局。 这样就需要一个超强的掌局者,一方面需要具备超强的业务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对高德地图足够熟悉,而俞永福恰好拥有这两种能力,因此他顺理成章的成为阿里生活服务业务的负责人。 放眼未来,核心商业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扮演阿里业务支柱的角色,而谁会成为第二增长点就成为阿里未来的关键。
我为何被老年版App抛弃
没用过适老版App的话,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App可以做得这么香。 2020年底,工信部宣布2021年将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眼看2021年进度条过半,北京通信管理局近日透露,首批参与行动的115家网站和43款常用App的改造正在加速进行中。 所谓“适老化”,通俗点讲就是各大App为“银发族”做的专门优化。 有趣的是,目标群体明确的适老化改造,戳中的却不止是老年人的心。简洁的页面设计、简单的操作逻辑,适老版在日渐花里胡哨的App升级潮流中俨然是一股清流,也因此成了无数年轻人避世的清净之地。 “20出头的我表示很需要,比起各种乱七八糟的功能,我愿意当个老年人”,一位在适老版App里假装老年用户的年轻人如是说道。 然而,越来越多的App加入适老化清单后,隐藏在改造之下的问题逐渐暴露。诚意不足、换种姿势割韭菜等质疑尾随而至,似乎再次验证了商业目标与为爱发电的互不兼容。同时,实名认证的门槛还意味着把年轻用户彻底抛弃。 适老版App,难道就此变得不香了? 文:彬彬(熊出墨请注意) 纯净体验,是所有年龄段用户的刚需 不夸张地说,适老版App的热度,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用户撑起来的。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被称为“银发族”的60岁以上用户占比为11.2%,按照9.89亿的网民总量计算,“银发族”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1亿。 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适老化改造正是源于此。 老年用户网上冲浪热情高涨,但当前市场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阻碍因素:主流网页、App的设计并不友好。复杂多样的功能入口,不断延长的操作路径,最终导致了老年用户在互联网世界里寸步难行。 因此,工信部此前相继印发了网站和App的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针对老年用户的使用痛点给出了一系列优化方向。例如广告插件和诱导类按键的屏蔽,适老版App内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弹窗。又如界面设计,要求开发者要兼顾简洁和易用。 号召一出,各大网站及App积极响应,滴滴上线了老年版小程序,酷狗、百度推出了大字版App,喜马拉雅则在App内加入了大字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App的适老化改造浪潮中,年轻用户的反馈远比老年用户积极。 在与身边的老年用户交流之后熊出墨发现,被纳入首批名单的App,他们的适老化改造在老年用户群体中的认知并不高。部分老年用户甚至从没听过老年版打车以及大字模式的概念,更谈不上体验。 实际使用中,老年用户网上冲浪时更多会选择普通版或者极速版App。Mob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洞察报告》显示,银发人群App市场渗透率TOP20榜单中没有一款是专门的适老版App。 所以,微博上适老版App相关话题动辄千万的阅读量,很明显绝大部分是由“银发族”之外的群体贡献——年轻用户。 “打开App就像走进了迷宫,弹窗里面套弹窗,UI里面套UI,一步点错半天退不出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像走火入魔了一样”,王然表示自己已经使用各种适老版App有一段时间,并且经常会向身边朋友安利,“老年版界面简洁清爽,非常适合年轻人。” 天下苦“超级App”久矣,在这样一个大家都想成为超级App、平台型App的时代,上述现象并非个例。前段时间工信部要求适老版App禁止广告弹窗的消息一出,评论区里就一群年轻用户齐声呼喊,“这一刻,我想当老人。” 纯净的交互体验依然是所有年龄段用户的刚需,App的适老化改造则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临时的清静之地。 用户被抛弃,适老版App不香了 说这处清静之地是“临时”的,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年轻用户就会被适老版App抛弃。 “一提起这个就生气,有一个App的老年模式我都用了半年了,上月初打开突然让实名验证,然后就不给开老年版了”,就这样,身份被识破的王然又回到了被广告、弹窗包围的普通版本。 业内人士表示:“厂商、开发者设置实名验证这一环节,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其他用户混入其中,另一方面也在保护老年用户的权益。” 因为,很多适老版App都为老年用户提供了专属福利,比如滴滴打车识别到实名认证的60岁及以上的用户要前往医院等地点时,系统会优先派车,实名认证从根本上避免非老年用户的钻空子行为。 通过硬性门槛把年轻用户挡在门外的同时,适老版App的越来越多的“出格”行为也在劝退那些原本想要躲清静的用户。 首先,在简洁的基础之上,适老版App也出现了“增重”的迹象,即功能和入口正在变多。 从左至右依次为UC大字版、百度大字版、今日头条大字版 打开UC、百度、今日头条等大字版App,可以看到,这些App针对老年用户除了提供基础的服务之外,往往还会把一些黄金入口留作他用。 比如百度大字版的个人页,顶部设置了百度果园、签到领现金的小游戏,目的在于通过老年人最喜欢的“免费送鸡蛋”的套路,拉升用户停留时间、打开频次等数据,UC大字版和今日头条大字版也是如此。 其次,工信部明令限制的广告内容和诱导类按键,在适老版App内并不少见。 特别在新闻、视频等信息流中,各大适老版App几乎皆是每隔几条内容便会出现一条广告。比如UC大字版新闻信息流中某社交应用的投放,用户点击即会跳转下载其App。另外,其间还穿插了大量植发、种牙、去眼袋等涉嫌“黑五类”的广告内容。 UC大字版信息流广告截图 显然,这些内容已经违反工信部《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中第5条关于安全性的要求,即禁止广告插件、诱导类按键。并且,为老年人专门设计的广告内容,更容易招致年轻用户的反感。 最后,政策推动之下,更多的App加入适老化改造的队伍,但优化质量参差不齐。 王然在适老版App尝到“甜头”之后,专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了一番搜罗,她发现,“近段时间App虽然变多了,但很多App就是简单粗暴地把字体放大,把功能砍掉,糟糕的体验还不如原版用着舒服。” 事实上,这种诚意不足的改造其实早有先例,比如各大视频软件在政策压力下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至今仍为人诟病徒具形式。 主动出逃也好,被动性的拒之门外也罢,适老版App之于年轻用户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适老版App的热度更难提上去。据七麦数据监测,“老年版”关键词的流行度仅为5,“大字版”为31,“极速版”为55。对比之下,差距相当明显,适老版App已经难以触发“真香”警告。 换汤不换药,与极速版殊途同归 历史是个圈,适老版App从“真香”到“不香了”,也没能跳出这个圈。 在杭州从事技术开发的段章,近几年已经参与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无障碍改造项目,他告诉熊出墨,“网站和App适老化的改造从技术层面来讲,难度并不是很高。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输入提示、方言识别,实现起来都不难,但很多App就是做不好,只能说问题出在了背后的厂商身上。” 青少年模式同理,“字体调大就叫适老化改造,软件开屏提示就叫青少年模式,归根结底是厂商没能拿出足够的诚意为特殊用户群体做针对性优化。” 此外,关于适老版App内的广告以及功能臃肿的趋势,段章认为亦是“无法避免的事”。 “银发族”近年来被各大互联网公司视作“价值洼地”,特别是二线及以上城市的老年用户,他们有闲的同时还有钱。Mob研究院在《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就提到,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使用率逐年升高,且仍有很大的空间待挖掘,正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增量来源。 显然,面对这样一群用户,以商业效益为目标的厂商不可能为爱发电。 段章表示,“这就是开发者需要面对的一组悖论,广告是目前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如果按照规范把这部分收益全部砍掉,App还怎么从老年用户身上创收?” 在适老化改造之前,各家的极速版App同样遭受了上述灵魂拷问,而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出卖灵魂。所以,越来越多主打精简的极速版,甚至增重至比普通版本更加臃肿。 比如,三星应用商店内,快手App安装包大小为107.7MB,快手极速版为108.3MB。苹果App Store内,快手极速版656.79MB的大小也几乎追平了普通版本的663.31MB。即便如此,快手极速版介绍中依然标注着“小安装包,极速下载。” 名存实亡的极速,并没有影响极速版App对流量的收割效果。 据七麦数据监测,近一个月,快手极速版在App Store摄影与录像(免费)榜单中的排名长期维持在第四,成绩好过快手普通版本。抖音和抖音极速版,则经常盘踞在榜一、榜二位置。 不得不提的是,极速版应用的用户群体中,老年用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Mob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内,全网银发用户增量最多的App就是今日头条的极速版,其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大关。 从这个角度看去,对于老年用户来说,适老版App或许可以理解为极速版的迭代版本。换汤不换药,极速版App走过的路,适老版App正在走。 之于厂商而言,流量、收益到手,极不极速、适不适老,有那么重要吗?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文:彬彬,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半月谈:霸气滋戾气 超级平台扼杀了什么
超级数字平台在免费服务的基础上,获取稳定海量用户,再通过投资、流量控制、支付、云计算、数据分析等基础性服务控制合作经营者,借助超级平台的地位形成数字革命时代的新型垄断形式。 依靠超级平台,我国某些企业已占据互联网社交市场99%以上市场份额,几乎已不存在具有规模的竞争对手。 它们利用先发优势,直接使用屏蔽、封杀等多种手段排除、限制竞争对手,霸气滋生戾气。 伴随其日益强大,新创社交平台被赶出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以平台治理的名义进行平台竞争 具有高粘性海量用户的超级平台,成为整个数据市场流量垄断的基础。它们全方位打通社交、金融、搜索、电子商务、新闻、打车、内容分发、应用商店等账号,是整个数据市场的流量入口。在排除社交市场的竞争后,它们依靠自身生态力量,在数据市场封禁其他平台的企业协作及短视频、支付、在线音乐、电商、API插件等产品的发展,引导消费者停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及服务。 个别超级平台企业根据自身制定的所谓“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对用户行为进行“合规审查”,表面上属于平台自我治理,实际上是有选择性地管理社交产品规则,优待自家产品,屏蔽其他平台产品,对其自身投资的业务和其他企业持有双重标准,对直接对手或未投资入股的潜在对手进行屏蔽封杀。 因此,这种封禁行为的本质是以平台治理的名义进行平台竞争,在平台生态系统层面扼制其他数字平台的业务,以稳固其在社交网络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02 封禁损害消费者隐私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支付数据来使用数字平台的免费服务,但如果平台合并产生数据集中及后续利用、分析,超出用户原有授权范围,改变对用户隐私保护的承诺,则涉嫌违法。 2019年2月,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处罚脸书(Facebook)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脸书向用户提供免费社交服务,同时对广告主提供精准营销服务,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售卖广告获利。这违反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构成滥用市场力量行为。 某些企业给予用户的仅仅是一项个人的、不可转让及非排他性的使用社交账号的许可,社交账号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企业认为用户的头像、昵称等用户数据都属于公司的“商业资源”,并据此认为,除非公司同意,其他任何产品,即使获得用户授权,也不能使用这些用户的相关数据,否则即构成所谓“非法使用”。 民法典第127条已明确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这些企业却自设霸王条款,公然剥夺原本属于人民群众的财产,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公然蔑视,危害社会主义法治,更是剥削用户的数据价值,完全无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展示福州市台江区一处共享单车指定停放点信息 林善传 摄 此外,这些企业还通过抄袭其他经营者的新技术或新模式,成为互联网社交、游戏和在线音乐行业的垄断巨头,通过自身强大资金和流量优势推广,迫使创新创业企业出局;与此同时,垄断资源收购中小企业,将可能的竞争扼杀于萌芽之中,严重损害中小企业生存和技术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超级平台是连接用户和完成支付的重要渠道。但为了自身利益,超级平台滥用制定和执行平台规则的权力,无正当理由封禁中小企业,通过优待自身投资企业,打击其他企业创新。超级平台在数据市场的流量入口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巨额流量偏向于其投资联盟的企业,资源的倾斜沉重打击了公平市场的基础,严重影响其他经营者的创新效率,并通过拒绝服务和形成交易封闭平台,阻碍互联网和技术互通产生创新。 2021年,根据某超级平台公告,停止跳转其他App的服务。这将推动该超级平台成为一家独大、自我封闭的超级数字平台,妨碍中小经营者的技术创新,破坏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该超级平台利用所掌握的规则制定权限制其他App跳转,强制消费者只能使用自身平台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此成为互联网流量的终端。 03 封禁行为割裂数据市场统一 平台经济诞生了数字平台这种新型市场主体,以微信、天猫为代表的数字平台通过构建线上市场、撮合线上交易,开辟线下物流渠道,将传统经济无缝接入数字经济市场,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但数字平台的封禁行为会对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构成影响,阻断线上线下经济的联结,对经济内循环发展影响重大。 超级平台具备社交、宣传、交易、支付等聚合功能,衍生为众多线下经营者开展经营的“必要设施”。某些企业借助其在多个市场的寡占地位,建立了包含各行各业的庞大数字生态,但它们主导建立的生态是封闭和垄断的。比如封禁企业协作软件,禁止短视频用户进行游戏直播及上传游戏视频,打造超级生态垄断和数据垄断。这些封杀行为直接切断了生态内外之间、生态与生态之间的联接,阻碍了不同生态、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数据市场呈现割裂的局面,导致数据市场长久以来难以统一,严重阻碍形成强大的国内数据市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封杀行为阻碍其他经营者接入其平台和数据,抹杀了可能由此带来的行业创新,使更多初创企业的产品退出市场,限制数据市场百花齐放。 04 推动数据生产要素的开放与共享 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根本性变革,数据不仅是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通过与传统要素配合,催生了新经济业态和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数据规模增加,从数据挖掘出的价值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同时,数据非竞争性是平台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独占数据会损害数据的价值。在确保用户初始权利的前提下,满足数字平台利用数据并受保护的需求,为数据共享、交易确立正当性权利基础。 由于强大的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在平台经济中增加了平台收集数据的市场力量,利用市场力量扩大数字平台生态,从而阻碍新进入者的创新。由数据争夺引起的平台纠纷早已屡见不鲜,从早期的“3Q大战”、菜鸟顺丰数据纠纷,到如今的平台二选一、“头腾大战”、微信与飞书纠纷,其背后涉及的是数据的开放与拒绝使用问题。 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非竞争性意味着开放共享有利于数据要素的重复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创造更大的递增价值。零边际成本是平台经济具有规模经济的基础,也是数字平台向用户提供免费商品的对价,突破了边际成本递增带来的供给限制。鼓励数据的开放共享将会极大地释放平台经济的增长潜能。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其归属权尚待商榷的情况下,更应当推广数据的共享,而非拒绝交易。 05反垄断执法须剑指超级平台 当前,数字经济平台拒绝向第三方开放其所收集的数据,引发了诸多争端,其他数据集难以同超级平台所收集的数据集相竞争。针对此,可探索数据拒绝接入行为。这主要涉及上下游两个市场,双方在下游市场应存在现实或潜在竞争,并且充分考虑数据的生命周期以及相关产业和平台的竞争方式,聚焦在数据的替代性、获得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数据与平台相结合的新型竞争模式所带来的外部性,以此作为衡量和判断实行数据拒绝接入行为是否达到限制和排除竞争的效应,实现数据共享的规范化工作。 一名外卖配送员在张掖市甘州区街头骑行 陈礼 摄 必须加强对互联网企业数据垄断的审查,明确反垄断法重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包容审慎到全面监管阶段,反垄断执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对数据流量、必要设施等涉嫌垄断问题,应进行深入研讨。反垄断监管并非针对性抑制某些大型企业,相反是为调动、激活数据要素的市场机制,监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更好发展。(作者杨东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臧俊恒系中国人民大学竞争法研究所研究员)
大涨74倍后大跌,马斯克不灵了?分析师:狗币跌至5美分无可避免?
7月3日,狗狗币创始人之一比利·马库斯(Billy Markus)在社交平台建议美国连锁电影院AMC接受狗狗币付款,并表示自己会使用狗狗币购买爆米花等产品。 近日,马库斯宣布重返币圈,频频为狗狗币摇旗呐喊。短短两个月时间,狗狗币的“带货之王”,从昔日的世界首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换到了狗狗币创始人,然而价格却始终一蹶不振。 狗狗币创始人重返币圈 今年6月底,马库斯宣布,在旁观8年之后,将重返虚拟货币领域。他通过Robinhood平台购买了一些狗狗币,且不打算在短期内出售。 据了解,狗狗币概念发起人杰克逊·帕尔默和程序开发者马库斯均在2015年先后卖出了所有狗狗币,退出“江湖”,并认为狗狗币的疯狂上涨是非理性的。 马库斯在写给狗狗币爱好者的信中回忆,2015年时他正面临失业的压力,于是选择出售6千万个狗狗币,用卖出的钱为自己买了一辆二手本田思域。“狗狗币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有的话,它也只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存在的。这是一个提醒,我们不能把这个东西当真。” 如果马库斯当年不卖出狗狗币,按照前期高点0.7美元的价格, 他持有的狗狗币价值将超过4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暴涨74倍后大跌 马斯克不灵了? 狗狗币的走热,始于去年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的喊单(马斯克称狗狗币是自己最喜欢的数字货币),随后其价格如坐上火箭般猛涨。 马斯克一直被称为是狗狗币的“风向标”。 今年以来,该币种开启暴涨模式,一度登上各大交易所涨幅榜首,甚至跻身为市值前十的加密货币,最高时上涨74倍。这背后离不开马斯克的频频站台。只要他在社交媒体上提及狗狗币,狗狗币便会“顺理成章”地迎来一波上涨。 近日,由于虚拟货币市场的暴跌,狗狗币从0.74美元的高点腰斩再腰斩,一度跌至0.16美元附近。 图片来源:OKEx 沉寂了两个月之后,马斯克再次提及狗狗币时,狗狗币却并未如预期般暴力拉涨。 当地时间7月2日,英国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通过旗下维珍银河账号发布视频称,计划最早于7月11日开启太空旅行测试,创始人将搭乘这次太空飞行。维珍银河官网显示,一次太空旅行的票价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2万元。 随后,太空狂热爱好者马斯克在相关视频下回复: “我可以用狗狗币付款吗?” 然而,这波力推之后,狗狗币的反应却不大,当日狗狗币报0.25美元,微跌1.04%。 狗狗币跌至5美分无可避免 甚至是0美元? 匿名加密货币分析师泰勒·德登(Tyler Durden)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即使是特斯拉(TSLA.US)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无法挽救狗狗币触及“被编程”的0.05美分水平。 Tyler Durden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图表,如果从一个 金融 图表学家的角度来看狗狗币技术图形,会注意到一个经典的熊市信号——即类似“头肩顶”的图形,当一项资产在同一支撑水平上形成三个峰值时,交易结构就形成了。 Tyler Durden预测狗狗币将有67%的下行空间。 一旦跌破支撑位0.299美元,这种程序化模式就会导致资产崩溃。 从狗狗币的图形来看,其头肩部顶部、和支撑水平之间的最大长度为0.197美元,这预示着下行目标潜伏在0.05美元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狗狗币在5月8日突破0.76美元高点后,目前已回调约60%,而如果从2021年以来,其0.76美元的高点意味着高达16462%的涨幅;如果从2020年3月疫情爆发时,狗狗币只有低点0.00112美元计算,其上涨幅度更是高达67757.14%。 巨大的上升空间使得狗狗币加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金融资产,甚至超过了比特币、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 黄金 的综合回报率。 4月28日,马斯克宣布自己是“狗狗币之父”,使其价格在同一天上涨了18%。在此之前,马斯克决定与狗狗币开发商合作,提高交易效率,导致5月13日当天价格上涨25.25%。 此外,Tyler Durden在本月早些时候发表的《寻找阿尔法》(Seeking Alpha)一文中表示, 预计狗狗币今年将跌至0美元。 狗狗币占在线券商 加密货币业务营收34% 7月2日消息,在被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处以巨额罚款后,美国在线券商Robinhood在美国递交了IPO申请。 Robinhood在其IPO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狗狗币在其加密货币业务营收中的占比高达34%,而这一比例在去年第四季度为4%。该公司明确表示, 狗狗币受欢迎程度的改变可能会对该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 此外,IPO文件还显示,该公司拥有近1800万月度活跃用户,管理着约800亿美元的资产。 Robinhood是加密货币的早期接受者之一,向客户提供数字货币的买卖。鉴于其受欢迎程度,该公司的加密货币产品使其成为监管机构的主要目标。 本周三,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宣布因“误导用户和技术故障”对Robinhood处以约7000万美元的罚款。在遭到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一天后,Robinhood在美国递交了IPO申请。据悉,该公司寻求以“HOOD”的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通过IPO筹资1亿美元。 陷阱还是机遇? 狗狗币诞生于2013年,因价格低廉以及对社区友好,常年活跃在Reddit社区,人气旺盛,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主流币。 OKEx行情显示,自2019年至今年1月初,狗狗币价格一直未超过0.01美元。 尽管年初狗狗币迎来史诗级行情,市场情绪空前高涨,但是无限量和筹码的过于集中,意味着狗狗币空有虚拟货币概念,实际不过是辗转于各个投机人之手的投机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 狗狗币的疯狂注定无法持久,在散户的激情过后,狗狗币的价格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性。 狗狗币市值已经近800亿美元,每年将增发50亿枚,若要维持当前价格,每年都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流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就算以马斯克为首的名人持续“带货”,若没有增量资金继续推动,如此虚高的市值也很难维持。
“不起火,不爆炸” 这也算动力电池高标准?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来的近十年时间里,三元锂电池凭借着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已经逐步占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只不过它稳定性和安全性差的缺陷却造成了不少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故。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20年国内有过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就多达61起。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车型自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搭载的三元锂电池出现了安全问题。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不起火、不爆炸”就成为了诸多新能源汽车厂商宣传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热门话题。其中就包括了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东风岚图的动力电池,以及长城汽车最新发布的“大禹电池”。 按理来说,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它们承载的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而保证车辆的质量安全本应该是车企的义务与责任。而将动力电池最基本的“不起火、不爆炸”作为炫耀的宣传点,感觉就像是车企在对外宣称:“我们的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既不会起火,也不会爆炸”。这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有些滑稽可笑了。 ■ 强制标准只是及格线 所谓的“不起火、不爆炸”其实是缘起于工信部在今年实施的强制国家标准。在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有一条强制性的明文规定,它要求电池单体在发生热失控之后,电池系统在五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以此为乘员预留出能够安全逃生的时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小雷对工信部颁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非常赞同的,因为目前多数因为自燃造成伤亡的事故都是因为火势迅速蔓延,电池系统没能及时给乘员留下逃生时间所造成的。 以发生在江苏省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为例。2016年,江苏的一位老人开着老年代步电动车去接孙子放学,结果车辆行驶在半路上突然冒烟。老人在第一时间想要把孙子从车内拉出来,结果因为故障问题打不开车门。然而,火势在此时迅速蔓延,孩子从此再也没能从车里走出来。 如果当时的老年代步车也能搭载一套先进的动力电池系统,它能够在单体电池热失控的第一时间给乘员提示,并且为乘员赢来宝贵的五分钟逃生时间,那么相信很多因为动力电池自燃带来的伤亡都能够避免,而几年前江苏的那个孩子也能快乐地成长起来。因为在一般的汽车自燃事故中,5分钟的逃生时间已经足够了。 小雷虽然对《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提出的“五分钟不起火、不爆炸”这一强制标准表示赞同,但是却并不赞同车企过度吹捧宣传它们的动力电池符合这一强制标准,因为“不起火、不爆炸”既然是强制标准,那么它就最多只能算是动力电池安全的及格线。 要知道,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是每个生产厂家的基本要求,所以“不起火、不爆炸”不应该成为车企以及动力电池厂商炫耀的资本。相比起突破这条及格线,车企对产品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如何根治造成动力电池起火、爆炸的单体电池热失控。 ■ 亡羊补牢根治不了自燃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汽车动力电池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另外一种就是三元锂电池。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在电池安全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事实上因为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导致的汽车确实也是相当少见,所以小雷认为工信部颁布“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标准更多是在针对市场保有量更大,并且安全性相对不高的三元锂电池而制定的。 从目前来看,所谓的“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也只是在三元锂电池安全问题还没解决之前的权宜之计。什么时候能将5分钟这个前置条件去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才能够得以根治。 然而,在小雷看来,虽然目前各大采用三元锂电池,并且能够做到“不起火、不爆炸”的电池厂商的宣传话术花样百出,但是它们实际上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们采取的大多都是“亡羊补牢”的被动策略。 无论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东风岚图的动力电池,还是长城的“大禹电池”,它们都是选择在动力电池内部安插用于监控动力电池内部情况的“哨兵”,以及在哨兵发现紧急情况之后用于灭火的“消防员”,并没有根治动力电池自燃的根源——单体电池。 ■ 总结 不可否认,三元锂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它的安全性在经过了十数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汽车承载的是人们的生命,安全更是不可儿戏,所以小雷认为安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小雷看来,《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作为国家颁布的一项强制标准,它真的只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的及格线,车企们应该以达不到这条及格线为耻,而不应该以突破了这条及格线为荣。毕竟小雷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优等生会因为考试及格而感到自豪的。 如果车企或者动力电池供应商真想要凭实力赢得消费者的尊重,那么请你拿出解决三元锂电池电芯自燃的可行性方案再说吧。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闲鱼上叫卖小水电站,他们遭遇了什么?
在电力行业,水电站有时候被看成一台不知疲惫的印钞机。但在四川投资小水电站十年后,张辉发决定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用6000多万的价格把这座电站卖掉。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在闲鱼上出售小水电站的,并非只有张辉发一人。7月1日,记者在闲鱼网输入“水电站”等关键词时,搜索到了多个出售小水电站的相关信息。这些小水电站,所属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广西、甘肃和云南等地。 记者联系到了包括张辉发在内的3个卖家,他们都表示“现在投资小水电站已经越来越难。” 有人将这种转让行为与正在推进的整治虚拟币“挖矿”行动联系起来,不少小水电站也的确从“挖矿”中受益,但第一财经记者接触的卖家都表示出售是因为自身原因,小水电站前期投资巨大、投资回报期长,他们都承受不同的运营压力,同时,目前面临的环保压力在增大。 在闲鱼网上卖水电站的人 张辉发和另一名合伙人共同拥有的这座小水电站,位于四川凉山州,总装机容量近9000千瓦。过去几年来,这座电站所发电力,一部分卖给国家电网,另一部分则卖给当地的比特币“挖矿”企业,一年稳赚数百万。但十年过去,张辉发仍然没有收回成本。 按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分类,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均被称为小水电站(俗称“小水电”)。多年来,小水电站的投资主体,大多以民营资本为主。 2011年,张辉发用8000万元从他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小水电站,并把电站所发电力统统卖给了国家电网。但到了2016年,他便在这座电站周边建起了一座比特币“挖矿”厂房,出租给来这里“挖矿”的企业,同时把部分电力卖给对方。 把电力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一个好处是,电价高。第一财经记者从张辉发处获得的盖有企业公章的售卖资料显示,该小水电站卖给国家电网的电价只有0.189元/度,但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则高达0.30元/度。 从2016年开始,张辉发卖给国家电网的电力不断减少,而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电力则不断增加。比如,2016年,该电站从国家电网获得的电费收入是460万元,从比特币“挖矿”企业获得的电费收入是180万元,但到了2018年,这两个数据就分别变成了270万元和410万元。 和张辉发一样,李澄明也把电站所发电力分别卖给南方电网和比特币“挖矿”企业。“卖给南方电网的电价是0.26元/度,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电价是0.32元/度。”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所以,我们更愿意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 李澄明投资的这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近200千瓦,位于广西柳州下面的一个小山沟。因为装机容量规模较小,他打算用几十万元的价格在闲鱼网上卖掉。 尽管小水电站被认为是滚动的印钞机,但是前期投资巨大、投资回报期长,往往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挑战。 以张辉发为例,2018年,他投资的这座小水电站总收入是680万元,扣除20余名员工工资、企业税收、设备维护费等费用外,所得利润是500万元。如果以此作为一个平均数,那么这十年来,这座小水电站的总利润就是5000万元。可即便如此,张辉发至今还有3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尚未还清。 陈立中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身边几个朋友在投资小水电站十几年后,不仅还没有收回成本,而且还欠着一屁股债。“我们就属于有1000块的本,做几十万的生意那种。”他说,“为投资小水电赞,不少人还借了高利贷。现在为了还贷,不少人不得不出售电站。” 为什么要卖? 小水电站为何会在闲鱼等平台公开叫卖?有评论认为,这或许与近期国家整治虚拟货币“挖矿”的行动有关。 2021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随后,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陆续下发了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等相关文件。 其中,四川在下发的文件中要求,中央在川发电企业、省属国有发电企业要自查自纠,立即停止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供电。与此同时,各市(州)政府立即展开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发现的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务必立即关停。 第一财经记者所接触到的卖家故事显示,“挖矿”的确对他们所投资的电站贡献不小。不过,张辉发和李澄明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转让运营多年的水电站,都是因为自身因素,与目前国家整治“挖矿”行为无关。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事实上,闲鱼等平台出售小水电站的信息几年前就早已有之,并非近期才突然出现。 张辉发称,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投资的房地产板块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而李澄明则表示,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再继续打理了,尽管该电站一年有几十万的稳定收入。 与张辉发和李澄明不同,在甘肃投资小水电站的陈立中,只把电站所发电力卖给国家电网,上网电价只有0.23元/度。但他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与李澄明有点类似,合伙人中没有人愿意继续去管理。另一个原因是,他正在和其他人合伙开一家专门做爆破业务的新公司。 陈立中还说,做了十几年的小水电站之后,他们现在已经上了年纪了,都是五六十岁的人,需要回到家里照看家庭。而年轻的一代,则更喜欢到大城市里去,没有人愿意到这些小水电站所在的深山老林里。 对此,李澄明也有同样的说法。“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整年驻着水电站里面。”多年来,负责帮李澄明看管这座电站的,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员工,月薪有4000元,这在广西柳州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但现在这个老员工也要辞职回来老家了。 “许多小水电站,一般只需一个员工在看守,常年在那种地方待着,会让一个人感到非常孤独。”他们中有人说,“每天对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你都不知道和谁说个话。” 小水电站“春天”不再 和所有水电站一样,小水电站也是靠天吃饭。雨量多的时候,电站所发电力就多,投资电站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力逐渐过剩,水电站所发电力往往面临被弃用(俗称“弃电”)的命运。 在2021年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通报了2020年水电建设和运行情况时指出,2020年,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301亿千瓦时,较2019年同期减少46亿千瓦时。“弃水”主要发生在四川,其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202亿千瓦时。 和大型水电站不同的是,小水电站由于议价能力较低,在“弃水”较为严重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大型水电站面前,小水电站太弱了。”一位受访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在中国,小水电站的春天是二十年前。2002年,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在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恰逢此时全国性“电荒”出现。从这一年开始到2005年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地区的投资者,蜂拥至水资源储量丰富的西南地区,从事小水电站的投资。 那时候,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小水电站不仅带来地方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还可拉动地方经济飞跃式发展,解决地方电力供应难题,是调整能源结构的生力军。 但近年来,在环保压力下,小水电站的春天已经不再。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委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纠正中央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等发现的小水电违规建设、影响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决定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理整改工作。 此后,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四川为例,据四川省水利厅在2020年统计,四川现有5025座小水电站,而涉及整改和清退的就有4774座,其中1091座将被清退,3683座属整改序列。整改清退共涉及完善审批、环保、取水许可、用地预审、林地征(占)用、水生生物影响评价等手续6699项。 “四川4242座引水式电站造成部分河道减水断流。小水电站一直是制约四川河流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华在2020年说,“四川对小水电站从严整治,现列为保留的水电站,如果将来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还会被勒令整改;现列为整改的,如果相关手续不能及时完善,也会被清退。” 第一财经记者从官方资料中看到,张辉发这座小水电站所在的凉山州,和四川其他地方一样,正在大力进行有关小水电站整改清退的工作。 “我每天接到的电话太多了。”李澄明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但就是过来看的没几个。” (文中张辉发、李澄明、陈立中均为化名)
NFT市场二季度持续火热 上半年销售额同比激增180倍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今年悄然兴起的NFT市场二季度飙升至新高,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更是达到2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去年上半年的1370万美元足足增长了超过180倍。 NFT是Non-Fungible Token的缩写,中文名为“非同质化代币”。NFT资产往往代表着某种独一无二的区块链物品,比如数字艺术品、虚拟游戏物品、稀有收藏品或其他数字资产等。 在今年早些时候,NFT在海外悄然走红起来,随后NFT市场一直保持着火热状态。热门NFT交易市场OpenSea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NFT销售额又创下了历史新高。 不过,尽管一些NFT爱好者将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收藏品,但另一些人则仅仅将NFT视为一种投机标的。 根据以太坊区块链汇总NFT交易情况的网站NonFungible.com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以来,每周的NFT买家数量大多保持在1万至2万区间,并且买家数量一直多于卖家。 而追踪多个区块链销售情况的DappRadar表示,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接近25亿美元。 不过,这两个站点都只跟踪发生在区块链上的销售,也就是“链上”交易。而一些最大规模的 NFT 销售,例如拍卖行进行的NFT销售,部分交易发生在“链下”,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手动添加到数据中。 比如今年3月,一幅数码照片《每一天:前5000天》作为NFT在佳士得拍卖行以创纪录的6930万美元成交。此外,在已知的NFT拍卖数据中,拍卖价第二高的是苏富比拍卖行以1180万美元成交的《CryptoPunk》。 在部分市场,NFT交易正在慢慢降温。比如,此前美国NBA的 Top Shot市场出售的NBA 球星卡就曾作为收藏品类型的 NFT火爆一时,但目前该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萎缩,其买家数量从3月份的40.3万人降至6月份的24.6万人。球星卡的平均价格也在2月份达到182美元的峰值后,在6月份跌至27美元。 但与此同时,另外的一些NFT市场又开始升温。比如最近,Bored Ape Yacht Club又成了市场热门。这一个由1万个独特的数字猩猩NFT组成的集合,每个数字猩猩都是独一无二的,并由170多种可能的特征以编程方式生成,包括表情、头饰、服装等,有些猿猴在特征上可能比较稀有。据OpenSea数据,截至7月1日,每只数字猩猩的平均售价已经达到3600美元,比4月份215美元的售价上涨了1574%。据该NFT创始人、美国的尤加实验室(Yuga Labs)称,该俱乐部的总销售额已跃升至6100万美元。
乘着“转型东风” 特斯拉Model3跻身英国6月汽车销量榜第一
财联社(上海,编辑 黄君芝)讯,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周一表示,特斯拉的Model 3是上个月(6月)英国最畅销的汽车,销量为5468辆。其竞争对手大众高尔夫(Volkswagen Golf)退居英国6月汽车销量榜第二,销量为4629辆。 随着汽油和柴油汽车销售禁令的迫近,驾驶者纷纷转向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而特斯拉刚巧乘上了这股顺风。英国政府的净零排放计划包括到2030年逐步淘汰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 具体而言,电池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上个月都增长了100%以上,两者合计占新上路车辆的17.2%。6月,英国共注册了186,128辆新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 SMMT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Mike Hawes)表示:“未来10年的重建工作目前正在顺利进行,对本土电池生产的投资已开始,展厅里将展出大量新型电动车型。” “随着本月晚些时候国内限制措施结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企业和消费者的乐观情绪应该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推动支出的增加。”他补充说。 SMMT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30年,汽车行业的电气化将为英国创造4万个新工作岗位。 上周,日产(Nissan)公布了在桑德兰(Sunderland)投资10亿英镑(合14亿美元)建设“超级工厂”的计划,作为其电动汽车扩张计划的一部分。 虽然特斯拉在6月份占据了榜首,但它并没有进入上半年英国最畅销汽车的前10名。沃克斯豪尔科萨(Vauxhall Corsa)和福特嘉年华(Fiesta)仍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车型。
年轻人第一个性能电动车? 小米智能轮胎专利曝光
凤凰网科技讯 7月6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今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公开“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专利,公开号CN113069774A,申请日为2020年1月。 通过摘要我们可以了解到:小米这项专利,是通过智能调节轮胎温度的方式改变轮胎硬度用以适应外部环境,进而减少轮胎磨损并增强车辆行驶性能。 专利截图 专利摘要显示,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属于遥控技术领域。终端可根据当前的环境信息生成温度调节指令,通过调节轮胎的温度来调节轮胎的硬度,从而使轮胎的硬度可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减少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磨损,增强了车辆的行驶性能。 雷军在3月30日宣布造车引发全网轰动。在此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小米先后注册小米汽车、米车、米汽等商标,而且投资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厂商。对造车的重视不言而喻。 据深潜atom此前报道:小米目前所在的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近两年增长基本陷入停滞。IDC此前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2020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雷军 这种背景下,小米造车势在必行。雷军曾表态,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是“亏得起”,对造车业务的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根据小米2020年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的现金资源总额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按照现在的汇率,造车将要占据小米目前的1000亿现金资源的近65%。 不过,造车说起来容易,但真的想把一辆车批量化的、保证质量的生产出来却也并非易事。小米擅长的领域是软件开发、生态搭建,而整车生产制造是小米从未碰触过的领域。怎么协调几百家供应商、管理几千个零部件的质量,以及一系列复杂严苛的测试流程,这是汽车制造必须解决的问题。 特斯拉工厂 同时,即便投入100亿美元,小米造车就一定能进入量产甚至盈利阶段,目前尚无法确定。而对于小米而言,手机业务的研发投入也依然重要,毕竟这是小米的基本盘。看似充足的现金储备两块业务一分,缺钱依然是主题,而众所周知,小米本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因为追求性价比,小米在2020年的净利润率约为5.3%。相比较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这个水平基本徘徊于行业底部。 自称“不差钱”的小米除开在品牌上有着天然优势之外,进入造车赛道挑战颇多。性价比策略放到如今的电动车市场上,很难奏效了,我们不能奢望小米可以造出来一辆在性价比上可以压倒宏光MINI EV的车型。
苹果CarPlay陷入两难,用户喜欢,车厂拒绝
2014年,苹果秘密开启了泰坦计划,进军汽车设计制造领域。同年,苹果正式将 iOS in the Car 更名为CarPlay的车载系统,用户可以将iPhone连接到内置了CarPlay硬件的车机系统上,暂时接管车机系统,为用户提供“电话”、“音乐”、“地图”、“信息”和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等服务。 苹果CarPlay 作为苹果目前在汽车领域唯一真正落地的产品,自2014年发布以来,CarPlay就获得了车企和用户的一致好评。首批支持CarPlay的车企有奔驰、法拉利和沃尔沃,而包括宝马、丰田、通用汽车、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斯巴鲁、铃木和福特等在内的主流车企随后也陆续接入CarPlay。 然而,CarPlay也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从2020年开始,多家车企开始取消汽车出厂内置CarPlay系统,并且车型范围逐渐扩大,CarPlay似乎失去了发布之初万人空巷的魔力。 七年之痒, CarPlay从“小甜甜”变成的“牛夫人” CarPlay复制了当年iPhone对安卓手机的胜利。 经历过安卓早期消费者可能更容易理解,CarPlay为什么能够在一众车机系统中脱颖而出。在安卓系统发展早期,用户界面凌乱不美观,使用卡顿更是家常便饭,而iPhone则以丝滑精美的使用体验对安卓手机形成了降维打击,很快占领了用户心智,把苹果的成功延续至今。 同样,2014年,车企对车机系统的关注度远不及现在,彼时的车机系统大多一塌糊涂,硬件配置极低,界面设计跟不上时代,导航、通讯、音乐等功能生涩难用,甚至不具备联网功能,横空出世的CarPlay则依托iPhone,保持了苹果产品精美易用的一贯特点。 奔驰早期关于CarPlay的宣传界面 因而,对于苹果的车载系统,业界普遍看好。ABI Research在CarPlay发布之初就曾预测,到2018年,苹果iOS in the Car(即日后的CarPlay)将会占据这个市场50%的份额。报告数据同时显示,在未来五年,全球搭载手机整合技术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汽车,将会增长至3510万,其中,49.8%搭载的将会是苹果的CarPlay。 事实也正如各大媒体的预测,除了首批搭载CarPlay的三家车企奔驰、法拉利和沃尔沃之外,宝马、丰田、通用汽车、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斯巴鲁、铃木和福特等在内的主流车企也陆续接入CarPlay。 一时间,“CarPlay风”吹遍了全球所有主流车企。更有甚者,如一汽奥迪在多款车辆宣传界面都大篇幅宣传车辆支持原厂CarPlay及其优势。在国内,北京现代SUV途胜是最早搭载苹果CarPlay智能车载系统的合资品牌车型,上汽集团荣威旗下的荣威360,则是率先搭载苹果CarPlay智能车载系统的国产品牌车型。 「智能相对论」看到,2018年,著名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曾进行了名为美国市场TXI(Tech Experience Index Study)车辆科技体验指数调查。调查显示,有19%的消费者未曾使用过汽车原装导航,高70%的消费者会直接使用手机导航代替,车主更偏爱苹果CarPlay与Android Auto(谷歌车机系统),其中Apple CarPlay的满意度又明显高于Android Auto。 Android Auto CarPlay在2020年到达巅峰,如日中天。苹果表示,2020年在全球售出的新车中,超过80%支持CarPlay,即至少有600款车型支持苹果的CarPlay。 然而,物极必反,CarPlay也逃脱不过倒U型曲线拐点之后下滑的命运。从2020年开始,多家车企在部分车型上开始取消CarPlay预装,改用自家的车机系统,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放弃CarPlay。 比如福特锐界,2018款前都支持CarPlay,而2020款之后则不再原厂内置CarPlay,而是改用自家的SYNC+系统。本田,大众多款车型也取消了原厂自带CarPlay,而丰田旗下的高端子品牌雷克萨斯,在对标豪车产品基本预装CarPlay的情况下,大部分车型依旧不支持CarPlay。 野花没有家花香, 车厂率先“收”了心 那么,苹果CarPlay如何从当年的“小甜甜”,变成现在“牛夫人”,在用户,车厂和苹果的三角恋之中,谁先变了心? 显然不是苹果,苹果虽有造车计划,也频频传出消息与外界接触,但对于CarPlay,苹果一直秉持开放共赢的态度大力推广,通用开放的协议一直存在,如果车企愿意都在,随时可以接入。 自然也不是用户,CarPlay在各个汽车论坛都备受好评,甚至成为消费选购车辆的重要加分项,许多车主在车辆出厂没有内置CarPlay系统的情况下,甚至选择自行加装,在多个电商平台可以看到用户对CarPlay的执着。 排除了苹果和用户的原因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车企开始对CarPlay不那么“感冒”了。这个问题颇令人疑惑,车企为什么宁可得罪消费者,甚至影响汽车口碑和销量,也要取消预装CarPlay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白CarPlay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CarPlay能够存在,自然是因为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比车辆原装车机系统好用很多。驾驶车辆本身是一件比较消耗精力的事情,而且与安全息息相关,所以用户对车机系统的要求是简明易用,但显然,大多数车企的车机系统并不像他们的发动机那样好用。 但今天,「智能相对论」看到,CarPlay存在的根基没有那么稳固了。 首先,车机的配置在不断提高。以比亚迪的王朝系列车型——比亚迪汉为例,车机搭载的处理器是部分手机同款的高通625和麒麟710。处理器更新换代,内存容量提升,屏幕越来越大,从当年的性能羸弱到配置豪华,性能已经不再是车机系统的瓶颈。 其次,车企看到了车机系统的重要性,对车机系统越来越重视。奥迪研发了Audi connect系统,福特的SYNC+系统已经多次迭代,「智能相对论」也曾在《汽车拥抱开放:SOA“知易行难”, 上汽如何“大象转身”?》一文中指出,上汽更是联合威马等车企发布了SOA平台,吸引开发者入驻,意图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汽车开发平台。 上汽SOA开发者平台 经过多年来的进步,车企的原生车机系统逐渐有了也有了对标CarPlay的信心。此外,具备个性化的车机系统,提供特色服务(比如蔚来的导航换电服务),也更能增加用户粘性,成为车辆的独特的卖点之一。也就是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CarPlay已经不再是那个独领风骚的弄潮儿了。 但对车企来说,CarPlay“不那么重要”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真正影响预装与否的重要因素,其实是成本。近年来,在环保理念和电动汽车的冲击下,传统车企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卖一台燃油车还要购买碳积分来中和企业的碳排放。 在此背景下,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率就成了重中之重,成本并不低而且“不那么重要”的CarPlay,恰巧成了车企压缩成本第一刀的“刀下亡魂”。 预装CarPlay,车企需要向苹果公司缴纳授权费,即需要经过苹果的MFI(“Made for iPhone/iPod/iPad)认证,其中MFI芯片每颗价格为3美元外加17%的增值税。虽然车企预装CarPlay的具体费用未经披露不得而知,但从车企衡量利弊后,不顾对销量和口碑的影响,依旧砍掉CarPlay来看,这个成本绝对不低。 苹果MFI认证标志 但车企开始砍掉CarPlay的原因远不止此,他们想通过取消预装CarPlay,推进自家的车机系统,换取一个未来更具想象力的市场——汽车空间的增值服务。 不只是CarPlay, 大环境下所有车机系统都是“牛夫人” 不仅仅是苹果CarPlay,百度CarLife+、谷歌的Android Auto乃至于鸿蒙车机系统等第三方系统都遭到了车企的三“不处”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车企对第三方车机系统“性冷淡”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诱惑(恰恰相反,他们像潘多拉魔盒一样诱人),而是因为自家也有了“美娇娘”。 这个“美娇娘”就是自家的车机系统,更准确的说,是未来汽车空间增值服务的入口,相比硬件,这个规模可达万亿的入口显然更值得期待,也更值得提前布局,也绝对不能拱手让与他人。 最近备受关注的上汽董事长陈虹关于华为鸿蒙车机和“汽车之魂”的论断,也清晰地表露出上汽对建立在车机系统上增值服务入口的看重和渴望,在车机系统备受关注以及鸿蒙概念火热的当下,如此敏感的论断自然而然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这里可以用一个古老的笑话类比:一个人被问到如果他有几百万,愿不愿意拿来给众人分享的时候,他回答愿意;被问到如果他有一头牛,愿不愿意烤了分给众人吃的时候,他回答不愿意,因为他真的有一头牛。 玩笑归玩笑,但当前的汽车市场与笑话内容颇为类似:当你问到未来汽车增值服务这个万亿市场大家愿不愿因分享时(大部分被问的对象都是传统车企),大家都回答愿意;但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当然是不愿意,因为我真的在造车。 上汽董事长陈虹只是率先挑开了这层面纱:上汽(包括所有其他传统车企)当然不愿意未来的增值空间被车机系统提供商拿走,正如螳螂财经在《华为被上汽狂DISS: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呼唤“主权”?》一文中指出:“整体化解决方案”,或让车企沦为另一种形式的代工厂;智能驾驶背后的广袤商业机遇,或被合作所抢食;最珍贵的用户连接,或被“嫁接”到新的平台。 诚然,部分小车企在市场压力面前可能会向头部车机系统提供企业屈服,以换的生存空间,但对上汽等大型车企来说,合作可以,“卖地求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点,从苹果CarPlay遇冷就能看出端倪,车企连CarPlay这种“温和派”的入口都开始清理(虽然迫于市场压力,清理速度并不快),更遑论鸿蒙这种全面接管的“整体化解决方案”了。 “拒绝”第三方车机系统,上汽等传统车企就不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者“柯达”吗? 这个问题自然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回答,但用诺基亚类比传统车企,就目前来看不是那么的恰当。 虽然车企和诺基亚一样,都是在卖硬件,但车机系统不同于诺基亚当年折戟沉沙的对手安卓。一个大一统(或者说是类似安卓系统,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操作系统)的车系操作系统这一论断至今存疑。 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车机系统对安全性、隐私性等的要求要更高,开放性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其次,汽车对依附于系统的生态要求很低,很难想象我们需要在车机上安装和手机上同样多的App,这就导致系统提供商很难通过生态向车企施压,换言之,独立的车机系统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此外,在自动驾驶等技术层面,百度、华为等企业也并未表现出碾压性的优势,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所以,即便车机系统炒的火热,车企的表现依旧“高冷”,即使合作,也一定要握有入口的主动权。 百度、华为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没有汽车硬件作为土壤,车机系统永远只是空中楼阁。于是,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双方各让一步;华为则与赛里斯合作,发布了多款汽车。 但诸如此类合作,都与他们当初定下的雄伟目标相去甚远,正如曹操所言: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苹果CarPlay的命运不得而知,鸿蒙等车机系统的未来也不能妄下定论,老牌车企是大浪淘沙还是折戟沉沙也不得而知,但百年汽车行业轰轰烈烈的革命,真的来了。 参考文章: 备胎说车,《CarPlay这么好用,为什么原厂车几乎都不装》 智能相对论 ,《汽车拥抱开放:SOA“知易行难”, 上汽如何“大象转身”?》 螳螂财经, 《 华为被上汽狂DISS: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呼唤“主权”?》 界面新闻 ,《调查|J.D. Power: Apple CarPlay在美国市场远比原厂车机更受欢迎》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