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iPhone 13型号不再包含前代产品提供的噪音消除功能
越来越多的用户抱怨iPhone 13缺乏通过辅助功能设置电话降噪功能,该功能在以前的所有iPhone中都可用,但在较新的iPhone中则没有。现在,我们认为实际上是苹果主动删除了这个功能。电话噪音消除功能可以在把听筒放在耳边时,打开以减少电话中的环境背景噪音。 9to5Mac的一位读者分享了他在Twitter上与苹果支持部门的对话。据他说,"在与苹果公司和一位高级顾问联络了几个月,说要等待更新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我得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新,显然,它不会被修复,由于不明原因,这些设备的噪音消除功能被故意禁用。"在要求澄清iPhone 13系列是否不会支持电话降噪后,苹果支持团队回答说。 是的,它不被支持。 一个月前,一位Reddit用户询问了iPhone 13的电话噪音消除功能,因为它在辅助功能页面上没有提供。然后,另一个用户指出了10月份的一个苹果论坛讨论帖。当时一位苹果社区专家将解答指引到一篇文章,帮助用户调整iPhone上的音频设置。 另一位用户dagocarlito发帖称,苹果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iPhone 13在iOS 15中"从来没有"这个选项,我一直在与苹果的支持部门讨论这个问题,目前没有解决时间表。这个问题还造成了iPhone 13之间通话时CarPlay上的回声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缺陷,需要尽快解决。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苹果不打算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该公司认为删除这个功能是必要的。截至目前,唯一可用的解决方法是在控制中心的通话选项中激活语音隔离功能。
App Annie:2021年人们平均每天玩手机近5小时
1月15日消息,你每天花多长时间玩手机呢?据App Annie本周发布的《2022年移动状态报告》,移动设备使用量在去年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1年移动设备使用时长达3.8万亿小时,创历史纪录,移动设备仍占主导地位。 IT之家了解到,数据显示,2021 年,排名前 10 位的移动市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了 4.8 小时,比过去两年上涨了 30%。 2021 年,移动应用的用户支出达到 1700 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9%。下载量以同比 5% 的速度继续增长,达到 2300 亿次。 “移动设备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未来的首选设备,”App Annie 首席执行官 Theodore Krantz 说,“在几乎所有的数据类别中,移动设备都在持续打破纪录,包括使用时长、下载量和收入等方面。大型屏幕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其他发现包括: 发行商在 2021 年发布了 200 万款新的应用和游戏,这使得 iOS 和 Google Play 中发行过的应用和游戏总计超过 2,100 万 IDFA 新政落地后,移动广告支出仍超过 2950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3%,预计明年将超过 3500 亿美元 移动游戏用户支出增长至 1160 亿美元,增幅为 15%,这主要得益于超休闲游戏的流行 用户支出超过 1 亿美元的应用数量增长了 20% 每 10 分钟的移动用户使用时间里就有 7 分钟是用于社交、照片和 / 或视频应用,其中 TikTok 占据领先地位(其用户使用时长除中国外的全球增长幅度达到 90%) 社交约会应用中的全球用户支出飙升,超过 42 亿美元(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55%) 购物应用的使用时长达到 1000 亿小时,同比增长 18%,其中以快时尚、社交购物和大卖场应用为主导 2021 年,餐饮美食应用达到 1940 亿次打开次数的新里程碑(同比增长 50%) 元宇宙助力领先的虚拟形象应用实现飞速发展,同比增长 160%
苹果登顶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名:国产手机品牌任重道远
近段时间的苹果可谓风生水起,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先是阔别六年之后,苹果再次登顶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后来市值又突破了3万亿美元大关,今日又有消息称,国内市场最受欢迎、销量最好手机也来自苹果,而这些好消息背后的功臣均是iPhone 13系列。 先来说苹果再次登顶中国手机市场第一。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在2021年10月,苹果以650万部的国内出货量和22%的市场份额,继2015年12月后再次坐上国内第一宝座。 苹果能再次登顶iPhone 13系列功不可没,在当月仅iPhone 13一款型号就贡献了267万台的销量。 时间来到2022年,刚进入新年苹果市值盘中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苹果也成为了全球首家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公司。 市值超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以2020年的数据来算,苹果现在的体量仅次于德国,其市值大涨的背后也少不了iPhone的助力。 数据显示,2021财年苹果实现营收3658亿美元,其中来自iPhone营收就高达1919.73亿美元。 最新消息,国内市场最受欢迎、销量最好手机也来自苹果,并且已经连续六周排名第一,而这款机型正是iPhone 13。 具体来说,iPhone 13系列中,基础款最畅销,销量占比为51%,iPhone 13 Pro Max为25%、iPhone 13 Pro为21%和iPhone 13 mini为5%。 其实,在这基础上iPhone在2021年10月、11月,已连续两月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以上情况说明什么? 第一点,iPhone 13系列持续畅销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双十二期间,还是每个月京东发布的销量排名榜单中,iPhone 13系列都霸占着第一的位置。 iPhone 13系列为何畅销,其中原因笔者已经说过多次,本身系统生态和性能优势,外加相比上代更亲民的价格,是iPhone 13系列销量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华为手机受限也为其创造了条件。 第二点,回想华为还未受到限制之前,当时华为出货量是苹果的3.3倍,在全球市场中仅此三星,苹果想要在两年内超越华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意外终究是发生了,华为手机业务受挫。 华为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端品牌厂商,在高端新机缺席的情况下,不少用户只能选择iPhone,无意中就成就了苹果现在的成绩。 第三点,没了华为高端手机,那是否可以选择其他国产品牌的高端手机,毕竟大多数国产品牌均向高端市场发起了冲击,推出了不少高端旗舰。 但事实是,除了华为手机,国内用户在选择高端手机时只看重苹果,不可否认,国产高端旗舰在高刷屏、大容量电池、大功率快充等方面都做得极为先进。 但除了产品,品牌影响力、品牌溢价、用户忠诚度等因素才是决定手机厂商能否在高端市场获利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据最新消息称,苹果正在准备春季发布会,预计在3月或4月召开,iPhone SE 3 等新品将会在发布会上亮相。 更重要的是,消息称iPhone SE3的价格或为3000元左右,支持5G,搭载A15芯片,如此一来比iPhone 13还要香。 等到这款iPhone发布之后,苹果在国内中端市场和高端市场都有了得力干将,到时恐怕会全面抢占国内手机市场。 最后,考虑到iPhone 13系列已经连续六周成为国内最畅销、最欢迎的手机,笔者认为2021年12月苹果依然会居于中国第一大手机厂商的位置上。 此前笔者还说2022年上半年苹果的位置可能会回落,但真如爆料所称,在春季的发布iPhone SE3价格仅在3000元左右的话,那么苹果排在第几位真就不好说了!
传LG Innotek将与特斯拉签订1万亿韩元供货合同
图源:etnews 集微网消息,据etnews报道,LG Innotek 将向特斯拉提供价值超过1万亿韩元的摄像头,供货合同将在第一季度完成并开始量产。 据了解,LG Innotek的摄像头将安装在特斯拉面向北美和欧洲市场Model Y和 Model 3,以及即将发布的电动卡车semi上。 该报道指出,特斯拉将于本月开始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运营其在当地的第一家超级工厂。随着特斯拉第五个生产基地的运营,它正在寻求使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多样化,该公司在奥斯汀Gigafactory 投产前就已订购了大型零部件。 此前特斯拉从中国和美国订购了摄像头,但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其对韩国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去年,特斯拉与三星电机签订了4900亿韩元的摄像头模组供应合同。 LG Innotek则在去年首次供货特斯拉,这意味着它通过了特斯拉的可靠性测试,不过去年的供给量仅为数百亿韩元,今年的合同一旦完成,交易规模将是去年的10倍,这将对公司的业绩大有裨益。 另外,该报道指出,如果在第一季度内完成供货,LG Innotek将成为特斯拉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考虑到特斯拉奥斯汀工厂的距离,预计生产将在LG Innotek墨西哥工厂进行。 LG Innotek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无法确认特斯拉摄像头的供应情况。” (校对/Sharon)
本田对电动汽车需求表示怀疑 但仍将在美国新建电动汽车厂
集微网消息,electrek报道称本田汽车近日表示,仍在决定将在美国何地生产电动汽车,尽管竞争对手的电动车型销量飙升,但本田仍对美国市场对电动汽车和卡车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本田美国子公司执行副总裁Dave Gardner谈到该公司的电动汽车销售预期表示,“我们已经告知本田经销商,最初将是区域性的。现在所有车企都在努力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而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到底有多少?现在,我觉得这有点‘不正常’。” Dave Gardner指的是其他竞争对手迅速转向全电动产品线,并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新的零排放选择。我们看到,美国汽车宠儿——福特近年来非常重视电气化,并已经看到消费者以及资本市场等对其电动汽车的巨大兴趣。即将上市的F-150 Lightning有超过20万的订单,福特已经将产能翻了一番以满足其需求,而且福特股票最近飙升至超过1000亿美元的估值。 更大的问题似乎是,本田反对拜登政府提出的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政策,该政策迎合了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由工会工人生产的电动汽车,而这将使本田的客户无法全额获得7500美元至1.25万美元的信用额度——具体金额取决于最终的额度。他们并不是唯一感到沮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等其他汽车制造商也有类似的情绪。 丰田公司甚至推出了一个广告,反对支持工会的税收抵免。不管是否巧合,丰田一直是另一家在电动汽车领域拖拖拉拉太久的汽车制造商,以至于陷入了困境。 但尽管如此,即便是丰田也对电动汽车的想法有所软化。 本田方面,虽然尚未透露其纯电动车型Prologue和其高档品牌讴歌的一款纯电动SUV将在哪里生产,但本田发言人称,这一决定将很快宣布。 (校对/holly)
SK Innovation宣布将与专家合作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 可使电车续航提高60%
图源:韩联社 集微网消息,SK Innovation今(16)日宣布,将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Seung-woo Lee教授合作开发下一代全固态电池。 据韩联社报道,全固体电池是将液体形态的电解质转换成固体的电池,这类电池可在增加电池容量的同时减少电池的重量、体积,因此被评价为“未来电池”。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难题,也被称为“梦想电池”。 SK Innovation表示,与Lee教授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据了解,Lee教授和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共同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橡胶形态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论文被刊登在世界学术杂志《自然》(Nature)上,并被誉为相关领域的大学者。 Lee教授开发的固体电解质将离子电导率提高了100倍,同时确保了电池橡胶般的弹性。 SK Innovation解释说道,“离子电导率提高可以让电池内部的锂离子迅速传达,从而提高电池性能;如果固体电解质具有出色的弹性,则可以确保安全性,因为电解质不会受到‘Dendrite’的破坏。” SK Innovation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固体电解质同时确保离子导电性和安全性被认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Lee教授的发明被称为一项创新研究成果。” SK Innovation预测,如果引进该技术,目前500公里左右的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将增加到800公里。 (校对/Sharon)
特斯拉热泵失灵引争议 马斯克:修复该问题提至高优先级
近来,特斯拉Model 3、Model Y因为热泵系统在低温条件下无法工作,被不少车主投诉。 加拿大交通部已收到16起车主报告的关于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暖风空调系统的投诉,涉及两款车型“HVAC系统在寒冷天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该问题爆发后,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复网友时明确表示“Fixing this is a high Priority(解决该问题是一个高优先级)”,同时他还表示,用于重新校准热泵膨胀阀的固件修复程序现已推出。 据了解,之所以出现热泵失灵,是因为特斯拉热泵进气口会因低温天气被冻住,导致传感器数据异常,整个系统关闭。 而根据特斯拉最新推送的OTA更新日志显示,该版本系统允许热泵在较低温度下顺利启动,用户可以在出发前30-60分钟,通过手机 App 开启车辆的加热功能进行预热。 但是此次更新同样还留下隐患:如果气温低于-15℃,热泵加热系统内仍然可能失效,因此特斯拉建议车主将汽车尽量停在温暖的地方,使车辆升温,解决这一问题。 其实去年就有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出现过热泵失灵的问题,特斯拉曾发声明称已通过OTA解决了该问题,但没想到该事件再次发生。 而特斯拉解决该问题的方式同样为OTA升级,只不过就结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不知道后续特斯拉能否彻底解决该问题。
24亿美元补贴!印度要推动力电池“国产化 ”
印度政府已提出在207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作为印度碳排放的第三大来源,大力度推广电动车,扩大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将是印度实现碳净零排放的关键之一。 印度本土企业及海外汽车巨头正积极加入印度政府的电池国产化计划。 印度重工业和公共企业部周六表示,印度亿万富翁Mukesh Ambani旗下的信实工业、韩国现代汽车等10家公司已申请加入政府24亿美元电池生产计划(补贴)。目前厂商计划投标电池存储容量达130Gwh,是政府目标的2.6倍。 电池成本约占电动车总成本的35%至40%。由于进口电池价格高昂,电动车目前只占印度汽车总销量的一小部分。但通过本地生产,电池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为促进本土电池制造业的发展,印度政府此前推出24亿美元电池生产刺激计划:竞标企业将在5年内花费约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2亿元)来建立总计50Gwh的电池存储容量和充电站等基础设施。 在中长期政策方面,印度政府已提出在207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作为印度碳排放的第三大来源,大力度推广电动车,扩大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将是印度实现碳净零排放的关键之一。 印度政府目前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占私人汽车总销量30%、电动摩托车和踏板车占总销量40%的目标。 但海外企业对于是否响应印度政府的合作邀请仍然犹豫不决:项目投入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且印度在合同执行方面仍然排名靠后;相对外国公司,本土企业更容易获得政策青睐,海外公司在实际投资前必须解决本土合作伙伴的问题。
苹果造车 供应商蜂拥而上 车企不为所动
2014年,苹果公司启动了代号为“泰坦”的造车计划,打算推出一款能够与特斯拉相抗衡的新能源汽车。为此,它动用了庞大的资金向克莱斯勒、福特、特斯拉等多家车企挖掘高端人才,浩浩荡荡地组建了一支人数规模多达1000名员工的造车团队。 然而,苹果“泰坦”计划可谓是一波三折,仅在一年多以后,这个苹果的造车大计就因为团队高层出现分歧而搁置。其中,苹果前汽车项目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所领导的团队认为,“泰坦”计划的当务之急,是开发一款具备半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乔纳森·艾维则认为“泰坦”计划需要打造的是一个面向未来出行的全自动驾驶平台。 对于团队高层之间的分歧,苹果扛把子库克最终选择了为乔纳森·艾维站台,他认为“未来软件将成为汽车上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动驾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苹果将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也可能是苹果进行的最困难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一” 最终随着库克的拍板,苹果公司加速了它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步伐,但是“泰坦”计划项目推进的速度却变得越来越慢了。近年来,即便是有关于“泰坦”计划的传闻,其结果大多也不了了之,直到近日才又有了最新进展。 面对泰坦,韩国供应商表现两极化 据韩国IT新闻报道,继去年夏季与韩国两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与SK接触之后,苹果公司在上个月再度派人前往韩国,会见了一些对大规模电子元器件有生产经验的厂商。另外还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向至少一家韩国电子零件制造商提供了股权投资,并且要求其提升一倍以上的产能。 显然,苹果这次到访韩国的目的,是为了在韩国寻找多家能够为“泰坦”计划大规模供货的供应商。要知道,仅在消费电子领域,包括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企业就是因为成为了苹果的供应商之后,才能够书写出一波又一波的造富神话。 当然,由于苹果公司向来杀伐果决,它不仅对供应商狠对自己同样也是毫不留情。在供应商方面,前有领益智造被苹果砍单之后被迫裁员1000人,后有欧菲光被曝踢出苹果供应链之后股价暴跌,丧失了近90%的利润来源。 对于苹果公司这样一位财神爷,韩国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苹果“泰坦”计划与它此前主营的消费电子产品不同,前者的供应链体系是后者的上百倍,如此汽车行业中如此庞大的供应链体系足以吸引不少公司趋之若鹜。 因此,希望抓住与苹果达成合作的企业打破头都想进入苹果的视野范围,希望成为继富士康、立讯精密等巨头之后的又一个造富神话。它们为了积极响应苹果这位大金主的要求,已经达成了联盟,为其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韩国电子元件供应商则对苹果公司的“心狠手辣”心有余悸。要知道,苹果对与其合作的供应商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它不仅需要将上游的芯片设计、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还需要供应商对合作事宜严格保密。 有消息称,供应商一旦泄露了“泰坦”计划的有关消息,那么这家供应商很有可能会面临被苹果剔除出“供应商名单”的风险。届时,它们极有可能重蹈欧菲光此前股价暴跌到几近破产的覆辙。 有意思的是,除了部分“不怕死”的韩国电子元件供应商,想要搭乘苹果“泰坦”计划这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暴富”快车之外,汽车圈内几乎所有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供应商都不太待见苹果这位有钱但傲慢的金主。 对于“泰坦”,全球车企避之不及 对于苹果汽车什么时候能量产,即便是到目前为止也依然扑朔迷离;对于苹果会选择以什么方式造车却是早有定数。众所周知,苹果希望把它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研发生产模式复制给“泰坦”计划,自己全权把控技术,并且将生产交给代工方。 在小雷看来,苹果造车模式在思路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它一直以来都找错了合作对象。 从思路上来看,苹果“泰坦”计划想要制造的是一款高度智能化的电动汽车。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的车体结构相较于传统燃油车而言已经得到了大幅简化,因此车企在研发新车时往往会将研发精力向智能化倾斜,这就是所谓的“软件定义汽车”。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车体的硬件架构已经很难成为消费者重点关注的目标,因此苹果更加注重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也相当合理。此外,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高度同质化的汽车硬件衍生出了大量拥有先进硬件技术的汽车代工方。 小雷认为,苹果想要复制的代工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汽车制造业的主流模式。然而,苹果“泰坦”计划在生产制造方面的问题在于,它想要找的并非汽车代工商,而是拥有百年汽车底蕴的车企。 事实上苹果为了它的造车大计,至少与包括宝马、戴姆勒、丰田、大众、现代在内的6家汽车厂商展开过谈判,但是这些汽车厂商无一例外都拒绝了和苹果的合作。小雷认为“泰坦”计划之所以会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它在这些汽车巨头那里耗费了太多的无用功,吃了太多的闭门羹。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看,苹果之所以会在众多车企巨头面前吃闭门羹,其实很好理解。这些老资历的传统车企就像是一群有着绝对权威的前辈,而此时的苹果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 想要一群老资历的传统车企毫无发言权地去听一个新兵瞎指挥本身就不现实,毕竟传统车企不是专业做代工的富士康,它们也是有追求,要面子的嘛。 要知道,进行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才是传统车企唯一的出路。与对技术严格保密的苹果代工合作无论是对车企自身的产业而言,还是品牌价值来说都不会有太大提升,所以这样的合作模式显然不是汽车巨头们想要的。 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资产行业,产能是一家车企赚钱的重要指标,而苹果想要寻求合作的顶级车企本身就产能紧张,它们为了提升产销量巴不得24小时全天候开工,哪里会有多余的产能来给外人代工呢?代工占用产能,并且利润又相对不高,所以车企给苹果代工得不偿失。 最后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钱。代工无异于帮别人打工,对于顶级车企而言,给别人代工的盈利能力远没有自己研发、自己造车强。自己就可以造车,为什么还要去给别人代工呢?关于当老板和打工之间该怎么选,想必广西南宁那位“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周先生最后发言权。 在小雷看来,既然找顶级车企的路已经基本断绝,如果苹果不想自己建造汽车工厂,那么找专业的汽车代工商合作或许是苹果继续完成“泰坦”造车计划的唯一选择。因为汽车代工商跟苹果不存在竞争关系,不会眼馋苹果的汽车技术,也没有利益冲突。 想要造车,苹果应该找对的人做对的事 说到给苹果做代工,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它的老伙计富士康。确实,富士康与苹果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双方有着极高的默契,这两家公司相辅相成。可以说如果没有富士康,苹果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苹果,富士康也不能达到现在的辉煌。 不过在小雷看来,尽管富士康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快消类数码产品代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苹果也有着丰富的合作经验,但是它即便是已经和吉利成立了专注于汽车代工业务的合资公司,它在汽车代工方面也仍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以苹果此前专门找世界顶级车企寻求合作的经历来看,苹果很难看得上和它一样没有造车底蕴的富士康。 另外,苹果近些年正在逐步降低对富士康的依赖,而富士康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其他业务,希望主动实现去苹果化。如果苹果有意和富士康达成汽车代工方面的合作业务,那么以它们俩合作多年的默契,早就应该一拍即合了,苹果的造车大计也不至于拖到现在都没有丝毫实质上的进展。 除了电子产品代工领域的富士康之外,在汽车领域当中还有这么一位巨头,它既是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还被人称之为“汽车代工皇帝”,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大G、捷豹I-PACE等豪车都是出自它的手笔,它的名字叫麦格纳。 麦格纳拥有丰富的汽车设计以及代工经验,并且设计代工的产品多为高端豪华品牌车型。小雷认为,如果苹果想要找一家同时拥有高端属性和造车底蕴的汽车代工商,那么麦格纳就完美符合苹果的要求。 另外,苹果早在7年前首次对外界透露出有关造车的风声时,麦格纳就已经和苹果进行过谈判。由此可见,在汽车领域既有实力,又有名望的麦格纳很有可能成为苹果造车大计的首选代工商。
美国税局可能会对NFT和加密货币征收不同的税
在数字领域,所有的税收并不一定一样。在NFT的热潮中,富有的业主可能会对这种持有的投资增长支付不同的税率。具体来说,出售NFT的投资者可能需要为任何收益支付最高为31.8%的联邦税率。 相比之下,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数字硬币的升值,最高税率为23.8%。 这是因为就税收而言,NFT可能是收藏品。相对于股票、债券和加密货币等资产,收藏品的资本收益最高税率更高。 美国税局(IRS)没有明确说NFT是收藏品,这留下了一些解释的空间。但许多税务专家认为,它们显然跟艺术品、古董、宝石、金属、邮票和硬币属于同一组--IRS将它们标记为有形收藏品,应适用较高的税率。 Buckingham Wealth Partners的圣路易斯注册财务策划师和会计师Jeffrey Levine在谈到NFT时这样说道:“我不明白它怎么不是收藏品。” NFT、加密货币的繁荣 NFTs本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它可以超越艺术,进而扩展到推文和GIF等东西。 NFT市场已经迅速增长。根据NonFungible.com的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达到60亿美元,这比前一年的约2200万美元有所增加。今年3月,佳士得成为第一个出售基于NFT的虚拟艺术品的主要行动机构,该作品以6900万美元成交。 另外,NFT买家的数量也在膨胀--从2020年同期的19,000人到去年第三季度的约260,000人。 同样,近来加密货币的热潮也笼罩着投资者。根据2021年CNBC的调查,超1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加密货币,其中近2/3的人在过去一年中购买了加密货币。 资本所得税 投资者在出售资产时要支付资本所得税。征收的对象是购买后累积的任何增值。 美IRS通常以最高20%的联邦税率征收长期资本收益。长期收益适用于拥有超过一年的加密货币和其他资产。 2021年,应纳税收入超过445,850美元的单身人士支付20%的最高税率。 较富裕的个人还需要对投资收入征收3.8%的附加税,单身人士的收入超200,000美元时开始征收--资本收益的总联邦税率为23.8%。 然而,收藏品--往往由超级富豪所拥有--受到不同的税收制度约束。 他们的长期资本收益按较高的联邦最高税率(28%)征税,另外还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上启动。与此同时,3.8%的附加税也适用。 因此,一个富有的NFT所有者可能会欠下高达31.8%的增值联邦税。 CoinTracker会计师和税务主管Shehan Chandrasekera说道:“例如,如果你有艺术品或老爷车,那么你(可能)是一个超高净值的人,这就是为什么IRS有这个特殊的长期资本收益税率。” 税收如何运作 杨百翰大学会计和税务副教授Troy Lewis表示,令人困惑的是,不同的收入门槛适用于收藏品的资本收益税。 投资者对收藏品的增值支付普通所得税,最高为28%。 “如果你的普通税率低于28%,你就支付你的普通税率,”Lewis在谈到收藏品时说道。据悉,他在犹他州德雷珀还拥有一家会计公司。 如一个处于22%税率段的单一纳税人--去年适用于约41000至86000美元的收入--将为收藏品的长期增值支付22%的最高税率。 相反,37%税率的人--适用于超过52.4万美元的收入--将看到他们的收藏品税率上限为28%。 在这两个例子中,纳税人在NFT增值方面的税率将高于加密货币的税率。 未解决的问题 虽然税务从业者的普遍想法似乎是,NFT是收藏品,但这个问题不一定会结束。 美IRS将艺术品和其他有形个人财产列为收藏品。NFT很可能属于“一说”类别,将其置于可收藏品类别中;但NFT也是无形的--将其置于税法的一个模糊区域。 “它是一种收藏品吗?”Lewis说道,“这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它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比特币拖累美股?IMF称加密货币下跌导致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升温
自2022年初以来,随着加密货币的采用增加,比特币和标普500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加强了,这表明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更像是一种风险资产。自2020年开始以来,比特币和标普500的收益率分别为495%和49%。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嘉信理财首席投资官Liz Ann Sonders表示,事实上,比特币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0天滚动相关性突破了0.7,这是自2020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在疫情爆发前,比特币和第二大数字货币以太坊与主要股指几乎没有关联。但在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针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应对措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IMF表示,“在全球金融环境宽松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强的背景下,加密货币价格和美国股市均出现飙升。” Stack Funds研究主管Lennard Neo认为,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比特币“最近表现得更像一种风险资产。”他补充说:“如果比特币是一种通胀对冲或风险资产,那么市场仍存在分歧,而且在当前宏观环境下,预计短期内会出现更多波动。” IMF称,比特币的波动性可以解释大流行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约六分之一的波动,以及标准普尔500指数回报率约十分之一的波动。因此,比特币价格的下跌会增加投资者的厌恶情绪,导致股市的下跌。 此外,根据IMF的数据,在疫情期间,稳定币Tether(一种盯住美元的数字货币)对全球股市的溢出效应有所增加,但仍小于比特币,这可以解释美国股市回报率和波动性的4%至7%的变化。 谁正在进入数字资产市场?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正在增加。例如,在通胀飙升的背景下,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大幅贬值,土耳其似乎正在放弃法定货币,转而购买数字资产,因为使用里拉的加密货币日均交易量攀升至近20亿美元。此外,墨西哥和牙买加正在测试央行的数字货币(CBDC),尼日利亚也在去年推出了CBDC。 当然,萨尔瓦多是第一个将比特币变成法定货币的国家,它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加密货币,包括购买和持有比特币。
福布斯:对2022年区块链、加密资产、DeFi和NFT的10个预测
来源:Prof. Dr. Philipp Sandner 编译:Ning 去年,加密货币的市值首次达到3万亿美元,而在2021年年初,它甚至还不到8000亿美元。DeFi现在仅在以太坊上的总锁仓价值(TVL)就已达到1000亿美元。但NFT一直是最令人惊讶的,其他还有metaverse和GameFi这样的领域。谁能说自己预见到了这些发展?展望未来是众所周知的困难。然而,我们敢于对2022年做出预测,看看这些预测是否成真,将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BTC价格达到100,000美元,加密资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使得诸如BTC的稀缺资产吸引力日益增强。BTC不仅是最古老、最分散、最知名的加密资产--与其他加密资产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供应有限,只有2100万个。在其被机构采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大需求的背景下,今年BTC价格上涨到10万美元以上是非常有可能的。 整个加密资产市场也将增长。自2021年初以来,CoinMarketCap上市的市值最大的20种加密货币的美元价格已增长了三位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来自替代第一层区块链协议(Alt-L1s)的原生加密货币,作为潜在的ETH杀手被交易(如Solana、Binance Smart Chain、Cardano、Polkadot、Avalanche),位于前20之列。当然,在加密资产市场的投资比传统的投资机会更有风险,部分原因是其价格波动较大。尽管如此,将加密货币的价格表现与知名市场指数的价格表现进行对比仍是相对公平的。例如,MSCI世界指数仅比2021年初高出17%,而黄金价格趋势目前为负。另外,钱包地址的数量不断增加,例如,以MetaMask钱包的月活跃用户(目前有1000万月活跃用户)来衡量,可表明对加密货币投资机会的需求将持续下去。DeFi通过提供流动性、借贷和质押实现两位数的利率,而发达国家的银行相当多时候提供的储蓄利率低于2%。 以太坊进行升级,仍然是主导的智能合约平台 以太坊预计将在今年夏天完成向POS机制的过渡。来自TradFi领域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进入质押业务。质押奖励因而可作为加密货币资产市场的一种 "黄金利率",因为人们很少能以比ETH质押更无风险的方式投资这个市场。在这里,人们可以选择建立自己的质押基础设施,或求助于例如Coinbase或Blockdaemon的质押服务。在价格发展方面,ETH和其他Alt-L1token一样,持续拥有巨大的潜力。尽管映射到基于以太坊的DeFi和NFT的协议和token的份额正在减少,但以太坊仍然承载着最大的交易量。 加密货币投资可持续性更强 ETPs的发行人、加密货币交易所、采矿公司和金融机构都有兴趣为其客户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到目前为止,许多潜在的加密货币投资者不愿意投资比特币,因为比特币开采的碳足迹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感兴趣的公司还必须遵守ESG法规。 然而,部分模型可以为加密货币投资的提供者计算出基于BTC的产品所需的气候补偿。例如,法兰克福学院区块链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概述了如何通过购买欧洲排放交易系统(ETS)的排放配额来抵消BTC交易以及持有。在前一种情况下,需要18美元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在后一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持有BTC一年,必须购买100美元的排放配额。可以假设二氧化碳排放的价格将在2022年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区块链网络运营所使用的能源组合正变得越来越绿色。在中国的挖矿业受到打击后,不仅挖矿公司撤出了中国。鉴于可再生能源可观的成本结构,矿业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地热或太阳能。 Web3基础设施为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铺平道路 Web3代表了一种新范式,其可利用区块链技术以分散和自主的方式提供互联网架构。它的核心是减少对大型 "大科技 "网络和IT服务提供商的依赖,如云或互联网提供商,因为他们往往以不透明的方式处理收集的数据,具有"单点故障",并且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可以操作部分任意的产品和定价政策。 另一方面,Web3是基于让互联网的用户重新控制数据和基础设施的想法而构建的。从通过Arweave或Filecoin等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到Helium网络等去中心化的无线网络,token化的平台,以及所有决定都由社区做出的项目,到全新的身份管理方式--Web3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加密toke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激励系统,鼓励网络用户长期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 NFT和区块链游戏将成为一种收入来源 Metaverse是一个虚拟平台,人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合作和经济贸易。如果没有NFTs和基于区块链的基础设施,诸如这样的数字经济很难实现。2021年是 "GameFi "的一个转折点,Axie Infinity和Ronin侧链的推出,极大的增加了吞吐量,使100万活跃玩家能够在2021年8月参与Axie Infinity宇宙。特别是在菲律宾,由Sky Mavis开发的Axie Infinity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收入来源。 微软和Facebook已经宣布,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数字世界的框架,即 "metaverses"。可以假设,这些互联网巨头将开发一个基本集中、部分封闭的系统,长此以往,向其他数字生态系统的价值转移将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无法实现。这与Web3的理念截然相反,Web3注重的是个人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拥有明确的产权和行动自由。 等待多链世界的曙光,仍然令人激动。一旦价值转移在不同的加密宇宙中实现无缝对接,这可能会刺激新一轮的采用,特别是NFT和基于区块链的游戏经济,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在新兴经济体,就业部门可能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可以说,这样的互联经济可以被认为是一个 "元计量"。听起来很遥远的事情可能会很快成为现实,即在2022年,特别是在游戏的某些领域。 多链世界的出现 关于哪个智能合约支持的区块链生态系统将占上风的争论在2021年已经慢慢结束了。普遍的观点是,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多链的世界里,其中多个区块链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和价值。因此,我们将看到以太坊上的TVL和所有区块链的TVL之间的比例稳步下降。一年前,这个比例是90%。今天,它只有62%。尽管如此,可以预见的是,在2022年,BTC仍将是第一大区块链,以太坊是第二大区块链。另一个相关的发展将是分片(零知识和optimistic分片)或第二层协议,它们将与第一层区块链形成竞争关系。它们可在利用底层基础层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承诺降低交易费用,加快交易速度。此外,不同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之间通过桥梁和跨链协议的互操作性也在积极开展。同样重要的是,通过Polkadot和Cosmos区块链间通信协议(IBC),人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Layer-0,一个能够相互通信的不同区块链的网络。 比较有趣且重要的是,上述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公链解决方案。联盟链区块链基础设施,在几年前就有望在企业背景下找到应用(企业区块链或许可式区块链),并对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现在发挥的作用较小。这主要影响到Hyperledger或R3 Corda等平台,当然,也会有在这些访问受限的基础设施上开发的应用。但已经很明显,公链已经赢得了比赛。这可以通过交易吞吐量、交易量、市场资本化(映射资产),甚至是开发者活动等指标来确定。 通过监管和通过禁令实现更多的法律明确性 2022年,许多国家预计将就如何处理加密货币资产发表声明。他们是否会像中国一样收紧限制并出台禁令,或者像萨尔瓦多那样采取对加密货币友好的方法,萨尔瓦多在2021年9月将BTC作为官方货币与美元并列。监管机构将重点关注反洗钱、KYC、税收和稳定币等问题,并将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机构探讨DeFi监管在交易所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后,加密资产市场(MiCA)法规也将生效,这将在欧盟层面提供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为加密资产的服务提供商和发行人创造更多的法律清晰度。对此,可以认为欧洲和北美正在走向基本的 "加密货币友好 "道路。像BTC和ETH这样的去中心化协议将被容忍,但前提是必须遵守防止洗钱、KYC和税收等规则。 数字欧元仍将不会作为大规模的稳定币而存在 数字欧元理论上可以作为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关键解决方案,或作为稳定币存在。然而,欧洲中央银行(ECB)预计最早要到2026年才会发行CBDC。巴哈马或尼日利亚等小国已发现CBDC。作为关键解决方案,数字欧元将在今年于第一批欧洲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并将提供给行业和金融部门。然而,商业银行的主动性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该类型的数字欧元实际上不需要欧洲央行的参与。稳定币形式的数字欧元在2022年仍将只作为试点项目存在。预计欧元稳定币不会出现像美元稳定币那样的巨大交易量。其原因是,一方面,稳定币是不计利息的,同时发行者必须向欧洲央行支付负利息。另一方面,随着MiCA法规的生效,预计金融监管机构将特别关注稳定币并执行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美元稳定币进一步大幅增长是极有可能的。因此,这意味着加密资产市场的 "美元化 "将继续下去。 机构投资者和大公司的采用取得积极进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机构投资者和大公司也表明了他们对数字资产的兴趣。这些机构包括对冲基金、资产经理和家庭办公室,但也包括养老基金或机构,如Sparkasse或Raiffeisen-Volksbank。在高于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持续的低利率环境、进一步的应用领域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增加之后,摩根大通或高盛等主要银行开始围绕加密货币投资开发一系列产品。Microstrategy和Tesla等科技公司持有数十亿美元的BTC,以对抗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这已经导致了过去一年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 关于大公司的采用,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甚至更进一步,宣布自己是元宇宙的未来主要参与者之一。此外,我们将看到并购活动的增加。例如,PayPal收购了初创公司Curv(加密资产领域的托管和IT安全技术),Coinbase收购了Unbound Security公司(托管技术和专注于密码学)。 DAO开辟了社会和经济协调的新途径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组织,由其成员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通过使用token的投票来集体拥有和管理。这些创造了令人兴奋的用例,如众筹、社会俱乐部、人力资源或集体投资项目。根据Consensys的数据,前20个DAO的库房里有140亿美元,并呈上升趋势。DAO的例子包括Syndicate、MakerDAO、ClimateDAO和ConstitutionDAO,在2022年,将有无数新的DAO出现。可以想象,DAO构建工具使任何人都能为任何目的创建一个DAO。如果能够澄清关于DAO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现有法规的影响,以及在有疑问时必须在哪些司法管辖区回答的问题,DAO也将扩大规模。 备注:文章中列出的指标主要是基于作者在写作时获得的数据。此外,这篇文章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也不是购买或出售任何特定加密货币资产的建议。它并不构成金融建议。一如既往,"做你自己的研究"(DYOR)适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