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奥迪,看穿了男孩们的脆弱
「你的 RS7 是改的吧…」 听到这句话的你,脸憋得通红,转身钻进驾驶位,狠狠踩了两脚油门,想借厚重的引擎轰鸣声来亮明自己的正统身份。 在如今完善的改装方案加持下,光看着车的样子,的确是真假难辨。特别是奥迪,别说是外行人,就是连没少关注车圈新闻的人,也保不准被 A7 和 RS7 晃花了眼睛。 ▲A7 & RS7 图片来自:Brian Wong 这样「滑稽」的场景,在现实中应该没少出现。李逵李鬼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奥迪的性能车上,简直让人又爱又恨。 在我刚拿到驾照的那一年,奥迪 S4 就是我的梦中情车。银耳、四出排气,这「该死」的性能配置一下子就让我芳心大乱,我反复地在家里的电视机上放着 S4 的路试视频,希冀着某一天也能「全力倚父」,实现奥迪梦。 ▲ 一颗来自 S4 的发动机 终于有一天,在不断的视频轰炸下,我爹憋不住了。 「你这车跟个 A4 有啥区别?」 我脸涨得通红,一遍又一遍说着 EA839 还有银耳的优雅。 「所以,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连续的逼问让我沉默,奥迪梦似乎也脆弱得不堪一击。 每一个男孩的心里可能都曾有过一台奥迪。但「李逵李鬼」的故事,成为了部分想要成为奥迪性能车车主心中的一道坎。 万幸的是,奥迪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电动化时代,奥迪看穿了男孩们的脆弱,决心让 RS/S 运动线车型更加独特。 奥迪电动化,领先宝马从高性能开始 BBA 三家传统豪华车企,宝马走在了电动化转型的最前头,奔驰紧随其后。 根据今年 Q2 美国本土财报显示,宝马在美电动车销量增长 150.7%,累计交付电动车型 7.8 万台;奔驰则迎来了「梦幻一季」,在美电动销量单季增长接近 600%,累计交付电动车型 1.2 万台,其中奔驰的电动车型占据了总体销量的 15%。 相比其他两家风风火火的电动化转型,奥迪成为了「掉队」的一方。我们时常诟病,奥迪就像起大早赶晚集,最早推出纯电概念车型,却迟迟不将旗下的走量车型(A4/A6/Q5)电动化,错失了扩张电动市场的最佳时机。 不过,奥迪也有着自己的「金算盘」。 在近日,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罕见提起了奥迪的电动化战略。Oliver Blume 称,在未来的几年里,奥迪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 RS 高性能车型的电动化上。与另外两家传统豪华车企的策略不同,奥迪决心自上而下,从高性能车型发力纯电。 Oliver Blume 表示,在奥迪的电动蓝图中,「RS」徽标将会脱离单纯装饰品的属性,不再成为奥迪区分普通车型和高性能车型的唯一特征,奥迪内部团队致力于在 RS 车型上制造更多差异化特征。 事实上,各家车企对于高性能车型纯电化仍然抱有不小的担忧。宝马已经算是纯电化最激进的车企之一,但在内部,宝马仍然对 M 部门纯电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表示了担忧。不久前,宝马在接受澳大利亚本土媒体的采访时透露,M2 会是最后一台搭载纯粹内燃机的 M 系列车型,在下一代 M3 身上,宝马保留了将其纯电化的可能性。 宝马的内部团队,为下一代的 M3 提供了三种能源方案——纯燃油、混动以及纯电。目前,团队仍然在三种动力结构间权衡,如果纯电能够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M3 将会直接跳过混动方案完成纯电化。但,纯电性能能否满足宝马内部的预期,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然而对于奥迪来说,RS 车型的纯电化策略仿佛是「胜券在握」。奥迪高性能运动线总经理 Sebastian Grams 对外界透露,在 E-tron 车型销量中,平均每 3 台就会成交 1 台 RS E-tron GT,RS 电动化车型的受欢迎程度远超内部的预期。 有了 RS E-tron 的成功,奥迪认为他们拥有足够厚的家底,进行高性能线的纯电化工作。Sebastian Grams 进一步表示,奥迪内部绝对相信电气化会与高性能车型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图片来自:CAR AND DRIVER 采访中,奥迪给出了首批高性能纯电化的名单。A6 E-tron 以及 SUV 车型 Q6 E-tron 将会是接下来 RS 纯电化首批新车型,在这之后,奥迪也会陆续推出 A4、A5、A6 以及 A7 的高性能纯电版本。 直道王也要做弯道王 想要斩断李逵和李鬼的关系,奥迪还要在制造 RS 高性能差异点上面下足功夫,这一点奥迪在燃油时代做得并不好。 「有力地区分普通车型和高性能运动车型的不同,是电气时代保留品牌 DNA 的关键。」Sebastian Grams 如此说道。 ▲Sebastian Grams 在电动化浪潮涌来的当下,强如兰博基尼这样的超跑车企都在转型电动。电机抹平机械素质的参差之后,各家车企需要在电动化转型中寻求保留品牌 DNA 的方法,这几乎成为了高性能车型的「专属烦恼」。 在董车会一篇《兰博基尼最后一台纯燃油车卖完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文章中,我们曾经谈到了高性能豪华车企转型电动,寻求差异性的趋势。不妨回顾总结一下,不同高性能豪华车企在做什么动作标榜自己的不同。 在外观方面,有重回复古时代的阿尔法·罗密欧、Mini,也有做到极致奢华的劳斯莱斯;在强调年轻基因方面,有阿斯顿·马丁主动与 Lucid 联手电动化,也有阿尔法·罗密欧抛出的「无线充电」概念;在驾驶质感层次,还有丰田、宝马在琢磨模拟变速箱,为电动车主还原驾驶乐趣。 差异化布局,几乎成为了高性能车转型的共识。 ▲阿尔法·罗密欧 SZ Grams 透露,奥迪内部团队正在研究,如何从外观设计的角度将特殊性赋予高性能的 RS 车型。当然,光有外观的差异还不够极致,这支奥迪高性能团队还打算展露了更多野心。 奥迪希望能够在纯电 RS 车型上增加特殊的驾驶模式,弥补电动车型无声浪的遗憾。在已经亮相的 RS e-tron GT 上,奥迪为此单独开发了 e-sound 声浪系统,这种有 32 种独立音轨合成、支持三档调节功能的声浪为 RS e-tron 营造了独特的运动感。 Grams 表示,e-sound 将会是 RS 纯电车型独有的功能,除了目前的三档调节,奥迪团队后续还会对声浪进行定制化,以「模拟声浪 Plus」的方式打造更加激进的运动感。 除了声音,奥迪还打算在驾驶质感上做文章。首批 RS 纯电车型将会使用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 PPE 电动平台。团队认为,在 PPE 平台基础上,奥迪能够将电动车型的扭矩、动力调校地比燃油时代的高性能车更加出色。 电动化赋予了汽车超越燃油上限的直线速度,也能够将汽车的弯道表现提升一个档次。男孩子的乐趣不止是绷直线,在过去,奥迪的高性能车常常被调侃是「直道王」,而在入弯出弯的表现不尽人意。 曾经的「直道王,弯道亡」,可能不再存在了。 Grmas 透露了奥迪电动技术的新进展,针对纯电 RS 车型的弯道表现,奥迪高性能团队从 FE 方程式赛车上汲取了灵感。这位奥迪高性能线总经理认为,FE 赛车代表着集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动技术,奥迪内部团队正在探索利用 FE 电动专利,重新设计 Quattro 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正在试图将赛车技术应用引入到公路汽车,以 S1 Hoonitron 漂移赛车为灵感,奥迪希望能够将「漂移」带到公路汽车中。 当然,能否完美复刻 S1 Hoonitron 的漂移性能还有待商榷,但奥迪,的确在为高性能 RS 纯电化付出了所有。 脱胎于燃油时代,未来我们会在电动 RS 上面,看到更具差异化的奥迪高性能车型。李逵李鬼的故事,也将在电动时代里迎来终结。
马斯克用 X 杀死小蓝鸟,是一次审美大降级吗?
Twitter 的经典标识「小蓝鸟」,被马斯克更换为了「X」。 不知道马斯克在火速抬上「X」之前,有没有意识到「小蓝鸟」在用户心里的分量。 或者说,他一清二楚,但完全不在乎,更想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场「灭鸟」运动仍在发酵,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讨论。 Twitter 告别「小蓝鸟」,但很多人都在怀念它 Twitter 的时代已经结束,感到悲伤是可以的,因为悲伤觉得自己愚蠢也是可以的。 很多用户门儿清,Twitter 只是一个吵吵嚷嚷、也时常乌烟瘴气的社交平台,没必要抱着什么私人感情。但看着「小蓝鸟」消失,多少还是有那么一丝真诚的怀念。 这周一,从旧金山总部大楼移除「Twitter」标识时,因为没有获得吊车许可,工人中途被警方喊停,没拆干净的两个字母「er」(呃)暂时留下,仿佛就是对整件事情最好的批注。 Twitter 的原意是叽叽喳喳,现在蓝鸟没了,「鸟巢」外墙也只剩下了空洞的轮廓。 作为最后的告别,设计者之一 Martin Grasser,分享了蓝鸟的线稿。 Twitter 的 logo 迭代了很多次,最新的蓝鸟是 2012 年版的,每个线条都是圆的一部分,简洁、漂亮又有辨识度,传递出一种鸟鸣啁啾的亲和力,适合社交媒体的定位。 按设计师自己的话说,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完善每个细节,设计得简单、平衡,哪怕尺寸很小也清晰易读。 我们喜欢用圆圈构建草图,这只鸟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中性和简单的。 蓝鸟诞生于 2006 年,2009 版和 2010 版也很可爱,头上顶着呆毛,后来这缕毛没有了,不断的迭代是因为设计师的初心: 我们想要一只新鸟,它应该和苹果、耐克的标志一样好。 最早的苹果标志,画的是牛顿被苹果砸中的场景,但画风更像出自某家精酿酒厂。 崇尚现代计算机设计的乔布斯,觉得它既过时又不实用,请来平面设计师 Rob Janoff。苹果 logo 的经典形状从此奠定,然后渐渐变得更加扁平和优雅。 对标苹果 logo 的蓝鸟,确实和前者有些共同点:简单、时尚、兼容性很好,小到手机屏幕,大到广告牌,形状都非常容易辨认。 相比之下,Twitter 的新标志无功无过,和字体「Special Alphabet 4」里的小写 X 很相似,也非常像 Unicode 的一个通用字符,可能压根没有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 Twitter 前产品主管 Jason Goldman 批评道: 用通用占位符取代全球知名品牌没有多大意义。 博主@Simon_阿文发现,马斯克自己发的 X 宣传片,用的还是 Envato 的 AE 模板「故障标志」。从平面到视频,横看竖看都十分勤俭节约。 看得出来,马斯克想走的是炫酷风和科技感,他亲自晒出的大楼外墙投影,更加凌厉和冷峻,也更加拒人于千里之外。 甚至有人比喻,这是芭比乐园变成了面目全非的肯王国,这条推文得到了近 25 万的点赞。看过《芭比》电影的观众秒懂这个梗,简单来说是对审美降级的讽刺。 不少网友都对消失的蓝鸟表达了惋惜之情,#GoodbyeTwitter 的话题,层出不穷的梗图,成了最后的波纹。 一位平面设计师出谋划策,让 logo 结合了蓝鸟和 X,得到一众好评。因为它既象征着 Twitter/X 的开始,也象征着 Twitter/X 的未来。 这应该是 Twitter 探索的方向:保留品牌资产,同时释放 logo 让它飞翔,利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智能产品。 奈何马斯克郎心似铁,就是想快刀斩乱麻,洗去一切和蓝鸟有关的痕迹。7 月 23 日,他在 Twitter 说道: 很快我们就会告别 Twitter 品牌,并逐渐告别所有的鸟儿。 Twitter 的室内设施也无法幸免,会议室被重新命名为「eXposure」「eXult」和「s3Xy」。从线上到线下,从外部到内部,这是一场彻底的剿杀。 杀死小蓝鸟,也是一场品牌自杀 失去蓝鸟,不仅是对一个时代逝去的感慨。在商言商,它可能直接导致 Twitter 的贬值。 在被杀死之后,蓝鸟的品牌号召力,甚至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显现出来。 资深品牌人 Todd Irwin 认为,Twitter 的改变是一个错误,是一次品牌自杀。 Twitter 是最知名的社交媒体品牌之一。 Twitter 兴起于 2000 年代中期,允许免费即时发送 140 个字符的消息,改变了人们在互联网消费和表达信息的方式。 发推(to tweet)、转推(to retweet)等动词,从此有了具体的指向,它们经常被用来代指名人、政客如何与公众沟通,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时也命也,「为什么 Twitter 叫蓝鸟啊」,或许也会在几年后成为时代的眼泪。 彭博社指出,马斯克的决定,让 Twitter 的品牌价值损失了 40 亿至 200 亿美元。 让人猝不及防的 X,也逼着用户们重建语言习惯。 发推的「tweet」、转推的「retweet」已经是历史,有人提问以后「转发」叫什么,马斯克回答「整个概念应该重新考虑」,比如一条帖子可以叫「an X」。 这次更名,恰逢 Twitter 陷入困境。Brand Finance 估计,Twitter 的品牌价值自去年以来损失了 32%。 皮尤研究中心 5 月份的报告称,四分之一的用户表示,他们预计在一年内不会使用 Twitter。 因为担心平台生态恶化,包括仇恨言论、错误信息和极端主义增加等情况,广告金主们也在陆续离开。最近,马斯克承认,自 10 月份以来,Twitter 的广告收入下降了 50% 以上。 和改名差不多同时,Twitter 的广告打折了。7 月 31 日之前,所有视频广告的新客户享受 50% 的折扣,这也和女足世界杯有关,体育赛事是 Twitter 最重要的广告收入来源。 马斯克一手蜜糖一手鞭子,他也警告广告商,从 8 月 7 日开始,如果在过去 30 天内,品牌没有在广告上花费至少 1000 美元,那么帐户将失去金色认证。 自从被马斯克收购,Twitter 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改名可能就是让往事如烟,强行翻开新的篇章,一如新任 Twitter 首席执行官 的乐观: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商业中,你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另一种深刻的印象,这是极其罕见的。 这有些类似 Facebook 更名为 Meta,扎克伯格以此明志,强调他对元宇宙的决心,以及让公司和过去的糟糕形象切割。 但这也抵消不掉 Facebook 用算法操纵用户、以愤怒创造流量、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事实。波士顿学院传播学教授 Michael Serazio 批评道: 产品本身就是问题。给它起一个新名字,并不会改变这一点。 然而,马斯克给人的印象是,从来不能以常理揣度他。有句评论说得一针见血,马斯克的个人品牌可能比 Twitter 品牌更强大、更有辨识度。 这位硅谷钢铁侠,从来敢于做相当疯狂的事情,既要操心特斯拉、Space X、超级高铁、脑机接口、Twitter,还要大举向 AI 进击,甚至很早就规划了看似科幻的人工智能图景。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顶流网红」,不吝啬表达激进观点,在社交媒体花费大量时间,分享自己的床头柜放着枪和可乐。传记作者 Ashlee Vance 这样评价他: 一个两极分化的人物,一个宗教类型的人物。 今年 4 月,马斯克也任性过一次,将蓝鸟短暂地换成了柴犬 Doge,多半是为了宣传加密货币狗狗币,Twitter 的企业品牌早已与马斯克紧密相连。 你说的 X,是哪个 X 不确定是什么微妙的原因,但我喜欢字母 X。 上周日,马斯克在 Twitter 上发布了自己摆出 X 手势的照片。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马斯克对 X 的感情。 这个字母几乎贯穿着他的创业生涯,包括 PayPal 前身之一 X.com、火箭公司 SpaceX、特斯拉 Model X、收购 Twitter 后的 X Corp,还有几个星期前才公布的 xAI。 现在搜索 X.com,出来的也是 Twitter 主页。 他还有一个孩子叫 X Æ A-12:X 是未知的变量,Æ 是 Ai(爱/人工智能)的精灵语拼写,A-12 是格莱姆斯和马斯克最喜欢的一种飞机。 马斯克的口味并不小众,X 一直十分流行,深受科技、媒体、音乐等领域品牌的喜爱,常常和科学、未来相伴相随,包括伦琴发现的 X 射线、微软的 Xbox、漫威的 X 战警。 在英文中,它还会让人想起以 ex- 开头的单词,例如额外(extra)、兴奋(exciting)和过度(excess)。 一开始,X 代表着创新和先锋,像是 Google 的秘密实验室 Google X,但当人人都通过 X 的符号,寄托改变世界的愿望,它又或多或少地烂大街了。 这也导致 X 申请商标时会遇到一些麻烦。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有数千个与字母 X 相关的商标。 周二,Twitter 官方账号从「@Twitter」变成了「@X」。在此之前,「@X」已经名花有主,属于旧金山 52 岁的摄影师 Gene Hwang。 这位摄影师收到了一封官方邮件,Twitter 请他出让使用权,并且欢迎他参观公司总部。目前看来是谈妥了,但大家更关心马斯克有没有给他钱,以及给了多少钱。 日本还有个摇滚乐队叫做 X JAPAN,这个名字已经注册了商标。网友们操心 Twitter 在日本的名字怎么取,有人建议用 X Nippon(日本的日语名称)。 另外,当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八角笼约架备受瞩目,商标争议率先打响。 Meta 之前也注册了「X」logo,覆盖范围包括「在线社交媒体服务」和「娱乐、游戏、应用开发领域的社交服务」。 不过,Meta 注册商标里的 X logo 和马斯克的 X 看起来不太一样。Meta 的 X 看起来像是两个箭头,末端指向内部,采用了蓝白配色。而马斯克的 X 则是黑白相间,更具棱角。 面对这么多 X,感觉自己就像斧头掉进河里的樵夫,被河神追问是金斧头、银斧头还是铁斧头:你说的 X,是哪个 X? 但 X 对马斯克来说,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他曾将微信作为榜样,希望亲手打造一个「everything app」。 超级应用、无限可能,或许就是 X 的内涵,借新任 Twitter 首席执行官之口,它承载了更加具体的愿景: X 的意思是无限互动的未来形态,将以音频、视频、信息、支付/银行业务为中心,为世界范围内的创意、商品、服务和机遇创造市场。依靠 AI 的推动把这一切联系在一起。 马斯克自己也解释过,为什么觉得蓝鸟过时了。 在他看来,Twitter 的名字,在只有 140 个字符来回传递时很有意义,就像鸟儿鸣叫一样。但现在用户几乎可以发布任何内容,包括几个小时的视频。未来的 Twitter,更准确地说是 X,也将增加金融方面的功能。 所以我们必须告别这只鸟。 其实在 2017 年,马斯克就有意收购 Twitter,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但至今也很难看清,他是像其他大佬那样有钱了就买传媒,还是纯粹抱着玩票的心态。 这位提议马斯克买下 Twitter 的 Dave Smith,在自己的主页加了一句话: Sorry about Twitter.
三星延长存储芯片产量削减计划 将专注高端人工智能芯片
站长之家 7月27日 消息:三星电子在报告今年第二季度存储芯片部门运营亏损34亿美元(4.36万亿韩元)后,继续削减其存储芯片产量,包括用于智能手机和 PC 的 NAND 闪存。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公布,过去六个月其半导体业务运营亏损约70亿美元。 此前,由于消费设备需求依然疲弱,三星在季度利润创下2009年以来最差季度利润后,于 4月份大幅削减了存储芯片产量。 这家科技巨头的目标是为未来创造更光明的人工智能前景:它表示,由于强劲的人工智能需求,计划到2024年加倍生产高性能存储芯片,如高带宽内存 (HBM)。HBM用于人工智能、5G、物联网 (IoT) 和图形处理应用,与传统 NAND 相比,可提供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更低的功耗。 该公司表示:“由于客户继续调整库存,服务器需求仍然疲软,但由于主要超大规模企业增加了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对高密度/高性能产品的需求保持强劲。” 在今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三星内存部门执行副总裁 Jaejune Kim 表示,三星将继续削减内存芯片产量,针对特定产品进行调整,但将把包括 HBM 在内的高性能内存芯片产能提高一倍,以应对市场需求。 Kim 表示,这些先进的存储芯片预计将持续增长。 两种主要存储芯片——DRAM 和 NAND——用于从智能手机到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设备中。例如,DRAM 内存使大型语言模型(包括 Open AI 的 ChatGPT)能够执行更高级的功能。DRAM 还有助于加快多任务处理和构建复杂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数据处理速度。NAND有助于存储数据。 三星制定了代工业务计划,到2025年采用2纳米生产手机零部件。 该公司周四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全公司营业利润为6700亿韩元(约合5.2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4.1万亿韩元。该数字好于三星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初步报告,预计其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可能下降96%,为6000亿韩元(4.59亿美元)。 尽管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下降了95%,但三星预计全球存储芯片需求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反弹。 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全球需求预计将在下半年逐步复苏,这应会导致零部件业务推动的盈利改善。”“然而,持续的宏观经济风险可能对需求复苏构成挑战。”
传苹果MacBook Air 15英寸出货低于预估50% 供应商削减产量
集微网消息,据wccftech报道,苹果听取了客户群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了MacBook Air 15英寸新品,它几乎与13英寸版本完全相同,但就需求而言,一份新报告称,人们对MacBook Air 15英寸不感兴趣。 据台媒电子时报报道,根据苹果的供应链,对更大的MacBook Air 15英寸需求并不存在,报告中没有提及具体数字,但说明如下: “据苹果供应链称,今年6月份WWDC期间发布的MacBook Air 15英寸据称没有达到客户需求预期。甚至有人呼吁供应链暂停发货。” MacRumors报道,今年7月份MacBook Air 15英寸的出货量比最初估计的低50%,这被认为是苹果供应商削减产量的原因。更大的尺寸的MacBook Air在WWDC23主题演讲期间推出,虽然许多人预计该设备将采用3nm M3芯片,但实际上这款设备采用了与MacBook Air 13英寸相同的M2芯片,因此在核心的芯片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化。 此外,考虑到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消费者在对抗通货膨胀时被迫削减开支,他们的积蓄可能不允许购买新款MacBook Air。此外,苹果在线商店销售的基本配置售价1299美元起,虽然与其他Windows 11笔记本电脑相比,该特定型号似乎具有价格竞争力,但它仅配备8GB统一内存和256GB存储。 为了获得更高配置的便携式Mac,消费者可能需要花费1999美元以上才能获得一台规格不错的MacBook Air,而目前许多人可能无法选择。另外,许多人可能会跳过升级,因为他们希望购买搭载下一代M3芯片的新Mac,这将提供更多性能和更高的能效。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认为,苹果在推广产品时仍保持自己的节奏,并没有真正跟随市场。尽管2023年被广泛认为是PC疲软的一年,但苹果仍不断发布新产品。MacBook Air 15英寸将填补其产品阵容中的空白。当笔记本电脑市场在2024年Q2复苏时,苹果的销量预计将随之飙升。 DIGITIMES Research预计,2023年苹果MacBook出货量将下降至1990万台,较2022年下降14.99%,下降程度略高于整体市场13.2%的下降幅度。这也是MacBook在疫情期间突破2000万台大关后,首次未达到2000万台。
新壹科技亮出视频垂直大模型,支持多模态,24小时训练一个数字人
作者 | 周炎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27日报道,刚刚,新壹科技发布了国内首款聚焦视频的大模型“新壹视频大模型”,以及AIGC视频生成平台“秒创视频创作平台”,首款基于商用的数字人平台“新壹数字人平台”,此外,还发布了国内首款明星数字人祝福视频制作产品“秒祝”。 其中,“秒创视频创作平台”可以在用户创作内容的过程中提供AI生成服务,其中包括文字续写、文字转语音、文生图、图文转视频等,至此新壹科技的AI生成能力已覆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内容模态。 新壹科技CEO雷涛称,AI赋能视频生产,进一步降低了视频生产门槛,用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生产更高质量的视频,这样更多人参与到视频创作中,视频行业的格局或将再度改变。 一、具备多模态感知、实时学习等核心能力,“秒创”几分钟内生成科普视频 新壹科技发布的新壹视频大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海量视频样本,具有从脚本生成、素材匹配、智能剪辑配音到数字人播报的AI全流程视频生产能力,有助于让用户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无门槛视频创作。 ▲新壹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韩坤发布会现场发表演讲 新壹视频大模型具备多模态感知、实时学习、自迭代及多场景交叉推理的核心能力。能够处理多模态的输入信息,可以理解文字的含义,识别图像的内容,感知音乐的情绪,基于对内容深度准确的理解,生成视频。 新壹视频大模型采用了自监督学习方案,会观察和学习大量的视频数据,通过分析视频的结构、内容、风格等多个维度,自我理解和把握视频制作的规则和逻辑。 新壹视频大模型能跨场景进行知识迁移与关联,选择合适素材,调整视频风格,生成满足创作者需求且质量高的视频;其可面向行业级的垂直场景对新壹视频大模型做定向训练,以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服务。 秒创是基于新壹科技视频大模型的AI内容生成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图片生成、视频生成、声音生成、数字人生成等AIGC功能,以及千万级的结构化视频库。通过秒创平台,创作者可以把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想法制作为视频,而且从文案到视频成品时间仅为5分钟。 ▲新壹科技CEO雷涛发布会现场对相关产品进行演示讲解 二、24小时完成数字人训练,3D数字人未来将成为人人标配 新壹科技的数字人平台通过多模态合成AI技术,可以将真人录制的视频和音频素材生成2D写实数字人,同时该平台在24内小时可以完成一个数字人的训练。 该数字人平台融合通用语言模型、音视频生成技术,能够低成本的生成真人播报视频和直播,有助于降低真人出镜门槛。此外新壹数字人平台还可以驱动3D数字人形象。 新壹科技发布的最后一款应用为明星数字人祝福视频制作产品——秒祝。秒祝通过对明星视频进行训练,将明星的形象和声音还原出来,生成对应的明星数字人形象。最终呈现给客户的是以明星数字人为主角的个性化定制祝福视频。 结语:20年视频行业积累经验,未来AIGC业务将在垂直场景落地 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新壹科技一直从事视频相关领域,并培养了一支代码技术过硬的工程师团队。 目前,新壹科技的AI生成能力已覆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内容模态,已经实现从大模型到平台服务再到产品服务落地的AIGC业务全链路打通。未来,新壹科技将推出政府政务、金融保险、适老养老、智能交互数字人以及游戏等垂直场景服务。
iPhone15系列参数前瞻 九月份发布可能要涨价
按照苹果的发布会以往的惯例,苹果的iPhone数字系列会在九月份中旬发布。随着发布时间的临近,iPhone15系列的产品信息已经被各大媒体和供应链曝光的差不多,消息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了。下面笔者根据网上的汇总,为大家整理了iPhone15系列的相关信息。 01 依旧是四款机型,mini回归无望 iPhone的产品线基本会两年一换,iPhone12以及iPhone13新增了mini系列,iPhone14取消了mini系列,新增了Plus。今年的的iPhone15依旧会延续iPhone14系列的布局,分别为6.1英寸的iPhone15、6.7英寸的iPhone15 Plus、6.1英寸的iPhone 15 Pro以及6.7英寸的iPhone 15 Pro Max。 02 全系灵动岛,依旧有60Hz 这一次iPhone15全系“上岛”,不用再多花两千块就能体验到灵动岛。iPhone15的屏幕尺寸为6.2英寸,比前代6.1英寸稍大一些,有可能是因为边框有所收窄,屏占比增加,iPhone15 Plus的屏幕尺寸为6.7-6.8英寸,刘海更换为灵动岛。很可惜的是,iPhone15和iPhone15 Plus依旧是60Hz屏幕。 60Hz的屏幕真的应该进入“垃圾堆”了,其成本和120Hz差别不大。笔者推测,苹果这样做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故意和iPhone Pro系列拉开差距,让在乎120Hz刷新率的消费者不得不去购买更高价的iPhone。 03 全系USB-C,快充没有进步 iPhone15系列将更换为全新的USB-C接口,而且不会有MFi协议限制。也就是说,iPhone15能使用市面上大部分的USB-C接口数据线进行充电,但是,iPhone15系列充电功率最高仍是27W,与前代保持一致。 04 A17芯片+8GB内存,iPhone15没有 已经基本确定,iPhone15 Pro系列即将搭载台积电3nm工艺(N3B)的A17芯片,该工艺是台积电的第一代3nm工艺,仍然采用FinFET结构器件。据台积电表示,相较N5制程,N3逻辑密度提升约60%,或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30%~35%,并支持创新的TSMC FINFLEXTM架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有iPhone15 Pro系列会使用A17芯片,但是iPhone15/15Plus这两款标准版机型升级到了A16芯片,相比iPhone14/14Plus的A15芯片,性能仍有一定的提升。 05 要涨价 Wedbush的分析师Dan Ives曾在去年准确预测了iPhone14系列的平均售价,他预测iPhone15系列将上调价格,并表示,过去四年内约有250.15亿部iPhone手机没有升级,尽管iPhone15系列的价格大幅上涨,但新机型的改进将促使许多用户选择这一升级。 iPhone15系列的平均售价将达到925美元,比去年高出100美元,其中iPhone15 Pro Max的售价将提高200美元,而顶配iPhone15 Pro Max 1TB的售价可能会达到1800美元(约合人民币12900元),成为史上最贵的iPhone新机。
国芯科技全系列车规安全芯片为中国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保驾护航
随着5G、AI、自动化驾驶等技术的加入,汽车联网化和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加剧了汽车的信息安全风险,未经授权的访问、车载网络未做安全隔离、敏感信息泄露等情况的发生概率大幅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架构中将发展出以车联网智能终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域,成为必不可少的数据通讯中心和通信安全中心,而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通信核心,车规安全芯片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地位,只有提高车规芯片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销售规模为78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5%。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 图1:未来汽车电子电器架构 为适应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高速发展需求,国芯科技近几年来陆续推出了系列化的车规安全芯片,包括:CCM3310S-L、 CCM3310S-T、CCM3310S-H、CCM3320S、CCM3305S等,这些芯片通过了汽车安全芯片可信安全认证EAL5+等级,是目前国内安全芯片在汽车行业专业安全认证方面达到的最高等级,证明国芯科技的车规安全芯片在安全性方面已达到国内汽车行业安全芯片的最高水准。 图2:国芯科技车规信息安全芯片路线图 以上国芯科技车规级信息安全芯片基于40nm eFlash 汽车电子工艺、采用国芯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C*Core CPU安全内核进行设计,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多功能及高安全性等特点,芯片内置高等级安全特性的硬件算法协处理器,支持国家商用密码算法及国际标准算法,根据应用需要签名验签速度可达到从每秒几千次到几十次,数据加解密速度可达到从每秒几百兆bit到几十兆bit。同时,国芯科技的车规安全芯片包含丰富的接口类型,提供充足的片内资源,支持苛刻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车内安全应用需求,可为汽车信息安全及车联网通信提供基础安全服务。 目前,国芯科技车规级安全芯片已被多家头部车厂如一汽、比亚迪、长安和北汽等批量选用,与国芯科技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合作的汽车Tier1模组厂家也已经超过30家,包括捷德、华勤技术、华阳、经纬恒润、东软、埃泰克、北斗智联和云视车联等,主要应用场景包括:OBD、ETC、TBOX、eSIM、V2X、PEPS(数字车钥匙)。 未来,国芯科技将用极具竞争力的高等级安全系列车规安全芯片,以及高效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推进中国汽车联网化和智能化加速发展,积极为中国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保驾护航,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前员工曝光特斯拉FSD闯红灯视频 引起美政府机构关注
IT之家 7 月 27 日消息,去年三月,一名特斯拉员工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他自己的 Model 3 在开启 FSD Beta 系统后撞到路障的视频而被解雇。近日,他又上传了一段更令人不安的视频,显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左转进入高速公路时闯了红灯,并且 @了马斯克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这名特斯拉前员工叫约翰・伯纳尔(John Bernal),曾是特斯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员。他在 YouTube 上有一个名为 AIAddict 的频道,专门记录他下班后用私人车辆进行的自动驾驶测试。他说,他被解雇后,特斯拉取消了他对 FSD Beta 的访问权限,但他自己的 Model 3 上还保留了之前的自动驾驶软件。 伯纳尔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视频显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左转进入加州硅谷一条高速公路时,没有注意到红灯信号,直接冲了过去,险些造成事故。这个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担忧,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将 FSD 软件从测试版升级为正式版,并提供给所有特斯拉车主。 伯纳尔昨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的视频已经引起了一些调查特斯拉自动驾驶项目的政府机构的注意,他们已经联系了他。 事实上,特斯拉已经面临着多方面的调查和质疑。美国司法部去年就对特斯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行为展开了联邦调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对至少 20 起自 2016 年以来发生在特斯拉车辆上的死亡事故进行了专门调查。今年早些时候,特斯拉应 NHTSA 的要求召回了 35 万多辆安装了 FSD Beta 软件的车辆,以解决各种安全隐患,特斯拉还被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调查。
三星确认即将推出GalaxyS23 FE手机,消息称其混用不同处理器
IT之家7月26日消息,三星今天在韩国举行了 Unpacked 活动,发布了新款折叠屏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多种设备,而且在今年年底之前,该公司还将推出更多新品。其中一款新品就是 Galaxy S23 FE 手机,这是三星针对粉丝群体推出的特别版手机。三星现在透露,这款新手机可能会很快发布。 据 Android Authority 报道,当被问及“Galaxy A54 5G 和 Galaxy S23 之间有一个 FE 尺寸的空缺”时,三星南非移动部门副总裁 Justin Hume 表示,“我们即将发布一款新产品。”他没有提到这款手机的具体名称,但 Sammobile 的消息来源早些时候已经确认,下一款 FE 手机将被命名为 Galaxy S23 FE。 Galaxy S23 FE 的外观和配置也不是什么秘密,最近曝光的渲染图显示,这款手机的外观与 Galaxy S23 和 S23 + 类似,而且也可能与它们共享一些规格。在芯片方面,三星将使用去年的 Exynos 2200 和高通骁龙 8 Gen 1,而不是 Galaxy S23 使用的高通骁龙 8 Gen 2,这一点已经通过手机的基准测试列表得到了证实。 然而,与 Galaxy S22 系列几乎所有市场都使用了高通骁龙 8 Gen 1 芯片不同的是,Galaxy S23 FE 很可能只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使用高通芯片,其它市场将使用 Exynos 2200 芯片。 除了 Galaxy S23 FE 之外,三星还在开发两款 Galaxy Tab S9 系列的 FE 版平板电脑,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平板电脑何时会正式发布,以及是否会与 Galaxy S23 FE 同时发布,IT之家将保持关注。
协作者回应“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内容有缺陷
最近“首个室温常压超导”论文一经发布,就引发各界讨论。 关注度很高,但争议也很大! 这不,不仅业界开始质疑,甚至连论文协作者都跳出来表示: 内容有很多缺陷。 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论文作者:未经允许上传论文 目前在arXiv上,讨论LK-99超导体的论文一共有两篇,最近引发讨论的是这篇。 论文里,研究人员通过改良一种铅-磷灰石结构,用铜离子取代铅离子,产生应力,在微结构中引发畸变,从而可以在127℃以下表现出超导性,并发现了一种新超导被命名为LK-99。 除了这篇,研究团队还同时发布了另一篇论文,Hyun-Tak Kim是这篇论文作者之一。 第二篇论文详细解释了带来新突破的材料LK-99,而这也是第一篇(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论文的核心所在。 其中的协作者之一Hyun-Tak Kim,是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主攻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领域,论文引用量已超8000次。 论文发布后,Hyun-Tak Kim接受《新科学家》说,两篇论文都使用了相同的方法,但“首个室温常压超导”这篇里有许多缺陷,并气愤表示: 没有经过自己允许就把论文上传到arXiv上。 此外,他也对论文中出现“迈斯纳效应”进行了解释。 按照他的叙述,虽然有视频证明出现了“迈斯纳效应”,但只有一个平面呈悬浮状,因此实际上只有一部分成为超导体。 另外,还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其实早在今年4月就有关于LK-99的研究,发布在“韩国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杂志”上。其中,arXiv这两篇论文的作者都在列表,唯独没有“Hyun-Tak Kim”。 不仅如此,其中一些人甚至在2022年8月就申请了LK-99的专利。 根据这些事实,可以发现其实在2022年8月这个团队就已发现LK-99超导体。 然后团队申请了专利,到2023年4月在韩国本土发布论文,并于7月再联合Hyun-Tak Kim教授在arXiv上发布。 同一时间,团队里的“三位韩国本土学者”又单独发了篇论文,并用首个室温常压超导的词语来描述研究。 对于此次论文作者只有三人,OpenAI技术研究员Ted Sanders暗戳戳表示: 诺贝尔奖一次最多获奖就是三人(目的不单纯呐)。 业界褒贬不一 众所周知,arXiv上的论文都是未经过业界同行评审(peer review),且此前这个领域多次发生乌龙。 所以看到这篇“室温常压超导论文”,很多学者、大牛也是纷纷拿起放大镜,仔细查找是否有问题。 一部分学者就发现,论文里有不少重要数据都缺失了。 比如,论文只是用一个磁悬浮实验结果,来证明出现“迈斯纳效应”,并没有磁化率的数据。 而磁化率是判断材料是否进入超导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材料进入超导态的两个依据:磁化率在某种条件下突变为-1,具备完全抗磁性;电阻突然消失,具备绝对0电阻) 对此,牛津大学的材料科学教授Susannah Speller就表示,没有对应数据支撑,说发现室温常压超导体还为时过早。 另外,还有人提出论文里认为,量子阱之间的电子隧穿间隔在3.7和6.5埃米之间也很奇怪,希望能解释一下涉及到电子配对机制。 此外,在实验约400k的高温下,LK-99在超导状态下其实无法携带太多电流。 根据论文,研究团队在389K(约125℃)时出现了电压等于0的情况,但同时临界电流仅为7毫安左右,这与实用化标准的1000安量级相比,差距几乎是10万倍。 对于实用性的质疑,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就是科学,不要只揪着一点错误不放。 并表示,根据论文复制实验应该很快,可以等一等,并科普室温常压超导体会给实际生活带来一系列巨大影响。 甚至还直接放出这张满是磁悬浮的未来生活图,畅想了一波。 无论结果怎样,这篇论文已经在业界引起很大关注,不知行业大咖能否复现实验。 最后,就像网友说的,科学就是要质疑,不接受质疑的就是“伪科学”。
你相信吗?前情报官员称美国不仅有UFO 还有非人类驾驶员遗骸
据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附属委员会当地时间26日,举行了一场以不明飞行物(UFO)为主题的听证会。 出席听证会的前美国空军情报官员称,美国政府长期对公众隐瞒关于UFO的项目和相关信息。 会上,前美国空军情报官员格纳什曾经在美国空军的“不明空中现象”(UAP)小组任职。格纳什说,在此期间,他获悉美国有一个专门获取坠毁UFO并将其修复的项目,且该项目已存在几十年。 格纳什表示,基于同40名证人的交谈,他相信美国政府不仅有UFO,还有UFO的“非人类”驾驶员遗骸,但他本人没有亲自看见过这些。 当天出席听证会的另外两名证人格雷夫(RyanGraves)和弗雷沃(DavidFravor)均为前美国海军战斗机飞行员。他们均表示曾在飞行时见过UFO,并详细描述了具体经历。 他还进一步解释称,对飞行员和接受训练的观察人员而言,看到UFO“并不罕见”,同时呼吁,美国政府在UFO问题上,应该对民众更加透明。 而在6月份,另有报道称,有一位美国调查人员曾亲自参与发掘UFO过程,还走入UFO内部。按照这位调查人员的说法,坠毁的UFO是一个直径为9.14米的飞碟,形状就像一小块馅饼。 更玄幻的是,该人员走进入去发现,UFO里面竟然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整个人会感到恶心、迷失方向,你在里面感觉只是待了几分钟,实际出来后发现过了4小时。 但是,目前,对于UFO各种扑朔迷离的说法,美国官方还没有对此进行过确认。
大众要智能,小鹏要市场
7月26日晚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通过大众汽车品牌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大众旗下的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深化现有合作。 两者相比,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合作披露了更多的细节: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取得小鹏汽车4.99%的股权;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作为基于MEB平台产品组合的补充,计划上市时间是2026年。 在大众宣布这一消息后,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何小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他和大众中国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的合影,其中提到:“这张照片拍了好久了,一直没有放出来······” 贝瑞德则在个人社交媒体中提到,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和何小鹏以及小鹏汽车团队进行了高度互信的交流。由此说明,双方已经接触比较长时间,且是大众中国推进了和小鹏汽车达成合作。一些报道提到,大众中国和小鹏汽车的合作意向最早开始于2022年第四季度。 大众在官方新闻稿中还提到,最新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小鹏汽车在开发领域的合作伙伴。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31日,坐落于安徽合肥,由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0%持股。 在安徽,大众中国与江淮汽车合资成立了的江淮大众,大众的安徽工厂计划在今年内正式投产。此外,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在合肥设立了高压电池系统的制造工厂。 “这一科技公司汇集研发、创新和采购功能,是大众汽车集团除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外最大的研发基地。未来,这里将有超过200名研发及采购专家开展全新智能网联电动车型的相关工作。”大众在声明中说。 大众认为,与当前的车型项目相比,合作的双方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和采购实现显著的协同潜力和成本优势。“我们将合作方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协同效应,更快地向市场推出符合中国客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同时,我们还能优化合作各方的开发和采购成本。” 小鹏汽车随后在公告中确认,双方将基于小鹏G9的平台合作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B级纯电动汽车。基于该平台,小鹏汽车提供的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车联网和辅助驾驶系统。 这些正是大众汽车,包括集团旗下捷达、宝马、奥迪、奔驰、保时捷等品牌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短板之一。 2023年5月,大众汽车集团解雇了旗下软件部门CARIAD的大部分高管——他们被认为要对汽车的软件问题负责。 CARIAD集大众汽车集团软件电子框架、数字化自动驾驶等团队而成,由前任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主导。这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团队规模一度高达5000人,以构建起大众集团12个子品牌协同的整车平台架构研发,实现硬件、软件、云端的协同,但结果却是CARIAD影响了多款重点车型的按期交付,以及制造了大众ID.系列的产品问题。 原定于2023年交付给保时捷、奥迪品牌的PPE平台已被确认推迟到2024年;原定于2025年交付给奥迪Artemis的SSP平台已被推迟到2029年。即使成功交付的大众ID.系列,也曾出现车机死机、突然黑屏等问题。 2022年12月1日,中国的ID.系列车主发起了集体维权。他们在《致上汽大众的一封信》中指出,上汽大众ID.系列大面积出现故障,包括车机频繁断网、各种故障码随机出现、大小屏幕双黑、信息消失、功能失效、车辆无法启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6月。 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与CARIAD在中国的子公司无关——这是CARIAD在欧洲总部之外的第一家子公司,成立于2022年上半年。但他们司也没有解决大众ID.系列遇到的问题,影响了该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口碑。 2023年前6个月,大众汽车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同比增加了48%,但中国市场的ID.系列交付量却在下滑,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今年上半年合计仅交付了6.24万辆ID.系列纯电动汽车,同比减少了约2%。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和中国汽车协会预计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够稳定在35%以上。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则估计,2025年这一比例能够超过50%,意味着中国市场一年能够销售超过1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7月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贝瑞德谈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他认为目前是“过热的”,已经有超过120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超过150款新车型,激烈的竞争导致汽车价格在过去几个月下降。大众ID.3就在七月初直接降价大约3万元。 如果说销量是摆在大众中国眼前的问题,那么智能化则是他们长期在中国、美国和欧洲需要面对的挑战。 迪斯推出CARIAD项目,他的想法是能够在2026年保证大众旗下的车型具备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以应对特斯拉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但因为这一项目预算超标,进展缓慢,使得这一目标不得不推迟两年。目前来看,由于今年上半年的人事动荡,这一项目可能面临再一次延迟。 一位汽车行业的投资人认为,大众汽车在中国加码研发,在中国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他们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完全可以借助后者在智能化上的积累,实现大众中国从“local for local”(即大众中国所提到的“在中国,为中国”)向“local for global”(从中国向全球)的转变。 “这并非不可能。大众整个集团在智能化上进展缓慢,中国的自动驾驶研发能力、应用已经领先欧洲,大众中国是有可能借助在中国获得的研发能力反向输出,推动大众汽车的智能化变革。当然,这仍然存在很多挑战。”一位大众汽车前员工当时在谈及大众对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门的收购时,曾谈到了大众中国的地缘优势。 大众在中国一直致力于投资自动驾驶技术。CARIAD在中国的子公司他们先后与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并与华为寻求潜在的合作机会。他们还在安徽合肥设立了除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技术研发中心。 一位曾与大众中国打过交道的人士则说,4.99%的持股比例足以体现大众快速推进合作的决心和与中国车企长期合作的信心。但双方基于成熟的平台,在2026年才能推出首款车型,可能会晚了一些,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大。 大众汽车公布和双方合作的消息后,很多人尤其是汽车从业者欢呼,“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时代的胜利。”从一定意义来说,这的确是,不管是奥迪和上汽的深入合作,双方也将基于上汽的纯电动车平台开发面免高端细分市场的产品;还是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技术合作,都是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的胜利。 小鹏汽车也将能从与大众汽车的合作中获益,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销量规模——截止2023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累计交付量才突破了30万辆,大约只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一个半月的销量。这样的规模很难让小鹏汽车在供应链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议价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毛利率水平。而大众可以给小鹏汽车提供供应链的支持。鉴于他们是长期的技术授权合作,而非大众一次性采购,因此小鹏在未来还能从合作车型的销量中继续获取收益。 “如果大众、奥迪和两者的合作能够持续,甚至是双方能够在未来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将能够实现燃油车时代外国车企对中国车企的技术输出改变为从外国车企从中国车企获取技术输入。但前提是,他们的合作是可持续的。”一位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下属品牌的员工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短期来看,资本市场谨慎看好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合作。大众宣布双方合作当天,美股小鹏汽车在盘中暴涨超过40%,收盘时涨幅回落至26.7%。
取消雷达成“睁眼瞎”?因“幽灵刹车” 特斯拉自动驾驶涉虚假宣传再遭调查
快科技7月27日消息,据报道,因为自动驾驶的虚假宣传等问题,特斯拉再次遭到调查。 报道称,美国加州总检察长办公室正在调查特斯拉,通过联系其客户和前员工,搜集有关Autopilot(自动驾驶)安全和虚假广告投诉的信息。 事件起因是2022年8月,一位2018款特斯拉Model 3车主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投诉,原因是车辆存在“幽灵刹车”问题。 其表示,自己购买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技术)花费数千美元,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他感到被特斯拉误导了。 车辆在开启了自动驾驶功能之后,会在正常行驶途中将路旁的标牌误认为是限速或者停车标志,然后猛踩刹车,给车主带来人身危险以及车辆追尾事故的风险。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有证据表明,与特斯拉完全弃用毫米波雷达有关。车辆的自动辅助驾驶,完全依靠车辆的视觉系统。 去年11月特斯拉在北美召回11000多辆推送了FSD的车辆,原因是FSD存在bug,会错误激活AEB,导致幽灵刹车。但因为车辆已经取消雷达,官方召回后,修复效果不明显。 关于特斯拉取消毫米波雷达的原因,马斯克曾透露,雷达感知确实在特殊天气下有优势,不过总体来讲,大多数驾驶场景下没啥用,还会因为增加冗余带来数据处理的麻烦。 同时,特斯拉承诺,视觉系统,可以达到满足自动辅助驾驶用的水平,但是,从这么多投诉来看,面对特斯拉的承诺,不少车主还是不够信服。
大众换挡,小鹏起飞
小鹏的股价再次飞起。 今天港股一开盘,小鹏汽车的股价便上涨26%,一度冲到78.9港元。而昨晚,小鹏汽车美股股价也在开盘后暴涨41%,达到21.69美元。 低迷了大半年的小鹏,这次眼瞅着要翻身了。 事情的背景是,昨日晚间,大众汽车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完成后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并与小鹏合作开发基于大众MEB平台的两款车型,新车型将搭载小鹏XPILOT软件,于2026年上市。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消息:大众旗下奥迪也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深化现有合作。 两项合作,均将联合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ICV)。 天风汽车在解读中称,“这是属于国内汽车行业的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国内车企电动智能化能力得到行业认可”,为后续国内整车及零部件出海打开想象空间。 何小鹏与大众汽车(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合影 大众汽车曾是外资车企在中国的代表。2019年,大众在中国销售了423万辆,达到了自进中国市场41年来的业绩顶峰。然而,此后三年大众在华销量同比不断下降,降幅分别为9%、14%和4%。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代表之一,显然大众开始与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新能源化不合时宜了。 痛定思痛的大众,这次似乎在中国找到了新的解药。 01 中国市场,大众CEO的最大挑战 今年3月14日,大众汽车集团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出现了7%的下滑,车型交付量约为830万辆,跌至11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中国,这个成绩更不理想。一季度,大众在华交付64.4万辆,下降14.5%;其中,纯电动车交付量为2.15万辆,同比下滑25.4%。 在之后的财报电话会上,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阿诺·安特立茨(Arno Antlitz) 承认,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起步很慢。尤其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大众集团需要追赶上包括比亚迪在内的竞争对手。 “我刚从上海回来,在那里待了三天,看了竞争对手的汽车、与当地的团队交谈,显然我们需要加速。”他说道。 回想5年前,中国市场是外资车企最耀眼的成绩单。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达2800万辆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国。这一年,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年销量突破400万辆,占整个大众集团年销量的40%,在中国市场占到了17%-18%的份额。中国区按比例分配的营业利润达到47.5亿欧元,占总营业利润的28%,这在整个汽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同在这一年,几家中国造车企业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蔚来、小鹏、理想,俗称“造车新势力”。 此后,兼具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起起伏伏,但自2020年之后逐渐席卷车市,中国本土品牌也借势“站”了起来。 中国本土造车品牌的快速成长,必然使得外资车企在国内市场受影响。 实际上,人们也将“大众在中国的份额正被本土品牌夺走”形容为其新任CEO布鲁姆最艰巨挑战之一。 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只有15.1%左右,自2019年以来,比例下降1/5。 市场份额萎缩还不是新任CEO面临的唯一挑战,公司还面临能源成本飙升、供应链问题等。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大众汽车的摇钱树,因而市场份额减少成为特别令人忧虑的问题。 2021年中国市场占该集团新车销量的37%,占其客车业务税前利润的15%。大众汽车集团前CEO迪斯曾称大众汽车为中国公司。荣鼎集团的欧中关系专家诺亚·巴金说:“中国对大众汽车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该公司最大的风险点。”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相关研究显示,大众在中国的部分难题来自特斯拉的冲击,后者是电动汽车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另一挑战者是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比亚迪。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9.9%,较2021年提升5.4个百分点,外资品牌市场持续收缩中;2023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8.6万辆,同比增长22.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3.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5.9个百分点。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40年来首次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取代欧美日韩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砥柱,开始全面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风向标。 大变化已经非常明显,自主品牌眼瞅着就要超过外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主力。 02 软件,大众的软肋 要说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执迷于外资汽车品牌,原因有很多;但不再喜爱大众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软件不行。 软件能力一直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短板。但当下的中国车市,正处于软件定义汽车的大爆发时期。 2020年,大众集团的第一辆纯电动车型ID.3交付延期,原因是软件迟迟无法到位;后又因车机系统在严寒时期大面积出现黑屏、死机的情况遭遇车主集体投诉,频频冲上热搜。 坊间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故事”。2020年因软件导致旗下电动车ID.3延迟交付后,大众的工程师们不得不在一个“帐篷车间”内,通过三班倒的形式,用笔记本电脑为大约1.2万台新车进行“有线OTA”,以修复软件漏洞。 即使当时,这个故事听起来也有点可笑的,要知道OTA可是中国本土车企在几年前就已经玩溜的技术。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成立汽车软件公司CARIAD,并在2021年初独立运营。 CARIAD的定位,是通过软件将大众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型,主要工作包括:开发全新车辆电子电气架构、大众汽车操作系统VW.OS和大众汽车云VW.AC。在自动驾驶方面,CARIAD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辅助驾驶和高级自动驾驶系统。 按照当时的规划,2023年,CARIAD将发布高端软件平台E³ 1.2版本。该平台将实现多种功能,包括新的统一信息娱乐堆栈和针对奥迪与保时捷汽车的远程在线更新;2025年,CARIAD将推出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可扩展的软件平台和端到端电子架构:软件堆栈2.0版本,将包含一个适用于集团所有品牌车型的通用操作系统,更重要的是适配L4级别自动驾驶。 按照这个计划,软件平台2.0将与SSP平台(可扩展系统平台)一起,成为大众集团旗下所有车型的“灵魂和体魄”。即:2025年,大众集团将彻底脱胎换骨,不仅将开启全新的生态系统,也将开启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看来,CARIAD研发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并因此一再推迟新车上市时间。 2022年5月,大众监事会在一次会议中指出,正是CARIAD在E³架构上的拖延,导致了奥迪Artemis、保时捷Macan纯电版等项目的延误。 2023年5月11日,大众汽车CFO阿诺·安特立茨(Arno Antlitz)对外表示,CARIAD或将在2027年或2028年才能将其下一代2.0平台推向市场,再度推迟新软件发布。同时,有外媒报道称,大众汽车基于SSP平台打造的首款电动汽车项目Trinity,推出时间也将推迟到2030年。 为了寻找解药,大众彼时就已将目光盯向中国。 2022年4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全新软件公司 CARIAD正式公布其中国战略,并正式成立CARIAD中国子公司。CARIAD中国,是大众CARIAD在德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子公司。 按照当时的说法,CARIAD中国的成立,最重视的是本土软件人才。CARIAD中国CEO常青表示:“本土软件人才是增强CARIAD中国子公司研发实力的关键。通过整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中的优秀人才,我们已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中国团队。” 据称,2022年CARIAD在中国共有600多名员工,预计于2023年底前实现人数翻番,其中90%以上是本土软件人才。与此同时,CARIAD中国正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合肥组建研发力量,逐步构建一个全国分布式研发网络。而中国团队将主导与参与涉及全新软件平台技术栈和产品线70%的研发工作,包括本土研发和适配。同时,中国团队还将在本土开发符合数据合规要求的数据后端,即大众汽车云 VW.AC,并实现一系列智能互联服务。 不仅在中国招人,CARIAD还在网罗中国的科技公司。2022年10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CARIAD将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并持有合资企业60%股份。今年4月,CARIAD与中科创达宣布建立全新合作伙伴关系,在华加速智能互联和信息娱乐系统研发。在合作框架下,双方也将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公司。 在今年4月的2023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大众集团宣布将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新合资公司,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新公司(“100%TechCo”)将落户合肥。随着2024年投入运营,集团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将逐步缩短约30%。 种种迹象显示,大众已经在中国开启了换挡模式。 03 中国新能源大爆发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在全球已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在一季度汽车产销同比下滑的情况下,二季度汽车产销明显恢复。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成为最大亮点。从产销量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从市场占有率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从保有量看,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 此外,新能源汽车出口步伐亦加快。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 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比例约54%,比2022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 我国之所以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如此的成绩,背后的支撑是动力电池产业。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我国动力电池的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的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原材料基本摆脱进口依赖,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电池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被市场接受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能源协会会长李阳说。 更直观的是市场数据。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中,有6家中国企业、3家韩国公司以及1家日本公司。其中,稳坐第一的仍是宁德时代,电池年装机量达到191.6GWh,市占率提升至37%,行业龙头地位仍然较为稳固;比亚迪从第4位升至第2,市占率提升至13.6%;欣旺达和孚能科技超过另外两家中国企业远景动力及蜂巢能源,进入前10。 而过去的动力电池龙头,以松下、LG、SK和三星为代表的日韩电池企业,虽装车量均有上涨,但增速低于中国公司,这四家公司合计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21年的约40%,下降到2022年的31%。 而大众,实际上除了软件的软肋外,电池也是。 2016年,大众汽车就开始意识到汽车电动化,确立了到2025年年产3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要实现这个大目标,大众汽车最初的计划是自产电池;同年其宣布投资100亿欧元,用于新建大型电池工厂。 但2018年5月,大众汽车宣布签订了价值48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外界才获知大众汽车可能改变了自产电池的计划。一个月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计划2019年与Northvolt公司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企业,并建设一座初期产能为16GWh的电池工厂。 但造电池并不是个轻而易举的事情。 除了人才、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外,单就技术一项,动力电池产业就已经衍生了多条技术路线。按材料体系可粗略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不同的材料体系和电池结构使得电池呈现不同的性能。其中,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的优异性能,在过去三十年被规模化应用在消费电子与电动汽车两大领域。氢燃料电池虽然曾在丰田的带领下,与锂电有过正面比拼,但高昂的成本与加氢储氢等基础设施的不配套都使其暂时败下阵来。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在制造业的外壳之下,仍有一个高科技的内核。未来,动力电池真正地长远发展,依然需要依托原创技术的突破,“靠砸钱,造出不电池来”。 “我们将更加注重本土技术的开发,更好地利用本土创新力量,更敏捷地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此,大众汽车正快速拓展本土开发实力。”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曾表示。 此刻,中国爆发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让过去傲慢的外资品牌开始重新思考新的生存之路。 但这对中国车企来说并不是坏事。 实际上,尽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足够大,本土车企的研发能力也日渐崭露头角,但资金仍是个大问题。 比如蔚来,此前就曾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就在上个月,阿联酋给蔚来汽车投了十几亿美金。 小鹏此前也同样遭遇资金困局,股价低迷了半年之久。如今大众又给了小鹏7亿美元投资,既解决了资金之渴,又能够获得国际车企巨头的品牌加持。 中国新能源车,在被国际巨头认可的同时,也迎来了好时代。
大众给小鹏交了50亿学费
一夜之间,大众汽车将小鹏变成了“大鹏”。 美东时间7月26日美股收盘,小鹏汽车股价暴涨26.69%,总市值一夜增加约35亿美元,来到168.48亿美元的近一年新高。 小鹏能够取得上述成绩,都得拜大众汽车送上的一份大礼包所赐。7月26日晚,大众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将联合小鹏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车型,预计于2026年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 作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还将向小鹏投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美国存托股票,每股ADS代表两股A类普通股)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并成为仅次于何小鹏、阿里巴巴之后的小鹏汽车第三大股东。 据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告诉盒饭财经,去年三季度开始,大众开始接触小鹏,商谈合作造车事宜,2026年的两款中国定制版大众车型,将通过技术授权许可的方式,搭载小鹏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能力。 上述合作官宣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 CEO 贝瑞德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分别转发了两人在去年三季度商谈时的合照。 带飞小鹏股价之外,大众汽车也直接靠这笔7亿美元的投资,一夜浮盈约1.4亿美元。但一时的投资获益,尚无法让贝瑞德等一众大众汽车高管放松警惕。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全球卖出437.2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2.8%,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32.16万辆,同比大涨48%。但是具体到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2%,降至145.19万辆,纯电动汽车销量则同比下滑1.6%,降至6.24万辆。 面对低迷的中国市场表现,也难怪贝瑞德会发出“就眼下而言,大众中国来自竞争对手们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感慨。 从燃油车时代向新能源车时代转型的浪潮中,走向下坡路的合资车企不止大众汽车一家。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AMC签约,次年成立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整车合资公司。随后近三十年间,合资车企迎来高速发展期,美系车、德系车、日系车、法系车争相进入中国。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三电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领先,曾经辉煌一时的合资车企,在转型新能源过程中纷纷遭遇危机:坐拥Jeep品牌的广汽菲克,正式申请破产;广汽三菱,进入临时停产阶段;广汽丰田和长安福特则纷纷开启大裁员。 在全面自研和外部合作的抉择中,借助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合作造车,已经成为海外车企与时间赛跑的一条捷径。 01 在大众联手小鹏之前,大众控股的奥迪,提前一步爆出了想要购买中国电动汽车商造车平台的想法。据媒体报道,奥迪此举正是为了缩短电动车型开发时间,以抢占中国市场。 奥迪如此急迫的现实原因,则在于背靠的大众这棵大树,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不及预期。 尽管大众早在2015年就立项了MEB电动平台,但直到2018年该平台才正式面世,且直到2020年才推出了第一款电动汽车ID.4。 产品上晚了一步的大众,在技术上也没能实现赶超。无论是三电系统还是座舱和智驾能力,MEB平台都落后于同时期的国内车企。 为了提速追赶中国车企,大众汽车集团2030 NEW AUTO战略日上,时任大众CEO迪斯亮相了下一代电动平台SSP,配备800V高压、先进智能化底层架构,号称可以提供L4级自动驾驶能力,智驾水平足以碾压特斯拉。 但现实却未能匹配上大众的野心。受限于旗下CARIAD软件部门开发效率缓慢,SSP平台从原定的2026年亮相,被爆出可能拖到2030年才能面世。 外部销量承压,内部电动化转型进度不及预期,成为推动迪斯下课的直接诱因。2022年9月起,原保时捷CEO奥博穆接替迪斯,成为大众汽车新CEO。 与迪斯强调软件高度自研不同,奥博穆开始倾向于寻求外部合作。 去年10月,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布局自动驾驶芯片;今年4月,CARIAD与中科创达建立合资公司,加速布局车载娱乐内容的本土化应用。 此次与小鹏汽车的最新合作,则为大众汽车进一步补上了其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的短板。 寻求外部合作增效之外,奥博穆还在大众掀起了新一轮降本计划。 今年5月,CARIAD被爆出大规模裁员消息,其大部分高管都将被解雇,只保留人事主管。导致此次大裁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CARIAD业务预算超支,且未能达到开发目标。 此次联手小鹏,除了补强技术能力之外,大众也存着进一步降本的心思。贝瑞德直言,激烈的市场竞争及高昂的动力电池价格使得车企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而通过与小鹏联合开发,“(大众汽车)在采购等领域可实现的规模效益,以及高度的本土化,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成本结构。” 02 想要联手中国车企合作造车的玩家,不止大众汽车一家。中国车企一改往昔以市场换技术的老面孔,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身份对调,开始成为新的技术输出方。 2019年,丰田宣布牵手比亚迪,借助比亚迪三电系统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2021年,吉利和雷诺达成合作,双方将首先在韩国共同生产销售基于领克节能平台的混合动力汽车…… “过去大家都在谈合资企业本土化问题,那时候可能更多说的是人才或是供应链怎么本土化。将来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可能是从产品、技术到整个运营模式都需要本土化。过去看到更多的产品和技术,甚至品牌都是外方导入,下一步可能合资企业应该从中方的合资方导入一些产品和技术,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时代。”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说道。 在大众和小鹏牵手消息引爆行业之前,另一个引发行业沸腾的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输出消息,来自宁德时代。 今年2月份,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对外宣布,将和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马歇尔市投资35亿美元,新建一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 该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初期产能计划为35GWh,匹配40万辆福特电动汽车,一举占到福特2026年底每年200万辆电动汽车产量目标的五分之一左右。 在合作模式上,宁德时代将向福特进行电池CTP(无模组电池包)的技术许可(有偿),后续宁德时代的员工将帮助工厂建造和运营,对工厂生产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福特工程师则负责电芯与整车的集成,部分设备将来自中国。 福特负责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副总裁丽莎·德雷克对外解释道,未来宁德时代的一些员工将会永久留在密歇根工厂,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 不惜购买宁德时代技术版权的背后,同样暗藏着福特希望完成降本的心思。以福特在电动乘用车市场的主力产品Mustang Mach-E为例,面对特斯拉今年开启的降价大战,福特曾表示这款车型已经无利可图。 与特斯拉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不同,福特在北美销售的Mustang Mach-E搭载了成本更高的三元锂电池。 一旦和宁德时代的合作顺利推进,福特汽车将建成美国首座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电池工厂,并由此获得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池,如吉姆·法利所说,“新工厂的电池将是生产成本最低的电池之一,将降低电动汽车的定价,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也因此更高。” 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的曾孙、福特执行董事长比尔·福特更是在和宁德时代签约仪式当天表示,在美国制造电池将使得福特更接近电池独立性,宁德时代将帮助福特“加快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制造这些电池。”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套曾被中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实践过的技术引进路线,如今开始被海外车企移植模仿。 03 大众、福特们开始掉头购买中国车企及供应链技术的时代原因,离不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的弯道超车。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六年后的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中国诞生出一批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那些向新能源汽车时代转型缓慢的合资车企,要么已经跌落悬崖,要么正深陷险地。 根据广汽集团发布的公告,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未经审计)总资产为73.22亿元,总负债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10.80%,已经进入资不抵债状态。经营逐渐困难的广汽菲克,在去年10月份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母公司Stellantis随后在中国开启了Jeep、阿尔法·罗密欧和DS汽车品牌的直营销售模式,陆续关停中国工厂。 落寞的合资车企不止法系车,日系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菱或将成为下一个退出中国的车企。 7月份,广汽三菱发布《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写到因广汽三菱产品销售远未达预期,经营陷入困境,公司决定于6月份正式进入临时停产阶段。 与广汽菲克一样,广汽三菱同样背负着高昂的资产负债率。截至2022年末,广汽三菱资产总额59.61亿元,负债总额59.54亿元,净资产仅剩约700万元,处于资不抵债的边缘。 正在计划将宁德时代电池技术引进美国的美系车福特,也在今年爆出了中国大裁员消息,波及人数可能超过1300人。就连顶着“全球第一车企”名头的丰田,也在近期爆出了裁员消息。广汽丰田称,由于“价格战压力”和“销量下滑”,广汽丰田将裁员约1000人。 暂时还位居中国汽车综合销量第一的大众汽车,尽管尚未有裁减员工的苗头,但销量已经露出逐渐下滑的危险苗头。 今年上半年,虽然南北大众累计销量仍然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卖出137.12万辆汽车,但与第二名的差距却在逐渐缩小,位居第二的比亚迪距离超越大众只差21.67万辆汽车。 不想步日系车后尘的大众,已经到了不得不寻求中国外援帮助的地步。
世界首次!武汉大学Nature揭秘黑洞新发现 中国天眼FAST立功
7月27日消息,《自然》杂志今天凌晨发表了武汉大学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依靠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该论文题目为“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出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之手。 据了解,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在观测上表现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 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 为揭秘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研究团队自2020至2022年利用中国天眼即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对该黑洞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采样时间达49微秒)的射电连续谱光变监测。 利用FAST高采样和探测灵敏度优势,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脉搏周期约为0.2秒。 该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与福特合作突遭调查!宁德时代称“项目正常推进中”,出海将成国内电池企业重要增长路线?
日前,据路透社等多家报道,美国众议院两个委员会正在调查福特汽车公司(以下简称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的合作关系。在最新一封联署信中,上述两个委员会要求福特汽车针对合作中的“交易许可协议文件”“合作协议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流向”等问题进行回复。 报道还称,福特汽车方面对此回复称其“将在美国拥有并运营这家工厂,而不是像公司竞争对手那样在其他地方建造电池厂,或者只从中国进口磷酸铁锂电池”。 而宁德时代方面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关注到这个消息,目前公司与福特的合作项目正在正常推进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2月,福特汽车宣布将和宁德时代在美国密歇根州合作新建动力电池工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该合资电池工厂将会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初期产能规划为35GWh,投资高达35亿美元,计划于2026年投产。福特汽车被要求回答此次交易的许可协议,以及合作协议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否会流向中国的问题。 对此,福特汽车方面解释称,“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宁德时代技术专家在工厂,但这些员工并不会计入该项目创造的2500个新工作岗位中。”宁德时代方面也表示其自身并不拥有电池工厂的股权,只是向福特汽车进行有偿的技术许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SNE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37.6GWh,同比增长52.3%。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其中,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86.2GWh,同比增长59.6%,市占率为36.3%,居首位。 随着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在部分海外市场,如美国的布局也面临挑战。“一直以来,国内电池企业都是通过投资国外锂矿及工厂,来化解国外的政策限制。但现在技术出口也在被调查,主要是因为部分国家在遏制中国的技术领先企业的发展。”前中银国际投资顾问兼证券分析师熊天恩告诉记者。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也向记者表示:“在当前的环境下,宁德时代未来在美国的业务难免会面临诸多挑战。” 不过,北美市场并非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出海”的唯一选择,在欧洲市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布局。如,宁德时代在德国爱尔福特(Erfurt)的首座海外工厂,规划产能14GWh,主要为宝马配套,该工厂去年12月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量产,意味着宁德时代已具备对欧洲客户的本地化生产及供货能力;宁德时代第二座欧洲工厂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于去年9月正式启动,规划产能100GWh,梅赛德斯-奔驰是该工厂首位且最大的客户。宁德时代方面预计,到2023年两座欧洲工厂的产能将达到180GWh。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此外,今年2月,国轩高科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欧洲电池制造商InoBat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产能动力电池工厂;远景动力在法国、英国、西班牙已经布局了三座零碳电池工厂,2030年远景动力在欧洲的电池产能将超过80GWh;蜂巢能源2020年在德国萨尔州建设了其首家欧洲电池工厂,并于2022年9月宣布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建设其第二家海外工厂;亿纬锂能去年曾宣布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控股子公司签署意向书,拟购买45公顷土地用于建设圆柱电池生产工厂。 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报告认为,展望未来,随着海外市场不断推进供应链本地化,出海将成为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重要增长路线。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与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全面科学地规划与评估,深刻理解市场、合理运营布局、沉淀组织能力、有效控制成本,方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切实捕捉海外市场增长机会。
美媒评大众投资小鹏近50亿:西方大厂向中国“取经”
大众联手小鹏开发电动汽车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周三晚间宣布,将向中国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后者大约4.99%的股权,双方将联合为中国市场开发大众品牌电动汽车。美国媒体指出,这一投资是对中国造车新势力投下的信任票,也再次证明中国开始迅速主导全球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大众的算盘 中国是大众的最重要市场。但是,大众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形势严峻,该汽车巨头已失去中国销量第一的宝座,正努力止住销量的下滑。在电动汽车竞争中,大众的对手比亚迪、特斯拉已经取得了领先。 投行伯恩斯坦分析师尤妮斯·李(Eunice Lee)与同事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大众投资小鹏,以及大众旗下奥迪与上汽集团联手开发电动汽车的合作,“可能是大众至关重要的一个权宜之举,旨在帮助该公司解决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的问题”。 大众汽车销量已被比亚迪超越 花旗集团分析师在一份研报中称,此举是大众为“防止在华长期市场份额下滑”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他们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是大众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的3.5%降低到今年上半年的2.4%。 对于成立只有9年的小鹏来说,此次商业合作将让其赢得一项声誉:获得了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支持。而且,大众的投资或许也能缓解小鹏投资者的担忧。此前,小鹏发布了一连串令人失望的业绩和销量数据。小鹏联席总裁顾宏地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次合作将让小鹏获得一个“可观”的经常性收入来源,可能有助于公司比预期更快地实现盈利。 西方大厂开始向中国“取经” 这笔投资也标志着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中国汽车行业此前向外国汽车制造商学习,现在已经能够做到自主技术创新。 小鹏G6 SUV 上海八六证券研究汽车分析师王汉阳表示,这可能只是“西方汽车制造商与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合作的开始”。 他说,未来的合作“将不仅限于中国市场,还将扩展到全球市场,中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合作研究和其他方式输出中国先进的电动汽车技术”。例如,大众成为小鹏董事会观察员可能有助于小鹏向欧洲和其他全球市场扩张。 受到大众投资消息的提振,小鹏股价今天在港股早盘交易中最高上涨33%,美股周三收盘大涨27%。(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央视快评】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悠悠长江水,奔涌新时代。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考察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十年间,总书记三次召开座谈会,多次沿江考察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万里长江展现出新气象。   奋进新征程,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涵养了中华文明。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刻认识到长江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努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长江流域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思用贯通,在以学促干上彰显新作为。要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推动各地区互动协作、联动发展。要坚持胸怀天下,提升开放水平,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勇于创新,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要以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大江奔流不息,发展永不止步。长江流域各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万代。   央视评论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