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稀土价格大涨 新能源车销量回升:特斯拉称能不用稀土
原标题:若出口管制 老外怎么办?稀土价格大涨 新能源车销量回升:特斯拉称能不用稀土 快科技8月7日消息,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引发了市场对稀土出口限制的预期,如果也进行管制,那么对于不少国外厂商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泰证券报告显示,近期稀土价格持续震荡,供应受高温影响整体增量有限,需求端风电迎来装机复苏,钕铁硼企业订单持续恢复。 稀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价格底部已见,特别是新能源车销量(出口)也在不断回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去年的产品占全球产量的70%,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储量,总共有4,400 万吨稀土氧化物(REO)当量,是越南、巴西或俄罗斯的两倍。 之前,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下一代动力单元很明确:零稀土需求,减少了75%碳化硅使用,减少了50%的工厂面积,做到成本降低1000美元。 对于不用稀土这件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磁性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张明表示,屁股决定脑袋,马斯克的策略更多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交代。 他认为,特斯拉下一代电动车不使用稀土,是顺应美国发展电动汽车计划的投资策略,我们要理性看待,不适过度解读。
明目张胆用Logo 特斯拉二手车被特斯拉起诉:赔偿30万
8月7日消息,据湖南长沙天心区人民法院消息,2022年8月1日,特斯拉公司以特斯拉二手车为被告,诉至法院,主张构成商标与著作权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开支50万元等。 特斯拉称,被告在店铺门头和店铺内大量突出使用特斯拉相关标识,将原告的注册商标“特斯拉”登记为商号经营二手车买卖系虚假宣传,其行为让人误以为被告与原告存在特定合作或关联关系,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和著作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 被告特斯拉二手车辩称,原告对于涉案商标的商标专用权在一次销售后已经用尽,无权禁止他人在二手车业务上使用,且被告对涉案商标的使用并未切断其与原告的关系,也不会对相关公众对所销售的二手车商品来源造成混淆,不构成商标侵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店铺门头及内部装潢大量使用与原告商标相同或近似标识,且被告总公司的关联公司曾大量申请注册与原告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故对原告特斯拉品牌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被告对涉案标识的使用,已经起到识别服务来源的作用,属于商标性使用。 同时,进行“全国唯一特斯拉二手车连锁专营”宣传,容易引人误解,所以,被告搭便车的行为,会导致消费者混淆或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开支30万元。
接棒ChatGPT,今年最具爆发力的赛道来了!
智能汽车可能会成为市场中下一个最具爆发力的新赛道。 继大众牵手小鹏之后,智能出行领域再次迎来重磅的联姻。8月4日,媒体报道丰田中国与小马智行、广汽丰田签订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投资总额预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聚焦于智能驾驶相关的业务。 从近几年的产业发展来看,智能汽车的发展正在来到一个关键的拐点,产业走向爆发期。政策的鼓励、产业拐点的临近和产业投资的爆发,或将驱动智能汽车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线。 首先是政策鼓励。对国内任何产业的发展来说,都避不开政策的影响,典型如新能源行业,正是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下,才开启了过去三年新能源爆发式的增长。而年初至今,政策对智能出行的鼓励不断在加码。 6月,工信部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支持L3级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 7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宣布,正式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未来还将推动高速路的无人驾驶开放……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商业化试点; 同样在7与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强调今年年末就可以实现全面自动驾驶; 7月末,工信部及国标委联合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在第一阶段(至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二阶段(至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指南》所给出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行业标准形成,后续的智能驾驶L3+的商业化应用和行业立法都将会水到渠成,政策对于汽车未来“智能化趋势”的定调已经毫无疑问。 所以,从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来说,汽车从传统燃油走向电气化,再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已经确定无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拐点的临近。 从近几年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新能源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新能源车造车已经成为红海竞争的格局下,汽车智能化成为所有绝大多数车厂押注的下一次产业变革。因此智能汽车概念在前几年就曾经阶段性的被市场热潮,但从资本市场上的反应来看,市场并不买账,阶段性的热炒之后,智能汽车概念并未在市场形成主流。这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在前两年,智能汽车的概念可能过于超前,产业内对智能汽车技术的探索尚未成熟,产业链上下游也并未有实质性业绩的兑现。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新能源赛道,在2020-2022年的三年间,新能源不间断的上涨背后除了政策的鼓励外,是产业链上下游净利润每年翻倍的增长,也正是基本面的强劲,才支撑了新能源行情的持续。而对于智能汽车产业而言,政策鼓励和产业发展拐点的临近,可能使得智能汽车的基本面迎来拐点。 而这种拐点的临近可以从几方面一窥究竟: 第一是产业蝶变的基础——汽车的电气化。电气化是智能化绕不开的基础,以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数据来看,在过去几年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下,目前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已经稳定在30%以上的水平上(即月度汽车销量中超过30%为新能源车),这就使得汽车的智能化有了基本的基础。 除了国内需求,海外销量同样成绩斐然,我国新能源汽车正由全球汽车产业“追赶者”蜕变成行业“引领者”,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韩国;2022年,超越德国;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实现出口21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有了跻身于全球车企前列的销量,是国内车企引领汽车智能化的底气。 第二,汽车智能化从概念走向现实,智能化真正的为汽车贡献增量价值,除了特斯拉外,众多造车新势力和老牌车厂纷纷推出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如马斯克在“X”平台上发布贴文提到特斯拉目前正在开发“FSD 人工智能(AI)拼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车辆控制”,有望今年年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理想宣布下半年将推出无图版本的城市NOA(即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和通勤NOA; 小鹏下半年将推出无图的全场景XNGP(小鹏智能驾驶系统); 华为下半年的ADAS2.0同样将实现无图化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产业链玩家要在算法领域全面引入大模型的等等。可以说,智能辅助驾驶正在迎来百花齐放的阶段,就像是锂电池创新阶段一样,这种百家争鸣的竞争将会极大程度推动产业走向商业化。 第三,汽车智能化渗透率不断在提升。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今年4月中国新发乘用车的L2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约为34%,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很多相对高级别的智能化设备渗透率更低,例如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约为12.2%,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约为7.0%。在城市智能辅助驾驶大范围推广的过程中,这些设备的渗透率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智能汽车渗透率的提升,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也将会极大的受益,并进而带动产业链利润的提升。 最后,则是产业投资的催化。在近两年的时间,我们能在产业层面看到众多资金入局智能汽车领域,以及对国内智能汽车发展的认可。除了我们在前文中提及的大众和小鹏的联姻,丰田中国、广汽丰田、小马智行的合资,还有奥迪和智己的合作,沙特和高合的合作以及阿联酋对蔚来的注资,都表明了汽车行业主流玩家乃至全球大资金对于“新势力”的价值认同。这些资本雄厚的传统老牌车企和产业投资基金的注入,必定会加速智能汽车的落地。 以投资的角度去看,智能汽车产业链还有一个优势,当前资金对于智能汽车交易的拥挤度极低,鲜少有大资金大规模进入智能汽车。以智汽车指数(930721.CSI)来看,以指数为基准的产品,规模尚不足30亿,提前布局完全不需要担心拥挤度过高的问题。
余承东曝华为系首款纯电轿跑 Model 3劲敌要来了!
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纯电轿跑登场! 余承东最新爆料,称这款纯电轿跑将会是第一个搭载HarmonyOS 4系统的新车。 新车的LOGO也很有意思——Luxeed,有猜测称,Luxeed就是Luxury Exeed,也就是奢华版星途(EXEED)。 没错,这款车正是华为和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据余承东透露, 新车是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全新品类,将在本季度“与大家见面”。 在此之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透露,“奇瑞与华为的‘baby’今年四季度就出来了。”如今看来,我们能提前见到这个新生“baby”了。 01 直接对抗Model 3 今天上午,余承东发布微博表示,这将会是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全新品类,采用了颠覆性的设计语言,还能带来突破想象的轿跑体验,并且本季度就会亮相。 给大家翻译一下:又一个“遥遥领先”、“远超同级”。 余承东还为这条微博配了一张轿跑车型的图片,从图片来看,整体采用流线型设计,扁圆大灯配合圆润的前机盖,和保时捷 Taycan有些类似,前脸采用封闭式格栅设计,车身侧面搭配隐藏式门把手,熏黑的轮毂与红色刹车钳相组合。 而车顶位置有一块明显的凸起,应该是为辅助驾驶系统准备的雷达,预计将搭载ADS 2.0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图片中车头印有 LUXEED 字母,或与新车型号有关,其中“XEED”也和奇瑞旗下高端品牌星途(EXEED)一致。 所以,新车基本就可以确定,正是华为与奇瑞合作推出的全新智选车品牌的首款车。且从余承东微博评论来看,华为与奇瑞合作的呼声也是最高的。不过,关于新车最终的名称与配置信息,目前还未正式公布。 华为和奇瑞的合作,可以追溯至2020年,当时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来源:奇瑞汽车 今年开始陆续传出双方合作的具体消息,比如新车内部代号为EH3(即LUXEED),将与星途星纪元ES基于相同的E0X平台开发而来,新车会在奇瑞位于芜湖江北新区的智能网联超级二工厂组装下线。 此前网传的谍照也证实了华为和奇瑞的合作,伪装车的左右翼子板上,配备了与问界 M5 智驾版相同的环视摄像头, 其中“Powered by HUAWEI ADS”的字样清晰可见。 来源:网络 在价格方面,目前的信息并不多,有分析称,新车会在20万-30万之间。 这也意味着,这款全新的车型,要直接和特斯拉Model 3直面竞争。 既然是华为深度合作,在智能驾驶方面,这款车就基本敲定了华为的ADS方案,这也在让其面对Model 3时有不小的优势。 不过,余承东在微博中并没有提到自动驾驶,而是特意强调了HarmonyOS 4 车机系统。所以全新升级的智能座舱,或是这款新车不小的杀手锏。 02 HarmonyOS 4有哪些不同? 8月4日,华为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HarmonyOS 4全新智慧生态系统,作为华为生态的一部分, HarmonyOS 4在车机方面也迎来了升级。 华为在大会上的透露,在 HarmonyOS 4 加持下,鸿蒙座舱将从单人单设备实现多人多设备协同体验。 新升级的鸿蒙座舱支持跨屏同播,多屏同享可以让车内前后排乘客同步观影。HarmonyOS 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则可以让华为 MatePad Pro 与车机互联,前排选择播放的视频可以实时转到后排平板播放。 此前在HarmonyOS 3 上备受好评的超级桌面功能也进一步优化,比如手机与车机的协同工作更加流畅,可以将手机上的游戏无缝流转至车机,在车内用手柄搭配中控大屏玩游戏。 甚至超级桌面还增加了无人机操作界面的流转,当用户使用无人机时,可以利用超级桌面将座舱屏幕作为显示大屏,在车内通过座舱屏幕操控无人机。 而超级桌面中的头部应用,也增加了语音操控,在智能语音操控上,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 87.6% 座舱操作均由语音助手小艺完成。 在HarmonyOS 4发布之前,今年6月,鸿蒙智能座舱已获得汽车行业首张车载语音助手 A 级认证。 可以说在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等方面,华为都将毫无保留地为新车提供最新的技术赋能。 03 不再独宠赛力斯 多个朋友多条路,一直都是华为在汽车圈的行事风格。 目前华为现已形成零部件供应、Huawei inside、华为智选三种与车企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不同,与诸多朋友交往的深浅也有区别。比如作为传统 Tier 1 供应商,华为则是提供智能座舱全栈式解决方案、华为 HiCar、MDC 车载计算平台等产品。 Huawei Inside(HI)模式下,华为则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车企联合设计、开发车型。 而华为在车型的设计上参与最深的,则是华为智选模式,这种模式下,华为不仅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还参与产品设计、 营销和销售渠道等各环节。 华为这种深入合作模式,最为人知的就是和赛力斯合作了,双方合作打造的AITO问界,一度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黑马,2022年销量达到了7.5万辆。 不过今年以来,问界的销量开始下滑, 今年前5个月,问界销量分别为4469辆、3521辆、3625辆、2437辆、5629辆,累计1.97万辆,平均算下来,每个月销量仅仅在4000辆左右,这个月销量动辄破万的新势力相比,显然有点寒酸。 赛力斯最新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7月赛力斯新能源销量为 6934 辆,其中赛力斯品牌(包括 AITO 问界系列及其他赛力斯车型)仅卖出 4240 辆,同比下降超40%。 业绩方面,赛力斯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13.9亿元-12.5亿元。 对业绩变化,该公司称,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促销导致用户观望情绪。 来源:AITO 的确,今年初,特斯拉开启了一波大范围降价,Model 3和Model Y分别降到22.99 万和 25.99 万。受降价潮影响,问界也跟进宣布降价约3万。但事实证明,降价之后并没有改善问界的销量。 究其原因,除了赛力斯品牌影响力欠缺外,华为一再强调“不造车”,也对该销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3月份,问界将海报中的宣传物料,把“AITO 问界”改为“HUAWEI 问界”,这一操作直接让问界3月的销量实现环比上涨。 不过,华为官方很快再次重申不造车的立场,不会涉及汽车制造,而问界的销量也在4月份再次下滑。 有了“不造车”的前提,虽然会影响单一合作品牌的销量,但也让华为在智选车业务有了更多的合作可能。 目前除了赛力斯和奇瑞,江淮汽车也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合作伙伴。 前不久,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透露,华为正和江淮汽车合作开发价格在100万元的问界MPV车型,预计2024年二季度量产,销量目标为上市首年交付5万辆。 这位分析师表示,问界MPV在华为的长期汽车策略中,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犹如华为的P/Mate系列在Android手机市场的超高端的定位,目标是满足高阶用户需求、提升品牌价值与推动技术创新。 今年6月,余承东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表示,很多车企玩家只有和华为合作,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甚至成为未来的巨头。 这句话显然有夸大的成本,要想兑现这一诺言,问界的销量首先就得上去,按照现在的销量数字,先不说问界,即便是奇瑞和江淮,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马斯克和小扎再提“约架”,或于8月26日在X平台直播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8月7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社交媒体X(原Twitter)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8月6日在X上向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战。马斯克称,这场战斗将于X上进行直播,并将全部收益都捐给退伍军人慈善机构。 马斯克在其社交媒体上宣战 自今年6月下旬,Meta计划推出Twitter竞品Threads以来,这对社交媒体及科技大亨一直针锋相对。马斯克于8月6日宣战后,扎克伯格随即在其社交平台Threads上表示应战。 扎克伯格回应“约架” 一、对标Twitter,扎克“惹恼”马斯克 今年6月,The Verge报道称,Meta计划发布一款全新的社交应用软件Threads,直接对标Twitter。马斯克对此表示,“看来地球已经完全由扎克伯格掌控了”,并点名要与其进行“笼斗”。 马斯克提出“笼斗” 随后,扎克伯格在旗下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发文回应,示意马斯克“把决斗地点发来”。马斯克也随即回应”拉斯维加斯八角笼“,双方”约架“正式达成。 7月6日,Threads正式发布,扎克伯格时隔十余年首登Twitter,发布了一张两个蜘蛛侠互相指指点点的表情包,毫不掩饰地暗示Threads与Twitter之间的竞争关系。 扎克伯格发图“内涵”马斯克 此后,二者时常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体能训练成果。8月6日,马斯克于X上宣布,这场“约架”将于X平台上直播,并将全部收益都捐给退伍军人慈善机构。 随后,扎克伯格在其社交平台Threads上回应,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建议将日期定在8月26日,但马斯克没有确认。扎克伯格还提议“使用一个更可靠的平台,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 次日,马斯克回应,具体的“约战”日期仍在确定中。马斯克称,明天要做头颈和上背部的核磁共振检查,可能需要在格斗前做手术,这周便会给出答案。 二、七年“口水战”,战火从何而起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之间的公开“互怼”可以追溯到七年前。 2016年,Facebook计划发射Amos-6卫星,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该卫星由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负责发射,但由于失误发射失败。 扎克伯格在Facebook发帖表示,“对SpaceX的发射失败摧毁了我们的卫星感到非常失望”。 扎克伯格对SpaceX表示失望 两年后,马斯克在Twitter上回应了这一事件,承认了自己的失误。 马斯克对该事件表示抱歉 2017年,在一次Facebook直播中,被问及对马斯克的人工智能焦虑有何看法时,扎克伯格表示,“人工智能的前景相当乐观”,并批判马斯克的观点“是消极且不负责任的”。 马斯克随即在Twitter上回击,表示“扎克伯格对人工智能的理解相当浅薄”。 马斯克关于AI对扎克伯格进行回击 2018年,Facebook因泄露用户信息遭抵制,马斯克删除了其公司Tesla和SpaceX的Facebook账号,宣布停用Facebook。并在WhatsApp联合创始人Brian Acton呼吁人们删除Facebook时表示,“什么是脸书?”。 马斯克表示“什么是脸书” 今年1月,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Meta旗下的Instagram令人沮丧;又在5月表示其旗下的WhatsApp不可信任。 二者之间打得有来有回,终于在Threads这个导火索出现后,从“口水战”演变成了“肉搏”。 三、八角笼中,谁是最后的赢家 近日,X上线直播功能,马斯克开启直播测试效果,并在直播过程中举起了哑铃。另一方面,Threads上线仅5天就达成了上亿的用户量,超越ChatGPT成为史上用户量破亿速度最快的应用。 扎克伯格发问庆祝Threads用户量破亿 在X与Threads打得火热的同时,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马扎之战”也进入白热化,#MuskvsZuck在X上成为热门话题,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 在这个八角笼中,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对二者及其旗下的品牌来说都赚足了眼球。随着“约战”时间的接近,两人的任何言论和行为都为“吃瓜群众”所关注。 结语:科技巨头八角笼中“决斗”,看谁笑到最后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马扎之战”引发全球关注。与此同时,其旗下同类产品X和Threads也在相互角逐。 谁将成为八角笼中最后的赢家,目前还难以预测。然而,这场竞争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对于马斯克和扎克伯格来说,他们的旗下品牌都可能因此受益。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场“马扎之战”都注定引发全球的关注和讨论。
LK99最新吃瓜:完全悬浮后续遇难点、韩国作者称“超导是唯一可能的解释”,印度团队3次失败后放弃
LK-99复现团队中,目前最受关注的要数“炼丹师阿翔”。 在发布完全悬浮视频引发争议一天后,阿翔再次更新一条“简单说明”视频。 首先,阿翔表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后续研究正由组里其他成员进行,并且遇到了一些难点。 另外,他还强调目前的实验仅验证了抗磁性,离发现超导还很远,即使最终验证了超导性,离应用也很远。 最后,阿翔提醒大家投资需谨慎,安心吃瓜。 △原来是这个翔? 在这条视频中,阿翔仍然保持匿名,没有透露自己的所属机构。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研究/复现团队也有了不少新进展发布,有成功也有失败。 韩国团队中的威廉玛丽学院教授金贤泰教授(Hyun-Tak Kim)也露面表示“超导是唯一可能的解释”,并对一些争议做了回答。 总之,瓜看来还要继续吃。 在不断的新消息冲击下,大家的情绪也在“全都回来了(We’re so back)”和“一切都结束了(It’s so over)”之间反复摇摆,以至于出现了太极梗图。 而韩国的二次元社区则玩起了LK-99拟人化。 世界各地复现团队进展 首先来看另一位已成功烧制出样品的航天工程师老哥Andrew McCalip(安德鲁)。 安德鲁在最新视频中,展示了样品对磁铁的反应,并表示现在是通过手机+显微镜头拍摄,单手操作很困难。 后续打算做一个辅助设备,晚些时候再拍摄更完整的展示视频。 目前安德鲁只找到了两小片带抗磁性的碎片,非常担心一个操作失误就弄丢了。 想找到更多样品的话,就得从这一堆里挑了: 另一项进展来自捷克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凝聚态物理系。 8月5日,他们成功开炉取出一锅样品。 不过后面发现,在合成时一个计算错误导致做出来的粉末不是Cu₃P而是CuP₂,修正比例后的新一批粉末已经进锅了。 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CuP₂的一个“有趣的未知相”。 再看看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of India)团队这一边。 两天前,他们第3次试验失败的时候还打算再做一批样品,并表示“永不言弃”。 然鹅试了很多个碎片,都没有表现出悬浮。 看来最终还是放弃了,并做出了LK-99没有超导性的判断结论,论文的补充材料将在下周上传到arXiv。 国内方面,知乎用户@胡豆更新表示,做好的样品对磁铁都没反应,还将继续试验。 除了世界各地的复现努力之外,韩国LK-99研究团队中的威廉玛丽学院金贤泰教授(Hyun-Tak Kim)也再次露面。 韩国论文作者:超导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在Youtube频道SEIZE的节目中,金教授再次强调“超导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这与上周他接受韩联社采访时的说法一致。 在这期节目中,金教授还进一步解释了他的观点。 关于韩国团队的样品为什么不能完全悬浮?金教授认为超导材料是一维结构,相邻的材料将是非金属,测量会同时测量两者。 金教授相信,工艺进步将增加悬浮的倾斜角度。 虽然永远不会像今天的二维和三维超导体一样完美悬浮,但仍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维结构制造出东西来。 对于缺少零电阻的证明,金教授表示测量电阻时的噪声图和数据已经发表在第一篇韩语论文中,所以没有添加到arXiv的英语论文中。 对于LK99可能是金属-绝缘体转变材料(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的质疑,金教授表示如果不连续的电阻跳变如果是往阻值更高的方向变那就是金属-绝缘体转变材料,相反则是超导体。 更早些时候,金教授表示会在明年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APS)上做相关内容报告。 没错,就是今年3月罗彻斯特大学Dias团队发表高压室温超导报告的同一个场合。 目前APS官网已确认大会2024年3月3日-3月8日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举行。 — 完 —
SpaceX星舰静态点火喜忧参半:4台发动机提前关机
当地时间8月7日一早,SpaceX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星际基地进行了“星舰”超重推进级的静态点火测试,基本取得成功:喷水系统不错,发动机还是有问题。 今年4月20日,SpaceX首次尝试超重推进级+星舰飞船组合体的轨道级发射,结果多台发动机异常,飞行约239秒后箭体爆炸解体。 同时,因为缺乏喷水系统降温辅助,发射台被严重损毁,马斯克这种过于节省成本的做法也遭到不少质疑。 本次静态点火测试的是星舰第一级原型,编号Booster 9,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固定在发射台上不动,上方也没有安装星舰飞船。 点火测试仅持续了2.74秒钟,比预期的5秒钟左右短了不少,而且不同组别的发动机点火时长略有不同,也都没有使出全力,但产生的推力依然超出了现役的猎鹰重型火箭。 不幸的是,其中4台发动机提前关机,没有完成测试,这占到了发动机总数的接近八分之一。 上次发射失败的原因正是部分发动机提前关机,看起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治,当然这也是静态点火测试的目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另外,发射台底部新安装的喷水系统表现得很好,提前释放的大量水大大减缓了33台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保护了发射台、推进级。 后续,SpaceX将安装星舰飞船原型Ship 25进行合体测试,但什么时候能再次飞行还是未知数,因为不单要解决技术问题,还得搞定当地环保机构的抗议。
供应链“筑底” 头部厂商入局 AI手机的真正竞争刚刚开始
上周接连出炉的财报似乎没有为消费电子产业带来更多的好消息,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全球消费电子巨头,也遭遇到了连续三季度营收下滑的困境。 但相较于疲软的财务数据,科技巨头的研发投入却在加大。比如,高通最新财季研发投入从去年的20.52亿美元增加到了22.22亿美元,苹果本财年的研发支出也已经达到了226.1亿美元,同比增加31.2亿美元。在即将出炉的华为半年报中,内部人士称研发占比依然维持高位。 在供应链逐步触底回升的同时,头部手机公司正在通过部署不同的技术路线,试图在下一场技术变革期获得先机,AI则成为各家关注的重要方向。近两天有消息称,苹果开始招募生成式AI人才,而这些职位将从事大型语言模型(LLM)工作。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执行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对记者表示,目前行业整体零组件库存已经明显下降,供应链基本进入“企稳阶段”,不过,供应链的反弹仍需要下游需求的强势增长拉动。 “AI功能的手机起量会对硬件的功耗、算力性能、高存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存储、摄像头、主芯片的升级。”陈军说。 手机供应链逐步“筑底” 自2022年起,受全球通胀、疫情等多方面影响,消费电子下游需求减退。 “去年三季度开始,智能手机上游供应链器件开启降价、控产清库存模式,驱动IC设计厂商大幅度削减投片量,并持续至2023年一季度。”陈军对记者表示,驱动芯片对应的高压制程晶圆产能利用率仍然仅有75%左右,但供需基本趋于平衡。 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计,显示驱动IC设计厂商盈利能力将在2024年继续恢复,整体营收利润比可能达到20%-25%左右。 “截至目前行业整体零部件库存已经明显下降,无论是内存、显示驱动芯片、摄像头芯片等均呈现该趋势。”陈军对记者表示,整体供应链的反弹速度取决于终端需求回暖速度。 从多家机构公布的智能手机数据来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降幅逐步收窄。 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10%,达2.58亿部,市场衰退有所放缓,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同比下滑5%至6430万部。前五排名中,vivo在控制库存水平后,通过一系列的新品发布以18%的市场份额重新回到第一,出货量1140万部。OPPO(含一加)凭借线上表现和渠道能力的强化排名第二。苹果以1040万部的出货位居第三,而荣耀以1030万部的出货紧跟其后。小米的市场份额环比增长至13%继续排名第五。 “我们预测,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出现温和下滑。由于零部件价格上涨和渠道库存水平下降,智能手机供应链的订单和利润出现回暖。我们预计下半年将出现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为整个行业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市场氛围。能够平衡短期市场波动和长期结构性变化的厂商将在这轮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表现强劲。”Canalys分析师刘艺璇说。 此外,政策上也释出了积极信号。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20条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的举措。其中,包括提升电子产品消费。 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中,欣旺达、联创电子、顺络电子、东旭光电、弘信电子等近期均在互动平台提及:消费类市场整体呈现回暖趋势。 东海证券认为,今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跌幅从13.2%缩窄至6.4%,随着国内消费恢复,欧美经济企稳,叠加三季度为手机新品集中发布的传统旺季,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或将实现环比进一步好转,下半年有望实现周期筑底。 AI成手机公司部署重要方向 8月7日,有消息称苹果在今年4月到7月间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正在进行“规模庞大的长期研究项目”,项目方向涉及AI大模型等。 苹果CEO库克此前也在财报会议中承认了正在对AI和大模型进行布局。“我们将AI和机器学习视为基础核心技术,它们几乎嵌入到我们制造的每一个产品中,从今年秋天开始,iPhone将具备实时转录语音邮件的功能,我们将继续投资和创新。显然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体现在研发支出上。” 除了苹果外,华为、高通以及vivo等厂商则在AI部署上有了更加清晰的落地方向。 8月4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盘古大模型将运用至手机中。华为终端BG 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总裁贾永利表示,华为语音系统小艺具有语言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手机功能的融入能力,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帮助用户完成各种任务。“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下,小艺不仅能听懂用户的指令,还有对场景的编排能力。” 高通则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对外展示在手机上运行100亿个参数的大语言模型。从高通已有的模型落地案例来看,其边缘大模型相当于云端大模型的“感知器官”,从而将AI功能在终端设备上实现。 “算力和算法的突破上行业日新月异,前几年我们做一个多帧的HDR算法就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但是今天看到ChatGPT展现出来的能力就已经让人非常惊叹。”vivo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李卓对记者说。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在2018年,vivo在深圳、北京、杭州、南京以及美国圣地亚哥投资建立“vivo AI全球研究院”,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在今年七月底,vivo发布了一款6nm制程工艺的自研影像芯片V3,其中搭载了包括算力加速引擎、超感人像系统等在内的自研算法矩阵,也为AI在端侧影像上的落地提供了应用方向。 李卓认为,从光学、算力、算法三个维度看,算力和算法发展速度将会跑得会更快。“算法一方面可以往芯片去做,另一方面可以走计算光学这条线,如果把算法标的和AI光学结合起来,技术潜力发展较大。” OPPO方面虽然对公司在AI上的进展鲜有透露。但从过往信息来看,该公司从2019年开始也在加大投资金额,以构建包括AI在内的底层硬件核心技术以及软件工程和系统能力。 “目前手机厂商对于AI的布局还处于探索阶段,手机公司推出的语音助手均是实现AI落地的前期抓手。”陈军对记者表示,AI功能的手机起量会将进一步推高对硬件的装备竞赛,从而带动包括存储、摄像头、主芯片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升级。 “高端市场的竞争刚刚开始” 在陈军看来,下一阶段,AI功能将成为终端厂商竞争的关键点,但目前在供应链技术上,国内高端市场仍以折叠屏、影像等技术为核心竞争点。 分析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高端市场白皮书》中,2017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高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8%,2022年,中国高端手机销量占到全球整体市场的26%以上,位居全球第二。 上述机构预计2023年,零售价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7500万部以上。虽然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整体销量中占据大头,但过去几年,国产手机在这一市场的增长率逐渐从个位数上升至两位数,头部玩家的高端份额也逐步提升至10%以上。 折叠屏技术的成熟是其中一个关键助推力。 从各大手机厂商的布局节点来看,在折叠屏领域的研发投资周期已经拉长至三年甚至是四年,研发覆盖了折叠屏产业链中的铰链、UTG玻璃、液态金属、MIM结构件以及屏幕等器件。目前各厂商仍在积极开发折叠屏新的技术升级点,如无偏光片COE、低温多晶氧化物LTPO、超薄电子触控玻璃UTG等,可以说各终端品牌的创新已经渗入到了折叠屏的结构和材料领域。 除了折叠屏外,手机影像技术也是国产手机与苹果在高端市场“掰手腕”的重要利器。 影像赛道一直是中国手机厂商的优势领域,从2017年开始步入多摄时代,一部智能手机搭载的后置摄像头从双摄或三摄发展到了现在的五颗摄像头。而在2019年计算摄影概念出现后,从多摄像头拍摄、美颜设置,到多帧融合技术不断涌出,手机厂商们每年在这一赛道上的研发投入费用更是高达十位数。 记者梳理产业链发现,除了苹果外,国内厂商中,无论是华为的计算光学、vivo的影像算法矩阵,还是小米的亿级像素以及OPPO的超光影图像引擎,这里面涉及的自研芯片、镜头、传感器、平台的ISP、算法以及调试方向认知都成为了国产厂商过去几年主要攻克方向。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对记者表示,手机的拍照效果好,性能强,就需要有很多的算法叠加,消耗的是CPU、GPU的资源,从而产生功耗让手机发烫,所以在定义产品时,芯片的能力成为了实现影像效果的基础之一。“未来手机行业竞争考验的是厂商全链路的技术能力,不比其他人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独特的地方,而将市场需求转化成IP,硬件是一个载体。” 从V1开始,经过两年多迭代,目前vivo的自研影像芯片已经进入6nm制程,并且成为安卓手机中首家实现4K电影人像拍后编辑功能的厂商。 在公开信息中,V3是一颗与手机主芯片深度结合的新品,而vivo在与高通、联发科的调试中,均成立了专门的联合研发团队。“这样可以更加灵活的调动其中的计算单元,实现电影级焦外散景虚化、全自动主体焦点检测等技术能力。”李卓说。 “自研芯片使得品牌可以有更多时间、以更高的效率打磨和优化算法,自研的效率会被提高。”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师齐英楠对记者表示,苹果的优势就在于拥有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算法,在产品开发周期上具有优势,芯片流片出来之后就可以做适配。 而在AI上的布局上,苹果自研芯片也将扮演着关键角色。今年年初时苹果就与英伟达、AMD厂商就台积电的AI芯片产能展开竞争,以求在M2系列新芯片持续导入AI加速器设计。 齐英楠认为,对于高端市场的突围,产品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影像、折叠屏、人工智能在内,国产手机想要实现全面赶超需要长周期的布局,现在高端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SpaceX成功测试超重型火箭助推器 星舰将再次出征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SpaceX 公司今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星际基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火箭测试,为其下一代太空运输系统星舰(Starship)的飞行试验做好了准备。 这次测试的对象是 Starship 的第一级原型,也就是超重型火箭助推器(Super Heavy Booster),编号为 Booster 9。其在星际基地的轨道发射台上进行了静态点火测试,短暂地点燃了它的 33 个猛禽发动机(Raptor Engine),并在地面上固定不动。 IT之家注意到,测试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发动机都完美运行,有四个发动机提前关闭。但是,33 个发动机中有 29 个正常工作,而且 Booster 9 和轨道发射台都没有受到损坏。 “祝贺星际飞船团队通过了今天的测试,”SpaceX 公司的约翰・因斯普鲁克(John Insprucker)在直播中说,“这让我们离下一次飞行试验更近了一步。” 星舰是 SpaceX 公司的下一代太空运输系统,设计用于将人员和货物运送到月球、火星和其他地方,已经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飞行试验。该试验于 2023 年 4 月 20 日从星际基地发射,目标是将上级原型 Ship 24 送到地球半圆形轨道,预计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上着陆。但是,那次任务没有成功,星舰在起飞后不久就出现了几个问题,SpaceX 公司发送了自毁指令,将飞行器在墨西哥湾上空摧毁。 4 月 20 日的发射还对星际基地的轨道发射台和周围的设施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SpaceX 公司在发射台下安装了一个喷水系统 —— 一个喷水的钢板,用于减弱超重型火箭助推器 33 个猛禽发动机产生的巨大能量。在今天的测试中,这个新的喷水系统似乎表现得很好,大量的水向上喷向点火的猛禽发动机。 即将进行的飞行试验将涉及 Booster 9 和一个上级原型 Ship 25,目标与第一次发射相似。然而,这次发射何时进行还不清楚,因为技术问题并不是 SpaceX 公司必须解决的唯一障碍。例如,一个由环境和土著团体组成的联盟目前正在起诉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该机构授予了从星际基地发射星舰的许可证。这起诉讼声称,该机构没有正确评估这样的发射可能对得克萨斯州南部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并要求在任何更多的星舰从该地点起飞之前,进行更严格的环境审查。
核聚变时代到来?美国科学家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设施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当地时间周日,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宣布,美国科学家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第二次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去年12月,该实验室首次实现了“核聚变点火”,创造了历史。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发言人表示,今年7月30日,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国家点火装置(NIF)进行的一次实验中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产生了比去年12月实验更高的能量输出。该发言人补充说,最终结果仍在分析中。 “自2022年12月在国家点火装置首次证明核聚变点火以来,我们一直在继续进行实验,以研究这个令人兴奋的新科学领域。在7月30日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在国家点火装置重现了核聚变点火,”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表示,“按照我们的标准做法,我们计划在即将召开的科学会议和经过同行评议的出版物上报告这些结果。” 两位知情人士称,7月份实验的初步数据显示,此次核聚变实验产生的能量输出大于3.5兆焦耳。这些能量大约足以为一台家用熨斗提供一个小时的动力。 去年12月5日,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一次激光核聚变实验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当时,科学家们将一束激光聚焦在一个燃料目标上,将两个轻原子融合成一个密度更高的原子,从而释放出能量。美国能源部称,该实验短暂实现了所谓的核聚变点火,激光将2.05兆焦耳能量传递给目标后,产生了3.15兆焦耳的能量输出。换句话说,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比用来驱动该实验的激光能量还要多。 美国能源部当时称,这是“经过数十年努力取得的重大科学突破,将为国防和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科学家们在大约一个世纪前就知道核聚变为太阳提供能量,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地球上研究核聚变。如果企业能在未来几十年将这项技术扩大到商用水平,这样的突破有朝一日可能有助于遏制气候变化。(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印度“月船3号”8月下旬挑战登月 目前距离月球仅4313公里
“月船3号”完成一次月球轨道缩减机动后,航天器的远月点距离从18074公里减少到4313公里。 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3号”(Chandrayaan 3)距离月球只有4313公里,预计8月23日尝试在月球南极表面软着陆。 继8月5日“月船3号”进入椭圆形月球轨道后,8月7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宣布完成一次月球轨道缩减机动,航天器的远月点距离从18074公里减少到4313公里。“航天器成功完成了计划中的轨道缩减机动,发动机的再点火使它更接近月球表面。” 据《印度时报》报道,这次月球轨道缩减机动完成后,ISRO还将开展3次操作,逐步降低航天器距离月球表面的高度。下一次进一步降低轨道的操作定于8月9日。在着陆舱脱离推进舱之前,整个航天器必须从目前的椭圆形绕月轨道进入1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然后再尝试将着陆器“维克拉姆”(Vikram)和月球车(Pragyan)这些着陆舱模块与推进模块分离。 分离后,ISRO预计于8月23日尝试在月球南极表面软着陆,实现印度首次登月。如果着陆成功,印度将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月船3号”是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也是印度第二次尝试将探测器送上月球。此前,印度第一个月球探测任务“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发射升空。11年后,印度第二个月球探测任务“月船2号”于2019年7月22日发射,计划让月球车登陆月球南极。但在2019年9月7日,“月船2号”的着陆器在预计软着陆前几分钟坠毁于月球表面,印度首次探测器登月尝试失败。 “月船3号”于7月14日搭乘印度空间研究组织LVM3火箭从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升空,计划再次挑战登月,着陆后将在月球表面开展14天科学活动。其中,2米高的“维克拉姆”着陆器携带了4个有效载荷,用于研究月震、月球表面如何允许热量通过、等离子环境,以及更准确地测量地月距离。月球车上的两个载荷将使用X射线和激光研究月球表面的成分。
韩国人为何不买特斯拉了
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王笑渔 编辑 | 周到 头图 | REUTERS 1. 韩国人通宵狂欢,彻夜未眠,白天全靠冰美式来续命;而日本人只需要一杯大麦果汁,就可以活蹦乱跳一整天;中国人则期盼一个调休的节假日,最后还是在单位加班加点。 2. 韩国人现在更倾向于购买本土品牌的汽车,而不再购买特斯拉。 3. 特斯拉在韩国的销量逐年下降,从86%下降到21%。 4. 韩国政府提高了对电动汽车的补贴门槛,导致特斯拉的销量下滑。 5. 韩国本土品牌如现代、起亚在电动车市场上发力,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6. 特斯拉在韩国的能见度较低,销量不如梅赛德斯-奔驰的电车。 7. 特斯拉在韩国的售后服务质量低于平均水平,客户对其不满意。 8. 韩国本土品牌的电动车在设计、三电技术和环保用料方面有所突破,逐渐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9. 韩国本土电动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有待提升,需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0. 韩国本土电动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价需要做出调整,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东亚有三大卷王,不睡觉的韩国人、不吃饭的日本人、不放假的中国人。 韩国人通宵狂欢,彻夜未眠,白天全靠冰美式来续命;而日本人只需要一杯大麦果汁,就可以活蹦乱跳一整天;中国人则期盼一个调休的节假日,最后还是在单位加班加点。 三个“东亚卷王”国家之间,只间隔着黄海和东海、时差也不过1小时、三个国家的首都之间的飞行时间也就2到3个小时,但差异可谓是大相径庭。 前段时间,我去了趟韩国首尔。或许是因为在汽车媒体养成的职业习惯,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韩国人现在都开什么车——韩国本土的起亚、现代、捷尼赛思,仍是能见度最高的“三大品牌”。 但与三年前不同的是,街上偶尔会“蹿”出特斯拉的身影。 不过,在国内的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道路上,我们经常能够出现被特斯拉包围,亦或是车管所被特斯拉包场上牌的情形。而在韩国首尔,哪怕是在首尔三大富人区,特斯拉在路上的能见度也远不如梅赛德斯-奔驰的电车。 用“三瓜两枣”一词,来形容特斯拉在韩国的销量毫不为过。 根据韩国YTN电视台的报道,自从2017年进入韩国市场之后,特斯拉在2020年,达到进口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巅峰86%,此后逐年下降,在2023年仅剩21%。 继“韩国人不睡觉、不生孩子”之后,现在韩国人也不买特斯拉了。 01 “国产车更香,谁还买特斯拉” 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开着“韩国国产”起亚汽车的韩国司机师傅。他在回忆时说道,特斯拉2019年进入韩国市场时,曾掀起过一轮抢购热潮,韩国人甚至在特斯拉门店排队看车。但随着韩国国产品牌在电动车上发力,买特斯拉的人就少了很多。 在韩国,特斯拉理应是大杀四方的存在。 要知道,韩国的国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与我国的浙江省差不多大小。而且,南北两大城市首尔与釜山之间,开车也不过400公里,坐高铁也就2个半小时。即便是到了冬季,按照特斯拉续航里程打五折的习惯,跑一趟电动车“釜山行”,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不建充电桩的车企,在韩国拿不到全额的补贴 虽然占尽先天优势,但特斯拉在韩国已经属于是“摆烂”状态。据CarIsYou数据显示,2022年特斯拉在韩国的新车注册量为14,571辆,同比下降18.3%。到了2023年,特斯拉韩国的销量腰折,第一季度新车注册量仅卖出1,303辆,同比减少一半。 从今年1-6月累计销量看,现代(32.8万辆)、起亚(29.3万辆)和捷尼赛思(6.9万辆)占据了前三名,宝马(3.8万辆)和梅赛德斯-奔驰(3.5万辆)分别处于第五和第六的位置,奥迪和沃尔沃在第九和第十,特斯拉连前十都没挤得进去。 “补贴断奶”,是特斯拉跌倒的直接原因。 2019年,Model 3登陆韩国市场时的定价为5200万韩元(约人民币29万元),看起来中规中矩。但算上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的补贴,一台特斯拉当时在韩国的落地价格,仅需人民币19万元。 然而,从今年初开始,韩国政府提高了补贴的门槛。 如果想要获得最高680万韩元的补贴,汽车制造商还需要满足4项标准,包括单次充电最大续航、是否达到政府指定的环保汽车销售目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应用。此外,只有售价在5,700万韩元以下的电动汽车,韩国环保部将给予100%的补贴。 如果像比亚迪那些不建桩、不智能的车型,进入到韩国市场的话,拿政府补贴的时候要吃不少亏。而特斯拉也正吃了补贴调整的亏,在今年初补贴调整后,Model Y长续航版曾一度卖出了8499万韩元(约人民币47万元)的高价。 谁会买350公里续航的特斯拉呢? 不过,今年7月,特斯拉的传统艺能之“定价创新术”又开始发力。 特斯拉将中国制造的Model Y出口到韩国,并且定价仅比补贴的门槛低了1万韩元(约人民币55万元)。如果还要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像仁川市的特斯拉补贴后,能降到47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这一落地价,比特斯拉在中国还便宜1万多。 至于韩国会不会出现“特斯拉满大街跑”的情形,可以放心地告诉你,不会。 “之前,因为竞争者少,所以消费者愿意选择特斯拉。现在很多品牌都推出了电动汽车,特斯拉销量难免下滑。”韩国汽车融合技术院院长Lee Hang-gu认为,特斯拉最初的优势,即续航里程长和自动驾驶系统,在近几年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失去吸引力。与此相反,质量、对售后的不满,以及价格不透明等缺点逐渐显现。 在2023年上半年,韩国KICSI进口汽车服务指数中,沃尔沃获得75.74分(满分100分),排名第一;而特斯拉得到64.9分,排名第13位,其售后服务质量低于韩国进口汽车品牌的平均水平。调查显示,特斯拉未能在服务设施、准确定位问题、履行承诺等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 抛弃特斯拉、选择“国产品牌”,这股韩流势不可挡。 02 韩系电车,发育得如何了? 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是,韩国国内始终是由其“国产品牌”占据大头。 2022年,韩国国内汽车销量前20名的车型,全部来自韩国本土厂商。包括现代和起亚在内的韩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在本土占据市场份额约80%。 在切换到电动车赛道之后,就像“上海特斯拉现象”一样,特斯拉在韩国掀起的抢购潮,让起亚和现代如坐针毡。于是在2021年,“韩系两兄弟”相继发起反击。起亚发布了基于纯电平台E-GMP的首款车型EV6,而现代则发布了首款车型IONIQ 5。 不过,韩系电车,此前主打的是一个“猥琐发育”。 这不禁让人想到,起亚中国COO杨洪梅曾在某论坛上所说的话,“你先打,我后面再进来抢市场”。在他看来,“让敌人先去试伤好了,我兜里都是钱,都是技术。我们又没有放弃中国市场,在合适的时候进来收拾你们也是一种策略”。 钱,起亚兜里确实有。 7月27日,起亚公布二季度财报。期内,起亚实现收入26.244万亿韩元(约合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0%;毛利率约为23.1%,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赶超以控成本闻名的特斯拉。此外,起亚汽车当期的营业利润率达到了13%,也超过特斯拉同期9.6%的营业利润率。 但技术,起亚目前的实力仅停留在PPT层面。 带着求真的态度,前不久我就去参观了起亚位于韩国的南阳研究所,并且试驾了起亚接下来将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两款纯电车型。具体聊聊三个层面的感受——设计、三电、环保。 首先,设计上全靠“吹”。 从特斯拉Model 3开始,纯电动车长得越来越像“鼠标”——脑袋小、身子大、尾巴长。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电车都在极力地追求低风阻的设计,只能把迎风面积尽量缩小。 然而,从起亚EV5和EV9的最新设计语言来看,其硬朗板正的外观造型,多少有点把风阻不当回事了。尤其是前脸部分,起亚祖传的“虎啸式”设计元素得到了保留。 EV9 设计师出的难题,由工程师来解决。 在南阳研究所里,有一座耗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全尺寸风洞,相当于3层楼高。它拥有直径8.4米的超大型传动轴,能形成最大时速200km的强风。只有反复进行风洞试验,才能对风阻和风噪的参数进行调整。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风洞每天就要“吹掉”25万元。 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自主品牌拥有自己的风洞,只能向中汽研等专业机构去租用场地。 虽然,这是韩国唯一的一座风洞,但起亚的每一款产品在设计之初,都会在这里经历无数次的风洞试验。在保障车辆造型的美观和车身框架牢固的同时,极力实现更小风阻的车身流线。 EV9的车身流线饱满 其次,三电技术全靠“堆”。 电车没有技术含量,似乎已经成为普遍认知。相较于内燃机而言,电机和电池的技术门槛确实更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电系统的研发已经触顶。对于绝大多数的电车而言,头上依旧扣着“市区起步快如豹,一上高速慢如驴”的帽子。 燃油车时代的三大妈,现在要换人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汉EV能轻松做到3.9秒的百公里加速,但最高时速只有185km/h。可能你会说,国内限速都是120km/h要那么高的极速没有用。但你要知道,如果出口到像德国这样有不限速高速的国家,恐怕连厢货都要辇着你跑了。 EV6 GT 这次我在亚洲规模最大的HMG驾驶体验中心,把即将在中国上市的EV6 GT车型,踩到了262km/h的极速。该车搭载的双电机系统,综合输出功率高达430kW,综合输出扭矩高达740N·m,高性能电机每分钟转数最高可达21,000次。 通常来说,提高电机的输出有两种方式,要么增加电压,要么减少电机的电感。但EV6 GT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后轮电机系统上采用2-Stage motor System——即通过两个电机控制器,来让电机达到更大的电压。 在EV6 GT方向盘的下方,设置了一个黄绿色的“GT模式”按键。按下这个按键后,双电机控制器将开始工作。此外,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减震器等部件会自动设置在最暴躁的状态下。不论是起步阶段亦或是中后段再加速,动力输出源源不断。 EV6 GT 最后,环保用料上全靠“骗”。 为了营造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高端,越来越多皮革材料被贴在车内。但鱼龙混杂的皮革包裹,让甲醛问题更加棘手。前不久,懂车帝进行的“4小时暴晒测试”中,只有2台测试车辆的甲醛含量没有超标;有97%的车,暴晒后出现了甲醛含量超过推荐值(0.1mg/m³)的情况。 “在设计时,尽可能采用亲近自然的、可持续的材料。”起亚高级副总裁、起亚全球设计中心总负责人Karim Habib专务(约等于我国“高级常务董事”)向虎嗅表示,起亚制定了“可持续设计战略”,计划逐步停止使用天然皮革,增加玉米、甘蔗、天然油料等植物性材料的使用。 EV9 “无皮革”的理念,并不是让消费者牺牲氛围感,亦或是坐在织物座椅上忍受“闷屁股”的尴尬。在设计中心,起亚展示了他们应用生物塑料、生物聚氨酯、再生PET面料等十种必备的可持续材料。 比如,EV9的座椅就不是用皮革,而是从玉米中提取的环保材料制成。 EV9 从触感和观感上来说,这种生物PU材质与传统的动物皮革并没有明显的区隔感。而这种感觉就像,许多人均上千的素食餐厅,将素食做成肉食的模样和味道。不禁让人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旁白——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在与Karim Habib交谈中,他反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的理念是不是太超前了?”我当时的回答是,人们对于全新的事物,总会需要时间去适应它。而Karim接着说道:“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做好准备,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03 写在最后 “韩系电车”在韩国本土打赢特斯拉,并不是纯靠产品力和品牌力。因为,韩国政府的补贴,也稍稍助力了一把国产车企。根据今年的补贴标准,韩国本土电动汽车的补贴至少要比进口电动汽车多250万韩元。或许因此,让用户会更愿意购买韩国本土生产的纯电动汽车。 但来到中国市场,韩系电车就没法拼“爹”了。 考虑到当前中国市场的极度内卷,起亚并没有把EV6的普通版车型投放进来,而是先用小批量的高性能车型EV6 GT,让消费者建立其在电动化产品上的基本认知。 EV9 今年主打的是中型纯电SUV起亚EV5,该车型将会在8月底的成都车展全球首发,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海外。明年,起亚将在中国推出中大型纯电SUV起亚EV9。该车型将配备两颗激光雷达,支持L3级自动驾驶——更直白一点讲,一款对标蔚来ES6,另一款更像是“纯电版的理想L9”。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韩系电车在中国市场的定价要做好“不赚钱”的准备。像隔壁的德国大众,滞销多年的ID.3,稍微降一降售价,订单量就源源不断往上涨。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卖不出去的合资,只有价格不到位的合资。 从长期来看,韩系电动车想要在中国市场里分一杯羹,光把新车投放进来还远远不够。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和配置的需求日新月异,只有扎根够深,才能懂得够真。 毕竟,韩国人都不生小孩的话,又怎么能理解“奶爸们”最迫切的需求呢?
天天学习|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千年坊巷焕新彩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系列稿件,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空中俯瞰三坊七巷,飞檐翘角、古厝连绵,屋顶如波浪般延伸铺展,十分壮观。   占地约40公顷的三坊七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曾走出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人物。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却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彼时,福建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进三坊七巷,拆除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转而建设商品房。   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反映情况。看到来信后,习近平立即让福州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   1991年3月的一天,在林觉民故居,习近平亲自主持了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同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对话十分简短,但却彻底扭转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也助推了福州将保护城市文脉形成制度性安排。 2023年6月14日,游客从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前走过。   在办公会现场,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100多天时间就把这里抢修起来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历史建筑也陆续被修缮、保护起来。”时隔多年,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回忆起这次文物“解救行动”,仍记忆犹新。   林觉民纪念馆开馆当天,习近平专程来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作出整改指示。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南后街。   30年后的2021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访这片古街区。此时,三坊七巷游人如织,已成为中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考察中,总书记有感而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言语间,流露出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思考。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总书记一次次寻访传统,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强调保护与传承,传递出他对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与未来的希望。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面向未来,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天天学习|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良渚遗韵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系列稿件,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季夏时节,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千年盛景再现眼前——雄伟的莫角山宫殿区迎接八方来客,绮丽的风光中,远古时期的城池与河流静静地讲述着动人的良渚故事。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山石裸露,尘埃漫天,矿场的采石爆破声此起彼伏。长期的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良渚遗址群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良渚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转折出现在2003年。   这一年的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并听取情况汇报。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的这番话,重锤般敲在每个与会者的心里。   “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有与会者如实汇报。   “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当机立断。   “习近平同志态度非常坚决。”良渚遗址发现者、考古学家施昕更的后人施时英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次日,习近平便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这片“美丽的水中之洲”终于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   “从那时起,我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时任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说,良渚遗址保护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   次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专门向习近平汇报了工作情况,习近平看后批示道,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5月11日,习近平又给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不知是否做好了各种准备。”   根据此批示,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特别报送了《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报告》,就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现状及已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同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和设想。习近平看过报告后于7月4日再次批示:“请杭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保护和申遗工作。”   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下,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   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   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同年10月31日,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蒋卫东:“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此后几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考古学家还发现,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专门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3年后,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这样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图为2021年7月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   良渚文化照见古今。如今,良渚古城遗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1︰1精准复原“宫殿巨型木构”。5G数智体验馆内,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体验良渚先民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在访客中心,游客可以通过“5G+AR魔镜”设备“穿戴”服饰玉饰,通过“5G+MR”设备“接触”立体化的珍贵文物……   一端连着中华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另一端连着现代数字文化,良渚古城遗址历经数千年沧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人们在这里回望历史、触摸历史场景,感悟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智慧和文明之光。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李珊珊   编   辑丨李璇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美军用人工智能操控无人机 开启“危险游戏”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美国空军研究实验所宣布,他们于近期使用人工智能(AI)软件成功试飞了一架XQ-58A“女武神”无人机。   报道称,此次试飞,是美国空军历经两年研究的成果。 《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军事评论员魏东旭解读称,人工智能操控的军用无人机特别适合作为“忠诚僚机”使用。执行任务的时候,让智能化的无人机打头阵,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飞行员的安全。 智能化无人机可以进行自主编队,也可以和有人驾驶的战斗机进行协同作战。 智能化无人机可以扮演“会飞的导弹舱”的角色。一旦发现高价值目标,它就可以发射空对空导弹,或者投掷精确制导的弹药,去打击空中和地面上的目标。 智能化无人机还可以进行电子干扰和电子欺骗,一旦发现有人驾驶的战斗机面临对方的火力锁定,无人机甚至会“牺牲自我”去挡导弹。 《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截图   然而,魏东旭同时指出,让人工智能操控军用无人机,虽然能够提高作战效能,但也面临许多问题。 人工智能是没有情感的,也没有道德标准,它们依托于程序控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会考虑到附带伤害。 举例来说,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平台在进行火力打击时,不会考虑平民伤亡的情况。这也意味着,智能化的无人作战平台很可能会变成非常残酷的杀戮机器。 美军若大量使用这种平台,就开启了非常危险的战争游戏,甚至不排除美军自身会受到危害。因为一旦人工智能失控,就分不清敌我,可能会出现瞄准同伴的情况。
世界粮价反弹,谁是罪魁祸首?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23.9点,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却比上月上涨了1.3%。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截图   分析认为,7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反弹的原因,除了全球极端天气导致粮食减产预期增强之外,更主要的是“人祸”。   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的中止实施加剧了粮食市场恐慌,从而推涨了粮价。而对此,一直带头制裁俄罗斯的美国难辞其咎。   不是“制裁”的制裁   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农产品出口息息相关的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于上个月到期时,俄方宣布不再续签该协议。   俄罗斯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称,该协议过去一年的执行情况“非常令人失望”,俄方只会在己方诉求取得具体结果时考虑恢复该协议。 路透社报道截图   该协议的中止执行非同小可。   要知道,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而乌克兰位列第五,两国的谷物出口量合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乌俄两国经黑海港口的农产品出口受到干扰。而美国在拉拢西方国家加码制裁俄罗斯的同时,一直信誓旦旦地保证制裁并不涉及农业相关商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输。   由此,去年7月,俄罗斯、乌克兰分别与土耳其和联合国签署一揽子协议,包括初始有效期120天的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简称“黑海协议”),以及有效期3年的俄罗斯食品与化肥出口正常化备忘录(简称“备忘录”)。   迄今为止,“黑海协议”已三度延长,最后一次有效期截至今年7月17日24时。   据联合国估计,“黑海协议”的签署确保超过3200万吨乌克兰农产品从乌3个黑海港口出口到45个国家和地区,帮助降低全球粮食价格超过20%。   而俄罗斯之所以在上个月拒绝第四次延长“黑海协议”,是因为发现当初签署的两份文件并没有得到同等有效执行。   一年来,俄方多次指责美西方阳奉阴违,在支付、物流和保险等各方面限制俄农产品和化肥出口。   特别是负责结算俄罗斯粮食贸易的俄农业银行,早就被美西方移出了其主导的“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且虽经联合国努力斡旋,至今仍未能重新接入SWIFT系统。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截图   不断发酵的俄罗斯农产品和化肥出口风波,实际上是美式非法单边制裁所含“二级制裁”带来的恶果。   很多第三国企业在支付、物流和保险方面投鼠忌器,从而在事实上对俄农产品和化肥出口构成了隐性壁垒。   全球有一半人口依赖使用化肥种植的粮食。鉴于俄罗斯化肥出口持续受限,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已将“迫在眉睫的粮食供应危机”列为世界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截图   “他们通过加剧饥饿赚了大钱”   在俄罗斯拒绝续签“黑海协议”后,美西方马上习惯性甩锅,将全球粮食短缺危机归咎于莫斯科。   但令它们尴尬的现实是,有证据表明,从乌克兰运出的粮食大部分流入了西方发达国家。   “黑海协议”框架下所设土耳其联合协调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协议生效期间累计出口的3280万吨乌克兰农产品中,超过70%被运到了中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收到的粮食不到3%。 俄罗斯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官网截图   用俄罗斯驻美国大使安东诺夫的话说,原本基于人道主义的“黑海协议”变成了一个让美西方农业集团获利的商业项目。   这话一点不假。   事实上,世界粮食危机的根源并非生产和需求问题,而在于美西方将粮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的行径严重破坏了全球供应链。   与此同时,以美国企业为主的世界粮食贸易巨头借机操控国际粮价,通过炒作粮食安全话题牟取巨额利润。 彭博社:一个尴尬却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俄乌冲突对世界顶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生意相当有利。   在数十年来一直掌控全球绝大部分粮食交易的“四大粮商”中,美国企业占了前三席。   有媒体报道,与这些粮食巨头关系密切的对冲基金,已成为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全球食品价格飙升的“最大赢家之一”。   据估计,仅全球十家最大对冲基金就因此赚取了近20亿美元的利润。   联合国极端贫困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尔·德舒特直言,对冲基金和金融投机者通过押注饥饿和加剧饥饿赚了大钱,在这场危机中“中了头彩”。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在联合国安理会日前举行的冲突及饥荒问题公开会上,中国代表特别指出,粮食不安全,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结果,同长期以来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粮食生产贸易体系和国际治理体系密切相关。   中方坚决反对单边制裁、脱钩断链、破坏市场秩序、打压别国企业等影响国际粮食安全和全球合作的行为,重申“黑海协议”以及“备忘录”对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呼吁有关各方以团结精神共赢思维应对粮食安全等各类挑战。 世界粮食计划署官网: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工作的79个国家(以及可获得数据的国家)中,2023年将有超过3.45亿人面临高度粮食不安全,是2020年的两倍多。
陕西渭南:黄河岸边迎客来 河灯祈福话民俗
  唱大戏、捏花馍、做河灯、放河灯......8月1日,一年一度的河灯节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的岔峪村启幕。当晚,数以百计的河灯带着人们虔诚的祝愿漂入黄河,河灯顺水顺风而下,星星点点,流光溢彩,汇成一条彩色巨龙,月光、灯光交相辉映,水波粼粼,煞是壮观。 迎河神   “我们村位于黄河岸边,傍水而居,自古以来人们在黄河里行船捕鱼,时有灾难发生。因农历六月份黄河进入汛期,十五日正值月圆之时,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村民们自发编制河灯,在傍晚夜幕降临时分,将河灯放入河中,顺水漂流,其寓意在于安慰亡者,祝福生者,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村庄平安、老少康泰、五谷丰登。”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道。 村民正在制作河灯   “以前村里就是只做平安灯和求子灯,近几年河灯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平安灯、求子灯、莲花灯、船儿灯,样式各异,寓意也越来越丰富。”正在制作河灯的村民曹风兰说道。 祭祀河神 祭祀活动前的东雷上锣鼓表演   相传,岔峪放河灯起源于西汉末年,2000多年来,世代相传,从未间断。放河灯其寓意在于安慰亡者,祝福生者,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村庄平安、老少康泰、五谷丰登。 村民正在放河灯 漂流在黄河上的河灯   后来随着这一习俗的繁衍,岔峪村放河灯又有了求子灯、祈福灯、平安灯、功名灯等区分,来自方圆百里的人们纷纷捞上灯来,各求所需。2013年,岔峪村放河灯被确定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展示捞上岸的河灯   “咱村里这个活动,只要举办,我都会来参加,算是咱们这儿的一个传统,今天我还为孩子捞了两个河灯,希望孩子们能多子多福。”岔峪村村民陈先生笑着说。   烛火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岔峪村河灯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独具黄河文化色彩的节日盛典,还保护了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使沿黄文化更具生命力,更亮丽。(文/图 吴明玲)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