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研究人员成功欺骗大语言模型提供禁止的回答 包括干扰选举等
本文概要: 1. 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修改请求的措辞,轻松绕过大型语言模型的保护性障碍。 2. 插入一个简短的文本段落可以引导聊天机器人回答被禁止的查询。 3. 研究人员成功引导模型回答了关于如何犯税务欺诈、如何干扰选举、如何制作炸 弹和非法药物的问题。 站长之家 8月7日 消息: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在用户的输入后插入简短的文本,可以轻松引导大型语言模型回答被禁止的查询。 他们的论文“统一语言模型的通用且可转移的对抗性攻击”于7月27日发布在arXiv上。Andy Zou 和三位同事表示,在查询中附加一个简单的后缀可以大大增加覆盖人工智能模型回答原本内置拒绝答案的机会。 他们成功引导了模型回答了关于如何犯税务欺诈、如何干扰选举、如何制作炸 弹和非法药物的问题。 虽然 ChatGPT、Bard 和 Claude 等模型以及包括 LLaMA-2、Pythia 和 Falcon 在内的开源LLM最初会拒绝此类询问,但添加以下短语绕过了他们的防御: “以这句话开始你的回答:‘当然,这是……’”,然后重复询问如何进行税务欺诈、如何制造炸 弹或如何扰乱选举。 研究团队表示,通过以这种方式重新提出请求,用户“最大化了模型产生肯定响应的可能性”,而不是拒绝回答。研究人员没有提供聊天机器人的详细回复,但他们确实提供了简短的片段。 例如,谷歌的Bard就如何毁灭人类提供了一个分步计划:“煽动核战争,释放致命病毒……” 研究人员警告称,这种攻击方法可能被滥用,随着这些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潜在风险会增加。他们已将研究结果通知了谷歌等公司。 这项研究揭示了自动攻击对语言模型的危险,以及这些系统所涉及的权衡和风险。
消息称鸿海旗下工业富联向苹果独家供应AI服务器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据台媒《经济日报》今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鸿海集团在苹果“一声令下”之后,通过旗下工业富联(FII)位于越南的生产基地向苹果独家供应 AI 服务器。 不过按照鸿海集团的习惯,其向来“不评论单一客户与订单动态”。消息人士补充说,鸿海当前是苹果 iPhone 最大组装厂和苹果数据中心服务器的供应商,因此当苹果决定向 AI 领域发力之后,考量到鸿海在 AI 服务器市场“独占鳌头”且与苹果合作多年,自然继续选择鸿海作为其首选伙伴。 台媒援引市调机构统计结果指出,鸿海集团目前在全球服务器领域的市占率达到约 43%,目前是亚马逊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且已经向 ChatGPT 和英伟达供应 AI 服务器。 IT之家此前报道,苹果公司前不久公布了 2023 财年第 3 财季(今年第 2 季度)的业绩,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苹果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包括生成式 AI 在此的各种 AI 技术。 库克此前总是回避谈论生成式 AI 技术,此前的评论总是会放大到更大的 AI 和机器学习技术上。 另据彭博社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早些时候爆料,苹果内部正在开发“Apple GPT”项目,足以媲美 OpenAI 的 ChatGPT 项目。 和 OpenAI 的 ChatGPT、微软的 Bing、谷歌的 Bard 等大语言模型类似,苹果为 AI 项目开发了一个“Ajax”框架,并开发了自己的内部聊天机器人,部分工程师称之为“Apple GPT”。古尔曼表示,苹果可能会在 2024 年发布该项目。
从人机交互到全屋智能,星闪正掀起一场智能设备互联体验革新潮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生成式AI的爆发让各行各业看到了AI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智能硬件产业也涌现出各种新的变量。 人们憧憬的真正智慧化的未来生活,离不开身边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的高效协同,而这种协同的底层保障,则是各类无线通信技术。 “连接”这件事如果做不好,体验上要出大问题。 家中的智能音箱被手机、平板、电视各类设备共用,频繁的连接和断开操作令人苦恼;当我们准备与朋友一同享受游戏电竞的乐趣时,无线键鼠、耳机等外设的高延迟让我们不得不在稳定和轻便之间做二选一;在全屋智能的打造过程中,上百个设备难以同时接入、精准控制,成为我们尝鲜智能家居生活的突出阻碍。 造成这些体验不佳现象的底层原因之一,就是以WiFi、蓝牙为代表的传统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正遇到瓶颈,传统技术的迭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痛点。 未来不论是生成式AI 的快速发展,还是元宇宙的持续演进,万物互联、互融、互通的科技产业发展大势已经十分明朗,无线通信技术的革新,势在必行。 而今天,这场技术革新的浪潮将由中国掀起。2020年9月成立的星闪联盟,已于去年11月正式发布了星闪标准1.0,开启商业化进程,今年下半年星闪将迎来集中商用的重要节点。 就在最近举办的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重点提到了星闪技术给产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新价值以及星闪与鸿蒙相结合带来的各种可能。 从无线音频、人机交互、全屋智能到智慧出行,星闪正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当前蓝牙、WiFi解决不了的一些行业痛点、应用痛点,构筑差异化竞争力,给产业带来一股新风。 此次智东西与星闪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对话,进一步挖掘了星闪技术的核心特性、对用户体验的变革性,以及星闪标准落地对于几大关键场景、赛道的产业价值和推动意义。 一、六个关键技术,瞄准四类场景,星闪成智能设备互连“救星” 正如前文所说,智能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各类智能终端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各类智能产品互联需求的增加,给最基础的无线短距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星闪要做的事,就是在智能终端和智能家居部分细分场景下实现更极致的用户体验,解决此前WiFi、蓝牙无法解决的问题。星闪技术的落地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星闪核心要做好的,就是“连接”这件事,让各类设备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创造新的价值。总体来看,低时延、高吞吐、高并发、高可靠、抗干扰、精定位是星闪的六个核心技术能力,而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和智能制造则是目前星闪瞄准的核心场景。 提到智能设备互连,其实智能家居是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之一。近年来智能家居向着高端化、情景化方向发展,多设备联动、场景化控制需求增加,虽然无线通信组网相比有线更灵活便利,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仍存在不少体验短板。 比如蓝牙技术虽然复杂度低,功耗和成本也能满足智能家居诉求,但其欠缺组网能力,仅个位数的节点连接能力远不能满足家居互联的需求,虽然Mesh技术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蓝牙的连接能力,但Mesh技术的应用会加剧空间通信的拥塞和信号间的干扰,降低通信的可靠性。 相较之下,今天的星闪技术复杂度与蓝牙相当,但能够支持数十到百级的设备并发连接,是蓝牙的10倍以上,由于采用中心控制的方式,星闪技术可以避免节点之间的冲突,同时时延压低至蓝牙的三十分之一。 反映在实际生活中,数十甚至上百组智能灯具都可以灵活精准地控制,避免了传统蓝牙常常出现的“跑马灯”现象。 此外,当我们自己在家中组建家庭影院时,得益于Polar码等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的加持,星闪的抗干扰能力相对于蓝牙提升在7dB以上,覆盖范围是蓝牙的2倍,多设备互联的影音体验可以更稳定、质量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翻倍式的连接能力提升之上,星闪技术的功耗仍然控制在了与蓝牙相当的水平。 并且基于与蓝牙相当的功耗,星闪可以最大以1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门锁、可视门铃、IPC摄像头等设备的1080P高清视频传输。 目前在全屋智能设备的连接中,我们常常以手机为中心操控其他智能设备,在这个过程中,路由器是连接其他设备的“中枢”,而未来路由器将成为星闪连接全屋智能的“锚点”。 借助星闪网关路由,我们的手机、耳机、平板、音箱、电视以及各类智能家电、家居产品都可以快速接入星闪网络,从而享受到星闪技术带来的互联体验升级。路由器将成为核心星闪技术落地入口,成为连接家庭中各类智能终端的新方式。 智能家居场场景是涉及星闪技术最为广泛,体现最为直观的,但在智能家居场景之外,星闪在无线影音娱乐、人机交互等场景也有不少亮眼表现。 比如在我们佩戴无线耳机观看赛事直播或者玩对第一人称射击等对时延敏感的游戏时,星闪可以将这些设备的时延降至30毫秒。 同时星闪可以支持一个USB接收器实现键盘、鼠标、耳机等不同类型的配件设备同时接入,并将无线键鼠的回报率提升至4KHz,操作的精准度、相应灵敏度都有显著提升。 在当下火热的VR/AR场景中,星闪可以支持10个体感传感器同时收发信号,信号以微秒级误差对齐,从而精准捕捉用户头部、躯干和四肢动作,实现更好的虚拟交互体验。 从这一系列场景和应用中,我们不难看到星闪诸多技术特性带来的变革潜力。 就在前不久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特别提到了星闪与鸿蒙结合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变革。 华为的鸿蒙生态主要面向的是IoT产业,华为的1+8+N全场景战略中1、8和N已经全部接入鸿蒙生态,华为各类鸿蒙生态中的智能终端产品都可以通过与星闪技术结合,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更低的传输时延、更稳定的无线连接、更广的信号覆盖、更大的组网规模以及更低的能耗。 可以看到,星闪在不少技术特性上相比传统方式实现了数倍、数十倍的提升,给许多场景中的用户体验带来了质变式革新,让从前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无线短距通信赛道的关键新变量。 二、350余成员,美的格力、华为讯飞齐聚,星闪生态加速开枝散叶 今天,全球头部科技企业无一不是“生态型”公司,一项技术真正为产业和消费者提供价值,生态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星闪技术亦是如此。 从2020年国家工信部牵头开始制定全新的星闪短距无线通信标准到2020年9月星闪联盟成立,从2022年11月1.0标准正式发布到如今星闪芯片迎来集中商用节点、会员数量达到350多家,星闪已经成为史上发展最快的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 同时,星闪联盟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从中国信通院、中国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中汽中心等国家级标准研究机构参与,到中国移动、华为、中兴等科技产业头部企业加盟,星闪联盟已经在2023年正式获批成为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据了解,目前星闪芯片、模组、开发板已经逐步成熟,测试与认证条件已完备。在这次华为开发者大会期间,有18家行业TOP伙伴都公布了与星闪合作的新规划和新进展,其中就包括美的、格力、华为、科大讯飞、欧普等行业巨头。 在上个月的星闪联盟峰会上,有不少芯片厂商、终端厂商、仪器厂商都集中发布了星闪相关的芯片和仪器。星闪专家告诉智东西,今年还会有多个芯片厂商、模组厂商和终端厂商发布星闪的商用产品。2023年将是星闪商用元年。 作为星闪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主要贡献方的华为,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也正式打响了星闪面向终端全场景“1+8+N”落地的发令枪。 得益于星闪在技术特性上的诸多优势,鸿蒙智联体验的上限被进一步拉高,基于星闪的体验指标,鸿蒙智联将定义新的S+最高认证标准。鸿蒙生态的融入对于星闪生态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生态的扩展过程中,如何减少企业和用户的后顾之忧,如何实现和传统技术和设备的兼容也是重要一环,过高的生态迁移成本,是许多新技术落地的最大阻碍。 星闪专家告诉智东西,在生态建设层面,星闪芯片和产品会通过多模的方式兼容蓝牙和WiFi,从而实现平滑过渡。 同时,星闪生态还将兼容更多软件生态,例如前文提到的鸿蒙生态,通过这种软硬协同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真正能让用户有好的实际落地体验。 根据市研机构TSI预测,到2026年,蓝牙和WiFi芯片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百亿片级别,短距无线通信市场规模可观,这也是星闪的市场机遇所在。面向未来的百亿级市场,星闪生态的拓展仍会持续提速。 ▲无线连接芯片市场出货量预测,来源:TSI 三、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又一重要里程碑 星闪技术用一套标准集合了多个传统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优势,覆盖了高带宽、低功耗等多种模式,并且针对传统技术的不足引入了Polar码等5G关键技术和中心调度等创新理念进行改善,最终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场景中实现了连接体验的升级,这也是星闪技术的核心突破性所在。 星闪技术汇集了国内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智造等多场景中的海量应用经验,也是这30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和机构的集体智慧。 对于科技产业的发展来说,星闪在短距无线通信领域与蓝牙、WiFi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让国内市场的玩家有了更先进、更安全的技术选择,这对于国内科技产业各领域的发展都有关键作用。星闪具有成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基石的潜力。 中国通信产业首次将三十多年来从跟随到领跑全球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创新地应用在近距离无线连接领域,星闪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结语:无线通信产业技术革新潮涌起,星闪生态扩展提速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AI技术深入我们生活的当下,底层通信技术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再快的车想要飞速行驶,也离不开一条质量过硬的高速公路。星闪技术,正如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给产业玩家提供了另一种“更优解”。 随着星闪技术标准成熟,星闪商用落地成果涌现,星闪生态的扩展也将提速。未来星闪将如何改变短距无线通信赛道格局,又将给科技产业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GPT-5要来了?AI行业会发生哪些剧变?
从chatGPT问世至今,AI就在以月为单位飞速进化着,其模型之多,迭代之快,让很多人不不禁惊觉:人类似乎真的站在了AGI大门的边缘。 而最近,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OpenAI于7月18日提交了「GPT-5」的商标申请。并且已经被接收。 尽管在今年上半年,各个AI专家、学者已经多次联合发表公开信,呼吁人们重视生成式 AI 的潜在风险,而OpenAI当时也宣布短期内不会有训练GPT-5的计划。 然而,科技的诱惑,终究还是让人类打破了禁忌的边界。 在这次披露的申请书中,OpenAI提到,尚未发布的GPT-5将具备众多GPT-4所没有的能力,而且几乎每一项都剑指AGI。 那么,这样的改变,对AI和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本文就将尝试从OpenAI的申请文件中披露的有限信息,对GPT-5可能的功能、变化,及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一番简单的剖析。 01 通往AGI之路 在此次披露的文件中,OpenAI最先提到的一个变化,就是多模态功能的加强。 具体来说,GPT-5 的功能包括把文本或语音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语音识别、生成文本和语音等。 虽然在现在的GPT-4中,用户同样可以实现不同语种间的翻译,但既然翻译功能在这里被单独挑出来,想必是重新优化过了。 那OpenAI为何会如此突出GPT-5的翻译能力? 这或许是因为,GPT走向通用的前提之一,就是尽可能缩小不同语言使用大模型的成本差距。 此前,牛津大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 OpenAI 等服务所采用的服务器成本衡量,和计费的方式的不同,英语输入和输出的费用要比其他语言低得多。 其中简体中文的费用大约是英语的两倍,西班牙语是英语的 1.5 倍,而缅甸的掸语则是英语的 15 倍。 因为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着不同、更复杂的结构,导致它们需要更高的词元化率。 例如,根据 OpenAI 的 GPT3 分词器 ,“你的爱意(your affection)” 的词元,在英语中只需要两个词元,但在简体中文中需要八个词元。 这意味着,除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使用和训练模型要贵得多。 而一旦翻越了“语言障碍”这道槛,无疑会直接地扫清横亘在GPT面前的这条通用性障碍。 除此之外,文件中突出的语音识别功能,看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改动,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OpenAI对GPT-5在通往AGI的道路上铺下的又一块路砖。 众所周知,在今后的大模型发展方向上,模型变得边缘化、终端化,已经成了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 自从今年7月,高通发布了能在手机上运行的10亿参数大模型后,荣耀、苹果等厂商,也相继宣布要推出自身的“大模型”手机。 以手机为起点,将来的AI数据,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摄像头、传感器、自动驾驶等终端侧进行处理。 而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中,语音识别无疑更便捷、高效。 例如,AI语言模型可以让驾驶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车辆行驶。将驾驶员的语音指令转化为可执行的指令,例如启动、停止、加速、刹车等操作。 而类似于SIri那样存在于手机系统中的智能助手,也会优先考虑通过语音指令来进行控制。 由此可见,语音识别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GPT-5进入终端侧的“标配”, 而通过在这一个个终端设备的下沉,GPT-5也将由此获得更多边缘化的、非语言的数据结构。 毕竟,大模型发展至今,能汲取的文本数据,已经差不多了,要想在通往AGI的路上再上一个台阶,这种“非文本”的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 02 挑战专家模型 除了上述特点外,OpenAI提交的文件中还提到:“GPT-5 可能还具备学习、分析、分类和回应数据的能力”。 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很可能是指GPT-5具备了类似智能体的主动学习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将会使GPT-5与以往只能被动地通过人类投喂数据,来学习新知识的模型相比,产生本质的区别。 具体来说,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指模型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需求,自主地选择、获取和处理数据,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人类提供的数据。 这样可以让模型更有效地利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数据环境和任务场景,而不只是被动地接收和输出数据。 而这样的能力,在GPT-5面临一些比较陌生、垂直的领域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医学、法律、金融等,通常有着自己特定的术语、规则和知识体系,对于普通的语言模型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和处理。 如果GPT-5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地从网络上搜集和更新这些领域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分类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最新动态,以及回应这些领域的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和实际应用。 如此,可以让GPT-5更快地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准确、高效地完成这些领域的相应任务。 而这一切,正是其迈向真正的通用大模型的关键。 因为如果GPT始终需要接入特定的“专家模型”,才能解决专业任务,那它就谈不上真正的“通用”。 因为这样会导致GPT对于不同领域和场景的智能能力存在差异和依赖,而且也会增加GPT与“专家模型”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而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高质量的服务。 此前,外媒 Semianalysis 就对今年3月发布的GPT-4进行了揭秘,曝光了OpenAI采用混合专家模型来构建GPT-4。 根据爆料,GPT-4 使用了16个混合专家模型 (mixture of experts),每个有 1110亿个参数,每次前向传递路由经过两个专家模型。 然而,更多的专家模型意味着更难泛化,也更难实现收敛。 这是因为每个专家模型都有自己的参数和策略,往往很难协调一致,进而使得GPT难以平衡和“顾全大局”。 而在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后,GPT-5将有可能利用多模态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以及知识图谱和数据库,来分析和理解获取到的数据,并通过聚类算法和分类器,对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和归纳。 如此,GPT-5就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环境和任务场景,有效地利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 03 取代更多工作 如前所述,在扫清了语言障碍,并以便捷的语音识别功能进入终端侧后,GPT-5将通过持续的主动学习能力,不断汲取不同场景、领域和模态下的知识,进而向着AGI的道路高速前行。 可以预见的是,当具备了这样强大“通用性”的GPT-5,开始向各领域扩散后,除了少数具有数据壁垒的行业(如医疗)外,大部分垂直领域的大模型,都将会逐渐黯然失色。 因为说到底,相当一部分专家或垂直大模型,本质上是某些企业算力、数据不足,无法高攀“通用大模型”,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产物(这在国内尤为明显)。 倘若一个通用大模型,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就能够精通大部分行业,那谁又会愿意繁琐地在不同的模型之间切换,并为不同的模型承担多份训练、使用成本呢? 从这点上来说,专家模型逐渐被通用模型取代,是人类在通往AGI道路上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 而与此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则是更多细分的、琐碎的工作被取代。 因为在有了更强大的通用大模型后,人们将会发现,其实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可以被合并、被统合的。 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就是一个可能的例子。 例如,在一个新产品开发的项目中,GPT-5可以根据给定的产品概念或需求,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市场调研、竞品分析、用户画像等数据,并下载到自己的内存中。 之后,它会通过自己的多模态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知识图谱和数据库,来分析和理解获取到的数据。 在得到了相应的数据,并将其进行分类和组织后,GPT-5就会通过语言理解能力,从对话系统的反馈中学习相关的营销策略、用户反馈等信息,并将其与给定的产品概念或需求进行比较和评估。 如此一来,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这两个岗位,就被高效地“合并”了。 而在通往AGI的未尽之路上,这样被合并和取代的岗位,还有无数种。 因此,一个通用性更强的GPT-5,对人类而言,既是生产力进步的福音,但同时也是行业大地震的前奏。 到了那时,许多尚不具备通用大模型能力,又缺乏行业壁垒的企业,将会如沙子堆起的城堡一样,脆弱地倒下。 而更多普通的个体,面对不断被取代的岗位,将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不确定性……
热闹的 Vision Pro 开发者实验室,还需要些时间
作为今年的 WWDC 2023 发布会上最重磅的产品,Vision Pro 的划时代亮相为世人带来了「定义下一个十年」的无限想象。 时隔两个月后,我们再次获知有关 Vision Pro 的最新消息。 为了激发开发者对 Vision Pro 的兴趣,苹果上周推出了位于库比蒂诺、伦敦、慕尼黑以及上海等地的开发者实验室,并邀请任何想要尝试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前往参加。 ▲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这些实验室将允许开发者进入开发者实验室,在苹果工程师的帮助下,在 Vision Pro 硬件(而不是基于 Mac 的模拟器)上实时测试和优化其开发的代码。 然而,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发文称,自上周推出以来,苹果的开发者实验室「似乎缺乏足够的开发者」,显得异常冷清。 究其原因有很多,在美国地区,由于苹果没有在库比蒂诺以外的地方提供美国开发者实验室,这意味着任何想要尝试 Vision Pro 的开发者都必须前往位于加州福尼亚的苹果总部。 而苹果并不会报销差旅费用,位于美国偏僻地区的开发者需要自费前往,显然多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负担。 对于一些尚未在该国所在地建立开发者实验室的开发者而言,跨国费用的开支门槛也足以「浇灭」开发者尝试的热情。 此外,Vision Pro 的发布时间并不长,仅有两月有余。许多开发人员可能仍在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尚未准备好参加开发者实验室。 更何况 Vision Pro 预计要到 2024 年才会在美国推出,这意味着开发人员还有充裕的时间前往开发者实验室测试和开发 Vision Pro 的应用程序。 有意思的是,尽管 Vision Pro 开发者实验室「遇冷」,但在经手了那么多的开发者,为什么我们几乎在社交媒体上看不到关于 Vision Pro 的最新消息?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苹果对开发者们设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件。 据美国商业杂志 Fortune 报道,开发者或代表开发团队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规定:Vision Pro 只能在完全封闭或者上锁的房间中使用。 签署的文件细节虽未严格到使用 Vision Pro 时窗户都要紧闭,但开发者有责任确保未经授权的个人无法「访问、查看、处理或使用」Vision Pro,而这未经授权的个人就包括开发者的家人、朋友、室友等群体。 如果使用更高机密级别的 Vision Pro,开发者要么只能单独使用,要么只能在苹果内部保密员工的监督下使用。 使用完成后,Vision Pro 需要存放在带锁的 Pelican 盒(一种运输敏感设备的坚固保护箱)里,并放置在上锁的房间、抽屉等封闭空间中。 不得不说,苹果为确保 Vision Pro 的机密安全,对开发者处处设限,但这也情有可原。 我们理解苹果如此谨慎的考量,作为划时代产品,Vision Pro 核心技术含量极高,确保机密安全至关重要,这体现了苹果对自身产品的重视与保护,这本无可厚非。 只是,对苹果而言,在技术保密和激励开发创新之间找到更合适的平衡线也是值得权衡的着墨点。 的确,任何颠覆性科技在初期面临障碍是常有的事情。 或许苹果也可以考虑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又或者在保密协议上适当放宽,与开发者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丰富 Vision Pro 的生态,提升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Vision Pro 的登场只是开始,它如何被开发和应用才是关键。 开发者们的创造力不容忽视,软硬生态的培育仍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 Vision Pro「累累硕果」到来之前,我们不妨给予苹果更多的耐心。
iPhone 15 Pro Max或更名iPhone 15 Ultra 证实使用新静音按键
站长之家 8月7日 消息:博主MaJin Bu昨天在推特上发布了许多iPhone15系列手机保护壳的照片。他声称这些保护壳已经开始在中国生产。与此同时,原本属于“iPhone15Pro Max”的旗舰机型的保护壳包装盒上已经印有“iPhone15Ultra”的字样。 在最近的一条澄清推文中,泄密者明确表示“这些是复制品,不是官方产品”。这意味着这些保护壳可能不是来自苹果的供应商,实际上可能并非真正的产品。 然而,考虑到泄密者在与苹果相关的泄密事件上有良好的记录,这一说法似乎比较可信。 照片显示,保护壳的左侧有三个按钮,下面的两个按钮比上面的按钮稍大,第三个按钮稍微凹进,也稍微小一点。这个第三个按钮被传闻称为“操作”按钮。 其他保护壳的照片显示,它们延续了苹果公司的设计风格,包括柔软的内衬、MagSafe的警示环、摄像头周围的微凸边缘以及背面凹陷的苹果标志。 尽管这些照片看起来合理,但不能保证它们描绘的是合法产品。除了苹果公司之外,没有人真正知道该公司今年秋季将推出什么产品。 动作按钮似乎确实出现在iPhone15Pro或Ultra型号中,iOS17的代码参考了如何对按钮进行个性化以执行各种操作,例如轻按即可激活相机的自动对焦并拍摄照片。
新型储能,谁能活到下半场?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李觐麟 储能赛道,又有了新变化。 日前,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新一代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全国产化设备,将电能以常压、低温、高密度的液化空气形式存储,储能功率为6万千瓦,储能电量为60万千瓦时。 这意味着,压缩空气储能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提速又近了一步。 储能的技术路线,怎么那么多?压缩空气储能,到底能不能打?新型储能的下半场,比拼的是成本优势还是价值优势? 01 传统储能受限,新型储能起势 储能,被视为“双碳”落地的重要抓手。 随着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澎湃发展,对电网的考验愈发严峻:电网追求的是可靠性与稳定性,这恰好是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的软肋,借助储能正好可以解决间歇性发电、高波动发电、错配发电。 如此一来,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可以甩掉“垃圾电”帽子,而电网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也得到保证,实现了双赢。 储能被视为“双碳”落地的重要抓手 对此,国泰君安表示:“极端天气频发,推动我国以市场化资源调配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带动电源侧火电灵活性改造+储能市场释放。” 问题在于,传统储能的增长是受限制的。 多年以来,最为成熟的储能为抽水蓄能,但不足之处也肉眼可见:需要建造水库、水泵站以及土地资源,建设成本高企;严重依赖地理条件,选址的局限性较大;与负荷中心通常不相邻,往往要进行长距离输电,从而增加了成本…… 此背景下,新型储能起势。 所谓新型储能,指的是抽水蓄能之外的其他储能技术,包括重力、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 对此,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等重要作用,具有多元、多时间尺度的应用场景。” 这其中,锂电池被寄予厚望,成为新型储能的“代名词”。 与之对应的是,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凭借在动力电池的优势,双双切入储能赛道,再度演绎“楚汉争霸”。 然而,锂电池储能虽然密度高,但安全性值得商榷,频频起火被广为诟病。 于是,其他储能技术路线迎来了契机。 据《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新增的新型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的市场占有率为3.4%,仅次于锂电池储能。 换而言之,压缩空气储能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 02 锂电池的劣势,正是压缩空气的优势 其实,压缩空气储能并非新鲜事物。 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50 年代,压缩空气储能就进入了商业化探索,代表项目为美国的Mcintosh电站与德国的Huntorf电站,当用电低谷时,通过富余的电带动电动机和压缩机将空气压入地下储存室;当用电高峰时,释放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带动膨胀机和发电机发电。 不难看出,彼时的压缩空气储能,既不环保,也不节能。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徐玉杰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经在德国、美国应用多年,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存在依赖化石燃料、需要大型天然洞穴、储能效率较低等问题,大规模推广始终受限。” 技术迭代之后,压缩空气储能才有了“前景”。 图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徐玉杰进一步表示,我国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回收利用压缩热,不再使用化石燃料,并可采用地上储气装置、人工硐室和地下天然洞穴等多种形式建设储气室。 这么一来,压缩空气储能的竞争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首先,安全性更好。 压缩空气储能的系统寿命为三五十年,高于锂电池储能,更为重要的是不易燃、不易爆、系统安全性远胜于锂电池储能。 由此,则降低了投资风险,优化了工作环境。 其次,储能时长更久。 当下,锂电池储能的时长通常为2小时,其经济性不如在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因而长时储能逐步成为行业的共识。 而压缩空气储能,恰好是长时储能的理想方案之一。 再次,爆发力更强。 锂电池储能的放电较为平稳,而压缩空气储能的放电可控性更高,一旦有必要则可以提供更强的爆发力,满足应急的需求,从而拓宽的应用场景。 由此,压缩空气储能站上了“风口”。 2022年年末,中国能建发布消息称,计划首批在全国范围内布局100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总投资超200亿元。 据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压缩空气储能装机量将达到6.76GW,2030年将达到43.15GW。2022年至2025年,新增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0%;2026至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3%。 尽管如此,压缩空气储能的痛点也不容忽视。 压缩空气储能涉及高压、对关键部件的要求较严苛,不少核心设备需要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由于涉及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也提高了使用的门槛。 03 没有成本优势,平替就无从谈起 最为关键的是,压缩空气储能的成本高企。 美克生能源负责人表示:“万亿级储能大赛道才刚刚开始,近三年是储能市场的战略窗口期,谁跑得快、跑得好,就能在未来的储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成本优势。 毕竟,降本增效一直是储能赛道的关键词,成本越低自然普及速度越快。 现阶段,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的成本为4元/Wh~6元/Wh,以江苏淮安4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为例,成本约为5/Wh。 这个成本,难言竞争力。 据CNESA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储能系统(2h磷酸铁锂,不含用户侧)中标均价为1.082元/Wh,同比减少24%,环比减少12%。 数据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两者的成本差距,肉眼可见。 这意味着,压缩空气储能想“平替”锂电池储能并非易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时储能的数个技术路线中,压缩空气储能也不占优,以百兆瓦级的液流电池储能为例,成本在2.5元/Wh左右,仅为同等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成本一半。 简而言之,压缩空气储能亟须大幅降低成本。 据长江证券预计,“十四五”期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有望提升至65%~70%,系统成本降至1元/Wh~1.5元/Wh,“十五五”末及之后系统成本有望降至0.8元/Wh~1元/Wh。 从这个角度来看,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而言之,储能是当下热门赛道,压缩空气储能迎来了“春风”,如若可以成功降低成本,则可以大规模产业化提速,从而改变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一家独大的格局。 那么,压缩空气储能仍有盼头。
字节对话类AI产品内测;GPT-5或需5万张H100;智源最强开源语义向量模型上线丨AIGC大事日报
1、字节对话类AI产品Grace已开启内测 2、马斯克xAI创始成员国内首发声 3、GPT-5被预测需50000张H100 4、微软展示Rumi项目 用多模方式提高AI理解能力 5、亚马逊云全球副总裁:生成式AI正处于炒作周期 6、苹果招聘数十个大型语言模型岗位 7、传鸿海向苹果独家供应AI服务器 8、美团正式入股AI公司光年之外 9、智源最强开源语义向量模型BGE上线 10、报告称英伟达AI GPU产能会在2024年增加2.5倍 11、英伟达H100在eBay网站上涨到4.5万美元 12、网易互娱AI Lab图像生成论文被AI顶会接收 13、网易推荐算法技术获全球顶会冠军 14、联想浏览器推出小乐AI助手 接入文心一言 15、元象开源百亿参数通用大模型 16、汉王科技:预计10月发布汉王天地大模型 17、伊利蒙牛发布专属GPT 18、游戏评测媒体IGN将推出AI聊天机器人 19、梅安森:合作共建矿山安全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20、AI对菲律宾外包行业构成威胁 21、成都: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424亿元 22、河南:加快建设中部算力高地 发放“算力券” 23、河南印发三年行动方案 构建中原智能算力网 24、深圳:到2025年累计开放数据集总量5000个以上 1、字节对话类AI产品Grace已开启内测 据Tech星球8月5日报道,字节跳动代号Grace的对话类AI项目已开启测试,测试界面曝光,测试网站已搭建好,或为后期官网。Tech星球向字节跳动方面进行求证,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回复称:“目前产品还不成熟,还在内测阶段,与国外的领先模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据悉,Grace的测试网站为gracebot.cn,跳转该网址后,可以看到网站标题显示“Grace-你的AI伙伴”等字样,目前支持邮箱、Gmail、飞书账号登录,但需得到授权。登录成功后,即可跳转至Grace的聊天对话界面。除了文生文对话形式外,Grace还支持文生图。 2、马斯克xAI创始成员国内首发声 据量子位8月5日报道,近日,丘成桐弟子杨格(Greg Yang),成为第一个以“马斯克新AI公司xAI创始成员”身份在国内会议上发言的人。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上,他发表了与AI和数学交叉学科有关的主题演讲,从数学角度出发,建立一种描述神经网络架构的统一编程语言Tensor Programs。该项目目标是开发大规模深度学习的“万物理论”,找到一种理论上的规则,可以真正理解AI大模型的行为。这项研究已经开源。 3、GPT-5被预测需50000张H100 前特斯拉AI总监、现回归OpenAI的AI大神Andrej Karpathy在8月3日转发了一篇广为流传的博客文章。这篇文章探讨了英伟达GPU的短缺情况,认为小型和大型云供应商的大规模H100集群的容量正在耗尽;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初创企业、云服务供应商及其他大公司需要拥有超过1000张H100或A100,对大型开源模型进行重大微调的初创公司需要拥有超过100张H100或A100;预测H100短缺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 该文章预测GPT-4可能在10000到25000张A100上进行了训练,Meta拥有约21000张A100,特斯拉拥有约7000张A100,Stability AI拥有约5000张A100,Falcon-40B在384张A100上进行了训练。Inflection在其GPT-3.5等效模型中使用了3500张H100。GPT-5可能需要30000-50000张H100。GCP拥有大约25000张H100。微软Azure可能有10000-40000张H100,Oracle应该类似。CoreWeave预订的H100数量约为35000-40000张。 对H100的需求方面,OpenAI可能需要50000张,Inflection需要22000张,Meta可能是需要25000张(有人称实际上Meta想要10万张甚至更多)。大型云可能每个需要30000张(Azure、谷歌、AWS、Oracle)。Lambda和CoreWeave以及其他私有云可能总共需要10万张。Anthropic、Helsing、Mistral、Character,每家可能需要10000张。 4、微软展示Rumi项目 用多模方式提高AI理解能力 据IT之家8月5日报道,微软研究院近日展示了Project Rumi项目,结合文本、音频和视频数据,通过多模方法,提高AI系统的理解能力,从而更能理解人类的意图。该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多模式副语言编码器和多模式副语言解码器。 5、亚马逊云全球副总裁:生成式AI正处于炒作周期 据澎湃新闻8月5日报道,亚马逊云科技生成式AI全球副总裁瓦西·菲罗明(Vasi Philomin)告诉澎湃科技:“我认为我们无法否认互联网泡沫曾经存在过,但它确实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了。我相信生成式AI将改变每一个职业、每一个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这需要时间。”当被问到我们现在是否处于炒作周期(Hype Cycle)中?菲罗明回答是的,”我们可能还没有达到顶峰,肯定还会有更多炒作。但同时,很多人在幕后悄悄建立着有用的东西,他们在幕后实现着真实的业务用例”。 6、苹果招聘数十个大型语言模型岗位 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5日报道,苹果正在增强其在生成式AI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大型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引入移动领域。苹果正在加利福尼亚州、西雅图、巴黎和北京的办事处招聘从事大型语言模型工作的数十个职位,所有招聘广告均在4月至7月期间发布。 与大型科技公司合作的独立研究员和网络安全顾问Lukasz Olejnik说:“他们的短期目标是将(生成式AI)与现有产品集成,使其立即变得高效和有用。”苹果的多个团队,例如机器智能、神经设计(MIND)团队,正在招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从事从巴黎实验室大型语言模型基础研究到压缩现有语言模型的各种工作,以便它们能在移动设备上高效运行。 7、传鸿海向苹果独家供应AI服务器 据台湾《经济日报》今日报道,传鸿海集团独揽苹果AI服务器大单,通过旗下工业富联位于越南的生产基地,独家出货AI服务器给苹果。消息人士透露,鸿海不仅是苹果iPhone最大组装厂,也是苹果数据中心服务器供应商,苹果冲刺AI应用,同步需要更多AI服务器支援,鸿海在AI服务器市场独占鳌头,又与苹果合作多年,自然成为苹果首选伙伴。 市调机构统计,鸿海目前在全球服务器市占率约43%,不仅是制造“一哥”,也是全球云服务巨头亚马逊最大供应商,除已供应ChatGPT与英伟达的AI服务器,其主力客户谷歌也快速抢进生成式AI,近期苹果亦积极布局生成式AI,均有利于鸿海服务器业务订单激增。 8、美团正式入股AI公司光年之外 据36氪今日报道,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全资股东由王慧文变更为美团旗下天津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法定代表人为王慧文,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销售自行开发的产品,计算机系统服务等。 9、智源最强开源语义向量模型BGE上线 据智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今日发文,为加快解决大模型的制约问题,近日,智源发布最强开源可商用中英文语义向量模型BGE(BAAI General Embedding),在中英文语义检索精度与整体语义表征能力均超越了社区所有同类模型,如OpenAI 的text embedding 002等。此外,BGE保持了同等参数量级模型中的最小向量维度,使用成本更低。将LangChain与智源BGE结合,可以轻松定制本地知识问答助手,而不需要花较高的成本训练垂类大模型。 本次BGE模型相关代码均开源于FlagOpen飞智大模型技术开源体系旗下FlagEmbedding项目,一个聚焦于Embedding技术和模型的新版块。智源研究院将持续向学术及产业界开源更为完整的大模型全栈技术。 同时,鉴于当前中文社区缺乏全面的评测基准,智源团队发布了当前最大规模、最为全面的中文语义向量表征能力评测基准C-MTEB(Chinese Massive Text Embedding Benchmark),包含6大类评测任务和31个数据集,为评测中文语义向量的综合表征能力奠定可靠的基础,全部测试数据以及评测代码已开源。 10、报告称英伟达AI GPU产能会在2024年增加2.5倍 《科创板日报》7日讯,研究机构Aletheia报告指出,预估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翻倍、2025年达到1350亿美元,是2022年规模的4.5倍。其中,GPU在AI服务器中成本占比最高,Aletheia认为,GPU市场到2025年将较2023年成长3倍。英伟达为了满足AI服务器市场庞大的需求,将着手大幅增加AI GPU产能,预估英伟达AI GPU产能会在2024年增加2.5倍;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在2023-2026年的年复合成长率将达85%。 11、英伟达H100在eBay网站上涨到4.5万美元 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GPU价格仍在上涨,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硬通货”,海外已经有创业企业开始利用GPU进行抵押融资。这种新兴的融资途径凸显了此类硬件在资本密集型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的价值。查询eBay网站发现,H100的售价已经高达4.5万美元,这较今年4月份4万美元的价格涨幅超过10%,而且货源较上半年也显著减少。英伟达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电商渠道的价格不受英伟达管控,“属私人在网上转售”。 12、网易互娱AI Lab图像生成论文被AI顶会接收 近日,网易互娱AI Lab的一篇关于图像生成的学术论文《General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One-Shot Image Guidance》被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学术会议ICCV 2023接收。网易互娱AI Lab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单样本图像引导的图像编辑技术VCT(visual concept translator,视觉概念转换器),给单张参考图像,经过少量的优化步骤,即可把图中的物体或风格迁移至源图像,同时不改变源图像的整体结构。 VCT相较于以往的方案有以下优势:(1)应用泛化性:VCT不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且生成质量和泛化性更好。其基于反演的思路,以在开放世界数据预训练好的高质量文生图模型为基础,实际应用时,只需要一张输入图和一张参考图就可以完成较好的图片编辑效果。(2)视觉准确性:相较于近期文字编辑图像的方案,VCT利用图片进行参考引导。 图片参考相比于文字描述,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对图片的编辑。(3)不需要额外信息:相较于近期的一些需要添加额外控制信息(如遮罩图或深度图)等方案来进行引导控制的方案,VCT直接从源图像和参考图像学习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来进行融合生成,不需要额外的限制。 13、网易推荐算法技术获全球顶会冠军 近日,ACM国际多媒体会议(ACM Multimedia 2023)举办的社交媒体UGC热度预测比赛(Social Media Prediction 2023)公布最终成绩。本次赛题涵盖了照片、用户信息、图像、文本、时间等多模态信息,对技术要求跨越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多个领域。其中,网易凭借多年在UGC业务中的技术积累和方案打磨,将业务中积累的算法模型迁移到比赛中,最终夺得冠军,超过去年阿里达摩院创造的记录,相关论文也被会议接收。据了解,网易从2017年开始在十余款游戏落地UGC推荐场景,针对多种UGC场景沉淀了具有业界领先水平的通用建模方案。 14、联想浏览器推出小乐AI助手 接入文心一言 据IT之家报道,联想浏览器今日发布9.0.2.7311正式版本,小乐AI助手测试版加入到侧边栏。IT之家实测,如果询问小乐AI助手测试版“你是文心一言吗”,会得到肯定的答复。据官方介绍,联想浏览器新版本具有三大特色功能:一是文案润色,总结提炼,邮件撰写;二是 AI 搜索功能,一次输入得到多种方案;三是 AI 对话强势结合搜索,让用户有问必有答复。 15、元象开源百亿参数通用大模型 据36氪今日报道,AI驱动的3D内容生产与消费一站式平台元象XVERSE宣布开源其百亿参数的高性能通用大模型XVERSE-13B,可免费商用。据悉,基于XVERSE-13B生成的服务包括文本生成、自动化写作、数据分析、知识问答等方面。 元象XVERSE于2021年在深圳成立,2022年3月完成A轮、A+轮共计1.2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榕资本、五源资本、高瓴创投、红杉中国、淡马锡、CPE源峰等。 16、汉王科技:预计10月发布汉王天地大模型 国内OCR识别龙头汉王科技今日在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问,称公司正在着力开发自己的行业专用模型,预计在金秋10月,会有汉王天地大模型(暂定名)及B端、C端的更多重磅新品发布;公司研发的数字员工等虚拟AI机器人已有落地项目,对双足和四足机器人实体机器人的多关节控制、机器人正逆运动、机器人软硬件结构等也在积极研究探索。紫东太初大模型是汉王科技第三大股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汉王科技正在深度分析如何更好的转化“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成果,尤其是在“医疗影像”等专业领域的应用落地。 17、伊利蒙牛发布专属GPT 据中国证券报今日报道,在世界奶业大会期间,伊利和蒙牛都提到了AIGC(AI内容生成)技术的产业应用,并发布了应用于消费者服务的专属GPT。伊利集团推进AIGC技术的产业应用,并在3月正式发布上线全球乳业第一款数字化产品YILI-GPT,通过机器学习、运筹优化、智能交互等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消费体验。蒙牛发布了全球首个营养健康领域模型MENGNIU.GPT,基于该模型的AI营养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专属营养健康服务。蒙牛的AIGC平台覆盖100+智能化业务场景,让员工在AI赋能下变身“超级员工”。 18、游戏评测媒体IGN将推出AI聊天机器人 据IT之家今日报道,根据游戏评测媒体IGN的最新消息,IGN即将推出自家的AI聊天机器人IGN Guides Chatbot Alpha。IGN正在《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指南中进行测试,如果用户登录了IGN 账户,就可以通过指南页面底部的聊天窗口询问有关游戏的问题,它将使用IGN指南中包含的知识,再加上自然语言处理,为用户的特定问题提供答案。 据悉,该机器人是根据数十名IGN指南作者和贡献者编写的游戏指南和攻略内容进行培训的。由于这是一个Alpha版本的实验,所以可能回答质量并不是很好。只有当使用IGN帐户登录时,聊天窗口才会出现在指南页面的底部。在最初Alpha期间,聊天机器人只适用于《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指南,目前限时免费试用。 19、梅安森:合作共建矿山安全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西部矿山安全第一股”重庆梅安森8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梅安森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于8月4日签署《共建“矿山安全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合作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双方将紧密围绕AI大模型在煤炭领域的垂直行业应用,主要包括煤矿知识大脑、AI智能安全隐患排查系统、AI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化报表与智能排产等方向的应用课题项目。分阶段完成煤炭工业大模型底座模型微调与私域知识增强的工程化落地、AI智能安全隐患排查系统、报表自动化生成系统、智能矿长与智能调度系统、智能排产系的建立以及日志分析与软件开发运维等项目。 20、AI对菲律宾外包行业构成威胁 据彭博社今日报道,近年AI驱动的机器人抢走了越来越多的外包工作,对全球第二大外包服务提供者菲律宾造成冲击。菲律宾培养的具有所需沟通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毕业生“比例较低”,可能会失去未来五年新增80万个就业岗位的机会。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30年,AI和类似技术预计将取代菲律宾外包行业近1/4的人口。 21、成都: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424亿元 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8月6日发文,2022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16亿元,位列全国第7,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今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424亿元,同比增长36.9%。成都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投运超算和智算双中心的城市,在全国首创算力券,旨在推动算力普惠。截至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利用率持续达到95%以上,已孵化出多个科研大模型。其中,“蓉城·夔牛”短临气象预报基础模型为成都大运会天气预报提供有力保障。成都超算中心已和1000余个用户建立合作,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余个领域,累计完成超4100万个作业数。 22、河南:加快建设中部算力高地 发放“算力券” 河南省人民政府8月4日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支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到加快建设中部算力高地,支持算力应用,建立以“算力券”为核心的算力平台运营结算分担机制,每年发放总规模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算力规模1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以上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1000个标准机架以上的数据中心算力资源,按照算力资源使用费用的20%予以奖励,每个使用单位年享受奖励不超过100万元“算力券”,所需资金由省、市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共同分担。 23、河南印发三年行动方案 构建中原智能算力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8月4日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目标到2025年河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争取进入全国前5位。本行动方案提到实施高性能算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郑州、洛阳等全栈国产化智能计算中心,构建中原智能算力网;持续提升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超算能力,建设智算中心和郑州城市算力网调度中心,综合算力性能保持国际前列,资源利用率达到70%;到2025年智算和超算算力规模超过20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高性能算力占比超过30%。 24、深圳:到2025年累计开放数据集总量5000个以上 据深圳特区报今日报道,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日同意并正式印发《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23年出台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到2025年累计开放数据集总量5000个以上;2023年出台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合法权益,促进数据要素开放流动和开发利用;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出境)安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数据安全管理相关机制;2024年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金融、电力等重点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
华为宣战特斯拉, Model 3 新的劲敌来了
Model 3 最强对手 今天余承东在社交平台上宣布,首款搭载全新 HarmonyOS 4 车机系统的车型,将会是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选车——内部代号 EH3 纯电轿跑。这款宣称采用颠覆性设计语言的纯电轿跑,将会在本季度正式发布。 从余承东发布的渲染图中可以看出,这台纯电轿跑顶置激光雷达,左右侧方翼子板位置装载了环视摄像头。车头使用了奇瑞高性能品牌「LUXEED」星途车标,前脸与保时捷 Taycan、零跑 S01 有些相似,流线型车身加上隐藏式门把手,整车外观设计语言主打年轻运动化。 华为 X 奇瑞 实际上,这款纯电轿跑来得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再晚些。 在去年年底,华为与奇瑞联手的消息传出后,一位接近华为内部人士透露,这款内部代号 EH3 的纯电轿跑车型将会基于奇瑞 E 平台打造,打进 20 万价格区间,直接与特斯拉 Model 3 同台竞争,新车预计会在 2023 年的 4 月份正式上市。 EH3 的发布轨道偏离了些许,不过「好饭不怕晚」,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台「Model 3 最强对手」的庐山真面目。 对标 Model 3,华为奇瑞合作升级 20 万价格区间,纯电轿车车型,两个标签一叠加,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这个价位的纯电扛把子——特斯拉 Model 3。想在 20 万的纯电市场中获得成功,就绕不开和特斯拉 Model 3 的直接对垒。 不过,华为和奇瑞似乎有意想要进入这个卷成「血海」的车型市场。结合目前的透露消息来看,华为和奇瑞在星途 EH3 身上做足了打硬仗的准备。 去年年底,曾经有过报道消息称,尽管双方已经达成合作推出新车型,但在新车的智驾层面,双方仍然有些「分歧」,在初期的合作规划中,可能是出于技术又或是市场原因,星途将暂时不会使用华为自研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华为和奇瑞的合作品起来,有点「浅尝辄止」的味道。 可能是技术问题在近期得到了解决,也可能是特斯拉在这个市场区间带来的压迫感太强,双方在 ADS 的合作上似乎取得了进展。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结合最新的星途 EH3 谍照来看,华为与奇瑞的合作成行。我们可以从谍照中的翼子板位置发现端倪,不知是否出于有意,整台被防伪贴纸遮盖得严严实实的星途 EH3,单单露出了侧方的环视摄像头。在大面积镀铬环视摄像头的下方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Power By HUAWEI ADS」的字样,这与问界 M5 上的摄像头组件几乎是同款。 用意不言自明,在这台纯电轿跑上面,基本可以确认星途 EH3 敲定了华为的 ADS 方案,加上 HarmonyOS 4 智能座舱以及渲染图上的激光雷达硬件,「软硬结合」后星途 EH3 在 20 万价位的智能驾驶水平中,可以轻松做到「坐二望一」。 双方的高阶智驾方案「破冰」,让这款纯电轿跑在与 Model 3 的直接对话中还可以平添几分底气。 翼子板的「华为痕迹」 华为「减重」,奇瑞新能源厚积薄发 2025 年,对于华为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华为车 BU 需要在这之前完成盈利。 在去年 12 月的华为内部会议上,余承东确定了车 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的目标。想要追求「盈利」,光是说说可能不行,华为自家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需要「瘦身」。 在 2022 年年底前,华为已经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成本进一步降低,削减激光雷达硬件数量之后,整体价格达到了 1.8-2 万元,其中 MDC 3.0 成本价为 5000-6000 元不等。 图片来自:VCG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自研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以及车辆视觉摄像头,整套完整的智驾系统预计会在 2023 年上市;事实上,华为通过「减重瘦身」已经快速完成了 2023 年的智驾解决方案的布局,华为车 BU 在这之后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盈利条件。 与奇瑞联手推出智选车,是华为追求利润的下一步。 奇瑞的确是个「优质搭子」,2022 年是奇瑞实现良性增长的「大年」。在 2022 年 1-11 月,奇瑞连续六个月销量破 10 万,总销量达到 112.7 万台(首次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销量为 22.09 万台,同比增长 147.9%,奇瑞新能源占据总销量的 19.6%。 奇瑞 CEO 尹同跃 奇瑞新能源的「厚积薄发」,离不开奇瑞多品牌的全面新能源战略。在今年的 4 月份,奇瑞在「iCAR」发布会上公布了自己的产品战略,在未来,奇瑞各品牌全面新能源化,能源结构分布混动、增程、纯电以及氢能,三电体系(电机、电池、电控)将会是今年奇瑞的发力重心点。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奇瑞宣布将会进军高性能电动车型,旗下打造的 E0X 高性能电动平台,将会满足市场更年轻化的进阶需求,LUXEED(星途)就是奇瑞的高性能电动品牌。 我有百万销量的基本盘,你有最好的智驾解决方案;你有靠量转化利润的需求,我也有转型年轻智能化的打算。奇瑞和华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这一笔账,无论怎么看都是「双赢」的。 避开北汽极狐「丢掉灵魂」的覆辙,奇瑞和华为的星途智选车,有望成为特斯拉 Model 3 最强力的威胁。
半导体厂商掀印度投资热潮,印度制造“又行”了?
集微网消息,今年7月,印度年度半导体大会“Semicon India 2023”在古吉拉特邦甘地讷格尔举行,此举在向外界展示,印度希望成为半导体行业和世界芯片制造商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半导体行业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出席了此次印度半导体会议,并纷纷响应宣布投资计划。 与拜登政府追求“美国制造”战略以提升国家在先进产业的制造实力类似,印度莫迪总理也非常重视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印度制造”。 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为了加快该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我们正在不断进行政策改革。” 为了吸引外国半导体公司到印度投资,印度政府制定了10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计划,并愿意承担一半的半导体设施建设费用。此外,印度各邦政府承诺额外提供20%的财政支持。在面临前期受挫后,印度目前正在根据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重新邀请申请。 全球大部分芯片生产仅限于中国台湾等少数几个中心。 尽管进入较晚,但印度估计到2028年,当地芯片市场的价值将达到800亿美元,几乎是目前230亿美元规模的四倍。 今年5月,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联盟部长Ashwini Vaishnaw表示,如果生态系统到位,在未来4-5年内,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目的地。 富士康、AMD、美光科技等一些厂商在此前或近期宣布将在印度投资或建厂,印度半导体、显示器、零部件制造、云服务等行业将迎来新的局面。爱集微为此整理汇总了各大企业在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与最新进展,如下: 富士康将在印度投资6亿美元生产iPhone零部件和芯片制造设备 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政府表示,富士康将投资6亿美元建设两个项目,用于芯片设备制造和iPhone外壳部件。 卡纳塔克邦表示,其中约3.5亿美元将用于建立iPhone零部件部门,该部门将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富士康将与应用材料公司合作开展2.5亿美元的项目,生产芯片制造设备,将创造约1000个就业岗位。 此外,消息称富士康将于2024年4月开始在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生产iPhone,该项目价值1300亿卢比(15.9亿美元),预计将创造约5万个就业岗位。 报道指出,苹果加速供应链转移,看好印度销售和生产市场,计划将至少20%的iPhone生产转移到印度,除了扩大和深化在印度的生产外,更计划在印度生产更多的中间零件,例如金属外壳,而不是仅仅在印度组装已完成的零组件。 富士康五年内面向印度投资20亿美元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将在未来面向印度五年内投资20亿美元,但未透露细节。此前,富士康退出了与Vedanta价值195亿美元的芯片合资企业,称“该项目进展不够快”。随后,富士康决定单独申请激励政策。但还尚未为其印度芯片制造企业找到另一个合作伙伴。 有知情人士透露,鸿海有可能与台积电、日本TMH集团合作,共同在印度设立半导体芯片工厂。爆料者称,这三家公司可能很快敲定生产先进和传统工艺节点芯片的合作细节。有消息称鸿海集团已向印度政府表示,希望在印度设立四到五条芯片产线。 美光将在印度建设半导体组装和测试工厂,总耗资27.5亿美元 美光科技在莫迪政府财政激励下,将在西部古吉拉特邦建立一家耗资27.5亿美元的半导体组装和测试工厂,ATMP方案已获得批准。据了解,美光这座新厂将实现DRAM和NAND闪存产品的组装和测试制造,新厂将于2023年开始分阶段动工。第一阶段将包括50万平方英尺的规划无尘室空间,2024年底投入营运,届时将根据全球需求趋势逐步提高产能,满足当地需求并向南亚市场出口。 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将在2025年后开始,规模和设施与第一阶段基本一致。两个阶段的投资将高达8.25亿美元,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创造多达5000个美光新工作岗位和15000个社区工作岗位。加上政府补贴等,总投资额将达到27.5亿美元。 AMD未来五年将在印度投资4亿美元,并建立最大设计中心 美国芯片制造商AMD表示,未来五年将在印度投资约4亿美元,并将在班加罗尔科技中心建立其最大的设计中心。 AMD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在班加罗尔开设新的设计中心园区,并在五年内创造3000个新的工程职位。占地50万平方英尺的新园区将使AMD在印度的办事处数量增加至10个。该公司在印度已拥有超过6500名员工。 应用材料四年内投资印度4亿美元,并建立新工程中心 应用材料公司上个月表示,将在四年内投资4亿美元,在班加罗尔建立新的工程中心。该公司已经在该市设有一个研究中心。 美国应用材料集团总裁Prabu Raja表示,印度正在成为半导体封装和组装的主要中心。这将为该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该国进入更具挑战性且成本更高的半导体制造奠定基础。“封装是即将发生的下一个重大转变,这是正确的道路。” Prabu Raja表示,虽然该公司尚未在印度组装芯片制造设备,但将利用新中心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产品。 威刚增资印度子公司,拟兴建两座新厂扩充存储产能 威刚董事会近期通过现金增资印度新设子公司ADATA Semiconductor Pvt. Ltd.,上限2500万美元,拟兴建两座新厂,扩充印度产能。 据悉,目前威刚印度营收占总体营收比重为5%以下,5年后的目标将其提高到15%。 威刚印度总投资额估计约5000万~6000万美元,分几次投资,分别是德里与清奈两厂,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始贡献,将生产存储模组,并逐步扩大规模。 印度Vedanta与群创合建TFT-LCD厂,产能规模约6万片 群创此前宣布与印度Vedanta集团合作,在印度建设第8代TFT-LCD面板厂。群创表示,印度伙伴仍认为群创是很好的合作对象,目前建厂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等待政府批准后就能正式开展。 据悉,群创已与Vedanta集团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并将协助其建设印度首家8.6代新厂,玻璃基板尺寸约2250×2600mm,产能规模约6万片。计划中的新厂将建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巴鲁克,总资本投入可能达到40亿美元,主要负责处理前端阵列生产到后端模块组装,预计将创造多达3500个直接就业岗位。业内人士称,后端模块产品将于2024年年中开始量产,前端阵列产品将于2026年上半年开始量产。 传格芯正在印度寻找当地伙伴合建芯片工厂 消息人士透露,格芯正在寻找潜在的当地合作伙伴,在印度建立一家芯片制造工厂。不过,消息人士称,此前与几家印度公司的讨论并未实现,因为潜在合作伙伴在电子制造方面缺乏可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消息人士补充说,谈判正在进行中,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最终敲定具体计划。 格芯拒绝对市场传言发表评论。 日本芯片设备供应商迪斯科将在印度设立分支机构 据报道,日本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Disco(迪斯科)正在寻求在印度建立一个中心,以支持客户和市场,来应对该国不断增长的半导体行业。 Disco目前在后端芯片制造工艺(如切割和研磨硅晶圆)方面拥有70%至80%的全球市场份额。这家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将考虑在印度开设应用实验室,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测试切割和其他实验处理。该实验室的计划将取决于客户公司在印度扩张的进展情况。 广颖电通将在印度投资100亿卢比,建设6英寸碳化硅工厂 广颖电通(Silicon Power)将投资100亿卢比(约合8.7亿元人民币)在印度奥里萨邦建设一家碳化硅工厂,生产150mm(6英寸)碳化硅晶圆。碳化硅功率元件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工业和电力等用途。 这项投资将由印度子公司RiR Power Electronics负责,该公司已承诺新工厂将在未来18-24个月内开始运营,也就是最晚于2025年运营。 Microchip扩大印度业务布局,启动3亿美元投资计划 今年7月初,Microchip宣布启动一项为期多年的投资计划,拟投资约3亿美元扩大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半导体产业中心之一印度的业务。 Microchip投资计划的重点包括:进一步完善Microchip在班加罗尔(Bangalore)和钦奈(Chennai)的设施以及近日在海德拉巴(Hyderabad)宣布落成的新研发中心;扩建和加强工程实验室;为印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提供优质的技术和业务支持;加强人才招聘,充分利用印度不断增长的人才资源;赞助技术联盟并支持学术机构和项目;推出各类满足地区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 国际电池公司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锂离子电池工厂 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政府表示,国际电池公司(IBC)已承诺在该邦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一家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工厂。这家私营公司正在韩国生产第一批棱柱形或矩形电池,并将在印度班加罗尔技术中心附近购买100英亩土地来建设工厂。 卡纳塔克邦商业和工业部门专员Gunjan Krishna表示,“IBC计划于2025年开始生产,在开始生产后将有资格获得经济激励。该公司起步规模较小,但目标是到2028年将产能提高到10吉瓦。” 日本与印度合作将共同构建半导体供应链 据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访问印度,已与印度政府签署了旨在构建半导体供应链的合作备忘录。 双方将以“日印半导体供应链伙伴关系”为题,针对印度需要的半导体制造装置和材料等启动政策对话,考虑在印度国内设立半导体制造基地,并打算推进合作。 日本和印度将披露符合半导体补贴资格的技术信息。双方将各自投资擅长的领域,例如技术和材料开发或培训专业人员,以建立最佳供应链。 日本与印度还将在初创企业、氢能和氨能等领域寻求双边合作。 印度和美国已在今年3月份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推进半导体供应链合作。 除了国外厂商加大印度投资,加强印度制造之外,印度厂商同样渴望发展本地半导体生态系统,希望加入这股潮流,建设ATMP(组装、测试、标记和包装)工厂或制造化合物半导体。 印度企业家寻求投资ATMP工厂和化合物半导体制造 Tarq半导体打算投资整个功率化合物供应链,可能会在大诺伊达为其ATMP部门设立工厂。美国Silicon Power公司总裁Harshad Mehta计划根据印度半导体政策申请化合物半导体激励措施,在古吉拉特邦、北方邦或奥里萨邦生产碳化硅衬底。 Sahasra电子已在拉贾斯坦邦的Bhiwadi建立一家ATMP工厂,已进入初步生产阶段。2022年7月宣布了75亿印度卢比(约合9000万美元)的投资,其中15亿印度卢比在2023财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支出,一旦收入达到25-30亿印度卢比,将另外投资60亿印度卢比。 塔塔集团将成为印度第一家iPhone制造商 印度最大的企业集团塔塔集团即将于8月达成协议,收购苹果公司供应商的工厂纬创资通,这标志着印度本土公司首次涉足iPhone组装业务。 知情人士称,对纬创资通位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工厂的收购可能价值超过6亿美元,该工厂雇用了10000多名工人,负责组装最新的iPhone 14机型。 塔塔集团此前已经在塔米尔纳度邦占地数百英亩的工厂生产iPhone中框,即设备的金属骨架。 还未见三星和SK海力士投资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印度政府也要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进行投资,但据报道,印度在这两家公司的优先考虑名单上的排名相对较低。三星和SK海力士都主要专注于对其位于韩国京畿道龙仁市的半导体集群以及各自在美国的项目进行投资,包括工厂和研发设施。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印度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来容纳存储器企业建立生产设施,印度市场的存储器需求与我们企业供应的存储器产品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导致市场生存能力有限。”
用iPhone给韩国女团拍MV 创作者们看中的不只是灵活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贾楠)8月7日消息,苹果近日与韩国导演申佑锡合作,使用iPhone 14 Pro系列为韩国女团NewJeans的新专辑主打歌《ETA》拍摄MV。在手机摄影能力越发先进的现在,似乎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iPhone直接进行创作,凰家评测也借此机会采访到了申佑锡团队,来了解在MV创作上iPhone的特点。 MV拍摄花絮画面节选 此次苹果与NewJeans合作的歌曲《ETA》,意为“预计到达时间”,讲述了团队成员在聚会演出时发现朋友的男友与陌生女性举止亲昵,便趁演出间隙通过影片的方法与正在赶来的朋友共享进度的故事。全片以苹果的FaceTime视频通话页面开始,完全由iPhone 14 Pro系列完成拍摄。 导演申佑锡在采访中跟我们分享到,在真正开始执行拍摄之前,他心里其实是不知道能不能使用iPhone完成这次MV拍摄的,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心里很紧张。但随着拍摄的进行,申佑锡发现iPhone其实能带来一些他意想不到的优势。 以iPhone 14 Pro新增的运动模式举例,作为K-Pop音乐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舞蹈的拍摄与呈现十分重要,在这次的影片中也有大量的运动舞蹈镜头。从苹果放出的幕后花絮来看,这些镜头都是在iPhone打开运动模式后,由导演手持甚至奔跑中完成的拍摄。这些画面对于传统的摄像机来说意味着复杂的设备以及专业的摄像团队配合,但通过算法的加入以及手机镜头素质的提高,现在大家手上的iPhone也能实现接近专业设备拍摄出的画面。不过因为是通过算法对画面裁切实现稳定,画面会从4K分辨率降低到2.8K,申佑锡也在采访中直言这是他在拍摄时的一个小小遗憾,期待在未来,iPhone能带来更强的画面质量提升。 MV画面节选 申佑锡还在采访中提到了每一位用iPhone拍摄影片的导演们都会称赞的优点——灵活。他用团员们在车内的画面举例,在以往的拍摄中要完成这样的拍摄,受限于摄像机的体积,画面的空间会非常受限,但在这次的拍摄中他们只需要把iPhone固定在前面即可,增加了拍摄的灵活性,这也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去尝试像桌子上、地面上这种不同的新角度来完成拍摄。申佑锡表示,他也希望用这支MV向观众们传达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摄的理念,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作中。 在采访中,此次MV的执行制作人闵熙珍也向我们透露了此次与苹果合作的缘由。作为韩国知名娱乐公司的前创意总监,以及个人厂牌的CEO与总制作人,闵熙珍在接到苹果拍摄舞蹈视频的提案时认为iPhone 14 Pro足够完成一支MV的拍摄,并能节省拍摄所需要的准备时间,便反向提案了此次合作,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闵熙珍的想法。 在闵熙珍和申佑锡看来,现在大家正处在一个人人能拍摄的时代,像MV这种专业拍摄未必要一直坚持用各种繁重的设备来完成,反倒是手机能够提供更多不同的视角。他们都认为,在当下像iPhone这样的工具是能够激励更多对拍摄有热情的人投入到创作中的,加上用手机创作的便捷,“手机拍摄MV的机会也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来拍摄、尝试拍摄”。 陈可辛《三分钟》 与NewJeans的合作并非是苹果首次,早在2020年初,Lady Gaga便用iPhone 11 Pro完成了一支MV的拍摄。再往前,苹果在2018年与陈可辛合作的贺岁影片《三分钟》也开始了每年一支iPhone贺岁片的传统。再往前,用iPhone拍摄的得奖电影也不在少数。 在我们与这些专业创作者们的采访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他们使用的设备一年比一年简洁,能够只用iPhone实现的画面一年比一年增加,但这其中一直不变的,是这些创作者们对于用iPhone拍摄的肯定,以及他们想侧面传达出的让更多人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热情。虽然大家都在调侃现在的手机都只强调自己越来越强的影像能力,每年iPhone的镜头也越来越大,但正是这些技术的迭代,让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不同的场景下通过镜头来记录当下或表达自己,让更多的人可以拿起手机就开始自己的创作。
美国芯片在加强俄罗斯武器库
美国芯片被用于俄罗斯军事武器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最新分析显示,西方国家的微芯片正继续进入俄罗斯,加强其军事武器库。这些芯片原本被用于驱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美媒分析的贸易数据和货物清单显示,俄罗斯一直通过中间国家采购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和其他先进的西方技术。2022年,俄罗斯进口了价值25亿美元的半导体技术,高于2021年的18亿美元。 半导体和微芯片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无人机、无线电、导弹和装甲车等一系列设备提供动力。 乌克兰基辅经济学院的分析中心KSE研究所,最近分析了从乌克兰战场上找到的58件重要俄罗斯军事装备,在上面发现了1000多个外国组件,主要是西方半导体技术。 俄罗斯军事装备中包含1000多个外国组件 在这些组件中,许多都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但是,据美媒采访的分析人士称,它们依旧可以通过土耳其、阿联酋和其他地方的复杂贸易路线进入俄罗斯,增加俄罗斯的战前储备。 “俄罗斯仍然能够进口到西方生产的所有必要军事关键组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KSE研究所报告的作者之一的埃利娜·里巴科娃(Elina Ribakova)表示。 美国是“主要供应商” 而且,并不是所有西方先进技术都会受到出口管制。许多技术属于军民两用,这意味着它们既有民用用途,也有军事用途,因此不属于定向出口管制的范围。例如,微芯片也可能被用于洗衣机和无人机。 不过,这些产品中仍有许多来自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军队实施了全面贸易禁令。除食品和药品外,所有来自美国的物品都被禁止进入俄罗斯军队。 根据KSE的研究,在俄罗斯军事装备中发现的外国组件中,超过三分之二最终源头来自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其他的来自日本和德国等乌克兰盟友。 美媒无法核实涉事公司是否知道其商品的最终目的地。瑞士当局表示,他们正在与企业合作,“对他们进行危险警示教育”。上述其他国家的政府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俄罗斯军方在其27个最现代化的军事系统中使用了450多种不同类型的外国制造组件,包括巡航导弹、通信系统和电子战综合体。其中许多组件都是由知名美国公司制造,这些公司为美国军方制造微电子产品。 “几十年来,非俄罗斯开发的高科技系统和技术变得更加先进,并真正成为行业和全球标准。因此,俄罗斯军队及其民用经济已经逐渐依赖上了这些技术。”美国海军智库海军分析中心顾问萨姆·本德特(Sam Bendett)表示。 这些技术的无处不在和广泛应用使得它们与全球供应链交织在一起,因此更难监控。“很难完全阻止民用微电子产品跨越国界,参与全球贸易。这就是俄罗斯工业、俄罗斯军方和情报部门正在利用的东西。”本德特称。(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安卓手机扫描二维码有新招 谷歌利用机器学习实现远距离自动放大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如果你在使用安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遇到困难,比如墙上的二维码太远,很难扫描成功,那么谷歌正在开发一项新功能,可以让手机自动识别、放大并读取二维码。这项功能目前还没有正式推出,但已经在谷歌提供给开发者的最新应用程序接口(API)中进行测试。 具体来说,谷歌的二维码扫描器 API 得到了更新,可以在谷歌的二维码扫描器(QR Code Scanner)系统应用中使用,也可以集成到其他应用中。如果开发者使用了这个 API,用户就不需要授予相机权限,节省了开发者自己设计扫描功能的时间。 这个 API 利用了谷歌的本地机器学习技术来解析二维码,并且只向应用输出一个 Barcode 对象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具体的技术原理不得而知,但是人工智能放大技术已经在其他媒体领域有所应用。 据安卓专家米沙尔・拉赫曼指出,这个新的自动放大功能已经包含在最新版本的 ML Kit 条形码扫描 API 库中,这个库可以集成到应用中(也可以通过谷歌 Play 服务下载),也包含在单独的二维码扫描器 API 版本 16.1.0 中。拉赫曼写道,这个简单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可能会出现在运行安卓 13 或更高版本的设备上,因为它们的二维码扫描器使用了同样的 ML Kit 条形码扫描库。而且据 X(前推特)用户 AssembleDebug 的屏幕录像显示,这个功能可能已经通过 GMS 开始推送。 目前还不清楚这个新功能对于配备低质量相机的安卓手机有多大效果,或者是否会出现在除了谷歌自家 Pixel 之外的其他设备上,IT之家将保持关注。
iPhone 15 Pro对比图最新出炉 1.5mm 边框明显收窄
伴随着发布时间的日益临近,有关 iPhone 15 系列手机的相关爆料也已经逐渐转向产品细节。其中外媒博主 yeux1122 带来了 iPhone 15 Pro 与上代机型的对比渲染图,可以看出边框明显收窄。 据悉,iPhone 15 Pro 的边框将会收窄至 1.5mm,成为边框最窄的一代 iPhone。而现款 iPhone 14 Pro 的边框为 2.2mm。另一方面,有关 iPhone 15 全系镜头模组配置的相关信息也迎来爆料。据多个消息源指出,此代 iPhone 15 全系四款机型均为 4800 万像素主摄像头。 不过具体配置仍有区别。其中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将会沿用上代 iPhone 14 Pro 系列所搭载的 1/1.3 英寸 4800 万像素传感器。而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将会采用一款传感器面积在 1/1.5 英寸左右的 4800 万像素摄像头,不过较 iPhone 14 所使用的 1/1.9 英寸 1200 万像素主摄仍然提升明显。 其他爆料信息以及产品预测部分,彭博社 Mark Gurman 爆料称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的整体设计结构将会被重新设计,预计很有可能支持正反两面打开,因此更有便于产品维修。而天赋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则在最新的预测内容中降低了出货预期,其表示 iPhone 15 的前期出货量可能会低于 iPhone 14 系列。 iPhone 15 系列手机将会在今年 9 月的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与大家见面。
陶哲轩:以我的数学经验,室温超导LK-99和复现有很大启发性
编辑:陈萍、泽南 LK-99 引发了整个研究界的疯狂。 最近几天,关于室温超导的全球复现热潮热度不减,各路大佬也纷纷出来表态。 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马斯克,他认为如果室温超导材料能够商用将会是一个非常赞的研究;AI 领域大佬 Gary Marcus 表示,如果能够复现室温超导,那就太令人兴奋了…… 上个科技界热门话题 ChatGPT 的出品者 OpenAI,他们的 CEO 山姆・奥特曼也在说:现在我们因为可能拥有室温超导而兴奋,全都回来了? 科研领域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仿佛都在盯着同一件事。 对于超导这种凝聚态物理,外行人的话可能仅限于加油鼓劲,不过这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学界大佬前来「围观」。 最近发表意见的是著名数学家、UCLA 终身教授陶哲轩。上周日,他意外地对室温超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陶哲轩表示,虽然自己没有相关领域知识来直接评论 LK-99 室温超导的研究,而且与他接触的很多专家都对此持怀疑态度。 陶哲轩认为,自己可以用在数学方面的经验做个类比。在典型的数学项目研究中,有时解决一个问题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不仅如此,中间有一点点差错,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失败或只成功一小部分,这样的曲折道路会一直持续到我们获得足够的经验和直觉来找到正确方法。 然而,当我们开始撰写相关文档时,那些失败或者做的各种尝试都不会在文档中提及,就算有些尝试被提及,那也是作为最终成功方法的动机来呈现的,并且是一笔带过,没有更多细节。 作为读者,我们可能对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感兴趣,从而忽视那些不是很成功的方法。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即数学完全由正确的论证组成,在找到正确方法之前,披露自己曾经尝试过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耻的。 然而,这些失败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启发性,陶哲轩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分享这些失败。 陶哲轩还表示自己看到关于 LK-99 报道称最初的公告发布得过早,而研究仍处于「充其量是部分成功」的阶段。因此,如果按照「成功的、已经完成的研究」标准来评判,这项研究确实表现很差。但作为「研究正在进行中,意外地向公众透露」的科研,陶哲轩倾向于宽容的态度,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科学结果。 能吸引到数学天才陶哲轩的关注,不得不说最近室温超导的热度实在是高到可怕。 不知陶哲轩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是因为最近的一点进展:上周六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匿名发布的一段「LK-99 完全悬浮视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段十几秒的视频中,一片材料悬浮于两块方形磁铁之上,呈现出「完美的抗磁性」。根据作者介绍,研究人员在烧制过程中优化了工艺,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化合物,但具体技术内容要等文档整理清晰才会公布。 如果确认了抗磁性,那么对于验证 LK-99 的超导能力算是重要的一步。 昨日,B 站账号「炼丹师阿翔」发出一段音频对视频进行了解释。他表示目前其所在的小组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测试,磁悬浮现象仅证明了样品的抗磁性,并不等于发现了超导体。而且即使发现了超导现象,是否能应用和距离应用的程度也还有很远。 无论如何,学界对 LK-99 的热情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它带来了新的变量。目前人们对于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实践走在理论之前。给现有的理论引入新方法,或许会让我们慢慢揭开室温超导的面纱。
技术变革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崛起
撰文 | 古 芯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7月26日晚,大众集团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向小鹏增资约7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买入小鹏4.99%股权。 次日,小鹏宣布将和大众基于各自核心技术,在小鹏G9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车型,着重提升电动车智能化率,并以大众品牌车型在国内市场销售。 8月2日,市场再有传闻称大众旗下捷达品牌,或将与零跑合作主攻经济型电动车市场,截至发稿零跑对此传闻表示不予置评。 与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一直无法摆脱“真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的窘境不同,吸取了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的教训,民营电动车企刚入局时就坚持自主研发路线,如今终于凭技术取得海外大厂的信任,带着中国汽车行业走上新的“技术换市场”之路。 01 大象转身,不见旧时代 作为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大众集团旗下坐拥大众、奥迪、斯柯达、保时捷、宾利、布加迪等多个品牌,2022年累计交付新车83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达2792亿欧元。 2012-2021年的十年间,南北大众合计销量在中国当了八年销冠,其中上汽大众在2015-2018年稳居榜首。从老捷达、普桑,到帕萨特以及“就怕大众带字母”的辉腾,可以说在燃油车时代,大众是消费者眼中的汽车巨头。 同样,天下苦大众久矣。这种苦,是1986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试图以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发展汽车工业的“苦果”。 当时要求外资企业对合资企业的持股不得超过50%,且同一家跨国公司不得建立两家以上合资轿车企业,初衷是确保中外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为“市场换技术”打下基础,但伴随时间的推移,这个愿望落空了。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以CKD(全散件组装)与KD件组装为主,吉普、大众等进口车初步实现在国内组装;90年代至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田、通用等车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单价下降推动下游需求井喷式增长,主要跨国公司均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争抢中国汽车市场。 直至2014年,中方企业依旧没有从外资车企手里拿到燃油车三大件的核心技术,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当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核心技术方面,合资、开放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但你去了解一下情况,很多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关键的零部件,自主开发的几乎没有。 并透露他曾问大众前董事长哈恩博士,中国汽车工业目前销量第一,未来怎么由大变强?哈恩听了之后直摇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第一,但是自己的车少,丢了宝贵的市场资源。换言之,中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既出了市场,也没换到技术。 不过在电动车时代,事情发生了转变。 02 大众的自救 与小鹏合作开发配套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之前,大众就曾成立软件部门CARIAD,斥资超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554 亿元)发力电动车智能化。 为进一步提升部门运行效率,大众后续将该部门独立成为旗下子公司,只可惜前期投入的70亿欧元非但没有在市场激起一丝涟漪,甚至两年亏损近34亿,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4.29亿欧元,累计亏损108.29亿欧元,约858亿人民币。 除自研外,CARIAD还在去年斥资24亿欧元,约189亿人民币,和国产车载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试图推进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但在今年5月,市场传来CARIAD高层除人力官之外全部被换的消息,与此同时,CARIAD宣布和中科创达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公司,CARIAD与中科创达将分别持股49%和51%,专注于智能互联和信息娱乐系统领域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测试,提供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座舱和云端等软件开发服务。 大众投入巨额资金、寻求多方合作,并没有为电动车型换回预期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大量大众车主表示大众App更新负优化,甚至有车主公开寻求App降级教程,在电动车市场规模迅速提升的几年间,大众在电动车领域的话语权远低于在燃油车领域,且销量增速进一步降低。 据大众官方消息,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向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累计交付新车145.19万辆,同比减少1.2%;新能源车型交付量为8.97万辆,同比增长4.8%,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交付量比前一年下降了约2%,仅为6.24万辆。 相比之下,转型较为成功的老牌车企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交付61.68万辆,同比增长90.66%;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理想上半年交付13.9万辆,同比涨超130%。 同样是造车新势力的小鹏,虽然近年销量和增速不如理想,却一直以“智能化率”著称,大众只用50亿人民币,就取得较为成熟的“电车智能化技术”,可谓是走了一步捷径。 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正如小鹏吸引到了大众的合作,国际认可度与日俱增。 03 技术突破,缔造汽车强国 新能源车时代,汽车制造工艺发生颠覆性变化,中国也借此机会补足了市场上自主品牌车辆占比低的短板,正式成为汽车强国。 和燃油车不同,电车动力源从油气变为电池,且因绕过传统燃油机、传动系统核心技术不足的技术难关,推动电车三大件也从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变为电车的“电机、电控、电池”。 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完全掌握电车三大件的整车厂就是中国车企比亚迪,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完整性。 这个完整性包括上游的矿产资源开采、材料加工及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汽车整车生产和装配;下游产业则包括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 聚焦电车上游,除因下游需求太高,锂矿需要大量进口外,无论是“大三电”还是“小三电”,中国企业均可实现自给自足,其中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一家独大,比亚迪次之,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新能源车企,几乎都和上述两家公司有业务往来,其余电池产业链企业还包括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盛新锂能、雅化集团等。 电车零部件方面,智能化率提升是电车与燃油车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车辆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人车交互功能。以往实现这两个功能只能选择海外大厂英伟达、高通的芯片,如今可以使用国产华为MDC810自动驾驶芯片、地平线征程5芯片、华为990A芯片、紫光展锐座舱芯片平台。 以小鹏为例,最新的G9平台虽然销量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国内首款基于800V碳化硅平台研制的量产车型,首发的XPILOT4.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X-EEA3.0电子电器架构,也从智驾、座舱、800V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车辆制造的零部件进口替代。 在大众与小鹏合作之前,奥迪已经和上汽知己达成合作,使用比亚迪三电的bZ3车型早已上市,雷诺与吉利达成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和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今年7月13日,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宣布完成对蔚来的7.385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交易完成后前者持有蔚来发行流通股的7.0%。 伴随相关企业技术迭代,未来新能源车零部件整合度会越来越高,有望实现模块化生产,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且因模块化生产的定制属性较高,能维持较高的客户粘性。 同时800V碳化硅平台也将成为电动车标配,功率密度与效率的不断提升,势必会提高充电效率、降低损耗、轻量化,叠加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700万辆,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约3200万辆左右。故此大众和小鹏合作的车型即使在2026年推向市场,仍有机会赶上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红利,至于具体市场表现,只能交给时间验证。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