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申请“屏下摄像头”专利,未来Pixel手机有望搭载相关技术
IT之家 8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PhoneArena 报道,谷歌已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屏下摄像头系统和装置”的专利申请。该专利展示了一项“屏下摄像头”技术,谷歌有望在未来的 Pixel 手机上搭载该“屏下摄像头”方案,与苹果 iPhone 手机和三星 Galaxy S 系列手机展开竞争。 图源 谷歌相关专利截图 IT之家从谷歌提交的专利中注意到,谷歌目前开发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原理上和竞品大致相同,都是“允许外界光线通过屏幕中极细的‘格栅’进入屏下前置摄像头模组中”。 实际上中兴已经在旗下的 Axon 系列机型搭载了类似的“屏下摄像头”技术,不过谷歌的版本有一定改进,即配备了两个“屏下摄像头”,类似于早期后置双摄手机采用的“彩色 + 黑白”方案,手机将结合两个摄像头模组捕捉的影像信息,经过算法处理后,输出更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 外媒表示,目前尚不得而知谷歌将会在未来的哪款机器中率先搭载相关技术,不过谷歌今年 10 月将发布的 Pixel 8 系列和明年将发布的 Pixel 9 系列手机 ID 设计都已经定型,因此预计不会搭载这一硬件特性,若谷歌决定在旗下 Pixel 手机中使用屏下摄像头,率先搭载的手机应当是下一代 Pixel Fold。
谷歌申请“屏下摄像头”专利 将使Pixel手机比苹果、三星更具竞争力
集微网消息,据PhoneArena报道,谷歌已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屏下摄像头系统和装置”的专利申请。该专利揭示了一项屏下摄像技术,谷歌可以利用该技术使其Pixel手机与iPhone和三星旗舰Galaxy S系列手机相比更具竞争力。 据悉,该专利解释了谷歌计划如何制造一款新的屏下前置摄像头,让Pixel手机无需为摄像头打孔或制造凹口,从而在手机正面留下全玻璃屏幕。 报道称,谷歌必须开发一种技术,允许屏幕让光线进入相机,同时仍然允许玻璃充当设备的显示屏。虽然屏下摄像头已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但谷歌的版本试图通过取用显示屏的两个部分并在光线通过屏幕时阻挡或扭曲光线,以此来提高屏下摄像头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的质量。 谷歌申请专利截图 谷歌表示,这可以通过在显示屏和相机传感器之间放置一层具有不同形状和图案的遮光材料来实现。上述两个区域下面各放置一层。其中一个传感器可以用于彩色图像,而另一个可以是单色图像。每个光阻挡图案都被设计为与其传感器一起工作,以改善照片或视频的特定特性,比如清晰度和色彩保真度。 传感器的输出混合在一起,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创建高质量图像,减少将相机放置在显示屏下方的负面影响。由于其他改进屏下拍摄的尝试尚未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因此如果确实实现这一目标,谷歌或将领先包括苹果和三星在内的竞争对手一步。但谷歌今年10月将发布的Pixel 8系列和明年发布的Pixel 9系列暂不会搭载这一功能。
纯电版“浴皇大帝”来了 凯迪拉克全尺寸电动SUV发布 比仰望U8还大
快科技8月10日消息,日前,凯迪拉克旗下首款全尺寸电动SUV ESCALADE IQ在海外市场正式发布,新车是继LYRIQ锐歌和CELESTIQ之后的第三款车型。 外观方面,全新的ESCALADE IQ延续了最新的家族式设计风格,车头安装了超大尺寸的封闭式格栅,凯迪拉克标志性的泪眼式LED大灯也被保留。大量采用了熏黑套件,使其前脸看上去霸气十足。 车身侧面,ESCALADE IQ与凯雷德相比,除了全新样式的封闭式轮毂外,最大的变化莫过与C柱与D柱的改变,采用了更加流畅的车身线条,略微溜背的造型替代了凯雷德方正的设计。更像是一台新能源汽车。 车尾部分,提供了分段式LED尾灯组,尾门上方还加入了大尺寸扰流板,其整体造型设计也与燃油版车型保持高度相似。 作为凯迪拉克凯雷德在电动时代的化身,全新的ESCALADE IQ的尺寸绝对是一大亮点。 全新的ESCALADE IQ将基于通用Ultium B1T平台打造,该平台的特点就是特别大,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697×2389×1934mm,轴距为3460mm,其尺寸面超越比亚迪仰望U8车型。 内饰部分,全新ESCALADE IQ紧跟潮流,在车内的设计上主打“全是屏”,除了中控台那块长达55英寸的贯穿式LED大屏外,在中央扶手上方还配备了一块可以调整车辆信息的小屏。 此外,新车还为第二排提供了头等舱式的豪华体验,小桌板,双12.6英寸显示屏、后排控制屏幕、双无线手机充电板、按摩座椅、头枕扬声器等配置将豪华感直接拉满。 动力方面,全新ESCALADE IQ将采用前后双电机形式驱动,配备200kW·h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507kW,峰值扭矩834N·m。 在运动模式下最大功率可攀升至559kW,峰值扭矩1063N·m,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24公里。搭配800V直流快充可让其在10分钟内增加160公里的续航。 据海外媒体透露,全新的Escalade IQ在海外市场的起售价约为13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94万元,新车将以进口的形式引进国内销售,在国内市场上市后,将与梅赛德斯-奔驰EQS SUV、比亚迪仰望U8等车型展开竞争。
理想卷入竞争洪流
文 |李安琪 编辑 |李勤 在6月单月销量突破3万台后,理想财报的亮眼已是意料之内。 8月8日晚,理想汽车交出了今年二季度财务报表:共交付8.65万辆车,光是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量,就已经超过2022全年总和。为此,理想创下了历史最高营收,单季度营收286.5亿元人民币。 更好看的数字在于毛利率和现金及等价物。二季度,理想的毛利率达21.8%,不仅好于今年一季度的20.4%,也超过特斯拉今年二季度的18.2%毛利率。 截止6月30日,理想手握737.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不出意外,已经是蔚来和小鹏的现金储备之和。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官方 下一季度的指引依旧保持了势头。三季度,理想预计交车10万-10.03万台,营收323.3亿元-333.0亿元。按照这个趋势,理想今年冲刺千亿营收的目标不是难事。此外,理想预计在今年年底,冲击四万辆月交付成绩。 的确,从销量和营收来看,理想汽车已经不可挑剔。但不能忽视的是,2023年的战场才刚至中途,上半年大部分同航道选手都在产品和业务调整的低谷。尤其是蔚来、小鹏,只完成了全年目标不到3分之一。 而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在去年三季度完成产品切换的理想,几乎犹入无人之境,一举斩获200%的增幅。 但短暂萎靡后,蔚来的势头正在重新回归,7月销量超过2万辆;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品牌,一向被理想视为头号劲敌,也在磨刀霍霍;此外问界M9等产品将于下半年上市。 相比于几乎无人可挡的上半年,下半年的理想汽车无疑会卷入更激烈的竞争洪流。 对手重新强悍 显然,对手的出招产生了效果。 蔚来汽车在经历4-5月的产品换代阵痛期后,随着全新ES6、ET5旅行版和全新ES8相继上市和交付,加之全系降价3万,销量于6月销量重回万辆,7月更是攀升至2万辆。 36氪PowerOn获悉,蔚来下半年制定的销量计划野心勃勃。“截至8月末,做到每月锁单3万辆的销能体系。”李斌在内部目标中写道。 小鹏当下主力车型G6虽然没有与理想有正面交锋,但有小鹏内部人士告诉PowerOn,另一款车型G9年内将推出更便宜的“冠军版”。 此外,理想不得不戒备的另一个对手是腾势。 尽管是MPV车型,但腾势D9大有跨界与理想L9车型竞争的趋势。从今年3月开始,腾势D9连续月销量破万,今年7月腾势 D9销量达1.1146万辆。更蓄势待发的是,腾势的SUV车型N8/N7也已上市,这些更是理想L8/L7的直接对手。 群狼逼近,不能说理想全无感知。营销投入的拉升是个力证。 财报中,二季度理想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23.1亿,同比增加74.3%,也比今年一季度的16.5亿元支出增加40.4%。 其中,部分支出用在了销售网络的扩张。截止6月30日,理想汽车在127个城市拥有331个零售中心,较之一季度末的299个零售中心店上升不少。 当然,在对手重新回归武力值之际,降价也是理想重要的销量刺激手段。近日,理想就推出了六座SUV L9 Pro车型,比L9 MAX版便宜三万即42.98万元。 这种降价简化配置的手法在理想汽车并不少见。今年2月,理想就通过更换电池包供应商、简化空气悬架等操作来推出L8\L7的Air车型,得以进一步拉低车辆售价。如果L9 Pro的市场刺激不够,合理猜测,理想还会推出L9 Air版车型。 不过对理想汽车来说,减配降价都是缓兵之计。对手已经在纯电和智能领域耕耘太久,在下半年的竞争愈烈之际,理想的补课时机正被快速压缩。 补课倒计时 理想汽车已经在筹谋。 按照计划,理想的首款纯电产品MEGA于年底发布。理想的目标是让MEGA成为50万元以上销量第一的新爆品。 “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车身形式。”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为增强市场信心,理想汽车CEO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明年将推出四款新车型,包括三款纯电和一款增程。 这也意味着,理想需要提前打好纯电车的充电基建。理想汽车表示,目前已经在全国建成并运营37座理想5C超级充电站,今年底建成超过300座,25年底建成超过3000座理想5C超级充电站。此外,理想还研发了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充电12分钟即可续航500公里。 理想描绘的纯电动商业模型虽然齐备,但新的成本结构和补能体系建设,都是新的挑战。 而技术补课,更难一蹴而就。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即城市NOA,已经在开城目标上压着小鹏和华为来打。理想表示,其城市NOA将在年内落地100城,而华为和小鹏的城市NOA开城数字分别是45城和50城。 这背后得益于,理想自研的两个神经网络——NPN特征和TIN网络,以增强业内通用的BEV模型(Bird's Eye View,即鸟瞰视角),实时感知复杂道路结构,同时通过Occupancy(占据栅格)网络识别通用障碍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向PowerOn表示,理想的两个神经网络还未经过充分验证,未来还需要用大量数据来进一步修正系统。而开100城的压力也真实存在,据PowerOn了解,理想汽车内部已经对100城的开城口径有所动摇。 好在理想从来都是一家风险红线高悬的造车公司。财报发布期间,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平台上晒出2023年的五个最重要目标:产品上,BEV(纯电汽车)产品的价值领先;技术上,软件2.0的领先;商业上,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供应链,BOM成本竞争力;组织层面,矩阵组织升级。 掌舵团队如果没有在耀眼的数据中失去方向,公司势必会攻克短期难题,越来越强韧。
理想二号人物,拿到2.7亿奖励
8月8日晚,理想汽车业绩会议上,创始人李想携高管出席。 老板李想,谈论的多是销量和目标。分析师抛出的“供应链”问题,则由马东辉回答。 他介绍,相比年初目标,今年需求有所提升,二季度已经制定了提升产能的策略和规划,还需要一段时间达成。 “今年可以达到销量目标”,马东辉预期乐观。 49岁的他,现在是理想汽车的二号人物。 自年初接棒总裁以来,理想的销量节节攀升,第二季度交付8.65万辆新车,净利23亿,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连创新高。 01 执掌供应链 年初,马东辉进入公司董事会,接替沈亚楠,担任执行董事兼总裁。 沈此前管理的供应团队,包含供应链、制造、质量等部门,交由马东辉逐步接管。俩人花了半年时间,“确保工作平稳过渡”。 掌控供应链半年,马东辉的成绩不错。 “常州智能制造基地有两条产线用来生产理想L7、理想L8、理想L9,从整车产能来看,如果是双班制,我们每个月最多可以达到5万台。”马东辉表示。 此外,理想北京纯电动工厂正在建设过程中,一期年产能为10万辆。 理想汽车曾吃过供应链的亏。 “我们经历过了2022年9月交付量,仅为4000多辆的崩盘阶段。”在6月底的内部信中,李想表示。 去年特殊时期,交付艰难,相比之下,今年理想汽车的产能爬坡顺利。公司上半年的交付量为13.9万辆,超过去年一整年的数量。 这背后,离不开马东辉团队的努力。 在新岗位上,马东辉团队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多次接触。 2月,他表示,理想汽车正与合作伙伴就电池价格进行谈判。4月,马东辉提及,还在与宁德时代沟通不同合作方案。 他指出,长期来看,理想汽车会采取多元化供应策略,主要是为了满足供应安全和项目开发进度要求。 挑战也有。 马东辉认为,产能最大的瓶颈是零部件供应。 “零部件产线目前还在调试和验证当中,需要一点准备时间,很快就可以释放出新产能。”他补充道。 02 技术出身 马东辉是技术出身,负责产品研发,目前兼任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 新官上任,在媒体前的露面次数变多。 今年4月,谈及新产品,即理想第一款纯电车型,马东辉对各项技术指标熟稔于心。 在解释为什么做MPV车型时,马东辉表示,这是纯电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燃油车有发动机和变速箱,使得MPV车型的前悬较长;电动车的前机舱,只布置电机,前悬短。 “相同的车长,电动汽车的轴距更长、空间更大,接近MPV的形态。”马东辉提到,难点是,从设计上降低风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进入理想前,马东辉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 他本科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后拿到上海大学机械制造硕士学位。毕业后,马东辉曾在阿尔特汽车与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公司任职,又于三一重工车身有限公司任研究院院长。 2015年,理想汽车成立,马东辉旋即加入。 作为总工程师,他管理研发团队,军功赫赫。 “马东辉主导了理想ONE从0到1的成功研发和交付,以及从1-10阶段理想L9、L8、L7等产品的成功研发和交付。”李想曾这样赞扬他。 从2019年开始,马东辉还带领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增程电动、高压纯电、智能空间、智能座舱四大技术平台的研发。 带队突破的马东辉,获得了公司的股权激励,能以0.1美元的价格,购买900万股理想汽车A类普通股。 6月15日,马东辉刚拿到公司授予的60万股,加上去年的100万股,他手头持有160万股理想汽车股份。 按照8月9日收盘价167.7港元/股计算,这部分资产价值近2.7亿港元。若能完成KPI,将全部奖励纳入囊中,马的身家约15亿港元。 03 “抠”字当先 对于管理公司,马东辉的做法和李想接近。 “李想是一个很注重资本效率的创业者,考虑怎么用更少的钱能把这个事做出来。” 蓝驰创投多次投资理想汽车,其管理合伙人朱天宇曾告诉《21CBR》记者,在成本控制上,李想是一把好手。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二季度毛利率高达21.8%,超过同行。 他对此仍不满意,8月8日,其发布微博内容显示,今年最重要任务包括了供应方面“BOM成本(物料清单成本)的竞争力”。 马东辉也奉行“效率第一”的原则,常把“抠”字挂在嘴边。 比如,理想汽车计划,到2023年底,建设完成超过300座高速超级充电站。这是笔大投资。 一个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的建造成本约200万元。这意味着,若对标头部企业,理想汽车要拿出接近6亿的现金。 “在成本方面,理想汽车会秉持着一贯的比较‘抠’的做法”,马东辉表示。 谈及补能路线,马东辉表示,理想汽车不会做换电业务。 他解释,液态的石油或电,是没有物理边界的,换电则要更换整个PACK(电池包),是存在物理边界的。在不同车型、不同品牌上做兼容,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挑战,不符合我们效率优先的原则。”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判断,两人观点相似。 李想认为,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集中度会更高。他曾提出,到2025年,只有拿到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20%以上的市场份额,才能成为公认的头部企业。 马东辉,来源:视觉中国 6月,马东辉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 延续老板的思路,他提了一个更大的数字,“我们希望,在30万元至50万元区间,今年,市占率能够做到20%。” 理想加速抢占这一市场。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车辆交付量将达到10万-10.3万辆,同比增长277%-288%。 公司处于高速增长期,李想顺势定下千亿元的营收目标。 “第四季度产能提升后,我们有信心实现4万辆的月交付目标。”李想放出豪言。 要完成这个目标,马东辉团队还要努力。
明星总裁王凤英履新200天:改变小鹏,也被小鹏改变
文丨吴晓宇 编辑丨王海璐 小鹏 G6 上市当天,王凤英穿着宝蓝色西服套装现身发布会现场,人们期待她用小鹏汽车总裁的新身份走上台完成首秀、发言。但这个画面并没有出现。 王凤英是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来唯一一个女总裁。进入汽车行业的前 30 年,她和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一起开疆拓土,负责长城的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长城汽车也从一家孱弱地方车企成长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标杆之一。今年 1 月,王凤英加盟小鹏汽车担任总裁,负责小鹏汽车的产品规划、产品组合管理和销售。 一位知情人士称,早在 2020 年成都车展,小鹏汽车便曾找咨询机构研究了彼时长城、吉利和比亚迪的优势和打法。去年 12 月,为了劝说王凤英加盟,何小鹏带着她坐了 3 次小鹏汽车,直到王凤英相信 “在城市内,也能放松地开智能汽车”,并认为自动驾驶是一个好的营销点。 来了小鹏之后,何小鹏评价王凤英,“不像个汽车人,更像个创业者”,她几乎不休息,一周工作七天。 王凤英的办公室就在何小鹏隔壁。办公室布置简单,一个沙发,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个电脑屏幕,没有摆放个人特征的物品。小鹏的员工们经常在中午偶遇王凤英与何小鹏结伴吃食堂。 生活中的王凤英十分质朴、低调。她不喝咖啡、茶,只喝水,出差会坐经济舱。工作之余的减压方式不是旅游、购物,而是在家里手工做衣服。 雷厉风行、注重效率,是多位小鹏员工和长城员工对王凤英的一致评价。在长城的时候,员工称呼王凤英为 “凤头”,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到了小鹏。一位与王凤英接触过的小鹏高管评论,王凤英的工作风格是 “可以去试错,但一定要快速反馈,让一件事情石沉大海是她最无法接受的。” 今年 4 月,王凤英带着产品规划、销售团队,围绕着 G6 的核心配置和价格进行了六七轮讨论。王凤英认为,新品要在配置好、软件能力强的前提下,将价格往下压,最终 G6 起售价确定为 20.99 万元,是市场上价格最低的 800V 智能电动车。 在王凤英的拍板下,小鹏 G6 还完成了改名。G6 原本被命名为 G7,而现有产品矩阵中,小鹏 P7 起售价是 24.99 万元。定位 SUV 的产品比同级别轿车卖得便宜,并不符合常理。因此,这款产品将数字减小,改名为 G6。 G6 上市后的首个周末,王凤英仍在工作,亲自打电话了解一线门店的情况。在 G6 上市前的内部会议中,王凤英格外关注用户服务的细节问题:门店里的休息区是否干净,有没有招待用户的茶点,咖啡的品质是怎样的。“她的风格是定好标准,快速执行,快速反馈。如果员工拖沓,她就会发火。” 一位接近王凤英的知情人士称。 像炒了 30 年菜的老师傅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汽车行业,王凤英是为数不多的女总裁之一。而与创始人并肩作战,在一家公司经营长达三十年的,只有她一人。 1991 年,长城汽车的前身长城工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 200 万元,职工只剩下 60 个人,魏建军在保定南大园乡政府悬榜纳贤后,王凤英加入,成为销售员。那时,长城汽车上线一批轿车,王凤英将轿车推向东北市场,半年为长城汽车赚来几百万元。之后,王凤英一路升为长城汽车总裁,在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在长城推动了重要决策。 长城从保定的地方车企,成长为头部自主品牌,从上到下的铁血管理和高效执行是关键。在长城,掌舵人魏建军战略眼光独到,不喜务虚,性格刚烈,在媒体报道中总是以 “独裁者” 的形象出现。而王凤英,长城内部流传着一个说法:“她是长城唯一一个敢跟魏建军拍桌子的人。” 长城早期,魏建军主抓产品和技术,王凤英负责销售营销,二人能力互补,配合默契。“魏总(魏建军)能发现很多机会,王总(王凤英)会高效地、百分百把事情做成。” 一位长城老员工评价。 2000 年,魏建军决定从皮卡切入 SUV,两年后,长城推出了赛弗 SUV。为了让这款产品在市场走红,王凤英将价格定在 8.88 万元,在营销上打出 “8 万元 SUV,长城赛弗” 的口号,配合 “先车后款” 的经销渠道,赛弗 2003 年卖了 3 万多辆,位列当年 SUV 销量冠军。 王凤英主张高性价比的定价策略。2004 年,哈弗 H6 的前身哈弗 CUV 作为概念车亮相北京车展。王凤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哈弗价格定位上,她会采取 “一步到位” 的定价原则。“要突出高性价比优势,使哈弗在 SUV 领域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力。”2011 年,哈弗 H6 正式上市,汽油版起售价 8.88 万元,柴油版起售价 12.18 万元。凭借大空间,性价比,2013 年到 2021 年,哈弗 H6 连续 9 年获得 SUV 领域销量冠军。 据长城内部人士,王凤英曾在内部交流时把长城的成功秘诀总结为 “执行力强,效率高”。比如看到市场机会,长城要第一个把产品做出来,皮卡、赛弗、哈弗 H6 的成功皆如此;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时,长城会快速调整销售政策,第一个降价。 关于王凤英因何离开长城,众说纷纭。一个事实是,2020 年,魏建军提出要打破管理层级差异及年龄资历壁垒,借鉴华为推出轮值总裁制度,自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8 月,推出孟祥军、穆峰两个轮值总裁,王凤英不在其中。 一位长城离职员工回忆,王凤英负责市场营销,长城炮起名争议很大。在一次会议中,王凤英团队原本想将这款越野皮卡定名为 “power”,但魏建军坚持用长城炮定名,两人产生分歧。长城炮靠命名火出圈后,长城又推出了 “狗” 系列产品(大狗、酷狗、单身狗)。这些命名和早期长城塑造的低调、稳重的形象有所差异,在为长城带来声量的同时,也为长城带来争议。 还有长城员工认为,王凤英擅长 “聚焦” 的方式经营,“不要什么都看,要有重点”。但在 2013 年以后,王凤英兼管了哈弗、魏牌、欧拉、坦克及长城皮卡 5 个品牌。要让这些品牌避免内卷、一致对外,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很多长城员工最后一次见到王凤英,是在长城内部的战略会上。王凤英以 “专家” 的身份参会,鲜明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对执行的好与坏没有过多点评。2022 年 3 月,王凤英正式卸任长城执行董事及副董事长。两个月后,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提到,有段时间,她感到精力牵扯得厉害,“一会想汽车的事,一会想互联网的事,导致血压都高了”。 在加入小鹏之前,王凤英还有一段短暂的创业经历。2020 年 5 月,她与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全球 CEO、中国区主席张云联手创立了一家名为 “小猎犬” 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营销咨询服务,她还以 “品类创新导师” 的身份,开了抖音账号 “王凤英”。但王凤英的抖音账号于 2022 年 11 月停更,今年初,王凤英加入小鹏。 在很多人眼中,王凤英是以 “拯救者” 的角色出现在小鹏的。G9 风波后,小鹏股价一度下跌近 8 成,全年销量高开低走,由上半年的 6.89 万辆下滑至下半年的 2.1 万辆。何小鹏十一期间睡不着,会三更半夜给高管打电话,探讨小鹏存在的问题。去年到今年,小鹏多位高管离职。王凤英加入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小鹏。 王凤英在小鹏最初负责营销与销售服务。这也是过去多年来,她在长城主要负责的工作。一位接近王凤英的小鹏高管评价,王凤英在汽车行业有足够丰富的阅历,见过各种产品的成功和失败,因此,她的判断会让其他人认为足够权威。 在成本把控方面,她也有着老汽车人的敏锐。比如新产品做造型,王凤英能立马联想一个造型对应的成本,换一种造型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成本却更低,这在产品开发初期便能减少浪费。 这种基于经验的判断,让从互联网世界走来、在汽车行业跌跌撞撞的小鹏团队感到安心,“就像炒了 30 年菜的老师傅,一颠勺就知道酱油有多少。” 一位小鹏高管评论。 销售体系合二为一 王凤英加入小鹏后,小鹏汽车将直营和加盟两套销售体系合并、整合了。 今年 3 月,王凤英召集了一场经销商大会,邀请第一批核心经销商一起讨论过去小鹏汽车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有经销商反映,小鹏的直营和加盟两套体系内部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动作变形,“赛马机制没有错,但最大的问题是双方抢存量,而非做增量”。收到问题后,王凤英说她回去会解决。 和蔚来、理想采用全直营模式不同,小鹏汽车的销售终端分为直营和经销商加盟两种模式。直营体系归属于 “小鹏汽车贸易公司”,当时由联合创始人何涛负责;经销商加盟模式下的授权店归 “用户发展服务中心”,由销售副总裁廖清红负责。 两种模式组合,小鹏汽车早期的拓店综合成本低、速度快,截至 2022 年末,共有开了 349 家店,比理想多 140 家,和蔚来的 350 家相当。小鹏门店中,直营店约占 70%。 但直营和授权两个体系独立管理,团队内耗严重。“授权店旗下有别的品牌,可以完成用户导流,利于卖车。哪家授权店卖得好,直营店就会围着它开。” 一名授权店人士说。 在直营店销售人员眼中,授权店卖一辆车有最高 2 万元的返利,他们会牺牲返利来给用户优惠价。为了抢单,一些直营店只好选择给用户送充电枪、京东卡,变相优惠。混乱的价格体系,对小鹏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都造成了伤害。“应该一起打特斯拉,而不是内斗。” 上述授权店人士称。 矛盾一度被亮眼的销售成绩掩盖。2021 年,小鹏汽车卖了 9.16 万辆车,同比增长 263%,超过蔚来(9.14 万辆)和理想(9.05 万辆),位居当年新势力销量榜冠军。2022 年上半年,小鹏依然以 6.9 万辆的成绩位居新势力销量第一。直到 G9 风波后,小鹏开始认真审视渠道问题。 彼时,王桐被何小鹏任命为新的 “救火队长”。他 2019 年 6 月加入小鹏汽车担任副总裁,曾负责小鹏汽车的大客户销售。在加入小鹏汽车之前,他曾在联想控股、百度和 UC 任职。去年 12 月,他接手小鹏汽车的直营业务,2 个月后,原用户发展中心(UDS,小鹏经销商体系)和汽贸(小鹏直营体系)两个团队完成合并,王桐成为了小鹏汽车的销售负责人。 一名知情人士回忆,在一次内部会议中,王桐向何小鹏和王凤英提议将小鹏汽车现有的销售网络从北区、东区、中区和南区四个大区,改为上海战区、广州战区、苏南战区、苏北战区等 24 个战区。战区总经理对一个区域的直营店和授权店进行统一管理。“直营和授权的矛盾不是一天形成的,重新组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大区负责人管理门店较多,对一线门店情况不能及时掌握。” 上述人士称。 在汽车行业,“小区制” 的销售网络并非个例。蔚来总裁秦力洪亲自管理着上海区域公司、北京区域公司等 40 多家销售公司,这样的好处是反应足够灵敏。 提案迅速通过。“王凤英的风格是利于一线的决策,都愿意给尝试的机会,但一定要快速反馈。” 上述知情人士说。 区域负责人的选拔主要根据销售业绩,一位授权店人士回忆。王桐在办公室呆了三天,不停地见人。以前一个大区总经理管理 100 家店,现在分完之后只管 10 余家。他制定的红线是 “战区内,经销商和直营体系不能互相诋毁”。每个月,每个战区会分到一个销量目标。“只允许超额完成。” 渠道并网落实后,王凤英紧盯细节。在内部会上,她会问,用户对哪一类问题不满意,并给出改进时间。在经销商管理方面,王凤英有很多参考样本。一位长城人士向《晚点 LatePost》评价,在长城汽车的经销商群体中,有 60%—70% 的经销商跟着长城干了 20 年。“即便王凤英身为总裁,核心经销商仍然直接联系她。” 在哈弗 H6 推出的第二年,王凤英发起了名为 “决胜终端” 的渠道整顿,她给经销商们讲海底捞、西南航空的案例,通过教学视频使销售、服务和维保的流程可视化复制,并督促终端门店规范执行。长城还会给 4S 店装摄像头,比如选择 10 个关键时点,检测销售情况、服务情况。“目标是让消费者感觉买一个国产车,却能够享受比合资品牌更多的优惠,更好的、更被尊重的服务。” 在 2012 年的北京车展上,王凤英提到。 除了整顿直营和加盟两套销售网络,小鹏销售团队的内部合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小鹏汽车中台人数多,一线人员少,一位销售人员将这种组织形态比喻为 “身体大,脚很短”。“销售想要为用户修改订单,换配置,需要中台解决,但双方沟通难度大”。现在,小鹏把原本由中台负责的大量工作放在前台,将原来的多条业务线统一为一个服务端。 《晚点 LatePost》获悉,小鹏目前还在调整不合理的网点布局,关闭效率低的商场店,小规模商超将向集销售、交付、服务、充电为一体的综合性门店调整,同时进一步发展有能力的经销商,加速占领二至四线的空白市场。 聚焦智能化 今年 4 月,在加盟小鹏汽车百天后,王凤英首次在小鹏内部中高管面前露面,分享她对于产品营销和战略的经验,她提到了聚焦和定位。“要聚焦,强化用户对小鹏智能驾驶标签的感知”,“要在未来几年做到行业第一”。 王凤英受定位理论创始人艾·里斯的影响颇深,曾在多个场合引用后者的书籍《聚焦》。哈弗 H6 推出后,一度有 20 余款车型,“连销售顾问都不能立马说清哈弗有多少款车。” 王凤英牵头重新梳理产品线,将车型控制在 10 款左右。 长城曾靠聚焦取胜。2002 年,本土轿车市场趋于饱和,但在 SUV 领域,外资和合资品牌占据着 20 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10 万元以下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长城聚焦 SUV 品类,2002 年至 2003 年先后推出了 8 万多元的 SUV 赛弗和赛影,并在 2003 年以 25% 的市场份额成为 SUV 市场的冠军。 一位与王凤英接触过的长城员工对聚焦战略的解释是:从战略层面来看,一个公司不要做太多事,而要在某个领域做到第一、第二,保证公司整体的盈利;从营销角度来看,只有在一个市场做到第一、第二名,才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智能化是小鹏的标签和长板,但 G9 上市初期,小鹏曾出现智能化战略的摇摆。G9 入门版车型 570G 连最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 ACC 自适应巡航都没有。去年 11 月,何小鹏再次坚定了智能化战略,他在内部战略会中表示,“我们一定要相信智能化。如果不智能,毋宁死”。 王凤英加入小鹏后,也逐渐接受了智能化是小鹏的长项,并且能帮助卖车。 今年 3 月,小鹏的市场营销团队找到王凤英,让她站在用户视角为 XNGP 挑刺。王凤英驾驶着 G9 开了两个小时,当时的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也陪着王凤英体验过多次,“我能明显地感觉她从一开始的不了解、有点怀疑,到最后变成真爱。” 吴新宙说。 G6 发布期间,为了打透智能化,王凤英在小鹏内部曾表示,“聚焦在智能化上,宣传也要围绕这个点,没有第二条。” 在产品定义上,为了促进 Max 版车型的销售,在王凤英牵头的讨论会中,有高管提议,“用一个感知强的配置,对用户进行一些引导。” 因此,G6 把 Max 版和 Nappa 真皮座椅捆绑在了一起。 多位小鹏销售告诉《晚点 LatePost》,以前 Max 版车型销量并不好,“站在销售的角度,我肯定愿意卖硬件更便宜的车,因为它更好卖。” 小鹏 G6 产品营销负责人黄泓霖表示。 现在,小鹏的销售要求主动带用户试驾,“自动驾驶的卖点放在展厅里是看不到的”,小鹏对销售的规定是:试驾半个小时,过程中,自动泊车、调头等每一个功能点的讲解都需要一一点掉。 接手三大车型平台 王凤英刚加入小鹏的时候,只负责销售相关的工作,今年 5 月以来,何小鹏逐渐把产品规划和产、供、销平衡的工作都交给了她。 小鹏的产品团队最开始由联合创始人夏珩负责。产品规划部门最早是夏珩管理的 “汽车技术中心” 的一个团队,后来组建产品规划中心,负责人吴蒙向夏珩汇报。 夏珩是小鹏汽车高管团队中最年轻的两位之一。他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曾在广汽研究院工作,创办小鹏汽车时只有 31 岁。2020 年小鹏汽车上市时,夏珩以 52 亿元身家位列《2020 胡润 80 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 36 位,那年他只有 37 岁。 小鹏 G9 的 5D 音乐座舱是夏珩的想法。当时,G9 把这个配置作为核心卖点之一。但销售上反馈,用户反响没有预期好,因此,到了 G6,小鹏取消了这一配置。 G9 失利后,何小鹏开始调整组织。去年 10 月,小鹏设立战略、产规、技术、产销平衡、OTA 五大虚拟委员会,和 E、F、H 三大车型平台。三个车型平台分别由廖清红、夏珩和矫青春负责,向何小鹏汇报。何小鹏还亲自担任产品和战略委员会主任。 但此后不久,《晚点 LatePost》独家获悉,小鹏的产品矩阵的组织架构再次发生变化。F 平台、E 平台的负责人换成了陈永海、李一凡,H 平台负责人依旧为矫青春。平台负责人的汇报对象从何小鹏转为了王凤英。 去年到今年,小鹏组织调整,多个部门负责人变动。动力总成中心负责人刘明辉离职,该部门原高级总监顾捷接任。8 月,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吴新宙离职,新的负责人为小鹏汽车原 XNGP 负责人李力耘。《晚点 LatePost》独家了解到,小鹏财务副总裁吕学庆也已于近期离职,接替他的是原上汽通用五菱首席财务官吴佳铭;造型设计副总裁 Derta Emanoel 也于今年离职,造型中心目前由小鹏汇天副总裁、总设计师王谭兼管。 王凤英负责的销售与营销体系也经历了人事变动。原本何涛负责的供应链和直营销售体系,现在这两块业务的负责人分别为副总裁李丰和王桐。品牌和营销负责人李鹏程离职后,由新加入的吉利系高管易寒负责。李丰向何小鹏汇报,但与产供销平衡有关的工作,由王凤英负责。 G6 发布前后,小鹏汽车召开了两次供应商大会。第一次是在今年五月,何小鹏向近 500 家供应商介绍王凤英,“她是我们的新总裁,会拉齐产品规划、产供销平衡、大产品矩阵,之后要确保我们的行业合作伙伴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更加稳定和持续以及长久。” 第二次,是在 G6 发布后的第一周,主题是订单的保供,按照小鹏的需求生产足够的零部件。 何小鹏说,他在互联网创业时期最恨的是 “和运营商合作,干完了活别人不给我钱。” 在供应链大会上,他向供应商们保证会稳定地付款。何小鹏还跟供应链团队提议,要有越来越多的 “全家桶”,供应商只要合作进去,“便能够在多款车甚至大部分车型上合作。” 《晚点 LatePost》获悉,为了稳定供应商,小鹏汽车进行了账期改革,账期统一为 90 天。小鹏原有的三个采购部门供应链服务部、营销服务采购部和零部件采购部门已经合并为一个采购部,由副总裁李丰负责。 “今年 5 月之前,小鹏没有开过供应商大会。这是传统车企喜欢干的事情,现在小鹏也开始做了,甚至发了很多供应商奖。” 一位产业链人士表示。 王凤英加入后,也把传统汽车人精益管理的思路带来了小鹏。据知情人士,小鹏汽车广告业务费用的审批更加严格,王凤英会亲自审批,并问得很细致,“她很熟悉每种方案对应的价格,若跟市场价不符,会严厉地指出来”。 从合伙人到 “大总裁” 时代 从 2014 年创立至今,小鹏汽车走过了三个管理时代。 何小鹏 2014 年把自己创办的 UC 优视科技卖给了阿里巴巴,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看好新能源车市场,但当时并不想下场创业,于是 “攒” 了一个团队造车,自己当起了投资人。广汽新能源控制科科长夏珩,拉着同样毕业于清华、在广汽研究院负责智能电动汽车研发工作的何涛以及杨春雷成立了 “橙子” 汽车(后更名小鹏汽车),获得了何小鹏的投资。 此后 3 年,三位合伙人组建起小鹏汽车的原始班底。到何小鹏加入的时候,整个团队尚不足 300 人。 2017 年 8 月,何小鹏从投资人切换为小鹏汽车的董事长、CEO,还挖来了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顾宏地担任副董事长兼总裁。他还为小鹏还引入了十几位副总裁,负责各个业务部门。小鹏汽车进入以何小鹏为核心的新合伙人时代。夏珩负责产品、技术、生产制造、质量,何涛负责供应链、销售,顾宏地负责投融资。四个核心管理层组成的 “总裁室” 为小鹏汽车的最高决策机构。 2021 年,小鹏从 5084 人扩充到 1.39 万人,团队规模增长的同时,管理上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何小鹏开始改革,希望为后期发展打造更加高效的组织,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去年 G9 上市危机,让小鹏管理上的问题暴露无遗。 G9 被外界质疑最多的是 SKU 繁多,配置表复杂,消费者难选择。作为智能车的 G9,低配版却没有智能驾驶功能。2022 年 10 月、11 月、12 月,G9 的销量分别为 623 辆、1546 辆、4020 辆。2022 年四季度,小鹏交付 2.2 万辆车。同期,蔚来交付了约 4 万辆车,理想交付了 4.6 万辆车。 何小鹏说,G9 的配置表是 “大家讨论的结果”,“低配版这个事情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销售同学可能认为需要有这样一个东西卖,产品同学、供应链同学、制造同学、财务同学也都有不同的角度,这是一个组合逻辑。” 这次事件后,何小鹏开始深度复盘。去年 11 月,小鹏组织了一次战略会,讨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连续三个周末,20 个左右高管一起封闭讨论了 6 天。 今年初,何小鹏在内部会议中强调了组织力和价值观。他说,“小鹏的组织能力导致部门低效,为领导的数据而生、为汇报而生,而没有为客户、单产品、精品为导向的逻辑”;“组织能力其中一个基础能力在价值观。很多同学第一次看到几百亿市值的公司、第一次看到这么多 cash 的回报,他们懈怠了。” 他将 2018 年到 2022 年定义为小鹏汽车的 “0—1” 阶段,而从 2023 年起,小鹏汽车将开始 “二次创业”。 在今年 6 月中旬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何小鹏再次强调了组织的重要性,他将小鹏的组织调整周期拉长,“未来五年里,第一重要的是组织的调整。” 何小鹏说。 汽车产品开发周期长、横跨多个领域、协同成本高,既需要对市场需求有深入的洞察,也需要严谨的体系、极强的执行力。王凤英的加入,正好弥补了小鹏对传统造车经验和体系能力方面的缺乏。 王凤英加入后,小鹏汽车从合伙人时代,跨入何小鹏与王凤英搭档的 “一把手、二把手” 时代。合伙人夏珩、何涛逐渐淡出,一位接近小鹏汽车的人士对《晚点 LatePost》表示,二人已经很少出现在公司,“接近半退休状态”。 何小鹏曾经对《晚点 LatePost》谈论他心目中理想的管理者角色:第一是信任,第二是领导力,能够带大家打胜仗。第三,要有己见,不太期望服从。 他曾坦言自己 “不是合格的 CEO,不喜欢搞一堆运营、经营的事情。” 但过去 2 年,他变得更像一个 CEO,在公开场合反复谈效率、成本和规模。 这个月,何小鹏迎来了几个重要的纪念日。UC 创立十九周年,小鹏汽车创立九周年,再过两周,距离他正式加入小鹏汽车也已经六年了。小鹏汽车刚刚从 G9 的失利中走出,迎来了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G6,小鹏汽车也迎来了一位汽车行业的大总裁。 过去 200 天里,王凤英没有在小鹏发起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位 53 岁的女总裁更多时候在冷静地观察,看到问题,同时也在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变成一名小鹏的 “同学”。小鹏与长城创立的时代不同,所处的市场、面向的用户也不同,何小鹏和魏建军也完全不同。但汽车行业对于体系能力的要求没有变过。要把传统汽车行业的经验与新时代的造车公司融合在一起,王凤英的旅程才刚开始。
哈佛教授声称“可能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但股民们先别急着学习
财联社8月8日讯(编辑 史正丞)随着上月底美国国会就UFO话题展开激辩,使得有关“外星人是否来过地球”的讨论重回舆论热点。而周一的一条消息,又令网友颇感惊奇。 事情的源头是,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亚伯拉罕·勒布,周一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中表示,他可能发现了证明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并表示人们可能会因此根本性地改变对外星人存在的认知。 (来源:福克斯新闻) 且不论他的这番言论是否靠谱,但这个教授的确是天体物理学行业的知名人士。亚伯拉罕·勒布长期从事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也是哈佛大学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天文系主任(2011-2020年),以及哈佛大学“黑洞倡议”的创始主任。勒布同样也是知名科普作者和畅销书作家,他的《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曾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他说了些什么?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勒布教授的出发点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证明“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而不是“手里有外星人”这样非常硬的证据,所以股民们先不要太过兴奋为好。 在访谈中,主持人首先就问勒布,你觉得那个发现靠不靠谱,有50%的可能性么? 勒布对此回应称,他们研究的是一个“穿越天空的物体”,这个物体的速度要比“围着太阳周边转的95%星星都要快”,同时这个物体的材料强度也要比NASA资料库过去十年收录的岩石更强。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块石头(陨石)。所以科学家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分析这个物体在空气中高速穿行时,因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火球接触,而脱落融化液滴的成分。 勒布表示,在这个分析中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大概要花一个月时间整合成论文并发布,因此在公布前不能在电视上透露更多。 随后主持人怀疑地追问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一块陨石”,勒布表示,首先这并不是历史资料中能找到的那些陨石,他也进一步拿“旅行者计划”无人探测器作类比,强调像这样的探测器看起来肯定会像陨石,但使用的材料会更加坚固,速度也会更快。 对于勒布教授提到的“那个物体”,其实公开市场中已经有详细的信息。2014年1月,一个被命名为IM1(CNEOS 2014-01-08)在位于太平洋的马努斯岛附近解体。由于轨迹的异常和速度奇快,也被科学家们怀疑是源自地外生命的造物。所以后续的研究都在围绕这一点展开。 根据勒布和他的学生之前的研究,基本确定IM1是来自太阳系外的东西,这一点也获得美国太空司令部的认可。 (来源:美国太空司令部) 整件事的逻辑是,如果能证明IM1是经过设计的产物,将能进一步提供存在外星生命的证据。前文提到的“融化液滴”就是勒布团队的抓手。今年6月他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海床上通过磁铁反复摩擦,最终分拣出接近50个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小球。所以勒布周一讲的研究,应该就是这些小球的分析结果。 (小球高清大图,来源:earthsky) 在电视采访中,勒布也畅想称,如果他们研究的东西真的是地外生命,这样的消息应该受到欢迎。勒布说道:“人类可以从中学到信息,它将激励我们探索太空,这或许能使我们变得更好。也许这将是一个提醒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有比与他人争斗更重要事情的警钟。空间的第三维度将激励我们把资源投入科学、技术,并走出去。”
中国最大直径双模盾构机始发:直径14.29米 约5层楼高
快科技8月9日消息,圭峰山隧道“永安号”盾构机在广东江门顺利始发,标志着珠肇高铁全线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 据了解,“永安号”是为圭峰山隧道量身打造的超大直径双模盾构机,开挖直径14.29米,约相当5层楼高,主机长14.3米,总长117米,总重约4250吨,为国内最大直径土压/TBM双模盾构机,承担圭峰山隧道盾构段3963.5米施工任务。 珠肇高铁连接广东省珠海市与肇庆市,途经江门、佛山,圭峰山隧道位于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是珠肇高铁的全线控制性工程。 “永安号”设计突出智能化施工理念,搭载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刀具磨损监测系统、渣土体积测量系统等,配备土仓可视化、油液监测、振动监测预警等功能。 按照施工计划,“永安号”在圭峰山隧道2号竖井始发后,将依次下穿广珠铁路、珠三角环线高速、江门城镇,最终抵达2号拆解洞,完成“地下之旅”的全部任务,将开创双模大盾构施工新的领域,为超大直径双模盾构施工提供经验和样板。 珠肇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串联江门站与珠三角枢纽机场,实现轨道与航空无缝衔接,珠海至新规划建设的珠三角枢纽机场最快35分钟到达,珠海至肇庆东最快36分钟到达,项目沿线珠三角主要城市均将实现1小时通达。
第四代核电技术何时商用?中广核:全球还在实验室研发
快科技8月9日消息,相比其他能源,核电有清洁、环保、低消耗等优势,国内也在重点发展核电,国内第三代核电至少有2个系列——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正在建设中,再往后就是第四代核电技术了。 第四代核电何时商用?日前中广核在互动平台也回应了这一话题,称目前全球四代核电技术整体上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离实际商用还有较长距离。 中广核表示,对于四代核电技术,公司正在开展相关研发,按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2022年以来,我国新核准核电机组10台,新投入商运核电机组3台,新开工核电机组6台。 截至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5682万千瓦,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4台,总装机容量5682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22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核能发电量达到世界第二。 预计到2030年,我国核电运营机组有望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位。 在核电技术上,我国已经实现了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同时,高温气冷堆、小型堆、聚变堆等一批代表着当今先进水平的核能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 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我国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实现了初始满功率运行。 高温气冷堆可以实现零排放,放射性固体废物只有压水堆的十分之一。
突破还是“乌龙”——“LK-99”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有待验证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近日引起科学界轰动的一大新闻,是韩国科研团队宣称合成了一种名为“LK-99”的室温超导材料。 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合成的“LK-99”材料具备超导性,超导临界温度在127摄氏度左右,而且在常压下就具备超导性。“LK-99”是一种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韩国研究团队将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状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在高温下加热数小时,粉末发生化学反应后得到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晶体。 韩国团队宣称的成果引起科学界极大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科学界追寻的目标 各类材料在常温下都具有一定的电阻。当电子从材料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时,它们不断碰撞并减速,类似于风吹过树叶时空气的减速。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麦林·昂内斯发现汞在约4开尔文(绝对零度以上4摄氏度,即约零下269摄氏度)时电阻急剧下降,进入一种电阻小到实际上测不出来的新状态。他把汞的这一新状态称为超导态。昂内斯也因为发现超导现象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体在特定温度才能呈现电阻为零,其两大关键特征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即迈斯纳效应。超导体电阻转变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高低,超导材料可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 迄今为止,已发现数十种金属元素——铅、汞、铌、锡及其合金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会变成超导体。但这些材料实现超导条件苛刻,即便所谓“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也通常在零下100摄氏度或更低,需要液氦或液氮制冷并需要高压,难度大且成本高,几乎无法实用。目前已确认的世界纪录,是美国和德国科研人员以氢化镧材料在250开尔文(约零下23摄氏度)还需约100万倍大气压的极端高压实现超导。 如果有一种材料能在接近室温和常压条件下实现超导,势必给世界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例如,计算机芯片可以运行更快能耗更低、电网可以接近无损耗输电、高速磁悬浮列车可能很快投入实用……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精力。 这是2014年5月14日在韩国仁川拍摄的行驶中的磁悬浮列车。新华社记者彭茜摄 “LK-99”引起关注的原因还在于,韩国研究人员宣称它不仅临界温度接近常温,其成分和合成方法出乎意料地简单和廉价,而过去科学界往往在稀有金属元素的方向寻求突破。一旦得到验证并解明其机理,它可能很快接近实用。 是否突破还需验证 不过“LK-99”不是首个宣称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过去也曾有研究人员宣布“重大突破”,但迄今未验证和复现成功。 美国研究人员兰加·迪亚斯等人2020年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在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成为电阻为零的超导体,但该论文去年被撤回。今年3月8日,迪亚斯团队又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论文称研发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室温和10千巴(约1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迄今也有多个团队报告不能复现其成果。 “LK-99”又会如何?因为其制备和验证相对简单,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团队都在尝试复现。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西妮德·格里芬针对“LK-99”的性质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表论文表示,超导性可以解释“LK-99”的特性,但大量其他现象,如金属绝缘体转变、电荷密度波等也可以解释。针对一些媒体报道说她的计算机模拟“支持‘LK-99’的超导性”,格里芬在社交媒体强调,其论文没有提供“LK-99”具有超导性的证据。 《自然》杂志网站4日报道说,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和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开展的两项独立的实验合成了“LK-99”,但没有观察到超导的迹象。中国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的实验没有发现迈斯纳效应,但在零下163摄氏度下测得“LK-99”的电阻接近于零,该温度远低于室温,对于超导体来说却很高。文章指出,“LK-99 ”结构的不确定性限制了研究人员从理论计算中得出结论。 韩国超导和低温学会“LK-99”验证委员会表示,与“LK-99”相关的影像和论文中展示的这一材料的特征并不符合迈斯纳效应,不足以证明“LK-99”是室温超导体。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埃德温·福通说,实现室温超导,需要在理解超导背后的基本原理、发明新材料或发现提高临界温度的新方法方面取得突破。“LK-99”是突破还是“乌龙”,首先需要科研人员复现。目前来看,室温超导领域出现重大进展恐怕还需时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