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成iPhone最大市场,“灵动岛”功不可没
苹果拿下了全球智能手机最「热闹」的市场。 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在最新公开的报告中提到,2023年第二季度,iPhone共计出货量4310万部,市场份额为16%。iPhone出货量最高的前五个国家/地区为: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和印度。 这是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iPhone最大的单国家市场。 (图源:Apple Newsroom) 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0%,约合2.83亿台。手机行业寒气逼人,似乎只有苹果置身事外。 iPhone在中国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苹果的营销策略功不可没。 手机市场不见好,苹果真急了? 智能手机市场自2017年开始就有逐渐萧条的趋势,但当时创意十足的产品频发,大多数消费者并未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经历过iPhone XR的失败后,苹果深谙消费者对于「平价」产品的需求,iPhone 11营运而生。但说到苹果精妙的商法,打造产品只能说是其中一环。 (图源:Apple) 苹果几乎每年都在9、10月份发布新款iPhone,而聪明的消费者往往对等待十月末开启的「双十一大促」活动,在大促中,即便是最新款iPhone也能有不俗的优惠。 (图源:Apple) 对比2021、2022两年的双十一大促活动,苹果的优惠手法还是有一定差别。以相同128GB容量的iPhone 13、iPhone 14为例,这两款机型的官方首发售价均为5999元。2021年双十一大促,当下最新款iPhone 13的最低售价为5699元,次年双十一活动中,iPhone 14的最低售价则是降到了5099元。 此外,首发售价极为「昂贵」的iPhone 14 Plus,在多个电商平台中跌幅达1500元人民币左右,128GB版本到手价仅5600元。可以说,价格快速「跳水」,让iPhone吃尽红利。 当然,苹果这套促销手段也算是彻底将消费者的心理拿捏住了。 (图源:Apple) 配置上看,iPhone 14与前代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造型设计、性能、影像系统,几乎都没有优势。时隔一年时间,iPhone 13的售价早就有所下滑,鉴于这样的情况,几乎很少有消费者会愿意以原价购买iPhone 14。在双十一大促中直接给出「跳水价」,让iPhone 14与iPhone 13保持相近的价格,那么消费者自然会更愿意选择新款。 高级市场分析师Harmeet Singh Walia表示,得益于「Pro」系列的畅销,iPhone的平均售价提升。与前代相比,iPhone 14 Pro拥有更新的设计、新的影像系统以及性能更强劲的芯片,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在苹果公司公开的二季度财报中也透露,由于苹果的促销、优惠和分期付款策略,使更多消费者更「轻松」地购买到新款iPhone,确保了产品的畅销。 产品设计、降价优惠,再加上分期付款策略,让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寒冬期依然能够很好地活下来,甚至还刷新了自身记录,这套「组合拳」,确实来势凶猛。 「灵动岛」,让iPhone更好卖? iPhone 14系列的销量主要依靠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推动,这两款机型都拥有全新「灵动岛」设计。 去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蒂姆·库克向我们介绍了全新「灵动岛」设计,包含实时活动、音乐控件与系统交互于一身的功能,展现了iOS未来的无限可能。尽管现实并未如介绍般强大,但这波操作,确实让「灵动岛」足够吸引人。 (图源:Apple Newsroom) 独享「灵动岛」的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扛起了整个iPhone 14系列的销量。 结合市场现实情况,在高端层级中,iPhone向来是非常受欢迎的机型,而「灵动岛」的加入,增添了几分趣味,从而加速的了部分用户更新换代的计划。从这方面来讲,噱头大于意义的「灵动岛」成为了最大的营销点。 (图源:Apple) 事实上,苹果在美国、欧洲与日本三个国家/地区市场中,最畅销的向来是基础款iPhone,而基础款iPhone在这一代里变化不大,「Pro」机型售价又比较昂贵,导致整体出货量、销量表现都比较平淡。另一方面,TechInsights认为iPhone SE系列迟迟未更新,也是导致苹果整体出货量不佳的原因。 在爆料消息中,下月发布的iPhone 15系列全系四款机型均用上「灵动岛」设计,这将会是这一代机型最大的卖点之一,但至于消费者是否买账,还得看苹果给出的诚意如何。 总体上,苹果在市场寒冬期的「套路」已经十分明显:将盈利核心从基础款转向高端款、弱化基础款iPhone的性能表现,不畅销的产品线延缓更新、甚至直接清理。「降本增效」,符合市场环境。 「牙膏」挤爆,iPhone 15有盼头了! TechInsights预测,由于iPhone 15系列成本上涨,定价会比前代产品更高。这意味着,iPhone的平均售价再次被提高。 自iPhone 13系列开始,苹果在「基础款」和「高端款」iPhone上做出的区别越来越多,造型设计、性能、影像系统,甚至是电池容量和快速充电也有不同。不出意外的话,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但从市场需求来看,苹果将更新重心放在高端款iPhone上,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图源:9to5Mac)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提供的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人均换机周期已达31个月,换算下来约2.5年。iPhone每年更新一代产品,年年换新的用户也会越来越少。 而换新的用户,大概率会盯上更「先进」的iPhone,毕竟这些配置更高、设计更新颖的机型,服役周期也会更长。与之相比,基础款iPhone 15依然使用A16 Bionic芯片,iPhone 15 Pro则会搭载采用台积电3nm制程工艺的A17 Bionic芯片,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图源:Apple) 换个角度来想,基础款iPhone不仅是苹果为追求「平价」用户设计的机型,也是衬托高端款iPhone的重要比较对象。消费者都选择iPhone Pro,或许才是苹果真正想要的。 无论如何,iPhone 15系列可能会是未来几年时间里,基础款与高端款iPhone共有特性、配置最多的一代,例如全新USB-C接口、「灵动岛」和影像系统。 最后 在智能手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iPhone依然能取得亮眼的成绩,除了高超的营销技巧之外,也与同级竞争对手不足有关。 目前,基础款iPhone起售价定在5999元,而高端款iPhone则是上探至8000元,即便是热闹非凡的中国市场,价位相近的Android机型也不算太多。另外,随着Android厂商将高端市场的任务分配给折叠屏机型后,直板旗舰机型的定价做出了一些调整。 这样一来,与iPhone Pro定位、价格和配置相当的机型,少之又少。苹果自然能从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我们也期待,在愈发艰难的手机市场里,有更多实力不俗的选手能站出来,与iPhone抗衡。毕竟从良性竞争的角度出发,一家独大始终不是一件好事。
因引发交通堵塞 旧金山将暂停Waymo、Cruise公司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IT之家 8 月 18 日消息,通用汽车旗下 Cruise 和 Alphabet 旗下 Waymo 都在美国旧金山部署了大量自动驾驶汽车,以对该技术进行测试,IT之家早前曾报道,据 X 平台消息,上周末旧金山市民遭遇了一场由 Cruise 自动驾驶汽车引发的交通拥堵,而前一天加州监管机构刚刚批准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可在全市 24 小时运营。 图源 X 平台用户发布的相关视频 美国加州旧金山市检察官邱信福昨日向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提议,要求暂停 Waymo、Cruise 这两家公司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旧金山市提供全天候商业服务。 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在旧金山给 Waymo 和 Cruise 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大开绿灯后的几天里,至少有 10 辆自动驾驶汽车造成交通堵塞,其中一辆甚至直接撞进了路面施工地带还未硬化的混凝土中。 据悉,旧金山市检察官邱信福在信中写道:“旧金山将因‘自动驾驶汽车业务扩张’而遭受严重负面影响,全面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将为旧金山带来更多潜在危害。” Waymo 发言人表示,公司支持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的决定,发言人同时表示,“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以建设性的方式与旧金山市合作,为旧金山居民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务。” 不过 Cruise 方面的发言人对此表示不满,其声称:“很遗憾,旧金山市‘利用公共资源’限制了数万名旧金山居民使用一项具有‘良好安全记录’的技术”。
赌王之子合并了“越南特斯拉”,首日市值6200亿超奔驰
从李嘉诚英国撤资重金押注越南,到2023年上半年越南GDP增长率仅为3.72%,近年来的越南经济如同来了遍“过山车”。可即便本土大环境如此,越南一家电动车企业VinFast却依旧逆行上市。首日市值一跃超过了奔驰、宝马、大众、法拉利、福特、本田等众多知名车企,甚至比理想和蔚来市值之和的两倍还多。市值排名至全球第五大车企,距离比亚迪仅一步之遥。 这家越南电动车企究竟是什么来头,竟然在资本市场上大获追捧?下面就来扒一扒。 01 借壳上市也要让越南人开上“国产汽车” 推动VinFast上市的背后,少不了两个男人的支持。一位是越南首富——范日旺(Pham Nhat Vuong)。一位是赌王之子何猷龙。先来说下越南首富与VinFast的渊源。 2017年创立VinFast电动汽车品牌之初,越南汽车市场上清一色都是外国车,让坐拥越南最大的房地产集团Vingroup的越南首富范日旺心里很不是味。于是,他喊出两年内要造出第一辆“越南人自己的汽车” 的口号。在范日旺看来,“越南需要至少拥有一个全球认可的品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范日旺出钱出力,备战了6年,终于在美东8月15日让有“越南特斯拉”之称的VinFast,与赌王何鸿燊之子何猷龙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Black Spade Acquisition(BSAQU)完成合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VinFast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54.64%,首日市值高达860.2亿美元(约合6276.2亿元人民币)。不过其股价并未坚挺,截止目前,市值已回落至464.2亿美元。即便如此,亦排在通用、现代、起亚等知名车企之前。 VinFast上市首日市值高达860.2亿美元(图片来自eastmoney.com) (图片来自sohu.com/a/683808321_121281511) 回看VinFast发展历程,在越南首富的全力支持下颇为迅速:一开始,范日旺豪掷15亿美元建造工厂和研发大楼,并重金从通用等企业挖来人才。第二年,VinFast便推出了LUXA2.0和LUX SA2.0两款车型,不过大量成本的投入使得汽车售价并不便宜,高达8亿越南盾(折合超过22万元人民币),导致越南市场反响平平。所幸VinFast迅速转换策略,找国外车企合作,在越南贴牌代工通用的两厢经济车欧宝,取名“Fadil”,价格也降至12万人民币。这次范日旺押对了,2020年该车型卖了1.8万辆,成为年度最畅销车型。而这也标志着范日旺的“造车梦”逐步进入正轨。 2021年11月,VinFast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汽车VFe34,开启电动化转型之路,迄今已向越南用户交付了4款电动汽车车型;2022年3月,VinFast宣布投资40亿美元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新建汽车工厂,开启了全球化扩展。同年7月,VinFast表示卖完最后一批Lux和Fadil后将全面停售燃油车。至此,VinFast成为越南首个且唯一一个纯电动车制造商。范日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是电动车的时代,转型做纯电动车势在必行。截至目前,VinFast已发布了6款电动车。在售的其它电动车产品还包括电动滑板车、电动巴士以及充电站系统。有预测显示,到2026年,VinFast的年产能将达到75万辆。 在谈及VinFast的竞争力时,范日旺对媒体直言,“做得更快”是“诀窍”之一。“通过大量招募优秀专家,连接全球知识体系,与数十家科技公司合作来缩短时间。按照国际常规标准,造一辆汽车需要27-54个月,而我们只需要18个月。不是因为我们删减了细节或流程,而是因为我们做得更快、更专注。” 02 赌王之子何猷龙&黑桃资本 再来看下与VinFast合作的Black Spade Acquisition,这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由黑桃资本发起,后者直接关联赌王之子何猷龙。 何猷龙,1977年1月出生于中国香港,与姐姐何超琼同属于赌王何鸿燊二房一脉,是赌王最年长、也是最低调的儿子。 何猷龙从小与母亲在加拿大长大,平时家族活动参与不多,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科学院毕业后才回到香港。初入职场,何猷龙选择了自谋出路,并未直接进入家族企业。他先后在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历练,2001年才被赌王召回家族企业,接手当时并不起眼的新濠国际。 当时,新濠国际并不大,只涉及一家餐厅,还持续亏损了四年。接手之后,何猷龙迅速实施改革,重新收购赌牌,并砸巨资打造了新濠天地。由于引入了著名的水舞间表演,如今已成为澳门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何猷龙本人也被冠以“小赌王”称号。 2006年,何猷龙正式从何鸿燊手中全盘接过新濠国际,任职主席兼行政总裁,同时担任自创公司新濠博亚娱乐的主席和执行董事。2014年,凭借34亿美元身价,何猷龙首次登上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的第12位。到2020年,何猷龙已坐拥财产270亿元人民币,位居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83名。 黑桃资本,则是何猷龙的家族办公室,负责管理其私人资产及财富项目,总部设于香港,投资组合包含广泛的跨境投资项目,涉及股票、债券、房地产、医疗科技、文化产业、绿色能源和上市前投资等项目。 2019年,黑桃资本与华润电力(0836.HK)联合成立了华润黑桃新能源有限公司,布局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光伏、废物资源化、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新能源业务。2021年,黑桃资本收购了香港大型放射及影像诊断集团卓智医疗,并投资了香港医疗科技企业医脉平台My Platform。同年7月,黑桃资本开始涉足SPAC,旗下Black Spade Acquisition在纽交所上市,融资1.5亿美元,聚焦科技、生活方式品牌和娱乐业务等领域。此外,黑桃资本还管理了何猷龙在澳能建设中约1080万港元的股权资产,获得了至少超过23倍的回报。截至2021年,黑桃资本过去三年平均管理规模不少于80亿港元。 有消息称,何猷龙也是一位豪车爱好者,据说他曾一口气购买下7辆迈巴赫,6辆给公司用,1辆给自己用。家中还停放着10多辆豪车,包括劳斯莱斯、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等品牌。而此次,黑桃资本与VinFast牵手,亦是由车结缘。对何猷龙来说,这是旗下黑桃资本在纳斯达克的首度出手,即发起的第一家SPAC公司。而对范日旺来说,则是快速拿到美股上市 “入场券”的关键。两者一拍即合。 从VinFast成立,到首款电动汽车亮相,从走出越南在美国建厂,到纳斯达克敲钟,越南首富仅用4年时间实现了跨行造车的梦想,又迅速实现了借壳上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切还发生在汽车工业基础薄弱的越南。 03 狂飙背后难掩问题频现 不过基础弱,还跑得快,势必容易跌倒。《让子弹飞》里假汤师爷曾说过,“我认为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消息显示,今年2月,VinFast召回了2781辆汽车,以检查和更换连接前制动钳和转向节的螺栓……今年5月25日,VinFast又紧急召回销往北美的第一批新款电动汽车VF8,涉及VF8多达999辆。召回原因的是汽车显示屏出现了软件错误,导致关键安全信息无法显示,可能增加撞车的风险。由此,VinFast还收到过车主的大量差评。 除技术层面遭遇挑战外,另一挑战来自营收。据公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VinFast的汽车销售收入为13.89万亿越南盾(约合42.52亿元人民币),净亏损为32.22万亿越南盾(约合98.64亿元人民币);2022年汽车销售收入减至12.39万亿越南盾(约合37.93亿元人民币),净亏损增至49.85万亿越南盾(约合152.61亿元人民币),处于全面亏损,并持续扩大的状态。 为应对资金紧张,VinFast多方运作,比如今年7月份从瑞士信贷、花旗集团融资40亿美元,用于美国工厂建设和其他商业活动。范日旺也表示会将个人资产中的10亿美元捐给VinFast,并承诺再提供25亿美元赞助。 然而两大挑战相比下,来自技术层面的短板恐怕还是致命伤。而这与整个越南汽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04 越南汽车工业基础薄弱 对中国依赖程度高 尽管在潘日旺开始造车之前,越南的汽车行业并非一片空白。不过与中国相比,越南也的确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国产车”和汽车动力技术。最初越南汽车的头把交椅,实际是一家叫“长海汽车”的组装厂,通过汽车经销生意起家,并逐渐开始为起亚、马自达等汽车品牌在越南进行组装,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可言。 直到现在,在越南也只有丰田、三菱、起亚等几家外国汽车企业开设了CKD工厂(全散装件组装工厂),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仅为5%至10%。同时,从事汽车配套产业的企业,在越南也只有不到400家,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80%。 为了提速,在VinFast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买买买,即面向全球采购技术和产能。VinFast在最初的燃油车生产阶段,VinFast购买了通用在越南的生产线,成功生产了VinFast品牌的小型汽车,即前面提到的“Fadil”。随后,他们又购买了宝马淘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组合,开始生产SUV。目前,VinFast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宾尼法利纳、奥地利汽车制造装配公司麦格纳斯太尔、印度汽车巨头塔塔等。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VinFast自然绕不过中国。实际上在VinFast电动汽车的供应链版图中,中国企业的份量举足轻重。比如,VinFast的电池来自于国轩高科,毫米波雷达来自于行易道,平视显示系统(HUD)来自于华阳电子,电池箱体总成来自于威唐工业等等。2022年10月,VinFast还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基于CIIC(宁德时代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进行深度合作。 不止于汽车技术,像电力供应这种基础工业保障,越南也常常捉襟见肘。近年来,一进入夏季,越南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电荒”。以三星在北宁省建设的两家大型工厂为例,一家生产液晶面板,一家生产手机,员工总数约为10万人。一旦这两家工厂遭遇停电停工,一天的产值损失就会达到1.78亿美元。然而越南有关部门的解决方案只能进行轮流配电:白天保障工业生产,晚上供应居民需求。在深夜时段,原则上不供应工厂电力,但如果有紧急订单,可以申请在午夜至凌晨五点进行生产。许多工厂的产能可能大幅下降。而且,许多工业园甚至连上半天的机会都没有,经常会发生一整天停电的情况,甚至在开工时突然断电。富士康创始人甚至直接喊话,明年会建造自己的发电厂。而这种情况无疑会制约越南汽车的产能保障。 05 中国车企逐鹿东南亚 VinFast能否守住自家后院 不论条件如何恶劣,蓝海终究是蓝海,VinFast所处的东南亚市场已成为各国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越南汽车制造商协会(VAMA)的数据显示,丰田2022年在越南的销量最多,达91115辆,占总销量的25.4%。其次是现代、起亚、三菱、马自达、本田和福特等。另外,奔驰、奥迪、捷豹、路虎、斯巴鲁、大众和沃尔沃等汽车品牌也都在抢夺越南汽车市场。Vietnam Register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越南生产、组装和进口的电动汽车近3000 辆,比2019年增长了20倍。VinFast在越南和东南亚地区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挑战,当然也包括中国。 2022年9月,比亚迪在泰国建了首个海外车厂,预计面向东盟市场年产15万台整车。2023年5月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越南政府副总理陈红河会谈,商讨在越南销售和投资新能源汽车事宜,同时以越南为跳板向东南亚其他市场的销售。7月份,外媒曝出吉利欲在马来西亚霹雳州丹戎马林投资100亿美元,打造成汽车城。此外,长城汽车2021年在泰国建厂并投产。上汽集团也开启了东南亚布局,分别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设立了工厂。事实上,多家中国车企正加速涌入东南亚市场。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今年7月份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已占据了东南亚电动车市场75%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在东南亚区域的渗透率,将由2022年的2.6%快速提升至12.8%。 面对东南亚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VinFast这样的本土车企究竟能否守住固有市场,转而突出重围?越南首富接下来又会怎样布局?种种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研究报告:全球手机出货量或跌至十年新低 苹果有望逆势登顶
财联社8月18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四(8月17日),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有望创十年来最差的一年。 该机构初步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下降6%至11.5亿部,若最终属实,这将是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机构称,北美仍然是全球复苏的主要拖累因素,上半年令人失望的表现可能会将这一地区出货量的同比跌幅达到两位数。报告补充称,尽管北美就业市场强劲且通胀下降,但消费者的更新换代意愿不强。 北美研究主任Jeff Fieldhack表示,“经济形势与消费者购买手机之间存在脱钩的迹象。年初至今,所有运营商的升级量均创历史新低。”Counterpoint还对2024年第一季度的表现持谨慎态度,认为届时延迟复苏的风险依然较高。 尽管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下降,但高端市场仍保持一定的弹性。报告指出,苹果因此将处于有利地位,公司今年下半年将迎来重要的产品升级,可能会让其在今年年底前表现强劲。 Counterpoint Research资深分析师Karn Chauhan也告诉媒体,亚洲市场需求的“高端化趋势不断增强”,这意味着人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该机构预计苹果今年的出货量将较去年轻微上涨,并有望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Fieldhack写道,“我们正饶有兴趣地关注第四季度,因为iPhone 15的发布将是运营商抢夺高价值客户的一个窗口。促销活动将会非常积极,这让苹果处于有利地位。” Chauhan补充称,苹果最终能否登顶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取决于两大因素——iPhone 15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印度等“非核心市场”的增长。
猪肾移植人体后成功撑过1个月:经过基因编辑 目前未排异
快科技8月18日消息,近日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公告称实现了一项大突破:将猪的肾脏移植到一名受试者体内,已正常工作了32天,创造了基因编辑猪肾脏在人体内工作的新纪录。 据研究团队介绍,这次试验所用的基因编辑猪只敲除了一个基因,即编码生成α-半乳糖苷酶的基因。 α-半乳糖苷酶会引发人类对红肉过敏,也会引发人类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急性排异反应,敲除这个基因有助避免急性排异反应。 这次移植手术在7月14日进行,受试者是一名已被判定为脑死亡的57岁男性,其生理机能仍可依靠呼吸机等设备维持,亲属同意捐献遗体。 研究团队将受试者的两个肾脏摘除,然后植入一个猪肾脏。猪肾脏在植入后立刻开始产尿,表明其正常工作。 在接下来的观察期中,研究团队进行了各种生理指标和活体组织检查,肌酐指标表明猪肾脏在植入人体后保持了最佳功能,活体组织检查也表明没有排异反应。 研究团队对受试者使用了普通标准的抑制排异反应药物,同时也监测猪巨细胞病毒的水平,没有发现移植的肾脏带有猪巨细胞病毒。 专家介绍,猪的一些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大小与人体器官相近,它被视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最佳动物之一,但是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仍面临排异反应、病毒跨物种传播等风险。 据悉,此前全球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死亡原因就是猪巨细胞病毒,这是猪体内很常见的一种病毒。
OpenAI成立以来首笔收购:买下一个“神秘”8人公司,要在GPT上打造智能体游戏?
成立了快8年的OpenAI ,昨天宣布了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笔收购。收购的对象神秘而又奇特:一家成立了仅2年、只有8位员工的“虚拟游戏”公司Global Illumination。 按照Global Illumination的官方说法,他们是一家数字产品设计公司,主要业务是利用AI来构建创意工具、基础设施和数字体验,目前主要(或者说唯一)的产品是一款类似于《我的世界》的沙盒游戏。 游戏、设计?这怎么听都感觉跟搞元宇宙的Meta画风更搭,跟OpenAI现在的业务似乎很难沾边。此次OpenAI发布收购公告也出奇的简单,全文只有一段话,仅宣布目前Global Illumination整个8人团队已经全部加入OpenAI,他们的任务是致力于帮助包括ChatGPT在内的核心产品开发,除此之外就再没有更多其他信息。 大家都好奇,OpenAI的首次高调收购究竟葫芦里是在卖什么药? 01 谁是Global Illumination? Global Illumination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由Thomas Dimson、Taylor Gordon和Joey Flynn于2021年创立。团队早期曾在Instagram和Facebook设计和开发产品,并为YouTube、 Google、Pixar和其他知名公司做出重要贡献。 “Global Illumination”中文翻译为“全局光照”,这是一个计算机图形学术语,用于描述在3D物体上创建逼真光照效果的算法。从命名和过往经历来看,这家公司主要侧重在设计开发面向视觉的产品和服务。 有人因此认为,此次收购暗示着OpenAI可能会给ChatGPT拓展更多的多媒体功能,例如构建Dall-E 2图像生成服务,又或是推出自己的视频生成服务,与其它AI视频生成器抗衡。 打开Global Illumination官网,页面简直不能更简单:一小段公司介绍后,列出仅有的8名员工像素头像,外加通向最新产品Biomes的链接,颇有一种“闷声做大事”、“大道至简“的神秘意味。 Biomes是Global Illumination最近推出的一款基于Web的沙盒类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使用了Next.js、Typescript、React和Web Assembly等技术,被称为开源版「我的世界」。玩家只需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建造、觅食、玩小游戏以及进行更多活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ill-inc/biomes-game 与Minecraft不同的是,Biomes 游戏利用 AI 技术,根据玩家的行为和喜好,动态地调整地形、植被、动物、天气等内容,生成和真实多变的游戏世界,带来更有挑战性、更刺激的游戏体验。 Biomes 这款开源游戏不得不让人想起最近轰动业界的斯坦福 AI 小镇。25个AI小人在名为 Smallville 的虚拟小镇上生活,他们有工作,会八卦,能社交,甚至自发举办情人节派对,每个小镇居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背景故事。随着项目开源,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编辑小镇居民信息,让它们按照自己独创的DNA逻辑在小镇生活。 受斯坦福启发,著名风投机构a16z也与其被投组合公司Convex Dev合作推出AI Town开源项目,供开发者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式代理创建自己的虚拟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对于此次收购也有另一种猜测:OpenAI买下这个做Minecraft开源克隆版的公司,目的是要在 GPT5 上运行多智能体文明模拟游戏。 有分析人士认为,高自由度运行成本低的沙盒游戏结合AI会有无限可能,能帮助收集大量的人机交互数据,帮助GPT5在虚拟世界进化。“如果 OpenAI能创造出一款成功的游戏,让玩家基于自己的开放式目标而相互作用,这将成为构建 AGI 的真正数据集。” 02 “八大金刚”加码ChatGPT 虽然OpenAI此次的收购目的目前还“扑朔迷离”,但将Global Illumination纳入麾下,无疑是再次强大和多样化了OpenAI的人才阵容。 虽然成立两年,团队规模仅有8人,但Global Illumination团队成员都拥有资深的行业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三名创始人都曾在扎克伯格麾下的Instagram效力过。 CEO:Thomas Dimson 名气最响的是首席执行官Thomas Dimson,他曾任 Instagram工程总监,被称为Ins“第16号工程师”,带领团队开发了 Instagram 的个性化内容排名/推荐引擎,在迭代平台的发现算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领导团队开发了故事投票贴纸、Hyperlapse延时摄影应用、emojineering等产品。 Thomas Dimson被Fast Company评为商业领域十大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去年,他还为Future撰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其发明推荐算法透明度问题。 CTO Taylor Gordon 首席技术官Taylor Gordon拥有20多年编程经验,8年计算机科学正规教育,10年多著名科技公司任职经验。他此前的经历遍布Facebook AI、Instagram、YouTube、谷歌和微软。 在2015年加入Ins后,Taylor领导了Feed排名的开发,专注于机器学习和基础设施组件的排名,也曾在YouTube领导核心基础排名设施重构。 CPO Joey Flynn 首席产品官Joey Flynn也曾在Instagram工作过,被外界誉为Facebook的顶级设计师之一。 在Facebook任职期间,他领导了 Chat Heads移动软件 Home 等重要项目,并构思和开发了消息应用程序 Slingshot。他曾联合创办 Unity&Variety,该公司后来于 2017 年被 Salesforce 收购。 在Global Illumination初创团队中,还有一位华人面孔。Brandon Wang现任软件工程师,曾在Riot Games、Pixar致力于游戏动画的研究,擅长实时渲染、基于物理渲染、以及Networked Gameplay。 网友表示,拥有了如此高水平的工程设计团队,相信ChatGPT很快得到大幅提升。 03 收购后下一步怎么走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虽然ChatGPT已取得全球声誉,但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在去年投入了超过5.4亿美元去开发它,其中包括从Google等公司挖走人才所用的资金。而去年间创造的收入仅有3000万美元,与支出相比可谓微不足道。 OpenAI 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已表示,要将公司今年的营收目标数字提高到 2 亿美元,2024 年提高到 10 亿美元。可见,去年从微软拿到100多亿美元后,OpenAI开始寻求更多可能的商业胜利,准备“认真搞钱“了。收购Global Illumination,很可能也是在为一些更加商业化的产品在做铺垫。 不管是看上Global Illumination出色的产品能力,还是基于对整个团队的”人才收购”,此次举动都无疑会增强并扩展OpenAI主要产品的能力,更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边界。 我们会不会很快看到一款由OpenAI推出的AI智能体游戏呢?你们觉得OpenAI此次收购是想做什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箭形UFO在阿根廷上空90度自由旋转,网友:外星人就在我们中间
据《每日星报》8月17日报道,近日,阿根廷上空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箭形不明飞行物,由此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阿根廷当局也已经采取行动,声称将对该目击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 据报道,这个箭头形状的不明飞行物出现在阿根廷丘布特小镇的埃尔斯科里亚尔附近,它在巴塔哥尼亚平原上空飞行时被一位当地人拍了下来。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该箭形不明飞行物在飞行时可以90度自由旋转,水平和垂直方向随时切换,飞行技术令人惊叹。 当地记者卡拉韦里塔·马特奥斯(Calaverita Mateos)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些照片,并配文写道,“丘布特最好的UFO照片。” 马特奥斯透露,这些照片是当地一位自称是“实地研究员”的居民发给他的,但对方要求匿名,因为担心自己会被曝光。 随后,阿根廷当局回应称,他们将召集一个专家小组进行分析,并在晚些时候提供最新情况。 网友们则纷纷开玩笑说,“带上我吧”“这是千年隼号” “外星人就在我们中间。” 但也有人提醒说,“为什么摄影师要匿名?如果这些照片是真的,那就太不可思议了。但我仍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摄影师不愿意站出来?” 而在网友们为这一箭形不明飞行物困惑不已时,同一天,《每日邮报》还报道了另一起UFO目击事件。一位网友通过谷歌地图在百慕大上空捕获了一个形似光盘的漂浮物,同样也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视频中,该神秘物体漂浮在汉密尔顿教区的半空中,附近是百慕大水族馆、博物馆和动物园。有人分析说,它可能是一只鸟,而之所以看起来模糊,是因为它的翅膀在快速转动;另一人则疑惑地说道,可能是树叶,但看起来又不像;第三人比较理智,他评论说,“你可以相信你想相信的,但这明显不是外星人。” 还有些人将关注点放在百慕大这个位置。其中一人反问道,什么时候百慕大中间出现了一个岛屿? 另一人提醒说,百慕大三角是一个你会被吸进去的地方;第三人则开玩笑说,他不怕,因为他用谷歌地图就可以去百慕大了。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坚信这个模糊的斑点就是地球之外的东西。其中一人指出,如果外星人不存在,那么政府就没必要掩盖这些照片了。 来自巴西的预言家阿多斯·莎乐美(Athos Salomé)也坚称外星生命到访过地球,他认为51区保存的秘密将成为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 阿多斯解释道,“多年来,三维传送门引发了人们对外星生命和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的猜测。而揭开51区的秘密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这位专家也被英国媒体称为“活着的诺查丹玛斯(法国著名占星师和预言家)”,此前,他曾预测过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去世。
《自然》深度长文:人工智能越大型越好吗?
原文作者:Anil Ananthaswamy 随着人工智能的生成模型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一些科学家开始提倡更简洁,能效更高的系统。 可以生成流畅语言的人工智能系统,例如OpenAI的ChatGPT,是技术界的新宠。但是当它们遇到需要一些推导的数学问题时,这些大型语言模型(LLM)就常常会犯错。比如说这个代数题吧: 一条直线与y=4x+6平行且经过(5, 10)。它和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是多少? 虽然LLM有时候能给出正确答案,答错的情况更多。在早期的推导能力测试中,ChatGPT面对中学水平的“数学”题集时只答对了26%[1]。 插图:Fabio Buonocore 这是可以想见的:给定输入文本之后,LLM只会根据模型训练集中词语、符号和句子的统计规律生成新的文本。要是学习语言模式就能让LLM稳定模仿出数学推导,那才是怪事呢。 但在2022年6月,Google做的一款叫作Minerva的LLM多少算是突破了这种预期。Minerva在数学题集中答对了50%[2],这一结论让一些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究者们大为吃惊。(见“Minerva的数学考试”) Minerva的数学考试: 一个称为Minerva的大语言模型在“数学”数据集(中学水平的数学题)中得分50%。下面是它答对和答错的两题。(在Google Research’s interactive explorer可见更多例子:https://minerva-demo.github.io/#category=Algebra&index=1) 来源:Google Research “这个圈子里说,这还真是个新奇事。”微软研究院的机器学习专家Sébastien Bubeck说。 Minerva的优势在于它是在数学相关的文本上训练的。但Google的研究提出了模型表现出色的另一重要原因——它的大小。这个模型大约有ChatGPT三倍大。 Minerva的结果佐证了一些研究者们长时间以来的怀疑:训练更大的LLM并输入更多数据,就可以让它们——只通过模式识别——解决理论上要求推导的问题。若真是如此,一些AI研究者们说,这种“越大越好”策略或许可以构建出一条通往强大AI的路。 不过,这个观点有理由加以质疑。LLM仍然还在犯很明显的错误,有些科学家提出,更大的模型只是在碰巧与训练集相关的问题上回答得更为出色,而没有获得回答全新问题的能力。 这个争论正在AI领域最前沿上演。商业公司通过更大的AI模型取得了更好的成果,因此他们推出了越来越大的LLM——每一个都要花上几百万美元来训练和运行(见“走向更大AI模型的驱动力”)。但这些模型有很严重的问题。除了输出不值得信任,以及可能会使假信息传播更严重的问题外,它们还非常贵,会吃掉大量能源。 来源:改自Our World in Data,和J. Sevilla 等人发布在arXiv的预印本https://doi.org/10.48550/arXiv.2202.05924 (2022)。 批评者认为,大型LLM最终也无法模拟出、或是学到足以稳定回答推导类问题的技术。相反,有些科学家说,小型且能耗更经济的AI才是进步的道路——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大脑学习并构建连接方式的启发。 01 越大越好? 像ChatGPT和Minerva这样的LLM是由计算单元(又称人工神经元)构成的多层巨大网络。LLM的大小可以由其参数的数量表示——这是一个可调节的数值,描述了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训练这种网络的过程是把已知的句子的一部分盖住,让它预测被盖住的部分,然后调节参数让算法下次能做到更好。 用人类写作的几十亿句子重复这一流程,神经网络就可以学到模拟人类写作时的内部表现。在这一阶段,LLM被称为经过了“预训练”:它的参数掌握住了它在训练阶段所看到的书面语言的统计结构,包括文本中的所有事实、偏见和错误。接下来就需要使用专业数据“精调”模型。 用Minerva举例,研究者们是从Google的Pathways语言模型(PaLM)开始的。PaLM有5400亿个参数,是在一套拥有7800亿个“词元”(token)的数据集上预训练出来的[3]。一个词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数字或是其他信息单位。PaLM的训练集从英语和多语言的网络文本、书籍和代码中搜集到了这些词元。将PaLM在数百亿个词元的科技文献和数学相关网页上精调之后,就得到了Minerva。 Minerva能答出来的输入例如:30的倍数中不超过520的最大一个是多少?LLM看起来可以一步一步思考,但它所做的就只是把问题转化成词元的序列,生成统计上更可能的下个词元,接到原本的句子之后,再生成一个词元,如此循环:这个过程被称为推理(inference)。 Google的研究者们精调了三个尺寸的Minerva模型,分别使用了80亿,620亿和5400亿个参数的预训练PaLM模型。Minerva的表现水平随规模增加。在整个MATH数据集上,最小的模型有25%准确率,中等的达到了43%,而最大的一个超过了50%的分数(见“更大的聊天机器人数学更好?”) 来源:改自参考文献2 最大的模型精调时所使用的数据量也是最小的——它精调仅仅使用了260亿个词元,而最小的模型读了1640亿个词元。但最大的模型花了一个月来精调,使用的是专门的硬件,计算力是最小模型的8倍,而最小的模型只花了两周。理想情况下,最大的模型应该使用更多词元来精调的,Google研究Minerva团队的成员Ethan Dyer说;这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但团队感觉计算花销不太可行。 02 规模定理 最大的Minerva模型表现最好,这和其他研究发现的规模定理是一致的——这条定理说明模型性能随着模型大小增长而变好。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模型在三种情况下会性能更好:更多参数;更多训练数据或是更多计算量(训练时所执行的运算次数)[4]。性能会遵循幂函数增长,也就是说它的提升速度是比如参数数量的若干次幂。 但是,研究者们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是纯粹的经验规律。” Irina Rish说,她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家。 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2020年的研究表明,训练数据加倍时,模型大小就需要增长5倍。去年的研究稍微修正了一下这个定理。3月,伦敦的AI公司DeepMind提出,最好是让模型大小和训练数据集同时增长;使用更多数据训练的小模型比使用更少数据训练的大模型表现要好[5](见“扩大规模的不同方式”)。例如,DeepMind的Chinchilla模型有700亿个参数;使用了1.4兆词元进行训练;而2800亿参数的Gopher模型使用了3000亿个词元进行训练。Chinchilla在评估LLM学到什么的任务上表现好于Gopher。 来源:改自Our World in Data和J. Sevilla 等人发布在arXiv的预印本https://doi.org/10.48550/arXiv.2202.05924 (2022)。 Meta研究团队的科学家在二月使用了他们自己的少参数模型LLaMA拓展了这套概念。LLaMA使用了1.4兆词元进行训练。研究者们说,130亿参数版本的LLaMA超越了ChatGPT的先驱GPT-3(1750亿个参数),而650亿参数版本的LLaMA可以媲美Chinchilla甚至PaLM(见go.nature.com/3kje2fj)。 去年十月,麦吉尔大学的Ethan Caballero和Rish等人一起宣布了大小和性能之间更复杂的关系[6]。在某些例子里,多个幂律可以描述性能随模型尺寸增长的增长关系,研究者们说。 例如,在他们发现的一个拟合通用函数的假设场景里,性能随模型尺寸会首先慢速增长,然后增长得更快,但是在参数继续增长时稍微下滑,之后又回重新增长。这种复杂关系的特征是由每个模型的具体情况和训练方式决定的。最终,研究者们希望能够在每个LLM扩大规模之前提前预测。 另一项独立的理论研究同样支持了对更大模型的追求——也就是2021年Bubeck和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学家Mark Sellke提出的机器学习“稳健性规则”(law of robustness)[7]。如果输入中有小扰动但仍然能给出稳定的回答,那么模型就是稳健的。有些AI是出了名的脆弱。例如,一些AI被训练来识别狗的图片,而它们会在图片中有一些不会骗过人类的小噪声时做出错误的分类。 AI越稳健,它就越能泛化到此前没见过的数据上。Bubeck和Selke在数学上证明了增加模型参数数量可以提高稳健性,因而提高泛化能力。Bubeck说该规则证明了提高规模是提高泛用性时必要的,但并没有证明它的充分性。不过,它被用来论证模型越来越大的趋势,他说,“我觉得这也合理。” Minerva也利用了一项被称为思维链提示(chain-of-thought prompting)的关键创新。用户会在问题的最开始附上一些包含了几个问题和解答的例子作为提示,其中也包括得到答案的推导过程——阐明了一种典型的思维链。在推理时,LLM会从这段文字中提取线索,并产生很像推导的逐步回答。这并不需要更新模型的参数,因此不需要精调所需的额外计算力。 能够回应“思维链提示”类输入的能力只出现在1000亿参数以上的LLM里。这项发现帮助了更大的模型按照实证规模定理提升性能,Google研究团队的Blaise Agüera y Arcas说,“更大模型表现得越来越好。” 03 合理的担忧 Google的AI研究员François Chollet是持怀疑态度的人之一,他认为无论LLM大到什么程度,都永远无法获得推导(或是模拟出推导)以可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LLM显示出推导能力只是因为能用此前遇到过的模版而已,无论模版来源于训练集还是输入。他说:“它并不能当场理解此前没见过的东西。” LLM可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也不过是吸收足够多的训练数据,让语言的统计模式本身能够在回答问题时,给出非常接近过去见过的答案。 但是,Agüera y Arcas则认为LLM确实获得了一些没有特意训练的意外能力。他特别提到了一些用来测试人有没有所谓心智理论的测试——也就是能不能总结或是猜测其他人的精神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Alice把眼镜放到了抽屉里。然后Alice不知道的Bob把眼镜藏到了椅垫下。Alice会从哪里开始寻找眼镜?问小孩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是要测试他们是否理解:Alice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可能和小孩所知的不同。 在他用Google的另一款LLM——对话应用的语言模型(LaMDA)时,Agüera y Arcas发现LaMDA可以正确回答出更广义的这类对话。对他来说,这表示LLM可能有能力在内部描述其他人的意图。“这些只管预测序列的模型发展出了一系列特别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心智理论。”Agüera y Arcas说(见“心智理论?”)。但他也承认这些模型容易出错,并且他也不确定仅提高规模(虽然必要)是否足够产生可靠的推理。 心智理论? 谷歌研究院(Google Research)的Blaise Agüera y Arcas在博客上写下了他和谷歌大型语言模型LaMDA的对话。Agüera y Arcas认为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交流,LaMDA似乎能够持续建立模型,模拟一个故事中的两个对话者知道和不知道什么——模仿一种明显的心智理论。 来源:Blaise Agüera y Arcas 即使当LLM的回答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理解,Chollet说:“你要是多戳两下,立刻就能明显看出来它里面全是空的。ChatGPT没有关于自己在说什么的模型。”他说,“就像在看一场傀儡戏,相信那些傀儡是活的。” 至今为止,LLM仍然会犯人类绝不会犯下的荒谬错误,Melanie Mitchell说,她在圣塔菲研究所研究AI系统的概念抽象和类比。这引发了很多担忧,人们不放心将LLM无安全网放入社会的安全性问题。 Mitchell补充说,关于LLM是否能尝试解决全新未知问题,一个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办法全面测试这种能力。“目前的评估标准不充分。”她说,“它们并没有系统性地测试东西。我们其实还不知道该怎么做。”Chollet提倡使用一套他自己设计的测试来测试抽象推导能力,叫做“抽象推导题集”。(见“更好的AI智力测试?”) 来源:F. Chollet/Lab42 (https://arc-editor.lab42.global) 04 规模的问题 以上讨论进行的同时,就语言模型越来越大这件事已经出现了紧迫的担忧。其中之一是训练大型LLM时所花费的数据集、计算力和费用会让它们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被限制在了有大型计算资源的公司里。OpenAI尚未证实制作ChatGPT的费用,但其他公司基于所需的计算量估算出预训练GPT-3(ChatGPT的前身)的费用应该超过了400万美元。OpenAI运行ChatGPT每个月可能要花费上百万美元,因为这款免费的聊天机器人会收到大量的请求。“我们已经深入腹地。”Bubeck说,“只有少数几个公司有超过1000亿参数的模型。” 政府正在带着支援介入,这可能会拓宽赛道。去年6月,一支包含了约1000名学术志愿者的团队,带着法国政府、美国一家叫Hugging Face的AI公司和其他来源的资助,利用价值700万美元的计算时间训练了一个1750亿参数的模型BLOOM[8]。11月,美国能源部向Rish和她的同事们提供了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时间,以建立大型模型并研究其表现。“我们希望能训练出一个类似Chinchilla的700亿参数模型——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可能是性能规模比最好的。”Rish说。 无论是谁来构建,LLM模型都会引发电力消耗的担忧。例如,Google说PaLM的训练在2个月内消耗了大约3.4吉瓦时(gigawatt-hours)的电力。这是大约300个美国家庭一年的电力消耗。Google训练PaLM是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数据中心进行的,这里的电力有89%来源于无碳能源,主要是风力和其他可再生的资源。但对业界AI模型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训练都使用了主要由化石燃料供能的电网[9]。 Chollet的担忧是,当各个公司开始训练并使用更大的模型时,它们就可能消耗更多电力。“每个大型技术公司都会开始在产品中置入LLM,不管这是不是个好主意。”他说。 05 越来越小? 对很多科学家来说,迫切需要减少LLM的能耗——让神经网络更小,更有效率,以及也许还能更聪明。除了训练LLM的电力消耗之外(这虽然大,但是是一次性的),推理——也就是LLM作答时——用的电力会随着用户增加而激增。大型科技企业未就他们模型的电力使用费用做出评论。不过Hugging Face公开说,他们的BLOOM模型在Google云平台上运行了18天,回答了230768条问题(这比ChatGPT少得多,后者二月一个月就达到一亿活跃用户了),它的平均功耗是1664瓦[10]。 相比之下,我们的大脑要复杂得多,比任何LLM都大,有860亿神经元,大约100兆突触连接。但是,人类大脑的功耗大约是20-50瓦,瑞士弗雷德里克-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的Friedemann Zenke说。 因此一些研究者希望,模仿大脑的某些方面,可以帮助LLM和其他神经网络变得更小,更聪明,更有效率。 大脑的智慧和效率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它的循环或是反馈连接。LLM本质上是“前馈”网络。这就意味着信息是单向流通的:从输入,通过LLM的各层,到输出。大脑的连接方式不同。例如,在人类的视觉系统里,神经元会把大脑里最初接收视觉信息的区域与更后面的区域连接起来。但其中也有反馈连接,能让信息反过来传输。“在(人类)视觉系统里,反馈连接可能有前馈连接的十倍。”Mitchell说。但是LLM没有反馈连接。 同时使用反馈和前馈连接的人工神经网络通常称为循环神经网络(RNN)。这种网络(和前馈LLM不同)可以识别出数据内随时间变化的模式。这是“所有自然智慧体验和学习世界的方式的基础。”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计算神经科学家Kanaka Rajan说。但是RNN也有它的挑战,Rajan说。例如,训练它们很难很慢,因此难以把规模扩大到现在LLM的程度。 大脑有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生物神经元大多数都很安静——它们只有偶尔才会产生一个活跃的脉冲。相反,大多数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在模型中是常时开启的。研究者们正在研究这种脉冲人工神经元(模仿真实的神经元),但想把训练标准神经网络的算法应用到脉冲神经元上很难。但是,使用小数据集(例如,使用10000段音频训练识别人念数字的神经网络)的研究表明,使用脉冲神经元的RNN比使用标准神经元的表现要好。并且在理论上计算力需求会少三倍[11]。在阿姆斯特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国立研究院研究这一领域的Sander Bohté说,“进展很快很大。” 但是,如果脉冲神经元只是在软件中模拟出来的话,它就没办法真的提供效率提升(因为模拟它们的硬件仍然消耗电力)。这种计算单元需要被内置于硬件,安到神经形态芯片里,才能体现出效果。 06 省电的LLM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在尝试不同的办法给现有的LLM节省电力,以及变得更聪明。2021年12月,DeepMind报告了一套称为RETRO的系统,将LLM连接到一个外部的数据库里。LLM在推理时使用了这个数据库中提取的相关文字来帮助它做出预测。DeepMind的研究者展示了一个75亿参数的LLM,配上了一个2兆词元的数据库,而它的表现超越了参数量多25倍的LLM[12]。研究者们写道,这种方式“在我们试图建立更强大的语言模型时,它比试图提高原始参数规模的方法更有效”。 同一个月,Google研究团队的科学家报告了另一个提高规模时增加能效的方法。他们的通用语言模型GLaM有1.2兆参数[13]。但是这些参数并不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在内部分成了64个更小的神经网络,以及其他几个层。这个LLM训练之后,在推理过程中只会使用2个网络来完成一项任务;总体上说,它对每个词元只会使用其一兆多参数的8%。据Google说,GLaM使用了和训练GPT-3相同的计算资源,但是由于训练软件和硬件的改进,只花费大约三分之一电力。在推理过程中,GLaM使用的资源是GPT-3所需的一半。并且使用同样数量的数据训练时,表现比GPT-3要好。 要想进一步改进的话,即使这些能效高的LLM似乎也注定会变大,使用更多数据和计算力。研究者们会关注规模变大后会有什么新的表现。“它会不会完全解锁推导能力,我不确定。”Bubeck说,“没人知道。”
贾跃亭FF91交付闹剧:一场资本演员和二道贩子的双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路世明,编辑|大风 交付了!贾跃亭终于支棱起来了。 近日,贾跃亭创立的造车及智慧出行公司Faraday Future(FF)宣布,正式交付首辆FF91 2.0 Futurist Alliance给首位用户,并举行了新车首位用户交付仪式,据悉,创始人贾跃亭亲手向用户完成交付。 对于这次交付,FF称之为“重要拐点”,贾跃亭称之为“重要里程碑”。的确,从2014年创立FF,贾跃亭在这9年里已经烧了将近300亿人民币,9年过去了,突然可以“收”钱了,这第一笔“营收”自然是“兹事体大”。 只是美中不足,FF的首位车主并不算是真正的C端用户,而是美国南加州最大的豪华汽车经销商之一的“Private Collection Motors”。一个是为梦想窒息的资本演员,一个是瞒神弄鬼的二道贩子,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这场交付是一场话剧。 图:贾跃亭与首位FF91车主合照 更为戏剧的是,贾跃亭又造了个新词——共创交付,这个新词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交付”的认知,还让苦等数年之久的车主们,得先交全款、再闯三关。 重新定义“交付” 付钱、提车、走人,这是正常消费者、正常汽车厂商眼中的“正常”交付流程,但贾跃亭何许人也?特立独行、独辟蹊径是其一贯的风格,即便是在交付这个“流水”环节,他也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来。 严格来讲,目前FF91仍算不上是完全交付。 据了解,贾跃亭将FF91 Futurist的交付分成了三个阶段,按照先后分别是“行业专家未来主义产品官(FPO)共创交付”、“FPO共创交付”、“全面共创交付”。 其中,第一阶段车主们是没办法拿到车的,不仅拿不到车,部分车主还要全额支付FF91车辆的费用(超200万人民币),只有交了钱,才能“享受”FF91的车辆使用培训,“感受”FF91先进科技的魅力。 贾跃亭这手类似“知识付费”的花活,怕是让习惯了“教育用户”的特斯拉看了都得“窒息”。 永远不要质疑贾跃亭信徒们的忠诚度。FF91第一阶段的交付,已经在5月底顺利完成了。 来到交付的第二阶段,所有的“准车主”都得交全款了。按理说,这下应该都能拿到车了吧?并不是,车主们只能“保有”FF91车辆。据悉,FF91目前需要完成的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没有完成测试的车辆如何交付? 贾跃亭的答案是让车主直接参与测试,这就是所谓的“共创”,也是车主只能“保有”车辆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测试出现问题,还有机会将车辆“回收”。 此次“交付”信息,即属于第二阶段的交付,但首位车主“Private Collection Motors”究竟能不能拿到车,目前还未可知。同时,首辆车是否是经过“二手车贩子”精洗过的“测试车”,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第二阶段之后,FF91交付计划的第三阶段是“全面共创交付”。在第三阶段,贾跃亭将向所有全额支付FF91购车款的塔尖用户交付FF91汽车。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应该能实现真正的交付了吧?答案依然是未必。 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三阶段中仍旧有个令人不解的“共创”,并且贾跃亭完全没有提及过开启第三阶段交付的时间节点。 把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车辆交付”设计得如此复杂,贾跃亭重新定义“交付”的背后,实则有着更大的“利益”。 二级市场“走红” 即便漏洞百出,交付的消息仍然给FF添了不少柴火,其股价一度“走红”。 当地时间8月13日,受消息影响,法拉第未来股票盘前走高,一度涨超12%,股价短暂超过1美元/股。但不知为何,当日仅收涨0.75%,股价达到0.2681美元/股。截止8月17日,法拉第未来股价为0.219美元/股,跌幅为 9.43%,总市值回落至3.26亿美元。 来源:雪球 一直以来,二级市场都是贾跃亭的“主战场”。有媒体粗略统计,截止2020年乐视网从A股退市,贾跃亭在5年内,先后多次通过高点减持等动作,从乐视网套现超200亿元。 造车九年,贾跃亭烧了不少自己的钱,也烧了不少别人的钱,而在那些众多的投资者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不相信“梦想”,急于向贾跃亭要钱走人的存在。可钱从哪里来?FF目前唯一能搞钱的地方,也就只有面临退市的股票了。 因此,存在一个可能性是,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推高股价,让“心急”的投资者先行撤离。这样的操作对于贾跃亭来说,算得上是很“日常”了。 如果将这种可能性“搭配”三个交付阶段来看,就更加的有意思了。接下来的每一次“交付”,包括什么首批、次批,都能让股价短暂的飙升,也都能让贾跃亭给投资人们一个完美的“交待”。 事实上,分段交付的“好处”并不止于二级市场。 这些年来贾跃亭四处找钱,但苦于FF没有什么太多的正向舆论,只有不断空喊,又一次次跳票的量产交付。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些投资者,但真正能让贾跃亭拿到手里的钱,也没有很多。不过,进入“交付”阶段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交付,意味着FF正式步入营收阶段,这种企业发展性质上的转变,无疑会给贾跃亭更多的“底气”来说服更多的投资者。每到一个新的交付阶段,贾跃亭都能说上一句:“已经开始交付了,但就是还差个几亿美元,只要再给我几个亿,立马开启全面共创交付!” 下周一定“回国” 在让市场失望这件事情上,贾跃亭从来都没让市场失望过。回顾贾跃亭九年来的造车之路,量产“跳票”已经成为了老剧情。 2017年CES展会承诺2018年启动交付;2020年承诺当年9月份交付;2021年借壳上市纳斯达克,承诺“尽快交付”;2021年宣布2022夏季交付;2022年3季度末宣布4季度交付;2022年4季度预计2023年4月开始交付…… 虽然这次交付还有着很多不确定性,但相比之前贾跃亭无数次的口嗨,这次起码表面上很真实。 和车辆交付一样,天天喊着“下周回国”的贾跃亭,至今也没能回来。而说到底,不管是车的交付,还是人的回国,核心都是钱的问题。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贾跃亭个人身上已经“背负”了42条限制消费令,最新一条是今年6月6日发布,申请人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经锌财经了解,证监会早在2021年4月就发布过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乐视网合计罚款2.4亿元,对贾跃亭合计罚款2.41亿元。至于核心原因,也是众所周知,乐视连续十年财务造假,并且在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 此外,天眼查还显示,贾跃亭的历史被执行次数高达64次,涉及金额约328.9亿元,其中今年以来共被执行3次,被执行总金额为13.6亿。 来源:天眼查 三百多亿的外债,贾跃亭拿什么还?还不清这些账,贾跃亭怎么可能回得来? 显而易见,贾跃亭如今的希望仅有一个FF了。不过,想要翻盘回国,仅仅实现FF91的量产交付还不够,FF还要开发出更多的车型,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车企。 也可以相信,只要盘子稍微大起来,以贾跃亭“滚雪球”的能力,通过资本市场,能够较快还清国内的全部债务。然后带着他的FF,进入这片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这无疑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那无数次的“跳票”一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不少看客们来说,他们真的对贾跃亭有着很大的“期待”。
APP自动续费,你欠我的拿什么还
“尊敬的用户您好!你的xx平台会员将于五天后连续订阅,续费标准为20元/月……” 打开短信的你满脸疑惑,根本不记得什么时候开了会员,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自动扣费。再打开软件试图取消订阅,却到处都找不到解约入口,只有无比显眼的VIP标志和引导进一步提升会员等级的提示框。 “被自动续费”,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有人注销软件好几年,发现平台仍在自动续约;有人只想薅一个月的羊毛,却发现还没到期就被扣费…… 为什么我们总是掉进“自动续费”的陷阱? 01 APP续费的千层套路 提起自动续费,许多人会以为只有那些对钱不上心、记性特别差或者不懂手机操作的人,才会被APP所套路。但实际上,个体的媒介素养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回到当初开通服务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在“引诱”你按下连续充值的按键。 例如,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时,你的目光首先会落在哪里呢? 点击切换图片,查看充值页设计 一个小小的充值页面,其实充满了各种引导消费的设计技巧。 首先是通过画面比例来凸显信息的重要性。例如在上图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买一年送一年”的超级优惠和“确认并支付”的下单按键,这都在诱惑你迅速下单。白色底框中的会员套餐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而“到期时间”和“阅读协议”这些事关扣费规则的重要信息,却以小字形式“隐藏”在缝隙里。 另一种强调元素等级的方法是对比。优惠宣传和下单键之所以显眼,就是因为它们用深色铺底并加大加粗,甚至还使用了不同的字体。而不同选项右上方的红色方块,也在提醒你折扣力度不同。“阅读协议”这类信息不仅面积小,还使用了灰色,进一步弱化了存在感。 将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下单信息上后,页面还通过视觉动线引导你成功消费。从“大会员”到“连续包月”再到“确认协议”,这条路线符合我们使用手机软件的视觉习惯。而被置顶在前并红框高亮的“连续包月”,被默认优先选中,成了一种自然的推荐。画面中大量的圆角矩形,使内容简洁清晰的同时也让当前套餐更“圆滑”地被用户接受。 左右滑动,查看引导消费的“密码” 这些设计技巧的最终目的,是让画面布局达成某种“平衡”。在明确的分类和简便的操作下,用户开通服务的路径达到最短,也就大大提高了开通成功率。 除了设计暗示,商家还会拿捏我们爱捡便宜的小心思,用各种“免费试用”“1元领取”的噱头吸引关注,但在底下往往还有一行小字说明:“签约连续包月即可免费领取”。当然,开通自动续费,首月价格往往比单月开通更划算,这让许多羊毛党或一时急需的用户心动不已,却也为后续“被扣款”埋下了雷。 02 没点开的服务条款, 藏着哪些信息 各种视觉技巧和价格套路,都聚焦于“让消费者开通自动续费”的目的;而可能让用户犹豫考虑的种种细则,往往隐于那些冗长繁杂的服务条款中。 我们收集了5大类27个APP的自动续费服务条款并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平台都在细则中告知了自动续费的扣费时间、扣款方式等信息。 在27份条款中,除5份没有明确提及外,半数以上都称将在到期前5天以各种方式对用户进行扣费预通知,通知形式多为短信、站内信;扣费时间,则多在到期前一天左右。 不过,针对“到期时间”,部分条款中对扣费节点的设定存在模糊之处。以连续包月服务为例,包月的“每月”究竟是多少天?是固定天数,还是下个月的同一日期? 在我们分析的27份条款中,只有优酷视频、微博、美团单车明确给出了“服务有效期”的计算方式,比如优酷视频就在条款中写道,月度会员使用有效期为开通之日起31天,而其他条款中模糊的服务周期则导致了扣费节点的不透明。这对于想要踩点关停扣费服务的用户来说,恐怕并不友好。 另外,即使条款中写明了将在自动续费前5日进行扣费预通知,符合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1],在实际操作层面,通知信息的触达效果却也常打折扣。 例如,如果用户已经卸载了该软件、或关闭了软件的消息提醒权限,则无法接收到以站内信形式发送的预扣费提醒。而短信、邮件等形式的提醒消息则很容易被识别为垃圾信息并屏蔽。 除了怎么扣费,怎么取消也是用户关心的一大问题。在开通自动续费服务时,平台往往都会强调“可随时取消”,27个APP的服务条款中也都提及了关闭自动续费服务的操作步骤。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解约操作并不总是便捷的。 一般而言,用户可以通过APP站内设置、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渠道以及iOS账号订阅等途径管理自动续费服务。如果选择站内设置,则用户平均需要点击4.5次才能取消一个续费服务。而管理续费服务的页面也往往“隐藏”颇深,不跟着条款中的指示路径操作很难找到。 当然也有平台提供了更直接的解约路径,如哈啰单车,在免密支付管理中可以看到醒目的关闭服务按钮,移动滑块即可解约。 解约的另一重困难发生在跨渠道和跨设备续费管理中。由于支付渠道的差异,支付宝、微信等各自管理了一部分续费服务,想要了解全部续费服务情况,必须分别在不同渠道进行查看和管理。而由于购买续费服务时设备的差异,还会出现换手机后才发现还得用开通时的原设备才能关闭服务的情况。 屡屡掉进自动续费陷阱,除了平台条款套路深之外,也有人承认是自己疏忽管理了。 本科大三的小伊就表示,自己平日里对于自动续费管理非常佛系,如果在开通的时候忘了关,后面多半就想不起来了。直到一次被“扫描全能王”APP扣了自动续费一年258元,一查又发现自己还在被好几个APP偷偷“吸血”时,她才真正重视起自动续费管理。 03 “被坑”之后,如何为自己发声 落入续费陷阱之后,有人及时止损后自认倒霉,也有人选择追回这笔“冤枉钱”。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王加一般不会主动为自己维权。自动续费涉及到的钱款大多在10-30元之间,对她来说不算太难接受。相比之下,和客服或者有关平台投诉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更让她心力交瘁。 而小伊则表示自己非常乐于维权,在被扣款256元之后,她马上联系了APP客服,客服很爽快地帮她退了款,她的其他几次维权经历也大都比较愉快。她认为,比起十几块钱的蝇头小利,大部分正规平台还是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不会为难来维权的用户。 但许多用户并不像小伊这样幸运。在小红书平台,“自动续费”这个话题下有超过2万篇笔记,其中既有教人维权的经验贴,也不乏维权失败之后的吐槽贴。小红书用户“星点点”就在4月24日这天发贴分享了她的失败维权经历,她在“唱吧”APP被扣款128元之后立即与客服交涉,被客服拒绝之后又辗转求助黑猫投诉平台、微信支付、12315等多方投诉,但均没有平台有效介入调解。8月15日,依旧没有得到满意处理办法的她表示“会一直向上投诉”。 “星点点”在笔记中写道:“可能有人觉得128就当买个教训了,但我觉得有些有利于卖方的霸王条款,如果没有人追究死磕的话,就永远进步不了[2]。” 在用户与平台关于自动续费的博弈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很关键,但法律与政策的保驾护航更不能缺少。目前我国自动续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经营者的一系列义务: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建立有效的投诉方式;以及在自动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3]等等。 小红书的维权经验贴中,也不乏有消费者援引条例,指出平台默认勾选、没有提前五日用显著方式通知等问题,与平台客服据理力争,维权往往事半功倍。 今年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工信部接下来将“重点整治用户反映突出的欺骗误导下载、强制自动续费等痛点问题 [4]”,体现了政府进一步规范自动续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决心。 04 结语 从看视频、听音乐,到点外卖、骑单车,各大手机软件已经深深嵌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在这个没有会员几乎“寸步难行”的网络时代,开通各种付费服务本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如果确实有需求,开通连续付费也未尝不可。 但问题在于,自动续费,往往不是用户“心甘情愿“的选择。充满视觉引导和消费暗示的页面设计、冗长晦涩的服务条款细则,以及复杂又隐蔽的解约步骤,都让“自动”成了“被自动”。而首月优惠的甜头,又让人觉得不过是笔小钱,放松了对后续扣款的警惕心。 现在,读到这里的你不妨去看看自己的手机有没有开通“自动续费”服务,说不定哪一天为了应急开的会员还一直扣费到现在…… 注:文中王加、小伊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2] 唱吧APP自动续费 申诉退款失败记录 [3]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电子商务法》第五十九条 [4] 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数据收集与分析:陈存 陈奕菲 何雨萍 单子郁 采访:高雨曦 吴仪 祝欧文 可视化:何雨萍 单子郁 祝欧文 文案:陈奕菲 高雨曦 吴仪 美编:陈存 统筹:何雨萍
对恒河猴开展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单次注射基因疗法能清除艾滋病病毒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美国坦普尔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的科学家17日报告称,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EBT-001可以安全有效地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去除。这项临床前研究是推动人类艾滋病病毒疗法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基因治疗》杂志。 研究团队此次在恒河猴中测试了EBT-001,这是一种SIV特异性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靶向SIV前病毒DNA。研究表明,EBT-001有效地从宿主DNA中去除了潜伏于病毒储存库的SIV,并且在动物中未出现脱靶效应。 新技术旨在使用一次性注射治疗方法在大型动物模型组织中永久灭活病毒,此次证明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团队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进行了临床前试验。他们将SIV特异性CRISPR-Cas9基因编辑构建体EBT-001包装到腺相关病毒9(AAV9)载体中,该载体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到SIV感染的动物体内。接着,他们将10只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3只不接受治疗,其余的动物接受3种不同剂量的EBT-001单次注射。另外2只动物在另一项单独的研究中使用了更高剂量。 后续的分析表明,EBT-001分布广泛,可到达全身组织,所有重要病毒库中都有SIV前病毒DNA基因编辑的证据。此外,接受注射的动物在EBT-001所有剂量水平下耐受性良好,在动物临床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没有毒性证据。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为正在进行的EBT-101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还推动了针对单纯疱疹病毒和乙型肝炎等其他传染病的多重基因编辑疗法的开发。 美国坦普尔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 图片来源:坦普尔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了!观测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
快科技8月18日消息,据报道,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最新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 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 此次矮脉冲族群的发现为研究脉冲星辐射难题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对揭示脉冲星磁层物理及其极端等离子体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悉,由于脉冲星辐射熄灭后,完全没有辐射,磁层结构和物理特征很难被探测,因此“脉冲消零”产生的物理机制一直难以确定。 但因为FAST有超高灵敏度,对矮脉冲的精确偏振测量才得到了这个结果。 FAST也就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简称,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于2016年9月25日进行落成启动仪式,该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2020年1月11日通过中国国家验收工作,正式开放运行。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