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贾跃亭亏惨了,但还是在中国开了家新公司
亏损在持续,但亏的少了。没有提到营收,但计划2025年盈利,目前已进入创收阶段。 这是法拉第未来(FF)第二季度财报传递的信息。 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亏损 1.2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1 亿元),相当于每股10美分,而去年同期亏损为1.417亿美元,每股44美分,这么来看,亏损规模确实小了。 给投资者的信中显示,展望第三季度,公司将从汽车销售中获得现金,并从现有承诺和有效注册声明中获得融资,最重要的是,公司“正在探索战略融资和基于资产的债务融资机会”。 来源:Faraday Future 也就是说,接下来FF仍在寻求融资机会。并且信心满满地重申了法拉第的目标,2025年实现营业现金流收支平衡。 虽然法拉第宣称已经开始实现创收,但市场的反应却相当真实。当天美股收盘,法拉第股价大跌17.67%,股价仅为0.2美元。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FF在湖北黄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而这家新公司,很有可能和FF中国总部有关。 01 亏损持续,但也有新钱到账 在这份财报中,可以看到汽车销售收入一栏中没有数据,大家最为关注的营收方面,FF避之不谈。反而在汽车收入成本上投入了661.3万美元,这也导致报表中的毛利显示亏损661.3万美元。 来源:Faraday Future FF是在第三季度正式交付的首辆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第二季度在没有车辆交付的情况下,其经营损失达到了5597.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去年同期为1.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截至上半年经营损失为1.45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法拉第净亏损为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亿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2.95亿美元,同比也有所缩窄。 净亏损的变化,官方也给出了理由,主要是由于研发费用降低,还有部分费用被今年第二季度记录的有担保可转换票据,以及认股权证结算的较高非现金市值计算方法所抵消。 得益于研发和管理费用的减少,FF第二季度运营费用自然就降低了,为494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季度运营费用为1.375亿美元。 FF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工程、设计和测试服务减少,2022年基本完成了与FF 91车辆相关的研发活动,第二季度开始专注于生产交付这类的可资本化活动。 来源:Faraday Future 另外,法拉第也表示在一直削减运营成本,并且取得效果,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裁员降薪的计划,以及高管的人事变动。 第二季度结束后,法拉第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39.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其中还有150.3万美元为受限现金,现金总额为 1789 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1.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亿人民币),同比锐减了约85%。 来源:Faraday Future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上半年,法拉第融资的现金流已经达到了1.8 亿美元(约合 12.97 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 1.0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72 亿元人民币)。 这么看来,虽然一直在亏损,但有持续融资进账的贾老板似乎不怎么慌。 02 反向股权分割提案获批 财报数据虽然不好看,但贾老板非常善于打鸡血。 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FF称在未来几个月内将其制造团队扩大两倍,增加第二个轮班来提高产能。 信中还指出,在4月推出了第一辆车以后,FF在5月31日启动了FF91 2.0未来主义者联盟的第一阶段交付。在8月12日,把第一辆车交付给了第一位开发者联合创建用户,目前已经开始第二阶段的协同创建交付。 而且在第二季度,FF又加强了其团队,迎来了几位行业专家。 其中Rich Schmidt 作为制造副总裁加入FF,他将负责领导FF的生产制造团队,Rich 曾在丰田、日产、大众及特斯拉等公司任职,在生产制造业有将近35年的经验。最主要的职业经历,是他在美国肯塔基州乔治敦市的丰田汽车,工作了16年。 来源:Faraday Future 而曾在福特等多家车企任职的Edward Darwick 担任FF的财务运营负责人;在资本市场有丰富经验的Jonathan Maroko,担任其临时首席财务官。 此外,在8月17日举行的特别股东会议上,股东们批准了一项合股提案,这项提案是授权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已发行普通股进行反向股份分割,实施比例介于1:2至1:9之间,实施合股之后,将会增加已授权尚未发行的普通股数量。 反向股权分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股权调整方式,通过增加已授权但尚未发行的普通股数量,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股份用于后续融资。 FF股东们还批准了一项提案,当且仅当实施的合股比例介于1:8至1:90之间时,授权普通股数的上限为123.55亿股除以董事会决策的合股比例。 来源:Faraday Future 对于FF来说,此次反向股权分割将为公司的生产和战略目标提供充足的股份支持。FF表示,预计此次批准将会用于FF 91 Futurist的生产爬坡,以及为公司其他战略目标的后续融资提供充足股份。 受这个消息影响,当地时间8月17日收盘,FF报收0.28美元,涨幅达25.57%,市值为4.09亿美元,不过股价很快就开始调转急跌。 03 贾跃亭正为回国做准备 就在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前不久,FF在中国成立一家新公司。 天眼查显示,8月17日,法法汽车(湖北)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志刚,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是一家以从事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而早在今年年初,FF宣布与中国黄冈市政府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以此来推动中美双主场的战略落地,FF拟将其FF中国总部迁至黄冈市,同时也会保留住加州洛杉矶的全球总部。 FF相关人士透露,FF注册“法法汽车(湖北)有限公司”,是按照FF“中美双主场”战略,推动FF中国总部落地其中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对FF和黄冈市在今年1月份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响应和落实。 来源:Faraday Future 双方在协议中约定:双方将推进全面战略合作,黄冈市政府将积极协助FF在黄冈进行产业布局,调配相关资源,为FF落地黄冈提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政策支持等。FF将在黄冈成立其中国总部公司;中国总部公司将由黄冈市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FF共同出资。 上述相关人士表示,FF中国总部何时落地黄冈,目前双方正就细节条款进行深入谈判。 其实在黄冈注册新公司之前,国内已经有了很多个法法汽车,包括法法汽车(珠海)、法法汽车(中国),虽然FF 91 在国内的登陆时间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预见,离贾跃亭回国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不过回到国内后,FF有多大市场? 来源:Faraday Future 从价格上来看,8月12日的FF第二阶段交付首辆 FF 91 2.0 仪式上,贾跃亭就表示:" 我们的目标基本上都是塔尖的用户,最低就是我们只是下沉到塔腰以上,我们不会再下沉了。FF品牌永远不会推出低于 50 万元人民币的产品,即使推出 71 系列,都不会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来源:Faraday Future 此前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已经公布了市场价格,其中未来主义者联盟版的售价为30.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9.6万元)。同时,官网公布了FF 91 2.0 Futurist(未来主义者版)售价为24.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6.9万元)。 这个价格,让FF 91一举成为了目前市场上最昂贵的电动车(新势力),远超过特斯拉Model X和Lucid Air 等一众竞品。 单从这个价位的市场体量来看,就注定不会是走量的车。 与此同时,贾老板作为FF的掌舵人,在国内也面临不少问题,首先就是被法院定性为“老赖”,被执行总金额超过了13亿元,而乐视网的造假问题也产生不少信任危机。 种种因素叠加后,贾跃亭和FF能把丢掉的脸面捡回来吗?
曝小米自研系统为全端系统,前期兼容安卓,下一个鸿蒙?
国产手机操作系统除了华为鸿蒙OS之外,小米自研系统也可能加入朋友圈。 8月22日,有数码博主爆料,小米自研操作系统属于全端自研系统,兼容AOSP(Android开放源代码项目)。如此看来,小米自研操作系统还可能有车机、平板、手表等终端系统,而且小米走的是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路子,前期先兼容安卓更为稳妥,保住既有的用户量。 不过,从此前华为开发者大会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未来纯鸿蒙手机系统一定会面世,彻底脱钩谷歌。据了解,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一台搭载了“HarmonyOS NEXT开发者预览版”的华为Mate40 Pro出现在了展台,该版本直接删除Linux内核的AOSP代码,帮助系统减少40%冗余代码的同时,也意味着鸿蒙系统将不再兼容安卓软件。 至于小米后续会不会学华为彻底抛弃AOSP代码,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有网友认为,小米自研系统成功后,MIUI 15将正式改名miOS。对此,该博主予以否认。先不谈小米自研系统有没有这么快换掉MIUI 15系统,按照小米一贯的做法,这个系统应该会像鸿蒙一样有个中文名,甚至可能取名为小米步枪操作系统,毕竟之前鸿蒙这个名字也是媒体传出来的。 此外,上述博主还爆料称,MIUI 15基于安卓底层常规迭代,今年会正常更新上机。现阶段安卓14底层的MIUI已经接入部分新特性了,比如更好用的全局自由小窗,App弹窗信息和游戏登录跳转App等操作都可以窗口化,文件系统改成了MIFS。
实锤!村上春树、史蒂芬·金盗版书成训练数据 AI巨头无一幸免
为了训练大型语言模型,OpenAI、Meta、谷歌、微软等公司未经许可,从互联网上收割了数百万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在版权法的灰色地带中游弋。 如今,OpenAI 目前正面临大量的官司,原告称该公司训练数据集中的大多数书籍来自盗版来源和非授权网站。一旦被判侵权,公司有可能将面临巨额罚款或重构算法的局面。这也导致,如今 AI 公司越来越不愿意分享 AI 训练数据的详细信息。 但一些公开的盗版语料库已经被盯上。 近日,有人发现一个叫 Book3 的数据集,包含近 20 万本书籍,囊括村上春树、史蒂芬·金等畅销书作家的著作,这个数据集被用在了训练 AI 模型上,最近遭到反盗版组织的反复攻击。 版权问题这把利刃,正悬在 AI 公司们的头上,有摇摇欲坠之势。 Books3,AI 公司的秘密 一直以来,对于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并不完全透明。今年,多名美国作家针对 OpenAI 提起了集体诉讼,指控其使用盗版书籍来训练其语言模型,侵犯版权并违反了多项法律。 这些作家主张的证据很简单,因为些他们从未同意 OpenAI 使用他们的作品,然而 ChatGPT 却能提供他们作品的准确摘要,这让他们认为这些信息肯定是从某个地方获取的。 根据早期 GPT 版本的研究论文,其训练数据集有部分来自于「两个基于互联网的书籍语料库」,它们被简单地称为「Books1」和「Books2」,这些数据集具体包含哪些作品比较含糊。Books1 似乎是 bookcorpus,里面有数百本书明确声明「不得以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复制和分发」。Book2 则成为一个谜团,大多人猜测它们来自于「臭名昭著的影子图书馆网站」,如 Library Genesis、Z-Library、Sci-Hub 和 Bibliotik。 其中,Z-Library 成立于 2008 年,是互联网最大的盗版电子书库之一。2022 年 11 月,美国政府起诉两名运营该网站的俄罗斯公民,这两人在阿根廷被逮捕。 至于 GPT-4 的 45TB 训练数据,其中包含什么内容的信息更加有限,OpenAI 多年来逐渐减少了其训练数据的披露。 尽管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 OpenAI 使用盗版网站来培训 ChatGPT,但一些 AI 模型此前已经明确在盗版书籍上进行了训练,包括使用「Books3」数据集的 AI 模型。 EleutherAI 的 Pythia 研究论文中提到,Pythia 是使用 Pile 数据集进行训练的,而 Pile 数据集包含多个英语文本集,其中之一就是名为「Books3」的数据集。 Books3 是用于训练 AI 的最著名的盗版书籍库之一,最初是由 AI 开发人员和知名开源 AI 支持者 Shawn Presser 于 2020 年上传。它包含 37 GB 的文本,包括 196640 本纯文本格式的书籍,并在盗版网站 bibliotik 上托管。 「假设你想训练一个世界级的 GPT 模型,就像 OpenAI 一样。怎么做?你没有数据。现在你可以做到,现在每个人都这样做。为你呈现「books3」,又名「all of bibliotik」。」Shawn Presser 最早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开源AI支持者Shawn Presser于2020年上传「books3」| X 然而,反盗版组织也在采取行动,代表相关利益群体,试图限制未经授权的 AI 训练数据的使用。 这段时间,反盗版组织 Rights Alliance 向相关站点发送删除通知后,相关站点已将 Books3 数据集下线,导致尝试访问该数据集的用户会看到 404 错误。Rights Alliance 还联系了 AI 模型托管平台 Hugging Face(该站点托管了 Books3 下载链接)以及 EleutherAI。然而,尽管一些链接被下架,该数据集的副本并未消失,仍然在其他地方出现。 遭到针对后,Shawn Presser 继续发布新的下载链接,他称,除非反对者打算让 ChatGPT 下线,或者通过诉讼将其告到灭亡,否则,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制作自己的 ChatGPT,他还称自己「很乐意入狱 10 个月(海盗湾创始人服过的最高刑期),因为我推动了科学进步并赋予了你们复制 ChatGPT 的能力。」 「复制ChatGPT这样的模型的唯一方法,是创建像 Books3 这样的数据集。」Shawn Presser 称:「每个营利性公司都会秘密地这样做,不会将数据集发布给公众。」「没有 Books3,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只有 OpenAI 和其他亿万美元公司才能访问这些书籍的世界中,这意味着你不能制作自己的 ChatGPT。没有人能。只有亿万美元的公司才有资源做到这一点。」 包括 Meta 在内的一些公司曾经使用过 Book3,另外,Meta、谷歌都使用过的 C4 训练数据集也被诟病过,现在这些公司对其语言模型中的内容更为保密。 Meta 的 Llama 2 增加了 40% 的数据,但在其白皮书中,该公司对其最新的 大语言模型使用了什么数据更为犹豫,唯一提到的是「一个新的混合的公开可用在线数据」。随着 AI 和版权之间的摩擦升温,公司越来越不愿意分享 AI 训练数据的详细信息。 万名作家联名反对 超一万名作家已经在敦促 AI 公司停止未经许可使用其作品,他们不希望 AI 模仿其作品并学会写作,除非科技公司为此付费。 美国的作家协会已经向巨头们发了一封公开信,包括 OpenAI、谷歌、Meta、Stability AI、IBM 和微软公司的各大 CEO,要求他们停止未经许可使用他们的作品,或对使用作品进行补偿。 其中包括《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饥饿游戏》作者苏珊·柯林斯、《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等人都签署了这封公开信,签署的作家名单长达 100 多页。 一万名作家签署公开信 |美国作家协会 目前,该作家协会正尝试先在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解决争端,因为「诉讼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但也有一些文学界人士愿意直接在法庭上与科技公司对抗,控诉 Meta 或 OpenAI 等使用盗版来训练他们的 AI。此外,文学经纪人们正在与出版商商讨,要更新出版合同条款,禁止未经授权的 AI 训练用途,大部分出版商都愿意限制 AI 使用他们的出版物。 根据美国作家协会的调查,90% 的作家认为,作家应该获得对其作品用于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补偿,65% 的作家支持建立一个集体授权制度,以补偿作者的作品被用于训练生成式 AI。 此外,69% 的作家认为他们的职业受到生成式 AI 的威胁,70% 的作家认为出版商将开始使用 AI 来完全或部分生成书籍,取代人类作者。 除了发公开信、打官司、完善合同,出版业还在进一步寻求立法。 美国作家协会的人正在游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同意方面,要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中使用作家作品时获得许可;在补偿方面,为那些希望允许其作品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培训的作家提供补偿;在透明度方面,要求人工智能开发者透明披露他们用于培训其人工智能的作品。 他们也期望,生成式 AI 的输出使用到作家的作品时,要获得许可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或者当在提示中使用作家的姓名、身份或作品标题时,也应获得许可。此外,他们要求作者、出版商、平台和市场标明 AI 生成的作品,并在作品很大一部分(例如超过 10-20%)由 AI 生成时进行标识。 「我们需要确保人类创作者得到补偿,这不仅是为了创作者本身,而是为了确保我们的书籍和艺术继续反映出我们的真实和想象的经验,开拓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导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并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而不是重复旧观念。」该作家协会在官方声明中称。 NYT VS OpenAI 除了作家和艺术家,其他类型的内容创作者,也纷纷加入起诉 AI 公司的行列,一些新闻机构批评科技公司未经授权或补偿就使用他们的内容。 比如,纽约时报正在考虑对 OpenAI 提起诉讼,称 OpenAI 的ChatGPT使用了该报的数据进行训练,而未经纽约时报许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OpenAI 和纽约时报一直在试图达成一项有关纽约时报内容的许可协议。但谈判还未有结果,存在破裂的可能。 在最近对其服务条款政策的更改中,纽约时报明确禁止将其庞大的媒体档案用于训练「任何软件程序,包括但不限于训练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AI)系统」的目的。该政策适用于纽约时报的文本内容、照片、视频和元数据,并明确禁止网络爬虫访问这些数据来训练专有产品。 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法院判定 OpenAI 等 AI 公司的训练行为属于侵权,OpenAI 可能会被迫停止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并在不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据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其算法,这会引发多大的麻烦? 科技公司也试图与新闻媒体建立关系。谷歌曾试图争取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机构的支持,试图向他们推销 AI 工具。还有 AI 公司向新闻非营利机构提供微薄的慈善捐款。 期间,也有新闻机构不那么强硬。美联社今年就与OpenAI达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许可协议,同意将美联社的内容授权给 OpenAI 使用训练。作为回报,OpenAI 提供了美联社访问「OpenAI 的技术和产品专业知识」的权利。 悬在AI公司们头上的利刃 AI 公司抓取海量互联网数据,已经导致法律问题的出现,起诉 AI 公司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今年,美国一律所相继对 OpenAI、Meta 等巨头提起诉讼,指控他们未经同意、未经授权或未经补偿地占用成千上万名作家的作品,来训练他们的大语言模型。行业预计诉讼规模将很庞大,因为其他内容创作者也有可能受此启发采取法律行动。 其他生成 AI 公司,如 AI 图像生成工具 Stable Diffusion 背后的 Stability AI,也惹上版权官司。Stable Diffusion 是在 LAION-5B 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的,数据集包含 58.5 亿个图像文本对,大多数都受版权保护。Getty Images 正在起诉 Stability AI,指控其未经授权在超过 1200 万张 Getty Images 上训练 AI 图像生成模型。 许多艺术家和利益相关者也表示不满,对 Stability AI、DeviantArt 和 Midjourney 等公司提起诉讼,指控他们侵犯版权、侵犯肖像权、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获利,寻求赔偿和禁令。 微软推出的编程工具 Copilot 也面临集体诉讼。Copilot 是 GitHub 与 OpenAI 合作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编程产品,主要利用 GitHub 上的公共代码库,在数十亿行公开可用的代码上进行了训练,能通过简单提示替用户编写代码。开源程序员和律师指控他们从事开源软件盗版,被告包括 GitHub、微软及其人工智能技术合作伙伴 OpenAI。 如果要打官司,AI公司可能会援引所谓的「公平使用原则」来为其辩护,该原则允许在某些情况下无需许可即可使用作品,包括教学、批评、研究和新闻报道。问题是,AI 训练是否适用「公平使用原则」。 几年前,美国作家协会也曾起诉谷歌,理由是谷歌未购买其图书馆项目中收录的书籍,当时,联邦上诉法院判决认为,谷歌为其图书馆项目扫描了数百万本书的数字副本是合法的「公平使用」,而非侵犯版权。关键在于,谷歌的数字图书馆并没有为这些书创造出「重大市场替代品」,这意味着它与原作并无竞争关系。 目前,各国政府正努力将生成式 AI 纳入立法范畴。欧盟也在制定一项 AI 法案,该法案将迫使公司将训练模型信息透明化。上半年,美国作家协会已两次访问国会山,讨论生成式 AI 和作家保护措施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包括集体授权和版权保护、反垄断豁免权以及 AI 标签和透明度要求。 「除非国会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受到监管,否则驱动原创表达并丰富我们文化交流的重要版权激励将变得毫无意义。」该作家协会在官方声明中称。 从现有舆论看,虽然一些人担心训练 AI 可能会引发版权问题,但也有人认为,OpenAI 等 AI 公司不需要特别的许可协议来训练模型,版权担忧不利于 AI 发展进步;有人则认为,取得作者的同意是至关重要的,创作者应该有拒绝的权利,或者,AI 公司至少应该购买训练数据的书籍。 技术正在做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AI 训练数据方面的开源精神应该有底线吗?未来的法律是掣肘还是保护?如何平衡 AI 的发展与尊重人类创作权益,可能是和「通用人工智能何时到来」同样重要的问题。
科学家详解“室温超导体”LK-99乌龙事件
重复实验一一拼凑出这种材料出现类似超导行为的原因。 研究人员似乎已经揭开了围绕LK-99的疑云。科学侦探们已经找到了这种材料并非超导体的证据,并阐明了其实际特性。 这个结论打破了对于LK-99——一种铜、铅、磷和氧组成的化合物——是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希望。实际上,研究显示这种材料中的杂质——尤其是硫化铜——才是电阻率快速下降并能部分悬浮于磁铁上方的原因,这些特性看起来与超导体很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凝聚态物质实验学家Inna Vishik说:“我觉得在这个节点上事情已经基本很明朗了。”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态研究所合成的LK-99纯晶体。来源:Pascal Puphal 这次的LK-99乌龙事件始于7月底——当时,由首尔初创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 Energy Research Centre)的Sukbae Lee和Ji-Hoon Kim领导的团队发布了预印本论文,称LK-99是一种在常压和至少127 ºC(400开尔文)温度下的超导体。之前所有经证实的超导体只能在极端温度和压强下运作。 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科学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很多人尝试复制LK-99。最早的重复工作没能观察到室温超导的现象,但还不能作为最终结论(相关阅读:“室温超导体”LK-99上热搜,但重复结果堪忧)。而现在,经过数十次的重复,许多专家自信地表示,证据显示LK-99并不是室温超导体。(Lee和Kim的团队没有回复《自然》的评论请求。) 积累证据 该韩国团队的结论基于LK-99表现出的两种特性:能在磁铁上悬浮以及电阻率极速下降。然而,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独立团队发现这些现象能用很普通的原因解释。 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开展的另一项研究,通过结合实验和理论证据证实了LK-99的结构为何不可能实现超导性。其他实验团队也合成并研究了LK-99的纯样品,消除了大家对该材料结构的疑虑,证实了它不是超导体,而是绝缘体。 进一步的确认只能来自该韩国团队共享他们的样品,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物理学家Michael Fuhrer说,“现在他们有压力让大家信服。” 关于LK-99超导性最惹人注目的证据可能是该韩国团队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里一个硬币大小的银色样品悬浮在一块磁铁上。该团队表示,这个样本之所以能悬浮是因为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是超导性的一个标志,它能让材质抵抗磁场。多个来路不明的LK-99悬浮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但最早一批重复实验全都没有观察到任何悬浮现象。 半悬浮 现从事金融业的哈佛大学前凝聚态物质研究员Derrick van Gennep对LK-99很感兴趣,他亮起了好几个“红灯”。在视频中,样品的同一边似乎粘在磁铁上,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实际上,悬浮在磁铁上方的超导体能旋转,甚至能翻转。Gennep说:“这些行为和我们在LK-99视频中看到的都不是一回事。” 他认为LK-99的特性更像是铁磁性的结果。为此,他用粘了铁屑的压缩石墨烯薄片做了一个小球。Van Gennep做的视频显示,他用非超导铁磁材料做的小球能模拟出LK-99的行为。 8月7日,北京大学团队报道他们的LK-99样本是因为铁磁性才出现了这种“半悬浮”现象。该研究共同作者、凝聚态物理学家李源说:“这完全就像是一个铁屑实验。”这个小球受到了升力但不足以达到悬浮,只能在一端保持平衡。 李源和他的同事测量了他们样品的电阻率,并未发现超导现象。但他们没能解释韩国团队观察到的电阻率迅速下降的现象。 非纯样品 韩国团队在他们的预印本论文中指出了LK-99的电阻率出现10倍下降——从0.02欧姆-厘米(ohm-cm)到0.002欧姆-厘米——的特定温度。“他们给出了很精确的温度,104.8º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化学家Prashant Jain说,“我当时的反应是,等等,我知道这个温度。” 合成LK-99的反应使用的配方不平:合成的每1份铜掺杂铅磷灰石——纯LK-99,它能产生17份铜和5份硫。这些残留物会导致大量杂质,尤其是韩国团队报道样品中存在的硫化铜。 硫化铜专家Jain记得104ºC是Cu2S发生相变的温度。低于该温度,暴露在空气中的Cu2S的电阻率会急剧下降,这个现象与 LK-99所谓的超导相变几乎一模一样。“我几乎不敢相信他们没注意到这个。”Jain就这种很重要的混淆效应发布了一篇预印本论文。 8月8日,中国科学院团队报道了LK-99 中Cu2S杂质的这种效应。中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雒建林说:“Cu2S的不同含量可以通过不同过程合成。”研究团队测试了两个样品,第一个在真空中加热,结果得到了5%的Cu2S含量,第二个在空气中加热,得到了70%的Cu2S含量。 第一个样品的电阻率在冷却过程中相对平缓地增加,与其他重复实验的样品看起来很类似。但第二个样品的电阻率在接近112 ºC(385K)时开始骤降——与韩国团队观察到现象很像。 “这一刻我告诉自己,‘好吧,这显然是他们认为这是超导体的原因,’”Fuhrer说,“盖棺定论的是这个硫化亚铜。” 对LK-99的特性很难决定性地概括,因为这种材料很特殊,而且样品含有的杂质各不相同。李源说:“即使是我们自己合成的,每批样品也有细微差异。”但李源表示,这些样品与原始样品足够相似,可以用来检验LK-99在环境条件下究竟是不是超导体。 水落石出 对电阻率下降和半悬浮的有力解释,让领域内的许多人都相信LK-99并非室温超导体。但这个谜团还没有结束——这种材质的实际性质到底如何? 一开始的理论分析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了LK-99的结构,并提示其具有“平带”的电子特征。在平带区域,电子能缓慢移动并紧密相关。某些情况下,这种特性会产生超导性。但这些计算都基于对LK-99结构的未经证实的假设。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材料,上述美国-欧洲团队对他们的样品进行了精确的X射线成像,以计算LK-99的结构。关键是,这次成像让他们能进行很严谨的计算,从而阐明了关于平带的具体情况:它们并不能促进超导性的产生。实际上,LK-99中的平带来自强局域的电子,无法以超导体需要的方式“跃迁”。 8月14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态研究所的另一个团队报道合成了纯的单晶LK-99。与之前需要用到坩埚的合成实验不同,该团队使用名为浮区晶体生长的技术,这样就不用在反应中加入硫,也能避免Cu2S这种杂质。 最后得到是透明的紫色晶体——纯LK-99,或称Pb8.8Cu1.2P6O25。分离了杂质的LK-99也不是超导体,而是百万欧姆电阻的绝缘体——这个电阻过高,无法进行标准的电导率试验。它表现出很小的铁磁性和抗磁性,还不足以实现部分悬浮。该团队在结论中表示,“我们因此排除了存在超导性的可能。” 该团队指出,LK-99中观察到的超导现象要归功于Cu2S杂质,而他们的晶体中没有这种杂质。“这次事件完美体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单晶,”领导该研究的马普所物理学家、晶体生长领域专家Pascal Puphal说,“有了单晶后,我们就能很好地研究一个系统的固有性质。” 教训总结 许多研究人员都在总结他们能从这个夏天的“超导”乌龙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训。 对于上述平带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固态化学家Leslie Schoop来说,草率的计算肯定要算一课。她说:“即使在LK-99出现前,我就一直在提醒使用DFT的注意事项,而现在我有了下一个暑期班的最佳素材。” Jain指出了那些常被忽略的老数据的重要性,他计算Cu2S电阻率所使用的关键测量数据发表于1951年。 虽然有些评论者认为LK-99事件是科研可重复性的一个范本,但其他人认为这次能快速侦破广受关注的“谜案”是非常罕见的。Fuhrer说:“通常这类事件只会慢慢平息,只有谣言,但没有人能重现。” 当1986年发现铜氧化物超导体后,研究人员便开始奋力探索它们的性质。但Vishik说,近40年后,关于这种材质的超导机制仍争议不断。解释LK-99的研究都是有备而来。“这些将原始观测结果一一拆解的侦探工作,我认为真的太了不起了,”她说,“而且非常难得。”
AGI离我们还有多远?大模型不是最终解,世界模型才是未来
在科幻电影中,类似于贾维斯(J.A.R.V.I.S.)一般的 AI 系统,几乎无所不能,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各样难题的终极助手。 它们的背后,是一种人们追求最高级 AI 的追求,而这一概念,被称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 AGI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和 AI 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如何构建具有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程序,与狭义 AI(Narrow AI)系统专注于解决特定任务不同,AGI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认知和推理能力,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学习、适应和执行任务。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 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特定问题和任务上,而AGI的实现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复杂和遥远的目标。 近日,花旗银行数据科学副总裁 Valentino Zocca 博士在一篇题为《我们离AGI还有多远?》(How far are we from AGI?)的文章中,就 AGI 和其他有关的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度分析。核心观点如下: 与目前的狭义人工智能相比,AGI 需要能够在多个认知领域进行推理和学习。然而,实现 AGI 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构建世界模型、进行因果推理等。 大型语言模型(如 GPT-4)在解决特定任务和提取因果关系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抽象的因果推理能力。它们倾向于从数据中提取已知的因果模式,而无法生成新的因果见解。 一些研究者认为,现有的大型语言模型(如 GPT-4)可能是迈向 AGI 的一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创建世界模型、实现自我探究和进行因果演绎等。 大型语言模型善于从数据中识别和提取因果关系,但缺乏自己主动推理新的因果场景的能力。它们具备通过观察进行因果归纳的能力,但不具备因果演绎的能力。 AI 可能无法真正“学习”,而只能提炼信息或经验。AI 不是形成一个全面的世界模型,而是创建了一个概要。 将分数当作能力的标志,AI 就好像只看到了世界的一个粗略概述,而没有真正理解整个世界的本质。 我们不应将智能仅仅视为一种抽象的能力,即找到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能力,即将从先前经验中学习到的解决方案应用于我们所处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只有当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可以怀疑自身现实的系统,进行自我探索,至少能够应用因果演绎来建立一个合理的世界模型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AGI。 学术头条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做了简单的编译。内容如下: 大约 20 万年前,我们人类开始在地球上行走,同时也在思想和知识的领域中探索。人类历史上的一系列发现和发明塑造了这段历史。其中一部分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历史走向,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物学。例如,火的发现赋予我们祖先烹饪食物的能力,从而将热量转移到大脑的进化上,而非仅用于消化道,这推动了人类智力的进步。 从车轮的发明到蒸汽机的诞生,人类迎来了工业革命。在这段变革的历程中,电力大大催生了我们熟知的技术进步。而印刷术则加速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创新的步伐。 然而,人类的进步并不仅仅源于新的物质发现,它还源于新的思想。所谓西方世界的历史,是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期间经历了一次重生,它强调人类思想的中心地位,而不是所谓万能的神灵。然而,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人类这开始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在苏格拉底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类开始“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们的地球不再被视为宇宙的中心。宇宙本身在扩张,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 改变对现实的看法 然而,就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言,20 世纪可能是争论最多的一百年。1931 年,哥德尔(Kurt Gödel)发表了不完备定理。 仅仅四年后,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和罗森(Nathan Rosen)以“完备性”为主题,在题为“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的论文中提出了“EPR吊诡”。随后,波尔(Niels Bohr)对这篇论文进行了反驳,他证明了量子物理学的实际有效性。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表明,即使是数学也无法最终证明一切,我们总会面临一些无法证明的事实存在的情况。而量子理论则认为,我们的世界缺乏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某些事件,如电子的速度和位置,尽管爱因斯坦曾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这一著名的立场。从根本上讲,我们的局限性已经超越了仅仅预测或理解物理领域内事件的范围。即使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完全由我们所设想的规则支配的数学宇宙,这个抽象的宇宙仍然会存在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除了数学陈述之外,我们的世界还充满了描述现实的哲学陈述,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描述、完全表达、理解甚至只是定义这些现实。 类似于20世纪初“真理”概念的不确定性,其他诸如“艺术”“美”和“生命”等概念的定义同样缺乏根本性的共识。然而,这些并非孤立的案例,“智慧”和“意识”等其他概念同样处于这一困境之中。 智力的定义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Legg 和 Hutter 于 2017 年在“Universal Intelligence: A Definition of Machine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智能(intelligence)的定义:认为“智能衡量的是一个代理在各种环境中实现目标的能力”。同样,在“Problem-Solving and Intelligence”中,Hambrick、Burgoyne 和 Altmann 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智能的一个方面或特征,而且是智能的本质。这两种说法在字面上有相似之处,因为实现目标可以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 Gottfredson 在“An Editorial with 52 Signatories”中总结了几位研究者的观点:智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能力,包括推理能力、计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复杂思想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以及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狭隘的学术技能或应试技巧。相反,它反映了一种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一种“抓住”“理解”事物,或者“构思”应对方法的能力。 这一定义引入了两个关键维度,即从经验中学习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从而使智能的概念超越了单纯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换句话说,我们不应将智能仅仅视为一种抽象的能力,即找到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能力,即将从先前经验中学习到的解决方案应用于我们所处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这突出了智能与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How we learn”中,Stanislas Dehaene将学习定义为“学习就是形成一个世界模型”,这意味着智能也需要理解我们周围环境并建立一个内部模型来描述它们的能力。因此,智能同样需要具备创建世界模型的能力,即便这种能力可能并不全面。 当前的机器有多智能? 在讨论通用 AGI 与狭义 AI 时,我们经常会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狭义 AI(或称弱 AI)非常普遍,也很成功,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往往能超越人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2016 年,AlphaGo 以 4 比 1 的比分击败了当时的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然而,即便如此,2023 年的一个事件也凸显了狭义 AI 的某些局限性。在围棋比赛中,业余棋手 Kellin Perline 利用 AI 没有发现的战术获胜。可见,AI 缺乏人类识别不常见策略并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 实际上,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即使是缺乏经验的数据科学家也能明白,AI 所依赖的每个机器学习模型,甚至包括最简单的模型,都需要在偏差和方差(bias and variance)之间取得平衡。这意味着 AI 需要从数据中学习,以便理解和归纳解决方案,而不是死记硬背。狭义 AI 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容量,可以相对轻松地根据大量观察到的数据生成复杂的模型。然而,一旦条件稍有变化,这些模型往往就无法通用。 这就好比我们根据观测结果提出了一个只在地球上有效的引力理论,然后却发现物体在月球上要轻得多。如果我们在引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用变量而不是数字,我们就会明白如何使用正确的数值快速预测每个行星或卫星上的引力强度。但是,如果我们只使用没有符号的数字方程,那么在不重写这些方程的情况下,我们将无法正确地将这些方程推广到其他天体。 换句话说,AI 可能无法真正“学习”,而只能提炼信息或经验。AI 不是形成一个全面的世界模型,而是创建了一个概要。 我们真的实现了AGI吗? 人们普遍理解的 AGI 定义是,AI 系统能够以人类水平或更高水平在多个认知领域进行理解和推理。这与目前专门从事特定任务的狭义 AI 系统(如 AlphaGo)形成了鲜明对比。AGI 指的是一种 AI 系统,具备全面的、人类水平的智能,能够跨越不同的抽象思维领域。 如前所述,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创建一个与经验相一致的世界模型,并允许对预测进行准确的假设。 与大多数 AI 研究人员和权威人士的观点一致,要实现真正的 AGI 还需要几年时间,尽管大家对它何时出现的预测各不相同。在“AGI Safety Literature Review”一文中,Everitt、Lea、Hutter 提到:“我们问了很多研究人员,他们认为 AGI 可能会在 2040-2061 年之间出现,但大家的猜测差异很大,有人觉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也有人觉得未来几年可能就会出现”。总之,可以肯定的是,AGI 还没有出现在我们身边。 微软在最近发表的“Sparks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Early experiments with GPT-4”论文中指出: “我们认为 GPT-4 是新一批 LLMs的一部分,它们比以前的 AI 模型表现出更多的通用智能。我们讨论了这些模型不断提升的能力和影响。我们证明了,除了精通语言之外,GPT-4 还能解决新颖而困难的任务,这些任务涉及数学、编码、视觉、医学、法律、心理学等,而且不需要任何特殊提示。此外,在所有这些任务中,GPT-4 的表现都非常接近人类水平,而且往往远远超过 ChatGPT 等先前的模型。鉴于 GPT-4 的强大能力,我们认为有理由将其视为一个接近(但仍不完整)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系统的版本”。 问题是什么?微软是 OpenAI 的合作伙伴。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援引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Maarten Sap 的话说:“这是其中一些大公司将研究论文格式用于公关宣传的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兼机器人企业家 Rodney Brooks 在接受 IEEE Spectrum 采访时强调,在评估 ChatGPT 等系统的能力时,我们经常“误把性能当能力”。 换个方式来解释,将分数当作能力的标志,AI 就好像只看到了世界的一个粗略概述,而没有真正理解整个世界的本质。 AI 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们的训练数据。大多数模型仅在文本基础上进行训练,不具备在现实世界中说话、听觉、嗅觉或生活的能力。正如我之前提出的,这种情况有点像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在那个故事里,人们只能看到洞穴墙上的影子,无法直接体验真实的世界。即使能够创建一个世界模型,他们的世界也只是一个纯文字的世界,句法上正确,但语义上并不全面。这种环境缺乏直接感知所产生的“常识”,所以显得乏善可陈。 大语言模型有哪些主要局限性? ChatGPT 或 GPT-4 等大型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另一个最有争议的挑战是,它们容易产生幻觉。所谓幻觉,就是这些模型会编造出一些假的引用和事实,有时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内容。出现幻觉的原因在于,它们缺乏对事件之间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在“Is ChatGPT a Good Causal Reasoner?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一文中,作者得出结论:“ChatGPT 存在严重的因果幻觉问题,它倾向于假设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管这些关系是否实际存在”。他们进一步指出:“ChatGPT 不是一个好的因果推理者,而是一个好的因果解释者”,再次强调了它在解释时提炼联系的能力,但却无法通过构建一个现有的世界模型来推断这些联系,而这些联系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模型中。虽然这篇文章的重点是 ChatGPT,但可以扩展到任何 LLMs。 从根本上说,我们可以发现,LLMs 善于从数据中识别和提取因果关系,但缺乏自己主动推理新的因果场景的能力。它们具备通过观察进行因果归纳的能力,但不具备因果演绎的能力。 这种区别凸显了一个局限性,系统可以识别因果模式,但缺乏抽象的因果推理能力。它并不能产生新的因果见解,而只是从数据中解释因果联系。 然而,如果智能需要从经验中学习,而学习又转化为创建一个我们可以用来理解周围环境的世界模型,那么因果演绎就构成了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从而也构成了智能的一个基本要素,而这正是现有模型所缺少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朝着 AGI 前进的关键步骤之一。 结论 正如在20世纪初所展示的那样,实际情况常常与我们日常观察所形成的直觉不同。就像20世纪初的物理学家因为量子力学与人类直觉相悖而难以理解它一样,我们现在构建的 AI 系统也受限于现实的一小部分,甚至比我们人类所能体验到的范围还要窄。 就像我们最终理解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真实世界一样,只有当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可以怀疑自身现实的系统,进行自我探索,至少能够应用因果演绎来建立一个合理的世界模型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AGI。 这一展望可能是人类历史迈向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我们开始逐渐承认,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重要性正在减少。 原文作者:Valentino Zocca 原文链接:https://aisupremacy.substack.com/p/how-far-are-we-from-agi 编译:云婧
特斯拉失去17年老将,动力总成副总裁离职
IT之家 8 月 22 日消息,特斯拉的高级工程副总裁科林・坎贝尔(Colin Campbell)宣布离职,他将加入由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会成员 JB Straubel 创立的 Redwood Materials 公司。 坎贝尔是特斯拉最早的工程师之一,他于 2006 年加入特斯拉,当时特斯拉只是一个计划推出电动跑车 Roadster 的小型创业公司。随着特斯拉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坎贝尔在动力总成团队中不断晋升,2016 年他成为电力电子工程总监,又很快晋升为高级总监,负责所有动力总成开发,包括高功率电子、电机、变速箱、电池组和充电系统的电气、机械和制造工程。 最近,他担任特斯拉的动力总成副总裁,但他现在宣布在任职 17 年后离开公司。坎贝尔今天在领英上宣布,他离开特斯拉后将加入 Redwood 担任首席技术官。 IT之家注意到,坎贝将与他的长期同事 JB Straubel 一起工作,JB Straubel 曾是特斯拉的联合创始人兼长期首席技术官,后来于 2019 年离职创办了 Redwood,这家公司试图通过生产和回收正极和负极材料来创建北美电池供应链。 坎贝尔称:“我在特斯拉度过了一段难以置信的 17 年,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无法概括我在构建令人兴奋、安全、可靠和越来越实惠的电动汽车过程中遇到了多少有价值的技术挑战。我在公司的时间从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可行的概念开始,结束时全球有数百万辆特斯拉在行驶。我们不仅对全球排放产生了影响,而且永远改变了世界对交通的看法,并帮助塑造了几乎所有其他汽车制造商的产品路线图。这比我想象中更有意义和难忘。”
这年头,做零怎么了?
作者|李文博 编辑|周到 在一台汽车上,与车内成员接触时间最长的零部件,是什么? 方向盘、安全带、大彩电、大冰箱?不,是大沙发——座椅。 出发前,你的首要任务是仔细调节座椅,支撑起自己的腰背臀肩腿,做好驾驶的准备。 熄火后,不想下车回归现实的你,可以沦陷在座椅里,单曲循环林忆莲的《词不达意》,让自己喘口气。 座椅,不仅是汽车安全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你私人情绪的忠诚摆渡者,更是名副其实的“卷王之王”。 要知道,在构成汽车少辄2万,多辄5万个的零件中,座椅是鲜少一直处于自我进化状态中的那个。 下面,让我们以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奔驰一号为起点,来看看座椅,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把自己从地球表面,卷到太阳系,再卷向银河系的。 从木板,到沙发 我们知道,汽车的发明源于人类工程师对马车的改造,座椅亦如此。在第一代“马改油”上,座椅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车夫,并不载客,所以在舒适性上几乎没有做任何考量,只用“木板+垫子”凑合对付一下就完事了。 20世纪之后,热衷于享受的中产阶层,已经无法忍受过时的马车,纷纷转投汽车的怀抱。为了让这些“有钱人”的屁股不受罪,工程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家用沙发,“移植”到车上,贯通式座椅让乘坐者不仅可以坐着,还能以平躺、侧卧、斜靠,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新姿势,度过旅程。 “沙发式座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坐者间的距离,让亲密接触成为可能。但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车速越来越快,车辆过弯时,贯通式座椅无法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在安全带尚未发明的年代,乘坐者无法固定自己,只能任由离心力左右摇摆,难免会影响驾驶者操作。 长期跟弯路较劲的欧洲人,最先对“贯通式座椅”说了不,相比和副驾时刻黏在一起,他们更想确保自己下班后,能安全地开车回家。于是,“分体式座椅”就此诞生。 1966年,美国颁布《国家交通和机动车安全法》,强制规定了汽车座椅构造与固定的要求;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前排座椅必须安装有安全带;1969年,美国强制汽车企业推出新车必须配备头枕。 就此,座椅安全性的“内卷”告一段落。但众所周知,正经车企不养闲人。既然给工程师们交着补充公积金,老板总想给他们找点事干。 既然安全性上有了强制统一标准,没什么发挥余地,那只能拼了命地在舒适性上玩花样。 往大了说,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往小了说,这是为了让车企再多一条赚钱的路径,这边车企把功能加上去了,那边用户就得把钱掏出来。 很快,座椅舒适性研发成果迎来井喷式落地:电动调节、加热通风、按摩记忆、腿部支撑,你能想象到的舒适功能,只要肯花钱,都能在自己的车上得以实现。 不过,螺蛳壳里做的道场,终究有限。 座椅的功能花样迅速被各大车企挖掘殆尽,你会发现1966年Cadillac DeVille上搭载的座椅加热,和如今的座椅加热,并没有感知明显的差别。1997年Saab 9-5提供的座椅通风,也一点不比今天刚下线的新车效果差。 当“功能花样”不能再从消费者口袋里多掏钱时,车企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形式花样”:首长椅、商务椅、头等舱,以及最近热度爆炸的“零重力”。 东子演戏,想子拆台 说起“零重力座椅”,就不得不先将时间回拨到2022年7月4日。 这是一个对很多人来说,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周一。可这一天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的华为夏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 品牌推出了旗下第二款产品——大型电动 SUV 问界 M7。 除了各方面素质遥遥领先于海内外同级、越级车型外,问界 M7 还搭载了一项中国汽车产业从未出现过的全新尖货级配置:零重力座椅。 “双脚离地了,病毒就关闭了,啥都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 根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的描述,零重力座椅是将人的大腿抬起来,与地面形成 30 度的夹角,身体和大腿形成 113 度的夹角,大腿和小腿形成 108 度的夹角,让腿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心脏就不需要从下往上泵血,没有重力压差,血液循环非常舒服。 掌握了宇宙飞船级核心科技的问界 M7 ,在舒适性上“超越百万豪车”,就非常顺理成章。 不过,很快就有看不惯余承东自吹自擂的同行跳出来开炮。 作为“500 万内最好的 SUV”之父的李想认为,理想 L9 不需要零重力座椅,因为车内的二排腿托是确保第一排、第三排都能舒适乘坐为前提而设计的,是充分满足家庭每一位成员的乘坐舒适为目标的价值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久经考验的“传统腿托”,零重力座椅会为用户带来颠覆性的体验差别吗? 回答之前,我们先来对“零重力座椅”这个概念,进行下抽丝剥茧。 198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在第一个空间站 Skylab 上,拍摄了 12 名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完全放松身体时的照片。经过研究发现,在这样的重力条件下,身体会自动进入特定姿态,即中立体态(Neutral Body Posture,NBP)。 在 NBP 下,人体的手臂抬起,肩膀外展,膝盖弯曲,臀部屈曲,足底弯曲。该身体姿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身体支撑自己抵抗重力的需要,减轻了神经、肌腱、肌肉和骨骼压力,也减轻了横膈膜和脊柱的压力,关节在该位置下造成的磨损最小。 提炼成数据是:躯干与大腿之间的夹角为 128 度(正负 7 度),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为 133 度(正负 8 度),小腿与脚腕的夹角为 111 度(正负 6 度)。 日本日产汽车曾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在 2007 年进行过一波“零重力汽车座椅”的测试,结果显示:在高速公路上动态长期驾驶条件下使用零重力座椅,与传统汽车座椅的疲劳程度相比,乘坐疲劳感减少了 50%。 2013 年,日产在北美市场投放的 Altima (天籁)上,首次使用了该配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在家用车上量产搭载的“零重力座椅”,比问界 M7 早了真正十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产汽车的零重力座椅,虽然是和美国航空航天局联合打造的商业项目,但在宣传中,日产汽车鲜少有刻意蹭 NASA 热度的营销动作。每每有人提起 NASA 时,日产高层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感谢他们在 NBP 上所做的工作。 为什么?因为对于 NBP 整体数据的严谨度和科学性,美国航空航天局自己也心虚:这只是个数据参考,并不是执行标准。 NASA 的不够严谨,让各家车企,找到了营销裂缝。 比如问界 M7 的二排座椅,身体和大腿之间的夹角是 113 度,不在 NASA 数据范围之内,但这并不妨碍余承东光明正大地将其命名为“零重力座椅”。再比如,智己宣传自家 LS7 的座椅调节完成后的身体和大腿之间的夹角是 121 度,符合“ NASA 零重力”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标准。 再看看其它已经推出的“零重力座椅”,你会发现那句老话说得太有道理: 车企的嘴,骗人的鬼。 除了在角度数据上“别有用心”外,车企还会刻意隐藏一个事实:零重力座椅模式开启时,会对前排或后排的空间造成大量挤压。 如果副驾是“零重力座椅”,那第二排右后基本就没法坐人;如果第二排右后是“零重力座椅”,那副驾只能折叠下去用来放脚。 一种强烈的“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即视感。 写在最后 与之前饱受争议的“魔毯悬架”一样,“零重力座椅”也是一项“车企真敢编,用户真敢信”的配置。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单人乘坐舒适感,但安全带的位置、运行过程中的防夹,以及对座舱内空间的挤压,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且可靠的解决方案。 车企对这项配置的瑕疵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还是卯足了劲,向用户,尤其是副驾和二排,大力兜售“零重力座椅”,希望借副驾和二排之力,尽快锁死订单。 但早已摸透套路的我们该做的是,将自己从营销语境中抽离出来,义正言辞地拒绝座椅 PUA ,再追问一句:我买的是五座车,怎么只能坐进去四个人,剩下的那个,让他走路去纽约吗? 在接下来的《暗信号·别让车企收割了你》专题中,我们还会继续为读者揭示,在当下热销的智能汽车上,有哪些配置是车企们的匠心与诚意,而哪些是割韭菜的镰刀。
华为5G手机,能指望国产射频芯片吗
撰文 | 古 芯 编辑 | 李信马 华为5G手机回归的消息越来越多。 先是3月底,徐直军在业绩会上谈起5G手机时,孟晚舟和余承东的微笑被多家媒体过度解读,认为5G手机正在路上;7月份赛微电子表示,公司的体声波滤波器(BAW)已经量产,并向客户小批量供货,部分人士认定这个客户就是华为。 8月份,余承东在发布鸿蒙4.0时,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再次加深网友对华为即将发布5G手机的猜测,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暗指华为5G手机即将回归。 图源:微博 但截至发稿,华为方面对5G手机回归日期的回复,依旧是“取决于什么时候能采购到相应芯片”,这不禁让人好奇,华为生产5G手机到底缺少哪类芯片?该类芯片的国产程度如何,是否已经完成国产替代,并可以支持华为量产5G手机? 01. 射频芯片卡住5G手机脖子 华为5G手机停产后,华为采购的芯片其实可以支持5G信号,真正限制5G手机生产的是射频芯片。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射频前端、射频收发模块以及基带信号处理器四个部分缺一不可,根据功能不同,射频前端分为发射端Tx以及接收端Rx。其中射频前端是将数字信号向无线射频信号转化的基础部件,也是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 进一步聚焦射频前端,还可细分为功率放大器PA、滤波器filter、低噪声放大器LNA、开关switch、双工器duplexer、调谐器tuner等。 射频前端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基本为头部四大厂商垄断,2019年市占率依次为美国博通占29%、美国思佳讯占28%、日本村田占22%,美国科沃占18%,其他厂商占比仅为约3%。 受制于美国贸易新规,这四家射频厂均无法向华为供货,而其他厂商又无法产出符合华为5G手机的要求。 网友将赛微电子制造的BAW滤波器和华为联系起来,是因为滤波器(Filter)为射频前端中最重要的分立器件,可以筛选信号中特定频率,并极大衰减其他频率成分,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及信噪比。 对比声表面波滤波器(SAW),BAW滤波器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但是插损低,性能更好,可以适用于高频滤波,更贴合5G市场需求。 这一点也从产品市场率的变动得到佐证,2019年,滤波器全球销售额为95.2亿美元,其中SAW为53.3亿美元;BAW为41.9亿美元,占比从2015年的30%提升至19年的41%。 考虑到国内运营商4*4路MIMO(依靠PA元件实现功能)要求,使得天线数量从4根翻倍至8跟,且5G引入了NSA要求需要4G、5G同时工作,这也增加了射频开关和多工期的需求,故此5G时代射频前端滤波器需求增至80-100个,开关需求增至40-50个,未来BAW滤波器需求将持续提升。 在赛微电子产出BAW滤波器前,BAW技术基本为博通所垄断,SAW滤波器由村田主导,参考国产存储芯片上市后,存储芯片市场迅速步入“去库存周期”,多方大打价格战,未来伴随赛微电子的BAW滤波器逐渐成熟,或许有机会复制国产存储芯片的成功。 除滤波器外,射频前端芯片还包括功率放大器(PA)、双工器或多工器(Duplexer或Multiplexer)、低噪声放大器(LNA)、开关(Switch)、天线调谐模块(ASM)等多种类芯片。 但受限于起步较晚,在华为限制采购射频芯片初期,国内射频芯片自给率不足5%,且各家厂商研发生产能力主要面向4G领域。同时5G通信使用的4*4路MIMO要求也进一步提高PA元件的功率需求,生产材料需要更换为砷化镓,也进一步加大了从业公司的研发生产难度。 02. BAW滤波器 华为停产5G手机时,国产射频芯片厂研发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4G领域。 其中卓胜微已布局射频前端全产品线,并拥有自主产线;唯捷创芯以生产PA元件为主;信维通信布局射频前端器件及模组。代加工方面,赛微电子依靠收购瑞典Silex成功切入微机电系统(MEMS)代工领域,2023年继续收购瑞典半导体园区聚焦主业。 换言之,赛微电子生产的BAW滤波器并非其自研生产,背后设计厂是武汉敏声,当前市场选择性忽略设计厂,转而关注赛微电子这种生产厂,主要是因为华为芯片断供之后,市场普遍认为芯片生产环节明显难于设计环节,在设计领域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优质公司,但在生产领域与国际差距较大。 而且伴随5G时代射频前端所需元件迅速增量,高集成度成为射频芯片生产的首要考量,芯片制造中集成度最高的MEMS加工自然成为最优解,而赛微电子长期处于全球 MEMS 晶圆代工第一梯队,掌握业内主流技术水平。 设计领域,除武汉敏声外,中电科旗下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SAW\BAW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应用场景主要面向特种行业;麦捷科技2016年融资4.5亿元拓展SAW业务,2017年就实现量产,随后与中电科合作开发用于5G的LTCC和TC-SAW等高性能滤波器。 卓胜微、信维通信也都是主要面向SAW产品展开研发,同时长期致力于原材料研究的立昂微近期也向下游延伸至功率器件/射频芯片领域。 新玩家方面,开元通信研发覆盖SAW\BAW产品,以滤波器市场为切入点布局射频前端芯片市场,具备射频无源和有源芯片核心工艺与设计技术,产品应用范围涉及4G、5G、WIFI、物联网等领域。开元通信产品种类多达10余种,客户已经包括三星、华为、小米等品牌商。 其余种类的射频芯片中,PA元件的重要性仅次于滤波器,根据YoleDevelopment数据,手机约占国内PA模组下游市场的65%,其次为Wi-Fi占比20%,基站市场约占10%。 2019年全球移动终端射频前端细分产品中PA模组占比最大,市场规模为53.76亿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移动终端PA模组市场规模将达到89.31亿美元,6年CAGR增速达到8.83%,占比35.16%。 慧智微生产的PA元件,为满足5G产品性能需求,慧智微使用了“绝缘硅(SOI)+砷化镓(GaAs)”混合创新架构,L-PAMiF、L-PAMiD系列产品已经覆盖了2G、3G、4G、3GHz以下的5G重耕频段、3GHz-6GHz的5G新频段等。 截至 2023 年 5 月,慧智微可重构射频前端架构的相关产品累计出货已经超过1亿颗,获得市场认可。 虽然2022年慧智微手机领域收入仅为2.38亿元,全球市占率不足1%;物联网领域收入为1.18亿元,营收占比亦较小,但慧智微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取得较好市场份额。根据TSR数据,2021年公司手机5GL-PAMiF出货量市占率为1.95%,在国产厂商中排名第二,全球物联网4G Cat.1 MMMB PAM市场的市占率达54.3%。 目前慧智微合作品牌包括三星、OPPO、vivo、荣耀等国内外智能手机品牌机型,闻泰科技、华勤通讯、龙旗科技等一线移动终端设备ODM厂商和移远通信、广和通、日海智能等头部无线通信模组厂商。 但从5G技术发展来看,虽然目前依托GaAs制作的PA元件凭借较好的电流和衬底特性,在PA元件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可面对8GHz以上频段产品GaAs明显无法抗衡氮化镓(GaN)材料,根据Qorvo预测,GaN将在8GHz以上手机市场成为主力,慧智微若想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还需继续拓展氮化镓(GaN)材料PA元件,这也是大多数国产射频厂共同面临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产射频元件厂依旧面临研发进展缓慢、生产商集中等问题,但在海外断供的背景下,若华为5G手机能在未来上市,也足以说明国产射频芯片产业链完成了国产替代转型,中国5G产业链又一次突破卡脖子环节。
世界首颗,顺利入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哪里需要看哪里
据央视财经,国家航天局8月21日发布消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陆地探测四号01星8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升空,发射后顺利进入预定的转移轨道。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经过4次变轨,现在已经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然后把它上边大型的环形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展开,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展开以后才能开展下一步非常详细的在轨测试工作,等在轨测试完全完成以后,这颗星才能使用。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据了解,这颗卫星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据新华社,陆地探测四号01星工程研制中,首次创新提出了大口径环形反射面天线加相控阵馈源方案并实现工程化,同时带动了相关基础理论、系统设计和精密制造等方面技术进步。该星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未来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丰富我国重点区域观测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作为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SAR卫星,“减灾卫士”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兼具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看得快等多项技能,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对全面提升中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新闻网,据了解,SAR通过向地面发射电磁波、接收地面回波来探测地面情况,工作时不受光照、天气条件限制,是极端天气条件下观测的“一把好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多国先后研制发射SAR卫星,用于灾害监测等领域。但是,目前国际上SAR卫星都运行于低轨,卫星过境时间短、重访周期长、观测范围小,难以满足应急、抢险和救灾的时效性需求。 面对SAR高轨成像难题,研制团队实现了精密定轨技术跨代。陆地探测四号01星若要成像,必须知道成像时的轨道位置。由于高轨卫星比导航卫星所处轨道高,只能“捡”地球另一侧导航卫星“漏过来”的信号,但这种信号十分微弱,常用的定轨方法精度只能达到百米左右,远不能满足“减灾卫士”的成像需求。 为此,研制团队耗费4年时间提高天线接收能力,开发针对微弱信号的捕获算法,提出“导航卫星+地面测距”定轨方案,并配备误差校正手段,最终将定轨精度由百米提升至米级。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除了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能做到看得快,统筹兼顾多地灾情,其应急模式可以支撑多地灾害同时发生情况下的监测需求。比如,当南北方同时发生灾害时,研制团队可以将卫星高轨道优势和强机动能力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高精准的快速指向调整,让卫星可以“左右兼顾”、哪里需要看哪里。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华社、央视财经、中国新闻网 封面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每日经济新闻
车主大意了没有闪!FSD让特斯拉Model 3“成功”飞入池塘
虽然特斯拉推出的辅助驾驶系统的名字叫做“完全自动驾驶”(FSD:Full Self-Drive),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车辆真的拥有全自动驾驶的能力,归根结底目前还只是一套辅助驾驶系统,还需要驾驶者进行全程监控。虽然特斯拉想要把FSD打造得名副其实,但是目前看来依旧还是有些困难,因为近日又发生了一起因开启FSD而导致的事故。 事故视频截图 最近,一位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在加利福尼亚州莫诺市附近的高速公路上使用了FSD测试版。他以每小时60英里(约合96公里)的速度行驶,却没有注意到路边有一个黄色的“洪水泛滥”标志。FSD系统也完全忽略了这个标志。这位驾驶员以为系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他决定让车子自己行事。但是,车子并没有减速,而是直接开进了积水区。结果,由于积水和车速过快,车辆失去了牵引力,因为打滑最终冲出了路面,掉进了一个池塘。 幸运的是,当时没有对向车辆,因为其他司机都看到了路标,并做出了任何一个注意路况的司机都会做的事情:掉头。不过不幸的是,由于冲入水中,这辆Model 3可能已经报废了,并且只能被拖到废品场或者作为零件出售。这位司机虽然没有受伤,但他对特斯拉和市政当局都很生气,并计划通过起诉他俩来寻求赔偿。但获胜的机会很小。因为是他自己忽略了标志的提醒。 受损车辆 不过相信着为司机也从此次事故中吸取了一个教训:无论特斯拉如何宣传其驾驶辅助系统,FSD测试版并不是真正的全自动驾驶。它仍然需要人类的眼睛、手和大脑来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2023年服贸会将打造智慧供应链 推动商务服务新体验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2日至6日在北京举办。今天(8月22日)下午,2023年服贸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展媒体通气会在京举行,介绍专题筹备情况。   2023年服贸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展区位于首钢园区4号馆、13号馆、15号馆,展览面积合计约1.1万平方米,较2022年扩大4000余平方米。专题展设置“供应链交通运输”和“商务服务”两大展区。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260余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其中,40余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将线下参展,招展率均达到100%,整体展商国际化率超过25%,新展商率达到40%。   其中,“供应链交通运输”展区以“智链万物,慧行天下”为主题,打造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MaaS)专区、快递服务专区、交通运输专区和外省市供应链4大专区,展示轨道交通、物流运输、出行服务及“互联网+”运输服务等行业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重点打造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MaaS)专区,设置数字化互动体验,让观众感受城市交通科技产品的便捷与舒适。   “商务服务”展区以“商务优服务、发展添动能”为主题,涵盖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等方面,展示商务服务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商务服务领域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双向交流平台。其中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体验区为今年首次设置,不少知名老字号品牌将集中亮相,设置技艺展演、互动体验等6大板块,集中展示北京老字号企业IP形象开发、科技创新产品、文创联名产品、国礼产品等,全方位展现老字号的独特文化魅力和守正创新成果。   在服贸会期间,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展还将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助力应届毕业生、在校生等求职人群实现“数字云求职”。法律服务展团将首次在金融、电信、供应链等专题展场馆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点,并组织法律服务志愿团提供现场服务。同时,专题展还将举办多场主题论坛活动。   (总台记者 孙梦竹 尹一男)
微视频丨开启新的金色航程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8月22日至2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在经贸、财金、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智库、友城等数十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已经形成。   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   在中国—巴西农业科技产业园,巴西农户购买玉米种子后,园区会全程跟踪整个生产过程,并提供种植指导和后续维护服务等。这是中国探索多双边农业合作,努力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金砖方案”的务实举措之一。   除了粮食安全,在深化反恐、网络安全等领域,中国强调金砖国家要坚持和衷共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谋求开放创新的发展前景   在印度商人尼仁·阿纳德看来,金砖是打开广阔市场的一块金色“敲门砖”。随着金砖合作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像尼仁一样的商人获得了发展新机遇。   今年,金砖合作已经走过17年历程,从建立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到“金砖+”合作模式,再到确立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金砖合作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促进互学互鉴的人文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金砖国家要不断拓展人文交流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以“金砖+”合作为平台,加强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交流对话,让金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广。   总策划:袁炳忠   策划:孙承斌 李拯宇   出品:孙志平   制片:米立公   统筹:李薇 吕馨慧   编导:赵宁宁 王超   配音:董千齐   记者:田弘毅 姜磊 谢照 有之炘 孙青 姜兆臣 张博群 付敏 陈旺 刘海 李成 代贺 杨依然 余福卿 孟菁 彭菁   报道员:田飞 裴永东 阿希姆 比克拉姆 詹姆斯 邓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肯尼亚记者:期待峰会为加强多边主义贡献良方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黄蓉):南非约翰内斯堡即将举办三年多来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线下会晤,这也是金砖峰会时隔五年再次走进非洲。肯尼亚《星报》高级政治事务记者摩西·奥迪安博(Moses Odhiambo)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非洲各界高度期待此次峰会,期盼峰会为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创造新的合作契机,为实现包容性多边主义贡献良方。   肯尼亚《星报》高级政治事务记者摩西·奥迪安博   摩西·奥迪安博指出,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为非洲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提供了一次交流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将为非洲创造发展机遇,并就非洲国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共商解决方案。“此次峰会给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带来新的合作契机,向众多有意愿搭乘这趟合作列车的国家敞开大门,同时为那些可能仍受到保守观念束缚的非洲国家提供更加多元的发展路径。”摩西·奥迪安博表示,他还对金砖国家计划如何消除彼此间合作障碍的议题尤为关注。   摩西·奥迪安博分析称,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非洲与中国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在农业、医疗卫生、减贫、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人文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均取得重大进展。他强调,这些实践经验将为金砖国家与非洲国家间合作提供借鉴,为推动实现此次金砖峰会的关键议题——“加强包容性多边主义”贡献良方。   摩西·奥迪安博赞赏道,非中合作对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助力非洲在生产、运输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极大地促进非洲经济增长与共同繁荣。“中国通过投资援建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为非洲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奥迪安博强调,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非无论是政府间合作还是民间交往,无论是金融贸易往来还是人文交流,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习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大陆带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性机遇”,奥迪安博说道,“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数字互联互通提质升级,为非洲经济与社会发展开辟新格局,实实在在造福当地人民。   他告诉记者,“我亲眼见证了非中合作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的祖国肯尼亚。我想从中国援建的锡卡高速公路说起,这一卓越工程连接起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肯尼亚国内主要农业区。还有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2017年通车运营,是肯尼亚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带动了蒙巴萨港与南苏丹、布隆迪、刚果(金)等非洲腹地国家的人货往来。在中国的帮助下,一条条宽广的交通干线陆续建成,肯尼亚在非洲的战略地位也相应获得提升。”   奥迪安博说,有些美西方势力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予以诋毁和污蔑,这些噪音玷污了非中合作的伟大成就,“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的合作硕果累累,从多领域多层面切实帮助非洲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摩西·奥迪安博认为,非洲大陆与中国及其他新兴大国的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他高兴地提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斯瓦希里文版近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首发,“这是深化彼此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有效帮助肯尼亚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经济胜利”?美国人说没有感受到
  美国财政部日前发表声明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美国新债发行净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彭博社:三季度新债发行额将远高于此前预估的7330亿美元。   对于素来“靠债吃饭”的美国来说,发新债还旧债是固定做法,并不新鲜。   问题是,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财政的债务成本也在快速走高。而由于党争背景下美政府很难通过增加税收来填充国库,加大发债规模几乎成了获得融资和流动性的唯一手段。   如果按照这个发债力度,今年全年美国公共债务将增加2.7万亿美元以上,仅次于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时的增额。   债多了,所有麻烦全来了   事实上,美国财政恶化的征兆越来越明显。   自去年7月至今的一年多时间以来,短期和长期美债收益率持续倒挂。这种异常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经济走势放缓甚至可能衰退的一个重要依据。   经过多年野蛮生长的美债现已突破32万亿美元。今年6月通过的两党债务上限法案虽然暂时避免了美国债务违约,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只是把问题的解决拖到两年以后。   正因两党的政治交易确保了美政府债务上限在2025年1月1日之前将暂停设置,以满足明年11月大选前的政府借贷需求,美国政府在此期间有了“不受限制地借钱”的自由。   △福克斯新闻网:在拜登6月3日签署两党债务上限法案时,美国国债总额为31.47万亿美元。而在债务上限被暂停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联邦借款就激增了近4000亿美元。   而在美国彼得森基金会看来,规模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债务“正威胁着美国的经济未来”,因为美国财政政策早就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   如果将32万亿美元债务分摊给美国民众,相当于每户美国家庭负债24.4万美元,每个美国人负债9.6万美元。即使每户美国家庭每月贡献1000美元,这些债也要还上20年。   △彼得森基金会图表   目前,光是美国政府每天需要为巨额国债支付的利息就高达约20亿美元;未来十年,美国政府要付的债息将超过研发、基建和教育支出的总和。   △彼得森基金会图表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近日将美国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从AAA下调至AA+。   这也是惠誉1994年发布该评级以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多位经济专家表示,此次评级下调表明美国国债作为投资品的风险在不断增加,不仅进一步侵蚀了美元的国际信誉,而且最终将危害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报道截图   彭博社本月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投资者预测美国经济将于明年年底前进入衰退,约有20%的投资者甚至认定衰退今年就会到来。   △彭博社报道截图   关于美国股市,47%的投资者认定当前牛市存在泡沫;超过三分之二的投资者判断,标准普尔500指数仍将深陷收益衰退的困境,且这一趋势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彭博社报道截图   “经济胜利”?美国人生活越来越难   然而,面对如此惨淡的经济图景,正在努力谋求竞选连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却选择性无视,一心兜售他的所谓“拜登经济学”。   △拜登社交媒体帖文:“(目前美国)失业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自我上任以来增加了134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是‘拜登经济学’。通胀率处于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我们仍在推动经济增长。这不是意外,而是结果。”   虽然近几个月来美国通胀压力出现持续缓和迹象,但通胀率仍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导致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本月早些时候,拜登密集访问了亚利桑那等以制造业为支柱的中西部摇摆州,试图通过兜售“拜登经济学”争取支持。然而实际效果却让他始料不及。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坦言,尽管拜登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经济胜利”,但很多美国人并没有感受到。   “如果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在总统厚颜无耻地称之为‘拜登经济学’的政策下变得越来越艰难。”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   尤其讽刺的是,在8月16日、也就是《通胀削减法案》由拜登签署成法满一周年之际,这个饱受各方诟病的“美国优先”式保护主义政策却成了白宫高调庆祝的对象。   路透社报道称,拜登当天借周年之机再次夸耀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洁能源法案是一股巨大的经济动力,但据调查,许多美国人、甚至是那些拜登的支持者迄今仍不太了解这个已经签署了一年的法案。   就连拜登自己都说,他对法案的名称感到遗憾,“因为它与削减通胀的关系不大”。   △路透社报道截图   路透社和益普索公司本月初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许多在2020年投票给拜登的美国人现在认为,美国经济在拜登的领导下表现糟糕,他们可能不会在明年11月的大选中再次选他当总统。   △益普索公司官网截图   无独有偶。   美联社与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也显示,只有34%的美国人认为国家经济表现良好;相应地,只有36%的人认可拜登对经济的处理。   而希望拜登再次参选的受访者,只有24%。   △美联社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黄涛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外媒丨“金砖”吸引力越来越大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8月22日至2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这是三年多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在线下举办,也是金砖峰会时隔五年再次走进非洲。   “金砖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金砖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热门的俱乐部。”   “金砖国家已在世界上获得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大洲的许多国家都试图成为金砖国家的成员国。”   “金砖国家是真正的多边外交的典范组织。”   “‘全球南方’和非洲期盼多极世界。”   ……   此次会议受到全球媒体广泛关注。它们纷纷指出,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组成的金砖五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市场潜力、政治影响力和发展合作能力,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月20日,南非约翰内斯堡街头的金砖峰会海报。(图自视觉中国)   “金砖”创造了积极的机会   《今日巴基斯坦报》网站报道说,三年多来的首次线下金砖峰会即将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与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一道讨论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关心的发展问题。   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这次备受期待的峰会将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机会,充分讨论各国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发展和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   △《今日巴基斯坦报》网站报道截图   南非《开普时报》网站21日报道说,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开幕前夕表示:成为金砖国家成员,为南非创造了更多积极的机会,使南非能够进一步与中国建立战略关系。   △《开普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拉马福萨指出,受益于2015年由金砖国家发起成立的新开发银行, “我们的国家得到了涉及道路、水利和能源等领域价值1000亿兰特(约合53亿美元)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的资助”,同时南非正在稳步加强它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并在发展、技能、技术、安全和创新等领域进行合作。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的报道援引坦桑尼亚驻南非高级专员萨利姆·米兰齐(Maj Gen Gaudence Salim Milanzi)的话说,“金砖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热门的俱乐部”。尽管坦桑尼亚现在尚未加入“金砖”,但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正在通过与金砖国家合作建立新的贸易联盟。   △萨利姆·米兰齐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   米兰齐指出,非洲国家传统上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但“我们一直在寻找其他贸易伙伴”,而这正是金砖国家“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集团”所能提供的。他表示,金砖国家的经济目标“与坦桑尼亚的愿望一致”并且“有共同点”。   米兰齐认为,近年来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纷纷将重点转向非洲,并向非洲大陆投资,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许多国家正意识到非洲作为经济伙伴的潜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1日援引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消息称,金砖国家机制成立以来,经贸合作持续巩固发展,推动金砖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19.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1%,提升了1.6个百分点。   “金砖”或将为国际秩序带来变革   印度“世界一体新闻台”的报道指出,鉴于当今世界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即将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受到高度关注。   △“世界一体新闻台”网站报道截图   报道说,此次峰会将推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使之在国际经济决策、多边开发银行改革、在联合国体系中更大程度地代表“全球南方”、缓解债务压力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加资源,获得更大空间。   阿联酋《海湾新闻报》近日刊文指出,多年来,地区和全球重新结盟的步伐一直在加快,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加速了这一趋势。全球性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和紧迫,从气候变化到食品短缺、非法移民和能源供应中断等,不一而足。正因为如此,作为今年最重要的会议之一,金砖峰会的进程和结果都值得关注。   文章指出,从长远来看,来自“全球南方”的金砖国家,正努力推进南南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知识、专业技能和相关资源。而这种做法,与西方主导的模式不同,因此在寻找替代方案的国家中产生了共鸣。   △《海湾新闻报》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代表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峰会,寻求通过合作,提升这个组织的影响力,推进全球地缘秩序改革。   报道称,此次峰会将成为近年来“全球南方”最大规模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据悉,截至目前,已有60多位国家领导人或其他政要受邀参加。“全球南方”对此次金砖峰会寄予厚望。   报道指出,金砖国家代表着横跨多个大陆的数十亿人口,经济规模约占全球四分之一,这些国家都希望改变当前服务于西方富国利益的世界秩序。外界对这个组织的兴趣越来越大,有至少40个国家表达了加入意向,其中20多个已经正式递交了加入申请。   报道援引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全球南方”项目主任萨朗·希多尔的话说,“全球南方”密切关注此次金砖峰会,希望崛起的全球性大国和中等大国集团,“能够在填补美国蹩脚的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近日也刊发评论文章,聚焦“‘全球南方’和非洲期盼多极世界”。文章指出,金砖国家始终捍卫非洲的权利和利益,并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道公开表示,支持加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和经济组织中。   △ 《现代外交》网站报道截图   文章特别关注了“金砖”扩员的计划。文章称,金砖国家的活动范围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扩大,包括吸引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加入“金砖+”合作机制。   文章援引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的话说,“金砖国家已在世界上获得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大洲的许多国家都试图成为金砖国家的成员国”。   文章指出,金砖国家是真正的多边外交的典范组织,其结构顺应了21世纪的现实。所有迹象都表明,金砖国家正在稳步增强其实力。   编译丨杨楠   签审丨江爱民   监制丨关娟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