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外交部回应美部长对华为新机不满,何时推新机取决于企业
据人民日报报道,9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在她访问中国期间,华为推出了一款搭载先进芯片的新型手机,这让她感到不悦。请问推出这款手机的时机是否为了在她访华期间给她难堪?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毛宁表示,华为选择什么时候推出新款的手机,这是企业自己的决定,我不了解。关于美国商务部长的有关表态,我们一贯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打压中国企业这种歧视性和不公平的做法。破坏自由贸易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也会去扰乱全球的产供链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我们也想告诉美方,遏制打压是阻挡不了中国发展的,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据报道,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本周二在众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华为Mate60 Pro让她感到“不爽”(upset),因为该机刚好在她访华期间推出。而且,雷蒙多戏剧般被推举为华为新机的“全球代言人”,她认为自己遭到了针对。 严格来说,华为现在还没有发布Mate60系列新机,因为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定在9月25日下午两点半。目前,Mate60系列三款新机只是加入了华为“先锋计划”,算是小规模开售,并没有全面开售。
本田终于睡醒了!东风本田将发布全新新能源品牌:90后主导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终于,有传统主流合资品牌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了! 据悉,东风本田将于9月21日在武汉举行东风Honda品牌焕新暨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盛典,并发布全新新能源汽车品牌,该品牌的首款概念车也将首次全球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主流合资车企首次推出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开辟了“新合资时代”的合资车企电动化转型的一种崭新模式。 据了解,新品牌将采用全新的纯电平台进行生产,并在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市场定价等方面与e:NS纯电品牌存在显著区隔。 鉴于面向的用户为年轻消费者,该品牌将首款车型的开发权交由以90后为主的年轻研发团队主导,在广泛吸纳年轻人想法的基础上,整合固有的技术、品控、渠道等优势,为年轻人打造更具个性、更加智趣、更有质价比的新能源产品。 不得不说,在面对新能源浪潮时,日系车确实反应比较慢,以两田一产为代表,本田虽然也推出了电动产品,比如e:NP1电动SUV,但这款车售价贵、尺寸小,在面对竞品,尤其是自主品牌车型时显得格外有气无力,自然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不过此次决心成立新能源汽车品牌,也证明了本田确实在求变,不知道此次它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梦想窒息9年!贾跃亭公布FF好消息:正式恢复纳斯达克合规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今日,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FF)创始人贾跃亭微博发文公布了三个好消息。 贾跃亭宣布FF全球首位塔尖女车主和开发者共创官Emma Hernan,向Kelvin Sherman交付他的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同时,宣布FF正式恢复纳斯达克合规。 据贾跃亭介绍,在经历长达近一年后,FF上周四正式收到了纳斯达克合规通知,体现了FF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承诺与践行。 贾跃亭表示,今年8月,FF完成了成立9年来挑战最大的两个里程碑:在美国量产交车前所有合规程序和从供应链收到了所有交付必须的零部件,并开始向用户交车,FF认为这是公司基本面向好的重要标志。 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资金短缺,FF产能缓慢爬坡,交车进度缓慢,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但贾跃亭认为,FF已形成完整经营闭环并进入营收阶段,一旦资金引入,效果会立竿见影,产能爬坡加速、销量快速增长,有望实现公司价值快速恢复和提升。 “虽然从静态或片面角度看,公司依然困难重重,但从全局动态来看,恰恰相反,公司可能正处于历史最好和机遇最大的时期。”贾跃亭说。 据了解,在今年5月FF首款车型FF 91 Futurist量产发布会上,贾跃亭表示,为梦想窒息了9年,不被理解的疯魔般的坚持和决绝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量产。 不过,FF交车的速度遭到网友的吐槽,有网友表示,“这长时间了,用手磨都不止这一台车吧”“一辆一辆的交,你搁这卖飞机呢?”
四轮和两轮,汪滔都要上
靠无人机起家的大疆,其核心主业正遭遇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 近期,大疆将总部迁往西安,甚至将退出美国市场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大疆官方对此均予以否认。 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长放缓却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给大疆开辟新的营收增长点,汪滔早已开始尝试多元化扩张,将触角伸向农业植保无人机、风电巡检无人机、教育机器人等领域,但增效并不明显。 几番尝试过后,出行赛道,成了汪滔塑造大疆新增长曲线的新希望。 在相继布局激光雷达、大疆车载等业务后,近期,汪滔在出行赛道再下一子,开始研发Ebike(电动自行车)。据36氪爆料,大疆并不打算在国内售卖,而是瞄准海外高端市场,Ebike核心用户群也大多集中在海外。 汪滔入局之前,红杉、高瓴、经纬等头部创投机构,以及腾讯、阿里等科技大厂,已经纷纷通过投资参与其中,不希望错过能够诞生百亿规模独角兽的Ebike赛道。 无人机与Ebike的户外产品融合效应,或将成为大疆进军Ebike领域的一大优势。依托无人机拓展大疆出行赛道的布局,在大疆车载上已经有所体现。大疆将其在无人机领域所积累的双目视觉技术,转移到了大疆车载的自动驾驶系统上。 在预感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将走向饱和之际,汪滔就曾推演过大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大疆目前做的事情都跟机器人视觉相关,现在机器人都还是“瞎子”,如果大疆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应用范围将非常广阔,无人驾驶、工业制造、家庭机器人等,都将成为大疆的用武之地。 但随着汪滔在出行赛道布下的棋子越来越多,边界不断扩张的大疆,在其构建出行帝国的前路上,需要直面的新竞争对手,也随之增多,其中就包括同样跨界而来的华为和小米。有趣的是,对于这两家企业,汪滔褒贬不一,乃至可以说爱憎分明。 在决定造一辆Ebike电动自行车之前,汪滔原本希望先造出一辆电动汽车。 据36氪报道,2016年前后,汪滔曾动过造整车的念头。当时的大疆,掌握有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电池管理系统、动力驱动系统,还搭起了自研芯片团队,并积累有多年工程化经验,与当时刚刚起步的蔚小理相比,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汪滔一声令下。 当时,汪滔还在大疆内部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调研小组,对大众、丰田等车企做了一轮细致调研,学习对方的造车经验,但最终这声造车的命令,汪滔迟迟没有下发。 汪滔有了借助投资试水合作造车的新想法。2017年,汪滔曾向当时大疆的一个战投负责人抛出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阿斯顿马丁上一轮融资卖了多少钱?”该战投负责人告诉汪滔,“10亿美元左右。” 汪滔 以当时大疆的营收能力,阿斯顿马丁是汪滔难以企及的合作对象。为了打造大疆高端汽车品牌形象,汪滔降低预期,在大疆首席科学家吴迪推荐下,于2017年底投资了瑞典跑车公司柯尼塞格,以2000万美元换回对方14.89%股份。 但汪滔的上述设想被出手更大方的许家印截胡。2019年1月,许家印旗下控股公司向柯尼塞格注资1.5亿欧元。2020年3月,恒大与柯尼塞格对外发布首款合作车型——新能源超跑Gemera,全球限量300台,起售价170万美元,这款车原本是大疆与柯尼塞格“合作造车计划”中的一部分。 在心心念念下场造车的另一面,保险起见的汪滔,一开始就为大疆保留了一个Plan B:几乎与汪滔调研造整车可行性的同一时期,2016年,大疆车载团队正式组建,计划向车企出售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一开始,大疆车载内部L2与L4两条路线并行,但在与理想、宝马等车企合作谈判无疾而终后,汪滔开始倾向于走快速落地的L2路线,希望尽快将其变成大疆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1年,L4团队被正式并入L2团队。当年4月上海车展上,大疆车载首次对外亮相,并展示了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因核心主业受困而盯上出行赛道,并希望在造车领域寻找新增长曲线的跨界玩家,不止大疆一家。 雷军同样看重自动驾驶的未来。2022年8月,在小米公开造车500天后的首次业务披露中,雷军重点讲述的内容便是小米全栈自研自动驾驶的进展,并放言要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与可能错失小米这一潜在车企客户相比,大疆和华为,已经借助落地方案,在出行领域上演着一场场激烈竞争:两者都以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商的角色,向车企兜售自动驾驶系统。 大疆甚至开始从华为大量挖人。据半熟财经报道,2021年上半年内,华为某些造车项目团队里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年轻开发工程师被大疆挖走。 尽管开启了抢人大战,但在业务落地过程中,一开始,双方通过不同定位在目标车企上形成了一定区隔:大疆主打中低端,华为主攻高端。全球首款搭载大疆车载行泊一体智能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型,即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KiWi EV,后者售价在10万元左右,其智能驾驶系统算力支持仅有16TOPS。 宝骏KiWi EV 相比之下,搭载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如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等,售价动辄三四十万元,算力支持更是达到400TOPS。 但大算力并未给华为带来更多订单。根据《2022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L2及以上智能汽车销量有望突破千万辆,这也意味着低算力且高性价比的自动驾驶方案才是市场的主流需求。 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2023年8月份,华为车BU迎来新一轮业务调整,即战略性收缩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将资源倾向智能座舱、中低阶辅助驾驶等更具有盈利前景的业务。华为车BU更是一改过去专注于高阶智驾的打法,将中低阶智驾列为年内工作重点。 “所有的组织调整都是为了业务。”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吴建国告诉字母榜,组织架构变动的一大核心原因是华为现金流吃紧。 华为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上半年收入1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为0.3%,与2022年相比发展几乎停滞。更能带来订单和收益的中低阶智驾市场,由此成为华为车BU创收的重心所在。 进入2023年下半年的华为和大疆,开始在三四十TOPS算力市场展开直接交锋,对长安深蓝的争夺成为这场交锋的前奏。据红色国际爆料,长安深蓝一度考虑选择大疆32 TOPS算力的智驾方案,但在华为介入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To B能力更强的华为。 在争夺更多车企客户之余,作为智驾方案Tier1集成商的大疆和华为,也在遭遇同一个难题,即能够争取到的车企越来越少。 今年4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余承东就曾直言:海外车企巨头们,因为制裁原因不会选择华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纷纷自研,也不会选择华为;害怕失去“灵魂”的传统大车企,也逐渐将华为排除在外。 这意味着留给华为的车企合作名单范围正变得越来越窄。作为同样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华为的上述窘境,大疆也逃不过。除了上车五菱,大疆车载目前传出的新合作对象中只有即将上市的比亚迪海狮车型。 更糟糕的是,在这些有限的潜在车企合作名单中,大疆们还需要解决车企的信任问题。 大疆和华为,两家公司在对外售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同时,都一度考虑过自己下场造车的计划。在有望成为自己未来新竞争对手的可能性面前,部分车企开始打起退堂鼓:今年3月份,广汽埃安的AH8项目就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的角色也从深度合作的Huawei Inside模式,变更为最为基础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为了打消合作伙伴疑虑,进而争取更多传统车企的合作,任正非甚至不惜给爱将余承东当头一棒,在后者刚刚把“AITO问界”更名为“HUAWEI问界”半个月后,3月底,任正非在内部文件中明确规定,华为标志不能和汽车商标组合使用,禁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等,并再次明确“未来5年,华为不造车”。 为了让车载业务更受车企信任,汪滔也在2023年年初开始推动大疆车载拆分独立,并改名为卓驭科技,大疆则仍是卓驭科技的控股股东。 作为一家开始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公司,大疆车载在拿下更多订单之外,不得不开始解决自力更生的新难题。 拆分独立半年多后,大疆车载被爆出将首次对外开放融资,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将达到15亿美元。 但大疆想要将在出行领域培育的这只车载业务独角兽,成长到比肩无人机业务的地步,汪滔需要突破的困境,相比以往只多不少。
驰芯半导体将参展2023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国产自研UWB芯片来袭
集微网消息,2023年,正值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年,一场汇集政、产、学、研、用、投等多个产业圈层重磅嘉宾的行业生态盛宴即将开幕。9月26-27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指导,《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爱集微承办的“2023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暨全球汽车电子博览会”将在深圳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将在2天内开展20场特色活动,包括备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注的7场技术分论坛。 这7场分论坛涵盖智能座舱专场、感知专场、智能底盘专场、动力总成专场、软件定义汽车专场、ADAS与自动驾驶专场和汽车电子部件及车规级芯片专场。 其中长沙驰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驰芯半导体”)将亮相感知专场,驰芯半导体解决方案部总监李宇也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 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湘江新区芯城科技园的驰芯半导体创立于2020年6月,同时设有上海子公司,公司专注于超宽带(Ultra Wide Band,简称UWB)芯片的研发和销售,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UWB芯片供应商。 驰芯半导体核心成员来自国内外一线半导体设计企业,且从业经验全部超过10年,是一支具有丰富通信芯片设计经验和战斗力的团队。公司核心技术均自主研发,包括模拟、射频、基带、算法、协议栈软件、应用软件和硬件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turnkey方案和服务。 目前,驰芯半导体已完成UWB核心技术(高速脉冲通信技术、超低功耗技术、安全技术,精准定位算法等)的研发工作,CX310和CX500 UWB芯片产品已开发成功,获得国家专利60余项,以及湖南省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在具体的代表产品方面,驰芯半导体将带来湘江CX310和湘江CX500芯片。湘江CX310芯片是一款定位于消费电子和物联网市场的UWB SoC芯片,采用WLCSP封装,支持1T3R,支持厘米级定位以及UWB雷达应用,同时具有超低功耗、超小面积和优秀射频指标;湘江CX500芯片是一款定位于汽车电子市场的UWB SoC芯片,采用QFN封装,支持1T3R,支持厘米级定位以及UWB雷达应用,同时具有高可靠性、高集成度和优秀的射频指标。据悉,在国内已成功研发UWB芯片的公司中,驰芯半导体的UWB芯片产品有着最为先进的工艺和性能,目前已给客户送样,并逐步开始小批量供货。 据了解,驰芯半导体研发的UWB芯片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应用于消费电子市场(手机、平板、笔记本、穿戴设备、AR/VR等)、物联网市场(智能电视、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空调等)、汽车电子市场(汽车数字钥匙、儿童存在检测、脚踢尾箱检测等)、工业市场(化工厂、煤矿、司法等),应用场景丰富,覆盖数字钥匙、智能感知、室内定位、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无感支付、智能标签、智能制造等。 2023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旨在持续助力汽车产业强链补链,自主可控,推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作为参会企业,弛芯半导体将通过UWB技术,助力实现汽车和手机的安全交互等,大力推动UWB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发展未来可期。
接棒余承东,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出任车BU CEO
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HiEV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已于近期接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一职,而余承东担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车BU」)董事长一职。 华为光产品线又称华为光传输与接入产品线,下辖有光传输、光接入、光应用等多个领域。华为在光传输,尤其是长距离光传输领域常年排名世界第一。公开资料显示,在光产品线上,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在 10亿美元级别。 在此之前,华为光产品线与车BU的交集,是华为近几年新成立的 智能车载光业务。智能车载光包含了AR HUD、智能车灯以及光场屏等产品。 其中华为的AR HUD已在飞凡R7上量产,显示面积等效7.5米处的70寸投影;华为智能车灯、光场屏等产品则有望在华为智选的后续车型上搭载,如华为-奇瑞合作的智界S7(代号EH3)、华为-赛力斯的问界M9等。智能车载光产品向华为光应用领域总裁黄志勇汇报。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对此评价,「随着华为手机回归,余承东可以将更多精力聚焦到手机上。」 随着上述变更,车BU当前的部分管理架构包括: 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 华为光产品线总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SO,王军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智能驾驶领域总经理,李文广等。 在零部件方向上,华为2022年的年报显示,其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截至2022年底已发货近200万套部件,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网关、激光雷达、算力平台、AR HUD、T-Box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而在车BU支持的智选车方向上,上周改款的问界M7上市并迎来大卖,上周末16/17日起公布M7的单日大定数量分别 超过2000台以及2700台。 华为在今年还将迎来,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以及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车型。
超级富豪们,盯上了“抗衰老”赛道
文/韩文静 一笔30亿美元的融资,震动了生命科学领域。 2022年初,来自美国加州的初创公司Altos Labs携30亿美元巨额融资诞生,该公司研究的主要课题是——“长生不老”。 Altos Labs背后的资金支持者,包括前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以及俄罗斯顶级富豪尤里·米尔纳。 “避免死亡”听起来似乎有些玄幻。但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如何延长寿命,超级富豪们更是如此,财富自由后,他们把目光投向更为深远、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干预衰老。 过去十年中,包括谷歌在内的科技巨头们,都在致力投资抗衰老前沿研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这方面挥金如土。 在巨大的资金支持下,“逆转衰老”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爆炸式发展时期。根据市场数据研究平台CB Insights提供的数据,到2024年,全球抗衰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710亿美元。超级富豪们盯上的抗衰老赛道,真的只是噱头吗? 01 “豪华天团”加持 抗衰老的故事有多吸引人?诞生于美国的Altos Labs,累计获得30亿美元的融资,大概率是因为其发现了细胞返老还童的奥秘。 “细胞重编程”技术是Altos Labs的主要研究方向,这是一种能使细胞恢复活力的方法,把功能受损的衰老细胞逆转成“年轻的”细胞。 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体细胞重编程技术,一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细胞重编程成为这个时代最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之一。 一些科学家们认为,细胞重编程可以扩展到整个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以期达到延寿的作用。 Altos Labs的创始科学家曾宣称,他们最终将使用分子技术,从根本上将生命延长40年或更长时间。 成立一年多来,Altos Labs在各顶刊上发表了关于重编程和衰老的重要文章。今年上半年Altos Labs 的研究人员联合西班牙、中国、日本、美国和卢森堡的国际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从小鼠身上分离衰老细胞的方法,并证明这些衰老细胞会引起炎症,甚至在幼年小鼠身上也会阻止骨骼肌再生。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去除衰老细胞有助于对抗衰老的观点。 Altos Labs丰厚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其身后豪华的科学家阵容。 公司的CEO由哈尔·巴伦(Hal Barron)担任,他此前是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首席科学家。 Altos Labs的董事会成员同样耀眼,目前已经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加入,分别是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David Baltimore 教授、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教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 Arnold教授、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 教授。 02 贝索斯、扎克伯格,都下场了 值得注意的是,Altos Labs并非贝索斯第一家投资该领域的公司。 早在2016年,贝索斯就投资了一家名为Unity Biotechnology的抗衰老公司,由衰老细胞研究界的一位院士一手创立,这个公司致力于清除身体老化细胞,即那些不会死却能分泌破坏性化学物质的僵尸细胞,曾是业内最被看好的抗衰公司之一。 但后来这家公司主要产品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失败,随即进行优化资本配置,开始专注治疗衰老带来的眼部相关疾病。 贝索斯在2020年写给亚马逊股东的邮件中,曾透露过自己对于延长寿命的愿景,他引用了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一句话:“避免死亡是你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如果顺其自然(比如死亡),身体往往会恢复到与环境的平衡状态。” 除了贝索斯,近些年来,包括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谷歌创始人等科技圈大佬均向抗衰老领域投入巨资。 来源:猎云网 2013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7亿美元建立了Calico公司,主要从事抗衰老的相关研究,以实现人类长寿甚至永生的目标。 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答案,2016年,扎克伯格投入30亿美元成立BioHub生物中心研究所,希望能够绘制人类“细胞图谱”,寻找到长生不老的奥秘。 2022年底,ChatGPT之父Sam Altman投入1.8亿美元研究抗衰老,成立了名为Retro Biosciences抗衰技术公司,希望将人类平均寿命增加 10 年。就在短短一年前,该公司才将总部设在旧金山附近的一个仓库之中。 今年9月,德国富豪Christian Angermayer投资了长寿生物技术公司Rejuveron,Rejuveron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目前正在开发针对衰老标志的突破性疗法,以通过解决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来延年益寿。该公司表示,新资金将用于扩大和推进其创新药物组合。 延缓衰老一直是人类永恒的挑战,更是富豪们纷纷求解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也成为了研究“长生不老”的关键力量。 BCG Analysis数据显示,2016-2022年衰老领域投资额增长超过9倍。有机构预计,长寿科技市场到2025年将高达6千亿美金。 全球医药健康行业的咨询及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 Pharma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生物技术领域总共投资了217亿美元,融资额前10强的公司中,其致力的领域大多集中在抗衰老相关的生物重编程技术、小分子药物、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赛道。 而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维泰瑞隆,深耕的领域也与“抗衰老”相关,聚焦于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 03 “细胞抗衰”引领新浪潮 如何有效地干预衰老? 短期来看,植发和医美可以尽快帮助企业商业化,但也囿于表面功夫;长期来看,尝试通过破解细胞的奥秘想象空间更大,因此,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科技抗衰手段更值得关注。 翻开抗衰富豪的抗衰履历,几乎都能发现干细胞疗法的身影。 在Altos Labs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对小鼠的肝脏细胞进行iPS(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将肝脏细胞重置为更年轻的状态,从而加速肝脏组织再生,促进受损肝脏组织修复。 Life Biosciences、Retro Biosciences、Rejuvenate Bio 等公司,也都计划开发细胞重编程疗法,治疗年龄相关疾病,以及延长寿命。 国内也有相关做细胞疗法研究的企业。 2023年8月28日,苏州艾凯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凯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知一投资领投,西湖科创投跟投。 据悉,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清除了表观遗传记忆”的超能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持续产业化工作,以及肿瘤、帕金森症等产品管线的临床推进。 2022年8月,维泰瑞隆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云峰基金、淡马锡、斯道资本等。 公司聚焦于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包括细胞程序性死亡,神经保护性通路、神经炎症等研究,所募资金用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RIPK1)抑制剂的临床开发。 从细胞抗衰层面来看,除了干细胞疗法,NMN也是抗衰老界的宠儿。 NMN是抗衰因子NAD+的前体物质,NMN产品的作用原理,简单说是可以增加体内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衰老效果。 在一项由哈佛医学院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口服摄取天然存在于体内的NAD+前提物质NMN,可以有效提高细胞内的NAD+含量,从而达到逆转衰老的功效。 NMN同样在富豪圈“爆火”,李嘉诚曾豪掷2亿元投资NAD+前体NMN,巴菲特也在NAD+前体NMN领域押宝。 迄今,国内政策尚未允许NMN作为保健品生产销售,但是已经有数家上市公司业务涉及NMN业务,涵盖了NMN产业链上游的烟酰胺、ATP、瓶装耗材等原料提供商等。 去年年底,抗衰生物科技品牌森美(SEIMEI)宣布完成400万美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色光标领投,公司主要针对高端营养抗衰市场。 从理论上来讲,细胞抗衰非常有可能成为抗衰老的重要预防和治疗重要手段,但抗衰老在今天依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一切都需要经过科学实验证实,才能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可能性。
马斯克招募脑机接口“小白鼠”,首批人体临床,为期6年,须年满22岁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再次迎来新进展。 就在今天,Neuralink宣布: 首批人体临床试验开启招募。 如果您因颈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而导致四肢瘫痪,就可能符合我们的资格。 据悉,这次试验将持续约六年时间,用于验证该司脑机接口技术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消息一出,网友就对Neuralink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巨大的一步!恭喜! 更有甚者,已经报上名了~ Neuralink首批人体试验开招 这次试验名称为PRIME,全称“Precise Robotically Implant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机器人精确植入脑机接口)。 它已获得独立机构审查委员会和首个医院站点的批准。 PRIME主要针对Neuralink的完全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技术。 如开头所说,这次试验将评估: (1)两项设备的安全性,一是植入物,二是手术机器人。 其中,植入物一共1024个电极,分布在64根线上,每根线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 手术机器人则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将植入物的线准确插入大脑的适当区域。 (2)Neuralink脑机接口技术的初始功能,即让瘫痪者能够用思想控制外部设备,目前暂定键盘和光标。 在研究过程中,机器人将把植入物植入患者大脑控制运动意图的区域。 植好以后,从头部看上去是隐形的。设备会记录大脑信号并将其无线传输到解码信号意图的程序之中。 该程序长这样: 可以看到一个练习移动鼠标光标的界面,上面显示每次耗时。 对于志愿者,Neuralink则只提了3项基本要求: 年满22岁 四肢均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瘫痪超过1年,且无任何改善 有贴身护理人员陪伴 当然,如果报名者已经装有有源植入设备,或患有癫痫病史,或需要长期进行核磁共振的话是不行的。 具体招募几人没有透露,不过据Neuralink员工表示,他们曾经的预期是10人,但FDA出于安全考虑希望减少数量。 最终获得试验资格的志愿者将进行为期六年的研究: 初期先进行9次会诊,包括居家和亲自去医院,时长一年半; 每周两次脑机接口(BCI)研究会议,一次一小时; 在初期会诊完成后就开始长期随访环节,时长约五年,共20次。 在此期间,Neuralink将会发给志愿者们一些补助,包括往返差旅费。 专家:最快也要十多年才能商业化 Neuralink目前市值约为50亿美元。 在此之前,该司已在动物身上(包括猴子和猪)进行了数次脑机接口试验。 但遭到了“试验动物死亡”的指控。 对此,马斯克已予以否认。 而人体试验这边,由于“安全风险过大”,Neuralink被FDA拒绝了一次后才于今年五月拿到通行证。 这次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需要时间来验证。 而有专家表示,即使他们的BCI设备被证明对人类安全,也得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获得商业使用许可进行上市。 但不管咋说,光是这个消息就已经让很多人兴奋不已,特别是相关患者。 马斯克带领的Neuralink,会改变又一部分人的生活吗?
探寻神经疾病成因:科学家观测蛋白质集聚首次突破纳米级
·“我们用了新的光学技术观察到蛋白质聚集体由液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这些变化可以快到小于一秒,也可以慢到几分钟,这样就可以地更好追踪蛋白质聚集的过程,在病理性蛋白聚集前阻止转变发生。” ·“我们的发现有望从根本上提高对神经生成疾病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有前途的新研究领域,可以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大脑中的发展情况。” 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病理性蛋白质聚集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阿尔兹海默病(A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帕金森病(PD)等疾病中,蛋白质聚集常被作为疾病诊断和分类的依据。然而,人们对于蛋白质聚集过程的认知仍然有限,这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形成掣肘。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沈怡博士等人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复杂的光学技术,可以近距离监测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过程。相关研究报告已于2023年8月24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这是世界上首次对该过程进行纳米级光学观察,有望更好地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大脑中发生和发展的情况。 沈怡团队接受澎湃科技专访时解释:“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蛋白聚集过程一直非常难被观测,因为它是在纳米尺度(百万分之一米的尺度)上的。现有的技术有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还有荧光显微镜,但是这些大都只能看到结果,很难看到转变过程。我们用了新的光学技术观察到蛋白质聚集体由液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这些变化可以快到小于一秒,也可以慢到几分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追踪蛋白质聚集的过程,在病理性蛋白聚集前阻止转变发生。” 这项研究支持了一种新的理论: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蛋白质聚集的前一步可能是液-液相分离(LLPS,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液-液相分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多种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在液相(指物质呈现液体的状态,且在这个系统里只有液体,没有固体和气体)中发生分离现象,形成两个或更多相互独立的液相。这些液相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质传输机制(如扩散、输送等)实现相互转化。 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是,把水和油放在一起,即便一开始就搅拌它们,这两种液体也会自发地分离开来,并形成界面。液-液相分离就是指这种不同液体自发分离的现象。 液-液相分离本是高分子物理学中的概念,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液-液相分离的过程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均以“液滴”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生物细胞可以被当作一个结构复杂的混合液体。 许多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疾病都与细胞中蛋白质聚集体或固体冷凝物的形成有关,这些蛋白质聚集体由液体状态转变而成,这种从液体到固体的转变会引发淀粉样蛋白原纤维的形成,并进一步在神经元中形成斑块,从而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沈怡团队使用其开发的新光学技术重点监测了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相关的FUS蛋白质,发现FUS蛋白会在一定条件下液-液相分离,形成蛋白液滴,然后这些液滴会从液态转变到固态,形成弱凝胶。凝胶的形成起始于边缘,蔓延到中心,最后形成核-壳结构。 FUS蛋白根据离子强度的变化进行液-液相分离,随后冷凝物内的密度从均匀变为局部不均匀。图片来源:悉尼大学研究团队论文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全球范围内,每1万人中大约有6-9人患这种病,他们的身体肌肉会逐渐萎缩,直至瘫痪,但始终会保持清醒的意识。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教授、京东前副总裁蔡磊、抗疫英雄张定宇都是渐冻症患者。 “(由液体向固体)转变过程增加了聚集功能失调的风险,即人体细胞中形成不健康的固体蛋白质聚集体,”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沈怡表示,不健康的固体蛋白质聚集体可能导致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异常结构,因为蛋白质不再表现出快速可逆性回到液体状态。因此,监测冷凝物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病理状态。“我们的研究对人们从基础角度去理解脑部疾病的发展上推进了一大步。” 此外,通过纳米级光学观察,该研究团队能够确定从液体蛋白质到固体蛋白质的转变是从蛋白质冷凝物的界面开始的。而且这些蛋白质聚集体的内部结构是异质的,而以前它们被认为是同质的。“我们的发现有望从根本上提高对神经生成疾病的理解,这意味着一个有前途的新研究领域,可以更好地了解阿尔兹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大脑中的发展情况,未来有可能影响到全世界数百万人。” 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级讲师、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成员丹尼埃尔·维戈洛(Daniele Vigolo)博士表示。 沈怡团队告诉澎湃科技,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很难观察在细胞内的特定蛋白,下一步,他们希望结合荧光标记来解决这个问题。 既往的研究发现,Tau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病中发挥作用,其疾病特征为Tau蛋白构象的异常和致病变化、蛋白的寡聚以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增加。2020年6月,《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篇文章揭示Tau蛋白会发生液-液相分离,这可能促进非丝状病原性Tau蛋白构象的形成。沈怡团队向澎湃科技表示,日后这项光学技术也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Tau蛋白的聚集过程。
世界最亮X射线激光器发出第一束光,可为生物化学过程拍摄“分子电影”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8日报道,美国斯坦福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Linac相干光源Ⅱ(LCLS-Ⅱ)X射线激光器刚刚完成历时十多年的升级,“改头换面”后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亮的X射线设施,并发出了第一束亮度破纪录的X射线,使研究人员能以无与伦比的细节记录光合作用等生物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的行为。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升级了其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图片来源:格雷戈·斯图尔特/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LCLS-Ⅱ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X射线。首先,研究人员使用紫外线激光器将电子从铜板中分离出来,然后用强烈的微波脉冲加速电子,这些电子随后穿过由数千块磁铁组成的“迷宫”。在此过程中,这些电子会来回摆动,并以可预测且可控的方式发射X射线。研究人员将这些X射线脉冲引导到物体上,可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成像。 LCLS-Ⅱ产生的X射线的亮度是医疗领域使用的X射线的1万亿倍,是其“前任”LCLS产生的X射线的1万倍。 SLAC的迈克·邓恩解释说,X射线的亮度之所以被提高,部分原因是他们翻新了3公里长的金属管,电子会通过该带有铌内衬的金属管。当被冷却到-271℃左右时,铌可以承受前所未有的高能电子。 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的纳迪亚·扎泽平指出,LCLS-Ⅱ让研究人员能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观察原子尺度上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使制作生物学过程的“分子电影”成为可能,比如哺乳动物视觉成像过程、光合作用、药物结合和基因调控等。 邓恩也表示,LCLS-Ⅱ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明亮的X射线,可以让研究人员看到材料内部发生了什么,比如用于人工光合设备或下一代半导体的材料、超导体等。LCLS-Ⅱ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研究工具,就像一个强大的显微镜,可以观察从量子材料到生物系统,从催化化学到原子物理的一切细节。
iPhone 12用户,成了压力最大的人
“脱发是因为用了两年的iPhone 12吗?” “视力疲劳是不是因为iPhone 12?” “iPhone 12 辐射超标啊,怪不得我买回来没用多久就觉得难受。” 上一秒,网友们还在为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担惊受怕,没想到,现在反倒为身边的手机「压力山大」了。 近日,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不少用户频频发贴抒发自己对于正在使用的 iPhone 12 的忧虑——他们担心自己像切尔诺贝利的居民一样,遭受到了不必要的辐射。 「立功」的又是欧洲「革命老区」法兰西。 当地9月12日,由于 SAR(比吸率,人体每公斤体重从特定来源吸收的能量) 值在测试中不符合标准,法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局(ANFR)决定在法国市场禁售苹果于2020年发布的iPhone 12手机。 消息一出,瞬间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调查,「iPhone 12 辐射超标」因此成了全球新闻。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统计,iPhone 12 系列的全球累计销量在 2021 年 4 月时就突破了 1 亿部大关。 对于目前正在使用 iPhone 12 手机的用户来说,以及所有人来说,最想知道的都是:iPhone 12 到底辐射超标了吗?如果超标了,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危害? iPhone 12 辐射超标? 当地时间9月12日,法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局(ANFR)决定在法国市场禁售苹果于2020年发布的iPhone 12型手机。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3日,法国巴黎,iPhone 12在被禁止销售后,苹果手机店的景象|视觉中国 作为无线电设备的市场监管机构,ANFR最近对包括苹果 iPhone 12 在内的 141 部手机进行了检测,发现在模拟将手机放在手或口袋中的条件下测量时,iPhone 12 超过了法国对射频波(RF 辐射)的最大限制。 手机辐射的测量方法是比吸收率(SAR),这一比率表示人体每公斤体重从特定来源吸收的能量。例如,每公斤一瓦的测量值表示一公斤体重吸收了一瓦的能量。 在测试中,在评估 “肢体”SAR 值时,设备必须与身体接触,即手机握在手中或放在裤兜里;在评估 “躯干 ”SAR 值时,设备必须与身体保持 5 毫米的距离,即手机放在上衣口袋或包里。因此,它们必须符合 “肢体 ”SAR 为 4 W/kg 和 “躯干 ”SAR 为 2 W/kg 的规定限值。 ANFR的测量结果表明,在模拟 iPhone 12 被握在手中或放在裤兜里的测试中发现,比吸收率为5.74W/kg,超过了欧盟所规定的4W/kg的上限。不过,身体辐射值仍然是符合规定的(当手机放在上衣口袋或包里时,以及当手机直接放在头上打电话时,都通过了测试。) ANFR发布公告称,苹果公司iPhone 12手机的电磁波辐射值超出欧盟标准,并在声明中表示,在不久的将来,ANFR 检查员将确保 iPhone 12 从商店和网络的所有销售点有效撤出。 ANFR在法国本土设有5个地区分部,在法国海外省设有两个分部,在这些分部中存在大量有权进行检查的代理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ANFR表示,在未来的 15 天内,苹果公司必须向 ANFR提出整改措施(即远程软件更新),将 SAR 值降至或低于监管阈值。如有必要,ANFR将要求实验室在 15 天内重新评估相关手机的 SAR 值。如果采取纠正措施后的手机符合要求,将解除暂时退出市场的禁令。否则,ANFR将要求苹果公司召回在法国市场上销售的所有设备。 据路透社报道,业内专家表示,由于对 SAR 的监管限制远低于科学家已发现危害证据的水平,因此不存在安全风险。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主席罗德尼·克罗夫特(Rodney Croft)教授说:“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来看,这并不会给任何人带来风险。” 克罗夫特说,法国的调查结果可能不同于其他监管机构的记录,因为ANFR评估辐射的方法假定设备和用户之间没有中间纺织层,而是直接皮肤接触。 全球「围剿」 苹果公司回应称,2020 年推出的 iPhone 12 已通过多个国际机构的认证,符合全球辐射标准,公司已向法国机构提供了多项苹果和第三方实验室结果,证明该手机符合标准,苹果公司正在对法国机构的调查结果提出质疑,并称其已提交多项独立分析,证明这款设备符合规定。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建议技术支持人员在消费者询问相关问题时保持沉默,不要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工作人员还应拒绝顾客退货或换货的要求,除非该手机符合苹果公司的正常退货政策。 自从法国测出iPhone 12手机电磁波辐射超标后,欧洲多国监管机构表示关切,法国的这一举措引发欧洲进一步实施禁令的可能性。据路透社报道,苹果公司去年在欧洲营收约950亿美元,售出超过5000万部iPhone手机。 ANFR称 iPhone 12 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整个欧盟都必须合规,如果法国对这款手机在其他成员国的合规性有任何怀疑,它将通知其他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以便它们采取必要措施。这一所谓的 “保障 ”程序将把此事的影响力扩大到其他成员国,除非欧盟委员会在收到欧盟委员会或成员国的反对意见后另有决定。 据路透社报道,法国监管机构已于周三向欧盟成员国发出通知,要求它们在三个月内提出意见。意大利工业部表示正在监控事态发展,将要求苹果公司在该国对iPhone 12的软件进行升级。英国尚未宣布任何计划。 德国网络监管机构 BNetzA 表示可能启动类似程序,并与法国当局保持密切联系。荷兰数字监察机构也表示正在调查此事,并将要求美国公司做出解释,同时强调 “不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西班牙消费者组织OCU敦促停止销售iPhone 12。葡萄牙电信监管机构 ANACOM 表示,正在与法国协调监测和分析事态发展。 同时,加拿大联邦创新、科学和经济发展部(ISED)声明称该部门在2月份对iPhone12进行了“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该款手机符合适用的射频限制标准。不过在法国对iPhone12的禁令发布后,加拿大已宣布将采取额外措施,重新确认相关产品的合规性。 美国方面,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表示正在和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沟通处理此事,并已经针对此事展开了调查。据报道,iPhone 12在美国的销量为8100万台,占全球销量的近80%。 此外,东亚地区的韩国也做出了反应。当地时间9月17日,韩联社报道称,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讯部当天表示,已要求苹果公司就iPhone 12机型的辐射问题提交情况报告,并进一步表示,“将确保对4种iPhone 12机型(iPhone 12、iPhone 12 Pro、iPhone 12 Mini、iPhone 12 Pro Max)进行精密验证”,如果验证结果中辐射值超过正常标准,科学技术部会责令苹果公司进行改正,并做出停止进口、销售iPhone 12的决定。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讯部在当天发布的新闻稿中解释说,目前在韩国市场上销售的机型,包括iPhone 12在内,都符合电磁波安全相关的国际标准,并且已通过合格评定认证,“但为了消除国民不安,韩国科学技术部仍决定根据相关法律要求苹果公司解释相关情况。” 防辐射?手机拿远点用 在小红书,不少使用iPhone 12的用户人心惶惶,担心自己的视力疲劳、脱发跟这款手机离不了关系,也有一些消费者表示理性看待,还是等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出来再说。 小红书上部分iPhone 12用户的担忧|极客公园 在推特上,也有不少用户在调侃iPhone 12的“辐射效果”: 你怎么知道我有 iPhone 12?|推特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迄今为止尚未证实使用手机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全球 SAR 限制准则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负责制定,该机构在 2011 年将使用手机产生的射频电磁场归类为 “可能致癌”。“可能致癌”这一名称也包括甜味剂阿斯巴甜、芦荟提取物和一些腌制蔬菜,意为有有限的证据表明某些物质可能致癌。 iPhone 的辐射水平可以在 “设置”>“常规”>“法律与法规”>“射频暴露 ”下找到 iPhone 的辐射测试水平。不过这些结果都出自苹果公司的测试结果,而辐射量其实会因为使用和接收情况而有很大差异。 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教授、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主席罗德尼·克罗夫特(Rodney Croft)也提到了这一点,手机上的辐射量并不是被设定在某个水平上,而是一直变化的。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手机使用的是射频辐射,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辐射,如 X 射线——反复接触 X 射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表示,“大量科学证据表明,暴露于使用手机产生的射频能量与任何健康问题无关”,而美国癌症协会对此问题 “没有官方立场”。 克罗夫特说,一些专家对射频辐射的主要担忧是它可能使人体组织温度升高,但欧洲的标准比发生热效应的阈值低 10 倍,“就健康和安全而言,他们报告的辐射量不足以对任何人造成任何伤害。” 为新西兰卫生部提供咨询的独立电磁场顾问马丁·格莱希尔(Martin Gledhill)也在报道里指出,手机是在最大发射功率下进行测试的,“实际上,手机的发射功率通常只比最大发射功率低 50 到 100 倍(甚至更低),远远低于法定(和基于健康的)限制。”格莱希尔称,过去 10 到 15 年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癌症登记数据进行的。他表示,即使考虑到使用手机与脑肿瘤发病之间的延迟,这些癌症登记研究也没有显示出使用手机的人数与脑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不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家庭与社区健康中心主任乔尔·莫斯科维茨(Joel Moskowitz)则指出,他在 2020 年进行的分析表明,使用手机累计通话时间超过 1000 小时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但这篇论文受到了批评,因为其中包括了多种肿瘤类型,而这些肿瘤类型的成因各不相同。 201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一项耗资2500万美元、使用大鼠和小鼠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一些暴露在极高水平手机辐射下的啮齿类动物患肿瘤、DNA或组织损伤的风险较高,体重较轻。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约翰·布赫(John Bucher)则表示,他无法从数据中推断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布赫说,雄性大鼠心脏周围神经出现肿瘤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机辐射可能是一种“弱 ”致癌物。 那么,普通消费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手机辐射? 答案是减少使用时间,保持距离,尽量使用耳机或扬声器模式,这样手机就不会贴着头部;以及避免在信号微弱时打电话。布赫指出,当用户在信号不好或时有时无的地方时,手机释放的辐射会增加。 回到iPhone 12,作为2020年的机型,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体依然可观,面对欧盟的「发难」,苹果要如何化解,也算是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目前依然在使用 iPhone 12 的用户来说,倒也不必过于忧虑,担心引起的焦虑,可能反而比微不足道的手机辐射对身体影响更大。 参考资料: anfr,Temporary withdrawal from the market of the iPhone 12 for non-compliance with EU regulation anfr,Retrait temporaire du marché de l’iPhone 12 Informations complémentaires washingtonpost,France bans iPhone 12 sales over radiation levels: Here’s what to know reuters,Belgium assessing Apple iPhone 12 after France halts sales over radiation
Google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开发AI助手显微镜,协助医生诊断癌症
站长之家(ChinaZ.com)9月20日 消息:美国国防部与Google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增强现实显微镜(Augmented Reality Microscope,ARM)的AI助手显微镜,旨在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癌症。这款显微镜的AI系统能够自动标识癌症在玻片上的位置,显示病变的程度,并生成黑白热图,为病理学家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工具。 ARM的外观类似于高中生物课上使用的显微镜,但它连接着一个装有AI模型的电脑塔。当医生将制作好的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时,AI系统会迅速勾画出癌症的位置,并在医生的眼镜和单独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明亮的绿线。此外,AI还会指示癌症的严重程度,并生成一个以像素形式显示癌症边界的黑白热图。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ARM的使用旨在提高病理学家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医生短缺和病例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病理学家的工作对医疗保健至关重要,但人力不足和病例增多对这一领域构成了巨大挑战。 尽管有一些组织试图将病理学数字化以提高效率,但数字病理学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包括大规模数据采集需要大量存储空间和高昂的成本。ARM并不意味着取代数字病理学系统,但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避免使用这些系统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成本。 ARM的价格通常在9万到10万美元之间,已经有13台ARM在使用中。美国国防部的Niels Olson博士表示,ARM旨在成为病理学家的第二道防线,不会取代医生自身。初步研究表明,ARM的潜力巨大,但在真正用于患者护理之前,仍需要进行大量严格的测试。 虽然ARM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但美国国防部已经与Google和光学技术公司Jenoptik达成协议,允许该技术在军用和商业领域推广。国防部希望能够通过美国总务管理局网站向所有政府用户提供ARM,从而使更多人受益于这一技术的准确性、速度和成本效益。
薄膜神经电极改变大脑监测和刺激方式,在诊疗脑部疾病方面极具潜力
直接放置于脑组织的柔性薄膜电极在诊断和治疗癫痫方面很有前景。最近,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科学家藤江敏典领导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柔性神经电极,或彻底改变皮质电图(ECoG)记录和直接神经刺激的执行方式。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技术》上。 得益于创新而简单的设计,这些耐用的电极精确匹配脑组织的机械特性,从而在皮层电图记录和有针对性的神经刺激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性能。 图片来源:藤江敏典/东京工业大学 新电极的基板由称为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的柔性材料制成的薄膜组成。研究人员使用喷墨打印机,以金纳米墨水在电极上制造导电线。最后,他们用另一层SBS薄膜作为绝缘层来覆盖电路,激光穿孔微通道作为测量或刺激点。 通过广泛的力学测试和模拟,研究人员证明电极能准确贴合形状不规则的脑组织。其简单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也是一个主要优势,这使得电极在实际生活中能被广泛采用。这也是第一次证明,基于印刷电子学的ECoG电极与脑组织的力学性能非常匹配。 团队利用癫痫大鼠模型进行了数次实验。使用新设计的ECoG电极,他们可准确测量这些大鼠的一根胡须受到机械刺激时,大脑中的神经反应,还能可视化化学诱导的癫痫发作活动。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突出了柔性薄膜神经电极在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方面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手术几周后,电极也没有在大鼠的大脑中引起任何炎症或不良反应,显示了它们与生物组织的相容性。 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改进他们的设计,使其适合临床应用。譬如将薄膜电极与植入式设备集成可以使其侵入性更小,对大脑的异常电活动更敏感,从而改善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编辑圈点: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可以表现为发出的有规律的放电节律。在头皮上放置电极,便能记录到反映这些皮层活动的电位变化,这就是皮质电图。此次,科研人员将电极植入了大脑内部。大脑半球上布满深浅不一的沟和裂,但新研发的柔性电极可以贴合这些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更准确地记录不同区域的神经反应。癫痫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这种紧密包裹脑组织的神经电极,可直接对某些靶点的脑电活动进行调节,改善癫痫患者的脑功能。
华为独创星闪技术将搭载于新款平板,未来或将取代蓝牙?
集微网消息,华为MatePad Pro 13.2平板电脑将于9月25日举行的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该平板首度搭载华为独创的星闪技术(NearLink),将来可能取代蓝牙。 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有很多问题,以蓝牙为例,它在短距离传输和连接上非常便利,但蓝牙连接不稳定、容易断开,且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 而星闪技术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具备无损音质传输、高清视频传输、超大文件传输等多种功能。 具体来说,首先,星闪技术采用SLE(SuperLowEnergy)模式,传输最高速率可达到12Mbps,是蓝牙的10倍以上。其次,星闪技术采用了MLE(Multi-linkExtension)模式,不仅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还能够在传输速率、时延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实现整体的性能提升。 这些优势使得星闪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汽车领域,星闪技术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数字钥匙,不仅可以实现无线解锁,还能够通过云端控制车内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星闪技术可以用于无线游戏手柄,提供更低时延、更稳定的连接体验;在智能家居领域,星闪技术可以实现车内大屏幕互联,将手机屏幕投屏。 此外,在美国制裁华为阴影下,自主可控的无线技术对于华为和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华为的星闪技术是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话花西子离职公关:声明像小学生作文,无法对抗老板意志
作者 | 张航 编辑 | 覃拓 9月19日,花西子发布《一封信》回应”李佳琦带货翻车事件“引发热议。 外界普遍认为《一封信》是极其失败的公关案例。 次日,有消息称《一封信》并非出自花西子公关部之手,公关部已有员工主动辞职。 9月20日下午,《橡果商业评论》联系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花西子离职公关A,TA表示离职一事属实。 主要离职原因是《一封信》不是公关部所写,完全是老板吴成龙个人意志,不愿被外界误解。 《橡果商业评论》:花西子公关部有多少人离职? A:花西子公关团队有十几个人,是一个成体系的公关部,并非外界所传的“草台班子”。 有一位决策层“公关VP”是离职人员等级最高,具体离职人数不便透露。 事实上,早在《一封信》发出前,大家就已经提交离职申请。 现在只剩一些入行不久的年轻公关留在花西子。 《橡果商业评论》:《一封信》是公关部的手笔吗? A:《一封信》就像是“小学生作文”,和公关部没有关系,具体是谁所写,我们也不清楚。 《橡果商业评论》:《一封信》是谁要求发出? A:由老板(吴成龙)主导、决策,我们也和他据理力争过,但无济于事。 《橡果商业评论》:你们是因为《一封信》一事才离职吗? A:出于职业道德、操守,我们只能离职,老板的决策和公关部提供的意见出入太大。 《一封信》发出前我们尝试说服老板,但老板意志无法违逆,最终没拦住,毕竟品牌、公司都是他的。 老板个人意志和《一封信》强挂钩。 众所周知,对外发声都是公关部“操刀”,如果不离职《一封信》就会被认为是公关部所写。 《一封信》发出后,打开社交软件都是在网暴花西子公关,说我们能力不行。 更有甚者私信咒骂同事,说《一封信》“狗都不写”。 《橡果商业评论》:离职有赔偿吗? A:我们都是主动离职,不涉及裁员,没有赔偿。
售价109.8万元 仰望U8 豪华版正式上市
网通社新车 9月20日,仰望U8豪华版正式上市,售价为109.8万元。新车在外观造型上展现了新能源硬派越野的澎湃性能,在动力方面搭载了2.0L涡轮增压增程式发动机,并搭载前后双电机组成的电动四驱系统。 外观方面,仰望U8豪华版在外观造型上展现了新能源硬派越野的澎湃性能。仰望U8前脸采用较为前卫的设计风格,尺寸巨大且内部为点阵式设计的格栅搭配两侧可发光C字形灯组极具辨识度。此外,该车庞大体型让其散发着强大的猛兽气息,上下排列方式的灯组科技感十足。值得一提的是,仰望U8豪华版提供7种外观颜色供用户选择。 仰望U8豪华版侧面造型较为方正、平直,略微向外凸出的轮拱肌肉感十足。另外,仰望U8还采用了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进一步提升其时尚感。车尾部分,两侧造型锐利的尾灯组点亮后极具辨识度。尺寸方面,仰望U8豪华版长宽高分别为5319/2050/1930mm,轴距为3050mm。 内饰方面,仰望U8豪华版整体采用双环抱式星环设计,12.8英寸OLED星河曲面屏+23.6英寸的主副驾屏幕与内饰融为一体,整体看上去更显大气磅礴。在中控台下方两侧以及座舱中间,仰望U8豪华版采用饱满的圆柱体造型设计,犹如建筑大梁般在座舱之中支撑起内饰的结构,饱满而极具视觉张力。 此外,仰望U8豪华版其还搭载Hi-End级音响系统,22个扬声器可实现3D沉浸式音效。座椅方面,该车标配的智能随动座椅可基于实时路况信息主动调整侧翼,为腰、背部提供支撑。同时,座椅采用Nappa真皮打造且天窗内嵌悬浮式星空纹理。 值得一提的是,仰望U8豪华版具备了配备15+1种驾驶模式包括:10种驾驶模式、5项行驶功能,以及1套全地形自适应反馈系统。其中,10种驾驶模式包括:舒适、运动、经济模式以及山地/岩石、沙地、泥地、雪地模式等,满足用户在城市道路的日常通勤,以及户外等遇到的多种复杂路面。与此同时,针对更加极限的工况,仰望U8还提供了涉水、曲率引擎、极限续航模式可调,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多场景用车需求。不仅如此,仰望U8豪华版还支持5项行驶功能,包括仰望U8豪华版标志性的原地转向,以及蠕行功能、拖车行驶、防滑链、应急浮水。 不仅如此,云辇-P首发搭载在仰望U8豪华版上,在云辇-P系统的赋能下,仰望U8豪华版支持露营调平、超高举升、高度自适应等实用的场景功能。针对露营、探险场景中的地势起伏路面停车,通过传感分析、四轮高度独立调节将车身调整至水平状态,真正做到“一键露营”。 动力方面,仰望U8豪华版搭载了2.0L涡轮增压增程式发动机,并搭载前后双电机组成的电动四驱系统,电动机总功率达880kW,电机总扭矩为1280N·m,续航方面,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达180公里。 (图/文 网通社 杜金翼)
第六届顶科协在上海官宣,已有26位诺贝尔得奖主确认线下参加
凤凰网科技讯 9月20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中文简称“顶科协”)在上海宣布,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11月6日至8日在中国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举行。截至目前,已有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约百位海外顶尖科学家、逾百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以及国际组织嘉宾代表确认线下出席,其中包括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 WLA主席团成员——WLA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WLA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将在上海迎候全球同道。 已确认出席论坛的顶尖科学家“老朋友”包括2022&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奖历史上第五位两次获奖的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前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的居里夫人”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和梅-布莱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2016年拉斯克奖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前美国科学院院长、前《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阿尔伯茨(Bruce Alberts),2011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等。 据透露,本届论坛还将有十余位顶尖科学家“新面孔”首次亮相,其中包括以其名命名了多种人工智能算法的1986年图灵奖得主罗伯特•塔尔扬(Robert Tarjan)、被誉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的2012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影响生物工程多方面进步的2011年埃尼奖得主古格里·斯蒂芬诺伯罗斯(Gregory Stephanopoulos)以及被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赞誉为“网络领域最具创新性研究人员之一”的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迪娜·卡塔比(Dina Katabi)等。 围绕五个维度,论坛通过设置生命科学大会、智能科学大会、碳大会、青年科学家大会、量子分论坛、天文分论坛、“她”论坛、莫比乌斯论坛等20余场专题会议,邀请与会嘉宾共同谋划通向未来的应对方略,以期为世界注入信心、重塑韧性,每场会议均由中外两方顶尖科学家共同担纲学术主席,为论坛制定学术框架与议题。 暌违多时的线下盛会让科学家们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和碰撞充满期待,希望能带来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和思考洞察。为此,本次论坛中首次设置顶尖科学家“前沿讲堂”,将安排约60场顶科学术报告会,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智能科学、信息技术、经济学等;同步首次组织青年科学家HUB,为青年科学家开辟分享交流的独立场域。 顶尖科学家们对本届顶科年度主题也提出了期望与建议。多位科学家认为“科学引领变革”的提出“正当时”,如此多的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这样宏大的问题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有助于“直击最紧迫问题的核心”。针对议题的五个维度,将会产生“很多有意义的建议”,“如何引领变革”也将“对科学教育提出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备受关注的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WLA Prize,中文简称“顶科协奖”)刚刚于本月14日正式揭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阿尔卡迪·涅米罗夫斯基(Arkadi Nemirovski),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运筹学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心、数学工程系名誉教授、高级科学研究员尤里·涅斯捷罗夫(Yurii Nesterov)共同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Karolin Luger)、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Daniela Rhodes)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名誉教授蒂莫西·J·里士满(Timothy J. Richmond)共同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五位科学家将出席11月6日于论坛期间举行的颁奖典礼,并参加系列获奖者学术分享和交流活动。 顶科协奖是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由WLA发起创设、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单项奖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为打造热烈、精彩、难忘的年度公众科学盛宴,将于11月5日(周日)开展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讲堂、科学T大会等先导活动,还将开展包括“全民问顶科”、“科学家请回答”、“科学嘉年华”、“小小记者团”等丰富多彩的公众科普活动、社交和文化交流活动。 本届论坛结束后,WLA计划与联合主办方鹏瑞公益基金会合作,共同邀请顶尖科学家们参加“顶科湾区行”活动,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展开互动交流,共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
美学者:美国不惜以阻碍科学发展为代价谋求霸权 令人感到悲哀
  国际在线专稿:香港《亚洲时报》网站9月18日发表美国学者、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前教授约翰·沃尔什(John Walsh)评论文章《中国在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文章高度评价中国科研质量及科研水平发展速度,指出美国政府为谋求霸权阻碍美中科技合作,妄图以此遏制中国发展。文章批评称,这一做法妨害科技进步,令人感到悲哀。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文章截图   文章详细介绍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调研结果。作者认为,当前美国正竭力遏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企图使两国科技“脱钩”,在这样的背景下,该自然指数调研结果意义深远。   自然指数追踪发表在82本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根据有关机构、国家或地区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等,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调研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2022年全年中国作者的“贡献份额”为19373份,美国为17610份。而在2016年,中国这一份额仅占美国份额的37%左右。自2016年首次追踪该数据以来,这种美国衰落、中国崛起的情形每年都在上演。约翰·沃尔什在文章中感叹道:“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在2022年全球被引用次数前1%的论文中,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分析结果,中国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在高校“贡献份额”方面,中国的份额也在持续上升。   此外,2019年中国大学培养了49498名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博士,而美国培养了33759名;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培养77179名STEM专业博士,或将达到美国(39959名)的两倍。文章认为,这些博士生作为人才资源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则有赖于向大学输送学生的基础教育体系。在这一方面,中国也“没有让人失望”。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在针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调查中,中国学生的表现“远超其他国家的同龄人”。   作者警告,美国企图与中国科技“脱钩”或许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从2011年提出所谓“重返亚太”开始,美国便试图削弱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现如今,军事方面,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持续增兵;经济方面,美国对中国施加制裁、关税和出口限制;科技方面则大搞芯片制裁。近期,签署44年之久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到期未获续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携1000名科学家联名向拜登致信抗议。文章嘲讽道,美国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美中科研合作项目数量从2020年到2022年间下降了15%,巧合的是,该数字刚好与拜登前两年支持率的下滑基本吻合。   约翰·沃尔什强调,美国的“脱钩”战略并没有奏效,中国与其他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间合作仍在持续增长。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科技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更应该与中国合作而不是竞争。美国妄图通过孤立中国实现对华遏制打压,以谋求全球霸权,甚至不惜妨害造福全人类的科学发展,这无疑是可悲的。(史赫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