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海信正式发布可折叠激光电视,百寸电视电梯轻松入户
百寸电视市场新革命。 9月19日,海信正式发布全球首款120英寸可折叠激光电视L5K,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超大尺寸电视的入户难、搬运难等问题,让超大尺寸电视能够进一步平民化及普及化。 在过去的两年里,激光显示电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2015年-2022年,中国激光电视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8.6%。在今年6月份,激光投影产品在线上的销售占比已经超过25%,从户外到家居,激光显示产品因为其高亮度、高色域等优点,正在成为影音爱好者的心头好。 在奥维云网的报告中,2023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的海信激光电视规模已经超越全部OLED电视行业的全规模,其中,零售额高出12.6%,零售量高出5.3%,在百英寸以上的电视市场,激光定时的销售占比高达65%。 近年来,激光电视成为不少用户的新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激光电视相比传统电视更健康护眼,另一方面则是激光电视在超大尺寸下,价格要低于传统电视,而且更便于安装和搬运。 以往100英寸及以上的电视基本上需要通过吊机进行运输,从阳台将电视吊入户主家中再进行安装,整个吊装过程不仅耗时漫长且危险,还可能产生高昂的安装费用,如果你的阳台安装了防盗网,还需要拆除部分防盗网才能入室,后期重建又是一笔支出。正是由于超大尺寸的电视在运输和安装方面都有着苛刻要求,导致价格已经明显下降的超大尺寸电视在市场上依然反响平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信可折叠激光电视L5K创造性的采用全新折叠设计,是行业内首款标配可折叠菲涅尔屏的120英寸激光电视,不仅可以将边框支架折叠存放,还可以将柔性屏幕卷曲保管,将屏幕的体积大幅度缩小,分体入户,轻松进入电梯,仅需四十分钟,就能完成从搬运到安装上墙的全套流程。 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实现真正的分体式设计,背后却有着众多困难。激光电视的屏幕要求平整度达到1/1000以下,否则就会出现画面瑕疵影响使用,如何在弯曲屏幕后让屏幕的平整度不受影响就成为首个难题。 在过去的两年里,海信的研发部门一直在探索从体式张力结构到可折叠张力结构的升级,在对屏幕结构进行升级的同时海信还与合作伙伴联手,研发下一代可以完全的高画质、高亮度菲涅尔膜片,这种以精密光学微结构材料制作而成的光学膜片,能够在弯曲后依然保有平整的表面,不会因此而损坏。 此外,海信激光电视L5K还获得了IMAX Enhanced认证,同时还搭载1T+NAS硬盘存储并提供高码率4K影片库,为追求高品质观影体验的用户提供院线级的视听盛宴。同时,海信激光电视L5K采用的也是菲涅尔无源抗光屏,整个屏幕由8层光学结构,每一层结构都能精准控制相应的光学指标,避免屏幕眩光和镜面感,在三米的视距即可观看百英寸巨幕。 海信激光电视L5K提供100英寸、110英寸和120英寸三个尺寸,新一代屏幕的厚度只有2cm,在不影响实际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将屏幕厚度进一步降低,让屏幕可以更无感的融入到客厅墙壁。此外,海信还对屏幕进行了瘦身,即使是百英寸级别的屏幕,重量也只有18KG,可以轻松安装到各类材质的墙壁上,无需担心珍贵的墙面遭到破坏。 超薄的身型让海信激光电视L5K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化身为家居装饰画,通过艺术画廊功能,用户可以将各种历史名作、照片等作为画作展示,成为客厅装饰的一部分。除了L5K系列,针对有着更高家装需求的用户,海信还推出了全球首款顶嵌式激光影院S8K,主机可以被镶嵌到天花板中进行隐藏式安装,让客厅的摆设更具一体化。 据了解,海信可折叠激光电视L5K 100英寸售价25999元;110英寸售价36999元;120英寸售价49999元。L5K系列新品全渠道将在9月20日接受预定。全球首款顶嵌式激光影院S8K 100英寸售价39999元;110英寸售价49999元;120英寸售价59999元。
英特尔基辛格:芯片制造技术是AI繁荣的核心
集微网消息,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计划让这家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芯片制造商东山再起,他认为该公司的技术对于人工智能计算全行业的繁荣至关重要。 基辛格发表讲话时指出,英特尔在人工智能生产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方面取得了进步。 基辛格试图激发人们对英特尔技术的兴趣。他认为,人工智能的使用不会仅限于大型云提供商的数据中心,这些提供商严重依赖英伟达公司的芯片。相反,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扩展到新的领域,包括现在垂死挣扎的个人电脑市场。 英特尔领导人重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其制造技术的承诺。他说,作为努力的一部分,名为Intel 3的芯片制造技术将准备在今年年底推出。 近日,英伟达作为人工智能加速器的主要提供商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基辛格表示,英特尔在自己的加速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其Gaudi2产品线甚至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 基辛格还表示,新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将包括第一个集成的“神经处理单元”,这将有助于加快PC中人工智能软件的速度。该芯片的第一个版本将随预装计算机在12月份上市。 除了试图赶上竞争对手之外,基辛格还向外部客户开放芯片制造,即使他们与英特尔的产品竞争。但进军所谓的代工业务将需要英特尔再次证明自己拥有尖端制造技术,基辛格承诺这将在2025年实现。
Apple Watch Series 9/ Ultra 2 首发评测:一个指尖艺术,改变了我使用微信的方式
8 年前的一个雨天,我撑着伞走在路上,Apple Watch 急促的振动提醒我来了一通电话。我瞄了一眼手表,经历了 3 秒的思想斗争,决定从裤兜里掏出手机。 Apple Watch 是一个解放手机的设备吗? 这是当年评测 Apple Watch 初代时的命题。 这 8 年来我的结论笃定:Apple Watch 并不是一个腕上 iPhone,它能在特定情境下分担手机的功用:看时间、看天气、收微信通知、健身或如厕时接个电话。输入能力的限制,使它在社交属性上更像一个接收器。 然而,发布会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手势却让我眼前一亮。 在过去一周,我戴着这块全新的 Apple Watch Series 9 出差、工作与生活。我惊讶地发现,这块与前作外观毫无区别的手表,给我带来的改变竟不亚于此前任何一代。 ▲ Apple Watch Series 9 全新粉色配色和 Ultra 2,均搭载全新 S9 芯片 单手回微信是「双指互点两下」的杀手级功能 双指互点两下是今年 Apple Watch Series 9 /Ultra 2 的独占功能,你可以用手势隔空操作屏幕。 当你执行这个手势时,腕部血流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苹果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心率传感器,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这个小动作。 借助 watchOS 10.1 测试版,我提前用上了这个功能,可能与 10 月的正式版本有些许差别。 双指互点两下只能在亮屏的状态下激活。双指互点瞬间,手腕会收到一个震动反馈。与此同时,屏幕上方会出现一个手势图标,默认点按的控件也会高亮出来。没什么延迟,但如果手势幅度过小,不容易激活成功。 经过一周的体验,我觉得它最大的用途,是回复微信。 过去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微信,我的操作通常是直接在通知中点击回复,选择预设消息。 如果预设内容无法满足需要,你有三种选择: 在逼仄的屏幕上使用全键盘。 在指尖上练书法。 或者等待几秒进入微信 app 使用语音转文字。 但凡你使用过这三种方式的一种,你都会乖乖地回归手机。 原因很简单:表面上 Apple Watch 绑定在你一只手腕上,但另一只手常常也没法闲着。但凡你捧着杯咖啡、打着雨伞或者握在地铁扶手上,你都无法操作。 而在 Series 9 上,流程全变了:手腕收到微信震动通知,抬腕,双指互点两次激活语音识别,口述,再次双指互点发送消息,一气呵成。 既解放右手,也无需劳烦手机。 iOS 17 大幅提升了语音识别的精准度,在几天的使用中,它的中文识别相当可靠,也支持中英混输。 整个交互过程是在通知系统里完成的,不需要进入微信 app 中。不过,如果对方炮语连珠连发条消息,Apple Watch 只能显示最新一条,了解上下文还得回到手机上。 当我推着行李箱走在机场,我只需时不时抬腕动动手指动动嘴皮,就能与同事交流。在健身房跑步时,手机丢在储物柜时,家人来了电话,我也不用急匆匆地翻包找手机。 Apple Watch Series 9 就像一个腕上的屏幕,它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提醒你,而你的手指和声音就是遥控器。 作为一个每天活在待办事项和微信通知里的职场人,微信是我解锁手机后首先打开频率最高的应用,毫无悬念地登顶了我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的榜首。 我常常自我反思:有多少时间真正花在了有价值的沟通上?简单几句附和,又需要频繁解锁手机多少次? 佩戴 Apple Watch Series 9 的这一周,手表舒缓了我的微信焦虑症,我也尝试改变机不离手的习惯,随之而来的是 iPhone 续航时间的变长。甚至有朋友反馈,我回复微信的速度变快了。 对于摄影师、旅行者等不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来说,Apple Watch Series 9/Ultra 2 也许能解救你许多个手足无措的时刻。 所以,双指互点两次是一个伟大的交互吗? 苹果对交互设计有着极强的洞察:键鼠驱动的 GUI、多点触控带来的双指缩放、Taptic Engine 为数码表冠带来齿轮般的细腻震感、Vision Pro 里的 Pinch and Hold……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小孩,也能轻易上手。 关键在于,这些操作都简单且直观,拖拽、滚动、捏合……与现实经验的一一映射让交互合乎逻辑。即便在不同的 app 和场景中,交互逻辑也始终保持一致。比如在任何二级界面,屏幕边缘右滑都代表着返回。 Double Tap 的手势命名同样存在于 Vision Pro 的交互中,相当于打开 app 和控件。但在 Apple Watch 中,双指互点两下的操作对象并不具备指向性——你不知道你可以在什么情况下双指互点,也不知道双指互点能带来什么。 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初学者带来一些困扰,苹果显然考虑到这个问题,若手势无法奏效,屏幕会出现手势左右摇晃的动效,仿佛向你摇头示意:这样行不通。 通过多次尝试,我总结双指互点目前支持的场景,通知和应用。 在通知场景中,双指互点两下相当于执行默认操作按钮。比如收到短信通知,双指互点两下等同于按下回复按钮。 同理,闹钟响起时,双指互点两下是默认按下跳过闹钟,很洞悉人性,不过我倒是希望苹果提供多一个选择。 在来电通知中,双指互点对应的就是接听,再次双指互点是挂断。我同样希望苹果能够更改设置,在手表上挂断骚扰电话,相信是比接听更高频的场景。 抬腕主屏下,双指互点两次默认滚动智能叠放,展示当下重要的小组件信息。不过我在设置中将其自定义为打开第一个小组件「正在播放」,实现隔空控制音乐的效果。 应用内的手势操作,目前只支持几个自带应用: 音乐:暂定/播放,或者切换下一首。 计时器:暂定/恢复、结束 秒表:停止/恢复。由于存在延迟,这个功能作用不大。 播客/ 有声书:播放/暂停 指南针:切换为海拔刻度 手电筒:在三种亮度模式间切换 相机遥控器:配合手机的相机 app,遥控快门时只需动动指尖。 总结下来,与应用内部的手势相比,通知类的即时手势反馈更为实用,尤其在电话和微信这些高频应用场景中。前者只是锦上添花,后者才是雪中送炭。 我也很期待开发者能够针对 Apple Watch 优化应用的通知,适配双指互点两下手势,目前能想到两个场景: 把微信、支付宝做进智能叠放,让用户无需掏出手机,单手唤出付款二维码。 当打车类 app 车辆到达上车点,用户可以直接手势回复预设内容,比如:我马上到,司机师傅请稍等。 无障碍衍生的小众功能,最终造福了你我 早在 watchOS 8 中,苹果就引入了 Assistive Touch 的辅助功能,为残障人士操控 Apple Watch 打开了大门。而这项功能在 watchOS9 发展为 Assistive Touch with Quick Actions。从此,互点、捏合等手势操作日臻完善。 没有这些针对少数人群的技术探索,就没有今年的「双指互点两下」。 在过往,每当大家听到「无障碍」时,总会本能地想到残障人士,觉得事不关己。但生活中常常都有手足无措的瞬间,我们也在时刻享受着「无障碍」的便利: 当你开车时目光注视前方,频繁看手机导航并不安全,以听的方式接受导航信息就是更无障碍的交互。而在当你行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语音也是比键盘输入更安全的方式。 我们都有变老的一天,都有视力衰退手脚不便的一天,我们都可能成为所谓的少数群体,推己及人,无障碍并不是残障人士的专属标签,技术的改进和简化也不是锦上添花。 在我看来,双指互点两下如同指尖上的艺术,它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数以千万的用户得以享受无障碍的便利。 ▲借助第二代超宽带技术芯片,手表找手机能显示距离和方位 今年 6 月 WWDC 之后,我有幸与 Apple Watch 软件的技术负责人 Kevin Lynch 交流了一番,我试图从他嘴里撬出一点新款 Apple Watch 的蛛丝马迹,就问他 Apple Watch 迭代的方向和原则是什么? Kevin 沉思了下,说他经常自我拷问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我们如何帮助与他人更方便地建立联系? 8 年后,同样的一个雨天,同样是腕上急促的振动,我恍然想起 Kevin 这句话,然后本能之下,扬了扬指尖。
AI生成个人写真一夜爆红!妙鸭相机上线免费体验:限首次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前不久,凭借9.9元AI生成个人写真的App妙鸭相机一夜爆红,火爆社交平台,各种AI写真在朋友圈刷屏。 今日,妙鸭相机官方宣布上线体验模式,所有用户可免费体验使用,只需上传1张正面照+7张不同角度的半身照,即可生成体验模式数字分身,不过,仅限首次免费。 据了解,不同于专家模式数字分身所附赠的30多套官方模板,体验模式仅赠送一套“都市正装照”模板。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保证写真效果,部分模板目前仅支持专家模式数字分身使用。 妙鸭相机表示,经过一个多月打磨,进行技术升级,可以通过仅8张照片,实现20张照片版数字分身7到8成的相似度。虽然体验模式跟9.9元的专家模式数字分身相比,效果还有一些差距,官方称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用户体验到AI写真的乐趣。 据悉,除免费的8张照片体验模式以外,通过技术优化,专家模式数字分身的上传照片门槛也下降到了15张。 此前,妙鸭相机制作数字分身时需要用户提供20张以上的照片,但有没有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这款AI写真软件出圈后的最大争议点。 尽管软件运营方于7月20日更新了用户协议,表示用户上传的照片不会用于识别和其他用途,但业内人士表示,在AI领域进入完善的产业形态前,用户应当谨慎使用此类应用软件。
任正非、孟晚舟接连发声!算力“起舞”?
中国基金报记者 冯尧 “突破算力瓶颈”、“构建第二选择”,这是孟晚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公开演讲中不容忽视的信息点。 近日,算力再度回归市场中心。罕见的是,华为两大旗帜性人物在短时间内接连谈及算力。 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8月20日的公开演讲中表示,华为将打造中国算力底座、做厚“黑土地”。而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也在日前直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 在业内看来,算力板块依然是当前高确定度的方向,目前各地智能算力中心建设中,算力方向将演变为以国内驱动为主。整个算力产业链近期已经出现不少催化因素。 旗帜性人物接连发声 在9月20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孟晚舟在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大小决定着AI迭代与创新的速度。“算力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 在演讲中,孟晚舟透露,华为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思路,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 “华为致力于打造中国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做厚‘黑土地’,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孟晚舟直言。 而就在一天前,市场也流传出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8月21日、8月26日与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基金会的谈话纪要。在谈话中,任正非直言,“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 作为华为两大旗帜性人物,任正非与孟晚舟接连谈及算力的重要性,实为罕见。实际上,华为对于算力领域的重视,在今年发布盘古大模型之时便可窥豹一斑。 华为云CEO张平安当时曾对记者提到,面对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GPU架构,华为昇腾AI算力集群希望成为AI算力的另一极。而盘古大模型正是基于鲲鹏和昇腾为基础的AI算力云平台所打造。 在今日二级市场上,算力产业链异军突起,算力租赁、光模块、液冷服务器等板块走势活跃。其中,南陵科技涨逾12%、拓维信息一度10%涨停。 国产算力平台崭露头角 当前对算力需求最大当属AI大模型。由于AI大模型参数级别庞大,需要强大的算力和硬件支撑。 以ChatGPT3.0为例进行拆解,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对于一些规模更大的模型来说,训练成本介于200万美元-1200万美元之间。 随着算力需求持续增长,AI服务器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Trendforce预估,预估2022年全球搭载GPGPU的AI服务器年出货量占整体服务器比重近1%,即约14万台。预计2023年其出货量年成长可达8%,到2026年预计全球搭载GPGPU的AI服务器出货量将达到22.5万台左右,2022-2026年CAGR将达10.8%。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AI算力市场将成为第二增长极。根据IDC预测,到2027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64亿美元其中非GPU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超过13%。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工业领域将成为主要应用领域。 实际上,当前以华为鲲鹏+昇腾为代表的的国产算力平台已用于国产大模型运行。根据华金证券一份研报,科大讯飞与华为推出的星火一体机基于鲲鹏CPU+昇腾GPU,其FP16(半精度浮点数格式)算力2.5 petaFLOPS。 而当下最为抢手的英伟达DGX A100, 其单节点包含8块GPU,可以输出5 PetaFLOPS的FP16算力。 智算中心批量规划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算力产业链近期还迎来不少催化因素。 据了解,目前多地政府已经出台算力规划,而三大运营商也在加速筹备智算中心建设,不少互联网厂商多地智算中心也在建设规划。这些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同时,也带来更为完善且健全的算力、算法基础设施。 其中北京提出,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生态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上海也提到,到2025年,预期上海市数据中心总规模能力达到28万标准机架左右,平均上架率提升至85%以上;数据中心算力超过14000PFLOPS (FP32) 。 深圳则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通过积极布局算力基础设施,预计2025年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项目。 此外,市场之前普遍认为算力订单落地低于预期,但近期已有上市公司逐步收获订单。 其中,中贝通信在9月6日和9月18日接连披露,该公司分别签订了3.46亿元的算力服务框架协议和1.8亿元AI算力服务合同。前者以H800设备为基础搭建算力服务平台,提供960P算力服务;而后者是济南超级计算中心向该公司采购智能计算中心的AI算力服务。 受算力订单落地刺激,中贝通信股价从8月11日的15.95元/股,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暴涨至30.13元/股(9月12日收盘),涨幅高达88.9%。 另外,润建股份也规划建设总规模为2万个平均功率6KW的机柜的超大型数据中心“五象云谷”云计算中心总投资约36亿元。第一阶段投入 2亿元采购行业内顶级算力服务器,提供最高可达2533Pops(lnt8)定点算力。 算力领域多个环节将受益 在业内看来,国内智算中心建设明确,后续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将会对算力多个环节产生增量。 华金证券认为,算力方向将演变为以国内驱动为主,国内驱动与海外驱动并行态势。其中国内驱动的逻辑为:基础设施方面,大模型出现带动AI服务器需求,数据中心不断扩容升级;内延方面,短距离传输、高速背板连接需求大涨;另外,在全国智算中心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得卡者则得生产力。 其中,在服务器方面,服务器作为算力的承载,随着大模型不断涌现,训练需求爆发,AI服务器的价值凸显。而交换机作为算力网络中枢,在智算组网下对高速率交换机升级迫切,400G交换机将拉动整体市场增长。 而在算力测算与算力租赁方面,据测算,2022年训练用算力为95Eflops,至2025年训练用算力749Eflops,复合增长43%。在算力总需求高增长背景下,智算租赁景气度提升。 而在芯片方面。据了解,英伟达H800芯片从8月份开始进入批量供应阶段,但目前AI芯片依然处于供应紧张状态。根据IDC此前统计,2021年中国AI加速卡市场中,按出货量口径计算,英伟达市场份额超过80%,国产化替代的需求持续提升。 因此,国产芯片未来将占据一席之地。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2年中国的AI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85亿元,到2027年将有望达到2164亿元。 编辑:乔伊 审核:木鱼
Intel 4 Meteor Lake 处理器,成了英特尔通往 AI PC 时代的入场券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英特尔的 Meteor Lake 处理器猜测纷纭,而在昨日举办的英特尔 ON 技术创新峰会上,Meteor Lake 神秘的面纱被正式掀开。 几个月前,英特尔推倒了以往的命名规则,将以后的英特尔处理器分为「酷睿」和「酷睿 Ultra」两大系列,里面又会细分出来 3、5、7、9 几个小系列供消费者选择。而 Meteor Lake 处理器就归属于酷睿 Ultra 系列。 Meteor Lake 处理器采用英特尔 Intel 4(7nm)制程工艺,是英特尔迄今为止能效最高的客户端处理器,并提供广泛的 AI 支持。 内部架构层面,Meteor Lake 由 CPU Tile(计算模块)、SoC Tile、GPU Tile(图形模块)、IO Tile 四个模块组成。 在英特尔 2022 年投资者大会上,英特尔 CEO 基辛格曾雄心壮志地描绘了「四年五个制程节点」的蓝图。而 CPU Tile 采用了英特尔新一代的 Intel 4 制程工艺,这也是该蓝图中里程碑式的制程节点。 在抵达 Intel 18A 的终点之前,Intel 4 制程工艺不仅首次采用极紫外光刻 EUV 技术,简化了制造流程,能耗比也提升了 20%。 这样的创新设计,代表着英特尔 40 年来最重大的架构转变,为未来 10 年的 PC 创新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以往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个芯片里,Meteor Lake 采用了分离式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制程工艺。 例如,CPU Tile 采用的是 Intel 4(7nm 工艺),而 SOC Tile 采用的则是台积电的 N6 工艺,能够灵活地优化性能和功耗。 此外,Meteor Lake 采用了 3D 高性能混合架构,在性能核(P 核)和能效核(E 核)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超低功耗能效核(LPE)。 一些低功耗模块将集中到一个区域,形成一个「低功耗岛」,平时只运行低功耗岛,关闭其他高功耗模块,能够大幅降低功耗。 台积电更先进的 N5 工艺则用于构建 Meteor Lake 处理器的 Arc GPU 系统。英特尔表示,其性能和每瓦性能是第 13 代 Alder Lake 处理器的两倍。 在 SoC 模块,Meteor Lake 还集成了英特尔首个 PC 端 AI 加速引擎 NPU,不仅比 CPU 和 GPU 更高效处理 AI 算法,还兼容 OpenVINO 等标准化程序接口,便于 AI 的开发和普及。 Meteor Lake 还支持新一代 IO 接口,比如 WI-Fi 7、 Thunderbolt 4、USB 4、PCIe 5 等等,遗憾的是,Meteor Lake 并不支持上一周刚刚发布的 Thunderbolt 5。 那这些模块是怎么「组装」到一起的呢?全新的 Meteor Lake 处理器将采用 Foveros 封装技术,在芯片内实现极低功耗和高密度的晶片连接。 可以这样理解,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常玩的乐高一样,先把不同的小模块做好,然后再把它们垒起来,就能做成一个大的芯片。 同时,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单个晶片大小,相同晶圆可以获得更多的晶片,提升每块晶圆获得芯片的数量,加速定制和上市。此外,还能够为每个区块选择更为适合的芯片工艺,发挥更佳的成本和性能表现。 在技术层面,Meteor Lake 自然不乏许多亮点,但我比较感兴趣还是 AI 层面。一切产品都得用 AI 重做一遍正在变成现实,而 Meteor Lake 处理器便是英特尔抬出的底牌之一。 正如前文所说,Meteor Lake 中的 NPU 部分是一个专门为 AI 任务设计的部分,它非常节能,可以持续地运行和处理 AI 任务。 Meteor Lake 的 CPU 部分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适合那些需要快速决策和低延迟的轻量级 AI 任务。而 GPU 部分具有性能并行性和高吞吐量,在处理与媒体、3D 应用程序和图形渲染有关的任务时非常擅长,能够同时运行处理大量 AI 任务。 以往我们聊到 AI 计算基本都是云计算,但云计算+客户端计算+边缘计算才是未来。 事实上,云端 AI 虽然提供可扩展的计算,但也存在局限性,拥有着依赖连接、高延迟、部署成本高以及隐私担忧等种种弊端,而借助 Meteor Lake 处理器将 AI 引入客户端 PC,将提供低延迟计算。这种低延迟计算与连接无关,在成本更低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保护隐私安全。 昨日的英特尔 ON 技术创新峰会上,英特尔 CEO 基辛格在峰会上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们正面向 AI PC 的新时代。」 AI 将通过云与 PC 的紧密协作,进而从根本上改变、重塑和重构 PC 体验,释放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基辛格表示,未来开发者可使用行业标准 AI 开发套件,电脑软件可以调用处理器的各项 AI 处理能力,且新款处理器计算能力更强大,甚至支持复杂的本地 AI 计算。 同时普通用户的计算机将内置各种已训练微调好的 AI 模型,用户只需发出指令,就能让电脑代替人类完成繁琐的工作。 在英特尔的规划愿景中,从 Meteor Lake 处理器开始,英特尔会将 AI 广泛引入 PC,带领数亿台 PC 进入 AI 时代,同时庞大的 x86 生态系统也将会提供更广泛的软件模型和工具。 Meteor Lake 处理器将于 12 月 14 日发布,届时可以看看实际的效果如何。这位 PC 时代就站在山巅的王者,正对 Meteor Lake 处理器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机构: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需求正反弹,预计年均增长4.1%
集微网消息,研究机构Canalys此前已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的数据,共出货4400万台,9月19日再发布了更详细的统计数据及分析预测。机构分析师Jack Leathem表示:“受益于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穿戴市场正在重新焕发活力。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也正在反弹,这促使厂商进一步满足特定的消费者需求。” 统计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苹果、小米、华为为排名前三的可穿戴腕戴设备品牌,其中苹果出货量810万占比18%,小米出货480万占比11%,华为出货430万占比10%。排名第四、第五的品牌分别是Noise、Fire-Boltt,除此之外的其它厂商合计占比47%。 Canalys表示,基础手表的崛起提升了整体市场表现,市场份额达到44%;基础手环出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二季度为19%;较高价位的智能手表占比约为36%。2023年第二季度,基础手表在印度市场继续保持73%的惊人增长,突显了印度可穿戴腕带市场的活力。印度厂商和华为、小米、华米,凭借基础智能手表带动了全球可穿戴市场的表现。 机构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厂商正逐渐明确的细分市场发展趋势,从而提高竞争力。消费者可以找到价格实惠、功能更全面的入门级产品,而高端产品凭借更优秀的屏幕技术、产品功能和更精美的外观,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也导致平均售价上涨。 产品价格方面,佳明、苹果智能手表专注高端市场,平均售价超过450美元;华为平均售价为150至200美元,小米平均售价约为50美元。 机构表示,尽管短期经济因素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追求性价比较高的可穿戴设备,但持久的吸引力仍在于稳定的质量和健康数据的长期积累。受消费者需求转变,预计全球可穿戴腕带市场将在2027年之前以4.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 (校对/赵月)
Intel AI软硬秀肌肉:酷睿Ultra发布时间官宣,2024年更有288核心
快科技现场报道:北京时间2023年9月20日凌晨,Intel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办第三届Intel on技术创新大会,上演了一场AI的盛宴。 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从云端到网络,从边缘计算到消费者客户端,Intel AI正无处不在,为各种各样的工作负载、应用场景提供加速。 Intel CEO帕特·基辛格在开幕主题演中表示:“AI代表着新时代的到来,让所有人迎来更美好的未来。对开发者而言,这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商业机遇,以创造更多可能,为世界上的重大挑战打造解决方案,并造福地球上每一个人。” 基辛格特别强调了AI对于“芯经济”(Siliconomy)的强力推动——芯经济由Silicon(硅)、Economy(经济)两个词组合而成,代表在芯片和软件推动下不断增长的经济形态。 半导体正是维系和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源动力,而更充足、更强大、更具性价比的处理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组成。 数据显示,全球芯片产业价值已经达到5740亿美元,而由此驱动的技术经济(Tech Economy)价值约有8万亿美元,也就是芯片产业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多达14倍的成效。 在这个无处不AI的时代,要想把AI真正落到实处,强大的硬件算力、丰富的开发工具这两只手都必须足够强有力,而这种软硬兼施的实力,正是Intel的看家本领。 硬件方面,从通用CPU处理器,到GPU加速器,到集成NPU单元,再到AI加速器,Intel都在全范围拥抱AI。 代号Meteor Lake的第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将于12月14日正式发布,首次集成NPU神经网络单元,拉开AI PC时代的大幕,通过云与PC的协作,从根本上改变、重塑和重构PC体验。 酷睿Ultra还是Intel首次采用Foveros封装技术、Chiplet芯粒设计的消费级处理器,还会首次采用Intel 4制造工艺,并集成独显性能的锐炫核显。 大会现场,Intel展示了全新AI PC的众多使用场景。 比如正在视频会议中的时候,如果有人来访,酷睿Ultra PC就会智能提醒你。 在你起身离开电脑、与客人说话的时候,PC会自动将两个场景分开,视频会议中的参会者听不到你和客人的对话,客人也听不到视频会议的内容,互不打扰。 当你回到视频会议中,PC就会自动提炼你离开时的会议内容,甚至帮你翻译不同的语言。 所以,摸鱼终极神器? 比如非常流行的AI对话与辅助工具,在酷睿Ultra PC上既可以通过GPT联网运行,也可以通过Intel OpenVINO离线运行。 在离线状态下,无论是帮你回答日常问题,还是提炼工作内容,包括撰写邮件,都不在话下。 创业公司Rewind甚至可以帮你在视频中搜索过往内容。 事实上,不少AI创业公司已经在使用酷睿Ultra加速自己的业务。 比如Deep Render,开发了全球首个实时神经视频压缩技术,可以利用AI加速,获得同等码率下更清晰的视频画质。 宏碁也展示了一款基于酷睿Ultra处理器的笔记本,在轻薄的身材下就可以轻松完成各种AI任务。 宏碁COO高树国表示,宏碁与Intel团队合作,通过OpenVINO工具包,共同开发了一套宏碁AI库,可以充分释放酷睿Ultra平台的性能潜力。 Intel还大方地公布了酷睿处理器后续路线图,明年将会看到下一代Arrow Lake,升级为Intel 20A制造工艺,并现场展示了一批测试芯片。 这将是Intel首个应用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的制程节点,意义重大,将按计划在2024年做好投产准备。 再往后的Lunar Lake继续使用Intel 20A工艺,预计重点升级架构。Intel甚至全球首次现场展示了Lunar Lake的实际运行,表明进展相当顺利。 继续往后是Panther Lake,制造工艺继续升级为Intel 18A,将在2024年拿到实验室样片,2025年推向市场。 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端,12月14日将会正式发布代号Emerald Rapids的第五代可扩展至强,也就是和酷睿Ultra同一天。 Emerald Rapids可以视为现有第四代Sapphire Rapids的一个升级版本,平台兼容,Chiplet设计由四芯片简化为双芯片,但增加到最多64核心128线程,在同样的功耗水平下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存储速度。 2024年上半年,Intel将推出全部采用E核能效核的Sierra Forest,此前披露最多144核心144线程,现在又宣布,Sierra Forest还可以通过双芯片整合封装的方式,做到288核心288线程,预计可使机架密度提升2.5倍、每瓦性能(能效)提高2.4倍。 紧随其后的是全部采用P核性能核设计的Granite Rapids,AI性能对比四代至强预计可提高2-3倍。 Sierra Forest、Granite Rapids都会采用Intel 3制造工艺,已经完成了样片,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好投产准备。 到了2025年,我们将看到代号Clearwater Forest的再下一代至强,和Sierra Forest一样采用能效核设计,保持平台兼容,但升级为Intel 18A制造工艺。 Intel正全力推动四年五个工艺节点的战略,它们既用于自家产品,也会用于外部客户代工,也就是Intel代工服务(IFS)。 其中,Intel 4将在酷睿Ultra处理器上首发,目前已投入量产,正在提升产能。 Intel 3不会出现在酷睿上,而是仅用于至强,包括明年的Sierra Forest、Granite Rapids,目前已经做好了投产准备。 Intel 20A主要用于消费级产品,包括Arrow Lake、Lunar Lake,将按计划在2024年做好投产准备。 Intel 18A预计会成为一代主力,消费级的Panther Lake、服务器级的Clearwater Forest都会用它,外部代工也已经拿下了Arm、爱立信等客户。 目前,Intel已经向代工客户发放了18A工艺PDK(工艺设计工具包)的0.9版本,距离正式版只有一步之遥。 多个测试芯片项目也都在进行中,预计2024年可以拿到实际硅片,2025年投产。 有趣的是,Intel首次在工艺路线图上列出了18A之后的三代工艺,分别临时称之为Next、Next+、Next++。 其中,18A之后的下一代,将首次正式使用ASML的全新高NA EUV光刻机。 为了推进多代工艺快速演进,Intel可是砸出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仅仅在美国就会投资多达1000亿美元,升级位于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的晶圆厂。 美国之外,Intel要在德国要建设新的晶圆厂,在波兰、马来西亚建设新的封测厂。 AI加速器方面,Gaudi 2已经落地,在中国也正全力推进应用。 下一代的Gaudi 3将把制造工艺从7nm升级到5nm(预计还是台积电),带来的性能提升堪称一次飞跃: BF16算力提升4倍,计算性能提升2倍,网络带宽提升1.5倍,HBM高带宽内存容量提升1.5倍。 从示意图上看,Gaudi3的主芯片将从单颗升级为两颗整合,HBM内存则从6颗增加到8颗。 继续往后,就是代号Falcon Shores的全新一代加速器,Intel首次将x86 CPU至强、Xe GPU加速器融合在一起,官方称之为XPU,类似AMD Instinct MI300A。 按照Intel之前给出的数字,对比当今水平,Falcon Shores的能耗比提升超过5倍,x86计算密度提升超过5倍,内存容量与密度提升超过5倍。 随着Chiplet芯粒应用越来越广泛,各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为此,阿里云、AMD、Arm、谷歌云、Intel、Meta(Facebook)、微软、NVIDIA、高通、三星、台积电等行业巨头去年共同发起成立了“通用芯粒高速互连开放规范”(UCIe),组织成员已经迅速增加到120多家。 UCIe是一项开放标准,可以解决多IP集成整合的障碍,让不同厂商的芯粒可以协同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不用负载和应用的扩展需求,尤其是AI。 在大会现场,Intel展示了基于UCIe规范的测试芯片封装,代号“Pike Creek”。 它通过EMIB先进封装技术,同时整合了基于Intel 3工艺的Intel IP芯粒、基于台积电N3E工艺的Synopsys IP芯粒。 说完硬的,再看软的。 目前,Intel Developer Cloud开发者云平台已全面上线,可帮助开发者利用最新的Intel软硬件进行AI开发,全面支持CPU、GPU、NPU,包括用于深度学习的Gaudi2加速器。 Intel还授权开发者可以使用Intel最新的硬件平台,比如即将发布的Emerald Rapids第五代至强,以及GPU Max 1100/1550数据中心加速器。 使用Intel开发者云平台时,开发者可以构建、测试、优化AI以及科学计算应用程序,还可以运行从大小不同规模的AI训练、模型优化、推理工作负载,以实现高性能和高效率。 这套云平台建立在oneAPI这一开放的,支持多架构、多厂商硬件的编程模型基础之上,代码具备很高的可移植性,因此开发者无需考虑硬件和编程模型的差异,从而节省开发时间、加速产品开发。 Intel AI推理和部署运行工具套件OpenVINO升级为2023.1版,包括针对跨操作系统和各种不同云解决方案的集成而优化的预训练模型,包括多个生成式AI模型,例如Met Llama。 ai.io、Fit:Match现场展示了如何使用OpenVINO来加速,比如ai.io借助OpenVINO评估运动员的表现,Fit:Match通过OpenVINO帮助消费者找到更合身的衣服。 最后是Strata项目,以及边缘原生软件平台的开发。 该平台将于2024年内推出,提供模块化构件、优质服务和产品支持。 这是一种横向扩展智能边缘和混合AI所需基础设施的方式,并将Intel和第三方的垂直应用整合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帮助开发人员能够构建、部署、运行、管理、连接和保护分布式边缘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 毫不客气地说,Intel是当今最有资格让AI无处不在的顶尖企业,可以说唯一拥有全套软硬件AI解决方案。 无论是酷睿/至强CPU通用处理器、GPU/AI独立加速器、NPU神经网络加速单元,甚至是神经网络芯片、量子计算芯片,还是先进的制程工艺、封装技术,抑或各式各样开放的、统一的开发平台与工具套件,还有领先的行业标准规范,Intel都走在了AI时代的前列。 在某些特定方面,Intel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论综合素质,还真找不到可与之匹敌的。这也是为什么说Intel早已不是一家单纯芯片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Intel的各项技术和产品创新都在加速,期待越来越精彩的表现!
Inte史上最大变革!酷睿Ultra架构、技术深入解读,一分为四绝了
8月底去了趟马来西亚,一方面参观了Intel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居林的封测工厂、实验室,另一方面参加了Meteor Lake技术分享,全面了解了第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的架构设计、技术特性。 现在,终于可以和大家分享了! 首先再“科普”一下1代酷睿Ultra、14代酷睿的关系,因为Intel这次的产品和命名体系确实有点混乱,别说普通玩家,很多业内人士也一直分不清…… 今年6月15日,Intel正式公布了全新的酷睿Ultra品牌,第一代产品代号Meteor Lake,采用全新的Intel 4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全新的分离式模块化架构、全新的CPU架构与3D高性能混合架构、全新的锐炫GPU核显、全新的NPU AI引擎,可以说是Intel第一颗微处理器4004 1971年诞生以来,变革最大的一代。 不过比较可惜,Intel 4工艺第一次登场和之前的14nm、10nm有些类似,性能上还未达到足够高的水准,所以只能用于笔记本移动平台的主流H系列、低功耗P系列,分为酷睿Ultra 9/7/5三个子系列。 对于桌面S系列、顶级游戏本HX系列,将在原有Raptor Lake 13代酷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包括增加E核并扩大缓存、提升频率、加速内存等,也就是Raptor Lake Refresh 14代酷睿,继续使用LGA1700接口,继续兼容600/700系列主板,分为酷睿i9/i7/i5/i3四个子系列。 此外,超低功耗的U系列也会是13代酷睿升级版,但命名为一代酷睿(注意没有任何后缀),分为酷睿7/5/3三个子系列。 今天的主角,就是Meteor Lake酷睿Ultra,但这一次,我们只讲它的架构设计、制造和封装工艺、技术特性。 具体的型号命名、规格参数、性能跑分,将在12月14日正式发布的时候公开。 14代酷睿预计还是分为两步走,其中高端的K/KF系列下个月首先登场,主流和低功耗系列大概率也要到CES 2024。
蔚来手机首批仅5万台,三星供6.8英寸OLED屏
集微网消息 NIO IN 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将于9月21日举行。蔚来将首次介绍全栈技术布局,并发布全新移动互联产品。这款全新移动互联产品很可能是蔚来首款智能手机。 供应链消息人士向集微网透露,蔚来首款智能手机将采用三星显示6.8英寸Dynamic AMOLED 2X屏幕,分辨率为3088x1440,峰值亮度高达1750nits,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首批订单量5万片。 蔚来手机此前现身跑分平台安兔兔,该机型获得1360974分的成绩,确认搭载高通骁龙8 Gen 2领先版移动平台。 工信部政务服务平台显示,蔚来手机支持2G(GSM)、联通3G(WCDMA)、CDMA、移动+联通4G(TD-LTE/LTE FDD)以及5G等网络制式以及100W快充,拥有16GB RAM+1TB ROM 以及 16GB RAM+512GB ROM 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手机还将搭载UWB超宽带技术,这意味着蔚来手机有望被用作蔚来汽车的数字钥匙。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如果不造手机,相当于自己家的车钥匙在对方手上。” 蔚来手机与蔚来汽车将深入融合,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车机交互体验。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曾表示:蔚来手机能够与蔚来的车机进行更加深度的绑定,并且绝对不会在蔚来手机里面挂广告,坚决不靠广告挣钱。 但是蔚来只是智能手机行业的新兵,缺乏丰富的技术积累,很难造出一部让人惊艳的产品。针对蔚来首款智能手机,李斌表示,第一款也不要期望值太高。他认为首先要把产品基础体验做好,包括省电、稳定性等基础体验,还有操作的流畅性。 现实虽然骨感,但是蔚来的理想非常丰满。李斌曾表示,蔚来计划每年开发一款新手机,以此与苹果公司的产品更新策略相仿。他透露,蔚来手机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发布,并实现交付,预计售价在5000至7000元之间。
可连续弯折20万次以上!荣耀V Purse确认采用京东方屏幕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昨天晚上,荣耀在上海正式发布荣耀V Purse外折屏手机。在各种创新技术的加持下,荣耀V Purse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尝鲜选择的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时尚风向标。 据京东方官微介绍,荣耀V Purse搭载了京东方提供的7.71英寸柔性OLED屏。在常温条件下具备可连续弯折20万次以上的耐用性,展开后屏幕仍然保持轻折痕,实现了超薄机身与超强屏幕性能的结合。 该屏幕的分辨率为2348×2016,支持90Hz屏幕刷新率和240Hz触控采样率,局部峰值亮度最高达1600nits。虽然没有使用三星的屏幕,但是京东方的柔性屏显示效果也并不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荣耀V Purse还采用了京东方自主研发的Q9发光器件,支持2160Hz的PWM高频调光,最大程度降低屏闪对眼睛造成的危害。 由于屏幕裸露在外,外折屏手机的屏幕抗磨损及抗摔性能也备受关注。荣耀给出的对比友商数据显示,荣耀V Purse的屏幕耐磨性能提升了300%,耐摔性能提升了250%,耐压性能提升270%,耐蚀性能提升300%。 其它配置方面,荣耀V Purse搭载了骁龙778G芯片,机身内置4500mAh青海湖双电池,支持35W快充。后置5000万像素主摄摄像头(f / 1.9光圈)+1200万超广角微距二合一摄像头(f / 2.2光圈)。 价格方面,荣耀V Purse 16GB+256GB售价5999元、16GB+512GB售价6599元,将于9月26日10:08限量开售。
赵明:祝贺华为Mate 60系列+麒麟回归,想跟老同事过过招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昨晚荣耀正式发布了全球最薄的折叠屏手机——荣耀V Purse。 发布会之后,赵明在采访中回答了对于华为Mate 60系列+麒麟芯片回归的看法。 赵明表示:应该说是一个优秀的,有竞争力的,充满想象力的品牌回归,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地热闹。最近的手机圈,或者整个手机行业来讲,让我们非常地高兴,大家的关注点几乎都放在了手机行业当中,这是多少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他认为,一个强大竞争对手的出现,会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去奔跑,彼此去竞争比较消费者的体验,去比较和竞争未来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这对行业来讲是一个非常激动的事情。 同时,赵明表示对于老同事的成就表示由衷的祝贺。 他强调:“对于荣耀而言,我们要用更好更惊艳的产品,更加具有想象力的产品,去赢得与华为的竞争,这才是对我们曾经的老同事最好的致敬。” 其实目前荣耀已经积累出了很多行业顶级技术,比如行业独此一家的3840Hz超高频PWM调光屏幕,让手机更护眼;青海湖电池做到了超薄的形态,并且续航能力更强。 荣耀Magic V2曾是行业最轻薄折叠屏手机,如今又被自家的荣耀V Purse刷新纪录,成为行业顶级。 赵明甚至提到,即使是华为最强的通信技术方面,荣耀也有自己的技术——C1芯片。 荣耀希望在方方面面去与最强的对手过招,从而也让自己变得更强。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