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比亚迪回应美国汽车业罢工:让拜登脸上无光 令产业雪上加霜
比亚迪美洲区总裁李柯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比亚迪美洲区总裁李柯周五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美国汽车行业正在上演的大罢工。她表示,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罢工恰逢美国总统拜登寻求吸引制造业投资之际,(让他脸上无光),“损害”了美国汽车产业。 李柯周五在墨西哥城接受采访时称:“所有(美国)汽车公司都面临电动汽车挑战,他们本就已经很艰难。美国为电动汽车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这次罢工正在吓跑所有人。” 比亚迪没有进入美国乘用车市场的计划,但该公司正在美国销售电动公交车。李柯此前表示,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为购买北美制造的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这使得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运营的成本过高。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比亚迪将目光投向美国南部邻国或拉丁美洲其他地区。李柯透露,在宣布计划在巴西开设一家工厂后,该公司正在考虑在墨西哥建造一家电动汽车工厂。本周,比亚迪已在墨西哥推出了新款海豚微型汽车。比亚迪还与墨西哥零售商Liverpool合作,在后者的门店销售汽车,并提供充电站。去年,比亚迪宣布向墨西哥新能源交通供应商VEMO出售1000辆汽车,以扩大其电动出租车车队。它还与墨西哥企业集团可口可乐凡萨瓶装公司、奶制品企业Lala、烘焙企业Bimbo和水泥企业集团墨西哥西麦斯合作,供应电动卡车。 比亚迪获得了“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该公司还一直在巴西和智利投资锂生产。智利是锂储量最大的国家。另外,比亚迪也在评估在墨西哥的原材料选择。“比亚迪现在是一家领先的电池制造商,所以我们在全球需要大量的锂。”李柯表示。 有人担心,墨西哥与美国市场的密切关系会损害比亚迪。李柯对此不屑一顾,“实际上,我们去过墨西哥的许多州,他们的州长都欢迎我们。他们真的希望比亚迪在他们的州投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电价疯涨,充电桩没有割韭菜的命
作者|包校千 编辑|廖影 中国充电桩市场竞争激烈,充电需求旺盛,但盈利困境仍然存在。充电桩运营商面临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 充电桩市场竞争激烈,民营资本服务商占据市场份额的90%以上。 • 充电桩运营商普遍亏损,盈利困境仍然存在。 • 新能源汽车充电价格上涨,但充电桩运营商并未赚走车主的钱。 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做大了充电桩市场的蛋糕,却也因玩家众多,变为了一个充分竞争和内卷的市场。 即便如此,面对旺盛的充电需求,新一轮跑马圈地开始了。只不过这一次进场的,是背负着能源转型重任的石化巨头们。 9月19日,壳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深圳机场充电站投入运营。这个国际石油巨头正铆足力气向充电站倾斜投资,目前已在中国建成的800座充电站,多达2.5万个终端组成的充电网络,仅仅是刚刚开始。 活跃的不只有外资,国内石化企业也在大手笔投资建站。例如中石油日前豪掷15亿,收购充电桩企业普天新能源100%股权,其直言“要抓住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向充电桩市场大步迈进。 按照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今年7月,国内692.8万台的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同比增加74.1%,迅猛增势之下,1:2.6的桩车比,说明作为新基建的充电桩市场远未饱和。 “大象转身”的背后,很多人也在好奇,在市场格局早已锁定的当下,他们将如何发起攻势?而被外界调侃“一度电只赚两分钱”的充电业务,又将如何摆脱盈利困境? 01 盈利之困 当前,国内充电桩Top级运营商,大致可归类成这三大阵营:一是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服务商;二是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新能源为代表的国家队;三是直接向用户提供充电服务的主机厂。 按照当下国内充电市场的份额排名,90%以上的用户和订单掌握在第三方运营商,也就是民营资本服务商的手中。凭借先发优势和资本助推,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这三家头部企业的充电设施超过30万台,占总量的17%以上。相比之下,“国家队”仅占充电设施总量的约5%。 虽然充电站和加油站都是汽车产业链的下游基础设施,理论上会由“国家队”强势主导,但实际上他们对于充电桩的投资是比较谨慎的。 “谁都知道,只有规模化之后才能盈利,但如果要实现这样的充电网络覆盖,就要投钱和烧钱。”某产业基金投资人坦言,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不高、回报周期长,是充电桩市场的现状。他们曾在2020年前后投过三个充电站,但当时切入赛道已为时已晚,竞争格局基本已经锁定。 而他们面临的劲敌,正是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 传统企业不仅决策周期长,对于新鲜事物往往也更为保守。而这三家企业之所以地位难以撼动,主要是他们与蔚小理几乎同时期进入新能源市场,也是国内最早一批的充电桩企业。 先发优势让民营充电桩运营商吃到了第一波红利,特别是享有选址的优先权。“充电站点位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它直接决定了车流量和充电桩利用率。”某离网充电服务商表示,在稳定流量的情况下,他所接触到的一些运营较好的充电站,一到两年就能回本。 然而,部分充电站快速盈利并不能代表整体经营情况。大多数充电站由于利用率不高,迟迟不能盈利。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目前中国市内充电桩的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 10%,即一天 24 小时中,只有不到 2.4 小时有人使用,高速充电桩的利用率更是不到 1%。 某头部券商新能源分析师也指出,盈利能力是充电运营商的一大难题,即便是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充电桩运营商,也一直在亏损。行业龙头企业虽然具有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显著,但强硬件和资本密集型投入,让很多企业很难熬到收益率回正。相当于盈利的充电站,赚来的钱都用来补新建站的钱窟窿。 行业人士算了一笔账,以10个120kW的充电桩(1200kVa)为例,充电桩+10kV接线费+调试费+箱式变电箱的采购成本需要至少50万元,1000座充电站就是5亿元起步,这还不算环网扩容和基建费用。 这两年,一些运营车辆去到集中式的场站充电。运营商为了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增加了餐饮区、休息区等建设类成本支出,导致单座充电站的初始投资成本进一步被抬高。 即便处于领跑位置的企业,也没有尝到甜头。作为典型的后周期市场,充电桩需要资本密集投入,回报周期至少3-5年。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虎嗅:“前期各家通过大规模硬件铺设,目的是跑马圈地拿牌照。为了抢占优质点位资源,不惜打价格战,导致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之后若有产品换代,充电站回本难度就会更高。” 2015年,国内的充电站保有量仅有1069座,2019年增长到了3.6万座。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11.1万座。行业人士认为,随着一线城市的优质点位被抢占一空,充电桩市场将从过去的粗放圈地,逐步转向基于精细化运营的有序扩张,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 02 电价涨了 近段时间,被电动车车主诟病最多的,便是肉眼可见的充电价格上涨的问题。 自7月份以来,北京、上海的电动车主明显感觉到,充电费贵到快和油价持平了。甚至电价翻倍的涨幅,让很多人都以为充电桩企业打算割车主的韭菜,和共享充电宝一样闷声发财了。 钱真的被充电桩运营商赚走了吗?答案当然不是。 一般来说,充电费包含电费和服务费。其中电费是运营商代收,然后一分不差地上交给电网。也就是说,服务费才是运营商的真正收入。至于电价涨到多高,都和充电桩运营商没关系。而服务费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点位,平均每度电在0.3元到0.7元之间。这是早期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玩家协定好的基准价格。 让人疑惑的是,既然只能靠服务费赚取微利,为什么还要涨价伤害车主感情呢?实际上,近期充电价格上涨并不是充电桩运营商合谋的行为。 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指出,除了每年夏季用电高峰之后,电费都会在这个阶段上涨外,部分地区调整了峰值电价,尤其是把原来中午12点到下午14点的平价时段,调整为尖峰时段。“这正好是很多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交班时间,或者是中午休息时间和充电的时间。”例如上海,尖峰和平谷的电费价差最大达到了一度电1.89元,“这是导致7月份以来大家普遍感受到电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告诉虎嗅,尖峰电价本身是受国家调控,由发改委预先制定好价格,等到特定季节和时间,各地就必须遵循尖峰电价的规则。 “为了降低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运营商其实做了动态的价格调整的。”该行业人士如是说。例如在峰时电价和尖峰电价时段,运营商会把服务费降低到每度电0.3元到0.4元;等到谷时电价,服务费再调整到0.6元到0.8元,从而把电价波动的范围拉小。 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 当然,由于国内充电桩运营商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地区确实上调了服务费。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统计,全国的充电服务费平均在一度电4毛钱左右,和以前激烈的低价竞争相比,服务费的上浮,其实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价格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国内充电聚合平台快电用“0服务费”的方式“奇袭”,此举虽然讨好了用户,却在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不仅导致特来电、星星充电宣布退出快电平台,甚至还被成都35家充电企业联合围剿和抵制。 快电面向全国VIP会员,服务费直接降至0元(8月16日凌晨) “其实通过降低服务费抢流量获客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但毕竟现在桩企更看重现金流,所以各家企业紧守行业的底线,表现得比较克制。”上述行业人士表示,一旦突破了这个底线,用极低的定价去抢市场,很难被市场容忍和接受。 03 格局重塑 眼下,随着新玩家闯入充电赛道,他们很可能会用另一种业务逻辑和发展模式,开启行业下半场的角逐。 从资本角度来看,充电桩市场近期呈现出了一大趋势,那就是由过去的社会资本主导,转向大基建投资,国有资本和产业资本伺机而入。 这些企业选择当下“卡位”,正好赶上了三四年前投建的充电站,需要翻新或汰换设备的阶段,因此给充电市场的第二轮投资创造了条件。 充电市场的竞争固然激烈,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充电桩运营市场逐渐迎来盈利拐点,充电桩市场已进入整合期。 其中,中石油今年以来多次布局充电桩产业。其收购的普天新能源,公共充电桩数量达2.4万台,在全国充电运营企业中排名第15。这笔交易的完成,意味着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后,可以借助较大的充电桩规模一举跃升至行业靠前的位置,不失为最快逆袭的途径。 然而,来自普天的2.4万台公共充电桩,并不能满足中石油的“胃口”。按照中石化的计划,2025年充换电站要完成5000座的建设目标。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化的充换电站达2200余座。 北京东直门,普天充电站电动车充电桩提示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早在6月份,中石油就抛出充电设备招标采购的“大单”,金额高达5亿元,大规模的自建充电设备正在大步进行中。 对于中石油来讲,充电桩业务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代表了传统石油巨头向清洁能源巨头转型的一大突破方向。壳牌、BP等大型国际能源公司,近一两年间也在大量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扩大充电站的业务版图,并与中国合作伙伴绑得更紧。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资金体量较大的巨头进入充电桩市场,意味着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届时,那些运营能力、资金实力比较强的运营商,可以把过去极度分散割裂的运营商全部重新归拢。 壳牌首家360kW南京超充站 需要注意的是,充电站本质上和加油站一样同属于基建。“如果国家队不入局,远期来看,行业会朝向充电宝的模式发展。但随着“三桶油”攻城略地,充电站运营迟早会演变为加油站的模式,行业格局将会彻底变化。”上述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所谓“充电宝模式”类似互联网的“千团大战”,基本上就是上半场各家通过大规模铺设硬件,然后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不断博弈,大家赚的是峰谷电价差和租赁价格,最后在市场的动态平衡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加油站模式”将由央企统一管理,市场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可以避免了价格战带来的恶性竞争,同时能给予业务长期不盈利的成长空间,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效益。
丰田电动车翻身的希望,只剩这块续航1000公里的电池了?
日系车,似乎正面临着崩溃的转折点。 别说那些处于车市边缘的英菲尼迪、斯巴鲁等,即便是日产、本田、丰田这“日系三强”,进入2023年以后销量兵败如山倒。8月份,丰田销量减少了6.6%,本田和日产的销量分别同比下降了25%和28.9%。 归根到底,日系品牌在华销量的下滑,主要是新能源车市的冲击太大,那些畅销日系车一直以来的经济省油耐用优势,逐渐变得没有说服力,消费者对日系车的信仰也开始褪色。 丰田作为日系品牌中的“老大”,有资本在新能源市场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提高用户群体,但这种操作终究是饮鸩止渴罢了,想要抗住电动化时代带来的冲击,就需要在产品上找到更多的存在感。 近日,丰田公布了其固态电池开发的最新情况,确认在2026年将下一代电池技术应用在量产车上,该技术可以让纯电动车在10min后充满电,并且具备745英里(约为1199km)的综合纯电续航里程。与此同时,官方还将电池版本区分不同的属性,有的侧重于提高性能,有的着重降低成本,这无疑是更多家庭用户的首选。 续航焦虑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纯电动车主不可避免的情绪。按照目前的充电设施齐全度来看,续航焦虑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消退,唯有提高续航里程才能缓解,这也是众多车企正努力的方向。 纵观国内车市的量产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能够破1000km的有两个版本,分别为极氪001 2023款 WE版 140kWh千里续航套装(CLTC工况续航:1032km),以及埃安AION LX 2022款 Plus千里版(NEDC工况续航:1008km)。 但是,这两款产品的指导价分别为40.30万元和46.96万元,远超于普通家庭用户的购车预算,事实上这两个版本的销量都不算高。倘若丰田真的可以把续航破千公里纯电动车的价格打下来,说不定真的能够成功翻盘。 固态电池, 成为下一个重点领域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积极推纯电动车,即便是那些处于市场边缘的企业,也都希望通过纯电动产品实现销量上涨,但要想突出自家产品优势,直观地提高续航里程可能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 最近这些年,不少车企和电池供应商推出了最新的电池技术,不断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其次就是广汽集团的弹匣电池、特斯拉的4680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等等。 然而,当中绝大部分电池是液体电解质电池,相比之下,固态电池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方面,固态电池的性质比较稳定,即便在高温下也不会发生副反应,使用寿命也更长。另一方面,固态电池可以采用高电压和高比能量的电极材料,能量密度更高,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下限会被进一步拉高。 简而言之,基于电解液电池,通过改变结构、开发黑科技等方法来提升续航不过是“挤牙膏”,要想大幅度提高续航,更好的替代材料才是上策,谁先成功谁就能更快称霸市场。 小通了解到,宝马、奔驰、大众等品牌都计划在2025年前后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而在国产阵营中,上汽集团和清陶新能源成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比亚迪早在2017年就申请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发明专利。 现如今,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目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丰田在2022年就拥有了1331项固态电池的相关专利,当中包含电池结构、制造工艺和用料,远超其他企业。 因此,对于丰田宣布确认在2026年将下一代电池技术应用在量产车的消息,小通认为可信度很高,至少比其他没有透露多少固态电池进展的车企更可信。 丰田固态电池车, 能不能将价格打到20万以内? 前面提到,目前车市中已经有续航突破1000km的纯电动车上市,但受限于价格,愿意买这些车的用户太少。20万元以内才是普罗大众的购车预算,就问可以把成本降低40%的丰田固态电池车,能不能把价格打下来? 目前,车用三元锂电池的成本在500元/kW·h左右,一个75kW·h的电池组就需要37500元。有分析机构估算,固态电池在2026年的成本是在5700元/kW·h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买一辆75kW·h容量的固态电池车,光是电池成本就已经来到了427500元,再加上驱动电机、电子电器、车身等其他部分,量产车的成本可能已经来到60万元-80万元,落地价上百万完全有可能。 这个价位,就别想着畅想了,不赔钱都算好的。 如果丰田真的可以将固态电池的成本降低40%,相当于一辆75kW·h容量的固态电池车,电池成本可以降低至171000元。如果丰田再继续发挥它“节省成本”的高超技术,量产车的落地价可能会在30万元-50万元之内。 这个价格的受众群体并不算少,但小通要说清楚的是,这个价位可能只能获得续航很长、充电很快的“毛坯车”,毕竟所有成本都放在基础硬件上,要想软件也到位,价格可能又会到达另一个层次。 愿意花30多万买车的人不少,但大多数的他们似乎都不愿意花30多万买一辆没啥体验的车。 小通猜测,丰田有能力压缩固态电池的成本,但按照目前的技术走向来看,即便压缩到极致,可能仍高出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的购车预算,20万买到丰田的固态电池车可能真的没有多大希望。 中国毕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丰田不可能不把最新的新能源技术投放到中国市场。但丰田真要把30万元-50万元之内的没有多大体验的固态电池车投放在中国市场,产品在销量上可能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要么,丰田继续发挥压缩成本的高超技术,将产品打到20万元以下。对于购车预算在20万元以内的用户而言,产品配置少一些也没关系,只要保证续航够长、充电够快,能够让自己放心开车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要么,丰田干脆不压缩成本,反而直接提高成本。固态电池车融入高端品牌中,将产品配置水平设置高一些,价格往高端方向走,吸引对各方面需求都足够高的用户。 按照固态电池在电池行业中的领先性,小通认为后者可能更适合丰田固态电池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走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最终还得等丰田相关量产车推出之后才能定夺。
iPhone 15首销:既然“没什么人买”,为什么更多平台要卖?
记者 何畅 编辑 高宇雷 9月22日,苹果新品正式开售。除了线上释放库存,中国大陆的43家Apple Store线下零售店也迎来了前去取货的消费者,这些一周前第一批晒出下单截图的用户,又将率先开箱上手。抢购要与时间赛跑,取货同样如此。以北京三里屯店为例,早上8点前,门口就已排起了长队,透明的玻璃外墙换成了iPhone 15的配色,颇具仪式感。 如果你在9月15日晚间8点顺利地进入苹果官网并完成下单,即使要到十一长假结束后才能收货,那你依旧是幸运的。毕竟,预购伊始,不少用户兴冲冲地来到苹果官网,迎接他们的除了黑色背景与彩色LOGO,就只有“马上就好”和“一会儿见”。一位空手而归的用户如是发问:“今年是什么东西都需要抢了吗,说好的你们都不买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苹果官网、天猫、京东等常规购买渠道,今年还有一批新的玩家加入了iPhone销售的“战局”,试图分一杯羹。其中既包括美团闪购、盒马这样的即时零售平台,也不乏抖音、快手等从内容切入电商赛道的参与者。 从争取苹果官方入驻、拿下线上经销权,到与授权经销商合作、以内容吸引关注,互联网公司的操作在变化,对流量和市场的渴求却一如既往。换句话说,作为3C(即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品类中的“硬通货”之一,以iPhone为代表的苹果产品可以是一个面向更广大用户的引流器,也可以是一块通往更丰富品类的敲门砖。 01. 平台纷纷卖iPhone 买不买新款iPhone,对一些苹果爱好者来说并不需要纠结。9月15日,一位长期使用iPhone且存在换机需求的用户就在苹果官网直接下单了一部iPhone 15 Pro Max,预计送达日期是10月10日。顺利付款后,他打开微信朋友圈,发现时间线上半小时内的动态,基本已被与iPhone相关的讨论刷屏——手速快的云淡风轻地晒出了订单截图,擦肩而过的在吐槽页面加载太慢。 天猫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与苹果官网在销售节点上保持同步。一位用户称,9月15日晚间8点整,店铺首页显示“我们同样迫不及待”,反复刷新之下,几分钟后才出现商品详情。“刷了半天,进去再出来,在没货和有货之间来回切换,半小时之后才终于抢到,还是39天内发货,需要一直等。” 严格来说,9月15日是预购,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的四款机型,正式发售时间在9月22日。苹果的其他新品——Apple Watch Series 9、Apple Watch Ultra 2和支持MagSafe充电(USB-C端口)的AirPods Pro(第二代)也是如此。 具体到销售渠道,苹果官网、Apple Store App、Apple Store官方在线商店、Apple Store线下零售店,以及天猫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均属于苹果官方直营渠道,对应的企业主体为“苹果电子产品商贸(北京)有限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天猫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为7天无理由退换,前述直营渠道是14天。目前,在苹果官网下单订购后,iPhone 15两款机型至少需要等待三周才能送达,而iPhone 15 Pro两款机型,等待时间在四周以上。 京东上的“App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则属于苹果授权线上经销商,为独立机构,需要向苹果官方采购商品,而非苹果官方运营。苹果官网显示,其授权线上经销商包括平台自营或自有网站、入驻平台和App合作入驻经销商。在苹果秋季发布会召开之前,抖音上线了“Apple产品抖音自营旗舰店”。尽管该店铺尚未被苹果官网列入授权线上经销商一栏,但一位抖音电商人士向电厂透露,其模式与京东相同。 快手的切入方式与之存在一定差异,新品开售汇总页面顶部显示的店铺名称为“Apple产品天远专卖店”,扫描宣传海报二维码也直接跳转至该店铺。快手方面对电厂表示:苹果授权两个官方授权商在快手平台进行苹果全系列商品的经营,并授权Apple产品天远专卖店在快手平台进行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模式的合作,共同授权Apple产品天远专卖店、Apple产品铮选专卖店在快手进行商城业务的布局。 电厂查询发现,Apple产品天远专卖店、Apple产品铮选专卖店的店铺简介中均写有“快手线上Apple授权经销商”字样,主体分别为海南南天远通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铮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具体到前者,天眼查App显示,海南南天远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严四清,曾任天音控股副董事长、总经理。手机分销正是天音控股的主营业务之一,它也是苹果官网在列的授权分销商。因此,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基于授权分销逻辑下的一次合作。 和快手一样,9月22日,盒马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超20个城市的门店、9家盒马X会员店以及全国盒马云超同步开售iPhone新品。用户通过盒马App下单后,18分钟可拿到现货。 配送时效同样是美团闪购、饿了么主打的方向,有别于在商品销售及运营层面的介入,它们选择更多地参与到订单履约过程中,两者均与苹果授权专营店合作,最快半小时送达。 9月22日早8点,电厂先后进入快手Apple产品天远专卖店、Apple产品抖音自营旗舰店以及美团闪购页面,开售不足10分钟,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均已售罄,而iPhone 15的两款机型仍有库存。 02. “硬通货”的力量 在一位内容平台从业者看来,iPhone新品与黄金、茅台一样,是一种“硬通货”,对抖音、快手等进入电商领域的后来者而言,除了丰富商品供给,更可以借此布局3C品类,起到拉升GMV(即交易总额)的作用。 毕竟,日用百货、食品饮料等品类虽然消费高频、复购率高,但客单价远不如3C品类。随着业务逐步发展,不仅用户需求将推动商品供给的完善,平台自身对交易规模的追求也成为其寻求品类拓展的因素之一。 以快手为例,快手创始人兼CEO程一笑曾提到,快手电商的初心是为用户提供好而不贵的生活。今年5月,快手电商提出了“好物低价”策略,并在实际推进和数据研究中发现,虽然用户对于性价比的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性价比不等于低价,而是“值得”。在影响用户购买品牌决策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好的品质,第二位才是价格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快手正在撕掉“9块9包邮”的“绝对低价”标签,转向保证品质的“相对低价”。 拼多多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19年6月1日,拼多多首次推出“百亿补贴”,包括iPhone在内的苹果系列电子产品是重点补贴的对象,仅在当日,就为之贡献了高达2.5亿元的销售总额。 前述内容平台从业者认为,近几年来百亿补贴的资源投入让拼多多在3C产品上的用户消费心智持续加深。“如果说京东带来的是确定感,那么拼多多就代表了绝对的实惠。”拼多多方面对电厂提到,今年以来,拼多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引导高质量消费是重点工作之一。包括iPhone在内,拼多多将持续加大对优质品牌及产品的补贴力度。而和苹果官网的价格相比,今年拼多多在售iPhone新品至高补贴500元,价格优势突出。 更多的平台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块“敲门砖”。谈及此次iPhone发售的布局,快手方面向电厂透露,该项目由快手电商消电家居行业团队负责,核心目标是希望可以丰富快手平台内的商品供给,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提升站内GMV——从供给的角度看,苹果是高端智能手机行业的龙头品牌之一,本身具有极强的品牌影响力,引入苹果其实就是丰富手机品牌的供给,让快手用户在消费时拥有更多选择;从运营的角度看,快手电商需要苹果这样的标杆品牌,苹果对其他品牌在快手站内的运营有示范意义,希望更多的品牌可以把快手当作长期经营的阵地和渠道。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入更多的优质品牌,让用户有更多的品质好货可以选择。当然也是希望今年可以在3C领域实现一些突破。”快手方面补充。 目前,在短视频、直播之外,抖音、快手均在发力泛货架场景。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就曾介绍,未来商城、搜索等新场域在GMV中的占比将高达50%以上。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电商流量与主站内容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为了达成长期而稳定的复购。某种程度上来讲,苹果等知名品牌的商品对用户具备一定吸引力,将有效带动其进入泛货架场景,例如通过搜索进行预约。而当用户的购买力得到验证,也能让更多的品牌发现平台的潜力,从而为多品类深入运营做好铺垫。 当然,iPhone新品最基础的功能还是“引流器”,无论是盒马、美团闪购还是饿了么,都在以更轻的模式加入销售战局,强调平台特色——不在于商品,在于履约。此时,iPhone的销售与1499元的飞天茅台异曲同工,是一个引流思路,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李斌不服“蔚来只是服务好”,发布芯片和手机再引“业务边界”争论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在行业里,大家都说蔚来的口碑是服务好,其实我对这个一直都不那么服气。一是我们服务其实还没有那么好,只不过跟大部分同行相比,决心要大一点;二是老说我们服务好,让人感觉蔚来在技术上是不是投入不太够。”在9月21日举办的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蔚来董事长李斌表示,此次蔚来举办科技日的原因,就是展示蔚来在技术方面的布局。 在此次科技日上,蔚来有两个重磅的动作。首先是展示了包含12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蔚来技术全栈”,分别是芯片和车载智能硬件、电池系统、电驱及高压系统、车辆工程、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全景互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全球数字运营,这几乎涵盖了智能电动车制造的所有关键领域。 另外,备受关注的蔚来首款旗舰手机——NIOPhone正式发布并开启销售。其中,性能版售价6499元、旗舰版售价6899元、EPedition售价7499元。 12项关键技术领域的全栈布局以及蔚来手机的推出,显示出蔚来的业务摊子越来越大,这给蔚来长期发展带来技术自信的同时,也让业内担忧其资金承受能力和业务扩展逻辑。 在经历了第二季度的销量“滑铁卢”之后,当前蔚来正处于销量逆袭回升的关键时间点,在产品完成更新换代同时,蔚来又将技术托盘展示。但随着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变幻,一系列在技术和业务上的激进操作,能否将蔚来带回巅峰? 01 业务边界之争 蔚来此次展示的技术全栈布局领域高达12项,加上与汽车看似没有关联的蔚来手机的发布,蔚来是否什么都要自己做了? 对于业务的不断拓展,蔚来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别人老觉得蔚来有很多的业务,我倒不这么看,蔚来做每件事情都想得很清楚,别人说我们做手机是不务正业,但其实我们做手机是因为能让蔚来用户的体验更好,肯定不是把手机作为主业。另外12项全栈技术,也是我们接下来争取决赛资格非常重要的底气,必须要去做。”李斌表示。 造车本身是一个烧钱的过程,如果所有领域都要自研,对资金、经营能力等都是非常巨大的考验。对于蔚来说,其曾在2019年经历过资金极度紧缺、降薪裁员的困难期,尽管如今资金情况已经大大缓解,但蔚来仍在持续亏损中。 蔚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2023年二季度营收87.7亿元,同比下滑14.8%,比2023年第一季度环比下滑17.8%。利润仍为亏损,二季度净亏损为60.56亿元,同比增亏119.6%,比2023年第一季度增亏27.8%。到第二季度,蔚来现金储备315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业务边界扩展和资金有限的矛盾,李斌表示,对于业务边界,蔚来有自己的思考和坚守。“该做的事情坚决要做,不该做的坚决别做,如果是一件长期、中期、短期都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坚决投入。如果过于长期,我们兼顾不到只能丢弃。在想清楚这些的基础之上,虽然我们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还是会把优先级排好,该投入的尽量投入,该省的钱要省。” 李斌表示,蔚来非常清楚自己的业务边界,也清楚自己的资源边界,会专注地把精力放在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用户上,肯定不会进入到跟智能电动汽车以及用户没有什么关系的领域。 李斌还强调,虽然蔚来发布了12个关键领域的全栈技术,但这并不代表蔚来所有的事情都会自己做,“我们跟300多家合作伙伴在研发方面有很多合作,和很多大学有“产学研”的合作,我们讲的是全栈布局,不是什么都自己干,我们连汽车的制造都是有合作的制造(与江淮),这里面有一定的误解。”李斌表示。 02 技术托举至关重要 在经历了此前产品换代导致的销量下滑后,蔚来进入新产品上市后的销量冲刺期,接下来,在做好产品和服务之外,技术方面的托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蔚来在此次科技日上所展示的技术,即是蔚来要发力的方向。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蔚来自研芯片“杨戬”的发布,这是蔚来智能硬件团队发布的第一颗自研芯片,将于10月量产。据介绍,杨戬这款芯片的功耗将降低50%,点云的处理的延时优化30%,每秒点云处理能力达到8mpoint。在成本方面,李斌表示“杨戬”可使蔚来单车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数百元。 目前在同行业,除蔚来、比亚迪及特斯拉外,少有车企坚持芯片自研。但李斌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大家都说蔚来为什么要自己做芯片,因为要有毛利,要降低成本。蔚来搞芯片不是为了先进而先进,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考虑,所以蔚来是用近期的研发投入换长期的毛利。”李斌指出,基于该逻辑,车企投资芯片是划算的。 另外,蔚来还是当前业内首家发布自有品牌手机的车企,据介绍,通过这台手机,车主可以体验30项车手互联功能,还可开启天空视窗功能,车辆中控屏上将运行一个手机独立分身。且不同于市面上的手机,NIOPhone搭载SkyUI系统,0系统广告、0商业预装。 蔚来表示,并不指望手机业务赚钱,但手机业务是可持续的。“比如我们有500万车主,有一半愿意买我们的手机,每三年买一次,我们的手机也是有毛利的,只是毛利可能不是那么高,但也可以持续,所以它是一个持续且对用户有意义的创新。”李斌表示。 另外,蔚来还在此次蔚来创新科技日亮相了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天枢SkyOS,正式发布了NIOLink蔚来全景互联,并公布了已经量产的跨域融合超算集群ADAMCCC。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科技日上,蔚来对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我认为公司反应不够敏捷,我们最近也做了很多的调整,希望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整个公司的执行率。”李斌说。今年以来,蔚来在产品层面迅速完成了所有产品的新平台升级换代,接下来有望进入销量提升期。 就在蔚来脱离新造车企业头部位置期间,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比亚迪、理想汽车的销量猛增,极氪、深蓝等后来者的快速跟进等,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对蔚来的突围回归是一大挑战,蔚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竞争角度讲,接下来这两年至关重要,因为前面都是资格赛和淘汰赛,在2024年和2025年决赛开始,竞争会非常激烈。”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表示,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过得了这两年,蔚来也在努力确保自己能够安然度过。
超级计算机首次对原子进行逐个模拟,有望催生更好的抗生素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首次利用超级计算机对原子进行逐个模拟,揭示了抗生素杀死细菌的细节,以及活细胞中其他分子机制的过程。这项研究为改进抗生素性能、设计新抗生素对抗细菌耐药性,以及开发针对新冠等病毒的疫苗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在左图中,超级计算机模拟揭示了抗生素依维宁(浅蓝色)如何与细菌核糖体中的tRNA分子(金色)相互作用。右图显示,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不正确的tRNA(橙色)如何进入核糖体。图片来源:《自然·通讯》杂志 研究团队指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代码携带着信息,可在细胞中产生特定蛋白质。核糖体通过从mRNA中读取代码来获得遗传信息。核糖体在分子信息表中查找代码——一组被称为转移RNA(tRNA)的分子,用于选择特定的氨基酸,并根据这些代码指令制造蛋白质。 利用超级计算机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深入理解核糖体如何读取信使mRNA的代码信息。研究人员指出,约50%的抗生素会抑制核糖体的功能,这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策略。为开发新抗生素,需要了解核糖体在原子水平上是如何工作的。为此,研究小组模拟了核糖体和tRNA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 他们的模拟表明,不正确的tRNA分子在与核糖体相互作用时不会采用正确的几何形状,通过在这些模拟中引入抗生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和潮霉素等,他们证明了抗生素会影响tRNA的几何形状,导致核糖体掺入不正确的tRNA或根本不掺入。 研究人员指出,核糖体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核心信息处理分子机器,它必须破译相关氨基酸的信息,哪些是正确的可以接受的,哪些是错误的需要拒绝的,才能在细胞中构建蛋白质。借助该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他们能够逐个原子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成像,并展示抗生素如何影响这一过程,这对于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抗生素耐药菌危机至关重要。
头不长包了!国产一哥红旗联手禾赛科技:全球首个舱内激光雷达智驾
快科技9月22日消息,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新车将用上高阶智能驾驶,而激光雷达是融合感知方案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重要组件,目前主流方案是将激光雷达融入车身,或者是直接放到车头,二者各有优缺,比如放到车头的话就会破坏整车的协调度,毕竟“头上长包”确实不大美观,那么能不能将激光雷达放到车内呢? 据禾赛科技官方,其与一汽集团正式达成定点合作,共同打造全球首个舱内激光雷达智驾方案,红旗品牌下一代旗舰纯电车型将率先采用禾赛车规级超薄远距激光雷达ET25,新车型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量产交付。 作为红旗智驾平台融合感知的核心“黑科技”,ET25 是禾赛面向ADAS前装量产市场的首款超薄远距激光雷达,仅有25mm高的机身极度轻薄,可置于挡风玻璃后侧。 这种安装方式不仅风阻友好,无惧脏污,同时还能使整体车身设计更加流畅美观,另外,得益于禾赛全新一代性能更强的激光收发模块,在反射率为10%的条件下,ET25将905nm激光雷达的测距能力提升到250m以上,助力智能汽车在遇到复杂路况时及时判断风险、做出更安全的决策。 截至目前,禾赛激光雷达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9万台,展现了出色的产品力以及稳定可靠的规模化交付能力,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Yole Intelligence最新报告显示,禾赛连续两年蝉联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全球第一,以47%的份额领跑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
英特尔:以开放、安全解锁AI生态挑战
集微网报道 迎接未来无处不在的AI,英特尔认为需要在考虑开放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开发广泛的解决方案。为此,英特尔在全面打造AI硬件和软件产品组合——从CPU、GPU和加速器到oneAPI编程模型、OpenVINO开发工具包和支持AI生态的库,以支持AI快速的规模化部署。 不止着力于提供多元化的软件生态工具,英特尔还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在2023英特尔on技术创新大会的第二天,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Greg Lavender发表了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英特尔“开发者优先,推进开放生态”的战略原则,以及在促进AI与安全融合层面的布局之道。 “英特尔的AI软件战略建立在开放生态系统和开放加速计算的基础之上,旨在让AI无处不在。”Greg Lavender强调道。 开放的生态系统利于AI部署 Greg Lavender认为,开发者在应用AI满足多样化行业需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开发者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受到限制,那将阻碍全球AI的应用和价值创造。因而,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硬件和软件将是解决之道。 从目前来看,业界在部署AI方案时面临众多制约,如缺乏专业知识、资源的限制和昂贵的专有平台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除在峰会上英特尔宣布全面推出英特尔开发者云平台,以及面向客户端和边缘平台上开发者的OpenVINO工具之外,英特尔还着力于加强与业界的开放协作,推动创建更开放的生态系统,以便跨多种架构轻松部署。 作为Linux基金会统一加速基金会(UXL)的创始成员,英特尔旨在简化跨平台部署的应用程序开发。Greg Lavender表示,英特尔将向UXL基金会贡献其oneAPI编程模型,使代码只需编写一次即可部署在在多种计算架构包括CPU、GPU、FPGA和其他加速器上运行。 通过与领先的软件供应商 Red Hat、Canonical和SUSE合作,英特尔还为其发布的企业软件提供经英特尔优化的发行版,以确保这些软件面向全新英特尔架构进行了性能优化。 此外,英特尔将继续为包括PyTorch和TensorFlow在内的AI与机器学习工具和框架做出贡献。Greg Lavender表示,英特尔已与100多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合作,以加快创建AI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助力开发人员有效地扩展性能,英特尔Granulate正在为Kubernetes的pod资源合理化添加Auto Pilot。Greg Lavender介绍,这一容量优化工具将为Kubernetes用户提供自动、持续的容量管理建议,使他们能够减少满足容器化环境的性价比指标所需的投入。同时 Granulate还为Databricks工作负载增加了自主协调功能,这将在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平均降低30%的成本,减少23%的处理时间。 解锁安全与AI的融合 随着AI部署的加快,全球越来越依赖AI解决大型复杂问题及取得真正的商业成功,因而也愈发需要保护AI模型、数据及其运行平台免遭篡改、操纵和盗窃。 对此Greg Lavender以AI与安全的融合为题强调了英特尔对端到端安全性的关注,强调英特尔正着力从多重维度出发解决AI端到端的安全挑战,包括英特尔的透明供应链、用于验证硬件和固件的完整性以及用于保护内存中敏感数据的机密计算。 为保护AI模型、数据和平台免遭篡改和盗窃,Greg Lavender称英特尔计划开发一款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加速器,以降低仅利用软件的全同态加密(FHE) 带来的百万倍性能开销增长。而且,英特尔还将推出加密计算软件工具包的测试版,该工具包将使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和用户社区能够学习和尝试FHE编码。该工具包将作为全面上线的英特尔开发者云平台的一部分,在2023年晚些时候推出。 加强平台的安全和数据的完整性保障,英特尔也在着力推出新的工具和服务,其中就包括全面启动一项全新的验证服务。该服务是全新安全软件和服务套件“英特尔Trust Authority”中的首个功能。该服务提供对可信执行环境完整性和策略执行的独立评估,增强多云、混合、本地和边缘环境的安全性。 据悉,英特尔Trust Authority着力实现包括多方协作在内的新用例,将成为机密AI不可或缺的增强功能,帮助确保机密计算环境值得信赖。在这些环境中,敏感的IP和数据会在机器学习应用和模型中进行处理,特别是在当前和未来几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上运行的推理任务。 Trust Domain Extension(TDX)作为英特尔一套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可在虚拟机 (VM) 层面实现更高的机密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数据隐私,提高数据控制力。Greg Lavender表示,英特尔已推出全新的TDX架构元素,进一步协助客户机操作系统和虚拟机应用的隔离,无法被云端主机、系统管理程序和平台的其他虚拟机访问。目前阿里、微软、谷歌、IBM等云基础架构已支持TDX的新功能。 尽管目前AI的开发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英特尔致力于在开放、选择、信任和安全的基础上,广泛采用“软件定义、芯片增强”的方法以及与全产业链的通力协作来应对这些挑战,未来AI的部署也将走向“加速度”。
英伟达的“王位”还能坐多久?
作者 | Bluesea Research 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 英伟达(NASDAQ:NVDA)在最近一个季度公布了重磅业绩,但这并没有导致该股上涨。这是预料之中的,因为未来的增长大部分已经被定价。 英伟达最近的市值突破了万亿美元,令人震惊。它显示了人工智能行业的潜力以及华尔街给予这些股票的高估值倍数。然而,这次牛市也可能导致大型科技公司进一步加大芯片开发力度。早在四月份,谷歌就宣布其人工智能芯片可以击败英伟达的 A100 芯片。投资公司贝尔德最近提到,谷歌的反攻已经“成形”,该公司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的进展可能会让华尔街感到惊讶。 亚马逊拒绝了英伟达的 DGX 云平台,因为它更喜欢灵活性并希望构建自己的服务器。特斯拉也将推出自己的超级计算机,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除了大型科技公司之外,AMD还试图在其下一代旗舰产品 MI300 中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在过去 10 年里,英伟达的收入基础从 40 亿美元增加到 250 亿美元,相当于 20% 的复合年增长率。即使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40%,到 2030 年,英伟达的收入基础也将低于 2000 亿美元。在这种增长情景下,英伟达的股票交易价格是其 2030 年收入的 6 倍,高于当前市盈率。AI芯片竞争的快速增长可能会拉低英伟达的看涨势头。由于人工智能的炒作,该股仍可维持当前估值,但长期增长潜力较低。 英伟达正面临多重阻力,这将使该股难以跑赢大盘指数。该公司面临着竞争挑战、人工智能过度炒作,最重要的是估值非常昂贵。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华尔街分析师在过去几周仍将英伟达股票的共识评级提高至“强力买入”。 2023年上半年的大规模牛市将使英伟达难以维持看涨势头。我们看到,尽管收益报告非常强劲,但该股却没有变动。自 7 月底最后一次卖出评级以来,该股已下跌 10%。随着 AMD 准备推出自己的 AI 芯片,并且该公司在未来几个季度开始面临更严峻的竞争,我们可能会看到英伟达的调整阶段还会持续几个月。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追逐的是利润。然而,高层管理人员的大部分薪酬与其股票的表现挂钩。这使管理层集中精力提高市值。英伟达万亿美元的市值向大型科技公司的管理层发出了强烈信号,即华尔街可能会以更好的估值倍数奖励人工智能芯片开发。我们可能会看到大多数大型科技公司在芯片开发上投资数十亿美元。 上一季度,英伟达预测第二季度同比增长 64%,震惊了分析师和华尔街。该公司的业绩好于预期,同比增长 101%。管理层预计第三季度销售额为 160 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期的 125 亿美元。这一销售数字相当于 160% 的同比增长率。即使这一预测也无助于股价上涨,因为华尔街担心该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更激烈的竞争。 这一增长率归因于一些主要参与者正在试验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和工具。由于去年同期的收入基础较低,英伟达的业绩也较轻松。在过去十年中,英伟达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 20%。 如果该公司能够在未来几年实现 40% 的复合年增长率,那么到 2030 年其收入基础仍将低于 2000 亿美元。由于收入基础更高和竞争加剧,英伟达将很难维持同比增长率为40%。然而,即使我们假设英伟达能够在 2030 年之前实现 40% 的复合年增长率,其股票目前的交易价格是 2030 年预计收入的 6 倍。这高于谷歌目前的市盈率。可以说,由于在搜索引擎市场占据十多年的主导地位,谷歌与英伟达相比拥有更好的护城河。谷歌还有其他高增长领域,如云、订阅、硬件销售等。 英伟达的乐观分析师指出,英伟达提供的全栈服务结合了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然而,这种全栈服务也可能成为吸引新客户的阻力。很少有大客户愿意永久依赖于一个生态系统,这会使他们在未来处于价格劣势。这也是亚马逊拒绝英伟达的DGX云平台的原因之一。AMD 通过“足够好”的芯片为客户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最近,MosaicML发布了一份报告,发现AMD的MI250芯片的性能与英伟达的A100芯片相差80%。本研究中使用的两种芯片均落后于旗舰产品一次迭代。但我们可以假设 AMD 将能够在接下来的几次迭代中提供质量合理的芯片。AMD 提供价格更低的芯片,并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未来几年,AMD 很可能能够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未来对英伟达的竞争只会加剧。除了AMD之外,还有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寻求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在这种情况下,英伟达未来不可能捍卫自己的地盘并实现类似的同比增长率和利润率。 未来几年,英伟达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现在它的市值已经达到万亿美元。当英伟达管理层预计第二季度同比增长率为 64%,从而引发一轮大牛市时,华尔街感到惊讶。英伟达表现出色,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01%,但这并没有导致该股进一步看涨。英伟达的大部分近期增长已经被定价,华尔街对英伟达的长期护城河更感兴趣。 英伟达需要在未来几年实现至少 40% 的复合年增长率,才能在 2030 年实现收入 2000 亿美元。未来几年该公司将面临很多挑战,其产品的护城河并不大强的。尽管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但在安全边际上,我们还不能肯定地说英伟达将能够在未来几年实现 40% 或更高的同比增长。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个月英伟达的 PS 比率一直领先于大型科技公司。谷歌的市盈率不到 6。如上所述,即使英伟达的收入到 2030 年达到 200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40%,该股的交易价格也已经是 2030 年收入基数的 6 倍以上。 最近的盈利结果是我们在未来几个季度可以看到的完美例子。由于当前估值昂贵,管理层出色的季度数据和未来增长预测将无法带来英伟达股票的强劲看涨走势。估值倍数可能还需要一两年才能变得更容易接受,华尔街才能清楚地了解英伟达的竞争阻力。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很难看出英伟达的股票在短期内将如何击败更广泛的科技指数。
华为重磅人事调整:余承东重心重回手机,夺回失去的三年
华为智能车业务,有了最新重磅人事调整。 智能车事业群(车BU)空降新CEO,靳玉志。 而原本智能车BU CEO的余承东,如今上任车BU的董事长。调整后的余承东,依然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和车业务的掌舵者。 并且,原华为车BU COO的王军,职位也发生了履新。 为何在此时会调整华为车BU高管?而且都是核心人物? 华为车BU人事调整 华为该调整,已经由内部任命曝光。 最核心的职务变动,主要包括两位老将,一位“新手”。 “新手”是现任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开始兼任车BU的CEO。 余承东,则成为车BU的董事长,不再以一线炮火将军方式推进,更像是退后一步的决胜元帅。 还有一位老将王军回归,这次有了新的身份,车BU的CSO(首席战略官)。 调整之后,华为车BU核心管理层包括: 董事长,余承东; CEO,靳玉志; CSO,王军;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智能驾驶领域总经理,李文广; 余承东、王军、李文广可能大家都熟悉,而这位空降CEO靳玉志又是谁? 华为车BU高管层履历 和余承东、王军等人一样,靳玉志也是在华为工作至少超过十年的老人。 并且,靳玉志还是在华为核心业务之一——传送网领域工作多年。 据称,靳玉志是从华为光网络产品线研发工程师做起。 后来光部门和数字通信部门合并为传送网,靳玉志在2011年成为传送网波分产品领域总经理。 到2017年升职为传送网产品线总裁;后又出任光产品线总裁。 华为的通信传输技术有多牛就不用细讲。 无论是和全球多地的运营商合作,还是推出家庭解决方案,华为的产品不仅斩获多个奖项,同时始终站在行业头部梯队,官网介绍称已经持续15年保持全球领先。 而业务营收能力也不用多提。 传送网所属的ICT基础设施业务一直都是华为的现金奶牛,2022年收入3539.78亿元,占总收入的55.11%。 基于这个背景,能从研发工程师一步步升到总裁的靳玉志,个人能力可见一斑。 顺带也介绍一下同为高管层的王军。 王军在2000年入职华为,从芯片开发部做起,后进入芯片业务发展部,一路从总监做到部长,并成功完成多项战略投资,比如并购物联网公司NEUL。 之后,王军担任过华为FDD产品线总裁、日本运营商业务部部长等职务,在研发和营销领域都拥有丰富经验。 因此在华为准备布局智能车业务时,特意调来王军坐镇,出任车BU的总裁,后来主导了HI模式。 不过后来在2021年,车BU高层调整,余承东上任车BU的CEO,主导智选模式,同时带来了很多手机业务的人才。 比如现在车BU高管之一李文广,原来是华为消费者BG手机产品线的副总裁。 而余承东掌管车BU后,王军就换岗成为首席运营官,向余承东汇报。 但这次再出现,王军则是以首席战略官的职位,负责战略规划。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车BU业务最近都在顺利进行。 主要路线之一的智选车业务,问界车型正在陆续改款更新,和江淮、奇瑞的新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另一边HI路线的阿维塔、极狐αS华为版新款车型也已经推出上市。 这种高层的变动,或许不是由于车业务引发的,外界更多联系到一起的是手机终端方面的大变化。 是的,当初因为手机终端业务“闲下来”的余承东,接手了车业务,现在因为手机终端业务出现新变化,要重新“忙起来”了。 华为手机破局,余承东再调整重心 最近华为最大的热度,莫过于华为Mate 60 Pro突袭发布,“麒麟+5G”回归。 没有发布会没有提前预热宣传,6999元的华为Mate 60 Pro直接开售就卖疯了,很多人表示根本抢不到。 原因之一就是华为Mate 60 Pro不仅搭载新型麒麟9000S芯片,并且实测网速已经达到5G标准。 种种迹象表明,华为正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手机终端业务,或许如外界猜测的那样,重回正轨。 实际上,财报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 华为上半年营收中,终端业务收入为1035亿元,同比增长2.17%;二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76.1%,在所有厂商中增速最快,并且高端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华为手机终端业务,正在慢慢恢复活力。 就在下周,华为还将召开以终端为新品的发布会,包括手机在内的重磅终端或许都会对外明示。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就负责华为终端业务的余承东职位发生变动,原因也基本能管窥蠡测了。 毕竟当时余承东正是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才带着一队手机业务人马,投入车业务。 如今华为手机终端业务再次开始展露头脚,自然也需要余承东投入更多精力。 而车BU这边三大模式,零部件供应商、华为HI和华为智选,也正在步入稳步增长的正向轨道。 华为车BU去年营收21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10亿元,累计投入也达到30亿美元(约219.23亿元)。 从销量来看,智选模式下的问界,也打开了新局面。 问界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0万辆,新款问界M7上市不到24小时订单就突破1.5万,而且凭借产品力和性价比,应该能毫无疑问地成为25万级增程SUV销冠热门。 于是此时此刻的人事调整,或许也就显得没那么难看懂。 手机终端业务修好了发动机,是时候让余承东大干快上,重新夺回失去的三年。 智能车业务大方向已经验证,余承东掌舵护航,战略执行则由老将展开,稳中求进。 总之,对于华为来说,应了那句话: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消失”的奥迪,要被踢出BBA了吗?
作者 | 迩言 编辑 | Juice “豪华品牌BBA现在只有BB,没有A了。” 这是句话不仅是在中国上海、成都车展上被提起,哪怕到了慕尼黑车展,都有现场观众感慨,奥迪或者已经越来越难以匹配以往的BBA的品牌定位了。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有种认知是奔驰主打豪华,宝马主打运动,奥迪主打科技,但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汹涌而来,这三家都不由得面临转型上的阵痛。 为了跟上新能源节奏,奔驰、宝马都对新能源电车开启了花式“自救”。比如宝马多次降价,针对i3和iX3等车型在终端给出了超10万元的优惠,带动销量回升;而奔驰也采取了降价,并拿下L3商用授权、狂卷新技术,其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的重磅纯电新车CLA级概念车,凭借800V电气架构、750km超长续航吸引了一波儿关注。 如果说宝马和奔驰降价还带来了一些销量提升,那么奥迪的降价则略显尴尬。此前,国内有媒体报道称国产奥迪e-tron半价内购,这也反映了奥迪背后的一些囧境。 赚钱、卖车比不过奔驰宝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方面也慢慢被宝马奔驰拉开,奥迪似乎真的快要掉队了。 而到了下半年,奥迪开始着急了,通过换帅、求援上汽寻求电动化平台等措施开始自救。但这个时间才开始变招,奥迪还有机会赶超两个老大哥,2026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吗? 本文福利:智能电动车转型大势下,奥迪逐渐掉队。分享报告《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海外车企转型面临更大压力》,对话框回复【车东西0530】下载报告。 01. 奔驰最赚钱、宝马卖最多 奥迪熄火? 上半年,传统豪华车企三巨头之间拉开了差距。 BBA上半年业绩对比 营收方面,奔驰、宝马营收分别为757.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880亿)、740.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749亿),分别同比增长6.0%、12.4%,而奥迪营收仅达到34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44亿),同比增长14.4%。 而从净利润角度看,奔驰净利润达到104.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14.1亿),同比增长7%,可谓“一骑绝尘”,而宝马净利润为66.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13.8亿),同比下滑50%,奥迪则仅有34.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9.3亿),同比下滑30.7%。 很明显,宝马和奥迪净利润之和加起来都达不到奔驰的净利润,此外,更是只有奔驰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 而从销量角度看,拿下BBA全球销量头把交椅的依然是宝马,上半年共售出121万辆,同比增长4.7%,奔驰售出102万辆,同比增长5%,而奥迪虽然在这三家中实现了高达15.3%的增速,但销量仅有92万辆,在这三家中垫底。 在中国市场方面,综合销量最高的依然是宝马,39.26万辆销量领跑。而奥迪无论是中国销量还是增幅都处于垫底位置。此外,只有宝马官方明确透露了纯电车型销量,宝马中国纯电共卖出4.49万辆,同比增长283%。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的全球纯电车型交付量同比增长51.2%,达到7.56万辆。而奔驰和宝马纯电销量增长都超过1倍,突破10万辆。 其中奥迪Q4 e-tron作为推动增长的主力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63.7%。整体来看,电动汽车在奥迪集团交付量中占比仅为8.3%,而奔驰宝马占比超过10%。 上述图表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奥迪明显掉队BBA了。 02. 奔驰宝马平台多次迭代 奥迪新平台明年底推出 目前BBA三家都在进行电动化的转型,而想要打造好的电动汽车,那么一个优秀的电动车平台架构就很重要。 目前,奔驰的电动汽车平台发展了四代。 第一代平台MFA2平台是从油车平台MFA平台改装而来,被EQA和EQB两款紧凑型电车使用。 奔驰第一代平台MFA2平台(图源网络) 到第二代,奔驰才有了真正的纯电平台——EVA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大型轿车和SUV等车型,当下已被奔驰EQS、EQS SUV、EQE等车型采用。该平台可支持后驱和四驱布局,并且提供自适应悬架、扭矩矢量控制等技术,不过该平台现阶段还是采用400V电压架构,充电速度需要加快。 奔驰EVA平台(图源网络) 奔驰的第三代平台——MMA平台尚且出于研发阶段。根据网络公开信息,该平台预计在2025年左右推出,主要针对中小型车辆,代替MRA和MFA2平台,目前尚未公布相关车型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奔驰EVA平台缺乏的800V架构将首次在MMA平台上使用,同时MMA平台也将配备永磁同步电机、SiC等技术。 而根据网络信息,奔驰也将筹划第四代平台——EA系列平台,该系列中MB.EA平台针对中大型车,直接换代EVA平台,AMG.EA平台主要针对性能版车型,VAN.EA平台则针对商用车型。 相对奔驰,宝马的生产平台具备可复用的特点,之前开发的平台都是同时支持油和电的。 而在上月初,齐普策在宝马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首批基于NeueKlasse平台的车型将于2025年推出,包括一款与3系尺寸相近的轿车,以及一款“运行型SUV”。他还补充说:“我们有可能为这一代新车型配备氢动力系统。” 宝马全新的 Neue Klasse平台采用更加现代感的设计语言打造,原始的双肾格栅等 ID 设计得到了保留,而这一纯电平台将搭载宝马第六代BMW eDrive电驱技术,此前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韦博凡声称,其为新一代车型带来30%的充电速度提升、30%的续航里程增加以及25%的整车效率提升。 NeueKlasse平台将于2025年在宝马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的新工厂投产。齐普策表示,慕尼黑工厂也将于2026年开始生产基于该平台的车型。齐普策称,宝马预计,到2030年时,该公司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基于该平台的车辆。 那么奥迪的情况呢? 奥迪主要采用大众集团品牌共用的4个电动车平台,分别是J1高性能电动平台、MEB平台、MLB evo平台和PPE平台。 大众集团品牌共用的4个电动车平台 其中MEB平台用于打造奥迪入门电动车型Q4 e-tron、Q5 e-tron及大众ID.系列,奥迪的一些基础车型如Q4 e-tron等也因此一直被人称为换壳大众车。 从具体产品表现来看,大众MEB平台因为立项比较早,现阶段无论是机械性能还是智能化表现都有些掉队了,目前大众也在谋划MEB平台的“改良款”——MEB+。 MLB evo平台兼容油、电、混动车型。高性能电动平台J1由保时捷主导,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Taycan正是出自这个平台,奥迪的e-tron GT也是出自这个平台。 该车型在机械性能上有着不错的表现,系统最大功率为390kW,百公里加速时间最低可以降到4.1秒。CLTC续航里程为480公里,这点不算突出。 而智能化同样也是这款车的短板,要想获得比较好的车机体验,最好直接用CarPlay。自动驾驶方面,官方称具备L2级的智能驾驶系统,但实际体验下来其实只能达到L1级别。 PPE平台还未完工量产,原本今年下半年,奥迪将基于PPE平台推出首款纯电新车Q6 e-tron,但目前仅仅在慕尼黑车展上带着伪装亮了个相。最新消息显示,基于PPE平台打造的两款车将会在明年年底才能量产。并且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集团也将全新的SSP平台看作是真正的下一代王牌纯电平台。 奥迪也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奥迪Q6 e-tron(图源网络) 03. 奔驰L3已实现商用 最早搞L3的奥迪沉寂 而在智能化层面,奥迪的优势同样不再。 以自动驾驶为例。 奔驰做到了L3,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首席软件官欧孟宇表示,奔驰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L3级自动驾驶系统认证的车企,已在欧美实现L3技术商用。在中国,奔驰也在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以共同推进L3级自动驾驶的发展。 开启奔驰L3 另外,奔驰科技沙龙上,奔驰团队介绍了导航辅助驾驶的最新进展:将下半年奔驰在全国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能够实现点到点的领航辅助驾驶。 在奔驰朝着L3商用高歌猛进的时候,宝马也没有坐以待毙。 辅助驾驶层面,截至目前,宝马能提供超过40项给客户带来价值的驾驶辅助和泊车辅助功能。 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9月18号消息,宝马集团正在加快开发L3级自动驾驶功能,计划于2023年底上市。同时,宝马中国研发团队也已启动L3级自动驾驶的本土化研发,将根据当地法规要求,为今后L3级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的适配和应用做好充分准备。 相比之下,奥迪曾在五、六年前推出了具备L3功能的A8。但是由于客户吸引度、商业可行性等原因,奥迪并没有量产该功能,而是转向了L2和L4的开发布局。 现阶段,奥迪的量产车中主要配备了ACC 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含交通拥堵辅助、变道辅助、车道偏离预警、交通标志识别系统等功能,这些都是基础的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正如上文所说,部分车型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只有L1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可用,这方面,奥迪也急需一次大的升级变革。 04. 奔驰宝马全新车机已上车 奥迪急需迭代 智能座舱方面,三家也逐渐拉开了差距。 奔驰的MBUX交互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相较于第一代MBUX系统,第三代搭载了全面升级的的“读心语音助理“。该系统采用”车+云”的混合架构,通过云端提供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支持2000多个指令,以及30多个功能和服务类别。 此外,在第三代MBUX系统中,奔驰首次和全球实时3D引擎公司Unity合作,采用Unity 3D引擎,重新构建地图界面,提升了地图的拟真程度。 慕尼黑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全球首发。 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图源网络) 据悉,CLA级概念车还是首款搭载MB.OS操作系统的车型,该系统基于第三代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升级而来。MB.OS操作由英伟达高性能芯片驱动,采用水冷散热,并使用游戏引擎渲染UI界面,为车机系统屏幕带来了更加美观的用户界面与智能属性。 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车机(图源网络) 宝马的idrive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九代,将在宝马iX1等车型上搭载。 海外版宝马iX1车机(图源网络) 该系统流畅度和拓展性十分丰富,并且还充分考虑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引入全时在线导航系统,支持巧控浮窗功能、背景导航显示、自适应日间/夜间模式切换、反应更敏捷的BMW智能个人助理以及导航三屏联动等功能。 与前两者相比,奥迪并没有一个很好用的系统。 奥迪在售的车型所搭载的车机系统基本都采用了第三代MIB系统,该系统2020年推出。相比于宝马广泛使用的iDrive 8,和已经搭载于全新一代X1上的iDrive 9,以及奔驰第二代MBUX,奥迪的这套系统并不算新。 此外,最大的BUG在于,第三代MIB系统目前还很难支持OTA升级。 而奥迪也在慕尼黑车展上公布奥迪Q6 e-tron的内饰,官方宣称该车采用了全新的车机系统。从其UI界面还是很传统的风格,美观度并不算好,智能化程度现在还不清楚会到什么水平。 奥迪Q6 e-tron车机 此外,据外媒carwow报道,而该车最大亮点就在于其新的“数字舞台”信息娱乐系统、可选的增强现实平视显示器。 奥迪Q6 e-tron新功能增强现实平视显示器 事实上,奥迪的车机系统主要依靠大众集团的赋能,但这块同样也是大众的短板。 因为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的研发太慢,前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被解雇,CARIAD也被换了多数高层。甚至有传言说,奥迪首款基于大众SSP平台打造的旗舰车型Artemis原本将在2025年量产,推进或将延期。 大众前CEO赫伯特·迪斯 05. 发新车、换帅、求援中企 奥迪自救马不停蹄 整体来看,奥迪在中国市场表现落后于宝马、奔驰并不是近几年才发生的。 而在我国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转型的下半场,奥迪终于觉醒,承认其在中国市场落后于竞争对手。据媒体报道,奥博穆表示,奥迪品牌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没能够表现出来,不仅遇到了严峻的软件问题,车型阵容也落后于竞争对手。 为此,今年以来奥迪开启疯狂自救模式。 根据外媒Motor1报道,今年3月份,奥迪首席执行官马库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在年度媒体发布会上宣布了奥迪的新车计划,并表示“这是奥迪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创新计划”。 杜斯曼说:“到2025年,奥迪将推出大约20款新车型,其中有10多款是电动汽车,新的电动汽车将基于高端电动平台PPE架构平台所打造。我们已经制定了100%电动的路线,预计2026年奥迪汽车将全部革新为纯电车。” 虽然该计划最新进展并未完全透露,但大众集团在3个月后公布了一条命令——换帅杜斯曼! 据路透社报道,6月30日,大众汽车正式宣布罢免杜斯曼,其继任者为现大众汽车产品战略主管格诺特・多尔纳。据称,该任命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 左为杜斯曼,右为格诺特・多尔纳 单单是换帅还不够,十天后,德国《汽车周刊》报道,奥迪正在考虑首次从中国的竞争对手那里购买平台,加快开发速度。上汽和奥迪已达成共识,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可以说,面对即将掉队的窘境,奥迪终于着急了。 06. 结语:奥迪需努力争回科技头衔 作为燃油时代的豪强三巨头,BBA们相较于新势力车企具备丰富的整车制造经验,对底盘、动力有着精准的调教,还拥有完整的生产链和出色的研发能力。 或许一开始,BBA们可以说是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但相较于奔驰、宝马,奥迪在新能源技术上的转型力度综合来看不如其他两家,可以说,发展新能源板块对于奥迪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MEMS,未来看什么?
近年来,MEMS技术以其惊人的创新潜力,成为科技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 MEMS全称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即微机电系统,MEMS产品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结构、信号处理与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单元在硅晶圆上制作而成,是微型机械加工工艺和半导体工艺相结合的产品。 简单来讲,MEMS是一种结合了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微小装置。 由于MEMS拥有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控、医疗等领域,用于感知运动、声音、温度、压力等,并且MEMS器件在几乎所有市场中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 MEMS是传感器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重要的技术分支,目前正处于第三次产业浪潮的爆发期,方兴未艾。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成熟,MEMS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也将不断涌现,从而带动MEMS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Yole Group近期发布的MEMS年度报告《Status of the MEMS Industry 2023》显示,MEMS市场将以5%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2年的145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200亿美元。 在这个增长过程中,消费市场仍然是MEMS市场中最大的细分领域。在这一细分市场中,新兴的可穿戴应用将抵消最近智能手机需求量的下滑,以4%的年复合增长率从76亿美元增长到94亿美元; 汽车产业继续从日益增加的车内自动驾驶功能中获益,并将保持第二大市场的地位。MEMS渗透率在自动驾驶和ADAS功能集成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有助于缓冲汽车市场总体上略为平坦或缓慢增长的局面。GNSS定位需要用到MEMS惯性传感器,激光雷达需要用到MEMS微镜,实现车内舒适性需要用到MEMS环境传感器,这些需求将帮助市场达到7%的年复合增长率,截至2028年市场规模可增至41亿美元; 而工业和医疗市场在预测期的年复合增长率至少为5%。工业市场由工业自动化和工业4.0实施推动,工厂中的机器人或AGV等所用的惯性传感器、振荡器和压力传感器将是这一市场的关键。诊断和监测设备的持续小型化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引入将增加MEMS组件在医疗领域中的需求。 预测期内,电信市场预计呈现28%的最高年复合增长率,其中用于开关的光学MEMS和MEMS振荡器在满足数据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外,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智能化趋势明显,随着信息时代新兴领域的崛起,MEMS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展,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全球对传感器化和数据驱动应用的需求持续增长,Yole回顾了过去20年中,MEMS行业表现出持续的创新,甚至开辟了新的产品视角。多年来,各种市场驱动因素、接连发生的危机和生态系统变化塑造了当今价值超过140亿美元的MEMS产业。 01 MEMS产业回顾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发表了题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著名演讲,首次提出微机械的概念。19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借鉴集成电路(IC)工艺,制作出了直径仅为100μm左右的硅微静电微电机,与人类头发丝的粗细相当,这被认为是MEMS时代到来的标志。 此后,MEMS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MEMS产品层出不穷,应用在各种尖端技术领域。 MEMS传感器第一轮商业化浪潮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MEMS压力和惯性传感器开始在汽车上的应用。2003年,随着更先进的安全功能开始融入车辆中,汽车成为主要推动力,例如安全气囊中使用的加速计、ESP系统的陀螺仪以及早期采用的用于轮胎压力监测的压力传感器是MEMS的首批汽车应用之一。 如今,受益于汽车行业安全规定及信息化、智能化浪潮,MEMS传感器在汽车领域得到飞速发展。据相关调研数据,目前平均每辆汽车包含10-30个MEMS传感器,而在高档汽车中大约会采用30甚至上百个MEMS传感器。 第二轮的浪潮出现源于PC的兴起,MEMS技术在投影仪和喷墨打印头上大量使用,惠普的MEMS喷墨打印头和德州仪器用于投影应用的DLP在此时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在数量和销售额方面逐渐超过了汽车行业,德州仪器与惠普一起成为早期市场领导者。 之后,智能手机的流行进一步推动这波浪潮的快速发展。2007年,iPhone的问世以及随后智能手机的广泛采用导致了消费领域MEMS需求激增,自动屏幕旋转创造了对加速计的早期需求,而导航辅助、计步和游戏等更先进的功能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手机对惯性传感器的需求。MEMS麦克风也开始应用于智能手机,并最终成为业内出货量最大的MEMS设备之一。 据Yole Development统计,单部智能手机的MEMS传感器总量将从2014年的12颗上升到2021年的20颗。主要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MEMS麦克风等传感器,以及射频器件。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创新和手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趋势,传感器数量还将继续增长。 目前,MEMS正由于AIoT的发展,开启第三个发展浪潮。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是传感、互连和计算,随着AIoT落地而涌现出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兴应用领域也广泛使用了MEMS 传感器产品。 近年来,智能手表、TWS耳机和VR/AR等可穿戴设备的采用不断增加,也推动了MEMS行业的发展。第二次消费浪潮以及随后对惯性MEMS传感器的需求激增,使意法半导体和博世从TI和HP等早期领导者手中夺取了市场领先地位。 总结来看,MEMS产业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2000年的汽车电子化浪潮,点燃了MEMS传感器的需求;2000-2010年的消费电子浪潮,推动MEMS传感器呈现多品类、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2010年至今的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浪潮,带动了MEMS传感器单品放量、软硬协同化发展。 Yole Intelligence的技术与市场分析师Pierre Delbos表示:“随着可穿戴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越来越多的终端产品进入市场,新涌现的可穿戴设备功能可以缓解智能手机购买量下滑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例如像无线耳机、智能手表,以及AR/VR头戴设备这样的产品拥有导航辅助、高度测量、空间音频甚至睡眠监测等新功能,OEM厂商正在集成更多MEMS组件进一步提高性能和增强功能性,这导致了MEMS渗透率的提高。 根据IDC数据,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02.7亿,物联网需求带动MEMS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物联网产生的MEMS增量市场在110亿元,占市场总量约10%,预计2025年提升到20%。 在上述过程中,中国及全球MEMS产业几十年来风云变幻,新旧企业起起落落,MEMS霸主几经易主,产业并购无数。 图源:Yole Intelligence《Status of the MEMS Industry 2023》 从当前全球MEMS公司ToP 30名单来看,博世仍然是全球最大的MEMS企业,并且比2021年强劲增长12%,博通仍然位居第二但增长乏力,而高通则受益于5G 通信对MEMS射频滤波器的需求,获得了21%的高速增长,成功进入全球前三。意法半导体因为汽车市场MEMS传感器的增长进入ToP4。 中国企业方面,歌尔微电子仍然是全球MEMS产业排名最高的中国企业,今年排名第9,主要受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影响导致出货量下降,同样是全球MEMS麦克风巨头的楼氏电子也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 总共有6家中国MEMS企业进入全球ToP 30,除了歌尔微电子外,还有瑞声科技(排名23),赛微电子全资子公司Silex Microsystems(排名26),台积电(排名27),海康威视(排名29),睿创微纳(排名30)。 可以看到,本次名单出现了海康威视和睿创微纳两家国产MEMS企业。 02 MEM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MEMS技术在目标市场中已经较为成熟。但随着创新正在发生,OEM希望能够持续优化成本、尺寸和性能,这也将进一步推动MEMS市场和技术需求。 为了保持竞争力,MEMS行业始终在追求创新。 业内人士应该了解,MEMS与生俱来就具有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最早始于其极具创新性的设计、创新性的结构、以及创新性的封装技术等。例如,在博世公司首次在专用集成电路ASIC中引入硅通孔技术(TSVs),并在3轴加速器上采用了晶圆级芯片规模封装技术之后,与其竞争对手ST和mCube相比,博世MEMS产品的封装尺寸减小至55%。此项技术突破帮助他们减小了硅芯片的尺寸,并因此很好的降低了产品成本。 此类创新竞赛从未停上过。mCube后续又凭借其MC3600系列加速器的创新方案再次反超博世公司,重新居于领跑地位。 如今,MEMS领域的创新仍在继续,这种创新不仅来自新技术,也包括成熟MEMS技术的新应用。 先进封装:微型化、集成化趋势 作为一种技术趋势,MEMS传感器和执行器不断致力于缩小尺寸、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并正在转向以异构功能集成为关键的系统化。 首先,微型化不可逆,MEMS向NEMS(纳机电系统)演进。与MEMS类似,NEMS是专注纳米尺度领域的微纳系统技术,只不过尺寸更小。而随着终端设备小型化、种类多样化,MEMS向更小尺寸演进是大势所趋。 此外,从前端制造到封装、模块和系统集成,整个MEMS供应链都朝着混合能力的方向发展。 随着MEMS加工工艺的进步,以及CMOS工艺和MEMS工艺的集成,MEMS传感器可以在更小面积的芯片上集成更强大的运算与存储能力,更好地满足系统应用对低成本、小体积、高性能的全面要求。 多传感器融合 现代传感器作为电子产品的“感知中枢”,通过加入微控制单元和相应信号处理算法,还可以承担自动调零、校准和标定等功能,实现终端设备的智能化。 同时,传感器市场也正在呈现多项功能高度集成化和组合化。由于设计空间、成本和功耗预算日益紧缩,在同一衬底上集成多种敏感元器件、制成能够检测多个参量的多功能组合MEMS传感器成为重要解决方案。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有助于增加可获得的数据数量,显著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和容错性,从而保证决策的快速性和正确性。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单个设备中搭载的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加,多传感器的融合和协同提升了信号识别与收集效果。 综合来看,先进的封装技术,如多芯片模块可以将多个芯片组合封装,特别是3D堆叠封装技术,代表着MEMS产品不断向微型化和高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迈进,预示着其可在有限的体积内集成更多的组件,实现更复杂更强大的功能。随着MEMS传感器的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体积将不断缩小,这将有利于更多应用领域,如消费电子、汽车行业等领域,更易于整合到不同类型产品中。 基于此,业界还出现了很多新技术: 密封双模技术 当前,可听设备和以音频为中心的可穿戴设备对音质和电池寿命都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工程师必须利用先进的MEMS技术和创新的电路设计跟上步伐。 例如,英飞凌在Apple Airpods Pro中的MEMS麦克风中采用了密封双膜技术,将其专有的MEMS技术和巧妙的ASIC设计发挥到极致,这种设计可以将功耗降低两倍,将高音频质量和低噪声结合在一个微型麦克风设备中,也实现了超高SNR(信噪比)、极低失真,并且可以防止水和灰尘滞留在膜和背板之间,从而实现几乎无噪音音频信号捕获。 英飞凌XENSIV IM69D128S MEMS麦克风包括微型模块封装中的MEMS单元和ASIC 据悉,英飞凌MEMS麦克风由最早的单背板技术、双背板设计发展到现在转向密封双膜结构,经历了将近20年。 单背板结构就是一块背极板配合着一层振膜,当振膜受到声压作用时会在背极板上方振动,利用振膜与背极板之间的距离变化关系传递电容信号的变化,这就是MEMS麦克风将空气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基本感测原理。单背板架构如下图所示: 英飞凌单背板架构示意图 由于单背板MEMS麦克风输出的是一个单端信号,为了增强MEMS麦克风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本底噪音,提高MEMS麦克风的信噪比,2017年,英飞凌成功量产了采用双背板技术差分输出的MEMS麦克风产品,将MEMS麦克风的信噪比提升到了69dB。 英飞凌双背板(Dual-back plate)架构示意图 为了能够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中实现录音棚级别的音频用户体验,同时进一步提高MEMS麦克风产品的可靠性,增强抗污染及防水能力,英飞凌于2021年又成功量产了采用密封双振膜技术的新产品,信噪比进一步提升,同时MEMS麦克风单体就能具备IP57级别的防尘和防水能力。 英飞凌MEMS芯片(左)和密封双振膜结构示意图(右) 凭借密封双膜技术带来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的优势,此类MEMS产品适用于包括TWS、耳戴式耳机和听力增强产品,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空间关键应用,如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等。 激光重新密封工艺 比如,2015年至2018年,博世在苹果iPhone中的压力传感器从LGA封装转向O形圈防水封装,让苹果提高了耐用性。在此期间,博世将MEMS芯片的尺寸减少了一半以上,从0.8mm²缩小到0.35mm²,遵循了行业小型化的模式。 博世还推出了新的制造技术,新的激光重新密封工艺可显着减少压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 iPhone 14 Pro 内惯性传感器的性能。虽然该工艺比以前的工艺贵三倍,但它允许将MEMS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集成到同一芯片上,从而实现传感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并更好地控制腔内的真空水平。 MEMS器件真空封装结构 MEMS器件真空封装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基底加工、薄膜沉积、真空腔室形成和密封结构制备等步骤。该结构是为了保护其微观结构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如温度、湿度、气体等,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气阻,提高其灵敏度和性能稳定性。 MEMS器件真空封装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对于确保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精确的基底加工、薄膜沉积、真空腔室形成和密封结构制备等工艺步骤,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真空封装。 然而,由于MEMS器件的尺寸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其真空封装制造工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随着封装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有望进一步提高MEMS器件真空封装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结来看,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封装技术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未来的封装技术需要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小封装体积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例如,通过集成多种功能的封装技术,可以减少器件间的连接,提高整体性能。此外,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将为MEMS器件真空封装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满足不同MEMS器件的需求,封装技术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多种封装技术的融合和创新,如将微观和宏观尺度的封装技术相结合,以及将传统和新兴封装技术相结合。 总之,MEMS器件真空封装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在保证器件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继续专注于提高封装技术的性能、可靠性和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MEMS器件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有望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和可靠的MEMS器件解决方案。 MEMS晶圆:向12英寸迈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从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MEMS制造的转变。虽然这对MEMS厂商来说需要大量投资,但它可以更好地与12英寸CMOS晶圆集成,并支持最佳设备性能。 当前全球毫无疑问的MEMS传感器王者,博世正在推进位于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12英寸MEMS晶圆产线建设,该项目投资10亿欧元。 国内MEMS行业也在大步向前。去年1月,赛微电子宣布将在合肥高新区建设12英寸MEMS生产线,预计总投资为51亿元,建成后月产能为2万片。 另外,在更早的2020年12月,士兰微的12英寸生产线就在厦门海沧正式投产了,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规划建设两条以功率半导体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为主要产品的12英寸特色工艺功率半导体芯片生产线。 此外,目前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MEMS代工企业中芯集成,在今年5月底发布的公告称,将在绍兴滨海新区投资建设中芯绍兴三期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中试线项目。 此前,计划募集资金使用项目包括“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存基地技术改造项目”,“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后续调整后,新增“中芯绍兴三期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中试线项目”。 去年12月,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产线项目——广州增芯一期第一阶段项目正式动工,增芯是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产线,为MEMS制造生产线项目。计划2024上半年通线,2025年年底满产,将建设月加工2万片12英寸的晶圆制造量产线。 很明显可以看出,全球MEMS晶圆的产能正向12英寸过渡,中国半导体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12英寸MEMS制造日益成为现实,除了它带来的额外产能之外,还看到12英寸制造在小型化以及整体设备可用性和质量方面的其他关键优势。 此外,MEMS传感器制造商正试图通过为MEMS传感器添加软件、处理和计算能力,赋予其额外的功能,从而摆脱商品化周期并提升价值链。MEMS传感器与边缘或云中的AI/ML/DL相结合的应用正在开辟一条道路。 03 机遇背后,MEMS挑战尚在 近年来,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全球MEMS产业持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MEMS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MEMS技术的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包括纳米级别的加工和控制,这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制造难度。为了推动MEMS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可扩展性。其次,MEMS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MEMS器件的微小尺寸和复杂结构,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振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性能不稳定或寿命缩短。因此,需要加强对MEMS器件的可靠性测试和可持续性设计,确保其在各种应用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此外,MEMS技术还需要与其他技术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结合,可以实现MEMS传感器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应用。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各个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 MEMS在封装方面同样存在挑战,目前的MEMS封装技术大都是由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发展和演变而来,但是由于其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使其与集成电路封装相比又有很大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将集成电路封装直接去封装MEMS器件。 与IC封装类似,MEMS封装在机械支撑、环境保护和电气连接3个方面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的MEMS封装中,还必须考虑下面一些因素:首先,封装必须给传感器带来的应力要尽可能小,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必须与硅的热膨胀系数相近或稍大,由于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导致界面应力,从而使芯片发生破裂或者分层。对于应力传感器,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封装引起的应力给器件性能的影响,其次,对于一般的MEMS结构和电路封装,散热是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高温下器件失效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对于热流量计和红外传感器,适当的热隔离会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总之,MEMS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科技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作为“More than Moore”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热点应用风口催化下,MEMS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期。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相信MEMS技术将继续迈向更高峰。 就像行业专家林雪萍在文章中所述:“MEMS传感器仍然是一种预言,万物有眼,剧透未来。MEMS厂家的一举一动,就像是一本关于未来产品的参考书,预示着各种可能的智能之路。” 未来,改变当今MEMS格局的市场在哪里?
6499元起售,蔚来手机会不会重蹈格力覆辙?
蔚来不光是造车新势力, 现如今还成为了手机行业的“新势力” 车悟饭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2023年9月21日举办的NIO IN 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活动上,蔚来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产品NIO Phone。该产品搭载了高通骁龙 8 Gen 2领先版处理器,12GB+512GB版售价6499元。 在这场发布会上,蔚来创始人李斌讲了一个趣事,他说,“昨天(9月20日)何小鹏托一位媒体人带个话,让我不要投这么多钱了,谢谢,但是蔚来长期主义,会继续投 ……” 自称”和李斌沟通多一点的”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和李斌一样,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销量。“蔚小理”中,理想的销量已经遥遥领先,后入者极氪、零跑也虎视眈眈。何小鹏的肺腑之言,真的是——都是同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蔚来入局智能手机行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曾同样跨界的格力。早在2015年6月,格力就推出了首款手机,售价1600元。彼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意气风发地对外表示,“做手机肯定会超小米”。 尽管董明珠信心十足,但现如今,格力手机早已销声匿迹,而智能手机行业也进入了巨头时代。这也很难不让人担心,蔚来手机会不会重蹈格力手机的覆辙? 跨界造手机,理由不同逻辑相似 尽管蔚来和格力的主业截然不同,但追根溯源,此二者选择跨界造手机却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希望在万物互联时代,掌握核心入口。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万物互联的趋势越发明显。Valuates数据显示,预计2026年,全球IoT市场规模将达到319亿美元,2019年-2026年,相关市场复合年增速为64.2%。 在此背景下,虽然智能汽车、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产品都可以搭载屏幕,解决人机交互问题,但由于不能贴身使用,这些产品很难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交互和控制中枢。 与之对比,因拥有体积小,智能、网联化程度高等优点,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万物互联时代的一级入口。 对此,董明珠表示:“格力手机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在未来智能家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机来控制它,是不行的”。李斌也表示,“蔚来用户需要一款与蔚来汽车无缝连接的手机,带来以车为中心的移动互联全新体验”。 图源:小米官网 事实上,早在2019年,小米就看到了上述趋势,因而提出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以手机为核心,投资了诸多硬件生态企业。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华为也提出了“1+8+N”全场景战略,其中“1”指的是智能手机,“8和N”则是车机、音箱、手表等外围设备。 在万物互联浪潮之下,智能手机厂商本就经营手机产品,只需顺水推舟,推出一系列终端即可。 而此前没有布局智能手机业务的企业,除了需要经营好基本盘,更需要做的,就是推出智能手机产品,进而掌握入口层级的主动权。 也正因此,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格力、吉利、蔚来通过孵化或并购的方式,推出自家的智能手机产品。 蔚来手机比格力有诚意,但还是缺乏性价比 当然了,由于没有品牌根基,以格力为代表的跨界手机“新势力”经营多年,也并未在智能手机行业取得亮眼的业绩,这也让很多人对蔚来手机报以悲观的态度。 其实横向对比来看,以格力为代表的企业之所以在智能手机行业折戟沉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其产品力过于靡弱所致。 图源:格力商城 以2019年3月,格力推出的格力手机3为例,其仅仅搭载了三年前主流的骁龙821处理器,但是售价却高达3600元。与之对比,2019年2月问世的小米9,不光搭载了当年的旗舰处理器高通骁龙855,并且起售价仅为2999元。 格力手机3和小米9的配置差距如此之大,自然会在消费者市场引得不同的反响。据悉,截至2019年9月底,小米9全球总出货量达470万台左右。反观格力手机3两个月销量仅为54台。 好在,蔚来并没有犯与格力类似的“高价低配”错误。NIO Phone搭载骁龙8 Gen2领先版处理器,机身正面为三星E6材质2K屏,后置搭载50MP广角+50MP超广角+50MP潜望长焦三摄模组,最高支持66W有线充电,12GB+512GB版售价6499元。 图源:小米官网 不过对比安卓行业的其他旗舰手机,NIO Phone的价格还是稍微有些贵。以小米13 Ultra为例,其搭载了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机身正面为华星光电C7材质2K专业原色屏,机身背部搭载徕卡光学全焦段四摄,支持90W小米澎湃有线秒充,12GB+512GB版售价5999元。 可以发现,在综合配置更为出众的背景下,小米13 Ultra的售价比NIO Phone低500元左右,更具性价比。 蔚来汽车才是蔚来手机的应许之地 事实上,即使蔚来手机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在当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其或许也难以俘获更多的消费者,跻身市场头部。这主要是因为智能手机行业早已进入巨头时代,在智能手机市场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手机“新势力”很难突出巨头的重重包围。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2.86亿台,同比下跌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自2017年起,出货量走低,就成为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主旋律”。 早在2015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就曾表示,智能手机行业将重新洗牌,未来三到五年只会剩下三大手机厂商。 图源:IDC 事实证明,余承东的预言颇有见地。2016年以来,随着联想、魅族等品牌掉队,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红利逐步收窄,寡头效应越发明显,华为、小米、OPPO、vivo、苹果稳坐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再未有新兴品牌进入TOP 5榜单。 反观蔚来,其虽然在智能汽车行业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智能手机行业,无论是品牌、渠道还是供应链资源,对比传统智能手机厂商,均没有比较优势。因此,未来蔚来手机或许很难成为市场的宠儿。 之所以在此背景下,蔚来依然一意孤行地打造自家的智能手机产品,或许是因为其根本就不打算在智能手机行业有所建树,而仅仅希望让智能手机赋能自家的智能汽车。 2022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李斌就曾宣称,很多蔚来车主使用iPhone,虽然蔚来NT2.0车型标配UWB数字钥匙,但因为苹果不开放相关接口,导致“蔚来很被动”。与此同时,李斌还强调,“我们做手机并不是要去跟小米、华为竞争,逻辑不太一样”。 图源:蔚来 事实上,透过发布会来看,蔚来手机也确实不同于传统手机,除了按惯例展示各项旗舰级配置外,李斌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NIO Phone和蔚来汽车协作的优势,包括UWB、天空视窗、行政中岛车控模式等。 更有甚者,NIO Phone还专门针对蔚来汽车,定制了一枚“车控键”,可实现30项功能一键直达,支持远程控车、近场控车、车内控车等功能。 有趣的是,前几天苹果刚刚发布的iPhone 15系列手机,也新增了一枚“操作按钮”,但仅支持静音、录音、相机等更具普世意义的功能。 透过这一点,也可以看出,NIO Phone和iPhone 15的目标受众并不一致,前者希望服务好蔚来车主,后者则希望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不论是格力、吉利还是蔚来,入局智能手机行业的底层逻辑大体相似,那希望就是在万物互联时代,掌握最核心的入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早已经进入红利消逝、竞争越发激烈的阶段。也正因此,蔚来手机并没有类似格力,采取“低价高配”的策略,而是“堆料感”十足。但横向对比来看,蔚来手机相较行业头部的旗舰手机产品,还是显得性价比不是特别高。 蔚来或许意识到了蔚来手机很难克服上述缺陷,因而在手机和汽车联动方面下足了功夫,甚至打造了对路人没有太大用处的“车控键”,这固然难以赢得大众用户的追捧,但却可以极大地提升蔚来车主的使用愉悦感。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中,蔚来汽车累计交付34.41万辆。如果能策动数以十万计的车主买单,蔚来手机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