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三大机构排名各异:荣耀、华为、vivo谁才是手机销量第一
快科技4月30日消息,近日,IDC、Canalys、Counterpoint这三大市场调研机构先后发布了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及市占率数据。 然而,这三家的排名却不尽相同,根据IDC的数据,市占率前5分别是荣耀、华为、OPPO、苹果、vivo。 Canalys发布的前5分别是华为、OPPO、荣耀、vivo、苹果;而Counterpoint发布的前6则分别是vivo、荣耀、苹果、华为、OPPO、小米。 三个不同的排名也让大家一头雾水,到底谁才是国内市占率最大的手机品牌? 其实造成数据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口径不同。 据了解,IDC和Canalys统计的是sell in数据,即厂商向大商或者省代的出货量;而Counterpoint统计的是Sell Through数据,可以理解为激活量。 不过虽然三家机构对于谁是“第一”有所分歧,但有几点却达成了统一。 首先就是华为手机的大幅度增长,根据IDC数据,一季度华为手机的增幅量达到了110%;Canalys统计的华为也是大幅增长70%,和Counterpoint统计的69.7%的增幅接近。 还有就是对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也是意见统一,在IDC、Canalys 、Counterpoint的统计中,苹果一季度在中国市场市占率同比跌幅分别为6.6%、25%、19.1%。 从左到右分别为IDC、Canalys、Counterpoint的统计数据
三星电子在德国被判侵犯大唐网络技术专利,面临市场驱逐风险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近日,慕尼黑地方法院就一起专利侵权案件作出裁决,认定三星电子侵犯了中国大唐集团所持有的一项重要网络技术专利。这一判决意味着三星电子可能面临被驱逐出德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风险。 图片来源:三星 根据4月29日由业内人士披露的消息,该法院于4月12日正式裁定,三星在德国销售的支持LTE的移动设备确实侵犯了大唐在德国的专利技术,因此,法院责令三星处置所有侵权机型。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三星电子,包括苹果在内的多家公司的LTE智能手机都采用了这一专利技术。 据了解,该专利技术主要涉及时分双工(TDD)技术,它能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智能手机与基站之间能保持无缝连接。此技术被视为LTE(第四代)标准的必要组成部分,且已在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注册,允许在遵守与专利持有人协议的前提下合理使用。 在诉讼过程中,三星电子曾主张“FRAND条款”,即“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意在防止专利持有人提出不合理要求,阻碍其他公司产品的生产。然而,法院并未接受这一辩护。 据悉,三星电子与大唐自2020年起就4G和5G国际标准专利的使用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因双方分歧较大,三年多来一直未能达成协议。 在此次判决中,慕尼黑地方法院将三星电子认定为“不愿意的被许可方”,并判决三星必须对自2021年8月21日起在德国销售的所有LTE智能手机型号支付赔偿,并对所有已发布的市场型号进行处置。 业界人士认为,此判决可能对三星在德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三星可能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其市场影响力或许会暂时得以维持。但这一事件无疑给三星电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可能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再度跳票 三星S25 Ultra仍未搭载叠片式电池 都怪高通?
作为三星下一代旗舰机型,三星S25系列按照计划可能会在明年1月左右亮相,相比于当前的S24系列,此前新机所透露的一大关注点就是将搭载全新的叠片式电池,从而提升S25 Ultra的电池容量。不过根据最新的消息,该技术可能在S25 Ultra上再度跳票。 三星S24 Ultra 有海外博主表示,出于整机成本考虑,三星无奈延后推出叠片式电池,三星S25 Ultra依旧为5000mAh+45W规格。而所以要节省成本,是因为高通将对下一代芯片骁龙8 Gen4进行涨价。根据此前消息,三星将会在S25系列上采用双芯片的策略,部分机型上使用Exynos 2500处理器,而在Ultra版本上都将使用骁龙8 Gen4。 由于下代高通将在8 Gen4采用定制的Oryon内核,因此新移动平台也将有着更高的价格,据称起售价已经达到了200美元。除非三星也再度涨价,否则将会影响到公司利润。因此为了控制成本,三星不得不放弃使用新的叠片式电池技术,可能会在S26系列上再出现。 据了解,叠片式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这种新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安全性,减少鼓包等现象,而且在相同重量和体积下,可以让电池容量增加10%。此前曾有消息称该技术最早将会在S24系列上出现,但是可能是因为供应方面的问题,最终还是未能实现。
前4月主流国产机型全汇总:小米仅两款 vivo月月有新机
随着手机市场的回暖,国产手机市场在今年迎来了新一轮的机型发布潮。据网友汇总的“2024年主流国产机型发布统计”图表,今年1至4月间,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机型,其中vivo表现尤为抢眼,月月都有新机问世。而小米虽然只有2款新机问世,但市场表现依然稳定。 小米手机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华为等厂商在年初率先行动,发布了多款机型,如畅享70 Pro。整个一季度过后,Redmi才在4月推出了一款机型——Turbo 3。相比之下,vivo则展现出了强大的产品更新能力,做到了每个月都有新机推出,如1月的G2 5G、2月的Y100t、3月的X Fold 3系列以及4月的Y200i等,产品线覆盖多个价位段,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荣耀、OPPO、一加等品牌在前四个月内也均有所动作。其中,荣耀在1月发布了Magic6系列等多款机型,OPPO则推出了Find X7系列,一加则带来了Ace 3新品。此外,realme和iQOO也各自推出了多款新品,其中,realme在2-4月均有新机推出,而iQOO直到4月才一口气发布Z9系列3款机型。 vivo手机 整体来看,今年前四个月国产手机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新品,竞争激烈程度不减当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5月及之后的国产手机市场将迎来更多精彩纷呈的机型。
非洲之王传音业绩炸裂,利润翻倍,出货量全球第四
文|胡依婷 编辑|彭孝秋 2023年,“非洲之王”传音强势翻身。 其近日公布的年报显示,全年营收为622.9亿元,同比增长33.69%;净利润为55.3亿元,同比增长122.93%,颇为亮眼。 其中,手机业务仍占传音总营收的大头,占比超九成。去年其全球出货量约为1.94亿部,手机的收入便已达到573.4亿元。 从市场来看,传音“非洲之王”的地位依旧稳固。2023年非洲智能机市占率超过40%,位居第一,与第二名的三星拉开较大差距。非洲之外,传音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市占也较高,均排名第一;在竞争激烈的印度排名第六。 依靠智能手机在非洲站稳后,传音也不出所料开始拓宽业务并进入新兴市场。除TECNO、itel、Infinix三大手机品牌外,传音还创办数码配件品牌oraimo,售后服务品牌Carlcare和家用电器品牌Syinix,寻求新的增长。 截至目前,传音已进入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非洲、南亚、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这类市场人口基数超过40亿,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稍显滞后,于擅长性价比与本土化的传音而言,空间颇大。 逆势复苏 近两年,全球手机行业呈下行态势,传音也经历了较大起伏。 2022年,传音全球出货量同比减少了超4千万部,净利润同比下滑36.46%。面对行业普遍的增长乏力,传音选择打开更多市场,提升整体出货量。 去年,其深入南亚、东南亚下沉市场;同时,传音也试探中高端市场,推出了Phantom VFold折叠屏手机和TECON品牌的手机AIOS,并与谷歌、联发科等第三方合作。 多处发力,半年就让出货量同比增长20%。这一显著增速也使传音首次超越vivo,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并逐渐逼近第四的OPPO。与同期的三星、苹果、小米和OPPO相比,传音还是Q2唯一增长厂商。 此后的Q3、Q4,传音主场非洲强势复苏。公司也实现了出货量大幅增长:Q4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820万部,同比增长68.6%,首次跃升全球第四。业绩上,这两个季度,传音的营收均保持同比超30%的高速增长,净利润增速翻倍。 把市场铺大的同时,传音还做到了控制毛利以提升赚钱效率。去年全球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为24.18%,同比提升3%,比小米的14.6%高出不少。 不同产品营收情况,图源企业 毛利提升有赖于传音在生产等环节的成本控制。近些年传音对供应链进行了调整:除华勤、龙旗和闻泰手机代工“三巨头”外,传音的三大手机品牌还与MobiWire和Innovatech这类二级ODM厂商合作,议价权提升的同时部分生产制造成本也被转移。 跟随非洲复苏趋势,传音对外加大出货量,通过内部的成本调控,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深入南亚、中东和拉美 增长的野心尚未满足。传音将目光从遥远的非洲投回了竞争更为复杂的亚洲、被众多企业垂涎的中东和拉美。 传音公布其在印度市占已升至第六。获得增长固然可喜,但这片贸易保护已较为显现的南亚大陆,或许并不算新兴与稳定。 小米、vivo和OPPO等在2014年前后便已进入印度,与三星一同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Canalys数据指出,2023年三星、vivo和小米排名前三,其中三星以19%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除头部品牌已经产生外,印度政府对外国厂商的排斥与打压也使营商环境更趋恶化。2022年,印度政府对小米实施了65.3亿卢比(约合5.6亿人民币)的罚款,此后还指控其非法汇款,冻结其约48亿元银行资金。除小米外,vivo、OPPO和传音也被指控逃税、避税,强制缴纳税款与罚金。 在已然产生的罚没成本外,传音或许还面临核心价位产品被禁售风险。据报道,印度计划限制售价在12000卢比(约合150美元)以下的中国手机设备。而传音的机型价格大多处于这一区间,若该计划实施,传音在印度的销量或面临崩盘。 即使目前靴子还未落地,但始终悬在传音等中国企业的头顶。 与印度相比,拉美地区可能更适合传音长期深探。 当下,这类新兴市场尚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阶段。此前传音在非洲已积累较深的生产与销售经验。 这类市场普遍存在电力供应不稳定、网络信号不佳、流量成本高等问题,功能机由此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为适应当地需求并推动智能机份额提升,传音研发了流量节省、弱网络连接、内存融合、本地化小语种语音识别、语音降噪等技术;针对不同肤色人种,其对屏幕显示的色彩科学进行研究,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视觉习惯。 2023年,传音凭借在智利、墨西哥和秘鲁等核心市场的布局,年增长率已经达到159%,紧跟拉美整体手机出货量复苏的趋势。 而在中东,传音与小米分食着当地的中低端市场,并逐步提升中高端比重,尝试进入三星和苹果统治区。 Canalys数据显示,去年中东手机总出货量也同比上涨,其中三星的市占高达34%,并与苹果拿下超90%的高端手机市场;传音和小米分列第二与第三,目前销量集中在中低价位。 拉美、中东已经成为中国手机厂商普遍认定的掘金方向。传音已在远端的非洲大陆蓄足弹药,其将与全球老牌手机厂商在新的市场再度角逐。
两起事故三人死亡:福特“脱手驾驶”辅助系统被盯上
快科技4月30日消息,据美媒报道,美国汽车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周一在官网公开的文件显示,该机构已于上周开始对福特汽车公司的BlueCruise驾驶系统启动初步调查。 据了解,福特BlueCruise驾驶系统和特斯拉Autopilot类似,也是L2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最大的卖点在于允许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让车辆自动驾驶(包括自适应续航、变道辅助、车道居中等),目前这套系统搭载于福特电马和其他SUV之上。 福特官方还标注了这套系统可使用的范围,也就是“蓝区”,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有97%的高速公路均可以使用,在英国也有95%的高速可用。 那么为何NHTSA会盯上福特呢?原因和特斯拉的AP类似,也出现了严重事故。 据悉,今年2月和4月初,在得克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两起事故中,涉事的两辆野马Mach-E在撞击时均开启了BlueCruise,并且均是在夜间行驶时撞上了停在高速路上的汽车,两起事故共导致3人死亡。 资料显示,福特于2021年推出BlueCruise,仅在预先测绘过的高速公路上可用,其虽然允许驾驶员双手从方向盘上拿开,但这套驾驶系统与监控驾驶员的摄像头配对,实时检查驾驶员的眼睛是否仍盯着道路,一旦检测到驾驶员不再关注道路,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若驾驶员无视警告,系统则会“踩刹车”减速进行提醒。
车模有什么好看的
十多年前,一场国际车展还没结束,车模先火了; 十多年后,车模几乎彻底消失。 2024北京国际车展,就连陈小春、张智霖、金晨等大牌明星都没引起太多关注,媒体的镜头追踪的是雷军、周鸿祎、李想、李斌、魏建军、张建勇等企业家的行程。 拼尽全力的CEO与老板们,将车展的“卷”推向极致。这真的是最“卷”的一届车展:不仅要卷价格、卷产品、卷技术、卷流量,还要卷老板。 不过,行业大佬的走红算得上一件好事。在这些企业家背后,是中国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北京国际车展上,外国友人、合资品牌大佬们开始驻足于中国品牌的展台,并惊叹于中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是车展该有的样子,关心新车,关心中国汽车制造,关心中国的企业家们。”一位从事汽车行业报道近二十年的媒体人这样感慨。 卷老板:个人魅力与流量焦虑 本届北京车展,身着绿色T恤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和身着红衣的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成了最大的流量明星。 雷军在车展上公布了小米SU7正式发布28天后的成绩:锁单量75723台,已交付 5781台,创下了业内新品牌首款车型上市首月的交付量新纪录。雷军甚至直接在车展现场开启全球招聘:“诚邀天下英才,打造梦想之车,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而奋斗。”颇有当年马斯克的风范。 图片来源:广汽集团 同时,雷军的车展行程被全程关注,他除了参观了理想新车,还去了比亚迪、蔚来、小鹏以及广汽等车企的展台,都受到了友商高管热烈欢迎。4月26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这2天在车展走了近5万步,看展非常开心。他称在车展被这么多人围着,还是挺紧张的。 另一边,车展上爬上车顶的周鸿祎获得了本届车展“最老车模”的头衔。流量带来的关注度让周鸿祎顺势大赚一笔。4月28日晚,“卖掉迈巴赫,拥抱国产新能源”为主题的周鸿祎卖车拍卖会在北京三六零总部举办。周鸿祎迈巴赫以600元起拍,最终以990万元成交,最高价较起拍价涨幅远超10000倍。拍卖会当天,三六零大厦楼下停放了理想、小鹏、长城、小米、哪吒等多款车型。周鸿祎凭借一己之力,撬动了半个车圈品牌赶来助阵。 当科技企业大佬投身汽车圈,卷老板、卷流量的焦虑也被一起带来。事实上,在小米SU 7上市后,不少车企高管就意识到了老板个人魅力所带来的流量对于产品推广乃至最终销量的重要作用。 62岁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直播间感叹:向余承东学习,向雷军学习。60岁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期更是一改此前的低调形象,走进了直播间,开始直播长城全场景NOA。魏建军在北京车展期间感慨,“最近我适应镜头的能力有所增长。” 对于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如今在造车领域飞速的发展,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对软件的理解远远超过我们,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Fast Follower(快速跟随者),紧紧地赶上他们。” “不要看了别人的想去复制它,扔掉我们现在有的,那是很大失误,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定力,同时要看见自己之美,不要妄自菲薄,尊重别人之美,美美与共。”贾健旭如是说。 而目前汽车行业的流量焦虑几乎影响着身在其中的每一家企业。“应该说有(指流量焦虑)吧。”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 佟湘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互联网的打法和传统造车的互联网打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也有很多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佟湘北直言,在宣传和推广方面确实需要学习。 卷价格:国内比低价,出海卷高价 从去年年初开始的汽车价格战持续至今,同等级别、同等性能的产品在国内售价越来越便宜。不过,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浪潮中,不少品牌在尝试品牌形象的高端化,希望将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4月以来先后有超过30家车企宣布了降价优惠信息。2024北京车展前,理想也官宣了价格调整信息。理想L7和L8的低配Pro版降价1.8万元,Max和Ultra降价2万元;理想L9全系降价2万元。而理想MEGA作为一款全新纯电MPV,上市不到两个月,官降3万元。合资品牌方面,广汽丰田2024款赛那也在上市环节全系官降2.5万元,新车售价区间为28.48万-39.58万元。 “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从一个维度上来讲,已经把品牌格局、市场格局完全打碎,现在也不敢有哪个品牌说有牢固的品牌溢价。”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2023年全年价格走势追踪,无论是BBA还是传统一线合资品牌,都稳不住价。 “现在中国市场很卷,大家堆砌配置堆料,同时降价。”在佟湘北看来,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局势下,我们不堆料,而是根据用户习惯和需求量体裁衣,这是我们的策略。” 在以往,豪华品牌及一线品牌的降价,势必将压力传导给中国品牌。不过,如今不少中国品牌在压力中实现了品牌的向上跃迁。穆峰表示:“整个一季度,我们车的平均价格有了很好的一个提升。均价提升了,营收就提升了。”财报数据显示,长城汽车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8.6亿元,同比增长47.6%;净利润32.28亿元,同比增长1752.55%。“长城汽车追求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既要看当下也要看未来,不盲目内卷。长期主义和价值主义是长城汽车品牌发展核心。”穆峰说。 在国内价格极度内卷的今天,海外市场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魏牌CEO刘艳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在欧洲的定价与BBA品牌直接竞争,价格区间从四万几欧元到六万欧元,在长城汽车子品牌里面,魏牌新能源应该说是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双料先锋,在内部定位是长城最高端的技术赋能品牌,所以魏牌走向全球市场,也代表着GWM技术和产品体验的新高度。”行业内卷同时带来行业的深度变革,这将是一次大洗牌,也蕴含着发展机会。
车企“海王”们的合作里,没有赢家
文/Renee 编辑/经纬 2023年,华为、小鹏们踹开了智驾时代的大门,新能源汽车很快就从电动化卷到了智能化。 一时间,英伟达和比亚迪似乎都姗姗来迟,英伟达2022年才推出智驾方案,比亚迪去年开始大举补课智驾。 双方深度合作源于2023 年 3 月 21 日。比亚迪宣布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制造商英伟达深化合作,拓宽 NVIDIA DRIVE Orin中央计算平台的应用范围。 比亚迪将在新一代 王朝和海洋 系列的部分车型中搭载该平台。 到了今年,合作是更密切了。 NVIDIA中国区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刘通透露,除了在端到端全栈式合作,包括车端芯片DRIVE Orin和DRIVE Thor、智驾芯片和数据中心端的解决方案等,比亚迪和NVIDIA还在智能工厂方面进行合作,利用Omniverse做自主机器的仿真,包括物流小车、机械臂等。 乍一看,在这场合作里,双方都能拿到不少好处:比亚迪可以迅速提升智驾能力,数据中心、智能工厂也能得到优化,英伟达也能从这个销量王身上多捞一笔。 但智驾不是什么好啃的骨头,巨头难免会力不从心。 即便是英伟达,也屡屡受挫找不到合心意的合作伙伴,在2022年推出的DRIVE Thor 计算平台一直到2024年,才在中国有可观的客户订单;比亚迪,也和大部分车企一样在城市NOA的落地进度上食言。 海王们的合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PART-01 黄仁勋,最会拿捏车企的人 按照黄仁勋的规划,汽车业务的收入占比应该达到30%。 但自2016年团队成立至今,汽车业务虽是三大核心业务之一,但收入远不及数据中心和游戏业务,营收占比常在5%附近徘徊。 占比少的原因,上一篇文章我们详细盘点了——想要芯片大规模落地,黄仁勋得找一个大车队磨练,但队友们是要么没能力搞自动驾驶芯片,要么太有能力不需要英伟达的芯片,搞得黄仁勋很是无奈,走上了既提供芯片,又提供芯片落地能力的路子。 不过,这个路子刚搞出来的时候,没啥人敢下单。在2022 年 9 月发布之初到 2024 年 CES 之前,只有极氪官宣在下一代车型中选用 DRIVE Thor 芯片。 事实上,英伟达自动驾驶芯片实力一点也不差。 2022年9月20日,NVIDIA 在GTC 大会上推出新一代集中式车载计算平台 NVIDIA DRIVE™ Thor,可实现最高 2000 TOPS AI 算力以及 2000 TFLOPS 浮点算力,包括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泊车、驾乘人员监控、数字仪表板等智能功能,统一整合到单个架构中,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整体系统的运行能耗。 (图源:英伟达) 但奇怪的是,今年算力缩减了一半(1,000 TOPS),客户却变多了——2024年CES之后,理想、比亚迪、小鹏们都成了他的客户。 先前的“门可罗雀”,无非是车企不敢做这个高风险,回报未知的投资。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告诉42号车库,一开始在英伟达 DRIVE Thor 发布时,2,000 TOP的算力确实很高,但是当时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并不明确,行业里并不是非常确认是否需要那么高的算力;同时,英伟达 DRIVE Thor 的成本确实是非常高,即使是相对有钱的主机厂也难以承受。 而现如今的门庭若市,既得感谢英伟达自己在AI上的坚持,也得感谢老朋友特斯拉的带头作用。 我们都知道的是,大模型和生成式 AI又给自动驾驶领域带来了新一轮技术进展。在大趋势下,领头人物特斯拉转向了端到端方案,黄仁勋怕是要笑开了花,想着这下总得信我了吧,顺势增加了对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 AI 的底层支持,还搭载了专门为 Transformer、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 AI 工作负载而打造的全新英伟达 Blackwell 架构。 缺乏智驾基因的车企,此刻都会忍不住上船——相较于之前,路线更为确定,风险更低,前途不可限量。 或许在未来,英伟达会继续将自己的辉煌延续到自动驾驶之上。、,但代价也是极大的。 为了这块业务,黄仁勋已经花了8年的时间仅换得了5%的营收,成本难以估量。一个直接的例子是,据吴新宙介绍,有15000名工程师投入到安全部门的研发工作,这比国内部分车企的全部员工都要多。 无利不起早,黄仁勋不是那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青年人——DRIVE Thor只是英伟达与主机厂合作的一个版块。 比如,在今年GTC上,比亚迪计划将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用于云端 AI 开发和训练技术,并使用英伟达 Isaac 与英伟达 Omniverse 平台来开发用于虚拟工厂规划和零售配置器的工具与应用。 特斯拉也是选购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大军的一员。尽管特斯拉 Dojo 超级计算机系统已经部署,但仍然逃不过真香的英伟达GPU。 大部分中国新势力也在购买英伟达的 GPU 用于云端部署和训练,所以在一次采访中,英伟达汽车业务副总裁 Danny Shapiro表示,如果计算我们从汽车产业获得的营收,包括我们从主机厂的数据中心业务中获得的营收,还是非常大的。 在 2023 年 9 月慕尼黑车展现场,Danny Shapiro表示黄总非常有耐心,也浅浅画了一个饼——我们把这块业务看做一个长线业务,它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它的增长曲线是相对缓慢的。 同时,flag已然立下:接下来 6 年,我们预计将获得 140 亿美元的汽车软硬件营收。 PART-02 比亚迪,Plan B 诸多的车队 黄总是把路子都铺好了,订单也都来了,接下来就看比亚迪们的智驾表现了。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人的比亚迪,正依靠多年积累,整合所有优质资源迅速补齐智驾的版图。 大企业一旦下定了决心,动作必然是声势浩大的。 去年 5 月,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曾在投资者论坛透露,比亚迪在近期招聘了 4000-5000 名软件工程师,并且针对智能驾驶人才的高校招聘仍旧在持续;三个月过去,又请来了原地平线智驾研发总监廖杰加入比亚迪,担任规划院智能驾驶上海团队负责人。 随着领头羊任务的加入,比亚迪在上半年完成了对智驾业务团队的梳理调整:智能驾驶业务整合至电子集成部,而电子集成部的规划院、第五事业部则分别负责高阶智能驾驶以及相对初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开发。 目前,比亚迪自研的智驾产品涉及芯片、域控制器、底层软件、算法等。对智能驾驶业务,比亚迪的路线是从供应链方案逐渐过渡为自研方案——比亚迪目前合作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包括英伟达、地平线、黑芝麻、德州仪器等。 软件方面,比亚迪与Momenta成立的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将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同时还与大疆、东软睿驰、福瑞泰克等公司均有合作。 为了不被拿捏,车企只能做海王,准备多个Plan B。目前来看,比亚迪的智驾规划里,地平线的存在感更强: 从2023年的冠军版开始,比亚迪王朝系列的宋、汉、唐等车型以及海洋系列的海豹,搭载基于征程2的基础辅助驾驶功能; 2023下半年,腾势N7上市标配单征程3芯片,这是一款行业内首发落地前视800万像素摄像头的智驾计算方案; 2024年2月末,王朝网的汉荣耀版车型上市。售价24.98万的汉EV四驱天神之眼智驾版本,搭载了自己的DiPilot 100计算平台,内置地平线征程5芯片,除了L2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外,支持OTA升级至高速/城市快速路NOA以及AVP代客泊车功能。 今年的1月16日,比亚迪举办了盛大的梦想日。在大会上比亚迪宣布未来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押注智能化下半场。而比亚迪的梦想日,却是英伟达的阴雨天。就在这一天,比亚迪宣布将自研、自产算力达到1,000 Tops和2,000 Tops的舱驾一体芯片。 (图源:比亚迪) 王朝系列宋、汉、唐等冠军版车型、海洋系列的海豹,腾势N7都采用了地平线的征程系列,比亚迪自己还在自研,到了2025年,英伟达又能吃到几块蛋糕呢? PART-03 “合约婚姻”还能持续几年? 毋庸置疑,理论上来说,在这场合约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确定的是双方能得到多少好处。 对于英伟达来说,至少还能吃几年比亚迪的饭,毕竟咱们搞的是计算平台,现在比亚迪也只是说自研舱驾一体芯片,咱英伟达搞了8年多才熬出头,比亚迪把硬件、软件、解决方案一整套做出来,估计也挺费劲,到那时候说不定也不一定有咱们做的强。 再不济,咱们还能收一收比亚迪数据中心、智能工厂的钱,强如特斯拉不还是乖乖用我的GPU。 对于比亚迪来说,两条腿走路总是不会错的,左不过是投入多了些,但收益是稳定的。 虽说大力出奇迹,但一系列消息显示,比亚迪智驾团队的力气怕是使不到一块去——据芯流TechFlow报道,一位智驾圈人士透露,比亚迪智能驾驶团队体量庞大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系统内团队数量较多,使供应商对接起来较为复杂,也难以在内部迅速完成整合、集中攻坚。 上面我们说到,比亚迪集团下面的有规划院和五部两个平行部门,都在做自动驾驶。 芯流TechFlow表示,据某从业者透露,智驾供应商和比亚迪对接的时候比较复杂,需要看车型,有些车型只能和五部对接,另一部分则是和规划院对接。 在对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个团队既负责对接又负责开发的情况,而且在规划院下属部门内部、规划院与五部之间,存在频繁的人员调动,从实际对接体验来看没有其他厂商清晰,这给自动驾驶的算法软件供应商对接、落地造成了一些困扰。 在比亚迪今年的规划中,24Q1要在仰望U8推送高速NOA、Q3推送城市NOA;腾势N7则将在24Q1推送城市及高速NOA,Q2推送代客泊车、窄道通行等功能。 但截止目前,消息面上仰望U8推送高速NOA暂时还没有看到动静,腾势新款腾势N7是全面标配了高速NOA功能,目前覆盖全国40+城市,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全国范围覆盖。但城市NOA功能却仍未推出,进入深圳公测阶段,计划4月底通过OTA升级,最迟今年年底完成全国覆盖。 当有内部工作对接混乱,缺乏系统性规划等问题时,英伟达提供再牛的产品也无济于事。 不过说到产品,英伟达第二代DRIVE Thor理论上是更强了,但英伟达还缺一个首批应用车队——极氪的正反馈,但英伟达最新的Thor芯片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上车,具体效果还不得而知。 比亚迪正“染”上大公司的基础疾病——业务多,人多,想法多,导致资源没能有效利用。 抱上的大腿可能分不了几个车型的单子,蔚小理等新势力也都在两条腿走路,英伟达的汽车业务近两年怕是还要在5%徘徊了。
不黑不吹,国产C919大飞机要威胁波音、空客,还差2个认证
上周,国航表示将向中国商飞购买100架C919飞机,价格为108亿美元。而接着,中国南方航空也表示,则是以99亿美元向中国商飞购买100架C919飞机,一周就卖掉200架了。 而之前东方航空也下单了100架C919飞机,价格同样是99亿美元,可以说三大航空公司,均已向商飞买了300架飞机。 事实上,商飞的订单远不止这些,据称目前累计收到的订单已经高达1000多架,订单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已经接近万亿元了。 很多人表示,国产大飞机已经崛起了,C919已经是威胁到波音、空客的地位了,之前两大巨头垄断的民用航空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了。 当然,你要这么说也没错,确实是被打破了,毕竟之前这些市场都是波音、空客的,现在被商飞的C919抢了这么多过来。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像波音、空客目前去年的销量合计超过1200架,从市场份额来看,国产大飞机还差的远。 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因为适航证的原因,国产大飞机大多只卖在国内,虽然对波音、空客有较大影响,但还谈不上威胁,真正要谈得上威胁,还差2个认证。 第一个认证,则是到欧洲航空安全局对C919的认证,因为没有这个认证,那么国产C919就无法执飞任何和欧盟有关的地区。按照媒体的报道称,这一项认证工作一直在推动,但最快可能也要到2026年去了,如果有什么意外,那么2026年都得不到这个认证。 第二个认证,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认证。没有这个认证,将无法在美国销售,以及无法执飞到美国的路线,这个认证要得到,比欧盟的认证更难,需要的时间更久。 要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属于欧盟、美国小弟的国家和航空公司有很多,如果你拿不到证,这些小弟都不会购买中国产的大飞机,国产大飞机也很难走出国门,只能在国内销售和执飞。 所以不黑不吹,在没拿到这两个认证之前,对波音、空客的威胁还真不大,最多只能算是有点影响,只有拿到这个证,全球都能执飞之后,那时候C919全面走出国门,对波音、空客才会形成威胁,你觉得呢?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目前国产大飞机还只有C919,C929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推出,而波音、空客的飞机型号众多,商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普通人也能上天,SpaceX开启绕地轨道、国际空间站等目的地预约
IT之家 4 月 30 日消息,Space X 近日开展新业务预约,可供选择的目的地分别是:“地球轨道”“国际空间站”“月球”和“火星”。 SpaceX 官网页面的四个目的地均有基本信息展示,包括:ORBIT 频率、任务持续时间、高度、限载、载重、距离等。 各目的地的基本信息下方均设有“加入任务”选项,IT之家测试,点击“加入任务”后,会跳转至邮箱发送邮件页面。目前只有“地球轨道”和“国际空间站”两个目的地显示计划出行时间,分别是 2024 年底和 2025 年。 ▲ 地球轨道 ▲ 国际空间站 ▲ 月球 ▲ 火星 官网还显示有新业务所提供的装备: 太空服,包括 3D 打印头盔(内含用于通信的麦克风和调节防护服压力系统的阀门)、帽舌(用于提供大视野,旋转可打开)、外层(由阻燃材料制成,灰色部分是 Nomex 不同版本,白色材料是特氟龙织物)、拉链(提供宇航员进出)、触摸屏兼容手套(支持操控 Dragon 触摸屏)、快速断开连接开关(用于操控通信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和宇航服增压) 载具 —— 龙飞船,支持搭载 7 名乘客往返于地球轨道及更远的地方。 航天器 —— 星舰,据介绍,星舰是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也是星际飞船系统的第二级。该飞行器提供集成的有效载荷部分,能够将乘客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行星目的地以及地球上的目的地之间。
2024,AI手机“元年”?
作者 | 铁观音 2024年,小米、荣耀、vivo、一加、努比亚等品牌的AI手机新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这一年也被业界广泛视为AI手机的“元年” 试想,当你轻触屏幕,你的手机不仅响应你的指令,更预测你的需求——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AI手机所带来的现实变革。在不远的未来,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 AI浪潮下,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回归现实层面,眼下这一新旧模式的过渡阶段,各路手机厂商们的创新,有何迭代与差异?哪家更有潜力抢占先机? 01 本质是OS变革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的是,为什么是AI手机? 从应用承载终端来说,PC和手机是最适合AI结合的两大载体——PC通常配备更强大的处理器和图形卡,能够处理复杂的AI算法和大型数据集,并且续航更加持久,适合进行多线程的AI处理;而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更容易接受和习惯使用AI应用,是AI融入用户生活场景的重要媒介。 现实层面,AI手机还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概念。目前来说,AI手机通常指集成了AI技术,能够执行高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的智能手机。 当然,在技术动因之外,促使AI手机加速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智能手机卖点趋于匮乏,无论技术还是营销层面,手机厂商们都亟需找到新的突破点。 去年8月,华为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随后,小米训练出轻量级语言大模型,参数规模为13亿和60亿两种。同年年11月,vivoX100系列也首次搭载vivo蓝心大模型。 2024年一开年,OPPO Find X7系列与荣耀Magic 6系列相继发布,均搭载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3年8月,华为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之后,小米官宣训练出轻量级语言大模型,参数规模为13亿和60亿两种。2023年11月,vivoX100系列也首次搭载vivo蓝心大模型。 2024年,OPPO 小米 华为与荣耀新机系列相继发布,均搭载数十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 2024年的AI手机市场称得上百花齐放,荣耀的Magic系列、vivo的X100列等,都在AI技术的应用上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从高端旗舰到中端机型,AI功能已然成为手机新品发布的亮点。 一个业内普遍的共识是,AI手机的抢滩之战背后,实际上是一次全新的OS变革。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OS)是AI手机的灵魂。它不仅管理着手机的硬件资源,还为AI应用提供了运行平台。因此,随着AI技术的融入,操作系统本身也在经历着一场大洗牌。 2023年8月,华为推出HarmonyOS NEXT开发者预览版,表示从系统底层开始就是全线自研; 2023年10月,小米发布自研手机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HyperOS); 2023年,11月,vivo发布自研蓝河操作系统“BlueOS”,OPPO公布自研的潘塔纳尔智慧跨端系统最新成果; 2024年1月,荣耀发布自研操作系统“MagicOS 8.0”。 ...... AI的加入,能够使OS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行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不过,目前现有的手机操作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AI深入程度远远不够。 国泰君安的计算机团队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操作系统的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后来者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有新的操作系统能够把握住“万物互联”的机遇,降低软硬件结合的门槛,那么就有可能培育出一系列基于边缘硬件的爆款创新应用,从而把握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行业生态话语权。 后续,新的AI专用操作系统或将成为突破关键。 02 迭代与差异 Ai手机背后,是一片尚未被过多开垦的蓝海。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数据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机(AI手机)出货量将在2023至2027年间迅速增长,预计2024年出货量占比为11%,到2027年将达到5.5亿部,占比4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9%。机构预计到2027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市场保有量将突破10亿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大厂商们纷涌而入。随着IoT和AI的融合发展,AI手机有望成为撬动万物互联生态的重要杠杆。 近两年,先行布局AI手机的品牌已有选手实现渗透率方面的进步。以三星为例,其首款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手机S24系列,相较于此前S23系列上市前三周出货率来看,同比增速达8%。据媒体报道,在韩国市场,GalaxyS24系列已成为最快达到100万台销量的GalaxyS系列。 消费者能否买单,主要取决于AI手机是否能真正带来便利。实用层面来看,AI手机通过智能助手、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服务。 具体到创新方面,各大品牌有着不同的焦点。 例如在AI芯片和硬件方面,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集成了专门的AI处理单元,而其他品牌可能依赖高通骁龙或联发科等第三方芯片的AI能力。 软件层面,不同品牌开发了自己的AI算法和应用程序。例如,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vivo的Funtouch OS等,都有各自的AI功能,如智能场景识别、语音助手等。 总的来看,已经上市的AI手机中,大部分AI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AI生成文案、AI识图、AIGC消除、AI生成图片、AI对话、AI通话摘要等常见功能上。 03 谁在领先创新脚步? 为了适应AI时代,手机厂商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市场策略。这包括对AI技术的持续投入、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 也就是说,谁能更快地“预判”市场的变化趋势,谁就有机会成为赢家。 4月9日,苹果发布的最新论文《MM1: Methods, Analysis & Insights from Multimodal LLM Pre-training》中宣布,其推出了一个名为Ferret UI的新模型。尽管该模型的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它所指向的却是一场真正的手机AI革命。 在这个模型里,苹果提出了一个有着图像编码器、空间感知的视觉采样器和语言模型(LLM)的新架构。据介绍,它能够处理不同形状之间的稀疏性差异,因此可以分辨出来自区域的形状(点、线和边框等)。用户可以基于画面中具体的区域与大模型展开更深入的对话。 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市场调研机构Stocklytics的一份报告中显示,截至2023年,苹果总共收购了32家AI公司,是科技公司中收购数量最多的。 苹果为何“心急”? 这是因为对于苹果来说,App Store是其核心商业模式,需要庞大的应用生态进行支撑;而AI在端侧的落地必然会催生新型应用的诞生,对原有的分发与运营逻辑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上,苹果的布局速度称得上快马加鞭。 从苹果的种种动作中不难看出,继削减Vision Pro头显的出货量、取消造车项目以后,集团似乎已经将下一个十年的财富希望“押注”在AI手机上。 其他国内头部厂商负责人的态度中亦能看出对AI手机寄予的期待。荣耀CEO赵明认为,传统智能手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智能化体验的需求,下一代AI终端的爆发即将到来。vivo副总裁周围和星纪魅族CEO沈子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都对AI手机市场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表示,集团将会把研发重心与资源全面向AI集中。 无疑,AI手机的出现,将对整个手机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会改变用户使用手机的方式,还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AI芯片制造、大数据处理等。伯虎财经预计,未来AI手机将在AI芯片、算法优化、电池管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5G技术的普及也将为AI手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值得厂商们注意的是,在AI功能带来的体验升级之外,更应该注意到随之而来的用户数据隐患。大模型想要实现升级,不可避免地需要抓取更多用户隐私数据作为“养料”,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C端AI应用的普及,其产生的隐私数据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操作系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集成AI技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如何提升系统性能等挑战。 诚然,尽管AI手机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AI手机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力量。如何从“AI+手机”到真正的AI手机,值得我们期待。
“网红”周鸿祎,为何带不动“小透明”哪吒?
600元起拍,990万元成交! 陪伴周鸿祎九年的迈巴赫S600,以比原指导价高出两三倍的价格达成交易,这波直接引起一众吃瓜群众的围观,当然也包括小通。 而且在北京车展期间,周鸿祎成为热度最高的“车模”之一。无论他走到哪,周边被记者和镜头包围,更有网友拍到周鸿祎直接坐在展车的车顶上。小通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眼,还以为周鸿祎要来车展维权。 从发视频表示卖车,再到车展期间的持续曝光,周鸿祎直接将车市流量翻了几番,小通可以预见,当周鸿祎公布决定买哪款国产新能源车之时,一波新的流量还会迅速来袭。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周鸿祎或许会暗自神伤:自己投资的哪吒汽车,却在这场持续火热的行业关注中沦为了车市“小透明”。 不仅如此,哪吒汽车似乎还错失了车市销量密码。数据显示,哪吒汽车在今年第一季度仅仅售出2.44万辆车,同比下滑6.9%,而本计划在2023年完成卖出25万辆车的目标,最后仅售出了12.75万辆。 要知道,哪吒汽车曾几何时也是月销量过万的新势力品牌,甚至还超过蔚来、小鹏等老牌新势力。 更有网友认为,哪吒汽车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品牌名字。确实,“哪吒”这一神话人物虽然知名度高,但认可度低,不像其他用上创始人名字,或者具备美好寓意的品牌,看到“哪吒汽车”很难让人立马有购买的欲望。 当然“哪吒”名字本身不易阅读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毕竟竞品的品牌名都朗朗上口,只有哪吒需要“查字典”,这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的确不甚友好。 对此,哪吒汽车CEO张勇回应,品牌正准备发起调研,听听各位网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改名,但在小通看来,车企和人不同很难通过改名来扭转运势,想要重新回到牌桌上哪吒要做的事情绝不只是改名那么简单。 擅长的“性价比”失灵了 面对销量下滑,张勇表示为了让毛利率转正,哪吒汽车没有深度参与价格战。 这并非是张勇找的借口。从官网上来看,哪吒汽车共有五款产品在售,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就有三款产品,运动型轿跑哪吒S和双门四座跑车哪吒GT的定位偏小众,价格来到20万元左右。 销量数据显示,哪吒X、哪吒S和哪吒AYA这三款产品才是品牌的销量主力,第一季度销量均超过2000辆,哪吒GT的季度销量仅为200辆出头,谈不上什么大贡献,刚上市不久的哪吒L暂未公布相关销量数据。 明眼人都看出,高性价比恰恰是哪吒汽车的最大优势。裸车价12万元的哪吒X,就可以配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哪吒S定位为20万左右的中大型轿车,提供增程版和纯电动版两种动力;哪吒AYA的指导价在7万元左右,即便是入门版也提供了14.6英寸中控大屏、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无钥匙进入系统等比较丰富的标准配置。 舒适性、空间、配置等,哪吒汽车通通以“高性价比”的姿态敞开销售,同时也得到了用户的热烈回应。 与其说哪吒没有深度参与价格战,不如说哪吒汽车的产品,一开始就是以参加价格战的姿态进入市场。在去年价格战开启之前,哪吒汽车意气风发,将“高性价比”这一招玩到彻底,2022年的累计交付量突破15万辆,直接登顶新势力阵营销量榜。 只不过,当其他车企将价格进行下探时,本就没有太多下降空间的哪吒汽车将面临最大的问题:跟着降价只会压缩利润,不降价自身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哪吒汽车选择了后者,自然要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可是,车市价格战完全没有休止的迹象,哪吒汽车唯一的底牌很难再次发挥效用,这问题可不是靠推新品、改品牌名字就能够解决的。 周鸿祎所言甚是 哪吒的品牌名字频频被网友吐槽,但小通认为更突出的问题还是产品名。 如果要让消费者快速记住,产品名必须做到极简或者足够特别,显然哪吒在这点上做得还算不错,哪吒S、哪吒X、哪吒L、哪吒AYA和哪吒GT都有各自的记忆点。 但问题在于,作为消费者,你能从这些名字中找到你想要的产品吗? 我们可以从传统豪华品牌旗下的产品命名,一下子知道这款产品是一款怎样的产品。比如宝马的命名规则就很直观,以数字系列和X系列为主基调,后续新增的产品,我们也能从命名大概知道其在家族中的定位是什么,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家新势力也是遵循这样的产品命名原则。 对于第一眼看到哪吒汽车产品矩阵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是“一脸懵”的,S、X、L到底代表了什么,“AYA”又有什么含义?周鸿祎曾对张勇说过“车名难听营销自嗨”。 回顾哪吒汽车发布过的产品,哪吒还用过V、N01、N03、U、E-TAKE等给产品命名,现在的产品矩阵已经被简化了不少,不然消费者更是“满脸问号”。 除了没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记忆点之外,起初主打B端市场的哪吒汽车也给销量带来一定的阻力。 哪吒的第一款车哪吒N01在尚未正式开启交付前,就依靠与共享出行公司签订采购协议,提前收获了五万辆订单。2019年,共享出行领域的新鲜感过去,哪吒N01刚好与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大IP跨界营销,逐步进入国内乘用车市场。 但是,哪吒并没有果断放弃网约车市场,第二款量产车哪吒U依然拿了不少网约车的采购订单,到了2020年仍没有转型的迹象。 虽说哪吒汽车只花三年的时间就将年销量从1.5万辆提高到15万辆,但哪吒汽车在消费者心中其实还没有形成清晰的产品认知,不像小鹏的智能驾驶、蔚来的服务和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随着车市竞争的加剧,尤其是比亚迪、五菱等传统品牌的入局,哪吒汽车注意到“性价比”这一招很难“吃遍天”,尝试往中高端市场冲击,哪吒S和哪吒GT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然而,光凭哪吒S四千辆出头的季度销量,很难说服其他潜在消费者品牌正在冲高端。为了销量数据,哪吒汽车选择了开拓海外市场。 不过小通注意到,同样和哪吒走性价比路线的零跑汽车,在开拓市场这点上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零跑汽车没有放弃性价比,但与此同时也没有放弃高端,说白了零跑汽车走的是小米品牌的路线。 发现性价比路线出现瓶颈之时,零跑将更多的资源用在技术上,推出了CTC电池车身一体化、LEAP 3.0架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全新架构打造的零跑C10,在各方面参数上已经可以和价位更高的产品进行对比,4744辆的3月销量也足以证明产品已经逐步受到用户的认可。 或许,哪吒汽车也在技术上进行了不少投入,但从官方公布的资料来看,这方面的信息还是比较少,这或许就是哪吒汽车需要努力学习营销的必要性吧。 哪吒汽车的未来之路在哪? 对于哪吒汽车而言,营销确实是很关键的一课,如何让消费者快速记住品牌,这点很重要。改品牌名字或许会调整一下市场口碑,但站在品牌发展的角度来说,小通更建议哪吒可以学习一下零跑,尝试兼顾高端和性价比。 哪吒和威马的发展路线有些相似,在产品竞争力不太充足的情况下,当市场份额被蚕食后,转而选择开拓海外市场。但结果我们见到了,转战海外市场的威马只落得惨淡下场,创始人捐款跑路,落得一地鸡毛。 固然威马是一个个例,但底层逻辑其实很好理解。市场竞争核心是比拼产品力,营销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把这两个环节都做好才能取得市场成功。对哪吒来说,营销做得差事一回事,但更重要的还是重新梳理产品线、做好产品和技术规划,建立品牌的核心记忆点。 “性价比”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词汇,这过去是哪吒的优势,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就算大方承认哪吒要基于性价比征战市场,小通也认为未尝不可。只有把自己的根基打稳固了,有了发力的支点,营销才能发挥作用,或者那个时候周鸿祎推一把,哪吒就成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