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即时零售开卷履约时效,京东“小时达”品牌升级为“秒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1日,据蓝鲸新闻独家获悉,承载京东即时零售的品牌名“小时达”,即将品牌升级为“秒送”。目前,京东即时零售团队内部正酝酿官宣事宜,或将于几日后正式官宣。 早于官宣前在京东主站上,同京东零售“首页”并列的“小时达”已更名为“秒送”,但在下面众板块展示处,京东到家(即时零售)依然显示为“小时达”。品牌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在即时零售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赛道上,京东率先开卷履约时效。 即将到来的这个夏天将是京东“秒送”大展拳脚时刻。“例如,在欧洲杯期间,秒送会大力推最快时间送到冰镇啤酒的活动”,两位不同的达达骑手分别告诉蓝鲸新闻,三公里之内20分钟内送到没问题,或者会更快。达达快送为京东即时零售配送履约方。 目前,用户已可体验京东秒送服务。京东APP内商家页面处已经打上了“秒送”标识,此外在付款页面处,也设置有用户选择的时间段,蓝鲸新闻查询2-5公里内多个订单,最快显示为17分钟,最晚为40分钟送达。 此前4月份,京东即时零售已推出了“满29元免运费”活动,这项服务当前已覆盖平台近9成门店,京东方面数据显示,下调免运费门槛后,京东小时达下单用户环比增长25%。 2023年10月,京东发布即时零售三公里模式。京东方面表示其三公里模式为,以京东开放平台为主导,提供数字化、本地供应链整合、即时配送三大核心能力,实现3-5公里内“消费者下单、门店发货、商品小时内送达”的模式闭环。 如今,京东秒送的出世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零售三公里模式:在一个个被划定的三公里范围内,本地商家可线上迁移到京东即时零售平台内,达达快送则以“驻店+众包、区域驻店、商圈驻店”的模式提供混合运力,京东秒送的配送多以区域驻店和商圈驻店的骑手来满足更快送达的运力。 京东即时零售提升履约时效的背后,需要更多骑手的运力支撑。 5月10日,达达快送发布招募新闻表示“正式启动2024夏季骑士招募,并投入5000万元用于骑士补贴,全力保障即将到来的520、618和暑期等重要节点的即时配送服务,应对不断增加的即时配送需求,持续扩大就业供给,为更多普通劳动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灵活就业机会。” 一位刚跑单一周的达达快送骑手告诉蓝鲸新闻,其是专门负责双井山姆会员店的驻店骑手,“仅这个店就有大约30名骑手,服务周边5公里,但订单基本上是周边3公里以内,单确实多但就是累”。 在市场占有率上,京东即时零售位居美团闪购之后占据市场第二,其次分别为饿了么和抖音小时达。在这四大玩家中,美团和饿了么以外卖履约切入,京东即时零售则认为自身特性是“唯一具备B2C+O2O数字化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抖音小时达则是其中唯一一家无自营履约配送的玩家,但用户流量充沛。 京东对即时零售十分上心。今年年初,京东即把即时零售放置在了同“内容生态、开放生态”同等位置的三大必赢之战中,而在更早之前的2023年10月,京东零售高管在媒体沟通时即称,“即时零售是京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快好省’消费体验的重要一环,也是联合商家和品牌伙伴应对外部挑战、实现稳健增长的重要一环。” 现今随着京东将即时零售品牌从“小时达”升级为“秒送”,其开始在用户体验的后端履约上卷服务,这也为即时零售的战火添了一把柴。
OpenAI大招要来了!AI语音助手狙击谷歌,官宣下周二上新,GPT-5年前见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5月11日消息,今天凌晨,OpenAI宣布将于美国时间13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4日凌晨1点)在官网直播,演示ChatGPT、GPT-4的更新内容。 据外媒The Information今日报道,OpenAI正在构建具备音频和视觉理解能力的AI语音助手,其中一些功能已经开始向客户展示,可能在下周的发布活动中预览。 知情人士消息透露,OpenAI可能会在今年内完成GPT-5的开发并公开发布。此外,OpenAI还计划推出一种新的定价模式,客户通过预付费预定Token,最高可以享受50%的折扣。 此前有多家外媒和博主曝料,称OpenAI将在近日发布AI搜索引擎。其CEO阿尔特曼对此回应道:“不是GPT-5,也不是搜索引擎,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开发一些我们认为会得到喜欢的新东西。” ▲阿尔特曼回应新品演示(图源:X) 值得注意的是,其竞争对手谷歌的I/O开发者大会时间定在美国时间14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5日凌晨1点),预计可能发布Gemini大模型的重要更新。OpenAI此次发布时间没有定在之前外媒曝料的5月9日,而是“恰好”卡在I/O大会的前一天,火药味可谓浓厚。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OpenAI第一次“卡点”狙击谷歌新品。今年2月,谷歌放出Gemini 1.5 Pro大招,结果没过几个小时,OpenAI就掏出文生视频“王炸”模型Sora,狠狠抢了Gemini 1.5 Pro的风头。 直播发布地址:http://openai.com 一、AI语音助手仍存在“幻觉”问题,或将集成至ChatGPT免费版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阿尔特曼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出类似电影《她》(Her)中,可高度响应的虚拟助手,提升苹果Siri等现有语音助手的可用程度。 ▲电影《她》剧照 OpenAI认为,具有视觉和音频功能的AI语音助手具有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变革性潜力,理论上其可以做到一系列现在的AI助手无法做到的事,例如充当论文、数学问题指导老师,或是翻译交通标识、帮助解决汽车故障等。 但类似的技术目前所需硬件门槛太高,无法在个人设备上运行,用户可以在短期内使用基于云的版本来获取这些功能,例如自动化客户服务Agent。 OpenAI目前已经推出具备音频转录、文本转语音等功能的软件,不过这些功能是基于独立的对话AI模型实现,而新的语音助手则将这些功能整合在一起。据知情人士透露,该AI语音助手的音频功能能够帮助客服人员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气。 目前尚不清楚OpenAI何时向付费客户提供这些新功能,但据试用过该语音助手的人士透露,OpenAI最终的计划是将这些功能都纳入ChatGPT免费版本,目标是比目前其最先进模型GPT-4 Turbo的运行成本更低。该人士还谈道,AI语音助手在有些类型的问题上回答优于GPT-4 Turbo,但仍然存在幻觉问题。 对此,OpenAI发言人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二、与谷歌竞争iPhone合作位,GPT-5或于年底前发布 OpenAI推出AI语音助手主要目标是与谷歌竞争。 谷歌的AI模型Gemini能实时响应语音命令,并识别图像、视频等。不过这些功能目前仍需要研究人员附以图像和文字说明,且并不能理解许多传统的语音指令,也不能像Siri和谷歌助手等传统语音助手那样与用户对话。 ▲谷歌展示Gemini多模态功能(图源:谷歌) 另一方面,提高模型的视觉、音频能力也有助于OpenAI与苹果达成合作。 最近几个月,苹果与OpenAI就下一代iPhone操作系统如何整合OpenAI的模型进行了讨论。然而,与此同时,苹果也与谷歌进行着类似的谈判。 这场竞争的最新消息是,据彭博社今早报道,苹果已接近与OpenAI达成协议,将在下一代iPhone操作系统iOS 18中使用ChatGPT;与谷歌尚未达成协议,但谈判仍在进行中。 除了可能在下周推出的AI语音助手外,OpenAI还一直致力于构建一款AI搜索引擎,旨在与谷歌竞争。此外,其也在开发一种被称作“计算机使用Agent”的自动化软件,用来辅助软件开发和其他计算机任务。 阿尔特曼还在与iPhone开发者乔尼·艾维(Jony Ive)合作开发一款独立的AI硬件。然而,最先进的AI模型体积庞大,需要在云端运行,并需要互联网连接才能工作。要使具有视觉和听觉功能的复杂AI模型变得足够小巧,以便在设备上运行,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不过,大家最关心的可能还是GPT-5。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一位接近OpenAI领导人的人士称,其可能在今年年底完成GPT-5并公开发布。 OpenAI的新产品和AI模型开发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其此前宣布的一些项目却变得不再那么受关注。尽管OpenAI曾向开发者承诺,会在今年第一季度推出GPT Store开发者激励计划,但目前仍没有实现。 三、计划推出预付费定价模式,最高提供50%折扣 在定价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计划推出一种新的定价模式,如果客户通过预付费预定Token,最高可以享受50%的折扣。 这样的优惠形式在云计算领域比较常见,微软Azure、谷歌云、亚马逊云服务(AWS)等都提供提前预定服务器容量折扣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目前,按需定价提供API(应用程序接口)是OpenAI大模型的主要付费形式,通过每生成100万Tokens,向开发者收取几美分至一百多美分不等的费用,其中大客户可以享受批量折扣。 此前OpenAI已经提供了一种降低开发者成本的方式,其在4月推出Batch API,如果开发者批量上传模型查询,并接受等待最长24小时的时间,就可以获取更低的价格。 Together AI和Anyscale等AI服务器经销商曾表示,在他们的软件上运行开源模型要比使用OpenAI的模型便宜6倍。通过更灵活的定价,OpenAI与其他模型开发商的竞争将更具优势。据透露,其今年的营收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 结语:OpenAI谷歌相争,苹果微软得利? OpenAI与谷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二者之间的“商战”火药味也愈发浓厚。OpenAI又一次将新品发布时间定在了谷歌重大发布时间附近,似乎执着于抢夺谷歌风头这件事。 这一边,苹果同时与OpenAI、谷歌商谈模型集成至iPhone事宜,再次加剧了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虽然OpenAI被曝已与苹果达成合作,但谷歌那边的谈判也仍在继续。 而另一边,微软作为OpenAI最大的财务支持者,可以优先使用其先进技术来改进自己的语音助手。而微软也并非“孤注一掷”,除了积极自研模型外,还投资了OpenAI有力竞对Mistral AI,后者成为第二家在微软Azure云平台上提供商业AI模型的公司。 下周的OpenAI新品发布和谷歌I/O大会,或许会将这场“商战”推向新高度。究竟谁的“大招”会更厉害,我们拭目以待。
早报|百度内部高管评论璩静风波/OpenAI 官宣下周发布更新/极氪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百度李彦宏评璩静风波,高管谈企业文化 OpenAI 官宣下周举办直播发布更新 蔚来李斌谈第二品牌发布:「后发制人」更有优势 WPS 回应套娃式消费:会员使用 AI 功能福利期已到 TikTok 将自动标记其他平台上传 AI 生成内容 极氪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快上市纪录 戴尔客户信息泄露,涉及姓名和地址 马斯克:特斯拉今年将花 5 亿美元扩展超充网络 智谱 AI 亮相 2024 ICLR,分享面向 AGI 的三大技术趋势 阿维塔公开阿维塔 07 Xbox 手游应用商店将于 7 月推出 斯坦福推出 AI 辅助全息成像技术 摩托罗拉宣布 moto X50 Ultra AI 手机 5 月 16 日发布 魔兽世界将于 6 月 6 日公布国服回归信息 百度李彦宏评璩静风波,高管谈企业文化 据腾讯新闻独家报道,5 月 9 日下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崔珊珊召开小范围员工沟通会,对日前引起热议的公关负责人璩静事件进行了点评。 会上,李彦宏表彰了百度优秀员工,并称「你们才代表百度,你们才代表最真实的百度,你们才是百度最真实的代表」,据悉李彦宏的情绪比较激动。 而崔珊珊表示,虽然近期有一些舆论争议,但是在百度「没有什么比简单可依赖的价值观更值得坚守」,并称舆论的喧嚣总会过去,而百度自我革新永不止步。 昨天有消息传出副总裁袁佛玉暂时接管公关团队,袁佛玉回应称消息不实。 日前,百度副总裁兼公关负责人璩静在社交平台发布多则视频,内容引发争议,本人也发文进行了道歉。 而在 9 日晚上,多家媒体报道,璩静已经离职,内部工作 App 上也显示「已离职」,目前百度和璩静还没有进行回应。 OpenAI 官宣下周举办直播发布更新 OpenAI 今日凌晨官宣,将在当地时间 5 月 13 日上午十点(北京时间 5 月 14 日凌晨两点)在官网进行直播,届时将演示一些 ChatGPT 和 GPT-4 的更新。 OpenAI CEO Sam Altman 补充表示,届时发布的产品将不会是 GPT-5 和搜索引擎,但是会是「人们喜欢的新东西」,还形容新产品对他本人来说「像魔法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 OpenAI 直播的第二天,Google 将举办 2024 I/O 大会,会上预计会分享 Google 在 AI 领域的最新进展。 虽然 GPT-5 可能还没有那么快面世,但是 OpenAI 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昨日在回应下一个模型何时推出时表示,ChatGPT 将演变为个人的代理,或者至少会呈现出更多样的角色。 蔚来李斌谈第二品牌发布:「后发制人」更有优势 5 月 9 日,蔚来第 50 万台量产车型下线,蔚来 CEO 李斌透露了更多关于第二品牌「乐道」的信息,表示将于 5 月 15 日正式发布。 谈到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乐道」,李斌表示用「后发制人」来解释:先从高端入手,在技术、基础设施、企业体系能力方面打好基础,再参与到残酷的大众市场竞争中。 李斌认为,蔚来在高端市场,毛利率相对更好,同时,高端市场中竞争对手也不像大众市场那么多。 李斌也评价小米和华为入局新能源汽车,表示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话题和压力,但他觉得,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李斌也提到自己开始多发短视频就是一个学习的结果。 WPS 回应套娃式消费:会员使用 AI 功能福利期已到 日前,有消费者投诉,WPS 推出的 AI 功能限制了 WPS 超级会员 Pro 的使用。想使用 AI 功能,必须单独付费。 一位消费者表示,自己在 2023 年 6 月购买了 WPS 超级会员 Pro 年卡,为当时会员体系的最高价格,包含所有功能,能够使用 AI。但今年 4 月,该消费者发现 AI 功能不能继续使用,咨询后得知之前是「赠送体验」。 WPS 对此回应称,会员用户此前使用 AI 功能是一种福利,如今福利期已到。作为一项全新的会员服务,WPS AI 会员仍在灰度测试中,属于付费升级选项。WPS AI 从今年 3 月份开始商业化,投入较大。 不少用户反映,WPS 会员结构复杂,出现过的付费会员有 WPS 会员、超级会员、稻壳会员、超级会员 Pro、AI 会员、大会员等。 有消费者也反映称,WPS 在超级会员下还设置了若干独立套餐,如「PDF 套餐」、「云盘套餐」等等。 TikTok 将自动标记其他平台上传 AI 生成内容 TikTok 宣布,计划在其平台上为 AI 生成的内容引入标签,标注包括 OpenAI 和其他公司的工具创建的内容。 TikTok 此前可以自动识别自家 AI 工具创作的内容,而现在 TikTok 将可以识别和标注其他平台生产的 AI 内容。 TikTok 的政策要求用户给人工智能生成的、描绘「现实场景」的图像贴上标签。目前 TikTok 还没有提供有关标签系统如何运作或何时推出的细节。 据悉,相关内容凭证技术由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C2PA)牵头,该组织由 Adobe、微软等公司创立,OpenAI 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极氪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快上市纪录 美国时间 5 月 10 日早间,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ZK」。 参与此次敲钟仪式的包括极氪 CEO 安聪慧,吉利控股集团 CEO 李东辉和吉利汽车总裁桂生悦。敲钟时刻现场反应热烈,美银等投资银行代表出席了此次上市活动。 因获超额认购,极氪扩大了 IPO 规模,以每股 21 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 2100 万股美国存托股票。据悉,极氪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史上最快上市纪录,从 2021 年 4 月 15 日品牌发布到成功 IPO 仅 37 个月。 据报道,极氪将募资约 4.41 亿美元。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 2415 万股 ADS,募资约 5.07 亿美元。 戴尔客户信息泄露,涉及姓名和地址 戴尔公司周四通过邮件通知客户,其涉及客户姓名和实际地址的数据发生泄露。 戴尔在信中写道,公司泄露了关于客户姓名、实际地址,以及「戴尔硬件和订单信息,包括服务标签、商品描述、订单日期和相关保修信息」,但不包括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财务或付款信息,和「任何高度敏感的客户信息」。 4 月 29 日,曾有报道称,黑客论坛上有人在宣传戴尔客户的信息,涉及一共 4900 万人全名、地址、系统服务标签、客户编号等信息。 戴尔没有在信中指出信息泄露的原因是否来自外部,在记者联系置评时,也没有对黑客的说法提出异议。 马斯克:特斯拉今年将花 5 亿美元扩展超充网络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在 X 平台重申了其超充网络布局的目标。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今年将花费 5 亿美元扩展其超级充电站网络,创建数千个超充电站。 马斯克强调,这只是新站点和扩建的情况,不包括运营成本,他们的运营成本将「高得多」。 昨晚,《晚点 LatePost》独家获悉,特斯拉 4680 电池部门任命了新的负责人 Bonne Eggleston,他召开部门全员会,宣布暂停裁员,但必须在年底完成降本目标——特斯拉自产的 4680 电池要比向松下、LG 新能源等供应商采购的同类电池便宜。该部门已裁员超过 20%,只剩 800 人左右。 上周,特斯拉突然解雇整个超级充电团队,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仍计划扩大超级充电网络,只是新建站点的速度会放缓。 智谱 AI 亮相 2024 ICLR,分享面向 AGI 的三大技术趋势 在 2024 国际表征学习大会(ICLR)上,智谱 GLM 大模型团队受邀发表演讲,阐述 GLM 大模型面向 AGI(通用人工智能)三大技术趋势: GLM-4 后续升级版本即 GLM-4.5 及其升级模型,应当基于超级认知和超级对齐技术,下一步应该把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模态混合在一起训练; 提出 GLM-OS 概念,即以大模型为中心的通用计算系统,实现模仿人类「计划-尝试-检查-再行动」的机制; 讲解了 GLM-zero 技术,研究人类「无意识」学习机制,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 阿维塔公开阿维塔 07 阿维塔汽车正式公开了旗下第三款车型阿维塔 07 的实车外观。 阿维塔介绍,阿维塔 07 采取了 100% 家族化设计,长宽高分别为 4825mm × 1980mm × 1620mm,轴距 2940mm。 阿维塔 07 将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系统选择,以及后驱和四驱两种驱动形式,将由华为和宁德时代提供智慧出行支持。 Xbox 手游应用商店将于 7 月推出 Xbox 总裁 Sarah Bond 宣布 Xbox 移动商店将于 2024 年 7 月推出。 Bond 介绍,Xbox 手游商店将会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商店,可跨设备和国家与地区访问,并独立于苹果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商店政策。 该商店将首先提供微软第一方手机游戏,例如《Candy Crush》和《使命召唤:移动版》等热门游戏,并逐渐引入其他工作室和合作伙伴的游戏。 微软也会扩充云游戏体验,确保玩家的跨设备体验。 Bond 也暗示,会将这个商店拓展到网站之外,最终与 Google Play Store 和苹果 App Store 相媲美。 斯坦福推出 AI 辅助全息成像技术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增强现实(AR)头衔设备,比以往的技术更薄、更轻,功能更强。 与传统 AR 设备相比,斯坦福的设备使用全息成像在镜头上叠加全彩 3D 移动图像,提供真实的深度和更自然的 3D 观看体验,并通过结合立体和全息成像技术提供卓越的 3D 视觉。 该设备还结合了 AI 算法,来计算和渲染高保真全息图,使其显示在镜片上。 与笨重的传统 AR 设备不同,由于使用超薄表面光学器件,而不是笨重的透镜阵列,该设备具有类似于普通眼镜的纤薄外形。 目前,实验室版本设备的视野很贫乏——在实验室中只有 11.7 度,远小于 Magic Leap 2 甚至 Microsoft HoloLens。 摩托罗拉宣布 moto X50 Ultra AI 手机 5 月 16 日发布 摩托罗拉手机官方宣布,将于 5 月 16 日举办的联想 AI PC & AI 手机发售体验会上发布全新 moto X50 Ultra AI 手机,宣传语为「百倍热 AI,所见皆美」。 据悉,moto X50 Ultra AI 手机将搭载高通骁龙 8s Gen 3 处理器,配备 4365 mAh 容量电池和 125W 快充,屏幕大小为 6.67 英寸,且为曲面屏设计。 魔兽世界将于 6 月 6 日公布国服回归信息 魔兽世界官方微博表示,血吼重铸留言活动将于 6 月 6 日结束,当前留言数已突破 163 万条。 在留言活动结束时,《魔兽世界》将公布国服回归的更多消息,但回归的具体日期和细节目前仍未公布。 此前,魔兽世界宣布,国服回归预约人数已突破 200 万。 《守望先锋 2》与保时捷联动公布预告 暴雪游戏正式发布了《守望先锋 2》与保时捷汽车的联动预告,相关内容将于北京时间 5 月 15 日正式上线。 据介绍,联动将以 2025 款保时捷 Macan Turbo 汽车为灵感,打造游戏角色 D.Va 的皮肤造型,游戏将推出数个造型物品和两款传说皮肤。 THE NORTH FACE 推出全新鞋款 TOWNT II GORE-TEX 户外品牌 THE NORTH FACE 带来全新鞋款 TOWNT II GORE-TEX。「TOWNT」一词是 TOWN(城镇)和 MOUNTAIN(山脉)的混合词,体现了该系列无缝衔接户外和生活两种模式。 TOWNT II GORE-TEX 搭载了 Vibram MEGAGRIP 鞋底,材料上使用了 KEVLAR 防撕裂尼龙、GORE-TEX 防水材料,为鞋款在恶劣天气中保驾护航。简洁的鞋面通过拉链进行闭合,条纹贯穿了鞋面和中底,后跟处的条纹则直接从鞋底「蔓延」至鞋身。 《指环王》系列新电影曝光,咕噜为主角 据爆料,华纳正在制作一部《指环王》系列新电影,片名或为《追捕咕噜》(The Hunt For Gollum,暂译)。 本片将聚焦于《指环王》经典角色「咕噜」上,指环王三部曲中咕噜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将执导并主演,目前处于剧本前期创作阶段,预计 2026 年上映。 《熊家餐馆》第三季定档 6 月 27 日上线 Hulu 人气剧集《熊家餐馆》发布第三季先导预告,将于 6 月 27 日全季上线 Hulu 平台。 《熊家餐馆》曾斩获多个奖项,讲述了一位名厨卡米回到老家芝加哥,接手经营由刚刚去世的哥哥迈克尔一手建立的意式牛肉三明治店,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新老员工以及家人不断发生摩擦的故事。本剧由杰瑞米·艾伦·怀特、阿尤·艾德维利主演。 漫威《神奇四侠》宣布反派「行星吞噬者」扮演者 据报道,曾出演《女巫》和《哈利·波特》的演员拉尔夫·伊内森将出演新版《神奇四侠》反派角色「行星吞噬者」。 据介绍,行星吞噬者是一个星际生物,以行星生命力为食。而现在他却选择了错误的星球来觅食。 本片定于 2025 年 7 月 25 日北美上映,目前已知的演员阵容为: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神奇先生,凡妮莎·柯比饰演隐形女侠,约瑟夫·奎恩饰演霹雳火,艾邦·摩斯-巴克拉赫饰演石头人,朱莉娅·加纳饰演女银影侠。
新座驾定了!周鸿祎:争取成为极氪009光辉版第一个车主
快科技5月12日消息,前不久,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宣布将卖掉自己的迈巴赫S600,选择一款国产新能源汽车。 这一决定公布后,多家车企纷纷将自家的旗舰车型送到360总部楼下供周鸿祎体验。 根据周鸿祎发布的视频,他最终选择的车型应该就是极氪009光辉版了。 他认为,极氪009光辉版可以重新定义国内新能源豪车的新标准。 “我争取能成为光辉版的第一个车主,我对于我喜欢的车毫不吝啬用溢美之词”周鸿祎说。 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极氪智能科技CMO关海涛在个人微博发文提到了周鸿祎选车的事情。 他表示:“北京车展后,第一时间安排团队把009光辉送到360总部,周总进行了动态和静态的全方位体验,感谢周总对吉利集团,对极氪品牌的认可,感谢对国产新能源在高端品牌探索上的支持!我们争取早日给您交车。” 从关海涛的言语能看出,周鸿祎已经订购了极氪009光辉版,该车将成为周鸿祎在迈巴赫之后新的座驾。 据了解,极氪009光辉版售价78.90万元起,将于5月19日正式交付。 作为极氪009四座版本,光辉版针对车辆内装进行豪华升级,后排座椅按照50万级价值打造,是全球唯一提供12区支撑的人体工学汽车座椅,并提供多种按摩理疗方式。 动力上,极氪009光辉版依旧采用前后双电机四驱系统,0-100km/h加速时间3.9秒。
央视快评丨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从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新征程上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大思政课”高质量推进,各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思政课入脑入心,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共同打造的《开学第一课》,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不断升级新课堂,鼓励青少年接过历史接力棒,广受好评……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补齐短板弱项,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入耳入脑入心。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践活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重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扛起政治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形成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央视评论员)
美财长再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 反遭质问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美国公共媒体经济电台采访时,再次炒作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等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的言论,遭到主持人的质问。    美国电台主持人 凯·雷斯达尔:我想问您关于这次访问的重点之一,您提到过的电动汽车、电池,这些先进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只是在这些领域被中国打败了?   美国财政部长 耶伦:我们不认为(双方的)竞争是公平的。我们认为,中国向他们认为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大规模提供补贴。   美国电台主持人 凯·雷斯达尔:难道他们的补贴,比我们的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补贴还要多吗?我们(美国)可是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你们(美国政府)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2022年8月,《通胀削减法案》经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成法,允许发放约3690亿美元补贴,试图通过高额补贴推动电动汽车及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应用。几乎同期成法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也划拨约500亿美元,刺激美国国内半导体生产,试图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报告说,美方做法给德国带来“去工业化”威胁,德国工业结构将受到损害。韩国京畿大学国际产业信息学教授金周焕表示,《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都透露出美国霸权思维本色。
芯片制造格局改写,美国终于干成了?
SIA和BCG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在 2021 年 4 月发布的报告1 中指出,全球一体化的半导体供应链每年可实现 450 亿至 1250 亿美元的成本效益,使价格比完全本地化的供应链低 35% 至 65%,从而提高了下游产品和服务的采用率。 但我们也发现,该行业已变得容易受到地域集中的影响--在整个供应链中,至少有 50 个点上的某个地区占据了全球 65% 以上的市场份额。大流行病、自然灾害、材料短缺或冲突等破坏性事件都可能对全球芯片供应链造成重大影响。 各国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一致行动,以提高抗灾能力。2022 年 8 月签署生效的美国《CHIPS 法案》承诺为半导体制造业提供 390 亿美元的赠款奖励和 25% 的投资税收抵免 (ITC)。 欧盟发布了《欧洲芯片法案》,中国大陆启动集成电路(IC)产业投资基金,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印度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出台或扩大了各种激励计划。与此同时,企业也在老地区和新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我们预计,2024-2032 年私营部门在晶圆制造领域的投资将达到约 2.3 万亿美元,而在《CHIPS 法案》颁布前的 10 年(2013-2022 年),这一数字为 7200 亿美元。预计美国将获得这些资本支出的 30%,而在《CHIPS 法案》颁布前,美国的投资速度仅占全球资本支出的 9%。 晶圆制造将更具弹性。我们预测,到 2032 年,尖端晶圆制造能力将从中国台湾和韩国扩展到美国、欧洲和日本。我们预计,2022 年至 2032 年期间,美国的晶圆厂产能将增加 203%,增幅居全球之首。因此,美国将扭转数十年来的下滑趋势,并将其在全球晶圆厂总产能中所占的份额从现在的10%提高到2032年的14%。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32年,美国的份额将进一步下滑至8%。 新市场和创新技术可以支持组装、测试和封装(ATP)的恢复。在 ATP 领域,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将继续占据全球产能的最大份额。但在政府和外国投资者的支持下,我们预计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东欧国家将扩大 ATP 活动。美国国务院正在通过《CHIPS 法案》下的国际技术安全与创新(ITSI)基金支持这些努力。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正在积极推行自己的战略,以吸引 ATP 投资。与此同时,先进封装的发展和相关的芯片创新也推动着领先企业在美国和欧洲建立 ATP 能力,靠近新的晶圆制造能力。 供应链的其他部分也在实现更好的平衡。在设计、核心 IP 和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领域,公司正在实现人才招聘、定位和培训地点的多样化。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工具")方面,目前的行业领导者正在不同地区建立研发和培训中心。虽然材料生产仍集中在东亚,但我们预计未来工厂产能将向美国和欧洲转移,以实现成本和研发优势。 强大的全球人才梯队一如既往地重要。随着半导体公司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背景下推行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他们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填补高技能和中等技能的职位。改善成熟地区和新兴地区的劳动力发展,同时推进移民政策以促进全球人才流动,对于半导体行业未来的恢复能力至关重要。 规模化和开放性对复原力至关重要。为确保新的和多样化的半导体设施能够以最佳产能利用率运营,从而产生积极的投资回报,芯片公司必须保持与全球客户和全球供应商网络的持续联系。各国政府对芯片公司在何处销售产品和服务,或在何处采购投入和设备施加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幸运的是,全球半导体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反映了该行业的全球互联性。美国和盟国政府需要保持开放的贸易与合作,认识到极端的产业政策,如国家层面的完全 "自给自足",会削弱弹性、增加成本并扼杀创新。 产业政策有可能造成更多瓶颈,增加供应链风险。如果激励计划和大规模产业政策导致非市场性投资,从而造成过度集中或供过于求,那么半导体供应链的某些环节就会面临风险。政府的激励措施应侧重于促进有针对性的、分布式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投资。 需要持续支持抗风险能力。未来十年,半导体供应链将继续面临挑战,包括行业周期性和下游需求的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成熟节点产能的供需失衡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美国和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必须 "坚持到底",扩大当前的支持力度,并考虑采取更多措施来加强复原力。 01 引言 半导体为当今经济提供动力,从汽车和移动设备到数据中心、医疗设备、清洁技术,当然还有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集成电路(IC)的发明使美国开始在设计和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芯片制造迅速从北美转移到日本和东亚。虽然美国在设备和芯片设计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东亚经济体的晶圆制造能力份额却在不断扩大,其中最突出的是韩国在存储器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台湾在所有其他半导体的纯代工业务领域的崛起。这种配置实现了快速发展和专业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导致了供应链的集中。 在《在不确定的时代加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2021 年 4 月)一文中,我们分析了半导体供应链,以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价值,同时也找出了薄弱环节。我们建议采取政策和其他行动,通过加强地域多样化来提高供应链的弹性。 2022 年 8 月签署生效的美国 CHIPS 法案承诺为半导体制造业提供 390 亿美元的赠款和贷款。同样,欧盟发布了《欧洲 CHIPS 法案》,中国大陆启动了第三期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亚洲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各种其他激励计划。与此同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100 多项新的半导体制造投资已经宣布,分布在全球各个主要地区。 在本报告中,我们就当今政策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未来投资的影响以及对恢复力的影响提供了最新观点。从广义上讲,我们将弹性定义为改善供应链的地域多样化。我们首先回顾了各主要地区的公共和私营部门战略。然后,我们评估了这些趋势在未来十年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预测了晶圆制造和 ATP 能力分布的变化。我们还考虑了供应链其他环节的地域多样化 ,包括设计、核心 IP 以及 EDA、设备和材料。 随后,我们的报告强调了实现更强复原力的途径,包括维持政府支持、防范供需失衡、整合新国家、保持全球贸易活力以及培养全球人才。由于地缘政治摩擦持续存在,维持全球供应链和支持更多样化的全球生产足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报告的最后强调了行业的未来需求。 02 政府激励措施的扩展 半导体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会权衡许多因素,包括整体商业条件、供应商网络、场地可用性、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但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精心制定的、持久的激励计划,以及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也标志着政府对行业长期成功的承诺。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有效的政策可以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和效率。 自我们于 2021 年 4 月发布报告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美国通过了《CHIPS 法案》,通过直接拨款和针对半导体制造业的 25% ITC 来激励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发展。CHIPS 法案拨款 520 亿美元,其中 110 亿美元将用于发展美国在半导体研发领域的领导地位,这强调了全方位产业政策对成功的重要性。在欧盟和日本,政府已拨出大笔赠款,按国家和具体项目进行分配,并辅以税收激励措施。韩国和台湾提供的税收激励计划和研发支持相对较多,例如台湾的芯片创新计划和韩国的 K-CHIPS 法案。除这些直接激励措施外,还有一些吸引投资的间接手段,如基础设施支持、低成本获取土地、简化政府审批等。 中国大陆对半导体产业的大规模和广泛支持也将在未来几年影响全球供应链。 03 半导体供应链的复原力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专业化(见图 2)。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例如,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在设计、核心 IP 和 EDA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欧盟和日本在设备方面共同处于领先地位;总部设在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公司在材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总部设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在先进节点制造(10 纳米以下芯片)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ATP 的足迹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 全球一体化的供应网络使各地区的专业化得以实现,这也使各专业公司得以进入全球市场。但这也造成了地域集中的弱点。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将出现重大的地域多样化,首先主要是在两个领域: (i)晶圆制造,特别是在先进逻辑方面;(ii)ATP,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地区开展多样化活动,包括在新市场上取得巨大收益。由于成本压力,ATP 不太可能落户美国,但新晶圆厂附近的某些先进封装设施除外。我们还预计,随着市场领导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设计和材料领域的多样化程度会有所降低,因为供应商会将新工厂的产能转移到不同地区(见图 3)。在设备以及 EDA 和核心 IP 方面,鉴于目前的高度专业化和供应商集中化,以及与晶圆厂共用厂址的必要性较低,有意义的多样化将被证明具有挑战性。 下面,我们将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深入讨论这些趋势。 晶圆制造 我们从晶圆制造开始,因为它对供应链其他环节的投资具有 "拉动 "作用。考虑到项目上线所需的资金和大量的准备时间(在某些情况下长达五年以上),晶圆制造是迄今为止政府和行业努力的重点。 我们预计,2024-2032 年私营部门在晶圆制造领域的投资约为 2.3 万亿美元,而在《CHIPS 法案》颁布前的 10 年(2013-2022 年),这一数字为 7200 亿美元。自我们上次报告发布以来,已宣布的 100 多个大型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项目分布在全球各地和各主要地区的新地点(见图 4)。 亚洲: 整个地区的投资步伐仍在继续。中国台湾当地公司已宣布计划在台湾岛内新建七座晶圆厂。台积电还与索尼(Sony)、电装(DENSO)和丰田(Toyota)合作,提高日本熊本的制造能力,日本官员正在帮助国内初创企业 Rapidus 在北海道的一个新厂区建立最先进的 2 纳米芯片生产线。在中国大陆,中国国内企业正在深圳、天津和上海投资建设新的晶圆厂。 美国: 从 2020 年到 2023 年底,仅在美国就宣布了 80 个新的半导体制造项目,预计将直接创造 50,000 个新的就业机会。但在较新的地区,如俄亥俄州的新奥尔巴尼,也有大量的绿地投资和产能扩张。 欧洲: 欧洲对新产能进行了大量投资,自 2020 年以来宣布了七项重大晶圆厂投资。其中大部分产能建在德国东部,包括英特尔在马格德堡的投资,以及台积电与欧洲领先半导体制造商共同投资在德累斯顿建设新工厂。不过,这种势头并不局限于德国;在法国南部,GlobalFoundries 与意法半导体合作,在克罗尔(Crolles)建造一座耗资 31 亿美元的工厂,而波兰也准备新建一座英特尔先进封装工厂。 因此,我们预计从现在到 2032 年,大量投资将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见图 5)。 先进逻辑目前包括 10 纳米以上的新工艺。我们预计到 2030 年,“前沿”产能的定义将包括 3 纳米以上的工艺 。在数据中心、网络设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具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ML/AI)功能的智能 "边缘 "设备以及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应用的推动下,先进逻辑将吸引更大份额的投资。这种趋势意味着需要权衡利弊。大量投资于前沿技术可以让一个地区在创新的最前沿参与竞争,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在每月的晶圆开工率上;另一方面,投资于传统工艺可以让一个地区实现更多的近期资金和就业价值,但有可能为需求可能固定或减弱的细分市场带来过剩产能。 先进逻辑的投资模式在全球的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台湾和韩国公司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投资显著增加。先进逻辑的产能将发生变化,从 2022 年几乎 100% 分布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到 2032 年超过 40% 分布在这些地区以外。2022 年,美国不生产任何先进逻辑芯片。到 2032 年,美国将生产近 30% 的工艺超过 10 纳米的逻辑芯片。此外,在预计的晶圆厂投产后,欧洲和日本也将生产 12% 的 10 纳米以上的芯片(见图 6)。 在 10 至 22 纳米的逻辑工艺方面,日本的市场份额将从最初的 5%大幅增长,而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将从 6%增至 19%。28 纳米或更高的逻辑工艺将保持良好的分布--多个地区参与竞争,大多数地区的份额将有小幅增长。中国大陆的份额增幅最大,从 2022 年的 33% 增长到 2032 年的 37%。 在其他工艺技术方面,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仍将高度集中在韩国,但美国的份额将增加三倍,从 3% 增至 9%。NAND 内存的地域集中度也将提高--韩国的份额将从 30% 提高到 42%,到 2032 年,日本和韩国合计将占约 75% 的产能。最后,分立、模拟和光电芯片(DAO)将保持良好的分布,所有主要地区的份额都将达到或超过 5%。 各公司采取的这些具体的、战略性的、有针对性的行动,其最终结果是提高了该行业在各地区更 "平均 "的全球产能份额上的恢复能力(见图 7)。美国在全球产能中的份额将从 10%增至 14%。如果没有 CHIPS 法案,到 2032 年,美国在全球产能中的份额将下降到 8%。这与我们的预测相吻合,即美国将获得全球资本支出的 30%,而在《CHIPS 法案》颁布前,美国的投资速度仅为全球资本支出的 9%。 此外,我们预计每个主要地区的产能在未来十年都将增长 80% 以上。 美国的产能增长率将达到 203%,高于其他地区,也远高于前十年的增长率(见图 8)。以每月数千晶圆开工量(300 毫米当量)计算,这意味着产能将从 2022 年的 1,121 kwspm(每月数千晶圆开工量)增长到 2032 年的 3,393 kwspm(增长 203%)。 设计、核心 IP 和 EDA 设计、核心 IP 和 EDA 是供应链中的研发密集型非制造环节。在所有设计活动(无晶圆厂和 IDM)中,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占据了 51% 的设计市场。美国也是 EDA 软件的领先企业所在地,而英国和美国则是知识产权的领先企业所在地。 尽管如此,在这些人才驱动的供应链环节中,企业正在招聘、安置和培训研发与工程人才的地点实现多样化。根据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 (BIS) 2023 年的一项调查,受访公司将欧洲、中国大陆和印度列为其设计活动的主要非美国地区。中国大陆和印度是美国以外半导体设计工程师最多的地区(见图 9)。 在设计领域,对人工智能加速器等专用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以适应新设备和相关功能的激增。满足这一需求为不同地区的新供应商打开了大门,包括新市场--例如,印度估计拥有 20% 的设计工程师。 中国大陆国家对设计和 EDA 活动的支持也可能重塑行业细分,并挑战美国在设计和 EDA 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大陆的本土芯片设计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和智能设备芯片领域,但在先进的 CPU、GPU、FPGA 以及相应的高端服务器和计算机电源管理方面竞争力较弱。此外,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特别关注 GPU 和 FPGA,并支持中国大陆的一些重大国家半导体项目。美国在 EDA 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设备与工具 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 1100 亿美元,涵盖 50 多种专用设备,但在某些领域集中度很高。光刻、沉积和材料去除与清洁这三个领域占据了 70% 的市场份额,每个领域都由少数几家主要供应商主导。一家欧洲公司占据了光刻市场 87% 的份额。在沉积以及材料去除和清洁方面,三家公司(两家位于美国,一家位于日本)占据了 70%-80% 的市场份额(见图 10)。 尽管研发密集度对新进入者造成了障碍,但目前的市场领导者正在使其研发和培训中心的地理分布多样化,这将增强其抗压能力。排名前 15 位的设备供应商共在 17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设施。其中还包括新的培训中心,以增加本土以外的人才储备。例如,ASML 在中国台湾开设了一个操作 EUV 光刻设备的培训中心,为台积电提供支持。LAM Research 在韩国开设了一家新的半导体设备和工艺技术研发机构,以便更快、更紧密地与客户合作。KLA 正在英国威尔士建设研发和制造中心。 此外,中国大陆为建设产能并最终实现设备自给自足所做的努力也值得关注。中国大陆目前占全球设备支出的 20%,占全球设备进口的 18%。美国、日本和荷兰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发展国内替代品的紧迫性。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国内的设备公司已经取得了进展;据报道,至少有五家中国生产商正在向沉积领域的大规模生产迈进;SMEE 已经开发出光刻领域的示范设备;NAURA 和 AMEC 已经进入较大节点的蚀刻市场。 材料 640 亿美元的半导体材料市场包括供应链前端(400 亿美元)和后端(ATP)(240 亿美元)使用的化学品和材料。硅晶片和光刻胶约占前端材料市场总额的一半(195 亿美元),但其他子类别,如气体、湿化学品、CMP 泥浆和溅射靶材,对制造工艺的各个步骤也至关重要。同样,基板和引线框架约占后端市场的一半(128 亿美元);其他主要子类别包括键合丝、封装树脂、陶瓷封装和芯片连接材料。 大多数领先的材料公司总部设在日本、美国和欧盟(见图 11)。在前端和后端材料市场的多个细分市场中,日本至少拥有三家领先供应商。尽管如此,其全球生产足迹仍在不断扩大,以适应新的晶圆厂产能。在美国,超纯多晶硅制造商 Hemlock Semiconductor 投资超过 3.7 亿美元,扩建其在密歇根州的工厂;半导体材料制造商 Entegris 斥资 6 亿美元扩建其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卓越中心;Global Wafers 正在德克萨斯州新建一座 300 毫米硅晶片工厂,为台积电 (TSMC)、英特尔 (Intel)、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 和三星 (Samsung) 供货;Calumet 正在密歇根州建立一座占地 60,000 平方英尺的基板工厂。在韩国,Dongwoo Fine Chem 宣布在其益山工厂新建一条光刻胶生产线,部分原因是为了减少对日本进口的依赖。而在台湾,Entegris 正在高雄建造一座耗资 5 亿美元的湿化学品和 CMP 浆料工厂,以支持当今的先进逻辑节点(10 纳米以上的新节点)。 并非所有材料领域都出现了在工厂附近同地办公的趋势。小批量、高价值、技术先进的材料(如极紫外光(EUV)光刻胶)生产商会权衡知识产权泄露的风险以及在远离主要生产基地的地方确保高效、高质量生产的难度。另一方面,生产知识广泛分散、物流成本较高的材料则更有动力在工厂附近共建生产基地。例如,老一代光刻胶、氢氟酸等纯化的直接化学品和大宗气体,这些材料的本地化现场生产在经济上具有吸引力。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复原力。2023 年 12 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行业受访者 "对裸晶圆、气体和湿化学品这三类材料的国内来源表示严重关切 "。虽然有人努力通过回收旧设备来获取其中一些关键材料,但这些材料的绝大部分开采和提炼都在中国大陆进行。 组装、测试和封装 目前,价值 950 亿美元的 ATP 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地区。韩国在现有晶圆厂附近拥有大量的后端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合计拥有全球近 60% 的 ATP 产能(包括 IDM ATP 工厂和 OSAT)。在 2020 年以来公布的 36 家 ATP 工厂中,预计有 25 家位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见图 12)。 然而,从长远来看,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外国投资的推动下,我们预计ATP产能将向其他地区转移,包括拉丁美洲、欧洲和东南亚欠发达地区,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东南亚已经拥有大量的 ATP 活动,占全球 ATP 总产能的约 20%,其中马来西亚在该地区所占份额最大。预计 ATP 产能将增长的其他国家包括越南(Amkor 公司将在越南投资 16 亿美元建设占地 20 万平方米的先进封装工厂)和哥斯达黎加的英特尔工厂。 美国只占全球 ATP 产能的一小部分。在 950 亿美元的 ATP 市场中,传统封装占 510 亿美元,由于其劳动密集型和低利润,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美国可以通过扩大附近低成本地区的 ATP 产能,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ATP 设施更均衡的分布,来提高抗风险能力。 不过,在占 ATP 市场不到一半份额的先进封装领域,技术突破可能会为美国等成本较高的地区打开大门,使其在 ATP 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一项关键创新是芯片的异构集成。 为了加强美国的半导体供应链,美国 CHIPS 法案的目标之一是发展美国国内的先进封装生态系统。这一政策的初步商业成果正在显现: Amkor 宣布将在亚利桑那州皮奥里亚建立一个价值 20 亿美元的工厂,为苹果公司封装台积电在那里生产的芯片。SK 海力士计划投资约 40 亿美元,在印第安纳州建设先进封装工厂。此外,三星正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建造一座先进封装工厂,作为大型半导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先进封装制造计划(NAPMP)下,来自《CHIPS 法案》的 30 亿美元也可促进先进封装研发。 04 展望未来--提高抗灾能力之路 在近期激励计划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可以继续展示对供应链复原力的坚定承诺。在美国,政府可以加快实施现有的《CHIPS 法案》计划。美国政府还可以考虑未来税收激励措施的必要性;例如,如果将目前的 ITC 永久化并扩大到半导体设计领域,将使未来的激励措施更具可预见性,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在其他地区,政府同样可以采取行动,延长和加强激励项目。 同样重要的是,企业和政府可以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抗风险能力。 半导体行业容易出现周期性波动。 虽然周期发生在需求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但资产利用率的降低会损害资本密集型晶圆制造单元的经济效益,从而迅速导致利润率下降。当周期性衰退发生时,关注短期股票估值的行业分析师可能会提出市场上有多少 "过剩 "的问题,以及是否有激励因素促使行业制造出这种过剩。 复杂的产品流和不明确的需求信号会使我们难以估计 "真正的过剩 "和复苏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到底 "将至关重要。 在一个像依赖能源一样严重依赖芯片的世界里,潜在的 "黑天鹅 "事件(如另一场全球大流行病)所造成的影响将比 "过剩 "的近期外部效应严重得多。公司和政府自信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供需失衡 我们预计未来十年晶圆厂投资额将超过 2 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供应链中的一些环节将面临供需失衡的风险。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领域是 28 纳米或更高的逻辑。从目前的晶圆厂建设轨迹来看,其产能大大超过了未来的需求,而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中国大陆的大型晶圆厂。如果不改变发展轨迹,高度利用率驱动的晶圆厂经济可能会导致降低晶圆价格的巨大压力,这可能会导致无晶圆厂公司重新考虑工艺技术选择决策。 供应链中的新区域 随着全球对晶圆厂产能的投资势头日益强劲,"后端 "制造产能不足(尤其是在 ATP 领域)的弱点也日益明显。 半导体生态系统中新市场的进入为在中长期内解决这些薄弱环节提供了机遇。东南亚尤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几十年来,马来西亚吸引了大量的 ATP 投资,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现在,相对较新的越南也吸引了英特尔、Amkor 和世界各地其他公司的投资,预计到 2032 年,其在全球 ATP 产能中所占份额将从不到 1%增至 9%。在企业面临人才保障挑战之际,东南亚准备在 2030 年将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年龄人口从 2015 年的 3700 万增加到 6500 万。 新市场能否充分发挥其吸引投资的潜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能否获得技术熟练、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劳动力;是否有可靠的电力和供水设施;是否有市场壁垒有限的有利监管环境;安全和法治;以及竞争激励计划。政府政策也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当企业在全球运营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社会责任的时候。 美国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扶持新的地区,以便在半导体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建立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美国国务院负责实施根据《CHIPS 法案》设立的 5 亿美元 ITSI 基金,以扩大印度-太平洋和西半球的下游能力并使之多样化。其核心目标是促进 "扩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多样化所需的国际组装、测试和封装能力 " 。美国政府已宣布与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建立 ITSI 合作伙伴关系,并对每个国家进行了半导体生态系统评估。 此外,美国政府正在寻求与印度开展半导体合作,包括通过拜登总统和莫迪总理于 2022 年建立的双边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以及通过 2023 年的美国-印度半导体供应链和创新合作伙伴谅解备忘录。 人才与移民 半导体的开发和生产依赖于拥有不同技能组合的劳动力。 随着行业创新周期和研发投资的加快,他们需要确保采取措施,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培训的工程师和操作人员,以运营新的半导体设施。2023 年 7 月,SIA 与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面临着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严重短缺的问题,预计到 2030 年,半导体行业将短缺 67,000 名此类工人,而整个美国经济将短缺 140 万名此类工人 。 人才短缺也出现在高层劳动力之外,包括建筑工人、技术员、电工、焊接工和管道工等职业。 没有这些工人,就无法充分建设和运营半导体制造能力。许多年龄较大的工人正在退休;例如,在焊接行业,2023 年美国需要 375,000 名专业人员来填补职位空缺,该行业的员工平均年龄为 55 岁,而所有员工的平均年龄为 42 岁。 教育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解决方案。 SIA 成员公司正与各州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在新建和扩建半导体工厂附近的社区和技术学院扩大认证训练营、学徒制和其他培训项目,以此作为帮助弥补技术人员劳动力缺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已同意向英特尔公司提供高达 50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培训数百名新员工,以支持其与芯片制造相关的里奥兰乔工厂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扩建项目。 欢迎外国人才也是缩小各地区人才短缺和过剩之间差距的关键。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22 年的一项研究预测,2015 年至 2030 年间,印度和东南亚劳动力中的大专毕业生人数将增加近一倍,达到 2.06 亿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对约 500 名顶尖半导体研究学者的轨迹进行的一项微型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其中许多学者在亚洲获得了 STEM 本科学位,在美国和欧盟获得了研究生学位,然后选择在美国和欧盟发展事业(见图 14)。这种全球流动的职业道路对当今行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对美国而言,机会在于提高外国人才的总体留用率。 SIA 发现,在美国的高等院校中,超过 50% 的工程学硕士毕业生和超过 60% 的工程学博士毕业生是外国公民。在从美国院校毕业的外国学生中,约有 80% 的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和 25% 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留在美国,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可能是美国的移民政策。 德国是鼓励高技能和中等技能移民的典范。2023 年 7 月,德国政府通过了《技术移民法案》(Skilled Immigration Act),该法案放宽了收入超过 39600 欧元的人以及通过 "机会卡 "寻找工作的人获得签证的程序。此外,德国还取消了高技能人才签证的上限。 开放贸易与合作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面临着一个高度紧张和复杂的世界。 军事冲突会扰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并导致短缺(例如,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行动后,半导体制造激光器使用的氖气供应中断)。非军事争端也会影响全球生产链;例如,2019 年,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分歧导致日本对韩国实施氟化氢、含氟聚酰胺和光刻胶等半导体生产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洪水、火灾和其他与气候相关的灾害以及更加频繁的流行病也带来了 "黑天鹅 "风险。 与半导体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全球贸易量仍然很大。按实际美元计算,2017 年至 2022 年期间,全球半导体芯片贸易增长了 43%。虽然美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中国大陆所占的份额却持续上升(见图 15)。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贸易逆差仍然很大,但相对其贸易总额而言,大多数半导体产品的逆差已经下降。 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给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在晶圆制造、设计、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收入仍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2020 年 3 月,BCG 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与中国大陆在技术上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失去目前在销售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并直接丧失 1.5 万至 4 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中国大陆正在努力确保其国内公司能够随时进入国外市场销售半导体产品。 美国政府在推进其贸易议程方面并不那么积极。它没有积极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最近的成就是 2018 年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对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重新谈判--以及 2020 年与日本缔结的数字贸易协定。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是由美国牵头与亚洲 13 个国家达成的经济安排,它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全面的自贸协定,其章节涉及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最关心的其他条款。 05 行业的未来需求 未来十年,半导体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日常产品到国防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技术。很少有行业的供应链和生态系统能像半导体行业这样复杂且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织。然而,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复杂的监管环境到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都凸显了供应链多样化和投资以提高应变能力的必要性。 同样,各国政府也认识到半导体的战略重要性,并寻求通过吸引和激励新的国内投资或 "近本土化 "投资来降低战略依赖性,从而实现抗风险能力。但是,复原力并不等同于自给自足,正如我们在 2021 年 4 月的报告中所述,自给自足的代价是惊人的。 要使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未来的关键需求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与教育机构的有效合作、劳动力培训和符合产业特点的移民政策,培养从尖端研究到工厂车间技术人员和建筑工地焊工等各个层面的人才 2、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以解决供应链中仍然存在的薄弱环节,预测当前激励计划的到期时间,并在商业周期中 "坚持到底"。 3、帮助新市场创造吸引半导体投资的适当条件,包括有针对性地持续使用激励措施、劳动力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监管环境 4、通过颁布定义明确、应用一致、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保持一致的贸易措施,以及在地缘政治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谈判达成有效的贸易协议,保持开放的贸易和终端市场的多样化
雷军要带小米玩短剧了?这很不霸总
短剧的风头在2024年依然强劲。 “咪蒙一个寒假靠2部短剧收入过亿”、“一周杀青、三个月回款”、“8天狂卷8亿”……这些造富神话的传播,比当年电线杆小广告的穿透力还强。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的助推下,短剧的泡沫是越吹越大。比如抖音推出最高500万现金和1亿流量扶持方案,快手也表示投入亿级流量和亿元现金扶持微短剧。 受此影响,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也希望分一杯羹,加快精品短剧的孵化和输出。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尝试将购物和短剧融合,打造购物的新场景,以增强用户停留时长。 让不少人意外的是,最新的玩家里,也看到小米的身影。莫非雷军要再“顺势而为”一把,要玩点新的,开始布局短剧赛道? 01 急聘短剧编剧 这个动向源于某招聘平台的一则招聘信息。内容显示,小米公司正在招聘短剧编剧、后期制作、短视频策划编导等一系列职位。其中,短剧编剧一职,小米开出20—30K的13薪工资,而且只需1-3年工作经验,学历要求大专即可,堪称“低门槛高工资”的岗位,也可以看出小米对这个岗位人选招聘的急迫。 同时,小米明确表示,该岗位需要负责付费短剧的剧本撰写,包括不限于故事梗概、大纲、人物小传等;熟悉剧本开发流程,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剧本把控能力、对剧本策划方向和内容质量负责;有丰富的阅片量,有良好的审美能力,熟悉了解下沉市场的短剧需求,了解爆款剧的内容。 小米招聘短剧编剧 图源:Boss直聘 说起短剧,霸道总裁是最热门的题材之一。雷军在小米SU7正式发布之后,迅速成为流量黑洞,甚至成就一门“雷学”。在企业界,他被周鸿祎奉为“营销的神”;而在网络上,雷军又成“雷神”,爽文男主都不敢写的成长经历刷屏:《重生之我才是肖奈本人》《用八年时间让公司上市》《财富自由只是冰冷的数字》等爆款网文故事,一段流畅的“雷军的爽文人生”,都被他活成了现实。 图源:网络 小米汽车发布后,雷军赠送小米代言张颂文一辆小米SU7,这段互动被调侃为现实版“霸道总裁爱上我”。小米汽车首批交付仪式上,雷军亲自为车主开门,排面拉满。对此,享受到雷军服务的车主不禁感慨:“千亿总裁为我开门,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但雷军还是辟谣了,他在直播中说,"我并非什么爽文男主,也没有所谓的考700分、低谷期卡里有40亿这样的经历。"他还表示,人生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靠小说中的桥段,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勤恳努力,同时把握时代给予的机会。“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被不切实际的幻想所误导。” 即便如此,雷军的霸总人设还是深入人心,与短剧的题材、调性十分契合。短剧作为当前比较火热的内容形式之一,在提升用户活跃度、吸引用户注意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加上今年以来,雷军和周鸿祎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业界、同行认识到线上流量和营销的重要性。 抓住短剧的流量,意味着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度,为企业和品牌实现引流。因为短剧实在太火了,《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度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高达373.9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除了周鸿祎的追捧,早些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说说,“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小米进入短剧赛道,加码短剧制作,服务雷军个人IP、小米业务营销以及品牌建设,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02 小米早有布局 小米急招短剧编剧,真是服务雷军IP以及小米品牌建设么?根据唐辰了解的信息,综合来看,没有那么复杂,这或只是小米互联网业务的一次正常的业务探索,并不是心血来潮或者蹭热度的举动。对短剧市场的风向,也并没有太大的示范意义。 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信息是,小米早在2021年就注册了“盛仓影业”商标,切入影视内容行业。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商标的法律主体为北京瓦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为电影做广告、电视广告制作、演员的商业管理等。 图源:企查查 企业信息穿透后发现,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梁秋实。股东有两人,大股东是雷军,另外一人为尚进。公开资料显示,梁秋实现为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副总经理、小米南京区域总部总经理;尚进是知名游戏制作人,也是雷军在金山时期的老部下。他先后在金山公司和搜狐领导游戏开发团队,代表作有《封神榜》和搜狐畅游的《天龙八部》。 图源:企查查 招聘内容显示,该岗位的工作地点为北京昌平,小米智慧产业园区正坐落在此。早在2022年4月,该园区就正式启用,小米部分业务线的员工开始入驻,也包括小米互联网业务部。需要补充的是,2020年12月,小米整合原有互联网业务为小米互联网业务部,由马骥担任总经理,王栋、梁秋实为副总经理。 盛仓影业成立后,已经投资或者发行了多部影视剧(网络电影)、综艺和微短剧,出品人里也能看到马骥的名字。比如《嗨!辣妈》、《打黑》、《凶案深处》等,主打家庭的OTT大屏场景。盛仓影业出品,小米OTT联合首发的《火锅之王》声量比较大,该剧在宣发时提到: (2022年)12月24日,小米OTT(互联网电视)内容厂牌盛仓影业出品的《火锅之王》正式上线,作为热门IP《烧烤之王》的延续,《火锅之王》一经上线就获得了高热关注,口碑热度双开花,触达超千万家庭。 盛仓影业还提到,小米OTT为节目倾注了大量黄金资源,结合设备系统层能力,上线了首屏精选页推荐位、电影频道推荐、电视画报等入口级资源,成功霸占客厅场景,助推大热。 这对外披露两个信息:一是盛仓影业的定位是“小米OTT内容厂牌”;二是官宣小米OTT通过盛仓影业,正式入局上游内容生态构建,并依托软硬件结合优势,给出大屏营销新的案例。 4月3日,盛仓影业官方微博发布动态:“盛仓影业全新出品精品短剧,杀青大吉。新赛道,新突破。”也就是说,小米在影视剧内容上早有布局,其出发点在于打通小米OTT的软硬件优势,在家庭客厅场景下探索小米互联网业务的商业化路径。 图源:盛仓影业官方微博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互联网业务一直是小米利润的支柱来源。以小米集团2023年财报数据为例:总收入271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126.3%。其中,2023年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均创历史新高,收入实现人民币301亿元,毛利率为74.2%。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短剧更适合商业化,而非营销。直白点说,短剧适合赚快钱。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甚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先后入局,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挖掘流量的商业价值。 比如淘宝宣布2024年将对品牌定制剧投入千万资金、超10亿流量支持,并联合爆款IP、明星、头部厂牌、头部达人和机构合作伙伴,打造精品短剧内容。其背后的根本逻辑还是淘宝的内容化战略落地,服务平台流量变现。 疯狂小杨哥作为直播电商的代表,旗下公司三只羊网络正式开拍短剧,并开设抖音新账号。这对小杨哥来说,一方面能够盘活旗下主播的流量,在直播带货之外,挖掘更多的流量空间。另外一方面,三只羊网络也能在直播带货之外,触达到更多的商业化场景。最近因卖水太贵被批为“宰客”的电音节,也是如此。疯狂小杨哥兄弟正在进行各种尝试,撕掉网红标签,转型当青年企业家。 但对雷军来说,小米汽车是他最后一次创业。短剧还不足以成为手机、汽车这样的行业大势。而且,短剧就是一股风,赚钱的是少数,多数人是看个热闹陪跑,要做出爆款,也是小概率事件。对他来说,大张旗鼓的玩短剧,实在没有必要。 但作为小米OTT业务的一个商业化或者营销尝试,也未尝不可。当下,OTT端的内容丰富程度、运营模式愈发成熟。在家庭客厅场景下,小米OTT需要更多元的内容和服务来突显大屏价值优势,进而吸引更多广告主,提升小米互联网业务的流量变现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这次招聘很大程度上只是小米OTT的一次新动作,其业务主体即为小米互联网业务下的盛仓影业,这与雷军个人IP打造或者小米的品牌建设,关系并没有很大。
三星1000层NAND细节曝光
生产首款 1000TB SSD 的竞赛已经开始,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在 2022 年的技术日上,三星公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到 2030 年,其最先进的 NAND 芯片将“堆叠超过 1,000 层”,这意味着 PB 级 SSD 届时可能问世。 去年,该公司曾表示可能能够更快地交付产品,但这似乎是科技行业的一厢情愿。 也就是说,它显然正在全力推进未来 NAND 芯片的开发。这家韩国电子巨头最近宣布将很快开始量产其最新的 290 层第九代垂直 (V9) NAND 芯片,人们普遍预计接下来将推出令人惊叹的 430 层第十代 (V10) NAND 芯片年。 因此,虽然我们不太了解该公司生产首款 PB SSD 的幕后情况,但网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线索。 今年在檀香山举行的 VLSI 技术研讨会上,韩国科学技术院 (KAIST) 电气工程系博士生Giwuk Kim将主持一场技术会议。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基于铪的 FE-NAND 存储器、FeRAM 和内存计算应用,这将是本次会议的重点,题为“In-depth Analysis of the Hafnia Ferroelectrics as a Key Enabler for Low Voltage & QLC 3D VNAND Beyond 1K Layer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and Modeling。” 该工作的摘要(剧透警报)由三星电子共同撰写,内容如下:“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金属带中电荷捕获和铁电 (FE) 开关效应相互作用的显着性能改进。工程栅极中间层 (BE-G.IL)-FE 沟道中间层 (Ch.IL)-Si (MIFIS) FeFET。具有 BE-G.IL (BE-MIFIS) 的 MIFIS 有助于最大化双重效应的“正反馈”(Posi.FB.),从而实现低工作电压 (VPGM/VERS:+17/-15 V)、宽范围存储窗口(MW:10.5 V)和 9 V 偏置电压下的干扰可忽略不计。此外,我们提出的模型验证了 BE-MIFIS FeFET 的性能增强归因于增强的 Posi。 FB。这项工作证明,hafnia FE 可以成为扩展 3D VNAND 技术开发的关键推动者,而该技术目前正接近停滞状态。” 目前还不清楚三星将在演示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有的话),但该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探索氧化铪铁电体潜力的公司。 Giwuk Kim 的演讲是题为“非易失性内存技术 - Hafnia Based Ferroelectrics-1”研讨会家长会议的一部分,该研讨会将由三星主要竞争对手 SK 海力士材料开发主管 Deoksin Kil 主持。 01 3D NAND,1000层 据Xtech Nikkei报道,Kioxia 首席技术官 (CTO) Hidefumi Miyajima 表示,该公司计划到 2031 年批量生产超过 1,000 层的 3D NAND 内存。在东京城市大学举行的第 71 届应用物理学会春季会议上的演讲中,Miyajima 讨论了在 3D NAND 器件中实现超过 1000 层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增加 3D NAND 器件中的有源层数量是当今提高闪存记录密度的最佳方法,因此所有 3D NAND 制造商都努力每 1.5 到 2 年就推出新的工艺节点来实现这一目标。每个新节点都会带来一些挑战,因为 3D NAND 制造商必须增加层数并横向和纵向缩小 NAND 单元。这个过程要求制造商在每个新节点都采用新材料,这是一项重大的研发挑战。 图1:NAND 闪存公司正在竞相开发通过高堆叠增加容量的技术。 2013年前后,NAND Flash的容量提升方式从小型化转向分层化。目前,各家公司都在竞相量产200层以上的3D NAND(图1)。小型化的限制是由于器件操作的物理限制和光刻成本的增加,但对于堆叠而言,“如何降低工艺成本已成为与光刻一样大的问题。” 蚀刻工艺对制造成本的影响特别大。3D NAND 的多层薄膜形成后,通过等离子蚀刻产生大量孔(存储孔),从顶层贯穿底层。该工艺是通过在孔中沉积氧化膜、氮化膜等来制造多层存储单元。 内存孔的直径约为100纳米,深度为数微米,因此能够快速、均匀地钻出大深宽比孔的蚀刻技术至关重要。每 300mm 晶圆上的存储孔数量达到数万亿个。 这种蚀刻工艺“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因为需要时间,所以需要增加设备数量,使其成为(对于3D NAND)成本最高的工艺”。随着堆叠层数的增加以及存储孔的深宽比的增加,蚀刻所需的时间呈指数增长,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均匀加工难度的增加也往往是降低产量的一个因素。 因此,对于Kioxia的第8代产品,我们没有一次性构建218层,而是采用了分两步构建的方法。但又增加了新的困难,比如需要将下层和上层的内存孔完美对齐。 如今,Kioxia 最好的 3D NAND 器件是第八代 BiCS 3D NAND 存储器,具有 218 个有源层和 3.2 GT/s 接口(于 2023 年 3 月首次推出)。这一代引入了一种新颖的CBA(CMOS直接键合到阵列)架构,该架构涉及使用最合适的工艺技术单独制造3D NAND单元阵列晶圆和I/O CMOS晶圆并将它们键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产品具有增强的位密度和改进的 NAND I/O 速度,这确保了内存可用于构建最好的 SSD。 与此同时,Kioxia 及其制造合作伙伴 Western Digital 尚未披露 CBA 架构的具体细节,例如 I/O CMOS 晶圆是否包括额外的 NAND 外围电路(如页缓冲器(page buffers)、读出放大器和电荷泵)。通过分别生产存储单元和外围电路,制造商可以为每个组件利用最高效的工艺技术,随着行业向串堆叠等方法发展,制造商将获得更多优势,串堆叠肯定会用于 1,000 层 3D NAND。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还预计将实现量产级1000层3D NAND。根据2022年9月的报道,该公司目前正在设计第 9 代和第 10 代 V-NAND 并进行原型设计,与当今的技术相比,层密度适当增加。三星目前正在出货其第七代 176 层 V-NAND,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布基于其第八代 230 层设计的 V-NAND 芯片。后者采用 512 Gb 芯片,密度将提高 42%。 但三星正着眼于密度的更大幅度跃升,并预计到 2030 年实现 1,000 层 V-NAND 设计。三星还继续致力于 QLC(四级单元)技术,希望在提高存储位的同时提高性能密度。 02 3D-NAND 的层数有限制吗? 回顾 2D NAND,它采用平面架构,浮动栅极 (FG) 和外围电路彼此相邻。2007年,随着2D NAND的尺寸达到极限,东芝提出了3D NAND结构。 三星于 2013 年率先向市场推出了所谓的“V-NAND”。 3D 设计引入了多晶硅和二氧化硅的交替层,并将浮动栅极替换为电荷陷阱闪存 (CTF)。这些区别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经济上的。FG 将存储器存储在导电层中,而 CTF 将电荷“捕获”在介电层内。由于制造成本降低,CTF 设计很快成为首选,但当然不是唯一的。 IBM 研究员 Roman Pletka 指出:“尽管所有制造商都转向电荷陷阱单元架构,但我预计传统浮栅单元在未来仍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容量或保留敏感的用例。” 然而,Hynix 表示,尽管采用了摩天大楼式堆叠的创新,但第一代 3D NAND 设计仍将外围电路保留在一侧。 最终,3D NAND 供应商将外围电路移至 CTF 下。用 SK Hynix 的术语来说,它现在是 Periphery Under Cell (PUC) 层。一方面,“4D NAND”比 CTF/PUC NAND 更短、更酷。另一方面,这最终是 3D NAND 的另一种变体,单位单元面积更小。针对较小占地面积的类似设计有不同的商标名称,例如 Micron 的 CMOS under Array (CuA)。 美光科技在 2022 年 7 月下旬宣布推出 232 层 NAND,并已投入生产,因此获得了吹嘘的资本。根据该公司的新闻稿,美光表示,其 232 层 NAND 是存储创新的分水岭,也是将 3D NAND 生产扩展到 200 层以上的能力的第一个证明。 美光还声称 业界最快的 NAND I/O 速度为 2.4 Gbps,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每个芯片的写入带宽提高了 100%,读取带宽提高了 75% 以上。此外,232层NAND包含六平面TLC生产NAND,美光表示这是所有TLC闪存中每个芯片最多的平面,并且每个平面都具有独立的读取能力。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此次公告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由于有六个平面,该芯片的表现就像是六个不同的芯片一样。 03 制造:优势与挑战 在早几年的 IEEE IEDM 论坛上,三星的 Kinam Kim 发表了主题演讲,他预测到 2030 年将出现 1,000 层闪存。这可能听起来令人头晕,但这并不完全是科幻小说。Imec 存储内存项目总监 Maarten Rosmeulen 表示:“相对 NAND 闪存的历史趋势线而言,这一速度已经放缓。” “如果你看看其他公司,比如美光或西部数据,他们在公开声明中提出的内容,你会发现他们的速度甚至比这还要慢。不同制造商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看起来他们正在延长路线图,让它放慢速度。我们相信这是因为维持这个空间的运转需要非常高的投资。” 尽管如此,竞争风险仍然足够高,这些投资是不可避免的。“前进的主要方式,主要的乘数,是在堆栈中添加更多层,”Rosmeulen 说。“几乎没有空间进行 XY 收缩并缩小内存空洞。这很难做到。也许他们会在这里或那里挤压百分之几,将孔放得更近,孔之间的缝隙更少等等。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收益所在。如果你能继续堆叠更多的层,密度只能以目前的速度显着提高。” 图 2:NAND 制造中的 3D 步骤 除了整个过程的核心不可避免的问题之外,进一步堆叠似乎是合理的。 “主要挑战在于蚀刻,因为你必须蚀刻具有非常高深宽比的非常深的孔,”Rosmeulen 说。“如果你看看上一代的 128 层,这大约是一个 6、7 或 8 微米深的孔,直径仅为 120 纳米左右,具有极高的纵横比,或者可能更高一点,但并非如此很多。蚀刻技术取得了进步,可以一次性蚀刻更深的孔,但速度不会更快。您无法提高蚀刻速度。因此,如果工艺流程以沉积和蚀刻为主,并且这些工艺步骤没有提高成本效率,那么添加更多层就不再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蚀刻也只是多个步骤之一。“除了蚀刻之外,您还需要用非常薄的介电层上下均匀地填充这个孔,”Synopsys 的 Lin 说。“通常,由于晶圆的化学性质,沉积几纳米的层并不容易。在这里,他们必须一路向下才能填满。有亚原子层沉积方法,但仍然具有挑战性。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压力。如果您构建了如此多的层并经历一些蚀刻/沉积/清洁/热循环,则可能会导致局部和全局应力。在局部,因为钻孔后,您需要在整个堆栈上切出一条非常深的沟槽。它变成了一座非常高的摩天大楼,而且摇摇欲坠。如果你开始进行一些清洗或其他过程,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导致两座摩天大楼相互倒塌。那么你就失去了收益。通过将如此多的材料相互叠加并切割不同的图案,这可能会产生全局应力并导致晶圆翘曲,这将使其无法在晶圆厂中进行处理,因为晶圆必须是平坦的。 请记住,蚀刻是穿过不同材料层的。 Objective Analysis 的 Handy 表示,三星的解决方案是创建极薄的层。“这对整个行业很有用,因为每个人都使用几乎相同的工具来创建这些东西。” 04 结论 2016年,专家指出,由于技术问题,3D NAND可能会在300层或接近300层时失去动力。这似乎已被今天的谨慎乐观所取代。 “[SK Hynix 的 238 层之后]我预计未来几年层数将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增加,”IBM 的 Pletka 表示。“然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高深宽比蚀刻工艺,增加层数面临挑战,而且资本支出也面临挑战,因为制造芯片的时间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看到新的缩放方向,通过制作更薄的层、横向缩放(例如更密集地放置垂直孔)以及使用更有效的布局(例如共享位线和逻辑缩放)(例如,使用分栅架构或存储更多每单元位数)。借助这些技术,预计 NAND 闪存的存储密度至少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将继续以类似的速度增长。” 其他人也同意。Objective Analysis 首席分析师吉姆·汉迪 (Jim Handy) 表示:“当人们说我们无法超越这么多层时,这实际上是没有物理限制的。” “在半导体领域,总是有人说我们做不到。我们无法进行 20 纳米以下的光刻。现在,他们正在研究 1 纳米。三星谈到了 1,000 层。20年后,我们可能会嘲笑我们曾经认为这已经很多了。”
科技界的“AI月”即将开启!OpenAI、谷歌、微软等巨头将带来哪些颠覆性体验和期待?
全球市场即将迎来“AI月”:从当地时间5月13日到6月10日,AI领域的开发者和投资者们将迎来一个接一个的重要事件。 从OpenAI直播演示ChatGPT更新内容和谷歌的I/O开发者大会2024,到微软的Build年度开发者大会,“姗姗来迟”的英伟达一季报,再到苹果的年度开发者大会(WWDC),可以说,从生成式AI到AI硬件,关于AI的方方面面将贯穿未来的一个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盘点下未来一个月AI领域不容错过的大事件。 图片来源:每经制图 5月13日:OpenAI将直播演示ChatGPT和GPT-4更新,但不会发布GPT-5 OpenAI的春季更新活动将于美西时间5月13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4日凌晨1点)正式开始,将以网站直播的方式进行。 OpenAI在网站上提到,公司将在活动中演示一些ChatGPT和GPT-4更新。不过,除了相关的预告,公司并未提及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GPT-4将有哪些更新和变化。 预计OpenAI还将介绍最近推出的媒体管理器工具,该工具允许内容创建者告知OpenAI其所有权,并防止其内容被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图片来源:X OpenAI的大语言模型GPT-4推出已一年有余,外界也在期待他们下一代的大语言模型GPT-5,但从OpenAI在官网的明确表态看,GPT-5将缺席下周一的活动。 该公司CEO Sam Altman也粉碎了短期内GPT-5将发布的传闻,他在X上表示不会有新一代的大语言模型,也不会是搜索引擎。但即便不会有GPT-5和搜索引擎,OpenAI本周将演示的ChatGPT和GPT-4更新,预计也会有诸多升级和改进,Sam Altman在推文中表示,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些新东西的。 图片来源:X 5月14日:Gemini AI最新计划等预计将在I/O开发者大会发布 谷歌2024年I/O开发者大会将于当地时间2024年5月14日(北京时间5月15日)举行。本次大会将以CEO Sundar Pichai在加州山景城海岸线露天剧场的主题演讲拉开帷幕。 外媒分析称,谷歌一直在重新思考其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搜索体验,预计将在下周的年度I/O活动上公布其Gemini AI模型的最新计划。此外,谷歌可能还将带来关于谷歌搜索和已经发布的Pixel 8廉价手机的最新消息,以及有关人工智能的大量新闻。 虽然谷歌的Gemini AI平台在发布初期并不尽如人意,但其一直希望将其生成式AI产品引入其所有的服务,包括搜索、照片和视频工具,以及Gmail和Google Docs等工作套件。同时,谷歌也在逐渐将人工智能功能注入谷歌助手,曾表示Gemini将取代谷歌助手,成为安卓手机上可以下载并使用的主要助手。 另外,谷歌可能会改进像Circle to Search这样的人工智能功能,或者在I/O上为移动设备提供全新的功能。目前,外界普遍好奇,谷歌推出的这些新功能是否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先进的自然语言语音助手时代,或者更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助手。 此外,市场预计谷歌还将在I/O活动期间展示其即将推出的Android 15操作系统、通过Android Auto实现的更多车载集成,以及智能手表软件Wear OS。 5月21日:微软将举行Build年度开发者大会,聚焦AI和Copilot 美西时间5月21日,微软将举行Build年度开发者大会。 根据11日微软公布的信息,有两场分论坛分别聚焦“下一代Windows on Arm”和“全新的Windows AI功能”。“下一代Windows on Arm”分论坛将介绍有关应用程序“行业领先性能”的详细信息,以及“Arm驱动的Windows的新体验”,例如采用NPU功能的智能Windows应用程序,这可能包括更多的Windows AI功能,这在另一个分论坛也将有所提及。此外,微软还将详细介绍Windows开发者体验方面的一些改进。 图片来源:微软官网 目前,微软Build年度开发者大会的会话目录总计显示了470个结果。如果筛选“AI”,那么你将会得到274个会话结果,而搜索“Copilot”则会得到137个结果。可以预见,除了AI之外,Copilot将是此次微软Build年度开发者大会的重点议题之一。 图片来源:微软官网 外媒报道称,大会将讨论Visual Studio 2022中的全新Copilot体验,因为微软最近宣布将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到开发环境中,作为一个单一的软件包提供功能,而在最新的预览版更新之前,这些功能是通过GitHub Copilot和GitHub Copilot Chat两个独立的扩展实现的。 微软在Build会议说明中表示:“我们将展示全新的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与Windows的数字生活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5月22日:英伟达一季报将公布,预计营收和利润将上涨 截至目前,美股科技“七巨头”中已有六家公布了最新一季财报。作为压轴,英伟达将于5月22日公布一季度财报。 据同花顺数据,4月19日之后,英伟达股价开始出现反弹,截至5月10日美股收盘,该公司股价已上涨15%。英伟达的诸多大客户,包括Meta、微软公司、亚马逊公司和Alphabet,都表示今年资本支出将继续保持目前的速度或增加。 图片来源:谷歌财经 市场普遍预期英伟达的营收与利润将进一步增长。高盛也赞同这种乐观情绪,该行5月8日将英伟达目标价调高至每股1100美元,同时保持“买入”评级不变。高盛表示,考虑到英伟达的增长速度之快,以及未来几年这种增长趋势的持久性,其股票的估值与同行相比仍相对具有吸引力。高盛还指出,正面的每股收益修正将推动该股再次上涨。 据分析,多个因素支持了对英伟达的乐观看法,包括2025年公司营收预计可达1100亿美元,以及2025年至2027年间年均利润增长率将达到8%。支撑利润增长的核心是数据中心部门,该部门旗舰产品Opper、Ampere和Grace-Hopper加速器将为英伟达贡献超过一半的总收入。 此外,英伟达还期望通过对英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Wayve Technologies的战略投资拓宽收入渠道。预计到2032年,全球人工智能GPU行业的市场规模将飙升至8000亿美元,这一展望无疑为市场看涨情绪再添了一把火。 6月10日:苹果或将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全新AI应用商店 6月10日~14日,苹果将举行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在WWDC24的第一天,苹果将在位于美国加州的总部Apple Park举办全天活动,其中最重磅的主题演讲环节将于同一天举行。 苹果在新闻稿中称,WWDC24将重点关注iOS、iPadOS、macOS、watchOS、tvOS和VisionOS的最新进展。根据MacRumors曝光的升级机型名单,iOS 18将支持24款机型升级,与iOS 17一致。 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Greg Joswiak在X上写道:“在您的日历标记上WWDC24吧。这场活动无疑是很棒的!”需要指出的是,Joswiak特意把“Absolutely Incredible(绝对不可思议)”的首字母拼成大写,合起来就是当下最火的科技概念——AI。 图片来源:X 届时,苹果预计将推出升级后的Siri语音助手,底层技术将引入一个新的生成式AI系统,能够实现更多功能,并支持连续对话。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称,苹果并不打算推出一款聊天机器人来与ChatGPT直接竞争,而是希望改进Siri,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比如设置定时器、创建日程等。 其实苹果对AI策略的规划有更长远的考量:除了自家AI应用,苹果更希望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从中获利。 华尔街咨询机构Melius Research主管Ben Reitzes表示,苹果可能会在WWDC24上推出一个全新的AI应用商店,预计当中将包括各大供应商提供的AI应用。Reitzes预测,苹果将在开发者大会上详细说明如何从App Store购买AI应用程序,并且,全新的AI应用商店也会拥有专属的App、AI助手以及升级版Siri。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小心!最新AI看一眼照片就能定位你在哪里,精确到经纬度
有点恐怖。 现在,AI只需随意一张照片,就能知道你在哪里,而且是可以精确到经纬度的那种! 例如下面这张随便到不能再随便的自拍,你能猜到小姐姐在哪里吗? 这事交给现在的AI来处理,它只需要“看”一眼,就能把照片里的“底裤都给扒出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机场洗手间,93号登机口附近…… 坐标:37.6189° N,122.3744° W 再如下面这张照片,AI根据湖的特征、树木和背景中的山脉,就匹配到了玛丽湖,同样是给出了精准的坐标: 恐怖如斯,恐怖如斯。 至于这个AI工具,则是最近由一位俄罗斯黑客所推出,名叫GeoSpy,号称是可以根据照片里的各种细节做分析来判断地理位置。 包括光线、植物、建筑风格、天气,并将它们与大量街景/地理照片进行对比,据说也用到了地理空间视觉大语言模型的技术。 而GeoSpy的功能,像极了此前一款基于谷歌地图的游戏GeoGuessr—— 游戏中会展示一张街景图,然后玩家要从地图上找到它的坐标位置;给出答案与正确坐标越近,分数越高。 之前也有一位国外小哥凭借只需看0.1秒街景,就能在世界地图上快速锁定位置而在网络上蹿红。 果不其然,斯坦福计算机系学生Andrew Gao在尝试了GeoSpy之后,就开始喊话这位小哥了: 你要失业喽~ 不过也有GeoGuessr的职业玩家坐不住了,站出来表示不服: 申请一战! 人类 vs AI 这位挑战者,名叫做Gavin(下文我们简称“G哥”),是一位正在参与GeoGuessr 2024世界杯的职业选手。 G哥把他跟AI在线对垒的情况上传到了网上。 规则和GeoGuessr一致,还是看图猜位置。 在第一轮对决中,G哥凭借抓到了马路道边上土耳其样式柱子的细节,判断这张图可能是在土耳其附近。 结果显示,这张图里的位置确实是在土耳其附近,但距离精准的位置还差241km。 接下来就轮到GeoSpy这个AI选手登场了。 G哥处理的方式是将截图“投喂”给AI,在静候了片刻之后,GeoSpy就给出了结果。 国家:土耳其 经纬度:39.998923, 32.607491 然后G哥在地图中搜索这个经纬度,再跟GeoGuessr的“标准答案”做比较: 第一轮的结果可以说是让G哥大受震惊,GeoSpy给出的位置比他的更近……来看下G哥当时的表情: 在接下来的“火拼”中,G哥变得更加仔细,都凑近屏幕去捕捉细节了。 G哥这次给出的答案是苏门答腊岛,但实际的结果却不是很理想,距离“标准答案”足足703km。 到了GeoSpy这边,虽然大致位置都是在印度尼西亚,但这次给出的位置就没有那么准确了。 不过比起G哥给出的答案,距离上却还是AI的答案更近些,这使得G哥开始有点无语子…… 在接下来的比试中,即便G哥把猜测距离压缩了86km,但GeoSpy给出的结果又是更接近于“标准答案”。 G哥此时已经开始掩面了: 在最后一轮battle中,G哥直接说出: 人类必须反将AI一军。 然后G哥把头埋得更深了,当他捕捉到图中路边有文字时,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这局稳了,AI它不识字的。 G哥的结果是,距离标准答案134km。 不过令G哥万万没想到的是,GeoSpy,它!识!字! 这张照片是在波兰拍摄的,因为建筑物上写着“Abet”,这是一家波兰公司。 然而G哥还是觉得这把有希望,因为他发现GeoSpy只能定位到城市。 所以这把如果AI给出的坐标是“标准答案”旁边的城市“华沙”,那么G哥就赢了。 结果还真是……G哥也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骄傲地说: AI永远不会打败人类! (Emmmm……G哥,你非要这么算的话……也行。) G哥在下一轮的比拼中,将地图范围缩小到了自己的老家——芝加哥。 这次在自己的地盘上,G哥的表现非常勇猛,有距离“标准答案”仅2m和4m的成绩。 不过AI这边也是非常精准,起码在看图描述的过程中可以精确地说出周边的地址,这也让G哥着实捏了一把汗。 但在地图上搜AI给出的坐标的时候,却比文字描述的地点远一些了,有的甚至还定位到了海上。 …… 最后,G哥在与AI交锋了数次之后感慨道: 这次体验非常有趣并且让人印象深刻。 但我也害怕这样的技术在未来5年后会迭代到什么样的程度。 也会频频翻车 其实在刚才G哥体验的过程,我们就能发现GeoSpy也存在一定的bug。 例如它更倾向于把地点定位到某个城市,以及给出的经纬度坐标会跟文字描述的地点有偏差。 网友们在实际体验过后也有类似的感觉。 以至于许多人开始怀疑这个GeoSpy到底是不是凭借所谓的“地理空间视觉大语言模型”技术。 毕竟现在每张照片的背后就会有大量且丰富的信息: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倒是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 技术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我们也要时刻警惕数据安全的问题;平常一定要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开盒。
用人工智能开发游戏靠谱吗?17年资深开发者表达质疑
EA CEO Andrew Wilson重申了公司对人工智能的承诺,他表示未来“超过50%的开发流程”将受到生成式AI的影响。然而,在业内人士中,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尤其是David Gaider这位在BioWare工作了17年的资深编辑。 Gaider认为,Wilson所指的“饥饿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兴奋,而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渴望。他还暗示,高管们更受益于人工智能,而不是开发者们。Gaider在推特上写道:“他们想让你相信他们手下的开发者们超级兴奋地将生成式AI融入到开发流程中,但我向你保证,他们所理解的兴奋实际上是一种掩饰的绝望哀嚎。” Gaider声称,“这种绝望‘与团队得知他们新的‘非常酷’的实时服务任务时没什么不同’”。他指的是BioWare以制作庞大、剧情驱动、单人RPG游戏而闻名。然而,《圣歌》这款在线多人游戏发布后遭遇了巨大失败,并停止了开发。此后,BioWare回到了他们擅长的领域,即将发售的《龙腾世纪:恐狼》和《质量效应5》也已列入日程。 Gaider还指出,在《圣歌》之前,BioWare推出的其他游戏也在尝试转型为在线服务模式,并且遭遇了一些问题。他表示,“我们不禁要问,当这些公司改变他们的游戏形式时,是否会对游戏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尽管有许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也有许多人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持保留态度。Gaider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和游戏体验之间的关系?
OpenAI谷歌苹果再燃AI争霸战,谁将担纲“Her”时代王者?
【新智元导读】从下周开始,硅谷科技巨头将开启新一轮的AI大战。OpenAI、谷歌、苹果都将押注AI助手,并发布一系列重磅更新,你准备好了? 新一轮AI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下周一,OpenAI将开启线上直播,官宣GPT-4升级,甚至还有一个超级「AI助手」等着我们。 OpenAI「音频AGI研究负责人」Alexis Conneau已更换主页背景,并与奥特曼同频——下周我们将会见证Magic。 OpenAI研究科学家Bowen Cheng甚至表示,这可比GPT-5酷多了。 这些种种,暗示着真正的「Her」即将登场。 顶着OpenAI的压力,谷歌将在第二天的I/O大会上公布模型新进展,据传还将发布一个名为「Pixie」个人数字助理,由Gemini加持。 紧接着,微软将在21日召开Build开发者大会,大概率将OpenAI最新能力集成到自家产品线中,甚至可能会透露最新5000亿参数自研大模型MAI-1。 还有万众期待的苹果WWDC大会,将发布集成生成式AI能力的iOS 18系统,并把ChatGPT塞进iPhone之中。 一系列重磅发布,连番轰炸,简直不给其他公司喘气的机会。 有网友问道,「苹果是在放弃自己的『AJAX』人工智能系统,全力与OpenAI公司合作?还是直到他们的AI能力赶上之前,OpenAI只是权宜之计」? 苹果内幕人Gurman总结了苹果的人工智能战略: - 设备端LLM(自研) - 云端LLM(自研) - 聊天机器人(可能是OpenAI,也可能是谷歌) 苹果不打算自己开发聊天机器人,但意识到市场对此有需求,因此会从外部获取这项技术。这一策略与其在搜索领域的做法相似。 显然,现在的局面是,OpenAI与微软、甚至苹果通过AI合作捆绑在一起,只剩下谷歌自己单打独斗。 不知,这波AI争霸之战,谁胜谁负? 01 ChatGPT可以通话,周一直播再爆料 全网的焦点,还是在OpenAI。 「他们将会发布什么」,这一话题热度只增不减,鲜有人讨论谷歌I/O大会。 关于周一的发布预测,网友Ananay又有了一个新发现: ChatGPT或将具备具备通话能力 其实可以从如下代码中,打电话、拒接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这一功能。 另外,OpenAI已经部署了webRTC服务器来实现这一功能,这些服务器最近也进行了配置。 起初,网友还以为,这是OpenAI部署WebRTC服务器可能是为了纯语音模式,而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因为,这个功能是由Livekit提供的。(这是一个可以提供实时音视频通信的解决方案) 下面网友评论道,这是不是意味着,ChatGPT能够主动给我打电话,而不需要我先发起呼叫? 他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在电影Her中,人工智能助手Samantha主动给男主人公打了电话,告知他一些事情。 想象一下,ChatGPT助手主动给你打电话,提醒或查看用户习惯,将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 不过,Ananay表示,这需要用户自己选择允许这一功能。 Hallid.ai的联合创始人indigo也做了一个全面的预测/趋势猜想。 根据indigo的介绍,GPT-4的新版应该会按照参数规模不同,分化成多个版本。 昨天,就有网友猜测,可能会有gpt4-lite、gpt4-auto、gpt4-lite-auto的版本发布。 而几天前出现在LMSYS竞技场上的gpt2-chatbot,可能是轻量级的GPT-4新版。而且,这意味着,GPT-3.5的使命要结束了,最新轻量版本可能会免费用,同时API价格大降。 至于,奥特曼所说的「魔法」,可能就是升级后的GPT-4——gpt4-auto,具备自主执行Agent任务的能力,记忆更强,规划能力更强。 当然,「AI助手」也将Her带入现实。 来源:indigo 昨天,OpenAI视频生成研究科学家Will Depue发了一张奇点降临的logo,或许又在暗示着什么。 02 谷歌打擂台,或推出AI助手Pixie 在这个与OpenAI和微软对飙的关键时刻,谷歌明确表示,这场大会发布的内容都是关于AI的。 根据谷歌官网,本年度的I/O大会将在美东时间5月14日下午1点召开。 据猜测,谷歌将在搜索引擎中融合生成式AI,让用户可以进行对话式搜索。 此外,谷歌也一直在测试新的搜索功能,比如针对英语学习者的AI对话练习,以及在购物时生成虚拟试穿图像。 不仅仅是搜索引擎,更多的谷歌应用也会更深入地集成AI功能,比如在Google Maps中帮用户找到合适的餐厅、购物中心和电动汽车充电站。 打客服电话时转接太久怎么办? 谷歌测试的AI新功能甚至可以帮你自动等待转接,直到有人接听再来通知你。 除了各种应用,操作系统也不能落下。 上个月Android 15的开发者预览已经发布,谷歌将在I/O大会上进一步介绍其中的新功能,可能会加入更深度的Gemini集成。 目前在安卓系统中,生成式AI的功能主要由Gemini Nano驱动,用在各种软件功能中。 比如Magice Compose可以在Google Messages等应用程序中提供回复建议,Cinematic Wallpaper利用机器学习帮助用户定制屏幕壁纸。 可以想象一下,有AI进一步参与的安卓会带来哪些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比如,更智能的手机主屏幕、锁屏界面和通知栏? 去年的I/O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与ChatGPT竞争的大语言模型Gemini,今年是否会有新的模型出现呢? 除了Gemini的新版本,或许也可以期待一下谷歌推出的图像和视频大模型。 Reddit上有网友爆料,称谷歌存货中有3个模型已经在测试但还未向公众发布,估计会在2024 I/O大会亮相。 这三个模型分别是图像生成模型Imagen 3,以及两个可以对图像进行优化、补全的模型Juno和Miro。 据说,Miro还会有视频生成的功能。 此外,谷歌可能会在今年I/O上发布新版本的AI助手「Pixie」,或许可以取代原有的同类产品Google Assistant。 Pixie由语言模型Gemini驱动,安装在谷歌自己开发的硬件设备Pixel上,对其他第三方设备是否开放我们尚未可知。 但本次I/O大会上我们应该不会看到更新版本的Pixel产品,谷歌已经在近期发布了新版本Pixel 8a,而且已经开放给用户预定购买。 网上流出的新版本Pixel 9外观 预计,Pixel 9与折叠款Pixel 9 Pro Fold预计将在今年秋季发布。 苹果紧抓救命稻草 与此同时,面对OpenAI和谷歌来势汹汹的AI语音助手冲击,网友们向苹果喊话: 留给苹果的时间不多了! 虽然已有消息称OpenAI与苹果即将敲定一项合作协议,让ChatGPT能够装进iPhone中,并为今年的iOS系统提供全新的生成式AI能力。 但苹果并不准备放弃自家的Siri。 近日,纽约时代报道,苹果将对Siri进行升级重组,以应对其他聊天机器人竞争对手。 而这一决定早已做下。 2023年年初,苹果高管Craig Federighi和John Giannandrea花费数周时间测试了风头一时无两的OpenAI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后,就深感危机。 他们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Siri显得过时、落后。 Siri作为苹果2011年推出、每部iPhone中最初的虚拟助手,一直以来都仅限于满足个人请求,不能跟上用户发起的对话。 例如,有人先询问了旧金山的天气然后说:「纽约怎么样?」时,Siri经常会误解用户的提问。 但ChatGPT知道用户想要的是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在意识到新技术已经超越Siri之后,这家科技巨头发起了十多年来最重大的重组。 苹果公司决心在科技行业的人工智能竞赛中迎头赶上,它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内部的特殊标杆项目,围绕着十年一遇的计划来组织员工。 Siri超进化 据苹果的三名内部人士透露,苹果将于今年6月10日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改进后的Siri。 新版本中的基础技术包含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允许Siri与用户进行聊天而不是一次回答一个问题。 并且使Siri的对话性更强、用途更广。 Siri的更新是苹果公司在全面拥抱生成式AI 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举措之一。 为了支持其新的Siri功能,还在今年的iPhone中增加了内存。 此外,苹果还讨论了与包括Google、Cohere和OpenAI 在内的几家公司合作,以获得支持聊天机器人的AI模型使用权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苹果的高管也在担心新兴的AI技术将作为未来主要的操作系统取代iOS,威胁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 并且,这项新技术还可能促成一个以AI应用(AI智能体)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这可能会削弱苹果的App Store,该商店每年的销售额约为240亿美元。 但苹果更担心的是,如果不能开发出自己的AI系统,iPhone将会在与其他先进技术的比较中可能变成「哑巴手机」,失去市场。 iPhone目前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85%份额,并创造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销售额。 可以预想这个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也是苹果不能接受的。 在这种危机的紧迫感促使下,苹果取消了另一项重大的投资—— 一个耗资10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并调派数百名工程师转向AI的开发工作。 并且,苹果还将延续一贯的设备流程工具上的一致性,探索创建由iPhone和Mac处理器驱动的服务器。 内部人士的爆料里,苹果对Siri的升级并不在于让它与ChatGPT竞争诗歌创作等内容生成的部分,而是让Siri专注于处理它原有的任务: 包括设置闹钟、创建日历备忘提醒、添加购物清单中的物品,以及总结短信内容。 苹果计划宣称升级后的Siri将比竞对公司的人工智能提供更加私密的服务,成本更划算。 因为Siri是在iPhone上处理请求,这避免了数据在云端的泄露以及云计算的成本。 但是,苹果公司也面临着安装在iPhone上的小型人工智能系统的风险: 研究发现,较小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比较大的系统更容易出现幻觉。 Siri联合创始人Tom Gruber表示: 「Siri的目标始终是创建一个能理解语言和上下文的对话界面,但这是个难题。 随着技术的变革,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只要不试图用同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就能避免很多困难。」 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多项优势,包括在全球超过20亿台在使用的设备,领先的半导体团队等。 它们能够支持苹果推广AI产品,并支持包括面部识别在内需要大量芯片的AI任务。 03 一个月时间,苹果能否扭转局势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苹果从未制定出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战略,Siri自推出以来也没有大的升级改进。 同时,作为语音助手的局限性也减弱了公司智能音箱HomePod的吸引力,因为它无法稳定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响应歌曲播放请求。 曾在Siri团队工作两年后,创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Brighten.ai的John Burkey表示: 「Siri团队创立以来,未能获得过与苹果内其他团队同等的关注和资源。 而苹果的不同部门,往往各自独立,信息共享有限。 但事实是AI需要被整合到产品中,才能取得成功。」 另外,苹果在招募和留住领先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也有着相当的阻力。 由于苹果的保密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参加会议的都很少,这对于科学家来说几乎是不可忍受的弊端。 最近几个月来,苹果略微调整了一贯的战略,增加了人工智能论文发表的数量,但业内的研究人员仍质疑论文的质量,认为它们是苹果的营销炒作手段。 但对一些初出茅庐且野心勃勃的研究人员来说,加入苹果能够成为项目的领导成员,是他们选择苹果的重要原因。 尽管苹果已调整了发展战略,并吸收了不少新鲜血液。 但在这场声势浩大、令人眼花缭乱的AI语音助手之战中,苹果能否在6月的开发者大会上逆转劣势尚未可知。 未来的AI语音助手形态如何,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不断接近我们。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