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OpenAI“权力游戏”未完,四名领导层新星入局,竟有一半是华人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OpenAI接二连三的核心高层人事发生变动,乱世出英雄,一批后起之秀扛旗。 自从2023年11月奥特曼被罢免又复职以来,OpenAI内部貌似权力斗争不断。 最近,多位高管相继离职,据金融时报报道,OpenAI最初的11位联合创始人,但目前只有两位仍在OpenAI任职。 除了奥特曼,仅剩波兰计算机科学家Wojciech Zaremba仍留在OpenAI担任研究员。 一直与奥特曼并肩作战的OpenAI总裁兼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将延长休假时间直至今年年底,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其即将离职的前兆。 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则永久离职,加盟竞争对手Anthropic。消费者产品副总裁Peter Deng也离开了OpenAI。 据统计,OpenAI已有近75名核心员工离职,创立了约30家AI初创公司。 OpenAI俨然已成为AI行业的「黄埔军校」,其前员工凭借在公司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纷纷自立门户。 虽然这种人才输出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利,但对OpenAI自身而言无疑是巨大损失。 新秀接棒 虽然人才出现流失,OpenAI也在持续重金挖人和提拔人才,已经有其他人站出来接管职位空缺。 这种情景,让人不禁感叹:《权力的游戏》就发生在现实中,「混乱是上升的阶梯」。 根据与前任和现任员工及其他内部人士的对话,以下是OpenAI新一批领导者的情况。 Jakub Pachocki——接任Ilya的「天才科学家」 Jakub Pachocki现任OpenAI首席科学家,也是自2017年以来便在OpenAI工作的老员工。 从Pachocki的过往经历,以及他在OpenAI内部如同坐火箭一般的升职速度来看,他足以担得起「天才科学家」的称号。 加入OpenAI前,Pachocki仅用3年就从CMU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博士后研究。 入职后的前5年半时间内,Pachocki分别领导过Dota、推理和深度学习科学团队,都属于OpenAI的变革性研究计划。 他在OpenAI开发Dota 2游戏机器人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机器人通过不断自我对战,最终达到了职业水平。 从2021年开始,Pachocki升任研究负责人、研究总监等职位,是开发GPT-4和OpenAI Five的带头人,因在大规模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贡献而受到赞扬。 奥特曼对他不吝溢美之词,将Pachocki形容为「无疑是我们这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负责管理我们许多最重要的项目」。 对于Pachocki在GPT-4项目中的贡献,奥特曼曾有过这样的评价:「Jakub Pachocki所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和技术远见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没有他的贡献,我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此前的MIT采访中,Pachocki将开发GPT-4这样的语言模型比作「构建宇宙飞船」——必须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完美无缺。 他还提到,自2018年第一个版本发布以来,GPT模型的基本构建方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今年5月Ilya Sutskever 离职后,Pachocki正式接任首席科学家一职。 据现任和前任员工称,Pachocki在晋升之前就已经影响力日增。 奥特曼十分看重Pachocki,之前就曾越级给他分配和Ilya类似的任务,尽管按道理来说,Pachocki得向Ilya汇报工作,这导致了两人之间关系紧张。 在去年11月的「宫斗风波」中,Ilya和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共同发起了「驱逐奥特曼」的行动,但Pachocki并没有跟随Ilya,坚定站在了支持奥特曼的阵营中。 然而,在Ilya官宣离职时,Pachocki所发的推特依旧表现出了对这位前辈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Ilya将我带入了深度学习研究的世界,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导师和伟大的合作者。他对深度学习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愿景是OpenAI和人工智能领域今天的基础。我非常感谢他与我们进行了无数次对话,从有关人工智能进步未来的高层次讨论,到深入的技术白板会议。Ilya——我会想念和你一起工作的。 员工们表示,Ilya离职之后,Pachocki获得奥特曼力挺,已成为公司内的重要决策者。 Pachocki出生于波兰,本科毕业于华沙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不仅只用3年就拿到了学士学位、在Facebook有过两段实习经历,而且高中和大学期间曾多次参与编程比赛。 Jakub Pachocki(左三)在ICPC 2012比赛中 根据编程名人堂的统计信息,2011和2012年,Pachocki代表华沙大学两次出战ACM-ICPC世界总决赛,并在第二年获得了金牌。 个人赛方面,Pachocki的表现同样惊艳:高中时期就在IOI中拿到了银牌,并多次在Topcoder和Facebook、谷歌主办的编程竞赛中获得奖牌。 其中,最好成绩是2012年谷歌Code Jam竞赛中斩获金牌,奖金1万美元。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谷歌 Code Jam这类编程竞赛更类似于数学作业或解逻辑题,要想获胜需要极高的认知能力。 Barret Zoph 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离职前,曾和他唯一的直接下属Barret Zoph共同领导后训练团队。 据一位员工称,之前Schulman在职时负责设定高层次议程,Zoph则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让基础模型可以被顺利部署到ChatGPT等产品,以及面向开发者的API中。 Zoph在OpenAI内部颇受尊重,如今顶头上司离职,他也顺理成章成为团队的唯一负责人。 Zoph本科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大学期间期间,他就进入学校信息科学研究所(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的自然语言小组,与两位教授,Kevin Knight和Daniel Marcu一起从事统计机器翻译工作。 本科毕业后,Zoph就进入Google Brain,以研究科学家的身份工作了6年8个月,致力于训练大语言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应用程序。 在Google Brain期间,Zoph的学术成果颇丰。谷歌学术显示,他的论文总引用量已达到62284次。 2022年8月,Zoph从Google Brain离职,加入OpenAI参与打造ChatGPT,主要研究方向为训练大型稀疏语言模型和AuoML,如神经结构搜索(NAS)。 在OpenAI的5月发布会上,Zoph上场演示了GPT-4o的实时视觉功能,让GPT-4o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解决数学问题。 Mark Chen Mark Chen从2018年起加入OpenAI时就开始担任前沿研究主管,在研究副总裁Bob McGrew领导下负责一个工作组。 Chen同样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才能,在AMC10、AMC12、AIME等数学竞赛中接连拿下满分,这为他进入MIT铺平了道路。 从MIT毕业时,Chen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双学士学位,大学期间曾在微软、Trading实习,并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本科毕业后,Chen进入金融领域从事量化研究工作,为股票和期货交易构建机器学习算法。 在最后一家公司Integral Technology,Chen已经做到了合伙人级别。 目前,他还担任美国IOI集训队的教练。 果然,数学好的人干什么都是得心应手。 安息吧,Jim Simons。 你用亲身实例证明,真正擅长数学对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都有积极的影响。 Chen在OpenAI专注于多模态建模和推理研究。他领导了创建DALL·E的团队,以及将视觉感知融入GPT-4的团队。 Chen还领导了Codex的开发,并为GPT模型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包括图像GPT的开发,是GPT-4o 17人金牌团队的一员。 在今年5月的发布会上,Chen同样上台展示了GPT-4o的语音功能。 Chen的影响力在去年11月的「宫斗风波」逐渐凸显。据一位前员工称,当时,Chen与Barret Zoph,以及后训练研究员Liam Fedus是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主要联络人。 例如,这三人传达了员工支持奥特曼的联名信件,成为推动奥特曼复职的关键一环。信件中多数员工表示如果奥特曼不复职,他们将加入微软。 Lilian Weng Lilian Weng现任OpenAI安全系统负责人,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研究 。 Weng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曾前往香港大学进行短期交流,之后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Weng的研究领域为复杂系统和网络,关注社交媒体、社交游戏、人机交互和复杂信息网络建模。 打开她的谷歌学术档案,还可以看到Weng曾经发表的关于模因和社交网络的论文。 她曾在eBay、Mozilla等公司做过用户分析方面的实习,之后「转行」成功,进入Facebook和Dropbox从事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方面的工作。 2018年起,Weng加入OpenAI担任研究科学家,作为机器人团队的技术主管,专注于训练机器人任务的算法。 之后Weng还领导过应用人工智能的研究团队,目前是安全团队领导人。 今年7月,OpenAI将之前的安全团队负责人Aleksander Madry调任至一个专注于推理基础工作的团队。有知情人士称,原来Madry领导的安全团队转由Lilian Weng负责。 现在,Weng将同时管理专注于长期和短期AI安全的团队,这一组织决策令一些研究人员担心,因为长期和短期安全的激励措施可能会相互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Weng在个人网站上撰写的博客文章非常受欢迎,基本都是万字长文,既有技术干货又有观点输出,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参考。
讯飞拍了拍Kimi说,“起来卷”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余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8月12日消息,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智文2.0版本的智能文档AI助理,一键生成PPT的升级版。 5月底,我在清华大学参加了由软银创投合伙人主讲的讲座。会上,人工智能的相关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主讲人不无揶揄地diss到当前AI PPT的生成质量,内容大致是:本想偷个懒,奈何不够聪明,最后只能自己动手。 7月30日,Kimi也上线了做PPT的功能。目前已发布AI PPT应用的包括Gamma、天工AI、腾讯文档、WPS、百度文库等等,琳琅满目。社交媒体上也从内容相关度及质量、设计美观与模板多样性、产品体验与性价比等几个不同维度对一众AI PPT进行了测评。 大模型相继从聊天机器人、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等领域卷到了PPT等文档操作的基本面。 但不得不说,该卷。 毕竟,“干得累死累活,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传唱已久,经久不衰,无论是社畜还是大学生,天下苦PPT久矣。 PPT的受众群体,远比AI生图、AI生视频刚需得多。 一个优秀的PPT,其结构、内容、设计、排版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其产出又常常与产品营销效果、述职晋升答辩直接挂钩。 这类PPT,AI生成基本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有生长空间的功能集中在打结构、排版设计等方面,因而可修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也有一些场合,PPT提供得更多的是框架、逻辑或氛围感,配合上文生图,AI大有可为。 讯飞智文2.0的升级官宣文中,主打的是3个功能的提升: 一是用户在“主题创建”中输入一句话主题,再勾选联网搜索功能,简单输入关键词,大模型就可以实时自动抓取最新的资料,并宣称能够精准解析最长12000字的文本内容。 二是AI PPT编排创作引擎,智能编排,一键美化,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和模板。 三是PPT在线编辑模组,开放了自由编辑权限,可以个性化调整元素位置和整体结构。 Kimi的PPT功能也上线不久,主打的是: 1.上传文档/多文档,一键转换PPT。 2.根据一句话指令,搜罗信息、生成 Power 也有Point的内容大纲;再根据大纲,一键生成 PPT。 官宣文中还场景化了大厂HR、marketing、述职码农、学生、教师等角色的使用。 话不多说,咱直接实际体验一下。 我将用讯飞、Kimi和好评收割机Gamma帮我做1个round的PPT,看看各家所长和综合性价比。 Round1:我是一个烘焙师,要主讲一个制作意式恰巴塔面包的培训分享会,请帮我生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ppt。 然后我将从内容相关度及质量、设计美观与模板多样性、产品体验与性价比3个维度进行评分。 (接下来的内容是Kimi、讯飞智文、Gamma生成ppt的过程细节,着急的朋友也可直接下拉到打分环节看总评) Kimi 首先是Kimi,生成大纲耗费40秒,然后跳出页面让我选模板(随便选,后面有编辑页面可以改)。 点击-生成PPT,经过20秒的等待我拿到了13页PPT预览,一共由历史文化、制作技巧、烘焙工艺、创意搭配5节组成。 然后去编辑,左边功能区可以自由改大纲和模板,右边可以改ppt里的模块设计。 输出方面,可以生成拼图,也可以下载为ppt或pdf。 15秒之后,我拿到了13页ppt格式的文件,兼容wps可以自由修改。 讯飞智文 然后是讯飞智文2.0,我直接复制了主题内容。 15秒之后,我拿到了7节大纲,可以选择重新生成大纲或直接自行修改。 和kimi一样接下来是选模板,但经过筛选之后,可以看出讯飞提供的模板数量就非常有限,当我选择“清新”风格时,甚至“没有数据显示”。 然后开始生成,2分45秒之后,我拿到了8节35页的ppt,分别从历史起源、基本食材、面团步骤、工艺技巧、烘烤技术、创新改良、互动答疑、培训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 和kimi一样,模板可以更改,功能操作区更加详细,另外多了演讲备注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讯飞给我配了面包的图,还不止一张,虽然它显然对恰巴塔的概念不深。 当我准备下载的时候,我就该付费了,好在有无限卡可以使用。 Gamma 最后是Gamma,支持选择卡片数量和36种语言,10张及以下卡片是免费的。 5秒之后,我的8页大纲完成了,也是可以增删更改的,功能区可调整文本内容和图片,文本可调整受众群体和语气,图片也可以选择互联网搜图和ai生图,风格和模型也可选择。 如果继续,则要耗费我40积分(我的免费试用初始积分是400)。 选择继续,跳到了选择主题的界面。 17秒左右我就获得了8张ppt,部分模块还在联网加载,约30秒我get了完整的ppt。 可以看到,图文相关度极高,理解准确,右侧的功能区也提供了多种修改工具。 在导出之前,主题可以再切换,分享功能可以添加协作者。 不过,“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想要去掉Gamma的水印,则需要付费。 打分环节 宽容赋分,每个维度总分10分,没有扣分点则满分,计算平均分。 整体上,Gamma在3个维度的总体评分中胜出,其硬伤是带有Gamma的logo,一些特定商用用户可能必须付费。 Kimi生成的ppt文本内容简洁时尚,但没有AI配图,不过就其开源和免费,已经赢得了一众用户的好感。 讯飞智文文本内容虽然翔实,结合用途则显得过犹不及,AI 配图的理解精准度还不够,设计和模板与前两家相形见绌,生成速度使得它在体验感上扣分。 总的来说,AI PPT提供了框架、思路,在传统canva等提供模板的平台的间隙中增长了文本和配图。如果我很赶时间,且要求不高,使用AI 工具无疑会让我的ppt制作拥有更多松弛感。 但要使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甚至愿意为之付费,Kimi和讯飞在产品价值上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看有多少用户愿意为Gamma付费就能明白。 在去年一次访谈中,其联合创始人& CEO Grant Lee就曾提到过团队曾利用Van Westendorp 定价模型对Gamma进行定价,并根据“帕累托80/20规则”,80% 愿意支付的价值对应 20% 的产品特性,完成了上文的定价,网络数据显示,Gamma目前的用户规模是2000万。 当然,以上总结也是我的局限。 乔布斯出现之前,诺基亚应该没想到世界会演变成这样。 AI PPT也许有天也会直接越出演示的场景,改变自己最根本的东西,
机器人0元购!稚晖君发布智元5款商用人形机器人,预估2024年发货量超300台
智元灵犀机器人X1向“稚晖君”走路的过程 时隔一年,“稚晖君”彭志辉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来了,智能交互和商业落地都加速进化。 钛媒体App获悉,8月18日上午,智元机器人2024年度新品发布会上,稚晖君发布“远征”与“灵犀”两大家族共计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 交互服务机器人远征A2, 柔性智造机器人远征A2-W, 重载特种机器人远征A2-Max, 智元X-Lab孵化的首个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 专业数采机器人灵犀X1-W 同时,智元还展示在机器人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此外,智元机器人前瞻性地定义了具身智能G1到G5技术路线图,并推出了具身智能数据系统AIDEA等。智元表示,结合轮式与足式两种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灵犀X1机器人售价0元,将本体设计图纸、软件框架、 中间件源码、基础运控算法等核心组件通过开源方式服务开发者,“希望对于机器人科技感兴趣的同学们,未来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会前向钛媒体App等透露,智元双足人形机器人预计今年10月份开始量产,后期预计一个月生产100台。智元机器人今年整体出货量预计达300台左右,其中人形200台、轮式机器人预计出货100台左右。他强调,最终肯定可以超过300台这一数量。 会上,智元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表示,从远征系列机器人新品,到智元具身智身全栈解决方案,再到灵犀X1的开源,以及部件的预售,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 AI 和机器人技术的边界,来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而商用落地则是检验我们价值最重要的结果体现。所以今年的口号就是智元商用元年。”彭志辉表示。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 成立一年完成七轮融资,“稚晖君”团队打造5款人形机器人 据悉,智元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公司全称是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AGIBOT),致力于以 Al+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打造世界级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的创新企业,使命是“以智能机器创造无限生产力”。 公司联合创始人“稚晖君”原名彭志辉,于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他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院;毕业后就职于OPPO研究院 AI 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2020年他参加华为“天才少年”项目,开始前后七轮的面试,最终成为华为员工,从事昇腾 AI 芯片和 AI 算法相关研究工作。2022年12月底,彭志辉被曝离职,他随后在微博证实离职创业,最终联合成立智元机器人公司。截至目前,“稚晖君”B站账号粉丝数达259.2万。 去年8月,智元机器人首次向公众亮相,发布其最新首款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远征A1,并且公布该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鼎晖、经纬创投、高榕、蓝驰创投、百度等机构。 过去一年间,智元机器人很少参与行业内大会和展示亮相,少见产品迭代视频,但该公司发展持续引发广泛关注,融资层面不断被曝光和刷新记录。截至目前,智元机器人已完成了天使轮、A轮、A1轮、A1+轮、A2轮、A3轮、A4轮等七轮融资,并已获得北汽、上汽、比亚迪三大汽车主机厂投资。 另有消息指,智元公司估值达到独角兽级别,即初创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金。 此次,“稚晖君”带着智元团队时隔一年再度公开亮相,并公布5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四大技术层面上都有巨大改进。 动力域:PowerFlow关节模组实现量产化迭代升级;灵巧手自由度数跃升至19个,主动自由度翻倍至12个,引入基于MEMS原理的触觉感知和视触觉感知技术;高精度力控7自由度双臂,能精准执行阻抗控制、导纳控制、力位混控等多种力控任务,也支持双臂拖拽示教模式和可视化调节。 感知域:集成了RGBD相机、激光雷达、全景相机等传感器,引入自动驾驶Occupancy前沿感知方案,通过SLAM算法进一步提升环境理解能力。 通信域:自研了具身原生、轻量化、高性能的智能机器人通信框架AimRT。相比ROS等第三方中间件,提升了性能、稳定性、系统部署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又完全兼容ROS/ROS2已有生态。AimRT将于9月底开源。 控制域:结合Model-based与Learning-based两种算法,进一步提升机器人运动控制与适应能力;预研了基于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的、可以适配不同机器人本体的AgentOS,基于强化学习,实现机器人技能的精准编排与高效执行。 彭志辉还表示,智元机器人构建了面向机器人的开放生态软件平台AIMA(AI Machine Architecture),覆盖机上、云端和客户端。该平台不仅集成了机器人软件的核心技术,还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此外,智元机器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流程具身智能数据系统方案AIDEA,而基于AIDEA的百万条真机、千万条仿真数据集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源。 产品层面,To B领域,远征A2、远征A2-W已经开始准备交付;轻松搬动40kg的航空箱的远征A2-Max目前正处于产品研发阶段。 To C端领域,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通过模块化方式,采用串并联混合构型手臂和差分驱动双肩关节设计,支持“机-机模式”,因此,灵犀X1将核心组件开源开放,部件则采用预售方式,今晚5000元定金预售,一个月后补齐尾款,10月15日起首批30套开启发货;专业数采机器人灵犀X1-W能显著降低数据获取成本,是大规模数据采集的普适优选方案。 商业化层面,智元机器人的商业伙伴包括均普智能、数字华夏、科大讯飞、北电数智、软通动力等机构,面向不同场景打造商用落地的解决方案,同时,该公司还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聚焦多模态大模型和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技术研发。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将需要5-8年时间 未来生态和发展层面,智元机器人定义了G1至G5的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 G1: 基础自动化,即传统自动化,它都是基于手工设计特征,然后配合一些简单机器视觉去做一些反馈,但是整体来说都还是程序化、编程轨迹化这种技术路径,虽然这个阶段也可以解决某些场景下的任务执行问题,但对于手工配置的需求,使得它无法在不同的场景里面去做低成本的快速迁移,所以它几乎不具备具身智能能力。 G2: 通用原子技能,内置任务编排大模型,拥有基础模型能力。而智元目前在G2阶段实现了通用的位姿估计模型UniPose、通用的抓取模型UniGrasp,通用的力控插拔模型UniPlug等一系列零样本和小样本通用原子技能。在G2阶段的原子能力模型,面向柔性智造和交互服务场景,已经在多个实际场景中得到了商业应用。 G3: 端到端操作技能,内置认知推理规划大模型,可以在机器人领域实现端到端智能水平。依靠大量的数据采集,由数据驱动去端到端训练一系列的原子能力,它最大的价值是形成了一套通用的技能训练框架。彭志辉强调,只有这样的具身智能路线,才具备Scaling up。 G4: 端到端操作大模型,它结合前三个阶段的所有路线,希望能够实现一个通用的操作大模型或者叫large motion model(大型运动模型),区别于大语言模型,需要采集单独的行业和场景数据,训练更强的技能,能够生成更有效的操作策略,来实现跨技能程度的泛化效果,来进一步提升整个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所以这个就是机器的角色的价值。 G5: AGI,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就是在提供足够多、高质量的任务数据下,可以形成一个真正、全面的、从感知决策到执行大模型、拥有具身智能、将具备跨任务的泛化能力、开放场景的机器人技术能力,这个时候离AGI更进一步,同时也将实现公司AGIBOT的时刻。 姜青松向钛媒体App等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依然还是在交互服务、营销,以及商业3C、半导体,以及部分工业场景。如果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他认为还需要未来5-8年时间,甚至更远。 “因为进家庭的条件门槛实在是太高了。人机交互的实际体验会比传统的大屏幕+轮子,会有足够多的客户情绪价值,这是我们今年发货量最大的一块。而工业产品,做起来比我们想象的难,其实我们投入最大,但是今年也会实现一些突破,都能实现一定的商用商用量,但不会量不是很大,我估计应该在百台以内,但这是我们真正的迈出了关键一步。”姜青松称。 目前,智元机器人公司主要对标的是马斯克的特斯拉(Tesla)公司,后者拥有“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曾预估到2025年-2026年其人形机器人进入商用阶段。 “我们会有很多中间态的产品出来,能够出现能够满足一些多用场景,然后慢慢的就是向更高的目标去进发。我们认为,双方的差距不会太大,而且中间会产生很多能商业化的产品,而且我们商用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比特斯拉要好。我们(机器人)马上就要量产了,量产以后我们整个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可以在国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姜青松对钛媒体App表示。 当前,AI+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热,市场前景广阔。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案例从2019年的37起增长至2023年的103起,投资金额从19.83亿元增长至9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8%。2024年1-7月,行业共发生78起投融资案例,投融资金额53.62亿元,预计延续增长态势。 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 AI 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美元,较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30%。到2030年,预计这一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 彭志辉强调,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智元的目标不仅仅是开发各种机器人、先进技术,更是希望通过开放生态、合作共赢来加速整个行业创新和应用,让机器人真正服务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真正智能机器人去创造无限生产力这一愿景。 “当然,挑战肯定是始终存在的,所以作为科技探索者,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然后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还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彭志辉在演讲结尾表示。
8月20日上午10点PC/PS5同步开玩!《黑神话:悟空》PC配置需求、全球解锁时间表一览
快科技8月18日消息,《黑神话:悟空》将于2024年8月20日上午10点(UTC+8),在PS5和PC平台全球同步解锁游玩。 目前,玩家已经可在PS5 / STEAM / WEGAME平台提前下载。其中,Steam版预留空间为128.68GB,PS5版预留空间为104.394GB。 以Steam平台为例,本作提供2种游戏版本选择:数字标准版、数字豪华版。其中数字标准版售价268元,而数字豪华版则为328元,此外还有60元的DLC豪华升级包供玩家选择。 数字标准版包含: 《黑神话:悟空》完整游戏 数字豪华版包含: 《黑神话:悟空》完整游戏 兵器:铜云棒 披挂:百戏傩面,百戏衬钱衣,百戏护手,百戏吊腿 珍玩:风铎 游戏音乐精选集 IGN中国对本作给出10分满分评价:《黑神话:悟空》固然谈不上十全十美,但与国际上同等规模的游戏相比,游戏科学能以三分之一左右的团队规模,和并不明显多过正常 3A 游戏的开发周期,拿出如此体量的第一款单机作品,说这是一场工业奇迹也绝不为过。 《黑神话:悟空》绝对可以说是一座中国游戏行业的里程碑,它所呈现的优秀品质对得起这四年来它背负的所有期待,这是真正意义上放在全球市场也极具竞争力的国产游戏,我相信它会成为今年年度游戏的有力竞争者,而游戏科学也将在此役之后毫无疑问成为全球顶尖 ARPG 游戏开发商之一。 PC配置需求如下: 全球解锁时间表一栏: 北京:8月20日10:00 CST 首尔:8月20日11:00 KST 东京:8月20日11:00 JST 新加坡:8月20日10:00 SGT 悉尼:8月20日12:00 AEST 新德里:8月20日7:30 IST 迪拜:8月20日6:00 GST 莫斯科:8月20日5:00 MSK 柏林:8月20日4:00 CEST 伦敦:8月20日3:00 BST 约翰内斯堡:8月20日4:00 SAST 洛杉矶:8月19日19:00 PDT 墨西哥城:8月19日20:00 CST 纽约:8月19日22:00 EDT 圣保罗:8月19日23:00 BRT
稚晖君人形机器人全家桶发布:穿针拧螺丝搓麻将,机器娃没满月就干活,开源大招杀疯了
作者 | 香草 云鹏 编辑 | 心缘 打麻将、拆快递、纽扣穿针,还能做30KG重物提拉! 沉寂一年,稚晖君带着他的二代机器人全家桶重磅回归,秀出的各种新技能令人眼前一亮。 智东西8月18日报道,今日,“野生钢铁侠”稚晖君一连亮出5款智元人形机器人,全程整活儿,前有机器人开瓶盖、倒可乐、搬重物,后有机器人上场主持、穿针、搓麻将、推销卖车,最后还有老父亲稚晖君陪伴“夹子手机器娃”蹒跚学步的感人成长Vlog,并甩出“0元购”终极大招。 智元不仅首次定义具身智能的五级技术演进路线图,而且公布了最新商业化进展:团队面向量产做了大量的正向设计分析、系统方案重构、核心部件自研;远征系列产品规模量产正在进行,接收到来自制造业、交互服务行业等不同客户的大量订单,整个团队都在加班加点准备批量交付。 稚晖君还秀了一波大格局,化身“赛博源神”,从数据集、设计图纸、软件框架、中间件源码到运控算法,通通开源,要让人人可造人形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此次发布了“远征”与“灵犀”两个系列,共5款商用机器人新品,包括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以及灵犀X1-W。 发布会一开场,稚晖君直接和远征A2机器人家族的几位成员演了一出“人机小品”。 远征A2系列秀出不少新技能,比如远征A2-W机器人用开瓶器开可乐瓶、操作榨汁机做出一杯“葡汽可乐”、精准将榨汁机中的饮料倒入杯中。 “大力士”远征A2-Max则原地抱起80多斤的重物。整体来看,机器人的肢体动作流畅灵巧,相比去年8月首次出场时,显然娴熟了许多,但动作属实有点太过缓慢,光是做饮料就花了整整3分钟。 演完小品后,稚晖君转身走入发布会现场,一台远征A2机器人直接登台当主持人,介绍了远征A2系列机器人家族。 远征A2系列包括远征A2、远征A2-W和远征A2-Max三款机器人,分别针对交互服务、柔性制造和重载特种场景,内嵌大语言模型,可实现超拟人音色语音对话,各种技能都可以持续学习。 自动播放 ▲远征A2语音交互现场演示 作为今天发布会的“One More Thing”,稚晖君亮出自家的首款模块化机器人灵犀X1,它个头不大,可以看作是“青春版”机器人,在成本方面有大幅优化。 稚晖君带领不到10人的团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把灵犀X1从概念做成了整机。灵犀X1从组装完成到今天,还不到两周的时间,因此是“还没满月就出来干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灵犀X1有个“机机模式”,手机可以直接放到机器人里,做机器人的“大脑”,这个“脑洞”确实够大。 灵犀X1的屏幕可以定制画面,比如显示稚晖君自己的脸,颇有一种机器人带上了Vision Pro的既视感。 为了避免“价格战”,稚晖君直接给灵犀X1定价为“0元”,全面开源。 在应用场景方面,远征A2可以在4S店内作销售导购,多语言交流,了解用户需求,例如听到顾客想喝水就去拿水,路上可以自动避障;在工厂里,远征A2基本可以完成质检上料、货架摆放货物等工作。 一、全身40+主动自由度,灵巧手19自由度,四大子域核心系统 人形机器人远征A2全身采用外骨骼设计,身高体重都与成年人类相仿,可续航超2小时,行走速度每秒1米。 在外形方面,远征A2比上一代远征A1更像人了,脑袋更圆、四肢比例更协调,腿部形态从A1的反屈膝设计变为了正屈膝。 远征A2-W由一个人形上半身和背后的机械身体组成,主要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其主动自由度22个,续航超过5小时,每秒可行走1.5米以上。双臂写作、多模态感知、持久作业等是远征A2-W针对制造场景进行的针对性优化。 远征A2-Max最大的特点就是力大无穷,其主动自由度达到53个,双臂可称重80斤以上。 远征A2系列产品的工业设计采用了家族化ID语言,有助于实现量产以及独特的视觉识别特征。 在核心零部件上,远征A2系列借鉴新能源汽车的系统,将机器人的核心系统划分为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四个子域。 在动力域方面,远征A2的关节模组在上一代的基础上面向量产做了大量的优化和测试,其中部分关节电机的峰值扭矩可以达到512 Nm。 视触觉灵巧手也全面升级,拥有19个自由度,其中12个为主动关节。 基于灵活的手部关节和视觉、触觉感知,灵巧手现在可以轻松拧螺丝、拆快递。 通用的物品抓取更是不在话下,还能双手配合倒水。 纽扣穿针这样的精细活,灵巧手也能轻松实现。 远征A2拥有7自由度双臂,单臂自由度达到3+2+2+N,臂展60厘米。双臂内置六维力传感器,可以配合实现更复杂的操作。 感知域方面,远征A2增加了激光雷达、全景相机等传感器,可实现全域安全、局部避障。基于自研的系统算法,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也大幅提升。 通信域方面,智元团队自研了一套轻量化、高性能的智能机器人通信框架AimRT,可以完全不依赖第三方中间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框架将在下个月底全面开源。 控制域方面,远征A2在去年Model base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驱动的Learning base,使用两种方式共同驱动机器人的行为优化,行走起来更稳定自然。 在运动算法层面,智元构建了一套由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可以适配不同机器人硬件的AgentOS。 基于机器人本体,AgentOS定义了技能库,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去定义机器人的状态,再由任务执行器来驱动各种原子技能去进行任务操作,然后再进行反馈来获取这信号。 AgentOS目前还在预研初期,不过从开头的自制饮料等演示来看,它已经实现了比较好的任务编排效果。 远征A2的整体框架参考强化学习来构建,整个机器人是一个软硬件非常复杂的系统,既涉及到内部各个硬件模块的协同和部署,也需要软件跟算法做高效的配合 智元构建了开放软硬件平台AIMA,将远征A2的复杂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开放给外部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去构建整个生态。 二、交互服务、柔性制造领域落地,自研数据采集全流程开源 稚晖君首次公布了智元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图,从G1到G5分别对应基础自动化、通用原子技能、端到端操作技能、端到端操作大模型以及最终的AGI,类似自动驾驶领域的L1、L2、L3分级。 去年一年,智元机器人在G2、G3阶段并行研发,其中基于G2的原子能力已经实现实际场景的落地应用。 例如在交互服务场景中,远征A2可以针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在汽车4S店内,它可以作为导购为客户提供服务。基于记忆能力,远征A2能够知道顾客上次看中的是哪款车,并主动推荐体验。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远征A2能对不同意图指令精准识别。比如当小朋友说口渴了,远征A2会主动询问需要什么饮品,并取回来交给她。 在行进的路上,远征A2还能智能避障,躲开碰到的人或物品。 基于语言动作大模型,远征A2可以端到端生成自然动作,比如说“1万现金优惠”时,它非常自然地比了个1的手势。 虽然从人形机器人演进的角度来看,远征A2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但仅凭其现在慢吞吞的说话和做事效率,离替代人类销售还差得远。 在柔性制造场景中,远征A2-W可以基于多模态感知、双臂协作、原子模块化等能力,实现工件投料、上下料、质检、搬运等,还能在不同工序间自动转场。 智元具身智能数据系统AIDEA是稚晖君放出的另一个关键大招,包括仿真平台、机器学习平台、功能部署平台、数据平台,可以说是智元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量产商用的关键基础。 具身领域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真实场景数据稀缺。它不像大语言模型有海量的互联网免费数据,也不像自动驾驶每天有上百万汽车在路上采集到的真实数据。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智元自研了具身智能数据系统AIDEA,形成了一套全流程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方案。 AIDEA将在今年Q4全面开源百万条真机、千万条仿真数据集,此外,今年下半年智元将会落地百台以上机器人专门用于数据采集。 三、首个模块化机器人灵犀X1亮相,团队不到10人,2个月从概念到整机 在发布会临近尾声的时候,稚晖君还带来了一个One more thing:智元机器人首个模块化机器人灵犀X1,就藏在发布会开头远征A2-Max举起的箱子里。 灵犀X1由智元X-Lab打造,这是智元于6月新成立的一个实验室,也叫“稚晖君实验室”,专门做一些前沿技术创新类研究。这台灵犀X1,是由不到10个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从无到有自研得到的。 灵犀X1身高133厘米,体重不到66斤,十分小巧。其手臂使用串并联混合结构,整臂重量只有2kg,这使得它可以支持更灵活的运动、更高效的控制。 灵犀X1还创新推出“机机模式”,也就是机器人+手机,把手机放到机器人的“头”里来做大脑,让手机本身的麦克风、扬声器、屏幕等硬件,以及网络、AI算力等软件能力,为机器人带来新的突破。 通过在远征系列上积累的各种研发经验,灵犀X1上也自研了两款全新的关节,其全身30多个自由度,均由这两款关节提供支持,做到了极致的标准化。 灵犀X1也推出了用于数据采集的机器人灵犀X1-W,相比远征A2-W成本更低。 就像稚晖君本人一样,智元机器人可谓是将开源贯彻到底。灵犀X1的本体设计图纸、软件框架、中间件源码,以及基础运控算法都将全面开源。 四、沉寂一年,华为天才少年“闷声干大事” 自智元机器人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发布,刚好过去一整年的时间。如果说远征A1是从零到一的突破,那么这次发布的远征A2,则是在从1到100的AGI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去年2月,致力于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带着创始人之一稚晖君的光环,智元机器人从诞生之初就备受科技圈关注。 稚晖君本名彭志辉,本硕均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曾在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随后在2020年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那一年的华为天才少年,总共有6名。 ▲稚晖君华为天才少年签约纪念 稚晖君的另一个身份,是科技圈知名up主,因在B站发布的一系列硬核科技产品视频而闻名。 视频中的他软硬件“通吃”,从写代码、画电路图,到建模、装配全部DIY,独立制作了给葡萄缝针的钢铁侠机械臂、“能够自己行走”不摔跤的自行车、模块化机械键盘等有趣的项目。 ▲稚晖军B站主页 2022年12月,稚晖君宣布已从华为离职创业,次年2月就正式成立了智元机器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担任CTO和首席架构师。 智元机器人也备受资本青睐,目前已完成A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BV百度风投、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知名企业或机构,估值也早在去年就超过10亿美元,晋升独角兽。 结语:人形机器人明星独角兽重磅“回归” 就在上周,美国人形机器人创企Figure刚刚发布第二代机器人Figure 02,要做“地表最强人形机器人”。Figure 02第四代手部拥有16个自由度,比特斯拉的擎天柱二代多了5个,而远征A2则更胜一筹达到19个。 在自媒体时代,稚晖君就时常“闷声干大事”,半年做一个项目惊艳全场。在过去一年中,智元机器人一直比较低调,此次时隔一年再办发布会,稚晖君果然没让大家失望,不仅甩出超强远征A2全家桶,还带来了灵犀X1这一惊喜新品。光是现场演示,就已经打败了一大半同类产品。 在生态方面,智元看起来是要走和稚晖君本人同样的开源路线,让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共同为远征A2、灵犀X1的迭代添砖加瓦。
Meta Quest 3头显透视摄像头被“破解”,开发者成功运行计算机视觉模型
IT之家 8 月 18 日消息,一位开发者巧妙地绕过了限制,成功利用 Quest 3 的透视摄像头运行自定义计算机视觉模型,可以识别摄像头看到的物体。 Meta 目前并不允许第三方开发者直接访问 Quest 系列头显的摄像头,然而 XRWorkout 健身应用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开发者 Michael Gschwandtner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他成功绕过了这一限制。 演示视频中,开源的 MobileNet V2 目标检测模型以 0.75Hz 的帧率原生运行于 Quest 3 上。Gschwandtner 的应用构建了一个网页视图 (webview),即嵌入在应用内部的 Chromium 浏览器实例。该网页视图会自动加载支持 Quest 头显投屏的网址(oculus.com/casting),该网址可以让 Quest 头显将自身画面投送至其他设备。接下来,用户需要在该窗口内使用 Meta 账号进行完整登录。完成后,通过 Quest 系统菜单启动投屏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投屏并非投向另一台设备,而是从头显投向头显内部的同一个应用。 Gschwandtner 的应用随后会对接收投屏画面 (RenderTexture) 的 webview 进行像素内容采样,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在演示示例中,他将采样数据送入谷歌的 MediaPipe 设备端 SDK 进行处理。 IT之家注意到,该方法存在一个关键限制:投屏画面中除了透视摄像头画面之外,还包含虚拟物体和界面元素。这意味着该方法仅适用于透视画面占据大部分图像的情况。不过,Gschwandtner 表示他已为该限制设计了另一个变通方案。 目前尚不清楚 Meta 将如何应对 Gschwandtner 的发现。该公司可能会在未来版本的 Quest 操作系统 Horizon OS 中使该方法失效。Gschwandtner 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希望与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或 CTO Andrew Bosworth 通话,向他们展示该技术。 上个月,Bosworth 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有意向让 Quest 开发者访问透视摄像头的想法,并表示 Meta 将“继续关注”该问题。相比之下,苹果仅向企业用户提供其 Vision Pro 头显的原始摄像头数据访问权限,并且仅限于非公开的内部应用。
极星CEO:当前的知名度不高 请给我们时间来证明
快科技8月18日消息,极星科技董事长兼CEO沈子瑜在8月16日上海极星品牌体验中心的开业典礼上强调了中国汽车工业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性,并认为极星是吉利汽车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战略支点。 沈子瑜提到,尽管中国品牌在西方市场获得认可存在难度,但极星在2023年的中国出口欧洲排名中位列第二,出口量是比亚迪的两倍。 极星科技COO钦培吉也指出,尽管极星在中国的知名度可能不高,但品牌实力雄厚,产品包括极星4,依托强大的基因和能力,有望迅速缩小与市场领导者的差距。 沈子瑜坦言,极星需要时间来发展,并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和时机,明确表示品牌发展需要时间。 目前,极星正在筹备两款新车型——极星7和极星8,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内陆续推出。 沈子瑜表示,尽管面临纯电市场放缓和价格压力的挑战,极星仍将持续投入新产品的开发。 极星的全球化优势明显,2023年在出口美国销量中排名第一,同时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二。 极星已在全球建立了192个零售点和1149个服务点,并计划于2025年进入包括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泰国和巴西在内的七个新市场,将市场拓展至34个国家和地区。 沈子瑜还透露,极星3已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开始投产,极星4则计划于2025年在韩国生产。 然而,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仍然面临挑战,钦培吉在讨论价格战时提出,新势力电动车需要在产品和品牌两端都取得成功,而极星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极星的目标是在2-3年内实现产品、品牌和价格的平衡,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固其地位。
韩国21家在售电车品牌公布69款汽车电池制造商:中国产超17款、韩系43款
IT之家 8 月 18 日消息,据韩联社报道,由于韩国仁川市本月发生一起严重的电动汽车火灾事件,韩国政府建议汽车公司公开电池信息,所有在售电动汽车的品牌均公开了所载动力电池制造商信息。 图源 Pexels IT之家注意到,截至 8 月 16 日下午,有 21 家整车品牌公开共 69 款电动汽车所载电池制造商信息。除一些商用车品牌外,这实际上覆盖了韩国市面上的所有电车品牌。 69 款电动汽车中,有 43 款(62.3%)装载韩系动力电池 ——LG 新能源、三星 SDI 和 SK On;有 17 款(24.6%)装载宁德时代(CATL)和孚能科技电池;其余车型按照产期或车身内饰混用韩国产、中国产和日本产电池。 韩系车品牌 现代汽车旗下 9 款电动汽车搭载 LG 新能源和 SK on 产品,1 款搭载宁德时代产品 捷尼赛思 3 款均搭载 SK on 产品 起亚 7 款中 5 款为 LG 新能源和 SK on 产品,其余 2 款按照产期搭载该两家企业或宁德时代的产品 韩国通用旗下雪佛兰 2 款电动汽车和雷诺韩国 3 款电动汽车均采用 LG 新能源电池 KG Mobility 旗下 2 款采用比亚迪产品 进口车 宝马 7 款中 4 款使用三星 SDI 电池,2 款为宁德时代,1 款混用该两家电池 梅赛德斯-奔驰 7 款中 2 款装载 LG 新能源和 SK on 产品,其余 5 款采用宁德时代和孚能科技电池 梅赛德斯-迈巴赫有 1 款采用宁德时代电池 奥迪和大众 14 款装载三星 SDI 和 LG 新能源产品 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混用 LG 新能源、日本松下和宁德时代产品,Model X 和 Model S 使用松下电池
零跑靠“小米战术”冲进新势力三甲!累计交车40万,营收日进5千万,但毛利率仅1.1%
新势力销量格局,正在悄然变天。 习惯了的“蔚小理”,现在前三里既没有蔚,也没有小了。 取而代之的是华为驱动的鸿蒙智行,以及“车圈小米”——零跑。 7月新势力销量榜单中,零跑以2.2万台的交付量超过了蔚来和小鹏,强势闯进前三。而且连续三月交付量创新高,可谓是风头正盛。 在其刚刚披露的半年财报中,零跑累计汽车交付量超过40万,营收88.5亿元,同比增长52.2%。 数据喜人,势头大好…… 唯独毛利率差强人意——最新毛利率水平1.1%,第一季度毛利率还是-1.4%**。 性价比带来增长是销量,但性价比确实也很难保持高毛利。 零跑2024半年报关键信息 今年上半年,零跑实现营业收入88.5亿元,比去年上半年58.13亿元增长了52.2%;第二季度营收为53.6亿元,同比增长23%,低于市场预期的59.4亿元。 未达预期主要是因为单车的价格在第二季度有所下降,均价只有10万元,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的11.1万元。 单价下调直接影响的还有毛利率。 上半年毛利率1.1%,虽然对比蔚小理表现的明显低不少,但比起去年上半年的-5.9%,零跑的毛利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去年第三季度,零跑首次突破市场一直诟病的负毛利率质疑,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2%,并在四季度保持了劲头一路升至6.7%。 但今年一季度又大幅度回落到-1.4%,这是因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率先宣布降价,比亚迪紧接着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正式拉开价格战的序幕,零跑不得不卷入其中下调价格,由此汽车单价降低,毛利率就低了。 不过,第二季度销量攀升,单车的制造成本降低,成本下行幅度超过单车均价下行幅度,表现出二季度毛利率又扭负为正到2.8%,并且零跑预期下半年毛利率还会有更好的表现。 零跑手握的现金也比较充裕,目前公司账上还有164.9亿元的现金,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入净额达2.7亿元,资产负债结构维持在健康水平。 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上半年净亏损22.12亿元,与上一季度的22.76亿元基本持平;第二季度净亏损12亿元,也和上一季度的11.43亿元差别不大。 虽然毛利有所提升,但亏损并没有显著减少。CEO朱江明在财报业绩电话会议里解释,这是因为零跑在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 零跑坚持全域自研,汽车产品的核心系统以及所有关键软硬件都是公司自给自足的,朱江明透露,零跑正在加速推进端到端技术研发,并计划推出七款新车型,所以需要的研发投入也就更多,第二季度投入7亿元,同比增长48.4%,达到了历史最高。 再看交付情况,上半年零跑总共交付了86696台,同比增长94.8%,刷新历史纪录,在新势力销量排行中紧跟蔚来,冲到了第五名。 其中,C10从3月上市以来,销量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交付24106台;C16从6月底上市就大卖,首月大定突破10000台。 特别的是,零跑7月单月交付达到22093台,直接站稳新势力前三。 8月5日到11日的周销更是达到0.54万台,超越问界,排到第二。 截至目前,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了40万台。以这样的速度,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冲破销量50万大关。 零跑在财报中表示,公司销量一直都是靠产品力来支撑稳步增长,每款新车上市销量都是逐月增长,而不是靠产品上市前大规模砸资源换取短期订单。 车圈“小米” 零跑上半年取得这样不错的数据,主要还是归功于零跑的核心路径:打造高性价比路线的产品。 首先特别要提到的是零跑 C10。 3月,零跑发布了以C10为代表的零跑C系列产品,搭载最新的LEAP3.0技术架构和8295旗舰芯片,首发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售价15-20万,却能提供豪华体验。 而且瞄准的客户群体也很明确:年轻家庭。 作为家用SUV,C10很懂用户群体的心,宽敞,美观,还实用,性价比拉满。 发布后一个月,双子星SUV双子星C11和C10的交付量就破万了。 7月C10一款就销售了7386辆,在SUV销量中排名前进到了第32位。 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6月上市的大六座零跑 C16。 同样搭载LEAP3.0技术和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全系标配高通SA8295P旗舰智舱芯片,尊享版提高了舒适度,智驾版搭载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支持高速NOA和车道变换预警。 作为理想“平替”,15.58万元起售,18.58万封顶,网友直呼我可以,C16 上市首个月累计大定就突破了 1 万。 而零跑可以把车价压这么低,主要原因,就是靠官方一直强调的——坚持全域自研,实现成本压缩。 上半年,零跑发布了最新的全域自研成果:LEAP3.0六大智能电动核心技术。 包括88%高通用化率的自研全球化整车架构以及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还是行业首个一颗8295芯片就能实现舱驾行泊融合技术。 在这期间,零跑完成了7次OTA升级,新增和优化了包括NAP高速智能领航、零动空间能力扩展等在内的50多项功能。 朱江明透露,零跑计划在 2024 年下半年内推出进一步的功能优化,包括开放道路点对点通勤能力和停车场自主泊车等,并且计划在 2025 年,推出基于端到端自驾大模型的城市智能功能 CNAP。 他还表示,今年10月的巴黎车展,零跑会推出一款全球化车型B10。 零跑的潜力空间:合资反向出海 实际上,零跑在布局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在一众新势力当中领先了。 23年10月,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获得零跑约21%的股权。 11月20日,Stellantis完成认购,成为了零跑的主要股东。 今年5月,双方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个反向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成立仅10周后,首批零跑 C10和T03就从上海发往了欧洲,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欧洲拓展200家以上销售网点,并在2026年拓展到500家。 零跑国际表示,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将进军亚太、中东、非洲及南美洲市场。 由此,零跑重重敲响了海外汽车市场的大门,构建起了中国车企出海新格局。 国产车型在出口海外市场时,多少会面临一些阻碍,包括用户习惯不同,以及市场营销的差异所带来的“排异反应”。 例如,意大利等欧洲市场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小微型汽车,同时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欧洲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增程式电动汽车。 为了更好地扎根欧洲市场,零跑没有选择原装出口,而是根据欧洲用户的习惯对汽车产品进行了调整。 9日,零跑宣布与Stellantis集团进行底盘技术合作,和玛莎拉蒂共同调校底盘产品,在意大利Balocco试验场和中国中汽中心盐城试验场,已经先后进行了多轮次上百次方案验证。 Stellantis的副总裁Federico Landini表示: 以超跑经验赋能零跑,中版更舒适、欧版更紧致。 背靠Stellantis这座大山,零跑不但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支撑,在了解欧洲汽车市场需求和策略时,也会在Stellantis的经验上少走很多弯路,开拓市场更高效,而且还增加了零跑的全球知名度,此举可谓名利双收。 不过对于零跑而言,现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直面。 零跑董事长的财报解读 在业绩电话会议上,朱江明透露了零跑下一步的预期。 C16 的加入可能会让下半年的售价比第二季度略有提升,单车均价可能会从现在的 10 万提到 11 万。 市场关注的毛利率,整体来看比较乐观,6月毛利率达到了5%,会争取全年实现 5% 或以上的目标。 对于海外市场,零跑9 月份将开展欧洲的试乘试驾活动,正式开始欧洲的发展。 根据欧盟政策的变动,将采用SKD 模式,也就是落地后再组装,并通过成本结构来平衡、核算整体的本地化进度。 朱江明认为,零跑在以集团为单位的新能源汽车排名中,排在第 7-9 这样的水平。他们会争取今年进入前八名,25年争取进入前六,26年跻身前五行列。 他预测,三年后,新势力和老势力将不再有区别,所有车型都将电动化。中国前五名代表了未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那时,他们必须要站在中国前五的位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