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合成但不完全合成 英伟达这波操作在第五层
雷科技(leitech) 原创 编辑丨一位天明 在今年4月举行的GTC线上峰会中,NVIDIA的CEO黄仁勋站在自家厨房里,透过互联网向全球观众介绍NVIDIA在图像领域的贡献。如果大家有留意过去年的发布会,应该对这个厨房有印象:去年9月,老黄就是在同一个厨房,同一个烤箱里取出了最新「烤制」出来的RTX 30系显卡。 不过与去年的情况不太一样,今年4月,老黄却在这个厨房里,为大家带来了一道令人惊叹的「千层面」: 首先在8月12日,NVIDIA官方在SIGGRAPH 2021上,公布关于今年4月份举办的GTC线上峰会中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视频演讲中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并非他本人,而是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合成的「替身」。 ‍这一纪录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国内「见着风,是得雨」的自媒体搬运。但可能是视频的翻译出了偏差,这项技术展示在经过国内自媒体一番包装之后,似乎朝着NVIDIA未曾设想的角度发展。在国内自媒体的运作下,事情从NVIDIA渲染了黄仁勋的部分片段变成了「NVIDIA渲染了黄仁勋的整条视频」。「黄仁勋骗过了全世界」的话题更是在短时间内登上了微博热搜,一些不明真相的科技媒体也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消息进行转发。 但时隔仅一天,事情又出现了转机:NVIDIA证实「为了展示Ominiverse平台的技术,合成的黄仁勋形象只出现了14秒」。也就是说,大多数时间内我们看到的,还是真正的黄仁勋。 当然了,这里我并不是真的想批评那些转发了相关消息的媒体,但这次「黄仁勋骗了全世界」,在我看来完全是外行指导内行的最佳诠释。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添油加醋」的后果。 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当时的热搜微博,不难看出大家对现在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还有着不少的误解。比如在微博上就有不少人对「合成黄仁勋」的拟真程度感到震惊。当然了,现在我们知道那个其实就是黄仁勋本人,而皮衣和短袖的来回切换,只不过是没有严格控制服化道的拍摄失误。 01 模拟真人,可能吗? 但说真的,用计算机图像完完全全渲染一个「真人」出来,这真的可能吗? 先说答案,完全可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该不会真的有人以为漫威拍「复仇者联盟」时专门从山沟沟里挖了一个紫薯精出来吧?也不会有人以为麦克·贝真的找孩之宝做了一辆1:1的擎天柱出来吧?要是有人说「模拟真人」不可能,那简直是对工业光魔与其背后电影工业的羞辱。 既然「模拟真人」完全可能,那为什么NVIDIA还要专门渲染出这14秒的画面用作技术展示呢?原因只有两个字——实时。 我们继续用工业光魔来举例:假设我要凭空渲染出一个人一分钟的演讲画面。我们知道数字视频是由大量独立的画面组成的。假设视频的帧率为50fps、一分钟的视频意味着我需要渲染3000张画面。由于演讲者在画面中不停做动作,我们需要独立计算演讲者每一帧的画面,将3000个画面分别渲染。 而所谓渲染,其实就是用电脑软件模拟画面中的场景,让渲染器像做数学题一样,计算画面每一个部位「应该是怎样的」。而这个「做数学题」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尤其是像《变形金刚》这种一帧画面有几万个零件,每个零件有几千个多边形的场景,由于每一个元素都需要独立计算,即使是一分钟的画面也需要海量的计算能力与时间去渲染。这也是工业光魔等视效巨头会使用「渲染农场」来进行计算的原因。 02 光追改变了一切 但RTX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改用了全新的AI核心,用全新的做题技巧去做以前的数学题。全新的做题技巧极大地压缩了硬件渲染的时间,让近乎实时预览的光追效果成为可能。 在RTX技术加持下,用户不需要庞大的渲染农场,只要一张RTX 3090,就能实时模拟光线的运动,在镜子中的镜子中的镜子中的镜子中的镜子中看到自己。没错,只要显卡足够强,RTX可以实现6次实时光线反射运算。这将给计算机图形界带来巨大变动。 这也是NVIDIA在纪录片中多次改变光源的原因——即使环境发生改变,画面中的黄仁勋也能实时渲染出来。 03 总结 虽然说此次「乌龙」源自自媒体,但从计算机图形的角度看,「真假老黄」确实给图像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实时渲染的出现可以大大压缩视觉特效行业的处理时间与成本,从而让更多低成本团队也能用上最新最强的图形技术。这无论对从业者还是行业来说都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惊喜。 当然,最惊喜的还是老黄本人。这次「真假老黄」无论是从技术展示还是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经此一役,全世界的相关从业者都知道了NVIDIA在图形渲染上的实力,在工作室硬件选购时,自然也会更偏向于NVIDIA的计算设备。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大家创作的欲望被老黄唤醒了,那趁手的创作工具,比如原价RTX 30系列显卡,又能在哪里买到呢?
新能源凶猛、白酒热消退 基金重仓股抱团之问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2021年8月12日晚,新能源板块龙头公司宁德时代(300750.SZ)披露其582亿元的定增预案。一时间,市场反映强烈,兴业证券深夜举行的电话会议被约2000名投资者“挤爆”。 没有人会否认2021年新能源板块在A股市场的披靡之势。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上市公司,股价自3月以来强势攀升。在“碳中和”背景与相关政策支持下,市场普遍看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业链上的公司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同样以宁德时代为例,近日有券商分析师将其估值给到2060年——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到2060年的营收中枢给出了预测。不仅如此,宁德时代、隆基股份(601012.SH)、亿纬锂能(300014.SZ)等板块相关企业更是盘踞在公募基金重仓股之列。 几家欢喜几家愁。今年年初开始,多家机构陆续减持白酒类个股。一向以重仓白酒闻名的明星基金经理也在悄然间抛售白酒股。从二季报基金重仓情况可见,贵州茅台(600519.SH)、泸州老窖(000568.SZ)等纷纷遭机构减持,原本被机构抱团的宠儿坐上了冷板凳。7月以来,白酒板块行情波动明显,板块风向标贵州茅台的股价一度从2000多元跌至1600多元,中端白酒频频出现盘中跌停的情形。 A股市场上的机构热门重仓板块,在机构们抱团中疯狂,也在机构撤离中“崩塌”。 宁德时代抛出巨额定增预案后的8月13日,该股以4.38%的跌幅大幅低开,之后股价回升,最终以502.05元、0.01%的微涨幅度收盘。 有金融从业人士表示,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龙头股、大盘股具备确定性和成长性,而市场优质标的有限,按照基金经理相似的选股逻辑,选择相似实属正常。在此情况下,基金经理抱团是常态化现象。 不过,亦有公募基金从业人士表示,部分基金经理之间的确会互通有无,统一行动。尤其是在基金公司业绩考核制度下,基金经理抱团有利于其业绩维持在行业平均水平,而那些拒绝抱团的基金经理,选择非抱团股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为何抱团 基金经理为何抱团?抱团,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之举? 在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庞溟看来,基金经理抱团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间市场出现的黑天鹅事件、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而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不再是小概率事件,更多说明事前所做的风险分布估计和对证券市场的认识存在偏差,需要不断修正。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多地寻找确定性(防御性)和成长性的平衡。在过去两年间,龙头、大盘股、蓝筹同时具备了确定性和成长性,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追捧。可以说,如果市场的结构和风险预期不发生重大变化,抱团、分化、极化等趋势有望长期存在。但对具体的抱团标的来说,风格切换和筹码轮换是必然存在、可被观测的。 根据华兴证券(香港)研究,过去几年中,A股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和各类机构投资者都更为偏好中小盘股票、成长股以及新经济板块股票。而公募基金与阳光私募基金都更为偏好高增长股票,并能接受其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占A股流通股市值比例已在过去十年间从35%大幅提升并翻番。机构投资者近来的“追涨杀跌”交易模式与个人投资者较为类似。在市场波动时期,机构投资者并不偏好价值股与旧经济板块股票。 一位金融行业研究人士和一位华南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均认为,从主动角度来看,基金经理并非为了抱团而抱团,从一定程度来看,其实可以认为是其英雄所见略同。由于基金经理主要是看基本面进行选股,按照这个思路,基本选出来的都是大白马股。以白酒板块为例,白酒板块中不乏具备高ROE、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强大护城河的优质公司,因此被挖掘并不稀奇。至于从白酒板块转至新能源板块,显然是由于该板块具有相对确定性,机构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需求旺盛,又有一定的政策背景和经济背景作为支撑。 其次,市场可选标的数量有限。前述金融从业人士指出,近两年公募基金发展的速度较快,规模超20万亿。回看整个A股市场,约有4000多只股票,在规模、财务表现、政策导向等诸多选股条件限制下,可选优质标的数量有限。例如,规模限制,过于小规模的公司根本无法进入基金经理的选股池。在优质资产有限的情况下,公募市场不断增长,基金经理需要减仓买股,只能选择优质标的。而优质标的可能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域中,被动造成抱团现象。上述华南中型公募人士亦提到,随着近两年基金的“出圈”,为投资者熟知的基金经理基本都在管理上百亿规模的基金,只能选择大市值的白马股,毕竟配置小规模股票的意义不大。 北京一名基金业从业人士同样提到,在公募规模增长过快下,优质标的供给不足的问题,他表示:“随着部分基金经理的规模越做越大,超出了他们原先的策略容量,使得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无法选择规模和成交量较小的个股,只能选择如贵州茅台、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型股票。事实上,有很多行业龙头的中型标的的基本面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种标的对于动辄百亿的基金而言流动性太低了,很难下手重仓,冲击成本会很高昂。因此国家也在大力引入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回A股以及科创板,都是想解决开源的问题。” 此外,庞溟指出,国务院金融委提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无疑会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大背景下强化优胜劣汰。 当然,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制度也是其追求抱团股的原因之一。前述华南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基金经理本身受业绩考核限制,在基金公司业绩考核制度下,基金经理抱团有利于其业绩维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中,而那些拒绝抱团的基金经理,选择非抱团股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关系好的基金经理可能会互通有无,同时部分基金公司的投研文化也倾向于统一行动。 抱团之问 近些年来,公募基金市场快速扩容,投资者对基金的分散投资、专家理财认可度越来越高。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亦从散户化向着机构化的方向大幅迈进。参考海外投资者结构为机构主导的市场,A股的这一变化,被寄予市场将长期趋于减少波动、机构发挥稳定市场的功能。然而,从机构们在部分行业中集中抱团可见,白酒今年以来的板块、新能源板块行情大幅群落群涨,让市场的波动更趋复杂。机构抱团究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什么? 上述北京基金业从业人士表示,基金经理抱团是一个比较常态化的现象,基金规模增速过快,马太效应过于明显,这部分基金经理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在中短期相对收益维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便通过公司内部的考核。因此在百亿、千亿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影响下,机构抱团,尤其是公募基金抱团会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可以看到,在半年度业绩榜上排名靠前的很少有上述的较大规模的基金,其超额收益比较少。“我一直认为这种超大规模的基金或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影响整体是偏负面的。例如,基金经理抱团白酒,撤离引发板块剧烈波动,这也是年初白酒崩盘的原因之一。在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的时候,由于抱团基金经理的相对业绩指标已经达成,因此会借机抢跑出货。”上述北京基金业从业人士表示,除非基金公司在考核方式上彻底做出改变,否则抱团现状不会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仍需要时间。 不过,该人士表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确实很难改变,原因之一就是基金投资者很大程度上仍注重相对业绩而不是绝对收益,看重短期投机而非长期投资,因此投资者需要一定的过程适应。事实上,基金业协会亦在倡导基金公司用三年、五年这种长期的相对业绩作为基金经理的考核,只是实现起来难度较大。综上,合理控制规模、改善考核机制,会减少抱团现象的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8月来,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的隐忧逐步浮现,关于赛道筹码拥挤、板块前期涨幅过快、后市波动或将加剧的讨论甚嚣尘上。伴随着机构抱团的分化、加剧、极化,新能源会成为下一个白酒吗?谁又会成为下一个新能源?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一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二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一段名言:“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毛主席说,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这是很深刻的道理。就像军队一样,再训练有素的部队也经常要喊看齐,而且要天天喊、时时喊。当然,整队型看齐比较容易,因为那是形体上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看齐就不那么容易了。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于1980年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个准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那个特殊时期,对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促进党内的团结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0年准则,既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又对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归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比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和基本准则,关于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关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关于坚持党性,关于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关于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关于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关于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等等。这些都要继续坚持。(2016年10月24日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四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重要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忠诚,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大家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2016年12月26日、27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五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2017年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1年6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六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入党誓词,句句都是共产党人政治觉悟的生动写照。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取得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大家作为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把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表明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八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九革命理想高于天。江西到处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同志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刘仁堪烈士在就义前,敌人残忍地割下了他的舌头,他仍然用脚蘸着流下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江善忠烈士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信仰。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2019年5月22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在颁授仪式前会见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时,向大家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十讲政治是具体的,“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战争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大家想想,如果党中央发出的号令没人听,做不到令行禁止,那还谈什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7月9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十一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最有力制度保证。年轻干部必须坚守一条,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提高政治能力必须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2020年10月10日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十二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020年12月24日、25日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十三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2020年12月24日、25日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十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2020年12月24日、25日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十五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在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是,遵义会议后,全党真正深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还经历了一个过程。长征途中,在我们党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张国焘挟兵自重、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抗战初期,王明在党内拉帮结派、我行我素,不听党中央指挥,再次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延安时期,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宗派主义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文稿中有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内容的节录。(责编:牛镛、袁勃)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工信部再发征求意见稿,指向自动驾驶和OTA
随着智能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自动驾驶、车主隐私数据安全乱象等问题开始显现。 在冰冷的数字背后,这些乱象正以一种更血腥的方式展现在全社会面前。日前,一位蔚来车主在驾驶蔚来ES8时开启了自动驾驶功能,随后遭遇车祸身亡。在此之前,特斯拉等车企的车辆在自动驾驶中也曾出现多次事故。 除却现有车辆自动驾驶能力有待提升外,车辆自动驾驶的权责问题、车企对自动驾驶的宣发问题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问题逐渐浮现的当下,有关部门的态度也逐渐明确。 8月13日,继国家网信办发布智能汽车隐私安全征求意见稿后,工信部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 虽然该征求意见稿尚未转变为具体法规,但面对智能汽车存在的乱象的管理办法和原则已十分清晰。工信部的意见中,对智能汽车数据与网络安全、汽车软件在线升级、智能汽车产品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指导意见。 “工信部和网信办的表态非常全面且贴合实际,这对平时不守规矩的企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位智能汽车企业内部人士对虎嗅表示。 隐私安全是重中之重 智能汽车企业对车主隐私信息的管理,一直存在乱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至:《我的隐私在车里“裸奔”》。 在车辆数据安全方面,工信部主要提到了两点: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其中在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方面,建议企业建立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并明确权责。此外,企业应确保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这一条款对车辆收集的用户信息以及车辆收集的道路、地理情况等信息都做出处理规定。 “工信部关于车辆数据隐私的表态是行业的意料之中,但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界限一直未明确”,前述车企内部人士表示。不过在国家网信办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对车企采集车内数据的方式及数据储存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若实际的法规按照网信办的要求执行,则意味着几乎所有车企在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方面都需要做出巨大调整。 “监管部门要求部分数据只能存7天,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车企储存数据都是以年为单位”。 除却数据使用和保护外,这一条款也对数据的出境做出明确规定。企业在中国境内运营中产生的数据应在境内储存,需要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这一法规的确定,将对特斯拉等跨国车企以及部分在中美等国运营自动驾驶车辆的自动驾驶公司产生实际影响。据特斯拉此前在“刹车门”事件中的表态,其将在中国境内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不过截至目前,特斯拉并未透露相关处理中心的建设进展。 除隐私数据外,意见稿中的第二项则指向车企对数据的保护能力。其中提到,车企应具备保障汽车电池电气系统、组件和功能免受网络威胁的技术措施,确保车辆及其功能处于被保护状态,保障车辆运行安全。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车企自己要保护好终端,避免车辆被黑客攻击。这听起来很离谱,但据虎嗅此前了解,目前的智能网联汽车是可以被黑客攻破以实现锁车、开天窗等动作的。一旦行驶中的车辆被攻破,就意味着车毁人亡。 此外,根据意见的原则,在车辆以外的数据处理中心,车企也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避免用户隐私泄露。 规范OTA、自动驾驶等功能 在隐私安全以为,智能汽车系统升级和自动驾驶功能也是未来监管的重心。 工信部的意见显示,车企在生产具有OTA能力的车型时,应建立于汽车产品及升级相适应的管理能力。车企在进行在线升级前,应当确保汽车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规范等要求,并在工信部进行备案。升级涉及技术参数变更的,要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OTA是未来汽车产品力最具想象空间的地方,车辆OTA之后可能就和原来的车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在OTA升级在工信部备案是有必要的”,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对虎嗅表示。据该人士观察,此前部分车企的车型在OTA升级之后会出现一些影响驾驶的BUG,工信部提出备案的要求,或是出于这一考虑。 而一位车企内部人士则认为,这一条款不会对车企的实际业务产生影响,只是会减缓相关业务的进程速度。 “无非是一切都备案,不能做啥瞒天过海的事,对于不太光明正大的车企,那就少做点奇怪的事”。 除OTA外,意见稿中对自动驾驶车辆的规定也十分清晰。意见指出,企业在生产具有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时,应明确告知驾驶员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明确自动驾驶时驾驶员的职责以及人机交互设备的指示信息。 用浅显的话说,可能以后买自动驾驶车辆的用户,上车前真的要“培训一下”。 为了车辆在自动驾驶中的安全,意见稿也对自动驾驶车辆的硬件提出要求。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至少要满足系统失效识别与安全响应、人机交互、数据记录、过程保障和模拟仿真等测试验证的要求。应当确保汽车产品具有安全、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鼓励支持接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 结语: 工信部的这一文件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其中所表达的监管态度将对未来具体的法规有重要参考作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功能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心之一。技术本无罪,但技术也不能走向歧路。此外,在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也是汽车行业需要解答的问题。
机器人做手术 你敢躺平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大健康领域中飞速发展,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场景中不断落地,发挥价值。在实际的临床诊疗阶段中,我们也能够充分体验到智慧医疗在医院从诊前到诊后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医院中,你会发现机器人的身影无所不在。 在门诊大厅里,导诊机器人忙忙碌碌穿梭的背影;走廊中,消毒机器人一丝不苟地喷洒消毒;康复科室康复机器人协助病人进行医疗康复训练;手术室里,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一起争分夺秒抢救病人。 机器人在临床中已经充分参与医疗与护理的每个阶段,参照国际机器人联盟标准,医疗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在这其中手术机器人是商业价值最高,技术壁垒最强的种类。看起来又A又飒的手术机器人,在行业内的价值和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手术机器人价值几何?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是下一代外科手术的新方式。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医生搭配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与手术过程会更标准化。 手术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医生操作台、机械臂、成像系统,医生借助成像系统在操作台操作机械臂进行手术。 具体来说,成像系统中的内窥镜可以提供放大 10-15 倍的高清三位图像(在传统腹腔镜中只能看到2-3倍放大的影像),通过操作台呈现给无菌区外的主刀医生。医生利用主控制器同步控制机械臂进行操作,机械臂可以复刻主刀医生的操作,利用震颤过滤技术消除人手的抖动,达到比人手更稳定、精确的操作。 在一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比人工操作优势更大,手术机器人的切口精准而且创伤更小,手术时长减少,术后愈合时间减短,病人恢复得更快。 目前手术机器人根据应用手术类型,细分为神经外科机器人、骨科机器人、腹腔镜机器人、血管介入机器人等,覆盖领域包括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牙科、眼科、整形外科、移植外科等。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给临床医疗水平带来了更多可能,无论是对医疗技术条件有限的小医院,还是偏远地区来说,手术机器人的精度和远程医疗技术,都为医疗水平有限的地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举例来说,无痛分娩在我国的普及率相较发达国家来说非常低。柳叶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剖腹产率居亚洲之首高达36.7%,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上限。 分娩镇痛在我国推广难以普及的最大原因就是麻醉师数量不足。有一种智能分娩镇痛机器人能够将无痛分娩的麻醉全程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完成麻醉药精准输入、孕妇关键指标连续监测、指标异常报警等工作,降低了对麻醉师的技术要求,也让一位麻醉师能够同时监测多位孕妇的情况,有效解决麻醉师数量不足的痛点问题,为无痛分娩技术的普及带来更多的可能。 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很好地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而且对于一些技术水平有限的领域或者地区进行价值赋能,让技术的红利在临床领域覆盖给更多的患者,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惠及更多的人。 规模化发展难突重围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势态下,医护资源逐渐变得紧缺,使用医疗机器人缓解增长的医护压力成为了医疗领域的必然选择。而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器人中占据最大市场份额。手术机器人在疾病高发人群的老年人群体中,提供精准手术服务,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长远来看,手术机器人的增量市场与技能(精准、创口小易恢复)特质成为资本与市场追捧的原因。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外的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以美国企业为主,而德法日三国紧跟其后,中国的市场占比较少。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83亿美金,到2026年达到336亿美金,复合增长26.2%。2020年美国市场46亿美元,占比55.1%;欧洲18亿美元,占比21.4%;而中国市场只有4亿美元,占比5.1%。中国市场预计2026年增至38.4亿美元,复合增长44.3%。 手术机器人行业中,最被大家广知的美国企业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其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全球二十年,行业第一的位置至今没有被哪个企业撼动过,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临床应用状况都远远领先行业其他企业。至今完成六百万+的手术项目,其适用的临床科室相较其他手术机器人来说范围较广,可适用于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五官科、小儿外科等,不过其2000万一台机器的价格也让很多医院望而却步,目前国内引进达芬奇机器人都是一些资源与技术雄厚的三甲医院。 德国和日本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法国的Medtech 公司在神经外科和骨科机器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相较而言,我国手术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几乎十年前才开始发力猛追,目前仍处于爬坡阶段。 不过得益于中国医疗市场的需求端巨大以及政策的支持和技术发展,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提升。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比如北京天智航、华志微创、柏惠维康等,旗下的手术机器人都获得了CFDA认证,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总体来说,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大多数都处于研发或者临床试验的阶段,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拿到CFDA认证的企业屈指可数。纵观手术机器人的历史,其诞生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使用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临床使用的范围总体来说还比较有限,无论是总体使用的数量还是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使用科室种类,都比较局限,落地商业化之路的桎梏与技术、成本、政策等相关。 商业化进程道阻且长 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与其特质相关。因为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又专又精,核心技术难度大,产品研发周期长,产品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行业内人士分析,从实验室到临床商业化一般需要十年的发展周期,从研发样机到临床试验,中间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可能让先前投资的大量资金功亏一篑,商业化进程缓慢落地较难。 在技术层面,手术机器人操作的系统精准度是技术壁垒也是技术发展之路的桎梏。其包含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实践经验,包括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医用外科技术等,精细操作的一些柔性控制、刚柔转换、多信息集成以及可视化传感等技术的精准感控方面还存在升级的空间。与其他医用机器人相比,手术机器人组合更复杂,技术难度高,综合研发周期长。 技术发展的程度会影响临床医生的使用以及病患的接受程度。对于医生来说,多一个便利的机械助手是一件好事,但是学习成本以及是否容易上手,功能治疗效果如何等非常重要。现下的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的精准程度和种类有限,对于一些高危的手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技术风险。 在成本方面,技术成熟的手术机器人价格较高。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台机器动辄上千万的成本,对于医院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费用,目前也就是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有这个消费的能力。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要考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能力,治疗费用的成本也很重要。使用手术机器人额外需要2-3万元的“开机费”,并且这一部分费用无法使用医保报销。成本无论是对医院还是病患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使得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较低。 而在政策层面,医疗器械使用受到国家非常严格的管理,设备安全监测、医疗行业法规严格,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一般要经历创新研究的概念评估、实验样机的设计打磨、临床研究和上市许可、生产和市场培育等阶段,这一过程往往会经历超过十年时间。这也导致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周期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无论是国内外的临床使用情况,都普及率相对较低,成本、技术等限制让很多医院无法采购使用,惠及的人群有限,未来随着竞争参与的企业越来越多,研发成本也会降低,达芬奇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终会改变。 在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太空飞船中的手术机器人,具有高度智能化的技术能力,女主被寄生体感染,手术机器人不仅全程接管女主的全面治疗,还自主分析将不明寄生虫给消杀掉。电影中的手术机器人智能化的程度太高,完全可以作为全科医生独当一面。 现实中的手术机器人与电影中的全自动化程度还相差太远,现下的手术机器人还不能做到完全替代医生的水平。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手术机器人无法根据患者术中的生理变化做出实时判断,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决策做一些调整。其智能化程度水平有限,手术机器人是以辅助者的身份参与手术的过程,在决策层面,还是以医生为主,根据现实情况随机应变,而这种情形短期内很难改变。 手术机器人的全面发展还在初期阶段,相较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线下商业化进程道路充满波折,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时间叠加的“复利效应”。无论是技术壁垒的建立还是机器人临床手术数据的收集,行业内存续迭代的时间越久越能积累价值。等到在市场中遍地开花之后,手术机器人才有资格在全自动化的层面上考量电影中的场景,现下还是需要时间,老老实实在技术和成本上下功夫打磨,未来才能广惠更多人。
复兴号高寒动车组联调联试 首次试跑我国最东端高铁
IT之家8月15日消息 首组 CR400BF-G 型复兴号高寒动车组于今日今日 7 时 50 分从牡佳高铁牡丹江站驶出,这是复兴号高寒动车组首次参与牡佳高铁联调联试,也是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我国最东端的高寒高铁线路进行试跑。 据央广网报道,牡佳高铁完成联调联试后将转入运行试验阶段,为后续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基础。 本轮测试过程中,联调联试指挥部将组织开展 1000 多个序列和 35 个场景的测试试验,相关检测计划于 8 月底前全部结束,此后转入运行试验阶段。 官方称,牡佳高铁联调联试目前已完成了动车组逐级提速试验、拉通试验、重联动车组逐级提速试验、信号系统测试试验等内容,通过轨道、通信、信号、接触网、供电、灾害监测等系统的动态检测和调试,基本完成动态检测试验。 据介绍,复兴号高寒动车组是复兴号家族中的最“抗冻”的成员,设定时速 350 公里,拥有耐低温、耐冰雪等能力,可在零下 40℃的极寒环境下完美运行。 IT之家了解到,牡佳高铁是目前在建的我国最东端的高寒高铁。项目位于黑龙江东部地区,沿线经过牡丹江市、林口县、鸡西市、七台河市、桦南县、双鸭山市、佳木斯市共 5 个地级市和 2 个县级行政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兼容性测试采用了装备 CTCS-300H 及 CTCS-300S 型车载设备的 CR400BF-G 型高寒动车组进行运行试验,并成功通过兼容性测试,从而保证了不同型号动车组在牡佳高铁的安全运行指标。 据悉,牡佳高铁线路全长 371.6 公里,设计时速为 250 公里,是目前黑龙江省境内里程最长的高铁线路。 牡佳高铁通车运营后,将成为黑龙江省第四条高速铁路,与已开通运营的哈牡高铁、哈佳铁路共同构成黑龙江省东部快速铁路环线,牡丹江至佳木斯列车运行时长将由现在的 7 小时左右缩短至 2 小时以内,沿线城市将全部纳入到哈尔滨两小时、三小时经济圈,届时,省内将有 8 个地级城市实现高铁相通。
中国式硬核科技浪漫:全球唯一的卫星在天空搭起“摩斯密码鹊桥”
“拍着了,拍着了,闪了,闪了,这张真是太棒了”,一群拿着相机的人在夜晚中兴奋的喊叫,原来也是在追“星”。 据媒体报道,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到来,我国全球独有的卫星在牛郎星和织女星中间搭起一座“摩斯密码鹊桥”,用另类方式发布“七夕表白”。 据悉,此次活动是特意在七夕安排的,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观测记录。而为了看到这罕见一幕,不少天文爱好者更是蹲守了数小时。 “瓢虫一号”卫星作为全球唯一一颗能主动闪烁的卫星,可以在天空中模拟摩斯密码,以闪烁的方式在夜空中留下信息。 并且这次卫星闪烁的轨迹刚好穿过牛郎星和织女星,相当于在天空中打起了一座“摩斯鹊桥”,这也是特意安排的一个小惊喜。 而对于“瓢虫一号”在夜空中留下的摩斯密码,也十分潮流,其意思是“对象拿来吧你”。 据悉,“瓢虫一号”是九天微星“瓢虫系列”卫星的主星,是一颗百公斤级卫星,搭载了太空自拍、星光闪烁、太空VR等娱乐功能,用于实现大众与太空的互动,是全球首颗能够主动发光和实现“太空自拍”的卫星。 卫星搭载的高功率聚合光灯阵,闪烁时亮度相当于-0.5等星,可以借用莫尔斯密码的原理,通过长闪烁和短闪烁,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新方法测黑洞质量 “进食”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盘亮度闪烁有关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积极“进食”的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的亮度闪烁与该黑洞的质量有关。 “质量是黑洞最重要的物理量。了解黑洞的质量对于其他研究的开展非常重要,比如黑洞形成、黑洞对宿主星系的影响等。”研究人员Colin Burke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尽管天文学家已经有一些方法来间接获取黑洞的质量,但这些方法都有所局限。比如,通常只能用在距离地球近(约几千万秒差距,1秒差距=3.2616光年)的天体上,还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例如有非常密集的分子气体盘围绕黑洞运行等),或需要大量的望远镜观测时间。此外,使用这种方法测量较暗的吸积盘也很困难。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吸积盘发出的闪烁光芒可以揭示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用光学观测来了解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的新方法,而且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黑洞,也适用于某些小而致密的天体,如白矮星。 该研究于北京时间8月13日发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论文标题为《A characteristic optical variability timescale in astrophysical accretion disks》。研究团队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伊利诺伊州宇宙高级研究中心、加州大学等机构,通讯作者为伊利诺伊大学天文系教授沈悦,第一作者为伊利诺伊大学天文学研究生 Colin Burke。 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具有数百万到数十亿倍太阳质量,通常位于大质量星系的中心。当它们处于休眠状态且不“食用”周围的气体和恒星时,它们发出的光很少;天文学家探测它们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它们对附近恒星和气体的引力影响。 “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体,也是检验基本理论的伟大实验室。研究它们在宇宙时间内的物理和演化,不仅对增加我们的物理知识很重要,而且对理解大爆炸以来宇宙结构(如恒星、行星、星系和黑洞)的出现也很重要。”沈悦 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研究表示,早期宇宙中,当超大质量黑洞快速增长时,它们会快速积极地“进食”(吸积)物质。黑洞周围会形成由气体、星尘和等离子体组成的盘状结构——吸积盘。当吸积盘的物质向黑洞坠落时,吸积盘的气体因粘度而减速而达到高温,散发出大量辐射光,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 虽然这些吸积盘(不会比太阳系大多少)比它们整个宿主星系小得多,但它们的亮度常常超过整个星系其他部分的亮度。吸积盘的光并不是恒定的,由于某种未知的物理过程,光在数小时到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显示出“闪烁”。 “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观察到的闪烁与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之间可能的关系,但结果尚无定论,有时还存在争议。”Burke表示。 此项研究中,该团队测量了 67 个得到仔细观测的活跃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的辐射光通量变化,来确定亮度波动明显变小的时间尺度(被称为“阻尼”时间尺度)。他们发现,该时间尺度与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人员随后将结果与吸积的白矮星进行了比较,发现白矮星也存在同样的时间尺度与质量的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闪烁的光是黑洞“进食”过程中的随机波动。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测量作为时间尺度函数的可变性的力量来量化这种闪烁模式。 “过去,测黑洞质量需要光谱学。但这种测量起来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对小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不是很亮。通过光学观测望远镜,比如鲁宾天文台,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光度曲线来测量各种正在吸积的黑洞的质量。”Burke表示。 对于吸积的超大质量黑洞,光的变化模式从短时间尺度变为长时间尺度。这种模式的转变发生在一个特征时间尺度上,对于质量更大的黑洞来说,该时间尺度更长。 “这些结果表明,吸积过程中光的闪烁是普遍的,无论其中心是超大质量黑洞还是质量较轻的白矮星。”沈悦表示。 有一种黑洞叫做中等质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它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0到100000倍。人们预计在宇宙历史中有大量中等质量黑洞形成,它们可能为之后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必要的种子。然而,从观察上看,这种黑洞让人难以捉摸。只有一种确认的中等质量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50倍。它是由两个质量较小的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辐射偶然发现的。 “我们希望此项研究能够用于发现一个正在增长的中等质量黑洞——它是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中间缺失的一环。”Burke表示。 “这种新的测量方法非常实用。即将会有大量的天文数据,我们可以用来在未来5 - 10年进行大量的测量。”沈悦表示。(2023 年底,智利鲁宾天文台将开启观测,并收集数十亿个物体的闪烁数据。) 提及了解黑洞对人类的意义,沈悦表示,“首先,我认为这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天性,了解宇宙的运作(黑洞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神秘的物体之一)。第二,通过了解黑洞相关的过程,我们可以增加其他实用知识,例如,能量是如何在极端的重力、温度和密度的环境中产生的。”
地面通信那么方便,为何物联网还要连卫星?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15日消息,据外媒IEEE Spectrum报道,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集成电路研究所(Fraunhofer IIS)通过GEO(高轨道)卫星成功测试了其地面物联网技术mioty(大规模物联网)。 此外,美国卫星创企Swarm建造物联网专用卫星群的计划已获得足够的成功,然后前不久该公司被马斯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SpaceX收购。 IEEE Spectrum副主编迈克尔·科齐尔(Michael Koziol)认为,这些都说明了物联网和卫星在某些方面是彼此更好的匹配选择。 一、卫星物联网是最后的连接手段 对许多人来说,“物联网”一词会让人想到智慧城市的成就,比如带有交通摄像头和空气质量传感器的路灯或自己家中的联网设备。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从没想使用卫星连接任何这些设备?答案是不需要。这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尝试。 然而基于卫星的物联网网络产业仍在蓬勃发展,尽管在很多方面,它就像卫星宽带一样,是那些没有其他连接选择人的最后手段。 科齐尔提到:“在我们讨论为什么人们对于使基于卫星的物联网工作如此感兴趣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当你手边有Wi-Fi时,不要试图让一个卫星物联网连接去工作。” Swarm的CTO本·朗米尔(Ben Longmier)说:“我们甚至会将这些告诉我们的潜在客户,有时候我们会失去几位客户。我们总是说,看,如果你有Wi-Fi和手机,你还是用这个吧,没有问题。” Fraunhofer IIS的系统设计小组经理弗洛里安·莱斯卡(Florian Leschka)谈道:“只要你有地面基础设施(terrestrial infrastructure),就用那个。这样总是更便宜,运转更好,更容易控制。” 不过在两种情况下,朗米尔和莱斯卡都指出这时候卫星非常适合物联网网络。 二、两种情况下,适合选用卫星进行网络连接 第一种情况可能更明显,如果无论地面基础设施存在在哪里,它都是更好的选择,那么物联网网络的卫星连接非常适合在地面网络不存在或无法存在的地方,提供服务。 例如,人们考虑在穿越太平洋的货物集装箱上配备的跟踪设备时,那里没有5G网络,监控从中国运往加州的集装箱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卫星。农业网络和监测环境健康的网络也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情况是存在地面基础设施覆盖,但必须跨越A点和B点之间的多个网络。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卡车运输等物流领域。 例如,在几个欧洲国家之间运输的卡车司机通常需要向沿途的多家运营商付费,以确保服务的连续性。 朗米尔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客户会恳求我们:‘请让我们使用你们的服务。’我们在手机领域中,但情况糟糕的是,我们不得不削减所有的手机业务,我们只是不想处理物流问题。” 许多物联网网络都属于莱斯卡所说的“智能计量”范畴。这些网络上的设备定期传输小块数据,如状态更新、测量等等。虽然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蜂窝网络或Wi-Fi进行完美传输,但也有一些专门针对物联网网络的无线标准。 更重要的是,这些标准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地面网络,但非常适合卫星网络。 例如,Swarm在其卫星星座中使用远距离无线电(LoRat)通信技术。Fraunhofer工程师最近还演示的mioty可以在LEO(低轨道)卫星之间进行传输,重要的是展示了物联网技术甚至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就能发挥作用。 莱斯卡说,通过卫星进行的mioty是开箱即用的。 三、物联网低功耗、抗干扰是卫星所需品质 这些物联网技术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被设计成低功耗的,因此物联网设备上的电池不会在每次传输时耗电过多。它们也往往是长期的,以减少部署大规模物联网项目时所需的其他基础设施的数量。 而且它们通常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因为如果有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设备在传输信息,这些信息是不能互相混淆的。作为一种权衡,它们通常不支持高数据速率,这对于许多物联网网络的智能计量需求来说是一个公平的让步。 这些恰好也是卫星所需要的品质。更低的功率传输不仅不会很快耗尽机载电源,而且从一开始就减轻了卫星对更大、更笨重的动力系统的需求。 卫星对远距离信号的需求应该不足为奇,因为即使是低地球轨道中最低轨道上的卫星仍然距离地面160公里。地球大气层的不同层(以及下雨等条件)可能会对该距离上的信号造成严重破坏。 卫星的进步只是通过将物联网技术纳入轨道来加速开辟的可能性。这些进步中最主要的是立方体卫星(CubeSat)革命,它缩小了卫星结构并使其标准化。 朗米尔说:“当我们有4个人的时候,我们设计了所有的卫星,到发射时,我们大约有10个人。在我们开始之前的5年,这是不可能的。” 很可能会有更多的进步来降低卫星物联网的进入壁垒。一种可能是光通信。转换成激光传输信号将使新的和现有的运营商,从需要获取昂贵的无线电频谱中解放出来。 朗米尔谈到:“我认为获得频谱是运营太空通信业务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这有多难,我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商业计划。我对这些不确定。” 目前,即使物联网进入太空也不足以完全克服一些障碍。但如果天基物联网网络继续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些兴趣也可能成为最终消除这些障碍的动力。 结语:卫星物联网或会形成更大范围互联覆盖 卫星物联网可以和地面物联网形成互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海上、沙漠或地面基站建设困难的地方,使用卫星物联网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公司在研究卫星物联网,或已经商业化,例如国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进行的“行云工程”、Swarm公司构建的卫星网络。 随着卫星物联网工程的不断增多,应用也会更加常见,人们可以期待一下未来更广阔的互联。
3年规模翻7倍统治 5G、IoT时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深度报告 | 智东西内参
随着 5G、IoT 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以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碳化硅(SiC)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有望快速崛起。其中,GaAs 是手机 PA和 Switch 的主流材料,在 5G 时代仍占有重要地位,据集邦咨询预测,2023 年中国手机砷化镓 PA 市场规模达到 57.27 亿美元。再者,以 VCSEL 为代表的光电器件可用于 3D 感知、LiDAR 等新应用场景,未来亦将成为 GaAs 增长新的驱动力。 GaN 高频性能突出,是 5G基站与数据中心器件的关键材料,并有望率先在快充领域大放异彩,Yole 预计 2023 年全球 GaN 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13 亿美元。此外,5G 终端大用量规模与技术创新将为 GaN 射频前端带来红利,Yole 预计到 2025 年,GaN 射频器件将以 55%的占有率取代当前硅基 LDMOS 第一的市场地位。 目前 SiC 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充电桩等大功率场景,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19 年 SiC 功率器件市场规模约 6.1 亿美元,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快速崛起与光伏发电等“新基建”项目的需求驱动,2025 年 SiC 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30.4%。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国海证券的报告《化合物半导体风起云涌,大势所趋大有可为》,详解GaAs、GaN、SiC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应用领域和产业现状。 原标题: 《化合物半导体风起云涌,大势所趋大有可为》 作者: 吴吉森 等 一、空间不断拓展,化合物半导体大有可为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产品生产制造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可以根据半导体产品制造过程分为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其中制造材料主要是制造硅晶圆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的芯片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材料,封装材料则是将制得的芯片在封装切割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 2015 年至 2019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材料销售规模由 240 亿美元增长到 29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5.11%。未来,在半导体芯片工艺升级、芯片尺寸持续小型化,以及全球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品种和性能不断迭代升级的影响下,半导体制造材料在材料销售规模的占比预计将持续提高。 ▲2015-2019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规模 ▲半导体材料特性对比 半导体衬底材料包括硅材料和 GaAs、SiC、GaN 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凭借成熟制程及较低成本的优势,第一代硅质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元器件已成为了电子电力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硅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使用范围最广、市场占比最大的衬底材料。但硅质半导体材料受限于自身性能,无法在高温、高频、高压等环境中使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因此崭露头角。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拥有高电子迁移率、直接能隙与宽能带等特性,恰好符合半导体产业发展所需,随着材制备技术与下游应用市场的成熟,以 GaAs、SiC、GaN 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衬底材料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应用场景 现阶段,全球 95%以上的半导体芯片和器件是用硅片作为基础功能材料而生产的。硅片占整个半导体材料市场的 35%左右,市场空间约为 80 亿美元,硅基芯片市场规模高达 4000 多亿美元。然而,随着物联网、5G 时代的到来,以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正快速崛起中。据半导体行业观察的数据,2018 年 GaAs、GaN 与 SiC 的产业销售额分别约为 3500 亿元、238 亿元和 64 亿元,化合物半导体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国内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市场拥有巨大增长空间,倒逼上游材料端发展。据赛迪顾问统计,2019 年国内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达到 86.29 亿元,增长率为99.7%,到 2022 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有望冲破 608.21 亿元,增长率为 78.4%。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新基建”项目,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国内在 5G 通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化规模等方面处于国际优势地位,下游应用需求强劲将促进国内上游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半导体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2018 年三大主要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销售额 ▲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 第三代半导体行业是国内“新基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引发科技变革并重塑国际半导体产业格局。“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国家 2030 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也已明确提出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方向,涉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各研发项目均按照进度要求完成启动等工作,项目部署涵盖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和光电应用多个领域,紧贴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和进程,在新能源汽车应用、电网应用前沿研究、光伏逆变器、小型化电源、农业应用、健康医疗应用、光通讯、紫外应用、激光应用、智慧照明等多个热点发挥了引导作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0 年度立项项目清单(第三代半导体相关) 目前,国内对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投资热情势头不减。据 CASA Research 不完全统计,2020 年共 24 笔投资扩产项目(2019 年 17 笔),已披露的投资扩产金额达到 694 亿元(不含 GaN 光电子),较 2019 年同比增长 161%。分材料看,SiC 投资 17 笔,涉及金额 550 亿元;GaN 投资 7 笔,涉及金额 144 亿元。分环节看,衬底环节投资 12 笔(主要为 SiC 衬底),涉及金额 175 亿元;器件/模块环节投资 15 笔,涉及金额 520 亿元。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与“新基建”的引领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将成为未来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 GaAs:立足射频前端应用 作为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GaAs 具有宽禁带、高频、高压、抗辐射、耐高温及发光效率高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LED、光伏、卫星导航等领域。在微电子领域,GaAs 广泛应用于微波通信射频、消费电子射频领域(PA 和 Switch)等;在光电子领域,GaAs 则用于 LED、激光VCSEL、太阳能等领域。 GaAs 产业链包括晶圆(衬底、外延片),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测、下游应用等环节。GaAs 产业最上游为衬底制造,其次为关键材料 GaAs 外延片,具体工艺包括 MO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及 MBE(分子束磊晶法)GaAs磊晶技术;中游为晶圆制造及封测等;下游则为手机、无线区域网路制造厂以及无线射频系统商等,整个产业链除晶圆制造外,设计与先进技术主要仍掌握在国际 IDM 大厂中。 ▲GaAs 产业链及主要企业 从 GaAs 产品来看,GaAs 产品以手机射频 PA 为主。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于 GaAs的射频器件市场受到不小震荡。据集邦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 GaAs 射频器件市场规模为 65.80 亿美元,较 2019 年有小幅下滑。 2012-2018 年,中国 GaAs 元器件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期。中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下游应用市场广阔。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2024 年,中国GaAs 元器件市场 CAGR 在 15%左右,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同期增速,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到 2024 年,中国 GaAs 元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51.3 亿元。 ▲2020 年全球 GaAs 射频器件市场规模小幅下滑 ▲ 2019-2024 年中国 GaAs 元器件市场规模 GaAs 衬底的下游应用主要应用于射频(47%)、LED(42%)、激光二极管(10%)三大领域。其中,以半绝缘型 GaAs 为主的射频应用占比最高,主要应用于手机 PA、Switch、基站射频等方面;其次为 LED,以半导体型 GaAs 材料为主。据Yole Development 统计,GaAs 晶圆的整体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的 2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超过 3.48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0%。 ▲GaAs 衬底各类应用占比 ▲ 2019-2025 年 GaAs 晶圆市场规模应用拆分 手机市场已成为GaAs器件发展的一大动力。4G时代手机端PA的工艺以CMOS和 GaAs 为主。由于 5G 通讯对频率、功率与效率的要求更高,对 PA 的性能要求也相应提高。GaAs 的高线性度和高输出功率特性满足 5G 设备对低延迟超高速的需求,使 GaAs 成为射频前端模组中 PA 材料的理想选择。 同时,5G 技术对 PA 的需求量至少是 4G 对 PA 的需求量的 2 倍,从而增加了 RF 前端的总功率放大器面积和功率放大器数量,带动 GaAs 晶圆和芯片的出货量增加。 5G 时代 GaAs 仍将主导智能手机 PA 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RF 一直作为 GaAs晶圆市场的成长驱动力。据 Yole Development 数据,2019 年 RF 占 GaAs 晶圆市场总量的 33%和市场价值的 37%,占 GaAs 外延片市场的 67%。5G 时代 sub6GHz 频段中,GaAs HBT 仍是 PA 的最重要的技术;5G 新增毫米波频段,GaAspHEMT 则为重要的技术路线。 据 Yole Development 估计,射频 GaAs 芯片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的 28 亿美元左右增长至 2025 年的 36 亿美元以上。由于在5G 时代单部手机中 PA 的数量和单价都比 4G 时代有大幅的提升,据集邦咨询预测,中国手机 GaAs PA 市场将从 2019 年的 18.76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57.2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9.17%。 ▲智能手机 PA 主导 GaAs 芯片市场(百万美元) ▲中国智能手机 GaAs PA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以 VCSEL 为代表的光电子领域将成为 GaAs 增长的驱动力之一。VCSEL 是一种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可用作光纤通信和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发射器。与传统发射激光器相比,VCSEL 具有较小的原场发散角、调制频率高且易于实现大规模阵列及光电集成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光通信、3D 传感、面部识别、车载激光雷达等场景,且短期内不易被其他技术取代。随着手机 3D 面部感应渗透率提高、大容量光纤通信激光器的需求拉动,据 Yole Development 统计数据,全球VCSEL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1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7亿美元,CAGR达 18.4%。 ▲2020-2025 年 VCSEL 市场 CAGR 达 18.4% 移动和消费领域的 3D 应用蓬勃发展。2017 年以前 VCSEL 市场主要由数据通信应用驱动。自苹果率先将 VCSEL 解决方案应用于 iPhone 的 Face ID 模块之后,VCSEL 市场驱动力逐渐被 3D 传感所取代。2017 年,iPhone 中共装配了4100 万件 VCSEL,2020 预期将有超过 3.25 亿件 VCSEL 被安装在 iPhone 中。 安卓系厂商也在其智能手机的正面应用 3D 传感模块进行人脸识别。除人脸识别功能外,3D 传感也被应用于后置摄像头以满足摄像功能提升的需求。YoleDevelopment 统计显示,2020 年移动设备中的 3D 传感约占 VCSEL 总市场规模的 75%,预计 2025 年达到 21 亿美元的规模。从竞争格局来看,Lumentum 作为苹果的主要供应商,2020 年市占率达 68%,具有明显领先地位。 ▲消费电子领域的 3D 传感占总规模的 75% ▲ 2019 年 VSCEL 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GaAs 产业链环节以欧美、日本和台湾厂商为主导。从 GaAs 外延片生产环节来看,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前四大 GaAs 外延片厂商为英国厂商 IQE、台湾地区厂商全新光电、日本厂商住友化学与台系厂商英特磊,分别占市场的 54%、25%、13%、6%,CR4 高达 98%。在 GaAs 晶圆制造环节,台系代工厂稳懋一家独大,占据了 GaAs 晶圆代工市场的 71%份额,其次为台湾地区的宏捷(9%)与美国的 GCS(8%)。 ▲全球 GaAs 衬底材料市场格局 ▲全球 GaAs 晶圆制造(IDM+代工)格局 从竞争格局来看,GaAs 器件市场参与者较多,多为美国、日本与台系厂商,其中美国厂商占据前三地位,Skyworks 以 30.7%的市占率成为行业领导者,其次为 Qorvo(28%)与 Avago(7.4%)。中国企业起步晚,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弱。 从全球 GaAs 晶圆代工角度看,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全球 GaAs 器件市场主要参与者中,美国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75%,占有明显优势。从 GaAs晶圆代工格局来看,台系厂商稳懋占龙头地位,市场份额达 72.7%,GCS 以约8.4%的市占率居于第二。 ▲GaAs 器件(PA 为主)市场格局 ▲全球 GaAs 晶圆代工格局 三、 GaN: 5G 器件关键材料 氮化镓(GaN)是由氮和镓组成的一种半导体材料,因为其禁带宽度大于 2.2eV,故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N 材料作为微波功率晶体管的优良材料与蓝色光发光器件中的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半导体,是目前全球半导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与传统半导体材料硅相比,由于 GaN 禁带宽度是硅的 3-4 倍、热导率是硅的 2 倍,使得 GaN 器件可在 300℃以上的高温下工作,能够承载更高的能量密度,可靠性更高;其击穿场强比硅高 10 倍,使得器件导通电阻减少,有利于提升器件整体的能效;饱和电子迁移速度是硅的 2-4 倍,因此允许器件更高速地工作。GaN 器件在光电子、高温大功率器件和高频微波器件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GaN 优异特性 GaN 外延片可分为同质外延片与异质外延片。在 GaN 单晶衬底上生长的 GaN为同质外延片,以 GaN 单晶材料作为衬底可以大大提高外延膜的晶体质量,降低错位密度,提高器件工作寿命。但由于 GaN 材料硬度高,熔点高,衬底制作难度高,位错缺陷密度较高导致良率低,技术进步缓慢。因此 GaN 晶圆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GaN 厚膜衬底的应用受到限制。 除了同质外延片外,GaN 还可以生长在其他衬底材料上,称之为异质外延片。目前常用的衬底材料包括蓝宝石、SiC、硅与金刚石。其中蓝宝石 GaN 只能用来做 LED;硅基 GaN(GaN on Si)可以做功率器件和小功率的射频器件;碳化硅基 GaN(GaN on SiC)可以制造大功率 LED、功率器件和大功率射频芯片。GaN on SiC 和 GaN on Si 是未来的主流技术方向。 ▲GaN 优异特性 GaN 器件产业链各环节依次为:衬底、材料外延、器件设计与制造及下游应用。目前产业以 IDM 企业为主,但是设计与制造环节已经开始出现分工。在上游衬底方面,GaN 衬底大部分由日本公司生产,包括住友电工、三菱化学等。其中,住友电工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 90%。GaN 外延片相关企业主要有比利时的EpiGaN、英国的 IQE、日本的 NTT-AT。GaN 器件设计厂商方面,美国的 EPC、MACOM、Transphom,德国的 Dialog 等为主要参与者。IDM企业中日本的住友电工与美国的 Cree 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均超过 30%。 ▲GaN 器件产业链及主要企业 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 GaN 衬底市场的主要份额。2019 年亚太地区占全球 GaN衬底市场的 36.34%。由于 GaN 终端应用日益普及,Transparency MarketResearch 预计,2019 至 2027 年亚太地区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除亚太地区外,北美与欧洲地区也成为GaN衬底的重要市场,2019年分别占有28.18%、23.94%的市场份额,GaN 在汽车行业中应用为北美与欧洲两个地区的 GaN 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 GaN 主要应用于射频器件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制造。2019年,射频 GaN 的市场规模占 GaN 器件整体规模的比重达 91%,电力电子 GaN 市场规模仅占 9%。2019 年国内 GaN 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据 CASA 初步统计,2019 年国内 GaN 微波射频产值规模近 38 亿元,同比增长 74%。未来随着 5G商用的扩大,现行厂商将进一步由原先的 4G 设备更新至 5G。5G 基站的布建密度高于 4G,而基站内部使用的材料多为 GaN 材料,赛迪顾问预计,到 2022 年国内 GaN 衬底市场规模将达到 5.67 亿元。 ▲2019 年 GaN 市场份额(按地区) ▲国内 GaN 微波射频产业产值持续上升 GaN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更高的禁带宽度,是迄今理论上电光、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材料体系,下游应用包括微波射频器件(通信基站等),电力电子器件(电源等),光电器件(LED 照明、激光等),其中光电器件仍是 GaN 的主要应用方向。目前 GaN 器件多应用于军工电子,如军事通讯、电子干扰、雷达等领域;在民用领域,GaN 主要被应用于通讯基站、功率器件等领域。 据 YoleDevelopment 数据,2019 年全球 GaN 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 1996.4 万美元,预计 GaN 市场将在 2025 年达到 6.8 亿美元以上,CAGR 高达 80.04%。随着 5G时代的到来,5G 基站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大幅度带动 GaN 射频与功率器件市场,GaN 在快充等电源控制方面的应用也成为的新的需求增长点。 ▲2019 年国内 GaN 行业需求分布 ▲ 2025 年全球 GaN 功率器件规模达 6.8 亿美元 5G 终端蓄势待发,大用量规模与技术创新为射频前端带来红利。2020 年,5G已经进入商用部署的快车道。IDC 预计 2020 年,中国 5G 连接终端用户将超过2 亿,VR/AR 等虚拟现实市场也将在未来三年呈现爆发增长的态势。Qorvo 表示在未来 10 年内,5G 终端将会成为手机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5G 需要满足行业海量物联网设备的通信需求。在人与人的连接场景之外,连接技术与行业数字化场景的融合也将成为 5G 通信发展的新机遇。IDC 预测,到 2024 年全球物联网的联接量将接近 650 亿,是手机联接量的 11.4 倍,以 5G 为代表的蜂窝物联网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5G 时代 GaN 射频市场占比进一步上升,未来将不断占领 LDMOS 市场空间。5G 时代高速增长的数据流量使得调制解调难度不断增加,需要的频段越来越多,对射频前端器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在射频前端应用中,硅基 LDMOS器件和 GaAs 仍是主流器件。通常来说,LDMOS 适用于 3.5GHz 以下的应用,GaAs 适用于 40GHz 以下的场景,但器件尺寸较大。GaN 在高频环境下能够保持高功率输出,可以有效减少晶体管的数量,从而缩小器件尺寸。 从电压角度来看,LDMOS 的工作电压约为 6V,GaAs 为 10V,GaN 可以工作于 28V 或更高的电压,工作性能优于 LDMOS 与 GaAs,潜在市场空间巨大。据 YoleDevelopment 数据,2015 年射频功率放大器市场中,LDMOS 市场有率为第一,占比约为 50%,GaN 射频器件约占 20%,预计到 2025 年,GaN 射频器件将以55%的占有率取代 LDMOS 第一的市场地位,LDMOS 市场占有率则下降至11.8%。GaN 发展势头良好,5G 时代中 GaN 射频器件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上升。 ▲2019-2024 年全球连接规模预测 5G 基站射频系统非常复杂,GaN 器件的小尺寸、高效率和大功率密度等特点可实现高集化的解决方案。5G 射频系统需要使用高载波频率和宽频带的新技术,包括载波聚合、Massive MIMO 等,GaN 在性能、体积、重量以及效率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使其成为高射频、大功耗应用的技术首选。 以 Qorvo 的 MIMO天线为例,与锗化硅基 MIMO 天线相比,GaN 基 MIMO 天线功耗降低了 40%,裸片面积减少 94%,成本降低 80%。据 Qorvo 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用于Sub-6GHz 频段的 M-MIMO PA 器件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35%,用于 5G 毫米波频段的射频前端模块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19%。 ▲GaN 在基站应用中的市场规模(亿美元) 通信基站应用领域中,GaN 是未来最具增长潜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之一。5G基站是“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底国内已建成全球最大 5G 网络,累计建成 5G 基站 71.8 万个,推动共建共享 5G 基站33 万个。宏基站建设将会拉动基站端 GaN 射频器件的需求量。 由于 5G 基站天线采用 Massive MIMO 技术,天线和 RRU(射频拉远单元)合设,组成 AAU。假设 Massive MIMO 天线为 64T64R,则单个宏基站天线数量为 192 个,放大器数量为 192 个。考虑到 5G 基站的建设周期,拓墣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3 年基站端 GaN 射频器件规模达到顶峰,达到 112.6 亿元。 ▲中国 5G 宏基站 PA 市场测算 ▲2019-2024 年宏基站 PA 使用量预测 ▲ 2019-2024 年基站端 GaN 射频器件规模及预测 5G 小基站布局带动 GaN 射频器件规模增大。5G 的高传输速度和广覆盖将需要搭建更多更复杂的基站,大量的毫米波微基站、Sub-6GHz 微基站对于 GaN 器件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由于小基站不能对宏基站造成干扰,故频率较宏基站更高,GaN 射频器件成为不二之选。 据赛迪智库测算数据,中国 5G 网络小基站需求约为宏基站的 2 倍,即需要 1000 万站小基站。按照每个小基站需要 2 个放大器,小基站建设进度落后宏基站 1 年测算,拓墣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4 年基站端 GaN 射频器件规模达到峰值,市场规模可达 9.4 亿元。 ▲中国 5G 小基站 GaN 射频器件市场规模预测 ▲中国 5G 小基站 PA 市场测算 数据中心电源效率要求提升,GaN 的市场前景明朗。随着网络、云计算的发展,新物联网设备和边缘计算需求的激增,数据中心重要程度逐渐凸显。受新冠疫情影响,Gartner 调查显示,2020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支出同比下降了 10.3%,约 60%的新数据中心设施建设受阻。但疫情导致的远程工作比例提高,实际上数据中心处理的数据量有大幅增长,能源效率与功率、数据密度的需求持续提升。 GaN 技术使得电源体积进一步缩小,从而允许在同一机架空间中添加更多的存储和内存,并使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由 30 瓦/立方英寸提升至 50-60 瓦/立方英寸甚至更高,即无需实际构建更多的数据中心即可增加数据中心的容量。2023年欧盟将提高对数据中心电源效率的要求,将进一步促进 GaN 在数据中心中的使用。Gartner 预计 2021 年全球最终用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支出将以 6%的增速达到 2000 亿美元。 ▲2019-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支出金额 GaN 电源市场成长动力十足。随着多端口适配器的兴起,OEM 厂商将推出更多GaN 充电器。凭借设备设计、性能等要求的提高,GaN 充电器满足了便携、快充等不断发展的客户需求,并逐渐转变为主流标准。从技术角度分析,采用 GaN技术的充电器外形尺寸可比传统的基于硅的充电器减少 30-50%,整体系统效率可提升至 95%,在相同尺寸和相同输出功率的情况下,充电器外壳温度将比传统充电器更低。 此外,GaN 充电器可以使用较小的变压器和较小的机械散热器,因此整体重量可减少 15-30%。Yole Development 预测,2019 年 GaN 电源目标市场约为 9000 万美元,2021 年将达到 1.6 亿美元,而在 2022 年将增长到 2.4亿美元。2020 年美国 CES 展会中,参展的 GaN 充电器数量已经多达 66 款,涵盖了 18W、30W、65W、100W 等多个功率段,GaN 充电器市场迎来爆发期。 ▲2019-2022 年 GaN 电源市场营收增速较快 音频设备为 GaN 器件应用新亮点。音频是一个拥有众多细分市场的庞大的市场,从专业音响,家庭音响到便携音响的所有细分市场中,高质量音频均为首要评判标准。引入 GaN D 类放大器的音频系统能在不需要牺牲声音质量的前提下,以更小更轻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功率和更多的通道,满足消费者市场对出色音质的追求。2020 年,GaN System 发布了一款为高音质 12V 音频系统开发的参考设计, 该参考设计有两个通道,每通道(8 欧姆负载)Class-D 音频放大器支持 200 瓦功率,允许 12V 电源升压到 18V 给音频系统供电,并支持+-32V 输出。 GaN 器件使用,在保证音质的前提下,将这款 400 瓦音频产品的成本和功率输出能力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Semiconductor Digest 认为,到 2021 年底,音频市场会有更多品牌配备 GaN 音频放大器和配套电源,对高质量音频的需求正在推动 D类音频放大器市场的增长。BCC Research 数据显示,全球 D 类音频放大器市场将从 2020 年的 24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35 亿美元,2020-2025 年 CAGR为 7.7%。 ▲高质量音频的需求推动全球 D 类音频放大器市场 GaN 下游应用行业拥有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这些公司包括恩智浦、英飞凌、GaNSystem、Efficient Power、Qorvo、Cree 等。全球 GaN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在销售、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密切合作显示出协同效应。 GaN 衬底供应商也通过与同行以及各种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来扩大规模,以建立自己在全球市场的参与者地位。意法半导体在 2018 年与 CEA-Leti 展开功率 GaN 合作,主要涉及常关型氮化镓 HEMT 和氮化镓二极管设计及研发,并于 2020 年 3 月收购法国 GaN创新企业 Exagan 公司的多数股权;2018 年,Cree 收购了英飞凌的 RF 部门成为了全球最大的 GaN 射频器件供应商;国内企业闻泰科技 2019 年以 268 亿元成功收购行业内唯一量产交付客户 GaN FET 产品的化合物功率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成为国内首家世界级 IDM 半导体公司。 ▲GaN 射频器件市场格局 ▲ GaN 功率器件市场集中度较低 四、 SiC:高温大功率材料首选 碳化硅(SiC)由硅元素与碳元素组成,是原子的复合体,其物理特性取决于晶体中碳、硅原子的排列结构,性能差异主要取决于硅和碳原子的相对数目,以及原子排列的不同结构。目前已发现的 SiC 同质异型晶体结构有 200 多种,其中六方结构的 4H 型 SiC(4H-SiC)具有高临界击穿电场、高电子迁移率的优势,是制造高压、高温、抗辐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优良半导体材料,也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商品化程度较高、技术较为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SiC 功率器件的研发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目前已成为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开发的主流,产业链主要包含单晶材料、外延材料、器件、模块和应用这几个环节。SiC 单晶材料主要分为导通型衬底和半绝缘衬底两种。SiC 晶片通常作为衬底,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晶片上淀积一层单晶形成外延片。 其中,在导电型 SiC 衬底上生长 SiC 外延层制得的 SiC 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功率器件,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半绝缘型 SiC 衬底上生长 GaN 外延层制得的 SiC 基 GaN(GaN on SiC)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微波射频器件,应用于 5G 通讯、雷达等领域。 与第一代半导体硅晶片类似,第三代半导体 SiC 晶片向大尺寸方向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下游对 SiC 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 8 英寸 SiC 晶片尚未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6 英寸 SiC 晶片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导通型 SiC 衬底材料方面,作为制造 SiC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基材,根据 Yole Development 统计,2017 年 4英寸导通型 SiC 晶圆市场接近 10 万片;6 英寸导通型 SiC 晶圆供货约 1.5 万片;预计到 2020 年,4 英寸导通型 SiC 晶圆的市场需求保持在 10 万片左右,单价将降低 25%;6 英寸导通型 SiC 晶圆的市场需求将超过 8 万片。 半绝缘型 SiC衬底方面,当前主流半绝缘衬底的产品以 4 英寸为主。Yole Development 预计,到 2020 年,4 英寸半绝缘衬底的市场保持在 4 万片,而 6 英寸半绝缘衬底的市场迅速提升至 4-5 万片;2025-2030 年,4 英寸半绝缘衬底逐渐退出市场,而 6英寸晶圆将增长至 20 万片。 ▲全球导通型 SiC 晶圆材料市场预估 ▲全球半绝缘 SiC 晶圆材料市场预估 全球 Si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企业处于龙头地位。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19 年 SiC 功率器件市场规模约 6.1 亿美元,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较大需求的驱动,2025 年全球 SiC 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30.4%。 ▲SiC 电子电力器件产业链相关厂商 ▲全球 Si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 SiC 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方向明确。国内 SiC 晶体、晶片领域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起步,在行业发展初期受到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的限制,未进入工业化生产。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国内 SiC 晶片产业发展大幅提速。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 SiC单晶片行业市场规模为 34.09 亿元,较 2017 年的 34.15 亿元小幅下滑 0.18%。 目前国内 SiC 产品 80%左右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以天科合达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企业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实现了设备研制、原料合成、晶体生长、晶体切割、晶片加工、清洗检测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有能力为下游外延器件厂商稳定提供高品质 SiC 晶片,为 SiC 下游厂商实现进口替代提供了条件。未来伴随国内新能源汽车、5G 通讯、光伏发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 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 SiC 材料产业规模和产业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8 年中国 SiC 单晶片市场规模小幅下降 ▲ 国内 SiC 产品 80%左右依赖进口 与 GaN 相比,SiC 拥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更成熟的技术,适用于 1200V 以上的高温大电力领域,多制作用于高压、高温、高频、高抗辐射的大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极端环境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 Yole Development 的数据,2017-2023 年 SiC 功率器件的CAGR 将超过 30%,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是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应用场景。 ▲SiC 功率器件各应用市场规模(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领域是 SiC 功率器件应用推广的主要驱动力。SiC 大量运用在DC-DC 转换器、牵引逆变器、车载充电器等方面。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SiC 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激增,据 Yole Development 数据显示,2018 年,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中 SiC 市场规模约为 1.13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 SiC 市场规模达到 9.46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9%。 20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 SiC 二极管和晶体管市场规模 2600 万美元,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5700 万美元。DIGITIMES Research 预计到 2025 年,电动汽车用 SiC 功率半导体将占SiC 功率半导体总市场的 37%以上,高于 2021 年的 25%。 ▲2018-2024 年新能源汽车 SiC 市场规模 ▲新能源汽车 SiC 二极管、晶体管市场规模 在光伏发电应用中,基于硅基器件的传统逆变器成本约占系统 10%左右,却是系统能量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使用 SiC MOSFET 或 SiC MOSFET+SiC SBD 的功率模块的光伏逆变器,能使转换效率 从 96%提升至 99%以上,能量损耗降低 50%以上,设备循环寿命提升 50 倍,从而缩小系统体积、增加功率密度、延长器件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高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和低成本是光伏逆变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在组串式和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中,SiC 产品预计会逐渐替代硅基器件。 目前,全球 SiC 半导体产品中,70%-80%来自美国公司。以导电型产品为例,据 Yole Development 统计,美国占有全球 SiC 晶片产量的 70%以上,仅 Cree公司就占据一半以上市场额,剩余份额大部分被日本和欧洲的其他 SiC 企业占领;欧洲在 SiC 衬底、外延、器件以及应用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日本是设备和模块开发方面的领先者。近年 SiC 器件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国外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据CASA统计,全球SiC器件领域主要玩家包括Infineon、Cree、Rohm、ST,四家合计占据 90%的市场份额。 ▲导电型 SiC 晶片厂商市场占有率 智东西认为,在面板领域,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LCD市场半壁江山,OLED面板也在快速追赶三星、LG等公司。不过在驱动IC上,国内占有率不足1%。好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内有多家驱动IC企业已经加强了自研。而且,显示驱动IC的主流工艺最高的也不过28nm工艺,这些工艺国内代工厂都已经量产,着国内企业加速新产品的研发,突破高端产品,国内显示IC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三星Galaxy Z Fold3看点汇总:三项重大更新让折叠屏更好用
8月11日晚,三星举办发布会正式推出了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折叠屏手机。 毫无疑问,三星目前是折叠屏手机赛道的绝对领导者,那么此次这款折叠屏旗舰手机会给消费者带来哪些惊喜呢? 按照惯例,先来介绍配置和参数。 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手机采用骁龙888,内存12GB,存储256/512GB,电池容量4400mAh,支持25W有线快充。 对于一款旗舰手机来说,这样的配置参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不过折叠屏手机还有许多参数之外的亮点可供挖掘。 相较于上一代产品,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手机有几处较大升级,比如首次支持IPX8防水等级、首次支持S Pen手写笔、首次引入屏下摄像头技术等。 这三大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折叠屏手机的短板。 首先来说升级IPX8防水等级的意义。 一般来讲,折叠屏手机因为存在机械结构设计,铰链部分的缝隙无可避免,也很难在折叠后做到完全闭合,这就容易导致灰尘、碎屑、液体容易进入到设备内部导致损坏。 另外,这一代的三星折叠屏手机采用了更为坚固的新型“装甲铝”材质,并搭配超坚韧的康宁大猩猩Victus玻璃,可以帮助用户在日常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划痕和刮擦造成的损伤,进一步提升产品可靠性。 在过去,较低的产品可靠性加上高昂的维修成本,让折叠屏手机变成了必须小心翼翼呵护的“花瓶”。 而支持IPX8防水等级和采用更坚固材质,不仅仅是三星GalaxyZ系列旗舰手机精湛工艺的升级,更是用户安全感的升级。 再来说说支持S Pen手写笔的意义。 消费者买折叠屏手机到底图什么?笔者认为,其实图的是那块能够伸展的屏幕,尤其是伸展后大屏幕完全可以当作平板电脑来使用,增强智能手机的实用性。但遗憾的是,过去折叠屏手机并没有利用好这块大屏幕来释放生产力。 而此次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支持S Pen手写笔后,折叠屏手机在展开后终于更像平板电脑了,而不是大号手机。 S Pen手写笔主要就是搭配折叠屏手机内屏来使用,比如在视频会议时同时记录笔记、批注文件等。 三星S Pen手写笔一直是业内佼佼者,拥有独树一帜的手写体验,而在折叠屏手机应用上,S Pen采用了可伸缩笔尖的特殊设计、压感控制技术,书写交互更舒适,也能更好地保护内部主屏,另外书写延迟也更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三星Galaxy Z Fold 3 5G只能搭载专用的S Pen手写笔使用,普通手写笔会损伤其屏幕。 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手机支持的S Pen手写笔需要单独购买,海外价格是49.99美元(约合人民币323元),S Pen Pro的价格是9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47元)。 国内售价暂时还未公布,预计会比海外版本便宜不少,可以期待一下。 支持手写笔功能后,三星Galaxy Z Fold 3 5G手机的生产力确实被释放了少许,但也仅仅是少许。令人遗憾的是,在发布会上,三星并没有强调折叠屏手机APP适配生态方面的进步。 如果常用软件没有针对大屏做专门适配,那么折叠屏手机的实用性很难有较大提升。 笔者还是希望在国行发布会上,三星能够公布一些好消息,比如推出类似“平行视界”的功能,或者有其他更符合大屏幕的界面交互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说引入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意义。 国产折叠屏手机一般不在内屏设置前置摄像头,虽然提升了内屏屏占比,但这样就无法使用内屏来打视频电话或者自拍,更无法利用大屏幕来做视频会议笔记。 三星一直坚持在内屏设备前置摄像头,Galaxy Z Fold 2采用的是挖孔屏设计,但这个孔不居中也不贴合边缘,视觉上给人一种非常别扭的感觉,破坏整体视觉效果。 可喜可贺的是,三星在Galaxy Z Fold 3 5G手机上采用了最新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将前置摄像头隐藏在前代挖孔的位置上,在暗色背景下可以成功隐身。 不过在浅色背景下,部分视角仍然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圆形黑影。这枚屏下前置镜头拥有400万像素,光圈F/1.8,素质一般,但是用于视频通话完全足够。 如果想要自拍,建议还是用外屏的挖孔镜头,1000万像素、F2/2光圈。 从这三处升级来看,三星正在努力将折叠屏手机与常规智能手机区分开来,利用内屏的大尺寸优势来打造折叠屏手机的差异化。 无论是加入S Pen的支持,还是引入屏下摄像头技术,都是为了能够让内屏更好地服务用户。
国务院港澳办:穷途末路想玩“金蝉脱壳”,“民阵”这是痴心妄想!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8月15日发表谈话表示,非法组织民间人权阵线(“民阵”)今天宣布解散之时仍大放厥词,态度猖狂,气焰嚣张,充分暴露其反中乱港的政治本质和冥顽不灵的恶劣本性,必须对其依法追究、严惩不贷! 发言人表示,“民阵”是一个未经注册的彻头彻尾的非法组织,多年来它纠结各路反中乱港势力,打着和平理性非暴力的骗人幌子,对抗中央,为祸香港,劣迹斑斑,罪孽深重。其解散声明自诩的“功劳薄”,正是不打自招的“罪行录”:它不仅是反23条立法、非法“占中”、“反修例”运动的直接策划和指挥者,是“港独”“黑暴”“揽炒”等反中乱港活动和“修例风波”升级变质为严重暴乱活动的主要推手,还是勾结外部势力发动“颜色革命”的急先锋和马前卒。“民阵”自知其行为和活动已经严重触碰“一国两制”原则底线,触犯香港国安法和多项香港本地法律,且正被香港警方调查,已走到穷途末路,遂匆匆宣布解散,想玩一出“金蝉脱壳”的把戏,逃脱法律追责,这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发言人指出,“民阵”在覆灭之际仍死不悔改,负隅顽抗,继续拿出“人权、民主、自由”的遮羞布招摇撞骗、惺惺作态,妄图博取同情、煽动民意。但香港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早已看透了它虚伪、险恶、狡诈的嘴脸。“民阵”的垂死挣扎可憎可恨可鄙可笑! 发言人强调,除恶必务尽。“民阵”等反中乱港组织虽然解散了,但其遗毒仍需持续清除。只有依法追究这些反中乱港组织的法律责任,彻底清算这些反中乱港组织的累累恶行,才能使香港重建法治秩序,重回发展正轨。我们坚决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执法机关依法调查“民阵”等反中乱港组织涉嫌违法行为和活动,依法严惩其首恶和骨干分子,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深入推动各领域拨乱反正,毫不手软地铲除“毒瘤”“恶疮”,清理“祸根”“祸源”,还香港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晴空,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责编:扈嘉翼
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 韩系阵营电动转型脚步厮磨
对于邻国韩国,我们总有一种道不完却又说不明的情愫。 仰赖着“汉江奇迹”带来的蓬勃朝气,科技产业一跃跨入了世界前列。三星、LG、SK 以及现代等韩国企业,各自凭借产业优势,一边完成对国家重塑,另一边又在全球化的分工中占据着要位。 在中国的贸易体系内,韩国算不上最大的合作对象,可两国间的经济往来早已提升至多个维度。中韩建交之后,双边贸易长期维持快速增长,直至最终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文化上的趋同,更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中韩两国越绑越深。 2015 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槿惠出席了 9.3 阅兵典礼。无论此后韩国在对华态度上出现了何种改变,彼时中韩双方算是站在了协作的新高点。而正是那一年,仅一个现代汽车集团便以“北京现代”之名,再次在中国创下了年销超 100 万辆的佳绩。 很显然,说现代汽车所创下的销量奇迹是两国互惠互利的缩影也好,亦或是为韩国企业未来在华的发展做出了预演也罢,韩国人对于中国市场的拿捏,确是有迹可循的。然而,命运总是有轮回的。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一切都出现裂痕。 当中国车市经历数次清洗,产业转型也愈发有了自己的逻辑后,韩国汽车厂商的处境已经大不如前,“貌合神离”成了明眼人最能感知到的基底。不是说,韩系车在技术水平上不再有新的突破,中国车企也有了对其全面压制的产业实力。 而是在当下的中国,随着韩系车自带的滤镜不再奏效,“更中国”的评判标准,让其亟需一个重审中国车市的契机。除在现行市场下的作为外,在新能源产业和中国车企更为激进与成熟的发展中,同样得看它能不能把握住了。 对待中国,早已全力以赴 今年上半年,北京现代的销量为 19.4 万辆,距离 56 万辆的年度指标来说,也仅仅完成了三分之一。现代汽车其他板块的境遇也不容乐观。 太多人会将韩系车销量下滑的原因,归结于韩企对中国市场不重视、车型导入不及时等诸多因素。但事实上,自从喊出“技术现代”的口号,如此结论实则是略显片面的。 不吹不黑,随着中国车市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独特之处,现代汽车在导入新车的速度和对本土化车型的开发力度上,都是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在加强。 从菲斯塔、昂希诺、新胜达,到第十代索纳塔、第七代伊兰特,乃至今年改款 ix35、全新一代名图和第五代途胜 L,北京现代车型矩阵在近两年里的扩张和改良上,的确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从全新一代 K5 凯酷、智跑 Ace,到即将以“半国产”形式导入的全新嘉华,东风悦达起亚也并未放松。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其实并不然。主流市场的持续输出时,各个细分市场的攻势也同步在跃升。 即使现代品牌从不是执着于 MPV 市场的玩家。从 20 世纪末昙花一现的 Trajet 到基于第二代起亚嘉华(威客 VQ)换标得来的 Entourage,乃至曾以官方渠道入华的 H-1 辉翼,现代旗下的 MPV 都并非是在细分市场能掀起波澜的那个。在这样的前提下,现代汽车还是选择了以此入华。 今年年初,现代汽车的确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 MPV 力作 ——Staria。试图用天马行空的设计、越级的车身尺寸等突出的产品力,接下现款 H-1 衣钵的同时,亦为自己重新开辟一个赛道。可现代深知,Staria 近几个月在韩国本土市场所取得的成功,实难在中国市场上演。 故而,如果说,库斯途的诞生仅是现代面临困境而拿出的又一方案,我更愿意将之视为,现代汽车是在进一步学着向“更懂中国”的层面进行着新的思考。 纵观韩系车企在全球的产品布局,全产品线的搭建除了在韩国本土能看见,似乎也唯有对待中国是这样的了。所以,你说韩国人不懂中国吧!现代汽车对待中国市场的变化,又是如此积极。以库斯途所在市场为例,在这个被别克 GL8 锁死、又被丰田看中的细分市场,当结果的导向已显而易见,现代这般表现着实有些踊跃。 再将时间线拉长,从以帕里斯帝重启进口现代的渠道,到以捷尼赛思的名义,进驻中国豪华车市场,整个现代汽车集团试图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完成对中国市场重建的野心也愈发明显。迎合年轻化、再提性价比、韩系车几乎把能做到的一切都做了,但实际成效呢? 与华合资板块中,全产品阵营的大换血,却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伴随诸多核心车型深陷“上市即沉寂”的怪圈,无奈和忧虑、彷徨和失措,几乎是韩系车不得不面对的近况。 不可否认,对于全球各地市场的趋势把握,作为全球排名前几的汽车集团,现代汽车有着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各类因地域差别而引发的症结。 对欧洲,现代 i10、i20、i30 和起亚 Ceed 等精致小车牢牢把握着市场风向标;对美国,现代胜达、帕里斯帝、Santa Cruz 皮卡和起亚 Telluride、斯汀格等偏美式的车型,表现得也越来越精进;至于韩国、东南亚等其他市场,现代的本土化策略所展现出的驱动力,更是如此。 所以,韩系车之所以在中国市场会混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想,相比怀揣着自己对中国的理解来改变打法,有必要好好倾听下真正来自中国消费者的心声。早早离开中国的双龙汽车就是因偏执而始终处于市场边缘,而现代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慢热的电气化,如何突围? 平心而论,在合资公司的决策机制中,外方时至今日还是牢牢掌握着对华战略的主导权。上至 BBA 等豪华品牌,下至大众、丰田等主流品牌,无一例外。只是说,在销量下滑太过剧烈和品牌形象始终无法拔高的前提下,韩系车企需要做的要比他人来得更多。 之前就听说,鉴于在全球市场投入车型众多的原因,现代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就是:一款车型不行,就立马再投放下一款,再没起色就再投入下一款新车。虽然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但至少,从昂希诺短期未能起势就被雪藏、全新一代伊兰特直接对上本该主打运动风格的菲斯塔等角度来看,确是如此。 再这样下去,或许今年年初投放的全新一代名图也将得到同样的待遇了。毕竟连月来,名图在销量表现上早已没了往年的风发意气。 今年,是现代集团在华所有产品焕新进入尾声的一年。接下来,现代、起亚两个品牌双双都将进入产品的检验阶段。该怎么帮助表现欠佳的车型捱过阵痛,又该如何稳住如全新伊兰特、K5 凯酷的上劲趋势?中韩双方有必要再三思量了。 对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还在于对新能源车型日益高涨的需求。面对已在重建生态的造车新势力,中国的传统车企在历经依靠补贴而生的野蛮生长期后,都幡然醒悟了。无论是广汽埃安、东风岚图这样的国家队,还是极氪、欧拉等后起之秀,在电气化极速扩张的道路上,都牟足了劲。 那么,对于韩系阵营,复苏与否照理还是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更何况,作为一家在技术路径上全权掌握纯电、普混、插混,乃至燃料电池技术的汽车集团,为了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尽快占据 8~10% 的份额,并能于 2040 年在全球主要市场全面实现产品线电动化,现代从现在起,已经在海外市场以 IONIQ(艾尼氪)5 为触点,加速了整个集团 EV 产品线的迭代。 而整个上半年,IONIQ(艾尼氪)5 在现代全球 EV 车型的销量中的占比也上升到了 60%,Kona EV 则被压缩至 20% 以下。同时,现代在其对自身 2025 战略的全新解读上,也将能在中长期引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期待,作为未来极力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 即便是映射至中国市场,发布不久的 IONIQ(艾尼氪)5 和起亚 EV6 也将接替国内一系列的油改电产品,承载起现代汽车纯电战略的基石。也就是说,从产品上合资公司并不缺乏支撑,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电动化”同样也是整个现代在华遵循的核心思路。 然而,相较于海外市场的布局速度,IONIQ(艾尼氪)5 和起亚 EV6 最快都得到 2022 年在中国落地投产,真正发挥现代 E-GMP 纯电平台的效力,还需再往后推。 慢,是真的慢。按照全球电气化的推进时间来评估中国市场,现代汽车似乎小看中国对待 EV 时代的积极态度了。当大众全力押注 ID 系列都只能在单车型月销千余辆附近徘徊,丰田、本田和三菱等都愿意借助中国车企之手,贴牌推出纯电车型,韩系未来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处境,实难想象。 换言之,从期待用三缸机和高热效率发动机来增势,到对纯电技术的全情投入和加速普及,驻足中国的汽车企业都在探寻新生的道路上,已无所不用其极。可惜,当主张混动的日本、彻底拥抱纯电的欧洲和中国,韩国车企的脚步在产业厮磨时,还是没被现有节奏带起来。 全球视角,却看不全中国? “其实问题在哪,谁都知道,但没有办法啊。”距离从年销近 150 万辆的巅峰滑落,过去了 6 年,面对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却成了一个本该快速成长的顶流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最新评价。 也有人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遇冷,是因为中国车企在技术水平上完成了前者的超越才导致的。从 2010 年至今的十年里,像吉利借沃尔沃之力,完成了技术层面的几度升维,长城在 SUV 市场上建立起长盛不衰的品牌形象,比亚迪以新能源发展为主业,积累下了比肩国际巨头的经验等现象,比比皆是。 由此一来,在强势合资与自主之间徜徉的韩系车,出现危机是大势所趋。可稍稍对现代汽车有所了解的都知道,构建研发体系,包括整车制造平台、完整的发动机、变速箱序列、底盘工艺,当下的现代汽车完全是能做到自给自足且世界领先地步的。 正向研发动力系统是中国一线车企能做到的,但整车 ECU、控制车身稳定的 ESP,还是需要向大陆、博世等零部件产商采购。而现代则用的是全资子公司 Mobis、现代凯菲克,以及自己的 mando。 再者,通过 Hyundai-transys 自产,现代成为了全球车企中能将 MT、AT、CVT、DCT 全品类变速箱实现自研发,并对外供应的少数几家之一。在驾驶辅助系统领域,现代 Mobis 也能为之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因此,仅从技术领先性上小看韩系品牌也是不妥的。只能说,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全球化采购体系的建立,其最大的优势更在于成本管控和口碑效应。 对于起步落于人后的中国车企来说,一方面,依托适配性的供应链,能在加强自身智能化技术水平的同时,将涉及传统机械层面的成本压缩至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打起“价格战”来丝毫不慌。另一方面,背靠大陆、博世等零部件企业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中国品牌也就有了比韩系车更有力的推广说辞。 中国车市发展至今,消费者对大牌的认同度,从未降低过。现代能凭借自建供应体系,将全产业链的利润全然收入囊中,却未必能以此为矛,冲破中国消费者对固有认知的枷锁。 好比,在第五代途胜 L 上,哪怕搭载的 7 速双离合变速器性能再过优异,能拗得过消费者的执念吗?显然不能。就和三缸机一样,这从不是技术过不过硬的问题。当消费的定性思维形成,孰优孰劣早就变得不重要了。要想源头感知到现代汽车的好,岂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 “技术现代”也讲了好多年了,碍于现代全球对技术输出路径的宣传要点在国内难以复制和执行,所产生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现代品牌忠诚度低的窘境,也没得到根本改善。所谓的 WRC 夺冠传奇、N 系列性能车的技术传递、甚至是捷尼赛思在美国 JDPower 榜单中所取得的高度,也悉数被遮蔽了。 临军对垒,韩系车从来不缺技术傍身,品牌认同感的缺少,是当下现代在华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无奈的是,这场骤变实则早于 5 年前就初现端倪。 文化趋同,本不该输 在这里,并不想过分得纠结于地缘政治和文化侵袭的层面。但恰恰是这五年间,伴随主力消费者崛起的外部文化,的的确确从“韩流”转移至“国潮”。 回到世纪之初。1997 年 7 月,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韩国。与此同时,韩国先后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多项文化产业相关法规,并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机构,誓将“文化立国”战略打造成刺激经济的强力手段。 作为经历了”韩流”从出现到风靡中国完整周期的一代人,85 后至 90 初的这代人深感韩国这个邻国,对中国消费者购买趋势的影响。受《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韩剧影响,韩国服饰、饮食、妆容等文化迅速成为中国的潮流趋势。 而从第一代偶像组合 H.O.T、神话等,到以少女时代、Wonder Girls、super junior 为核心构建韩流盛世,逐步转移至 A Pink、SISTAR 等第三世代,这一文化攻坚战略在中国已然完成了积累。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强大的。”彼时彼刻,放至具有韩系血统的汽车产品身上,甚是合理。至今,我还记得,在韩剧《城市猎人》中,扮演从豪门少爷过度到城市特工的李敏镐,最常使用的座驾就是现代 Veloster。 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不能完全将韩系车在华的疯涨势头,归结在这一浪潮之间,但事关它们的没落,全然离不开韩流逐步被取代的过程。还记得至 2015 年,已举办了 17 届中韩歌会停办后,至今未重启吗? 据统计,直到韩系车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的 2018 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额依旧高达 95.5078 亿美元,文化内容产业销售额则为 119.1103 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6941 亿元)。可谁曾想,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国潮在限韩令下所彰显的力量,远远高过了前者。 你可以不明白,中国车企凭什么能在数次市场大清洗下,居然来了个质的飞跃。也可以无法理解,领克、WEY 这些新兴品牌在三四年间,就能表现出极强的品牌号召力。但很明显的一点,“文化兴业”就是未来必将会持续下去的热潮。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每一个能赢得年轻消费者认可的品牌,都有着极强的标签。所以,并不是韩系车不够好,而是在它们身上找不到追捧的要点。 兴许韩流依然在影响着亚洲流行文化,并且正在强有力地在西方扩展范围,可就像三星、LG 在与华为、小米的博弈中退下,韩妆被日系药妆日益取代。于现代汽车,于整个韩系车,中国消费者亟需在它们身上找到一定的共情度。 苦中国市场久矣,是韩系车近年来所显露的状态。不过,并没有人会完全看衰韩系车的未来。作为文化趋同的国度,日系车这几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所有人也都看到了。韩系车所经历的一切,日系也同样经历了一遍。地缘政治、文化入侵等矛盾焦点,最终还是抵不过“用产品说话”的定律。那么,当“更中国”成了所有在华外资企业都在执行的发展理念,“韩国人”并不会不清楚,缺的只是如何去更好地理解与诠释这三个字。
小米这只狗 到底安的什么“芯”
8月10日晚,小米发布会的召开,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手机如何,而是在发布会最后雷军公布的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中文名“铁蛋”。 CyberDog(铁蛋)是一款工程探索版的仿生四足机器人。其12个自由度的四足移动平台,具有优越的平衡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对于无规则地形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 搭载视觉感知相机,使CyberDog具备优异的人脸、人体识别与跟踪能力;融合触摸传感器、语音Al模块,APP等可以实现多模态的人机交互,使CyberDog成为用户的陪玩伙伴。在开放更多功能操作与代码后,CyberDog也可以满足机器人表演、娱乐、科教等广泛的行业使用。 CyberDog(铁蛋) 仿生四足机器人工程探索版米粉价9999元,将在小米社区开启首批共创体验官招募。最后,小米还宣布:小米机器人实验室正式成立,并邀请机器人领域精英工程师加入,此外小米计划筹建机器人开源社区。 这其中笔者注意到“铁蛋”采用了NVIDIA Jetson Xavier NX边缘AI超级计算机,要知道“铁蛋”的售价是9999元,而这个模块的成本就达到了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左右),25%的成本都用在了这里,NVIDIA Jetson Xavier NX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NVIDIA Jetson Xavier NX边缘AI超级计算机 01NVIDIA Jetson Xavier NX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NVIDIA Jetson Xavier NX的产品信息和性能参数,它的算力为 21 TOPS,分别由10W和15W两个模式,整体功耗非常小,模块尺寸仅为70×45mm(比我们常用的银行卡还要小),但性能却异常强劲。根据小米“铁蛋”的官方宣传图来看,采用的为15W高算力模式。 Jetson Xavier NX两个版本的参数 另外Jetson Xavier NX对外界设备的支持和兼容性也很好: 在CPU方面,配备了6核 Carmel Arm 64位的CPU,拥有6MB L2缓存+4MB L3缓存。GPU方面,拥有384个CUDA和48个Tensor Core的NVIDIA Volta架构,外加两个NVDLA。 不少玩家可能会惊呼,384个CUDA和48个Tensor Core能有多少算力?但对于Xavier系列,算力不止由GPU的CUDA核心提供,评估较为复杂。 Jetson Xavier NX 如果仅看GPU的FP32算力,有845 GFlops,其中48个Tensor Core,提供了6.8TFlops的FP16算力;两个NVDLA(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提供FP16和INT8支持。这样总计就有21TOPs的INT8算力,这些只需要消耗15W功耗。如果切换到10W模式,也能提供 14TOPs的算力。 铁蛋的配置 CUDA和Tensor Core熟悉显卡的朋友都比较熟悉,而后面的NVDLA(NVIDIA 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为NVIDIA开源的一个开放框架,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配置性,为深度计算提供了一个简单灵活的推理加速解决方案。 NVDLA核心内部架构 NVDLA硬件主要包含卷积核心(Convolution Core)、一维数据处理器(Single Data Processor)、二维数据处理器(Planar Data Processor)、通道数据处理器(Channel Data Processor)、专用内存与数据形状重塑引擎(Dedicated Memory and Data Reshape Engines)。 我们继续说Jetson Xavier NX,内存方面采用了8GB 128bit LPDDR4x内存,带宽为51.2GB/s。LPDDR内存通常被用在移动端产品,相比我们熟悉的DDR系列内存,它最大的特点便是低功耗。 铁蛋浑身遍布传感器 Jetson Xavier NX在视频输出方面支持2×4K30编码和2×4K60编码,拥有最多6个CSI摄像头(通过虚拟通道最多36个),12路(3×4或6×2) MIPI CSI-2接口,并且该模块拥有千兆以太网连接。其中摄像机串行接口2(CSI-2 )提供了更高的接口带宽和更好的通道布局灵活性,最重要的还是降低了接口功耗,改善了并行难以扩展的问题。 01CybDog——快进到赛博精神世界 我们都知道,这个Jetson Xavier NX模块就相当于“铁蛋”的大脑,那么这个大脑具体能干什么,只是记住操作指令吗? NVIDIA表示,Jetson Xavier NX是目前全球最小的AI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能力为许多嵌入式边缘计算设备敞开了大门,这些设备对性能需求大,但却收到尺寸、重量、功耗或成本的限制。其中包括小型的商用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高分辨率传感器(工厂物流和生产线)、光学检测、网络录像机、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其他工业物联网系统。 此前在GTC发布会上,NVIDIA发布了一个demo,演示了云原生技术帮助开发者在NVIDIA NGC训练好的模型,即在Jetson Xavier NX设备端上同时运行 4 个任务。左上角是 4 路视频的行人检测,左下角是多人姿态估计,右上角是使用了 BERT 的语音对话机器人,右下角是 Gaze 目光追踪。而这一切都同时在一块树莓派大小的板子上运行。 使用Jetson Xavier NX演示的4个demo 这4个Demo展示出了Jetson Xavier NX在智慧视频分析和机器人应用上的潜力。Demo 中虽总共只有6路视频流,但Jetson Xavier NX实际能进行16路H.264编码的1080P视频流解码。如果使用H.265编码,甚至可以支持到32路。那么左上角的 Demo 就可以用来做人数统计,甚至在加入重识别后可以分析活动轨迹。 而姿态估计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并且在机器人领域中有着更大的价值,可以让“铁蛋”进行手势识别,动作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执行进一步操作指令。 右侧两个技术则提供了构建对话机器人的良好范例。通过Gaze目光追踪,“铁蛋”可以知道用户是在跟自己说话,还是跟旁边的第三者。 快进到赛博精神世界 当然,在未来机器人的应用远不止这4个demo,Jetson Xavier NX这种高算力低功耗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极大的扩展了我们的思路和应用场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就可以观察我们的情绪,通过AI判断出适宜的对话内容,或许以后再我们不开心的时候,机器人可以“亲手”泡上一杯咖啡,端到我们面前。 AI计算的突破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也逐渐变得更有“人情味儿”。正如“铁蛋”的官方名称“CyberDog”,让我们离赛博精神世界又进了一步。 但话又说回来,赛博世界真的好吗?
数字化转型还能给银行释放多大生产力?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金融行业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佼佼者之一,其中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冲击最早同时融合最早也获得公认的,尤其在零售业务领域,新的技术往往在银行、电信服务率先实践验证,经受小额高频交互的验证后,再向其他产业行业蔓延。 在这一过程中,招商银行凭借零售业务率先数字化转型,一举赶超股份制银行原本体量相当的兄弟们,在某些经营指标上甚至能与国有大行比肩甚至有所超越。对很多有志于打造零售业务体系的中小银行来说,招行已从行业黑马晋升为行业标杆。 而对招行来说,起步早、速度快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释放的第一波红利当下或已进入尾声,未来,数字化转型还能怎么转?对招行身后的中小银行来说,学招行,还能怎么学? 本周末开始陆续发布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或将揭开部分答案。 数字转型标兵招行的下一步 招行早已看到零售业务增长即将见顶的局面。 从零售产品的需求端来看,信用卡和消费贷两驾马车几年来将国内消费金融需求陡升的需求灌溉一平,在这跑马圈地的运动中,谁的脚步快,谁就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招商银行在行业内最早也是最快将消费领域的零售金融向互联网行业对标,围绕两大APP的月活(MAU)“北极星”指标转变思路、强化运营,在商业银行被电商系信用贷款产品冲击的那些年里,招行不断的打通银行客户与APP用户之间的关系,让业内看到了商业银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该有的模样。 长期以来,零售在传统银行眼中是处于技术含量鄙视链底端的业务,有志向的银行人常常向往的是高精尖的投行、资管业务。但同时所有的银行人也承认,要把零售做好做强,绝非一朝一夕的一声令下,而是需要高层坚定战略执行、中层转变思想、基层激励与考核协调的长期投入。 对招商银行来说,数字化带动的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有目共睹。 到2021年上半年,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1.58亿户,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17亿户。在此之前,仅有工行、建行等网点遍布全国城乡的国有大行,能做到银行APP用户过亿。 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的MAU达1.05亿户,19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报告期内,两大App中视频直播3,075场,服务超过1,800万客户。截至报告期末,66家分行(含44家一级分行和22家二级分行)开通了城市专区,1,734个网点建立了线上店。 这一成绩固然喜人,但如果纵向来看,互联网线上流量到顶,对招行来说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在累计用户数仍有增长的同时,拉动用户活跃度的难度显得越来越大了。 具体来看,半年报透露,招商银行App月活用户6141万户,较去年末仅仅增加15万户,人均月登录次数从去年的11.98次降至10.94次。但日活用户峰值从去年的1629万户上升到1747万户。掌上生活APP在上半年的月活用户与日活峰值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月活用户为4347万户,较去年末减少256万户;日活用户峰值为683万户,较去年下降131万户。 从去年开始,招行不再强调零售业务的信用卡、消费贷方面的增长,而在各种场合将财富管理推到前台,即其半年中所称“构建以‘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为核心的3.0模式,抢占未来的竞争制高点。” 如果说信用卡、消费贷是两种非常标准化也非常容易同质化,对业内来说是相对好“抄作业”的产品,那么财富管理就是另外一个概念,用数字化运营模式开展财富管理,对很多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银行来说,可能连抄作业的工具本都还没准备好。 从目前招行的布局来看,用“开放平台”做财富管理是一个方向。启动“招阳计划”,搭建潜力基金经理成长平台,孵化并锁定优秀的基金管理人。55家合作伙伴入驻“招财号”开放平台,开启直接服务客户的探索。促进月活跃用户(MAU)与AUM的有机融合,更多客户在招行平台上享受到财富管理服务。 这种将优质产品用一站式选购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做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是成熟的运营模式。招行的收获是,上半年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理财投资客户数1,563.92万户,同比增长29.17%,占全行理财投资客户数的97.62% ;招商银行App的理财投资销售金额6.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85%,占全行理财投资销售金额的84.19% 。 从收入来看,这一战略带来的财务指标也值得肯定。上半年招行财富管理手续费实现高速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22.54亿元,同比增长23.62%。其中,代理服务手续费151.73亿元,同比增长40.36%。和财富管理相关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6.12亿元,同比增长33.6%。 站在自己的零售流量上做财富管理的招行已然是个巨人,在将存款、信用卡吸引来的用户流量转化为财富管理用户,招行的思路依然值得业内借鉴。 “降低客户认知门槛,破题复杂产品线上配置,线上运营成效显著,购买体验进一步升级,线上复杂产品销量大幅提升。”招行半年报中称。从这一点来看,招行再一次摸透互联网年轻一代的脉搏,即将复杂的产品作简单化的前端呈现,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用户。 多家券商机构在招行发布本次半年报后,对其大财富管理战略、3.0模式的阶段落地成效给予了肯定。其中,兴业证券15日发布的研报表示,经过近两年的蓄势,公司(招行)在大财富管理、数字运营和开放融合方面起跑加速,内涵外延及打法愈加清晰,招行正逐步兑现其流量和品牌价值。先人一步的战略准备使得招行长期竞争优势在此期间仍然不断巩固和扩大。 后来者仍有上升空间 与招行同一天披露半年报的宁波银行,作为较早实现上市的第一梯队城商行,也交出了不错的半年度成绩单。 尤其在线上渠道建设方面,作为地方性银行,宁波银行正处于线上数字化转型投入带来的红利释放期,用户流量增速可观。截至2021年6月末,宁波银行APP客户数534.73万,较上年末增长 18.04%;APP 月活客户数 255.34 万,较上年末增长 11.5%。截至报告期末,微信银行客户数 186 万,同比增长 44%。 虽然从收入结构来看,宁波银行的对公业务仍是大半壁江山,但其零售业务表现也十分亮眼。 金融科技的落地对其个人贷款推动体现在“通过借助金融科技,加快完善线上化、场景化、智能化服务布局,以数字化转型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延伸客户经营触点,增加客户黏性,推动个人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 2021 年 6 月末,个人贷款总额 3,091.56亿元,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 38.85%,比年初提高 0.80 个百分点。” 信用卡业务方面,该行持续推进信用卡业务多元化、场景化、数字化发展,围绕“吃穿住行娱”等消费场景丰富产品权益体系,推进用卡生态圈建设,加快线上引流,拓展优质客群,强化大数据应用,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截至 2021 年 6 月末,新增发卡 41 万张,累计发卡333 万张,客户基础进一步夯实;信用卡业务不良率 1.22%,保持低位运行。 更值得关注的是,宁波银行的不良率长期保持在优秀的低位运行,2011年—2020年,该行各年末不良贷款率依次为0.68%、0.76%、0.89%、0.89%、0.92%、0.91%、0.82%、0.78%、0.78%、0.79%,2021年上半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9%,依然维持在低位。 没有风险资产的包袱,宁波银行近年来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力度也领跑城商行。半年报披露,该行建立了“十中心”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和“三位一体”的研发中心体系,实施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通过金融科技驱动,助力商业模式变革,实现为业务赋能、为客户赋能的目标。 国盛证券认为,公司(宁波银行)已经在2020年,进入了2020-2022年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年,将持之以恒的积累差异化的比较优势,构建各项业务的护城河。通过“211工程”、“123客户覆盖率”等量化考核指标,深耕各级客群,培育核心竞争力,强化专业经营。目前宁波银行人员配备到位、金融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业务落地推进表现优异,未来有望持续高成长性。 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评价一家银行的风控水平,并不能将低不良率作为唯一标准,而需将其风控能否与业务发展、盈利能力磨合到最佳平衡综合考量。正如一位银行股长期投资者所言,资本市场的专业投资者对银行最看重的是“赚钱能力”,即投资者每投入一分钱,银行能赚出来多少钱? 包括宁波银行这类基础面表现稳健的银行在内,今年七月以来银行板块的股价出现了集体回调。而未来一段时间,外贸、民营制造业等领域的融资需求,内需消费的融资需求或仍将处于较低迷的状态,银行还能向哪里要盈利?其指认的目标能否有相匹配的能力?给投资者留下的疑问仍未消散。 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在当下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投入时还需要继续想清楚的问题是,此类数字基建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而产出周期和效果则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并且经营周期中各种政策、市场瞬息万变,也如果说招行已经在这一历史转型过程中闯关成功,后来者又有几分把握?
台湾家庭收入“高低差”创近8年最高 舆论发出经济民生警讯
  新华社台北8月14日电(记者陈键兴、姜婷婷)台当局日前将今年台湾经济成长率预测值上修为5.88%,而同时公布统计则显示:去年台湾家庭可支配收入最高组与最低组差距6.13倍,为2013年以来最高值;基尼系数0.34,为2012年以来最高值。   记者注意到,近日台湾舆论和相关人士对台湾在疫情下的经济民生问题发出警讯,关切点涉及贫富差距、“痛苦指数”、财政赤字等。   据台行政管理机构“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统计,2020年台湾每户家庭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为108万元(新台币,下同),中位数为92.9万元,分别较2019年增加1.9%和2.6%;依每户可支配收入高低分为5组,最高、最低各20%的家庭每户分别为217.6万元和35.5万元。   据台媒报道,“主计总处”负责人坦言,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台湾贫富差距确实拉大。对于今年情况,有学者表示,疫情对社会基层、弱势族群冲击最大,周工时低于35小时者从原本十几万暴增至近百万人,而收入较丰的科技业、制造业却不受影响。有钱人靠工作、资本市场赚钱,弱势族群却面临减班休息的命运,虽有纾困等补贴措施,但今年贫富差距仍会持续扩大。   “主计总处”统计还显示,2020年台湾全体家庭消费支出总计71969亿元,较2019年减少0.6%,平均每户消费支出81.5万元,较2019年减少1.7%,而平均每户储蓄26.5万元,较2019年增加14.8%。今年受5月中旬起疫情警戒升至三级影响,二季度台湾民间消费转呈负增长。   “主计总处”负责人对台媒表示,民众储蓄率增加,主要是饱受疫情影响、减少外出,休闲、旅游、运输等支出都减少。   疫情冲击下,台湾内需消费不振,重创劳动力市场。据“主计总处”此前公布的数据,台湾6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1.89%,失业率升至4.8%。台北市议员王鸿薇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失业率与CPI上升率相加就是“痛苦指数”,台湾6月的这一指标为6.69,创13年来新高。   台湾“联合新闻网”登载相关人士分析文章指出,近期上半年经济数据纷纷出炉,岛内主要机构纷纷上修全年经济成长率预测,但一般民众恐毫无感觉。2月台湾“痛苦指数”已破5,之后呈上升趋势,5、6月逼近7,显示疫情在台湾已不只是公卫问题,而是与人民切身相关的经济问题。   文章说,1月以来台湾失业率逐月增加,6月已达4.8%,“这还是7月毕业季大量社会新鲜人投入职场前的统计”。更要注意CPI年增率,去年台湾刚出现疫情时,民间消费迅速降温,3月开始出现连续7个月通货紧缩。今年情况完全不同,4、5月CPI年增率都超2%,7月仍有1.95%,“9月开学季可能迎来新一波消费高峰,推升物价继续上涨”。从“痛苦指数”变化看,若说一年前是振兴重于纾困,现在就是纾困重于振兴。选对政策工具才能防止问题恶化,否则,疫情将从公卫问题、经济问题演变成最难解的社会问题。 责编:海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