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祝融号驶上火星表面满百天 金银纪念币今日发行
IT之家 8 月 30 日消息 据国家航天局官网消息,8 月 30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满 100 天之际,国家航天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在京举办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以纪念我国成功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的印迹,成为世界首个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国家。 国家航天局还发布了一批最新的火星影像。截至 8 月 30 日,火星车向着陆点以南方向累计行驶 1064 米。目前,火星车状态良好、能源充足,将继续按照“七日一周期,一日一规划,每日有探测”的高效探测模式,向南部的古海陆交界地带行驶,以获取更丰富的科学探测数据。环绕器在轨运行 403 天,距地球约 3.92 亿千米,于 8 月 24 日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对着陆区域成像,获取了 1 米分辨率影像,图像中火星车行驶轨迹清晰。 ▲ 环绕器拍摄火星车行驶轨迹 目前,地火距离逐渐趋于最远 (约 3.95 亿千米),9 月中下旬,地球、火星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探测器将进入日凌阶段。日凌期间,受太阳电磁辐射干扰的影响,器地通信中断,环绕器和火星车将转入安全模式,停止探测工作。日凌结束后,环绕器将择机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 ▲ 移动节点和里程 ▲ 近期火星车拍摄巡视区全景图 ▲ 日凌示意图 关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纪念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共 3 枚,包括金币 2 枚、银币 1 枚。正面图案均为中国行星探测标识,并刊国名、年号“2021”,背面图案分别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绕、着、巡”为主题,并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天问一号”及面额。纪念币将浩瀚太空浓缩于方寸之中,让航天器跃然金银币面之上,运用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设计手法,采用镜面、喷砂、多层次喷砂等经典造币工艺,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 本次发行的纪念币,是我国第 7 套航天题材金银纪念币,此前,中国航天创建 40 周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探月首飞成功、首次太空行走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通运行、首次落月成功等重大航天事件,都曾发行贵金属纪念币,铭记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表现航天人的科学梦想与奋进姿态,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浪漫情怀。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正背面图片 (从左至右为 150g 金币、8g 金币、30g 银币)
国民女神高圆圆现身沃尔沃汽车展台,现场提走一辆XC90
当世界因为疫情长时间停摆、当人类可以自由遨游太空但依然抵抗不了极端天气带来的打击、当电视里一遍遍地播放着战火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人们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围绕“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这一主题,两场精彩的对话在2021年成都车展现场展开。《十三邀》主创许知远通过与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的对谈,走出他的“偏见”,得到了他的“答案”;“知性女神”高圆圆正式成为XC90车主,并受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邀请,成为沃尔沃12项“全心承诺”的首席体验官。 《十三邀》“现场版”上演 许知远频频“灵魂拷问” 8月28日,腾讯新闻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发布,沃尔沃正式成为腾讯新闻创新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六季的总冠名商。节目主创许知远作为一个持续保持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其身上独有的“偏见”和对时代的审慎观察,让他从小众走向主流。车展当日,许知远亲临现场,与袁小林“试播”了一场《十三邀》“现场版”。 面对诸多“许知远”式的问题,袁小林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将沃尔沃的品牌理念娓娓道来。不盲从、不踌躇,沃尔沃 94年来始终在坚定地讲一个关于爱和生命的故事。沃尔沃一方面积极推动电气化转型,致力于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2040年实现企业碳中和。另一方面,对待智能化时代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兴技术,沃尔沃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只为用户提供确定、可控的成熟技术,展现出一个全球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国民女神现身展台 高圆圆喜提沃尔沃XC90 沃尔沃汽车品牌大使高圆圆的出现,将现场氛围推向另一个高潮。作为许多人心目中“永远的女神”,近年来,高圆圆渐渐从荧幕上淡出,如今对她更多的印象,是享受家庭、懂得生活的智者。 “去掉一切多余的,留下的一切都是你需要的。”台上的高圆圆分享的生活哲学与沃尔沃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从幽怨美艳的周芷若,到肩负苦涩的叶蓝秋,荧幕中的她用自己不同阶段的蜕变,展现给观众们与众不同的感受。而近年来,高圆圆给人的印象,逐渐从荧幕上饰演的角色,转化为生活中的自己。能够守护家人的安全,能够给到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是她对于自己座驾的唯二要求。而这两点,也是她选择成为沃尔沃XC90车主的理由。 作为沃尔沃的旗舰级车型,XC90在业内率先搭载了L2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无论在被动安全时代,还是主动安全时代,沃尔沃XC90都是名副其实的业界标杆。在“硬派”的外表下,沃尔沃XC90的内饰却充满温度与亲和力。代表瑞典材质与精湛工艺的Orrefors水晶换档杆、顶级的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殿堂级音响系统、高级打孔Nappa真皮面料以及CLEANZONE®北欧清洁驾驶舱系统,让即便是高圆圆这样的女神级人物,也不禁为其倾心。 把时间还给用户 沃尔沃发布销售六大服务承诺 高圆圆此次在车展上解锁的身份不仅有“沃尔沃XC90车主”,还有沃尔沃12项“全心承诺”的首席体验官。当“996”、“内卷”成为常态,时间便成为了当代人最宝贵的东西。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沃尔沃致力于把时间还给用户。继去年成都车展沃尔沃推出了“让安全 更周全”的售后六大服务承诺,本届成都车展,沃尔沃秉承 “让诚心 更贴心”的理念,推出了包含“加满一箱油”、“交车官方礼”、“等您到九点”、“试驾随心约”、“品味沃茶点”、“推荐享好礼”在内的销售六大服务承诺。 其中,“加满一箱油”为用户省钱省心省时。提车前经销商会和客户沟通,给客户加满一箱油,让新车“满油出发”。配合“交车官方礼”,让“喜提”两字真正名副其实。“等您到九点”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工作日也能到店看车,把宝贵的周末留给家人。“试驾随心约”让用户可以定制个性化的试乘试驾服务,从时间地点到是否需要儿童安全座椅等点滴细节,沃尔沃都会尽可能满足用户的每个“小心思”。“品味沃茶点”为客户提供沃尔沃统一的茶点服务,多样化的选择让用户在4S店内也能享受一顿丰盛的下午茶。“推荐享好礼”让沃尔沃的的新老车主实现“双赢”,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均能获赠超值好礼。 从品牌对生命和爱的守护,到回归本真的产品豪华内涵,再到力求打造更周全的用户服务,沃尔沃汽车将对爱和生命的极致尊重,付诸于产品和服务,持续为用户提供畅行无忧的出行方案。真正的豪华体验不应只是由产品带来的享受,而是买车、用车全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细节所创造的安心和愉悦。在践行“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的道路上,沃尔沃守护爱与生命的故事,将会一直书写。
山寨降噪耳机乱象:有人给芯片魔改换皮 有人靠山寨一夜暴富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TWS耳机市场的灰色地带,正进一步浮出水面。 智东西调查发现,白牌TWS耳机市场背后乱象丛生,比如声称具有主动降噪(ANC)功能的耳机经实际检测,并不具备降噪性能,甚至就连芯片都可以抹掉芯片号换个“马甲”来卖,骗不过的干脆就直接对软件信息下手…… 这些现象,已是TWS耳机领域“公开的秘密”。但随着更多国内品牌玩家们举起价格屠刀,来势汹汹地冲进中低端市场,白牌TWS耳机的好日子,似乎快望得见尽头了。 比如百度399元TWS耳机的热销,8月18日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会方才高调落幕,新发布的百度首款主动降噪TWS耳机——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就已卖空,加急补货。 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整体TWS耳机市场的价格持续下探,以华为、OPPO、vivo、Redmi、魅族为代表的手机玩家,以及漫步者、斐耳(FIIL)、万魔等传统音频玩家,都陆续推出了500元以内的ANC TWS耳机。 苹果AirPods Pro引爆市场的两年后,ANC TWS耳机已进入新的竞争阶段。这厢品牌耳机玩家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边华强北厂商们却苦不堪言。 简单来说,现在许多华强北ANC TWS耳机都卖100元-500元不等,一两年前不少玩家还能趁着行业ANC技术尚未成熟,以各种低价高仿耳机挣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品牌玩家以低价战杀到中低端市场,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华强北玩家的市场空间,部分华强北玩家们为了生存,将更多目光和心思投向市场的灰色地带。 为了摸清华强北TWS耳机市场背后的灰色套路,智东西对华强北ANC TWS耳机供应链和玩法展开了深入挖掘,一幅山寨市场混战发展、小玩家们绞尽脑汁牟利的画面在眼前徐徐铺开。 一、价格战爆发强压下,部分小玩家“挂羊头卖狗肉” 在TWS耳机市场爆发的近两三年,白牌TWS耳机一直占据整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据旭日大数据统计,仅在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TWS耳机市场出货量达1.5亿副,中国地区出货量约1亿副,占比64%。其中,中国地区白牌耳机出货量约9000万副。 这意味着,2020年Q4中国市场的品牌TWS耳机出货量约1000万副,仅占白牌耳机出货量的九分之一。 白牌TWS耳机市场声势浩大的发展,让TWS耳机这一新兴品类得到了快速普及,尤其在品牌TWS耳机集中高端价位的早期市场,白牌耳机让更多消费者以低门槛的方式,体验到TWS耳机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TWS耳机市场也给不少玩家带来了丰厚利润。据了解,以某电商售价约500元的耳机为例,单个耳机成本约21.5-35.5元,耳机仓成本约15-20元,其他组装、包装、壳料和测试费用约65-100元。 也就是说,售价约为500元的TWS耳机,实际零部件成本不到200元,加上约100-150元的制造和物料成本,厂商可以获得上百元的利润。 ▲TWS耳机零部件及成本分析(来源:鲸芯投资) 但近两年TWS耳机供应链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技术红利慢慢消失,TWS耳机成本随之降低,掀起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不少品牌TWS耳机玩家都加速打入中低端市场。 对许多TWS市场的小玩家来说,品牌TWS耳机玩家以低价战略狂飙突进,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死死地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小玩家们都在疯狂寻找突围之路。 有的人坚持花心思专研,提升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有的人为了抓紧收割一波快钱,起了歪心思。在这一混战加剧的环境下,一些曾暗藏于灰色地带的市场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今年7月初,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就瞄准主动降噪耳机市场重拳出击,针对47家企业的60副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结果发现,50%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近40%宣称有降噪功能的产品,其实根本不支持主动降噪。 最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风险监测的耳机产品认定为中等风险,认为这些降噪量不足的降噪耳机,可能会使消费者在嘈杂环境中调高音量,而噪声声压级过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市场监管局风险监测耳机的降噪曲线对比 但白牌TWS耳机的市场乱象并不止主动降噪性能的“缺斤短两”,还有高仿耳机芯片的“挂羊头卖狗肉”,而后者主要集中在高仿AirPods市场。 “毕竟今年生意不好做啊。”一位国内TWS耳机供应链人士无奈地感叹。 有供应链人士爆料称,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有些厂家采取各种套路欺骗消费者,例如将具有前馈ANC的络达1562F芯片,充当成前反馈ANC都有的络达1562A芯片,并做成假“公牛三代”出售,也就是公牛版华强北AirPods三代。 络达1562A和1562F最大的差别在于降噪体验,前者为双麦克风降噪,降噪深度为35dB,后者为单麦克风降噪,降噪深度为25dB。尽管1562F的续航能力更好,但1562A整体降噪的稳定性,麦克风收音和通透效果都优于1562F。 据了解,这两款芯片在2020年底时,差价换位为20-30元左右。 ▲华强北AirPods Pro公牛版 “之前更恐怖,有的厂家把芯片号磨掉,打上假的芯片号来买。”另一位供应链人士说,市场中不少商家将中科蓝讯5396芯片的型号磨掉,再打上1562型号假装成单馈降噪,而这两款芯片的差价约在2-3元,大批量出货的话差价不到2块。 除此之外,还有改耳机泄压孔、改软件信息“欺骗”芯片检测等操作,也是一些不良商家惯用的伎俩,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络达1562A悦虎版和1562A公牛版泄压孔对比(来源:基地数码科技) 这一系列骚操作下,不仅坑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侵蚀了不少同类价位自主品牌耳机的市场,打压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国产自主品牌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山寨TWS耳机背后的供应链玩法 实际上,早期掌握山寨Airpods市场的财富密码很简单,首先在业内找到公模,也就是按照苹果AirPods外观一比一“复刻”的模具,保证做出来的产品外观和AirPods一模一样。 不过也有会有一些玩家为了避开风险,选择在AirPods外观基础上进行比例的放大或缩小,做成所谓的“中性模具”。 据腾讯深网报道,一些有资源的玩家在苹果新款AirPods正式发布前,就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了产品图纸,以提前赚取第一波快钱,而这些都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这条灰色产业链背后,哪些玩家又在里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基于不同方案下,眼花缭乱的山寨AirPods又有哪些区别? 长期以来,络达、中科蓝讯、杰理、瑞昱、恒玄科技和惠联等芯片原厂的解决方案,都受到不少山寨AirPods耳机玩家的青睐。尤其是络达的芯片解决方案,其更稳定的降噪效果、稳定性,以及Siri语音召唤等优势,也成为了每一代山寨AirPods耳机中“顶配版”的存在。 具体来看,在山寨AirPods一代更新到AirPods Pro(三代)的过程中,络达所供应的芯片型号主要为AB1536和AB1562两款,其中又分化出了1536U、1562F、1562A三款方案,目前这一届的“顶配版”为1562A。 络达1562A方案主要搭载了1562A芯片,13mm铜圈复合振膜喇叭,支持蓝牙5.2双模以及最大35dB的双麦克风混合降噪,并支持Siri语音召唤、通透模式、共享音频、IQ无线充电和真光感红外入耳检测。 ▲络达AB1562A芯片主板 除了络达之外,中科蓝讯的蓝牙音频SoC也受到不少华强北玩家的喜爱,其中的代表是讯龙BT8892芯片。如前文所说,目前有部分厂商通过修改芯片号的方式,用中科蓝讯的芯片假冒络达芯片以欺骗消费者,其中不少厂商就选择了讯龙BT8892芯片。 该芯片与络达1562系列芯片相比,前者采用了RISC-V架构,支持DSP指令集,同时还具有前馈FF、后馈FB、混合降噪hybrid三种模式,降噪深度为30dB,并内置三路MIC信号放大器,以及高性能Delta-Sigma ADC,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的降噪结构选择。但整体来看,讯龙BT8892芯片的降噪性能等效果仍稍逊于络达1562A,功能体验上会差一些。 据业内人士称,由于讯龙BT8892芯片能够写入络达固件信息,并“欺骗”检测软件,所以不少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搭载络达1562A、1562F方案的TWS耳机,就是中科蓝讯芯片的“换皮”,甚至还有专供的丝印芯片,丝印成本仅5毛钱。 ▲中科蓝讯讯龙BT8892芯片主板(来源:一格青年) 位于珠海的杰理也是山寨TWS耳机市场中主要的芯片供应商之一,目前已推出了6936(D4)、6973(D8)等不同型号的主控芯片,“都是拼多多大军的最爱”。 ▲杰理AC6936D真无线蓝牙耳机SOC芯片(来源:我爱音频网) 除此之外,恒玄的BES2300芯片是华强北TWS耳机市场中第一款具有空间音频的芯片方案。空间音频也叫环绕音频,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人对空间声源位置产生全空间立体感知,例如我们在电影院或家庭影院中感受到被声场包围、气势恢宏的效果就是空间音频。 此外,BES2300芯片还支持自适应主动降噪和双模蓝牙5.0。不过有业内人士称,由于部分售后问题,目前恒玄的TWS耳机方案并不是华强北市场中的主流。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更新,不少华强北AirPods玩家都基于芯片推出了各种版本的高仿AirPods。 例如华强北二代AirPods耳机,就有络达1562M悦虎版本主板、络达1562M小猪佩奇主板、瑞昱8763版等多种方案;华强北三代AirPods常用的络达1562A方案,就有爱创立版、豪锐版、公牛版、翼虎版、悦虎版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的稳定性、续航能力、降噪效果等细节也不同。 ▲络达1562A和1562F版芯片对比(来源:B站up主“搞机少年志”) 三、暴风雨来临下行业之变与机:淘汰跟风、下沉市场 据供应链消息,与去年相比,今年白牌TWS耳机市场的增长十分有限。针对现在日趋激烈的ANC TWS耳机价格战,中国音响协会副秘书长杨春认为,虽然手机品牌占了品牌优势,但白牌玩家并不会消失,因为他们的优势在于更低的价格。 无论如何,在市场发展的现阶段,品牌TWS耳机价格战已成不可逆之势席卷白牌耳机市场。 那么,接下来具有ANC功能的TWS品牌耳机是否会像当年的手机一样,进入一个低价战的压力阶段? “我觉得一定会有这么一个竞争惨烈的时期,事实上这个产业还没有经过充分竞争。”一位算法公司创始人认为,从今年到明年,大家也许会感觉到行业的上下链条都会有一个比较惨烈的竞争,从品牌厂到芯片公司,到下游的ODM和制造厂,再到相关服务商,价格竞争的势头会更加明显。 “竞争是好事情,因为这可能会把一些做‘me too’生意的人淘汰出市场。”他补充说。所谓“me too”,就是市场兴做什么就跟风做,并把价格做得更低,这是某些玩家的常规做法。 但如果这种市场状态长时间持续,也容易给一些有情怀、愿意做先进技术、做低投入的公司带来巨大压力。“虽然价格战让所有的参与者在中短期内都会感受到压力,但它的好处是可以阻止更多的人想要在这里捞快钱的想法。”他说。 一位国内品牌音频线产品负责人则从另外一个方面,与智东西分享了他对市场价格战的看法。 “整体来看,产业链的成熟导致产品成本的降低,对整个市场的普及还是有好处的。”他说,如果哪天TWS耳机能完全取代有线耳机,一年全球出货量达50亿,这个市场才是完全成熟了。 而价格战的好处正是催化市场。该负责人团队经调研发现,三线城市以下也有TWS耳机市场的需求,但这部分市场对产品成本和售价的要求非常苛刻。 “许多三到五线城市的用户,他们的手机可能也就1000元左右,如果让他花500元买一个TWS耳机是比较难的事。所以产品价格在200元甚至100元以下,才能在三线以下市场铺开。”他分析。 同时,这个市场体量远比现在一二线市场大得多,能抓住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也是为什么有些白牌产品能在国内外一些市场吃得更开,销量更大的原因。 不过目前为止,TWS耳机在三线以下市场还未流行,远未来到普及的程度。 这就意味着,三线以下城市用户对TWS耳机,包括蓝牙耳机的需求还处于一个未开发的状态,是未来市场增长的一个关键点。 最后从技术角度来看,价格战引发的主动降噪、语音唤醒等功能逐渐向中低端耳机下沉,将对TWS耳机的集成度、功耗等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轮的技术迭代将得以延续。 结语:TWS耳机市场洗牌已至 也许,我们此次了解的TWS耳机市场乱象还只是冰山一角。 作为一个新兴品类市场,TWS耳机行业的发展亦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良性竞争和市场乱象相伴而行。尽管市场初期白牌混战、山寨AirPods横行,给消费者和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必彻底否定这一市场阶段,就像其他大火的新兴市场一样,困难和泡沫之下可能也孕育着机会。 目前看来,国内TWS耳机市场已逐渐步入洗牌阶段,尤其是品牌TWS耳机下沉低端市场加剧行业竞争,在刺激自主小品牌玩家逆势成长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挤压想挣快钱的玩家的利润空间,让整个市场环境逐步从“劣币驱逐良币”,转向“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发展。 但这条路最终该如何走,具体走向何方?亦是现阶段每个玩家都在思考、影响生死存亡的关键。 TWS     详细 X 基本翻译 abbr. 定时线路服务 (timed wire service);战术警报系统 (tactical warning system);跟踪搜索 (track while scan);海啸预警系统 (tsunami warning system);真无线立体声 (true wireless stereo) 网络释义 TWS: 边扫描边跟踪 Middleton Tws: 明德村 TWS-XK: 台秤
苹果通信要“支楞起来”了?iPhone 13或支持卫星上网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30日消息,据天风国际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昨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iPhone 13可能会内置卫星通话功能,让用户不在4G或5G基站覆盖的范围内也能拨打电话、发送信息甚至上网。 据悉,苹果即将发布的iPhone 13将采用高通X60基带芯片,大幅提升5G通讯能力。并且,苹果可能会与美国卫星解决方案商Globalstar合作,让iPhone 13支持卫星通话功能。 Globalstar成立于2013年11月,总部位于特拉华州,主要为客户提供可定制的卫星商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来提升客户的业务效率,高通和美国劳拉公司都为其合作伙伴。消息传出后,今日Globalstar公司的股价上涨了5.93%,如今公司市值达到了25.64亿美元。 ▲Globalstar今日股价变化 郭明錤还透露,苹果认为卫星通讯技术将会大幅提升其设备的通讯能力,苹果早已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研发相关技术。 一、采用高通X60基带芯片,iPhone 13或抢先拥有卫星通讯功能 郭明錤认为,Globalstar、SpaceX以及中国卫星通讯服务商中国卫通都有可能与苹果合作的低轨道卫星服务开展合作。 报告指出,从技术与服务覆盖率来看,Globalstar最有可能成为苹果的合作伙伴。 因为iPhone 13将采用高通定制化X60基带芯片,该基带芯片支持卫星通讯。高通又与Globalstar是长期合作伙伴,苹果可能会在iPhone 13上通过高通的基带芯片直接使用Globalstar的卫星通讯服务。 ▲Globalstar支持卫星通讯服务 不仅如此,X60基带芯片还将会提升苹果的5G通讯能力。X60基带芯片包括了数据传输速度超快但范围有限的毫米波和通讯范围更广泛但速度较慢的频段,大幅提升了5G通讯能力。 郭明錤还提到,如果其他手机厂商也想要高通可支持卫星通讯的基带芯片,可能需要等到2022年的X65基带芯片,该基带芯片将会支持Globalstar的n53频段,该频段已被3GPP视为5G频段。 二、市场火热?低轨卫星零部件出货量将大幅增长 5G低轨道卫星通讯(LEO 5G)可以在没有5G基站信号的地方提供5G支持。 目前被人们熟知的低轨道卫星通讯可能是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该服务通过低轨道卫星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并且弥补了卫星互联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如高延迟和停电等。 但美国休斯网路(HughesNet)和英国卫星运营商商OneWeb也同样是Starlink的竞争对手,他们在卫星通讯方面都有所布局。 除此之外,英国卫星通信公司Immarsat也宣布了一个新的“星座”计划,旨在与地面5G网络融合,提供更加全球化的解决方案。 郭明錤预测在SpaceX与苹果等企业推动下,低轨道卫星的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大幅上涨。 但他同时也提到,新产品生产递延或者疫情影响可能导致该预测低于预期。 三、卫星通讯或助力苹果IoT生态布局 郭明錤提到,iPod以及iPhone的成功与有线宽带或者3G、4G的网络技术革命密不可分。 如今,苹果正在面临低轨道卫星通讯与5G(毫米波)的网络技术革命。这两场网络技术革命可能帮助苹果提升产品硬件,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不仅如此,新的网络革命将为苹果在一些新的设备如头显、Apple Car、IoT等相关配件上提供网络支持。 结语:低轨卫星之战正在展开,苹果或抢跑卫星通讯赛道 郭明錤的最新报告指出,下个月即将发布的iPhone 13将搭载高通的X60基带芯片,并可能会支持卫星通话功能。这将是苹果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手机,同时苹果可能成为首家搭载卫星通话功能的消费级智能手机厂商。 如今,卫星物联网成为各大通讯运营商的重要发力点,SpaceX、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SpaceX率先布局了巨型“星座”,并已成功发射超过1700颗卫星,标志着美国在该领域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而我国的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的在轨业务卫星也达到了14颗,可以为网络没有覆盖到的航海、航空以及边缘地区提供良好的物联网服务,并已经于今年7月19日顺利完成了组网的第一阶段。 尽管市场对低轨卫星通讯市场的关注逐渐升温,但目前多数低轨卫星通讯功能仍在实验阶段,苹果此次会不会正式推出成熟的卫星通讯方案,iPhone 13的通信能力会不会真有大幅提升,我们拭目以待。
硅谷提出租赁机器人新方案,帮小型工厂一年节省数万美元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30日消息,根据调查,路透社发现美国硅谷科技产业区针对美国小型工厂劳动力短缺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租赁机器人。 租赁机器人模式就是机器人企业制造然后出租机器人,客户按小时或者月度付费,同时机器人企业还负责保养维护出租出去的机器人。 这种模式的出现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用工成本的增加,美国各地的大型工厂购买机器人的数量激增;但规模较小的工厂因为担心购买机器人产生的高昂前期成本,以及工厂中也没有机器人工程人才,所以很少购买机器人。 很多投资者看好租赁机器人这种金融模式,截止到现在今年已有多家机器人创企获得融资。 一、2021年老虎环球基金投资科技创企最多 萨曼·法里德(Saman Farid)之前是一位风险投资人,在机器人领域投资了有十多年,他知道将机器人推销进工厂的挑战。 后来,法里德在两家美国风险投资机构Lux Capital和Initialized Capital(美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的早期投资者)的支持下,成立了租赁机器人公司。 Initialized Capital的合伙人加里·谭(Garry Tan)认为,更便宜更好的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银行低利率,以及中美供应链紧张的威胁,都将激发人们购买机器人的兴趣。谭说:“它处于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的中心。” 但有个问题是机器人技术人员和小公司老板之间不一定互相了解,因此美国制造技术协会因为这个问题专门在美国旧金山设立办事处,将各技术人员和各公司老板聚集在一起,增加联系和理解。 支持机器人创企的行业组织美国Silicon Valley Robotics说,在过去,资金一直是个挑战。 租赁模式给机器人创企带来了很大的财务负担,这些初创公司会出现合作的制造商终止合同或更换产品的风险,以及小型工厂通常会生产少量定制产品,这些并不值得使用一个机器人。 尽管了解租赁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能存在风险,一些著名的投资者还是会对其进行投资。 路透社报道称,其中美国投资公司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是今年到现在最大的科技创企投资者,七个月内投资了三家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的机器人创企,分别是美国仓库自动移动机器人的生产商Locus Robotics、美国自动焊接机器人制造商Path Robotics和美国机器操作机器人公司Rapid Robotics。 其中,Locus Robotics是在2021年2月获得由老虎环球基金和美国投资者BOND Capital领投的1.5亿美元(约9.70亿元人民币)融资,然后,2021年7月美国自动焊接机器人制造商Path Robotics获得了由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1亿美元(约6.47亿元人民币)融资。 8月美国机器操作机器人公司Rapid Robotics获得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融资,领投的还有美国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此次共融资3760万美元(约2.43亿元人民币)。 此外,美国仓库和工厂自动驾驶机器人企业Fetch Robotics在七月被美国自动标识公司Zebra Technologies收购。 二、小工厂使用机器人来降低人工成本 路透社还介绍了两个机器人租赁相关的案例,来说明租赁机器人的前景。 鲍勃·阿尔伯特(Bob Albert)的家族在美国芝加哥拥有一个105年历史的金属冲压厂Polar Hardware Manufacturing,他买了Formic的pitch结构机器人,每小时每个雇佣机器人的价格不到10美元(约64.69元人民币),而雇佣一般的人类员工每小时需要花费超过20美元(约129.38元人民币)。 阿尔伯特观察机器人工作,看着机器人机械臂从箱子里捡起一根金属棒,然后放进机器中,将金属棒弯曲成42英寸(约107厘米)的一个门把手。 他说:“如果机器人工作得非常好,我们会经常使用机器人。”阿尔伯对机器人的初步使用结果很满意。他补充道:“如果机器人不奏效,我们谁都不会好。” ▲一天3班倒工作使用人工时的累计成本和使用机器人一周工作六天所需的成本对比 Westec Plastics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的一家家族式的塑料模塑厂,在2020年1月有了第一台机器人,然后到现在,有了从美国机器人创企Rapid Robotics租到的三台机器人:Melvin、Nancy和Kim。 第一年每个机器人每月租金3750美元(约24258.75元人民币),从第二年起,每个机器人每月租金降为2100美元(约13584.90元人民币)。 这家塑料模塑厂总经理塔米·巴拉斯(Tammy Barras)说:“Melvin每天可以工作24个小时,实现三班倒,这取代了三名全职操作工。” 巴拉斯补充道,仅使用一个机器人,她每年就可以节省大约6万美元的劳动力成本。她说:“由于疫情,我们今年不得不大幅提高员工工资。幸运的是,Melvin没有要求加薪。” 有102名员工的巴拉斯提到如今机器人是无法取代人类的,因为机器人只能执行重复性的简单任务,例如拿起塑料圆筒,并在正确的一面印上公司的标识。 Rapid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乔丹·克雷奇默(Jordan Kretchmer)透露,他还遇到了一些质疑。他谈道:“很多时候我们一进去,就会看到一个垃圾场,堆着他们在过去购买的机器人。” 克雷奇默补充说:“机器人可以很简单,当它们掌握在合适的人手中时,它们就会工作。” 结语:机器人租赁或扩大机器人使用范围 租赁机器人模式成为不少机器人厂商在尝试的一种盈利模式,让客户花更少的钱就能体验到使用机器人工人的优点,从而使更多客户选择使用机器人。 但是租赁机器人也存在一定风险性,机器人厂商回收成本速度存在不确定性,这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下去还有待时间验证。
打入5nm产线!这家国产半导体设备商科创板过会,拟募资30亿元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30日报道,今天下午,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唐股份”)通过科创板上市委会议。 屹唐股份的主营业务为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其产品可应用于逻辑芯片、闪存芯片及DRAM芯片生产。上会稿显示,屹唐股份的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最高可应用于5nm逻辑芯片、128层3D闪存芯片及1y到2x nm系列DRAM芯片的量产。 热处理、刻蚀和去胶是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步骤。 快速热处理可以增加光刻胶和基片间的黏附能力,防止显影时光刻胶图形的脱落以及湿法腐蚀时产生侧面腐蚀(sideetching)。干法刻蚀主要是指以气体为主要媒介的刻蚀技术,可以让晶圆在干燥的状态下进出系统,进行刻蚀加工。而在刻蚀之后,晶圆已不需要光刻胶作为保护层,因此可以将光刻胶从硅片表面去除,干法去胶利用等离子体将光刻胶去除,其效果较湿法去胶工艺更好。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中的主要设备类型(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屹唐股份总部位于中国,研发、制造基地分布于中国、美国、德国三地。2016年屹唐股份收购美国半导体设备厂商Mattson Technology Inc.(MTI),并将其作为境外经营主要主体,MTI也是屹唐股份合并报表范围内的主要业绩贡献主体。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统计,2020年屹唐股份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 截至上会稿,北京屹唐盛龙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屹唐股份总股本的45.05%,为屹唐股份直接控股股东。亦庄产投和亦庄国投则是间接控股股东,均为国资背景。屹唐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则为财政审计局。 ▲屹唐股份股权结构图(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本次IPO,屹唐股份计划发行股份不超过46941万股,拟募集资金30亿元,将分别用于“屹唐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中心”、“屹唐半导体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以及“发展和科技储备资金”3个项目。 ▲屹唐股份募资情况(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一、中国境内收入比重上升至42%,10-28nm产品收入大幅上升 根据上会稿,屹唐股份2018年-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23.41%,2020年度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比增长46.96%。该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5.18亿元、15.73亿元和23.13亿元。 净利润方面,屹唐股份2019年变化幅度较大,其2018年-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2395.83万元、-8813.98万元和2476.16万元。 2019年屹唐股份净利润为负,呈亏损态势。上会稿写道,该年度屹唐股份的中国区业务团队为了满足国内客户需求而快速扩张,使其各项先行投入开支较大,因此产生了亏损。 ▲屹唐股份2018年-2020年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上会稿强调,在报告期内,屹唐股份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分别为3.21亿元、4.94亿元和9.7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74.27%,境内收入占总营收比重由21.12%上升至42.12%。 如果以产品类型划分,屹唐股份营收可分为专用设备销售、备品备件、服务和特许权使用费4种。其中,专用设备销售包括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3种设备的销售收入。2020年专用设备销售金额达16.9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73.23%,是屹唐股份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2018年到2020年,屹唐股份干法去胶设备销售占比持续增长,快速热处理设备销售占比则有所下降,干法刻蚀设备营收占比为5%左右。 ▲屹唐股份2018年-2020年各业务收入占比及变化 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屹唐股份在干法去胶设备领域市场份额由12.87%提升至31.29%,市场份额排名由全球第三跃升至全球第一;在快速热处理设备领域,屹唐股份的市场份额由11.18%增长至11.50%,为全球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在问询中,提到了2019年、2020年屹唐股份5nm以内产品收入大幅下降、10-28nm产品收入大幅上升的情况。屹唐股份回应称,由于国内客户的设备制程需求以14-28nm为主,且屹唐股份来自境内客户的收入增加,导致其10-28nm产品收入大幅上升。 而5nm制程设备受头部厂商采购计划影响较大,随着半导体行业升温,芯片制造厂商已加大了先进制程资本开支。2021年1-6月屹唐股份5nm干法去胶设备已卖出,获得了一定收入,具体销售金额则并未披露。 具体到客户上,虽然屹唐股份并未透露报告期3年中前五大客户的名称,仅以客户“A、B、C、D、E、F、G、H”代称,但上会稿显示屹唐股份的代表客户有台积电、三星电子、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格芯、美光、SK海力士等。 ▲屹唐股份重要代表客户(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报告期内,屹唐股份主要的采购项目较多,主要可分为机械类、电气类、机电一体类、气体传输系统类、真空系统类、传感器类、气动系统类、仪器仪表类等。 日本电机、半导体设备供应商Rorze Corporation在三年内一直是屹唐股份的最大供应商。 ▲屹唐股份2018年-2020年前五大供应商(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二、中国制造基地已实现设备量产、销售,MTI核心技术人员3人留任 从应用领域来看,屹唐股份的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干法刻蚀设备主要应用于逻辑芯片、闪存芯片、DRAM芯片生产。 具体来说,屹唐股份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主要可用于90nm到5nm逻辑芯片1y到2x nm系列DRAM芯片以及32层到128层3D闪存芯片量产产线;干法刻蚀设备主要可用于65nm到5nm逻辑芯片、1y到2x nm系列DRAM芯片以及32层到128层3D闪存芯片量产产线。 当前,屹唐股份在中国的制造基地主要专注于成熟产品的生产及新产品研发,具备从零部件采购到整机生产调试的完整生产能力;美国子公司负责等离子体去胶、刻蚀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德国子公司则主要进行快速热处理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从整个半导体设备市场来看,能够提供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或干法刻蚀设备的外国厂商主要有应用材料、东京电子、泛林半导体、斯库林(前身为迪恩士半导体)、维易科和比思科公司;境内设备厂商主要有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股份、华海清科和芯源微等。 相比境内竞争对手,屹唐股份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等离子体和热处理领先技术的公司,各产品在细分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2020年全球干法去胶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但和国际巨头相比,屹唐股份的市场占有率、营收规模均有一定差距,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议价能力、抗风险能力有着明显的劣势。 ▲屹唐股份与行业竞争对手财务情况对比(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虽然屹唐股份2020年快速热处理设备市场占有率为11.50%,全球排名第二,但排名第一的应用材料市场占有率高达69.72%,差距较大。 ▲2020年全球快速热处理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2020年,屹唐股份在干法刻蚀领域市场份额0.1%,为全球第十;泛林半导体、东京电子、应用材料三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为90.24%,占据了绝对优势。 ▲2020年全球干法刻蚀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来源:屹唐股份招股书上会稿) 此外,相比应用材料、东京电子、泛林半导体等,屹唐股份还在产品线覆盖广度上有着较大差距。 在收购MTI后,屹唐股份与MTI实施知识产权共享,促进了母、子公司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内部整合。截至2021年5月31日,屹唐股份与MTI共同拥有27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和275项境外已授权发明专利,合计拥有309项已授权专利。 目前,屹唐股份在干法去胶、快速热处理及干法刻蚀3类专用设备产品领域均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并于2018年中国研发制造基地建成后,实现了3种设备的本地生产和销售。 报告期内,2018年-2020年屹唐股份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6.75%、17.75%和14.20%。公司研发人员共124人,占员工总数的20.46%。 ▲屹唐股份收购MTI后核心人员变动情况(来源:屹唐股份对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 在核心技术人员方面,MTI的4名核心技术人员留任3人,其余1人因个人原因离职。收购完成后,屹唐股份又聘请了Hao Allen Lu(陆郝安)、Schubert S. Chu、Michael Xiaoxuan Yang(杨晓晅)、龙茂林、Hua Chung(仲华)等5人在MTI和屹唐股份同时担任核心技术人员,形成了以上述5人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 上述5人都曾在应用材料任职,其中Hao Allen Lu还曾任英特尔技术制造部资深主任工程师、掩膜刻蚀部门负责人、中国区公共事务部总监、技术制造工程部中国芯片厂项目主管等职务;2016年5月,他还担任了SEMI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 ▲屹唐股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Hao Allen Lu(左)、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Michael Xiaoxuan Yang(中)和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Schubert Chu(右) 四、财政审计局为实际控制人 屹唐股份的直接控股股东为北京屹唐盛龙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45.05%的公司股份。最近一年,江苏招银、南京招银、环旭创芯、吉慧投资等23家机构通过增资或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发行人新增股东。 屹唐盛龙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亦庄产投,根据其《合伙协议》,亦庄产投对外代表企业,间接控制屹唐股份45.05%的表决权。亦庄国投则持有亦庄产投100%的股权。 需要指出的是,亦庄产投和亦庄国投的法定代表人均为杨永政,其也是屹唐股份董事长。财政审计局则持有亦庄国投100%的股权,为屹唐股份实际控制人。 除了屹唐盛龙,BH1、BH2和宁波义方为发行人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屹唐股份13.52%的股份。海松非凡对屹唐股份的持股比例为7.21%,是第三大股东。环旭创芯则为华瑞世纪的全资子公司,两家合计持有5.26%的股份。 结语:屹唐股份三大设备自主可控,干法刻蚀设备市场份额较低需重视 在收购MTI后,屹唐股份对双方技术情况进行了整合,共享技术和资源,实现了干法去胶、快速热处理及干法刻蚀三类专用设备的本土生产能力,促进了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 但同时,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0年全球干法刻蚀设备市场规模为136.89亿美元,是屹唐股份的三大产品中规模最大的市场。而这一领域也是屹唐股份市场份额最低、收入占比最低的产品。屹唐股份如果迟迟无法在这一领域打开局面,有可能会在与国际巨头和国内厂商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iPhone 13或支持低轨道卫星通讯上热搜!业内人士:国行大概率无缘
从近期多方面消息来看,iPhone 13系列的发布会日期基本可以确定在9月中旬召开,这场发布会对于全球的数码爱好者来说堪称“科技春晚”。 随着发布会的日益临近,苹果爆料一哥郭明錤也带来了关于iPhone 13的最新报告,其中透露该机或将支持低轨道卫星通讯(LEO),这则消息也在今天迅速引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甚至冲上热搜前三。 据郭明錤介绍,iPhone 13会在硬件上支持低轨道卫星通讯,如果苹果激活软件功能,则当iPhone 13使用者不在4G、5G覆盖范围时,也能通过卫星进行通话和收发信息。 从硬件层面,iPhone 13卫星通讯的实现得益于定制的X60基带,它与当前骁龙888集成的基带有所不同,特别加入了对全球星n53频段的支持。其它安卓厂商,需要等到X65基带商用后才能上马。 郭明錤指出,iPhone 13的卫星通讯或可通过运营商空中开启,也就是说并不需要购买实体卡,直接在手机上就能操作,与目前的eSIM通讯效果类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消息引发热议后,也有业内人员和数码大V们纷纷表态,这个功能即便会在iPhone 13上正式登场,国行版本也基本不可能会实现。 至于国行无缘的理由与eSIM基本一致,会大大损害三大运营商的利益,并且不利于实名等监管手段的执行,此前小米MIX 4的丢失模式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被下架。
苹果新手机或支持卫星直连 北斗总设计师: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国必须建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周日晚发布预测报告称,苹果iPhone 13可能会搭载支持低轨卫星通讯的硬件,如果同时开启相关软件功能,那么即便没有4G或者5G覆盖,也能通过卫星通讯进行通话。 郭明錤预测,最有可能与苹果合作的是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他还点名了马斯克的SpaceX以及中国卫星通讯服务商中国卫通。 中国卫通周一开盘后涨停,其他A股市场低轨卫星概念股也大涨。截至周一上午收盘,亚光科技上涨超过3%,华力创通上涨3.7%,鸿远电子大涨5.6%,康拓红外大涨5.3%。 “北斗狂人”——中国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地面有光纤网,以后天上卫星和地面的互联网构成一个网络,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我认为中国一定要干。谁掌控了这张网,就掌控了未来的世界。” 林宝军认为,目前要在手机上实现直接连接卫星的功能还有挑战,一方面是需要继续建好天上的卫星,并对其继续改造,另一方面也要对地面的手机进行改造,包括对手机天线频段的改变,以及申请新的频段。 “目前任何一家卫星都还没有实现与手机直连。手机的天线太小,灵敏度不够,接收不了卫星信号,所以现在必须要带一个类似的热点设备,与手机连接,这给使用增加了麻烦。”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要想好用,就要与手机直连,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手机直连的卫星和地面系统的建设来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 在卫星的改造方面,林宝军认为,可以把卫星的轨道建得低一些、把卫星的天线建得大一些、发射的功率高一些、发送的信号强一些。 林宝军表示,全球星系统做了很多年,非常有希望实现与手机直连。他还表示,Starlink的部分卫星的高度已经建在距离地面300公里左右的轨道,理论上也能够实现与手机直接连接,但是手机频段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在中国使用,也需要在中国申请相关频段。 根据SpaceX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提交的文件,该公司的互联网星座计划Starlink计划在明年2月底之前发射数量惊人的卫星。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第二代低轨卫星,并可完全掌控其发射频率。 Starlink目前已经拥有1700颗左右在轨卫星,马斯克的目标是组成一个4万颗卫星的星链网络,从而实现高覆盖率和高速率的网络连接。该公司还披露,已出货10万台终端设备。 “手机直连卫星目前来看市场前景非常大,因为它直接面向消费者,不管从产业链到应用端再到服务端以及各种App都会受益。”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天风国际的数据预测,低轨道卫星通讯将成为2022年电子业的关键趋势之一。尤其是在SpaceX与苹果等企业推动下,低轨道卫星的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显著成长。 “我们认为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将是首先受惠者,并乐观看待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股价的潜在上涨空间。”郭明錤在报告中写道。 国内航天初创企业星河动力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夏东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于国外,国内空间设施的基础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挑战,提升运力’带宽’和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发射成本和卫星制造运营成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总的来说市场需求是明确的,市场的牵引也是强烈的。” 不过林宝军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我的观念也一直在改变,并在不停说服自己。试想再过20年,到时候肯定是万物互联,终端无处不在了,那么我们也不见得天天要带着手机到处跑,可穿戴设备或者任何一个载体,都可以成为人们对通讯工具,但是私密性怎么解决还要考虑。”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iPhone 13将支持低轨道卫星通信 可在没有4G/5G网络下进行通信
8月30日消息,苹果产业链分析师郭明錤(Mig Chi Kuo)表示,iPhone 13系列将具备低轨道卫星系统(简称LEO)连接功能,即用户可以在没有4G或5G覆盖的地区拨打电话和收发消息。 低轨道卫星系统一般是指多个卫星构成的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的卫星系统。近年来该技术应用于手机通讯,由于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变短,多个卫星组成的通讯系统可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覆盖。 在硬件方面,‌iPhone 13系列‌将采用定制的高通X60基带芯片,支持卫星通信。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智能手机品牌要等到2022年才能采用实现卫星通信功能,原因是所需的X65基带芯片最快明年才可搭载到其他智能手机。 根据目前的消息,最有可能在技术和服务覆盖方面与苹果达成合作的LEO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是Globalstar。高通也一直在与Globalstar合作,在未来的X65基带芯片中支持n53频段。 就其对行业的影响而言,LEO卫星通信是一项与毫米波5G相当的技术,苹果可能会同时利用这两种技术。目前苹果对卫星通信的趋势“持乐观态度”,并在一段时间前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 但值得注意的是,搭载此技术的iPhone 13系列是否会因此涨价? 就在上周,有消息显示苹果有意提高iPhone 13系列的售价,其中一个原因是台积电增加芯片生产成本。而另外一个原因是,代工所需要的人力成本,以及生产手机的不少物料也都涨价。 除此之外,低轨道卫星系统(简称LEO)连接功能是否能直接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还是个未知数。 在此之前,苹果连续多年都因手机通信信号问题被吐槽甚至是投诉,除了每年更换不同的基带,现在苹果试图使用最新的可落地技术,实现在无网络覆盖环境下的正常通信,这也可能是iPhone未来的一大核心卖点。 虽然苹果还未正式发布秋季发布会邀请函,但有消息称苹果将于9月14日发布包括iPhone和Apple Watch在内的多款新品。至于低轨道卫星系统连接功能,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最全苹果新品信息:除了新iPhone 还有惊喜!
要是按照往年惯例,苹果会把秋季新品发布会分成9月、10月以及11月三个独立的活动,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了,外媒DigiTimes曝光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苹果会在9月召开多场秋季新品发布会,而且iPhone 13、Apple Watch Series 7和跳票许久的AirPods 3这三款产品很大概率会同时亮相,除此之外,此次的秋季新品还会带来全新的iPad mini 6、iPad 9 以及重新设计的MacBook Pro、MacBook Air和Mac mini等,相信不少朋友会好奇,那么这一大堆的新品,苹果究竟是都进行了全新升级还是一如既往的挤牙膏呢?为此我们搜罗了全网最详细的苹果秋季新品信息,趁着发布会前一起先来大饱眼福吧。 iPhone 13 其实对于今年的新款iPhone的命名是不是就叫iPhone 13是有待确定的,考虑到苹果过去经常使用“s”为后缀用作小升级款机型的命名,加之“13”这个数字对部分西方国家来说并不讨喜,因而也有部分外媒把这一代的新iPhone称之为iPhone 12s。 不管命名如何,但目前几乎能确定的是,本次苹果也将推出四款机型:一款超小杯、一款中杯外,还有两款Pro系列超大杯机型。其不但在机型的数量和iPhone 12系列相同,而且在各个机型的屏幕尺寸上也将和iPhone12系列保持一致,分别为:iPhone 13 mini配备 5.4 英寸屏幕,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都配备6.1英寸屏幕,而顶级旗舰13 Pro Max则配备6.7英寸屏幕。 本次iPhone 13系列上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它终于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总算是支持120Hz高刷新率了,而且使用的还是支持120Hz自适应刷新率的 LTPO 屏,此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iPad Pro,相信高刷新率搭配上苹果本就稳定且连贯的出色系统动画,iPhone 13系列会给我们带来更流畅和舒适的操作体验。 既然上了高刷新率这个耗电大户,要是新iPhone还是原来上一代的电池容量,那么续航水平应该用糟糕都难以形容了,因而此次苹果给iPhone 13系列全系都升级了电池容量,通过查询CQC中国质量认证情况可以看到,早在5月末就有3款来自欣旺达(苹果电池供应商)的锂电池通过了认证,型号分别是:A2653、A2656、A2660,这三个型号正好对应了iPhone 13系列的三种尺寸。 对比iPhone 12系列,iPhone13全系电池容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iPhone 13 Pro Max的提升的幅度最大,这也是苹果首款电池容量大于4000mAh的 iPhone,这电池容量总算是摸到了目前旗舰手机主流水平的尾灯,而尺寸相同的iPhone 13 Pro与iPhone 13电池容量也将相同,如果此次的高刷新率仅限于Pro系列,iPhone 13的续航超过13 Pro也不是不可能,尽管苹果采用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但高刷对续航的影响跟5G一样还是很大的。 同时,新款iPhone还可能是提速了的25W的有线快充和15W无线充电,这个充电速度虽不至于说”超速了“,但对于苹果自己来说已经是一个突破。至于iPhone 13系列将要搭载的5nm制程A15芯片以及同是5nm的骁龙X60基带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会带来更低的功耗表现以及领先安卓阵营的强大性能,只是iPhone一直以来对散热的不上心,导致其强大的处理器性能无法充分释放所经常被人诟病,至于这一代能不能得到解决这散热问题就暂未可知。 自2017年发布iPhone X以来,iPhone的刘海一直就是众多用户调侃和吐槽的对象,或许大家去除刘海的期望太高,几乎每年都会传出苹果要缩小iPhone上的刘海的消息,但其实这刘海中集成了偌大的TrueDepth 3D摄像头,要去掉的难度不小,可最近从各种的消息来看,或许得益于元器件的进步,此次iPhone 13 Pro (Max)的刘海宽度将降低约 25%,同时各路的渲染图也清楚地显示了这种变化。 此外,iPhone 13系列的三摄也会得到加强,会换上更大底的传感器和大改进的超广角镜头,使其在暗光下拍摄出更出色的照片,并且还有望支持2.5倍的光学变焦。据彭博社记者Mack Gurman发布最新报道,苹果或将现有的人像模式引入到视频里,并在照片编辑功能中引入新的滤镜系统,还计划将ProRes视频加入到iPhone中,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录制格式,以及更丰富的后期编辑控制能力。根据Mack Gurman的说法,与ProRAW类似ProRes视频也仅适用于高端的iPhone 13 Pro以及iPhone 13 Pro Max机型。 在前不久Technizo的爆料的渲染图中显示,这代的iPhone 13可能还将带来全新的“日落金”和“玫瑰金”两种颜色,其“玫瑰金”显得比较粉嫩,而“日落金”则有点类似于此前6s的“土豪金”。此外,Pro型号预计还会有Mignight Gray和Silver两个新配色。 Apple Watch Series 7 据外媒爆料,此次全新的Apple Watch Series 7可能是Apple Watch诞生以来改变最大的一次升级。新的苹果表有着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边框更窄,屏幕显示效果也更好。 此前无论是iPhone 12还是iPad Pro亦或是iMac,都用上了方正外壳的设计,所以此次全新的苹果表应该也会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完成苹果设备间设计风格上的统一。 据说苹果还将采用新的双面系统封装技术来减小处理器的尺寸,以此来给电池腾出更大的内部空间以及添加新的传感器来检测用户更多的生理指标,此次还将支持了此前iPhone上的UWB超宽频技术,这将有利于提高Apple Watch Series 7的丢失后的定位和追踪能力,并在相关的渲染图中,我们能看到这代的Apple Watch还升级成了双扬声器。 AirPods 3 此前多次跳票的AirPods 3也将在此次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中亮相,它采用了类似AirPods Pro的外观,变为了短柄的设计,并从此前的针状软包电池升级成了纽扣式电池,带来更长的续航,由于定位差异,全新的Airpods仍不会支持主动降噪功能。 iPad mini 6 & iPad 9 两年多未曾更新的iPad mini也终于迎来了升级,外媒techordo于近日曝光了几张自称是苹果iPad mini 6的铝制模型图,从图中的模型来看,它没有Home键,机身更薄,采用了直角边框和全面屏设计,看着就像是缩小版的iPad Air 4。 此前著名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还表示,新款的iPad mini的尺寸可能从原来的8.5寸增大至9 英寸,采用侧边Touch ID,将配备A15芯片,使用USB-C的接口,并支持第二代的Apple Pencil。这样的尺寸配上如此强悍的处理器,妥妥的最强游戏机。 而全新基本款的iPad则维持了之前的设计,保留了带Touch ID的Home键,新机或将采用比前代更快的A13处理器,提高了处理性能和图形性能,并减轻了厚度,价格却会保持一如既往的低廉,在2000~3000价位之间,入门款的iPad凭借突出的性价比此前一直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而此次更强的iPad 9预计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Macbook Pro & Macbook Air 见识了去年Macbook上M1的巨大威力以后,很多人更期待起今年全新的M系列处理器的表现,这次的M1X处理器将会集成10核CPU,采用8+2的大小核架构,并根据油管博主Dave2D的预测,搭载M1X(16核GPU)在基于GFXBench 5.0 Aztec @1440p场景下将可达110FPS以上,而32核版本可达到惊人的170 FPS以上,这性能已经相当于笔记本平台的RTX3070,如果属实,这性能提升的幅度堪称恐怖。 此次Macbook Pro14寸版将配备16核GPU版本的M1X,而散热能力更强的MacBook Pro16寸则直接上堆了32个核心的GPU版本的M1X,在性能突飞猛进的同时,功耗也保持在了20瓦和40瓦,和现在的移动端低压处理器相当,但性能却比它们强了不少,续航也将一如既往逆天,同时M1X还将包含更多的Thunderbolt通道,并支持多个外部显示器。新款的Macbook Pro都将配备1080p前置摄像头、SD读卡器、三个雷电USB-C接口、新升级的MagSafe接口和HDMI接口等,扩展性相比之前得到了不少提高。不过在Macbook Pro上延续多年的Touch Bar将被取消,转而采用传统的物理Fn键。 这一代的Macbook也总算抛弃了此前让人窒息的大黑边,转而采用更窄边框,屏占比更高的全面屏设计,Macbook Pro上的屏幕还将从原来的背光LED屏幕变为各方面都更为出色的mini-LED屏幕,由于每一个背光“灯泡”都更小,所以mini-LED能够实现更精密的动态背光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屏幕亮度和对比度,同时避免了传统LED屏幕中的眩光现象,寿命也会更长。 而Macbook Air除了和Macbook Pro相同的M1X处理器外,其他方面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根据爆料大神Jon Prosser透露,新款Macbook Air在外观方面相较之前会有极大的变化,引入了更丰富的机身配色,键盘也将重新设计。 Macbook Air整体上会变得更加轻薄,并由原来的楔形设计变为了全新家族式的方正设计,其键盘将会与全新24英寸iMac的妙控键盘一样,采用白色为主色调,并配备全尺寸功能键。不过,更大的功能键迫使整个键盘向下移动,从而缩小了触控板尺寸,在扩展接口方面则和上代保持一致,为两个USB-C的接口,并将无缘MagSafe接口。 Mac mini 不出意外的话,搭载M1X处理器最便宜的机器仍将是全新的Mac mini,此次的Mac mini将采用了全新的超薄机身设计,外型依旧是延伸便当造型,但对比上一代而言,厚度明显缩减了不少,不同于前几代一直采用的一体铝金属外壳,这次的新款做了升级,只有侧面采用了铝金属材质外壳,盖板则换成了“有机玻璃”,质感上要好了不少。 这一代在扩展接口部分进行了重新调整,跟上一代相比,少了用于耳机的音频插孔,microSD卡槽也被砍了,电源接口则升级成了与全新24寸iMac同款的圆形磁吸造型。 全新的Mac mini在售价方面可能会比去年搭载M1芯片的2020款稍高一些,但作为M1X处理器售价最低的机器,也依然相当值得期待。 不知道以上一系列的新品有没有能让你心动的呢?此次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预计会在九月中旬开始,能留给心动的朋友们攒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你修手机花的钱 可能在给厂商上保险
修手机不去官方就惨了。 许多消费者反应,最近去苹果修手机碰壁了。由于自行换过屏幕或者换过电池,在去维修其它部件时,苹果回复不能维修。 不是修不了,是不给修。用户自行拆机或者换过第三方零件后,官方不再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花钱也不行。 显然,强硬的态度是为了打压第三方维修行为。但其中原因,众说纷纭。 不仅仅是苹果,在国外,倡导“维修自由”的维修权法案的立法工作已经开展很长时间,其中非常大的阻碍就是来自科技巨头的力量。 对于这些厂商,允许修手机去第三方有何不可?是有利可图还是另有隐情呢? 1、厂商阻碍维修权法案 新冠疫情以来,由于线上办公、学习的需求,许多人购买了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同时也有些用户通过修理更新旧设备,尤其是学生群体,设备小修小补后完全可以再上岗。 别看只是小修小补,但需求可不小。美国纽约的一家修理店每个月要修理大约2000台iPad和Chromebook。 不过,这些设备并不是都可以修好,不是技术上不能修,而是修不了。因为设备制造商既不公开设计图,也不开放零部件供给。许多零件(比如Wi-Fi模组、USB接口等)并不难找,也不昂贵,但由于使用的是特殊版本,因此没法替换。 在美国,许多维修公司的企业主、活动家、消费者组成的团体在全国各地推动维修权法案。2021年,有27个州审议了此类提案,但超过一半的提案被否决或驳回。 其中关键的反对力量就是来自科技公司组织的游说力量。比如,苹果公司特别指出,这样的法律可能会导致设备进一步损坏,或者导致消费者在试图修理他们的设备时伤害自己。 2、官方承包维修是不是门好生意 许多观点认为,打压第三方维修,是为了把官方维修生意做起来。比如,苹果屏幕换修的价格是2000元起,而第三方屏幕却能低至300元,对比看绝对是一场暴力买卖。 不过,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试想有多少消费者会在2000元和300元当中选择2000元的呢? 其实,售后维修可能是一门赔本的买卖。维修团队的组织、零部件的管理、运输物流、无害化处理等等都是烧钱的大项。虽然苹果对待第三方维修的态度强硬,但为了维护品牌形象,通常是一言不合就换新。本想修理一点小毛病,结果换了一台新设备,本想修键盘,结果整个外壳都给换了。如果是为了赚钱,这样的“赔本行为”可能就不会存在了。 官方维修的营收数据我们没办法统计,但既要维系整个维修团队,也要顶着外界压力公关,跟用户的关系也更紧张了,其中的成本确实有点高。 那么,如果不为了赚钱,那是为了什么? 3、不是官方保护用户,是用户保护官方 严格来讲,官方也不是完全不支持第三方维修,苹果就在推广它的全球独立维修计划,给非授权维修店提供官方的零件、工具、维修手册,对苹果设备进行超过保修期的维修和诊断。不过,苹果要派自己培训过的维修员入驻。 所以,第三可以有,但是要按照官方的要求来。其中原因,微软提供了一个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 维修权法案要求厂商公开产品的设计图,同时向第三方供应零部件。来自微软的声音认为,维修权法案会威胁到公司的知识产权,微软将该法案视为“生死攸关的威胁”。 什么是知识产权?现在的设备都是高度集成化的,包括硬件之间的集成,也包括软硬件之间的集成。而公开了设计图,再提供零部件,厂商放在设备当中的技术也被拱手相让了。 其后果可以参考苹果AirPods的例子。华强北的AirPods做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拿假的AirPods去官方维修,由于官方也检测不出真假,直接当正品换新处理。大量的假AirPods通过这样的方式“狸猫换太子”。苹果最后也不得不出政策,所有官修的AirPods不再直接换新,要先返场检测。 试想,AirPods的零部件和设计图公开,苹果相当于把整个产品的生产技术交给外界了。 正由于类似风险存在,厂商们既要力阻维修权法案的通过,也要从换屏幕、换电池等小修小补开始培养用户到官方修手机的习惯,于是牺牲了用户可以低价维修的机会。而对于用户,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购买售后保险,一是在保内的修理便宜多了,二是许多厂商的在保设备直接换新,也是对用户的一个弥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