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又一造车新势力悄然登场,创始人出自小米生态链公司
就在百度和吉利造车项目极越汽车出炉后不久,小米生态链公司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的造车项目也宣告落地。 8月22日晚间,又一新汽车新势力极石汽车“横空出世”,旗下首款车型极石01也正式发布。新车型提供6座和7座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35.99万元和34.99万元,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WLTC纯电续航为235公里,综合续航里程为1115公里。新车预计将于今年11月份实现交付。 与极越汽车一样,极石汽车并没有直接获得生产资质,而是由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洛轲智能”)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下称“北汽制造”)共同打造,其中,由昌敬控制的洛轲智能负责提供智能化方案和设计,而北汽制造负责生产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极石汽车首款车无论在内饰设计、配置、空间、动力、产品定价和定位上,都与理想汽车L8颇为相似,业内人士也戏称极石01是一款“硬派越野版理想L8”。 不过,相对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昌敬打造的极石汽车显得极为低调,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其声音。但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极石汽车造车速度不可谓不快,不到三年就孵化出了首款车型。 2021年4月,市场首次传出昌敬要亲自带队下场造车的消息。昌敬同时也是石头科技的创始人兼CEO,主营业务是石头自清洁扫地机器人,并是小米生态链上的明星项目。对于创始人下场造车一事,当时石头科技专门对外回应称,“该项目与石头科技不产生直接关联,石头科技没有参与”。此外,公开信息显示,洛轲智能陆续获得Coatue、IDG Capital、腾讯、红杉资本等众多知名机构投资,目前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超过20亿美元。高管团队包括威马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前合伙人闫枫、上汽集团前新能源汽车电控和集成总工程师阎全忠等人。 一开始,昌敬计划跟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一样采取代工模式。有消息称,最初洛轲智能选择落户安徽芜湖,与奇瑞汽车进行合作。2022年3月,洛轲智能在芜湖几乎同时注册成立了三家公司,分别包括制造、科技和销售业务。 但后来洛轲智能造车项目选择和北汽制造合作,而后者主要生产越野车及军车,今年年初被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收购大部分股权。目前,北汽制造成为了山东唯一、青岛首家具备越野车、轿车、货车等全资质整车制造总部企业。据悉,生产极石汽车的便是北汽制造青岛莱西总部基地。 联手北汽制造后,极石汽车终于拿下“准生证”。今年6月,在工信部372批新车公示中,出现了极石01车型的申报信息,申报厂商正是北汽制造,车辆尾标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8月17日,就在极石汽车发布前不久,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与洛轲智能共同对外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达成深度合作共识。这相当于是双方合作造车的一次“官宣”。公开资料显示,魏桥集团为全球最大铝业生产企业之一,业务覆盖完整铝业生产以及精细化加工产业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昌敬加速度造车的路上,洛轲智能不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没有选择全栈自研,而是与多家头部供应商合作。据了解,极石01的车机芯片使用的是高通8155芯片,大容量电池来自于宁德时代,标配版智驾方案来自易航智能,高阶智驾方案则主要由小马智行负责。另外,极石01是首款搭载纯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而这个固态激光雷达则是由禾赛科技提供。
荣耀中国遭遇增长瓶颈,加速出海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集微网报道(文/林美炳)荣耀独立之后在中国市场连续两年保持增长,但2023年上半年却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荣耀亟需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自今年年初以来,荣耀一直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多个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成绩斐然,前五个月海外出货超过去年全年海外出货。 上半年享受到海外市场红利的荣耀又加快海外投资速度。据报道,目前,荣耀通过分销商的方式开展业务,预计荣耀将在印度推出三款手机,其中中档的数字系列将于9月推出。 荣耀对印度市场寄予厚望。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的战略要地,抢占印度市场是保持未来业绩增长的门票,三星、小米、苹果等近年持续加码印度市场,即使小米被印度当局扣押555.1亿卢比资金(约48.76亿元人民币)仍然没有退却,荣耀如果未来要进一步冲击全球市场前三,印度市场不可或缺,所以荣耀必须在印度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而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给行业带来了一道曙光。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下滑仅3%,而且高端手机市场逆势增长。全球智能手机厂商都希望抓住印度市场换机潮的机会,借助印度市场改善业绩,苹果如是,荣耀更如是。 荣耀中国市场遭遇增长瓶颈 2020年中国智能机市场,荣耀智能手机销量约4,380万部,同比下降27%,市场份额为1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排名第四。 背靠华为,荣耀曾经荣耀过,但是没有华为的依靠,荣耀还能荣耀吗?这是荣耀2020年11月独立之后遭到业界的最大质疑,当时的荣耀团队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2021年,荣耀顶住外界压力,解决问题,恢复能力,用行动守住了荣耀原有的盘子。IDC数据显示,2021年,荣耀智能手机中国市场出货量为3860万台,占比11.7%,排名前五。 对于荣耀团队来说,重返中国市场前五的成绩弥足珍贵,证明荣耀自身的实力。但是荣耀在2021年中国市场前五大手机品牌当中成绩平平,因为当时其他手机品牌大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抢夺华为市场份额,增幅皆为两位数,而荣耀还处于调整期,无暇进攻,出货增幅仅4.9%。 2021-2023Q2荣耀国内市场出货量增幅情况 来源:集微网整理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尤其在逆境的情况下,光芒显得更加耀眼。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两位数下滑,OPPO、vivo、苹果、小米出货跟着下降,但整顿后的荣耀加快攻城略地的步伐,进一步收编更多的华为渠道,完善产品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年出货出现逆势大涨。根据IDC数据,2022年,荣耀智能手机中国市场份额为18.1%,同比增长34%,而且排名进一步提升至第二。荣耀在中国市场迎来了高光时刻。 但是好景不长,2023年上半年荣耀在中国市场连续两个季度大幅下滑。IDC数据显示,荣耀智能手机出货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2.8%,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7.9%。荣耀在中国市场遭遇增长瓶颈。分析人士称,荣耀前两年主要收编和挖掘中国原有渠道的潜力,一直保持增长,但是2022年触到了天花板。从2023年开始荣耀需要进一步与OPPO、vivo、小米、华为、苹果等巨头抢夺市场份额,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下行趋势下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任何厂商都无法逃避下行的命运,荣耀也不能例外。 海外市场成荣耀新增长曲线 荣耀中国市场虽然下滑,但是海外市场正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荣耀独立之初将重心放在国内市场,几乎无暇顾及海外市场。直到2021年10月才以独立品牌身份回归欧洲市场,并与沃达丰、Orange等迅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由于2021年涉足海外市场时间较晚,并没有给荣耀带来明显的业绩助力。 2022年是荣耀出海元年,荣耀开始将更多资源投入海外市场,但是受疫情、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2022年荣耀海外市场业绩并不十分耀眼。Omdia数据显示,荣耀2022年全球市场出货量约为5990万台,如果扣除国内市场5220万台出货量,海外销量只有770万台。荣耀CEO赵明也曾表示,2022年荣耀全系列产品虽然进入海外,但是海外业务还处于一个解决问题、恢复能力、构建组织的初始阶段。 2023年,疫情封控解除,荣耀加大海外市场投入。2023年1月,原负责荣耀中国区业务的总裁王班开始负责海外及平台业务。2023年2月底,荣耀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正式发布荣耀Magic4系列,该系列产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上市。这标志着荣耀全面加速其全球化征程,迈出实现全球标志性科技品牌愿景的重要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第一季度荣耀海外市场出货量同比暴涨近4倍,而且在多个市场同时开花,例如,欧洲市场出货量增长400%,中东和非洲市场出货量增长500%,拉美市场出货量增加700%。 2023Q1荣耀海外市场出货量增幅情况 来源:集微网整理 海外市场正在成为荣耀新的增长引擎。赵明表示,荣耀今年前五个月的海外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海外销量。 为了让海外市场助力荣耀业绩继续上涨。近日,荣耀还在趁势加快印度市场布局。据报道,荣耀在印度一直通过分销商的方式开展业务,PSAV作为荣耀在印度的分销商,被授权在印度进口和分销荣耀产品并针对产品进行相关宣传和推广。预计荣耀将在印度推出三款手机,其中中档的数字系列将于9月推出。 荣耀高度重视印度市场,一方面,作为战略市场,印度是兵家必争之地,荣耀要在全球市场拥有更大的作为,必须在印度市场立足;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然低迷,但是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回温。根据Counterpoint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降幅收窄,仅3%,而且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第二季度同比增长 112%,占整体出货量的17%,创历史新高。如果抓住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机会,荣耀海外市场业绩将更上一层楼。 经过多番精心布局,荣耀对2023年海外业绩预期十分乐观。赵明曾表示,2023年荣耀在拉美、亚太、中东、欧洲等市场和国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有可能实现100%以上的增幅。荣耀海外市场寻求闭环式的发展,不只是追求速度。 依托海外市场业绩,荣耀有望获得长足发展。赵明表示,海外市场空间很大,荣耀才刚刚起步,在未来几年当中荣耀不会遇到成长的天花板。荣耀希望通过产品和科技构建全球品牌,而不是低端产品、品牌形象,荣耀坚持全球高端品牌发展战略。
烧不起了,极氪直营大掉头
纵使有吉利的背书和“输血”,极氪的官方直营模式也很难扩张了。 不得已,极氪希望在不改变直营体系的情况,重新激活经销商,让“托管直营”模式在销售和售后上给予极氪支持,极氪也能因此缓解资金压力。 目前,极氪既无法实现盈利,上市也迟迟不见下文,这让极氪在疯狂内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缺少更多“子弹”。 文 | 郭怀毅 一直宣称要坚持直营的极氪汽车(下称:极氪)正在悄悄改革渠道网络。 亿欧汽车独家获悉,极氪计划在不改变直营模式的大前提下,通过大规模招募经销商来扩充销售网络。作为此前销售网络的核心,极氪将大幅削减直接出资建设官方直营门店的新增数量。 售后服务领域,极氪也做出了类似的新规划,经销商需要以极氪的直营标准建设售后服务中心,此前由极氪直接出资建设直营售后网络的计划也已被放弃。 今年7月,极氪还曾对外表示会坚持直营模式,并以平均每2天建成1家的速度,在全国75个城市建立了300多家直营门店。 但因为庞大的资金压力,极氪虽然没有放弃直营模式,但却放弃了直接投资新建和运营门店,转而选择招募经销商,这样可以由经销商支付高昂的店面建设和运维成本。 此外,有了解极氪的消息人士告诉亿欧汽车,极氪副总裁林金文已经不再负责渠道规划,转而负责销售等业务,此前负责销售业务的副总裁赵昱辉接手渠道等业务。 自成立以来,极氪主要靠吉利汽车(下称:吉利)的背书和输血推进自身建设。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极氪因此得以快速前行,但负重的吉利却有力所不逮之感。 2022年12月,吉利正式宣布,极氪已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但时至今日,极氪IPO一直不见进展。有了解极氪的消息人士透露,极氪原本计划在2023年中期登陆美股,但该计划因为市场给出的估值偏低已被“择机上市”。 关于直营模式调整,极氪对亿欧汽车表示:极氪的直营模式并没有改变。极氪家确实招募了一些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但在经营和管理上,还是由极氪负责,所以还是直营模式。 对于上市问题,极氪表示不予置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22日的吉利汽车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极氪总裁安聪慧确实向外界表示:因为资本市场现在变化很快,(极氪)将根据市场的环境变化,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合适的上市窗口期择机进行公开递交。 有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对亿欧汽车表示,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对中国新势力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的股价都出现暴跌。零跑汽车上市后的暴跌,更是对投资者信心造成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氪选择暂缓上市也是无奈之举。 进入8月以后,车市价格战重燃,极氪也推出了限时降价政策。对此,安聪慧表示降价后产品订单显著提升,价格限时调整对整车毛利率影响也不大。同时,极氪计划将于2025年实现65万的销量目标。 0 1 想直营,但不想出钱 “以后要大力推广极氪家。” 自2021年成立以来,极氪直营体系就包括了四种门店类型:极氪中心、极氪空间、交付中心和极氪家。 其中,极氪中心、极氪空间和交付中心都是极氪直接出资建设和运营。极氪中心规模大,选址黄金商圈,这就让它们在销售之外还有很强的品牌展示属性。极氪空间规模较小,但数量最多,也最能触达消费者。交付中心顾名思义,主要业务是负责交付新车。 极氪家和上述三种官方直营门店完全不一样,它不是极氪真正意义上的直营,极氪内部称其为——托管直营。 “极氪家就是经销商,开店和运维成本他们自己出,极氪可能会有一些补助和支持。” 极氪内部人士对亿欧汽车表示,此前,极氪家投资人基本来自领克品牌经销商。虽然他们是经销商,但并未脱离极氪直营体系,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产品价格和极氪中心、空间必须保持一致。另外,极氪家的装饰风格和标准也必须和极氪中心、空间保持相同的风格。 据亿欧汽车了解,极氪已经启动了经销商招募计划,共分为两批。 第一批招募计划涉及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29座城市。其中,极氪计划在浙江省5座城市展开招募,在第一批计划中招募数量最多。其次为江苏和广东,各有4座城市。 第二批招募计划涉及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2座城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各有5座城市展开招募,并列第一。浙江为4座城市,依旧位列招募计划前三。 图源:极氪汽车官网 极氪给出的招募要求中明确要求,申请者必须是工商部门批准的独立法人实体,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在当地主流汽车商圈,拥有使用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且使用年限不低于5年的场地;能够迅速搭建优秀售后服务团队。 根据8月18日的官网数据,极氪目前已经建成各类直营门店超过312家,假设上述两批招募计划中,每座城市只新建一座极氪家,那也将为极氪带来61家新门店,增幅约为20%。 在销售网络之外,极氪的直营售后门店也会出现类似的调整。 2022年,因为第三方售后服务不佳,极氪遭到了很多车主的投诉。为此,极氪曾决定建立直营售后服务网络。今年4月,极氪副总裁林金文就曾表示:“我们也在加速售后直营店的建设。” 但亿欧汽车了解到,在极氪直接出资建设了杭州、广州售后中心后,后续计划也基本放弃。 除了资金压力巨大之外,售后中心的资质问题也是一大阻碍。“经销商因为都是本地运作,所以资质对他们不是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极氪家的招募要求里专门有一条,要求企业有售后服务经验。” 不同于极氪中心、空间聚焦于销售,交付中心以交付为主,极氪家集销售、交付和售后于一身,建设标准又必须符合极氪直营体系,“这样既坚持了直营模式,又扩大了销售和维修网络,还不用背负资金压力,极氪何乐不为。” 0 2 吉利的血,不够输了 作为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下的最重筹码,极氪可谓是集万千种爱于一身。 吉利投资180亿元的SEA浩瀚架构,原本计划先放在领克品牌的车型上,但最终还是用在了极氪的首款车型极氪001上。 为了打造出极氪品牌的高端形象,吉利撇开了已有的经销商网络,投入重金让极氪放手打造直营体系。 极氪001上市后,车机系统卡顿等软件问题被车主集中投诉。2022年7月,极氪宣布自掏腰包为所有极氪001车主免费更换高通8155芯片。 此举直接让极氪付出的代价是,3个小目标。 免费更换8155芯片也让极氪赢得了市场的一片赞誉,消费者也开始用人民币投票,极氪销量迅速走高。2022年10月、11月和12月,极氪月销量连续突破万辆。2022年,极氪年度销量也来到了71941辆。 虽然销量走高,但就像很多新能源品牌一样,极氪并未走出亏损的泥潭。 吉利汽车2022年财报显示,极氪2022年营收为31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翻了10倍。但亏损却从2021年的10.1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20.3亿元。 作为极氪在吉利内的“同门师兄”,领克受关注度虽然大不如前,但2022年却能够实现微薄盈利,好歹没有给吉利拉后腿。 相比之下,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极氪已经在财务上冲击了吉利。 2022年,吉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480亿元和4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分别为45.6%和6.8%。能在2022年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确实难能可贵。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在财报中表示: 1. 受电池、芯片等零部件成本大幅上涨,以及极氪新业务发展初期大量投入的影响,本集团其内盈利能力承压; 2.在这一年(2022年)内,本集团为了支持极氪品牌业务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借款; 3. 因新能源转型初期对盈利能力造成压力以及极氪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初创业务相关投入,标准普尔将本集团企业信用评级由「BBB-/稳定」下调至「BBB-/负面」,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本集团信用评级由「Baa3/稳定」下调至「Baa3/负面」。 不难发现,吉利对极氪的输血造成了自身盈利能力承压、贷款(负债)增加甚至评级下调。 或许正因如此,吉利才希望极氪赶紧能够登陆资本市场。2022年12月,吉利发布公告称极氪已向美国证交会(SEC)递交了“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 但时至今日,2023年8月都要过去了,极氪上市却不见下文。 前述极氪人士称,并非吉利和极氪不想上市,而是估值不理想。安聪慧在吉利2023年中期业绩会表示“择机上市”,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说法。 “2022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确实很不友好。”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对亿欧汽车表示,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在2022年下半年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下滑,零跑汽车在当时的环境里上市后,股价一度惨不忍睹,“所以后面的上市就很难,没人买。” 公开数据显示,直到2023年3月以后,零跑汽车的股价才持续稳定在发行价上方。蔚小理中,理想汽车的股价表现稍好,蔚来和小鹏汽车的股价则至今没有回到2022年6月的价格。 虽然上市迟迟未有期,但好在极氪的市场表现坚挺。极氪009和极氪X的先后上市,更是进一步推高销量。官方数据显示,今年7月,极氪汽车交付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039辆,同比增长139.7%。今年前七个月累计销量更是达到54672量,同比增长127%。 但车市价格战在7月重燃,极氪再次面对销售压力。8月初,极氪宣布对极氪001推出价格权益政策,限时降价幅度为3万-3.7万元。 此次降价是否会对极氪造成财务压力?安聪慧对外界表示,通过不同的权益方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订单显著提升,价格限时调整对整车毛利率影响不大。此外,他还表示,极氪计划将于2025年实现65万的销量目标,同时从现在开始以每年2款全新车型的进度投放市场,以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进而实现公司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小米Mix Fold 3线下缺货,二代机价格仍高端定位“不降价”
①小米 Mix Fold 3线下一机难求,二手平台却供货充足,且没有溢价。 ②有业内人士认为,折叠屏虽然定价较高,但都供应链零部件价格较高,与品牌定位无关。 财联社8月23日讯,(记者 唐植潇),日前小米发布了旗下第三款折叠屏产品,并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小米 Mix Fold 3的销量达到了前代销量的2.25倍。 记者走访小米之家线下店了解到,目前小米 Mix Fold 3现在处于缺货状态,需要提前预约,门店会陆续有现货到达。在二手平台上,小米 Mix Fold 3并未出现加价购买的情况。 此外,记者还获悉到目前小米Mix Fold 2已经停产,在月初mix fold 3上线之前经历过一次促销,之后价格回升到原价。小米之家店员表示,之后不会再降价,“小米高端手机不会轻易降价。” 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126万台,同比增长173.0%,其中小米市场份额仅为2.0%,排名第七位。 有分析师认为,折叠屏手机是整个萎缩的手机大盘中,保持快速增长的赛道,厂商关注和选择折叠屏是合理的,大屏折叠产品价格还是维持在超高端的水平,不过现阶段该品类的体量对整体产品渗透率的提升帮助不大。 线下店一机难求 二手平台供货充足 日前发布的小米 Mix Fold 3采用了第二代高通骁龙8领先版芯片,放弃对极致轻薄机身的追求,转而采用了徕卡四摄影像模组,定位为“无短板”的旗舰折叠屏。 在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创始人雷军表示:“这一代小米 Mix Fold 3将会有三种配色,其中包括一款采用陶瓷纤维+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龙鳞纤维版’,设计成本更高,但该版本售价与普通版维持一致。“ 新消费日报记者走访小米之家的线下门店发现,门店内小米Mix Fold 3一机难求,尤其是“龙鳞纤维版”。 小米之家的店员陈洋(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小米 Mix Fold 3线下基本都已经被预定完了,现在线上也是预定的状态。您问的这个(龙鳞纤维)版本,到货尤其少。下周可能会有一次补货,但量不会太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手平台上,小米 Mix Fold 3并未出现“一机难求”的情况,都未出现溢价销售,其中甚至有疑似与小米之家线下店有关联的卖家。 记者还发现,目前前一代版本的小米 Mix Fold 2仍然在店销售,但价格并没有任何优惠。 陈洋对记者透露:“8月份的时候,Mix Fold 2有一次促销,能折扣1000元。现在这一代产品已经停产了,线下只有库存机在售了,但很难说之后会有折扣,因为小米高端机基本不会降价。” 作为对比,早于小米 Mix Fold 2一个月上市的直屏数字系列旗舰机型,小米 12S Ultra已经下架,而小米 12S Pro则是直降400元。 折叠屏仍处于追赶阶段 对于小米而言,进入折叠屏市场是追求增速和品牌高端的必然选择。 根据IDC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数据显示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受到影响较小,保持稳定,在第二季度市场份额达到23.1%,相比去年还增长了3.1%。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小米在高端直板手机市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入折叠屏市场也是其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的必然选择。同时,小米也可以通过折叠屏手机的技术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其在手机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此前在小米2023年Q1财报发布会中,小米集团副总裁、CFO林世伟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小米高端手机的占比是进一步提升,这对毛利率是有帮助的,未来我们会积极运营推更多的高端手机。” 根据小米2022年年度报告,其中仅一次提及折叠屏产品小米 Mix Fold 2,更多提及到的是,直屏系列的旗舰机小米12S系列机型在高端机型中取得的成绩。 不过,在折叠屏这一品类上,小米仍然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根据IDC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126万台,同比增长173.0%;上半年出货227万台,同比增长102.0%。而其中小米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仅为2%,排名第七位。 “目前大家都在发布折叠屏产品,折叠屏手机是整个萎缩的手机大盘中,保持快速增长的赛道,所以大家选择加注折叠屏产品是合理的。”Counterpoint 分析师张琪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 同时他也补充道:“目前大家都在折叠屏耐用、轻薄这个维度下功夫,尽量与直板旗舰看齐。但是大屏折叠产品价格还是维持在超高端的水平,因此该品类对整体产品渗透率的提升帮助不大。” 科技知深国际知名科技作家陈根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小米手机的本质,尤其是折叠屏的高定价,本质上是供应链高价后的叠加效应。高端的手机竞争策略并不适合小米,至少前面还有华为。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折叠屏并不是未来的主流,柔性曲屏技术才是接下来的主要方向。”
华为百度都搞不定的事儿,小米搞定了?
小米汽车最近很活跃。 几天前,先是小米汽车的谍照陆续曝光。有博主拍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昌吉快速路上,一共有四辆带着伪装的小米汽车正在做路测。随后,包括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和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在内的多名小米高管又陆续出现在新疆,被认为是亲自督战小米汽车的夏季测试。 两天后,胡峥楠甚至还主动披露了小米汽车产品的能耗表现:“今天被工程师们恶搞,晚上八点扔了台表显剩余续航152公里的电车,要我带三个壮汉回85公里外的目的地,环境温度37度……简直小看我的黄金右脚,直接踩条直线给你们,到目的地后剩余里程显示还有90公里,干出8.8度电的能耗......” 这和小米过去对于“造车”三缄其口的态度完全不同——外界则一直盛传,“小米汽车,就快了”。 果不其然。8月23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集团已经获得发改委的批准,可生产电动汽车,这意味着小米完成了“造车”路途上的重要一步。 品驾曾介绍过,过去几年来,资质是新造车企业必须过的第一关,从2016年发改委批复北汽新能源为第一家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发改委陆续批复了一批独立申请资质的企业,此外,代工生产或者收购有资质的企业,也在政策允许范围。但后续这一政策在去年年初因行业产能整体规划等原因有所收紧。 去年年初,国家层面明确了对代工方式的管理。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对进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展委托生产试点工作,委托企业的条件与受托企业的条件都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且具备与委托生产产品同类生产资质。这意味着,没有生产资质的品牌不能找其他工厂代工,而造车企业也需要拿到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资质,才能真正走上造车之路。 消息显示,小米汽车是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个获得发改委批准的造车项目,发改委在本月早些时候批准了小米生产电动汽车的申请。 但工信部目前尚未披露小米汽车相关的信息。 工信部负责评估新汽车制造商和车型的技术和安全要求。一般来说,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包括具体的产品,是车型上市前的最后一步认证工作。小米曾宣布在2024上半年量产首批汽车,所以在产品真正上市前拿到工信部的双认证,是后续关键的第二步。 在本次曝光之前,小米一度非常低调——过去两年以来,小米倾向于默默做事,鲜有发声。虽然雷军也会出现在各大知名的车展,但一般并不会主动披露小米汽车相关的进展。与此同时,小米对于供应商的保密工作管理也非常严格。 8月14日,雷军在一年一度的年度演讲“成长”中,回顾了一路以来的创业经验。他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但正是在这场几乎是小米公司最重要的“成长”宣讲活动上,雷军也并未分享“造车”相关的话题。 据品驾了解,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行业内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真正拿到资质之前,务必保持低调潜行。” 在小米之前,华为内部两次签发“不造车”的文件。今年3月3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已在华为内部再次发文称未来5年不造车。品驾此前有过报道,传言称也是因政策对资质收紧,华为必须以正视听。 百度最近在是否主导“造车”的问题上也后退一步,与吉利控股集团联手打造了一个新的品牌“极越”,相比集度,百度降低所占股比。极越由吉利主导,而百度和集度,更多以“技术合伙”的方式,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文心一言等AI技术能力,赋能极越。 这样就可以理解,华为和百度,连同小米,过去在造车话题上的态度,为何都来过180度的大转弯。 一定程度上,这也与目前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今年年初开始,车企开启了降价潮,竞争加剧。同时,虽然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在增加,但是车企的利润并没有显著增长。国家对于行业,产能和品牌数量整体的管控,也是在对汽车制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鼓励。 而恰巧这时候获得资质,也被认为,小米汽车所拥有的市场潜力。 小米汽车的进度正在加快。小米公司已在北京完成了年产20万辆电动车的工厂设施建设。同时,已经开启工厂相关的员工招聘工作。 今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登记备案“xiaomiev.com”网站域名也被曝光。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等,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
利用患者自身干细胞培养移植物,细胞疗法修复角膜损伤取得进展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麻省眼耳医院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革命性的干细胞疗法的Ⅰ期试验结果,这种疗法称为培养自体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CALEC)。试验表明,该疗法短期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 作为麻省眼耳医院临床试验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于2018年4月在美国进行了首例培养自体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 图片来源:美国麻省眼耳医院 经历了化学烧伤和其他眼部损伤的人会出现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即角膜周围组织细胞不可逆转的损失。患者的受伤眼睛会出现永久性视力丧失、疼痛和不适。如果没有角膜缘细胞和健康的眼睛表面,患者就无法接受人工角膜移植。 在第一阶段研究中,研究团队招募了5名一只眼睛遭受化学烧伤的患者并进行了活检。4人获得CALEC治疗,一系列质量控制测试确定另一名患者的细胞无法充分扩增。团队对接受CALEC治疗的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跟踪。 研究人员通过小型活检取出患者健康眼睛的干细胞,然后通过创新制造工艺在移植物上扩增和生长。两到三周后,CALEC移植物被送回医院并移植到角膜损伤患者的眼睛中。 4名一只眼睛遭受严重化学烧伤的患者经该法治疗12个月后,他们的角膜表面得到了恢复,其中两人能接受角膜移植,另外两人无需额外治疗,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团队正在对15名接受CALEC治疗的患者进行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以及为期18个月的跟踪,以更好地确定该手术的总体疗效。
马斯克:传统油车将迎“柯达时刻” 不转型电动车会像“胶卷”一样被淘汰
快科技8月23日消息,日前,马斯克警告称,传统汽车制造商即将迎来他们的“柯达时刻”,如果他们不能加快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就像曾经的胶片行业巨头柯达一样,因为赶不上数字时代的潮流而被淘汰。 一位X用户发帖称:“传统汽车即将迎来他们的柯达时刻。”马斯克回应称:“不幸的是,对许多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种趋势。一些公司确实明白这一点,但它们的变革步伐仍然缓慢。” “特斯拉正试图在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过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其他汽车制造商:我们开源了我们的专利,提供了我们的超级充电站的访问权限,并邀请他们授权我们的自动驾驶AI系统。” 事实上,马斯克也所言非虚,据Clean Technica和InsideEVs网站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3.2万辆,同比增长40.2%,市占率达到15%。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要远超前者。 而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620万辆,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为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 乘联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50万辆,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350万辆,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 至于那些还没有积极转型新能源的合资车企,如今在中国正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尴尬局面。日系车中的丰田、本田、日产以及德系大众,其中国市场的销量普遍降幅较大,在新能源时代,他们也正经历“淘汰危机”。
华为小米,争着要把大模型装进手机
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这个故事里的场景,现在要在智能手机行业呈现——手机厂商们,开始忙着把大模型装进手机。 在手机上通过云端服务器,使用类似妙鸭相机这样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并不是新鲜事。但现在,手机厂商们开始纷纷致力于“云+端”,不仅可以调用云端算力使用各类AI应用,还要直接让大模型运行在手机上。 8月14日,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就透露:小米的大模型团队在今年4月建立,其手机端侧的大模型已经初步跑通。 三天后,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又对媒体表示,基于和高通、联发科的深度底层技术合作和高频沟通,小米很快会推出端侧AI大模型应用。此外,他还表示,端侧AI大模型很可能是为5G而生,“5G的突破载体是AI大模型,这是智能手机的大机遇”。 先行一步的还有华为,其大模型能力已经直接嵌入了手机的操作系统层面。此外,在上海2023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荣耀CEO赵明宣称,荣耀将在智能手机端推动部署端侧大模型,以此作为新一轮产品技术攻坚的起点。 加入了大模型的手机故事,也会产生变化。 试想一下这样的未来:大模型加持下的智能助手,让用户可以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上,做这些事情:通过自然语言,AI助手能自动管理起所有应用,帮你写邮件、写总结文档;帮你办理银行业务;在你想外出时制定行程订好机票。 当然,手机大模型只是个起点,当智能技术逐步扩展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智慧生态中,一个“超级终端”或将出现。 大模型与终端的结合,成为了下阶段AI(人工智能)战场必争之地。 手机疯卷大模型 大模型的战火在今年年中,烧到了手机上。并且,从部署在云端的应用向手机终端蔓延。 雷军年度演讲中对外界表示,小米最新的一个13亿参数大模型已经成功在手机上跑通,部分场景可以媲美60亿参数的模型在云端的运行结果。 在这场演讲进行前,小米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就引发了关注。不久前,小米开发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MiLM-6B,在C-Eval、CMMLU两个大模型测试榜单中突然现身,分别取得了第十名和第一名的成绩。在行业内,这两个榜单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中文大语言模型评测基准。小米大模型在C-Eval评测榜中的位置,甚至排到了阿里云的通义千问之前。 小米的这个大模型参数规模为64亿,是公司的首个GPT大模型产品。小米在今年的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就曾透露,小米AI大模型未来或与“小爱同学”语音助手结合,并表示小爱同学是小米非常重要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语音入口。 小爱同学的月活用户目前已超过1.1亿。从8月14日起,小爱同学的大模型版本已面向多个型号的小米手机用户开启测试邀请。 ▲(小米创始人雷军。图源/视觉中国) 把大模型装进手机的不止小米一家。 华为Mate60还未问世,鸿蒙HarmonyOS 4系统已在8月4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官宣,并表示新的系统会接入大模型。华为还表示,通过盘古大模型的加持,华为智慧助手小艺将具备AI大模型能力。 华为介绍说,接入了AI大模型的小艺,能够给用户做“个性化推荐”了。比如,你要去某地旅行,小艺会提示行程信息,并根据地点,自动给你推荐翻译功能,在到达目的地时给你展示当地的美食和导航。同时,小艺一些相关的数据和学习都是在端侧进行。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大会上说,“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下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智慧体验。” 其实,在今年3月的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就对用户推出了全新的智慧搜图功能,展示了大模型在手机端落地的一个应用场景:该功能的技术底座是多模态大模型,并在手机端对大模型进行小型化处理;用户可以唤醒“小艺”,并通过自然语言搜索出自己想要的图片。 在雷军演讲的前一天,8月13日,OPPO官方也宣布,基于其大语言模型AndesGPT打造的全新智能助手“小布助手”,也即将启动大型体验活动。 根据官方消息,AndesGPT是OPPO安第斯智能云团队打造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升级后的OPPO小布助手,将拥有更强的语义理解对话能力,可以根据文案撰写用户需要的内容,而且归纳总结等AI能力也将大大增强。 在不久前的上海MWC 2023期间,荣耀CEO赵明提到,公司正在就网络大模型方面的需求跟其他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此外,他还在媒体采访中阐述了其想要尝试把AI大模型引入端侧的构想。赵明在主题演讲中直接剑指苹果:“千帆竞渡,告别苹果一家独大”。 被“点名”的苹果,也坐不住了。 原本在今年3月,海内外科技巨头们都纷纷下场入局GPT大模型时,苹果还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架势,没有透露出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消息。但在7月底,苹果在包括美国加州、西雅图,法国巴黎,以及国内的北京等城市,已陆续释出了数十个岗位,给出的薪资基本在百万元年薪左右,招聘大模型技术人才,其中的重点是端侧大模型。苹果的招聘信息中透露,它想将大模型压缩到终端,未来在iPhone/iPad等产品中应用。 在华为、小米们已经拿出了大模型的最新动态时,苹果才开始招人。从这一层面来看,这次国产手机厂商们,终于跑到了前头。但作为iPhone生产商,苹果动身入局,也让今年火爆的大模型概念,正式向“iPhone时刻”进发。 大模型为什么要“放进”手机? 从2019年左右开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就进入了瓶颈期,产品销量持续下滑。直至今年,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也仍然未能扭转颓势。根据市场分析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表现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802亿部,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了7%。 另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前五手机厂商中,只有苹果的出货量实现了增长,市场份额达到21%。 在上海MWC 2023上,赵明就曾提出,面对市场持续下行、用户换机周期延长的巨大挑战,消费电子行业最期待的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周期”,它甚至可以带领一个产业走出经济周期的影响。大模型技术以及AIGC(人工智能生成式内容)概念的爆发,对它们,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荣耀CEO赵明。图源/视觉中国) 手机厂商们也需要对资本市场讲出更新的技术故事。在美东时间7月19日,一则苹果在秘密研发“Apple GPT”的消息,突然不胫而走。该消息传出后,当日苹果股价直线上涨,午盘其股价飙升至198.23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与之相对比的是,当地时间8月3日美股盘后,苹果发布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收818亿美元,同比下滑1.4%;本季度来自iPhone的营收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财报发布次日,苹果股价大跌4.8%,创下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天之内蒸发逾1600亿美元,失守3万亿美元。 于是,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苹果CEO库克提出,截至财报发布时,公司今年的研发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1.2亿美元,一大原因就是公司增加对了AIGC的投入;而在未来,这块投入还将持续加大,生成式AI技术对苹果来说“绝对至关重要”。这也是今年苹果首次公开对AIGC进行表态。 此外,实现“万物互联”的场景,既是手机厂商们的野望,也是大模型要实现商业化落地,必然的探索方向。 要突破手机存量市场的天花板,除了冲击高端市场之外,手机厂商们还一直在致力于打造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生态,连接各种互联网服务,创造更大的赛道。它们的业务范围也早已不仅限于手机。像小米已经拥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链,还在2019年启动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华为也有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并切入了全屋智能生态。 “无论是否有大模型的出现,几大手机厂商都已在不断强化手机管理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这是必然的大趋势。”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I应用就已经开始向设备端扩展。除了手机之外,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VR(Vis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和其他物联网终端,都被卷入了其中。手机里的语音助手,也被看作是AIoT生态的新一代入口。 此前,由于语音助手还不够“聪明”,人和机器的交互还存在短板。但大模型兴起后,很多人认为,实现万物“互联互通”的机会终于来了。 目前手机厂商对AI大模型的布局,也多从语音助手入手。而大模型技术如果要在更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以及进行市场普及,都不能离开端侧的协同。 在大部分的万物互联场景中,部署在云端的算法,在手机这样的设备里使用时,难免会遇到时延较长、个性化应用不足的问题,成本也较高。而设备端的AI应用则能够弥补这些短板——摆脱了云端计算,大模型可以适应更多对延迟性要求高的场景,例如眼下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智能汽车领域。 此外,多家手机厂商都强调了“安全”这件事。 自从诞生以来,AIGC应用一直伴随着关于隐私和安全性的争议。但把大模型放在设备端运行,无疑在保护数据隐私上更具有优势。 但将大模型引入语音助手容易,而要将参数动辄百亿、千亿级的大模型,放进小小的手机端,面临的技术难度也可以想象。其中至少包含两部分:其一,将大模型进行“压缩”,降低对算力的要求;其二,在算力和功耗上实现支持。 目前,业内比较主流的方案是将模型“小型化”,减小模型的体积。同时,在算力端,高通等芯片厂商也在研发端侧部署AI大模型的芯片。 推动大模型实现在端侧部署,成为几乎全部科技巨头们都关注的一件事。 今年3月,高通展示过,在没有联网的安卓手机上,运行了超过10亿参数的文生图模型,生成图片的过程只花了15秒。2023世界半导体大会上,高通全球副总裁孙刚还表示,预计高通下一代手机平台将有能力支持50亿到70亿参数的大数据模型。谷歌用来对标GPT-4的大模型PaLM 2,在发布时就推出了一个小型的“壁虎”版本,可在移动设备上快速运行,包括离线状态。 华为之外,包括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发布了自有移动端模型以及开发/部署工具,推动大模型的轻量化部署。 但在手机等终端植入大模型后,能耗也会是一个新的问题。赵明就曾表示,未来端侧大模型的时代,一定对续航的体验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会在“更聪明的AI”和“更优的续航”之间做一个平衡。 未来的大模型能如何改变智能手机,或许现在还难以下结论。但在付亮看来,手机厂商做大模型也并非是一时兴起的“追热点”,毕竟,以华为为代表,它们在大模型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也更加“接地气”,拥有较丰富的场景。 从语音助手和大模型结合的情况来看,利用AI技术,不断改善手机用户的体验已是必然的趋势。手机厂商之间的大模型暗战,已然来势汹汹。 作者 | 杨 洁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
《机器人总动员》的一键换色功能,被苹果带到了现实
在《机器人总动员》这一部电影中,人们可以根据心情或时下潮流一键更换衣服配色。在不久的未来, Apple Watch 有望将这一功能带到现实。 根据美国商标和专利局(USPTO)公示的清单,苹果公司近日获得了一项 Apple Watch 相关的技术专利。 这项专利最大的亮点在于设备搭载的颜色采样传感器,可以测量外部物体的颜色,并根据表带、服装自动变化表盘颜色和主题。 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佩戴者只需将 Apple Watch 正面朝向采样对象,手表此时将会发射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序列。 内置的光传感器会检测上述三种光线的反射,并通过算法判断出采样对象的颜色。根据结果相应的调整表盘颜色或主题。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都很高,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不过苹果可不是唯一一家在表盘上下功夫的公司,OPPO Watch 和很多其他厂商都有根据用户穿搭生成对应配色表盘的功能,但用户需要自己上传图片以实现这一功能。 除此之外,OPPO 还曾举办过表盘设计大赛,以此扩充自家表盘库提供用户更多选择。可以说 Apple Watch 的新专利是「穿搭表盘」功能的进阶形态。 作为一名智能手表用户,我经常会根据当天的穿着更换表带、表盘颜色和主题,让手表成为我当天穿搭的一部分。如果苹果真的落实这个专利,就能让和我一样有穿搭需求的用户可以更方便的实现调整。 当然并不是所有专利都能落地,在相关产品正式发布之前,这些消息我们当作一则趣闻来看就好了。
印度“月船3号”成功落月,意味着什么?
原标题:性能不俗雄心大,印度“月船3号”成功落月 北京时间8月23日20时34分,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南纬69.37度、东经32.35度的南极附近区域,使印度成为“月球着陆俱乐部”第四个成员。回顾1个多月的奔月之旅,月船3号探测器的任务进程有哪些特色?配备了哪些先进仪器?纵览印度探月史和未来规划,它又寄托着印度航天哪些使命和梦想呢? 接力承载探月梦 事实上,“月船3号”早已不是印度航天第一次将目光望向月球,可以说印度探月之路此前经历了一波三折。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了本国首个探月器,即“月船1号”,同时是印度航天第一次深空任务。这个探月器包括1个轨道器和1个撞击器探测器,通过巡视和撞击月面,对月球的表面和内部进行细致勘测,并发回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探测成果,科学家们初步确定:月球上存在固态的水冰资源。这也堪称“月船1号”最重要的发现。 虽然2009年8月底“月船1号”因内部仪器过热而发生故障,与地面失联,任务被迫终止,但它基本上实现了印度航天的预期目标。 印度第二次探月任务更具挑战性——继苏联、美国、中国后,探测器尝试软着陆月球表面。2019年7月22日,月船2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它包括1个轨道器和1个着陆器,主要任务是绕月观测和安全着陆月球南极,收集水冰、岩石和土壤样品。遗憾的是,着陆器距离月球表面约2.1公里时失联,后被发现坠毁。 然而,我们不能认为“月船2号”完全失败。其轨道器至今仍在绕月球运行,持续为月球科学研究及未来探索任务提供数据,并成功与“月船3号”建立通信连接。此外,“月船2号”上的许多科学仪器由印度独立研制,锻炼了印度航天配套产业发展,也为下一步探月任务积累了经验。 雄心勃勃终成功 据公开资料显示,月船3号探测器包括1个推进模块、1个着陆器和1辆月球车。 具体来讲,推进模块呈现盒状结构,安装了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和通信设备,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充当了中继卫星。 在奔月途中,推进模块先后驱动探测器连续5次提升近地轨道高度,8月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8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接下来缓慢多次降低轨道高度,为着陆月球做好准备。 换个角度来看,“月船3号”这种轨道设计固然可以节约燃料,但也体现了印度LVM3火箭的运力不足,增大了变轨过度消耗燃料的风险,成功落月存在一定的幸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月船3号”的着陆器比“前辈”重了200多公斤,体现其装载设备和安全保障措施升级。成功着陆后,着陆器需借助坡道释放26公斤重的普拉吉安号月球车,正式探索月球表面。 这辆6轮太阳能月球车未来将借助着陆器、“月船2号”轨道器等与地球团队保持通信联络。它配备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和α粒子X射线光谱仪。其中,X射线光谱仪突出于月球车前端,并旋转90度,以便研究下方物质,揭示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帮助科学家确定着陆区域周围土壤和岩石的元素成分。 着陆器还携带了地震仪,计划进行探测月震的科学实验,希望获取有关月球内部结构的线索。另外,“月船3号”首次探测太阳辐射的带电粒子在月球表面产生的等离子体,开展月球原位热探针实验。通过各种设备的激光脉冲,科学家有望更好地研究地月系统及月球内部的引力作用,了解月球土壤的热导率、密度等物理特性,指导未来探索月球资源任务。 从印度整个探月工程规划来看,印度航天机构对“月船3号”寄予厚望,早在发射之初就自信满满地表示,它将证明印度作为“新兴技术强国”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帮助印度在全球太空科技领域树立“领导地位”。 未来挑战更高峰 “月船3号”在印度探月计划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前,印度提出了环绕探测、着陆探测、月面取样和取样返回共4个阶段的探月任务规划。其中,“月船1号”实现了环绕探测任务,还实施了月表撞击探测;“月船2号”的目标是掌握月面软着陆技术,并开展巡视探测,不幸失败后,交由“月船3号”实现。 此外,印度和日本正在联合推进月球极区探测任务的研制工作,虽未正式立项,但已被印度方面称为“月船4号”,预计2026~2028年发射。按计划,“月船4号”着陆月球南极点附近后,将使用印度研制的钻机,钻取月球地下样本,并加热分析其是否含有挥发物,尤其是水冰资源。着陆器还将验证月夜生存技术,设计寿命达到6个月,以便未来支持更复杂的月球探测任务。 为了提高航天自主能力,印度正在论证“月船5号”项目,可能在2030年前后发射。其定位和功能类似“月船4号”,同样计划着陆在月球南极,但将由印度主导任务,研制大型月球车,钻取样品进行原位研究。 更进一步,印度还在考虑月球取样返回的远景任务规划,可能命名为“月船6号”,但实施时间将在2030年之后。 不难看出,印度探月规划选择了“绕、落、回”的宏观发展思路,但印度根据自身能力和国际合作环境,重点规划了月球南极区域取样探测任务。 除了上述与日本开展探月合作、寻求搭载美欧仪器外,印度还签署了由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协议”,将与美国在探月方面加强合作。比如,“月船3号”的着陆点选定,是印度科研人员综合权衡“月船2号”轨道器和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高分辨率照片、数据的结果。在“月船3号”着陆月面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的深空网络多个大型天线提供了支持。 未来,印度可能与西方在探月领域深度交流,引进关键技术,研制更先进的月球探测器,甚至不排除发展融合了西方技术的下一代火箭和飞船,参与载人登月任务。这样看来,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推进,印度探月项目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文/范珊珊
ARM或成今年最大IPO,他们却在“去ARM化”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王昕 孙妍 提起当今的处理器架构,全球有95%的手机以及超四分之一的电子设备都在使用ARM架构。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ARM,在各大手机厂商眼中就和它的英文词义“手臂”一样,随时都可能变成一条会“卡脖子”的臂膀。 如今,这条“手臂”又准备“增肌”了。 近日,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决定9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估值超过600亿美元,预计将成为今年最大IPO和历史第三大科技IPO(前二分别是阿里巴巴和Facebook)。苹果、三星电子、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表示,将在ARM上市后立即对其投资。 2022年底,因授权纠纷与ARM闹得不欢而散的高通,今年8月宣布与博世、英飞凌、Nordic半导体、恩智浦等,联手组建一家专注于RISC-V技术的新公司。根据声明,该公司初期专注于车用芯片研发,未来将扩大至手机、物联网等领域。 两大阵营的雏形已经浮出水面。“新的垂直半导体商业模式时代有来临趋势。”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说。 押宝ARM 软银的自救大招 别看今天的ARM如此强大,其实它的成长经历却像一个被不断领养长大的孩子。 1990年,ARM公司在苹果和VLSL的投资下成立,主要业务是设计和授权处理器核心IP,其研发的ARM指令集就是目前苹果、高通、三星等绝大部分手机芯片厂商所使用的处理器架构。1998年,ARM公司在英美两地同时上市,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科技公司。 2007年,第一款iPhone发布,搭载三星生产的S5L8900芯片,正是基于ARM11内核设计而来。此后,苹果公司不管是买来的处理器,还是自研的芯片,不管是手机,还是iPad,均使用了ARM指令集架构或者ARM内核,ARM借此搭上移动生态发展的顺风车,为其成为全球霸主奠定了基础。 2016年7月,已经拥有近500家客户和超过80亿颗芯片出货量的ARM,被日本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收购,并推动其从伦敦证券交易所退市,不过仍保持独立运营。软银的创始人是韩裔日本人孙正义,他还曾经投资阿里巴巴,创造过另一个商业传奇。当年为了凑够买ARM的现金,他还减持了部分阿里巴巴股票。 2020年,风生水起的英伟达瞄准ARM,想用400亿美元收购据为己有,但遭到监管机构和其他行业巨头的一致反对。2022年,宣布收购失败。 ARM对于软银而言虽是一块“心头肉”,却没有带来实质性利益。软银财报数据显示,ARM在2017~2019年间的营收基本没有增长。从软银集团五月公布的2022年财报来看,2022财年净亏损9700亿日元(约合71.8亿美元),负责投资的愿景基金部门2022财年净亏损达4.3万亿日元(约合320亿美元),超过2021财年2.55万亿日元的亏损。这也是该部门自创始人孙正义于2017年推出首只基金以来的最大亏损。 对此,软银采取的方式是“割肉换钱”。目前,软银集团持有75%的ARM股权,旗下软银愿景基金则持有另外25%。在ARM上市后,预计愿景基金持有的10%~15%股份将在市场上抛售。这将弥补软银近年来的投资损失,也会带来更多资金流动。 研究公司Asymmetric Advisors策略师Amir Anvarzadeh表示,软银投资AI错过OpenAI等公司,但ARM估值的提升有可能把软银从过去的灾难性投资中拯救出来。麦格理分析师Paul Golding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也表示,孙正义押宝ARM似乎是“明智之举”。 手机厂商惶惶不安 对于ARM的上市,许多人担心其授权费会因此上涨,手机制造成本和最终售价都将受到影响。 “只要不改变授权方式,ARM上市对手机厂商不会带来过多的影响。”张国斌告诉《IT时报》记者,ARM的上市有利于募集资金,可以更好研发投入,对于ARM后续竞争力提升有帮助。 目前,ARM的授权方式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指令集授权。以建筑做比喻,指令集相当于房屋的设计蓝图,用户购买授权后,可以根据需要在蓝图上进行改造、创建,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过这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投入,耗时也相对较长。苹果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顶尖的芯片公司之一,也正是得益于其在ARM核心架构上设计出的A系列CPU。 第二种是IP核授权,代表厂商为华为。众所周知,CPU由多个处理器核心组成,核数越多,性能越强,IP核授权就是对这些处理器核心进行授权。这就像购买房屋建设好的框架,尽管不能在蓝图上尽情改造,但能决定内部细节。华为购买的ARMv8终身授权就是如此。 第三种是使用集授权。相当于购买了房屋的具体模型,厂商不需要再花心思设计,给制造方依葫芦画瓢即可。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快速、大规模量产,缺点是产品差异化不足。 目前,全球手机厂商均对ARM上市持观望态度,对于ARM能否保持一直以来的独立性和公平性,业内人士不免担忧,如果ARM在上市后为了抬高市值不断提升毛利率,就有可能改变当前的授权模式,进而导致手机成本上升,所以当前的全球手机圈,难免人心浮动、惶惑不安。 “架构对立”是必然趋势 为了不坐以待毙,使“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里,产业界对于“去ARM化”已经开始着手布局。相比收取高昂授权费的ARM,同样作为精简指令集代表的RISC-V,凭借免费开源且更加独立的优势,受到业界普遍关注。 数据显示,目前RISC-V基金会已经有4000多家会员。谷歌首席工程师兼RISC-V RISE项目主席Amber Huffman表示,RISE项目汇集了具有共同紧迫感的领导者,与RISC-V International合作加速RISC-V软件生态系统准备就绪。 “谷歌的加入对RISC-V架构发展有极大帮助,未来两个代表性的指令集的对立是必然,支持某一个指令集的公司之间形成对抗也是自然发展趋势。”张国斌分析,苹果已经购买ARM的架构授权,投资完全出于自身利益,延续目前的发展道路;英伟达、三星投资ARM才是希望其在服务器、移动领域继续称霸,而高通、博世等投资RISC-V则是布局新的垂直半导体商业模式时代。 RISC-V基金会 目前来看,RISC-V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汽车和嵌入式领域发力,还没有对移动生态形成实质性冲击,RISC-V在移动领域的生态建设还有许多短板要弥补,所以短期内对手机厂商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但长期来看,如果高通研发出基于RISC-V指令集的手机芯片,手机芯片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变相地可以提升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对于国内手机厂商是否有可能被ARM“卡脖子”,张国斌认为:“国内手机厂商如果不想被ARM架构左右就该尽早放弃,选择RISC-V架构。”目前,最大的难点不是创建自己的架构,而是难以获得生态的支持。想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围绕自身的架构开发App,资金、人员、技术投入都将是海量,不是某一家厂商凭一己之力可以做到,华为鸿蒙系统的发展经验就是参照。 因此,张国斌认为,构建国内的CPU架构,不仅需要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带动,相关企业也需要团结一致共建生态。而小米、OPPO、vivo等在该领域实力相对较弱的厂商,所考虑的不应该是去“ARM化”,而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可能,他们可以先从定制RISC-V处理器开始。”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软银集团 RISC-V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光子的量子纠缠实现快速可视化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的科学家展示了一种新技术,可实时可视化两个纠缠光子(构成光的基本粒子)的波函数。这一成果有望加速量子技术的进步,改进量子态表征、量子通信并开发新的量子成像技术。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 实验图 图片来源:《自然·光子学》杂志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使量子科学家能预测对量子实体的各种测量(如位置和速度等)的可能结果。这种预测能力非常有用,了解量子计算机中产生或输入的量子态使科学家可以测试计算机本身,也有望促进量子技术的发展。 了解量子系统波函数的方法,也被称为量子态断层扫描,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使用基于投影运算的标准方法,完整的断层扫描需要进行大量测量,而这些测量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维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前研究表明,利用传统方法表征或测量两个纠缠光子的高维量子态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此外,实验结果对噪声高度敏感,并与实验装置的复杂性息息相关。 最新研究将经典光学领域的数字全息术扩展到两个光子的情况。研究人员让两个光子与一个量子态叠加,然后分析两个光子同时到达位置的空间分布。对两个光子的同时到达成像被称为重合图像,这使他们获得了用于重建未知波函数的干涉图案。研究团队通过一台可在每个像素上以纳秒分辨率记录事件的相机实现了这一点。 团队指出,最新方法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检测时间,而非几天。重要的是,检测时间不受系统复杂性的影响,解决了传统投影断层扫描长期面临的可扩展性问题。
印度月船3号8月23日将尝试登陆:首个在月球南极着陆的国家
快科技8月23日消息,据印度媒体报道,“月船3号”于7月14日发射升空,包含月球着陆器和探月车,预计将于今日(8月23日)尝试登陆月球。 如果届时着陆成功,印度将成为第四个在月球表面实现着陆的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在月球南极着陆的国家,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据悉,“月船3号”由着陆器“维克拉姆”(Vikram)和月球车(Pragyan)组成,两者携带了科学仪器,总重约3.9吨。 按照计划,印度月船3号将于8月23日晚上20时34分左右着陆月球,而且印度这次信心满满,直接宣布届时将对此次着陆过程进行直播。 登陆成功后,月船任务携带科学仪器研究月球风化层的热物理特性,月球地震活动和月球表面等离子体环境,若一切按计划进行,六轮漫游车会在登月之后弹出,并在月球表面的岩石和陨石坑周边探索,收集数据及影像,回传地球进行分析。 那么为何印度会选择在月球南极登陆呢?是因为科学家认为那里可能有冰冻水,具有非常大的探索意义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印度第三次发起探月项目,2008年,印度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获得了大量的图像和探索数据,不过随后月船1号失联;2019年7月,印度发射月船2号探索期,随后在尝试软着陆时失联,后续证实坠毁。 月船3号则在2号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工作,此次印度也是信心满满,就预祝它能够成功将探测器着陆到月球南极,为科学探索做出贡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