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印度JSW要“借用”中国车企领跑平台造三款SUV:贴自主品牌
零跑汽车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31日,知情人士称,印度钢铁能源集团JSW正在与中国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展开初步谈判,希望获得后者的技术授权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这是JSW第二次尝试进军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 知情人士称,根据双方正在磋商的技术授权协议,JSW将使用零跑汽车的平台在印度以自有品牌生产电动汽车。JSW可能会使用零跑汽车的单一平台制造至少三款中型SUV。而且,零跑汽车也将为JSW设计汽车。目前还不清楚JSW的汽车生产可能会在何时开始。 印度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很小,由塔塔汽车主导。上一财年,电动汽车在印度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例还不到2%。但是,这一市场增长迅速,印度政府希望到2030年时将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高到总销量的30%。 知情人士还透露,JSW还正在就收购上汽集团旗下名爵汽车印度公司的部分股权进行谈判,以推动公司进军印度电动汽车市场的步伐,但是这一谈判已经放缓。 “JSW希望以自有品牌销售汽车,他们更需要相关技术,而不是进行投资或与一家现有汽车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知情人士称。他补充说,JSW还在与其他几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进行谈判。 尽管JSW也拒绝置评,但其亿万富翁董事长萨詹·金达尔(Sajjan Jindal)曾公开谈论过他要生产电动汽车的意愿,以及该公司与名爵汽车的谈判。2016年,该公司首次尝试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印度媒体在本周报道称,JSW正在与中国公司就技术授权进行谈判,同时也在讨论收购福特汽车公司在印度南部的工厂,该工厂在去年福特退出印度市场后停产。 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在中国销售四种大众市场电动车型,市场份额不到2%。今年8月,该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电动汽车平台,并希望将其授权给其他汽车制造商使用。在印度收紧了外国投资规定后,中国企业很难在印度建立制造业务,与JSW的交易将为零跑汽车创造一个从印度市场获得收入的机会。据媒体报道,零跑汽车还在与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进行合作谈判,包括Stellantis、大众汽车。 另外,特斯拉也在寻求进入印度市场,并且正在与印度政府就建立工厂生产平价汽车展开谈判。印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政策来吸引电动汽车制造商,那就是大幅降低那些投资印度制造的电动汽车公司的进口关税。 截至发稿,零跑汽车方面暂无回应。(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传华为车BU将发生重大战略调整,非核心业务或被缩减
集微网消息,8月30日,据红色星际报道,华为将于近期对车BU进行重大战略调整,主要是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区隔开来。其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作为技术领先的业务,将保持不变,而非核心业务因不具有竞争优势,将会进行战略收缩和优化。 据报道,调整后,华为车BU将会对智能驾驶业务加大投入,其中中低阶自动驾驶有望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包括MDC域控等核心产品,红色星际披露,已经有多家Tier 1和L4公司在研究和测试华为中小算力MDC510 Pro域控。 关于本次调整的原因,红色星际披露称,主要是为了降本增效,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投入,作为部门负责人,余承东承受很大的盈利压力。 事实上,近期华为车BU已多次被曝各种传闻,如8月11日,据HiEV披露,华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并与重庆国资委洽谈合作事宜,华为车BU的未来运营模式类似于荣耀。而华为方面回应称,网上传闻与事实不符,华为没有与重庆国资委洽谈车BU相关事宜。 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披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截至2022年底,已经发货近200万套部件,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网关、激光雷达、算力平台、AR HUD、T-Box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2022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为20.77亿元,余承东也多次公开披露称,车BU是目前华为旗下唯一未实现盈利的部门。 不过,进入2023年,在激烈的汽车价格战下,华为所服务的多个品牌销量遇到一定阻力,其中销量担当AITO问界1-7月仅销售3.18万辆;阿维塔1-7月销量仅为1.37万辆,距离年度目标较远。 而在2022年12月8日的华为内部会议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表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在此目标下,华为车BU近期业务开拓不及预期,面临较为严峻的盈利压力。 近期,华为车BU加快了与合作伙伴的新品推进进程,如与奇瑞将联合打造两款智选车,8月7日,余承东在微博上宣布,HarmonyOS 4将率先搭载至华为智选首款纯电轿跑上,新车将于本季度正式亮相。
特斯拉新款Model 3,明天真来
作者|李文博 编辑|周到 燃油车时代,一台车卖了六年进行改款,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果销量不错,这台车还会额外获得“常青树”的美誉。 但在电动车时代,一台车卖了六年才改款,这家公司会直接和“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划上等号,这台车也会被大家无情嘲笑成“老古董”。 不过,如果这家公司是由“显眼包”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如果这台车是影响了整个世界汽车工业进程的Model 3,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即便放到今天,2016年4月1日发布的现款特斯拉Model 3,虽然在部分技术领域不够领先,但都完全不妨碍它依然是一台战力爆表的智能电动汽车。 旧款都还这么能打,新款会不会直接上天? 全世界人民对改款后Model 3的期待值,拉得可谓是一天比一天满。 终于,特斯拉决定在本周五(9月1日),正式发布内部代号“Project Highland”的新款Model 3。据接近特斯拉的消息人士告诉虎嗅,目前公司全员都已进入“战备”姿态,卯足劲迎接新款Model3的降临。 早在8月16日,特斯拉线下门店就开始接受新款Model 3的预定,定金有效期为两个月。并且,特斯拉工厂的试生产、产能爬升和压力测试已于8月25日拉开序幕,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新款Model 3在今年9月底的集中交付能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什么 首先,Model 3的这次改款,对特斯拉来说,是一场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的战斗。这次改款凝结了特斯拉过去十六年通过创新,积累下的数十项技术成果,是所有特斯拉在售车型中,最举足轻重的一次革新。 在外观造型上,新款Model 3会改用造型更加狭长的矩阵式LED大灯,前脸整体风格会从现款的“懵懂呆萌”,转变为“凌厉干练”,旨在突出Model 3强悍的性能表现。尾灯结构有所改变,转向灯的位置转移到右上角。其它变化包括采用流媒体后视镜、全新样式的多幅铝合金轮圈和全新造型的前保险杠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款Model 3的前保险杠上,增加了前置摄像头。比较有趣的是,新款Model 3的灯组构成中,没有出现易辨认的单独雾灯设计,这不禁让人猜想,雾灯是不是已经被马斯克完全淘汰。 一位见过新款Model 3实车的海外博主表示,改款后的Model 3外形吸引力不亚于Model S,尤其是新的大灯组设计。 在内饰设计上,新款Model 3会从“毛坯房”,进化为“毛坯房2.0”,位于方向盘后侧的转向灯拨杆被取消,转向灯功能被集中在方向盘本体上。怀挡杆也被取消,换挡功能被集成在中控屏上,与新款Model S一样,通过触摸完成挡位切换。在倒车时,后视镜会出现“R”字母。 因为加入了线控转向,新款Model 3支持Yoke轭式方向盘,其它一些革新包括:加入座椅通风功能、增加车内RGB氛围灯、新的液晶仪表盘、新的中控屏幕(Model S Plaid同款17英寸)、支持杜比全景声的新音响系统、取消木质仪表盘外框架,改用Alcantara、碳纤维或拉丝金属材质。 在动力水平上,新款Model 3后驱版的电池容量从60度提升至66度,CLTC续航里程会相应提升到610公里(现款为556公里)。高性能版会换装宁德时代生产的Model 3 Performance的磷酸猛铁锂电池,容量由78.4度降低为72度,这是宁德时代磷酸猛铁锂电池的首次亮相。 在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硬件上,新款Model 3没有如猜想中那样,采用Model Y同款的HW4.0硬件,而是沿用了HW3.5。也没有增加4D毫米波雷达,而是一口气“移除了所有雷达”,包括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完全依靠Tesla Vision辅助驾驶方案,坚定地走在“纯视觉”路线上不回头。 对于这种做法,高情商的说法是“特斯拉的纯视觉,那指定不一样”,低情商的说法是“马斯克,这男人可真抠啊”。 综合来看,新款Model3的这次改款,在创新和颠覆程度上,不亚于中国车企“换代式改款”的强度,外观、内饰、动力、智能,一个都没拉下。 用户期待什么 与科技爱好者关心的纬度不同,普通用户对新款Model 3最大的期待是:便宜点,再便宜点。 从2016年上市到2022年,特斯拉一直在努力降低Model 3的生产成本,并且已经做到至少30%的降本幅度。2019年上市时,Model 3的起步售价是32.8万元,最贵的时候要卖到35.58万元,最低时候只要22.99万元。到如今的23.19万元,Model 3的起步价格已经降低了近10万元。 但很显然,大家都盼望新款Model 3的起步售价,能低于20万元。 这也不是全无可能。 首先,新款Model 3采用了降本增效神器——一体化铸造工艺。 我们知道,传统车企的车架是由多个小尺寸钣金冲压件,被人或机器人用焊接、胶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但一体化铸造是把车架上的多个零件集成为单一整体,只用一次铸造就能全部成型,大幅精简供应链的同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缩短建造时间、工厂占地、加工成本和机器人数量,从而实现超出想象的降本。 其次,新款Model 3缩短了整车线束长度,节约了大量线束成本。截至目前,特斯拉尚未公布Model 3线束长度的具体数据,我们只能用现款Model Y的线束长度作为参考,这个数字是:100米,远短于Model S的3公里和Model X的5公里。 最后,前文提到,新款Model 3移除了所有雷达,即1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如果毫米波雷达成本按1500元计算,超声波雷达系统成本按150元计算,新款Model 3单雷达这一项,就缩减了至少3300元的成本。 如果新款Model 3的起步售价是19.99万,那意味着只要在现款23.19万元的基础上,减掉3.2万元的成本,这对用六年缩减10万元成本的马斯克来说,只要多在工厂里干几个通宵,说不定就成了。 在中国,还能打吗? 从特斯拉2020年1月开始全面交付国产Model 3以来,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各大中国品牌头上:只要国产Model 3进入20万元区间,那大家都得死,谁也逃不掉。 这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我们用乘联会的数据说话:2020年,国产Model 3的总交付量为13.7万台;2021年,国产Model 3的总交付量为15.1万台;2022年,国产Model 3的总交付量为12.4万台。 从状态上看,国产Model 3依然热销,但去年的热度相比2020年和2021年,已经有明显衰退。 今年一开年,特斯拉就率先打响了2023年电动汽车价格战的第一枪,直接国产Model 3的起售价降到22.99万元,但对销量的实际促进作用,相当有限,除了3月和6月过了2万台,其余月份都在1万台附近徘徊,全然没有了此前月均2万起步的姿态。 也就是说,现款国产Model 3就算再降价,也恐怕卖不动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大家在等新款Model 3,除了想低价抄底库存车,或者非常着急用车的人,基本都会持币观望; 第二,中国品牌的同级别车型开始发力,大幅挤压了Model 3的生存空间。比如比亚迪海豹,今年每个月都能卖超过2万台,3、4、5三个月都接近3万台。再加上小鹏P7、比亚迪汉、蔚来ET5等中国品牌车型,联手对Model 3施加了压力。 在2019年,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一片蓝海中,没什么对手的特斯拉Model 3大杀四方,这确实是情理之中。 而今天,中国电动车市场已经变成一片红海,中国品牌的崛起肉眼可见,特斯拉Model 3改款后要打的仗,是一场既分胜负,也决生死的惨烈白刃战。 写在最后 作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电轿车,Model 3是一座技术富矿,是特斯拉创新精神的最佳载体,是这个细分市场内毋庸置疑的标杆,更是所有中国新能源品牌终身学习的对象。 在这次改款后,我们将有极大可能见到20万以内的Model 3。面对来势汹汹想用价格武器夺回失地的特斯拉,不知道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们,准备好了吗?
卖一辆亏25万,蔚来亏钱纪录再被刷新!李斌:挖奔驰宝马销售提振销量
日亏6700万,月均交付汽车还不到8000辆。 蔚来公布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蔚来二季度营收87.7亿元,三年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净亏损60亿,季度亏损历史最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目前为315亿元,减少至两年来最低水平。 汽车毛利率为6.2%,整体毛利率已跌至1.0%。 业绩下滑,但二季度蔚来的研发投入却达到了历史第二高水平,33.45亿元的投入占到了营收比例的38.1%。 这其中固然有“再苦不能苦研发”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蔚来在阿尔卑斯和萤火虫两个子品牌上的投入。 两个子品牌也是蔚来应对“高端服务”和“规模化”矛盾困局的主要手段,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透露了子品牌的新品计划。 而财报之外,蔚来7月销量已经突破了2万辆,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李斌曾言“月销不过2万台就要去找工作”,但“金九银十”的招聘季,应该看不到斌哥的简历了。 蔚来二季度财报 首先来看交付。 二季度蔚来交付汽车23520辆,月均销量还不到八千,相比去年同期下跌6.1%,相较今年一季度环比下降24.2%。 再来看营收。 蔚来二季度总营收87.72亿元,同比下降14.8%,环比下滑17.8%。 汽车营收下滑的更严重,二季度为71.85亿元,同比下降24.9%,环比下降22.1%,占总营收比重为历史最低只有81.91%。 蔚来上季度亏损收窄后,本季度亏损再次扩大,达到了60.56亿,季度亏损历史最高——真是没有最亏只有更亏。 毛利率方面倒是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蔚来整体毛利率去年同期为13%,受业绩下滑影响,本季度已经下降至1%,这是蔚来毛利率转正后的最低记录,而汽车毛利率环比却是上升的,二季度汽车毛利率6.2%,比今年一季度多出1.1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的16.7%。 蔚来方面对汽车毛利率环比上升的解释是: 主要是因为旧款ES 8,ES 6和EC 6的促销折扣减少。 也就是处理老款时降价没那么狠,卖的钱更多了。 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进一步减少,二季度减至315亿元,相比上季度少了63亿。 财报成绩,尤其是销量、营收这样的硬核指标不理想,但是一项数据的背后隐藏着积极利好的信息—— 研发投入。 二季度蔚来研发投入为33.446亿元,什么水平? 可以从自身和“老哥仨”两个维度对比。 图源:微博@XP-何小鹏 对比蔚来自身,研发投入历史第二高,仅次于去年四季度,当时蔚来的季度交付量为40052辆,交付和营收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二季度蔚来的业绩跌至低谷,研发投入却接近巅峰时期。 和小鹏、理想对比的话,不比较具体金额,只看研发投入和营收占比。 蔚来在三家中的占比最高,高达38.13%,而小鹏和理想分别只有27%和8%。理想主要是营收太高显得占比低。 高研发投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按照净亏损/销量的方式粗略估算,蔚来卖一辆车亏损25.75万,而按同样的方式计算一季度的数据,卖一辆车亏15.27万。 为什么蔚来投入的研发金额和营收占比会这么高? 主要原因是对阿尔卑斯和萤火虫两个子品牌的投入。 两大子品牌是蔚来开启下一阶段增长,并且解决当下“蔚来”品牌服务质量-规模矛盾的关键举措。 图源:蔚来官网 表面上看,蔚来今年的销量不振是产品换代的阵痛,更深层地,其实是蔚来“高端服务”和“规模化”矛盾困局的显现。 除了子品牌将上市新品外,蔚来还将如何破局? 蔚来如何面向未来 先看看蔚来上季度定下的目标完成的怎么样了: 月销量突破2万,今年7月已经实现,后续能否稳定维持有待观察。 开展NOP+的城市领航辅助测试,7月11日蔚来官宣已上线北京五环内的高速和城市快速路。 毛利率恢复到15%,在本季度电话会议上,蔚来计划四季度实现。 蔚来表示,随着销量增加,预期今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可以上升至两位数,第四季度可以达到15%的目标。 如何将月销量稳定在2万以上,实现销量增长? 主要手段有三个: 发布新的产品 扩大销售网络 加速换电站落地 先说新产品,挺有意思。 李斌介绍,蔚来计划于9月发布并交付新款蔚来EC 6,至此蔚来NT2.0平台新车全部到位。 不只是新车,9月蔚来手机也会上市,据称会和蔚来座舱功能联动。 然后,李斌补充道: 明年蔚来品牌不会有全新产品交付。 产品换代会经历阵痛,那明年就不换代了。 注意一点,李斌说的是“蔚来品牌”,而子品牌阿尔卑斯明年下半年将发布首款车型,并且李斌还表示,阿尔卑斯的第二款产品已经在开发中了。 也许是新款ES6的热销和对子品牌的信心,蔚来定下了十分“理想”的月销量——3万。 李斌透露,目前正在按照每个月3万辆的销量拓展销售网点和人员,同时希望能够将奔驰和宝马的销售人员纳入麾下。 目前来看,蔚来的销售网络扩张已经初见成效,李斌透露8月份蔚来的试驾数量已创历史新高。销售能力的提升会在四季度看到成果。 最后是蔚来坚持的换电大业。 李斌介绍,由于不久前用户权益调整,因此付费换电比例在提高,目前蔚来有大约20%的换电站实现了盈亏平衡。 蔚来今后将推动每月落地超100个换电站,以实现和销售网络的扩张相辅相成,保障服务助推销量。 蔚来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大家都很清楚了。对比一下蔚小理的境况变迁,不免让人唏嘘。 2020年7月,理想汽车赴美上市,最初市值为120亿美元,此时蔚来市值已达200亿美元,一个月后小鹏汽车也在美上市,市值为150亿美元。 蔚小理的说法,其实暗含了最初的江湖座次。 图源:微博@余大巍 转眼三年,世易时移。 在当前的新势力中,理想是除去埃安外当之无愧的“老大”,月销量稳定在3万,已经度过了生存阶段,向成熟车企转型。 小鹏从去年G9发布失利后销量也出现下滑,不久前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日亏大约3000万,看似情况也不好,但其实已经依靠小鹏G6和智能化能力否极泰来,并且扛起了对外输出技术的大旗。 何小鹏和大众中国区CEO贝瑞德 而蔚来则是依旧在豪华车市场上拼杀,但一方面不像理想小鹏那样有强烈的技术或用户标签,另一方面规模的扩大和价格的下探,不可避免的稀释了蔚来重资产投入的换电及服务优势。 所以还在拼,但拼的很辛苦。 新ES6带来的销量上升,也表明蔚来面对内卷,可打的“新势力”牌不多,依然要靠传统汽车经营思路的“改款”提振士气。 这也是蔚来和理想小鹏相比独有的挑战和境况。 蔚小理今年都走向了新阶段,理想是全面将工业化能力和科技企业基因结合,小鹏则是靠技术积累重新站回第一梯队。 而蔚来挑战更艰巨,新阶段含义也截然不同。 首先是在汽车和换电两大业务迎来了新挑战: 汽车业务,豪华品牌赛道蔚来的空间正在被压缩,理想腾势不再多说,极氪和小鹏甚至哪吒等新势力也都在积极冲击高端。 换电方面,宁德时代发布的新品超充电池,已经将补能效率提升至“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宁德时代表示未来超充将会成为标配,到时换电对比充电还有多大优势? 就在财报发布的同一天,蔚来上线了第3000个充电站,目前已覆盖全国307座城市,4439根充电桩,2023年目标新增1万根充电桩。 蔚来并没有将筹码全押在换电赛道上,而是充换电并举。这种基础设施平台上的布局,以后应该也会展现基建红利。 这一部分,是蔚来深挖豪华车市场,高投入高强度的持久战,直接和BBA竞争,抢夺富人矿。 而开启新阶段,支撑持久战的前提,是蔚来瞄向中端市场推出了阿尔卑斯子品牌,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另一子品牌萤火虫将以欧洲为起点。 总的来说,二季度蔚来展现出的“不理想”,是本身定位和企业基因,以及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机会和前景依然有:在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路径上,蔚来先造好的,是金字塔的塔尖,而底座部分的构筑,才是今后腾飞的关键。
当古老工艺遇上现代技术,纳米黄金粒子“变身”超薄金箔
古老的打金工艺“进入”纳米尺度。图片来源:南佛罗里达大学 打金是一种古老的工艺,由古埃及工匠在5000多年前开创,它将散装金子细致地捶打成薄如叶片的金箔。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复刻古老的打金过程,即使是纳米级的“金锭”也可压缩成薄如叶片的二维形式,从而在这种古老艺术和现代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exus》上。 纵观历史,打金工艺在不同文化的装饰艺术中占有极高地位。今天,纳米级的黄金不仅可用于装饰花哨的甜点,对于从微电子到纳米医学的现代应用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此次新研究可促进纳米晶体和纳米金属的广泛开发,为可再生能源、量子计算和纳米医学领域的未来应用铺平道路。 最新研究中,利用打金工艺,研究人员将小至18纳米的金纳米粒子压缩成超薄的金箔。研究表明,金箔的形态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前体纳米粒子在压缩前的原始形状、大小和排序。由于黄金的延展性,这种纳米制造技术有可能精确控制二维金箔的形状、横向尺寸和厚度,在不同的应用中开辟新途径。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固态二维转换技术仅仅是一个起点。它的多功能性超出了黄金的范畴,使其适用于各种材料。
腾讯又立功了,主导AVS3语音编码新进展:网络不佳通话依旧流畅
8月31日消息,在本月的第86次AVS标准会议上,由腾讯天籁主导的AVS3语音编码项目,已获得显著进展! 测试结果显示,在纯净语音场景、网络损伤场景等多场景下,能够实现极低码率下的高质量通话,向实现AVS3音频标准落地更近了一步! 本次AVS会议,腾讯侧提交的技术方案,来自于腾讯首款自研神经网络语音编解码器Penguins。 传统的语音编解码器,包括AVS、ITU-T等标准语音编码器,在码率降低到10kbps以下时,语音质量下降明显,影响用户体验。 为应对此挑战,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联合腾讯AI Lab,推出的腾讯首款自研神经网络语音编解码器——Penguins。作为新一代的AI Codec,实现了6kbps下的高质量通话,在主观质量上也非常接近原始参考信号,媲美OPUS在20kbps的质量。 Penguins作为新一代AI codec,不仅能够将编解码效率提升300%,还充分考虑到了用户体验与使用场景,尽可能地降低码率和算力,维持与现有编码器同等音质的同时,普惠更多的接入机型。当前,Penguins已经在腾讯会议(驾驶模式、弱网模式等)和QQ等多个产品中规模应用,支持亿级用户的顺畅沟通。 此外,在网络不佳时,Penguins会体现出极大的竞争力,比如降低网络损伤情况下的卡顿率,提升通话的流畅度和清晰度等。 据了解,AVS是国内多媒体领域最重要的标准化组织。2002年6月,国家原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批准成立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面向我国的信息产业需求,联合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制(修)订数字音视频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共性技术标准。其中,AVS音频组负责组织制定音频编码技术标准。当前,AVS标准已经演进到第三代。
光纤不仅能传输数据,日本研究人员创造14公里长距离光纤供电纪录
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和北海道国立大学组织的北见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成功创造了通过单根光纤电缆进行 14 公里长距离供电的纪录。由于光纤内部的光强度限制,以前只能实现最多两公里的供电距离。 图源 Pixabay 研究人员成功地在 14 公里的距离内,除了高速数据交换之外,还提供了超过 1 瓦的功率。这项成果为偏远地区的救灾和电力输送开辟了新途径,而无需建造复杂的电力基础设施。 据IT之家了解,这项壮举利用了 NTT 的多芯光纤(MCF),这种技术通过其直径 125 微米的标准玻璃,保持了与现有光纤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但由于它是多芯的(意味着在标准玻璃中有多根单独的光纤),每个芯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了最大化供电效率,可能需要使用多个芯进行供电。 科学家们将波长为 1550 纳米的光源注入到所有四个光纤芯中,其中两个芯被注入了另一种波长约 1310 纳米的光源用于数据传输,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数据(传输速度为 10 Gbps)都可以搭载在该波长上。最终,研究人员成功地在 14 公里的距离上传输了约 1 W 的功率,创造了光供电系统 14 W / km 的世界纪录。 过去几年,光子学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而这项特殊的研究实现了长距离能量传输,同时也实现了有线通信。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和经济有效的低功率远程供电解决方案,肯定会在未来有所应用。
狂奔20年仅4款药物获批,溶瘤病毒疗法能诞生10亿“爆款”么?
被视为最有潜力的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今年8月初,武汉滨会生物正式启动A股上市辅导,在国内沉寂许久的溶瘤病毒疗法赛道重新激起一朵水花。早在两个多月前,美国FDA授予其溶瘤病毒候选药物进入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抗PD-1单抗治疗后耐药或进展的不可切除的Ⅲ期或IV期黑色素瘤。 人类对溶瘤病毒的漫长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尽管2000年后也曾有相关药物获批上市,但直到2015年美国FDA首次批准安进的Imlygic,溶瘤病毒能成药的事实才真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也一度引起投资热潮:据36氪不完全统计,2021年该领域投融资金额逼近8亿美元;在国内,2015年来布局相关管线的企业里,公开披露的融资募资已达百起。 技术层面,伴随溶瘤病毒联合疗法、静脉给药等方面的突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也已连续三年将溶瘤病毒连同CAR-T、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一道,视为最有潜力的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狂热背后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直到目前,全球获批的4款溶瘤病毒药物中,一款已经退市,一款“被当成了笑话”,还坚持在市场上的则销售表现平平;而其他在研品种虽数量众多,进展普遍没有市场期待得那么快。 钱和信心都可能有烧完的一天。在此之前,面对瘤内给药困难、缺乏生物标记物、适应症规模有限等诸多限制条件,溶瘤病毒是否真的能为肿瘤免疫疗法带来下一个“爆款”? 回溯过往几十年行业对溶瘤病毒疗法的探索历程,本文将试图回答:溶瘤病毒赛道在国内是怎么火起来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批出一款新药?未来的机会还有多少,以及当前市场上有哪些公司值得关注。 两款海外新药带火中国市场 在国内,诸如滨会生物等溶瘤病毒概念公司虽也是伴随着2010年前后Biotech创业潮而兴起,但当时的中国投资界普遍对此知之甚少,即便是少部分了解过2006年三维生物在国内获批的溶瘤病毒药物“安柯瑞”的人,对这一赛道也并不看好。“他们问我,‘批了这么多年,你见过有人用吗’?”有溶瘤病毒企业创始人李飞对36氪回忆称。 这事儿其实怪不到投资人的头上。从20世纪初医学界首次发现感染流感病毒的白血病患者病情能得到缓解开始算起,溶瘤病毒研究已发展百年,进展却始终缓慢。 由于未能解决天然病毒靶向性缺失、致病性等缺陷,相关适应症疗效一直欠佳。直到上世纪末基因编辑技术开始应用于溶瘤病毒修饰中,相关产品研发才缓慢步入正轨:但哪怕是Imlygic,也是在病毒骨架被设计出来的25年之后,才终于被做成一款药。 2015年,这款产品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溶瘤病毒研究也在资本的加持下迎来进入快车道。动脉橙数据库显示,2015年至今,布局溶瘤病毒管线的企业融资及IPO相关事件共有102起;剔除IPO、定向增发等项目之后,IPO阶段前融资事件共80起。 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信息 2021年时,该赛道的热度第二次在国内迎来小高峰,仅头部概念企业复诺健一家就拿到2亿美元的D轮融资。而这一年早些时候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第一三共的Delytact单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适应症首次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第四款获准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 药物开发企业的繁荣同步延展到了“卖水人”的地盘。2022年,和元生物作为国内首家CGT CDMO上市企业登陆科创板时,执行的40多个订单里有一半是溶瘤病毒项目,合同总额达到了2.2亿人民币。其第一大客户,正是2015年由靶向溶瘤病毒国际发明人周国瑛创办的溶瘤病毒企业亦诺微。 “国内的溶瘤病毒产业远远热于美国。”回顾过往10年行业的发展过程时,李飞评价称。据沙利文统计数据,当前国内溶瘤病毒在研药物开展的临床试验接近40项。“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做溶瘤病毒公司、CXO企业大概有50多家。相较之下,北美的溶瘤病毒企业是很少的。” “只不过,我们50多家公司,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把药做出来。”李飞自嘲称。 疗效不佳制约市场潜力 核心技术问题尚未被完全解决,但却被外界推着快速向前走,或许是导致国内溶瘤病毒领域仍未跑出一款新药的原因。李飞也认为,回国做溶瘤病毒的人虽然很多,但“行业整体目前还没有成长到能够进入主流的阶段”。 倒推回最原始的问题,溶瘤病毒是一种有复制能力、可分解破坏肿瘤的病毒。能够在不杀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使肿瘤细胞裂解。溶瘤病毒死亡后,肿瘤细胞释放出的肿瘤相关抗原会继续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使未暴露于病毒的远处肿瘤消退。目前,行业常见的溶瘤病毒有腺病毒、痘苗病毒、疱疹病毒等十多种,但目前为止国际公认能够成药的暂时只有疱疹病毒。 虽然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听起来诱人,但修改一个天然病毒,让它真的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却很难,因为哪怕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加持下,在确保病毒复制能力可以保证疗效的同时,又不丧失安全性也不是件容易事。“病毒能够被人改造的余地并不大,且具有随机性,哪一个蛋白能改,哪种外源基因可以被加到什么为止,没有在病毒学领域的几十年研究积累是做不到的。”近期,亦诺微创始人在接受36氪采访时解释称。 骨架修改不到位,后期疗效必然大打折扣,这也是当前很多溶瘤病毒产品并未达到市场期待的“颠覆”效果的原因。 以近期退市的美国明星溶瘤病毒公司Oncorus为例,受益于Imlygic获批,2016年刚成立一年时,Oncorus就拿到了超6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后来,即便是在产品尚处临床前阶段,成药性也未被验证的情况下,还是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但由于一期临床结果不及预期,8名受试者只有1人出现部分缓解,很快引起投资者不满。Oncorus从一路从终止核心产品研发、砍掉溶瘤病毒技术平台,走向了资金流断裂、破产裁员。 Oncorus破产或许是个例,但溶瘤病毒药物表现不佳却是常态。哪怕是Imlygic,其活性也仅限于市场小众的黑色素瘤,这也导致产品上市后销售表现平平,2017年时只有4000万美元出头,即便到了2021年,也仅增长到8000万美元。一位该药物病毒骨架的研发者称,Imlygic上市后,安进每年的专利分成几乎就没涨过。 技术层面之外,临床试验费用昂贵、患者入组难、肿瘤免疫治疗竞争药物类型众多等外部市场因素也是影响溶瘤病毒药物开发进展缓慢的原因。 以临床试验规则为例,在国内,想做基因治疗产品只有单次给药没有问题后才能做多次给药试验,导致临床进展缓慢;如果开海外临床,FDA虽然不对给药次数做研制,但价格几乎是国内的7倍。“一个便宜但速度慢,一个速度快但非常贵,结果就是都很难。”李飞总结称。 综合原因导致不仅是在中国,全球在研溶瘤病毒药物进展其实都不快。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溶瘤病毒药物中,I期占比超过50%, I/II期、II期占比分别为20%和25%,III期比例仅有3%。 机会常在,但考验更大 近两年,除已递交IPO的滨会生物外,同期较早一批成立的溶瘤病毒概念企业大多已进入C、D轮融资阶段,如复诺健、亦诺微、威溶特、康万达等。不过,在潜在的百亿市场面前,仍不断有新企业出现。 比如2022年成立的微可蔚,创始人王尧河是伦敦大学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首席教授,在溶瘤病毒成果转化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究经历。成立同年,微可蔚就拿到了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同处在早期融资阶段的还有般若生物和映辉医药,两家企业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拿到Pre A轮融资。 这些带有创业属性的溶瘤病毒企业,大多带有鲜明的新时代Biotech特点:创始人从海外归来,在病毒学领域深耕几十年,有些可能还是过往获批药物的发明团队成员。 只不过,当前创新药领域的投资逻辑可能不再像10年前那样简单。在溶瘤病毒这类“从一开始就是要做创新药”,而非开展跟随式研发的领域,“创新”本身已经成为一个迷人又危险的概念。 “过去在原研阶段,如果团队非常强,且有很深的工业、商业化背景,一定非常受投资人欢迎。但现在有了团队之后,市场会要求你先拿到临床批件;有了批件要看安全数据;有了安全数据又要再审核疗效。即使这些全都有了,人家会继续说三期临床也很容易失败,要不等公司的三期临床做完之后再联系?真的做完之后,口径就变成了‘市场还有没有临床需求’。市场非常不友好,尤其是对中后期估值较高的企业来说。”李飞解释道。 尽管如此,并不代表溶瘤病毒市场就毫无胜算。国内政策方面,CDE先后于2021年和2023年颁布《溶瘤病毒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试行)》和《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指导溶瘤病毒相关企业进行规划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赛道内企业在溶瘤病毒联合疗法、静脉给药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多重利好之下,溶瘤病毒疗法出现下一个“爆款”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 虽然,这份乐观可能还是要等药物被做出来之后再说。 溶瘤病毒赛道公司盘点: 溶瘤病毒领域公司 滨会生物 滨会生物成立于2010年,由已获批上市溶瘤病毒T-VEC(Imlygic)的原研团队成员刘滨磊博士创办,是当前国内溶瘤病毒领域发展速度排在前列的公司,已于今年8月启动A股IPO进程。公司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的溶瘤病毒(oHSV2)免疫治疗平台,与核酸药物、蛋白药物及细胞治疗多平台协同开发Ⅰ类生物新药。 2018年和2021年两年,滨会生物核心产品BS001(OH2)注射液先后获得NMPA和FDA许可开展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个以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为载体进入临床研究的溶瘤病毒。 复诺健 复诺健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开发以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力为目的的下一代溶瘤病毒免疫疗法。公司于2021年完成约1.2亿美元D2轮融资。 目前,复诺健已开发两个机理高度互补的药物平台,其中溶瘤病毒平台,通过全球首创的转录与翻译双重调控病毒骨架,搭载多个协同性有效载荷,不仅可以提升溶瘤效果还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而mRNA肿瘤药物平台,与溶瘤病毒有机结合,双重加持将进一步扩大协同抗肿瘤的效果。 阿诺医药 2016年,阿诺医药改制成立于中国杭州,在中美两地均设有研发及临床运营中心,现已通过“联合创新”及“自主研发”的模式已打造了多个全球化的产品管线,目前涵盖10余种抗肿瘤候选药物。2021年时,公司完成近一亿美元D轮融资。 溶瘤病毒领域,阿诺医药的溶瘤病毒产品AN1004在2019年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开展AN1004与paclitaxel联用治疗HR+/HER2- mBC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 亦诺微 亦诺微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周国瑛参与了美国FDA批准的首款溶瘤病毒产品T-VEC的研发工作,也是靶向溶瘤病毒国际发明人。 亦诺微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合成生物载体递送平台的技术型公司。公司建设了集完整的科学逻辑、研发技术及生产工艺为一体的OVPENS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溶瘤病毒、肿瘤疫苗、生物工程化外泌体等三大子平台,用于支持Best in Class的单药管线与联合用药的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及商业化合作进程,满足肿瘤与非肿瘤领域的临床需求。凭借科研团队在溶瘤病毒领域的积累,亦诺微利用疱疹病毒设计出一款全新的溶瘤病毒,进展最快的管线已在中、美两地同步进入二期临床。 威溶特 威溶特创立于2015年年初,是一家抗癌药物研发商,于2021年完成C+轮融资。公司专注于针对多种癌症的溶瘤病毒、溶瘤病毒增效剂及伴随诊断试剂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建有生物实验室、药理室、病毒库、细胞库等配套设施,面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咨询等服务。 康万达 康万达由中国溶首个获批的瘤病毒药物“安柯瑞”的发明人胡放博士创办,公司自2016年开始自主研发工作,现已完成C轮融资,曾获晨兴创投、华润集团等战略资本投资。 公司现已打造三种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开发核心技术平台,包括痘苗病毒、腺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平台拥有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新一代溶瘤病毒项目管线。此外,康万达还建立了系统免疫疗法研发平台,结合溶瘤病毒药物与其他免疫治疗技术,开发高效的联合创新疗法,力争在癌症治疗上创造突破性临床疗效。 华药康明 华药康明成立于2019年4月,是强生上海孵化器Jlabs的孵化企业,公司致力于新一代创新型溶瘤痘苗病毒产品研发、转化及产业化,自主研发的创新药KM1已于2022年9月和12月分别获中国和美国临床试验批准,从PCC到IND仅用3年时间。 2023年6月,华药康明宣布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融资,用于加速推进公司第一款溶瘤痘苗病毒产品KM1的临床试验进展和新场地的建设。融资领投方为深圳投控东海,橡栎投资、真石资本等参与融资。 恒翼生物 恒翼生物成立于2018年,由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李元念博士创办。恒翼生物于2020年时完成数千万人民币C轮融资,曾先后获得红杉资本、启明创投、泰格医药、淡马锡等国内外机构投资。公司目前在肿瘤、自身免疫和代谢等重大疾病领域均有布局,其中溶瘤病毒管线适应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静脉给药)几大适应症。 映辉医药 映辉医药是一家从事溶瘤病毒研发,基于新一代溶瘤病毒技术平台,致力于开发中国溶瘤病毒Ⅰ类原创新药。2021年9月,映辉医药披露称已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投资主体为和盟创投。融资用于夯实基础,启动临床I期的研究工作及GMP生产车间建设。 般若生物 般若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创新活体药物开发企业。公司融合了东西方在药物开发上注重系统和注重靶向的不同主导思想,借助近期快速发展的生物大数据和精准医疗技术,搭建针对实体瘤的溶瘤病毒加佐剂组合治疗、药物高反应患者群体筛选及患者疗效追踪三大平台。 溶瘤病毒领域CXO公司 和元生物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是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CGT CDMO企业,公司专注于为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等CRO服务;以及为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工艺开发及测试、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GMP生产等CDMO服务。 在溶瘤病毒领域,和元生物提供溶瘤腺病毒、溶瘤疱疹病毒、溶瘤痘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等多种溶瘤病毒产品的CDMO服务。公司现有5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以及约8.7万平方米的细胞和基因治疗GMP生产基地。 博腾生物 博腾生物成立于2018年年末,以上市公司博腾制药为依托,搭建了质粒、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核酸治疗及活菌疗法等CDMO平台,提供从建库、工艺方法及分析方法开发、cGMP生产到制剂灌装的端到端服务,贯穿药物不同研发阶段。目前,博腾生物拥有超过 2万平研发与生产车间,上百个洁净车间,10条病毒载体GMP生产线和12条细胞治疗GMP生产线,成功为4个客户项目获得IND批件。 (文中李飞为化名)
2030前登月!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启动
快科技8月31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告,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现启动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征名活动。 此次征集内容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载人月面着陆器的名称,作品征集要求充分体现载人航天核心价值与相关元素,彰显“大国重器”“中国智造”的良好形象。 要注重单个名称的内涵,且统筹考虑载人航天系列飞行器各名称间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既具中国特色,以及鲜明的科技与探索寓意,也能代表飞行器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征集截止日期为2023年9月30日24时。 征集活动条件要求等,可登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题页面进行查询。 本次征集是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 据悉,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在神舟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研制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 主要用于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营,具有高安全、高可靠、多任务支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登月任务可搭载3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环月轨道,近地轨道飞行任务可搭载7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空间站。
日本的这些动向,令国际社会不得不防!
  日本媒体近日报道称,日本政府将于年内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决定修订所谓“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运用指针”。   这是自2014年以来,日本政府再次从根本上修改武器出口制度。   报道称,按照现行“运用指针”,日本可以基于五种出口目的,实施所谓的“防卫装备转移”,这五个目的分别是:救援、运输、警戒、监视和扫雷。   日本政府此次谋求修订的内容是,如果将用途限于执行前述五类任务和紧急时自我防卫,则允许出口杀伤性装备。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稍早前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分析认为,日本进一步修改所谓防卫装备出口三原则,是日本谋求军事松绑的一个实质性的步骤。   鉴于日本有比较强的军工技术积累,一旦失去政策约束,日本军工能力很快就能转化为实际的武器装备的制造能力。   未来,日本军事活动的自由度会大大提升,军事政策也会更具外向性和攻击性。   日本会进一步武装自身,并可能实现对外武器出口,这引发外界对于日本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忧。   另一方面,据《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近期,西方武器供应商正逐步将亚洲业务的重心转移到日本。   报道指出,美国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将其亚洲区总部从新加坡迁往日本,而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也计划在年内将亚洲区总部从马来西亚迁至日本。   《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截图   项昊宇分析认为,日本希望与美欧进一步实现“军事捆绑”,支持其实现军力扩张的野心。   日本加快推动强军扩伍的步伐,不断突破战后的军事禁区,直接目的是要摆脱二战战败国地位,进而谋求所谓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去年12月,岸田政府通过了“安保三文件”,防卫安全政策已经出现了重大调整,进一步突破了和平宪法的制约,实质上架空了专守防卫的政策,日本的军事安全政策已经出现了“由守转攻”的重大变化。   下一步,通过修改所谓防卫装备出口三原则,日本可以进一步突破对外军事合作的限制。   此外,日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刺激日本的军工产业。   去年12月份,日本已经和英国、意大利达成了共同研发第六代战机的协议。最近,媒体曝出日本将同美国一起研发用于拦截高超音速武器的高性能导弹。   可见,日本想通过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快与美欧、尤其是与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捆绑。   《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截图   项昊宇进一步指出,借日本大幅扩充军力带来的所谓“商机”,西方军火商总部蜂拥落户日本,将进一步对地区安全与稳定形成威胁。   西方的军火商看中了日本军工产业的巨大潜力。   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正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援。随着日本的军工制造能力被释放出来,并且能够大量出口武器装备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日本进行这一轮强军扩伍,借口就是所谓的日本外部安全环境趋于严峻,而背后的推动者其实就是美国。   未来,日本如果通过武器出口介入地缘矛盾热点问题,会极大挑动有关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使局势更加紧张。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规划建设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发射工位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也是世界最先进的航天发射场之一。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在规划建设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发射工位,载人登月将从这里启航。    文昌航天发射场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管理,自建成以来,先后实现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大中型低温液体火箭并行测试发射等技术突破,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凭借其独具的优势,在空间站建造工程中担当重任,成长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   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师 廖国瑞:我们圆满完成了问天、梦天实验舱和天舟4号、5号、6号货运飞船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让中国人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不断刷新进入太空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不断创造中国奇迹。   在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中,文昌发射场之所以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具有三大优势。首先是纬度低。火箭发射地点纬度越低,发射航天器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少,那么运载能力就越强。   其次,安全性好。在这里,火箭发射的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都是茫茫大海,而且射向范围覆盖90~185度,可以满足不同轨道航天器的发射需求。   第三,是运输便利。火箭可以通过海运进场,尺寸不受铁路运输直径的限制,可以适应各类大型火箭的进场需求。   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昌发射场成为我国唯一可以执行重型火箭发射任务的地方。   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师 廖国瑞:文昌航天发射场还将开展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发射工位,重型火箭发射工位建设,为中国航天的载人登月、深空探测、行星探测等提供强有力支撑。我们将全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