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低价补贴一年,京东核心业务利润率下滑至2.6%
作者 | 若楠 熊生 “火拼低价”一年后,内忧外患的京东如何破局? 3月6日,京东集团(09618.HK,下称“京东”)发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尽管其营收净利双增长,但业绩增长背后仍有隐忧。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3年,京东营收增速放缓至3.7%,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至2.6%。目前,京东主要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京东推出“百亿补贴”策略,还有对第三方商家的扶持政策,自营模式下的商品降价使其收入增速承压;与此同时,京东的电商业务不仅受到拼多多的低价冲击,其旗下本地零售业务的达达也面临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 京东是一家自营式电商企业,旗下设有京东商城、京东金融、拍拍网、京东智能、O2O及海外事业部等。 截至3月12日港股收盘,京东集团报收98.55港元/股,对应市值3333.23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3056.11亿元);对比今年1月的市值高点3527.64亿港元,其市值已经蒸发194.41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178.25亿元)。 「不二研究」据京东年报发现:2023年,京东总收入10847 亿元,同比增加3.7%;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32.82%。 2021年11月的一篇旧文中(《三单季由盈转亏、下沉市场失利,京东的冬天也来了吗?》),我们聚焦于京东营收超市场预期,但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时至今日,京东不仅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且直面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的低价冲击。 内忧外患营的京东,在电商“三国杀”的下半场如何破局?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去年3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3月6日,京东集团(09618.HK,下称“京东”)发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京东发布财报显示:其在2023Q4实现营收3061亿元,同比增长3.6%;但净利润亏损34亿元,同比增长11.8%。 财报发布当日,京东的美股股价上涨16.0%,当日报收24.91美元/股,市值一夜飙升至54亿美元。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京东通过成本控制和削减开支使业绩增长,但低价策略尚未取得成效;在电商平台火拼低价的这一年里,京东该如何破局? 营收增速放缓 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但早期仅为传统IT渠道商,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 2004年,京东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在刘强东的带领下不断发展,2014年5月于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20年6月又于香港上市。 2023年,创始人刘强东回归,京东开启调整之年。除了推出“京东百亿补贴”、“京东秒杀”等销售活动,还扶持“不收坑位费、不收达人佣金,就是更便宜”的京东采销直播。 据京东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实现总营收10847亿元,同比增长3.7%。2023年Q4的营收为3061亿元,同比增长3.6%。 从营收增速看,京东在2023年虽然实现了收入的同比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021-2022年,京东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7.6%、9.9%,而2023年,其收入增幅仅为3.7%。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Q4京东的归属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长11.8%,2023年,其归属净利润241.67亿元,同比增长132.8%。 对于归母净利润的增长,京东归因于成本控制以及非经营性利润的增加。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京东的营业成本为9250亿元,同比增加2.9%。在费用方面,2023年,京东的营销支出总量为401亿元,同比增长6.3%,而2021年-2022年,其营销开支分别为387亿元、378亿元。 此外,非经营利润也是京东利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利息收入的增加以及股权投资相关亏损的减少,2023年Q4京东的非经营利润达到17亿元,而2022年Q4则为亏损4亿元;全年来看,该项利润更是高达75亿元,远高于2022年的亏损16亿元。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百亿补贴能为京东带来收入的增长,但高额的补贴及低价策略所产生的营销费用或将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低价策略”成效不显 2023年,京东除了推行低价策略,还将部分利润低的业务由1P转为3P模式。 由于京东以自营业务为主,走的是品质电商的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行低价策略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京东在过去一年中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驻,即“3P商家”。 为了拉拢第三方商家,京东给3P商家更公平的流量政策,让1P和3P“赛马”,谁的价格更低、商品选择更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倾斜。 与此同时,京东进行了内部变革,先是精简组织层级,取消事业群层级,京东零售CEO直接领导事业部,精简后基层员工到CEO的层级只剩三层;后来更是让各个事业部由统一的品类负责人管理,不再区分自营和POP。 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业绩会上表示,2023年,京东将加快推进平台生态和低价心智的建设。此外,京东还致力于拉动3P业务的GMV和广告收入增长。 然而,在财报中,京东并未披露3P业务的GMV增长情况。从收入来看,低价策略在一年内给京东带来的业绩变化并不明显,既没有使京东在2023年实现收入大幅增加,也没有扭转收入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 从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来看,京东京东发力3P,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23年广告佣金收入847亿元,同比增长3.4%,而2022年该项业务的同比增速是13.7%。 对此,京东CFO单甦在这次财报电话会中解释称,广告收入的下降,与新商家免佣、部分品类主动降佣等策略有关,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回归增长。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京东的有效商家数、活跃商家数仍在加速增长,但低价策略尚未取得成效,广告佣金收入的拉动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京东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零售物流双承压 从业务结构上看,也体现出京东的困境。 目前,京东的主营业务分为京东零售、京东物流、达达集团和京东新业务四部分。京东零售包括自营零售和商家业务,新业务主要包括京东产发、京喜及海外业务。 据财报显示,2023年,京东零售实现收入9453亿元,经营利润达到359.3亿元,同比增长3.08%;然而,京东零售的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却出现轻微下滑,由上年的3%降至2.6%。 与此同时,京东的整体经营利润也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从去年同期的48亿元大幅减少至20亿元。 对此京东解释称,其对达达集团相关的商誉以及长期资产进行40亿元的非现金减值处理,同时,京东产业相关的长期资产也发生11亿元的非现金减值。这些非现金减值处理对京东的利润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 今年1月,在例行内部审计中,京东旗下物流公司达达集团披露可能出现的业绩造假和员工涉嫌诈骗犯罪的问题。根据最新的独立审查结果,达达在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增收入与成本的情况。这一事件的曝光无疑给京东的声誉和财务状况带来不小的冲击。 在物流业务方面,京东物流在2023年实现了257.49亿元的收入,虽然同比增长了43.34%,但却出现7.27亿元的经营亏损,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0.84亿元。 另一方面,财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在某一时期内的总收入为1666亿元,同比增长21.3%。然而,归属净利润方面虽然实现11.67亿元,但相比之前仍有波动。 「不二研究」认为,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京东物流在扩大包邮范围、降低包邮门槛、推进“免费上门退换”服务以及允许商家自由选择物流等方面的措施,虽然提升了客户体验,但也给物流收入带来一定的冲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的仓储网络已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区,包括由京东物流运营的1600多个仓库和由云仓生态平台上第三方业主经营的2,000多个云仓。 至于京东新业务,即包括达达、京喜及海外电商在内的业务部分,2023年经营亏损3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64亿元巨亏,已有所改善。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东在新业务领域暂未取得任何明显优势。 在「不二研究」看来,作为京东核心业务的京东零售,其盈利能力出现下滑。此外,京东物流的利润有所释放,其他业务也继续减亏。 京东如何破局? 阿里、拼多多、京东“三国杀“下半场,下沉市场成为又一新战场。 目前京东主要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京东推出“百亿补贴”策略,还有对第三方商家的扶持政策,自营模式下的商品降价使其收入增速承压;与此同时,京东的电商业务不仅受到拼多多的低价冲击,其旗下本地零售业务的达达也面临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 时至今日,京东不仅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且直面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的低价冲击。 内忧外患营的京东,在电商“三国杀”的下半场如何破局?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京东补贴这一年:收入没涨,钱没少赚》,定焦 2.《低价这一年,京东成效如何?》,听筒Tech 3.《京东的低价策略“交卷”了!》,新消费日报 4.《年报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32.8%,京东这份成绩单很好吗?》,翠鸟资本
疯狂小杨哥,不当大网红
作者|路世明 编辑|大 风 自从进入2024年后,在抖音上刷到小杨哥的频率越来越低了。 小杨哥不火了吗?是不是得罪平台被限流了?遇到创作瓶颈了吧?“反常”现象下,各种猜疑浮出。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小杨哥刻意为之的结果。 前不久,小杨哥在直播中谈及2024年直播计划,他表示今年自己娱播会比较多,将再降低带货直播的频次,如果有专场活动,考虑将自己过亿粉丝的账号直接交由徒弟使用。 作为头部网红,一直以来,人们都会很自然的用“网红逻辑”来审视小杨哥的一举一动,但在公众视野的另一面:小杨哥不断退居幕后;大量主播被推至台前;三只羊股权布局精妙;接连尝试新业务追求多元化发展...... 这些动作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小杨哥正从网红蜕变成一位合格的企业家,三只羊也在从一家网红企业转变为一家现代化企业。 小杨哥的“野心”,远比人们看到的要大的多。 退居幕后,运筹帷幄 和李佳琦、薇娅这些“前辈”们一样,小杨哥正在努力撕掉身上的“网红”标签,而这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家企业在得到迅速壮大之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企业从创业阶段走向平台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小杨哥这几年凭借个人才能,让三只羊成长的“膘肥体壮”,但一家成熟的企业,想更依赖的是管理集体,而不是个人。小杨哥必须弱化自己的存在,并推动公司更多的艺人走到台前,才能让三只羊的发展变得更加“健康”。 能够看到的是,过去一年里小杨哥签约了不少头部网红达人,比如李炮儿、卓仕琳和陈意礼等。 或许很难理解,这些网红达人都具备庞大的流量,比如李炮儿,本身已经是千万级的网红了,为什么还会选择加入三只羊呢? 大小杨哥签约千万级网红达人“李炮儿” 事实上,小杨哥与这些网红达人并非老板与员工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目前来看,这种合作对双方都非常有益。 三只羊作为当下抖音的顶流MCN,拥有庞大且具影响力的账号群体,加入这个平台可以为网红达人们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机会。而对小杨哥来说,这些网红们的加入,不但可以扩大三只羊的“盘子”,也能让小杨哥的身份完成转变。 并且,小杨哥还在尽可能的将自身的流量,不断转移到这些签约网红的直播间。过去的几个月里,大小杨哥不断出现在“徒弟们”的直播间,帮他们引流打call。 实际上,除了企业“平台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条理由之外,“去风险”也是小杨哥不得不退居幕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树大招风,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在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普遍。而一家企业创始人的个人形象,与公司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创始人的言行也会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经营。 作为抖音首个粉丝过亿的达人主播,以及直播带货一哥,小杨哥言行举止无疑会被放到聚光灯下。 如今减少直播带货的频率,转向言论风险更低的娱乐直播,也是在尽可能的规避风险,防止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对三只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小杨哥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将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包括小杨哥本人,也曾多次明确表示自己已经不做网红做的事情,更专注于经营自己的公司。 从台前网红变成幕后老板,这或许是小杨哥早已设计好的路线。一个重要的佐证是,三只羊的股权布局十分精妙,小杨哥能够牢牢地掌控企业的实控权和话语权。 股权精妙,家族企业 如何利用架构布局和股权设计去稳固自己的控制权?这是一个企业创始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对于目前的小杨哥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小杨哥的商业版图虽然大,但股权布局主要是围绕防火墙主体“三只羊控股(原为三只羊创投)”展开。 先向上来看,三只羊控股的股东分别是领头羊文化传媒、合耀玥诚品品牌管理,两家分别持股67%和33%,剩下的1%由大小杨哥的父亲张峰持有。其中,领头羊文化传媒的股东只有小杨哥、大杨哥,分别持股51%、49%。 再向下看,三只羊控股100%持股了多家业务子公司,包括小杨哥带货主体“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三只羊助农科技”、“安徽博安交通科技司”、“安徽小杨臻选供应链管理”等。 图:小杨哥股权布局 这种四层股权布局的好处很多,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可以增强小杨哥对三只羊的实际控制权。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一般经营事项由持股比例过半数表决通过即可,此时持股51%为相对控股,而对于公司重大经营事项,如增资、减资、合并、分立、修改章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等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此时持股比例达到67%为绝对控股。 小杨哥持有领头羊公司51%的股权,领头羊公司持有三只羊控股67%的股权。 这意味着,任何时候三只羊都只有一个话事人,那就是小杨哥。 除了控制权问题,这样的股权布局还有很多益处。比如可以大幅度隔离风险;更好的获取资金、利用资金;完成家族的财富传承等等。 风险层面,三只羊的业务子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出现风险后只由三只羊控股承担,领头羊公司并不参与子公司实际经营,所以不会产生风险。可以说,大小杨哥与运营主体公司之间有着多道防火墙,风险基本被完全隔离。 资金层面,按照股权,领头羊持股三只羊控股67%,也就是需要认缴注册2010万元,但这部分可以暂不实缴,反而可以用三只羊控股的分红来出资,重新返回三只羊控股完成实缴,从而充分利用资金杠杆达到以小博大的作用。 至于家族财富传承,按照目前这个股权架构,领头羊公司作为三只羊控股的法人股东,从三只羊控股公司取得的分红免交企业所得税,小杨哥一家可以拿这笔钱用于再投资。 领头羊公司作为一个“钱包”,留存运营公司分红的利润,所以家族公司又称“钱袋公司”,有利于家族财富的传承。 企业的股权结构是企业运作的基石之一,它的背后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三只羊精妙的股权布局不难看出,小杨哥的“野心”是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家族式企业。 深入百行,持续布局 三只羊是通过直播带货起势的,但想做大一家企业,仅仅只靠直播带货是不够的。 为了让三只羊的天花板更高,近一年来小杨哥一直在尝试多元化发展。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三只羊实控企业超50家,涉及到了众多领域和行业,包括及文化传媒、网络技术、电商、旅游、农业、食品、服饰等。 来源:天眼查 以文娱领域来说,去年11月26日,小杨哥斥资3000万在合肥奥体中心举办了一场“小杨臻选群星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由小杨哥、大杨哥和曾宝仪主持,在抖音同步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只送不卖”,抖音直播间也未进行带货,甚至还关掉了打赏功能。虽然极具公益属性,但小杨哥也是收获满满,不仅为自有品牌“小杨臻选”打出了名声,也顺带为合肥进行了一波宣传、招商。 或许是尝到了开演唱会的“甜头”,步入2024年后,小杨哥已多次在直播间内宣布,今年将与知名品牌VAC联名在全国各地多场次开办音乐节,首场已确认5月份落地合肥,票务方式有公开售票也有免费赠票。 不止是音乐,小杨哥还在广西南宁设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搞起了电影、电视剧、网络短剧的生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科技方面,去年小杨哥宣布成立大数据运营公司,并将专注于AI软件开发业务。 面临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直播环境,小杨哥还盯上了海外市场。 去年7月,三只羊便开始尝试向海外市场拓展,以东南亚作为试点。同年10月,三只羊完成了出海团队的人员组建,创建海外MCN机构,完成了三只羊IP在东南亚0到200万粉丝的内容矩阵搭建。今年1月,新加坡被三只羊网络选为海外直播带货的首站。 从直播带货到影视传媒,从网红企业到科技教育,从国内经营到出海发展......小杨哥和他的三只羊,早已脱离了主播网红和直播带货企业的范畴。 如今三只羊正在成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企业,小杨哥也在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或许有人会问小杨哥的能力是否匹配他的“野心”?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杨哥已经为其他头部网红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样板。
苹果在欧盟又做出重大让步,将首次允许用户通过网页下载iPhone应用
IT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苹果公司今日宣布了针对欧盟开发者的三项新规,赋予开发者更多自由,包括直接通过网页分发应用、自主设计应用内促销活动等。 上周,苹果已经在 iOS 17.4 版本中允许欧盟地区用户使用第三方应用商店,这意味着除了苹果 App Store 以外,第三方机构也能够提供应用商店服务,其中既可以包含自营应用,也可以提供其他开发者的作品。不过目前苹果只允许第三方应用商店仅提供其自有应用,例如,游戏工作室现在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商店,仅在其商店提供自家开发的游戏。 开发者现在还可以自由设计应用内促销、折扣和优惠活动的界面,引导用户前往其网站完成交易。苹果此前提供的链接设计模板现已变为可选。 此外,符合特定标准的开发者很快将能够直接通过其网站分发应用。这些标准包括持续两年以上成为苹果开发者计划成员、过去一年内在欧盟 App Store 拥有至少百万次首次安装的应用,以及承诺遵守后续的相关规定,例如发布透明的数据收集政策等。通过网页分发的应用仍需遵循苹果的公证要求,并且只能从注册于 App Store Connect 的域名进行安装。 获得授权的开发者将可以获得额外的 API 接口,用于简化网页应用分发、系统功能集成、备份恢复等操作。网页分发功能将在今年春季晚些时候的软件更新中上线,这将是 iOS 系统首次允许用户直接从网站下载应用。 IT之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规是苹果遵守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 的一部分,仅适用于欧盟地区。
低端智驾芯片新组局,拼死一搏
暗流涌动中,游戏变得愈加有意思。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电影《周处除三害》 智驾供应商世界,真是一场无休止的丛林战争。 或者说,现实终于如我们在《博世智驾,尚可饭否》里最后一部分所说的,进入了“不要命”阶段。 当下,在中高阶2B市场,“‘魔疆’保稳,‘地轻元’拼命追”的格局,想用惯常思路挤是挤不进了; 而剩下一堆在量产交付上屡屡吃瘪、 或 没有任何技术优势的Tier1与创业公司,要么已经把干事儿的ADAS团队全裁掉,要么只保留几十人做硬件; 要么宁可0元或低价拿项目给VC交差;要么剑走偏锋,换一枚便宜到炸翻市场的芯片做NOA。 而大部分“真有感知规控却没啥项目”的创业公司,正在犹豫最后一项。 一家从安防市场过渡来的芯片创业公司,最近被誉为“大杀四方”。 有智驾Tier1评价,他们的片子完成认证后,攻势便愈发迅猛,跑遍智驾Tier1。也有几位芯片友商指出,主机厂虽暂无回馈,但确实有所耳闻。 一方面,他们用“外企宁可被打死也做不到”的低价冲进市场,主要瞄准5~15万车型—— 一体机价格,做到了小X百人民币,比国际tier1一半还少; 而可以做高速NOA的智驾域控,则压至千元以内。 另一方面, 他们必然要 寻找一个 愿意 “翻越英伟达cuda大山” 的软件勇士。 譬如,高通芯片一开始在国内的 智驾供应商扶持策略 明显失误, 最终靠 大疆软件工程实力, 才实现“车型 定点”突破 。 可以说,这类必要的软件伙伴, 除了要有一股区别于主流的“拧巴劲儿”, 真算法工程化实力 必须强悍。 因此,这家芯片公司,开始有意联合“古早AI学术派企业”(不好意思,我倾向于把2016年前后成立的AI公司划为“古早”时期),组个拼“极致性价比”的高阶技术局—— 旷视、商汤,以及一家L4和Maxieye,还有人在犹豫不决。 其中,除了Maxieye做过相对 完整的低阶项目 ,其他企业的强项都是在 “感知” 或 “规控” 等 单点应用层软件 。 很明显,参照大疆“TDA4整包”价格为5000、“高通整包”做到7000以下的“实力+性价比”方案,要想在当下环境里继续融资,那些还没有多少项目的智驾与芯片公司只得剑走偏锋,做出更便宜的中高阶方案。 毕竟,大家都到了2024年“比谁血更厚”的时间点了,谁没钱谁先死。 因此,压力给到芯片和域控玩家。 这家曾在安防市场突飞猛进,部分团队从地平线出走的创业公司,有资本评价“多少有点AI基因”。 而他们,以“不要命”的价格冲进市场,着实以“不要命”的姿态震慑了博世、大陆、安霸、地平线与黑芝麻等一众硬件企业。 “L2+低于价格去拿还能理解,因为没多少量,亏多少数字是算得出来的,但能力可通过项目建立起来,这个故事也能跟人讲。 但L2走量,几乎没一家公司敢低于BOM价格去拿,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亏。” 一位Tier1感叹,如今低阶市场,真的陷入了极致疯狂,各种撬客户手段层出不穷。 但不要忘了,国内市场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同类用低价互杀”的历史惯性; 还在于,大多国产芯片公司的“硬件本质”其实大差不差—— 因为IP和EDA大多是买的,跟“攒电脑”有点像。 “其实搞个芯片不难,有钱就行,张江都有一条流水线了。而难的东西,大家还没从英伟达身上学到吗?” 一个工程师吐槽,现在大家都是“苦cuda久矣”的状态。 因为最难的,是要从头做英伟达那套底层软件。 这也是国内汽车前装智驾市场,软件团队70%由AI学术派组成的原因。 大家美名曰是“英伟达拥趸”,但其实是在cuda上躺赢,这是从AI产业延续而来的惯性所致; 而30%则由以大疆为代表的“机器人”派组成——有商用与成本的底线,有扎实的硬件编译器与底软基础。 当然,虽都是国产芯片,不吹不黑,有产业大佬评价,地平线在自己SoC上的AI部分,是花了一些功夫和思考在里面的。毕竟他们有一个庞大的编译器与工具链团队。 因此,所有国内AI芯片公司与智驾公司,面对的真正困境从来都不是钱。 而是在“简单的路”“难的路”中间,选更难的那条。 毕竟资本很多时候不允许。 当然,地平线先前崇尚的“生态说”,某种程度上是“成功与失败各占一半”。 失败的是,地平线组织联谊的兄弟们,很多都是嘴上功夫硬,软件工程实力一摊烂泥,远不如自己团队靠谱; 成功的是,地平线知道自己哪部分是弱点,然后把一堆底层与中间层技术团队拉进来一起搞。 譬如最近,有媒体说中间件公司可有可无,最终被主机厂的自研芯片或上层算法收编…… 算了吧。 如果大部分主机厂和Tier1有这个实力,那就不用让一些中间件公司去搞集成、干人头了。 而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的“真正低阶对手”强势出现,就看地平线如何回击了。 回到商汤、旷视这些当年被资本众星捧月的四小龙身上。 虽然它们在“计算机视觉”上的实力毋庸置疑,但8年前的一句话,再送给市场: “单点技术过于强悍,往往容易蒙蔽人眼。” 智驾上车,环环相扣。 大家只看到最底层(芯片)、最上层(感知规控地图),这些岗位的薪资也是“智驾系统鄙视链”上的最顶层。而中间三层的兄弟们,则承载着“瓦匠”般的默默无闻。 但拆走一个,都不叫“交付”。 此外,拿到项目也不意味着现金流有保证,所以我们才认为,这是“不要命”的最后一搏。 因为交付量不大的落后者必然会死,是每个产业进入阶段性结局的自然规律。 无论如何,先融到钱再说吧。 与其说我不相信AI公司(毕竟Momenta是这一派别最成功的),不如说我更不相信“什么都想干,不在乎互利共赢法则”的主机厂。 不过,要说现在最怕什么… 最怕几年后,当下动辄又是估值几十亿的大模型公司,实在找不到商业落地路径,也跑来汽车市场分一杯羹吧。
英伟达的狂欢还未终结
时代造就的明星。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一周内,“爆炒”英伟达的人,真切地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美东时间3月8日,英伟达上演惊天逆转,股价从上涨5.1%,跳水到大跌5.6%,盘中振幅超过10%。狂欢的音符戛然而止,当日英伟达市值缩水1285亿美元(约合9234亿人民币),3月11日继续下挫2%,不过盘后上涨了1.88%。 显然,市场已对英伟达的未来走向出现了较大分歧。 “木头姐”(方舟投资CEO Cathie Wood)就在3月7日对英伟达“敲响警钟”,警告其惊人的增长可能会放缓。她将英伟达与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思科进行对比,称英伟达的“思科时刻”已经来临。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思科股价曾猛蹿71倍,但随着科网股泡沫破裂,思科市值在一年后就蒸发了九成,此后再未重回巅峰。 如今,乘着人工智能的火箭,英伟达仅用8个月,实现了从万亿到2万亿美元的飞速市值跃迁。今年2月底,超预期的业绩公布后,其股价再度“井喷”,距离超越美股市值第二的苹果,仅仅一步之遥。 对英伟达下一阶段的走向,木头姐持悲观态度,她认为英伟达当前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不仅对手AMD在加大AI相关芯片的投入力度,英特尔也快马加鞭。更要紧的是,英伟达的主要客户微软、亚马逊、谷歌、OpenAI等都在积极研发自家芯片准备“叛离”,它们都不希望在AI时代被英伟达卡了脖子。 市场情绪极端分化,贪婪与恐惧都在野蛮生长,在期权交易的催化下,英伟达3月8日股价发生剧烈震颤。 有机构投资人士向华尔街见闻分析,英伟达原本就波动率非常高,因此无论是看涨还是看跌期权价格都很高。时值上周五美股期权交割日,不少投资者行使了英伟达的看涨期权,促使期权交易商出售所持英伟达股票以解除对冲。 期权成交量的异动,放大了英伟达股价波动。据量化交易终端StockWe数据,当地时间3月8日10:48分,英伟达在1秒内出现了连续四个3-4亿美元的巨大期权单成交,累计金额高达16亿美元。 不过,摩根士丹利依旧乐观地认为,英伟达还能继续涨,无论从估值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看,都不能认为当前英伟达接近市场顶峰,否定了木头姐的“思科时刻”论调。 摩根大通也在研报中指出,当前AI基础设施投资热潮仅仅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达到20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的水平,且GPU投资才刚刚起步,供应链的投资增长将会对其产生乘数效应。 华尔街投资机构Wedbush指出,英伟达所遇的这波大规模抛售,并不暗示AI泡沫的到来,反而是部分华尔街基金经理低估AI潜力,以及投资者“获利了结”操作的集中反映。 由此来看,市场仍对英伟达充满期待。 眼下,英伟达仍还是AI时代的算力底座。CEO黄仁勋认为,包括Sora在内的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背后,行业硬件的升级换代仍处于早期阶段。他预测整个行业会需要大约2万亿美元的英伟达芯片,才能满足未来的算力需求。英伟达也给出240亿美元的Q1营收指引,远高于市场预期219亿美元。 Wedbush预测,今年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支出占比,将从去年的不到1%,增至8-10%,以加速完善AI应用端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高筑护城墙。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今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逾25%至671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7年将达到近12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庞大市场需求下,“黄教主”仍有望继续巩固王位。 面对攻擂者,英伟达并没有坐以待毙,CUDA计算平台及成熟的软硬件生态是其坚实的技术护城河,与此同时“黄教主”也丝毫没有放慢对产品的研发及迭代。 英伟达宣布,在3月即将举行的GTC大会上将发布加速计算、生成式AI及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市场预计其下一代GPU芯片B100将同步亮相,届时AI市场将毫无疑问地被再次引爆。 对“黄教主”而言,这是打破市场分歧,再次证明AI芯片王者地位与实力的关键路演;对投资者来说,这也将是观测其能否继续大幅上行的窗口。 英伟达的高增长神话,似乎依旧在续写,或许对手的环伺更激起“黄教主”的斗志,加速起英伟达迭代步伐,而它将带领科技公司和整个AI界走向怎样一个新时代?或许这一两年内就会有答案。
AI PC,“联想们”的阳谋与生意
2003年,当英特尔正式推出第一代迅驰移动技术时,当时的大英词典里还没有“Centrino”这个词。作为一种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形态,迅驰技术通过将无线网卡作为标准配置,集成进笔记本电脑内,由此推动PC行业进入了真正的无线移动时代。 而彼时的英特尔也凭借这一技术创新,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岁月,“迅驰时刻”成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隐喻。二十年过去,随着生成式AI和大模型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近期宣布属于英特尔的“迅驰时刻”也再度来临,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在于——AI PC的兴起。 与上游芯片厂商们的热闹一样,终端PC厂商们也纷纷押注AI PC,从战略到产品都列出了详细的时刻表。 以联想为例,在去年10月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次展示了首款AI PC概念机和一系列原生功能应用,还大秀了自己的生态朋友圈。而在近期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联想对外展示了最新一代商务AI PC产品。 联想集团中国区总裁刘军在一次采访中将AI PC形容为“很像24年前的PC行业。”据机构Canalys的预测,到2027年,AI PC的出货量将超过1.7亿台,其中近 60%部署在商业环境中。 市场对AI PC的观点也各异。看多者认为,这是PC行业几十年以来难得一见的机遇,PC将成为AI落地,实现普惠的第一入口,但也不乏有观点认为,这是PC厂商们在PC出货量表现疲软下又一次过于乐观的炒作。外界更好奇的是,AI PC兴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影响未来AI PC格局演变的竞争因子又是什么?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AI PC确实解了PC厂商们的「燃眉之急」。 2、联想等厂商押注AI PC,看中的其实是产业链重构的机会。 3、AI PC之战,是一场生态、技术和场景的综合战。 AI PC之所以走上台前,其实是产业链的一场合谋。 首先,从产业规律来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确实为PC行业带来了新可能性。 最直接的改变是AI大模型让终端厂商们看见了PC“智能化”的可能。从产品功能和形态来看,无论是从桌面、笔电、到平板,还是围绕游戏、商务等诸多细分场景,PC行业经历了从传统PC到智慧PC再到AI PC的演变。 从场景单一、操作复杂的传统PC向智慧PC过渡,PC厂商们从应用场景出发,围绕软硬件的迭代,无论是如语音智能唤醒、开盖开机等功能迭代,还是强调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多设备协同,本质上都是寻求人机交互的新方式。但受限于成本和算力,毕竟PC行业的升级遵循摩尔定律,让很长时间内PC厂商们的智能化被质疑为「无意义和无效率的创新」。 但AI PC的到来改变了两点:一是硬件架构的改变。传统PC在主芯片架构上以“CPU+GPU”为主流,但随着芯片巨头们将AI芯片陷入AI PC中,形成了“CPU+GPU+NPU”的异构方案,解决了过往算力的掣肘。二是AI PC丰富的功能和更简易的操作界面设计,提升了人机交互的效率,也为PC厂商们的产品创新,特别是满足提升用户的生产力需求提供了好的切入口。 当然,AI热度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当前PC厂商们也恰好处在一个周期拐点上。 一是Windows 10退役所带来的换机需求,操作系统的升级一直是PC市场换机的重要推力之一。是长期都面临供大于求情况的PC厂商们,经历了几个季度的去库存“攻坚战”后,围绕供给端的积极调整也为行业送来春风。 根据机构IDC的预测,PC市场收缩已触底,预计在2024年实现增长。据Canalys最新的数据,2023年Q4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3%,终止了此前的七连跌。 PC行业由冷转暖,自然也离不开产业链玩家们的推波助澜。从上游英特尔、英伟达、AMD等芯片厂商,到下游的联想、戴尔、宏基、华硕等笔记本厂商都纷纷宣布入局AI PC。 在这之中,也分为了两种阵营,一类是如英特尔、联想一样坚定的「All in」派,还有一类则是宏基、华硕之类的谨慎派。两类阵营之间的差异,抛开营销因素不谈,更多则体现在战略和路线上。 其中,对AI PC最乐观的要数英特尔和联想,双方均为PC产业链的龙头。 除了率先提出AI PC概念外,英特尔围绕AI PC已拿出了一揽子方案,从被称作是「下一个迅驰时刻」处理器Meteor Lake到面向AI推理和部署运行工具套件OpenVINO,正如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对AI PC所展现出的乐观主义。 在今年的CES展上,他非常犀利指出,在他职业生涯早期、“PC或者摩尔定律的早期”,技术和产品还是相当令人兴奋的;到后来人们更多在谈的是更多核心、更高的功耗、更快的IO,多少就会有些“无聊”,即便这些技术也投入了大量心血。但AI PC则不同,他在采访中兴奋地表示:“我们要构建最棒的一些技术,来解决人们的问题;而其步伐之快是过去几十年都未曾出现过的。” 联想也是如此。不仅发布了十余款AI PC,还推出了面向个人与企业且集成AI应用和功能的产品——人工智能双胞胎(AI Twin) ,以及覆盖个人大模型和企业级大模型的混合AI框架。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更是AI PC形容为:“联想发展35年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据联想的时间表,2024年也是AI PC元年。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 相比于联想对AI PC的乐观,宏碁董事长陈俊圣则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去年10月,在宏碁集团的一场闭门法说会上,陈俊圣认为“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会明天开始就有AI PC,是渐进式的发生。”华硕共同执行长胡书宾也认为,AI PC在2024年会开始发酵,但还是有一段学习曲线。 不过可以肯定的事,无论是乐观抑或是谨慎,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产业链的通力合作下,AI PC为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复盘PC行业过去四十多年的历史,行业的增长依赖的是摩尔定律,创新的主导者实际上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们。随着上游技术迭代的放缓,作为离用户更近的终端厂商们,尽管产品形态迭代不断,但始终困在创新的窘境里,缺乏关键性技术驱动用户需求,因此PC厂商们也只能干着组装厂的苦生意,产业链中的价值增量也多是来自于用户自然的换机周期。 但在AI大模型浪潮下,有了新可能。理解联想们为何在此刻如此激进地「All in PC」,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产业链中的地位,从组装厂成为AI时代的新入口,能获得的价值增量更多了。 首先,PC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作为传统产业其角色定位与生产力已紧密连接,而AI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生产力的革命,更有望成为AI落地的第一入口比手机、平板等更容易讲述生产力的故事。 其次,PC厂商们也可以借AI东风,重塑自己的生态。一方面利用AI解决串联自己的终端产品,带来新产品的突破,解决PC同质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加速建立AI时代下的新伙伴生态。 毕竟,在PC领域,无论是Wintel联盟,还是英特尔、英伟达、AMD三大巨头在异构计算时代的合纵连横,都说明了最终胜利的并非技术领先者,而是有着强大生态壁垒的玩家。 以联想为例。除了发布十余款AI PC外,还将AI内嵌进平板、手机、智慧大屏等多种终端设备,形成多终端的互通。于此同时,联想还与微软、英伟达、英特尔、AMD、高通等企业,在智能设备、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领域持续深化战略合作。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链角色的转变。终端厂商可以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提供更多价值增量的服务商,做AI时代的卖水人、卖铲人。 一方面,随着端侧大模型进入PC,过去的大量应用会被AI PC自带的AI Agent取代,同时联想们通过自建AI操作系统形成AI原生应用生态。软硬件协同下,PC厂商及其应用生态合作伙伴有望通过提供除硬件之外的AI服务和解决方案获得更多价值增量。西南证券就将AI PC之于传统PC的意义,比作自动驾驶对于传统整车,会在硬件端和软件端同时产生突破性创新和商业价值上的赋能。 另一方面,在软硬件外,大模型时代下算力既是新生产力,也是一门新生意。终端厂商依靠过去的IT经验沉淀,不止是做终端的智能设备的生意,而是走向B端和上游,做更定制化的生意。 比如联想反复强调的“全栈智能”战略。从2017年开始,联想就开始围绕“端-边-云-网-智”的新IT架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目前已形成了包括AI内嵌的智能终端、AI导向的基础设施、AI原生的方案服务三大方向。 “AI内嵌的智能终端”对应一系列的智能设备升级,“AI导向的基础设施”则是联想多年的AI服务器布局,而“AI原生的方案服务”就是联想在大模型时代下“卖的铲子”。联想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做通用大模型,而是与产业伙伴合作基于现有的通用大模型进行二次深度开发,完成对个人大模型和企业大模型的构建。 总之,AI PC革命下,PC有希望成为AI时代的新入口,联想们既能掌握用户的数据与需求,围绕软硬件进行创新与迭代,又能协同芯片和基础大模型厂商们在算力、算法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合作。 这样一来,从卖硬件到卖水、卖铲子,PC厂商们也就在产业链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成为PC产业生态的核心中枢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产业链玩家的推动,无论是终端PC厂商产品发布节奏的加速,抑或是英特尔等芯片巨头相互间生态的绑定,AI PC已是大势所趋。但无论从场景、技术以及生态方面,当下的AI PC还属于AI Ready 阶段,行业玩家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看得见的挑战。 正如联想和IDC在《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中所言:“AI PC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概念,只有各项价值和核心特征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由于AI PC处于产品早期推广阶段,从产品创新扩散理论来看,终端厂商们的早期产品如何将AI内嵌与用户生产力场景结合,解决实际痛点,催化换机需求成为了关键。 一方面,这对厂商们软硬件的集成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围绕用户的不同需求,将AI PC的端侧AI能力融入实际工作流程之中,毕竟大多数用户对AI能力的感知还是停留在软件侧。另一方面,则也考验着厂商们对产品线的梳理、定位与资源分配。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消费类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范子军就提到,目前AI的概念有些被扩大化,应用于PC产品上的真正AI应该做到软硬件结合,且具备一定的自学习能力。 其次,从核心处理器到其他零部件,AI PC也需要产业链的技术新迭代。 在核心处理器上,随着未来在终端运行大模型的复杂度持续提高,终端处理器仍需持续迭代。软件上,当PC内置大模型,就需对大模型进行压缩,如何在不显著降低模型性能的前提下,节省存储空间、提高计算效率、加速推理过程,还有许多工程化问题待解。而在一些结构组件上,终端运行大模型要解决散热问题,要重新设计机器外壳和结构件,采用更好的散热材料等等。 毕竟PC是一个传统行业,只有当技术落地实际场景,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用户愿意换机的需求才能有看得见的提高。 而这自然也需要生态的加持。PC厂商们、芯片厂商等供应链的协作下,才能进一步加速AI PC从价位到产品到场景的渗透。 毕竟,比起大模型等一些尚属黑箱的技术或产品,持续近半个世纪的PC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本质上既是一门消费驱动、依靠产业通力合作的生意,也是一场生态、技术和场景的综合战。在AI PC时代,无论最后谁会胜利,成为产业链新的话事人,都离不开这一朴素的定律。 参考资料: 1、华创证券:《AI PC革新端侧AI交互体验,PC行业有望量价齐升》 2、西南证券:《AI PC:深入变革PC产业》 3、IDG、联想:《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 4、解码Decode:《关于AI PC,联想和英特尔过于乐观了吗?》、《为什么说AI PC改变了PC产业?》 5、黄烨锋:《再聊AI PC,这东西真的是PC行业的拐点吗?》 6、量子位:《全栈智能才能兑现AI红利?》
字节掉队AI时代?
开年Sora的爆火,为全球科技大厂在AI领域的竞逐又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相关话题的讨论范围早已突破科技圈。当“AI将重塑各行各业,并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一项共识,头部大厂正在竞速迈入AI时代。其中,也包括近年跻身全球一线的互联网“新贵”——字节跳动。 2月下旬,字节旗下视频剪辑工具CapCut(剪映海外版),正式开放AI生成视频功能公测。同时,有消息指剪映已在数月前组建封闭团队,秘密研发AI产品,而字节跳动还在秘密研发AI大模型领域的多个产品,涉及多模态数字人、 AI生图、AI生成视频等。 去年底以来,字节跳动的一系列人事和部门调整,已经显露出积极转向AI的战略迹象。 去年11月,字节调集内部资源,成立AI业务团队“Flow”;今年2月,字节核心高管——抖音集团CEO张楠离任,宣布将未来工作重心转向剪映CapCut,为产品创造AI领域的更多想象空间。 当AI技术快速迭代,以Sora为代表的各类大模型变得愈发成熟,对旧有内容生产体系和平台模式的改变,已经初见端倪。相比其他全球一线大厂,字节此前在AI领域的进展一直显得较为低调。 2024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AI产品的“爆发年”,而字节能否跟上AI时代的步伐,决定了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01、Sora爆火,剪映跟上 除了风靡全球的短视频平台TikTok,字节在海外市场的“明星产品”还有视频剪辑工具CapCut。 两者同为字节跳动旗下产品生态中的一环,用户可以使用TikTok账户登录CapCut,并将视频传至TikTok 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朋友分享。这一互相关联的产品矩阵,为字节跳动带来了更多用户留存和实际收益。 去年4月,CapCut引入AI生成模版和*后下载量激增,收入随之增长,成为2023年上半年全球*钱的视频剪辑应用。 Data.ai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全球有4.9亿人通过苹果和安卓手机使用CapCut;另据Sensor Tower数据,2023年CapCut应用内购收入增长明显,首次突破1亿美元。 而Sora的诞生,象征着文生视频发展的新一项“里程碑”,也将对CapCut这类视频制作工具造成冲击。 Sora发布次日,美国电脑软件公司Adobe的股价即暴跌超7%;美国图片库、图片素材、图片音乐和编辑工具供应商Shutterstock跌超5%;此前几周才发布了“文生视频”工具Lumiere的谷歌母公司股价下挫1.58%…… 实际上,在OpenAI正式发布Sora以前,字节跳动就曾推出文生视频模型Boximator和MagicVideo-V2,只是与Sora差距太大,不具备“可比性”。 字节跳动曾在回应媒体时表示,Boximator是视频生成领域控制对象运动的技术方法研究项目,还无法作为完善的产品落地,距离国外*的视频生成模型在画面质量、保真率、视频时长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即便如此,当“谁将成为中国版Sora”成为行业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剪映仍然成为其中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而字节内部也在加大对剪映和AI领域结合的投入。今年2月,抖音集团CEO张楠在加入字节跳动10年后,宣布转战剪映。有接近剪映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张楠将亲自带队寻求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 张楠本人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很期待和剪映的小伙伴们一起造梦,与这个AI的时代一起成长,共同绘制出脑海中的奇幻世界。” 02、字节AI,反应有点慢 事实上,相比其他大厂,字节跳动发力AI的时机已经略显迟缓。2023年春季,百度、阿里巴巴就已分别推出各自的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而字节到去年8月才推出了云雀大模型。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曾在今年1月的年度全员会上表示,字节在AI领域的进展缓慢,直到2023年才开始认真考虑GPT技术,而许多表现出色的大模型创业公司早在2018年至2021年间就已经创立并开始研发产品。 有媒体在报道中引述一位接近字节跳动人士的消息指,去年一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将全部时间都花在了AI上。但在外界看来,字节系统性布局AI,不过数月时间。 去年11月底,字节进行了一系列业务调整,一方面大规模收缩游戏业务部门“朝夕光年”,一方面成立了新的AI创新业务团队“Flow”,并任命字节跳动技术副总裁洪定坤为技术负责人,字节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朱文佳为业务带头人,加大对AI业务的投注。 此前,有“App工厂”之称的字节跳动,也曾尝试追赶AI热潮,将AI功能融入产品,并以此升级用户体验、巩固平台的流量优势。 例如,2022年,随着AI绘画爆火,抖音快速上线了AI绘画功能;去年11月,飞书发布了“飞书智能伙伴”等AI产品,在内容创作、内容总结、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中,借助AI实现工作提效。 飞书CEO谢欣曾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AI的能力一定会变得非常强大,各行各业都会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AI能力还很有限,不一定能让每一项任务都如期所愿,“当下更重要的是先让自己做到AI Ready”。 而Flow的成立,则标志着字节针对AI领域的布局开始更趋系统性。据称,在Flow成立时,字节内部开放了大量活水岗位,从飞书、抖音等多个业务条线抽调相关人才,计划未来着力孵化多个AI相关的创新产品。 去年下半年至今,字节先后推出了多模态大模型 BuboGPT、抖音云雀大模型、文生图开放模型SDXL-Lightning,并上线了多款基于AI技术的产品,包括AI对话类产品豆包、Cici,剧情创作平台BagelBell,电商内容创作应用即创,AI聊天机器人构建平台Coze/扣子等。 03、AI产品爆发年,字节加速追赶 AI引领的科技变革一日千里。对字节来说,一方面需要面对自身增速放缓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紧跟时代,主动创造更多机会,才能保持竞争地位,因此绝不能在AI时代掉队。 在社交媒体领域,字节跳动需要应对来自Meta、谷歌、Snap等对手的激烈竞争。去年以来,随着ChatGPT带起新一波AI热潮,全球科技巨头都在AI和大语言模型等方面展开重点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大举招聘人才,并高调宣布在AI方面的最新进展。 国内互联网大厂们也在不遗余力地跟上这波AI热潮。从腾讯、阿里、百度、到华为、华为等,纷纷加码投入AI赛道。 2023年3月,360GPT亮相、华为盘古迅速跟进、百度发布文心一言。4月,阿里通义千问接入产品;5月,腾讯混元加入AI竞逐。下半年国内互联网AI队形初成,里面站满了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美团、华为等中国大厂。其中,腾讯投资了智谱AI、百川智能、MiniMax、深言科技、燧原科技5家公司;阿里投资了智谱AI、百川智能2家公司,且自己孵化有通义千问;百度投资了西湖心辰,且自己孵化有文心一言;美团投资了智谱AI;另外还有华为盘古、中科院紫东太初、商汤日日新、零一万物等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玩家。 而2024年Sora的横空出世,或许更让字节跳动面临“追赶进度条”的紧迫性。当AI产出的视频内容变得更精确并贴近真实生活,过程也更为高效、便捷,旧有的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必将受到冲击,而与此有关的工具、创作者和平台,都将直面新一轮的变革。 事实上,在一些行业,这样的改变已经开始发生。 兼职插画师陆含告诉霞光社,AI对自由职业画师的冲击已经显现。“很多画师平时都会在社交媒体平台大量更新热门内容,来维持更新频率和热度,他们的成长路径更接网红,而平台流量直接和稿费收入有一定关联。”陆含说。 而对不少自由职业画师来说,根据已有作品中人气较高的角色进行插图的二次创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涨粉方式。这样的二创作品,被称为“同人”图,也是AI软件最擅长处理的一类内容。 “跟AI相比,靠人工‘二创’来引流提升粉丝量的效率低得多,圈内不少画师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毕竟大多数粉丝其实不在乎图是AI画的或是画师手绘,只要好看就行。”陆含说,目前一些游戏公司也已开始倾向使用AI绘图和制作,这意味着对人的工作的需求正在减少,如果公司内部员工可以消化这些工作量,就不再需要外包,直接影响自由画师的收入。 Sora的面世,再一次刷新人们对AIGC发展速度的认知,关于AI对内容制作行业影响的讨论也又一次甚嚣尘上。 短剧导演林平告诉霞光社,一些编剧已经开始尝试使用AI创作剧本,一些制片人也认为到了需要学习AI的时候,“因为这将是未来的趋势”。 林平说,在短剧的拍摄成本构成中,演员、摄像等人力支出,以及置景和场景费等,都占据了支出里的大头。“以我们拍摄的短剧来说,现在一个便宜的*可能10万,贵的有几十万,大的*可能需要几十个人来制作。但如果能使用AI制作,不论是资金还是人力投入方面,都会大幅减少。” “如果AI技术发展成熟,以后拍片子,*部分可能很大程度可以交给AI生成了,拍摄的时候只要用个绿幕就行。甚至可能不需要演员、摄像或美术,只需要由会操作AI的人根据剧本把它做出来。”林平说。 虽然AI制作内容的进步速度让不少人吃惊,但AI距离真正取代人类内容生产者,还有不少差距。 一名从事神经网络研究的人士向霞光社表示,目前的AI水平还很初级,更像是一个可以快速搜索、查询、统计和筛选的工具。“我认为都是数学,距离强AI还很远。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AI生成的图片还是视频,乍一看效果还行,但很多细节是逻辑不通的。例如文字经常是乱码,人和动物的手部计算也很糟糕。” 林平也表示,AI制图对游戏设计等行业的冲击已经显现,但AI生成视频暂时还未波及到短剧制作行业。“Sora才推出不久,而且AI技术还不成熟。作为内容创作者,不管AI怎么发展,很多工作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例如影片剪辑,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操作和场景呈现,还有许多需要依靠人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情绪来传递给观众的内容。” 相比早早入局的国际科技巨头,中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发展层面上仍然存在着相当差距,加之受限于芯片管制算力吃紧,以及大模型训练所需投入过于高昂等因素,也使得中国企业的追赶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伴随全球AI竞争升温,AI应用生态也成为不少大厂展开角逐的重要阵地,而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可以努力加速赶上的领域之一。 中国有着巨量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数据量,有利于落地多元化的AI应用场景,不少国内大厂也已聚焦AI应用,并将2024年视为AI产品的爆发年。 今年年初,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在一场公开活动中表示,大模型已经开启新一轮工业革命,不发展是*的不安全,并预测2024年将成为大模型应用场景之年,出现“杀手级应用”。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曾表示,人类进入AI时代的标志,不是产生很多的大模型,而是产生很多AI原生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APP工厂”字节大步迈入AI时代,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值得期待。
在游戏里搞政治正确的幕后黑手,快被外国网友冲烂了
最近,一场由欧美玩家群体和一个叫 Sweet Baby Inc. 的公司之间的骂战成为了游戏圈的热门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做 Kabrutusrambo 的哥们建立了一个 Steam 鉴赏家页面,名字叫做 “ Sweet Baby Inc detected ” ( 以下简称 SBID )。 这个页面列出的游戏全被他标记:不推荐! 这些游戏中有很多都是大厂的 3A 大作,比如《 刺客信条:英灵殿 》《 自杀小队:战胜正义联盟 》等等。 虽说其中确实有些游戏是一坨狗屎( 比如《 自杀小队 》),但大部分的游戏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 Kabrutusrambo 不推荐它们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些游戏都有这么一个公司的的参与: Sweet Baby Inc. 这个公司是什么来头呢? 它是一家咨询公司,主要是以 “ 多样性和包容性 ” 的视角来审查和编辑游戏公司给的脚本。 说白了就是给游戏公司提供 LGBT+ 的内容咨询以及优化服务,帮他们在游戏里做一些更符合 “ 政治正确 ” 的内容。 比如有的游戏白人太多啦,这公司就会建议你把谁谁调成黑人,什么形象啥的。 它的客户包括 Xbox 游戏工作室、EA、Valve、圣莫妮卡工作室、2K、育碧、SE、华纳兄弟游戏等几乎所有的欧美大厂。 比如《 战神:诸神黄昏 》里的黑人角色安格博达,从这段采访中就可以确定是因为受到了 Sweet Baby Inc 的影响而出现的。 此外,去年的《 蜘蛛侠2 》里,黑猫这个角色就被设计成了双性恋,她在一段 CG 中明确表示了自己有个女朋友。 要知道在原版漫画里,黑猫虽然也没明确表示过她的性取向,但是在剧情上和蜘蛛侠的关系亦敌亦友,关系很复杂( 你懂的 )。 而《 量子破碎 》虚拟电视剧里,萨贾·安德森曾经是一位金发白人女性,到了《 心灵杀手2 》却变成了黑人。 其实除了《 战神:诸神黄昏 》的安格博达,我们很难确定其他的角色变化是否和 Sweet Baby Inc 有关系,虽然这几个游戏都有它的参与。 但是很明显,一部分欧美玩家已经忍不了这种“魔改”了,于是就出现了 Kabrutusrambo 和 SBID 小组,这个小组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几千成员的关注和讨论。 说实话,几千个人的小组在 Steam 玩家社区里不算少,但也称不上影响力巨大。 真正让这件事情发酵的,反而是 Sweet Baby Inc. 的员工在推特上的言论。 公司顾问 Maya Felix Kramer 就发了篇长文进行谴责,说 Steam 玩家可以随便创建一个小组,可以把任何游戏列出来,警告别人不用买这件事很怪啊?? 另一位作家员工 Chris Kindred 更直接,效仿起了卢本伟,公开呼吁自己的粉丝去攻击 Kabrutusrambo ,甚至还把他的个人账号给贴了出来。 结果您猜怎么着? 这俩人的行为倒是起了反效果,玩家们反而开始嘲讽 Sweet Baby Inc. 的员工行为,最终 Chris Kindred 把自己推文全删了,Sweet Baby Inc. 的官方账号也被锁定。 SBID 这个小组还火起来了,目前已经有 21 万的成员了。 事情至此,似乎是玩家群体取得了重大胜利,Kabrutusrambo 也公开发表了感言,感谢大家的支持,表示让我们一起把游戏产业的钥匙交回到玩家手中。 然而最近,Kotaku 、PC Gamer 等一些网站上却出现了一些文章,主旨大概都是说 Sweet Baby Inc. 并没有强迫游戏公司做这些事,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乃至 Reddit 上都有类似的文章和讨论,说 Sweet Baby Inc. 是完全无辜的。 玩家们似乎并不吃这一套,像是 Kotaku 那篇文章的作者 Alyssa Mercante 也和网友在网上进行了对喷。 还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 “ 你不可能对白人进行种族歧视,望周知 ” 。 然后这人的账号就被喷到锁掉了。 补充一点额外的小知识,Sweet Baby Inc. 的 CEO ,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过如果游戏公司不采纳她们的建议,她们就会 “ 恐吓 ” ( terrify them )游戏公司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说白了,很多角色就是在 Sweetbaby 这样公司的强行推动下加入进游戏里的。 小发突然觉得,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就按原本的剧本来,该黑黑,该白白,整点帅哥美女,玩家也不会说啥。 很多公司怕不是自己吓自己,越加越觉得不够,最后把原本游戏内容都破坏了。 反正这事儿到现在为止在外网的讨论度还是很高,一时半会儿看样子消停不了。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玩了这么多年游戏,像是我玩《 GTA5 》时,主角里有富兰克林这么个黑人我都没感到奇怪。 老崔是个双性恋我也觉得不奇怪。 再比如《 奇异人生 》系列,它的主角是同性恋乃至双性恋我都无所谓,我当年就很磕 Max 和 Chloe 这一对儿。 实际上这类角色在十多年前的游戏里比比皆是,但并不会引起玩家的反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背景设定很完整,整个人物的塑造都很丰满。 但是现在的很多游戏里,那些个 “ 多样化 ” 角色就好像是凭空长出来的一样,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的演出很精彩,并且不会影响剧情,但难免却会让人感到膈应。 就比如让一个黑人突然出现在北欧神话故事背景的《 战神:诸神黄昏 》里,比如把曾经的金发白人硬变成黑人。 所以还得是我们老一辈艺术家说的好,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要是有这觉悟,犯得着像现在这样天天被人逮着喷吗? 撰文:小发 编辑:泰老师 封面:焕妍
谁能终结英伟达?
作为全世界资本市场最瞩目的公司,英伟达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 尤其是这几天,巨大的振幅,天量的成交额,连续的下跌,有观点认为英伟达泡沫破裂,已经见顶回落。 是否见顶我不敢说,因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证明,但急涨后的调整已经是事实,只是这种调整究竟是一周,还是一个月,不知道。现在所有的预测,都只是看图说话,从技术面上做推演罢了。 因为明星效应实在太高,围绕英伟达股价波动的争议,多空双方激辩,闹得不可开交。 到底英伟达会继续上冲还是就此熄火? 01 市场普遍接受什么样的观点? 综合了各方观点,有两点我认为接受度颇高,而且有逻辑,有数据,也有证据支撑。 第一,AI时代刚开始,应用层面还没有大规模出现。这个不仅几乎所有的业内大佬都这样说,很多机构、投资人也持这个观点,甚至一路看空英伟达的木头姐,也有这个观点。 实际上,大厂里除了微软出了个Copilot,有完整的盈利闭环,其他大厂你压根就不知道它们怎么用AI赚钱,比如Google和Meta的广告,你可以说AI帮助它们降本增效,那到底降了多少本,增了多少效,反映在利润表的哪一项,依靠AI从对手那里抢了多少广告客户,广告ASP涨了多少? 至于创业公司,倒也有不少,比如那个华人女孩创立的Pika,但这些公司的应用还在市场导入阶段,商业模式、盈利能力都有待验证。 对于英伟达这类的“买铲子”公司而言,是好事,就好比还有源源不断去金山淘金的人,铲子这门生意怎么就到头了呢? 第二,整体美股并没有泡沫。今天的美股,和2000年科技股泡沫相比,完全不是一个事,那个时候疯狂到什么程度? 你只要注册一家带.com的公司,可以什么都没有,就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受到资金的疯狂炒作,现在显然不是。还是以Pika为例,它现在去纳斯达克上市,只要符合条件当然可以,但上了之后资金大概率不会盲目去炒它,因为资金已经不像20多年前那么傻,它们会要求清晰的盈利模式,会更看重销售和财务表现。 为什么美股大票表现好?而一些中小票表现不如人意? 因为大票的业绩都还可以,而小票却不一样。虽然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对于华尔街来说,2000年科技股破灭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很简单,不见兔子不撤鹰就可以,具体说就是你交得出对应的业绩,我再加仓,否则免谈。 在英伟达身上就有很好的表现,2月份发了财报,一天拉涨16%,涨出一个茅台。但那些业绩不那么强劲的,像博通,一天立马跌7个点。 微软为什么横盘了一个多月,苹果、特斯拉为什么被踢出七姐妹? 就是业绩没什么靓丽表现,有的甚至还有下跌预期。另外,整体估值上,纳斯达克也低于2000年的泡沫期。这其实证明了市场整体是理性的,远没有2000年泡沫期那样疯狂。 至于媒体热议的英伟达和思科的对比,其实也站不住脚,英伟达2年的远期估值只有30倍,而当年的思科超过100倍,而且思科的市值扩张主要是并购、流动性泛滥等造成的,它本身并没有特别好的业绩。 所以,简单地将思科的逻辑套在英伟达身上,不合适。 02 英伟达到底是AI的因还是果? 另外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是英伟达和AI,到底谁在成就谁? 在业绩公布之前,就有一张图广为流传。 意思很直白,AI需求很小,但股市明显炒过头了,泡沫破裂就在不远处。 但是,如果倒过来看,又会发现什么? 小蚂蚁不是在支撑AI需求,而是英伟达这头大象,在不断孵化出各种AI应用。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苹果手机不出来,后来会有那么多的应用APP吗? 你不可能在2005年,就拿着一堆移动互联网需求,去跟乔布斯说,你给我把苹果手机造出来。正确的应该是,乔布斯把苹果手机做出来,然后才催生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英伟达也是这个道理:它的技术迭代速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AI技术的发展和AI应用的爆发速度。 Sora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计算,算力需求又提升了多少,大厂们又需要多加购多少块A100。为何不反过来算,如果GPU算力提升10倍、100倍,成本下降为原来的1/10、1/100,会有多少比Sora更牛的应用出来,会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 任何一项技术要大规模商业化,性能和成本都是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在AI,算力又是这两个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是“大佬”背后的“大佬”。 再给大家看一张技术路线图: 如果chip to chip之间的互联是4TB/s,也就是目前H100的4.5倍,不考虑架构等其他创新,互联就带来训练速度20倍提升。 继续往上的话,今天的Sora,明天看起来就是小菜一碟,谁知道还会有什么颠覆性的应用出来? 面对产品1年1迭代,性能1.5年翻10倍的事物,不能简单地用产业链供需去衡量它。因为每年都有更新换代的需求,旧产能随时会被新产能替代。 过去,木头姐一直把英伟达比作互联网时代的思科,认为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硬件需求就会崩塌,英伟达会像思科一样大热后归于平静。 这种只是简单地套用硬件思维去看待英伟达的人很多,但如果英伟达的技术进展将决定整个AI应用的发展速度,它就不是简单的硬件基础设施,而是一直处于C位的带头大哥。 对于下游厂商而言,如果拿不到英伟达最新最快的GPU,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模型训练和推理速度,会落后于友商,自己会被甩下AI这辆高速列车。 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掉下来之后,再想挤上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也就意味着,英伟达的产品有可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它本身就会进入一种称之为超级螺旋上升的状态:不断售罄,不断推出更强大产品,又不断售罄,在这种过程中不断领先同行,不断巩固市场地位。 这其实就是一种超级垄断。 03 英伟达还有一个杀手锏 为什么硬件思维会严重错判英伟达? 因为软件生态才是英伟达真正的杀手锏,老黄在财报会上说了一句: 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已经达到了引爆点。 怎么理解引爆点这个词? 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推理需求会爆发,二是大家一直期待的GPT-5,有可能将极大地推动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也就是说,很快大家会迎来AI应用的井喷,这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如果用过去的硬件基础设施去看待英伟达,很容易将它看成当年中移动、思科这类“管道”,商业模式就是搭好台,给别人唱戏,自己收点台费,大明星登台唱戏赚大钱,似乎都跟自己没关系。 但结合英伟达宣布要进军ASIC,也就是专门为AI应用设计的芯片,预期就会不一样。 大模型对全球商业化价值最大的软件,是推荐系统,它可以关注更多的细节特征,或者从各类人群的关系链,或者配合其知识积累,给出更多更全面的回答。 Meta老板扎克伯格在上一次的业绩会上提到过: 下一代服务需要构建在AGI之上。以前,我认为由于许多工具是社会性、商业性或可能是媒体导向的,因此可能只需要解决AI挑战的一小部分就能提供这些产品,但现在很明显,为了提供我们设想中的最佳服务版本,我们的模型将需要具备推理、规划、编程、记忆等许多认知能力。 而要做到这些,就得加大推理算力。 英伟达这个时候说要做ASIC,其实就是推出“专门用于推理的GPU”,显然是看到了即将爆发的推理市场需求,而云服务提供商一定会自研做推理,如果英伟达能够顺利拿下这个大蛋糕,就打破了被“管道化”的风险,将触角直接插入下游应用领域。 这不就等于说,除了舞台使用费,还能够按一定比例从明星唱戏的总收入中分成? 这也是财报电话会上,英伟达一直说“推理”(inference)这个关键词有16次,是“训练”(training)的两倍。老黄也强调,目前有40%的收入来自推理需求。在周末出席斯坦福论坛的时候,老黄又再次解释为什么要进军ASIC。 等于给市场一个定心丸,2025增长有确定性,大家不用担心训练需求越来越集中于头部客户的风险,而且也暗示了英伟达一个新的可能更大的增长曲线。始终能够用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股价的支撑力度就会进一步加强。 老黄在谈及英伟达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说过两点,一是英伟达的计算平台是加速的,二是可编程的。英伟达是唯一一个,从最开始的Hinton团队的神经网络AlexNet,到后来所有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各种视觉转换器、多模态转换器,以及现在的时序东西。 言外之意,能活到今天,英伟达是一路跟随的。不管AI算法如何变,英伟达都能够通过软件随机应变。事实上,在推理和训练之间灵活切换,目前只有英伟达。 为什么只有它? 这就要说到英伟达的CUDA计算平台,如果把GPU看成一台电脑,CUDA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 这个于2007年推出的GPU通用计算编程框架,包括了最初类C语言、CUDA C 、以及后来适用于 C++、Fortran 的 CUDA API。 这是老黄最有远见的战略布局之一,经过早期不计成本地推广和更新换代,到现在CUDA已经衍生出全球最庞大的GPU软件计算生态,单纯就硬件参数,英伟达或许可以超越,但要对比它的软件生态,竞争对手的胜算很低。 就像有人做出性能参数和Windows差不多的操作系统,PC厂商不会弃用Windows,用户更不会弃用Windows一样,这就叫做用户粘性。 04 谁能终结英伟达? 现在看来,英伟达的前景依然很光明,这也是很多人继续看多英伟达的理由。 实际上确实如此,因为你真的很难找得到英伟达泡沫破裂的证据,顶多只是简单地用思科的例子做比喻,又或者说一些诸如竞争对手甚至用户都在研发英伟达GPU的替代品。而说到影响盈利的核心因素,比如英伟达的订单、台积电cowos产能、A100/H100的价格,再看看盈利数据,又会哑口无言。 难道英伟达就无懈可击了吗? 倒也未必,不要忘了,英伟达始终是周期股,25、26年的高增长,高利润率大概率没有啥问题,但27年、28年,或者再往后呢? 没有人知道,但把周期股硬炒成长期成长股的教训,很多,锂矿就是一个例子。 那究竟谁有本事终结英伟达? 大概就是,竞争对手的GPU产品出来了,开始抢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了,又或者企业对于AI芯片的需求真的放缓了,再或者是别的什么理由。 用接地气的话说,那就是产品不好卖了,价格叫不上去了,赚的钱没之前快也没之前多了,等等。 但这一天,看起来似乎还挺遥远的。
抢份额、拼价格、谋出海,扫地机器人行业格局正在重塑
文/陈锋 编辑/子夜 过去几年,扫地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增长呈现出一条陡峭的曲线。 2018年至2020年,行业迈入快速成长周期,分别卖出了613台、628万台、654万台,做个对比,2016年中国市场不过卖出了174万台、2017年不过卖出了422万台扫地机器人。 但自2021年以来,行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销量骤然下滑。尤其是在2022年,扫地机器人在销量上同比减少了24%。过去的2023年,行业也没能等到预期中的大幅复苏,基本维持在与2022年同一水平。 图源安信证券 2024年,扫地机器人赛道会迎来大规模复苏吗? 当前业内比较主流的一个判断是,在经历了过去三年低速增长乃至负增长后,今年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景气度将持续提升,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增速有望回暖,但预计短期内难以回到几年前的高峰。 奥维云网判断,预计今年扫地机器人在销售额上会同比增长8%,在销售量上会同比增长13%。 从供需两端来看,这一回暖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在需求侧,扫地机器人在国内依然是增量市场,中国城镇居民2022年的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为5.6%,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期,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是15%)。 其二,在供给侧,科沃斯之外,石头科技、云鲸智能、追觅科技、美的集团、小米等,都在加速追赶,这带来的是更丰富的产品、更成熟的产品功能和体验,以及蓄势待发的价格战。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分化,可以预见,2024年,对这条赛道内的玩家是一个关键年份—— 在行业逐步进入微创新时代、技术红利越来越难被吃到的前提下,赛道里玩家们当前处于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阶段,比如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出海、在价格战上跃跃欲试,以及加速布局中高端市场等等。 不难发现,2024年,扫地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在变得更加激烈,旧有的行业格局,也面临着被冲破的可能。 玩家你追我赶,行业格局进入重塑时刻 聚焦到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从市场份额分布来看,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的科沃斯遥遥领先,不过其领先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2018年以前,在扫地机器人赛道,科沃斯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甚至接近60%,不过近几年,其进入了下滑通道。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以零售量为统计口径,科沃斯在中国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的份额进一步下滑至30.3%,以零售额为统计口径,其在线上市场的份额也下滑到了34.4%。 图源奥维云网微信公众号 从线下市场来看,科沃斯的市场表现依旧强势,市场份额接近70%,但这无法掩盖其下滑态势——头豹研究院在一则研报中指出,2023年上半年,传统电商、社交电商和线下渠道扫地机器人的零售额占比分别为77%、14%和9%。 从财报数据来看,科沃斯的增长压力也显而易见。 1月31日,科沃斯在“2023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中指出,2023年,其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减少11.1亿元至11.9亿元,幅度减少68.27%至73.19%。 而其利润断崖式下跌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扫地机器人业务承压严重。 科沃斯指出,受国内行业产品均价下行影响,公司扫地机器人及洗地机产品毛利率水平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叠加公司在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中低价格段降本款产品布局有所缺失,从而对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造成了影响。 此外,其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降低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科沃斯业绩下滑的背后,实则是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几年,在扫地机器人赛道,小米、石头科技、云鲸智能、追觅科技等竞争对手的入场,在分走市场蛋糕的同时,倒逼科沃斯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研发、市场预算,也让它不得不在一些关键节点选择降价抢市场。 竞争对手在步步逼近。 2月27日,石头科技在2023年度业绩快报中披露,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55%至86.54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38%至23.2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3.57%至20.54亿元。 图源石头科技2023年度业绩快报 从市占率来看,石头科技目前排在国内市场份额第二。2023年,按零售量计,石头科技在线上市场的份额为19.8%,按零售额计,其在线上市场的份额则为23.9%。 事实上,更多玩家在发力,让扫地机器人市场变得越加热闹。 云鲸智能已经开始明显加速。它希望改变过去依靠单一产品线作战的策略,不断丰富新的产品线。去年10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云鲸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峻彬表示,关于外界近几年对云鲸产品速度不够快的质疑,他们也有过思考,发现问题并不出在创新上,而是出在开发体系上。 2022年云鲸智能开始将研发部门全面中台化,其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搭建了一个类似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的标准管理体系,包括用户研究、产品创新、量产开发的诸多环节,以此提升产品开发效率,支撑起多产品线同时布局的策略。 “我们会打得更凶。今年除了三款新品,明年还会有更丰富的品类。”张峻彬如此说道。 追觅科技也在加速抢占市场,第三方研究机构中怡康数据显示,2023年10月,追觅科技成为了中国市场清洁品类零售份额第一的品牌,且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细分品类上,追觅科技也凭借均超过20%的市占率,双双达成品类Top 2的成绩。 再将时间线拉长,今年1月,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在内部演讲中透露,从2019年至2023年,追觅科技的5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 追觅向我们透露,目前追觅海外业务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覆盖全球5000+终端门店,成功入驻全球TOP电商渠道。 除此之外,小米、云米、美的、海尔等企业,也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在加速抢夺市场蛋糕。 总得来说,目前来看,扫地机器人第一梯队的玩家们正在加速迎来分化。 国内市场复苏缓慢,出海成为新趋势 讨论扫地机器人赛道第一阵营企业的业绩分化和市场份额分化,不容忽视的一个视角是,海外市场。 根据开源证券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生产的扫地机器人已经占据海外市场近50%的份额,中国自主品牌2022年在全球市场市占率接近50%。其中,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分别为68%和55%,日韩地区为30%。 图源开源证券 在这背后,过去几年,在国内市场萎靡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 追觅科技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全球化策略,据俞浩透露,2023年,追觅科技国际区业绩同比增长了120%以上。 其中,在德国和意大利市场,追觅的扫地机市占率突破37%,持续占据行业第一;在东南亚市场,2023年第四季度,追觅的扫地机以及洗地机的市占率也处于第一。此外,在去年黑五期间,追觅在西南欧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42%,北美地区的销售同比增长了450%。 石头科技2023年业绩的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海外市场的良性增长。 在业绩预告中,石头科技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得益于海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其境外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石头科技如今海外市场营收更高,2022年,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为47.46%,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则为52.54%。 再来看云鲸智能,其出海的时间整体来看并不算长,但出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战略。此前,云鲸智能全球市场和战略负责人陈伟嘉表示,海外市场扫地机器人行业在全球的渗透率依然较低,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只有百分之十几(比如美国是15%)。 科沃斯同样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2023年上半年,科沃斯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5.6%,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到34.3%,进一步接近其定下的海外市场贡献40%收入的目标。 厂商们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扫地机品牌是智能导航基站类产品的先行者,他们在国内积累下来的经验、产品力、营销力等,可以复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渗透率来看,中国市场的渗透速度较国外发达国家较慢,但扫地机行业产品力的大规模提升,最先在中国市场被验证。 简单来说,带有自动洗抹布、自动集尘的全基站类产品,逐渐替代了原有的不带基站、单机类产品——根据奥维数据,2020年Q1,中国线上渠道中,不带基站的单机类扫地机产品销量占比为97.9%,但到去年10月份时,已快速下降至21.8%。 图源开源证券 根据开源证券的判断,海外市场扫地机在产品力等层面,整体上落后中国市场3到5年。 其指出,海外扫地机市场以西欧、亚太和北美市场为主,目前处于量价齐升阶段,不仅渗透率快速提升,产品结构也处于低端单机产品为主向基站类智能导航快速转变的时期,与我国2017年-2022年间的行业发展情况类似。 开源证券统计了2023年海外市场各个品牌推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机型,结果发现,在与中国厂商的对比下,海外品牌的产品力已经明显掉队,要么在全基站产品上布局缓慢,要么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相比中国市场,海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低,这意味着海外市场的提价空间更大,潜在的利润空间也就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几乎所有的扫地机器人出海品牌,都选择了切入高端市场。 价格战蓄势待发,技术红利到期, 玩家何去何从? 从长远视角出发,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扫地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蓝海市场,因为整体的市场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上述几家企业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海外市场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不过正如我们所述,它们在海外市场正在经历的阶段,某种程度上是前几年国内市场的复刻,即可以通过技术提升来实现量价双增,实现规模增长。 但可以预见,海外市场的技术红利到期,也只会是时间问题。 光大证券此前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全局规划导航技术(核心是传感器信息采集和SLAM算法,让扫地机器人长出“眼睛”),是扫地机产品出现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升级,经过全局规划算法对导航能力的升级,扫地机之前的槽点基本得到了解决,产品体验已经突破了“好用”的临界点。 其认为,目前主流产品在清洁能力、导航能力、续航能力和操作便捷性四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功能已经能够满足日常家庭的清洁需要,因此行业技术方案正加速进入渐进式创新阶段。 这一背景下,扫地机器人赛道的竞争,将从过往纯粹的产品价值竞争,演变为产品、价格、渠道、品牌等多个维度的综合竞争。 换句话说,如今扫地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从“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过渡期,一众品牌面临的是更全面的竞争,这又可能进一步带来新的市场格局。 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在中国市场,“以价换量”也就是价格战,已经陆续打响。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扫地机器人的行业均价一直在上升,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扫地机器人的行业均价分别为1687元、2424元和3175元。 图源奥维云网微信公众号 不过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均价开始波动,整体趋势是“稳中有降”。 2022年8月,科沃斯率先大幅降价,其在国内市场的主销产品T10 OMNI降价800元至3999元。随后,追觅、小米等跟进降价。 再到2023年,行业全能款产品的价格由5076元下探至4084元,618期间,头部品牌把价格下调到3000元上下,自清洁款价格也从3618元降到3124元,双11期间,科沃斯T10 OMNI再降价到2699元,石头科技P10也从高于3000元降至2799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降价在规模上并不算大,据定焦报道,一位扫地机器人厂商的前从业者表示,头部厂商并未对全线产品进行大规模降价——这带来的结果便是,小范围的降价带来了部分产品的销量增长,但没能激活扫地机整体的销量增长。 不过这也透露出了一个信号:在技术红利期已过、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价格战可能会持续下去,“以价换量”将成为行业常态。 总结来看,在“以价换量”的整体趋势下,对扫地机器人赛道内的玩家们来说压力无疑会更大。 一方面,行业内卷还在加剧,除了价格战以外,大家的出海速度都在加快,产品线都在进一步丰富,但行业的复苏还较为缓慢,要想抢到更高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降价常态下,如何提升经营效率,也是一大挑战。在降价的同时,它们也要思考,投入到渠道、营销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如何能够带来更高的销量转化率,进而赚到更多的钱,反哺到产品和品牌建设中去。
打通AI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星尘数据MorningStar平台发布,要破解“数据债”难题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3月12日报道,3月11日,北京AI数据技术公司星尘数据(Stardust AI)推出一站式AI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MorningStar。该平台全面覆盖AI算法从训练到生产全链路中的数据管理、迭代、优化、挖掘等闭环链路,操作便捷、功能丰富,能够支撑企业Al数据高效迭代的关键环节,避免数据债风险积聚、低价值数据成本浪费、模型训练与应用效果反馈链长等问题。 目前MorningStar数据管理平台已开放申请,主要服务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业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三类用户,可满足不同类型需求,涵盖数据难例发现和模型迭代,指标跟踪;数据价值挖掘、业务效果反馈,运营测试;数据要素管理和企业价值沉淀等丰富的使用场景。 据星尘数据创始人兼CEO章磊分享,这是首款专注数据价值发现的AI数据平台,也是首款集合难例发现策略的数据闭环产品,MorningStar的设计灵感源自人的海马体。在他看来,只有“记忆”是属于企业自己的,企业的核心知识、信息和数据就像人的海马体一样,应该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固定数据管理系统中。 数据质量、数据策略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AI模型的效果。“就像你可以请到最优秀的厨师来做菜,但原材料必须是企业自己的,这样才能确保菜品的独特性。”章磊说。 星尘数据成立于2017年5月,2022年底公布A轮融资5000万人民币,提供SaaS标注平台和数据管理服务,横向服务全场景AI数据标注能力。 其服务形式包括私有化部署、SaaS化在线服务和开源版本,旨在降低数据门槛,特别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支持。软件版本已准备就绪并已吸引众多客户,SaaS版本将在下个季度推出。 一、企业数据成为AI 2.0时代差异化竞争力 星尘数据创始人&CEO章磊首先分享了AI行业的4个趋势: 趋势一,数据技术是驱动AI发展三次变革(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架构、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原因,2022年GPT模型在数据预训练、人工反馈和训练机制上取得突破的背后,是数据价值进一步提升和精炼。 趋势二,数据管理模式正在经历职责分化,从以人为中心的协作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协作,需要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载体,来清晰表达数据背后的语义信息,消除企业“数据债”。 ▲机器学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债 简单来说,数据债是指企业当前状态与最大化数据价值之间的差距,包含算法和其他部门的认知差别、项目时间上的认知差别、文档和数据语义的差距、不同数据集定义之间的差距等,不仅会导致数据价值无法释放、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还会影响模型的上线和迭代效率。 趋势三,AI生态发展将以数据闭环为中心。过去以模型研发为中心,数据相对固定,模型不断迭代。但现在模型架构变化不大,真正变化的是背后数据,涉及训练策略、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分布以及人类反馈等方面。 趋势四,通过AI可以打造企业的超级员工,使企业生产力将提速10倍。这将使企业成为一个24小时运转的超级大脑,所有员工围绕大脑不断沉淀数据和大模型,将大模型的能力赋能给企业。 章磊认为,企业数据成为AI 2.0时代的差异化竞争力。可管理、可挖掘、可迭代、可优化的企业数据,才能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数据管道。 据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分享,未来各行各业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定制化AI模型,这将导致对数据管理需求的显著增长。MorningStar平台开始尝试满足市场对训练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需求。随着市场扩大,这不仅仅是关于标准化流程的落地,而是有望带来更广泛的商业机会。 二、消除企业AI数据债问题,打通AI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MorningStar是一款满足AI 2.0时代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工具,旨在为算法工程师提高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效率,为企业节省数据资产管理成本和模型上线迭代时间。 该平台集成了八大功能,具有领先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全面的数据挖掘工具、强大的指标追踪与难例发现能力、高效合规的数据资产管理等产品优势,能够助力挖掘数据价值,让算法开发更流畅、更敏捷。 谈及与Databricks的区别,章磊解释说,首先,MorningStar作为AI数据管理系统,服务于机器和算法,而Databricks数据库是为人类管理和分析而设计的;其次,数据库解决的是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分析检索能力,MorningStar的定位则在于数据价值的发现和迭代,以支持模型训练。 下图蓝色部分是MorningStar覆盖的功能区域,每一块功能都有相应的开源工具可替代。从数据集成到ETL(提取、转换、加载),再到数据训练和模型训练,模型和数据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MorningStar的核心在于数据闭环和迭代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单一功能。星尘数据希望与生态伙伴一起合作,通过整合实现整体价值。 MorningStar共有三大功能模块: 一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协作。目标是促进企业内部数据的精确认知,支持多维度、细颗粒度的数据语义信息管理,以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其可视化工具可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数据分布,多模态场景标签和语义检索工具增强了数据的可发现性。多维度指标和可视化精准定位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和协作效率,而且有助于发现模型缺陷。 二是人类反馈数据通道。这与数据标注密切相关,都是通过人工提供价值。在模型生产、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人类的信息和认知来提高大模型的性能,包括对难以挖掘的数据进行确认反馈、合成数据的质量反馈以及大模型的反馈。 MorningStar具备丰富的数据挖掘工具,兼容各类难例数据发现策略,支持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包括细颗粒度可视化、指标计算、数据分布探索、跨模态数据检索等,能够通过人工监督、语义检索、特征生成和数据增强等手段,用更低成本获取最优算法,并通过可视化的数据挖掘逻辑,帮助用户发现并解决模型训练中的难题,助力算法迭代降本增效。 三是指标追踪和模型评估分析。星尘数据联合港科大打造的CIF-Bench自动化评测即将上线:28个模型评测榜单,重点评估了20种基础维度,考察模型在150类任务上的指令遵循能力。 榜单链接:https://yizhilll.github.io/CIF-Bench/ 作为首款集合难例发现策略的数据闭环产品,MorningStar能够保证模型训练过程可追踪可迭代。算法工程师可通过平台进行模型真值对比,通过一系列数据追溯、模型调试和分析生成工具,发现难例数据,一键送标至Rosetta数据标注系统。 ▲通过选择不同的数据版本,实现算法预测结果和真值的对比,并结合可视化功能便捷地定位和分析难例数据 一位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曾反馈,原本需要花费1天时间才能发现的难例,通过平台只需要1-2小时即可,大大提高了迭代效率。 此外,MorningStar提供了协作和共享功能,支持数据权限管理,使团队协作更安全。企业可以创建多个用户账号,控制数据访问权限,并支持实时协作编辑数据。 三、注重数据价值发现,帮助企业大幅节约数据成本 星尘数据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探索工具,帮助用户快速完成数据应用和算法迭代的准备工作。在AI研发过程中,每位工程师的离职或加入都可能导致数据语义信息的丢失。而星尘数据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确保业务DNA不会丢失。 算法工程师可以通过MorningStar进行AI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强化数据版本控制、快捷数据切片、可追溯数据血缘和安全管控。平台的自动化工作流能够确保数据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妥善管理和最优化处理。 管理数据涉及数据的沉淀、检索、查看、安全、调用等多方面。星尘数据更加关注数据价值的发现,即识别出在特定情况下对模型有重要价值的数据,并在需要时提前将其找出。星尘数据正在进行的概念验证(POC)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尽管大模型已经利用了大量的互联网数据,但星尘数据团队相信,企业的私域数据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因此其首要任务是统一数据视图,标准化企业的数据资产管理,包括实现超大容量的数据沉淀、支持多源数据接入,以及提供多模态数据的可视化。其次,星尘数据关注多维度生产要素的管理和决策优化,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其数据资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业务决策。 星尘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和团队负责人提供企业级数据要素管理分析,帮助他们便捷获取和分析资产规模、内容分布、归属权、价值度以及活跃信息和其他关键属性。通过制定数据冷热策略,甚至定期删除策略,企业可以大幅节约数据成本。 MorningStar支持对多维度细粒度数据的分类盘点,可促进企业内部数据深度理解,提高企业跨部门协作中数据流转效率,同时保证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星尘数据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合规审计和数据安全方面,已与数十家自动驾驶车企合作的星尘数据拥有丰富的经验。MorningStar通过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损坏,保障数据的完整性,提供数据访问控制和审计功能,便于企业追踪和监控数据的使用情况。 章磊分享了几个客户案例,例如一家自动驾驶公司,以前采用多种线上线下的数据产品和工具,面临数据经多种工具跨平台处理难以被统一化管理的问题,MorningStar则帮其解决了数据闭环打通管理、模型高效评测和分析、价值数据发现等方面的挑战。 还有一家世界五百强综合企业集团公司,企业数据散落在企业内部各服务器,难以整合、盘点和灵活使用。MorningStar通过多源、多格式、异构数据接入和多模态数据可视化,帮助该公司管理产品和生产数据,并提高了内部管理和协作的效率。 结语:持续推进数据技术创新,让AI算法迭代更高效 数据直接影响AI模型的准确性。一个完整的机器学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支持企业高效迭代AI数据的关键环节,避免数据债风险的积累,还能减少低价值数据成本的浪费,解决模型训练和应用效果反馈链条过长等问题,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流程的效率。 此前星尘数据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深厚,支持市面上99%以上的自动驾驶场景数据标注,已覆盖90%头部自动驾驶客户。在生成式AI领域,星尘数据深度参与COIG-PC数据集开源,并推出了COSMO大模型数据金字塔解决方案,致力于建立包含各行各业的高品质中文数据集。 作为AI数据服务的先行者,星尘数据除了用MorningStar助力AI 2.0发展外,还将持续以数据为中心,推出新的功能和服务,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Vision Pro不需要“杀手级应用”
Vision Pro 上市已经一个多月。 在最初的吹捧,惊艳和跟风平息后,关于它的讨论开始趋于冷静和深入。首批产品上市两周后,彭博社发表了一篇关于 Vision Pro 的退货报道,总结了五大退货原因。 除了早在 VR 圈成为老生常谈的「笨重」、「眼睛累」等硬件问题外,一个问题频频被人提及: 这个「空间计算混合头显」,到底有什么「杀手级应用」? 诚然,它很高清,它很沉浸,它有顶级看片体验,但仅仅是这些,支撑得起小三万的价格吗? 在 B 站视频评论区,类似的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多。比如,有博主展示了一个虚拟摔盘子的小游戏,弹幕里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三万块能买一车盘子了」; 还有博主的整了个非常抽象的活:他坐在马桶上,打开沉浸式环境,卫生间就瞬间变成了云雾笼罩的山峦之巅——你现在去 B 站搜 Vision Pro,第一条视频就是这个。 标题令人忍俊不禁…… 换言之,已经没人质疑苹果这款产品的技术力了,人们的问题是:这么强的硬件,到底能干什么以前不能干的事情?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需要回到历史中,去看看那些曾经的改变时代的产品,都是怎么做到的。 iPhone:18 个月后的颠覆 评价苹果的产品,自然首先从苹果过往的成功案例开始。iPhone、iPod……苹果曾多次「重新定义」了一个领域——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市场对 Vision Pro 寄予厚望的原因。 在这些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似乎确实可以看到「杀手级应用」的影子——比如人人都熟悉的 iPhone。 回头看 iPhone 刚火的那几年,老用户们都会记得那么几个「国民级 iOS 应用」。比如拉着弹弓砸猪猪的《愤怒的小鸟》,学人说话的《汤姆猫》,左右晃手机玩的重力感应游戏《涂鸦跳跃》……每一个,都曾是当年地铁公交上,教室的后排,候车大厅里的「风景线」。很多人会说,这就是 iPhone 的「杀手级应用」。 还记得这个吗? 但实际上,真正改变了 iPhone 乃至整个智能手机生态的,是背后,把这些应用带给用户的 App Store。 2007 年,站在莫斯康会议中心的舞台上。乔布斯调皮地连念了三遍「手机,网络浏览器,iPod」,伴随着果粉的笑声和掌声,一代 iPhone 问世。 这个瞬间成了 IT 史上的经典。甚至被冠以「iPhone 时刻」之名。 图片来自 Getty Images 不过,iPhone 的真正起飞,是从第二代产品, iPhone 3G 开始的——原因,是一个在发布会上并未被提及的生态:App Store。 关于乔布斯是否从一开始就打算布局第三方应用,不同的当事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事实则是,在 2007 发布会之后 18 个月,App Store 才「姗姗来迟」。2008 年 7 月,苹果官宣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发布。仅仅数月之后,谷歌等其他厂商相继跟进,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由此,智能手机大爆发的时代正式来临。 数据也支撑了这一点。2008 年 第三季度,iPhone 全球销量 72 万台。在推出 App Store 之后的第四季度,直接暴涨到 689 万台。2008 年一整年,苹果卖出了 1163 万台 iPhone,2009 年,这个数字是 2073 万,之后的几年,iPhone 的销量都保持着不低于 70%的增长率。 Pexels Pixabay 图片 所以,App Store 才是那个「杀手级应用」。 但,真的是这样吗? 网络专家 Andreas Goeldi 在《智能手机革命:为什么 App Store 比 iPhone 更重要》的文章中,将 App Store 的成功归结为两点: 1. App Store 消除了应用分发的所有障碍; 2. App Store 开发了强大的双边市场。 正是这两点,才让 iPhone 和之前出现过的所有「智能手机」拉开了差距。 在过去,无论是黑莓,诺基亚还是微软的产品,想要安装软件到手机上,必须经历相当繁琐的步骤,常常需要 PC 来辅助传输。而 App Store 的出现,让这一切变成手机上的「弹指之间」。 对于开发者而言,过去他们需要适应不同平台,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还有五花八门的开发规则。App Store 出现后,他们得到了苹果提供的整套的 SDK 开发工具包,和一套规范,严格,结构良好的流程。 而最重要的是,它让开发者能够非常轻松地对用户收费。2022 年,App Store 开发者的总营收和销售额,达到 1.1 万亿美元。 所以,与其说 App Store 是一款「杀手级应用」,不如说,它是一种「杀手级场景」: 它让用户可以像便利店买水一样,便捷地在手机上购买应用程序; 它释放了此前长期被压抑的用户和开发双方的需求; 进而,通过提供无限的内容,它无限扩宽了手机的应用场景。 Pexels PhotoMIX Company 图片 这一点,像极了当年的 iPod 和 iTunes。 在 MP3 遍地走的 21 世纪初,同样是依靠分发系统和整套方案,iPod 「重新定义」了另一种音乐消费模式。一台电脑,一个软件,用户可以按首购买自己想要的歌曲,而音乐人也能够获得版税收入。 2006 年,苹果公司 40% 的收入来自 iPod。2008 年,苹果卖出了 5500 万台 iPod。 Walkman:「杀手级场景」的魅力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去看看其他公司的那些划时代产品。你会发现「杀手级应用」,越来越像一个「伪命题」。 比如 iPod 的前辈,曾经制霸音乐市场长达三十年的,索尼 Walkman「随身听」。 马特·阿尔特(Matt Alt)在《纯粹创新(Pure Innovation)》 一书中,详细描述了 1978 年的那个夏天: 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带着一台自家公司的录音机,和几百克重的硕大耳机,走进了另一位创始人盛田稻夫的办公室。盛田问他这是什么,井深大说,这是他坐长途飞机时的「消遣」。 「我喜欢听音乐,但我不想打扰别人,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案」。井深大对盛田稻夫说,如果把这套方案「小型化」,应该会有人买单。盛天看着眼前的设备,想起了自己在纽约看到的场景:年轻人肩上扛着音响,踩着滑板在公园里疯跑。 随身+音乐播放+私密,两个创始人一拍即合。 之后,索尼执行副总裁,音乐家出身的大贺典雄受命主导 Walkman 的设计。他基于索尼的 Pressman 采访录音机,设计了日后名震天下的 Walkman。 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Walkman 并非第一个「移动音乐播放设备」——正如 iPhone 也不是第一个「智能手机」一样。它的成功,根源正是在于索尼对它的定位:私密、随身的音乐体验。 首先是私密:Walkman 并没有任何扬声器,你必须插上耳机才能使用。索尼还特别为 Walkman 定制了一款重量仅 50g 的 MDR-3L2 耳机。 然后是随身:砍掉了喇叭之后,体积成了 Walkman 最大的优势。和那些两块砖大小的同类竞品相比,Walkman 不比磁带盒大多少——这意味着,你可以揣包里,别腰上,走到哪,听到哪。 Pexels Louis Laboratory 图片 而为了让戴耳机这行为不那么「自闭」,索尼为 Walkman 设计了两个耳机孔,你可以和喜欢的人一起听歌。 索尼还为 Walkman 设计了一个名为「HOT LINE」的按钮,一旦按下,音乐会自动暂停,并启动麦克风接收外界声音。这意味着,你不必摘下耳机就可以和别人对话。 时至今日,最新的索尼 WH-1000XM4 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 如果有用过索尼 WH 系列头戴耳机的读者,应当对这个功能无比亲切。 你发现了没有,这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一个核心,一种全新的「场景」:音乐出街。 连 Walkman 的发布会都印证着这一点:索尼并未在会议大厅里展示这款新品,而是把记者们带到了东京的代代木公园,给了他们每人一台 Walkman,让他们在公园里边走边听。同时,索尼还让模特展示了各种场景,比如一对年轻情侣骑着双人自行车,听着同一台 Walkman 中的音乐。 Walkman 并没有什么「杀手级应用」,但这丝毫不妨碍市场对它的青睐。 上市七个月,索尼就卖出了 14 万台 Walkman,而这只是它传奇一生的开始。截止到 2010 年停产为止,所有型号的磁带式 Walkman 累计卖出 2.2 亿台。而如果把 CD,MiniDisc等衍生型号的 Walkman 设备也算上的话,总销量达到了惊人的 4 亿台。 如果正面例子不足以证明「场景」的意义的话,那么反面例子同样存在。 比如在 Vision Pro 之前,年年都是「元年」的 VR,它就曾经有过自己的「杀手级应用」——发布于 2020 年 3 月的《半衰期·阿列克斯》。 从哪个角度而言,《阿列克斯》都是一款完成度相当高的 VR 游戏。而根据 Valve 在 2020 年 5 月的数据,《阿列克斯》在发布一个月后就给 Steam 拉来了一百万新增 VR 用户,是 Steam 历史上 VR 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月。 图片来自:https://vr-here.co.uk/ 然后呢?然后……没有然后了。VR 现状如何,恐怕无需多言。因为,市场至今还是不明白,VR 产品,究竟要给用户描绘一个什么样的全新「场景」。 甚至连苹果自己,都有类似的故事——比如 iPad 的「生产力」。无论苹果这些年如何堆料,如何宣传,乃至如何将各种大体量应用搬到 iPadOS 平台上,市场对 iPad 产品的唯一认可时机,来自疫情期间的销量暴涨。 原因无他——远程办公和网课,是一个简单,清晰,且再刚需不过的「场景」。 Vision Pro:三维信息时代将至 说回到 Vision Pro。论证了这么多,那属于 Vision Pro 的「场景」,可能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意思是,传播媒介本身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媒介传达的具体信息本身。 麦克卢汉用电影举了例子。在电影出现之前,人们所看到的画面永远都是线性的,连续的。而电影出现后,随着「平行蒙太奇」「交叉剪辑」的出现,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了画面可以是断裂的,跳跃的,乃至是被重构的。 Pexels Mike Bird图片 这就是我对 Vision Pro 的「杀手级应用」的理解——它并不需要什么「杀手级应用」,它自己就是那个「应用」。Vision Pro 已经重塑了人类对信息的理解和接收方式,让信息和我们看到的世界融为一体。 换句话说,它将再一次,改变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就像历史上的诸多媒介形式一样: 在文字,广播的时代,信息是一维的,只有单纯语言,声音的输入;再后来,电视,电影出现,信息变成了二维。 人们可以同时接收画面,声音,语言和文字。智能手机延续了二维信息传递,让它更加个人化,多元化——但依然没有突破。 而现在,我们迎来了三维信息时代:信息从面前的屏幕中,走到了你我每个人的身边。从此之后,每个用户都会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众多媒体和测评人的 Vision Pro 体验视频中,有几款应用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比如烹饪应用 Crouton,佩戴 Vision Pro 的用户,可以直接在锅具和案板上看到悬浮的菜谱和倒计时。 再比如 Sky Guide,早先是一款星空 app,用户需要打开它,举起手机对着天空查看星星。现在,戴上 Vision Pro,它可以直接将星座信息显示在天上。 图片来自 《华尔街日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苹果从不强调所谓的 XR 技术,而更加着重于宣传「空间计算」。就像 Walkman 并未因为某一首歌而走红,iPhone 也不因某一个 app 火爆,它们提供给了用户一个崭新的场景,带领用户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而 Vision Pro,也正在为我们开启下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苹果将允许欧盟网页下载应用,首个共享充电宝公约推出,微软默认不主推Edge,奔驰CEO呼吁降低关税,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3月12日 农历二月初三 小米 SU7 发布会定档了 官方说是在 3 月 28 日 吊了大家这么久 总算有点进度了 有分析师说卖 22 — 26 万 你觉得会卖多少钱?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苹果将允许欧盟用户从网页下载 iPhone 应用 ( 界面新闻 ) 苹果公司 3 月 12 日发布政策更新,将首次允许欧盟用户从开发者网站下载 iPhone 应用程序,以符合欧盟《 数字市场法案 》的规定。 苹果表示,WebDistribution 将于今年春季晚些时候通过软件更新推出。开发者还可在第三方的“ 替代应用市场 ”提供其应用程序,而不必通过 AppStore ,并能够以任何方式直接向用户提供促销活动。 这两项变更对欧盟的苹果用户立即生效。 :啥时候我能享受到这权益啊? # 国内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租借免费时长不少于 5 分钟,深圳率先发布,7 家企业承诺 ( IT 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3 月 11 日,深圳市消委会发布深圳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对深圳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与细化,要求商家承诺,充电宝租借免费时长不少于 5 分钟。 租借的计价时间单位不超过半小时;因所在地难以及时归还充电宝时,企业核实后可暂停计费等内容。 目前街电、搜电、来电、倍电、怪兽、美团、瞎充 7 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签署自律公约,承诺并已基本按照自律公约内容履行。 :建议再限定个最低充电功率。 # 微软更改默认浏览器不再主推 Edge ( IT 之家 )微软为了在欧洲市场遵守《 数字市场法案 》( DMA ),在同意卸载 OneDrive 应用同时,还将调整更改默认浏览器窗口,不再凸显推广 Edge 浏览器,而是和 Chrome 等浏览器一视同仁。 Windows 10 和 Windows 11 系统用户目前尝试更改默认浏览器时候,在弹出的切换窗口中会显示“ 推荐应用 / 精选应用 ”,显示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并标榜来自微软的浏览器能提供更丰富的在线功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要说用着顺手,我还是选 Chrome。 # 梅赛德斯-奔驰 CEO 呼吁欧盟降低对华电动汽车关税 ( IT 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英国《 金融时报 》北京时间今日午间刊登了对梅赛德斯-奔驰 CEO 康林松( Ola Källenius )的采访,康林松呼吁欧盟降低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 康林松直言“ 不要提高关税 ”,并自称逆向思维者,认为应当降低现有的关税。他认为向欧洲出口的中国公司是“ 竞争的自然发展 ”,当地车企需要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技术、更高的敏捷性来应对。 报道称,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在出口到欧洲时要支付 10% 的关税。欧洲汽车制造商向中国出口汽车时要支付 15% 的关税。 :看来是想往中国再多卖点车。。。
手机进水放米缸?苹果说这招没用
手机不小心进水了,可以放进米袋让大米吸收掉水分? 这样的生活小妙招,估计不少差友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已经听说过了。 托尼也一度以为这是个很实用的小妙招,虽然没有机会用上,但是介绍它的文章一直都躺在托尼的文件夹里。 但是最近看完了苹果的的一篇支持文档,我才知道,这么做是错的。 手机进水了放进大米里不但没有作用,还有可能会损坏手机。 苹果的这篇支持文档里专门提了不要将手机放进米袋里,还给出了解释——这样做很有可能导致大米里的细小颗粒进入到手机里,损坏手机内部的器件。 看来以后群里转发的生活小妙招还是不能轻信啊。。。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有厂商站出来澄清这个谣言了。 比如蓝厂官网上就有一篇叫做《 手机进液不要慌!小 V 来支招... 》的文章。 里面也有手机进水后放进大米里的谣言澄清,直接指出这样做的的实际效用并不大。 国外有一个叫 Tek Dry 的公司,甚至专门拿了两台进水的手机做了一个对比实验,证明大米在应对手机进水这件事上确实不太行。 他们把其中一台进水的手机放进米袋里,另一台就直接啥也不干放着风干,看看到底哪一台干得更快。 结果 48 个小时后,放进米袋里的手机只被吸走了 13% 的水分,相比之下直接干放着什么也不干都的那一台,水分都少了 15% 。 合着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还不如直接躺平啥也不干。 那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相信这样的谣言呢? 托尼猜测可能是大米之类的谷物,堆在一起形成的多孔形态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吸水。 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将少量干燥的大米放在易潮湿的角落或橱柜中,吸收多余水分的做法。 估计这些天两广的差友们就有人尝试过用这样的方法来对抗回南天。 另外,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媒体在为大米的吸水性能背书。 美国的《 扬基 》杂志在 1996 年也发表过一篇文章,里面在介绍相机防潮的时候,就有提到可以使用大米替代硅胶干燥剂来吸收水分,让相机保持干燥。 国内的话就更常见了,某度随便一搜,都能弹出来用大米拯救进水手机这样的小妙招。 加上功能机时代,一些论坛上也有过一些传闻,说网友的手机水了放进米缸里碰巧救过来了。 可能所有的这些信息混合起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手机进水了可以放进米缸里了。 那手机如果进水了,第一时间到底该怎么做呢? 托尼特地去查询了一下各个手机厂商的客服,各家基本都给出了比较科学的急救办法。 我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大致的步骤包括: 尽快断开包括充电器和耳机等等配件链接,关机断电;然后使用纸巾擦干表面的水分。 取出 SIM 卡卡托,将手机放到通风处晾干,必要的时候可以拿吹风机吹干水分,但注意千万不要用热风! 最重要的是,尽快前往就近官方维修点,交给专业的维修人员。 但是维修费用的话大概率就得咱自己掏钱了,因为各个手机厂商无一例外都把进水的手机排除在保修范围外了。。。 虽说现在手机们都有基础的密封措施,不点背的话大概率掉水里几秒钟也没事。 但考虑到 IP68 手机也有进水的,假如大家平常真的跟水接触比较多的话,还是建议卖个厂商的意外保服务,对经常走走跑跑的服务也有效。 不过绝大多数厂商都给意外保设置了购买时限,通常只允许手机激活的前三天购买,超时了就卖不了了。 这个时间内忘记买,或者实在不想花这个钱的话,那就只能自己平时多注意啦。 撰文: 施昂 编辑: 米罗 美编:焕妍
Meta再次向苹果Vision Pro取经,Quest头显或将支持查看全景照片
IT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Meta Quest 头显可能即将获得一项新功能 —— 显示全景照片并以 VR 模式进行浏览,这项功能目前已经在苹果的 Vision Pro 头显上实现。 在上周末,X 用户 @M1 发现,Meta Quest 的 iOS 应用中出现了一段代码,内容为“您拍摄的全景图将出现在这里”,该代码的真实性随后也得到了其他用户证实。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这项功能的具体细节,包括推出时间和将以何种形式呈现。但从代码内容来看,未来 Meta Quest 用户或许可以直接用头显浏览 iPhone 拍摄的全景照片,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类似的功能已经在苹果的 Vision Pro 头显上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Meta Quest 在 v62 版本更新中加入了对苹果空间视频 (Spatial Videos) 格式的支持。这种 3D 视频格式可以通过 Meta Quest 应用上传到 Meta 的服务器,然后在头显内观看。 一直以来,Meta(前身为 Facebook)都以借鉴竞品功能而闻名,此次从 Vision Pro 汲取灵感也并不让人意外,更何况,空间视频和全景照片的支持对于 Meta 来说难度并不算高。 不过,与功能创新相比,Meta Quest 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其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 (UI),这也是其相比于 Vision Pro 的最大劣势。IT之家注意到,Meta 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最近也透露,他们的团队正在“重新设计一些核心 UI 基础设施”。
谷歌Pixel 8/Pro手机将首次支持有线外接显示器
IT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Pixel 8 / Pro 系列将成为谷歌首款可以有线外接显示器的手机,在更新到 Android 14 QPR3 Beta 版本系统后,即可连接使用,无需任何其他操作。 在 Pixel 8 / Pro 推出之前,爆料人 Kamila Wojciechowska 就表示该机支持 USB DisplayPort Alt 模式,允许通过 USB-C 接口进行视频输出。 安卓爆料挖掘者 Mishaal Rahman 最新发现,在安装 Android 14 QPR3 Beta 更新后,用户可以将 USB-C 转 USB-C 或 HDMI 视频线插入手机,将另一端插入兼容的显示器,然后手机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是否要将手机屏幕镜像显示到外部显示器。 Mishaal Rahman 在 Android Authority 网站晒出的测试图,下同 点击连接后,手机上的所有显示内容都会复制到显示器或电视上。如果你想要更多类似桌面的体验,可以在手机上启用开发人员设置,然后切换“强制桌面模式”选项,从而获得类似桌面的操作系统体验。 Rahman 指出,现有的桌面模式非常简陋,但谷歌显然正在开发一个功能更强大的版本,该版本有望在今年秋天随 Android 15 一起推出,不排除作为 Pixel 9 系列卖点之一的可能。 遗憾的是,其他 Pixel 设备都无法进行视频输出,谷歌已在硬件级别禁用 DisplayPort Alt 模式,Pixel 8 和 Pixel 8 Pro 是第一批提供硬件支持的手机。IT之家将持续关注该功能的后续进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