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创新不足的原因找到了
1976年4月1日,乔布斯、沃兹、韦恩三人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没错,起初的苹果是一家电脑公司,而非现在大众所认知的消费电子科技公司。 该公司成立后,发布的第一款产品就是Apple I。这并非是一台完整的个人电脑,因为它没有显示器,需要连接电视使用,而且用户还要自备键盘和机箱。Apple I的外观,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台打字机,木质的外壳,加上裸露在外的主板,看起来并不算精致。 1年后,苹果电脑公司发布了旗下第二款产品Apple II,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毫不夸张地说,Apple II在当时可谓是最成功且最早出现的个人电脑。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Apple II的销量达到了27.9万台,超过了当时的电脑巨头IMB(个人电脑同类竞品销量24万台)。与此同时,随着Apple II的诞生,加速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为后来个人电脑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1984年,苹果电脑公司发布了Macintosh,也就是现在Mac的前身。Macintosh是世界上首款搭载了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同时定义了之后40年个人电脑的范式。 但是,这台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电脑的销量不容乐观。该产品发布一年后,实际销量仅为公司内部预期的10%。因为其128KB的RAM,让它变得十分缓慢,再加上当时2495美金的售价(放到现在差不多是7300美金,折合人民币约53000元),最终让这款本应该成功的产品,沦为了苹果电脑公司的失败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Macintosh的发布,反倒成了乔布斯被踢出苹果电脑公司的导火索。1985年9月,苹果电脑公司董事会一致决定罢免乔布斯。 乔布斯离开苹果电脑公司后,带着几名苹果员工成立了Next公司。我们现在用的万维网(www.)就是用NeXT旗下的电脑开发出来的。 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电脑公司,正在走向衰亡,由于公司高层对市场判断决策的失误,以及后续推出的电脑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导致苹果电脑公司濒临破产。为了化解公司破产问题,苹果董事会将乔布斯请回公司担任顾问(1997年2月)。乔布斯的回归,确实拯救了当时快要破产的苹果电脑公司。 由于市场早已被微软和其他PC厂商拿下,所以之后发布的苹果电脑销量都很一般,放在整个PC市场也属于小众产品。 哪怕放到现在,有了苹果自研M系列芯片加持的Mac,在PC市场的份额也并不多。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统计的数据,2023年全年苹果电脑的出货量为2320.3万台,市场占比9.4%。 虽然苹果电脑为整个PC行业带来了很多开创性的设计和功能,但是其高昂的售价,以及每代产品上的设计缺陷,劝退了不少消费者。不过,好在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数字音频播放器iPod大获成功。这也是乔布斯回归苹果电脑公司后,最成功的一款产品。2001年10月,初代iPod亮相,同年11月正式发售。该产品一经发售,便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热爱和追捧。当时的数据显示,从iPod发售开始算起,六年内其销量超过了1亿部。 2005-2007年之间,乔布斯对苹果电脑产品线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整,放弃PowerPC处理器,Mac将拥抱英特尔处理器,并推出Mac Pro、MacBook等产品。 经过乔布斯的改革后,苹果电脑公司重获新生,2003-2006年间,苹果电脑公司的股价从每股6元涨到了80 多元,股价直接翻了10倍不止。也就是在此期间,苹果电脑公司的市值超过了戴尔。 2007年,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Apple Inc.),至此,苹果不再是一家以电脑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公司,而是转型为消费电子科技公司。 也就是在这一年,初代iPhone问世,苹果公司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同时结束了功能机时代,带领整个手机行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 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拿iPhone和乔布斯绑定在一起,确实,没有乔布斯就不会有现在的iPhone。但是在初代iPhone发布之前,乔布斯是反对苹果公司造手机的。 《这样一款设备:iPhone秘史》书中提到,科技网站Motherboard高级编辑布莱恩·迈钱特回忆了采访乔布斯时的对话,他表示,乔布斯一开始反对苹果公司进入手机行业,起初iPhone在苹果公司内部是一个实验项目,当时乔布斯并不知情,在乔布斯管理人员的督导下才成为了正式项目。 麦钱特还表示,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就是在苹果公司内部做实验完成的。麦钱特引用高级iPhone工程师安迪·格里尼翁的话称“他们试图说服乔布斯,手机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但乔布斯并不觉得手机可以为公司带来成功”。 换句话来说,当时的乔布斯差点毁掉iPhone这样一个赚钱的项目。所以,iPhone的成功主要归功于苹果公司内部iPhone研发团队,乔布斯只是后来被说服,将iPhone带到台前的人罢了。 乔布斯本人确实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犯迷糊的时候,iPhon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乔布斯回归后,之所以能把即将步入深渊的苹果电脑公司拉回来,除了他本人对冗杂的产品线进行删减外,还有乔纳森·伊夫这样的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了颠覆性的产品。 乔纳森的设计可以说贯穿整个苹果产品线,从Mac到iPod再到iPhone,以及iPad和Apple Watch。乔纳森惊人的设计天赋,也让他带领的设计团队在苹果公司拿到了最高话语权。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产品设计优先度最高,软硬件都是服务于设计。因为乔布斯喜欢用技术打造艺术。他认为好的设计来源于对美的追求,用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用艺术提升品位。乔布斯的想法与乔纳森可谓是一拍即合,所以那个时代的苹果推出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产品。 比如12英寸的MacBook,放在2015年来看,那绝对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硬件性能无法支撑起这么超前的轻薄设计。如果将12英寸MacBook的芯片换成现在苹果自研的M系列芯片,那么它绝对是一款惊世骇俗的成功产品。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12英寸MacBook相关设计人员名单,但是考虑到乔纳森在苹果设计团队的影响力,他或许参与过这个项目的设计。 回顾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我们不难发现,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确实推出了很多开创性的产品,像iPad、MacBook Air、iPhone等,但是如此激进的创新,并不会为公司带来多大收益。 iPhone不就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收益吗?其实不然,初代iPhone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因为这款产品过于超前,软件生态也不够成熟,所以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愿意为此买单。据统计,初代iPhone的销量只有130万部。而当时的诺基亚手机全球的销量为4.37亿部。 从下方这张数据图不难看出,从iPhone 3G开始,苹果手机的销量突破千万大关,之后每出一代iPhone,销量都是翻倍增长。也就是说,苹果手机真正开始盈利是从iPhone 3GS开始,而非初代iPhone。这也足以证明创新的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并不能为苹果公司带来巨大收益。 此外,乔布斯忠于产品设计,软硬件为设计妥协的理念,产品往往会出现很多瑕疵,这就跟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Logo一样。 举个例子,iPhone 4的“天线门”。这起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iPhone 4本身存在设计缺陷,当用户的手挡住手机两边的信号条时,iPhone 4立马就会没有信号。难道苹果内部在产品研发阶段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这就是乔布斯为了产品设计作出的一次妥协。 过于激进的创新,消费者不理解,苹果公司还要承担很大风险,包括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产品销量不佳导致成本收不回来等。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厂商宁愿选择经过市场验证的方案,也不愿意铤而走险的搞原创。 库克成为「大冤种」,苹果公司创新不足的背锅侠 所以,乔布斯因癌症退休后,选择库克作为接班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乔布斯很清楚选一个和他一样的接班人,很有可能将苹果公司再次送往深渊。因此,找一个能让苹果公司稳定发展,持续为苹果公司创收的接班人才是最优解。 众所周知,库克是供应链出身,他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有多强,想必大家也已经有目共睹。再加上库克对产品的策略,直接让苹果成为了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这是乔布斯所不具备的能力。 “库克不懂技术,所以苹果公司创新不足”这或许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其实不然,乔布斯也不是技术大咖,在苹果公司创办初期,苹果电脑技术开发相关工作都是由他的合作伙伴沃兹负责。 资料显示,库克曾协助推出了几款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包括iMac G3、Power Macintosh、iBook等。所以,库克真的不懂技术吗? “如果乔布斯还在,现在的苹果公司肯定创新力十足”。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么恭喜你答错了。 乔布斯那个年代,属于一个各个产业未饱和的发展期。这就好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电脑主要面向企业用户,市面上并没有出现个人家用电脑。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乔布斯发现了个人家用电脑市场还未有人涉足,这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于是,乔布斯就和电脑技术发烧友的好朋友沃兹走上了创业之路。 再比如iPhone,苹果并不是第一个推出触屏手机的厂商,但是苹果却在这条赛道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引领整个手机行业从功能机时代过渡到了智能机时代。 到了库克时代,各行各业都已经趋于饱和,想要在已经经过一次创新的产品上再进行创新,本身这件事就是难上加难。这就好比现在的旗舰手机,基本上都是卷参数。 “难道折叠屏手机不算是创新吗?苹果至今都没有推出折叠屏手机”。严格意义上来讲,折叠屏手机并不算是创新,因为它没有跳出智能手机的限制,只是改变了产品形态,这就有点类似于百花齐放的功能机。 真正的创新是可以颠覆整个行业,得到市场认可,成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产品。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折叠屏手机全球出货量仅有1590万部。很显然,折叠屏手机并不具备iPhone 4那样可以改变世界的能力。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的vision Pro,在这款产品发布之前,AR/VR/MR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头显设备,像Pico、Meta、微软的Hololens、谷歌的Glass等。 vision Pro只是按照苹果的做法将现有的技术做了一个整合,但同样没有跳出头显的限制,甚至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如其他低价位的竞品,比如佩戴舒适度、产品重量等。即便苹果现在做出一款与普通眼镜无差的vision Pro,也很难成为消费者日常佩戴的智能产品,因为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智能眼镜,消费者已经觉得很常见了,很难让他们露出惊讶的表情。 所以,乔布斯旧时代的方法论并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库克和苹果公司也想打造出再次改变世界的产品,本来苹果汽车是个潜力股,但是经过了十年的研发,苹果汽车最终胎死腹中。 苹果想要打造的汽车是没有方向盘、没有脚踏板,L5级别的智能汽车,但是受限于现有技术,这种概念车很难落地量产。 与其做一款和市面上差不多的L2级别的智能汽车,还不如直接放弃,毕竟现在智能汽车市场已经被特斯拉和中国新能源车所占据。 库克和乔布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思路 作为乔布斯接班人的库克,很难不被拿出来作比较。纵观这两代苹果公司掌门人的发展史,其实不难看出,乔布斯属于激进型的创新派,库克则是稳中求新派。在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会无视董事会的利益和用户的建议,以产品设计为主导,软硬件团队服务于设计团队,宁愿接受产品设计缺陷,也绝不妥协的产品创新思路。 与之相反,库克会优先保证董事会的利益,抛开产品设计回归务实,市场需要什么,就会在产品上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新款的MacBook的机身厚度和接口、iPhone 6系列的大尺寸屏幕,这些做法与乔布斯背道而驰。 正因为这两人对待产品创新的思路不同,所以也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可谓是跌宕起伏,而库克时代的苹果公司的利润每年都在稳步翻倍增长。所以,现在的苹果真的没有创新吗?想必大家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初中学历“成功学”大师,专割创业者和高管
文 | 王琳 任雪芸 百度前副总裁璩静在“五一”假期期间发布了四条视频,涨粉近百万的同时,引来发热议。 争论之外,更令人诧异的是,她多次亲赴杭州,向抖音网红“海参哥”请教,并要求公关部全员做短视频。有消息称,璩静从北京跑去杭州,专门录制了上述4条视频,共计花费16万。 5月10日凌晨,璩静离职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海参哥力挺璩静,他在视频中表示,“百度那个老铁,到我这儿来过”,但没有加入私董会。海参哥发布视频后,璩静与海参哥在杭州见面的照片也被曝了出来。 不只璩静,近段时间,小米雷军、360公司周鸿祎、蔚来汽车李斌等互联网大厂一把手都开始做个人IP,短视频和直播风生水起。 短视频、直播打造个人IP之风正劲,草根出身的网红和互联网精英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知识付费圈内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的产品。璩静这样的互联网中高管理层、小有积累的创业者,正是知识付费收割的目标人群。 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并希望找到下一个事业爆发的窗口,或者在企业里具备更大的话语权。因此不惜花上数万块钱,只为了买一个机会。但更多时候,买到的是空头支票。 即便,不少人识破了知识付费的陷阱,但只要焦虑不停,收割就永远存在。 谁在割精英韭菜 号称名下30多家公司,可以帮大家解决一个亿以内生意的博主海参哥,早年靠卖情感课程起家,后转型卖短视频课程。 在百度前副总裁璩静的事情发酵后,一位名为“Nee霓公子”的博主吐槽道,璩静已是她所知道的被海参哥收割的第三个公司高层了。 她表示,自己以前的领导也是传统媒体出身,可能觉得短视频门槛低,就买了海海参哥的课程。领导会把自己学到的流量技巧当作圣经一样传授,要求大家全员做IP。结果是,自己领导跟着海海参哥做IP一年,花了200万,变现0元。 一位3年前购买过海海参哥财商课的消费者告诉Tech星球,当时现场有200人左右,大多是三四线城市的小老板,身家大多在大几百万。 整个课程有10天,花费5万元,住宿餐饮全包。“他用了2天讲成功案例,只有2个案例,其余8天都是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底层逻辑之类的。许多小老板奔着结识人脉而来,尤其是以美业、KTV居多”,上述付费学员表示。 这些小老板们大多踩中了时代红利,他们希望找到下一个红利,花5万块钱,万一可以找到下一个机会是值得的。 另一位购买了价格为9980元“操盘手课程”的创业者如此形容海参哥线下课程时的盛况:“接近500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想发言,每个人脸上都能看到赚钱的欲望。” 面对前来咨询的潜在消费者,海参哥有一套惯用的逻辑,先问行业、你的职位、公司营收,然后告诉很有发展潜力,现在没做起来只是你不会做。之后,引导付费。 知识付费圈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产品,因为愿意付高价买产品的人,往往本身有更多价值可以挖掘。在海参哥产品体系的构建中,以服务递进,价格从几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有6000元左右的线下课程,而价格更高的是百万级别的“IP全案”。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自己的朋友花了20万加入参哥私董会,他们承诺的服务是有问题随时可以咨询,还会派人全程跟进起号。 不止海参哥。号称全网拥有8700万粉丝的新商业导师张琦,有三天两夜高达3.98万的线下课程,一个小时咨询费要3万,企业落地服务则要29.8万元。 一位跨境电商行业的创业者称,自己花9.9元在拼多多上买了张琦的课程,听下来的感觉是跟国内所有培训课程都一样,按照她的逻辑听起来很有道理,热血沸腾,实操就用不上。 这些博主们,永远都在说一些类似于“吃饱了就不饿”之类的正确的废话,或者常识。 “卖的是圈子” 知识付费博主们几乎是最抱团的群体之一,他们互相摇旗呐喊,共同收割。 2021年,整个知识付费圈的博主都在寻找“老纪”,这个活动由刘润发起,随后私域肖厂长、群响等多个社群跟进。 老纪,全称是“豪车毒老纪”,他没有4S店,没有展厅,不和客户见面,只有30多人的团队,是年销售15亿的车圈“销冠”,人均创造营收5000万元。 这些知识博主们互相引流,利益共享。他们会在自己的社群里为其他博主发广告,也会购买其他博主的课程,某种程度算“支持兄弟”。 一位曾经花5万购买海参哥财商课的学员告诉Tech星球,参加完课程后不久,海参哥的工作人员就会向他推荐其他知识博主的课程。 以海参哥为例,他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矩阵账号,这些账号IP背后的打造者被称为“合伙人”,但实际上,成为“合伙人”的条件是付费和分润。 “毛毛姐就是参哥打造的一个现象级IP”,一位购买过海参哥课程的老板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所打造的现象级的IP有近10个,如毛毛姐、大健康李娜、矫杨、潘敬辉、张心媛,家庭教育国庆老师等。 “海参哥卖的是圈子”,一位参加过其线下课程的“老板”抛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老板不止是海参哥的粉丝,对其他的导师也颇为崇拜,当然,圈子里有用的不只是导师。 根据海参哥此前在推文中透露,其私董会被视为最大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里是付出了最少8万元入会资金的会员们。许多人加入社群,是为了获得更多人脉资源,他们期待这些人可以在关键时刻助自己一臂之力。 不过,一位早年购买了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称,他并没有在里面找到一个有用的人。 为了让这个资源库更具吸引力,海哥在宣传海报上还标注了会员们的收入分布情况:全部会员均年收入百万以上,其中73%收入过千万,30%收入过亿,10%超过10亿。 私董会因此成为了参与其中的老板们标榜身份的一个象征,他们甚至因此自发成为了海参哥的“公关”。在社交平台上,一些付费购买海参哥课程的老板会用“智慧”、“直接”、“受益匪浅”等关键词形容海参哥本人及课程。 在和Tech星球的沟通中,一位“老板”聊过半程,还突然说上了一句:“你可以直接去找海参哥沟通,只要10万块。” 质疑不断,收割照旧 璩静的事情曝光后,海参哥得以进一步破圈。5月10日凌晨,海参哥发布视频进行解释。他称自己今天才知道这件事,称“百度那个老铁”,到参哥这来过,但没进社群,二人聊得很愉快。 他拥有了收割更多信徒的资本。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对知识博主们的质疑从未断过。不少用户发现自己在“豪车毒老纪”买到的车比4S店还贵,一位名为仓老师Dr.Cang的博主称,自己在老纪花380万买的车,车友群里相同博主的配置只要325万。 在社交平台上,对海参哥业务能力的吐槽和质疑也上升到本人。网友们调侃海参哥是成功学大师、网络骗子。甚至买过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也向Tech星球吐槽称,完全不值5万。 “如果他的课有用,世界上难道就会多出来几千名亿万富翁?”一位咨询过海参哥的“老板”反问Tech星球。 让她最终决定放弃报名课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态度”,“我咨询了两个问题,他又说我笨,又说我情商低。” 但这完全不影响知识博主们赚钱。张琦出道一个月就变现1000万,而海参哥则号称一年轻轻松松几个亿,海参哥还公开“秀肌肉”,称自己收入过九位数的IP有9个。 然而,这些知识博主们本身很少有成功的创业经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本名是沈文君,出生于1987年,初中学历。自称踩中了市场上的每一个风口,比如他2003年开始做淘宝店,靠卖海参发迹。他办过工厂,从易趣、淘宝、天猫、微商、知乎、抖音每一个平台的电商周期,他都曾参与其中,最大的成就可能是抖音网红。 颇为神秘的经历被包装成了一个个的噱头。而被这些噱头所吸引的“老板”们,在接受海参哥的培训时也给他自动带上了滤镜。 号称商业导师的张琦自称做过500强企业资深商业顾问,服务过平安、贝壳、I Do珠宝等100多家企业,但500强企业资深商业顾问,究竟是哪家500强企业,张琦从未给出明确回应。 另一位试图从海参哥视频中发现生财之道的创业者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乍一看以为很懂,但越看越觉得和没说一样。 但依然有人前赴后继。一位同样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创业者告诉Tech星球,海参哥的特别在于他在一开始用价格设定了一个“有钱人”的门槛,随着这个圈子用户的增加,不管课程有没有用,都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正循环”。 “所以,课程本身的意义不大,当然在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也是清楚的”,他补充道。
Intel 14A工艺至关重要!2025年之后稳定领先
这几年,Intel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先进制程工艺,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反超台积电,重夺领先地位,现在又重申了这一路线,尤其是意欲通过未来的14A 1.4nm级工艺,在未来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 目前,Intel正在按计划实现其“四年五个制程节点”的目标,Intel 7工艺、采用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的Intel 4和Intel 3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其中,Intel 3作为升级版,应用于服务器端的Sierra Forest、Granite Rapids,将在今年陆续发布,其中前者首次采用纯E核设计,最多288个。 Intel 20A和Intel 18A两个节点正在顺利推进中,分别相当于2nm、1.8nm,将继续采用EUV技术,并应用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 凭借它们两个,Intel希望能在2025年重夺制程领先性。 之后,Intel将继续采用创新技术,推进未来制程节点的开发和制造,以巩固领先性。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High NA EUV技术,而数值孔径(NA)正是衡量收集和集中光线能力的指标。 通过升级将掩膜上的电路图形反射到硅晶圆上的光学系统,High NA EUV光刻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分辨率,从而有助于晶体管的进一步微缩。 作为Intel 18A之后的下一个先进制程节点,Intel 14A 1.4nm级就将采用High NA EUV光刻技术。 为了制造出特征尺寸更小的晶体管,在集成High NA EUV光刻技术的同时,Intel也在同步开发新的晶体管结构,并改进工艺步骤,如通过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减少步骤、简化流程。 此外,Intel还公布了Intel 3、Intel 18A、Intel 14A的数个演化版本,以帮助客户开发和交付符合其特定需求的产品。
新 iPad Pro 是怎样成为苹果史上最薄产品的|硬哲学
这是全新 iPad Pro 的宣传标语,有点擦边谐音梗,有点莫名的巧妙,也有点肉眼可见的自信。 5.1mm,是苹果有史以来造过最薄的一个产品,没有之一: iPhone SE:7.3mm iPhone 6:6.9mm iPad Pro 第六代:6.4mm iPod nano 第七代:5.4mm 记得看发布会时,我和编辑部的伙伴们有两个吃惊的地方:一是竟然在 2024 年的苹果广告里还能看到 nano 的身影,二是全新 iPad Pro 竟然比 nano 还要薄,不可思议。 我们和其他媒体上手实测的第一感受是真的薄,圆弧中框和曲面屏,即便不上手,也能在官方图上看的出来: 它薄得很实诚,甚至有点不真实。 一套减厚组合拳 光从纸面数据看,11 英寸的 iPad Pro 厚度为 5.3mm,13 英寸版本的为 5.1mm。 就像摊煎饼一样,摊得越开饼越薄,最后,苹果史上最大的 iPad 也被摊成了最薄的产品。 把 iPad Pro 做薄,并不是简单地在尺寸上做减法,任何一个部件的改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调整。 和前代相比,全新的 iPad Pro 表面上有两处明显的变化:镜头和 eSIM 卡。 从远处看,新设备的镜头模组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拿到眼前观察才会发现,原本属于超广角镜头的位置,现在被替换成了一颗 LiDAR 激光雷达。 2020 年初,苹果第一次把双摄像头模组带到了 iPad Pro 上,一颗 12MP f/1.8 主摄+一颗 10MP f/2.4 超广角镜头,当时这样的设计被称为「方便视频创作者有更广阔的拍摄焦段」。 苹果官方也解释到:「专业相机、专业音频和大屏幕的结合使 iPad Pro 成为创意专业人士的多功能移动工作室,包括电影制作人、视频专业人士、播客和其他内容创作者。」 不过严格来说,新 iPad Pro 的摄像头不止有两个,在旁边灰色的开孔里还藏着一个传感器——激光雷达扫描仪,它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负责让 iPad 感知到外部的三维世界。 四年之后,苹果终于将这堆饱受争议、功能冗余的传感器进行了优化,去掉了那颗超广角镜头。 直至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从官方的口吻中,找到在平板上「加入双摄」的合理理由,也没有在新款机器的宣传里发现「去掉双摄」的合理解释。 不过作为 iPad Pro 的使用者,我们还是能从日常体验里找到几个左右横跳的理由。 首先,拿平板拍照本就不常见,也不顺手。身边最多调用平板后置镜头的朋友,一般都是上课/开会时用笔记软件拍照记录,及时性很强,只要看得清就行。 其次,两颗镜头并不会给这类场景的拍照体验带来质的改变,而且苹果设备上的两颗平行镜头,其实是为空间视频做的技术准备。 但又因为平板的设备形态,不太适合做一台摄像机,所以利弊权衡之后,去掉多余追求轻薄才是更优解。 另外一边,eSIM 技术也在发力。 去年悄摸更新的 iPad 10 eSIM 版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只是没想到在 eSIM 还未在国内大面积铺开的当下,苹果对实体 SIM 卡的断舍离速度,快得有些出奇。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技术, eSIM 就是把主流的 nano-SIM 卡再砍掉 9/10 ,直接嵌在手机主板上,和其他零部件在出厂前一起打包封装,你看不见也摸不着。 eSIM VS Nano SIM. 图片来自:freepik.com 如果你在海外,购买的是 eSIM 版的手机,那就可以直接在运营商的 App 里激活手机号码, 或者购买套餐,并且支持「一号双终端」,可以与另一个 eSIM 附属智能设备共享同一个号码和套餐。 之后通信厂商会通过「空中写卡」,将你的手机号、套餐类型远程录入 eSIM 卡,不用再跑一趟营业厅。 要是哪天想换手机了,也能通过「远程办理」把旧手机的信息注销,并通过相同的方式激活新设备上的 eSIM。 国行与美版 iPhone 15 Pro Max 主板对比. 图片来自:米景 eSIM 对于电子设备本身的意义,就是节省了一大截的内部空间,多出来的位置可以再次进行空间优化。 全新 iPad Pro 在消费者能感知到的地方, 用「去镜头+去卡槽」的组合拳,减少了硬件对内部空间的依赖,为「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然,要达到 5.1mm,能做出的改变还远不止这些。 芯片+新屏 全新 iPad Pro 的这块屏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楚。 官方这次设置的「彩色散射屏保」,很好地展现了新屏幕的优势。 苹果官方称,这块屏幕的名字是「全新超精视网膜 XDR 屏」,并且运用了双层串联 OLED 技术。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以假乱真」的显示效果,屏保中间的图案,就像浮雕一样有了 3D 感。 更好的屏幕表现只是一方面,双层 OLED 技术也是 iPad Pro 变薄的核心原因之一。 上一代 iPad Pro 采用的是 LCD 技术,一般我们会更加习惯称之为液晶显示技术。 LCD 屏的液晶和彩色滤镜片本身不发光,而是通过调整液晶分子的排列,来控制它们对通过的光线的扭曲程度,进而调节光线的亮度和颜色。 真正发光的实际上是在最下面的背光板,我们总是听到「LCD 屏幕对比度不行,不能做到全黑显示」就是因为在液晶屏里,背光板常亮,尽管能够通过偏振片和液晶控制光的进出,但还是没法做到纯净黑。 这很像皮影戏的工作原理,最后面的光源一直处在工作状态。 而 OLED 屏幕中的每个像素都是自发光的,因此不需要背光系统,这使得 OLED 屏幕可以做得更薄。 原理类似于近些年大火的荧光舞。 另外,对比两种技术的屏幕结构,LCD 屏幕的结构中还包括多层,如两层极化片、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等,这些层叠加在一起也增加了整体厚度。 OLED屏幕的结构相对简单,因为每个像素直接在电流的激发下发光,无需额外的结构层。 而且,LCD 的背光必须通过多个层面才能到达观看者的眼睛,这包括液晶层和色彩滤光层,这些层需要精确的排列和足够的空间来正确操作光线。 而 OLED 屏幕的光线直接从像素发出,不需要通过这么多处理层。 大部分朋友应该有注意到 iPad Pro 并不是传统的 OLED,而是「双层 OLED 串联技术」。 简单讲,双层 OLED 有三个好处: 叠加两层发光层,可以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更好的电光转换效率,从而降低能耗; 保持低能耗的同时,提供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中的表现,黑色更深,白色更亮; 双层结构可以分散每层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缓解传统 OLED 屏幕上经常出现的「烧屏」问题。 双层串联技术,让 iPad Pro 的屏幕更亮、显示更真实,能耗降低的同时,也顺带削薄平板厚度。 除开以上所有直接相关的硬件,iPad Pro 的薄,还离不开一位隐藏的「核心大佬」——M4。 关于 M4 的具体参数,我们在发布会当天的汇总里做了详细的介绍,不过这颗芯片是如何让 iPad Pro 变薄的? 首先,M4 芯片中的显示引擎,可以很好地控制双层 OLED 每个发光点,这也让双层 OLED 串联技术落地 iPad,有了可能性。 另外,M4 芯片中有 6 颗能效核心,而且全部配备了新一代机器学习加速器,这使得 M4 的能效比更高。 根苹果官方称,M4 芯片在仅需一半耗电量的情况下,就能达到与 M2 芯片同等的性能;相比轻薄型 PC 笔记本电脑中搭载的最新芯片,M4 芯片更是仅需 1/4 的耗电量就能达到同等性能。 这意味着,M4 芯片在提升 AI 性能的同时,也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更低的功耗,从而延长了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 所以,iPad Pro 才能在续航不变的前提下,把电池可以做得更小。13 英寸的 iPad Pro,从上代的 40.88Wh,「缩水」成了 38.99Wh。 更小的电池,不变的续航和能耗,换来的就是更轻薄的机身。 总结一下, 为了做出这台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苹果在 iPad Pro 上动了这些「刀子」: 去除超广角镜头 剔除卡槽,采用 eSIM 搭载双层 OLED 串联技术 减少了一个麦克风(现在是 4 个,原来是 5 个) 搭载一颗能效比极高的 M4 芯片 如果有机会,我建议感兴趣的伙伴到线下感受一下 iPad Pro 的 5.1mm,一定比你以往摸过的大多数电子设备都要薄,甚至薄得有些脆弱。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苹果为什么要做一台「超薄平板」? 其实把产品做薄,是整个科技行业主旋律,虽然近些年这种对「薄」的追求逐渐放缓了脚步,但其实轻薄早都刻在了当下每一个产品的基因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薄的手感。 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薄只是各项技术进步中的附属品: 变薄的产品有更好的便携性,当产品能长时间带在身上,人们也就有理由更频繁地使用设备; 薄的背后,是人们对精致、简约产品的追求,不管是美观还是现代感,轻薄总是能凸显二者的特点; 薄是一种表象,轻薄产品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电池、镜头、芯片等等,因此薄型设计常被视为工程和技术创新的标志; 薄也代表着功能技术的高度集成,许多功能和组件被微型化和整合后,不仅使设备更加高效和强大,而且还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实现更薄的设计。 纵观整个行业,「轻薄」的正面影响无外乎这些,回到这台 5.1mm 的 iPad Pro 上,其实还有独属于苹果的考量。 苹果做芯片,与业界主流的「先做芯片,再看如何调用芯片能力」不同,而是提前规划好产品路线,需要在产品用上什么技术,实现哪些功能,从而去设计芯片。 不是看当下有什么,而是从「我们」需要什么出发,根据最终的需求完成一整个产品的设计。 不仅是芯片,其他产品中也体现着苹果的「设计哲学」,就像这台超薄的 iPad Pro。 iPad 的定位一直被诟病:没有手机的便携、没有电脑的性能。夹在二者中间问世的 iPad,也把自己夹在了夹缝中。 尴尬的定位是因为将本身的短板和其他设备的长板进行比较,所以越比越弱,也就形成了「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调侃。 但是转换思路,按照官方「结果导向」的方式思考,我们就会发现 iPad 的过人之处:在办公、学习、娱乐等场景里,它比手机的功能强大且丰富,也比电脑的体积便携且好用。 所以做一台性能接近电脑,功能强于手机,而且还更加便携的设备,就成了 iPad 当下和今后的生存之道。 如此看来,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搭载一颗性能爆表的 M4 芯片,也就不单单只是炫技这么简单的事儿了。
华为Pura 70 Pro拆解,国产部件使用率高于Mate60
据拆解机构调查发现,华为 (Huawei) 最新发布手机配备更多的中国供应商组件,包括一款新的闪存芯片和一款改进的芯片处理器,这表明中国在技术自给自足方面正在取得进展。 线上技术维修公司iFixit 和顾问公司TechSearch International对华为Pura 70 Pro进行了拆解。他们在华为Pura 70 Pro 的内部,发现一块NAND存储芯片可能是华为内部芯片部门海思(HiSilicon) 封装的,其他几个组件则是由中国供应商制造的。 经过四年的美国制裁,华为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受到竞争对手和美国政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显然,华为复苏与否已经在美中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成为中国技术是否实现自给自足的一种象征。 两家公司还发现,Pura 70 手机使用的是华为制造的高级处理芯片组麒麟 9010,该芯片组可能只是华为 Mate 60 系列使用的中国制造的高级芯片的略微改进版本。 iFixit 首席拆卸技术人员 Shahram Mokhtari 说:“虽然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百分比,但我们可以说,中国本土产零件的使用率很高,肯定高于 Mate 60。” 稍早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日商调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对华为Pura70拆解后发现其已实现90%以上的本土制造。但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CEO Minatake Mitchell Kashio随后对外辟谣称,该消息是虚假的,该公司未对Pura 70系列发布过该报告。 尽管如此,美国商务部日前已取消英特尔、高通对华为的出口许可。此举被视为美国政府对中国手机制造商的限制升级。 此前,已有多家机构发布了Pura 70进行了拆解,以下是拆解报告细则。 通过正面,我们能够看到自研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前端模块,维普创新WP5701GC无线充电管理芯片,汇顶TFA9874C音频放大器,艾为AW3642 LED flash driver,豪威WL2868C摄像头电源管理芯片,圣邦微SGM66055升压转换器,博世的BMI270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传感器。 背面则可以看到自研基带,立锜RT9471D 3 A单节开关电池充电器,南芯SC8565开关电容电源转换器,艾为AW86927触觉驱动器,艾为AW32905过压保护负载开关,力芯微ET7303 USB type-C供电控制器,力芯微ET2095负载开关,圣邦微SGM6611C 7 A同步升压转换器,圣邦微SGM2578AAD负载开关,以及Wi-Fi 6、蓝牙、GNSS、FM和红外控制器。 Pura 70中,麒麟处理器、NAND闪存和伸缩镜头是一大亮点。 iFixit拆解显示,下图便是麒麟9010的片上系统: 与许多现代SoC封装一样,麒麟9010处理器位于DRAM模块下方,在本例中,取出12GB SK海力士芯片,就能看到处理器。 左边是麒麟9000S,右边是9010,可以看出丝印稍有不同,当然具体细节便不得而知。 虽然Pura 70的DRAM依然来自SK海力士,不过NAND Flash已经从SK海力士更换到国产,并且丝印上显示的为海思,而且外网猜测,很有可能由海思封测。具体细节都在猜测,目前不可能有定论。 欧洲市场只能获得256GB和512GB NAND模块,下图是Pura 70 Pro内部的1TB NAND闪存: 根据iMobile拆解,可以看到背部被塞的满满的,其内包括四颗摄像头、豪威OV64B传感器、索尼IMX688传感器。 下面就是主摄镜头和外壳结构,二者同步伸缩,搭载了8档光圈调节,堪称摄影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Pura 70和Mate 60系列的热销,使得分析机构纷纷看好华为今年的市场表现。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华为在2024年的前两周以智能手机销量第一的位置强势回归,而2024年前6周,中国智能手机整体销量同比下滑7%,华为手机则同比增长64%,以1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之前预测,2024年华为P70出货有望显著增长。若当前强劲的手机库存回补需求可持续到2024年上半年,则P70系列出货量2024年有望增长230%,达到1300万-1500万部。 大趋势下,智能手机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复苏。根据IDC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实现2021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休闲娱乐、智能出行等使用场景的恢复使得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增加。同时,消费者对于大存储组合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开始。IDC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2.87亿台,同比增长3.6%, 未来几年出货量将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国内的手机竞争格局也随着华为的回归已经发生了松动。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华为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一季度的others长到了第三位的15.2%。今年前六周,华为更是以16.5%的市占率超车苹果,仅次于vivo。 近日,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表示,打造鸿蒙原生系统是2024年最关键的事,并期望今年Mate 70系列销售时能够带着“纯血”鸿蒙上市。无论是关键硬件的解决、操作系统生态的打造,还是自身品牌的独特调性,华为都展示出高出其他同行一等的竞争力。
价格战结出“恶之果”,车企终于支撑不住了
撰文 | 吴 静 编辑 | 黄大路 近段时间,关于价格战的讨论成为业内焦点。 大概身处行业内的人都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扩大或保住市场份额的方式,好像不灵了。简而言之,即在极度内卷的市场面前,价格战已不再奏效。 车市苦价格战久矣。 从2023年3月,湖北省掀起史上最强购车优惠潮,将战火从电动车领域引到燃油车领域,此后,中国汽车市场大大小小的价格战就再也没停过。即便车企放出了史无前例的促销大招,但这给车市带来的销量边际效应明显是递减的。 价格下降,车市也涨不动了。今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53.2万辆,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9.4%。 这似乎也映证了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话。往下走,总是有极限的。 “我一直不赞成价格战,往下走总是有极限,价格战最后可能就是降成本,然后整车厂降低供应商的价格,供应商的价格降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牺牲质量。”5月9日,尹同跃在星纪元上市沟通会上表示,价格战一定会让一些企业撑不住,紧接着就是给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内卷”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心有余悸的热词。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曾在《谁在给中国汽车下毒?》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内卷”不是一个好词,它的英文是involution,即逆生长,也就是退化。真正的竞争会导致进化,是evolution,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够促进evolution,而紧盯着存量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是involution。 当价格战打得一年比一年激烈,内卷也结出了“恶之果”,整车厂终于快撑不住了。 01 利润普遍承压 汽车商业评论梳理了2024年第一季度披露的8家整车企业的财报发现,整个行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微薄,其中一共有5家车企净利润同比下滑,分别是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江淮汽车和北汽蓝谷。其中,北汽蓝谷的净利润亏损10.1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8.9亿元,其亏损还在进一步扩大。 当长安汽车发布一季度净利下滑超80%的消息时,长安汽车股价当日直接跌停,市值一天损失162亿元。 当企业增收不增利,日益激烈的价格战是主要原因。 长安汽车方面称,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在2024年一季度开展了“双05油电共战行动、A07真香焕新行动、购置税补贴继续享/亿元红包限时抢、增换购”等一系列促销行动,新增了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因产销规模增长和加大研发投入,公司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相比长安汽车的增收不增利,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则是面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上汽集团上述两个指标只是同比微降,而广汽集团则是同比两位数大幅下降。 从数据上看,广汽集团形势较为严峻。其一季度总交付量、总营收、净利润还是研发费用四个指标均出现下降。民生证券研报表示,广汽集团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是由于销售规模变化所导致的,利润端的同比下降主要受影响于合资企业投资收益下滑,以及销售及管理费用率提升。 上汽集团旗下各品牌表现分化较大。今年一季度,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呈明显的增长态势,而上汽通用和上汽乘用车则出现下滑,其中,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跌超4成。 长城汽车和赛力斯成为车市中异军突起的“黑马”。 2024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428.6亿元,同比增长47.6%;净利润为32.28亿元,同比增长1752.55%,创造了历史同期最佳财务表现。对于营收和利润方面的双增长,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原因是销售规模增长、销售结构优化以及单车收入提升。 赛力斯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第一季度其营收达265.61亿元,同比增长421.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45亿元,同比增长135.12%,实现扭亏为盈。至此,以问界为主要业务的赛力斯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02 这是一件很痛的事 价格战是一件很痛的事,而且这种痛苦的传导速度也非常快。 “很多客户对我们提出降价要求,我们一步步在谈判,甚至有的地方说,你不答应我们就不付款。”4月18日,博世中国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表示,因为客户的降价要求太高,也迫使博世不得不损失一些量。因为企业要保持良性循环,在新的技术领域不断投资一直走下去。“博世的态度很明确,为了确保利润目标,宁愿舍弃一部分市场份额。” 博世希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等努力来给主机厂更多降价空间,帮助车企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长期来看,这样的状况不应该持续太久。“人人都不赚钱,如何往前发展?这是一件很痛的事。”徐大全如是说。 价格战是同质化竞争的结果,为了打造差异化,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车企也是毫不吝啬,积极大手笔投入研发。所以,即便整个利润微薄,但车企再穷也不会穷研发。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超百亿。数据显示,比亚迪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249.44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归母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长10.62%,利润增速超越营收增速。其一季度研究及开发费用达106.11亿元,同比增长70.1%。 “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留下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在3月27日的财报沟通会上,王传福提及行业竞争时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年-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 在上述8家车企中,除了广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其他车企的研发投入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江淮汽车整体的颓势比较明显。 2024年第一季度,江淮汽车累计销量10.68万辆,同比下降5.52%,但营业总收入达到112.82亿元,同比增长4.61%,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28.72%。除了总营收,江淮汽车一季度交付量、净利润和研发投入三项指标均出现下降。 持续的卷会不会把整个行业卷坏?把供应商、合作伙伴卷没了? 面对这样的担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4北京车展沟通会上表示,在这个行业当中,零部件企业永远比整车企业活的好。例如,在某些零部件领域,利润丰厚实际上是因为竞争不够造成的。 与整车车企的惨淡业绩相反,比如福耀玻璃、赛轮轮胎、均胜电子等零部件企业一季度很多都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的情况。倘若你再更进一步会发现,那些在价格战中依然活得好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无一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的企业。 2024北京车展刚刚过去不久,最近一直在聚光灯下的雷军用“绝望”二字表达了自己参观完车展后的感受,因为同质化太严重了。 价格战还要继续吗?还将持续多久?谁将活到最后?这都在考验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这家中国新势力车企美股上市,大涨超30%!
原标题:这家中国车企美股上市,大涨超30%! 北京时间5月10日晚,极氪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ZK”。 因获超额认购,极氪扩大了IPO规模,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对应10份普通股),募资约4.41亿美元,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415万股ADS,募资约5.07亿美元。 本次发行的承销商主要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BofA Securities、中金公司等12家机构。 此前极氪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将发行1750万股ADS。同时,原有股东吉利汽车表示,将认购不超过3.2亿美元的ADS。宁德时代、Mobileye等投资者和股东也表示有兴趣参与认购。 如今获得超额认购,侧面验证了极氪的价值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认可。上市首日,极氪股价一路上涨,盘中一度涨幅超38%。截至美股收盘,极氪报收28.26美元/股,最新市值68.98亿美元(约合498亿元人民币)。 公开信息显示,极氪是吉利控股集团打造的高端纯电豪华品牌,公司2021年成立,共推出了极氪001、极氪X、极氪007和极氪009四款车型。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极氪第五款车型极氪MIX实现首发亮相。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极氪已累计交付车辆超24万台。今年4月,极氪交付16089台,同比增长99%,环比增长24%,再创历史新高。 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2022年、2023年,极氪总营业收入分别为65亿元、319亿元、517亿元。其营收构成主要来源于三块业务,包括整车销售、三电业务、研发及其他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孵化的新品牌,极氪刷新了新能源车企史上最快上市纪录,从2021年4月15日品牌发布到成功IPO仅历时37个月。 极氪纽交所上市现场,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新能源浪潮,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变局。37个月,极氪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从发布到IPO的最快纪录。在这背后,是我们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创业37年的积淀,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赛道的开创性探索。 安聪慧称,极氪将以上市为契机,进一步升级治理结构,实现全球合规、透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用户共创最极致体验的出行生活,为投资人带来稳定的长期价值。 据悉,极氪在美股上市后,极氪与Waymo合作定制的车型也即将进入美国出行市场。此前,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独家专访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时,他曾特别介绍过这款车。这款同时面向B端和C端市场的极氪MIX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将供给中国的消费者。 实际上,极氪在赴纽交所上市的过程中,公司也在加速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截至目前,极氪已进入菲律宾、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并逐步将对新加坡、港澳地区等主流右舵车市场开启交付。 欧洲市场方面,极氪已在瑞典、荷兰、德国开售;欧洲极氪中心店已在瑞典、荷兰正式开业,并已正式开启交付。计划到 2026 年覆盖西欧大部分核心国家。 此外,极氪也计划进入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预计今年年底将在50个国家开展销售业务。 安聪慧表示,极氪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品牌,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全球市场。汽车行业的特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球化、国际化的道路。 据了解,伴随极氪成功登陆纽交所,极氪也将开启全球化征程新篇章。此次IPO募集资金约45%将用于研发更先进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与扩大产品组合;约45%将用于销售、营销以及扩大服务与充电网络;约10%将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以支持业务运营。
“救火队员”朱晓彤,在特斯拉“大开杀戒”?
特斯拉的FSD入华还没影,上海超级工厂却在加速裁员。 据智哥了解,上周调任中国的朱晓彤疑似已经回到上海开始办公。而他目前的工作内容,似乎就是——裁员。 此前,马斯克宣布要在全球裁员20%以上。 外界盛传上海超级工厂将会是大头,可能波及上万名员工。 而朱晓彤本次奉命回国,第一个任务很大可能就是在上海超级工厂加速和加大裁员力度,展开字面意义上的“大开杀戒”。 在这新一轮的裁员中,似乎囊或了特斯拉所有职能部门,包括客户服务人员、工程师、生产线工人、物流团队、超充、培训,甚至上海的设计团队将会全部解散。 朱晓彤裁员动作雷厉风行,特斯拉赔偿也毫不含糊。 大部分此轮被裁的员工将获得N+ 3的补偿。据一些员工透露,他们从被叫到办公室,到办完离职手续只要5分钟。 而且,由于特斯拉“给得太多”,被辞退的员工也没有太多抱怨,甚至直呼特斯拉“良心企业”。 据智哥了解,即便是不满半年的离职人员,也可以获得0.5+N的补偿,大概4~5万元左右。 然而,这些员工虽然拿到了补偿,但就目前的行业形式,不太乐观。 如果是前两年从特斯拉离职,在出去其他车企工作还能有一定溢价,但现在真的不行了。 不过,被裁员工往后好不好,特斯拉可不关心。 在这波大裁员之后,特斯拉将回归到2021年之前的的扁平化模式。 彼时中国区的组织架构比较简单,没有太多职能部门,目的就是all in产能。 而随后两年,特斯拉进入了产能爆发和销量上升的黄金时期。 此番再次回归极简模式,目的就是要提高效率,将所有资源all in FSD在华落地。 众所周知,特斯拉今年的销量持续下滑。 根据乘联会在5月7日发布的数据,特斯拉中国在4月份的批发销量约为6.22万辆,同比下降近18%,环比下降超过30%。 在没有新车的前提下,特斯拉手上可打的牌也只剩下FSD入华了。 但问题是,目前FSD入华也不能保证“包治百病”。 从目前其他新势力的智驾表现来看,市场接受程度并不高。 特斯拉FSD入华就能立刻“大杀四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更何况,价格还很可能“死贵”。 国外FSD的一再调价,甚至打出免费试用等方案,本质上也是因为“卖不动”。 所以,此番朱晓彤在“大开杀戒”之后,要如何盘活整盘棋,将是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特斯拉裁员后续:多项制造创新暂停,4680电池目标缩水
高管们承担上一次冒险的代价,马斯克开始新的冒险。 文丨李梓楠 编辑丨程曼祺 黄俊杰 过去一个月,每到周日,特斯拉员工都在等一封关于自己命运的邮件。收到了,他下周一就不用上班;没收到,他继续工作,等下周日的邮件。4 月 15 日开启大裁员至今,已有超过 1.4 万人收到裁员邮件,离开特斯拉。 不过本周日开始,特斯拉 4680 电池部门和电池材料部门的员工不用等邮件了。我们独家获悉, 特斯拉为 4680 电池部门任命了新的负责人博纳·埃格尔斯顿(Bonne Eggleston),他随后召开部门全员会,宣布暂停裁员,但必须在年底完成降本目标——特斯拉自产的 4680 电池要比向松下、LG 新能源等供应商采购的同类电池便宜。 这与 2020 年 4680 电池发布时的目标已相距甚远。当时马斯克希望用新的结构和制造方式让电池成本降低一半,以此让特斯拉的车建立价格优势。 4680 电池部门新负责人埃格尔斯顿此前担任 4680 电池高级总监,负责电池制造工程。就任后,他直接向马斯克汇报,同时兼管电池材料部门。在新任命前,特斯拉电池材料部门已裁员一半,备受重视的 4680 电池部门则裁员超过 20%,只剩 800 人左右。 两位知情人士称,特斯拉高层在今年初就已提出 4680 部门的目标是让自产的电池比供应商更便宜。 电池部门管理人员当时被告知,如果年底还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可能会放弃 4680 项目。 我们还了解到,特斯拉在上周裁撤了美国车型设计团队超过 50% 的人员,工程、工厂软件等部门也还在裁员。 据媒体报道,整个特斯拉美国预计会在 6 月底之前再裁掉约 6000 人。 目标缩水后,4680 电池竞争力有限 此次裁员之前,特斯拉营收下滑,汽车销售毛利率跌至 2017 年以来最低点,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 8.5%,为 15 个季度以来首次。 特斯拉的困境与欧美电动车增速放缓、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有关,但核心原因是产品断代。过去几年,特斯拉执着于大幅改造汽车生产方式,追求用领先的技术大幅降本,这是马斯克引以为傲的 “制造能力”。他曾在 2022 年说,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制造能力。 4680 电池是特斯拉依靠技术降低制造成本的核心。2020 年,马斯克声称这款电池能降低电池 50% 的成本,前提是,特斯拉能攻克干法正极和负极工艺,正负极是电池成本最高的部件。 但截至今年 3 月,4680 电池的年产能只够装 6 万辆 Cybertruck,且成本远高于预期,特斯拉仍不能量产干法正极。 特斯拉现在选择认清事实,追求更简单的目标。今年初特斯拉管理层提出的明确考核标准是:到今年年底,特斯拉自产 4680 电池的成本要比 LG、松下等供应商的 4680 电池低。 数位 4680 电池工程师觉得这个目标可以完成。他们认为只要特斯拉不再执着自产干法正极,愿意从外部购买正极,集中精力提升产能、良率,摊薄成本,4680 电池项目大概率能在年底前达成降本任务。 特斯拉原三电负责人、4680 电池项目总负责人巴格里诺(Drew Baglino)的离职可能为执行上述策略扫清了障碍。 一位特斯拉工程师称,此前 4680 研发过程的一个分歧是,马斯克认为应该先做一款可用的电池再继续迭代,但巴格里诺坚持突破干法正极,而不是在过渡方案上优化制造效率。 接任巴格里诺的埃格尔斯顿 7 年前加入特斯拉,历任电池工程师和电池制造工程总监,此前在光伏制造业有十年工作经验。 接近该部门的工程师称,埃格尔斯顿接任后暂未对 4680 电池业务做出大调整,在今天的 4680 部门会议上,除了安抚大家电池部门裁员已暂告段落,他没有释放更多信息。 一些 4680 项目工程师担心,如果只达到这个 “简单版目标”,4680 电池的重要性会大打折扣。 在 4680 从 2020 年发布到 2023 年底开始量产的近 4 年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已把电池成本降低至 0.4 元人民币 /Wh。而即使今年底完成降本目标,综合多位工程师和行业人士信息,4680 电池的成本可能仍会在 0.8-1 元人民币 /Wh 区间,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的两倍,且这款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充电速度都弱于主流电池。 4680 电池短期内已无法成为特斯拉降本的 “关键武器”。马斯克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特斯拉会考虑买更多供应商的电池。 造车和造工厂的部门,处境更糟 4680 电池部门还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其他负责提升制造效率的部门处境更糟。 知情人士称,特斯拉上周裁掉了美国车型设计部门 50% 以上的人员,他们此前的任务包括设计 2.5 万美元的下一代平价车;负责优化流水线生产效率的工厂软件团队也大幅裁员。 特斯拉的一系列制造革新在裁员前后陷入停滞。 上周,特斯拉暂停了对更大的一体压铸车身的研发。本该在今年投产的特斯拉墨西哥下一代超级工厂,至今仍未动工建设。 4 月初,据媒体报道,特斯拉延后了原本的 2.5 万美元平价车计划。多位知情人士称,特斯拉接下来会推出另一款两厢版的小车,这款车只是在 Model Y 基础上做改进,通过减配的方式降本,而不再是从电池到车身工艺到流水线生产方式都有大幅变化的平价车。 综合目前的裁员和调整,马斯克暂时搁置了重塑制造方式的野心,特斯拉可能不会再执着于用更短时间造好一台车,转而更关注与制造不直接相关的智能驾驶系统。 “FSD V 12 让马斯克对自动驾驶信心大增,看到了战略变更的必要性。” 一位特斯拉员工说。 FSD(Full Self Drive,完全自动驾驶) v12 是特斯拉于今年 1 月发布的最新智能驾驶软件系统。马斯克在自己拥有的社交平台 X 上说,FSD v12 是 99% 的 “端到端” 系统,开车更像人。比如,当车辆右前方有人骑自行车时,v11 会执行一个较大的绕行路线,v12 则会像熟练的人类司机那样更轻巧、丝滑地绕过去。 媒体报道特斯拉暂停平价车计划的当天,马斯克在 X 上称,今年 8 月 8 日就会发布特斯拉无人出租车。 马斯克在之后的一季度财报会上还称,今年计划在自动驾驶业务上投入 100 亿美元。 后果交给多位高管,马斯克继续激进冒险 此次裁员带来的高层人事变化和动荡,也使特斯拉的管理权和决策权更向马斯克集中。 去年底之前,除马斯克外,特斯拉还有三位核心管理者,分别是 CFO 扎克·柯克霍恩(Zachary Kirkhorn)、三电系统高级副总裁巴格里诺和负责全球制造与欧美市场销售的高级副总裁朱晓彤。 不到半年后,三位核心高管只剩下朱晓彤。CFO 扎克·柯克霍恩于去年底离职,三电副总裁巴格里诺上个月离职。朱晓彤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也在今年 4 月改变:他重新担任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原本由他负责的欧美销售业务已由马斯克亲自接管。据媒体报道,4 月以前,朱晓彤有 25 名直系下属,但现在只有 10 位,且都在亚洲。 4 月底以来,特斯拉还有数位高管离职:人力资源高级总监艾丽·阿雷巴罗(Allie Arebalo)、新车项目主管丹尼尔·何(Daniel Ho)和产品发布主管里奇·奥托(rich Otto),投资者关系副总裁马丁·维查(Martin Viecha)也将于 6 月底离职。 朱晓彤主管的 Cybertruck 项目仍处在产能地狱中,巴格里诺主管的 4680 电池延期两年才小规模量产。这两位高管的工作调整和离职,直接原因似乎是他们分管的业务出现了问题。 但这一系列困境的根源绕不开特斯拉的最终决策者,CEO 马斯克。按照《马斯克传》的记录,是他力排众议,让特斯拉去做不锈钢车身的 Cybertruck。Cybertruck 不锈钢工艺难题导致产品延期 3 年,至今产能只有目标的一半。半个月前因油门踏板存在安全隐患,特斯拉召回了 3800 辆 Cybertruck。特斯拉长期坚持 “硬核文化”,同样的部门往往只有竞争对手几分之一的人手,无法多线并行,导致特斯拉至今还在用 8 年前发布的 Model 3 和 6 年前发布的 Model Y 苦苦支撑。 和 2018 年产能地狱时被裁的员工一样,近期离职的高管和被裁的员工也是在为马斯克的激进决策买单。 马斯克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特斯拉一度备受质疑、濒临破产,他也曾陷入抑郁。但只要危机最终能够被解决,马斯克就能收获最大的回报,财富与名望跟着一次次放大。他在 2021 年成为世界首富,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一次次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马斯克不断挑战权威,给出大方向,或者目标,让工程师和供应商解决大量细节。但这不妨碍他自豪地宣称自己 “可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懂制造的人”。 现代科技公司早已铸成鼓励管理者,特别是创始人冒险获取增长的风险、回报机制。马斯克这样热衷大冒险的创始人在这种机制的帮助下,一次次冒险成功,再押下更大的赌注。 现在,这个 “最懂制造的人” 的新雄心是做出最先进的 AI 和智能驾驶系统,一举跃过电动车价格战,打败所有对手。他为此不惜暂停多个长期投入的制造创新项目,包括被市场期待已久的 2.5 万美元下一代平价车。特斯拉又开始了新一次的 All in 式冒险。
违规开展股票质押业务等“五宗罪”,中原证券连收8张罚单
4月26日,河南证监局对当地券商中原证券(601375.SH)开出8张罚单,直指业务管理、合规风控问题。 同日,中原证券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营收情况,报告期内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38.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85.53%。 河南证监局指出,中原证券存在合规风控缺位,违规开展股票质押业务、债券销售业务,公司员工兼职管理、廉洁管理不到位等5大问题。 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上,未制定母子公司统一授信管理制度,未对个别重大投资项目风险进行审慎评估。对境外子公司、另类子公司合规风险管控不到位,未有效强化合规风险管理。 在开展股票质押业务时,风险管理不审慎、内控管理不到位。作为承销商,中原证券通过股票质押业务向参与认购债券的投资者提供财务资助。 在健全合规风控制度前实质开展债券销售业务,收取发行人票面利息补差费用,为他人规避监管提供便利。未严格落实金融资产重分类内控要求。 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兼职管理不到位,员工投资行为管控存在薄弱环节,防范员工代客理财行为管控机制不完善。廉洁从业事前管控不到位,个别岗位人员发生廉洁从业风险事件。 根据相关规定,河南证监局决定对中原证券实施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要求其自收到该决定书6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上述业务出现违规,直属领导难脱责。在对中原证券业务违规进行监管的同时,7名业务负责人、高层领导也受到了河南证监局的处罚。 2023年年报显示,中原证券境外子公司有8家,分别是中州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州国际证券、中州国际期货、中州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州国际融资有限公司、中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州国际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Wending Zhongyuan Company Limited公司。 境外业务营收-0.32亿元,增加0.49亿元。 中原证券通过子公司中州蓝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州蓝海)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截至2023年底,中州蓝海总资产为27.42亿元,净资产27.3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722.94万元,净利润-9802.16万元。 3月1日,中原证券因组织架构规范不合理收到河南证监局的罚单。 据披露,中原证券2020年违反规定由子公司中州蓝海协议收购中原小贷5%股权;并且,截至目前仍通过中州蓝海持有中原小贷39%股权,未按监管要求规范到位。另外,中原证券私募子公司整改不彻底不到位。 以上情形反映出中原证券合规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完善。河南证监局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要求中原证券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内部问责,并及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来源:界面新闻
两位高管遭免职、关闭部分尾部门店,永辉超市三年亏逾80亿元
永辉超市(601933.SH)2023年年报姗姗而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仍然录得亏损,这已是连续亏损的第三年,不过好在亏损额在逐年减少中。与此同时,公司高层方面近期也出现了一些调动,三位副总裁辞去职务,一位因“身体原因”,一位因“无法胜任”,一位因“个人原因”,另外董秘和财务总监的位置有换人,“无法胜任”的这位高管,任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工龄接近15年。 为了盘活资产,永辉超市近期也在不断出售资产,前期兜售过红旗连锁(002697.SZ)的股权,以及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商管)的股份,而这一次又打算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股权转让,回笼资金数亿元。 连亏3年 根据4月27日披露,永辉超市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86.42亿元,同比下滑了12.71%,净利润为-13.29亿元,亏损额较2022年有所减少。2022年永辉超市亏了27.63亿元,2021年亏了39.44亿元,算起来,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公司表示此次不进行分配利润,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和其他形式的分配。 对于2023年营业收入的下滑,永辉超市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公司近年来持续对门店进行调整,主动关闭了持续亏损的门店,另外一方面2023年国民经济持续逐步恢复中,实体零售行业整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都有所下滑的情况下,门店收入也出现下滑的情况。对于业绩亏损,永辉超市表示一则收入下降毛利额下降,二则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4.36亿元,三来对集团长期亏损及准备闭店门店的资产及销售网络计提减值0.87亿元。 据悉,永辉超市在2023年实现新开门店12家,关闭门店45家,新签约门店10家。截至2023年12月31日,超市业务已进入全国29个省市,门店共计1000家。看来,为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关闭部分尾部门店是永辉超市降本增效的办法之一。 2023年永辉超市线上业务营业收入161亿元,占比20.5%。“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2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83.8亿元,日均单量30.7万单,月平均复购率为50%。报告期内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已覆盖91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77亿元,同比增长8.15%,日均单量20.8万单。其中自营平台——“永辉生活”APP注册会员数已突破1.15亿户,同比增长13.86%。 于2024年,永辉超市表示,将继续聚焦主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创新加工餐饮场景。 来源:公告 至于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永辉超市营业收入216.65亿元,同比下滑8.98%,净利润7.36亿元,同比增长了4.57%。一季度公司新开3家门店,新签约2家超市门店。3月末的股东总户数为20.15万。 人事变动 伴随着定期报告的输出,永辉超市也有人事方面的变动。 据悉,4月25日,公司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免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 因公司正处转型时期,经综合评估,公司副总裁吴光旺的能力无法胜任副总裁职务,提请免去副总裁职务;公司副总裁林建华因身体原因,经双方协商,提请免去副总裁职务,公司另有任用;经公司董事会审议后,认为上述人员已不再适合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同意免去上述人员的公司副总裁职务。 来源:公告 而在此前的2月20日,永辉超市公告称副总裁彭华生提交书面辞职报,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后不在上市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2月7日公告,永辉超市收到监事、监事会主席熊厚富的辞任函,因工作原因向公司监事会辞去监事及监事会主席一职,辞职后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随即公司董秘吴乐峰提交辞任申请,因工作调动申请辞去董秘一职,辞任后经公司第五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补充提名为第五届监事会监事候选人。 1月3日永辉超市公告,财务总监黄明月因工作调动提交辞任申请,申请辞去财务总监一职,辞任后担任公司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人一职。公司另聘了吴凯之为公司财务总监。 来源:公告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2010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就可以看到吴光旺和彭华生的名字,吴光旺是永辉超市的职工监事,最早2009年8月就担任监事兼信息总监,也历任永辉集团信息部经理、总监,在2008年时还被评为中国零售业优秀CIO。吴光旺和彭华生也均与股东福建汇银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汇银)有关,其中吴光旺为福建汇银监事和股东,彭华生为福建汇银法人和股东,福建汇银则是永辉超市发起人之一,发行前持股比例6.62%。后续随着福建汇银的减持,已从永辉超市股东名单中消失。 盘活资产 熟悉永辉超市的投资者应该会留意到,公司也在着意修剪旁支,以聚焦主业。 4月27日公司表示,上海派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派慧科技)拟向永辉超市现金购买公司持有的永辉云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金科技)65%的股权,转让价格为3.36亿元(预估),该交易完成后,永辉超市仍持有云金科技35%的股权,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此交易公司表示目的是为了盘活资产,符合公司缩小投资规模的战略。永辉超市表示,交易所得的对价资金将用于公司日常运营。 据悉,派慧科技成立于2018年4月28日,2023年营业收入125.47亿元,净利润23.41亿元。而云金科技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公司的法人正是上述的吴光旺。云金科技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46亿元和123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9223万元和-2106万元。需要指出的是,永辉超市近12个月累计向云金科技及其子公司提供借款金额8.9亿元,结息1031.94万元,以上借款本金于公告日前均已归还,利息已结清。公司对云金科技其子公司未提供过任何担保。 除此外,2023年12月永辉超市还计划向向大连御锦贸易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3.89亿股万达商管股份,占万达商管总股本的1.43%,标的股份所对应的转让价格为45.3亿元。根据相关协议,交易资金由大连御锦分八期支付。4月19日公告,永辉超市截至4月8日收到首期转让价款3亿元,收到第二期3.91亿元。 同样是在2023年12月,永辉超市决定,将持有的红旗连锁1.36亿股转让给四川商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占红旗连锁总股本的10%,以5.88元/股来算,转让总价为8亿元,交易完成后,永辉超市仍然持股红旗连锁11%。该交易目的同样是盘活公司资产,符合公司缩小投资规模战略。截至4月26日收盘,红旗连锁股价为5.38元/股。 来源:界面新闻
城商行理财子业绩“冰火两重天”,杭银理财最能赚钱
4月即将结束,上市银行的年报季也进入尾声。 在国有银行和头部股份行发布2023年年报后,近期多家股份行和城(农)商行也完成了年报的披露,其旗下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情况随之公开。 截止4月26日,从理财规模来看,城(农)商行理财子虽然与大部分股份行和国有行理财子相比仍有差距,但是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城(农)商行理财子中,多家都在2023年取得了规模上的突破。 城(农)商行中,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和青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在2023年都实现了正增长。 其中苏银理财凭借同比上升18.73%、达到5200亿元的的理财规模成为了城商行理财子规模的top1。宁银理财紧随其后,理财规模为402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恒丰理财同比增长超50%,2023年底,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达到1104亿元,较年初增加369亿元的。 与此同时,2023年多数城(农)商行理财子的净利润则经历了缩水。 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城(农)商行理财子中,只有北银理财因开业时间处于2022年年底,故数据上看实现了较大净利润增长,其余城(农)商行2023年净利润的同比变化都为负值。其中渝农商理财和上银理财的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超50%。除了青银理财的净利润降幅为13.33%,其余城(农)商行理财子的净利润降幅都在20%以上。 杭银理财2023年的盈利能力最强,虽然相对2022年有所下滑,但2023年还是实现了8.83亿元的净利润,位于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城(农)商行理财子中的首位。 部分理财公司还披露了代销数据,整体来看理财公司的代销机构数量和理财规模呈正相关。 作为已披露数据的城商行中规模最大的理财子,苏银理财已与100 余家代销机构签订代理销售合作协议。 南银理财和杭银理财的渠道建设也取得了不俗成绩,2023年南银理财行外代销机构已落地业务合作93 家,理财客群覆盖全国主要省份。杭银理财期末代销规模较上年末增长 75.42%,代销客户签约数较上年末增长 112.57%。 理财产品主题的丰富和产品体系的完善也是城(农)商行银行理财子2023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特色主题理财的创设上,城商行有所进展,与国有行理财子不同,城商行理财子的理财产品主题突出了“地区特色”:如渝农商理财结合区域特色和国家战略创设了乡村振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西部陆海新通道 、江渝传承等多个特色品牌。宁银理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推进产品策略布局多元化,实现沪港深、智能制造、国企红利等主题策略产品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投研能力成为了各理财子关注的核心能力之一,多家银行理财都在2023年加强了投研能力建设。 杭银理财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积极调整资产组合久期,抢抓波段交易机会,进一步加大低波动资产获取,为投资组合贡献稳定收益及现金流。苏银理财注重优化投资研究与资产管理的循环路径,根据大类资产轮动、市场风格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推动策略研发与应用的敏捷转型。上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也将“投研”作为关键词写入母行年报。 来源:界面新闻
被AI吓到的苹果:Siri将迎来“脑移植”,它在怕什么?
苹果将大幅改进Siri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年初的时候,苹果公司的顶级软件高管们决定,需要对公司的虚拟助手Siri进行一次“脑移植”。 苹果高管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和约翰·詹纳安德里亚(John Giannandrea)此前花了数周时间测试OpenAI的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然后做出了这一决定。两名熟悉该公司工作的人士说,ChatGPT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写诗、编写计算机代码以及回答复杂的问题,这让Siri看起来很过时。 自从2011年推出以来,Siri一直是每部iPhone手机的默认虚拟助手。但是,这些年来,它的功能一直仅限于简单的语音命令,无法与用户进行会话式交流,而且还常常误解问题。相比之下,ChatGPT知道用户是否询问过旧金山的天气,然后提供纽约的天气情况,很贴心。 苹果意识到,新的AI技术已经超越了Siri,促使这家科技巨头启动了十多年来最大重组。为了在科技行业的AI竞赛中追赶上来,苹果把生成式AI列为了支柱项目(tent pole,电影业指大制作)。这是苹果内部的一个特殊标签,用来组织员工参与十年一次的项目。 Siri大改进 知情人士称,苹果预计将在6月10日开幕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展示他们的AI研究成果。届时,苹果将发布改进后的Siri,能够会话,多才多艺。Siri的底层技术将包括一个新的生成式AI系统,它将允许Siri聊天,而不是一次回答一个问题。 Siri有些过时了 Siri的升级为苹果在各项业务中全面拥抱生成式AI打响了第一枪。苹果还增加了今年新iPhone的内存,以支持新的Siri功能。该公司还讨论了从谷歌、OpenAI以及Cohere等几家公司取得AI模型的许可问题,这些模型能够补充苹果的AI功能,驱动着这些公司的聊天机器人。 截至发稿,苹果发言人不予置评。 担惊受怕 据两名熟悉苹果领导层想法的人士透露,苹果高管担心新的AI技术会威胁到该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因为它有可能取代iOS成为主要操作系统。这项新技术还可以创建一个被称为“代理”的AI应用生态系统,它可以呼叫Uber打车或安排日程,从而削弱苹果的App Store,后者的年销售额约为240亿美元。 苹果还担心,如果不能开发自己的AI系统,iPhone与其他技术相比可能会成为一个“傻瓜产品”。虽然目前不清楚有多少人经常使用Siri,但iPhone目前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85%,销售额超过2000亿美元。 AI代理会削弱苹果App Store 这种紧迫感促使苹果决定取消另一个大押注:投入10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发项目,并重新分配数百名工程师从事AI研究。 知情人士称,苹果还在研究开发由iPhone和Mac处理器驱动的服务器。这样做可以帮助苹果节省资金,并在处理云计算、苹果设备上流程的工具之间建立一致性。 苹果没有发布聊天机器人,与ChatGPT直接竞争,而是专注于让Siri更好地处理它已经能够完成的任务,包括设置计时器、创建日程预约和向购物清单中添加物品。它还将能够总结短信内容。 苹果计划将改进后的Siri标榜为比竞争对手的AI服务更加私密的一项产品,因为它将在iPhone上处理请求,而不是在数据中心远程处理。这一策略也将为苹果节省资金。由于云计算成本高昂,ChatGPT每生成大约1000个单词,OpenAI就要花费12美分左右。 但是,苹果依赖iPhone内置的更小型AI系统,而不是依托数据中心的大型AI系统,也面临着风险。研究发现,较小的AI系统比较大的系统更容易出错,也就是所谓的幻觉。 “Siri的愿景一直是拥有一个能够理解语言和上下文的对话界面,但这是一个难题,”Siri联合创始人汤姆·格鲁伯(Tom Gruber)表示,他在苹果工作到2018年,“现在技术已经改变,应该有可能做得更好。只要不是一刀切地回答任何问题,他们就应该能够避免麻烦。” 未利用好优势 苹果在AI竞赛中拥有几个优势,包括全球有超过20亿部活跃设备,苹果可以在这些设备上推出AI产品。它还拥有一支在业界领先的半导体团队,该团队一直在开发能够为面部识别等AI任务提供动力的复杂芯片。 但是过去十年里,苹果一直无法制定出一项全面的AI战略。Siri自推出以来也没有取得重大进步,这项虚拟助手的挣扎削弱了该公司HomePod智能音箱的吸引力,因为它不能始终如一地执行简单的任务,比如完成歌曲请求。 约翰·伯基(John Burkey)曾从事Siri开发两年时间,后来创建了一个生成式AI平台Brighten.ai。他表示,Siri团队未能获得苹果内部其他团队所获得的那种关注和资源。苹果的软件、硬件等部门彼此独立运作,共享的信息有限,但AI需要融入到产品中才能取得成功。 “它没有印刻到苹果的DNA中,”伯基说,“这是一个盲点。” 人才流失 苹果还难以招募和留住领先的AI研究人员。这些年来,它收购了由AI领域领导者领导的AI公司,但是这些领导者都在几年后离开了。 他们离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中一个因素是苹果的保密政策。与谷歌、Meta和微软相比,该公司发表的AI研究论文要少得多,而且不像竞争对手那样参加各种会议。 “研究科学家会问:我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我能回到学术界吗?我能不能去研究机构,去一些能让我更加公开工作的地方?”著名AI研究员鲁斯兰·萨拉赫丁诺夫(Ruslan Salakhutdinov)表示,他在2020年离开苹果,回到卡内基梅隆大学。 最近几个月,苹果发表的AI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一些著名的AI研究人员对这些论文的价值提出了质疑,称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有意义工作的印象,而不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苹果实习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I博士生傅祖瑞(tsui - jui Fu,音译)撰写了苹果最近的一篇AI论文。去年夏天,他开发了一个用书面命令编辑照片的系统,不需要使用Photoshop。他说,苹果支持这个项目,为他提供了必要的GPU来训练系统,但他没有与开发苹果产品的AI团队进行任何互动。 虽然他曾面试过Adobe和英伟达的全职工作,但他计划毕业后回到苹果,因为他认为自己在这里产生更大影响。 “苹果的AI产品和研究正在起步,但其他大多数公司的AI产品都非常成熟,”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苹果,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领导一个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团队的一员。”(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公司收入增长未转化为更高薪酬 谷歌员工责问高管
谷歌员工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继谷歌在上个月公布了强劲的季度财报后,公司高管们却面临着来自员工的严峻拷问。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 (CNBC) 报道,谷歌员工想知道为什么收入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更高的薪酬,也没有结束公司的一些节约成本措施。 今年4月,Alphabet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财报的各项数据都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推动股价飙升。该公司报告收入同比增长约15%,并派发了每股20美分的首次股息。 然而,这个消息并没有让所有的谷歌员工感到满意,据谷歌公司内部论坛上发表的评论称,有内部员工认为谷歌目前“士气大幅下降,不信任加剧,领导层与员工之间脱节”。还有人则提到尽管“公司业绩出色,盈利创纪录”,但谷歌员工为何没有获得“有意义的薪酬增长”。 谷歌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回应了员工的一些评论。报告称,她表示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投资于增长”,并指出“收入的增长速度应该快于支出的增长”。 早在去年,谷歌一直面对着来自员工的批评。该公司在2023年裁员约 12000人,并从2024年开始,核心工程和硬件团队又裁员数千人。 轮流裁员激怒了员工,一些人猛烈抨击领导层。在今年一月份的一轮裁员之后,一些谷歌员工组织了抗议活动抨击领导层。 据CNBC报道,在全体员工大会上,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 (Sundar Pichai)告诉员工,公司在疫情期间雇佣了太多员工,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进行方向修正”。(作者/周文浩)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这一次,余承东没有选择
作者|陶然 编辑|魏晓 最近半个月,余承东沉默得有些反常。 照理说,北京车展流量泼天,华为这张大嘴无论正说反说,分一杯羹都应当是轻而易举。 但从开幕到闭幕,除了在微博时不时推两条品宣之外,余承东似乎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或者朋友圈之类的私人领域发声。 群众喜闻乐见的、来自余大嘴的锐评,没了。 但互联网依旧紧盯着老余——五一假期,余承东活跃在热搜里。 一号当天一早,#余承东卸任华为终端BG CEO#的话题被顶上微博前排,消息称华为内部于4月30日下午发布人事调整文件,宣布余承东将卸任华为终端BG CEO一职,仍保留终端BG董事长职位。终端BG CEO一职则由原华为终端BG 首席运营官何刚接任。 紧接着,下一个相关话题就是事件后续,报道称余承东职位调整“是华为内部的正常管理任命”,“目的是让余承东有更多的精力为消费者打造精品”。 目前公开的结果,除了华为官网的管理层信息更替之外,有且只有余承东的个人微博简介变了title,由终端BG CEO改为终端BG董事长。 不过,考虑到这是余承东,这是华为,三个字符的更替已经足够让圈内众说纷纭:老余这是升职了还是降职了?华为这是夺权了还是放权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年中的余承东,和此前数次一样,又站在了华为转折的分叉路口。 但这一次,余承东似乎没有太多选择。 “遥遥领先”,以后听不到了? 余承东是华为终端,尤其手机业务的功臣。 终端BG CEO这个位置,从2011年上任开始,老余已经坐了将近13年。 彼时,苹果全球手机销量高达4000万台,诺基亚在中国还有着2000万的全年销量,小米M1开放购买三个小时内就卖出了10万台,年销量也接近千万级别。而华为当时一整年的销量,是大约300万。 余承东迎来了接任终端BG CEO后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华为的手机,要怎么做? 学小米似乎不太行:荣耀品牌在小米手机发布后紧跟着亮相,但性价比、芯片和内存等硬伤,让初代荣耀没能真正撼动小米,不久便石沉大海。 参考iPhone做高端,更是一场豪赌:高端意味着高投入,尤其还是在当年市场压根不怎么认华为的前提下。 过程跌跌撞撞,好在余承东算是第一次赌赢了:经历过AscendP1、P2的市场反应平平后,跳号诞生的P6凭借超越iPhone 5s的极致轻薄为华为带来了400万台以上的销量,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杀出一片天;Mate 1和Mate 2以大屏+长续航的配置收获了第一批系列忠实粉丝后,同样跳跃式编号命名的Mate 7给苹果三星第一次带来了大屏+长续航+指纹+性价比的多维震撼,在高端市场真正意义上站稳了前排。 时间线来到2019:这一年,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2.4亿台,紧随三星之后,超越苹果位居世界第二。 也是在这一年,华为开始遭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极限施压:这一次的转折不是选择,而是华为终端团队突然之间没了选择——只能坚守、自救求生。 转年,余承东站在开发者大会上掷地有声: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但直到2023下半年携Mate 60亮相,市场方才迎回了老余和华为的锋芒: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统计显示,Mate 60系列在短短六个星期内销售量就超过了160万台;今年一季度,IDC和Canalys两家机构的统计数据均证实,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手机市场第一。 华为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国内市场:在和苹果春季发布会同天的5月7日,华为在迪拜也召开了产品发布会,新款MatePad平板、MateBook笔记本、Watch Fit 3手表、Free Buds耳机等产品于海外高调亮相。 是否算得上是硬刚苹果,没法断定。反正选的这个日期,好巧不巧就是同一天。再往前,小米14 Ultra发布会,华为在同一天也发布了自家的小折叠屏。 前几天,美国商务部证实已经吊销了一批出口许可证,市面上大部分消息都指向英特尔和高通这两家曾获得特别授权、允许向华为销售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芯片的科技公司。 网传华为海思半导体董事长何庭波,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事出之后对内发布了《致战友们的一封信》,提出"塔山会战”、针对PC端芯片转正备胎计划。知情人士很快辟谣了这个消息,称“这几年华为受住了严峻考验,经营逐步回归常态,旗舰产品按节奏推出,不太可能以类似方式进行内部动员。” 对比2019年前后的悲壮,这句轻描淡写的“不太可能”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底气:尽管出手,我们不慌。 从回归到站稳,华为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卸任终端BG CEO,理解为高层研判“此后手机业务没必要非得让余承东高强度参与”,也并无不合理之处:确实领先,就不用总喊遥遥领先了。 毕竟,老余肩上还有另一个比较新,也比较重的担子:车。 流传的那句“有更多精力为消费者打造精品”,更多指向的应该是鸿蒙智行。 感到压力的车BU 对比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车圈有几个明显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华为不再是唯一的顶流了。 比如,近段时间,黑红有理想,真红有小米。 问界依然卖的很好,智界折腾一通之后也比去年有起色,但华为需要面对的一个转变是,2023年,它是突然杀出的挑战者,后来居上干翻老师傅。但在今年,华为的身份,大概率已经换成了守江山的人。 2024开年第一周,问界汽车凭借0.59万的周销量首次超越霸榜许久的理想汽车,成功问鼎当周新势力销冠。 此后三个月,问界分别以32973辆比31165辆、21142辆比20251辆和31727辆比28984辆的数据连续力压理想。整个季度,问界的总销量为85842辆,而理想总销量为80400辆。 对比一年前的Q1,当时的问界三个月内仅卖出了11659辆车,而理想的数字则是52584辆。 但在四月,王座暂时易位,理想汽车重新成为了新势力品牌的月度销冠。 当然,现在的华为,手中不止问界一张牌:北京车展上,华为一众“智选车”品牌以“鸿蒙智行”的商标合并在同一展台亮相,其中既包括已被外界熟知的问界和智界,也有华为与北汽合作推出的享界品牌首款产品、定位豪华旗舰轿车的享界S9。 而其与江淮合作的智选车品牌“傲界”,据称也有轿车、SUV 和 MPV 三大品类预计在今年Q4推出首款车。 在鸿蒙智行的官微上,其4月新势力销量榜单的统计口径与理想官微并不相同,是将问界和智界两个品牌合并统计,并最终得出了鸿蒙智行为4月销冠的结论。 豪华行政轿车这一组别,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BBA的主场,享界S9的出现则意味着华为官宣进场。目前的整体状况是,鸿蒙智行已经覆盖了SUV(问界M系列)、高性能轿车(智界S7)和豪华旗舰轿车(享界S9),但这三个组别又分别有着像理想、小米/极氪和部分传统豪车品牌的强大对手。 华为或者说鸿蒙智行的优势在于似乎已经没什么短板,至于长板日后究竟会有多长,还得看同行的给出什么样的“衬托”。 此番加码车BU的余承东,不知将会给车圈带来怎样的变化。
长安加速投靠华为
作者 | 塞尔达 汽车央企“会师”华为,正在提速。 5月6日晚间,长安汽车公告投资华为车BU公司的最新进展。 公告显示,长安汽车已完成交易项目涉及的财务、法务、业务和技术尽职调查,双方正在就交易关键条款进一步协商。公司预计不晚于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长安汽车近年加速新能源转型。2021年,长安汽车成立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宁德时代投资,并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华为车BU”)达成深度合作,有意仿照造车新势力,将阿维塔打造成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但近两年合计亏损约60亿元的阿维塔销售情况一直难有起色,今年一季度累计交付只有1.45万辆,只完成了公司全年目标的14.5%。新能源车发展不顺也让长安汽车业绩承压,今年一季度,其扣非净利润暴跌9成。 新能源车赛道下一阶段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智驾技术,华为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自然成为了长安在逆境下急需拥抱的大腿。 除了长安与华为深度绑定,东风、一汽都在加紧与华为结盟,这也意味着最抗拒“出卖灵魂”的央企也开始倒向华为。 不过,一向在合作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华为,与三大汽车央企的联盟,必然会产生话语权的博弈,更为现实的问题是,联盟造车一旦出了事故,责任到底是谁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长安急需靠山 这笔无论对于长安汽车,还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投资,始于去年末。 2023年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 彼时,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的新公司,注入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并开放外部融资。长安汽车计划入股这家新公司,成为“天使轮投资人”。 合作公告称,华为智能部件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与智能车灯等。接近华为的人士向媒体确认,这家新公司主要资产和团队来自华为车BU。 2024年1月16日,华为注册了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即为长安汽车的投资标的。自合肥政府投资蔚来后,新能源车企常常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而这一次就有说法称,长安汽车投资车BU得到重庆市政府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初华为车BU独立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传闻名单中,央企阵容除了长安汽车,还有一汽和东风两个重量级企业。 根据市场消息,一汽集团有意投资,但希望全资收购华为车BU,华为并不同意,此后双方没有更深一步接触;东风集团也曾接触华为车BU,目前已有品牌和技术层面深度合作,但入股事宜还没有明确进展。 相比之下,已完成尽调并设下最后日期的长安汽车,和华为的合作明显要推进得更快。这可能与长安汽车的业绩和新能源车发展不顺有关。 2024年一季度,长安汽车扣非净利润仅为1.1亿元,同比暴跌超9成。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阿维塔2024年将挑战10万辆的销量目标。但前段时间长安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3月阿维塔交付5016台,一季度累计交付1.45万辆。这意味着,阿维塔一季度仅完成了目标的14.5%,并不理想。 销售承压令阿维塔难以扭亏。2022-2023年,阿维塔净利润分别为-20.15亿元和-36.93亿元,两年累计亏损57.08亿元。 更严重的是,3月份后,国家宣布将对央企在新能源车方面单独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对于长安汽车来说,这带来了业绩之外的另一种压力。在业绩和政策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长安汽车必须加快与华为这种巨头结盟的步伐。 2024年4月19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年业绩会上称,投资华为车BU独立公司进展要依照上市公司规定披露,长安汽车和华为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甚至包括人才培养,他本人还参加了华为的轮训。 朱华荣强调,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是坚定的,之前和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高端品牌阿维塔就是基于这种考量。他判断,到2027年,在长安汽车新车中,具备辅助智能驾驶功能的产品占比将超过八成。朱华荣没有明确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在长安汽车产品中的应用占比。 央企加速转型 长安汽车的动作,是央企加速新能源转型的体现。 3月5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宣布,国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国资委将为三家汽车央企“松绑”,对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 这三家汽车央企分别是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 张玉卓同时还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投入居高不下,国企顾虑当期利润考核,很难全速推进。政策调整旨在破除障碍,未来考核重点将转向企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方面。 政策的背景,是汽车央企在新能源转型上已经慢了一步。 2023年,东风集团、长安汽车和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为21.6%、18.8%和7.1%;同期,国内市场平均水平达到31.6%。 行业普遍预计,到2025-2026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将越过50%关口,新能源汽车将是消费者购车主流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指出,汽车央企若不能抓紧时间迎头赶上,未来销量可能会急剧下滑。 市场公认,新能源车赛道未来的竞争焦点在智能化。 2023年以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的市场价值逐渐显现。以华为合作品牌问界新车型M7为例,消费者选购高阶智驾版的比例超过一半,远超华为预期。 显然,对于在新能源车转型中已经慢了一步的汽车央企来说,要想追上特斯拉、比亚迪和新势力们,智驾是必选项。 不过,智驾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人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软件类人才的薪酬水平比其他技术工作高出一大截,央企很难满足要求。一家汽车央企董事长的年薪只有几十万元,甚至不及民营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员。 除了人才激励,内部管理也成为阻碍因素。一名央企技术人士举例称,央企机制僵化,软件院的人即使熬夜写了代码,早上也需要按时打卡,给他们较高的薪酬还会招致其他部门不满。 对于以稳为先的央企来说,短期内对此作出大幅改变并不现实。在业绩和政策考核的压力下,寻找外部盟友远比自己慢慢发展起来更现实。 在中国智驾领域,华为是毫无争议的头部企业,自然成为了央企结盟的抢手对象。据相关媒体报道,除了走得最快的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也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车BU”事宜,预计到今年6月会有初步结论。 三大汽车央企集体“会师”华为,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结盟背后的博弈 央企和华为结盟是大趋势,但双方背后依然存在不少博弈。 这要由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模式说起。 华为汽车合作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智选车”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和普通的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和HI是两种深度合作模式,除了零部件销售,华为还会通过软件收费、技术授权或者销售车辆获得额外分成收入。 在HI模式下,车企使用华为软硬件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尤其是自动驾驶系统,车辆尾部带有“HI”标识,华为还希望在后期软件收入中分成。智选车模式更进一步,华为还会参与产品定义研发、设计,车辆在华为手机终端网络中销售。智选车模式被外界评价是“无限接近造车”。 从目前情况来看,华为HI模式的进展不如智选车。这是因为,智选车模式有华为品牌背书,消费者容易将其等同为“华为汽车”,吸引大量华为手机粉丝。同时,智选车产品在华为数百家店面销售,一般车企很难迅速建立起如此规模的销售渠道。 此外,华为深度参与产品设计和定义,也容易发挥其智能化强项。例如HI模式合作方和问界都使用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但问界从系统到人机交互界面全部都由华为开发,HI合作方则由车企自己开发。从体验效果看,问界智能座舱系统更加流畅。 不过,智选车模式优势虽大,但一直被诟病“出卖灵魂”,央企更愿意选择HI模式,希望话语权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初,在长安汽车举办的2024年全球伙伴大会上,朱华荣就公开吐槽华为智选车模式。他称,长安阿维塔不选择华为智选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的根本利益,如果一个合作模式不利于明确责任归属,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环节)你负责,然后是你在做,那个(环节)是我负责,你也在做,这里面是有很多的角色可能混乱,长远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会伤害到广大的用户最终的利益。” 但在政策以及业绩压力下,央企对于是否出卖灵魂也开始挣扎了。 此前,东风岚图、东风猛士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虽然均未透露合作模式,但是外界广泛认为是华为HI模式。不过,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表示,东风汽车不会放弃品牌走智选车路线,与华为车BU是技术合作,但并非传统意义的HI模式。 东风这番表态,似乎也代表着央企态度的微妙变化。在国资委喊话之后,再加上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实现销量暴增股价暴涨,央企也不得不考虑深度借助华为的力量完成国资委提出的技术、市占率等要求。 而央企和华为关于话语权的博弈,恐怕在双方结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造车联盟的隐忧 在央企和华为博弈过程中,一场车祸让这种“联盟造车”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月26日,一辆问界M7在山西运城追尾一辆停在快速车道上的洒水车,车内驾驶员和两名乘客身亡,其中包括一名两岁的儿童。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碰撞发生后车辆前部起火,还有热心人士努力砸窗试图开门救援。 车主家属随后发声提出多个事故疑点,强调问界M7宣传的自动紧急刹车功能没有发挥作用、气囊没有打开、车门没有在碰撞后自动解锁。问界M7上市时,华为将AEB作为主动安全技术亮点重点宣传。 问界品牌属于华为,AITO品牌属于赛力斯,消费者并不了解其中差异,一般以问界品牌称呼。问界有M5、M7和M9三款车型在售,这些新车上市发布会都由华为主导。 4月28日,赛力斯旗下AITO汽车发出声明称,该车辆发生事故时,车速为115公里/小时,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特性均正常。AITO汽车披露这款车型为M7 Plus。 从官网发布的车辆配置表看,M7 Plus没有搭载华为智驾系统。这意味着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驾驶员控制状态。华为在一份原定发布又迅速撤回的声明中指称,事故车辆M7 Plus搭载的是博世智驾系统,事发时车速超过了AEB工作范围,因此AEB没有启动发挥作用。 博世被迫在4月29日公开回应称,事故车辆搭载的不是博世智驾系统(含AEB)。有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称,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公开回应来自整车品牌方的质疑,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这起车祸考验着华为和其盟友。在华为鸿蒙智行合作模式中,尽管车企无限接近于代工方,但国内汽车制造采用准入管理,在法律意义上,车企仍是责任主体。 这种合作造车的新模式下,当出现重大舆论事件,尤其是车祸时,究竟应该由谁承担责任,恐怕未来将成为华为与各盟友间的心结。 相比之下,华为更像立于不败之地。有业内人士称,华为在销售汽车时,希望抢占消费者认知,让他们认为这是华为产品,此次事故发生后,华为又退回供应商定位,担心损害自身智驾系统形象。 这种风险主要由盟友承担的合作模式,恐怕会引发对舆论危机尤其敏感的汽车央企的担忧,为双方的下一步深度结盟埋下隐忧。
英伟达的GPU短缺未来还会持续吗,瓶颈是什么?
自2022年11月Open AI发布ChatGPT以来,生成式AI(人工智能)需求在全球爆发式增长。这一系列AI应用运行在配备有NVIDIA GPU等AI半导体的AI服务器上。 不过,根据中2024-05-11国台湾研究公司TrendForce在 2023年12月14日的预测,AI服务器出货量增幅不会如预期。预计2022年AI服务器仅占所有服务器出货量的6%,2023年为9%,2024年为13%,2025年为14%,2026年为16%。(图1)。 图1.服务器出货数量、AI服务器占比、AI芯片晶圆占比。来源:TrendForce 其原因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的限速供应。目前,NVIDIA的GPU垄断了约80%的AI半导体,制造在台积电进行。在后续的流程中,会利用CoWoS进行封装,但是CoWoS的产量目前是一个瓶颈。 另外,在CoWoS中,GPU周围放置了多个HBM(高带宽内存),这些HBM是堆叠的DRAM,这个HBM也被认为是瓶颈之一。 那么,为什么台积电的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产能持续不足呢?另外,虽然有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大DRAM厂商,但为什么HBM也不够呢? 本文讨论了这些细节。NVIDIA GPU 等 AI 半导体的短缺预计将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台积电的制造流程是什么? 图 2显示了 NVIDIA 的 GPU 是如何在台积电制造的。首先,在预处理中,分别创建GPU、CPU、内存(DRAM)等。这里,由于台积电不生产DRAM,因此似乎是从SK海力士等DRAM制造商那里获得HBM。 图2.2.5D 到 3D 中出现的制造工艺。来源:Tadashi Kamewada 接下来,将GPU、CPU、HBM等粘合到“硅中介层”上(Chip on Wafer,或CoW)。硅中介层具有预先形成的布线层和硅通孔(TSV)以连接芯片。 这一步骤完成后,将中介层贴到基板上(Wafer on Substrate,简称WoS),进行各种测试,CoWoS封装就完成了。 图3显示了CoWoS的横截面结构。两个逻辑芯片(例如 GPU 和 CPU)以及具有堆叠式 DRAM 的 HBM 被粘合到硅中介层上,硅中介层上形成有布线层和 TSV。中介层通过与铜凸块连接到封装基板,并且该基板通过封装球连接到电路板。 图3.CoWoS结构和NVIDIA GPU等AI半导体的两个瓶颈。来源:WikiChip 在这里,我们认为第一个瓶颈是硅中介层,第二个瓶颈是HBM,这是导致NVIDIA GPU短缺的原因。 硅中介层尺寸变得巨大 图 4 显示了自 2011 年以来 CoWoS 的换代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代的硅中介层都变得巨大。此外,安装的 HBM 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图4.每代HBM的转接层面积和安装数量增加。来源:台积电 图 5 显示了从 CoWoS Gen 1 到 Gen 6 的 12 英寸晶圆中安装的 Logic 芯片类型、HBM 标准和安装数量、硅中介层面积以及可获得的中介层数量。 图5. CoWoS 代次、HBM 安装数量、12 英寸晶圆转接层数量。 可以看出,自第三代以来,HBM的安装数量持续增长了1.5倍。此外,HBM 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性能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随着中介层面积的增加,可以从 12 英寸晶圆获得的中介层数量减少。 然而,这个采集数只是“将12英寸晶圆的面积除以中介层的面积得到的值”,实际的采集次数要小得多。 2023 年发布的第 6 代 CoWoS 转接板的面积为 3400 mm 2 ,但如果我们假设它是一个正方形,它将是 58 mm × 58 mm。如果将其放置在 12 英寸晶圆上,晶圆边缘上的所有转接层都将有缺陷。然后,一个58 mm × 58 mm中介层最多只能从 12 英寸晶圆上获取 9 个芯片。 图6. 12英寸晶圆能获得多少个转接层。来源:Tadashi Kamewada 此外,在中介层上形成布线层和TSV,但良率约为60~70%,因此从12英寸晶圆上可以获得的良好中介层数量最多为6个。 使用这款转接板制作的 CoWoS 的代表性 GPU 是 NVIDIA 的“H100”,它在市场上竞争激烈,交易价格高达 40,000 美元。 台积电的CoWoS产能不足 那么,台积电的CoWoS制造产能有多大呢? 在 2023 年 11 月 14 日举行的 DIGITIMES 研讨会“生成式 AI 浪潮中 2024 年全球服务器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中显示,2023 年第二季度的产能为每月 13K~15K 件。据预测,2024 年第二季度月产量将翻倍至 30K~34K,从而缩小 NVIDIA GPU 的供需缺口。 然而,这种前景还很遥远。这是因为,截至 2024 年 4 月,NVIDIA 仍然没有足够的 GPU。而TrendForce集邦咨询在4月16日的新闻中表示,到2024年底,台积电的CoWoS产能将达到每月40K左右,到2025年底将翻倍。 此外,TrendForce集邦咨询报道称,NVIDIA将发布B100和B200,但这些转接板可能比 58 mm × 58 mm还要大。这意味着从12英寸晶圆上可以获得的优质中介层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即使台积电拼命尝试增加CoWoS产能,也无法生产足够的GPU来满足需求。 这款GPU CoWoS中介层的巨大和台积电产能的增加,无论走多远都没有止境。 有人建议使用515×510mm棱柱形有机基板代替12英寸晶圆作为中介层。此外,美国的英特尔公司还提议使用矩形玻璃基板。当然,如果可以使用大型矩形基板,则可以比圆形12英寸晶圆更有效地获得大量中介层。 然而,为了在矩形基板上形成布线层和TSV,需要专用的制造设备和传输系统。考虑到这些的准备工作,这需要时间和金钱。接下来解释一下HBM的情况,这是另一个瓶颈。 HBM 的路线图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HBM 的数量随着 CoWoS 的产生而增加,这也导致了中介层的巨大。DRAM制造商不应继续制造相同标准的HBM。随着 CoWoS 的发展,HBM 的各种性能需要改进。HBM 的路线图如图 7 所示。 图 7.HBM 路线图和 HBM 堆叠的 DRAM 数量。来源:DIGITIMES Research 首先,HBM 必须提高每秒交换数据的带宽,以配合 GPU 性能的提高。具体来说,2016 年 HBM1 的带宽为 128 GB/s,而 HBM3E 的带宽将扩大约 10 倍,达到 1150 GB/s,将于 2024 年发布。 接下来,HBM 的内存容量 (GB) 必须增加。为此,有必要将堆叠在 HBM 中的 DRAM 芯片数量从 4 个增加到 12 个。下一代 HBM4 的 DRAM 层数预计将达到 16 层。 此外,HBM 的 I/O 速度 (GB/s) 也必须提高。为了同时实现所有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实现DRAM的小型化。图8显示了按技术节点划分的DRAM销售比例的变化。2024 年将是从 1z (15.6 nm) 切换到 1α (13.8 nm) 的一年。之后,小型化将以 1 nm 的增量进行,例如 1β (12.3 nm)、1γ (11.2 nm) 和 1δ (10 nm)。 图8.按技术节点划分的DRAM销售额百分比 。来源:Yole Intelligence 请注意,括号中的数字是该代DRAM芯片中实际存在的最小加工尺寸。 EUV也开始应用于DRAM DRAM制造商必须以1nm的增量进行小型化,以实现高集成度和速度。因此,EUV(极紫外)光刻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精细图案的形成(图9)。 图9.DRAM厂商应用的EUV层数。来源:Yole Intelligence 最早在 DRAM 中使用 EUV 的公司是三星,在 1z 代中仅应用了一层。不过,这只是借用了三星逻辑代工厂的一条每月最大产量为 10,000 片晶圆的巨大 DRAM 生产线来实践 EUV 应用。因此,从真正意义上讲,三星只是从 1α 年开始在 DRAM 中使用 EUV,当时它在五层 DRAM 中使用了 EUV。 其次是在 HBM 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 SK hynix,它在 1α 生产时应用了 EUV。该公司计划在 2024 年转向 1β,并有可能在三到四层应用 EUV。因此,迄今只有几个 EUV 单元的 SK hynix 将在 2024 年之前推出 10 个 EUV 单元。同样拥有逻辑代工厂的三星公司被认为将拥有超过 30 个 EUV 单元。 最后,美光公司一直奉行尽可能少使用 EUV 的战略,以便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快地推进其技术节点。事实上,美光在 1 β 之前都不使用 EUV。在开发过程中,它还计划在 1 γ 时不使用 EUV,而是使用 ArF 沉浸 + 多图案技术,但由于它发现很难提高产量,因为没有更多的匹配空间,因此预计将从 1 γ 开始引入 EUV。 这三家 DRAM 制造商目前正在尝试使用镜头孔径为 NA = 0.33 的 EUV,但据认为,它们正在考虑从 2027-2028 年起改用高 NA。因此,DRAM 制造商的微型化进程仍将越走越远。 现在,有多少 HBM 将采用这些最先进的工艺生产? DRAM 出货量和 HBM 出货量 图 10 显示了 DRAM 出货量、HBM 出货量以及 HBM 占 DRAM 出货量的百分比。如本节开头所述,ChatGPT 于 2022 年 11 月发布,从而使英伟达公司的 GPU 在 2023 年取得重大突破。 图10.DRAM 出货量、HBM 出货量和 HBM 所占百分比。来源:Yole Intelligence 与此同时,HBM 的出货量也迅速增长:HBM 的出货量从 2022 年的 27.5 亿美元(3.4%)增长到 2023 年的 54.5 亿美元(10.7%),几乎翻了一番,到 2024 年更是翻了一番,达到 140.6 亿美元(19.4%)。 从 DRAM 的出货量来看,2021 年由于对 Corona 的特殊需求而达到高峰,但 2023 年这种特殊需求结束后,出货量急剧下降。此后,出货量有望恢复,并在 2025 年超过 2021 年的峰值。此外,从 2026 年起,出货量预计将继续增长,尽管会有一些起伏,到 2029 年将超过 1500 亿美元。 另一方面,HBM 的出货量预计将在 2025 年后继续增长,但 HBM 在 DRAM 出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在 2027 年后达到 24-25% 的饱和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各种 HBM 的发货数量和 HBM 发货总量 如图 11 所示,通过观察各种 HBM 的出货量和 HBM 的总出货量,可以揭开谜底。 图11.各种 HBM 和所有 HBM 的出货量。来源:Yole Intelligence 首先,在 2022 年之前,HBM2 是主要的出货量。其次,2023 年,英伟达的 GPU 取得重大突破,HBM2E 取代 HBM2 成为主流。此外,HBM3 将在今年 2024 至 2025 年间成为主流。2026-2027 年,HBM3E 将成为出货量最大的产品,而从 2028 年开始,HBM4 将扮演主角。 换句话说,HBM 将以大约两年的间隔经历世代更迭。这意味着 DRAM 制造商必须继续以 1 纳米为单位进行微型化,同时每两年更新一次 HBM 标准。 因此,如图 11 所示,2025 年后所有 HBM 的出货量几乎不会增加。这并不是因为 DRAM 制造商懈怠,而是因为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生产最先进的 DRAM 和最先进的 HBM。 此外,2025 年后 HBM 出货量不会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堆叠在 HBM 中的 DRAM 芯片数量将增加(图 12):随着 GPU 性能的提高,HBM 的内存容量(GB)也必须增加,因此堆叠在 HBM 2 和 HBM2E 中的 DRAM 数量将增加。HBM2 和 HBM2E 中堆叠的 DRAM 数量将增加到 4-8 个 DRAM,HBM3 和 HBM3E 中堆叠的 DRAM 数量将增加到 8-12 个,HBM4 中堆叠的 DRAM 数量将增加到 16 个。 图12.每个 HBM 的内存容量(GB)和 HBM 中的 DRAM 芯片堆叠数。来源:Yole Intelligence 这意味着 HBM2 只需要 4 到 8 个 DRAM,而 HBM4 将需要 2 到 4 倍的 DRAM,即 16 个 DRAM。这意味着,在 HBM4 时代,DRAM 制造商可以生产比 HBM2 多 2-4 倍的 DRAM,但出货量仍与 HBM 相同。 因此,随着 DRAM 继续以 1nm 的增量缩小,HBM 两年换一代,HBM 中堆叠的 DRAM 数量每一代都在增加,预计从 2025 年起,HBM 的总出货量将达到饱和。 那么,HBM 的短缺会持续下去吗? DRAM 制造商是否无法进一步增加 HBM 的出货量? DRAM 制造商急于大规模生产 HBM 我们已经解释了 DRAM 制造商无法大幅增加 HBM 出货量的原因,但 DRAM 制造商仍然能够达到他们的极限,倘若超过这个极限,他们就会尝试大量生产 HBM。这是因为 HBM 的价格非常高。 图 13 显示了各种 HBM 和普通 DRAM 的每 GB 平均价格。普通 DRAM 和 HBM 在发布时的每 GB 价格都是最高的。虽然趋势相同,但普通 DRAM 和 HBM 的每 GB 价格相差 20 倍以上。为了比较普通 DRAM 和 HBM 的每 GB 平均价格,图 13 中的图表显示了普通 DRAM 的 10 倍价格。 图13.各种 HBM 和普通 DRAM 的每 GB 平均价格比较。来源:Yole Intelligence 与普通 DRAM 的 0.49 美元相比,比较每 GB 的价格,在刚刚发布后的最高价格时,HBM2 的每 GB 价格大约是普通 DRAM 的 23 倍(11.4 美元),HBM2E 的每 GB 价格大约是普通 DRAM 的 28 倍(13.6 美元),HBM4 的每 GB 价格大约是普通 DRAM 的 30 倍(14.7 美元)。 此外,图 14 显示了各种 HBM 的平均价格。价格最高的 HBM2 为 73 美元,HBM2E 为 157 美元,HBM3 为 233 美元,HBM3E 为 372 美元,HBM4 则高达 560 美元。 图14.各种 HBM 和标准 DRAM 的每 GB 平均价格比较。来源:Yole Intelligence 图 15显示了 HBM 的价格有多昂贵。例如,DRAM厂商在1z工艺中生产的16GB DDR5 DRAM最多为3~4美元。不过,今年,SK海力士发布的HBM3E售价将比361美元高出90~120倍。 DDR(双倍数据速率)是一种内存标准。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DDR5 的速度是 DDR4 的两倍,DDR6 的速度是 DDR5 的两倍。2024 年将是 DDR4 向 DDR5 转变的一年,DRAM 制造商也必须不断更新其 DDR 标准。 图15.各种半导体工艺、芯片尺寸、晶体管数量(位数)和平均价格的比较 。 回到 HBM,HBM3E 的芯片尺寸与最新 iPhone 17 的 A15 仿生 AP(应用处理器)大致相同,后者采用台积电最先进的 3nm 工艺生产,但价格高出 3.6 倍。DRAM的HBM高于高级逻辑。这是令人震惊的。而由于价格如此之高,DRAM厂商将竭尽全力增加出货量,以主导HBM的霸主地位。 让我们来看看三家DRAM制造商的路线图。 DRAM 制造商争夺 HBM 图 16显示了 2015~2024 年三家 DRAM 制造商如何生产 HBM。 图16. SK 海力士、三星和美光的 HBM 路线图。 来源: DIGITIMES Research HBM1 首次成功量产的是 SK 海力士。然而,就HBM2而言,三星比SK海力士率先实现量产。当 NVIDIA 的 GPU 在 2023 年取得重大突破时,SK海力士率先成功量产HBM3。这为SK海力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另一家 DRAM 制造商美光最初开发了与 HBM 标准不同的混合内存立方体 (HMC)。然而,联合电子器件工程委员会 (JEDEC) 是一个促进美国半导体标准化的行业组织,已正式认证了 HBM 标准而不是 HMC。因此,美光从2018年开始放弃HMC的开发,进入HBM的开发,远远落后于两家韩国制造商。 因此,在HBM 的市场份额中, SK 海力士为 54%,三星为 41%,美光为 5%。 拥有最大HBM份额的SK海力士将于2023年开始在其NAND工厂M15生产HBM。此外,HBM3E 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发布。此外,在 2025 年,目前正在建设中的 M15X 工厂将专门为 HBM 重新设计,以生产 HBM3E 和 HBM4。 另一方面,想要赶上SK海力士的三星计划于2023年在三星显示器的工厂开始生产HBM,2024年将HBM的产能翻倍,并在SK海力士之前于2025年量产HBM4。 一直落后的美光的目标是在2024~2025年跳过HBM3,与HBM3E竞争,并在2025年获得20%的市场份额。此外,到2027~2028年,该公司还设定了在HBM4和HBM4E量产方面赶上韩国两大制造商的目标。 这样一来,三家DRAM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会突破HBM出货量的饱和,从而消除HBM的短缺。 NVIDIA的GPU短缺会持续多久? 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 NVIDIA GPU 等 AI 半导体全球短缺的原因。 1、NVIDIA 的 GPU 采用台积电的 CoWoS 封装制造。这个CoWoS的容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原因是配备 GPU、CPU 和 HBM 等芯片的硅中介层每一代都变得越来越大。台积电正试图增加这个中间工艺的容量,但随着GPU一代的推进,中介层也会变得巨大。 2、CoWoS 的 HBM 短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DRAM制造商必须继续以1nm的增量进行小型化,HBM标准被迫每两年更换一次,并且HBM中堆叠的DRAM芯片数量随着每一代的增加而增加。DRAM制造商正在尽最大努力生产HBM,但预计出货量将在2025年之后饱和。然而,由于HBM的价格非常高,DRAM厂商之间竞争激烈,这可能导致HBM的短缺。 如上所述,有两个瓶颈导致 NVIDIA 的 GPU 短缺:台积电的制造产能短缺和 HBM 短缺,但这些问题不太可能在大约一年内得到解决。因此,预计未来几年 NVIDIA 的 GPU 短缺将会继续下去。
半导体地位取决于国内生产 韩国呼吁政府提高芯片补贴
近日,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2030年以后,英特尔、美光、台积电等公司在美国和日本建成半导体工厂并开始大规模生产产品时,韩国公司还能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吗? 5月7日,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执行理事An Ki-hyeon表示:“竞争力的关键是在我们已经做得很好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过去,半导体行业没有竞争,但现在全球竞争加剧,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 韩国政府内外都担心,韩国在存储器半导体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下降。根据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韩国存储器半导体出口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9%下降到2022年的19%,跌至第二位,但同期中国的份额从24%增至26%。 这一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中国工厂出口增加,但中国也在扩大其在存储器半导体市场的影响力。KIEP高级研究员Jeong Hyeong-gon强调,自2018年以来,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政策努力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国内半导体制造基地和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英特尔和美光计划迅速增加在美国的半导体生产,仅美光一家就计划在美国生产40%的存储半导体。专家认为,虽然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目前在存储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未来5到10年内保持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半导体行业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美光从2028年开始在纽约生产存储半导体,这标志着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系统半导体领域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韩国半导体工程学会前副会长表示担忧,“虽然我们在存储器领域拥有高带宽存储(HBM),但系统半导体仍然落后。正如美国政府通过在本土建厂、提高芯片生产能力来鼓励国内半导体制造业一样,韩国也需要补贴来促进半导体制造业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呼吁韩国政府通过直接支持半导体产业,重点扩大技术差距。韩国与竞争对手国家相比,投资奖励和补贴不足,必须提高到世界最高水平。 事实上,日本过去三年的半导体补贴规模已达3.9万亿日元(25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0.71%。这一数字高于德国(0.41%)和美国(0.21%)。相比之下,韩国仍倾向于扩大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而不是补贴。政府内部提出的理由包括:保持财政稳健、对支持大型企业的担忧,以及优先支持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薄弱行业。 专家们批评韩国政府的做法。另一位半导体行业的高级官员表示,美国和日本正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打算控制半导体行业的领导权。韩国经济研究院前院长、前总理首席秘书Kwon Tae-shin表示:“我理解,由于上届政府期间福利支出大幅增加,预算负担很重,但半导体和电池对韩国的国计民生最为关键。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