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最近这几件事可以连起来看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开局之年,深秋已至。除了秋粮收获有条不紊,中国经济最近还有几件大事发生,不妨连起来看。   “一带一路”十年,多少天堑变通途,“后卫”变“前锋”,“陆锁国”变“陆联国”,洼地变高地,变化太多太大。把十年来大家的收获拉个单子,就是一份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最生动的说明书。   十年历程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找到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甭管有多少未知与阻碍,携手同行的人们,可以“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经济仍将是这件大事的贡献者、受益者。   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是个不寻常的动作。1万亿元,量不小,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能办不少紧要之事;量也不大,加上这1万亿元,今年财政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水平适度,风险可控,没有增加地方负担。   看“1万亿元”怎么用,有三个关键:一是用在哪儿,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优先用于医院、学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二是怎么落实到位,“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有多少连带影响,看如何进一步带动国内需求。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共生共荣。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用“八个坚持”系统阐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精髓要义,用“三个着力”部署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用诸多实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阐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会议精神丰厚,既有一贯的坚持,更有向前的提升与创新。   新时代以来,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步步推进,让全社会围绕金融的认识更加统一明确、实践更加精准务实。金融,从来重大而又贴近。国之大者,直通毛细血管。看这次会议,既可看当下对经济恢复的具体推动,更应看长远的定向、根本的厘清。   进博会的本质,就是面向世界、进一步把自己的市场打开。和国际上一些老牌经贸展会动辄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五年、六届,初来乍到的青涩尚未完全褪去,敞亮务实的风格已经徐徐展开。这五年,不是一般的五年——诞生于全球化逆流的旋涡,又闯过疫情三年的风浪,进博会一出海就闯难关,一出生就迎大考。   在进博会现场,生动有趣的消费品总是扑面而来。越过场景看什么?看订单,也看成长。不少参展者,第一次来重在展示,第二次来签了大单,第三次已是投资者,第四次成了别人的榜样。   金秋里的这四个“一”,接踵而至。它们不仅时间相连,更是内涵相连:   ——它们都紧扣发展。无论扩内需、促开放,无论财政、金融,都锚定高质量发展。求发展,也不忘防风险、保安全。自己发展,也带动志同道合者一起发展。事实证明,发展有最大的凝聚力,创新给发展带来最大的推动力。   ——它们彼此有丰富交集。本届进博会国家展的70多个参展方里,有64个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您看,这两个“一”有多么大的交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还有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各有侧重、相互交织。   ——它们都走出了实践的纵深。“一带一路”十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在控制财政赤字率上,之前几年注重“给后手留余地”,今天才有伸展空间。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虽不平坦,却也始终笃定向前。进博会一年一个样,越办越好。   中国经济的恢复进程,“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一路走来,极为不易。这四个“一”,都有助于恢复,也都不只着眼于眼前。中国经济总体稳步向好,但面对的难题挑战还有不少,远没有到松口气的时候。   2023年已步入最后两个月,离写年度总结还有一点点距离。这个距离,唯有用来继续实干——主观上尽最大努力,客观上争取更好结果。   秋天是收获季,也是冲刺期。初秋的亚运会上,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陈佳鹏最后一棒的极限冲刺,那力道、那状态、那决心!何杰拿下中国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那韧劲、那坚持、那意志!   既学陈佳鹏的冲刺,又学何杰的坚韧,把短跑的坚决果敢与长跑的绵绵用力集于一身,才能把中国经济的事办好。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专访宝兰德李洪巍:继续走在软件创新研发之路上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一段时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传来,其中数次提到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调动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作为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我国中间件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北京宝兰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兰德)不断探索信息科技发展新领域,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上有着独特贡献。近日,宝兰德副总经理李洪巍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介绍了该公司在服务金融等领域的进展及对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展望。图为宝兰德副总经理李洪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聚焦主业练内功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5万家。以创新为魂,聚焦主业、苦练内功,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把自身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成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李洪巍说:“基础软件共有三驾马车——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其中,中间件连接操作系统层和应用程序层,为不同操作系统提供应用的接口标准化、协议统一化,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轻了技术上的负担。然而,过去国内大型机构多采用的是国外公司如IBM、Oracle的中间件产品,尤其是很多核心模块对中间件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国内产品出现“卡脖子”技术难题。李洪巍说:“比如运营商,要求中间件软件稳定性达到99.999%,这折合成更直观的数据就是,每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所以在2008年成立之初,宝兰德就以能够满足运营商要求的高标准来进行研发,在中间件领域重点投入,对标国外领先公司。李洪巍表示,宝兰德的中间件产品研发也经历了很多版本的迭代和磨合,最终凭借其在中间件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自主中间件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并逐步替代了原来为这些公司提供服务的外资软件巨头,提升了中间件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目前其服务的中国移动积分商城用户规模已上亿。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中间件市场规模为108.8亿元,同比增长19.4%,2025年将达到167.8亿元。李洪巍表示,目前国产中间件厂商并不多,宝兰德在行业内属于头部企业,产品从最早期应用于运营商中,现在已经扩展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能源、教育、传媒等领域。探索信创新空间“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位于国内信创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双期叠加”的交会点,金融机构在架构转型建设中面临全新的挑战。由于规模大、业务覆盖范围广、安全标准高,金融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变革,信创项目中对中间件的替换也更为严苛。今年年初,宝兰德连续中标多家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支持,类型涵盖央行地方支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城商行和农商行。李洪巍说,在国家金融信创一期二期试点单位中,宝兰德Web中间件市占率超过60%,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公司。2021年资产排名前10的券商中有8家选择宝兰德中间件;在头部保险企业核心系统上,宝兰德产品大批量成功替换WebLogic。据了解,在宝兰德服务光大银行的案例中,由于此前光大银行各核心业务系统依赖于JavaEE技术进行建设和部署,需要管理的WEB应用服务器实例多达上千个。这些大规模分布式部署的业务中间件给业务系统运维人员带来极大压力。为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系统运维工作的效率,光大银行以宝兰德应用性能管理平台WebGate为基础构建全行范围内的智能业务监控分析系统。光大银行客户表示,通过部署WebGate,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弥补了先前监控手段的不足,缓解跨厂商零散监控的局面,实现了分布式环境下故障实例的快速定位,随时随地掌握系统的健康状况,故障提前预警,减少了光大银行业务系统的故障发生率。宝兰德2022年年报显示,宝兰德在金融行业以及智能运维软件服务产品线营业收入增速较快。李洪巍表示,今年,宝兰德自研中间件产品——应用服务器软件通过了信通院云原生中间件成熟度L4级评估,这是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认证,宝兰德也是首家通过的企业。除了中间件外,宝兰德近年来在智能运维领域也在不断发力,致力打造专注于基础软件和智能运维领域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政策效应正显现最近一段时间,民营经济接连迎来多项重磅利好政策,给民营企业家打入了强心剂。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市场主体更加关注公平竞争政策制度的进一步落地生效,宝兰德也不例外。李洪巍说,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让宝兰德这样的民营企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发布的政策首先对民营企业的地位进行了肯定;其次在招投标方面,企业所有制类型不会成为招投标的门槛,进一步破除了招标投标领域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规则障碍和隐性壁垒,优化了招标投标营商环境。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记者表示,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释放了政府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持,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的信号。同时,“民营经济31条”也提出,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李洪巍表示,紧跟国家大数据发展的战略方向,宝兰德在智能数据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宝兰德已经形成覆盖基础设施软件、智能运维、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六大产品线、30+产品的矩阵。谈及未来期望的政策支持,李洪巍表示,相关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希望政策能尽快落实到市里、区里,让政策能够具象化。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为企业做相关政策普及和上门服务。链接: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作用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会得到拓展,长期以来制约民企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包括招投标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机关事业单位拖欠民企账款的问题等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民营经济有望在本轮稳增长过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冯旭:文件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政策触达问题。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此前也表示,正在抓紧制定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更多暖企惠企利企政策。
美媒深度报道:中国电动汽车优势为何如此巨大?
墨西哥的比亚迪展厅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美国媒体周三发文称,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的未来。一段时间以来,汽车行业普遍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了先发优势,但是直到去年,人们才清楚地看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究竟有多大。 美媒指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现在不仅主导着国内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在汽车制造上掌握了低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外,中国还开始主导电动汽车供应链,这让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更加难以缩小差距。分析师警告称,随着中国更便宜电动汽车的崛起,西方汽车制造商可能会失去大约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美媒通过以下5点解释了中国电动汽车是如何建立起巨大优势的: 1.中国电动产业的规模 中国品牌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一半。中国公司已经成功从大众汽车等前汽车领军企业手中夺取了国内市场份额,本土品牌比亚迪正在挑战特斯拉的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公司地位。同时,大量中国消费者正在转而购买电动汽车。2022年,电动汽车占中国所有新乘用车销量的四分之一,这一数字到今年9月时已上升至37%。瑞银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时,中国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几乎翻一番达到33%,而传统西方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81%降至58%。他们还预计,2023年,比亚迪比北美和欧洲汽车品牌拥有25%的成本优势。 2.中国的优势 宁德时代的上海电池工厂 中国在电池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它是电动汽车最昂贵的组件。目前,超过80%的电动汽车电池芯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且,中国制造商的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将锂、钴、锰和稀土金属等组件矿物的开采和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中国电池组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为每千瓦时127美元,而北美和欧洲的这一价格分别高出24%和33%。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商已经发布了依赖钠金属元素的新一代电池。钠的储量比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锂更丰富,而且不易着火。 3.补贴 中国在消费者、制造商以及基础设施三方面提供补贴。消费者补贴:此前,一项持续了10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最高能够让电动汽车价格优惠6万元,该计划在2022年终止。不过,许多地方政府继续发放高达1万元的补贴;制造商补贴:这一补贴催生了500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推动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爆炸式增长和价格下跌,以及后来的大规模整合;基础设施补贴:政府补贴的充电站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它使用标准化插头,降低了车主的成本,缓解了里程焦虑。截至2023年5月底,中国拥有636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中国汽车品牌还开设了数百个换电站,可以快速将电量不足的电池换成充满电的电池。 4.出口大增 2023年,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国产品牌出海。今年前9个月,中国出口了82.5万辆电动汽车,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110%。中国的出口主要流向欧洲,因为在那里,无论是进口汽车还是国产汽车,消费者都可以获得补贴。以比亚迪和蔚来汽车为首的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1%增加至2023年上半年的5.6%。今年9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美国也提供了补贴,但是根据拜登签署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税收抵免的范围扩大仅限于在美国制造、零部件主要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汽车。美国还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征收25%的关税,而欧洲的进口关税为10%。 5.其他国家依赖中国技术 在《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通过后的一年里,美国电池制造业的投资总额为551亿美元,电动汽车工厂的投资总额为161亿美元。尽管这最终应该会推动新一波电动汽车制造,但直接影响要小得多,部分原因是许多急于提高产量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不得不依赖中国技术。目前,美国只有10款车型有资格获得《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提供的全额补贴。 自美国通过该法案以来,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已纷纷宣布了自己的税收抵免和电动汽车投资援助计划。包括大众、斯特兰蒂斯和雷诺在内的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为其汽车工厂重新安装设备,以便向电动汽车转型。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数十款新电动车型,并正在建立电池工厂以摆脱内燃机,无论是单独建立还是与合作伙伴合作。面对经济低迷,电动汽车销售放缓,韩国扩大了补贴计划。(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首届全球AI安全峰会聚焦风险管控,中国代表团备受关注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AI)安全峰会在英国拉开帷幕,为期两天的会议在布莱切利庄园举行。英国选择这里可谓意味深长,这里是二战期间盟军破译密码的主要地点。半个多世纪前,有“现代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之称的数学家图灵也是在此发明了第一代图灵计算机。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持续成为国际热点,人工智能发展、竞争与规则制定牵动多方。1日,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率团出席此次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中方将在峰会期间向参会各方介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内涵和意义。 发表《布莱切利宣言》 1日,路透社称,在峰会开幕式上,由28个国家和欧盟共同达成的《布莱切利宣言》正式发表,该宣言旨在促进全球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合作。 据英媒报道,本次峰会邀请了约100名各国官员、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和专家,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DSIT)11月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有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以及联合国、经合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另有超过80个学术机构、企业和协会组织代表参会。法新社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以及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将参会。路透社此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于上周接受了英方的参会邀请,与吴朝晖一道与会的还有来自中国外交部、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代表。外国科技企业中,微软总裁史密斯、OpenAI CEO奥特曼、谷歌DeepMind CEO哈萨比斯、特斯拉CEO马斯克等出席峰会。 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米歇尔·多内兰在10月30日的演讲中表示,世界正处于一场技术变革中,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或将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带来巨大机遇,也会带来威胁全球稳定和破坏人类价值观的风险。抓住机遇、应对风险,全球要共同努力,“这正是英国举办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原因”。 “他需要做更多” “我们希望在本周的峰会上实现什么目标?”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峰会开幕前表示,“我希望,我们能就人工智能的风险达成首份国际声明,我们目前对于所面临的风险还没有一个共同认知。” 英国《卫报》称,虽然有10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来到布莱切利庄园,但是峰会缺乏广泛的社会代表参与,那些长时间研究人工智能风险控制的专家没有收到邀请,他们只能通过直播了解峰会。 法新社引用律师科里·克莱德的话警告说,这次峰会可能会流于空谈。她说,“如果苏纳克真的想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他需要做更多,让所有行业内的英国公司和监管机构都参与其中。但他没有。” 据报道,为期两天的峰会从具体议题来看,将聚焦人工智能前沿,讨论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方向、如何加剧全球不平等、对选举和教育的影响等。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称,一些科技行业人士批评此次峰会设置的议题范围太窄,他们认为这次峰会不太可能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引发社会风险的担忧。 英国借此“东山再起”? 米歇尔·多内兰在10月30日晚的演讲中提到了英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她说,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里,落户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数量猛增近7倍。英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规模几乎是其他欧洲国家总和的两倍。 自“脱欧”后,新兴技术似乎成为英国和欧盟之间的一个关键“战场”。英国正努力抓住人工智能来恢复其强国地位。 今年3月,英国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加大包括1亿英镑预算在内的人工智能投资;5月,苏纳克会见谷歌DeepMind、OpenAI等企业负责人,商讨人工智能监管框架;6月,苏纳克在访美期间和美国总统拜登发表《大西洋宣言》,同意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合作。美媒称,目前被视为AI领域全球领导者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中国,苏纳克举办此次峰会,希望将英国打造成连接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桥梁,也试图将英国定位为AI安全领域的领导者。 英国试图依靠AI“东山再起”,不过在专家看来,美国和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仍然占据技术和规模优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董一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英国重视发展AI是出于大国竞争的需要。一来英国在这个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积淀、产业和人才优势,二来英国也需要在“脱欧”后用新兴产业来提振国内经济。不过,英国缺乏全球性的AI巨头,这制约了它的发展。在资金投入以及企业数量方面,英国都难与美国、中国和欧盟匹敌。不过,董一凡认为,英国在AI领域仍有独特优势,未来在全球AI版图中将占据一定的位置。而此次举办峰会就是英国在AI方面谋求更大话语权的一次尝试。
收购推特一周年 马斯克内部讲述最新宏伟计划
这可能是你需要了解的马斯克的下一个伟大计划。 最近马斯克刚刚经历了收购Twitter的一周年节点,在乔·罗根的博客上,他被问道,如今愿意以多少钱的价格出售Twitter,马斯克表示:无价。 而在内部,马斯克也对X内部员工讲述了一下自己的宏伟计划,即X的“一切应用程序”计划。 The Verge对这番内部讲话做了全文报道,马斯克的发言要点如下: 1、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确实是闪电般的执行速度。 2、我们正在迅速将公司从Twitter 1.0转变为“一切应用程序”—— 一套包罗万象的功能集,您基本上可以在我们的系统上做任何您想做的事情。它是一个包含所有内容的单一应用程序,您可以从一个方便的地方进行付款、消息、视频、通话等任何您想要的操作。 3、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通过微信在中国做到了这一点。但它在中国以外不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想复制微信。我认为我们最终可以创造出超越微信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些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4、每三个月左右,我们就会这样做一次重大功能更新。我们已经可以使用X直播视频。最近,我们推出了音频/视频通话,实际上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我们还对视频进行了彻底的改进,所以我们的实时视频流要好得多,非常好。您现在可以上传长视频,包括整部电影。 5、X的数据过去六个月增长了70%,都由Z世代推动。 6、实际上,视频是最高带宽的通信方式。当然,您正在观看的视频当然可能是可疑的,但显然,这是消费信息的最佳方式。 7、我们为创作者或平台上的任何人推出了广告收入分成。这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已经向创作者支付了超过2000万美元,并且预计这个数字会大幅增加。从今年年中开始,我们的创作者数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创作者数量增加了10倍。 8、我们所有的创新扩展到长视频或电影,这会增加人们在平台上花费时间。通过视频通话,他们可以做更多事情,这将使他们更享受、更有用。他们停留的时间更长,可以体验的东西就更多,这对每个人、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有好处。 9、我认为人们会发现在X上从看文本评论或视频评论转向直接看视频,然后再转向音频/视频通话(包括群组音频和视频通话,然后进行付款)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于付款,我们实际上只是在等待所有批准,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获得批准。 10、我们每月有超过5亿用户,每天大约有5亿条帖子,每天超过1000亿次展示。这些都是怪物级别数字。我们每天大约有100万新用户注册,并且每个用户在系统上花费的时间有所增加。 11、如果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最大化用户在系统上的无悔时间。这不仅是最大化人们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大化不后悔的时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12、我们会在X上提供招聘服务,本质上有点像LinkedIn的竞争对手。如果您是一家正在提供工作机会或正在寻找工作的公司,那么这将是寻找优秀人才的好地方。从历史上看,我在这里做过很多招聘工作。 13、坦率地说,招聘时我会更重视某人过去在X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他们发布了有趣的内容吗?这可能是衡量他们是否优秀以及是否是您想雇用的人的最好指标。 14、我认为在寻找浪漫关系方面也是如此,X会提供约会功能。我发现有人和我的朋友在平台上约到了人,可以根据他们写的内容判断和你是否合适。 15、我认为我们也许能帮助用户改善约会情况,约会关系的最大难点是其中如何发现有趣的人?发现是艰难的。 16、我认为视频直播对于体育赛事、ZZ活动以及现场的人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实际上,您可以让真正处于零基础的人进行直播或上传视频,而不是通过媒体的镜头。所以你实际上可以实时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 17、我认为,新闻确实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当你真正思考信息时,如果你可以将人类视为一个超有机体,所有人类都是人类集体思想的眼睛和耳朵,那么你希望拥有所有这些眼睛和耳朵将信息输入集体思想。不是通过缓慢且经常扭曲的媒体镜头,而是直接直接进行。 18、X的情况就是如此。人们都在现场。他们是行业专家。 19、社区注释有助于区分事实与虚构,它是完全开源的,包括数据。我认为我们经常低估人们寻找真实信息并实际为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 20、我们正在迅速与YouTube平起平坐,甚至可能超越它们。我偶尔会用一个直播视频游戏来测试平台的视频能力。 21、我还要感谢那些删除了代码的人。我对软件的总体理念是,添加一行代码得一分,删除一行代码得两分。这确实是一件大事。所以感谢所有为简化代码库、删除和简化软件而付出努力的人。 22、我们正在努力获得货币转账许可证。希望能够在未来几个月内取得。 23、我们添加了身份验证和隐藏点赞的功能。我们明确表示,如果雇主因为他们在系统上发布的内容而挑剔或解雇他们,我们将支持他们。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法律支持。 24、我们还致力于大幅改进搜索。我们想要进行语义搜索。如果您输入搜索词,它就会知道您的意思,然后可以显示您的意思的文本、图片和视频,而不仅仅是严格的文本比较。我们通过“查看类似帖子”功能看到了这一点的开始。这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 25、X上所有“为你推荐”的帖子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您在用户周围填充一个向量空间,然后任何给定的帖子也将具有一个向量空间。您将两个向量空间相关联,并向人们展示他们最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将更新我们目前拥有的所有启发式方法。 26、我们在Tesla的全自动驾驶方面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几乎完全是C++代码,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神经网络。现在,最新版本的全自动驾驶,称为Rodeo,完全是神经网络。 27、我认为这对于推荐的feed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这将改变游戏规则。这也意味着,如果有人发布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回复,在之前的平台上通常默认情况下会被隐藏,很少被曝光。但在纯粹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中,无论回复是什么,只要回复引人注目,就会比原始帖子显示得更显着。 28、平台必须对水军和机器人严格限制。显然,机器人不会买东西,所以广告商不应该认为机器人很有吸引力。然后一堆机器人就会制造垃圾,这意味着存在不良内容。内容不有趣。 29、X会考虑对每个账户收取少量费用,比如每年 1 美元,对任何人来说这显然是微不足道的钱,但如果你想做100,000个机器人,仍然是昂贵的。现在,你必须有100,000美元才能获得100,000个机器人,并且需要100,000种付款方式,这更加困难。 30、X还为企业提供公关服务,如果您确实想作为一家公司发布信息,X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方法。“嘿,有一种成本更低、更简单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它放在X上。” 31、需要担心的时候不是媒体报道我们公司濒临倒闭的时候,而是他们懒得去写这些报道的时候。 32、我们将发布一种非常复杂的文本编辑器,可以与其他一些平台上的操作相媲美。它具备完整的富文本发布编辑能力,你可以写作一本包括视频的插图小说。 33、一年内,X这家拥有8,000名员工的公司现在已经减少到不到1,500名,并取得了上述成就。我认为这基本上是其他公司应该关注的剧本。所以谢谢大家。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表现。 34、我要提到的一条在SpaceX和Tesla中实施的原则:在任何特定的会议中,确保至少有一个坏消息。你可能会收到不止一个坏消息。如果您正在与我开会,请尝试提出至少一点坏消息或更多。我在SpaceX的会议在这方面非常好。他们以坏消息为主导。一般来说,坏消息应该是响亮的、重复的、即时的。好消息可以悄悄地说一次。 35、X将推出电视客户端,我们希望覆盖YouTube或其他视频所在的任何地方。这意味着您希望在任何电视上都可以访问X应用程序。尤其是当人们发布长篇内容(例如长视频或类似内容)时,拿着手机两个小时会让您的手臂感到疲劳,这并不是观看长视频的最佳方式。您希望能够坐下来观看您的经历。
找到“病根”,何小鹏改革初见成效
找到“病根”,是何小鹏动刀改革的第一步。 文丨猎云精选 ID:lieyunjingxuan 作者丨邵延港 何小鹏的雷霆手段已见成效。 11月份的第1天,小鹏汽车公布了10月销售数据。数据显示,小鹏汽车上个月共交付新车20002台,环比增长31%,同比增长292%,突破月交付2万里程碑,这是自2018年首次交付以来,小鹏汽车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刷新单月交付历史纪录。 此外,今年以来,小鹏汽车月交付量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何小鹏也难掩兴奋。当天,何小鹏在朋友圈中发文称:花了一年时间,从去年10月份最低点向上重新拉起,真的不容易! 来源:微信朋友圈截图 从销量来看,小鹏汽车今年走出来一条上扬线,新车G6有力地带动了数据攀升,符合市场预期,也达到了何小鹏今年上半年期待的四季度的月交付量目标增长到2万台以上的目标。 在资本市场上,小鹏汽车也已经有了起色。11月2日,小鹏汽车港股收报61.85港元/股,涨7.57%。在2022年11月3日至今的一年间,小鹏汽车股价区间涨幅达128.23%,其港股市值超过1071亿港元。 来源:雪球截图 而这也是小鹏汽车长达一年的自救运动的成果。2022年9月老款小鹏G9发布,却因繁杂的选配逻辑遭受质疑,晦涩难懂的SKU方案直接被用户喷到重做。自此之后,小鹏汽车在新车交付量开始大幅下滑,其股价也下探到24.75港元/股,小鹏汽车就进入了黑暗时刻。 峰回路转,跨过危机 从今年1月份开始,小鹏汽车每次公开的月度销量数据都呈现环比增长。据猎云网数据统计,小鹏汽车在今年前十个月,完成月销量从5218辆到20002辆的突破。 转机就发生在今年下半年。据小鹏汽车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汽车交付量为41435辆,同比2022年前六个月的68983辆减少39.9%。此外,小鹏汽车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止,小鹏汽车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337.4亿元,较2022年末的382.6亿元有所缩水。 但从7月份开始,小鹏汽车小鹏重新破万。正好也印证了小鹏汽车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目标:预计从7月开始,随着G6和其他新品带动销量环比的快速增长,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战略和组织调整后的第一个销量拐点,何小鹏也期待四季度的月交付量目标增长到2万台以上,运营现金流能够相应地转正。 来源:猎云网 其中,小鹏G6以及“赎罪”的新G9,被视为小鹏翻身仗的关键所在。 今年6月29日,小鹏G6上市,在老款G9的失败案例的教训下,小鹏汽车将G6的配置方案设置的非常清晰,分为Pro版和MAX版,共有5种配置,价格从入门级的20.99万元到四驱性能版的27.69万元,产品 力获得市场称赞。 在何小鹏看来,“G6之于小鹏的意义,就像iPhone4之于苹果。” 他也自信满满地说道,“25万元的产品(新能源SUV市场),我们只要两个月就能干到冠军!” 根据公布的销量数据,小鹏G6在7月、8月、9月、10月的销量分别为3900辆、7068辆、8132辆、8741辆,虽然还没有突破月销万辆的门槛,但也有“爆款”潜质。 而来“赎罪”的G9,更能体现小鹏汽车归来的诚意。老款G9对小鹏汽车影响实在太大,以至于让小鹏汽车面临了生存挑战。今年9月份,新款小鹏G9上市,价格是26.39-35.99万元,相较老款全系大幅降价。此外,这次发布会也被官方定义成“再战G9”,除了解决去年的问题,也开始承担起销往全球的任务。 随着G6和新款G9的加入,在产品端,小鹏汽车基本完成了打翻身仗的准备。而小鹏汽车的前进步伐不止于此。 今年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向小鹏汽车增资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同时,双方也将达成技术框架协议,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这也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首次有传统跨国车企主动与中国造车新势力拥抱。 不过,对小鹏汽车而言,约50亿元的资金支持,也可以暂时缓解其眼前的困境,更给了小鹏继续搞技术的信心和底气。一个月后,小鹏汽车再次发布公告,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将斥资58亿港元,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 一系列的布局和销量上的硬气表现,都在说明小鹏汽车正在走出危机。让小鹏汽车走出危机的,是何小鹏自我改革的决心。 何小鹏操刀改革见成效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小鹏汽车便开始出现了销量下滑、亏幅扩大、现金储备承压、高层重组等多重压力。何小鹏不得不着手改革,挽救颓势。 找到“病根”,是动刀改革的第一步。 在8月份二季度财报会上,何小鹏公开表示:“去年小鹏上市公司的财报有12位高管,在今天还剩下来的高管只有2位。我们从3个人开始创业,到了2020年大概千人级别的规模,到了2022年2万人级别的规模,发展得非常快,但是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最后的问题是什么?一定是在人。” 高层变动是何小鹏下了很大决心去做的,他也将这次改革成为小鹏汽车的第二次创业,因为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在老款G9的失利中,何小鹏也发现了小鹏汽车在营销方面的短板。今年1月份,小鹏汽车来了两位营销界大佬,一位是原吉利雷达品牌CGO易寒,由他担任营销副总裁一职;另一位就是车圈“铁娘子”,长城汽车前总经理王凤英。 尤其是长城汽车原二号人物王凤英的加盟,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空降的王凤英则全面负责产品的规划、产品矩阵及销售体系,并向何小鹏汇报。 王凤英入职后不久,小鹏汽车就完成了营销体系的改革,此前的汽贸和UDS两个渠道团队合并,全国两大渠道的销售大区也改为了小区制。据悉,这是为了避免小鹏汽车直营门店和授权经销商之间的内耗,以此来提升汽车销量。 此外,王凤英也按照经验,带领产品规划和销售团队,就G6的基本配置和价格进行了六七轮讨论,并且用小鹏G6替换了原来的名称G7。 有新人来,也有旧人去。今年8月,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离职,加入了科技公司英伟达。在此两个月前,小鹏汽车互联网中心副总经理刘凡凡,被曝已加入蔚来汽车。此外,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夏珩辞去董事一职,财务副总裁吕学庆和造型设计副总裁 Derta Emanoel等高层也已离职。 在供应端和生产端,何小鹏也雷厉风行的进行改革。此前,小鹏汽车的零部件采购价格普遍高于同行。据何小鹏透露,在跟大众合作之前,大众 CEO 跟他吃饭时说他们拆了G9,车很好,但是有点贵,大约贵了25%。 其实,何小鹏已经在采购部门开启反腐,从供应端入手,压低成本,降本增效。10月上旬,小鹏汽车在其内部会议上宣布,采购部负责人李丰因涉及内部反腐调查已被停职,多名员工正在配合调查,并且成立新的采购部。 何小鹏内部反腐的本意是成本控制,提升成本费用管控的精细化水平和财务体系的合规能力,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在第二季度财报会上,何小鹏就曾表示,将和王凤英一起,对标全球和中国车企中最优秀的成本控制水平,把降本作为产品、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等多个团队的核心目标之一。 有了成本控制,小鹏汽车才会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过往的数据来看,小鹏汽车控制成本的能力确实欠佳。在蔚小理阵营中,2022年小鹏汽车全年单车的毛利率为9.4%,而理想汽车和蔚来分别为19.1%和13.7%。 小鹏汽车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中仍然还会有降本增效,不过何小鹏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发现病根后即刻动刀,才能让小鹏汽车的第二次创业持续迸发激情。 (首图来源:企业供图)
国产工业软件的“软肋”与“铠甲”
工业软件这个软肋是过去几十年被反复提及和反思的痛,未来的突围也注定会是荆棘满布。 文|游勇‍‍‍ 编|王飞飞‍‍ 华为手机Mate60近一段时间热度不减,一机难求。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被“制裁”后沉寂两年的华为,已然实现了高端芯片的突围。这些年贸易摩擦不断、卡脖子事件频出,人们对光刻机、操作系统等赛道投注了巨大热情。某种程度上,底层技术的突破往往比产品本身,更振奋人心。 相比于这些被外界广泛关注的赛道,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工业软件,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设计软件,却鲜有人关注。在国产化替代的大潮下,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软肋”在哪?“铠甲”又怎么建立? 01 国产工业软件的“软肋” 工业软件本身的产值不高,但其对航空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的拉动能产生数百倍的效果。这些年,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概念爆火,背后都离不开更为基础的工业软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说得很直接:没有强大的工业软件,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遗憾的是,这一领域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2022年中国CAD软件市场前三被海外巨头“包圆”、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产厂商近两年保持着近两成市场份额。IDC最新数据显示,中望市场份额位居第四,是本土厂商的领军者;浩辰、数码大方分列第六、第七;华天等典型服务商则在各自细分领域取得成绩。 CAD软件又分为2D CAD和3D CAD。国产2D CAD的产品性能和响应速度已基本追平了海外公司,而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息息相关的3D CAD领域则较为严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还没有与海外大厂正面抗衡的实力,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或依赖欧美企业供给等问题。 在业界看来,海外主流厂商之所以能在3D CAD的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多次收购,掌握了一到两种自主可控、功能完善且被市场验证的几何建模引擎,完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布局。 几何建模引擎——也就是业界所谓“内核”,是一款成熟的 3D 商业软件的关键核心,决定着一款3D CAD软件是否好用。以内核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正在或已经成为工业软件竞争的关键筹码,也是当前本土厂商普遍存在的“软肋”。可以说,做不到这些核心技术的“自主”,国产工业软件的“可控”就无从谈起。 在“核心技术自主”这条路上,国内几家工业软件厂商,各有各的尝试。 中望是国内极少数拥有自主内核的CAD厂商,也是唯一一个拥有CAD/CAE/CAM全矩阵产品体系的国产厂商。早早就意识到“自主内核”的重要性,所以借鉴海外厂商的成功经验,一边自主研发,一边兼并收购,补齐技术短板。2002年,中望推出了自主研发的CAD平台软件中望CAD,又在2010年斥资数千万美元收购美国VX公司,获得其全部知识产权和450万行左右的源代码,连同VX的核心研发团队也全部加入中望,在他们的加持下,同年中望推出国产三维CAD软件。如今,代码规模已经超过1100万行,在对VX资产的继承和活用上步伐稳健有力。 但也有不少企业走了另外的路径。比如新迪天工CAD实际上来自于西门子的Solid Edge,包括源代码、知识产权及整套软件测试系统。但业内有消息称,Solid Edge源代码并不包含三维几何建模引擎,最终还是通过授权获得。短期内,这种模式有助于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打开局面。但潜在的风险在于:一是,内核的授权往往限于中国市场,产品或无法销往海外;二是,购买源代码相当于获得一个离线版本,将跟不上原厂的迭代更新速度,高端化发展势必受到限制;三是,内核的源代码掌握在海外厂商手里,理论上依然存在断供风险。 浩辰软件,其收入大头在2D产品,3D少有涉及,他们走的则是OEM模式。招股书透露,其3D CAD主要依赖西门子的技术组件授权,双方签订了 5 年期限的合同,授权一旦结束将会对销售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浩辰每年还需支付给西门子六七百万的授权费。考虑到浩辰在2022年的企业净利润仅6200多万元,这就意味着,全公司的净利润十分之一要给到西门子,这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科研持续投入、产品定价策略或有影响。 国内各厂商基于自身优势及发展阶段,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何,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始终是突围路上绕不开的拦路石。 02 “软肋”,到底为什么这么难“硬化”? 为何3D CAD的核心技术突破这么难?表面看起来,只是从二维到三维,但背后的难度却是指数级上升。前者相当于造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后者相当于造四个轮子的汽车。 一是, 工业软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大成,3D CAD尤甚。 CAD软件的本质是将大量工业设计经验和软件技术不断累积、高度凝练,再通过算法、代码沉淀,经过反复试验验证、长期研发迭代而成。这也是为何不见互联网大厂投身工业软件的原因,毕竟产品、研发、技术的难度不在同个量级。 3D CAD源自航空、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复杂设计需求,更是蕴含了庞杂、艰深的交叉学科知识,其技术体系包含三部分内容:底层基础而深奥的数学逻辑、深厚而专业的工程知识经验和代码量繁重的计算机技术。 二是,内核开发是系统性工程,但市场有限。 几何建模引擎(或叫内核)是三维CAD软件最核心的技术。内核的开发是系统化的工程,对功能完整度、产品稳定性、能力边界、技术组件化等方面的要求颇高,在支持参数化建模的同时,还要有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这对内核团队的产品、研发、技术,都是超高难度的挑战与考验。 但内核市场的总产值并不算高。《工业软件简史》的作者林雪萍曾评价:“这是一个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的利基市场。而它却是万神之殿的基座。” 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存在,往往因为市场太窄而难以生存,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两大内核产品,最终也都投入了西门子和达索等大富人家的怀抱。这种现实的考量也是眼下大多国内厂商仍旧下不了决心去投入攻关的原因。 三是,懂工业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走向智能研究院院长赵敏曾说:“没有工业知识,没有制造业经验,只学过计算机软件的工程师,是设计不出先进的工业软件的。”加上工业软件不像大多数C端产品,易模块化可进行流水性分工作业,内核的技术开发对研发人员跨学科复合能力及整体系统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这点从工业软件高端人才的紧缺就可见一斑。据赛迪《关键软件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工业软件人才缺口将达到12万,工业软件将成为人才紧缺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四是,场景应用仍是关键,产业生态待发展。 了解工业软件发展史的人会发现,海外工业软件巨头几乎来自工业强国。达索和西门子的工业软件早期源于军工和航空需求,经过多年的演进,成为了今天CAD领域的两座山头。 表面上企业购买的是工业软件的“壳”,实际更是在买软件长期沉淀、内化的工业流程经验这个“核”。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大量用户对工业软件的反哺非常关键。缺乏企业生产制造等真实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软件将难以打磨迭代成熟。 综上不难发现,三维CAD之难,不仅仅是技术的单项突破,更是在于其是一项涉及工程知识、真实场景反馈的系统工程。 03 国产工业软件,铠甲何来? 尽管国产工业软件在3D CAD等领域与海外大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仍有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与信心。 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智化浪潮催生了大量需求。作为基础的工业软件,3D CAD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将会大大激发。出于安全、长久发展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国产品牌,是否“自主可控”成为他们选型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工业软件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和更多的政策扶持。2020年,工信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将工业基础软件与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并列成为“五基”;2022年,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软件对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作用。这也使得嗅觉灵敏的资本加速涌入工业软件领域。 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处于风口之中的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如何突围,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而其核心是聚焦于包括自主内核引擎在内的核心技术的攻坚,从根上解决卡脖子的风险。 首先,要有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造不如买、重硬轻软是受历史发展局限所遗留下的问题。如今,在直面卡脖子威胁和国家制造升级需求的重要关口,攻克、掌握内核等关键核心技术,成为避无可避的现实课题。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想一蹴而就或是弯道超车,反而可能会导致造假横行。这就要求国产厂商们持之以恒地,以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和创新,把握几何建模引擎等关键技术,以夯实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技术-市场”间的正向循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加强研发投入已经成了国内一些厂商的共识。据公开数据,中望近几年将30%的营收投入研发,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更是高达57.03%,而2022年科创板公司的平均比例仅为16%。浩辰软件的招股意向书也披露,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43.7%。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真实地反馈企业在做什么以及要做什么。 其次,要有越用越好的信心,在真实工业场景中不断打磨产品。 CAD软件需在丰富、真实的工业场景中得到测试、验证并优化,才能修得内功。经过二十多年的打磨和技术积淀,国内工业软件的成熟度已有了巨大进步。以国产CAD龙头中望为例,其产品已经卖到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版用户突破了140万,涉及工程建设、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得以在多元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千锤百炼,不断优化性能、走向成熟。其自主Overdrive内核不仅支持中望旗下的产品,更已成功对外商用,经受住了考验。 最后,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与行业、用户共同成长。 当然,卡脖子难题需要行业努力、产业链加持,以及行业用户更多的开放场景共同打磨。我们惊喜地看到,中船集团、中车集团、京东方等购买了中望三维CAD的产品,科盛隆、南京艾龙等选用了新迪三维产品。如此,国内CAD厂商获得了业界的输血,它们在陪伴用户、伙伴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成长,也能助力研发制造生产的提质增效,最终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此外,工软行业人才的要求高、缺口大,除了从外引进,国内厂商还需主动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坚持人才长期主义的培养理念。 工业软件这个软肋是过去几十年被反复提及和反思的痛,未来的突围也注定会是荆棘满布。 但路远事难,行则将至。只不过相比于喊口号式的廉价表达,相比于花钱买授权这种抄近道的方式,脚踏实地投入自主技术的研发,坚持与客户共同在场景中打磨产品才是最有希望的路,才能软肋变成铠甲、破解国产工业软件被卡脖子的困境。
国美回应“总部人去楼空”称不实消息,目前一切正常
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针对“国美位于北京东三环霄云路 26 号润鹏大厦的总部已经人去楼空”一事,一位国美内部人员向北京商报回应称,该消息不实,总部目前一切正常。 公开资料显示,国美目前有多个业务都在润鹏大厦均设立了办公场地,而北京商报记者也发现当前还有员工出入。 综合IT之家此前报道,国美零售于 8 月 31 日发布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国美零售营收同比下跌 96.57%,从上年同期的 121.09 亿元降至 4.15 亿元。 自 2003 年以来,国美零售首次出现毛利为负的情况,在 2017 年至 2022 年累计归属于母公司拥有者应占亏损超 392 亿元的情况下,国美零售的亏损如今正逐渐增大。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美的员工数量不断下降,据国美中报显示,2021 年末,国美集团旗下尚有 32278 名员工。但到了去年年中,国美集团的员工数已减少至 25701 名,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国美集团目前只有 3609 名员工。 国美已不再拥有昔日的优势地位。尽管黄光裕此前放话“力争用未来 18 个月的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但如今的国美却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 此外,据华商报今年上半年报道,直至 4 月中旬,西安国美电器实体门店全部关闭。许多西安市民反映,称国美电器实体店不发货、不退款。
网传“富士康被彻查,需补税1800亿”,富士康回应:谣言
11月2日晚间,富士康科技集团发布郑重声明: 近日网传“富士康被彻查,需补税1800亿,约2万足球场的土地将被收回国有。”等内容的消息,均为谣言。个别自媒体无端造谣生事,肆意捏造事实,在多平台渠道发布失实内容,严重侵害了我集团声誉,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性质极其恶劣。富士康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经营,目前,集团生产经营正常有序。请广大网民明辨是非,勿信谣传谣,果断举报。我集团将保留对相关谣言发布者和账号追责的权利。 近日,据媒体报道称,税务部门近期依法对富士康集团在广东、江苏等地的重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自然资源部门对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0月23日致电工业富联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实收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我们正在积极配合。目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正常的。” 据富士康官网资料显示,富士康自1988年开始投资大陆,目前在大陆拥有40余个园区,高峰期拥有百万员工,产品范围涵盖消费性电子产品、云端网络产品、电脑终端产品、元器件及其他四大领域。 2022年,富士康集团营收约1.49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增长约10%;集团进口总额约5400亿元,占大陆进口总额的3.0%;出口总额约8490亿元,占大陆出口总额的3.5%。 从园区布局来看,富士康在珠三角地区布局了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等地;在长三角地区,布局昆山、上海、南京等地,形成以精密连接器、无线通讯组件、液晶显示器、网通设备机构件、半导体设备和软件技术开发等产业链及供应链聚合体系;在环渤海地区,布局北京、天津、烟台、菏泽等地,以无线通讯、消费性电子、纳米科技、计算机组件等为主;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南宁、重庆、成都等地,重点发展精密模具、自动化设备、镁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光机电模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在被调查的消息爆出后,10月22日下午,鸿海集团曾对外发布说明文件称:“合法合规为集团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则。我们会积极配合相关单位的相关作业。” 工业富联是鸿海系旗下的重要公司。2018 年,富士康打包一部分资产,以工业富联的名称登陆A股。工业富联接收了富士康体系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业务及相关资产。 截至目前,工业富联的主要收入来自3C电子产品,2022年3C电子产品贡献收入5105.34亿,贡献了当期99.74%的营业收入。今年上半年,工业富联实现营业收入2067.76亿元,同比减少8.21%;实现归母净利润71.61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通信移动网络设备及高端精密结构件等仍是公司的主要业务。 从股权结构上看,工业富联的控股股东为中坚企业有限公司,后者是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其核心高管也大多出自鸿海系,如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弘孟,此前曾担任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FG 事业群总经理,国基电子商务(嘉善)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副总经理何国樑曾担任FoxconnVenturesPte.Ltd及上市公司建汉科技,台扬科技等公司董事。 早前,受益于AI 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工业富联作为英伟达A100、H100板卡的独家供应商受到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总市值一度超过五千亿。 今年以来,工业富联还首次拿下了英伟达的HGX AI服务器芯片基板的订单,加上早已拿到的DGX AI服务器芯片基板订单,工业富联已成为英伟达AI服务器芯片基板的最大供应商,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此外,英伟达最新发布的“地表最强”AI芯片GH200的芯片模组订单等也全部交给了工业富联。
谷歌面向商家推出生成式AI工具,可一键生成卖家秀或提升图片画质
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今日早些时候,谷歌为美国的广告商和商家推出了一套基于 AI 的产品图像生成工具,商家在提供了产品图之后,只需输入想要使用的图像提示,就能利用“文生图”功能免费创建新的产品图像。 据介绍,该功能可用于如更改商品背景或将背景变为纯色等简单任务,也可以用于如在特定场景中展现商品等更高级的任务。例如生成一张冬季相关图片,可以通过“产品被放置在雪地上,周围有松树枝或松果”这样的指令。 此外,这套工具还可借助生成式 AI 来帮助改善低质量图像,无需用户重新拍摄,还可以移除容易分散用户注意力的背景。 谷歌声称,该功能预计将被用于增强企业手头现有的产品影像制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广告活动中重复使用自身资产,例如季节性广告活动或围绕某种主题的广告活动。不过,这套工具仍不能完全取代摄影。目前,美国所有 Merchant Center Next 用户以及 Shopify 上的谷歌和 YouTube 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这项功能。 在这不久之前,亚马逊就已经有类似功能上线。据IT之家此前报道,亚马逊前段时间推出了一款专为商家打造的生成式 AI 工具,卖家可通过该工具为商品添加 AI 生成的背景。 在亚马逊今年上半年的一次调查中显示,在“营销失败”的广告主中,有 75% 是因为广告内容不过关。亚马逊使用两张烤面包机广告图像进行对比,带有厨房背景的烤面包机图像,点击率比“空白背景”的同款烤面包机广告图像高出 40%。
何小鹏:智能驾驶是一把手工程,老板应该参与一线
10 月 24 日晚,在第五届 1024 小鹏汽车科技日的舞台上,尽管已经不再有老搭档吴新宙的身影,但何小鹏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他看起来意气风发,甚至更加自信了。 确实,单单从智能驾驶技术开发和产品落地的节奏上来看,何小鹏有足够的理由感到自信。 毕竟,从这次 1024 科技日的情况来看,凭借其在智能驾驶方面的长期投入和布局,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落地上的落地步伐越来越快,甚至已经把目标瞄准了国外。 比如说,关于城市 NGP,小鹏已经敲定今年年底落地 50 城、明年全国主要城市道路全覆盖的目标;在 AI 代驾上则直接做到全国可用,不限城市,一次学习即可用;另外,Pro 版和 Max 版的车型直接实现 XNGP 的架构统一等……此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在明年实现对欧洲的 NGP 覆盖。 这些都足以支撑起小鹏汽车在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地位,也足以支撑起何小鹏的信心。 实际上,在何小鹏的视野中,他已经把智能驾驶的「拐点」瞄准了 2025 年。这意味着,到时候小鹏汽车所有的车型都会把城市智驾作为标配,并且能覆盖 15 万级别——同时,在成本上也会有足够大的降幅,且不以牺牲这个级别的标准配置为前提。 这无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但何小鹏表示:自己有 100% 的信心。 何小鹏对于小鹏汽车智能驾驶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本人对于智能驾驶业务的亲身投入。比如说,他自己做了很多智能驾驶业务的规划,也为智驾相关业务的落地跑了很多部委,甚至在 1024 科技日当天还修改了 XBrain 的架构图——他认为,这种对智能驾驶一线业务的深度参与,是很多其他车企老板没有做到的。 也因此,即使是面对其他车企在智能驾驶赛道上对于小鹏的追赶,何小鹏也显得非常从容。他深知,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是速成,也完全不是用钱能够砸出来的;同时,他也认为,要做好智能驾驶,除了合适的人、足够的时间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当然,何小鹏在这个阶段的自信,不仅仅来自于智驾,也来自于他对小鹏汽车整体业务的全新认知。 实际上,自从去年小鹏 G9 引发危机之后,何小鹏开始强迫自己做一堆运营的事情,深入到一线中去,也在管理风格上变得更加果断。比如说,去年底他执掌汽车技术团队之后,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就果断干掉了整个电芯团队;今年以来,他更是干掉了 12 个高管。 为了弥补自身在认知上的不足,何小鹏也开始不断向行业学习,比如说在动力、供应链等业务方向上与供应商进行密集的交流——甚至在 1024 科技日的第二天下午,何小鹏还专门与供应商见面,来探讨一个电芯外围零部件的建厂、物流和供应问题。 另外,从底层的认知来看,何小鹏越来越意识到产品定位和组织流程体系的重要性。比如说,在智能驾驶方面,他最感谢吴新宙帮助他搭了一个好的团队;针对车型的造型设计,他也认为底层的问题在于流程的优化……他还强调,「体系能力总是大于个人能力」。 确实,从这些变化来看,何小鹏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车企 CEO 了。 事实上,何小鹏的个人变化和他对小鹏汽车进行了一系列组织调整,正在从市场层面看到一些回报。比如说,从今年 1 月到 9 月,小鹏汽车的月销量逐月攀升,9 月份甚至超过 1.5 万;而小鹏 G9 2024 款在发布 15 天之后也收获了 1.5 万台的大定订单,且 Max 版车型的比例高达 80%…… 但对于这些成绩,何小鹏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经历了一年的调整之后,目前小鹏汽车只是进入了一个正向的「小循环」,而这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前前后后需要 5 年的时间。他觉得,眼下小鹏汽车取得的这些成绩,都还只能说是「小打大闹」,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何小鹏认为,「我的所有逻辑就是为了干大事」。 所以,他更加期待的是:在明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能够进入高速的正循环。 10 月 25 日下午,何小鹏在广州小鹏汽车总部接受了 42 号车库的独家专访,谈到了他对智能驾驶行业和小鹏汽车智能驾驶业务发展的深入思考,并从技术洞察、组织调整、业务边界等角度对小鹏汽车一年来的进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复盘。 以下是 42 号车库与何小鹏的主要对话内容,我们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01做智能驾驶方面的营销,要有节操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你们宣布了城市 NGP 年底开 50 城。你们会如何判定一个城市具备 NGP 开城的条件?是你本人来做最后的判定吗? 何小鹏:我不做判定,应该是由智能驾驶测试的负责人和开城项目的工程负责人来判定。他们会派一组人,把这个城市的各级公路跑一遍,然后再顺势往更低一个层级的道路去跑。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城市的道路情况,所以肯定要跑一遍才能够判定。 42 号车库:有友商说,他们的智驾年底全国都能开。你怎么看? 何小鹏:其实,只是在全国道路上能够吭吭咔咔地开起来,这没什么难度,ACC 也可以,LCC 也可以。但是,要想开得好,那很难。 42 号车库:你之前在谈到智驾的竞争时说,有的人负责吆喝,有的人负责踏踏实实干活,这是天作之合。小鹏更愿意强调的是城市 NGP,但根据我们对问界新 M7 的大定用户调查,很多人都愿意为 AEB 买单。 何小鹏:第一,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 AEB。第二,友商讲了 AEB,我认为 99% 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传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全是来自小视频。我们的人也去问了,它的 AEB 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车的情况太多了。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它的宣传效果大于它的实际使用效果? 何小鹏:目前行业里谈 AEB,主要说的是纵向 AEB;它在触发时,大部分情况下的速度应该是在 60 公里每小时以内。如果速度过高,一旦误刹车,对用户来说将会是巨大的惊吓,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42 号车库:那你们会怎么做 AEB? 何小鹏:我们现在的 XNGP 技术,后面会把 AEB 作为其中一个方向做好。比如说,我们一直在提的一个名词叫做「静态 AEB」,一旦周围有障碍物,车辆会主动避开,想撞都撞不上去。 我觉得把客户当小白鼠是不对的。有一些企业敢于这样做,但也会有反噬。我在汽车行业里干了几年,是不太愿意这样的。但是我们一定会把 AEB 干得更好。 42 号车库:更好是怎么个好法? 何小鹏:本来这次 1024 科技日,我都想讲一讲我们在 AEB 上做的事情,最后也没说。晚一点再说。 42 号车库:如果你们要花大力气去做智能驾驶方面的营销,来增加用户感知度,你们会怎么做? 何小鹏:这要看我们营销团队怎么做。他们要是能把一个一般的东西讲得很好,或者把一个不一般的东西讲到天上地下,那是他们的本事。 但如果过度吹了,我肯定不会批准。在很多事情上,我还是有我的节操,虽然不是很高,但肯定比友商高。 42 号车库:这次活动中,你提到 2025 年将成为是智驾的拐点,城市智驾会成为标配。这个标配指的是在什么级别的车辆上? 何小鹏: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肯定是 100% 标配。我们会努力做到 15 万级别;如果 15 万级别都能做到,那其他更高价位将会更容易。 42 号车库:之前你们跟滴滴宣布合作,也谈到将在 15 万级「加速自动辅助驾驶的应用与普及」。那么,这个 15 万级别的爆款车型,也将支持城市辅助驾驶吗? 何小鹏:我们一步一步走,后面肯定能实现对城市辅助驾驶的支持,预计是 2025 年。我的期待是越早越好。 42 号车库:到时候,你认为智驾降本会到什么程度? 何小鹏:降本幅度会很大,要保证 15 万级别的车能够标配且有利润。这还是蛮有挑战的,但是我认为有 100% 的可行性,而且不会因此而牺牲这个级别应有的其他配置。 02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是速成 42 号车库:前四届 1024 小鹏汽车科技日,都是你和吴新宙搭档,这一次没有他了。一场没有吴新宙参与的 1024 科技日,对你来说,是否有什么不同? 何小鹏:没有变化。 我觉得新宙很棒,但是新宙更棒的是搭了一个好的团队。这才是值得欣慰的,也感谢新宙。因为体系能力总是大于个人能力。其实之前新宙在的时候,智能驾驶业务的大部分规划也是我亲自做的,比如说方向、投入等。 现在我跟新宙每一两周有一次电话,主要还是谈一些合作的业务,比如说下一代的智驾算力。 42 号车库:你是怎么做智能驾驶业务的规划的? 何小鹏:我会从技术或产品的角度出发,去看它未来三到五年要做到什么样的能力,反过来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技术基础;然后,再去看这些资源和技术基础里面,哪些是长线,哪些是短线……基于这个体系,再去跟团队去探讨。 其实在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体系里面,某些点做得特别强,但是有些点也不是很好,花的钱也比较多。但一旦成功了,这些钱都是小钱。如果不成功,再节约钱都没有用。 42 号车库:从行业角度来看,很多厂商的智驾实际落地进展和对外宣传中的节奏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但你们是相对一致的。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何小鹏:第一,决策者不同。友商原来很多的技术规划,根本不是老板做的,很有可能是副总裁做的;但是决策之后,老板又因为市场竞争等原因改变计划,所以就出现跳票的情况。但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我本人一直做智能驾驶的业务技术规划,所以还是保持原有的节奏。 第二,小鹏汽车智驾业务的很多细节是我亲自去跑的,所以我比较理解技术、工程等。比如去年,我为了一个智驾落地项目跑遍各个部委;结果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跑。后来我实在跑不动了,就跟友商交流,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们没有做调研,肯定不知道后面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进入一线,参与了一些关键节点,这一点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大家说到之后,也会努力做到。所以,这里面有领导者的原因,也有团队的原因。 42 号车库:现在有很多友商更重视智能驾驶了,大家也都盯着你们,想要追上乃至超越。 何小鹏:大家都开始重视智能驾驶,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个特别的点: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能速成。 有的企业说,能够在三个月、五个月就快速拥有某些能力。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以前积累了很多相关的能力;另一种可能,它用了一些别人的能力,但把它说成是自己的能力。这种所谓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吃快餐、走捷径。 如果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样做可能会有先发效应。但是制造业不是这样,它也许可以拿钱发展第一步,但是后面它必须改变它的思路,因为持续这样做是很难的。所以,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想要追上来,一定是长期积累、愿意干苦活再加上努力。 42 号车库:但有些友商觉得自己钱多,可以砸钱做。 何小鹏:我们一年也投几十亿。 42 号车库:如果有友商想要在一年内追上你们,该投入多少钱? 何小鹏:这个我不敢说。做智能驾驶,第一是找到合适的人,第二是足够长的时间积累;这两个是绕不开的,然后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钱只是来保证合适的人和合适的时间里面的一个基础,它是个必要条件,但它不是赢的充分条件。它还需要一些流程、体系、制度加运气的组合。 42 号车库:你这里说的「运气」,指的是什么? 何小鹏:运气这个词,是个玄学。 我举一个不太恰当、不好听的例子。比如说有一家公司,请了 5 个牛人;其中一个牛人因为家人生病而分神,本身有 100 分的能力,结果只能花挥 60 分,他还不跟团队沟通,耽误了进度……很有可能就因为这样的一个小事情,公司就错过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所以,这里面确实也需要一些运气。 42 号车库:到 2025 年,你觉得还会有多少选手做智驾? 何小鹏:不知道,要看大家的运气。我们的概率高一些,有的概率中等,也有些概率比较低——但这一定不是钱的问题。 42 号车库:那是什么问题? 何小鹏:我们已经无数次证明,一家大的公司做好一个事情,可能比一家中小型公司还要难。为什么?因为企业在初创的时候,往往会用极高效率、极低成本来多次颠覆自己。越大的公司,越不愿意颠覆自己;而且这里面的成本差异太大了,是不同数量级的。 03业务边界,在于如何能够成为第一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智能驾驶成为重头戏,但相对来说,关于座舱的部分讲得特别少,很多功能没有展开。为什么? 何小鹏:其实座舱部分,我觉得最重要的功能是 SR 智能驾驶环境模拟显示。这个功能本质上是服务于人机共驾。因为人类开车还会持续很多年,而智驾系统也要参与开车,它需要让人类司机放心并感到轻松。所以这个人机共驾功能很重要,它会有很多年的长期价值。 42 号车库:那在你看来,大模型加持下的 AI 小 P,它的价值又有多大? 何小鹏:AI 小 P 无疑会更聪明,它会让人觉得更有趣味。它可以完成持续对话、绘图、写诗等娱乐性比较高的功能,但这些能力不会成为车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会使车的使用成本提高。 我举个例子,调用一次 AI 小 P,让它来写一首诗,成本可能要一毛钱,这是很贵的;原来的小 P 可能只需要一厘或者 0.1 厘。所以我们要关心真正的客户价值,而不是噱头。 42 号车库:你觉得,类似于让小 P 写诗这样的功能,更像是噱头。 何小鹏:我觉得这是小痒点,不是大痛点。在一辆车里,开车的人和不开车的人,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开车的人来说,小 P 能被背出来一首诗,有什么用?所以,我们还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比如去年宣布的 3D 人机交互功能,其实这个功能我们做到了,但是没有显性效果。我认为它只是一个看起来的价值,而不是用起来的价值。所以我就把它的权重削减了。 42 号车库:在外界看来,小鹏汽车对座舱的很多理解和布局是非常领先的,包括全场景语音等;现在座舱的发展也似乎到达一个节点。那你认为座舱还会有一些新的想象空间吗? 何小鹏:以后再来分享。这是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也想看看别人怎么想。我们现在讲出来的,都是我们已经确定在做的。 42 号车库:目前在座舱领域,行业里都在谈「车手互联」。在手机和汽车的互联互通方面,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何小鹏:我们在这个领域做两件事情。第一,我们要做全球化,就绕不开苹果和 Google 两个体系;所以围绕它们,我们都在做一些事情。 第二,现在的手机跟现在的汽车该如何连接?未来的手机跟未来的汽车该如何连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思考是 UWB。除了 MONA 项目我暂时还不太确认之外,但我们明年以后所有的车型都支持 UWB,无论什么级别。我认为 UWB 是未来的趋势,它主要的成本是每辆车贵了 100 块钱。在这个趋势下,我们肯定要在汽车端做一些改变。 42 号车库:你们会造手机吗? 何小鹏:我觉得做手机是很酷的事情,但不是小鹏该做的事情。 42 号车库:你会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该做的?或者不该做的? 何小鹏:我的核心逻辑就是以终为始。第一,看什么方向是对的;第二,看这个方向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做的。我比较擅长判断长期战略,而凤英最厉害的就是把一个战略分解到 12 个月内的详细子策略、方法论和计划。所以我们配合得很好。 42 号车库:为什么飞行汽车是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何小鹏:我做飞行汽车,几乎所有人都不太认同。但在 2014 年,我就认为飞行汽车是方向,落地时间预计是在 2030 年。换个角度看,我如果不提前十几年布局,也不可能干出来。所以我就是在布一个十年的局。 42 号车库:你判断飞行汽车能够实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何小鹏:它是几个因素的组合。第一是技术可行。第二是政策可行。当然,政策上其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海外市场可以,中国市场其实也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打开。另外,做一个全新的赛道,在没有动到任何人的奶酪的时候,会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我的考量。 42 号车库:现在无论是车企还是手机厂商,大家的业务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小鹏也在做飞行汽车和机器人相关业务。那么,小鹏的业务边界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确定业务边界的核心逻辑,在于小鹏以什么样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做到第一。想做到成功,就必须在业务上有所取舍。但如果成功了,那么你做的这些业务都不是不该做的事情;如果不成功,那么这些可能都是不该做的事情。 本质上,无论做什么业务,大家都是为了赢。 04价格战将持续,AI 将成为核心能力 42 号车库:这次科技日,你强调小鹏要做一个全球化公司,强调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应该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那么,做全球化是你从一开始投资小鹏的时候就思考过的吗? 何小鹏:是的。我以前就做过一些全球化业务,所以小鹏汽车在出海方面也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最后我决定用科技创新法,清晰、稳定、持续、一致。尤其是一致性,它非常重要;如果不一致,那对于管理边界的挑战太大了。 42 号车库:你们已宣布了明年 NGP 在欧洲落地的计划。你们已登陆不少国家和地区,那为什么 NGP 优先落地欧洲市场? 何小鹏:我们上个月月底在欧洲市场开始交付,登陆欧洲市场之后,再去做其他市场会稍微容易一些。 至于 NGP 覆盖,我们明年做欧洲,后面也会做其他国家。在海外,高精度地图是没有审批的,没有政策问题,而且海外的高精度地图也很便宜,但核心是把技术在高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做好,且比当地友商的产品能力强一倍。这完全是有可行性的。 42 号车库:前几年,你一直说产品不要做小定位,你们的选择是做每个级别最热销的车型。但是最近一年,感觉你开始提定位了。这中间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何小鹏:主要是凤英对此特别关注。我们现在提一个词叫做品类创新,就是在大赛道里面找到一个创新点。这个创新点,它前期看起来规模小,但容易进去,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扩大规模,最终在这个大赛道上吃到非常大的红利。这里面的逻辑是一样的,但切入的路径会让我们更爽一点。 42 号车库:那小鹏的最新产品定位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智能驾驶为核心抓手驱动我们产品矩阵发展,包括在 15 万级别,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品牌。 所以可以认为,我们原来作为核心能力的长板会继续推进,但是我们原来的短板会疯狂加长,比如说成本管控、平台化能力等。这些既可以降低研发费用,又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供应链的弹性。 42 号车库:你现在非常强调降本,包括在这次活动中也提到了三个方面的降本。这是否跟今年激烈的价格战有关? 何小鹏:第一,不管价格怎么样,我们要先把自己的成本管控好,这是基础;同时提高品牌溢价能力,获得合适的利润。第二,经济的问题肯定会持续。这个持续不代表一定是坏事,我认为也许有好的一面,但要做好防止严重风险的准备,把毛利做高,把粮草储存够。 我的意思是,做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有长期角度,也要能稳住当前。我们去年出现的风波,其实是 2020 年到 2021 年问题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把制造和组织的短板补好,去迎接当前的变化。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非常有机会。 42 号车库:为什么你们非常有机会? 何小鹏:因为有很多的友商,我觉得竞争力是负的。这话说得不好听,但确实它们的竞争力比较低。当前有些车企看起来做得比较好一些,比如说在某些细分市场的销量很高,但它只是短期或者依赖于某些外在优势。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它是长期的。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销量不是最重要的吗? 何小鹏:有价值的销量最重要。 42 号车库:什么是有价值的销量? 何小鹏:比如在中国市场,我们就去看 To C 的上险量,是最有价值的。To B 的上险量,我觉得要打一点折扣。如果做纯电车,价值系数就高一点;如果做汽油车,价值系数就低一点。因为汽油车衰退的趋势是肯定有的。 如果在海外市场,品牌很强,国家又好,那么价值系数就高一点;如果品牌不是自己的,那么价值系数会很低,接近 0.1。如果是自主品牌,国家又弱一点,势必要打价格战。这个竞争逻辑跟互联网的竞争逻辑一模一样。 42 号车库:那你觉得国内的这一轮价格战还会打多久? 何小鹏:我觉得会很久,就是到 2025、2026 年都会继续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汽油车还有利润。 42 号车库:所以会一直打到汽油车没有利润? 何小鹏:现在汽油车最大的销售策略,不是提高它的产品能力,比如说颜值、性能等,而是降价。比如说,本田最近降价后,在销量上还是有一点效果的。我认为它最少还有 15% 的下降空间。 42 号车库:今年小鹏与滴滴宣布了合作,外界有观点认为,这是为了在高度竞争的压力之下快速扩大销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何小鹏:关于与滴滴的合作,我和程维进行交流之后认为:小鹏更适合做车,滴滴更适合做运营,所以我们只是把彼此的能力交换一下。滴滴把造车业务交给我们,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最终,它的 To C 销量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放大,它的 To B 业务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做好。 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双赢。因为滴滴也是我们的股东,它也有动力去把这个销量做大。这款车明年出来,我们对它在 To B 和 To C 方面的销量都有很高的期望。 42 号车库:所以小鹏也希望在 To B 方面获得一些销量。 何小鹏:我更愿意换个角度来看。对我们来说,这款车的 To B 销量,主要是要保证我们在一个 15 万价位的车硬启动到一个规模。因为在这个价位段,规模很重要,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降很多的成本,降本之后,To C 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它实际上是一个循环。 在十几万的价位段,最难的不是做一辆好车,而是这款车如何做到一个规模。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你后面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就把成本摊销完毕。这时候如果再去跟市场上的 15 万级别车型去打,会发现它们非常没有竞争力。 42 号车库:小鹏之前推出的车型,在造型上一直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造型是短板,拉低了小鹏汽车的竞争力。你怎么看? 何小鹏:我们正在去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比如,做一些产品评审的改革,或者引入一些特别牛的设计师。但这些远远不够。 其实我反思了一下,以前的造型问题也是车型项目管理流程的问题,只给了很短的时间要把形式走完;这样一定做不好,即使是换了大牛也做不好。所以更重要的,是把流程体系做好。 42 号车库:外界可能期待看到小鹏在造型设计上的一致性,比如说统一的视觉设计语言。 何小鹏:我们会做出我们的风格。但如果说一致性都是一个模子,我肯定不认同。我觉得做成一个模子的话,也没有什么意思。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你强调了「AI 定义汽车」,那么 AI 定义的是产品还是产业? 何小鹏:我觉得,对于普通客户来说,核心还是产品。因为产品变了才有产业,而不是有了产业才有产品。 42 号车库:既然 AI 定义的是汽车产品,那么如果车企不具备这样的产品定义能力,未来可能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你认为,AI 是接下来汽车公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吗? 何小鹏:AI 将会成为车企的一个基础能力,而且是一个核心基础能力。 比如说,将来你买一款车,就像你今天买一个 iPhone 或者安卓手机,如果这个手机不能安装任何应用,你会买它吗?如果 AI 到达了这样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能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42 号车库:那么什么时候能够到达这个临界点?会是在 2025 年吗? 何小鹏:2025 年,应该是在意识层面到达,但能力层面还没有完全到达。但一旦到了这个临界点,大家就会发现 AI 能力不可或缺了。到那时候,车企要不然自己做,要不然找合作伙伴。我认为,找合作伙伴做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买软件很容易,买服务也可行,但是买 AI 的软件加服务的难度,太大了。 至于这个临界点,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周期。但我可以确信,它的到来会越来越快。 05接下来五年,组织架构会持续调整 42 号车库:原来在小鹏体系里,你主要管你所熟悉的智能化团队,汽车技术不归你管,但现在所有技术团队都归你管。针对你以前不熟悉的技术业务,你如何去做团队管理? 何小鹏:我是技术人员出身,我觉得技术有很多共通性。比如说动力技术。我一开始也觉得很难,但后来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大方向。比如说如何跟汽油车竞争、能否解决冬季的续航焦虑、能否解决自燃、该如何控制成本、其中的体系如何控制等…… 其他领域也都是类似的。我把一个方向给团队,时间周期为 6 个月、12 个月或者 18 个月,然后他们要给我不同的选择。 42 号车库:在此过程中,你怎么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何小鹏:以前的问题是,他们觉得能做到 60 分,但报个 40 分,然后告诉他们的主管说已经做到了 80 分。所以我年初在动力部门干掉了一半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告诉我已经干得很好了,结果我出去一问,才发现不是这样。我说你们要改,他们说要很久,而且还不认同我的决定——那我给一次机会,第二次直接换人。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对自己提高要求,用最基础的逻辑去思考事情,然后找到相应的定位。还要考虑清楚,有些点必须要做好,有些点不能做。比如说,去年年底我把电芯团队全干掉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竟然偷偷摸摸地做了一个电芯的厂,我决定卖掉或者租出去。他们说小鹏这个损失谁背,我说我背。 42 号车库:所以,电芯是你们过去在技术管理上做得不好的一个板块? 何小鹏:对。去年我发现,一款车居然有八个电芯品类,一个电芯品类研发成本 3500 万,管理的额外成本有 3500 万,那么你可以想象这里面有多少钱。这个钱都是公司的费用,有研发费用,有管理成本。我直接管理之后,要求全公司所有车型只用两种电芯,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大幅度下降,效率也变高了。 所以,核心是如何平衡好安全、续航和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当然关键是要把很多工作做细。刚才,我还在和一个供应商讨论电芯外围一个零部件的物流和供应问题。 42 号车库:看起来,你跟供应商的接触频率高了很多。 何小鹏:对,这是被迫的。很多的技术,实际上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认知度,也可以到处去问,问不同的供应商,总之就是出去学习。这样就可以跳出来去看行业,然后回过头来尝试。所以,对于不同技术团队的管理逻辑,我是有信心的,因为我已经管了那么多年的产品和技术。 42 号车库:你现在还能写代码吗? 何小鹏:我写个算法可能不太行,我是一个不太优秀的程序员。但是对于算法的目标,我还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什么是好的算法,我也是有点谱的。因为我之前干了很多年的测试管理,专门去检查,Check 别人。 42 号车库:你去年决定做组织变动之后,做了不少动作,比如刚才提到的干掉电芯团队,你上次发布会也提到今年干掉 12 个高管。看起来你们已经建立了更强力的反馈和决策机制。 何小鹏:对。现在的决策机制很简单,我就直接拍板了。以前什么都要集体决策;后来我想通了,不集体决策,我来决策。如果有反对意见,可以讨论;讨论之后,统一了,就坚定执行;不统一,按照我的决策坚定执行。不坚定执行的,谁不坚定,就去掉谁。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去年 G9 的风波是集体决策的原因,而不是个人性格带来的管理上的问题? 何小鹏:对。过于平衡是不对的。2019 年,公司大概才 1,000 多人,到了 2022 年已经有 2 万人,现在有 1 万大几千人。在这个成长速度下,公司的管理、经营等能力还没有建立,太多的人还在用过去的经验做现在的事情,这是不够的。 竞争在变化,技术在变革,人员规模增加了十倍以上,管理难度实际上提高了数十倍,如果你不变,公司就没了。所以要用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 42 号车库:上次在 G6 发布会上,谈到组织架构调整,你说只做了一小部分。那么到现在为止,你觉得组织架构调整到一个让你满意的状态了吗? 何小鹏:不可能。就连阶段性调整的完成,也还很远。这是一个大动、中动、小动、然后不断微循环的一个过程。要想在一个企业建立一个好的体系,我觉得五年算很顺利。正常情况下,可能需要七八年。 42 号车库:所以你这次调整要做五年? 何小鹏:对。从今年开始,接下来五年会进入到一个持续调整的状态,但我会越调越舒服。后面的调整,都不是大抖动,而是微抖动。 42 号车库:你去年说过,你不喜欢做一些业务经营上的一些细节。现在呢? 何小鹏:现在没办法。我不做,谁做呢?我们也在招各个方面的人,包括智驾团队也还在招。 42 号车库:你如何判断小鹏汽车目前的状态? 何小鹏:去年底、今年初,我的判断是:如果不动组织,企业只是能挣扎多久的问题。今年下半年,我们开始进入小循环,明年四季度,我们期待进入高速的正循环。随着我们的组织变化和各种的合纵连横,我是更有信心的。 42 号车库:所以你觉得,小鹏现在已经进入正循环了。 何小鹏:现在是小型的、微弱的正循环。士气在往上走,销量也在往上攀升,毛利率也在慢慢变好,但是整体还是不够强有力,目前只是不断地沿着小台阶继续往上走。 那么什么叫「高速的正循环」?就是说,企业的销量已经有相当大规模了,还在以一个高速的速度前进,那才有价值,要不然都是小打小闹。我的所有逻辑就是为了干大事,小打小闹没有意义。 撰文:308 编辑:大吉 这些也值得读
OpenAI首席科学家:ChatGPT已经出现意识,人类未来将与AI融合
【新智元导读】OpenAI首席科学家在最近的专访中抛出了很多惊人言论。在他看来,ChatGPT背后的神经网络已经产生了意识,而且未来人类会与人工智能融合起来,出现新的形态。而他现在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去创建那个必然会出现的通用人工智能,而是解决如何让AI善待人类的问题。 昨晚,「ChatGPT可能已经有了意识」的话题就上了微博热搜。 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制作下一个GPT或DALL·E,而是研究如何阻止超级AI的失控! 他认为,ChatGPT可能已经有意识,未来超级AI将会成为一种潜在风险。 而且未来人类,将会与机器融为一体。 而他自己未来在OpenAI工作的重点,已不是开发更为强大的AI系统,而是要带领「超级对齐」团队,为人类与AI共生的世界,保驾护航。 某种程度上,这才是回归到OpenAI成立的初心——确保AI能为人类服务。 OpenAI的幕后英雄——Ilya Sutskever 在旧金山Mission区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上,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Sutskever在公司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里完成了这次访谈。 他谈了很多关于颠覆世界技术的下一步发展,以及为什么构建OpenAI的下一代生成模型不再是他工作的重点。 Sutskever说,他的工作重心已经不是构建下一代GPT或DALL-E,而是找出如何阻止人工智能(他认为不是目前的AI,而是一种假想的未来技术,能够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AI)的失控。 在他看来,有一天很多人类会选择与机器融合为一体。 Sutskever的谈话内容很多听起来都很疯狂,但已经比前两年他说过的话听起来「理智」多了。 因为他觉得,ChatGPT已经改变了很多人对技术的期望,将很多在普通人看来「永远不会发生」的事变成了「会比你想象的更快发生」。 在预测通用人工智能(他指的是像人类一样聪明的机器)的发展之前,他说:「重要的是,现在这个发展方向已经出现了」,「人类在某个时间点一定会拥有AGI。也许OpenAI会构建它。也许其他公司会建造它。」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环球访问,热情地与政客们打交道,并在世界各地挤满人的礼堂发表演讲。 不过Sutskever并不是一个公众人物,他也不接受太多采访。 他说话时从容、有条理。当他思考自己想说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时,他会停顿很长时间,像解谜一样翻来覆去地思考问题。 他似乎对谈论自己不感兴趣。「我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他说。「我上班,然后回家。我不太做太多其他事情。有人会参加很多社交活动。但我不会。」 但当聊到人工智能,以及他在技术背后看到的划时代的风险和回报时,他就变得非常健谈「这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惊天动地的,它的出现会改变一切。」 年轻的AI研究人员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 Sutskever是图灵奖得主Hinton的学生,在他2000年拜入Hinton门下之时,大多数AI研究人员认为神经网络是死路一条。 但Hinton不这么认为。他当时已经开始训练微型模型,这些模型可以一次生成一个字符的短文本字符串。 Sutskever说:「这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开始。这真的很酷——只是性能还很一般。」 和Hinton一样,他看到了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潜力的。 2012年,Sutskever、Hinton和Hinton的另一位研究生Alex Krizhevsky构建了一个名为AlexNet的神经网络,他们训练该网络来识别照片中的物体,其效果远远好于当时的任何其他软件,这成为了深度学习的大爆炸时刻。 英伟达的黄老板说,当多伦多团队研究AlexNet时,英伟达向多伦多团队提供了一些GPU。 但他们想要最新版本——GTX 580的芯片,不过这款芯片当时一直处于脱销状态,几乎买不到。 黄老板说,Sutskever开车从多伦多去到了纽约居然买到一车GTX580。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很确定用户每人只能买一个。我们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销售政策,每个玩家只能买一个GPU,但他显然装满了整个后备箱。 但这个装满GTX 580的后备箱改变了世界。」 AlexNet取得成功后,谷歌找上门来。它收购了Hinton的公司DNNresearch,并邀请了Sutskever加入谷歌。 Sutskever在谷歌展示了深度学习的模式识别能力可以应用于数据序列,例如单词、句子以及图像。 「Sutskever一直对语言很感兴趣,」他的前同事、现任谷歌首席科学家Jeff Dean说,「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讨论。Sutskever对技术的发展有很强的直觉。」 但Sutskever并没有在谷歌呆太久。2014年,他被招募成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 在10亿美元的支持下,这家新公司从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为开发AGI,但当时,很少有人真的认为这目标能很快达到。 但Sutskever加入后,设定这样的目标似乎就变得合理了起来。 「Y Combinator 」投资董事总经理Dalton Caldwell表示,Sutskever早就名声在外了。 「我记得Sam Altman称Sutskever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研究人员之一,」Caldwell说。「他认为Sutskever能够吸引很多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加入。 他甚至提到,Yoshua Bengio认为,不太可能找到比Sutskever更好的候选人来担任OpenAI的首席科学家。」 OpenAI的第一个大语言模型在2016年问世。随后又接着推出了GPT-2和GPT-3,然后是DALL-E。 没有人建造出如此好的东西。每一次发布新产品,OpenAI都提高了人们对AI可能性的认知上限。 Ilya:我们一开始觉得ChatGPT应该没什么人会用 去年11月,OpenAI发布了ChatGPT,重新包装了现有技术,直接颠覆了整个行业。 但是当时,OpenAI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 Sutskever表示,公司内部的期望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我承认,这让我有点尴尬——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说出来,但管他呢,事实就是这样——当我们制作ChatGPT时,我并不觉得这个东西到底有啥好的。 当你问它一个事实问题时,它会给你一个错误的答案。我认为这应该不会有什么人用。人们会说,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东西,这东西很无聊!」 Sutskever说,ChatGPT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方便——那时候,ChatGPT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存在了几个月了。 但将它包装在一个易于访问的界面中,并免费让所有人用,让数十亿人第一次意识到OpenAI和正在构建一个什么产品,这还是第一次。 「第一次的体验真的让人着迷,」Sutskever说。「当你第一次使用它时,我觉得几乎是一种通灵一样的体验。你会说:天哪,这台计算机似乎能理解我在说什么。」 OpenAI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积累了1亿用户,其中许多人都被这个令人惊叹的新玩具弄得眼花缭乱。 存储公司Box的首席执行官Aaron Levie在推特上总结了ChatGPT发布后一周后整个行业的氛围: 「ChatGPT是技术领域罕见的时刻之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未来一切都将被颠覆的那一线曙光。」 「AGI在机器学习领域不再是一个贬义词,」他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人们之前的态度是:人工智能没啥用,每一步都非常困难,道路会非常曲折。 当人们炒作AGI时,AI研究人员会说——问题太多了,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但有了ChatGPT,感觉就开始不一样了。」 这种转变在一年前才开始发生?「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ChatGPT,」他说。「ChatGPT让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OpenAI的科学家从一开始就是布道者,他们一直通过博客文章和巡回演讲来激发这些梦想。 「现在终于有人在谈论人工智能将走多远了——人们在谈论AGI,或者说超级智能。」不仅仅是研究人员。「各国政府正在讨论这个问题,」Sutskever说。「这很疯狂。」 神经网络可以产生意识 Sutskever坚持认为,所有这些关于还不存在(也可能永远不会存在)的技术的讨论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那些他们自己已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未来。 「你可以用AGI做很多令人惊奇的事情,不可思议的事情:自动化医疗保健,使其便宜一千倍,效果好一千倍,治愈如此多的疾病,真正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他说。「但也有很多人担心:‘天啊,AI公司能成功管理这项巨大的技术吗?’」 这样看来,AGI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实现愿望的精灵,而不是现实世界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对它许下任何你的愿望。 当Sutskever谈论AGI时,他到底在谈论什么?「AGI并不是一个科学术用语,」他说。「它是一个有用的门槛标准,一个参考点。」 在他看来「如果人类可以做到的事,AI也可以做到,那这就是AGI。」 虽然很多研究人员不相信真的会有AGI,但是这个愿景一直激励着Sutskever。 他将神经网络和大脑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两者都接收数据,聚合来自该数据的信号,然后基于一些简单的过程来决定(神经网络中的数学、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电)传播或不传播这些信号。 虽然这个比喻简化了很多细节,但核心就是这样。 「如果你相信这一点——如果你允许自己相信这一点——那么就会产生很多有趣的衍生想法,」Sutskever说。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大的人工神经网络,它应该做很多事情。如果人脑可以做某事,那么大型人工神经网络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 「如果你足够认真地意识到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他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用这句话这个来解释。」 2022年2月,Sutskever发帖称,「今天的大型神经网络可能具有轻微的意识」 (谷歌DeepMind首席科学家、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电影《机械姬》的科学顾问Murray Shanahan在下面回复到「你这好像是在说,这一大片麦田里已经有了轻微的兰州拉面」)。 解决一个还不存在的问题——「超级通用人工智能」 当其他人苦苦思索如何让机器能够与人类智能相媲美时,Sutskever却在为能够超越人类能力的机器做准备了。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级人工智能:「他们会更深入地看待事物。他们会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他所说的比人类聪明的智能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AlphaGo中看到了一个的超级智能的影子,」他说。 2016年,DeepMind的下棋人工智能以4-1击败了世界上最好的围棋棋手之一李世石。 「它弄清楚了如何以不同于人类方式下围棋」Sutskever说。「它提出了全新的想法。」 Sutskever提到了AlphaGo最有名的第37步棋。在与李世石的第二场比赛中,人工智能的一步棋让评论员感到困惑。 他们认为AlphaGo下了一步昏招。但事实上,它下了棋史上从未见过的一步制胜棋。 「想象一下这种程度的洞察力,出现在社会所有领域时会发生什么」Sutskever说。 这个想法导致Sutskever做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转变。 他与OpenAI的科学家同事Jan Leike一起成立了一个团队,专注于他们所谓的「超级对齐」。 对齐意思是让人工智能模型做你想做的事,仅此而已。 「超级对齐」是OpenAI自己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控制超级智能做人类想让它做的事情。 OpenAI的目标是提出一套用于构建和控制这种未来技术的故障安全程序。OpenAI表示将分配其计算资源的五分之一来解决该问题,希望能在四年内解决它。 「现有的对齐方法不适用于比人类更聪明的模型,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假设人类可以可靠地评估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做什么,」Jan Leike说,「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更加强大,它们将承担更艰巨的任务。」 这将使人类更难评估它们。 「在与Ilya一起组建超级对齐团队时,我们已经着手解决这些未来的对齐挑战,」他说。 谷歌首席科学家Dean表示:「不仅要关注大型语言模型的潜在机遇,还要关注其风险和缺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Sutskever来说,「超级对齐」迟早要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他说。 他认为,像他这样的核心机器学习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我这样做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任何人构建的任何超级智能都不能失控,这一点显然很重要。」 超对准的工作才刚刚开始。Sutskever表示,这需要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变革。但他心中有一个想要设计的保障措施的理想标准:一个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人类的系统。 「在我看来,这是黄金标准,」他说。「人们真的很关心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 「一旦你克服了流氓人工智能的挑战,然后呢?在一个拥有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类还有生存空间吗?」 「一种可能性——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可能很疯狂,但以未来的标准来看不会那么疯狂——就是许多人会选择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Sutskever表示, 「一开始,只有最勇敢、最有冒险精神的人才会尝试这样做。也许其他人会效仿,也可能不会」
AI配音杀入游戏行业,以后我们操控的主角可能就叫小帅了
AI 配音,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遥远的词汇。 从北上广深,到你的快乐老家,似乎每个地方都能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你耳边嗡嗡作响: “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 ” 。 现在,这个把无数网友折磨到 PTSD 的技术,已经杀进了游戏行业。 前几天,正在开发中的《 The Finals 》开始了公测,这是一款多人竞技射击游戏,由前战地团队亲手打造。 开发团队的老大 Patrick Söderlund ,前 EA 和 DICE 的高层,同时也是负责开发寒霜引擎的技术大佬。 2018 年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察觉到战地 5 要翻车,所以在游戏推出前提桶跑路了。 后来他跑到了另一家工作室 Embark Studios ,鼓捣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 The Finals 》。 游戏简单来说像是战地、 APEX 、 TF2 等游戏的缝合体, UI 、玩法这些一眼丁真,看上去就很熟悉。 具体怎么样大家可以去 steam 自己下载玩玩,反正也是免费的。 别的不说,游戏热度倒是挺高。根据 steamdb 数据显示, The Finals 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 26 万,在 steam 最热玩游戏榜上排第 6 ,仅次于 CS 2 、 dota2 那几个万年高人气怪物。 不过人红是非多,最近这游戏就捅出了一个大篓子——用 AI 配音被人发现了。 就在 10 月 29 号,给暗邪西部、原神等游戏配音的配音演员 Gianni Matragrano 在 X 上表示,游戏里面人物说话, AI 味挠挠的。 出音味来 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鉴赏一下欧美游戏风的 “ 这个男人叫小帅 ” ⬇️ 对我这个非英语母语的人来说,这配音流畅度没什么问题,但语句感情可以说很平淡了,和国内营销号爱用的 AI 配音如出一辙,听下来没什么波动,有种得道高僧诵读大悲咒的感觉,不悲不喜,波澜不惊。 很快, Gianni Matragrano 分享了一条游戏开发团队的播客,实锤了这个问题。 播客中开发团队的音频设计师表示,除了呼吸声这种特殊内容由真人配音外,大部分配音都是 AI 完成的。原因嘛,他们说是 “ 可以用更少的钱获得更专业的配音 ” 。 虽然他们认为使用 AI 配音可以提高生产力,但 Gianni Matragrano 却不太赞同,因为他的帖子被限流了,留言、转发、点赞直接来了个对半砍。 不知道是开发商的盘外招,还是马斯克看不过眼了,总之装都没装。 右侧帖子被调整后的数据 随着这条帖子在网络上的发酵,《 The Finals 》不出意料的被围攻了。 参与这一场大型抗议的,有 Bungie 的高级声音设计师、 Gearbox 的叙事总监、给原神和消逝的光芒配过音的 Kit Harrison 等,这些游戏圈的人,有不少都是玩家的老朋友了。 玩家、媒体、配音演员、游戏设计师表示,任你解释千万遍,质量还是稀巴烂。就算游戏内容再好, AI 配音这个缺点,最后会比腰间盘还突出。 面对各界的跳脸输出,开发团队坐不住了。 在 10 月 31 日,他们赶紧站了出来搞危机公关。在给到 IGN 的一份澄清中,开发团队表示游戏的 AI 配音方式,其实是根据上下文,在游戏中使用录好的语音和通过 TTS 工具( 即 Text to Speech ,文本转语音 )生成的音频。 用更通俗的话说,那就是 “ 别骂了别骂了,我们的人工配音还是蛮多的。 ” 他们不得不服软。在这码事上,游戏开发团队犯了两个忌讳。 第一, AI 配音确实烂,这个洗都没法洗。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AI 配音替代了相关从业者的工作,直接损害了一大批人的利益。 你想想,大中午大家正吃着饭,突然进来一个人,把大伙的饭碗给砸了,顺便掀了桌子,让你们从这里滚蛋,你能忍? 而且好巧不巧,最近美国 SAG-AFTRA 演员工会在闹罢工,他们以压倒性多数投票赞成授权进行视频游戏罢工。重点针对的内容之一,就有人工智能这个问题。 在英国, Union Equity 这个表演艺术和娱乐工会也在支持参与者在人工智能面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还呼吁政府采取紧急行动。 可以说,《 The Finals 》这是撞枪口了,它不死谁死。 《 The Finals 》属实是倒大霉,它压根就不是第一个搞 AI 配音的,但它一定是搞 AI 配音的游戏里最惨的。 远了不说,就说刚发售没多久的赛博朋克 2077 DLC 《 往日之影 》,通关的朋友如果有耐心看最后的演员名单,应该会发现,给义体医生维克托,以及巫师 3 中维瑟米尔配音的老爷子 Miłogost Reczek ,在 2021 年去世了。 老爷子的家人决定允许 CDPR 使用 AI 还原他的声音,最后 CDPR 聘请了另一位配音演员给维克托配音,然后使用 AI 软件把对话还原成 Reczek 的音色。 这样和直接使用 AI 配音的《 The Finals 》相比,能感觉出十分明显的感情波动。而且社会各方也没话说,毕竟成品优秀,也有配音演员参与。 对玩家们来说,他们抵触 AI 配音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质量真的太太太差了。和专业配音演员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赛博朋克 2077 、无主之地 3 这些优秀的中文本地化大作就不用多说了,暴雪曾经的一些中配,也让人十分难忘。 2012 年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的开场 CG ,可以说是游戏史上的中配巅峰之作。 战火为何而燃?秋叶为何而落? 天性不可夺,吾辈心中亦有惑。 怒拳为谁握,护国安邦惩奸恶,道法自然除心魔! 战无休而祸不息,吾辈何以为战! 就这几句翻译,放到现在依旧能打,国产游戏都得给跪下,说声( 曾经的 )暴雪牛逼确实不亏。 但对于 Ai 配音的抵制,应该不可能会取胜。 最后大概率会像当年的 AI 换脸技术一样,在全球的一场场抗议潮中,没成压箱底的老古董,反而逐渐变强。 原先我还能看得出 AI 换脸在边缘部分的不协调,现在我已经分不清芜湖大司马到底是不是肌肉金轮了。 在 B 站,也出现了伦敦腔赵本山、西海岸郭德纲等 AI 配音的视频,和最开始流行的 AI 孙燕姿相比,技术的进步十分明显。 AI 配音好吗?掌握它的人,就像是拥有手枪的婴儿,可以造成无差别的攻击。没有人能猜到自己的声音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被用来做什么事。 AI 配音不好吗?可它又能还原逝者的声音,带给人们最真实的感动。它也许不适用于强调对话感情色彩的 3A 游戏,但在一些多人竞技游戏中,表现尚可。 关于 AI 配音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抗议否定,或者大加引入就能解决的。 一个 AI 技术被压下去,千万个 AI 站起来。 怎么给技术套上缰绳,可能才是问题的终点。 撰文:张大东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焕妍
争做AI“领头羊”?英政府拟投资近3亿美元开发超级计算机
财联社11月2日讯(编辑 黄君芝)英国政府周三表示,将投资2.25亿英镑(合2.73亿美元)研发一台人工智能(AI)超级计算机,凸显出英国在追赶美国等技术强国、成为该技术领域“领头羊”的雄心。 据悉,布里斯托尔大学将建造这台名为Isambard- ai的超级计算机,以19世纪英国工程师Isambard Brunel的名字命名。当天是在布莱切利公园举行的英国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第一天。 英国政府表示,Isambard-AI将是英国最先进的计算机,一旦完成,它将“比英国目前最快的计算机快10倍”。这台计算机将搭载5448颗GH200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这是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制造的强大人工智能芯片。 此外,美国IT巨头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将帮助建造这台计算机,目标是最终将其与剑桥大学新近宣布的名为Dawn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后者由戴尔和英国公司StackPC共同制造,将由1000多块英特尔芯片驱动,这些芯片采用水冷却技术来降低功耗。预计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开始运行。 据称,其容量是英国目前最大的公共人工智能计算工具的30多倍。英国政府希望,这两台联合起来的超级计算机将在聚变能源、医疗保健和气候建模方面取得突破。 政府表示,这些机器将于2024年夏季启动并运行,并将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以测试安全特性,并推动药物发现和清洁能源方面的突破。 英国政府此前拨款10亿英镑投资于半导体产业,以确保该国的芯片供应,减少对东亚最重要的商业微芯片的依赖。
大模型会给操作系统带来什么样的想象?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大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里程碑。 特别是近年来,诸如GPT-4、BERT等大模型的出现,不仅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拓展。 这些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为机器赋予了更为强大的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为多种应用场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10月24日,在统信UOS技术开放日上,将大模型的落地场景讨论拉到了操作系统上。 统信软件高级副总经理、CTO、深度社区(deepin)主席张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为操作系统下半场开启了无限的创新空间。 这并不是第一次将大模型放在操作系统场景下讨论。早在8月份,华为发布最新一代操作系统HarmonyOS 4,借势盘古大模型,带来了全面升级,将智慧助手小艺接入到AI大模型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玩、流畅、安全的智慧体验。 现阶段,大模型+操作系统能够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01.当大模型“融入”操作系统上 操作系统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石,为所有计算机软件提供了运行与支撑平台。大模型作为软件的一种,本身也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 在张磊看来,大模型的接入为操作系统带来更多可能,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行为,提升用户体验。 统信软件高级副总经理&CTO、深度社区(deepin)主席 张磊 对此,张磊具体谈到: 通用大模型通过操作系统探索更多应用场景。通用大模型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处理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体验。 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模式。大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可以使操作系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意图,未来每位用户都将拥有一个专属的AI助理,这个助理将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 大模型的接入为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带来了无限的创新空间。通过大模型,开发者能够为操作系统设计出更多智能应用,如智能搜索、推荐系统、自动化办公助手等,从而丰富了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 未来AI将是操作系统的基础能力之一,合作伙伴可以直接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AI能力,释放平台价值。 除此之外,大模型对操作系统的影响还包括系统的模块化和定制化,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模型能够为不同的用户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实现更为灵活和模块化的系统架构。 随着大模型和AI技术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未来的操作系统需要在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同时,提供强大的AI功能。 今年9月,统信软件运营的深度社区官宣,deepin成为国内首个接入大模型的开源操作系统,并发布了UOS AI。 在这一次的技术分享日上,张磊带来了更新的消息。 在大模型上,deepin成为中国首个接入大模型的开源操作系统;在自研应用方面,浏览器、邮箱、全局搜索率先接入UOS AI;在第三方应用方面,畅写在线率先接入UOS公共AI底层服务;在智能底座方面,统信UOS服务器版成功适配多种主流人工智能框架和设备,结合调优算法引入智能调优工具。 据悉,UOS AI目前已能为上层应用提供云大模型对接服务及本地模型对接服务,包括已经完成百度千帆、讯飞星火、智谱ChatGLM、360智脑等大模型的对接,上层应用通过统一的接口,即可完成多个模型的接入,无需应用软件适配每个模型,当前已为统信UOS的浏览器、邮箱提供对应服务。 同时,UOS AI嗨提供了大模型集中管理能力与基于提示词、大模型配置、源码级等多个可扩展能力。 02.创新涌现 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大模型已经成为推动操作系统创新的重要力量。 通过将大模型技术融入操作系统,不仅能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功能和服务,还有助于推动操作系统向AI-native的方向发展。 先说说新功能与服务的引入。 首先是在智能化的文件搜索上。通过大模型,操作系统能够提供智能化的文件搜索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查询,直接找到需要的文件或信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还有语音助手。大模型的语言理解能力为操作系统的语音助手功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轻松完成系统设置、查询信息等操作,实现了与系统的自然交互。 再者,大模型的强大语言处理能力,使得操作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翻译功能。用户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语言翻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跨语言的交流和协作。 此外,大模型的接入,也在促进AI-native操作系统的发展。 大模型的引入,要求操作系统能够提供更为强大和灵活的支持。例如,对操作系统架构进行优化,以确保大模型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同时也为其他AI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运行时环境、内存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可以确保大模型的高效运行,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系统的整体性能。 随着大模型的应用,AI框架的支持变得尤为重要。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强大的AI框架支持,以确保大模型和其他AI应用能够顺利地运行和升级。 如统信UOS中的智能调优工具的引入,可以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和便捷的系统优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张磊表示,接下来,统信软件还将探索大模型与 AI 原生应用,自然语言交互兼容性、数据安全性等多个技术点,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与创新生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操作系统将更为智能、高效和人性化,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更为强大和便捷的支持。 03.大模型+操作系统的下半场:落地 “接入大模型只是迈向操作系统下半场的决定性一步,最终目的是要与实际场景深度融合并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张磊说。 实际上,随着大模型与操作系统的紧密融合,许多行业可能会受到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医疗健康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大模型和操作系统的结合为行业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比如说,在自动驾驶领域,大模型的语言理解和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支持,同时,操作系统的高效运行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时响应提供保障。 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和操作系统的融合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模型与操作系统的结合可以为城市管理、交通监控等方面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城市运营的高效和智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模型与操作系统的融合将可能带来更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诞生。比如说,可能会出现更为智能和个性化的操作系统,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同时,大模型的不断优化和操作系统的持续创新,也将为各种新型应用和服务的出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大模型与操作系统融合为各行业带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影响,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04.结语 大模型与操作系统的结合展现了技术创新对现代社会和各行业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融合,我们不仅看到了操作系统功能的丰富和智能化,也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创新可能。 统信软件推出UOS AI标示了大模型技术与操作系统融合的重要步伐,并为其他的技术合作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操作系统将不再仅仅是软件运行的基础平台,而是成为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大模型的持续进步将为操作系统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操作系统向AI-native的方向发展,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在这个技术快速演变的时代,大模型与操作系统的融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技术合作和创新,以推动我们的社会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构建更为美好的未来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