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消息称三星将为Galaxy S25系列手机引入“电池AI”:续航提升10%,性能不减
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搭载了名为 Galaxy AI 的 AI 软件套件,据悉该系列机型在 2024 年第一季度为三星贡献了 53% 的营业利润,这或许印证了 AI 功能的受欢迎程度。然而,有传言称即将推出的 Galaxy S25 Ultra 将继续使用与前代相同的 5000mAh 电池,在续航方面可能会令人失望。不过,三星计划通过名为“电池 AI”的新功能将续航提升 10%。 从名称上判断,“电池 AI”可能是下一代 Galaxy AI 中的一项智能功能,可以在不影响手机性能的情况下延长整体运行时间。爆料者 PandaFlash 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他从匿名消息源处获悉了这一功能,用户可以体验到 5-10% 的续航提升。 多年来,续航增强软件一直存在,市面上有许多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此类程序。然而,这些软件通常会通过降低 CPU 和 GPU 频率来实现省电,进而影响手机性能。还有一些软件根本没有任何效果,甚至会限制 5G 网络的最高速率,抵消了使用这些应用的意义。虽然 PandaFlash 没有详细解释“电池 AI”的工作原理,但他推测该功能会“消除”消耗系统资源的后台任务,从而延长续航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爆料者并没有明确表示“电池 AI”会应用于 Galaxy S25 系列。但考虑到他大部分爆料都与三星即将推出的旗舰产品有关,再加上 Galaxy AI 是三星营销的重要推手,因此该功能很可能出现在下一代机型中。与其他需要用户手动选择关闭后台进程的省电应用不同,“电池 AI”可以自动完成这一操作,相信骁龙 8 Gen 4 或 Exynos 2500 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与“电池 AI”的强力协作将是提升续航的关键。目前细节信息有限,IT之家将持续关注相关资讯。
曝华为新麒麟芯片跑分有望突破110万分 Mate70搭载
【CNMO科技消息】虽然距离华为Mate70系列正式发布还有好几个月,但现在已经有博主曝光了与新机相关的信息。这次是关于处理器。5月6日,数码博主@厂长是关同学 透露,华为新的麒麟芯片据说调试的很好了,目前比较顺利,跑分有望突破110万以上。作为参考,该博主透露,目前麒麟9010的跑分大概在96万-98万分左右。 该博主称,“看来今年Mate70系列期待值也不低了,而且新的Mate又要有两个新能力,发布周期预估同样10月底”。 不久前,华为Pura70系列通过先锋计划正式开售。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关于Pura70系列处理器的相关信息,但根据博主晒出的开箱视频来看,华为Pura70 Ultra手机参数显示为搭载麒麟9010芯片。配置信息显示,该处理器搭载2×2.3GHz+6×2.18GHz+4×1.55GHz CPU核心,配有麒麟9000S同款Maleoon 910 GPU。如果新的麒麟芯片跑分能够突破110万分,那算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而搭载该芯片的华为Mate70系列,估计推出后会受到消费者强烈追捧。 相关爆料 但今年华为Mate70系列的发布时间会比往年更晚一些,因为要预装HarmonyOS Next,新麒麟芯片等。HarmonyOS NEX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自研底座,摒弃了传统的Linux内核以及AOSP(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等代码,因此被称为“纯血鸿蒙”。在第21届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透露,“我们期望是在今年Mate70销售的时候,能够带着 ‘纯血’鸿蒙上市,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据悉,和Pura70系列相比,华为Mate70系列芯片性能更强,且影像方面的实力也不弱。新机有望在10月上市。
iPhone 16 Pro Max与15 Pro Max有这些区别
【CNMO科技】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后,iPhone 16 Pro Max就将接替iPhone 15 Pro Max,成为目前最好、最先进的iPhone。尽管现在距离9月还有很长的时间,而且事情可能发生变化,但根据谣言和泄密,我们似乎已经对即将推出的顶级iPhone机型了解了很多。 iPhone 16 Pro Max对比iPhone 15 Pro Max iPhone 16 Pro Max与其前身相比有何不同?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保持不变?让我们来看看iPhone 16 Pro Max与苹果目前最好的iPhone相比如何。 设计和尺寸(重要变化) iPhone 16 Pro Max将延续与iPhone 15 Pro Max相同的设计语言,采用相同的钛金属边框和纯平屏幕。 iPhone 16 Pro Max和iPhone 15 Pro Max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尺寸。即将推出的iPhone屏幕宽度将增长至6.9英寸,相比iPhone 15 Pro Max的6.7英寸显示屏大幅增加。苹果将通过同时增大设备尺寸和缩小边框来实现这一重要的显示屏增大。 iPhone 16 Pro Max渲染图(图源见水印) 据传言,iPhone 16 Pro Max的高度为163mm,宽度为77.58mm,iPhone 15 Pro Max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59.9mm和 76.7mm。这是一个微小但显著的变化。 iPhone 15 Pro Max首次亮相时带来了操作按钮,而不是静音开关,并在底部配备了USB Type-C端口,这两个功能也将延续到较新的型号上。不过,iPhone 16系列还将配备另一个按钮,称为“拍摄”按钮。这将是一个全电容式按键,位于设备的右侧,电源键的下方。这个新按钮使得iPhone 16用户只需轻点iPhone的侧面,就能轻松放大和缩小,以及捕捉照片或视频。 颜色方面,iPhone 15 Pro Max有四种低调的钛金属颜色可供选择,分别是黑钛色、白钛色、蓝钛色和自然钛色。消息称苹果可能会使用另一种钛加工技术,使iPhone 16 Pro Max更加光泽,并且更能保留色彩。该设备将有白色、灰色、玫瑰色和深空黑色可供选择。 屏幕差异 如前所述,iPhone 16 Pro Max将配备更大的显示屏,直径为6.9英寸。苹果将通过采用更大的框架和更窄的边框来实现这一目标。6.9英寸显示屏将使iPhone 16 Pro Max成为有史以来屏幕最大的iPhone。 iPhone 16 Pro Max渲染图(图源见水印) 但除了尺寸之外,预计新机不会有任何其他重大变化。新iPhone当然会配备OLED面板的Liquid Retina XDR显示屏,可提供卓越的色彩、对比度和卓越的最大亮度。该屏幕将支持120Hz ProMotion刷新率,这将是连续第四代iPhone配备该技术。 iPhone 15 Pro Max配备了灵动岛挖孔屏,毫无疑问,iPhone 16 Pro Max也将采用相同的设计语言。 性能和软件:3nm时代 iPhone 16 Pro Max将采用第二代3nm芯片,可能被称为Apple A18 Pro。据报道,这款产品将采用台积电的第二代3nm制造工艺(称为N3E)构建,该工艺可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少的芯片组芯片缺陷。作为参考,当前的iPhone 15 Pro Max搭载了Apple A17 Pro,这是首款基于3nm制造技术构建的移动芯片。 可以想象,苹果A18 Pro的性能将比苹果A17 Pro更好。不过,我们已经达到了几乎不需要更好性能的地步,因此更重要的“指标”是能效,或者芯片在单个任务上浪费更少功率的能力,这对于电池寿命至关重要。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希望第二代芯片比前一代芯片效率更高。 由于有传言称iOS和iPhone 16系列都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因此我们预计iPhone 16 Pro Max将配备经过大幅改进的神经引擎来处理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 iPhone 16 Pro Max还将支持Wi-Fi 7,理论上,其数据吞吐速度是iPhone 15 Pro Max上Wi-Fi 6E的4倍。iPhone 16 Pro Max还将配备全新5G调制解调器,即高通骁龙X75 5G,能耗将减少20%。 iPhone 16 Pro Max将预装iOS 18。该软件将在WWDC 2024上预览,据报道将重点关注iPhone所缺乏的生成式AI功能。iPhone 15 Pro Max也将于今年9月更新iOS 18,但可能并非所有AI功能都可以在该设备上使用——预计苹果将为下一代机型保留一些独家功能。 相机:新款超广角镜头来袭 iPhone 15 Pro Max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相机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新的120mm长焦镜头,可为iPhone相机提供5.0倍光学变焦。而一年前,iPhone Pro Max的主摄像头升级至了4800万像素。借助iPhone 16 Pro Max,苹果终于可以解决近年来没有进行任何重大改进的被遗忘的摄像头之一——超广角摄像头。 iPhone 16 Pro Max渲染图(图源见水印) 分析师郭明錤认为,苹果将在iPhone 16 Pro Max上引入48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这款显示器的像素尺寸为0.7um,传感器尺寸为1/2.6",这是对苹果多年来使用的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1.0um像素和1/3.6"传感器尺寸的重大升级。 除此之外,iPhone 16 Pro Max终于可以解决镜头眩光问题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iPhone上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夜间摄影时。即将推出的iPhone 16 Pro Max由于采用了新的防眩光涂层,我们最终可能不会再在照片或视频中看到反光。 此外,iPhone 16 Pro的所有摄像头都可能采用更轻、更薄的镜头,这将进一步减轻一些重量。这要归功于模压玻璃镜头的使用,它可以稍微减少相机的凸起。 音频质量和触觉 在音频质量方面,iPhone Pro Max设备表现始终名列前茅,为所有其他制造商树立了衡量基准。iPhone 15 Pro Max拥有出色的扬声器,无论是在浏览视频还是通过扬声器接听电话,都能提供出色的音质。我们期待iPhone 16 Pro Max能表现得更好。 这也适用于触觉。在触觉反馈方面,iPhone可以说是最好的设备,它提供了精确、准确的振动,振动强度足够大,但又不会过度。 电池寿命和充电 据报道, iPhone 16 Pro Max将配备4676mAh 电池,前代产品的电池容量为4422mAh。就电池增加而言,这是一次不错的升级,实际上这也将使iPhone 16 Pro Max成为有史以来电池容量最大的iPhone。与更快、更高效的苹果A18芯片配合,这款更大的电池有望为iPhone 16 Pro Max提供更好的电池续航能力,使其成为电池冠军。 充电方面,目前还没有听说任何有关充电速度可能会提高的消息,但我们希望在iPhone 16 Pro Max上看到这一情况。作为参考,iPhone 15 Pro Max支持25W有线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16 Pro Max的包装盒中不会有充电器。 概括 总结来看,iPhone 16 Pro Max在iPhone 15 Pro Max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在屏幕尺寸、性能、人工智能和电池续航时间等重要方面进行了关键升级。与此同时,像捕捉按钮这样的尝试很可能会对未来iPhone产品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苹果并不经常会在其主打产品上推出新的按钮。 iPhone 16 Pro Max与15 Pro Max的主要配置差异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任何有关新机价格上涨的具体消息,因此, 256GB版本的iPhone 16 Pro Max起售价可能仍为1199美元,与之前发布的iPhone Pro Max一致。 不过,如果你已经有了iPhone 15 Pro Max,那么可能没有太大必要升级到iPhone 16 Pro Max。
公主请上车!曝小米Civi 4 Pro迪士尼公主版正在开发中
【CNMO科技消息】据报道,继Hello Kitty和迪士尼版Civi 3手机之后,小米正准备推出另一款迪士尼主题手机。这款即将推出的设备将是Civi系列的新成员。 小米Civi 4 Pro 根据对HyperOS源代码的调查结果发现,小米Civi 4 Pro迪士尼公主版正在开发中。Civi 4 Pro于今年3月21日亮相,现在,“迪士尼公主版”也将推出。该手机现在已经出现在HyperOS代码上,代号为“chenfeng”。该设备的内部型号为“N9”。 曝小米Civi 4 Pro迪士尼公主版正在开发中 遗憾的是,该版本只会在中国上映,对于中国以外的迪士尼粉丝来说是个不幸的消息。据悉,海外方面,小米计划在印度发布标准版Civi 4 Pro(没有迪士尼主题版),但名称不同。它将被发布为“小米14 Civi”。 即将推出的Civi 4 Pro迪士尼公主版的设计仍然是个谜。与之前发布的特别版一样,该手机的整体设计灵感来自迪士尼人物。该设备将预先应用迪士尼主题的用户界面。小米还为即将推出的手机添加了两种不同的相机水印,分别命名为“白雪公主”和“邪恶女王”。 这些是目前了解的有关即将推出的迪士尼手机的所有详细信息。至于规格方面,特别版与标准版将采用相同的规格。 即将推出的Civi 4 Pro迪士尼版将采用骁龙8s Gen 3芯片组。手机正面配备了一块华丽的6.55英寸AMOLED面板,分辨率为1236×2750,刷新率为120Hz。显示屏的最大亮度为3000尼特。 小米Civi系列的最佳功能之一是双自拍相机。Civi 4 Pro配备焦距为26mm的主自拍相机和100°视角的广角自拍相机。两颗镜头的像素均为32MP。后置摄像头采用三摄像头设计,包括50MP f/1.6主摄像头、50MP f/2.0 2x长焦摄像头和带f/2.2光圈的12MP超广角摄像头。只有主摄像头有OIS。Civi系列的另一个优点是设计。Civi 4 Pro的厚度仅为7.5mm。机身轻薄的手机拿在手里确实感觉很棒。辅以4700mAh电池和67W有线充电。
夫妻驾驶特斯拉冲下山路身亡,行车记录仪数据消失?家属指出三大疑点
今天(5 月 6 日)热搜上的焦点新闻,是一起让人痛心的事故 —— 据橙柿互动报道,“五一”假期前夕金华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名汤姓男子告诉记者,其表哥陶先生和表嫂在驾驶特斯拉 Model Y 回家途中发生事故,从盘山公路冲下,两人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在报道中,汤先生介绍了其表哥表嫂的情况和事故的过程。 据悉,汤先生的表哥今年 41 岁,表嫂则比表哥小两岁, 夫妻二人在金义新区做电商并在当地安家,两个孩子一个带在身边,一个在老家上学。 他们所驾驶的特斯拉 Model Y,是表哥在去年年底花费 30 多万所购买的,到出事故前开了 6 个月左右。 按照报道中汤先生的说法,事故发生在“五一”前三天,也就是 4 月 27 日。 当天,其表哥表嫂把 14 岁的大儿子送回老家上学后,驾车沿潘石线回金义新区。 在当天下午 5 点 20 分,意外发生了,车辆在潘石线翻越太阳岭时撞坏护栏,冲向山下,翻滚了三十多米才停下。 虽然当时路人立即报警,可二人没有抢救回来, 事故发生后,汤先生和家人试图向交警了解情况,可没人愿意多说。 事故已经过去了数日,他们至今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答案。 报道中还提到,在了解事故情况的过程中,汤先生和家人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尤其对 3 处疑点很是不解。 其一,有一位家属在交警队听到处理事故的民警向领导汇报,称当时最高车速达到了 120km/h。 这让家人们颇为震惊,因为在盘山公路上驾驶,120km/h 的速度不太现实,一般人不会开这么快。 其二,在去到现场后,发现事故现场没有刹车制动的痕迹,这似乎不合常理。 不过在靠近山体的一侧有明显的刮擦痕迹,大概延续了三四十米,直到一个右转的转角痕迹才消失。 汤先生觉得这对于有 20 年驾龄的表哥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他猜测事发时表哥可能试图以刮擦山体的形式让车辆停下来,直到转弯处来不及了,才冲下去。 其三,也是最让家属疑惑的,整个事发过程行车记录仪没有任何数据。 汤先生称,交警告诉他们事发之前的行车记录仪数据是完整的,唯独出事这段时间数据没有了,具体原因不清楚。 这不禁让家属觉得匪夷所思,他们认为车辆在行驶状态行车记录仪肯定有用的,即使撞击让它瘫痪没用,那撞击瞬间的记录总是有的。 除了家属提出的上述三个疑点,在报道中,还说明了三个值得关注的情况: 首先,汤先生称,事发后,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赶到了交警队,但只是和民警进行沟通,并没有对家属说什么。 其次,白天在交警队说过要对车辆质量进行检测,当晚陶先生(已故车主)的妹妹接到一位自称处理特斯拉报废车辆的人电话,询问车子要不要卖,可以回收。 最后,陶先生的大儿子在交警队做笔录时称,车辆此前出现过几次故障,包括召唤功能失效、轮胎不规则摆动、AP 辅助驾驶下的自动加速,停车时车子大幅度抖动。 此事故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针对家属提出的第三个疑点,网友们展开热议。 理论上,行车记录仪只要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就会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 可是在本次事故中,家属却提到整个事发过程行车记录仪没有任何数据,这很是蹊跷。 就像一博主所说的那样:如果碰撞那下没来得及写入还能理解,但一整段没了是什么情况。 在IT之家 App 的评论区中,有多名用户分享了关于特斯拉行车记录仪的情况。 针对这起事故,特斯拉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关注到,目前还是以警方的信息为准,他们会提供警方必要的支持,但主要是警方在处理,他们不便过多干涉。 截至IT之家发稿,各方面也暂时 未发布更新说明。 事故已然发生,只愿逝者安息,家属节哀,希望调查结果的通报能早日公布。
最快IPO的新造车,诞生了
文|王磊 刘雅杰 编辑|秦章勇 李书福的资本帝国,又要扩容。 极氪刚刚提交更新后的招股书,按计划最早于5月10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这让极氪成为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同时也成为李书福收获的第九个IPO。 发行区间为每股18美元至21美元,按照上限计算,极氪的估值或达51.3亿美元。 要知道,极氪是在2021年4月才正式对外公布的品牌,若仅用3年完成上市,将成为最快上市的新能源车企。作为对比,特斯拉用了7年,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分别用了6年和5年。 今年有望实现盈利 背靠吉利这颗大树,极氪在终端市场发展得顺风顺水。 招股书显示,极氪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65.28亿元、319亿元、516.7亿元(约72.78亿美元),毛利分别为10.38亿元、24.7亿元、68.5亿元(约9.65亿美元)。 这意味着极氪创立第一年,毛利就是正数。2021年1.8%,2022年全年4.7%,2023年全年更是达到了15%,较2022年增长超10个百分点。 毛利率15%是什么概念? 这个成绩在高端纯电市场中仅次于特斯拉,超越国内一众头部纯电势力,比如同年蔚来为10%,而小鹏则是2%。 吉利汽车集团副CFO戴永此前表示,在销量提升、毛利上涨的前提下,2024年极氪将力争实现转扭亏为盈(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 这个目标一旦实现,极氪将成为盈亏平衡最快的造车新势力。 从公司整体经营上看,过去3年极氪仍处于亏损,虽然极氪的营收从2021年的6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元人民币,但极氪的净亏损也从2021年的45亿元扩大至2023年的83亿元。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大额研发投入。2021年至2023年底,极氪累计研发投入近170亿元。2021年、2022年、2023年极氪研发投入分别为31.60亿元、54.46亿元、83.69亿元。目前极氪在全球共有6个研发中心,其全球研发人员已经达到了7000人。 不难看出其研发投入逐年持续上升,而且其当年的研发投入和当年的净亏损大致相抵,这也意味着,单从营收角度来看,极氪已经能做到盈亏平衡。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点是极氪的营收结构,不同于传统汽车公司和造车新势力,九成以上的营收依赖于卖车的销售收入。极氪在三电业务、研发及其他服务上,营收能力也不错。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极氪整车以外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高达38%。 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也让极氪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这不是极氪第一次提交招股书,去年11月,极氪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招股书文件。此次和之前不同,被称之为“红鲱鱼”版招股书。 红鲱鱼招股书也被称为准招股说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申请上市公司上报的文件,当发行人向机构初步路演时,会提供一份用红色字体印刷的初步招股书,包括初步的定价建议,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一般称为“红鲱鱼”。 这次更新后最大的调整,在于承销商阵容变化,同时针对已有财务数据进行更新。根据招股书,目前极氪汽车一些现有股东和第三方投资者已表示有兴趣认购本次发行中总计最多3.4908亿美元的ADS。 其中,吉利汽车最多认购3.2亿美元,而来自 Mobileye 的约1000万美元,以及宁德时代认购约1908万美元。 所募集的资金用于三个方面:其中约 45%(即 1.389 亿美元)用于开发更先进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扩大产品组合;约45%用于销售和营销以及扩展企业的服务和充电网络;约 10%(即 3080 万美元)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以支持极氪的业务运营和增长。 市值更务实 其实从这次IPO的市值数字来看,和此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2021年8月,极氪拿到Pre-A轮融资金额5亿美元,当时投后估值就达到了89.3亿美元。 2022年12月,极氪第一次向美国证监会递交IPO注册文件,其计划募资逾10亿美元,彼时有消息人士称,要寻求的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当时极氪成立还不到2年,带着吉利汽车旗下高端纯电动汽车品牌标签,其首款产品极氪001单一车型交付超7万台,提前达成全年销量目标。 据此前吉利汽车财报,极氪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317.9亿元,同比增长10倍多,全年累计交付量为71941辆。相比于2015年前后成立的蔚小理三家车企,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2023年11月,极氪将要IPO的消息再次传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文件,并计划以股票代码“ZK”在纽交所上市。 成立前两年,极氪共发布极氪001、极氪009、极氪X三款新车。截至2023年10月底,月交付量已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开启交付仅24个月,就成为最快达成17万台交付的豪华纯电品牌。那时的极氪志得意满,直言自己有望成为除特斯拉外,最早最快赚钱的电动车企。 极氪也确实有说这话的底气,在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中,极氪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背靠吉利集团,诞生以来就备受资本青睐,其背后的朋友圈堪称豪华阵容。 提交招股书之前,极氪共完成了Pre-A和A轮两轮外部融资,第一次融资是2021年8月,投资方包括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完成投资后,五家企业占极氪汽车股份比约5.6%。 第二次则是在2023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据悉,当时这轮融资由Mobiley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等参投。 从这些资本机构中不难看出,已经涉及了智能驾驶,动力电池,创新科技,原材料垂直整合等一系列领域,在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的前提下,想要打造一个完整的造车生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儿。 再凭借吉利集团重资产赋能,极氪品牌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最重要的是,极氪在技术方面也狂飙突进,比如SEA浩瀚架构、自研高性能电驱、一体式压铸、热蔓延不起火电池安全技术等都可以大规模上车。 所以和其他新势力相比,极氪既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品牌调性,又能凭借技术领先的优势,用较少的成本快速占领市场。 估值虽然降了,但从长期来看,极氪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高端纯电突破的典型案例。 李书福的第九个IPO 不缺朋友也不缺技术,但维系一家企业长久运营,资金同样很关键。极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吉利汽车撬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支点,同时承载着吉利汽车实现高端化战略的重任。 成立以来,极氪相继推出了001、009、X、007、MIX等车型,并在创立三年后,成为20万元以上国产高端纯电销量第一。但造车是个无底洞,虽说极氪的现金流、销量、交付量都遥遥领先,但仍然是在亏钱卖车。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极氪净亏损规模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52.28亿元,这意味着过去三年极氪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 不难看出,即便是销量超预期,还是不免落入“新能源造车连年亏损”的行业魔咒。 在纽交所上市,一方面可以提升品牌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全球化品牌的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 而对于李书福来说,极氪上市也让其资本帝国再次壮大。 目前李书福手里已有在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A股上市的钱江摩托、汉马科技、力帆股份,和在美股上市的亿咖通、极星、路特斯,以及在瑞典上市的沃尔沃汽车,8家上市公司。 谁能想到,当年放过牛、开过照相馆、产过冰箱、卖过建筑材料、造过摩托车的农村娃,在1996年杀入汽车行业后,会成为汽车狂人呢? 1996年,李书福在临海征地850亩,宣布投资5个亿,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当时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内汽车行业几乎一片空白。但李书福没有胆怯,还留下一句“至理名言”: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 1998年,第一辆量产的吉利豪情下线,就此拉开了吉利汽车腾飞的序幕。 来源:网络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吉利成为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2005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此后,吉利就开启了一路狂飙的模式。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蛇吞象般地收购沃尔沃,让吉利一跃成为头部汽车制造商,随后又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的部分股份,开始了“狂买豪车”的节奏。 时至今日,吉利控股集团成为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中国民营车企,其野心也开始逐渐显露——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 就在几天前,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分拆出来的网约车公司曹操出行,也递交了赴港IPO招股书。 倘若曹操出行和极氪此番顺利敲钟,吉利集团将会有10个IPO。
TechInsights:2024年Q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OPPO荣耀华为前三
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市场研究机构 TechInsights 发布报告,2024 年 Q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6330 万台,同比增长 1%。这结束了连续 11 个季度的年度下滑。复苏的部分原因是 2023 年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本土供应商恢复正常的产品发布周期和库存建设活动也推动了这一增长。 在厂商方面,四大厂商 —— OPPO / 一加、荣耀、华为和 vivo 的市场份额不相上下: OPPO / 一加以 17.1% 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荣耀、华为和 vivo 紧随其后,分列二到四名,市场份额分别为 16.7%、16.6% 和 16.1%。 小米以 15.0%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而苹果以 13.7% 的市场份额跌出了前五名。 TechInsights 表示,前六大智能手机厂商总共占据了 95.1% 的市场份额,高于一年前的 93.7%,表明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中国其他小一些的厂商在规模和渠道方面受限,在国内市场继续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魅族在该季度宣布将把重点从传统的智能手机业务转移到新的人工智能硬件上。 IT之家注意到,各大研究机构给出的 2024 年 Q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不同: IDC:荣耀以 17.1% 的市场份额拿下第一,华为占 17.0% 位列第二,OPPO、苹果和 vivo 分别位列第三至第五位。 Counterpoint:vivo 季度销量排名第一,其次是荣耀和苹果。华为在一季度所有的手机品牌厂商中脱颖而出,同比增长 69.7%;荣耀也表现出了 11.5% 的增长幅度。 Canalys:华为重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达 17%;OPPO 跃升至第二,出货量达 1090 万台;荣耀,vivo,苹果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积极出货后放缓节奏,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
面对被纳斯达克交易所除名等多重困局,贾跃亭能化险为夷吗?
原标题:被纳斯达克交易所除名、计划召回交付的所有车辆、接连被房东起诉,多重困局下贾跃亭能化险为夷吗? 继乐视网从A股退市后,贾跃亭创立的法拉第未来(以下简称“FF”)也在美国面临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困局。 FF近日宣布收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信函,因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FF将被纳斯达克除名。该公司表示将提出上诉,并寻求股东批准反向拆股等使其恢复合规资格的所有潜在方案。 截至5月3日美股收盘,FF股价为0.0409美元/股,总市值仅为174.53万美元。今年以来,该股累计跌幅已超90%。2021年7月,FF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市值一度逼近60亿美元,如今的市值已较其高点跳水超过99.9%。 从2014年成立,FF投身造车领域已有十年,然而,据贾跃亭官方微博消息,截至2024年4月24日,FF仅交付了11台车。交付量本就寥寥可数,今年3月,FF又因系统故障向美国监管机构备案,计划召回这11台FF 91 2.0。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FF连续两次因拖欠房租被起诉。 多重困局下的FF是否会重蹈乐视网的覆辙?贾跃亭的造车梦又将何去何从? 将被纳斯达克除名,FF称将上诉 据FF公告,该公司于2024年4月24日收到纳斯达克的信函,因连续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低于0.10美元,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定,因此,纳斯达克工作人员给出了公司证券退出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意见。 FF在公告中称将在2024年5月1日前对该退市意见提出上诉,申请举行听证会。从该申请提交日起,公司可获得15天的停盘暂缓期,在此期间,公司证券将继续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交易。公司还准备申请进一步延长该停盘暂缓期,延至纳斯达克听证会之后。但截至发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并未查询关于上诉的相关信息。 并且,FF称正在采取包括尽快提交2023年的10-K年报、及时提交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10-Q季报,以及寻求股东批准反向拆股等使其恢复合规资格的所有潜在方案。 2024年4月18日,即除名信函之前,纳斯达克还曾发出通知,称FF公司未及时提交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0-K年报。根据纳斯达克上市规则,这是退市意见的额外依据。 记者查询FF官网发现,FF最近一次发布财报是在2023年11月13日,当时该公司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FF在当季首次实现创收,汽车销售收入为55.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0;尽管实现创收,但该公司仍然录得亏损,当季净亏损为7804.6万美元,不过低于2022年同期的净亏损1.199亿美元。 图片来源:FF财报 该公司的现金流亦不容乐观。截至2023年9月30日,FF拥有现金671.4万美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为1696.8万美元。 图片来源:FF财报 实际上,FF在上市后曾多次收到纳斯达克的警告。2023年12月28日,纳斯达克通知FF称,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1.00美元,需在180天内重回合规。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8月,FF曾宣布反向股权分割,拟通过合股来抬升每股价值。合股后,其股价曾一度达到22美元/股。但是,自去年12月6日以来,FF的股价再未回到1美元上方,且一直处于下行趋势。截至5月3日美股收盘,FF股价为0.0409美元/股,总市值仅为174.53万美元。今年以来,该股累计跌幅已超90%。 图片来源:雅虎财经 更早之前,FF还因未按时提交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未在上市后12个月内召开年度股东大会等原因收到纳斯达克类似警告。 交付11台车又计划召回,贾跃亭多次回应质疑,称已还债超100亿美元 自2014年成立以来,FF投身造车领域已经十年。但直到2023年3月29日,FF才宣布其第一款电动汽车FF 91 Futurist开始生产,同年8月,FF开始向客户交付车辆。 据贾跃亭官方微博消息,截至2024年4月24日,FF从量产以来仅交付了11台车。而今年3月,FF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备案召回计划,将召回2023年交付的11台FF 91 2.0,原因是当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检测到系统故障时,软件错误可能会阻止安全气囊故障警告灯亮起。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2月,FF被位于洛杉矶的总部大楼房东雷克斯福德工业公司起诉,指控其拖欠1月、2月的房租及相关费用共计91787.26美元,雷克斯福德工业公司要求收回大楼;今年1月,FF位于圣何塞的办公室房东BXP Realty也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FF去年12月未支付租金,尚未结清的余额达到127311.16美元。FF则表示正与两处房东进行友好协商,以尽快解决目前的问题。 造车十年来,外界围绕贾跃亭的争议也一直未曾停歇。4月24日,贾跃亭回应周鸿祎的质疑时称,“……FF从量产以来虽然只交付了11台车,但这些经历了无数磨难才诞生的11台车,是完全原创创新的塔尖产品,具备非凡的颠覆性的意义。” 4月25日,贾跃亭又发布视频对一直备受争议的债务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到2017年乐视爆发债务危机之时,我个人累计为乐视体系担保了120亿美金左右的债务,而这些并不是我个人直接的债务,基本上是我替乐视体系和公司担保的。这些年替公司替乐视,我们已经累计偿还了100多亿美金,这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个人担保案例。5年前我在美国申请了个人债务重组,达成并完成了重组方案。在美国法律体系下,我已经不存在任何债务了。虽然如此,我也依然会尽全力早日解决完在中国法律体系下的债务。” 他同时还称,造车成功并还债之日,就是回国之时。 4月30日,贾跃亭再次发布视频辟谣设立家庭信托,“有人造谣,我和公司累计偿还的100来亿美金是用FF股票债权信托还的,这完全是错误和谣言。实际上,这100来亿美金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现金偿还的,而且在偿还过程当中,为了迅速筹集资金,很多资产都是被贱卖和强制拍卖的,拍卖价格只有实际价值的一半都不到。” 2020年7月21日,乐视网被正式摘牌,告别了A股市场。如今,FF是否又要重蹈乐视网的覆辙,外界只能拭目以待。
特斯拉大股东怒批马斯克,称其天价薪酬方案是“抢劫”
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特斯拉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之一近日公开批评了 CEO 埃隆・马斯克及其在公司持股比例,正值投资者就马斯克此前被否决的 2018 年薪酬方案进行投票之际。 今年 1 月,一位股东在诉讼中胜诉,特拉华州法官正式宣布马斯克价值 558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4023.18 亿元人民币)的 2018 年薪酬方案无效。作为后续,特斯拉将在即将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再次提交该薪酬方案,由投资者投票决定是否批准。马斯克本人也提出了新的薪酬方案,要求获得更多股票,从而增加投票控制权,甚至威胁称若未获批准,将另行开发人工智能项目。 特斯拉最大个人股东之一的 Leo KoGuan 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批评马斯克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出售股票,却在当前的薪酬方案投票中要求增加投票控制权。KoGuan 还称马斯克为“魔术师”,其支持者为“无脑的傻瓜”,并把提出的薪酬方案称为“抢劫”。 他还指出,虽然马斯克自 2021 年特斯拉股价达到峰值以来,已出售了约 390 亿美元的股票,但仍持有公司 13.4% 的股份,现在却想要额外增加 10%。KoGuan 表示,他为持有的少量特斯拉股票支付了巨额资金,仅占公司 0.8% 的股份就花费了约 35 亿美元。 这并非 KoGuan 首次批评马斯克,尽管几年前他还是特斯拉 CEO 的坚定支持者。上个月,KoGuan 表示,如果马斯克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特斯拉上,那么他应该考虑“逐渐淡出并任命继任者”。今年 1 月,他还曾表示马斯克正在“伤害股东和特斯拉”,并称如果早知道这一点,他不会投资这家公司。 特斯拉董事会主席 Robyn Denholm 提交公司委托投票声明后,投票表决正式开始。特斯拉和 Denholm 均表示支持批准马斯克的薪酬方案,并支持将公司注册地从特拉华州迁至得克萨斯州。 Denholm 在文件中写道:“我们不同意特拉华州法院的裁决,我们认为法院的裁决并不符合公司法的运作方式。因此,我们希望您能够通过投票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关乎对我们 CEO 的基本公平和尊重。” 特斯拉将于 6 月 13 日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股东可以在此之前投票表决是否批准马斯克的 2018 年薪酬方案。公司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网页,详细说明如何进行股东投票,并建议投资者对两个提案投赞成票。
特斯拉:Cybertruck前备箱的防夹功能使用了“学习算法”
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特斯拉近日透露,Cybertruck 的前备箱使用了“学习算法”来进行防夹检测,这解释了为何在一些测试中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Cybertruck 锋利的棱角设计曾让许多人担忧其安全性,网上流传着大量用 Cybertruck 前备箱切菜的视频,让其安全隐患显得更加突出。 IT之家注意到,特斯拉最近发布了新的软件更新,声称改进了前备箱的物体检测系统。更新说明中写道:“电动前备箱在即将关闭时可以更好地检测到障碍物。”然而,部分车主更新后测试发现,防夹功能表现并不稳定。 Cybertruck 首席工程师 Wes Morrill 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前备箱的防夹检测使用的是学习算法(learning algorithm),当前备箱多次尝试关闭但未成功锁定时,会增加关闭力度。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重复测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Morrill 举例说明,如果前备箱内有较大的袋子,也可能会触发防夹检测。这时用户可能会再次尝试关闭,算法就会认为用户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前备箱应该关上,于是增加关闭力度。简而言之,特斯拉希望 Cybertruck 的前备箱能够通过反复施加更大的力度来实现自动关闭。 将学习算法应用于前备箱或后备箱尚属首次,虽然有些冒险,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或许最终能实现完美的效果。
国际首次,中国科学家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今日宣布,该校潘建伟、陆朝阳、陈明城教授等利用基于自主研发的 Plasmonium(等离子体跃迁型)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中国科大表示,这是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进行量子物态和量子计算研究的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长文的形式于北京时间 5 月 3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5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成果新闻发布会。 ▲ 16 个非线性“光子盒”阵列囚禁的微波光子强相互作用形成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光子盒”的名字最早来自 1930 年爱因斯坦和波尔争论中提出的思想实验 本文第一作者为陈明城、刘丰铭和王粲。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和上海市等的支持。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3912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陈国瑞课题组近日在《科学》上发表论文,首次在天然单晶石墨烯中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实现量子反常霍尔这一重要物理效应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技术路线。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娴熟分装电池、自我矫正,还能走更远了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又解锁了新技能! 昨日,Tesla Optimus 官方发布了新的 demo 视频,展示了二代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 这次,Optimus 开始进厂打工了,在特斯拉电池工厂学会了分装电池,并且比以前走得更快更远更稳了。 让我们先一睹 Optimus 的最新技能和训练细节。 现在,Optimus 的端到端神经网络经过训练,能够对特斯拉工厂的电池单元进行准确分装。 Optimus 在机器人的 FSD 计算机上实时运行,而仅仅依靠 2D 摄像头、手部触觉和力传感器。Optimus 利用它的腿保持平衡,同时网络驱动着整个上半身。 在插入过程中需要非常精确的动作,且容错率很低,神经网络会自动定位下一个空闲槽位。Optimus 还能从故障中自主恢复。 Optimus 的训练数据是通过人类远程操作收集,并针对各种任务进行了扩展。 Optimus 在工厂进行测试,人工干预率持续下降。 当然,Optimus 现在可以在定期绕着办公室行走,不仅走得更快,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对此,特斯拉 Optimus(Tesla Bot)工程师 Milan Kovac 对 Optimus 的更多训练细节进行了解读。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特斯拉出色的制造团队制造出了更多的机器人,以便进行研究并收集人工智能数据。 团队训练并部署了一个神经网络,允许 Optimus 开始执行有用的任务,例如从传送带上捡起电池单元并将它们精确地插入托盘中。 这个神经网络完全端到端运行,这意味着 Optimus 只消耗来自机器人 2D 摄像头的视频以及板载本体感受器上的数据,并直接产生关节控制序列。 Optimus 完全在机器人的嵌入式 FSD 计算机上运行,由板载电池供电。这样的设计使得单个神经网络可以通过添加更多样化的数据到训练过程中来执行多个任务。 虽然目前 Optimus 还不完美,速度还有点慢,但我们看到了越来越高的成功率和越来越少的失误。特斯拉还训练 Optimus 从失败案例中恢复,并看到了自发的校正发生。 特斯拉已经在一家工厂部署了几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它们每天都在真实的工作站上进行测试,并持续改进。 团队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工作,以使 Optimus 移动更快,以及应对更恶劣的地形,同时不牺牲它的人性化特性。团队还将专注于可重复性、训练神经网络处理动态校准和机器人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快会有更多的更新。 此外,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AI Agents 负责人 Jim Fan 对 Optimus 新视频展示出的技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视频让我们窥见了人类数据收集的真实场景,这是 Optimus 最大的优势。建立这样的流水线需要什么呢?Optimus 做到了以下几点: Optimus 的手是世界上顶级五指灵巧型机器人手之一,它具有触觉感知,拥有 11 个自由度(DOF),相比之下许多竞品只有 6-7 个 DOF,并且具有强大的稳健性,能够在不需要持续维护的情况下承受大量的物体交互。 远程操作软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操作员戴着 VR 眼镜和手套。设置软件以实现第一人称视频的实时传输和精确控制输出,同时保持极低延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类对于自己动作和机器人动作之间的最微小延迟都非常敏感。Optimus 有一个流畅的全身控制器,可以实时执行人类姿态。 大规模 fleet:你需要不止一个机器人来并行收集数据,需要训练有素的人类每天进行多次轮班(最好全天候),以及一个随叫随到的维护团队,以确保机器人始终处于忙碌状态。这是学术研究实验室甚至都不会考虑的大量操作复杂性。 任务与环境:弄清楚要远程操作什么也同样重要。目前,大多数此类工作都是由演示驱动的:收集你想要放入社交媒体视频中的任务数据。但想要解决通用型机器人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考虑任务和环境的分布。从视频的 43 秒到 51 秒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和家居环境,如移动电池、处理洗衣物、将日常物品分类放入货架。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问题:如果你只有预算来收集 1000 个任务的训练数据,你会选择什么来最大化技能转移和泛化呢? 结论:远程操作是解决人形机器人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足以充分解决问题。它从根本上来说无法扩展。 在评论区,马斯克预告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手部的最新目标,在今年晚些时候将拥有 22 自由度(DoF)。这就更让人期待一波了。 此前,据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在今年底拥有完成「有用的工厂任务」的能力,并计划今年底前在自家工厂率先使用。同时特斯拉有可能在 2025 年年底前对外销售 Optimus。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化史」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最早要追溯到 2021 年 8 月的「特斯拉 AI 日」活动上,当时马斯克首次透露了要造人形机器人(Tesla Bot)的设想。 这款人形机器人的身高大概是 1.72 米,重约 112 斤,身材匀称,还带有一张面部屏幕,能够以约 8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移动。 2022 年 10 月,这一年的「特斯拉 AI 日」上,Optimus 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彼时,它还不能做跳舞等花样表演。机器人工作时的功耗是 500W,重量达到 73 公斤,手运动的自由度有 27 个。 不过,在 Demo 演示中,Optimus 展示了其搬箱子、浇花、在特斯拉超级工厂工作的画面。 2023 年 5 月,经过半年多的蛰伏,特斯拉 Optimus 终于具备了流畅行走和抓取物体的能力。 2023 年 9 月,特斯拉 Optimus 再次进化,可以自主对物体进行分类了,亮点在于神经网络完全端到端训练:输入视频、输出控制。闲暇之余,它还能做瑜伽消遣。 2023 年 12 月,Optimus 二代到来,让人的确看到了电影《机械公敌》里的样子了。 随着新视频的发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进步速度再次令人惊叹。
马斯克: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至少是2:1
01. 昨天,特斯拉通过X平台的“Tesla Optimus”官方账号,发布了Optimus机器人在工厂中分拣电芯的最新90秒演示视频。配文:Trying to be useful lately!(最近在努力变得有用!) 02. Optimus项目负责人Milan Kovac发文介绍了具体进展: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杰出的生产团队为我们制造了更多的机器人,并从它们那里收集人工智能数据! 我们已经训练并部署了一个神经网络,让Optimus可以开始执行一些有用的任务,例如拾取从传送带上传递下来的电芯,并将它们精确地放入托盘中。 这个神经网络完全以端对端的方式运行,这意味着,它只使用来自机器人二维摄像头的视频,以及机载的本体感觉传感器,就能直接生成关节控制序列。它完全在机器人的嵌入式FSD计算机上运行,由机载电池供电。它的设计理念是,当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添加更多不同的数据时,单个神经网络可以执行多项任务。 虽然还不够完美,速度也还有点慢,但我们看到成功率越来越高,失误也越来越少。我们还在训练Optimus从失败案例中恢复,我们已经看到了自主修正的发生。 我们在一家工厂部署了几个机器人,每天在真实工作站对它们进行测试,并不断改进! 现在,Optimus还经常在办公室里散步,而不会摔倒。:) 我们还在进行进一步的工作,让它移动得更快,并能应对更恶劣的地形——所有这一切都不会牺牲它与人类相似的特性。我们还在关注整个机器人队伍的可重复性、训练神经网络处理动态校准,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微小差异。 更多更新将很快发布!” 负责机器人AI的资深工程师Julian Ibarz也发帖: “在不久的将来,特斯拉机器人将能完成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10年前,我在生产中部署了第一个深度学习视觉模型:https://tinyurl.com/3x2j5t6r。(注:当时Julian就职于谷歌) 10年后的今天,深度学习可以做很多新的事情。想象一下,10年后会是怎样。我之所以加入特斯拉,是因为现在正是通用具身人工智能的时代。 我们开始将RL(强化学习)应用于Optimus,教它做一些原本很难远程操作的事情。我们正在寻找几名RL工程师加入世界一流的ML(机器学习)团队,同时也在寻找几名充满热情的软件工程师帮助改进我们的RL仿真基础设施:http://ts.la/optimus-jobs。” 03. Nvidia具身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Jim Fan发来贺信: “祝贺特斯拉Optimus团队的又一次出色更新!这段视频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人类数据收集农场,我相信这是Optimus最大的领先优势。建立这样一条管道需要做些什么?Optimus做到了以下几点: a. Optimus的手是世界上最好的机器人五指灵巧手之一。它具有触觉传感功能、11个自由度(DOF),而许多竞争对手只有6-7个自由度。 b. 远程操作软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操作员戴着VR眼镜和手套。要在保持极低延迟的情况下,将第一人称视频流导入,并将精确控制流导出,软件的搭建是非常不容易的。自己的动作与机器人的动作之间哪怕有最微小的延迟,人类都会非常敏感。Optimus有一个自如的全身控制器,可以实时做出人类的姿势。 c. 庞大的机器人队伍:你需要不止一个机器人来并行收集数据,需要训练有素的人类合同工每天轮流值班(最好是24/7全天无休),还需要随叫随到的维护人员来确保机器人始终处于忙碌状态。这些都是学术研究实验室想都不敢想的操作复杂性。 d. 任务与环境:确定应该远程操作什么内容同样重要。目前,大多数此类工作都是由演示驱动的:收集有关任务的数据,并将其制作成社交媒体视频。但要解决通用机器人的问题,我们必须仔细考虑任务和环境的分布。在视频的43"-51"处,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和家庭环境,如移动电池、处理衣物、将日常用品分类放入货架。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研究问题:如果你只有预算来收集1000项任务的训练数据,你会选择什么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技能转移和泛化? 结束语:远程操作是解决人形机器人问题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从根本上说,它无法扩展。后续我将展开谈谈这一点。” 埃隆作出了两个回复: “今年晚些时候,新的Optimus机器人将有22个自由度。 执行器将几乎完全移至前臂,就像人类的工作方式一样。” 人类手掌的22个关节,不清楚是否会严格对应埃隆所说的新Optimus手的22个自由度 04. 2022年9月30日,特斯拉第二届AI Day,在第一次展示了真正的Optimus原型机器人后,埃隆说: “我们的目标,是尽快生产一个有用的人形机器人。设计这个机器人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和设计汽车相同的原则,也就是,为了生产而设计,这样才有可能以高产量,低成本,高可靠性地生产机器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们都看过非常震撼的人形机器人的演示,很棒,但它们缺少什么呢?它们缺少大脑,它们没有足够的智能可以自行在这个世界中漫游。而且它们还非常昂贵,产量也很低。 而Optimus的设计目标是:能力极强,同时产量极高,最终可能会生产数百万个。而且预计它的成本会比汽车低得多,我想说,可能不到两万美元,这是我的猜测。它的潜力深不可测。 。。。 如我所说,它的潜力深不可测。因为你可以说,什么是经济?经济是开展生产的实体数量乘以生产力,人口乘以人均产出。一旦人口数量没有限制,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就不那么清晰了,经济会接近无穷大。 一旦能用良好的方式实现,那就意味着,一个富足的未来,一个没有贫穷的未来。到那时,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任何产品和服务,这的确是我们所知人类文明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 如我所说,自动驾驶汽车肯定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认为,它们将把运输生产力提高至少半个数量级,也许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我认为,在改善经济产出方面,Optimus可能有两个数量级的潜力,真正的潜力尚未可知。” 05. 4月23日,在特斯拉2024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埃隆回答了“Optimus目前有没有在执行工厂的任务,何时量产”的投资者提问: “我们能够完成简单的工厂任务。或者至少应该说,在实验室里完成工厂的任务。 事实上,我们认为,在今年年底之前,我们就能让限量生产的Optimus在实际工厂中执行有用的任务。然后,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在明年年底之前进行对外销售。 这些只是猜测。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认为Optimus比其他所有产品加起来都更有价值,因为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它能穿行于现实世界,并能按要求完成任务,那么经济的规模将不再有任何限制。这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在所有人形机器人制造商中,特斯拉最有希望实现机器人的量产,并让它自己进行高效的推理计算。” 06. 5月2日,X用户Smoke-away发推问: “你准备拥有几个Optimus机器人,为什么?” 埃隆回复: “我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至少是2:1,也许是3或4:1,因为在工业领域将有许多机器人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通常是为供应链中的其他机器人提供服务” 5月5日,同样是这个Smoke-away发了个畅想图,并称:“特斯拉Robotaxi中心枢纽将使用Optimus进行自动充电和清洁。” 埃隆给这个帖子点了赞。
14亿人却做不好科研,印度学术困境难解
图:Pixabay 撰文 | 李贤焕 过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其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出版国;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研发支出在GDP中的占比远低于主流科技强国的平均水平,“花小钱办大事”是其一贯的风格。如今,经费投入不足可能成为其迈向科技强国的“绊脚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进行最大规模的领导人选举。6月1日之前,9.7亿的印度选民将要选出他们的新一任领导人。 本土科学家们对这个政治话题关注度颇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学术界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具体来说是政府对科研的资助体系,正在经历重要变革,在这个国家主导了科研投入的国度,印度科学家希望,新一届为期5年的政府能够坚定地把更多资金投入基础科研, 同时增加资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经济等方面的体现,这是一个充满未来和希望的地方。年轻人口充足,好学而愿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阶级跃升为目的,愿意付出努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任总理莫迪曾说,印度要在2047年(印度从大英帝国手里独立出来100周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以及更近的目标,即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不管从哪个角度拆解这个目标,科学、技术能力都是底层和深远的发展动力。但现实是,在印度学术界,资金不足、资助体系不流畅困扰着这里的最聪明的头脑。 借着印度大选的时间点,本文我们详细聊聊印度科学家是如何展望他们的科学强国之路。 现状:极具性价比的印度科学 从科技的角度看印度,过去十年,印度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太空领域的成就是绝对的代表。从2013年开始,印度成功发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测器,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欧洲之后第四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这次一击即中的成就开启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尝试。2017年,通过PSLV-C37运载火箭,印度一次性将104颗卫星送入太空,在当时也创下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新纪录。 再看2023年8月23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3号”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更令人称奇的是,完成这一切的预算仅为7400万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电影的成本还低。 对印度来说,技术成就是一种国力象征。总理莫迪在直播画面里用力摇着印度三色旗:“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极力传达一个新的形象和信号: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在全球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样的成就,也体现在印度的科研成果产出上。 在2008至2018的10年里,印度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带着印度整体排名从全球第九,一跃成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同时,其学术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生长,2014年至2021年,大学数量从760所激增至1113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时,学术界的运行和他们的登月任务一样,也展现出“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学技术部(DST)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研发支出仅占到其GDP的0.64%。作为对比,2022年,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平均研发支出大约占本国GDP的2.7%,中国与此相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2021年的研发支出占比为2.4%。 图:近年来,印度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趋于降低丨来源:DST 还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当著名的仿制药产业。印度官方数据显示,以产量计算,2021至2022年间,印度的制药产业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绝大多数为平价的仿制药。在那场影响全球的疫情当中,印度出产的仿制药在客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也是印度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现状,光芒甚至会产生更多不被关注的阴影。 一位印度学者指出,该国现有的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能够更快落地或商业化的项目。这是在资源有限下的选择,在强调经济价值的背景下,应用驱动的研究占据主导,为印度技术领域带来了片面的繁荣,而更基础的研究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础研究催生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再到下一阶段的大规模应用,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铭记,为纯粹的基础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样重要。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构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态系统。”印度物理学家Arindam Ghosh在接受Nature的一次采访中表示。 代价:顶级人才出逃 相比于印度的经济地位——这个带有官方色彩的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来,印度裔顶尖人才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全面出击”,势力覆盖商业、政治和学界。去年莫迪总理访美参加企业家见面会时,有人调侃称这是“老乡见面会”,因为包括谷歌、微软、Adobe在内的顶级公司,CEO都是印度面孔。 涌向美国的脚步没有放缓。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国学生签证的活跃人数,印度为 32 万人,中国为 25.4 万人。印度 15 年来首次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国。 图:近年中国学生5-8月获发美国学生签证数量。 图:同期印度学生获发美国学生签证数量。丨来源:高等教育纪事报 “印度的教育系统培养了高素质的理科学生。然而现在的趋势是,学生移民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往往永远不会回来,这导致了印度科学界技能的丧失,”印度浦那大学天体物理学家Debarati Chatterjee说。 印度外交部估计,2022-2023仅仅一年间,印度出国的学生人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从130万增加到150万。 印度本土学术人才库出现被“掏空”的危险。“我的团队接待了12名夏季项目实习生……我本来很乐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学生在我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想留在国内。”去年升学季,印度著名学府印度科学研究所的遗传学教授Upendra Nongthomba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印度专注学术报道的媒体Times Higher Education报道,印度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激增,导致其国内大学出现大范围招生短缺,且情况在疫情后更加恶化。一位留学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2023年,前往海外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为此前来咨询的博士候选人数量增加了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内部。“在我们国家,科研资金和奖学金发放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所以学生的生活都过得很拮据。”昌迪加尔大学助理教授Noble Kurian的评价一针见血。 这一呼吁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国会议员Shashi Tharoor就警告说,“官僚的冷漠”已经阻止了许多学生继续从事研究职业。“政府部门的入门级岗位的薪资要高得多……所以博士学位往往是国内学生们最次的选择,”他指出。 当最优秀的人才纷纷选择出走,其国内的人才真空问题更加棘手,如何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研究环境,成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用正确的姿势撒钱 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而在资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绝对主导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都关注大选的影响。 颇具印度特色的现象是,在印度,大约六成的科研资金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营部门仅有四成。对比之下,私营部门在OCED成员国的研发支出中平均占比高达74%,欧盟27国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66%。 图:前五大经济体,研发投入占GPD比例,据2020年数据丨图源:Nature 印度其实也不乏跨国大公司,涵盖建筑、信息技术、制造和制药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不透明的体制面前,他们显得非常吝啬。 政府作出过努力。去年8月,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成立Anusandhan国家研究基金会(ANRF),五年内向大学和实验室提供5000亿卢比(约合6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基础研究的现状,其中70%的资金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比如业界和印度的富豪们。 这一莫迪亲自牵头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报The Economic Times称为:学术界的梦想。 但梦想要成真,还需要经历更多改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教授Binay Panda最近在印度媒体The Hindu上发文指出,法案的确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但在这个基础之上,新一届政府需要实施更详细的计划,并建立类似于担保资金的托管账户机制。增加资金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审慎地把控支出,同时打造更好的人力体系。 在那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写下了作为一名一线学者的“愿望”清单: 1. 新一届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50%的速度增加研发支出至GDP的4%,且鼓励私营部门向ANRF捐款,提升研发投资; 2. 必须升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以吸引高质量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确保招聘体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齐,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招聘达到一个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响的全球公认的标准; 4. 设立高效的科研资助管理系统,减少官僚体系下的繁琐流程,确保科研部门能够及时使用预算并快速将资金分配给科学家; 5. 科学家应享有基于证据的学术自由和创新空间,包括自主创业和参加国内外会议的自由,同时对科研成果和教育质量负责。 道理很明显,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对科学研究的投资最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这些共识为学术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他们明白,科研投资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成果。 在印度漫长的选举季落幕后,无论哪个政治集团上台,都必须认识到,印度有能力并且应该在科研领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Binay Panda在文章开头所说:印度成为主要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就是支持科学,支持科学家。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