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2024开发者大会即将开幕:它将成为重头戏
谷歌开发者大会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美国太平洋时间5月14日10点(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1点),谷歌公司的2024年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将拉开帷幕。届时,谷歌将发表主题演讲,介绍公司在各个软件领域的重大进展,预计人工智能(AI)将成为整个主题演讲的重点。 重头戏:AI 谷歌已经明确表示,今年的I/O大会将围绕着AI展开。谷歌聊天机器人Gemini已经面世几个月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谷歌今年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的重点可能是如何融合将搜索和生成式AI融合在一起。该公司一直在测试新的搜索功能,比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AI会话练习,以及为购物和虚拟试穿提供的图像生成功能。 谷歌可能还会重点说明如何让用户的智能手机变得更像一款AI设备。这意味着,谷歌的应用程序将拥有更多生成式AI功能。该公司一直在开发AI功能,例如在谷歌地图上帮助用户提供餐馆或购物建议,寻找电动汽车充电桩。谷歌还在测试一项功能,利用AI来呼叫客服,并为你等待直到有人工客服可以对话。 AI数字助手 谷歌可能还将在I/O上推出一个新的,更个性化的数字助手,传闻称它的名字为“Pixie”。这款由Gemini驱动的智能助手有望整合多模态功能,比如为产品拍照以学习如何使用它们,或者为用户导航找到可以购买它们的地方。 谷歌Gemini Pixie的推出对于Rabbit R1、Human Ai Pin等AI设备来说是个坏消息,后两款设备都在近期发布,但一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感。目前,他们可能拥有的唯一优势就是,将智能手机用作AI可穿戴设备有还点困难(尽管并非不可能)。 会发布硬件吗? 谷歌今年似乎不太可能把重点放在新硬件上,因为Pixel 8A手机已经可以预订,消费者现在可以购买重新推出、更便宜的Pixel平板电脑,除了磁吸式扬声器底座现在需要单独购买之外,一切都没有变化。该公司仍有可能预览Pixel 9这样的新产品,这是典型的谷歌风格,但是它的信息已经泄露的到处都是了。当然,谷歌还可能公布Pixel Tablet 2平板电脑的信息。 Pixel 9谍照 谷歌或许还会讨论Pixel Fold可折叠手机的后续机型。近期传闻称,谷歌新一代可折叠手机可能不叫Pixel Fold 2,而是使用Pixel 9 Pro Fold的名称。(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抖音发布新规不可再发布时政、财经等内容?知情人士回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有抖音创作者收到该平台创作者中心的通知称,为优化创作者体验,抖音不再支持以发布社会时政、财经、法律或医疗等内容为主,或者粉丝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账号与商业推广账户建立包含内容发布能力的授权关系。如果创作者的账号曾作出该类授权,相应授权关系将自5月15日起陆续终止。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抖音客服进一步解释,前述通知中所涉及的商业推广账户主要包括巨量广告账户、巨量千川账户以及巨量本地推账户等。 一些抖音上内容创作者对该调整表示担忧,担心会影响各自账号的内容发布,即是否不能再发布社会时政、财经、法律或医疗等内容。 对此,抖音官方客服向蓝鲸新闻表示,“为保障创作者权益、优化创作者体验,抖音调整了商业推广场景下的账号授权功能,包括不再支持政务媒体机构类或者以发布社会时政、财经、法律或医疗等内容为主,或者粉丝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账号,与商业推广账户(包括巨量广告账户、巨量千川账号、巨量本地推账广等)建立包含内容发布能力的授权关系,请您谅解。” 接近抖音的知情人士也告诉蓝鲸新闻,这是商业化方面一个小的功能调整,影响面不大。“这个调整是独立的,不影响作者的其他任何变现或者商业化能力,包括接广告、电商等等,也不涉及内容创作。”
为支持半导体,韩国政府又下血本!将推进超10万亿韩元支援计划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韵】为支持作为韩国支柱产业的半导体发展,韩国政府准备提供超过10万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5.27元人民币)。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12日报道,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10日视察位于京畿道的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时称,“韩国经济的命运取决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他表示,为提高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建立半导体生态系统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将推进超过10万亿韩元的半导体支援计划。 韩国“金融新闻”网站称,该计划将涵盖半导体产业全领域,并主要集中在韩国相对薄弱的半导体后端工艺。《韩民族日报》称,随着前端工艺微细化技术逐渐达到极限,后端工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至于支援方式,《韩民族日报》援引崔相穆的话称,政府会采用间接支援,而非直接投入财政资金的方式,“直接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正在讨论通过产业银行的政策性融资或由财政、民间、政策性融资共同出资建立基金等多种方式”。韩国企划财政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仅确定了超过10万亿韩元规模资金的支援方向,具体方法仍在商议中。 《韩民族日报》称,韩国政府今年已经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3.6万亿韩元的政策性融资及官方和民间联合的3000亿韩元规模的半导体生态系统资金等支援。 韩国总统尹锡悦也曾表态要支持半导体产业,他9日还提到,为了不让韩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上落后,在财政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将加强支持半导体产业。《韩国日报》分析称,在各国追求半导体产业本土化以及主导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未来韩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取决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OpenAI,为什么没敢推AI搜索
AI 搜索本质是 AI Agent,在垂直场景更有潜力。 本周,OpenAI 搞了一个大花活。 整整一周,不断有外媒获得最新消息,报道 OpenAI 即将推出搜索产品,甚至前几天,已经有媒体拿到了 ChatGPT Search 的提前体验版本——界面仍然是对话交互,但 GPT 回答时会使用网络信息进行回答。 不过,在预热了一整后,5 月 11 日最新消息,OpenAI 在下周将举行发布会,但将不会发布 GPT-5,也不会发布 AI 搜索引擎。 AI 搜索目前是海内外 AI 创业团队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海外,主打 AI 搜索的 Perplexity 目前估值已经超过 10 亿美元。 OpenAI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点做了一波这样的宣传?如果 OpenAI 真的入局搜索,会对搜索格局带来什么影响吗?对于创业者来说,AI 搜索是一个好的方向吗? 5 月 10 日,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推出国内第一款融入大语言模型的搜索引擎-天工 AI 搜索的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和投资了最近几个月数据飙升的秘塔搜索的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在极客公园「今夜科技谈」的直播中,共同聊了聊这个话题。 两位嘉宾都是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创业者,在外媒传出确切消息之前,就明确指出了 OpenAI 此次传出要推出 AI 搜索引擎的消息,大概率并不是要在此投入巨大的精力,做成一项惊人的产品,而更多的是一场 PR 战术。 两人共同对 AI 搜索背后所需的技术储备、AI 搜索的成本结构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 AI 搜索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极客公园对此次直播进行了整理,分享如下。 01 OpenAI 做搜索, 能做出什么新的花样? 极客公园:OpenAI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传出要推出搜索引擎? 傅盛:前天我和朱啸虎一起参加了中投的论坛,他当时有一个观点就是觉得 OpenAI CEO Sam Altman 是一个非常能吹牛的人。我觉得无论怎么说,我们要意识到,Sam Altman 的 PR 能力确实是非常强的。 从历史上来看,他每一次 PR 的时间点都拿捏地非常准确。当时发布 Sora 的时间点,就是 Anthropic 的 Claude3 和其他几个大模型上线的时刻。它们在文本能力上突进地很快,那 Altman 立即给你升维一下,说你看你还在讲陆军的事,我都到空军了,然后立即舆论又都在关注 Sora,OpenAI 又成了业界唯一的明星。 其实你现在回头想想,Sora 从头到尾就是一场 PR,现在都五月了,还是没有开放给公众使用。 传闻中的 OpenAI Search 测试界面 | 图片来源:赛博禅心 我的观点是,GPT-5 的研发,肯定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是这样,直接上 GPT-5 就好了。科技企业,永远都是能早一天就早一天,绝对不能晚的。GPT-5 要不就是性能没有提升地那么惊艳,要么就是成本上特别高。 但以我对 OpenAI 的理解,即使成本再高,只要效果特别惊艳,它一定会往外放,先震你一下再说,哪怕 GPT-5 一天就能用 5 条,那也让你先用一下,让所有的人的目光都过来。所以我觉得 GPT-5 的研发可能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不管是成本,还是所谓安全性问题,或者幻觉问题,反正多少遇到了问题。 作为 OpenAI 来说,现在这么烧钱的情况下,用户量增长就是它的核心命脉,一旦不增长,融资下笔钱的时候,估值上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就会很麻烦。 所以我觉得这次说要做搜索引擎,就是围魏救赵,我最近经常唱衰 OpenAI,因为我觉得,从一个商业公司角度,其实 OpenAI 走到这里,现在有点骑虎难下。 方汉:我首先非常赞同傅盛老师一个观点,就是 Sam Altman 的确是一个 PR 高手,而且是是绝顶高手。 我认为在 OpenAI 里面,权力最大的其实是 PR 团队,或者说负责去融资的团队,其次是技术团队,再其次是产品团队。我认为这个排序导致了 OpenAI 做出了种种行为。 GPT-4.5 和 GPT-5 为什么迟迟不发?根据我得到的消息,OpenAI 已经训出来了,也不是能力不行,但是它现在没有把握在工程上把这个东西效益最大化。 这个的意思是什么?刚才我们也聊到了,用户涨不上去是 OpenAI 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如果发布了一个新的大模型,它没有把握一次性、瞬间获得足够多的用户,那它就不会上,这是它根本性的原因。 那么发搜索产品呢?我们目前看到的产品形态上来讲,OpenAI 的搜索产品,并没有对海内外所有的搜索引擎产品,形成碾压,形成 SOTA(state-of-the-art,最佳表现),发布这个产品,可能会让用户有一点增长,但不会让用户翻倍增长。所以我认为,这是在 Google I/O 前一周对谷歌的一次战略狙击,它的根本战术上,还是在等待和筹备 GPT-4.5。 极客公园:OpenAI如果推出搜索引擎,会解决 OpenAI 的什么问题吗?会使搜索引擎的格局有变化吗? 方汉:我觉得它应该能提升用户使用上的体验,但是对大盘影响不大。 最早 Bing 推出 new Bing 的时候,把谷歌都吓死了,但最后对于 Bing 的大盘其实没有什么影响,谷歌过了半年一看市场份额好像没什么变化。我觉得搜索引擎对于 OpenAI 的用户增长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傅盛:我还没看到它的具体页面会是怎么设计,但我觉得如果它变成一个默认功能的话,还是多少会增加一些用户的这个感知点的。未必是能带来多少新用户,但是老用户的留存活跃这件事可能能够变得好一点。 OpenAI Search 测试界面 | 图片来源:赛博禅心 搜索这个功能,对于用户日常将其从好玩,变成当作生产力工具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其实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 ChatGPT 在发布之初没有增加这个功能,我怀疑,原因可能在于成本。 它本来成本已经很高了,也一直在努力降成本。不加搜索时,本来用户问一个问题,然后模型去预测下一个字,都需要这么多推理成本。 如果加上搜索后,用户问一个问题,你先去啪啪啪搞出几十个网页,抓取下来几千个字,传给模型再让模型总结,那这个成本就高很多了。 极客公园:在部分灰度用户的测评中,我们看到此次 OpenAI 所说的搜索产品,其实产品形态和现有的搜索产品很接近。是不是AI搜索的产品形态,没有太多的创新空间了? 傅盛:现在这个形态的 AI 搜索,我觉得创新空间不大。 AI 搜索,是让用户省去了去点网页、选网页以及看网页的过程,而把这个过程用大模型,用 AI 去替你做这件事情。 这里面涉及两个技术问题,一个是把网页收集回来,一个是把网页内容传递给大模型让大模型进行总结。 前者涉及到要建立网页索引库,而不是简单地去百度搜几个网页,然后拿回来加工——百度肯定是不让你这么干的。秘塔搜索也是自建了索引库。而后者涉及到 AI 算法和模型能力。 我觉得形态上大家都是比较类似的,而从模型能力角度讲,目前看来,整理网页内容把它输出出来,需要的AI能力,其实也不是那么高,百亿参数的模型已经够了,那后面就是涉及到,谁能把工程化、产品化做的更好。 工程化是什么意思? 技术,我们指的是算法啊等等的进步。比如原来是用牛、马来进行运输,那我现在在算法层面,做出一个超级算法,相当于我做了一个蒸汽机,把这些东西统统搞定,仍然能保证有很强的运载力。 而工程化,指的是,有时候现在没有这么强的一个技术出来,我们怎么去多搞牛、马,协调这一千头牛、一万匹马,来完成一件事,保证它不出错。 AI 搜索,现在虽然是大一统了,在很多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不同的产品,是不一样的。 PerplexityAI 的搜索界面 | 图片来源:截图 比如用户在问不同问题的时候,看似在做同一件事,其实不同的搜索产品背后,会用不同的分类策略,对问题先进行分类。哪些问题深度要求高,哪些问题实时性要求高,再做对应处理,不同的产品就会体现出区别。 再比如一个回答,是从知识库里调出来只是进行回答,还是纯网页的信息整合?那天我问秘塔搜索,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打起来?你会发现它的回答,不完全是忠于网页内容做出来的报告,它给了我三种可能:打、不打、说不清楚。但是同时它搜了很多网页,为选项做了支撑。这个如何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分配权重,是很细的活。 再比如,AI 搜索引擎怎么去做排序?这也是一个点,而且可能未来和传统搜索引擎的点完全不一样。比如传统搜索引擎,一般不会把一篇很专业的,非常长的论文,直接推到用户面前。但是在 AI 搜索下,为了提供更准确的回答,它在搜索引擎所依赖的背后内容的排序上,可能反而是很靠前的。 所以我觉得,未来AI搜索产品,拼的应该不是谁的技术特别牛,拼的是如何让搜索结果能够更忠于网页内容,如何做出更体系化的整理这种工程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 方汉:我认为现在的 AI 搜索的产品形态只是一个暂时的一个形式,为了让传统搜索引擎用户,能够很顺畅地迁移到新形态的 AI 搜索上去。但是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我相信新的交互形式、新的产品形式都会在 AI 搜索上展现。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这次 OpenAI 的搜索 GPT,里面含了一个功能叫 wikis,我认为可能就是用 GPTs 这种 agent(智能体)来实现的。在搜索的时候,可以调用各种各样的模型解决用户的问题,将是AI搜索的上限所在。 也就是说,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我可以调用各种各样的模型,我可以调用翻译模型,我可以调用总结模型,我还可以调用 tts 模型,把它转成语音输送给你。如果用户想在论文方向搜索,我专门做一个论文的智能体,调用这个智能体来回答你的问题,这个上限我觉得是非常高的。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天工 AI 搜索里面已经集成了大量的官方的制作的智能体来提升 AI 搜索的效果,且推理成本其实还是可控的。 但是我这里要吐槽一下 OpenAI。因为我看了 OpenAI 的使用界面之后,我心里的想法是,他们的技术话语权远远超过产品的话语权。 为什么这么说? 它们的产品里,要搜索,首先要选模型,两到三个模型,还要选是否使用图像搜索等等,我觉得复杂度比谷歌还高。我一个做技术的人,我看没有问题,但很多用户一定是用不明白的。他们的所有技术细节都没有藏起来,我开个玩笑,这样做产品的,在张小龙手下,一定活不到第二天。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 AI 搜索的形态仍然有非常大的进化空间,但具体怎么变,说实话我也很难预测。 OpenAI 也没有带来太多产品形态方面的惊喜,最多就是这个 GPTs,但我觉得在国内的人看来,比起我们熟悉的微信小程序什么的,看起来也还是挺落后的。 02 AI 搜索好在哪? 从设计原理上解决幻觉问题 极客公园:AI 搜索相对于传统搜索引擎有哪些区别,有哪些优势? 方汉:传统的搜索引擎是通过爬虫,把互联网上所有的网页都抓取回来,然后经过清洗跟排序,最后在用户打出查询词的时候,搜索引擎按照自己的逻辑,对网页进行排序,给到用户。整个过程,用户需要自己选点那个网页,点开之后也要自主去看。 而 AI 搜索,让用户省去了去点网页、选网页以及看网页的过程,你直接看到的,就是它对现有网页的一个总结结果,相当于一个搜索小秘书。 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是降低了用户的搜索时间,以及提高准确性。 我们都使用过传统搜索引擎。要去打开网页看内容,看完了靠人脑去总结,耗时其实是蛮长的,基本上都要几分钟,但现在大模型替你做这个事情,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给你一个总结,基本上天工搜索的用户基本上都会反映它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甚至它一些总结,包括脑图 PPT 你可以直接用。 天工 AI 搜索的增强模式(共有简洁、增强、研究三个模式)| 图片来源:截图 在传统搜索引擎中,最早谷歌搜索引擎除了搜索按钮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按钮 I feel lucky,点一下就直接进入第一个搜索结果,实际上是传统搜索引擎降低交付的走成本的一个尝试。本质上我们现在所有的 AI 搜索就是 I feel lucky 那个按钮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我们做的比他们要好得多。 另外就是准确性。AI 搜索解决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大家一开始用 ChatGPT,其实很多人是把它当搜索引擎用的,但实际上它是会经常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AI 搜索通过 RAG 这些技术,先找到事实,12345,限制大模型根据以上事实来回答问题,能极大地抑制甚至彻底消除大模型的幻觉。 傅盛: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一点,就是搜索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其实抱着非常多的目的。有的搜索,就是寻址,我懒得记一个网页的网址,我要去那个网页,我就去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以前百度搜索的第一名,是 Hao123,是一个汇集其他网址的导航网站。 还有一些搜索,只需要一些及时的简单内容,这种也不太需要 AI 搜索。我觉得现在的 AI 搜索,更侧重于一些特定的搜索需求——在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下,对网络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更偏向于形成某个东西的一份调查报告那种感觉。 秘塔搜索的研究模式(共有简洁、深入和研究三个模式)|图片来源:截图 当然它从客观上克服了幻觉的问题,但理解 AI 搜索,一个更好的理解是把它理解为个大模型的一个非常垂类的场景,大模型作为主力,去帮我研究一下比如新能源车最近价格是如何变化的,这个助理就帮你去在搜索引擎上找了一堆的文章,然后给你整理了一份报告。 极客公园:用户愿意信任 AI 搜索吗?AI 搜索是不是只是一小波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一个大众需求? 傅盛:用户愿不愿意信任 AI 搜索,AI 产品能做出怎样的体验非常非常关键。 比如秘塔搜索,在产品中,它生成的回答,会列出参考的资料,12345,列给你看,增强你的信任感。我看到有些竞品,也列了 12345,但实际上,引用的不是列出来的最新内容。 秘塔搜索的深入模式(共有简洁、深入和研究三个模式)|图片来源:截图 所以我觉得,用户的信任,可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通过品牌的行为,去强化和获得的。 不产生幻觉,我觉得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时候就要看,是不是因为大家做产品做的比较快,细节上做的不够,另外任何搜索引擎,包括传统搜索引擎,也会出现一些误差,能不能把这个比率控制在不影响体验的范围内。 这也是我前面说,AI 搜索现在是比拼工程化、产品化的时候的原因。不是弄一堆文章过来,整理一下,就算做好了。 对 AI 搜索引擎来说,其实用户对于 AI 不信任的问题,反而是其次的。更多的是,如何去用 AI,满足更多的搜索需求。 比如百分之八九十的搜索,可能不需要用到深度分析,我在传统搜索引擎下,搜一下得到一个电话或者地址就好了。这可能是 AI 搜索需要解决的更大的问题。 不过长期来说,所有的搜索,肯定都是 AI 搜索。包括传统的搜索引擎,他们也在看,也在推出 AI 搜索的功能,大家最后肯定是殊途同归的。 方汉:我认为 AI 搜索首先是没有幻觉问题的,因为从技术原理上来说,它是先搜索再总结,然后再通过智能体去处理。在这个流程过程中,我们从源头杜绝了这个欺诈的问题。 同时传统搜索引擎,要列出更多网页,需要保证这所有网页都不是欺诈网页。而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网页里面我们认为最可靠的三个,互相交叉验证之后最可靠的三个的内容进行总结,展现在网页上给用户去看,那么一定是可靠性是增强了的。 我们都有能力鉴别一个网页是不是欺诈,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这样。我们的父母辈,他们真的是没有能力鉴别这一点的。天工搜索有合规小模型,反欺诈模型来筛选网页,也会从 prompt 端优化让模型输出多数网页认可的价值,那鉴别能力低的用户用 AI 搜索,效果一定是正向的。 我们这些很熟悉技术的人,自己很熟悉传统搜索,能够主动地去合适的网站找到合适的内容,所以有时候觉得一部分需求好像 AI 搜索满足不了。但我们不要忘记,AI 搜索从出现到现在也就一年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 AI 搜索在体验、准确性等问题上都会远远超过搜索引擎, 我们的用户数据里看到,天工搜索的用户的粘度是非常高的,非常信任我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看我们给出的索引。 比如说体制内的人用我们的搜索帮助写公文,他会发现我们索引,引用的都是官方媒体的,他用了几次之后就会非常信任我们,所以我认为,信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天工 AI 搜索的研究模式(共有简洁、深入和研究三个模式)|图片来源:截图 至于用户群体,我刚才也提一下,new Bing 出现后,Bing 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只有小幅增加。那是因为它当时的智能体的技术不成熟。 用户上来就是搜一首歌、搜个电视剧、看个八卦什么的,我认为这部分需求用智能体一定是可以解决得非常好的。 有了智能体的技术,用户更多的长尾需求可以得到满足,那么我认为用户量的增长是指日可待的。 我完整的经历了中国搜索引擎的发展过程。当初百度搜索在那个北大燕园资源楼办公的时候,我还去参观过。其实最早用搜索引擎的人,也全是像我们这样的一些技术极客,但慢慢的它就会泛化到全人群。我认为 AI 搜索也是这样。 现在使用我们 AI 搜索的主要用户应该还是白领用户以及技术极客居多。随着时间推移,AI 搜索也一定会逐渐被更多样的人群使用。 03 AI 搜索的商业前景: 成本低于 5 美分就能盈利 极客公园:传统的搜索引擎,用户免费使用而 B 端投放广告,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AI 搜索中,用户直接得到搜索结果,会不会改变商业模式?能够盈利吗? 方汉:上个时代的搜索成本,它首先有个固定开销,就是你的爬虫集群的开销,这个爬虫集群,如果索引全球的网页的话,那基本上在 3, 000 台服务器到 1 万台服务器之间,这是个固定开销。 另外一部分成本就是做 page rank(网页排名),这个服务器规模是更为庞大的,且是动态开销。你的用户越多,你这个集群就需要越大。 在这两个开销之外,还有人员成本,还有保护费的成本——比如说谷歌每年要给苹果交钱,让苹果保留使用谷歌作为默认搜索。 所有这些都加起来之后,谷歌每年搜索引擎查询次数是 3.3 万亿次,单次搜索的成本是 0.2 美分。然后整个谷歌搜索广告的收入是 1, 500 亿美金左右,去年可能是 1, 600 亿差不多,可以算出来差不多一次搜索产生的收入是 5 美分左右。 然后再跟大家说一个数字,OpenAI 早期的成本,注意不是现在的成本,早期的成本,一次对话的成本是 36 美分,就是你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几个数字差,36 美分、 5 美分、 0.2 美分。可以看出来,推理成本,是 AI 搜索商业模式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我再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数据,文生图有一个开源模型,叫 Stable Diffusion。我记得非常清楚,在 2022 年的时候我开始使用它,当时一张 4090 的卡平均是跑 3 分钟出一张图。今天我用 4090 还是同一张卡,我一秒钟能出 100 张图。可以看出,推理的优化速度非常快。我认为跟摩尔定律是有点像的,推理成本的下降速度跟摩尔定律是一样的,非常快。 甚至未来,端侧推理变得足够成熟之后,在端侧去做这件事情,几乎不存在推理成本了。我认为 AI 搜索商业模式应该很快就可以打正,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商业模式上来说,最基础的 AI 搜索的商业模式,一定是靠广告信息流,那么这个商业模式也是非常成熟的。实际上国内的单个搜索,能够收到的钱比国外高很多,但基本上也是在 5 美分或者是几十美分这种量级,我们认为这个东西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也在一直优化,一定要把我们的推理成本打到 5 美分以下,整个商业模式才会成立。 我认为这个现在也不是特别难的事,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我们还会做智能体,智能体实际上属于 VIP 服务了,还可以收到更高的费用。 傅盛:在商业模式的问题上,首先每次搜索成本的价格必须降下来。 Transformer 那种大架构,如果你千亿参数,你每一个网页你都送进去喂一把,来一下上下文,那最后它就是很贵,搜索成本不降下来,你找用户收钱,每月收你 100 块钱,我还得限制你用多少次呢,商业模式就是算不过来账。 秘塔搜索的创始人是猎豹移动以前专门负责 NLP 的首席科学家。秘塔搜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做产品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搜索成本一定不能高。 秘塔在搜索背后的这个模型,大概也就是百亿参数,是自己训的一个模型,所以使得秘塔搜索的每次的搜索成本是非常低的。现在有的大模型,几百万字上下文,可能一次搜索的成本要几十块钱。 我觉得由于需求的这个场景越来越明确,然后大家如果在这个网络框架或者算法上去发力,整个行业一起努力,我觉得成本会降得很快,可能最后降到一个和传统搜索成本差不多,或者稍微高一点点的水平,这是我个人一个判断。 而真正未来的商业模式,也许是一个复合模式。比如秘塔搜索里面,有个功能叫深度分析,可能以后那种深度分析的功能就是会员享受的。具体的秘塔商业模式会怎么发展,我不能替创始人回答,只是一个想法。去年秘塔这个团队都是盈利的,它没有像 AI 公司一样去烧钱,是非常务实的团队。 极客公园:AI 搜索是创业者的好机会吗? 傅盛:AI 搜索,我们叫大搜索创业,肯定不适合大部分创业者。竞争对手都是巨头,压力很大。 其实 AI 出现对搜索大厂本身是增强的。 为什么大家现在开始用小红书搜索一些娱乐内容,讲难听点,就是因为今天百度不好意思公开地去抓人家不让抓的数据。但有了 AI,大厂可以偷偷抓,变成自己的内容吐出来,像是洗稿,那其实是增强了它的能力。 而且大厂其实不是没有 AI 的能力,AI 的能力是传统搜索团队的覆盖范围之内的。传统的搜索引擎公司,想做 AI 搜索,核心是成本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创业者尽量不要去打人家火力范围内的事情。 对于大厂来说,它不着急。这波人工智能下,我认为即使英伟达的股价泡沫破灭了,谷歌可能都是比较稳的。它只要不断地做 Gemini,等到整个商业模式变好了,再开始大力推。 只要大厂不犯重大错误,大搜索格局上,很难有大的变化。 但是我觉得 AI 搜索的这个模式,对于很多垂类来说,是可以做的。随着一些基础技术和 AI 的普及,比起以前,创业者做一个垂类搜索的速度快了非常多。 搜索可以无处不在,它不一定要以一个大搜的形式存在,所以创业者可以考虑在你的各种产品当中去加一些 AI 搜索模块。因为 AI 搜索它整个的能力已经上来了,成本也降下来了。做模块可能比以前要简单得多、也会多得多。 方汉:首先我认为 AI 搜索不是创业者一个好的方向。很简单,AI 搜索,如果你要想做到成本最低,你一定要自建搜索引擎索引库,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不觉得一个小创业者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公司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我们原来在海外做 Opera News 这个新闻推荐产品的时候,从 16 年开始就自建了一个比较小的一个搜索引擎,我们当时每天大概索引 5, 000 万个新闻网站,我们整个 AI 搜索的引擎团队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我们做这个搜索引擎的集群已经做了有七八年了。 索引库实际上就是爬虫集群和存储集群。比如有做个人站的,你能看到的个人站上,有几个网站带着 bot 的标志来爬虫你的个人站了,你就知道有哪几个公司是有自己的爬虫集群的。 这一块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成本,因为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就得去买第三方的服务,比如调用 Google 的或者是 Bing 的索引库,给他们钱。那基本上,购买第三方服务就可以把你所有的利润都吃完了。谷歌自己的成本是 0.2 美分,那你觉得它会卖你多少钱它觉得合适? 这个成本远比你的推理成本要高,而且推理成本在迅速地下降。 看未来的话,AI 搜索最后可能不会取代市场上的老大,但它有可能把市场上的老二老三给挤下来。 即使现在有谷歌搜索,其实同时仍然还有很多的搜索引擎。垂类的搜索引擎活得很好,比如 DuckDuckGo。我认为这种引擎反而是未来受到威胁最大的。 另外我反复强调智能体,你的智能体如果能够满足一部分垂类用户的需要,那你这个 AI 搜索就能够长期存在,而这些特定领域,搜索巨头未必能覆盖的到。举个例子,搜论文,谷歌做了一个学术搜索,但是在中国有知网,然后在海外还是有 Arxiv,垂类领域我们认为 AI 搜索通过智能体的赋能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极客公园:未来搜索这个形态本身,还有搜索的市场格局,会发生变化吗? 方汉:一个比较少被讨论的点是,在现在的搜索格局下,谷歌和百度这两个搜索巨头,都在自建内容闭环。谷歌给 Wikipedia 捐了很多钱,20% 的流量落在 Wikipedia 上。百度有百度百科、问答等等。 大模型可能会完全颠覆内容闭环这件事。Wikipedia、百科都需要人工编辑,只要需要人工编辑,维护成本就非常高,而目前看到,大模型是有机会自己去生成 Wikipedia 的。我觉得下一段时间 AI 搜索都会聚焦的一个方向,是内容生成。 包括我们看到,微软的新模型,是使用 GPT-4 生成的教科书来训练的。大模型现在已经可以生成教科书了,虽然这个教科书用来训练模型,我们实际看到其实效果不太好,但仍然可以侧面说明,我们离生成合成数据越来越近了。 传统意义上的搜索,它只是一个很长一段时间最适合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然后随着大模型的进步,随着 AI 的进步,我们认为我们有能力给用户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这样一个体验。只要你能够让用户真正的省时间,真正的能提高准确性,变方便,那么你的使用率自然会上升,你的留存自然会变好。 大家都现在都在卷模型的指标。以后当技术进步放缓的时候,我认为产品就会介入。现在这一波 AI 创业中,产品的话语权是远远低于技术的,我认为这个情况是不太正常的,长期来看一定是改变世界的是产品。 未来的搜索市场份额,我认为新产品一定是能拿到的。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沉没成本太高了,行动速度一定是比新产品慢的。但是能不能守住这个市场份额,以及能不能颠覆这个市场,是不一定的。 2023 年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 YouTube Data Wrap 可能颠覆市场的是做操作系统的,或者是做别的产品的公司,一下子降维打击,把搜索引擎的市场搞没了。端侧推理和智能体,都可能带来颠覆创新。 傅盛:五年之内,搜索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可能真的会从一个纯服务端的变成本地化的。意思是,我真的不再去打开一个网站了,我就在手机上问我的 Siri 就行了,每个回答给我 20 字,直接满足我 90% 的需求。 我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真正发生。但是端上运行的大模型,将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像我刚才讲的,搜索市场本身,在原来的格局下,我看不到第一名被颠覆会有很大可能性发生。234 名可能会有些变化,谁在这个 AI 上怼的快,可能市场份额就上去了。 但是我觉得,明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结果,就是端侧推理,会不会给整个搜索形态带来重大的变化。 苹果六月份就要发布他们涉及到端上模型的方案。当时财报会,有人问苹果公司,你这么大一个公司,买 GPU、卡买的不够多。苹果的回答是我们是混合模型,大模型我们用合作伙伴的,端侧本地模型我们自己研发。它对本地模型是极度重视的。 行业里现在已经分两派了。OpenAI 那派推 7 万亿 GPU 小镇,在扩云端模型。而另一派,就是关注本地。微软,到苹果,到高通,现在都在推 AIPC 了。 我觉得其实第二派会更快地到来。有可能你的电脑以后就是一个搜索引擎了,那我觉得这个可能对搜索引擎的模式是完全的颠覆。 我本地一个 APP,到百度抓五六个网页,自己回来做分析。你说百度不让我抓?这个没办法不让抓,你也分辨不出来,我就是一个用户。那到时候,搜索引擎的整个商业模式就完全没法成立了。 本文源自极客公园
消息称苹果高管团队将迎来大换血,多位关键人物浮出水面
IT之家 5 月 12 日消息,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报道,目前苹果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由任职多年的老将组成,随着他们的任期接近尾声,公司高层势必将迎来大换血。虽然约翰・特恩斯 (John Ternus) 可能成为苹果下一任 CEO,但公司还需要为其各个重要部门物色新的领导者。 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艾迪・库伊、菲尔・席勒和克雷格・费德里吉 IT之家注意到,苹果的执行团队架构紧密,过去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苹果的执行团队架构紧密,过去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团队中的许多高层年龄相仿,都与现任 CEO 蒂姆・库克 (Tim Cook) 相差无几。这意味着苹果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找到库克的替代者,许多领导者都可能在同一时期卸任。 彭博社商业周刊此前的一篇文章指出,苹果硬件工程负责人约翰・特恩斯 (John Ternus) 已经成为库克可能的长线接班人,他最近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上周发布 iPad 新品后,他将于 5 月 18 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程学院发表毕业典礼演讲。特恩斯还不到 50 岁,职业生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报道还称,如果库克近期离职,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 (Jeff Williams) 也是可能的继任人选。 除了 CEO,分管工程、营销、服务、财务和其他职能的副手们对苹果的成功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文章接下来讨论了各个关键部门的潜在继任者: 运营:这个部门可能是继任者储备最充足的部门。杰夫・威廉姆斯自 2015 年以来一直担任首席运营官,他的继任者很可能是他的得力助手、高级副总裁萨比赫・汗 (Sabih Khan)。汗已经是苹果执行团队的一员(他在 2019 年设计师乔尼・艾维 (Jony Ive) 离开公司后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使他占据了有利地位。汗负责整个供应链,让他同时负责 AppleCare 支持部门也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汗升职,普里娅・巴拉苏布拉马尼亚姆 (Priya Balasubramaniam) 几乎肯定会成为苹果下一任运营高级副总裁,并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首席运营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威廉姆斯退休时,苹果会把设计团队放在哪里。目前个别工业设计师直接向他汇报,但这是最近才做出的改变。 财务:卢卡・马埃斯特里 (Luca Maestri) 自 2014 年接替彼得・奥本海默 (Peter Oppenheimer) 以来一直负责苹果的财务职能。马埃斯特里于 2013 年加入苹果公司,担任公司财务总监,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将担任首席财务官的职位。首席财务官办公室还没有同等的外聘人员,但马埃斯特里一直在培养财务副总裁凯文・帕雷克 (Kevan Parekh) 接任他的位置。虽然帕雷克并不是很有名,但他却是苹果公司不可或缺的执行官,经常直接向库克汇报重要财务和销售事宜。作为其重要性提升的标志,他最近接管了之前担任苹果高级财务主管的桑妮・凯西 (Saori Casey) 的职责和办公室,桑妮・凯西现在是 Sonos Inc. 的首席财务官。 法务总顾问:凯特・亚当斯 (Kate Adams) 于 2017 年加入苹果公司,她已经是苹果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法务总顾问之一。她的前任布鲁斯・塞维尔 (Bruce Sewell) 在该职位上任职约八年,但在那之前,该职位一直是频繁更换的。这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尤其是在苹果公司国内外都面临监管压力之时。这是苹果公司罕见的通常由外部人才担任的高级职位之一,不过,亚当斯也有副手,包括凯尔・安迪尔 (Kyle Andeer) 和 BJ 沃特劳斯 (BJ Watrous),他们或许也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软件工程:克雷格・费德里吉 (Craig Federighi) 自 2012 年以来一直担任苹果顶尖的软件主管。他在库克首次进行管理层改组时取代了最初的 iOS 主管斯科特・福斯塔尔 (Scott Forstall)。费德里吉似乎不会很快离开苹果,他的潜在接班人选是目前负责 iOS 系统诸多功能(包括小组件、主屏幕和隐私)的塞巴斯蒂安・马里诺 (Sebastien Marineau),也有部分人认为负责底层软件技术的乔恩・安德鲁斯 (Jon Andrews) 更合适。 硬件工程:如果现任硬件工程部门负责人约翰・特恩斯 (John Ternus) 真的取代库克升任 CEO,那么他的继任者可能是推出 Vision Pro 的迈克・洛克威尔 (Mike Rockwell),不过特恩斯和洛克威尔之间关系微妙:特恩斯并不是 Vision Pro 的支持者,而洛克威尔也从未直接向他报告,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影响因素。特恩斯另外的得力干将凯特・伯杰龙 (Kate Bergeron) 和尤金・金 (Eugene Kim) 也是潜在人选之一。 硬件科技:约翰尼・斯罗吉 (Johny Srouji) 麾下,现任芯片技术负责人斯里・桑塔纳姆 (Sri Santhanam) 被认为是其接班人选,他负责包括 iPhone 和 Mac 在内的所有苹果设备核心芯片的研发。不太可能的可能性包括蒂姆・米勒 (Tim Millet),他在苹果展示新款 iPad Pro 期间介绍了 M4 芯片。 营销:格雷格・乔斯维克 (Greg Joswiak) 于 2020 年接任营销负责人,他的副手鲍勃・博徹斯 (Bob Borchers) 负责所有苹果产品的营销工作,被认为是其最有可能的接班人。负责 iPhone 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卡伊安・德朗斯 (Kaiann Drance) 则是长期接班人选之一。 人工智能:约翰・詹南德雷亚 (John Giannandrea) 于 2018 年加入苹果,负责领导人工智能团队。由于其团队的特殊性,目前并无明确的接班人选。如果詹南德雷亚离职,人工智能团队可能将重新并入软件工程部门。 零售:迪尔德丽・奥布莱恩 (Deirdre O’Brien) 自 2019 年以来一直负责苹果的零售业务,目前没有合适的接班人选,公司可能会再次聘请外部人士,不过其副手瓦妮莎・特里古布 (Vanessa Trigub) 或许可以作为临时接管人选。 服务:艾迪・库伊 (Eddy Cue) 是一位难以替代的人物,他目前负责的项目涵盖流媒体、音乐、地图、支付等方方面面,如果他卸任,他的职务可能会拆分,分别由奥利弗・舒瑟 (Oliver Schusser) 和杰夫・罗宾 (Jeff Robbin) 接管娱乐和服务部分。 应用商店和苹果活动:负责人菲尔・席勒 (Phil Schiller) 同样是难以替代的,目前没有合适人选能够接替他掌控应用商店,不过随着监管机构的介入,席勒似乎有意留下来应对挑战。 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负责人丽萨・杰克逊 (Lisa Jackson) 拥有政府工作和环保局局长的任职经历,同样难以找到合适接班人。预计她退休后,环保方面的工作将由莎拉・钱德勒 (Sarah Chandler) 负责,政府事务方面则可能会由一位来自华盛顿的前任政府官员接任。
信参哥,没“结果”
作者 | 张琳,编辑 | 赵晋杰 被百度前公关副总裁璩静送上热搜的参哥,深谙流量的价值。 据鞭牛士报道,5月11日,参哥在微信群再次谈及璩静事件,称“每次过后都会更好一些,上一次(负面过后)业务暴增”,群内的“信徒”们纷纷点赞。 此前因卖海参而得名的参哥,如今是抖音上的一名商业变现博主,曾与李一舟、dada并称为知识付费领域三大顶流。在其短视频账号首页,他给自己贴上了“全网粉丝700w”“全网播放量10亿+”“商业变现领域天花板”“全网现象级IP幕后操盘人”等诸多标签。 此次意外爆火出圈之前,参哥的账号曾屡遭封禁,其商业行为和课程也被质疑割韭菜。早在2021年的时候,为转型当短视频博主,90后女生安云就买过和璩静同款的参哥课程。 一套视频课程学下来,安云习得的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借鉴”两个字。“找准对标账号,分析复制视频结构、背景音乐甚至字幕形态。3秒停留抓住用户,跟用户保持互动,尽量吸引用户点赞评论等。” 如今,安云能回忆起来的概念只剩这些,但她清晰地记得回来后落不了地的焦虑。“我觉得是被割了韭菜,但这种知识付费课程的效果又很难被量化,也只能自己认了。” 但在花了8万参加了参哥私董会的美业创业者木楠看来,向上社交的本质就是花钱打圈层,自己并没有被“割韭菜”。为了业务转型升级,在参加参哥的操盘手课程和私董会之外,那一年木楠还上过商业导师张琦三天两夜3.98万元的线下课程和小徐IP操盘课等,一共花了近30万元。 在木楠看来,上参哥的课程“最大的收获是想通了操作模式,仅这一点就值8万了。” 木楠告诉字母榜,参哥私董会中和她一样的中小企业居多,大家都很焦虑。“对于很多传统老板而言,过去依赖资源的成功路径很难再延续,重新理解市场和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你看到有人拿到了大结果,是愿意跟随的。” “拿大结果”是IP孵化相关人士最常说的黑话,也是经常出现在参哥短视频里的词语。参哥在其公司2023-2024年年会上的演讲,也对外分享了他拿到的结果,“营收超10亿,一年挣之前60年的钱,2023年拒单8000万。” 这些数据是否含有水分,外界不得而知,一如他视频连线中动辄几个亿资产的老板身份的真假。但有一点或许可以相信,正如其相关视频评论区高频出现的一条评论所述,“参哥不坑穷人”。 01 5月9日,在网传璩静是因为报了参哥的课,随后才号召全员做短视频,做网红IP的时候,字母榜就曾添加其视频号所留微信账号(自称本人)询问,但彼时得到的回复是“这块可没教过,被断章取义了,不传谣,不信谣。” 图说:5月9日,字母榜以创业者身份询问璩静买课事件真实性,得到的参哥方回应 但随着事件的发酵,5月10日,参哥发布视频回应称,璩静“确实来过我这,没进社群,但聊得很愉快。”随后,在接受上游新闻采访中,参哥表示,大约三个月前,璩静前往烟台交费5980元,上了三天“抖音操盘手课”,并强调他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抖音运营的技巧,而不涉及言论表达的指导,“不可能5980元,我还去帮她写说话的文案吧”。 事实上,无论是商业咨询还是私董会,参哥主要提供的是课程、资源链接和社群服务,并不明确承诺对具体的商业结果负责。 字母榜以创业者身份咨询参哥项目总负责人得知,参哥私董会的参与门槛是“年入百万,乐于交朋友,费用8万”,服务则包括流量赋能咨询、操盘手和财商课等体系内课程免费、参哥1V1咨询服务、多V1服务群等。 但对于结果,对方则表示,“可以帮忙提供资源对接的机会,但不做效果保证。” “大部分去私董会都不是为了听课,而是链接人脉,拓展圈子。”2021年,木楠的美业生意面临连锁扩张、团队凝聚力不够和高端化转型等诸多问题,焦虑之下,她希望通过培训上课的方式,一方面找到有全案操盘能力的人为自己赋能,另一方面也希望链接更多资源。 那一年,木楠先后参加了参哥的操盘手课程和私董会,商业导师张琦和小徐IP操盘等相关课程,一共花了近30万。“参哥说话很直接,一上来就说我懒,不敢定目标,这么好的赛道没做到上亿就是我的问题。”木楠表示,那时候的自己特别需要别人“痛骂一顿”。 接下来的时间,木楠一边在课上学习“半个月内变现千万的打法”,一边在课后和参哥的团队交流“如何打通经营模式”。 被参哥教育了一番后,木楠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也助长了她更大的野心。“最大的收获是想通了操作模式,仅这一点就值8万了。” 字母榜了解到,木楠想通的操作模式实际上就是“金字塔营销”,以收徒的方式执行,与参哥的经营模式类似,和微商打法异曲同工。 02 在木楠看来,线下交流中把她“痛骂一顿”的参哥,和其在互联网上“粗暴,敢说”的人设基本一致。 “参哥出品,粗暴好用!”是参哥时常挂在视频下的slogan,“不要做匠人精神,会让你倾家荡产”“作为一个创业者一定要简单,就是照抄,找对标的案例直接抄”“我特别喜欢少妇,尤其是离异少妇,真的是猛……只要给钱到位,干什么都行!”……出格言论、争议性话题,叠加矩阵式传播,参哥很快吸引到了一批寻求快速成功和商业指导的小老板们。 字母榜观察到,在网上传播的视频切片中,参哥咨询的时候时不时就爆粗口,甚至直接断麦,戏剧效果拉满。其中一条视频切片中,创业者希望参哥能站在他的角度帮忙分析下失败原因,参哥给到的回复是,“一件事情做不好,只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事不行,第二个你是个废物,不会有第三个原因。” 这样“正确的废话”,安云在参哥的“抖音操盘手课”的视频中也没少听。“内容是出爆款视频的核心关键,这个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如果你想让我帮你分析你适合做什么,怎么做,那你现在就可以走了,或者把视频关掉,我没办法帮你分析你适合做什么怎么做”……在安云看来,以上这些参哥在视频中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废话”。 “当然,参哥也会讲如何对标账号、抖音上的规则、视频算法和如何冲进高流量池等。”但对于安云而言,大都是“乍一听是有干货”,但实际拍摄视频的时候还是一脸蒙。 “大概有30多段视频,基本是线下课酒店演讲的视频片段,每个视频的时长不超过半个小时。”课程对接人让安云去线下上课,但考虑到作为素人博主,自己并没有对接资源的需求,安云就没有去。“也给我推过私董会,我也表示不需要,后来他们就不理我了。” 虽然安云感觉效果平平,但这并不影响参哥的“巨额盈利”。“我也认为我们在捡钱,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很费劲的事,但是拿到了巨大的利润。”参哥在其公司2023-2024年年会上的演讲中提到,四年从0做到了上千人的规模,营收超10亿,“2023年,公司有3个小伙伴年收入过千万,年收入过百万的同事超过20个,超过500万的有6个。” 据公开资料,参哥本名沈文君,1987年生人,牟平区宁海镇西关村人,牟平职专2002级钳工班的毕业生。仅有初中学历的他,自述其15岁进入社会,有18年的从商经验。 2003年,年仅16岁的参哥开始做淘宝店,靠卖海参发迹,2016年通过微商直营把海参和燕窝的业绩做到2000万元,利润300万-500万元。 2017年左右,他开始在知乎发帖分享创业干货,卖起了“怎样做淘宝店”的相关课程,目的是发展海参店铺的加盟商以及运营者,但很快他发现卖课更赚钱。 2018年左右,参哥转战短视频平台,打造流量矩阵,孵化了一批网红IP,并将上述IP包装成案例,开发付费课程,教人如何做短视频IP。在课程之外,还有8万私董会、200万全案合作、5万的矩阵合伙人和30万收徒等多种营收模式。 自此,参哥摇身一变,成了他自己口中的抖音“变现王”和“全网现象级IP幕后操盘人”。 03 在参哥拿到“大结果”的时候,安云和木楠连“小结果”都尚未拿到。 在有人能带自己复盘和涨粉的希望落空后,安云的视频课也听得断断续续,最终也没能做出一个爆款。如今,她还在摸索着做账号,但早已放弃了“快速涨粉”的幻想。自学了很多IP打造方法后,安云觉得参哥的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那时候的我太着急了。” 刚从参哥那里学完回来的时候,木楠跟打了鸡血似的,重新梳理经营模式,天天找员工谈话。直到现在,木楠的“师徒制”还在推行,但距离她当时定下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不过她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执行力不够,“参哥说得没错,我就是太懒了。”如今,木楠已经告别了疯狂上课和参加私董会的日子,“慢慢来吧。” 对于知识付费博主而言,通过制造焦虑收割用户的做法屡见不鲜,但翻车的也比比皆是。前有“中国AI教父”李一舟课程被叫停,后有商业导师dada翻车,参哥也更是从知乎到抖音时期,多次被平台整治和封禁。 知乎时期,参哥就声称拥有实体工厂和淘宝店,吸引人们通过支付加盟费来享受加盟和培训服务,但这些项目大多未能持续运营:主打共享经济的小黄鸭干洗店,在收取加盟费后未能成功运营;建立的区块链社群,称会提前知道内幕消息,要求600元至1600元入群费,但所谓的内幕消息只是搬运行业新闻,被网友指责“割韭菜”。 被知乎封号后,转战抖音初期,参哥又搞起了情感培训,教渣女怎么捞男人钱,结果被用户举报导致账号封禁。 今年3月,抖音发布《关于开展“厚黑学”“伪成功学”专项治理的公告》,针对的就是平台内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赛道、教育培训类账号,而参哥的账号也在被屏蔽处理的名单中。 但从目前参哥应对此次舆论事件的态度来看,他的生意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迎来了增长。5月11日,参哥在微信群里再次谈及璩静事件,表示每次成长都伴随着一些负面情况,但每次事件过后他的业务都会有显著增长。参哥毫不担忧地说道,第三次了,都习惯了。 会员的支持则是参哥保持自信的底气之一,“跟有结果的人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参哥是白手起家拿到大结果的人,非常有能力,质疑他的人都是没拿到结果的。”参哥的一位忠实“信徒”说道。
极氪上市一度暴涨40%,谁是最大赢家?
作者|钱钰 编辑|原野 2024年5月10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极氪智能科技以ZK为股票代码,成功敲钟。纽交所上市仪式现场,极氪CFO袁璟、极氪董事李东辉、极氪董事及CEO安聪慧、极氪董事桂生悦四位手握股权激励的高管,笑得十分开心。 高层开怀大笑的同时,底层的打工人却闹翻了。 有疑似极氪员工的网友在小红书、脉脉、微博等平台发布,参与极氪股权激励后亏损巨大的传闻。网友声称,极氪股权激励(普通股)的行权价高达100元。按照10普通股可换1存托股的比例,1000元才能换股价为28.26美元(204.22人民币)的存托股,“相当于股票部分打了 1.5折?” 截止发稿前,略大参考试图联系多名发声人员进行求证,但并未获得回复。 极氪的资本局内,究竟谁才是输家,谁是最大赢家? 01 股权激励的“悲欢” 安聪慧在极氪敲钟现场开怀大笑的原因很简单。 安聪慧1996年加入吉利控股集团。此后在吉利控股集团担任首席工程师和总经理等多个关键职位,2003年到2011年担任吉利控股集团的副总裁,并自2011年12月起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的总裁。安聪慧是吉利汽车的执行董事,也是极氪的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是极氪设计的灵魂人物之一。 作为高层,安聪慧获得的期权并不少。 安聪慧获得了6800万股,占发行前总股份的3%,占发行后总股数的2.7%。上表中,极氪披露了安聪慧获得股权奖励的数量,但并未披露行权价。 极氪的股权激励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后续经历了多轮的股权变动。但安聪慧依旧持有3%股权来看,安聪慧早期获得的股权比例并不低,而且价格很可能极低。 安聪慧的行权价可从其他几位高管的股权中窥探一二。据招股书显示,朱凌的获得普通股相关股权奖励的行权价(或买入价),为0.0002美元/股。按照极氪每份ADS对应10份普通股估算,只要高管能够行权时极氪ADS的价格在0.002美元/股以上,低价获得期权的高管们便成功轻松获利。 综合来看,安聪慧为首的高管“账面收益率”颇高。 截至2023年12月31日,2021年计划下的93011731个RSU(限制性股票单位)已授予并仍在发行,不包括在相关授予日期后被取消的RSU。故而其他高层也持有一定股份,但持股比例极低。在招股书中,因安聪慧、李书福外的极氪高管所持有的股份,占极氪已发行股份总数比例不到1%,仅用“*”进行标注。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0.002美元/股的行权价。略大参考致电负责极氪电池开发的招聘人员,该招聘人员表示“大部分(公司)都会有期权,但是具体人员是否有期权以及期权价格,还要看员工岗位的重要性和公司制度。” 毫无疑问,安聪慧在股权激励上“遥遥领先”。极氪将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分为基于服务期与基于业绩两种。据吉利汽车2021年8月关于股权激励的公告,“综合考虑极氪的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确定二零二五年销售考核指标为年销量不低于65万辆,二零二五年市场地位考核指标为全球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前三。” 呼应一般,在吉利汽车2023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安聪慧也将极氪未来的目标定为“2025年销量达到65万辆”。 对于安聪慧,眼前的上市仅是“纸面富贵”,只有等到2025年才能进一步讨论是否“落袋为安”。 02 消失的李书福 极氪在上市首日,盘中一度较发行价上涨40%。截至美股收盘,极氪首个交易日股价报收28.26美元。 很难确定,李书福看到极氪28.26美元的股价、68.98亿美元的市值是否能够笑得出来。 毕竟,李书福对极氪的付出并不少。 首先,李书福将极氪作为“亲儿子”打造供应链。在内部,极氪001是基于浩瀚SEA架构研发的。据悉,浩瀚SEA是吉利和百度共同打造的,花了近200亿元。另外,极氪的Falcon Eye Vidar鹰眼视觉融合感知系统、车身结构和骨架也都来源于吉利。 其次,李书福在早期就将优质资产并入极氪。2021年10月,宁波威睿51%的股权被极氪控股上海子公司收购。在极氪001推出之前,极氪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向吉利集团销售电池和其他零部件以及研发服务。 即使在过去一年,李书福都没停止向极氪输送关联交易。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极氪在2023年向吉利控股提供24.978亿元研发服务、出售84.618亿元电池及其他零部件;2023年,极氪向吉利汽车出售32.626亿元电池及其他零部件、向吉利汽车关联公司出售了27.303亿元的电池及其他零部件。 李书福在资产端、收入端扶持极氪的同时,不忘在资金端输送现金。 据招股书显示,李书福的吉利向极氪输送了113亿的贷款。具体为,于2022年4月浙江极氪与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贷款协议,本金总额为人民币97亿元。2022年11月,子公司宁波威睿(Ningbo Viridi)与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订立本金总额为人民币16亿元的10年期贷款协议。 最后,李书福还不忘参与极氪新股的认购。 相较三年前,美股市场对汽车的态度转冷。或是为激起大家对极氪的关注度,亦或是为极氪的市值托底,吉利汽车在本次发行中已认购12900952股美国存托股,而极氪此次发行了21000000股美国存托股票。换而言之,李书福的吉利汽车此次认购占比近6成。 本次发行后,李书福拥有的1951009520股普通股,拥有78.8%的投票权,投票权高度集中。由于获得超额认购,极氪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ADS,募资约4.41亿美元。极氪方面表示,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此次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415万股ADS,募资约5.07亿美元。 作为资产腾挪的主导者、关联交易的背后人、美国存托股的认购主力军,李书福对极氪的重视和期待不言而喻。 但极氪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与募资成果,配不上李书福前期的投入。极氪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录得净亏损人民币45.14亿元、人民币76.55亿元及人民币82.64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04.33亿元,平均每年亏损68亿元。而截至2023年末,极氪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2.6亿元,加上此次上市募资到的4.41亿美元(约31.87亿人民币),仅够极氪再烧一年左右。 但最后,极氪仅仅给予李书福68.98亿美元的市值。极氪上市后,按照李书福78.8%持股比例与68.98亿美元的市值计算,李书福“账面富贵”增加近54亿美元。 极氪敲钟现场,不见李书福。 03 被忽略的宁波国资系 谈及极氪上市的最大赢家,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李书福和安聪慧,而忽略极氪背后的宁波国资系。 据天眼查数据,极氪在ipo前经历了三轮股权变动。在A轮融资中,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金融控股三大投资方均有国资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国资系颇为信任极氪。 具体表现为,为了保障项目的稳定性,通常会在投资时设计对赌、回购为退出路径的国资系,在这次投资中并没有这么做。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2月31日,极氪并无重大或有事项、长期义务的重大准备金、可赎回股票的强制性股息或赎回要求或担保。换而言之,国资系在投资极氪的时候并未设计强制赎回机制。 其次,两轮融资的估值颇高。在Pre A轮融资中,极氪的融资估值就高达89.29亿美元。在A轮融资中,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金融控股三大国资系投资者更是将融资估值推高至130亿美元。 国资系投资者如此信任极氪的一大原因,是极氪在早年便与国资系碰头、合作。 如通商基金隶属宁波通商集团,是宁波市唯一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是宁波国资系的一员。2021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利旗下极氪智能科技公司全球总部正式落户宁波。 此后不久,极氪与宁波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吉利控股集团与宁波通商集团、北仑区政府正式签订极氪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投资合同,总投资金额达1000亿元。 极氪总部落地宁波后,销量直线上升。2021年-2023年,极氪销量分别为6000辆、7.2万辆、11.8万辆,汽车销售总收入分别为15.443亿元、196.712亿元及339.118亿元,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分别为65亿元、319亿元、517亿元。不难想象,宁波从极氪产能和税收中获得了多大的机遇。 宁波对于极氪推动上市一事,也乐见其成。在2022年《宁波晚报》发布的《宁波国资助力极氪打造超级“独角兽”》中,就曾说道“后续,上述两大宁波国资基金(宁波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和自贸区新动能基金)将助力宁波最大‘独角兽’企业极氪上市。” 此次上市,极氪的估值不到当初融资规模的一半,投资方通商基金账面浮亏。通商基金如今虽然亏损,但是背后的宁波国资系却在很久之前便收获了极氪的产能和税收。或许对于宁波国资系而言,无论极氪市值高低与否,都能大赚。 因为,宁波的眼光不在交易所内,而在极氪工厂之中。
美国多个特斯拉充电站遭窃:电缆被剪,动机成谜
IT之家 5 月 12 日消息,美国休斯敦地区近期发生了一系列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电缆被盗事件,至少有 5 个充电站遭到了破坏。 图源 Pixabay 上周,蒙特罗斯区一个特斯拉充电站 18 根高压电缆被盗。此后,休斯敦更多地区的特斯拉充电站也陆续出现类似的盗窃案,导致电动车车主充电困难。 最新受害的耶鲁街市场超级充电站目前已经恢复运营,此前由于充电站的几十根电缆被剪断,特斯拉车主都收到了充电站关闭的通知。Israel Robles 是众多受影响的特斯拉车主之一。他表示:“这太让人不便了,因为出行计划都是根据沿途的充电站来安排的。” 超级充电站电缆被剪事件激增,犯罪者的动机和身份目前尚不清楚。有人猜测是为了盗取铜线卖钱,但一家废品回收站老板表示,这种想法并不靠谱。 休斯敦南部的一家金属回收站 South Post Oak Recycling Center 的老板 Brandi Harleaux 表示,一些人可能会以为特斯拉充电站电缆里裹着的铜线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将它们偷来变现。然而,在她家的回收站,这种绝缘铜线每磅只卖 70 美分。也就是说,即使偷了 50 磅的特斯拉充电站电缆,也只能卖到 30 美元左右。 变卖这些电缆不仅收益微薄,而且回收站对回收来源有着严格的审查程序,这使得处理赃物风险极高。 “在回收站办理手续比去银行还要麻烦,”Harleaux 说。卖方需要签署文件、拍照甚至留下指纹,这些信息随后会被上传到州和地方的数据库。Harleaux 认为,考虑到如此严格的监控,窃取充电站电缆的动机实在令人费解。“别再干这种蠢事了,”她说。 目前犯罪动机尚不清楚,不过本周早些时候,一家电动车维修公司的老板告诉 KPRC 2,他猜测窃贼可能是为了铜线,也可能是出于针对电动汽车的恶意行为。
TikTok化身“正义判官”
作者 | 王欣 编辑 | 王一鹏 继本周二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后,TikTok再度化身“正义判官”。 本周四,TikTok宣布将推出自动标记功能,以确保其识别AI生成视频的内容并得到相应标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TikTok、Facebook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已经要求用户主动披露所发布内容是否由AI生成。 而TikTok最新举措,旨在识别并自动标记出外部AI生成的视频和图像。(包括使用Adobe的Firefly工具、TikTok自己的AI图像生成器和OpenAI的Dall-E制作的内容) AI安全公司瑞莱智慧联合创始人萧子豪告诉虎嗅,AI生成图像视频内容鉴别技术的主流方法有:检测生物信号、周期性网格信号、违背常识特征等,目前技术在一些场景已经可以达到95%到99%的检出率。 有AI从业人员观察到最近的趋势是,包括TikTok、OpenAI、Meta等AI大小厂陆续上线AI标识相关功能。 这是因为AI深度伪造内容正在播下混乱的种子,在社交平台飞速传播。 这些虚假内容的泛滥,混淆选民视线,让这个大选年更加成为“多事之秋”,也使得社交媒体面临识别深度造假和防止错误信息传播的压力。 AI深伪内容搅动大选年 今年是选举历史进程的重要年份,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世界一半人口参与选举。相较去年,AI深伪内容也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和难以辨认,给大选年蒙上阴影。 一月,一名民主党工作人员深度伪造了美国总统拜登电话呼叫,这则“假拜登来电”敦促新罕布什尔州初选选民不要去投票站。 冒充拜登的电话呼叫内容为:把你们的选票留在11月份再投很重要。在这周二(23日)投票,只会让共和党人得逞,让特朗普再次当选为共和党候选人。 在印度,今年有超过5亿选民将会参与投票,这使得AI深伪政治内容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大生意。 AI内容制作公司在印度政治人士中颇受追捧。这些公司向媒体透露,预计今年印度政党在AI生成的竞选材料上的支出将超过5000万美元。 穆奥尼姆公司的创始人森希尔奈亚甘从一月开始为政治家创造AI内容。他与泰米尔纳德邦执政党合作,制作了一个AI视频,视频中该党已故的标志性领袖M·卡鲁纳尼迪被“数字复活”并为州政府背书。 AI内容机构Avantari Technologies几乎每天都收到制作政治人物深伪视频的请求,出于道德层面的考虑他们拒绝了这些请求。 但这个选举季,仍有一些政治深伪视频在印度互联网开启了病毒式传播,比如著名宝莱坞明星阿米尔·汗批评莫迪的视频。 而深伪色情内容也被更多得用在女性政客身上,有专家称深伪内容的兴起,甚至可能会改变竞选公职人员的性别比例。 去年,孟加拉反对党政客鲁米恩·法尔哈纳就经受了这种人格诽谤,社交媒体上出现她穿比基尼的AI深伪照片。 在孟加拉国这个穆斯林占多数的保守国家,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选民认为这张照片是真实的。 “无论出现什么新事物,它总是首先针对女性。他们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是受害者,”法尔哈纳说, “人工智能都不例外。” AI大厂拿起“雷神之锤” 在全球范围内,AI深伪内容不断增长,“唯一阻止我们制造不道德的深度伪造品的,是我们的道德规范,”相关从业人员告诉媒体。“但要阻止这种情况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并没有在国家层面针对这些内容采取监管行动。 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Adobe、微软等20家科技公司自发达成“内容真实性倡议”(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联盟,以控制深伪内容得扩散。 本周四,TikTok表示将加入这个联盟,并计划开始对AI生成图像视频内容进行标记。该联盟将在AI生成产品中纳入内容凭证。 “我们还制定了禁止未标记的真实人工智能内容的政策。如果真实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出现在平台上,那么我们将因违反社区准则而将其删除。”TikTok运营、信任和安全主管Adam Presser表示。 Meta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它将开始检测谷歌、OpenAI、微软、Adobe和Midjourney插入的隐形标志物,为AI生成的内容打上“AI制作水印”。针对不易识别的AI深伪内容,Meta还表示,它正在开发深度伪造检测分类器。 在周二,OpenAI也宣布加入这一联盟,并将元信息嵌入其图像模型Dall-E 3生成的所有图像。OpenAI还表示,在视频生成模型Sora发布后,会采取相同的措施打上AI标识。 萧子豪告诉虎嗅,OpenAI的AI标识技术,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在AI生成图像的头文件里添加相关隐藏字符段。 这种做法类似于在AI图像内部打上"看不见的水印",在传播前就打好了标签,用户肉眼不可见。好处是不影响观感,图片在上传到TikTok、Facebook等社交平台后可以很容易识别出来并自动标识。 之前较为传统的在图片右下角打上“AI生成标识”外部水印,虽然肉眼可见较为明显,但是如果通过截图完全可以去掉外部水印,进行二次传播。而要抹除OpenAI这种内部水印,则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这种AIGC工具的标识方法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国外宽松的监管条件,因此除上文提及的大厂外,其他AIGC生成工具平台,并没有大规模针对AI内容打上“AI水印”。 技术宅拯救世界 那么TikTok等社交媒体该如何检测这些没有提前打上“AI水印”的虚假视频和图像呢? 这就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深度伪造检测分类。 萧子豪表示,针对这类无标识AI内容,目前有两种主流鉴别路线。 第一条,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内容中违背常识的部分。例如,AI深伪生成的人物可能有着与常人不同眨眼频率等生物特征,此外还可以依据光照不一致性、心率等特征判断。 英特尔实验室的Demir解释道:“当你的心脏泵血时,血液流向静脉,静脉的颜色会因氧含量而改变。这个颜色变化对我们的眼睛是不可见的;我不能仅凭观察视频来看出你的心率。但这种颜色变化在计算上是可见的,从而可以检测出一个人是真实的还是合成的。” 这种方法需要给模型输入真实和AI生成的内容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与常识有关的规则算法约束。而这种违背常识的视频,效果并不真实,实际上本身就很容易被人肉眼识别出来。 而对于效果较为逼真、人眼难以识别的AI内容,则需要引入第二条鉴别路线——识别对抗模型和扩散模型特有的信号特征。 目前,AI图片生成模型应用较多的是对抗模型和扩散模型,而研究发现,它可能会在频谱上保留周期性网格状特征。 这部分是由于这种模型用到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会重复对整个画面进行信号处理,因此会保留周期性特征。 目前的趋势是:随着AI深伪内容技术的不断提高,深伪鉴别技术越发依赖第二种路线,这种路线对团队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而在深伪鉴别的应用落地层面,国内要比国外起步早,技术也并不比国外差。 这是因为:AI深伪技术主要应用于人脸,而国内的人脸识别应用较多,间接催生了深伪鉴别需求。因此国内深伪鉴别技术业务开展较早,积累也更好。而国外在OpenAI引领的AIGC浪潮开始后,才开始大规模关注深伪鉴别技术。 萧子豪告诉虎嗅:深伪鉴别技术需要突破的瓶颈在于算法理论和数据收集。 目前,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Sora等新的AI生成内容工具和技术持续涌现,在AI安全的攻防层面也有了独特的张力,要求在防御层面要及时追赶最新的攻击。 因此要及时收集最新深伪技术数据,分析伪造方法的演化,提升伪造分析的能力,来不断迭代更新产品。
人工智能会对经济造成全面影响?OpenAI高管称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IT之家 5 月 12 日消息,据彭博社 11 日报道,今年早些时候,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促进生产力增长,但“短期内可能不会”,因此有说法称,当前 AI 的潜力被“过度夸大”了。 本周的彭博科技峰会期间,OpenAI 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在回答上述有关问题时表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他开玩笑说,“只用一年就能重塑经济格局?那对我们来说,要求太高了!”同时还表示,如果 OpenAI 停止所有未来的人工智能开发(当然,它不会这么做),那么其现有模式的全部影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简单来说,人们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 AI 对经济领域真正的影响。 图源 Pexels Brad Lightcap 表示,仅仅是 GPT-4 级别的技术,在经济领域就会有 10-20 年的普及期,并对此“相当有信心”。 参与该峰会的 AI 开发平台“抱抱脸”(IT之家注:Hugging Face)CEO Clement Delangue 则表示,从短期来看,人们可能会高估这项技术(指 AI),“也许一两年过后,我们会觉得失望,但我们也有可能低估了 10 年以后 AI 带来的长期影响。到那时,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 据IT之家今日早些时候报道,近期有外媒称,OpenAI 最近向部分客户展示了一款新型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能够进行语音对话和物体识别。有消息人士透露,这或许就是 OpenAI 计划在即将到来的 5 月 13 日正式发布的内容之一。
这488米美国高铁,被称为"人类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
(观察者网讯)花了3年、耗资10亿美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速铁路管理局建了段长1600英尺(约合488米)、距离地面25英尺(约合7.6米)高的弗雷斯诺河高架桥,2018年完工至今,仍孤零零地伫立在经常干涸的弗雷斯诺河道上,等不来“美国首个高速铁路系统”项目修到两端…… 综合美国《纽约邮报》和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5月2日起,这段高架桥的俯瞰图在美国引发群嘲,加密货币狗狗币创始人比利·马库斯5月4日讽刺此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直言“加州真有本事”,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加入倒油队伍,转发相关内容并配上无奈哭的表情。 由于这段高架桥属于一项造价预算超过1000亿美元的加州重点高铁项目,该项目完工遥遥无期,美国民众和政客直斥美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图源:X平台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规划一段连接加利福尼亚州两大城市旧金山和洛杉矶的高铁项目,是美国“第一个高速铁路系统”的第一期工程,项目预算超过1000亿美元,2008年批准了初始资金,2015年第一阶段工程开工。 到目前为止,整个项目的建设还在初期阶段,后续拨款用于第一阶段工程的环境规划,这段长约494英里(约合795公里)的高铁线路远未完工。 此次“出圈”的弗雷斯诺河高架桥2015年夏季开始施工,2018年完工,耗时3年,计划以公铁两用桥的形式投入使用。 5月2日起,一则显示高架桥飞架于干涸河道上的帖文在X平台迅速传开,比利·马库斯留言嘲讽这工程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称按这进度,估计整个高铁项目还要三百多年才能完工,希望2400年能等到。他还讥讽预算可能不够,得花个“700000万亿美元”才能完工。 此外,马库斯发文调侃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用9年(实为3年)、花了110亿美元(实为10亿美元)建了这座1600英尺的高铁高架桥。走1600英尺需要花5分钟,所以建一个高铁高架桥非常重要。加州真有本事。” 马库斯弄错了一些数据,误以为桥才建好,并把9年来该项目多个高架桥和立交桥的总耗费110亿美元当成是单座高架桥的费用,但他的吐槽引起了美国网民的共鸣。 有网民调侃,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看着这图可以说“我的任务完成了,是时候竞选总统了”。马库斯回复其称,州长“一定很擅长腐败和无能”。 还有人为这一基建“奇作”构思了其他增值方式:“应该原状保持住,并在周围建立一个博物馆,以证明加州多么能浪费。这样还能多赚钱。”马库斯拍手叫好,讽刺称“这是大规模失职的美丽标志”。 很多民众质疑有没有必要在这样一段没有明显湿地的路段斥巨资建一座高架,马斯克也转发相关帖子表达无奈。 根据2017年8月的施工现场图,高架桥下的两条河道当时有水流经。 也就是说,两条河道虽然常年干涸,但附近大坝水位过高时也有水,修建高架不难理解。不过,这一铁路项目路段的选址是否合理、建造时间是否过长、花费是否过高还是引起了讨论。 不仅网民们趁着这次弗雷斯诺河高架桥“出圈”狠狠吐槽了一把美国基建能力和政府工作效率,美国政客也对加州这一高铁项目进行了抨击。 来自加州的美国国会众议院共和党籍议员凯文·基利(Kevin Kiley)在X平台发文称:“加州高速铁路项目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无用功。这种程度的失职是对美国的警告。除此之外,真的尴尬。”
OpenAI突然“销毁”了10万多本书,到底发生了什么?
OpenAI陷入图书版权纠纷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8日,最新解封的法庭文件显示,OpenAI删除了两个名为“图书1”(books1)和“图书2”(books2)的庞大数据集,这些数据集曾用于训练其GPT-3人工智能(AI)模型。 这些文件来自美国作家协会对OpenAI提起的集体诉讼。美国作家协会的律师在法庭文件中表示,这些数据集很可能包含“10万多本已出版书籍”,是该协会指控OpenAI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来训练AI模型的关键。 几个月来,美国作家协会一直寻求从OpenAI获得有关这些数据集的信息。法律文件显示,OpenAI最初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这些数据集的下落,但最终披露已删除所有数据副本。 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强大AI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些AI模型正在席卷科技界。OpenAI和其他公司使用互联网数据来建立这些模型,其中包括许多书籍。许多创造这些数据的公司认为,他们为新的AI产品提供了训练数据,需要获得报酬。但是,科技公司不想被迫付费。这一争执已经引发了多起官司。 500亿个单词 OpenAI曾在2020年发布过一份白皮书,将图书1和图书2数据集描述为“基于互联网的图书语料库”,并表示它们占据创建GPT-3训练数据的16%。白皮书还表示,图书1和图书2总共包含670亿个数据词元(token),大致相当于500亿个单词。作为比较,《钦定圣经》有783,137个单词。 最新解封的法庭文件是OpenAI律师的信函,它被标记为“高度机密-仅限律师查看”。信中说,OpenAI已在2021年底停止使用图书1和图书2进行模型训练。由于这些数据集不再使用,它们在2022年年中被删除。信中还说,用于训练GPT-3的其他数据都没有被删除,并允许美国作家协会的律师访问其他数据集。 该文件还显示,创建图书1和图书2的两名研究人员已不再受雇于OpenAI。OpenAI最初拒绝透露这两名员工的身份,随后向美国作家协会的律师确认了这些员工的身份,但没有公开披露他们的姓名。OpenAI已经请求法院对这两名员工的姓名以及有关数据集的信息保密。美国作家协会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公众有知情权。目前,争议仍在继续。 OpenAI周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驱动当前ChatGPT和应用程序接口的模型不是使用这些数据集开发的。这些数据集是由OpenAI前员工创建的,最后一次使用是在2021年,并在2022年因未使用而被删除。”(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生态矩阵对垒“单兵”,华为、苹果再“硬刚”
在产品产略上,华为、苹果的新品发布会再次“硬刚”。 5月7日,华为发布新款可穿戴设备、PC平板等多款智能终端及自研的软件,苹果也推出新款iPad等硬件产品。双方这场隔空较量,为竞争激烈的高端智能终端市场再舔火药味。 在新款iPad上,与其说苹果在竞逐AI、OLED和先进制程芯片等技术创新,不如说其某种程度上是迫于市场及业绩经营压力。至少在中国市场,华为在去年第四季度已超越苹果位列第一,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首次出现TOP1品牌的更替。 此外,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华为、苹果近来也展开了激烈竞逐。其中,受益于芯片性能提升和产能爬坡等因素,华为手机再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并将进一步蚕食苹果的市场份额。 “单兵”对垒“生态矩阵” 作为全球科技巨头,华为、苹果的每一次新品发布都备受瞩目。但对比来看,华为本次推出了更全面的软硬件新品,展现出更强的市场信心和竞争力。 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创新产品发布会上,华为共计带来了八款创新产品,包括WATCH FIT3、新一代MateBoox X Pro、MatePad 11.5”S、MateBook 14、FreeBuds 6i以及WATCH 4 Pro太空探索款与WATCH GT 4、FreeClip耳夹耳机的全新配色。 其中新一代MateBook 14等部分产品已在国内发布过,此次仅面向海外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还首次发布一款全新自研的平板绘画软件——“天生会画App”,旨在进一步强化华为平板的绘画创作体验。 相比之下,苹果本次新品发布主要围绕两年未更新的iPad等终端,推出了全新的iPad Pro、iPad Air以及智能手写笔等新品,且进行了一些关键技术升级。 据介绍,苹果新款iPad Pro采用了全新的M4芯片。该芯片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制程,CPU性能比前代M2芯片提高50%,GPU性能提高4倍。此外,M4芯片全新的16核神经引擎运算速度达每秒38万亿次,相比A11芯片的初代神经网络引擎提升60倍。 实际上,此前华为、苹果的发布会时间已多次“撞车”、隔空“对垒”,比拼焦点覆盖手机、PC、平板、智能穿戴等多个品类,技术比拼横跨芯片、摄像、卫星通信以及AI等。 在行业分析看来,华为选择与苹果同时举办发布会直面竞争,其底气来自于强大的自主研发技术优势和生态部署的逐步成熟,也将与苹果在各终端领域“贴身肉搏”。虽然苹果本次对iPad产品系列升级力度较大,有助于形成更强的单一产品竞争力,但华为本次推出了更全面的产品矩阵,不仅体现出自研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突破,还更注重全生态布局。 iPad首次大更新为哪般? 不难看出,华为、苹果本次发布会的产品“交叉点”是平板电脑。 在苹果方面,这是其近两年来首次大力度升级iPad产品线。其中,除了首次采用全新的M4芯片,苹果还首次在iPad系列中引入动态缓存、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和加速网格着色等技术,以及首次将OLED显示屏搭载在新款iPad Pro机型上。 调研机构Canalys认为,苹果在iPad Pro上使用OLED屏,这标志着头部厂商在平板显示技术偏好的重大转变。天风证券研报则表示,2024年苹果采取OLED屏幕的iPad的销量预计将成为IT产品OLED市场的一个试验台,或会带动其他厂商陆续量产OLED屏幕平板电脑。 与此同时,研发及应用AI技术已经成为苹果当前的战略重点。苹果表示,M4的神经引擎将极大地推动和支持诸如实时字幕、Final Cut Pro视频中的主题隔离等AI任务的执行。 但与其说苹果在竞逐AI等技术创新,不如说其某种程度上是迫于市场及业绩经营压力。 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在中国平板电脑市场的份额达30.8%,超过苹果位列第一,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首次出现TOP1品牌的更替。此外,2024年第一季度,苹果虽然位居全球平板出货量首位,但销量同比下降8.5%。虽然华为的出货量排名第三,但出货量与市场份额分别同比增长43.6%和2.8%。 鉴于本次对iPad产品进行系统性较大力度更新升级,苹果或将一定程度扭转在平板领域的被动局面。不过,华为后续或将陆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进而再次对其构成挑战。 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甘淼表示,2024年,将会是主流品牌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和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一年。平板电脑品牌如何更好地帮助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行业的重要议题。同时,优质的产品在满足用户更高需求的同时,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加良性的净利润贡献。 或进一步蚕食苹果手机份额 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华为、苹果近来也展开了激烈的竞逐。 4月18日,华为宣布Pura 70 Ultra、Pura 70 Pro开启先锋计划,正式在中国开售。紧接着,华为并将目光投向海外,于5月2日Pura 70系列手机在马来西亚开启预售。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的华为商城不同,马来西亚的华为商城公布了三款机型处理器型号,即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搭载的麒麟9010,以及Pura 70的麒麟9000S1。 据调研机构TechInsights的研究显示,麒麟9010所使用的工艺为7nm,并且还是第二代。另据相关测试显示,虽然麒麟9010的频率做了一定的下调,但的整体性能表现比9000S提升了不少,数据已经非常接近2022年11月发布的骁龙8 Gen2。 受益于芯片性能的提升以及产能爬坡等因素,华为手机当前再次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 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2023年Q1的9.3%上升至15.5%,销量同比实现69.7%的增长。而同期苹果iPhone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19%,这是自2020年左右新冠疫情以来在中国的最差表现。此外,IDC的数据也显示,苹果同期在中国市场的iPhone出货量下降了近10%。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表示,华为的产品直接影响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使苹果的季度销售受到抑制。此外,叠加拉长的换季需求,苹果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态势。 受iPhone销量下滑等影响,2024第一季度,收入占比18%的苹果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降8%至164亿美元。而华为同期实现营业收入约1784.5亿元,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约196.5亿元,同比增长约564%。未来,华为手机或将凭借更强的竞争力进一步蚕食苹果的市场份额。 结语 过去一年来,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新品发布节奏一直保持稳健且富有力量,例如去年5月在德国慕尼黑为欧洲市场带来华为P60 Pro和Mate X3两款高端旗舰手机,去年9月再次在欧洲全球首发WATCH GT 4系列等重磅产品,持续用顶尖产品技术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 如今,结合本次在迪拜发布的多款产品来看,这不仅是华为“立足国内、拓展海外”的战略实践,也体现出其积极推进“出海”图谱,并频频在全球市场与科技巨头展开巅峰较量。而在这背后是华为的技术优势、生态部署逐步成熟以及国内供应链同步崛起的共生结果。 以往许多国内企业主要依赖苹果订单生存,进而形成了“果链”。但在当前复杂的科技产业发展形势下,随着华为等中国企业崛起,国内产业链部分开始调整战略重心,向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会,包括联合探索增强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共建生态等能力,这客观促使华为的终端产品实现了高度国产化,乃至在全球市场形成了更强的“中国创造”竞争力。
AMD Zen5移动版锐龙处理器突然改名!直接把AI写在脸上
快科技5月8日消息,AMD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代号Strix Point的新一代轻薄笔记本处理器,拥有新的Zen5 CPU、RDNA3+ GPU、XDNA2 NPU三大架构,按照规则应该命名为锐龙8050系列,或者是锐龙9050系列,但是看起来AMD改主意了。 华硕意外透露了多款搭载新处理器的笔记本,标注型号为“锐龙AI HX 170”,完全不同的命名规则,更突出AI,而且数字简化为三位数。 这倒是和Intel的酷睿Ultra有些类似,也是因为AI更改全新命名,也是三位数字,但是Intel保留了9/7/5的子序列,AMD这边没有了。 值得玩味的是,联想日前的材料中,确实提到了锐龙8050系列的名字。 目前还不清楚,AMD是全线更改了命名方式,还是一部分。 要知道,AMD去年刚刚重新制定笔记本处理器的命名法,综合了年份、架构、级别,这又要改了…… 回到这颗锐龙AI HX 170,部分规格参数已经列出,包括12核心24线程,36MB三级缓存,5.1GHz加速频率,77TOPS AI算力。 作为对比,锐龙7040、锐龙8040系列的总算力分别为33TOPS、39TOPS,新一代直接翻番。 另外,华硕在一款电源适配器兼容列表中透露了多款采用Strix Point处理器的新笔记本,涉及ROG幻、天选、ProArt等多个系列。 编号别看乱,其实很有规则:第一个字母代表处理器,W Strix Point,U Hawk Point(锐龙8040)。 第二个字母代表显卡,U RTX 4050,V RTX 4060,I RTX 4070。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