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纽约联储调查:美国家庭财务状况恶化 信用卡拖欠率加速上升
财联社5月15日讯(编辑 牛占林)经济保持活力,就业市场健康,消费者继续花钱,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财务水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信用卡上。 美东时间周二,据纽约联储发布的《家庭债务和信贷季度报告》显示,美国家庭债务总额上升至17.7万亿美元,再次刷新了纪录高点,这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了1840亿美元,增幅为1.1%。 这些数据突显出,在通胀加剧的时代,美国家庭面临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食品和租金等必需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家庭预算紧张,迫使人们用信用卡贷款来支付必需品。 自疫情以来,消费者的债务增加了3.4万亿美元,随着美联储提高利率,他们负担的平均贷款利率也水涨船高。 具体来看,一季度美国信用卡债务规模达1.12万亿美元,较去年第四季度的1.13万亿美元略有下降,符合消费者在假日期间偿还债务的季节性模式,但较2020年一季度增长了近25%。 美联储研究人员称,面临财务压力的消费者可能会透支信用卡,从而拖欠还款,一个与未来逾期还款强烈相关的可观察因素是高信用卡使用率。 信用卡拖欠率持续上升 圣路易斯联储经济学家指出,在大流行时期政府实施了大规模援助计划,将信用卡拖欠率压到了异常低的水平,但现在这一数据出现了显著上升趋势。 使用超过60%信用额度的借款人陷入拖欠的速度比疫情前更快,这是信用卡拖欠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超过90%信用额度的借款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了违约,而疫情前这一比例约为25%。 尤其受利率上涨的影响,部分消费者开始面临无力偿债的状况。一季度,大约6.9%的信用卡贷款陷入严重拖欠(拖欠超过90天),明显高出去年同期的4.6%,这也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18-29岁的信用卡持卡人中,9.9%的贷款处于严重拖欠状态。 纽约联储家庭和公共政策研究部区域经济负责人乔尔·斯卡利表示,在第一季度,所有年龄组的信用卡和汽车贷款过渡到严重拖欠的比率继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借款人拖欠信用卡还款,这表明一些家庭的财务困境正在恶化。 汽车贷款拖欠率也在上升,目前,近2.8%的汽车贷款拖欠90天或更长时间,相当于300多万辆汽车。汽车贷款是仅次于抵押贷款的第二大债务类别,债务规模为1.62万亿美元。
美股收盘:纳指收新高领涨三大指数 “散户抱团股”仍在狂飙
财联社5月15日讯(编辑 赵昊)周二(5月14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其中纳指收创历史新高。 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涨0.32%,报39,558.11点;标普500指数涨0.48%,报5,246.6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75%,报16,511.18点,刷新了一个月前录得的历史最高收盘价。 盘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份整体PPI和核心PPI均环比上升0.5%,高于市场预期,但由于3月份数据被下调,整体PPI和核心PPI的同比增幅与预期一致。鉴于明日还有更受关注的CPI报告,交易员没有对PPI做出太多反应。 盘中,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表示,该行下一步行动不太可能是加息,更有可能将政策利率维持在现有水平。 他重申,这家美国央行要想获得降息所需的信心,可能需要比先前预期更长的时间。 Verdence Capital Advisors首席投资官Megan Horneman表示,一些投资者可能不够重视美国通胀持续在较高水平的可能性。 “市场有点过于自信,他们已经习惯了鲍威尔的鸽派言论,但如果通胀持续的时间越长,未来某时看到的跌幅就越大。” 热门股表现 个股方面,两大“迷因股”(又称散户抱团股)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暴涨,游戏驿站收涨60.10%,AMC院线涨31.98%,盘后分别一度再涨两位数。 Smead资本管理公司基金经理Cole Smead周二评论称,这种行为非常愚蠢,完全就是在赌博,不仅仅是年轻人,还包括像他这样四十多岁的人也在做这种非常愚蠢的事情。 大型科技股集体走高,(按市值排列)微软涨0.69%,苹果涨0.62%,英伟达涨1.06%,谷歌C涨0.60%,亚马逊涨0.27%,Meta涨0.82%,特斯拉涨3.29%。 中概股方面,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0.21%,报6,784.37点。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蔚来涨7.02%,小鹏汽车涨2.35%,新东方涨1.07%,好未来跌0.51%,腾讯音乐跌0.95%,京东跌1.27%,拼多多跌1.30%,百度跌2.12%,理想汽车跌2.22%,阿里巴巴跌6.02%。 公司消息 【谷歌推出具备生成式AI功能的新版本搜索引擎】 Alphabet旗下谷歌周二表示,将推出一个新版本搜索引擎,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撰写的搜索结果。这是这个标志性的互联网门户成立以来最重大的改革之一。谷歌从去年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回复用户提问,但用户必须首先注册该产品的试验版本。谷歌在其年度I/O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本周将向美国用户推出这个具有AI Overviews功能的新搜索引擎,并在未来几个月向更多国家的用户推出,在今年年底前将覆盖超过10亿用户。对于这家已经成为搜索代名词的公司来说,“谷歌搜索”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对查询的一些回复现在将更具叙述性,使人们不必再点击各种链接。 【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与甲骨文接近达成100亿美元服务器租用协议】 据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士透露,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一直在与甲骨文高管谈判,打算在未来几年内斥资100亿美元从甲骨文租用云服务器。这笔交易将使xAI成为甲骨文最大的客户之一,因为马斯克试图迅速赶上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已经在训练和运行对话式人工智能所需的专用服务器上花费了数十亿美元。100亿的交易规模堪比两家领先的人工智能开发商OpenAI和Anthropic与比甲骨文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达成的交易。 【Meta或将关闭企业通讯应用Workplace】 消息人士表示,Facebook母公司Meta将关闭企业通讯应用Workplace。该公司计划在今天晚些时候发布正式公告。根据一份内部备忘录,Facebook推荐Zoom旗下的Workvivo作为可随时迁移的替代方案。 【亚马逊云科技CEO亚当·塞利普斯基将离职】 亚马逊14日宣布,亚马逊云科技(AWS)CEO亚当·塞利普斯基(Adam Selipsky)将离职,继任者为马特·加尔曼(Matt Garman),6月3日起生效。 【诺和诺德将研究旗下减肥药物能否帮助减少饮酒量】 诺和诺德正涉足旗下减肥药是否能帮助人们减少饮酒的研究。据悉,诺和诺德正计划进行一项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衡量试验药物对肝病患者纤维化的影响,次要目标是观察试验药物是否能改变受试者日常饮酒量。该项中期试验预计将于本月开始招募受试者。 【波音4月交付24架商用飞机】 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在2024年4月份交付24架商用喷气式飞机,这是自2022年2月以来的最低月度交付量。波音公司在其网站上表示,上个月交付了16架737 Max窄体客机、4架梦想飞机、2架767货机和2架777货机。 【摩根大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策略主管Peng Cheng离职】 摩根大通研究部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策略主管Peng Cheng已经离职。此前他在这家银行工作了近14年。知情人士表示,Cheng最近辞去了公司董事总经理的职务。在离职之前,Cheng领导的团队负责建立另类数据和先进的统计工具以开发跨资产策略。Cheng于2010年加入摩根大通,担任股票衍生品策略师。 【阿里高管:预计云业务下半年将恢复至两位数增长】 在财报电话会上,阿里高管表示,预计云业务下半年将恢复至两位数增长,主要来自于AI新产品的驱动。谈及专有云项目制收入的减少,该高管表示,希望未来几个季度公共云、AI的收入,能够抵消低毛利的项目制收入,阿里云未来主要增长来自于高毛利的产品,比如公共云和AI相关产品。根据最新季度数据,阿里云季度收入增长3%至255.95亿元,其中核心公共云产品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AI相关云产品实现三位数增长。 【社交媒体平台Rumble第一财季营收同比增长0.7%】 社交媒体平台Rumble第一财季营收1770万美元,同比增长0.7%;第一财季单月观看分钟数86亿,同比下滑20%。 【桥水一季度增持谷歌A 建仓做多亚马逊】 13F报告显示:桥水一季度增持谷歌A,建仓做多亚马逊、AMD。 对科技股增持的权重最大,对消费股的持仓权重下降最多。 第一大持仓iShares Core标普 500ETF,在披露资产占比5.6%。
纳指创收盘新高 芯片股全线上扬
中新经纬5月15日电 美东时间周二,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纳指创历史收盘新高。具体来看,道指涨126.60点,涨幅为0.32%,报39558.11点;纳指涨122.94点,涨幅为0.75%,报16511.18点;标普500指数涨25.26点,涨幅为0.48%,报5246.68点。 来源:Wind 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苹果涨0.62%,亚马逊涨0.27%,奈飞跌0.48%,谷歌涨0.71%,脸书涨0.82%,微软涨0.69%。 芯片股全线上扬,台积电涨3.77%,格芯涨3.34%,博通涨3.18%,高通涨2.58%,英特尔涨1.77%,超威半导体涨1.73%,应用材料涨1.54%,英伟达涨1.06%。 银行股集体上涨,摩根大通涨1.38%,高盛涨1.07%,花旗涨0.28%,摩根士丹利涨0.81%,美国银行涨0.75%,富国银行涨1.01%。 航空股全线上涨,波音涨1.28%,美国航空涨1.67%,达美航空涨0.13%,西南航空涨0.5%,美联航涨1.27%。 散户抱团概念股继续大涨,游戏驿站涨62.4%,AMC娱乐控股涨32.76%。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阿里巴巴跌6.02%,金山云跌5.97%,爱奇艺跌5.84%,名创优品跌4.67%,唯品会跌2.5%,百度跌2.12%,陆金所控股跌2.04%,欢聚跌1.99%,汽车之家跌1.9%;涨幅方面,海川证券涨83.51%,虎牙直播涨16.49%,阿特斯太阳能涨7.53%,知乎涨7.42%,晶科能源涨7.13%,传奇生物涨3.28%。中概新能源汽车股涨跌不一,蔚来汽车涨7.02%,小鹏汽车涨2.35%,理想汽车跌2.22%,极氪跌4.78%。 消息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4日表示,他预计2024年美国通胀将像去年一样继续下降,但由于美国第一季度物价上涨速度高于预期,鲍威尔对通胀回落的信心有所下降。此外,鲍威尔认为美联储不太可能再次加息。 经济数据方面,经调整后,4月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月的数据环比上升0.5%,较去年同期数据同比上升2.2%。 欧洲股市方面,德国DAX指数收跌0.1%报18723.63点,法国CAC40指数收涨0.2%报8225.8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0.16%报8428.13点。 国际油价方面,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10美元,收于每桶78.02美元,跌幅为1.39%;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98美分,收于每桶82.38美元,跌幅为1.18%。 贵金属方面,截至发稿,COMEX黄金期货涨0.82%,报2362.2美元/盎司,COMEX白银期货涨1.33%,报28.82美元/盎司。 美元指数方面,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14日当天下跌0.19%,在汇市尾市收于105.013。(中新经纬APP)
桥水Q1疯狂扫货美股“六巨头” 谷歌、英伟达跃升至前十
财联社5月15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二(5月14日),知名对冲基金桥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的持仓情况报告,即13F表格。 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3月29日,桥水整体美股持仓规模为179亿美元,为一年来的最高水平,较上一季度的165亿美元明显增加。 据数据平台Whalewisdom统计,在桥水Q1持仓中,共增持260个标的,减持385个标的,新进87个标的,清仓85个标的。 截至季末,桥水的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为31.87%,iShares核心标普500ETF(IVV)与iShares核心MSCI新兴市场ETF(IEMG)仍然位居前二。 但三至十名发生明显变化,谷歌、英伟达和Meta三家公司分别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挤掉了百事可乐、麦当劳和SPDR标普500指数ETF。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桥水本季的“Top Buys ”榜上,以规模来看,这家对冲基金加仓的前五大标的分别为谷歌-A、英伟达、苹果、Meta和亚马逊。 若以市值来看,前五依然是美股“七巨头”的成员,为谷歌-A、英伟达、苹果、亚马逊和微软。这意味着,桥水在这一季度重点押注了“七巨头”中除了特斯拉以外的六家公司。 市场走势也表明,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累跌29%,表现远不及其他六家公司,其中英伟达累涨逾80%。 需要指出的是,亚马逊是桥水Q1新进的标的,这家对冲基金还建仓了英伟达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AMD),分别买了1,047,891股和679,454股。 今年3月底,桥水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提到,伴随着计算技术、数据分析和相关领域的发展,组合管理、交易、组合风险管理和其他投资流程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等工具,桥水也不例外。 在减持操作方面,规模最大的五个标的分别为拼多多、可口可乐、开市客、思科和麦当劳,若以市值来看,前五多了宝洁,而这些股票大多都是桥水长期持有的重仓股。 去年9月,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曾在一场活动中表示,他确信AI将很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大颠覆因素。他说道,AI技术将帮助人们在生产力、教育、医疗保健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可能迎来每周三天工作制。 虽然达利欧已经在2022年底交出了控制权,但以近一年的操作来看,新首席执行官Nir Bar Dea似乎也看好科技、互联网等赛道。
贡献超20%收益!互联网赛道"王者归来"?公募不惜跨界抢筹!
在中国经济复苏以及政策利好的加持下,互联网赛道正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重新吸引公募资金的重仓。 广告收入强劲复苏对互联网赛道业绩和股价的有力支撑,正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将互联网股票重新纳入核心重仓股,并在最近三个月内为基金经理普遍贡献20%以上的收益,这种强势甚至吸引部分新能源主题基金“不务正业”的另类操作,将互联网视频公司列为第一大重仓股。多位基金经理预期今年经济复苏和消费信心增强,将首先体现在互联网赛道的崛起上,同时降本增效以及AI技术投入也将进一步在利润端利好该赛道。 广告收入改善凸显互联网赛道回归 互联网赛道股正成为今年公募基金核心股票池的香饽饽。 在互联网主题基金中,规模高达330亿元的易方达中概互联ETF截至目前的年内收益率已超15%,最近三个月的累计净值涨幅达到21.52%,此外,招商基金旗下的招商移动互联基金在最近三个月亦大涨接近19%。这种赚钱效应已扭转此前互联网主题基金的颓势和投资者的偏见,在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极端市场中,部分互联网主题基金的累计跌幅甚至达到60%。 作为与中国经济和消费最为紧密的核心赛道,互联网主题基金此前的不堪表现与低迷的消费有莫大关联,有基金经理称,过去三年间消费品企业、地产公司大幅度降低了广告投放。 “可以看到过去三年的广告投放显著下降,但从去年三、四季度开始,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开始止跌回升,2024年第一季度看这种投放加速的迹象更加明显,预示着我国经济复苏和消费信心增长取得了成效。”深圳一位重仓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在消费信心回升和经济复苏成效之外,叠加AI技术在平板、手机等消费电子上的换机需求,也进一步刺激了广告投放,并对互联网公司的业绩产生实际支撑。 根据机构对今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投放看,互联网赛道最为受益,其中线上互联网广告复苏在整个广告投放大盘中最为明显,短视频与电商广告增势向好,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3年全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146.1亿元,同比增长7.6%,2024年预计同比增长10%以上至7883.6亿元,这进一步表明当经济复苏开始出现成效后,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速显著高于整个广告大盘。 当基金经理最关注的头部互联网大厂已经开始受益于复苏带来的广告收入增长,较小的互联网公司体现出的数据变化,将能进一步验证我国经济复苏正在全赛道渗透。以南方基金重仓的一只中小市值互联网股票为例,该公司2021年广告收入7.6亿元,而在2022年的广告收入大幅锐减22%至5.9亿元,而根据该公司日前发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广告收入在2023年又较2022年大增28%至7.58亿元,已高度接近2021年的广告收入。 公募抢筹互联网股票,不惜跨界重仓 在广告收入大增的背景下,互联网赛道主要股票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频频开始进入基金重仓股,甚至吸引其他赛道主题基金重仓布局。 广告收入在去年四季度开始改善的哔哩哔哩公司也在今年一季度吸引超过40只基金重仓,在最近四个月内累计为基金经理贡献接近60%的股价涨幅,这种广告收入改善带来的赛道强势也吸引了新能源主题基金经理的关注。以李博管理的信澳新能源精选基金为例,其在今年第一季度末甚至将哔哩哔哩公司列为第一大重仓股,而其余九只股票则清一色为新能源股票,这种将哔哩哔哩列为新能源主题基金第一重仓股的扎眼与反差,或能进一步表明互联网赛道极大的受益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 广告收入的强劲复苏使得许多互联网公司尤其是港股股票在今年第一季度持续吸引基金经理覆盖,以小米集团为例,该公司广告收入在2023年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11.2%,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内吸引了超过120只公募基金的重仓,而小米集团在互联网赛道加速走强的背景下,在最近四个月内为基金经理带来超55%的股价贡献。 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赛道已成为许多基金经理博取高收益的优质对象,依靠对互联网赛道龙头股的重仓,樊力谨管理的广发港股优质增长基金甚至在最近三个月内就赚取24.8%的高收益,而其最近一个月内12.34%的净值涨幅更是在同类4265只基金中位列业绩六强。“国内经济数据超预期和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是港股市场走强的重要基石。”樊力谨分析,一方面,一季度国内实际GDP同比增长5.3%,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重回扩张区间;另一方面,近期官方陆续发布的关于财政、货币和地产政策的积极表述,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中周期经济企稳和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善的信心,进而带动此前低配港股市场的全球投资者进行组合配置的“再平衡”。 樊力谨表示,将重点关注港股市场的三类“优质增长”的投资机遇。首先,中国消费者对于更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不懈追求,使得消费升级依然是中长期的确定性趋势,内需相关的众多行业龙头公司在渗透率提升与结构化转型的机遇中有望持续增长。例如,在移动互联网、美妆护肤、运动服饰等领域都能持续看到这种案例。此外,上述基金经理也认为,近年来电商、本地生活等互联网行业龙头公司在广阔的海外市场也打开成长的天花板。 预期今年互联网将是基金业绩核心来源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正在映射到互联网赛道的重新崛起上,对此,不少重仓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预期该赛道可能是2024年和2025年最核心的机会。 易方达中国互联网基金经理余海燕判断,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利润端持续改善,从公布的2023年四季报已经可以看出,多家行业龙头公司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此外,互联网龙头公司积极推进股份回购计划,反映了公司对自身股价和长期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良好的现金流基础。而在政策方面,工信部提出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网络游戏的审批,均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也促进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鹏华港美互联基金经理李悦表示,未来持续聚焦于中国总量政策的力度及有效性,过去三年中概互联网厂商普遍采取降本增效战略,成本端得到明显优化,而市场对总体消费前景较弱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在资产价格里,随着中国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体现以及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互联网板块有望获得行业估值修复的机会。 大成互联网思维混合基金经理王帅也认为,市场经历波动后已经不再位于“拐点”区间,而是进入了趋势内,也意味着行情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分化,更意味着符合时代特征的资产将会迎来趋势性的行情。因此市场并不悲观,反而自身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和市场才是真正的挑战,回归到细节在投资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供给格局,无论是中国具备定价权的产业环节还是AI浪潮中的弄潮儿;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国内互联网科技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环节中的话语权提升。 来源:证券时报
A股商誉高达约1.25万亿元,46家超50亿元,小心这些公司业绩风险
商誉历来是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的重灾区。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A股约一半上市公司存有商誉。截至2023年末,A股5361家上市公司中,2615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合计高达约1.248万亿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A股商誉合计微增至1.255万亿元。 谁是A股商誉王?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誉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33家,商誉超过5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46家。 手工制图,数据来源:choice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A股商誉最高者为中国平安(601318.SH),商誉为441.15亿元,不过该商誉占公司总资产比重较低,其总资产为11.98万亿元,商誉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不足0.4%。2024年一季度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2455.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67.09亿元。 美的集团(000333.SZ)紧随其后,2024年一季度末商誉高达301.60亿元,当期公司总资产为4979.68亿元,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约6%。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720.37亿元;净利润337.2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达1064.8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0亿元。 市场人士指出,尽管有的上市公司商誉高企,但占公司总资产比重较低,且公司净利较高,商誉减值对于业绩的影响相对较小。 不过商誉超50亿元的企业中,依旧有公司出现业绩大暴雷。 打印机龙头纳思达(002180.SZ)2023年商誉位列A股第43名,2023年业绩大亏背后就是商誉惹的祸。 2023年年初该公司商誉还高达131.7亿元。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高达93.83亿元,其中计提的商誉减值就高达81.59亿元。计提高额商誉使得该公司2023年业绩大亏。2023年公司营收240.62亿元,归母净利大亏61.85亿元。 纳思达历年商誉,图源:choice   纳思达2023年资产减值情况,图源:2023年公司年报 缘何该公司大额计提近82亿元的商誉? 纳思达原名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借壳上市,控股股东为珠海塞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上市之后,公司经过多次并购,将主营业务扩充至打印机业务、通用耗材业务、芯片业务三大板块。 2016年公司牵头的联合投资者以27亿美元的对价收购美国利盟国际有限公司(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以下简称“利盟国际”)100%股权,收购溢价率高达182%,且未签订业绩承诺协议。收购完成后,公司间接持有利盟国际51.10%的权益,也由此确认商誉187.60亿元。 自收购以来,纳思达未对利盟国际形成的商誉计提任何减值准备,这期间除了2017年因出售利盟国际下属软件业务公司Kofax Limited100%股权而转出账面商誉44.18亿元,以及汇率波动导致的折算差异外,利盟国际相关商誉始终高悬于顶。截至2022年6月末,该笔商誉高达120.54亿元,占公司商誉总值的95%。 自收购以来,利盟国际经营数据波动较大,曾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情况。2023年年报显示,纳思达仅对利盟国际这一标的计提的商誉减值就高达78.84亿元。 纳思达2023年商誉减值情况,图源:2023年公司年报 商誉比重过高,风险高悬 商誉背后暗藏的风险还和商誉所占的比重密切相关。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仅以2023年数据看,商誉占公司总资产比重超过20%的上市公司达64家,这些公司多属于游戏、电池、医药、军工行业。市场人士指出,一旦这些公司商誉暴雷,将对公司产生不小的影响。 手工制图,数据来源:choice 无论是2023年末,还是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A股商誉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最高的均是汤姆猫(300459.SZ)。 这家上市公司2023年总资产才为50.92亿元,仅商誉就高达26.79亿元,占比高达53%,公司当期净资产为31.1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高达86%。这也意味着,剔除商誉后,该公司净资产仅为4.3亿元。 汤姆猫早期业务属于洗涤行业,通过不断并购跨界至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业务,汤姆猫是公司旗下标志性的IP名。2016年,汤姆猫耗资29亿收购杭州哲信,同时产生约23亿元商誉;2017年,汤姆猫又斥资10亿美元收购Outfit7,由此产生商誉约36亿。经过一路买买买,2018年该公司商誉高达近64亿元。 汤姆猫历年商誉,图源:choice 商誉成为该公司业绩两次突然大亏的一大主因。 2019年汤姆猫计提商誉在内的资产减值高达30.84亿元,导致该公司当年大亏27.53亿元。 直到2023年年初公司商誉还高达30.68亿元,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再度计提资产减值10.28亿元,这使得汤姆猫归母净利在盈利3年后2023年再度大亏8.65亿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公司商誉还高达26.79亿元。 汤姆猫历年归母净利,图源:choice 紧随汤姆猫之后的是大晟文化(600892.SH)。 大晟文化依旧属于游戏行业,不过截至2023年末这家公司总资产仅为3.09亿元,商誉就高达1.38亿元, 商誉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达44.49%。值得警惕的是,该公司净资产也不过1.66亿元,这意味着扣除商誉,该公司2023年可辨认的净资产仅为约2800万元。 在商誉比重过高的企业中,风险较高的还是商誉高企的公司。 世纪华通(002602.SZ)2023年末商誉高达121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约32%。 世纪华通原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14年并购潮兴起,2014年至2017年通过一系列并购跨界至游戏赛道,通过不断买买买其商誉一路走高,2020年商誉高达220.5亿元。 世纪华通历年商誉,图源:choice 高达220亿元的商誉成为吞噬世纪华通净利的元凶。 2022年年报显示,世纪华通计提包括商誉在内的资产减值高达65.23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减值54亿元,这直接导致公司上市11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2022年同期营业收入约114.75亿元;归母净利大亏70.92亿元。 世纪华通历年资产减值,图源:choice 2023年世纪华通再度计提资产减值3.03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约132.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24亿元。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世纪华通商誉还高达121.29亿元。商誉高企背后,公司存在多年财务造假的行为。 今年4月2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近9个月后,世纪华通接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其中,该公司在2018-2022年年报存在商誉虚假记载。 一,2018年未按规定执行商誉减值测试,导致2018年年报少计提商誉减值准备6236.3万元,虚增利润6236.3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5.94%。 二、2019年世纪华通合并上海盛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盛跃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趣游戏),在计算商誉时使用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未扣除盛趣游戏原账面商誉,并将盛趣游戏的账面商誉直接与计算得出的合并产生的商誉相加,导致2019年至2022年世纪华通财务报表商誉原值高估。 三、世纪华通2019-2022年将点点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DianDian Interactive Holding与其他游戏板块合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五条第二款第五项、第七条的规定。 四、2020-2022年,世纪华通未按规定执行商誉减值测试,其中2020年年报少计提商誉减值准备76,152.11万元,导致虚增2020 年利润76,152.11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22.24%;2022年年报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34,488.54万元,导致虚减2022年利润34,488.54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95%。 无论是汤姆猫,还是大晟文化,抑或世纪华通均是属于游戏赛道,彼时游戏赛道并购热起,使得跨界至游戏行业的上市公司积累了高额的商誉,这也成为其业绩暴雷,甚至是财务造假的温床。 除了游戏赛道,商誉也成为其他赛道公司业绩风险的多发地。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600745.SH)就百亿商誉高悬。 2019年11月,闻泰科技耗资约269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正式切入半导体领域。这是彼时中国最大规模的半导体收购案。2019年该公司商誉从年初的13亿元一跃升至226.97亿元。 闻泰科技历年商誉,图源:choice 高企的商誉也成为悬在闻泰科技业绩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2年、2023年分别计提包括商誉在内的资产减值达11.1亿元和9.34亿元,2023年年报显示,超9亿元的资产减值中商誉减值高达4.94亿元。 闻泰科技历年资产减值,图源:choice 2023年以来闻泰科技业绩持续下滑。 4月23日,闻泰科技发布2023年年报和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2023年,闻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12.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81亿元,同比下降19.00%。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2.5亿元;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69%。 截至2024年一季度闻泰科技商誉高达近217亿元,虽然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为28.83%,然而该公司净资产为373.17亿元,商誉占该公司的净资产高达58%。 商誉高悬的公司何时大额计提商誉减值也让投资者难以捉摸。近期的一则案例是紫天科技(300280.SZ)。2018年5月该上市公司作价9.24亿元收购亿家晶视70%股权,形成商誉7.46亿元。从2018年至2022年长达近5年的时间里,紫天科技并未对亿家晶视计提大笔商誉减值。 亿家晶视的主营业务为商务楼宇视频媒体的开发与运营。在楼宇业务大幅下滑超80%的状态下,2022年紫天科技仅对亿家晶视商誉减值了5860.07万元,2022年亿家晶视商誉还高达7.46亿元。彼时,交易所和审计机构关注的焦点是紫天科技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具有及时性和充分性。 进入2023年,紫天科技在第四季度一下子巨额减值6.46亿元。加之计提大幅的应收账款减值,紫天科技2023年年报爆雷,大亏12亿元。2016至2022年该公司归母净利合计才为约10亿元。 4月30日,紫天科技及相关责任人收到监管层的关注函和警示函。5月6日该公司年报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 来源:图虫创意
再接罚单!因持续督导奥普特过程中出现违规,国信证券被出具警示函
国信证券又遭监管处罚。 5月6日,广东证监局对国信证券出具警示函。作为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特)首发上市保荐机构,国信证券在持续督导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情形。 第一,未及时督促奥普特履行募投计划变更审议及披露程序。国信证券在持续督导期间,未能勤勉尽责,未及时发现奥普特存在超募投计划发放员工薪酬的情况,也未按要求督促奥普特履行审议和披露程序。第二,未纠正奥普特使用其他募集专户发放薪酬问题。 广东证监局指出,国信证券未能持续关注奥普特募集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未及时发现奥普特使用营销中心募投资金向其他项目支付员工薪酬的问题,在发现该问题后也未要求奥普特及时整改。 广东证监局指出,上述情形违反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证监会令第170号)第五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决定对国信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这是国信证券今年来第三次被监管处罚。 此前不久,国信证券刚因内控的问题吃罚单。4月,因国信证券合规内控存在多项问题,深圳证监局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重点提及了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相关问题。监管指出,国信证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个别标的黑名单管理不到位、个别标的尽职调查不充分、在业务融入方出现风险后仍多次有条件延期造成大额损失。 今年1月,国信证券及两位保荐代表人因在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保荐项目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监管指出,国信证券未充分关注并督促发行人整改规范推广费用内部控制缺失的情形,对发行人经销收入相关事项核查不到位等。 4月末,国信证券公布了一季报业绩,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减少30.51%;营业收入33.62亿元,同比减少19.24%。 5月6日晚,国信证券公告了公司高管变动的情况。该券商4月29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临时),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议案》,同意聘任廖锐锋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其任期从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履职期限届满之日止;免去谌传立担任的公司董事会秘书及国信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等职务,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廖锐锋,80后,曾任深圳市工商局西乡工商所副主任科员,深圳市福田区委组织部副主任科员,深圳市委组织部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深圳市国资委战略发展处主任科员、副处长,深圳市政府办公厅财金处副调研员,深圳市财政委员会科技工贸和金融处副处长等职务。2019年4月加入国信证券,担任行政管理部总经理,现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廖锐锋已取得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 今年4月,国信证券董事会决定任命吴国舫为公司副总裁。他曾任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法律部副主任、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业务总监等职务。 来源:界面新闻
李开复:中国需要自己的ChatGPT时刻 2024将是爆发年
李开复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需要自己的“ChatGPT时刻”,2024年将是中国生成式AI应用爆发的一年。 零一万物最近发布了其面向消费者的首款AI生产力应用万知。与微软的Office 365 Copilot类似,它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创建电子表格、文档和PPT,不过它主要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万知支持中文和英文,可以解读财务报告,做会议记录,还能快速阅读长达60万字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传记,并给出一个快速简介。 李开复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需要自己的“ChatGPT时刻”来提高人们的兴趣、加快普及和投资。“对美国人来说,这一刻发生在17个月前,”李开复在北京通过会议平台Zoom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用户还没有体验到ChatGPT时刻。目前为止,中国的聊天机器人或工具都不够好。” 与许多全球AI创业公司不同的是,李开复透露零一万物已接近盈利。在对这些模型进行中文和通用数据集的训练之后,李开复正在将这些模型和应用程序推向全球,并与国内外客户签约以增加明年的收入。“2024年将是中国生成式AI应用的爆发年。”李开复称。 李开复表示,零一万物将在几周内完成2.5亿美元Pre-A轮融资的第二部分融资,并将在年底前开始为其A轮融资寻找投资者。该公司还精简了硬件和软件流程,以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 “当GPT-5到来时,我们将更落后。”李开复称,他指的是传闻中的OpenAI下一代AI大模型。但是,零一万物专注于开发让人们承受得起的AI模型,而不是规模庞大、更昂贵的模型。“你可以建造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但它能把你从萨克拉门托带到旧金山吗?”他问道。(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诈骗分子又搞出新花招:上门免费修宽带,顺手劫持固定电话
在智能手机极为普及的今天,固定电话这种古老的设备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是“时代的眼泪”。不过,固定电话的实际用户规模仍然比大家想象得要大。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73亿户,大概每10个人就拥有一部电话。但万万没想到,国内存量规模庞大、使用率较低的固定电话,早已被电诈分子盯上了。 日前,《北京晚报》报道称,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居民固定电话实行电诈的案件。具体来说,犯罪嫌疑人假装成宽带工作人员上门维修,然后在居民家中安装了一款“机顶盒”。问题来了,一款接入宽带的盒子,怎么就会成为电诈人员的诈骗工具? 一次离奇的宽带维修:加装设备后,电话用不了了 看完《北京晚报》的报道后,小雷发现这起案件,源于一次宽带维修。最开始,住在北京朝阳区的王大爷获得了宽带公司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服务,家里免费安装了一款“黑盒子”。然而,很快,王大爷家中的固定电话就用不了了。正好,当地民警来家中临时走访,王大爷为此向他求助。而这名民警很快发现了这款“黑盒子”的不对劲,它和之前办案时见过的设备很相似,即VOIP语音设备。 (图源:《北京晚报》公众号) 民警马上判断这次宽带上门维修有问题,宽带工作人员是假冒的。他打着上门维修的名义,悄无声息地把黑盒子装上去。在被抓捕后,这名嫌疑人供述,他在网络上应聘了一份“安装设备”的工作。 他的“上级”将假冒宽带公司员工的工牌、工装以及要安装的黑盒子邮寄给他,然后线上派发上门安装任务。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已经安装了几十台设备,目标基本都是老年人。 而这次东窗事发,还是因为王大爷发现了固定电话无法正常使用,并且刚好碰到了民警上门走访。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这款长得像机顶盒的VOIP语音设备,绝对不是普通的网络设备。它对于居民宽带网络和固定电话的使用体验,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而且,它造成的危害,绝对不是影响固定电话的正常功能这么简单,还牵扯到了更加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这名伪装成宽带员工的嫌疑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电信诈骗团伙。 伪装的机顶盒,将固话变成电诈帮凶 一款安装在居民家中的假冒机顶盒,怎么就成为了电信诈骗流程中的关键一环?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VoIP技术。VoIP的英文全称是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说白了就是泛指利用互联网协议进行语音通信的技术。VoI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电话应用中,比如微软旗下的Skype网络电话,就利用了VoIP技术。 (图源:Skype) 小雷还记得,国内触屏智能手机普及初期,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主打网络电话功能的应用,比如云信、有信等。这类应用拨打网络电话时,中途需要转接到平台的服务器上,由该平台拨打给指定用户。因此,这类网络电话虽然资费便宜,但通话质量相对一般,而且对方手机上会显示为陌生号码来电。很快,这类互联网电话应用就在消费级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而电诈分子利用VoIP技术在居民家中安装所谓的机顶盒,自然也是为了达到非法目的。具体来说,这类VoIP语音设备只要安装在居民家中,并且接入到宽带网络中,就能挟持固定电话。同时,电诈分子可以远程控制接入了VoIP设备的固定电话,利用它来拨打诈骗电话。 相比直接从境外向国内拨打电话,利用VoIP设备转接国内固话打电话,显然更具迷惑性。因为在受害者这端,来电显示的是国内号段和号码。比如说这次案件中,利用北京居民固话打出的诈骗电话,就会显示为010开头的号段。而境外打进国内的号码,则显示为海外号段,天然就会引起大家的警惕。 实际上,通过这类设备实现伪装和欺骗,已经成为电话诈骗流程中的关键一环。目前诈骗团队常用的设备,除了VoIP盒子,还有GOIP设备。GOIP的套路和VoIP大同小异,不过它劫持的不是固话而是手机,即远程通过国内手机号码来拨出诈骗电话。 此前,在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过了很多相关的案件。海南省公安厅下辖的海南反诈中心曾提到过几个案例,犯案人员都是在学校宿舍或出租屋架设GOIP设备实施电诈。这些案件中,负责VoIP设备安装和GOIP设备架设的犯罪分子,基本都是在网络上应聘,以外围人员的形式成为境外诈骗团伙的帮凶。 (图源:海南反诈中心) 不过,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案件,还是有很多特殊之处。 首先,嫌疑人精心伪装成了宽带公司人员,连工装和工牌都有了,做戏做全套。背后电诈团伙会有专门的“客服”,海量打电话,有人上钩后确定地址,派出这位嫌疑人上门。 其次,宽带员工上门免费维修的套路,瞄准了老年人群体,甚至还赠送“机顶盒”,居民没有经济损失,很难让人怀疑,更不会一下子联想到诈骗。 而且,固定电话在国内保留量较高,但一般用户的使用率不高,诈骗团队植入了木马,短时间内不容易东窗事发。 另外,现在国内运营商基本都会监测手机卡拨打电话的异常情况,有时候打电话次数和时长不正常,可能会被运营商停机。而固定电话通常在这方面的限制会比较少,这也是它被诈骗团伙盯上的一个原因。 总的来说,利用VoIP和GOIP技术搭设电诈通话桥梁,非常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已成为电诈团伙精心利用的不法手段。 防范电诈黑盒子,辨别真假信息很关键 以往,我们在提到防范电信诈骗时,总会说到不要相信天下有免费的午餐。但从这个最新案例来看,即便是送上门、的确不用付出经济成本的免费服务,也很可能包藏祸心,一不留神家里的电话居然就成了为电诈分子的所用的“肉鸡”。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对于这类骗局的防范,最有效的手段恐怕还是得辨别真假信息,分辨出对方究竟是运营商官方还是假冒的诈骗分子。 正常情况下,运营商很少会主动派人上门维修升级宽带或固话设备。通常的流程,都是用户遇到具体的故障后,主动联系运营商客服,运营商再安装工程师上门处理问题。因此,接到自称来自运营商的要上门的电话时,最好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运营商官方确认信息。至于直接上门的所谓运营商员工,基本可以直接拒绝了。 同时,如果宽带人员上门之后,家里出现网络卡顿、电话无法使用等故障,也要第一时间警觉。正常来说,家用宽带涉及到的设备就那么几个:光猫、IPTV机顶盒、固定电话、路由器。 如果维修人员无端多安装了一台设备,那么很可能就有问题。面对电诈人员的套路,除了要自己增强警惕心外,还可以密切关注反诈App、反诈中心提供的信息。碰到反常情况,直接拨打反诈电话或报警电话即可。 (图源:苹果) 当然,相对来说,部分老年人群体的警惕心和防范意识更弱,也更容易被安装VoIP设备的不法分子盯上。无论是作为晚辈的我们,还是运营商、社会机构、监管部门等,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以各种方式来实时更新他们的反诈知识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破解诈骗分子的层层套路,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中国第3代芯片材料崛起:产能足,价格低,卷死美国厂商?
众所周知,在很多原本高价的高科技领域,大家都说只要中国掌握了这一技术,那么马上厂商就会卷起来,就会把它变成白菜价,然后国际友商就会竞争不过,全部被卷倒或卷死。 事实上,这个情况并没有太夸张,还真是如此,比如LCD屏,家电、手机、汽车等,当中国厂商掌握了技术后,立马扩大产能,利用产业链优势,把价格打下来,然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大多就竞争不过了。 而近日,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似乎也出现了这一现象,众多的全球性巨头,在中国厂商的疯狂卷之下,顶不住了。 这个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就是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 碳化硅和氮化镓,具有高崩溃电压、高功率、高频、耐高温等特性,是新能源汽车、5G、卫星通信等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半导体材料。 之前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厂商手中,所以价格也较贵。 后来,中国厂商突破了碳化硅和氮化镓技术,马上持续不断的扩产,目前导致整个行业价格下滑。 比如6英寸碳化硅晶圆代工价格,目前已经只有1200美元左右一片了,而2年前高达4000美元,降了70%。 不仅碳化硅材料在降,周边的配套产业,在中国厂商掌握了技术的情况之下也在降,比如碳化硅基板、磊晶设备等,进行国产替代之后,价格也下滑,所以扩产的成本也下降了。 数据显示,仅最近2年间,中国大陆的碳化硅和氮化镓产能,可能就已经翻番了,导致原本在这一领域拥有产能优势的美国厂商,市场纷纷下滑。 比如美国碳化硅龙头Wolfspeed,因为中国厂商的厂商,市场下滑,2023年其在碳化硅材料及磊晶材料的市占率,已降至33%和37%,所以其股价已累计下跌了82%。还有其它很多国际巨头,营收也是年年下降,被中国厂商抢了市场。 可见,未来这种当中国厂商掌握了技术,就把产品干到白菜价,卷死国外厂商的故事,可能会不断的发生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只是一个缩影。 未来,各种高端芯片、设备、技术、材料等,估计都会如此,你觉得呢?不信的话,大家等着瞧吧。
TikTok离在欧盟被禁还有多远?
文丨张冬方 据媒体Politico,在4月29日的一次关于欧洲选举的辩论中,欧委会主席、欧洲议会党团欧洲人民党(EPP)领衔候选人冯德莱恩称欧盟不排除美国式的TikTok禁令。她同时补充称,欧盟委员会是“全世界第一家在工作手机上禁止使用TikTok的机构”,“我们清楚地知道它有多危险”。去年2月,欧委会禁止其员工在工作设备上下载和使用TikTok。 目前,TikTok在美国陷入要么母公司字节跳动全身而退,要么在美国面临被禁的困境,而冯德莱恩所作出的预示对TikTok来说,到底是祸不单行,还是纯属冯德莱恩凑热闹,为自己的选举造势定调呢?4月底,冯德莱恩正式开启了她的竞选活动。 据Euractiv,冯德莱恩竞选活动发言人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冯德莱恩将在她寻求欧委会主席第二任期的选举宣传活动中不会使用TikTok。而欧洲人民党即使已经在TikTok开设了账号,但也不会为选举所用,并自去年5月以来并没有再更新。 冯德莱恩和欧洲人民党与欧洲议会对待TikTok的态度截然不同。一方面,欧洲议会曾追随欧委会禁止在工作设备上使用TikTok,另一方面,欧洲议会的一些党团和议员正在选举前纷纷抢占TikTok,吸引选民。TikTok今年2月发布的选举工作准备消息显示,TikTok在欧盟27国拥有每月超过1.34亿的用户,其中的很多人将在今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进行投票。而且,许多欧洲领导人、政党、约30%的欧洲议会议员活跃在该平台上。 在选举形势之下,TikTok的重要性显示出来,而且,该重要性分为两面,一方面,TikTok几乎是吸引年轻选民的最好平台;另一方面,欧盟正在着手打击选举形势下的虚假消息,影响力巨大的TikTok自然在范围内,而能套在TikTok脖子上的那条缰绳自然是最新的针对超大型平台的监管工具《数字服务法》(DSA)和 “守门人”(gatekeepers)监管工具《数字市场法》(DMA)。去年4月,欧委会指定的17家超大型在线平台名单上,TikTok位于其列。去年9月,欧委会根据《数字市场法》指定提供22个核心平台服务的6家平台为“守门人”,因在欧盟提供社交网络服务TikTok的字节跳动也是其中之一。 目前,欧盟对TikTok的质疑和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个人数据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和和是否受中国政府操控。4月22日,欧委会在《数字服务法》框架之下启动了对TikTok的第二次正式调查,调查将对TikTok在法国和西班牙推出TikTok Lite是否违反了《数字服务法》进行评估。该新服务对邀请好友加入或浏览视频等行为进行奖励,涉嫌让青少年上瘾。欧盟内部市场专员称,“我们怀疑TikTok ‘Lite’可能是有毒的让人上瘾的cigarettes ‘light’”。由此,TikTok暂停了该“奖励计划”。 此前,欧委会已经开启和发送了针对TikTok的一系列调查和信息提供要求。今年2月,欧委会对TikTok正式启动正式调查程序,主要就保护未成年人、广告透明度、研究人员的数据获取、对上瘾设计和有害内容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3月,欧委会要求包括TikTok在内的6家超大型在线平台和两家超大型搜索引擎提供生成式AI对选举、非法内容传播、未成年人保护、性别暴力等产生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方面的信息。4月17日,欧委会公布称,已要求TikTok提供TikTok Lite风险评估信息。 对在欧盟的TikTok来说,目前最相关的就是《数字服务法》,而欧委会在该框架之下不仅拥有调查权,同时拥有制裁权。一旦最终认定平台违反《数字服务法》,欧委会有权对平台做出不超过全球年总营业额6%的罚款,或不超过上一财年日均营业额 5%的每日罚金,从做出罚金决定的当日开始计算,一直到平台符合法律要求。假如某项服务违反《数字服务法》,并继续严重损害用户的权益,甚至包括威胁到个人生命或安全的犯罪行为,欧委会可以要求暂停某项服务,但这也是最后的手段,《数字服务法》赋予欧委会的权力也只能止步于此。鉴于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归属欧盟成员国的职权范围之内,而成员国很难在这样的一项禁令中保持步调一致,因此,在可见的未来,TikTok在欧盟面临的处境离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美式TikTok禁令仍然很遥远。而在回应美式TikTok禁令上,冯德莱恩之所以表示不排除在欧盟禁止TikTok,很可能只不过是选举场景下的某种应对策略,同时也符合她一贯的对华强硬立场和追随美国倾向。 就TikTok欧式禁令的可能性问题,我特意询问了调查新闻平台“追踪资金”(FTM)的调查记者亚历山大•范塔(Alexander Fanta)的判断,他一直在报道科技公司和欧盟相关政策。范塔表示,合法的全面禁令的出台相当艰难,但随着近期《数字服务法》的实施并逐渐彰显威力,禁令确实变得更加可能,至少可以暂时让类似于TikTok的平台中止服务,而这样的暂停离禁令已经很接近了。而且,TikTok目前确实正处于欧盟的密切监管之中。“理论上有可能会导致禁令,但实际上概率极低。” 范塔补充道。 至于冯德莱恩表示不排除禁令,在范塔看来,她很可能在向中国释放某种政治威胁信号,而向美国摆出正向中国施压的象征性姿态。
围剿TikTok的“幕后黑手”浮出水面,是这两家美科技巨头?
近日,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曝光,TikTok的主要竞争对手Meta与谷歌,曾在幕后疯狂游说美国国会和白宫,确保TikTok“不卖就禁”法案顺利通过。 《每日邮报》透露,今年1月以来,Meta及谷歌向关系密切的游说者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以渗透华盛顿、击倒TikTok。 《每日邮报》曝光,谷歌、Meta斥资百万美金游说封禁法案 《每日邮报》的证据主要来自Meta、谷歌披露的第一季度游说开支。 根据披露数据,今年第一季度,Meta游说支出达到了惊人的760万美元,比有纪录以来,Meta其他任何季度的开支都要多。虽然披露信息没有直接指向TikTok,但在游说事项里,“中国”赫然在列。 对于“中国”这个事项,Meta几乎游说了华盛顿主要的核心机构,覆盖国会参众两院、白宫、商务部、司法部、国务院、美国贸易代表、联邦贸易委员会以及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 另一家公司谷歌,在2024年前三个月花了400万美元用于游说。披露信息显示,谷歌专门就TikTok“不卖就禁”法案进行游说,但具体游说内容不详。 谷歌提交美国国会的游说披露文件截图 Meta与谷歌对TikTok的忌惮由来已久。为了复制TikTok的成功,Meta于2020年推出了短视频功能Reels,谷歌也推出了YouTube Shorts。但两款产品因功能、形态酷似TikTok,被人们戏谑地称为“山寨版TikTok”。 美国非营利组织“科技监督计划”执行董事萨沙·霍沃思(Sacha Haworth)表示,Meta和谷歌游说美国强制出售TikTok,是出于损人利己的心态。“国会议员们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Meta和谷歌。国会强制TikTok出售,将是给它们的超级大礼包。” TikTok封禁法案推出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多次警告,“封禁TikTok将使Facebook更加强大”、“拜登推进封禁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Facebook的朋友”。值得玩味的是,2020年特朗普也曾力主美国封禁TikTok。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拜登推进TikTok封禁法案是为了帮助Facebook 尽管公开信息显示两家公司与TikTok封禁法案高度相关,但两家公司均予以否认。Meta对《每日邮报》表示,它没有就TikTok封禁法案进行游说。谷歌则否认推动国会通过封禁法案。 针对“不卖就禁”法案,当地时间5月7日,TikTok在美国正式打起了反击战。TikTok及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拜登签署的法案违宪,并要求法院推翻该法案。在重重围堵之下,TikTok选择了硬刚美国政府。该公司CEO周受资也表示,将继续行使法定权利,保护TikTok平台,有信心再次取得胜利。
他和马斯克唱反调,公司最高市值超百亿美金,如今裁员度日
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图源丨Luminar官网 “最早是安全带,然后是安全气囊,现在则是Luminar”。 这是激光雷达制造商Luminar在官网显著位置挂出的企业定位,意在表明其产品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汽车的安全性能。 Luminar还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在未来100年拯救1亿条生命,并帮助人们节省100万亿小时的时间。 这让投资者大受鼓舞——大约在2020年底,Luminar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一度达到120亿美元。 股价飙升也让Luminar的早期投资者收获颇丰。 根据睿兽分析的数据,包括1517 Fund、GVA Capital,以及Volvo Cars Tech Fund、戴姆勒等汽车巨头或其成立的投资基金,都在Luminar通过SPAC形式挂牌纳斯达克后赚到了不少钱。 但3年半后的现在,Luminar突然举步维艰,不得不裁员20%并“外包”制造业务,以缩减运营成本。 在17岁时创办Luminar的奥斯汀·拉塞尔(Austin Russell)说,做出(裁员)这种决定从来都不容易,但这是在未来十年获得最佳定位和最大成功的必要步骤——Luminar的目标依然是为全世界的司机挽救最多的生命,节约时间和金钱。 他称,低迷的股价导致公司融资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Luminar的股价已经跌去了50%。 4月中旬,Luminar的股价一度跌至每股1.3美元一线,距离进入1美元以下的“退市整理期”只有一步之遥。 这印证了3年多以前知名看空机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的判断——当时香橼认为,40美元每股的Luminar 属于“博傻游戏” ,投资者买这种股票甚至还不如去赌场碰碰运气。 除了投资者不再认为这家公司能够在做空行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之外,Luminar的核心财务指标也迅速恶化,2023年亏损5.7亿美元,同比增加26.7%。 截至上周收盘,Luminar的市值大约是7.6亿美元。 01 一度坐上“风口”,成为投资者香饽饽 Luminar作为一家公司被投资者关注到,大约是在2017年。 睿兽分析的数据显示,当时Luminar完成了种子轮融资,从Canvas Ventures、GVA Capital、1517 Fund等投资机构处筹集到了3600万美元的资金。 投资者看好这家公司的原因,跟天才创始人有关。 2012年创立Luminar时,奥斯汀·拉塞尔只有17岁。 但他的履历却是投资者喜欢看到的——少年时代开始就研究激光,并且后来还考入了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他在斯坦福只读了大约3个月,就开始退学创业,用10万美元的泰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创立Lumina,业务就是做激光雷达。 正如Luminar官网所展示的那样,奥斯汀·拉塞尔认为他带领的公司制造的产品,能够减少交通事故,并挽救人们的生命。 随着智能驾驶在近些年崛起,他的产品很快受到了关注。 由于他对激光雷达的看法和埃隆·马斯克相反,于是他又成了最知名的马斯克反对者之一。 关注汽车安全技术的沃尔沃汽车,除了通过Volvo Cars Tech Fund给钱之外(参加了Pre-A轮和A轮融资),还订购了Luminar的激光雷达产品。 另外,丰田、戴姆勒、奥迪、英伟达、Mobileye等,都开始跟Luminar合作。 2020年底通过SPAC挂牌纳斯达克,几乎成为Luminar的巅峰。 也是在2020年,奥斯汀·拉塞尔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十亿万富翁之一,当时他只有25岁,却拥有24亿美元身家。 但事情很快出现了变化——随着特斯拉的崛起(尤其是超过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市值车企),以及埃隆·马斯克持续唱空激光雷达后,投资者对这种传感器的热情开始消退。 重要的一点在于,Luminar作为激光雷达制造商迟迟无法完成量产落地,难以实现商业闭环,导致公司入不敷出。 拖到今年之后,情况持续恶化。 所以Luminar这次的转型目标是实现“轻资产”运营。 在这家公司位于全球的大约800名员工中,将有大约140人失去工作。 据称今年底彻底完成裁员后,每年能够省下5000万至6500万美元成本。 Luminar还有其他降本措施,包括将大部分生产“外包”给TPK(宸鸿集团),等等。 “外包”的原因在于,Luminar认为跑通制造流程实现激光雷达过于艰难,且成本高昂。 02 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 但困难在于,不是只有Luminar一家激光雷达制造商陷入困境。 以色列公司Innoviz作为Luminar的同行,也在年初宣布裁员大约13%。 值得一提的是,跟Luminar获得沃尔沃汽车、特斯拉的激光雷达订单一样,Innoviz曾经获得宝马、大众汽车的订单,但同样未能阻止业务下滑和股价下跌。 其他激光雷达公司的情况也大差不差——事实上在纳斯达克上市那些激光雷达公司,没有一家能够摆脱亏损泥潭。 这些公司除了Luminar、Innoviz之外,还包括禾赛科技、AEye、AEVA、Cepton,等等。 在港股上市的速腾聚创,2023年净亏损43.31亿元,调整后亏损大约4.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速腾聚创在去年卖出了差不多26万台激光雷达,同比增长超过300%,其客户包括丰田、赛力斯、上汽,等等。 禾赛科技去年激光雷达出货量22.2万台,同比增长176.1%,亏损约为4.8亿元。 有些老牌激光雷达公司甚至已经消失。 比如“全球激光雷达第一股”Velodyne(最早1983年成立),已经与另一个公司Ouster合并,以报团取暖。 这导致了一种怪象——激光雷达看上去是一个“超级赛道”,但没有哪家公司能够赚到钱。 对此,中信证券去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激光雷达的快速成长具有较高确定性,行业遭遇的“短期波动”没有大碍。 行业研究机构Yole Intelligence预计,到2028年全球汽车激光雷达市场将达到44.77亿美元。 FrostSullivan去年也有一份研究报告称,预计2025年仅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就将达到43.1亿元。 03 不断降价导致无利可图 “激光雷达昂贵、丑陋、没必要”。 早在2018年,埃隆·马斯克就对这种传感器表现出极度反感。 在他看来,激光雷达并不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使用它是一种“懒惰行为”,会把企业引入困境。 但从那时发展到现在,“昂贵”这个短板已经大为缓解。 在4月16日,速腾聚创发布了一款定价低于200美元的激光雷达,并将于2025年量产。 这反映了激光雷达惊人的“降价效应”。 根据速腾聚创财报,2023年ADAS激光雷达平均售价大约为3200元。 在2022年,价格大约是4300元。 随着定价低于200美元的激光雷达上市,这种以往动辄数万美元的智能硬件,已经正式进入千元级。 华为也表示,期望可以把激光雷达的成本做到200美金,解决客户的成本顾虑。 但在车企看来,这远远不够。 “如果市场行情是3000元一颗,比亚迪可能只需要900元的成本”——据称这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4年商务年会上的表态。 换句话说车企的“降本”还在持续,激光雷达这种硬件就难以获得产品溢价。 这对激光雷达公司的财务是个巨大挑战。 以速腾聚创去年调整后亏损4.3亿元为例,再结合其出货量计算,每卖出一台激光雷达差不多要亏损1653.8元。 但即便是这种赔钱生意,实际上做的也是战战兢兢。 速腾聚创在2023年财报中说,即使从车企取得定点订单,依然面临合约终止、推迟或无法履行的风险。 至于其他初创公司,生存环境也难言乐观。 小米投的激光雷达初创公司探维科技,拿到了“合创汽车”的定点项目。 但这家车企在市场上销量平平,根本无法提供足量订单。 这也是初创公司普遍面临的一道坎——在初期只能通过和边缘车企合作,以获得订单,然后再争取和主流车企合作,以扩大销量。 不过从速腾聚创的情况看,即便销量大幅增长,赚钱也遥不可及。 04 “激光雷达像是一个作弊武器” “激光雷达像是一个作弊武器”。 这是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在上月底发布最新激光雷达产品ATX时,对智能驾驶领域有关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之争,打的一个比方。 他认为,当特斯拉实现了视觉方案领先时,就告诉其他后来者在一场公平决斗中“不能用枪”,“枪其实就是作弊武器”。 李一帆也表示,行业普遍认为的“视觉方案成本更低”,其实也有一定的误区。 他称,特斯拉采用视觉方案实现成本降低,是因为搭建了从芯片到数据,再到算法的体系化领先。“这些体系都需要成本”。 这意味着其他车企如果想在智能驾驶方面走“纯视觉”路线,可能会在硬件方面实现一定的降本,但在芯片、算法等方面的投入,并不省钱。 另外,激光雷达能够更好地解决Corner case(极端状况),至少能作为备份实现更远距离的探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马斯克是激光雷达领域最为激进的批评者,但特斯拉却在购入激光雷达产品。 Luminar公布的消息显示,特斯拉在今年Q1购买了大约200万美元的激光雷达产品。 这看上去是个好消息,但无法确认特斯拉正在放弃视觉路线。 而且跟中国同行相比,Luminar虽然是全球第一个推出售价仅为500美元激光雷达产品的公司,但其最新一代产品能否降至200美元以下,目前尚未可知。 Luminar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即将上市的沃尔沃EX90搭载了Luminar激光雷达。 如果这款车能够成为一个小爆款,Luminar就算是抱上了一棵大树。
AI作品会侵权吗?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调研了你想知道的一切
在AI越来越被普及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下场,开始使用AI,来创作自己的一些作品。 但是在这个时间点,很多的创作者,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AI版权。 特别是最近的有两个月,在聊天中有密集想了解的,比如影视飓风,比如某国企,比如港中大等等。 大家的问题几乎都聚焦在两个问题上: 1.我用AI直接创作的内容,会有侵权的可能吗? 2.我用AI直接创作的内容,我拥有版权吗? 大家现在最忌惮的,就是第1点,我可能用AI出的内容,会侵别人的权。 毕竟现在典型的AI绘图工具比如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这么泛滥,但是你并不知道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数据集来训练自己模型,这些模型数据到底有没有授权。 数据训练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就是一个黑盒,特别是数据集这玩意儿,中间转手不知道多少层,真到终端用户调用并生成成品的时候,都盘包浆了...而且,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的AI内容被投入商用,我们更要看到技术与利益背后的风险。 前段时间有个典型是,4月23日,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原告获赔25万。 原告殷某作为配音师,发现自己的声音被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以“魔小璇”出售。殷某随即以被告行为侵权为由,将“魔音工坊”的运营主体北京某智能公司等五被告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 被告中广影音将原告为其录制的3本书的音频交给被告微软中国,被告微软中国又将原告的声音炼了AI声音模型,并向被告上海蓝云网络和被告北京信诺时代授权对外出售。然后北京信诺时代又跟小问智能签了采买合同,最终小问智能买了微软中国的殷某的AI声音模型,上架到“魔音工坊”上。 可以看到这期间倒了多少手。 虽然中广影音称自己有那3本书的音频的著作权,但不包括授权他人对原告殷某声音进行AI化使用的权利。所以虽然没有侵犯“著作权”,但是侵犯了原告殷某的人格权。 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的保护,明确将声音权益作为特殊的人格利益予以保护。即人格权。 所以最后判决是,中广影音和微软中国有明确的侵权行为,所以这两要赔25万。而另外三就是买卖关系,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道个歉就行。 你看,对于公司主体来说,这个链路非常清晰,但是我更关心的是另一点: “魔音工坊” 有几百几千万用户,一定有无数人用了"魔小璇"的AI声音去做各种各样的AI作品,那这些人侵权了吗? 这个答案其实非常明确: 不侵权。 因为整个案子,原告殷某告的都是侵犯人格权,而并不是著作权。 微软中国是用原告殷某为中广影音录制的3本书的音频去炼的模型,这3本书音频的著作权是在中广影音手上的,所以并不构成侵权著作权。构成的一直都是侵犯人格权。这两公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而“魔音工坊”的用户们,并不知道这声音是殷某的,也并没有用殷某这个主体来进行宣传,所以其实并没有侵犯人格权。 而之前的AI孙燕姿的例子,你不仅炼了AI孙燕姿的声音,还明确的用AI孙燕姿来进行宣传,甚至开直播要打赏,这就是侵犯了孙燕姿的人格权。而只是单纯的声音相似,其实不构成人格权的侵权。除非你故意的混淆声音的主体。 所以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到,人格权和著作权,都有可能侵权,但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维度。 那到底什么情况我们有版权?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侵权?怎么避免侵权? 所以为了搞懂这些问题,也为了让自己更有一根弦,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看了大量的过往的资料和案例,也咨询了很多律师朋友,这里特别感谢竞天公诚律所的超级大佬,数据合规组的合伙人周杨周律师(去年上了Legal Band的知名合伙人),不厌其烦的给我这个法律小白,解答了N多相关的问题,也让我对AI版权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所以我想用这一篇文章,把我现在的调研结果写出来,也希望能给N多的创作者一个答案。 当然,我是法律外行,这些更多的是我调研与咨询的结果,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佬们多多指正!感恩。 那,让我们进入正文吧。 01 我用AI直接创作的内容,会有侵权的可能吗? 首先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我用AI生成的内容是否会侵权? 而现在这里的"权",则更多的是聊著作权,也就是版权。 先回答这个问题。 AI生成的内容,会不会侵权?明确的说:会。 这个需要一点点来聊。 首先,在我们国家,在聊AI侵权方时,一般分为三个主体,这三个主体是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AIGC 暂行办法》”)中的角色中进行划分的。 分为服务技术支持者(模型开发者)、服务提供者(运营者)、服务使用者(用户)。 其中服务技术支持者和服务提供者是不一样的,在进行算法备案的时候,基础模型备案的是模型开发者,而基于模型之上所构建的服务,则是运营者。 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开发模型的,和开发产品的。这两者一般是区分开的。 所以基本构成三方之势:模型开发者、产品运营者、用户。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国内,AI产出的内容,可以被认定为“作品”,可参考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3)京0491 民初 11279 号案件(AI绘图侵权第一案)中的判决(这个放在第二部分细聊)。 所以一旦可以成为“作品”,那么也就有了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制度的立法初衷之一就是保护自然人的利益。AI算法模型仅仅是人类的附属物,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所以AI生成的内容版权,必须归于自然人。 而这个自然人是谁,就需要先看看AI工具自身的软件许可协议了。 比如说,这是OpenAI的条款。 简单的说,就是OpenAI定义了一个“输入”和“输出”,输入就是你发给模型的,输出就是模型生成的。 OpenAI的意思就是:输出的所有权归你所有,OpenAI将其在输出中可能拥有的所有权利、所有权和利益转让给你。 也就是说,所有的权利都归你,当然,出了事发生了侵权也是你的事。跟OpenAI无关。 再看一下Midjourney的。 Midjourney就比较狗一点,大多数情况下,你都有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的所有权,除非你是年收入超过100w美元的公司的员工,那你必须开通“pro”或者“Mega”计划才拥有这些图片的所有权。 同时,你在有这些图片的所有权的同时,你会永久的、全球的、非独家的、可转授权的、免费的、不可撤销的版权许可,以复制、准备衍生作品、公开展示、公开表演、转授权和分发你输入到服务中的文本和图像提示,以及通过服务产生的任何资产。这个许可在本协议由任何一方终止后仍然有效。 非常的狗。你虽然有你的图片所有权,但是你也无条件的授权给了Midjourney,他可以用你的图去做几乎任何事情。 而像Runway这种,就更强盗一些,有兴趣的可以都去看看。 但是大部分的AIGC平台,都比较整齐划一,把所有权给到用户。版权给你,侵权了也是你自己的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 AIGC 平台在此场景下绝对免责。在权利人知晓侵权内容是来自AIGC 平台的情况下,权利人完全有可能主张AIGC平台与用户构成共同侵权,并要求 AIGC平台与用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更多的是根据用户和 AIGC 平台对于被控侵权元素的贡献程度,来判断两者内部如何分摊侵权责任。 甚至在某些时候,权利方直接会来告AIGC平台。 目前在国内,最典型的就是广州互联网法院判的(2024)粤 0192 民初 113 号案件(AI奥特曼侵权案)。 原告是奥特曼中国区的版权代理商,被告是经营着某AI网站(化名Tab)的公司,Tab网站提供具有AI对话及AI生成绘画功能的服务。原告指控被告在其运营的网站上,通过AI生成了与其奥特曼形象实质性相似的图片。 如用户输入“生成一个奥特曼”,即生成奥特曼形象图片; 输入“奥特曼融合美少女战士”,即生成奥特曼身体拼接美少女战士长发形象的图片等。而且该网站生成的奥特曼形象与原告奥特曼形象构成实质性相似。 知识产权法里边有一个特别古老的原则,就是大家的常识,就如果你按照你的常识就能够判断你生成的这个图片,它明显的就是一个侵权图片,那就构成侵权。除非你能证明除Tab网站的AI公司里没有人了解奥特曼形象,也从未接触过奥特曼形象。 虽然Tab只是一个接别人绘图API的网站,但是根据《AIGC 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是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口等方式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组织、个人。”Tab网站被认定为服务提供者(运营者),构成实质性侵权。 最后判决是原告胜诉。支持了原告索赔(不过从30w砍到了1w)以及在停止生成奥特曼形象的请求。但没支持原告请求删除模型训练侵权数据的要求。 原因是该案的被告只是AIGC服务提供者而不是服务技术支持者(模型开发者),大模型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原告也没有追加第三方公司为共同被告。 不过在我国根据《AIGC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你如果想通过算法备案,就必须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如果涉及知识产权的,则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 换句话说,在想拿到算法备案时,只有你的数据本身是没有侵权的,才能通过算法备案。 所以对于普通用户是否侵权其实已经很清晰了,版权是一条非常完整的,且不可中断的链条。不管素材是在模型端,还是在数据传输的中间,只要出现了版权问题,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不会因为面临二次加工、或者因为基数庞大的用户群,就让已经出现的侵权风险消失。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 我用AI直接创作的内容,会有侵权的可能吗? 明确的说:会。 能给的建议也不多,最基本的就是:尽量回避与知名艺术家或知名作品相关的提示词。如果必须模仿知名者的风格或者相关作品时,应特别重视生成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02 我用AI直接创作的内容,我拥有版权吗? 在我国,目前讨论AI版权,主要通过分析人类(作品作者,或者已经拿到版权许可)在AI生成中的过程性行为(人类做了啥)来判断作品(法律范围内认定为“作品”)是否属于能够得到版权保护的独创性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且表达智力成果)。 这块可以参考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3)京0491 民初 11279 号案件(AI绘图侵权第一案)中的过程与判决。 2023年8月,原告李某向法院起诉称,2023年2月24日,他使用开源软件Stable Diffusion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涉案图片,并将该图片发布在小红书平台上。 后原告发现,被告刘某在百家号一篇文章的配图中使用了涉案图片。被告不仅未获得自己的许可,还截去了署名水印,使得相关用户误认为被告为该作品的作者,严重侵犯了自己享有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故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百家号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00元。 在公开庭审时候,法院要求原告当庭展示创作过程,并说明其中哪些有独创性: 然后原告当庭下载了SD,打开B站去一个视频下面下了一个SD大模型和LoRA,然后调了提示词,改了参数。 法院认为,你模型选取是不算体现作者的独创性的,但是对提示词、参数的选择可以体现其“进行了一定的智力投入”,从最开始的图片构思起,到设计人物的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安排提示词的顺序、设置相关的参数、选定哪个图片符合预期等等,都体现了原告的智力投入。 法院对作品的原话是:“人们利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片时......本质上仍然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 即整个创作过程中进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人工智能模型。鼓励创作,被公认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目的......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只要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最后判决原告胜诉,被告需要赔礼道歉,并赔偿500元。 金额是否合理不谈,但是整体看下来,观点非常清晰: 1. AI模型是工具。 2. 涉案图片虽然有AI生成,但使用者给予了人工干预,至于说AI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要基于个案具体情况对“人工干预”的内容、作用进行审查。 3. 原告的举证和留痕,可以证明其对涉案图片的形成进行智力投入且满足独创性要件,可以作为作品给予版权保护。 所以根据AI绘图侵权第一案,我们是可以认为,AI生成的内容,是可以成为“作品”的,同时AI算法模型仅仅是人类的附属物,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所以AI生成的内容版权,必须归于自然人。 也就是说,一旦AI生成的内容被认定为“作品”,创作者就拥有AI生成内容的版权。 其实除了这个AI绘图第一案,在2019年12月24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民事发布的判决书(2019)粤0305民初14010号(简称Dreamwriter案)里,同样认定AI生成的文章构成作品。 这个比AI绘图第一案还要早几年,是真正的全国首例认定AI生成的文章构成“作品”。 大概就是腾讯使用一个叫Dreamwriter的AI写作的软件,生成了一篇A股收评文章,然后被盈讯科技一字未动的搬到了自己的网站上。 而同样想判定盈讯科技有没有侵权,首先得判定腾讯的人使用Dreamwriter生成的东西是不是“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 而法院在详细审查后,认为涉案文章满足独创性要求,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字作品。 所以判定也很简单,AI只是工具,是否是“作品”,你是否有版权,得看其是否具备“独创性”要件,属于“智力成果”。而怎么判断智力成果,简单且草率的总结,就是两点: 第一个,肯定是作品得有整体性(以及,可能期待传递内容)。 我用3000条prompt生成了1个视频,和用1条prompt生成了随便1幅图,肯定前者能够受保护。 我只做几个音符,和我写整首歌,肯定是后者得到保护。 当然,上述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过于简单,或者完全不成体系,可能不能被视作“作品”。 第二个,具备“独创性”和“智力创作”。 这个要具体看情况认定,但是肯定不能直接ctrl c+v。 但是有一点,现在大家都用prompt,但是万一同一个咒语产生的效果过于雷同,咋整? 在使用prompt生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创作过程,独创性和智力创作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故而生成的作品也可以得到相应保护。 同一个AI,同一条指令,生成的不一定是同一个作品,更何况一千条指令一千个哈姆AI。当然,相似程度与版权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案例。 也给大家一点关于“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存证方法。 首先当然是过程中留档、截图,比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存过程草稿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 在做完之后,你可以选择在作品上进行署名,法律规定,在作品上署名的,即为作者,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邮箱或第三方存储平台进行存证,第三方储存平台包括通过朋友圈、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线上平台发布分享内容,通过上传的主体,内容和时间,证明获得著作权的时间和权属。注意,账号一定要实名,或者用自己的手机号登录。 当然还有更厉害的,比如你的重要作品,想保护知识产权,你直接打印出来,用邮政寄给自己,然后收着,别拆,中国邮政的邮戳就是你的知识产权生效日期。 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吧。 写在最后 综上,谁使用,谁拥有,谁负责。不论是不是在AI视野下,版权保护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保护自己的作品同时,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内容辨认意识与版权意识。 最后,我想用AI绘图第一案和AI奥特曼侵权案里,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两份判决书中的原话做结尾。 在AI绘图第一案中,判决书中写道: “当前,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进行创作,Stable Diffusion模型和与之类似功能的模型,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精美图片......使创作图片的效率大幅提高。应当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让人们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与历史上很多次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一样,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把人的工作逐渐外包给机器的过程......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不具备自由意志,不是法律上的主体因此,人们利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片时,不存在两个主体之间确定谁为创作者的问题,本质上,仍然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即整个创作过程中进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人工智能模型。鼓励创作,被公认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目的。只有正确地适用著作权制度,以妥当的法律手段,鼓励更多的人用最新的工具去创作,才能更有利于作品的创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这种背景和技术现实下,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只要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而在AI奥特曼侵权案中,判决书中写道: “本院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和算力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同时兼顾权利保障和产业发展,不宜过度加重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在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应当主动积极履行合理的、可负担的注意义务,从而为促进形成安全与发展相济、平衡与包容相成、创新与保护相容的中国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助益。” 不仅仅是版权保护,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有更完善、全面、灵活的措施能够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更能在服务技术支持者(模型开发者)、服务提供者(运营者)、服务使用者(用户)三者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 本文仅仅是从最浅层的AI版权保护角度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调研结果,仅供参考。 很希望大家的智慧成果都能够在被尊重的同时得到保护。 未来能够更加安全快乐的激情创作。 AI一定是未来,我坚信。
不是吧,AI已经下沉到五线小县城了
文|宁静路 编|任晓渔 大模型在B端进入应用落地元年的同时,在C端AI应用层,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人群正在下沉。AI工具影响的群体不仅是一线城市的上班族,也有五线小城的公务员,还有大理青旅的老板和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或将其充当生产力工具,写文件做PPT,或将其充当打发时间的玩具,做成各种智能体。 同时,伴随着模型能力进步,人们应用AI产品的深度也在提升。以智谱清言为例,支持“一亿字”知识库的智能体能力解锁,用户已经可以快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专属的智能助理。 而随着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国产AI类应用在C端如何能真正破圈,让更多人来使用? 01 当AI走进五环外 五一节前,与在五线小县城工作的朋友闲聊,他说起了五环外小文员工作的苦闷。外界可能觉得,都五线小县城了,应该不至于996,每天是不是到点就下班,钱不多但好歹事少离家近。 但从他的反馈来看,县城的打工人日子也不那么好过。公司日常运转有一些文书工作,是他的活;老板有时候要参加县里的一些活动,如果稍微正式点的场合,发言稿得他先写一份。不大的公司还有个公众号,公司日常运营、员工团队建设等也要撰写活动稿件,这个他也要干。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起眼,但文字工作每个人都能提几句意见,零碎又耗费精力。所以前阵子他接连好几天都要坐在电脑前憋稿子。 作为被老板压榨的社畜,除了苦命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当时萌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最近各类科技大厂们推出的AI产品,帮助他解决撰写文件的苦恼。一来是真的为了他好,节省他的时间,二来也有个私心,也想看看这些AI产品在真实需求中的表现。 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发来了一个需求和使用反馈。 一开始他的使用反馈并不佳,AI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太粗糙,最后还是要自己上手重新来一遍。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但最后发现虚惊一场,是使用方式的问题。 他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Prompt,写的非常宽泛,而且一上来就想要得到一个完善的版本。 很快,他重新拆分了需求,AI这一次没有掉链子,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内容建议。 这些生成的内容可以整合进他搭建好的内容框架,丰富观点的层次,能够形成一篇更详实的材料。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如今,他在写各种材料时,脑子里先想到的是能不能用智谱清言这类AI工具提供一些点子,帮助打开思路。 无独有偶,另一位在沿海某二线城市地产行业的朋友也时常询问AI产品能不能用在工作中。 她的工作涉及大量的PPT汇报,比如要针对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向客户和合作方提交报告。这不只是单纯的问答,而是涉及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应用。 由于当时国内推出智能体商店的玩家并不多,智谱AI是其中较早发布智能体商店的人工智能企业,旗下的GLMs对标OpenAI的GPTs,并且还是完全免费,没什么体验门槛和成本。对于一个月薪勉强糊口的打工人,免费和提升效率同等重要。 在我反复排除跟我客套的因素后,看得出来,AI的表现让她非常满意。 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多大模型产品不止在科技圈内狂飙猛进,也不是人工智能行业在自嗨,这些应用正在逐渐覆盖和影响到了更广泛的人群。 而且,他们不只分布在一线大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在四五线小县城里,也有不少人已经率先成为这些AI产品的忠实用户。 02 智能体让AI越用越深 除了用户群体从一线城市向更广泛的地域扩散,从去年到现在,用户们使用智谱清言这类AI工具的深度也在提升。 科技类媒体是AI产品的先锋用户群,我们自己就经历了从轻应用到用大模型来满足定制需求的变化。文生图应该是大模型刚火起来时,圈内最先用起来的功能。科技类图文内容生产者日常工作有一个痛点,是如何找到贴合文章主题的配图。 各类与前沿趋势有关的内容,配图需要抽象且具科技感。过去这类图片通常要靠美工专门制图,成本高昂且速度慢。用大模型产品的文生图功能,生成视觉效果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图片非常快,配图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图片风格洗练,智谱清言也成为我们常用的配图小助手。 而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功能则不太一样。有些时候它强大的生成能力让人赞不绝口,但有时候它则让人哭笑不得。回复的内容第一眼看上去像模像样,但其实是胡说八道。还有一些答案比较大路货,针对性较差。 这些问题国内的大模型公司们当然也知道。各路人马都在想办法,升级基座模型,还给大模型加外挂,让它变得更可靠更好用。比如智谱AI,也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并且发布了智能体商店,同时大模型产品还能联网和搭载各种私域知识库。 这相当于通用能力升级之外,再加上专门领域的buff,本科生再读个博士。一番操作下来,AI产品就不再是可用可不用,想起来再去问两句的小配角,通过上传用户自己的文档、文件和知识,它成了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专属知识小助理。 这么看,有点化普通为神奇的意思了。你还别说,现在各类AI应用都在暗暗使劲,提升自己的文本挂载能力。 比如智谱AI悄咪咪上线的知识库,就被人称为“一亿字的智能体”。简单说,用户在智谱清言创建智能体时,最多可以上传1000个文件,并且每个文件100MB,总处理字数的上限达到1亿字。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体量意味着什么,有个很直接的类比。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总字数约7亿字。我们普通人日常要处理的领域内知识需求,绝大多数应该超不过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因此绝大多数场景下,智谱AI的知识库产品容量应该足以应对用户的需求。 我们也在网页端点击创建了几个智能体。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写出你的要求,让AI自己去生成智能体配置,不用绞尽脑汁去配置。生成之后,用户还可以调整名字和改变细节,之后就可以发布智能体。创建好的智能体创在网页端和APP端都可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还能设置智能体的开放程度。发布成私密状态,就是专用助手,完全不用担心信息泄露。 我们很钦佩六神磊磊具备的丰富的金庸知识储备,也想拥有他那样随时对金庸小说人物掌故信手拈来的能力,于是创建了一个“金庸英雄谱”的智能体。 描述词非常简单,就五个字“金庸英雄谱”,之后AI自动生成了非常详细的简介和配置信息。 上传的单个文件里有1600万字但显然这没有难倒智谱的智能体创建平台。 当我问“乔峰的师傅是谁?” 点开知识库里与之相关的片段可以看到相关原文内容。 虽然自诩死忠粉丝,看过好多遍各个版本的神雕,但是我的确记不得这个名字。 之后我又创建了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智能体,出海领域相关的知识助手,把此前积累的十几份热门研报全部上传,并且发布成了私密使用。 测试效果时发现,它出乎意料的好用。 如图所示,返回的结果不是市面上通行的大路货,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细节 。 同时,在智能体调试状态里还会显示内容来源。 不信邪的用户可以去提到的相应来源去验证,能发现这些确实是行业研报原文,最终的答案经过了智能体的提炼和总结。 我还尝试问了其他专业问题,比如“中国的家电品牌相比服务品牌出海,处于什么水平?”在提问时,有故意的错字和漏字,但是从回复看,这并没有妨碍智能体的理解。它给出的答案非常具体,有判断,有数据,也能对比出两种类型企业的差异性。 这种效果,简直是多了一个随身的知识小助理。也难怪从一二线大城市到四五线小县城,各路打工人纷纷用起了AI。 03 靠谱有趣,AI类APP才能玩起来 提高效率是AI最朴素的追求,比如我们看到大量的生产力工具,在智谱上都非常受欢迎,例如AI搜索有111万人次使用,数据分析则有51万人次使用。 但当我们以为大家都在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用AI工具疯狂内卷时,靠谱的年轻人还用AI玩出了花。 比如,一位解密小游戏的爱好者最近在智谱AI玩起了一款AI解谜游戏——犯罪之谜侦探。本来她以为凭借自己的“资历”能轻松通关,但是玩了一阵后,她发现自己进入了无限循环中,无法起诉相关的嫌疑人。而出现这个结局的原因其实是她忽略了与游戏里的一个关键NPC互动,最终用户扮演的侦探无法拿到关键的信息,起诉犯罪嫌疑人这个结局就没有出现。于是她不服输选择了重玩游戏,经过尝试,她走通了故事线。目前这个智能体已经吸引了十几万人次的互动。 在C端用户的使用场景里,靠谱只是最基本的诉求,有趣才是深入交流的源动力。 另一个例子是“表情包大全”智能体,这个智能体的玩法是,只要输入文字,它就能生成各种表情包。从闺蜜群里的八卦闲聊,到相亲相爱一家人里到家长里短,再到工作群里的情绪表达,表情包从来都是应对这一切的最好武器。 比如输入“为什么周六要调休”,它自动生成了以下表情包。 对i人来说,它可以放飞自我,愉快斗图。对e人而言,它简直就是自己的第二张嘴,“总有一些场景用文字回复显得生硬,但又需要回应,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款表情包。” 由于智能体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用户自己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公开发布的智能体受到其他用户的欢迎,也繁荣了智能体市场。从智谱清言APP的每周趋势榜可以看到,智谱AI官方出品了一些智能体,还有大量的是用户自己打造和发布的。 智谱清言上各种智能体也迎来了大爆发。据智谱AI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GLMs个性化智能体功能上线以来,智谱清言智能体中心已有超过30 万个活跃智能体。 这些形形色色的智能体各具特色,但都有个共性——要么靠谱好用,要么有趣好玩。 靠谱又有趣的智能体越多,能吸引更多人来玩,产生更多的智能体;同时,APP的用户越多,用得越深,也在加速产品智能程度的升级。在C端人群里,智谱清言有望在用户人数及口碑和产品能力进化间形成数据飞轮。
字节跳动改变策略放弃出售沐瞳科技 将任命新CEO
张云帆将担任沐瞳科技新CEO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据彭博社报道,字节跳动公司放弃了出售旗下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的计划,并计划为该游戏工作室任命一位新CEO。沐瞳科技是字节跳动的最宝贵游戏资产。字节跳动当初收购它旨在挑战腾讯控股。 知情人士称,沐瞳科技的新任CEO是完美世界前高管张云帆,他将取代沐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袁菁。随着字节跳动正在精简和重组其游戏部门,其管理层决定改变策略,不再出售三年前以40亿美元估值收购的沐瞳科技。彭博社在今年3月曾报道称,字节跳动将把剩余游戏业务的重点放在用户生成游戏内容上,因为这更符合该公司的平台驱动战略。 此前,字节跳动在游戏领域挑战老牌巨头腾讯、网易的过程中未能取得太大进展。作为对游戏业务展开更广泛成本削减努力的一部分,字节跳动原本考虑出售沐瞳科技,试图将业务重点重新放在抖音、TikTok等核心产品上。抖音和TikTok在广告收入和电子商务等邻近领域都在迅速增长。在削减了数百个游戏开发岗位并终止了几个项目后,字节跳动在今年3月任命人力资源主管华魏管理其大幅收缩的游戏部门。 在加入字节跳动之前,张云帆曾在完美世界公司担任各个职务,包括首席运营官。目前还不清楚袁菁是否会留在沐瞳科技。袁菁在十年前创立了沐瞳科技,带领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战斗类游戏体裁领域超越了他的前雇主腾讯。 自2021年收购沐瞳科技以来,字节跳动几乎让该工作室自主运营,但对张云帆的任命可能标志着战略转变。此前,沐瞳科技一直无法推出下一部热门作品。去年4月,沐瞳科技的摇钱树《无尽对决》获准在中国上线,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腾讯的《王者荣耀》所主导。 截至发稿,沐瞳科技发言人拒绝对此次人事变动发表评论。字节跳动发言人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三星电子解散Bot Fit机器人业务团队
三星电子最近进行了重大的组织重组,以增强其在下一代机器人业务方面的能力,并将其视为关键增长领域。作为重组的一部分,该公司解散了负责开发三星首款可穿戴机器人“Bot Fit”的机器人业务团队。解散的团队最初于2021年12月从特别工作组提拔,现在成员要么回到原来的部门,要么被重新分配到三星研究院首席技术官(CTO)Jeon Kyung-hoon领导下的特别工作组。 业内人士称,此次重组涉及CTO工作组下的研发(R&D)人员的调整,以利用机器人领域先进开发的协同效应。此举是在Bot Fit完成开发和量产工作后做出的,表明三星电子公司为增强机器人能力而进行的战略转变。 三星电子相关人士解释道:“Bot Fit的开发和量产已经完成,重组的目的是增强我们的机器人业务能力。研发人员已调入CTO的工作组,以与三星研究机器人的团队形成协同作用。” 三星电子首款可穿戴机器人Bot Fit已于今年上半年进入B2B市场,在老年生活社区等设施中作为助行器发挥作用。 业界认为机器人业务团队的解散很不寻常,尤其是在Bot Fit的全面销售即将开始之际。三星内部也有观点认为,尽管Bot Fit经过了5年的密集开发,但其技术发展仍低于预期,因此维持专门团队的效果已经减弱。 此外,三星电子加大对合作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的战略投资也被视为相关因素。三星持有Rainbow Robotics 14.83%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三星电子还有一项看涨期权,可以将其持股比例增加至59.94%,这引发了有关早期收购的猜测。 然而,许多人也认为这些举措是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准备步骤。在CES 2024上,三星电子副董事长、CEO兼设备体验(DX)部门负责人Han Jong-Hee(韩钟熙)阐述了三星电子的机器人愿景,瞄准制造、零售、家庭和个人使用,最终目标是创造能够与人类共存的智能机器人。
阿尔特曼最新访谈,多次“点名”苹果公司,什么信号?
在科技界万众瞩目的目光下,OpenAI将于美西时间5月13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4日凌晨1点)拉开其春季更新活动的帷幕,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向全球演示ChatGPT和GPT-4更新的功能。 OpenAI宣布将于5月13日直播演示ChatGPT和GPT-4功能更新 图片来源:X 尽管公众对GPT-5的期待高涨,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却在近期访谈中明确表示,下一代语言模型GPT-5及其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均不会在此次活动中亮相,这一消息虽令部分期待者略感遗憾,但阿尔特曼对即将展示的ChatGPT与GPT-4升级版信心满满。 图片来源:X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与OpenAI敲定协议,拟将ChatGPT技术融入即将面世的iOS 18操作系统,此举无疑将为智能手机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阿尔特曼在“All-in Podcast”播客节目接受了采访时,聊了很多,从推理运算谈到AI的监管问题,再到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概念,乃至AI交互界面的未来趋势,甚至还揭秘了一些公司内部情况。访谈中,阿尔特曼还展望了未来能与AI加持的iPhone相抗衡产品的可能形态,进一步点燃了科技爱好者对未来智能设备生态的好奇与期待。他这番广泛又深入的交流,让人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在为OpenAI即将宣布的更新暗暗铺垫呢? 阿尔特曼在播客节目“All-in Podcast”中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截图于Youtube 核心内容 1.关于GTP-5的发布 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日期,我们对GPT-5的发布持谨慎态度,以确保新模型发布时能符合我们的高标准。 2.关于OpenAI内部变动 面对被解雇的情况,我当时在考虑是否要重返岗位,因为我感到沮丧又迷茫。但随后我意识到,我对OpenAI以及同事们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我决定要回去。 3.关于开源与闭源模型的未来 我们认为两者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已经有计划在未来开源更多的模型,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并探索如何广泛地分配其带来的利益。 4.关于AI的未来交互方式 我期望拥有的是一种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且极易使用的设备,它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或者更理想的状态,通过其他方式理解我的需求。我期望有一个系统能够全天候地辅助我,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助理,不断地帮助我提升自我。 5.关于人工智能的监管 我希望能有一个类似全球监管核武器或合成生物学的国际机构,来监督这些强大的系统,并确保它们经过合理的安全测试。 6.关于苹果 手机目前的卓越性能令人惊叹,因此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门槛自然非常之高。我个人认为,iPhone是人类历史上制造出的最伟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它真的是一款非凡的设备。我之前也提到过,它已经非常出色,以至于想要超越它,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相当高的标准。 阿尔特曼参加播客节目“All-in Podcast” 图片来源:截图于Youtube 以下为节目内容的节选片段: 问:你们会在何时发布GPT-5? 阿尔特曼:关于GPT-5的发布时间,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定一个具体的日期。我们对新模型的推出持谨慎态度,致力于确保它在发布时能够达到我们的高标准。我们正在考虑采用一种新的发布策略,这可能与以往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对于GPT-5的命名和发布策略仍在讨论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致力于让这款新模型在发布时能够为用户带来卓越的体验。 问:刚才你谈到GPT-5这次的发布会有点不同,你是不是在想先向付费用户发布GPT-5? 阿尔特曼: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方法,让GPT-4这样的先进模型能够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如何让用户免费使用GPT-4的方法,我会非常的难过。这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问:你认为开源模型在未来几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阿尔特曼:在开源和闭源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两者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已经有计划在未来开源更多的模型,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并探索如何广泛地分配其带来的利益。我们的这一战略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尽管它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将包括开源模型以及基于此构建的开发者社区。 问:你们何时会开发在手机上运行的开源模型? 阿尔特曼:我不清楚我们是否会这样,也不清楚是否有人会这样做。也许Llama 3或Llama 4能够做到这些。 问:我猜测70亿参数版本的Llama 3模型可能适合在手机上运行。 阿尔特曼:不管这个版本的Llama 3是否针对手机,但我认为它可以在手机上运行。我还不确定,我没有体验过它。 问:penAI作为行业的领先者,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持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尔特曼: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它不仅包括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还包括用户界面、开发者工具、教育资源和社区支持等,以确保我们的技术能够被广泛地接受和有效利用。通过这样的全面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实现长期的成功,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地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问:从开源走向闭源,我想知道你为何最终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阿尔特曼:我们发布ChatGPT的部分原因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成果。我们一直在努力传达一个信息:人工智能真的非常重要。回到2022年10月,当时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或其即将带来的影响。我们努力做这件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使人们能够实际使用这项技术。现在,实现这一目标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我认为这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目前许多人正在使用免费版的ChatGPT,而我们并没有进行广告宣传,也没有考虑过盈利的问题。我们推出免费版的ChatGPT,是因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我认为,这已经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价值,就像是“授人以渔”。我们这么做的原因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态势。至于闭源战略是否正确,目前我们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和其他公司一样,也在探索中前行,并会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多次调整策略。当我们创办OpenAI时,我们并不清楚事情会如何发展。在我们开发出第一款语言模型之前,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发出过任何产品。我们只是一步步地努力探索,稳步前进。我们会继续这样做。 问:开源让每个人都达到一定的阈值,然后就是对数据的竞争,是不是这样? 阿尔特曼:我绝对不认为这将变成一场关于数据的竞赛,因为当模型变得足够智能时,它们在某个点上,至少在训练方面,将不再依赖于更多的数据。智能只是物质的一种突现属性,它就像物理定律一样。我相信人们将会理解这一点,但系统设计将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并提出新的想法。我相信,就像任何其他行业一样,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就像有些人喜欢iPhone,有些人喜欢安卓手机一样,我认为人工智能模型也会呈现类似的多样性。 问:那么在设备端的情况如何呢?设备本身是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设备是否也会变得像iPhone那样昂贵? 阿尔特曼:我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并且对计算领域的创新形态充满热情。每一次技术的重大飞跃似乎都能开启新的可能性。手机目前的卓越性能令人惊叹,因此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门槛自然非常之高。我个人认为,iPhone是人类历史上制造出的最伟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它真的是一款非凡的设备。我之前也提到过,它已经非常出色,以至于想要超越它,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相当高的标准。 问:不过,你们现在的应用已经具备了语音功能,实际上,我将手机上的快捷动作按钮设置成了直接启动ChatGPT的语音应用。 阿尔特曼:我们将继续改进并提升语音功能的质量。我相信语音交互是通向未来交互方式的一个重要线索。如果能够实现真正优质的语音互动体验,那将是一种与计算机互动的全新方式。 问:关于计算机视觉领域,是否可以这样设想:配备有眼镜或者佩戴一个挂坠,这样就能将视觉或视频数据与语音信息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人工智能就能全面掌握你周围发生的一切。 阿尔特曼:多模态交互的能力极其强大,例如,可以提问:“嘿!ChatGPT,我正在看什么?”或者“我不太确定这是什么植物。”这显然是另一个探索方向。但关于人们是否愿意佩戴眼镜,或者在需要时举起某个设备来获取信息,我认为这涉及到许多社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复杂考量,尤其是在面部佩戴计算设备的问题上。 问:如果人工智能变得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无所不在,那么可能会催生哪些应用程序呢?你有没有预感到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应用被开发出来? 阿尔特曼:我期望拥有的是一种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且极易使用的设备,它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或者更理想的状态,通过其他方式理解我的需求。我设想有一个系统能够全天候地辅助我,尽可能多地收集上下文信息,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助理,不断地帮助我提升自我。人工智能不是用户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始终可访问、始终卓越、能力超群的助理或高管。 问:智能体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你的代表,它能够理解你的需求,并且预测你的意图,这正是我对你所述内容的解读。 阿尔特曼:智能体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它能够进行推理,是的,它具备推理能力。智能体与我之间的关系,是我所期待的那种与真正有能力的同事之间的互动,这与那些只会盲目遵从的人不同。 问:在这样一个由智能体代表80亿人进行交互的世界里,我们对应用程序的工作方式和整个体验架构的思考需要如何转变? 阿尔特曼:我对打造一个既适合人类也适合人工智能使用的世界的构想非常感兴趣。我青睐于这种设计的可解释性、任务交接的流畅性,以及我们提供反馈的能力。 问:所以你意识到,语音交互这种方式有潜力使得传统应用变得多余。你只需简单地说出你想要寿司,它就能根据你以往的喜好来推荐你喜欢的寿司类型,同时避免那些你不喜欢的选项,并努力为你提供最佳的点餐体验。 阿尔特曼:我很难想象我们完全进入一个只需简单地说“嘿,ChatGPT,给我订份寿司”,然后它回应“好的,你想从哪家餐馆订?要哪种类型的寿司?什么时间送达?”等等的世界。我相信用户界面对于许多任务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很难想象一个你完全不再看屏幕,而只依赖语音交互的世界,但我确实难以想象那样的场景。 问:确实如此。对于许多事物来说是这样的。比如,苹果推出了Siri,按理说我们可以通过Siri来自动预约Uber,但我怀疑实际上很少有人这么做。毕竟,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正如你所指出的,因为目前语音助手的服务质量还不够高。然而,一旦服务质量足够高,我认为人们真的会更倾向于使用语音助手,因为它更加便捷。你不需要拿出手机,不需要打开应用,不需要点击任何东西。如果遇到应用自动登出,或者需要重新登录,或者进行双因素认证(TFA)的情况,整个过程就变得非常繁琐和令人烦恼。 阿尔特曼:我明白,对于像设置计时器这样简单的任务,我总是使用Siri,因为它非常有效且方便,我也不需要其他额外的信息。然而,对于像叫Uber这样的服务,我可能想要比较几种不同选项的价格,了解车辆距离我的实际远近,甚至查看司机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因为有时候我可能会选择步行到某个更方便的地点。通过直接在Uber应用的界面上操作,我可以更快地获取这些详细信息,这比通过语音指令来完成整个过程要高效得多。 问:在所有利用OpenAI平台开发应用和体验的开发者中,是否有一些项目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者说,是否有一些成果是你的团队特别指出并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 阿尔特曼:我今天早上遇到了一个新建的创业团队,严格来说是由两个人组成。他们计划在夏季开展一个项目,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导师功能。我对这一领域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尽管许多人已经在我们的平台上取得了杰出成果,但如果能够有人实现--正如他们所形容的,这将是一次“单轨列车级别”的创新--彻底改变我们学习的方式,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新的途径,让人们能够以个性化的方式探索和学习,我个人对这样的前景感到非常激动。你之前提到的与编码相关的许多事项,我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个非常酷的展望。我相信医疗保健是一个特别需要被彻底革新的领域。但就个人而言,我最感到兴奋的是加速和改进科学发现过程的可能性。虽然GPT-4显然还未在这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但它或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进程,提升了科学家的工作效率。 问:这些模型与语言模型在训练和构建上有所区别。虽然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许多差异。这些模型中的许多都是基于一种全新的基础架构设计的,它们专门针对特定的问题集或应用场景,例如化学相互作用的建模。是这样吗? 阿尔特曼:确实,某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我们当前普遍缺失的,对于我们讨论的众多应用而言,是具备推理能力的模型。一旦模型能够进行推理,便可以将它们与化学仿真器等工具相结合,或者用于进行预测和假设。 问:确实,我今天想探讨的一个关键话题是模型网络的理念。在讨论智能体时,人们往往会想到一系列线性的函数调用,但在生物学中,我们观察到的是系统之间复杂的网络和相互作用。这些系统通过集合和网络的整合作用产生结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调用。我们是否正处于这样一个架构的兴起之中:专业模型或网络模型相互协作,共同解决更复杂的任务集,运用推理能力,其中一些计算模型专注于化学或算术运算,而其他模型则承担不同的职责。这种架构避免了依赖单一的、全知全能的模型来处理所有问题。 阿尔特曼:我不确定推理能力最终能否成为一种广泛适用的功能。我有这样的预感,并且希望它是,如果真的能够实现,那将是非常理想的。不过,我并不确定它是否真的会如此。 问:我想知道,是否真的所有这些初创公司都会失败?目前许多初创公司都在采取这样的策略:收集特定的数据,接着基于这些数据全新训练一个模型,该模型专门针对某一任务进行优化,并且在这一任务上的表现超过了其他所有解决方案。 阿尔特曼:某种程度上,正如我们在讨论生物学和那些复杂的系统网络时所指出的,我已经能够窥见一二。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最近我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疾病,现在已大致康复,但整个过程就像是身体系统逐一受到打击。你真的可以明确指出,比如,这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之前讨论的,你不知道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直到出现问题,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时,我尝试使用ChatGPT来理解我的病情。我可能会说,我对某个问题不太确定。接着,我会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把相关的论文链接放入上下文中,然后发现,哦,这就是我不确定的那个问题,现在我认为应该是这样。这就是你之前提到的一个例子,你可以说,我不知道这个信息,然后你可以添加更多的上下文信息,而不是重新训练整个模型,你只需要即时地增加上下文,然后你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问:这些用于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模型,比如说,构成了这个领域的基石。现在,我好奇的是,Alpha 3是否能够处理其他分子类型的预测?如果可以,那么理论上最好的通用模型将能够接入、学习训练数据,并自主解决问题。或许你可以为我们举一个例子来阐释这个过程。你能和我们谈谈Sora吗?你的视频模型能够生成令人惊叹的动态图像和视频。你愿意分享的话,能不能告诉我们它的架构有何独特之处,以及它是如何区别于其他模型的? 阿尔特曼:确实,对于一般性问题,我们显然需要专业的模拟器、连接器和各种数据片段等工具。我有一种直觉--尽管我得强调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通用推理的精髓,并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新的问题领域,类似于人类的通用推理能力,我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这可能会是一个快速的突破过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至于Sora,它并不是以语言模型为基础,而是专门针对视频处理而设计的模型。 问:显而易见,我们还未能完全实现那样的技术境界,对吧?以构建高效视频模型为例,你们可能是从零开始,采用独特的架构和特定的数据集进行开发。然而,展望未来,一个具备通用推理能力的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工通用智能--理论上应该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和逻辑推理,掌握渲染视频的方法。 阿尔特曼:我想说的是,以一个例子来看,据我所了解,目前全球最优秀的文本模型大多还是基于回归的方法构建的。与此同时,顶尖的图像和视频模型则采用了扩散模型技术,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不寻常。 问:围绕训练数据的使用,存在广泛争议。你们一直采用合理使用原则和尊重创作者权利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但为何OpenAI选择不涉足音乐产业? 阿尔特曼:以音乐为例,如果有人要求模型创作一首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风格的歌,即使该模型从未在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上进行过训练,我们仍然面临一个挑战:模型可能已经了解了关于泰勒·斯威夫特的信息和她的音乐主题。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没有直接训练,模型是否应该被允许模仿她的风格?如果可以,那么泰勒·斯威夫特应如何获得报酬?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首先应该有选择加入或退出的机制,然后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来处理这些问题。从音乐产业的采样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趣的视角,来观察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运作的。这虽然和人工智能创作不完全相同,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 问:你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情况:一个音乐模型在未向创作了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家支付版税的前提下,自主地通过人类创作出的所有音乐作品库进行训练。接着,你不被允许提出特定艺术家的请求,而是可以这样要求:“请为我播放一首相当现代的、关于心碎的流行歌曲,最好是女声演唱的。” 阿尔特曼:我们已经决定暂时不进入音乐产业,部分原因在于围绕如何界定使用界限的复杂问题。 问:你看到苹果最近发布的广告了吗?它将人类的所有创造力凝练在一台非常薄的iPad中。你对这有什么看法? 阿尔特曼:人们对此产生了非常情感化的反应,比你想象的要强烈得多。我本人对人工智能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我相信人类创造力和艺术表达中有些东西是非常宝贵的。对于能够提升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我们当然欢迎。然而,当涉及到能够进行深刻而美妙的人类创造性表达的人工智能时,我认为我们应该审慎行事。这种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成为帮助我们达到更高层次创造力的工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方式,既能推动技术发展,又能保持我们所珍视的创造性精神。 问:当讨论到人工智能的监管以及在一个由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中实施全民基本收入时,有人提倡“全面监管人工智能”。这究竟指的是什么?你是否能够就加州最近提出的监管提案分享一些看法? 阿尔特曼:我对目前的情况有些忧虑。虽然我注意到有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监管提案正在讨论中,但就我个人所见,加州的许多提案引起了我的担忧。同时,我普遍担心如果每个州都独立进行人工智能的监管工作。当讨论到“监管人工智能”时,我认为人们的想法并不统一。有些人可能主张完全禁止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应当是开源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时刻--我得承认,这只是一个前瞻性的声明,做出此类预测总是伴随着风险--我的预测是,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将有能力造成严重的全球性伤害。对于这些系统,我希望能有一个类似全球监管核武器或合成生物学的国际机构,来监督这些最强大系统,并确保它们经过合理的安全测试,以防止它们失控、自我递归改进或其他类似的风险。 问:如果你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这通常只限于少数人所持有,因此,可以将这种情况比作需要核检查的类比。 阿尔特曼:确实,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趣。关于监管问题,我想补充一点,我非常担心监管可能会过度。我相信,无论是做过了头还是仅仅做过了一点点,我们都可能会犯错。同样,如果我们做得不够,也可能出错。但我真的认为,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讨论我们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以及为了正确处理这些事情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问:挑战在于,我们现有的法规本意是保护人民和整个社会,但我们正在面临一种新类型的法规,这种法规可能会赋予政府审查代码和商业机密的权力,这是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我认为,这些立法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可能还很有限。正如你所知,甚至比任何人都清楚,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法规在一年后可能就会变得不再适用。 阿尔特曼:我之所以提倡采取基于机构的方法来处理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将这些写入法律,是因为我认为在12个月后,这些法律可能都会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即使这些立法者是世界级的专家,我也怀疑他们能否在12个月或24个月的时间框架内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不相信那些政策,比如我们要审查你的所有源代码,逐一检查你的所有权重,是的,我认为市面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提议。但是,就像飞机在获得认证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测试一样,这与阅读你所有的代码完全不同,我们更应该审查模型的输出结果,而不是模型的内部细节。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进行安全测试是有意义的。 问: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那个目标呢?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解决问题,或者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阿尔特曼:我认为GPT-4并不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并且有许多安全的方式来发布这样的模型。但你也了解,当涉及到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情况时,比如飞机或其他许多例子,我们很乐意有一套测试框架来确保安全。当我登上飞机时,我通常不会担心它的安全性,因为我假定它是安全的,对吧?现在,人们对此有很多不必要的担忧。 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决定启动全民基本收入项目吗?你的初衷是什么? 阿尔特曼:我相信,金钱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会让人即刻感到幸福,但它可能能解决一些问题,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起点,帮助他们自助,我对这样的前景非常感兴趣。现在,随着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式,我在思考,是否有比传统的全民基本收入(UBI)更好的做法。我在想,未来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全民基本收入,而更像是全民基本计算资源。例如,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定量的GPT-7计算能力,他们可以使用它,可以将其转售,或者捐赠给其他人用于癌症研究等。但你所获得的不是金钱,而是相当于一部分生产力的份额,你拥有的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问:你曾经被解雇,却又回来了,那是一场内部的权力斗争吗?有没有人背叛了你? 阿尔特曼:我遭遇了被解雇的情况,当时我在考虑是否返回岗位,因为那时我感到非常沮丧,有些迷茫。但随后我意识到,我对OpenAI以及那里的同事们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决定要回去。我明白重返岗位将会面临挑战,实际上,这个过程比我预想的更加艰难,但我觉得可以应对。我同意重返OpenAI。在酒店房间里,我几小时都处于一种彻底的困惑状态,努力想弄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然后事情变得非常奇怪。最终,尽管中间经历了许多疯狂的时刻,但事情得到了解决。OpenAI当时只有一个非营利董事会,因此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独董。董事会的成员数量已经减少到了六个人。他们先是让时任董事长兼总裁格雷格·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离开了董事会,随后又解雇了我。情况就是这样。 问:我的意思是,是否在董事会中,那些只具有非营利组织背景的成员与那些具有初创公司经验的成员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如果你愿意,你能否分享一些关于导致这些决策背后的动机的信息,或者是任何你愿意透露的细节。 阿尔特曼:我总是认为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显然,并非所有董事会成员都是我特别喜爱的人,但我对他们对待人工通用智能的严肃态度以及对确保人工智能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持有深深的敬意。尽管我对他们某些决策和行为持有强烈的异议——我确实有这样的异议——但我从未对他们的诚信或对我们共同目标的承诺,也就是实现安全且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感到怀疑。 问:你是否认为他们在处理过程中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或者是否知道如何平衡所有需要妥善处理的事务? 阿尔特曼:我并不这么认为。但我确实相信,他们的意图是真诚的,他们对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视以及对正确处理这项技术的承诺是认真的。 问:我想询问有关OpenAI的使命,其明确的目标是开发人工通用智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目标。这样的使命是否为您所从事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担忧?我理解,它同样也能激发动力,但您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使命? 阿尔特曼:我首先会回答第一个问题,然后是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确实引起了广泛的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人对当前的人工智能,乃至未来的AGI都感到害怕。尽管如此,他们对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感到兴奋,对未来的可能性感到更加兴奋,尽管这种兴奋伴随着更深的忧虑。我们正在努力应对这些复杂的情感,但我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终将实现。我相信,尽管如此,它将带来巨大的益处。然而,我们确实需要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引导我们走向这一未来。将会有很多变化发生,而变化往往让人们感到不适,所以我们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调整。 问:你是一位杰出的交易者。我见证了你整个职业生涯,你在交易方面的确非常出色。你拥有广泛的人脉,而且在筹资方面技艺高超,成效显著。你在投资界的动作,以及你所参与的公司筹集了巨额资金来建设芯片厂等事宜,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你的实力。不过,这里稍微夸张了一点,我们都知道,你并非真的筹集了7万亿美元,那可能是某公司的市值。暂且不提这些,问题在于,尽管你完成了众多交易,但有人对你缺乏信任,这究竟是为什么?你的动机何在?你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哪些机遇应当保留在OpenAI内部,而哪些可以归属于你个人?是不是因为那些非营利组织的人对你有所怀疑? 阿尔特曼:关于设备公司或芯片制造公司的项目,这些并不是我个人的项目,而是OpenAI的项目。相应的,OpenAI将会获得相关股权。我理解外界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需要日常评论这些事务的人。这是公平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宣布这些事项,它们尚未完成。我并不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会像你们这样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我也认同,这种情况确实容易引发众多阴谋论,特别是在科技评论家中。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会更加明确地表达我持有股份的意图,并确保这一点非常清晰。这样,每个人都能理解,尽管如此,我依然会投身于其中,因为我深切关心通用人工智能,并相信这是全球最引人入胜的工作。至少,这样做可以向所有人清楚地传达芯片项目的本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