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19.99 万元起!智己 L6 正式发布 ,不提小米的智己选择做自己
上个月,成立 4 年的智己,终于等来它的「高光时刻」。 在当时的智己 L6 预售发布会上,智己联席 CEO 刘涛似乎在模仿手机圈的营销套路,上演了一次全面「对标」友商的戏码,多次讽刺小米「没有真智能」、「设计靠模仿」。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智己 L6 超强性能版和小米 SU7 Max 的三电参数对比出现了失实性问题,被小米抓住了辫子,后者连发了三条微博进行抗议。 最终,这场闹剧随着智己致歉函的发布而宣告结束。 俗话说「黑红也是红」,我们很难判断这一轮负面传播对智己是来说赚还是亏,但对于当晚的主角智己 L6 而言,肯定是亏麻了。 实事求是地讲,智己 L6 在产品层面确实称得上是小米 SU7 的强劲对手,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它的起售价只有 21.99 万元后—— 今晚,智己 L6 终于正式上市,共计 5 款车的上市权益价也悉数公布: 标准版:19.99 万元 长续航版:23.99 万元 超长续航版:25.59 万元 超强性能版:28.59 万元 光年版:32.59 万元 不得不说,智己这回是真和小米「杠」上了。 所以,智己硬气在哪? 如果忽略刘涛,这是一辆好车 「智己 L6 是上汽新能源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最新成果,同时集成了行业尖端智能科技。」智己汽车称。 L6 这把剑是不是真的磨了十年不好说,但这句话的后半句确实是可以肯定的,凭借全新上车的「灵蜥数字底盘」,智己 L6 成为了全国首辆拥有「蟹行能力」的轿车。 智己认为,这是 L6 的「最强王牌」。 提起智己,想必不少人都会想到底盘和驾控,这是智己品牌一直在坚持的产品调性,在首款产品智己 L7 上,智己就请来了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团队来进行调教,还顺手拿下了一个「电动汽车漂移距离最长吉尼斯世界纪录」。 虽然有点「噱头大于实际」,但这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的。 在智己 L6 上,智己通过智能化数字管理,为车辆增加了一个「小脑」——灵蜥数字底盘,将车辆的驾控性能拉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甚至能让它「横着走」。 首先是四轮转向。配备这一功能的通常有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轴距过长,需要通过四轮转向来缩短转弯半径的,如宝马 750Li、小鹏 X9 等;第二种是强调运动性能的车型,用以提升高速过弯的稳定性,如保时捷 911、兰博基尼 Huracan Evo。 那智己 L6 属于哪一类呢?事实上,两种作用它都有所兼顾。 低速行驶时,智己 L6 的转弯半径低至 4.99 米,掉头和 Polo 一样灵活。要知道,这辆纯电轿车的尺寸并不算小,轴距达到了 2950mm,与特斯拉 Model S 近似,而后者的转弯半径需要 6.15 米。 对于智己 L6 来说,双向两车道一把过,完全不是问题。 而在高速避险时,智己 L6 的后轮又能让车尾迅速跟上,提高车辆响应速度。智己表示,在四轮转向的加持下,智己 L6 的车身响应速度比 ESP 快了 30%。如果用麋鹿测试成绩来量化它的能力,那便是 90.96km/h,远高于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84.9km/h 和保时捷 Taycan 的 84.3km/h。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辆麋鹿测试突破 85km/h 的车型。 不过,这样的优势用户往往难以感知,智己有做出什么实用的显性功能吗?当然有。 用一个具体场景来举例。 你准备从一个侧方车位泊出,但你发现前后车离你都太近了,需要辗转腾挪好几把,才能驶离车位。这时候你可以点击控制面板上的「一键脱困」,车头便会在轮速差的作用下朝外摆出,随后直接驶离即可。 事实上,智己 L6 的「灵蜥数字底盘」不只有四轮转向这一个功能亮点,它将空气悬挂、扭矩矢量控制等多项系统的控制模块融合上收,由算法中央集控,实现了所有维度的联调联控。 支持全生命周期 OTA,越用越好用。 智己在发布会中表示,他们还会在今年二季度之内推送云台车身控制功能,通过对空气弹簧和阻尼减振器的毫秒级介入,实现高速大角度过弯时的车身侧倾,提升驾乘舒适度。 除灵蜥数字底盘外,智己在发布会上还着重介绍了颇为实用的雨夜模式。 在雨夜模式下,智己 L6 的车载摄像头会增强对于道路的捕捉,并通过 AI 算力去除雨水和雾气的干扰,弥补人眼在恶劣天气时的薄弱点。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驾驶这件事,依旧是智己最为重视的主打卖点。 也正因如此,智己 L6 延续了 LS6 上的「飓风电机」,其转速可达 21000rpm,峰值功率 579kw,扭矩 800N·m,零百加速 2.74 秒,极速可达 308km/h。 刘涛学会了「管住嘴」 虽然产品可圈可点,但一直以来,智己都是一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品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他们的 CEO 刘涛。 刘涛干过不少「雷人」的事。 比如在高速应急车道上测加速、在车里直播包饺子、在发布会上直言「BBA 车主很悲惨」等等。 最近的一次各位应该也有印象:在上个月的智己 L6 预售发布会里,不仅在「碰瓷」小米时写错小米的配置,同时刘涛的一番言论还让智己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不小影响: 我们的同学,(忙起来)甚至连自己小孩子的出生都会错过。 我们也有小伙伴连续四次阳,还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 我们有同学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学校。 以至于有网友调侃:少买一台智己,就有一个员工少受罪。就连同为上汽集团旗下的兄弟品牌荣威,都要过来踩一脚。 智己后续的操作更是令人迷惑,在小米汽车已经偃旗息鼓,不再回应之时,智己又在次日下午再度「致歉」,不无继续「蹭流量」之嫌。 虽说「黑红也是红」,但对于汽车这样涉及人身安全的大宗消费品来说,「黑红」不仅不会给智己带来积极影响,智己反而会因企业形象的下滑而失去部分潜在用户。 除了智己与小米的这次风波,智己 L6 所搭载的电池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智己在发布会中表示,智己 L6 搭载「准 900V 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可以实现超过 1000 公里的超长续航里程,但随后大家发现,这并非真正的固态电池。 众所周知,目前电动汽车常用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是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过冲、挤压或短路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热失控从而导致起火。 而固态电池使用了固态电解质来取代之前的液态电解质,由此解决了因外力挤压、刺穿、短路所导致的电池起火问题。此外,因其能量密度要远高于液态电池,车辆的续航里程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可由于固态电池尚有许多技术难题仍未攻克,因此一直没有正式上车,此前只有蔚来在直播测试了他们的 150kW 半固态电池。 「非常难量产,产量比较低,良率也很有挑战。」这是蔚来 CEO 李斌对于半固态电池的评价。 就在大家以为背靠上汽集团的智己实现了新突破时,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根据刘涛和清陶能源总经理李铮对 L6 所搭载的固态电池的描述,L6 的电池采用三元高镍正极以及碳硅负极,电解质中液体含量为 5%-10%,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添加了聚合物形成复合电解质(IPC),工艺上采用纳米固态电解质涂覆以及固态电解质层成型。 而清陶能源的产品规划显示,这只是他们的第一代产品,要实现真正的全固态,还得等到第三代。 这意味这,智己 L6 所搭载的「固态电池」,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 另外要注意的是,只有上市权益价 32.59 万元的智己 L6 Max 光年版才配备这款半固态电池,该车型比搭载双电机的 L6 Max 超强性能版要贵了 4 万元—— 成本和产能,依旧是半固态电池绕不过的坎,通过高昂售价来规避成本和产能问题的同时,将「固态电池」这一标签与智己 L6 进行绑定。 刘涛这波在大气层。 在今晚的发布会之前,不少人都担心,刘涛今晚会不会又讲出什么令人匪夷所思的话,再「冲」一次微博热搜。 好消息是,智己这次终于有所克制,刘涛不再是发布会的主讲人,本场发布会也没有提到小米汽车,只是在讲转弯半径时,找了宝马这样的「软柿子」轻轻捏一下。 感谢小米,和现在的李想一样,刘涛也学会了「管住嘴」。
官方试探?苹果小折叠屏新机谍照曝光,外屏超大
【CNMO科技消息】近期,网络上再次流传出一张疑似苹果即将推出的折叠屏手机的谍照,引起网友关注。有知名数码博主分析,近期关于苹果折叠屏手机的信息不断,这张谍照极有可能是苹果官方有意为之,意在试探市场反应与公众期待值。不论如何,观察目前市场上即将面世的折叠屏手机均趋向于追求极致的全面屏体验,力求扩大外屏占比,无论是苹果还是其他品牌如荣耀近期频繁曝光的折叠屏新机信息,都是如此。 苹果小折叠屏新机谍照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最新公示的文件显示,苹果公司又添新专利。这项专利聚焦于折叠屏手机的创新铰链机制,与市面上普遍采用单一折叠方向的设计截然不同,苹果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屏幕既可向内折又能向外双方向折叠的灵活设计,这不仅拓宽了设备的使用形态,也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现今市场上的主流折叠屏手机大多局限于向内折叠或单一的外折,苹果的双向折叠专利是在探索一种更加多元化的使用可能性。 此外,业内还流传着一个重量级消息,即苹果与三星之间已经低调达成合作协议,三星将为苹果即将推出的折叠设备提供其尖端显示屏技术。这一合作若属实,无疑预示着苹果折叠屏手机的发布已箭在弦上,今年或许就能亮相。
仅售379元,诺基亚新机成为小红书的流量密码?
上周,诺基亚为了纪念3210诞生25周年,推出了全新3210 4G复刻版本。与初代相比,复刻版在造型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配色更多,还加入了4G网络的支持。尽管诺基亚3210 4G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引发了全网抢购潮。 (图源:微博) 诺基亚抖音官方直播间上架3210 4G的首个小时库存就被全部清空,小雷观察了淘宝、京东两个官方渠道的电商平台,前者显示无货,后者显示采购中。 (图源:抖音) 3210 4G的「主战场」其实在小红书,作为一个种草平台,几乎任何产品都能被挖掘出闪光点,就连一款按键手机也不例外。截至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笔记分享了诺基亚3210 4G的体验报告,但好评并不多。在小雷看来,诺基亚3210 4G的爆火,大部分原因还是网友们给予了太高的期待,不少用户认为这是一款复古味十足的「玩具」,也有部分网友先入为主地认为3210 4G会成为平价版CCD相机。 无论如何,诺基亚的确靠一台3210复刻版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复古是真复古,没用是真没用 诺基亚3210 4G出圈的第一个原因是「复古」,作为一款25年前爆款机型的复刻版,即便是迎合时代地多做了些鲜明的配色,也难掩其千禧年代的老旧气息。恰逢近些年来Y2K(Year 2000 Kilo,千禧年代风格)潮流兴起,一切与复古相关的产品、服饰、音乐,都成为时尚风向标。 (图源:Nokia) 但3210 4G注定是一个复古造型的小玩具,一方面,它的确不是智能手机,没法自由地安装第三方应用,即便是作为备用机也很难覆盖到当代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它是一款按键手机,这意味着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还需要重新适应操作逻辑,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至于它的售价,虽然3210 4G只售379元人民币,但对于一款可有可无的小玩具而言,价格还是略贵了些。 真正推动诺基亚3210 4G卖到断货的,其实是「平替CCD相机」的宣传口号。在小红书上随手点开与这款手机相关的笔记,你会发现大多数用户都在讨论它的拍照水平。诺基亚3210 4G配备了一颗200万像素的单摄镜头,配有LED闪光灯,是的,在这个亿级像素遍地开花、超大底传感器四处横行的年代里,竟有一款手机因配备了足够低像素的传感器而受追捧。 (图源:小红书) 诺基亚3210 4G能不能成为平价版CCD相机呢?当然不能。 CCD是一种传感器类型,在CMOS出现之前,一直是相机的主流传感器,而由于这种传感器的物理限制,往往不会配备太高像素,这才有了所谓「复古」的感觉。尽管CCD卡片机、CCD单反通常不会有太高像素,但普遍也来到了千万级左右,再加上相机传感器面积一般比移动设备上的要大,成像的质量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图源:小红书) 因此,诺基亚3210 4G那颗仅200万像素的主镜头想要实现平替CCD的效果,难度不小。更值得一提的是,「CCD相机」的精髓在于闪光灯,诺基亚3210 4G随配备的LED闪光灯显然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这就不难理解,诺基亚3210 4G虽然大热卖,但大多数用户收到货之后都表示了十分失望,这其实也是大家对这台按键手机的期望过高,又或者说给予了与产品定位不匹配的希望。假如回到这款手机原本的定位——可更换电池、支持蓝牙5.0和FM收音机、支持付款码出示、还有4G网络的「老人机」,是不是瞬间觉得性价比还不错? 复刻,可能是一盘好生意 HMD在接手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也曾声势浩大地推出过几代旗舰机型,例如Nokia 9 PureView,这是一款搭载了骁龙8系旗舰芯片和五摄系统的旗舰机。但从无论是口碑还是销量,诺基亚的表现都十分一般。 但在非智能机市场里诺基亚的势头就非常猛,数据显示,HMD Global(Nokia)至2020年中期已经占据全球超90%的非智能机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度、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及地区。这样的表现,让诺基亚找回了自己的主场,开始更猛烈地向非智能手机市场发起进攻。 诺基亚在非智能手机市场的打法主要是「复刻」,即找回之前的热销机型,更新部分硬件和新的网络支持,让这些机型有更新的吸引力,例如近期热卖的诺基亚3210 4G,就是诺基亚3210的复刻版本。此外,诺基亚复刻的1100 4G,也在2023年实现了2.5亿的总销量,进入手机历史销量榜前十。 (图源:京东) 当然,诺基亚的「复刻」也在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优化,例如移动支付的加入,让用户至少能够在当下电子钱包盛行的时代里满足支付需求;又或是升级到USB-C接口,不至于出行时连借充电宝的权利都没有。基于此,「复刻」虽然是一盘好生意,但似乎也不适合所有手机厂商。 举个例子,当前手机市场里呼声最高的就是小米手机6的复刻版本,不少用户对这款手机的造型、手感和使用体验相当满意,假如能够升级一些性能和网络,或许会引发新一轮的抢购热潮。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小米手机6这类机型即便是配上最新的处理器和5.5G网络,受众范围还是相对较窄。 (图源:Nokia) 另外,对于诺基亚而言,「复刻」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并非主动选择。 诺基亚3210,到底适合谁? 复刻经典机型让诺基亚迎来了泼天的富贵,但或许诺基亚自身也没有作好爆红的准备,第一批库存在开售的几个小时内已经全部清空。据诺基亚官方微博透露,3210 4G的下一轮抢购要等5月31日,你没有听错,诺基亚终于也到了「抢购」的份上了。 但诺基亚3210 4G真的值得抢购吗? 首先,假如你想要把诺基亚3210 4G当成「CCD平替」,那么可以暂时收起抢购的念头了,按已购用户分享的经验来看,它基本无法达到那种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并不支持微信登录,这意味着你需要通过蓝牙或数据线的方式导出照片,过程还是相当痛苦的。 (图源:Nokia) 其次,诺基亚3210 4G并没有非常重磅的特色功能,如果你并非对这个型号情有独钟,那么诺基亚在售的220 4G、8800 4G都是不错的选择,实在没必要按时按点去抢购3210 4G。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诺基亚3210 4G作为一款玩具或紧急备用机的确是够用的,但只要你有更高一些的要求,比如需要微信交流、拍照等,那么它都不太适合成为你的选择。 无论如何,诺基亚3210 4G本质上是一款耐用、续航好、便携的按键手机,不少用户至今仍有频繁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的需求,而像这样一台手机也的确非常适合他们使用。至于想要把它当成「CCD平替」的消费者,那小雷在这里还是要劝诫一句:别对它抱有期待。
谷歌Pixel 9系列真机照曝光 外观大改 搭载Tensor G4
【CNMO科技消息】5月14日,CNMO从外媒了解到,谷歌即将推出的Pixel 9系列在最新泄露的现场手持图片中悉数亮相。上个月已有Pixel 9 Pro的现场图片流出,而现在同一可靠来源再次带来最新消息,不仅详细展示了Pixel 9 Pro的特点,还揭开了Pixel 9和Pixel 9 Pro XL这两款新机的神秘面纱。 值得注意的是,Pixel 9 Pro XL这一命名尚未得到谷歌的官方确认。但根据目前的消息,谷歌计划在今年推出三款高端直板手机,我们暂时将其称为Pixel 9、Pixel 9 Pro以及Pixel 9 Pro XL。其中,Pixel 9作为Pixel 8的升级版本,Pixel 9 Pro XL则继承了Pixel 8 Pro的精髓,而Pixel 9 Pro则是一款在性能上接近XL,但尺寸更接近于Pixel 9的机型。 从泄露的现场图片来看,谷歌Pixel 9系列在设计上摒弃了前代产品的边缘“护目镜”式摄像头模组设计,采用了全新的全平面框架设计。 此外,谷歌Pixel 9原型机配备了12GB RAM,而Pixel 9 Pro和Pixel 9 Pro XL均搭载了16GB RAM。三款手机均提供128GB存储空间,但这些数据在量产阶段可能会有所调整。预计屏幕尺寸将保持不变,Pixel 9为6.24英寸,Pixel 9 Pro为6.34英寸,Pixel 9 XL则达到6.73英寸。 尺寸上,Pixel 9和Pixel 9 Pro相同,但屏幕差异源于Pixel 9拥有较大的边框。Pixel 9 Pro和Pro XL均配备三颗50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而Pixel 9则仅搭载主摄像头和超广角镜头。Pixel 9 Pro和Pro XL还额外配备了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5倍光学变焦。 三款手机均搭载谷歌自家研发的Tensor G4 SoC处理器,而Pixel 9 Pro和Pro XL还支持超宽带(UWB)技术,但标准版Pixel 9并不支持。
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折叠屏手机或迎来更多形态
日前,美国商标和专利局(USPTO)公示的专利清单显示,苹果公司获得了一项关于折叠屏手机的新专利,其亮点在于采用了独特的铰链设计,可实现屏幕的内、外双向翻折。但在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前,这一专利或仅仅是苹果对于折叠屏设备的一种探索。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也曾有双向折叠的工程机出现,但这种方案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外翻折方案的代价大于收益。 从专利示意图来看,这一设计采用了机器复杂的机械结构,齿轮、连杆数量极多,因此过于精密,也被外界认为颇有几分“为了炫技而炫技”的味道。但对于手机这样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而言,这样的方案显然存在不小的弊端,甚至可能还有害。因为其过于复杂的结构不仅装配难度大、良率相对更低,在日常使用中的可靠性也有待商榷,同时更是意味着成本往往不菲。 此外这种设计还有诸多关键的挑战有待解决,例如示意图中展示的仅仅只是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的特性就决定了其本身会就有不小的厚度,这对于手机、平板这样设备而言显然极为不利。而能够实现双向折叠,也就意味着其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影像模组对于屏幕翻折的影响。此外如何确保屏幕在外折形态下的耐用性,显然也是一大关键点。 相关业内人士所称的该方案“没意义”,且外折方案代价大于收益,实际上就直指了问题的本源。由于折叠屏方案是多种核心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再加上部分核心技术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因此苹果的这一专利大概率也仅仅只是一种对于折叠屏手机形态的探索。 自从2019年量产折叠屏手机正式上市以来,就凭借独特的产品形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在目前市场的这类产品中,横向内折与竖向内折两种方案已经成为主流,但同时也仍有部分机型采用的是横向外折方案。其中除了本就体型更为小巧的屏幕竖向翻折小折叠之外,目前部分采用横向翻折方案的机型也正在朝着“轻薄全能”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既要(轻薄)、又要(性能),还要(影像能力)”的需求。 根据IDC此前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约为700.7万台、同比增长114.5%,已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这一数据也充分表明,这类机型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同时Canalys、Counterpoint等调研机构的分析师也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并对这一细分市场持续看好。 在这一市场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下,绝大多数厂商的产品迭代依旧还停留在解决现有方案痛点的层面上,例如折叠屏手机正不断提升耐用性、提供高等级防尘耐水功能,以及通过增强结构设计来提升抗摔性等。同时相关厂商还在不断提升这类机型的产品力,以拉近与直板旗舰机型的差异,以确保用户体验不会产生较大的落差。这一系列举措都有效增强了折叠屏手机的市场竞争力,但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还是略显被动,后续或很难承载推动市场继续高速增长。 折叠屏手机的核心优势不仅在于其目前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外形,还在于其形态更多样化的柔性屏幕,并且这一特性也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可能性。现阶段手机厂商在优化原有方案的同时、被局限在“折叠”中,其中也有受相关核心技术限制的因素,因此导致部分方案始终处于难产的状态,但随着电池、屏幕封装等技术的快速进步,过往的部分阻碍可能会逐步消失。 以同样是采用柔性屏的卷轴屏手机为例,其出现的时间其实几乎与折叠屏手机的量产重合,三星、OPPO、LG等厂商也都曾推出过这一方案的原型机,部分厂商甚至还研发了多代(例如OPPO就至少研发了两代卷轴屏原型机)。而这一方案始终未能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受制于机身内部空间、无法安置更大容量的电池,导致其续航表现难以令人满意。 随着如今电池相关技术、特别是电池硅碳负极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还拥有充放电循环转化效率更高、寿命更长,以及稳定等方面的大幅改善。更为重要的是,部分新型电池还支持单电芯大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要求。或也正因如此,相关厂商不久在MWC24上就展示了多种形态的“折叠屏”机型,其中传音的Tecno Phantom Ultimate卷轴屏原型机更是极为接近量产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形态的机型虽然有着看似美好的前景,但所需面对的挑战同样也不小。例如在应用适配方面,就可能为其市场拓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便是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如今的大折叠依旧还面临着应用适配这一“老大难”问题。 而全新的产品形态,也就意味着软件适配工作可能需要从头开始,甚至在没有任何可参考方案的情况下,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由于形态的改变,在交互逻辑上可能也会与现款产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并进一步增加了适配难度。 尽管折叠屏手机目前仍面临着技术、成本等方面的挑战,但作为未来智能手机极有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一细分市场所蕴含的潜力和机遇显然不可忽视。在经过了直板机型长期在外观方面高度同质化的阶段之后,未来随着电池、屏幕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借助柔性屏的特性,后续手机厂商也极有可能会带来更多形态的产品,并带来更为丰富的使用体验选择。
消息称小米15系列手机难守原价位,依然有大杯钛金属卫星通信版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博主 @数码闲聊站 今日发帖称,用户“期待的”迭代新旗舰型号录入完毕,拥有“中杯 + 大杯 + 大杯钛金属版”,其中“大杯钛金属版”支持卫星通信。预计该系列型号手机为小米 15 系列手机。 此外,他还表示,这一代手机综合配置较为完善,但上游物料芯片和内存都是涨价状态,“原价位段难守”。暗示小米 15 系列手机存在涨价的可能。 IT之家附小米 15 系列手机爆料信息如下: 小米 15 Pro 该机型的工程机配备左上角方形 Deco,闪光灯挪到 Deco 外面,相机模组采用圆套方设计,传感器不是 JN1 。目前大致影像配置为: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 5000 万像素超广角 5000 万像素潜望长焦 小米 15 Pro 手机还将配备 2K 新基材全等深微曲屏,屏幕尺寸变化不大。此外,该机配备 5000 万像素大底三摄方案中,有一版是带长焦微距的潜望长焦,全域超大光圈方案。 ▲ IT之家图赏:小米 14 Pro 小米 15 标准版 该机型早期样机配备 1.5K 新基材极窄直屏,机身尺寸为 6.3-6.4 英寸,后置左上角方形 Deco 三摄,配备 5000 万像素大底以及全系超大光圈,目前还在测超声波指纹。 ▲ IT之家图赏:小米 14 从目前公布的消息看,小米 15 / Pro 的外观预计会延续上代的设计风格,不出意外会搭载骁龙 8 Gen 4 处理器,该处理器将在今年 10 月与大家见面。 小米此前在 14 系列 Pro / Ultra 机型首次推出钛金属版本,搭载骁龙 8Gen3 处理器,支持双向卫星通信功能(实时语音、双向短信)。
智己L6新车权益后售价不到20万 刘涛:我们将会借助技术降本
“单纯与友商PK流量未必是我们的强项或者最强项,我们的最强项还应聚焦在底层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融合之上。未来,我们要把技术强项和用户场景作为营销的重点。单纯去博流量不是我们的特色,也不是我们所擅长的。”5月13日晚,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一个多月前的智己L6技术发布会上,智己汽车因为对标小米SU7时将小米SU7的电驱系统参数标错,卷入了营销风波之中。 “上次发布会,我们在数据标注上有些错误,知错就改是必须的。但从这场事件当中,我们意识到流量是非常重要的,智己汽车作为一个新品牌,在流量的运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的地方。”刘涛表示,此事之后,智己汽车团队进行了复盘和反思,后续营销也将会更加聚焦在技术之上。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复盘,在5月13日智己L6的发布会上,智己汽车将主要内容都聚焦在技术层面,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系统、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NVIDIA DRIVE Orin X芯片和ISC智慧灯语系统等产品技术。 据了解,搭载这些技术的智己L6共推出5个版本车型,官方指导价21.99万~34.59万元。基于现金权益礼,智己L6的售价则为19.99万~32.59万元。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这是智己汽车的第四款车型。此前,智己汽车推出了智己L7、智己LS7、智己 LS6。早期,智己L7瞄准的是30万元以上的高端电动市场,但在车市内卷大背景下,智己汽车的定价策略早已有所调整。之后,智己LS7下探至30万元以下,智己 LS6则下探至22万元左右。此次,智己L6的价格则下探到了20万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己LS7、智己LS6刚上市之时都曾凭借“新车效应”拉升了智己汽车的销量,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太久。比如,智己LS6去年第四季度上市,曾在去年12月帮助智己汽车月销量实现破万。但是进入今年,智己汽车销量就开始回落,4月其销量为3千辆。此次,智己L6上市,如何延长产品的销量周期,这是智己汽车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延长销量周期、保持销量上升,不仅要卷技术,还要在产品体验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也要做好品牌的提升。只要做好这些,做到产品长红只是时间问题。智己L6上市有很多‘黑科技王炸’,对于销量,我们有信心。”刘涛表示,“虽然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销量预期,但智己L6的销量一定会进入行业前列。”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智己L6定价背后,智己汽车还需要面对利润问题 。当前电动车企多处在“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中,在车型价格不断下探的背景下,智己汽车也需要平衡短期销量增长与长期盈利的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刘涛表示,智己汽车将会借助技术降本。以激光雷达为例,刘涛称其价格已经比智己汽车刚刚创业之时下降了90%。此外,智己汽车另外一个控本优势是可以借助上汽集团在供应链、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盈利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在同样的规模下,有上汽集团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加持,智己L6的盈利能力肯定是强的。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当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销量和规模时,成本会有明显的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和空间很大。随着品牌知名度的上升、销量的提升,我们一定能达到盈利。”刘涛说。
消息称因EQE和EQS销量不佳,奔驰暂停研发大型豪华电动汽车平台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据德国媒体 Handelsblatt 报道,梅赛德斯-奔驰大幅减少了电动汽车平台的研发投入,决定放弃其此前计划中的全新 MB.EA 大型(MB.EA Large)架构。 该平台原计划于 2028 年推出,旨在成为现有 EQE、EQS 轿车和 SUV 车型的下一代基础架构。报道援引四位内部人士的消息称,由于现有 EQE 和 EQS 车型销量不佳,梅赛德斯-奔驰做出了这一决定。截至IT之家发稿,梅赛德斯-奔驰尚未就此置评。 停止该项目及其生产设施改造成本的投资预计将为梅赛德斯-奔驰节省 40-60 亿欧元。 梅赛德斯-奔驰最初计划开发两个版本的 MB.EA 平台,其中 MB.EA 中型平台(MB.EA Medium)用于即将推出的 EQC 轿车和 SUV,而 MB.EA 大型平台(MB.EA Large)则用于更大尺寸的豪华车型。 随着后者项目的取消,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升级现有 EQE 和 EQS 车型所使用的 EVA2 平台,并将采用 800V 充电架构取代目前使用的 400V 系统。其他升级内容还包括新型电池单元技术和更高效的电动机,以增加续航里程。 据悉,除了保留中型 MB.EA 平台外,梅赛德斯-奔驰还将坚定推进 MMA(紧凑型电动车)、MB.AMG(跑车)和 MB.VAN(商用车)平台的研发。 MMA 平台将同时支持电动和燃油动力系统,并将用于第三代 CLA、CLA Shooting Brake、第三代 GLA 和第二代 GLB 车型。据悉,该平台的电动传动系统架构将与 MB.EA 中型平台共享。 MB.AMG 平台将于 2025 年作为纯电动架构推出,并将用于 AMG GT 四门轿跑车的继任车型以及另一款密切相关的 AMG SUV 车型。 MB.VAN 平台将于 2026 年推出,首先将用于打造现款奔驰 EQV 的换代车型,随后将应用于其他商用车领域。 报道称,取消 MB.EA 大型平台项目是梅赛德斯-奔驰未来发展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此前,该公司将目标设定为在 2025 年实现 50% 的电动汽车(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销售占比,但现在已将这一目标已经推迟到了 2030 年,同时放弃了此前提出的“在条件允许的市场仅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 预计随着 MB.EA 大型平台项目的暂停,梅赛德斯-奔驰将基于升级版的 MRA 平台推出第七代 S 级轿车、第四代 GLE SUV、第三代 GLE Coupe 和第三代 GLS 的继任车型,这些车型均为燃油车型,并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这些燃油车型将与基于升级版 EVA2 平台打造的纯电动版本车型共同销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