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圆满成功!星舰第四次试飞,马斯克这次真的成了
小别 3 个月,星舰的第四飞来了! 当地时间 6 月 6 日早晨,天朗气清,墨西哥湾海岸,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场,再次人声鼎沸。 发射前一切正常,倒计时没有中断地数秒到零,但接下来出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助推器 33 个猛禽发动机,其中一台没能正常点火。 ▲ 注意左下角的指示灯 不过,航天器仍然在笔直火焰中隆隆奔向天空,在雾霭和阳光间如一支巨型的穿云箭,留下见之难忘的瑰丽痕迹。 升空后大约 2 分 50 秒,一二级成功实现热分离。 星舰起飞百看不厌,但这已经属于常规操作,类似的场景我们在第三飞里见过,有惊无险的开头过去,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这一次,星舰试飞终于经历了完整的飞行过程,实现了圆满成功。 史诗般的成就!有惊无险地实现 3 个目标 星舰系统主要分为两级:第一级,底部的超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第二级,顶部的星舰航天器(Starship)。 第四飞的重点,是第三飞没有完成的事情——测试航天器和助推器的返航和回收能力。 或者可以概括为:不要烧毁,不要烧毁,不要烧毁。 ▲ 星舰第四飞时间表,基于官网信息,GPT-4o 翻译 第四飞比较关键的时刻有 3 个:7 分钟左右,助推器在海上软着陆;47 分钟左右,航天器克服高温再入大气层;1 小时 05 分左右,航天器最终调整姿态溅落海面。 助推器的软着陆,星舰起飞没多久就能见证。 3 分钟左右,助推器启动返航点火。为了增加成功率,4 分钟左右,助推器在返航时抛弃了热分离环,减少在飞行最后阶段的质量。 此前的三次试飞中,助推器都以爆炸结尾,没能善终,但这一次是例外,7 分 30 秒左右,助推器终于首次降落在了海面,直播现场人群都沸腾了。 助推器成功着陆了海面,也就意味着离发射场回收更进一步。用昵称为「筷子」的机械臂捕获助推器的科幻场景,可能真的变成现实。 ▲ 模拟视频,发射台使用特殊机械臂「筷子」捕获助推器 接下来的看点,是航天器受控再入大气层,沿用之前的飞行轨迹,计划溅落在印度洋。 最理想的情况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成功承受住上千摄氏度的极端高温,最终在受控的位置执行海面着陆,但也可能像第三飞时那样,在这个阶段失联和损毁。 我们看到的过程有些跌跌撞撞,好像某段代码虽然有 bug,但最终能运行。 航天器经历了漫长滑行,缓慢地️减速,一路「火花带闪电」,隔热瓦看起来摇摇欲坠,也让人担心是不是就在解体的边缘。 不过,这样难得的「宇航员视角」画面,平时确实也难得一见。 中途还中断了几次直播,就算恢复了也糊成一片,靠星链提供信号。但有惊无险是这次试飞的主旋律。 连主持人都在开玩笑说,让我们看看航天器最终还能剩下多少。但从结果来看,航天器的姿态还是改成了垂直,并成功溅落海面。 现场欢呼声一片,涌起了开香槟的氛围。SpaceX 也立刻发文确认:第四次试飞圆满完成。 马斯克也祝贺了 SpaceX 团队:「尽管损失了许多瓷砖并损坏了襟翼,星舰仍然成功在海洋中软着陆!恭喜 @SpaceX 团队取得史诗般的成就!」 可以说,第四飞又闯过了一次鬼门关。 为什么再入大气层和回收对星舰这么重要? 如果说第三飞完成了进入轨道的目标,第四飞更加接近星舰的终极目标——让火箭可完全重复使用,从而用来降低成本,实现航天飞行商业化。 马斯克认为,这是实现火星移民和其他太空探索所需的关键技术突破。如果火箭完全可重复使用,那么每次发射的成本主要就在于燃料。 只有第四飞的目标实现了,再入大气层成了,受控海面溅落稳了,才能谈软着陆回收,乃至火箭的完全可回收和复用。 圆满的第四飞,站在前三飞的肩膀上 再来快速回顾一下星舰前三次试飞—— 炸了!马斯克的星舰首飞失败 马斯克的星舰又炸了,但有两个好消息 马斯克的星舰第三次试飞,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 将几次试飞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走到第四飞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每一次都有进步,每一次都飞得更高更远。 2023 年 4 月的首飞,多台发动机不正常,一二级未成功分离,升空 4 分钟就变成了火球。 2023 年 11 月的第二飞,发动机全部正常点火,升空 2 分 40 秒左右,一二级首次尝试热分离便成功,但随后一级爆炸,二级继续飞行一段时间后自毁。 ▲ 三次试飞的对比图 前两次直播草草结束,2024 年 3 月的第三飞直播,延续了近一个小时,完成了几个第一。 星舰成功达到了轨道速度; 首次让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大气层; 首次在太空中打开和关闭星舰有效载荷门; 首次进行推进剂转移演示,为未来一艘星舰给另一艘加注推进剂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然而,第三飞的回收和再入大气层并不成功。 助推器应当溅落在墨西哥湾,但在尝试返航着陆时发生「快速非计划解体」,在大约 462 米的高度结束飞行。 航天器也在返回地球大气层时信号中断并失去踪迹,可能燃烧或者解体。 ▲ 第三飞航天器返回地球大气层的场景 SpaceX 事后分析,失败原因包括助推器发动机过滤器堵塞、航天器滑行阶段姿态控制出了问题…… 尽管如此,第三飞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总体可以打个 80 分。 ▲ 星舰第四飞的助推器和航天器详解图. 图片来自:X@BingoBoca. 为了第四飞,SpaceX 吸取了第三飞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多次软硬件升级和操作变更,包括完善航天器的隔热罩和侧滚控制,以及在助推返航后放弃助推器的热分离环。 但也只有真正起效了,就像我们在直播中看到的那样,SpaceX 才能确信,这些改进是有用的。也是因为这样,星舰的每次试飞都有看点。 从实操里快速得到经验和教训,然后每一次都做得更好,这是 SpaceX 开发星舰的方式。技术不会沉默着进步,一点一滴都是火光和轰鸣的修行。 让地球生命前往多行星,星舰的目标依然很艰巨 星舰的第四飞是圆满了,但对于 SpaceX 来说,这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小目标,一个更接近蓝图的测试发射。 星舰是人类史上体积最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是第一个被设计为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火箭。 最终,星舰应当搭载人类进行长时间的星际飞行,实现火星梦、行星梦、恒星梦,飞出个未来。 然而直到目前,SpaceX 还在努力证明,没有载人的情况下,星舰可以在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实现可靠的飞行和回收。 6 月 1 日,日本亿万富豪前泽友作宣布取消和 SpaceX 合作的「dearMoon Project」载人环月之旅,又侧面反映了星舰开发的漫长、艰难和不确定性。 未来,星舰的任务还有卫星部署、星际运输、低地球轨道以外的在轨加注,才能将人类送到月球和火星以及更远的地方,NASA 的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也包括其中。 ▲ 多代星舰 而且,目前参与试飞的都是星舰 1.0,之前马斯克在直播里剧透,高度更高、推力更猛的星舰 2.0 将要来了,甚至星舰 3.0 也在计划中。星舰的第二座发射台也已经开建。 ▲ SpaceX 的目标是开发让生命在多行星上生存所需的技术 地球轨道只是阶段性任务,星舰的终点应该是星辰大海。 马斯克曾说,如果以文字论文明短长,5500 年前诞生了原始的楔形文字,相较地球存在的 45 亿年,和宇宙存在的 138 亿年,人类文明不过一眨眼,像黑暗里微弱的蜡烛。 正因此,我们应当在人类文明尚且强大的时候,保护地球上稀薄的生命意识,将它扩展到火星,然后扩展到太阳系和其他星系,发展出一个多行星文明,甚至多恒星文明,在星际间自如穿梭。 这让人想起俄罗斯火箭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直播的最后,主持人都激动得无话可说,连连感叹「What A Day」,多么美好的一天。 人类热切地在群星之间探索,多半徒劳无功,但偶尔也能成功。虽遇险,终能不陷不困。只要有耐心,前途光明亨通。 尽管我们时常忧心忡忡,但头顶星空,仍有一些美好和残酷的冒险能够激励我们,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现在,我们可以为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而自豪。
比亚迪智能驾驶团队,月薪10亿?
继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通过直播方式实测公司的智能化产品后,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也以视频直播方式亲测了全新腾势 N7 的城市领航功能。 6月6日,在深圳市最拥堵的早高峰时段,赵长江亲自上路,直播测试腾势的城市NOA领航功能。 几天前,余承东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行业价格战时称“比亚迪为世界第一的卷王。”对此,比亚迪高管今天也进行了回应。 搭载比亚迪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据悉,5月30日,腾势N7刚刚迎来最新的OTA升级,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及高效电能等多个领域,新增了城市领航、云辇预瞄系统、全场景SR渲染、超低温启动以及末端快充等功能。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比亚迪处了解到,这是比亚迪城市领航功能首次实现上车,腾势N7搭载的是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在直播中,赵长江透露道,比亚迪负责智能驾驶领域的团队成员总计超过4000人,仅相关的软件工程师就多达3000人。 “我们一个月给自动驾驶团队发的薪水就达到十亿。”赵长江表示,这些都是中国顶级的工程师,我们要做到智驾的第一梯队。比亚迪全集团拥有如此之多的车型,要从底盘架构开始做智能化,需要非常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撑。 截图自微博视频号 在今年1月初举办的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透露,未来比亚迪的高阶智驾系统将在20万元以上车型上提供选装服务,而30万元以上车型将全面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并将在智能化领域投资1000亿元以进一步巩固其技术领先地位。 竞争激烈 如今伴随着腾势N7的推出,比亚迪的城市NOA也实现了正式落地。实际上,从去年以来,整车企业就已围绕着城市高阶智能驾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小鹏、理想、蔚来、华为、长城汽车、智己汽车等均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技术。这种趋势在2024年显得极为突出,不少业内人士将2024年称之为城市NOA的元年。 对于华为、小鹏汽车等在智驾领域的表现,赵长江表示:“中国品牌的智驾都做得不错,可能友商有一些是相对激进一些,我们是基于安全、舒适、智能的三个维度去做整车的智能,不管是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还是智能底盘,在整车智电融合方案里面,现阶段领先一步。比亚迪集团今年有几百万辆新车上路,明年也有几百万辆,这个数据是遥遥领先于友商,在后续迭代和能力提升方面是高于友商的。”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不是首次有车企高管通过直播实测的形式展现自家的NOA功能了。此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均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花式营销。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车企高管走向台前直播,是积极主动营销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反映了车市的竞争激烈,内卷加剧。 对于车企高管,特别是“一号位”董事长下场直播,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回应称,当前,流量已经成为生产力、生产要素。而且企业领导自身就带有流量。当自己走到前台时,就是公司从TO B进入到TO C的过程。 比亚迪高管回应“卷王”之说 几天前,余承东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行业价格战时提及了比亚迪,称“比亚迪为世界第一的卷王,而华为不擅长卷价格,善于卷价值”。 6月6日,一则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BOSS直测”上的直播片段曝光。直播中,李云飞对华为余承东此前有关“价格战”的言论进行了回应。 截图自抖音 李云飞表示,他已经关注到了余承东近期“比亚迪是卷价格,华为是卷价值”的言论。他认为,只要拥有好技术、通过好产品和好价格,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受益方。 “消费者肯定是欢迎的。技术好、产品好,价格又好,消费者是受益的,这才叫好价值。客观地讲,华为汽车过去一两年也降了几次价,幅度还很大,这也是卷价格。”李云飞说道。 李云飞还表示,现阶段,比亚迪旗下的腾势、方程豹、仰望等品牌,也为用户提供了30万元至100万元的好产品。 李云飞还建议以后发布会等,余承东少做对比。“我们和华为是战略合作伙伴,两个企业有很多合作。对于华为和余总,我本人也十分尊敬。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发布会还是论坛,余总少一些对比,我觉得也会有更多人喜欢,也会给华为的品牌加分。”李云飞说。
马斯克会起诉特斯拉?董事长:这种情况有可能
图注:特斯拉董事长德霍姆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特斯拉公司董事长罗宾·德霍姆(Robyn Denholm)周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特斯拉股东在下周的股东大会上投票反对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薪酬方案,那么马斯克有可能起诉特斯拉。 特斯拉将于6月13日举行股东大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投票表决马斯克的550亿美元薪酬方案。特斯拉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了马斯克这项薪酬方案,但是在今年早些时候被特拉华州法官判定无效,原因是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密切,对董事会施加了不当影响。 德霍姆在周四接受了CNBC节目《财经论谈》(Squawk Box)的采访,谈到了马斯克薪酬方案被拒后的多种可能。她表示,特斯拉董事会曾考虑过制定新的薪酬方案等选择,但是这最终可能会让股东付出更多代价。 德霍姆辩称,与2018年薪酬方案相关的部分薪酬(当时价值约23亿美元的股权激励费用)已经支付,股东们否决马斯克的薪酬计划不会改变这一点。但是,如果股东们推翻2018年的薪酬方案,那么特斯拉就要制定一项新的方案,其中包括同样的股票授予,那么这部分股权激励费用在今天的价值将达到大约250亿美元。 马斯克起诉特斯拉? 当被问及如果股东拒绝批准薪酬方案,马斯克最终是否会起诉特斯拉时,德霍姆表示“有可能”,但她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美国法律体系的好处在于,任何人都可以起诉任何人。”德霍姆称。但是,她目前表示,马斯克还没有向董事会提出这个问题。 德霍姆表示,尽管可能有其他选择,但是这些选择将导致成本增加或者打击马斯克的积极性。她指出,过去六年里,马斯克非常努力地工作,带领公司实现了“变革性增长”。虽然股东和客户都从中受益,但马斯克本人并没有得到补偿。 “批准这个薪酬方案是最佳选择,”德霍姆表示,“显然,如果他无法获得通过,就会出现其他替代选择,但是从股东角度来说,这些替代选择都不如批准该方案。” 不过,即便特斯拉股东在6月13日批准了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这个方案也无法保证能够存活下来,因为特拉华州法院已经裁定该法案无效。 德霍姆表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它将对股东“不利”,这也是他们如此努力争取批准该方案的另一个原因。“这是可能的,”她表示,“但坦率地说,如果你袖手旁观,从股东政策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从特拉华州的法律角度来看,从美国公司的角度来看,从法律体系来看,股东投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最近几周,支持和反对批准马斯克薪酬方案的人一直在加大造势力度。几家投资公司敦促股东投票反对,最近表示呼吁反对的是加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的CEO。与此同时,特斯拉董事会和罗恩·巴伦(Ron Baron)等知名股东一直在积极争取股东批准这一薪酬方案。他们认为,让马斯克继续专注于特斯拉是公平的,也是必要的。 马斯克没有薪水,他的薪酬取决于公司在2018年制定的具体业绩指标,其中包括一项为期10年的12批股票期权,这些期权将在特斯拉达到特定里程碑时授予。一旦公司达到每个目标,马斯克就会获得相当于当时流通股1%的股票。特斯拉表示,截至2023年,马斯克达到了所有12个目标。(作者/箫雨)
比亚迪回应余承东:不只是卷价格
近日,微博认证为“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的李云飞在一场直播中,被问及如何看待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提到的“比亚迪卷价格,华为系卷价值”的说法。李云飞表示,现阶段比亚迪是在卷,但更多是卷技术、卷规模、卷产品。 李云飞还表示,华为系过去一两年也降了一两次价,降价幅度还蛮大。同时他建议余承东在平时发布会和论坛上“少一些对比”。 余承东曾称“比亚迪是卷王” 6月1日,在2024(第二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表示,汽车品牌应该去“卷价值”,而不仅仅是“卷价格”。 “其实现在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面全世界‘number1’的卷王应该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善于卷超低价格,我们善于卷价值,卷智能化、豪华感、舒适感和安全。”余承东说。 近日,集合了“华为系”汽车品牌的鸿蒙智行发出了5月战报。据了解,2024年5月,问界M9交付15875辆,成为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第一,创造中国豪华车型销售新纪录。同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量30578辆,正引领中国汽车行业走向高端豪华市场。 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鸿蒙智行展区。安宇飞/摄 余承东表示,行业中有善于卷价格的车企去卷价格,而鸿蒙智行将通过卷价值为产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比亚迪不仅“卷价格” 针对余承东的上述说法,比亚迪有高管在近期进行了回应。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一场直播中表示:“客观一点,我觉得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价格,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受益方,消费者肯定是欢迎的。技术好、产品好、价格又好,这才叫好价值。” 针对华为系“不卷价格卷价值”的说法,李云飞表示:“华为的话我印象中过去一两年也降了两次价,降价的幅度还蛮大。” 据了解,今年1月13日,问界曾宣布对问界M5EV和M7两款车型降价,降价幅度普遍在3万元,M5EV后驱标准版降价后价格为25.98万。对于调价的原因,问界解释为“新年感恩回馈”。 针对“卷价值”的说法,李云飞表示,现阶段比亚迪“五网四品牌”,王朝、海洋还有腾势、仰望、方程豹,像腾势和方程豹售价也都是三五十万或五六十万,仰望则是一百多万。“我们比亚迪通过极致的技术、颠覆性的体验赢得了很多客户对这几个品牌的认可和支持。” 从销量来看,据仰望汽车官方数据,仰望U8交付200天累计销售7083辆,其中在2024年5月销售608辆。截至5月底,方程豹汽车累计销量达21315辆,5月份单月销量达2430辆。在比亚迪中高端产品线中,销量最高的是腾势品牌,5月份单月销量达1.22万辆,同比增长11.1%,截至5月底,腾势汽车累计销量达4.73万辆,领跑30万以上豪华MPV市场。 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方程豹豹5停在斜坡岩石路面上。安宇飞/摄 “我觉得现阶段比亚迪是在卷,但更多是卷技术、卷规模、卷产品。”李云飞说,“我们也欢迎其他品牌把车开到我们的展台上,可以去浮个水,上个大坡,上个小坡,也可以试试把刹车和转向去掉。这个都是同台竞技,台子都搭好了,就等大家来。” 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比亚迪斥资约一个亿拿下了室内2万平米、室外3万平米的展馆,展示了仰望U8的应急浮水功能,以及方程豹豹5在布满岩石的斜坡上平稳停车等能力。 据了解,仰望U8的应急浮水能力采用被动触发模式,当车主开启“涉水模式”并开始涉水后,车辆将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涉水深度、车身姿态、车轮滑移状态等进行监测,若符合浮水条件即自动触发应急浮水,实现车辆在水中进入漂浮状态后的前进、转向等操控。这一功能将保障车主在误入深水的时候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救。 最后谈及华为,李云飞表示,比亚迪和华为都是深圳企业,也是战略合作伙伴,华为很多产品是比亚迪做的,比亚迪也在很多领域购买华为的产品。“对于余总对于华为,我本人也是非常的尊敬。我个人觉得余总如果平时在发布会、论坛上少一些对比,我觉得会有更多人喜欢余总,也会给华为的品牌加分。”李云飞说。
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首批宇航员“进站”
IT之家 6 月 7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 6 月 6 日下午 1 时 34 分(北京时间今日凌晨 1 时 34 分),波音“星际客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通过了证明该飞船适航性的一项关键测试。 报道称,“星际客机”在早些时候几个氦推进器泄漏的情况下仍顺利实现了会合,NASA 和波音公司表示这“应该不会”影响任务完成。 在到达目的地后,两名宇航员 ——58 岁的威尔莫尔和 61 岁的威廉姆斯花了大约两个小时进行了一系列标准程序,如检查气闸是否泄漏、为太空舱和国际空间站之间的通道加压,然后打开舱门。 身穿蓝色宇航服的两人以头朝下的失重状态穿过铺有软垫的通道,陆续进入了空间站,受到空间站内 7 名常驻宇航员的热情拥抱、握手欢迎。这 7 名常驻宇航员中,有 4 人来自美国,3 人来自俄罗斯。 根据计划,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将在空间站上停留约 8 天,再乘坐“返航飞机”离开。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北京时间 6 月 5 日 22 时 51 分,波音“星际客机 (Starliner)”搭乘 ULA Atlas V 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执行其首次载人试飞任务,将两名 NASA 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迄今为止,波音公司已因“星际客机 ”的挫折而损失了 15 亿美元(当前约 108.74 亿元人民币),还有 NASA 近 50 亿美元(当前约 362.46 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资金。
拖着残破襟翼撑到了最后!星舰第四次试飞实现所有主要目标
财联社6月6日讯(编辑 史正丞)北京时间周四晚间,承载着马斯克“火星梦”的星舰展开第四次全系统试飞。在前三次试飞的基础上,“星舰”飞船成功在升入地球轨道后返回地球,“超重”火箭也成功实现可控软溅落。 从结果来看,相较于“超重”火箭全程顺滑的完成既定动作,虽然星舰飞船的襟翼在最后阶段似乎没能承受住大气层高温的炙烤,却没有影响到飞船进行着陆翻转和点火的操作,最终成功在印度洋溅落。 马斯克也发文庆祝称,尽管失去了许多热防护瓦,并且还有一个襟翼受损,星舰依然成功实现了在海洋中的软着陆!恭喜SpaceX团队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成就!! (来源:X) 当然,完成地球轨道的入轨和返回试验后,星舰还将向更多的目标发起冲击:确保星舰飞船、“超重“火箭的可复用性,向月球发起冲击——并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等。 -------全程回顾------- 北京时间20点50分:星舰组合体点火起飞。 北京时间20点51分:火箭达到最大气动压力。 北京时间20点52分:星舰飞船与“超重”火箭成功实施热分离,与此同时“超重”火箭实施翻转机动和回推点火。 北京时间20点54分:热分离环弹射。 北京时间20点57分:“超重”火箭成功在墨西哥湾成功实施溅落,SpaceX员工欢呼庆祝。 北京时间20点58分:星舰飞船发动机成功熄火。 北京时间21时许:星舰飞船正在地球轨道上飞行,这个阶段没有视频信号,仪表显示飞船状态正常。 北京时间21时28分:信号恢复,星舰飞船正在平稳飞行,大约10分钟后重返大气层,这将是本次试飞的最关键一步。 北京时间21点37分:星舰飞船开始重返大气层,可以看到船体因为与大气层的摩擦明显变红。 北京时间21点38分:开始穿越大气层,已经达到理论上温度最高的区域。整个过程中飞船完全靠与大气层的摩擦减速。 北京时间21点43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得以看到来自大气层的直播,要归功于轨道上面飘着的几千个星链卫星。 北京时间21点45分:飞船的热屏障正在承受大气层的“烤验”,目前情况良好。 北京时间21点48分:目前飞船已经达到大气层中最厚的位置,似乎飞船的襟翼开始有点撑不住了。 北京时间21点51分:虽然飞船看上去有点勉强,但视频信号还在继续。 北京时间21点54分:飞船降到亚音速,似乎能从镜头里看到印度洋。 北京时间21点55分:飞船成功实施着陆点火和翻转,成功在印度洋溅落。SpaceX员工疯狂庆祝! 北京时间21点57分:SpaceX发文确认,星舰飞船成功在印度洋溅落。 附:星舰第四次试飞时间/事件表
为英伟达、微软和 OpenAI 的反垄断调查扫清道路
A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JD)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同意划分调查人工智能行业三大参与者的责任。 FTC将主要负责审查微软和OpenAI在人工智能行业的行为。 联邦监管机构已达成一项协议,允许他们对微软、OpenAI 和 Nvidia 在人工智能行业中的主导地位进行反垄断调查,这是对这一强大技术的监管审查如何升级的最强烈迹象。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JD和FTC在过去一周达成了这项协议,预计将在未来几天内完成,但他们无权公开谈论机密讨论。 根据安排,JD将牵头调查最大人工智能制造商英伟达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知情人士称,芯片违反了反垄断法。知情人士说,FTC将在审查OpenAI和微软的行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OpenAI是ChatGPT聊天机器人的制造商,微软向OpenAI投资了130亿美元,并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达成了交易。 该协议标志着JD和FTC将加强审查。人工智能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有可能颠覆工作、信息和人们的生活。这两个机构一直处于拜D遏制最大科技公司权力的最前沿。在 2019 年达成类似交易后,Z府对谷歌、苹果、亚马逊和 Meta 进行了调查,并随后对它们提起诉讼,指控它们违反了反垄断法。 几个月来,英伟达、微软和 OpenAI 在很大程度上逃脱了拜D监管审查的冲击。但随着能够生成类人文本、照片、视频和音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 2022 年底突然出现并引发了行业狂热,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监管机构最近表示,他们希望领先于人工智能的发展。7 月,FTC对 OpenAI 是否通过其数据收集伤害了消费者展开了调查。一月份,FTC还开始广泛调查科技巨头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初创企业,包括微软对 OpenAI 的投资,以及谷歌和亚马逊对另一家年轻人工智能公司 Anthropic 的投资。 尽管如此,A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仍然落后于欧洲。欧盟官员去年同意制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则来管理快速发展的技术,重点关注其最危险的使用方式。上个月在华盛顿,一群参议员发布了人工智能立法建议,呼吁每年支出 320 亿美元来推动A在该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但推迟要求制定具体的新法规。 FTC和JD之间关于人工智能公司的讨论在上周进入了最后阶段,两家机构的高层都参与了讨论,一名了解讨论情况的FTC官员说。 FTC 主席Lina Khan在 2 月份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在人工智能方面,该机构试图在一开始就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是在年复一年之后,当问题根深蒂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更难纠正。” FTC和 JD 发言人拒绝发表评论。微软和 OpenAI 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英伟达的代表拒绝置评。 JD将牵头调查生产人工智能芯片的英伟达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 作为人工智能热潮的最大赢家,英伟达、OpenAI和微软一直备受关注,这也引发了对它们主导地位的质疑。 硅谷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是GPU的主要供应商,GPU是适用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任务的组件。人工智能起飞后,科技公司竞相获得英伟达的GPU,其销量翻了两倍甚至两倍。英伟达的股价在过去一年里飙升了200%以上,该公司的市值在周三首次超过了3万亿美元,超过了苹果。 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行业参与者越来越担心英伟达的主导地位,包括该公司的软件如何限制客户使用其芯片,以及英伟达如何将这些芯片分发给客户。 微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上市科技公司,也已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先供应商。它拥有 OpenAI 49% 的股份,并随着 2022 年 ChatGPT 的发布而进入公众视野。该聊天机器人回答问题、生成图像和构建计算机代码的能力吸引了人们,并迅速使这家初创公司成为科技行业最著名的公司之一。 微软已经将OpenAI的技术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现在,人工智能为其搜索引擎必应(Bing)的用户生成答案,并可以帮助在PowerPoint和Word中构建演示文稿和文档。(《纽约时报》起诉了OpenAI和微软,称它们侵犯了与人工智能系统相关的新闻内容的版权。又有这句话) 微软的人工智能交易受到了密切关注,因为它让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对一项新兴技术产生了影响力。一些业内人士质疑,这些交易的结构是否能让微软避开监管机构的直接审查。 据《Times》报道,微软在OpenAI中持有少数股权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反垄断审查。微软还在3月份达成了一项协议,将雇佣另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员工,并授权其技术。由于这笔交易不是一笔标准的收购,监管机构可能更难进行审查。 上周,JD反垄断部门在斯坦福大学组织了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会议。该机构最高反垄断官员Jonathan Kanter在开幕词中指出,“人工智能的结构和趋势应该让我们停下来。” “人工智能它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这可以给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带来巨大的优势。”
暖心服务护航高考 多地相关部门这样部署→
  2024年全国高考今天(7日)开考,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高考首日,考生们上午将进行语文科目的考试,下午将进行数学科目的考试。今年,全国共设考点7926个,普通考场35.9万个,备用考场2.2万个,监考人员107万。 多地多部门为高考保驾护航   高考期间,山东各地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为高考护航。    今年,山东济南共设立13个考区、37个考点,将有五万多名学子参加这次人生大考。济南城管联合公安、电力、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对在建项目、噪声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所辖32个高考考点的供电线路进行全面体检,做好应急发电车接入。高考期间,济南城管部门还设置了17处移动公厕。   济南市历下区城管局工作人员 戴勇祥:我们配备了专人进行保洁,做到随来随走随保洁的工作状态。车内我们还配备了空调、洗手液、纸巾、湿巾等一系列用品,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   在山东潍坊七中考点,供电部门正在对应急发电车与配电设备接入方案进行沟通和现场调试,进一步完善备用电源等应急供电措施。其辖区内的青州市,则成立高考电力保供专班,对于可能出现的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   此外,威海文登区和临沂市等地交警、消防、供电部门设置“学生专用通道”,最大限度确保道路畅通,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排查道路隐患,为高考助力。   临沂市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 王岩:先后组织对涉及45个高考考点的170余条输电线路、70座变电站、78条配电线路,开展了两轮次的设备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一户一案的应急处置方案已编制完成。 多部门暖心服务护航高考   连日来,江西多地多部门积极行动,推出暖心服务,为高考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为给广大考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生活及考试环境,南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开展2024年中、高考“静音护考”专线接听活动。现场接听、受理、处理市民反映的噪声污染方面的诉求,为考生们按下“静音键”,助力学子取得理想成绩。   南昌市政府办公室热线工作管理科工作人员 李天宝:一旦市民打进电话,我们两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24小时内办理完成。   在南昌新建区,当地城管部门创新举措,在原有地面巡逻的基础上,增加了空中巡逻力量,形成了“空地一体”全方位巡逻体系。无人机空中设备在考点周边进行实时监控,对可能存在的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跳广场舞、小区装修等问题进行快速定位,一旦发现问题,地面执法人员将迅速响应,前往现场进行处置。   据了解,德安县社会组织还开展了爱心公益助考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招募爱心送考司机等志愿者,募集饮用水、防暑药、文具袋等爱心物资,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暖心服务。
vivo S19系列将搭载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6000mAh厚度仅7.19mm
5月27日消息,根据《科创板日报》报道,供应链消息透露,vivo最新推出的S19系列手机将采用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传统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20%,比极限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16%。这一新技术将由宁德时代新能源供应。 传统石墨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372mAh/g,而纯硅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到4200mAh/g,是石墨负极的10倍。然而,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膨胀,硅与锂的反应体积膨胀率高达300%。加碳包裹是解决硅负极膨胀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有了硅碳负极电池的诞生。 根据vivo官方的消息,vivoS19/Pro将于5月30日19:00正式发布,将成为行业首款搭载5000万像素索尼IMX921大底和长焦人像摄像头的手机。这一系列手机将推出多种配色,包括烟雨青、松烟墨、桃花扇、千山翠和剑影灰。 vivo S19系列的详细配置如下: vivo S19 屏幕:6.78英寸1.5KOLED直屏,4500nit峰值亮度 性能:骁龙7Gen3处理器 电池续航:6000mAh电池+80W快充 摄像头:前置5000万像素,后置5000万像素GNJ1/1.56"OIS大底主摄+8MP超广角+柔光环 其他:磐石抗摔结构+塑料中框+红外+NFC+IP64,7.19mm/193g vivo S19 Pro 屏幕:6.78英寸1.5KOLED曲屏,4500nit峰值亮度 性能:天玑9200+处理器 电池续航:5500mAh电池+80W快充 摄像头:前置5000万像素,后置5000万像素IMX921 VCS 1/1.56"OIS大底主摄+8MP超广角+5000万像素IMX816 OIS直立中焦,支持50X数字变焦+变焦柔光环 其他:磐石抗摔结构+塑料中框+红外+NFC+立体声双扬+IP69/IP68/IP64,7.58mm/192g 编辑点评:vivo S19系列首发采用新一代的电池技术吸引大家的关注。更多关于这款引人注目手机的信息,可以关注即将到来的发布会。
拉美智能手机市场Q1出货量增长26% 国产手机受追捧
5月28日,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拉美智能手机市场持续蓬勃发展,出货量达3490万部,同比增长26%。这标志着该市场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 摩托罗拉手机 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中,有四家都是“老朋友”。三星高性价比A系列设备,助力三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出货量达1110万部,增长6%;摩托罗拉继续名列第二,出货量达590万部,微增1%;小米、传音和荣耀继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45%、215%和293%,出货量分别达530万、340万和260万部,稳居前五大厂商之列。 Canalys高级顾问Miguel Perez表示:“宏观经济稳定、渠道库存水平的提高,以及疫情期间所购设备的换机周期,对拉美智能手机市场保持增长势头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这种需求复苏十分普遍,2024年第一季度,前十大厂商中,九家都实现显著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中低价位段市场表现强劲,出货量最多的机型包括三星的低端A系列、小米的红米系列和摩托罗拉的G系列。” Perez进一步阐述道:“拉美地区的几家增长强劲的厂商正拓宽其产品生态系统,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可穿戴腕带设备、TWS和平板电脑等产品不仅旨丰富的产品选择,还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保持品牌差异化。” 2024年第一季度,拉美地区仅有7%的智能手机定价在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800元)或以上,而高达82%的智能手机定价低于400美金(约合人民币2900元)。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秦L DM-i、海豹06 DM-i首发搭载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刘俣辰)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召开。第五代DM技术正式发布,其具有46.06%发动机热效率,2.9L百公里亏电油耗,2100公里综合续航,秦L DM-i、海豹06 DM-i车型首发搭载。 据介绍,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采用12V磷酸铁锂电池,重2.2千克,自放电消耗0.02kWh/月,其充放电效率为94%,高于传统铅酸电池。同时,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可超3000次。 此外,第五代DM热管理架构采用全新第二代电池脉冲自加热,升温速度提升60%;全新第二代电池直冷系统带来45%均温性提升,可节省34%能耗。 据介绍,第五代DM百公里加速7.5秒,NEDC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CLTC电耗10.7kWh /100km。实测显示,秦L亏电油耗实测平均值为2.26L,海豹06则为2.11L。 发布会上,秦L DM-i、海豹06 DM-i车型首发搭载第五代DM技术。比亚迪秦L DM-i提供茶晶灰,水珀青,建窑紫,润玉白四款颜色,CLTC工况纯电续航有80km和120km两种,售价为9.98-13.98万元。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30*1900*1495mm,轴距为2790mm。 内饰方面,秦L DM-i采用一体式中控台设计,王朝网全新一代的多功能方向盘,具有启动、换挡、驾驶模式等核心功能。 海豹06 DM-i提供沁海绿,暖色烟茶,雪域白,亚特兰蒂斯灰四款颜色,采用海洋网家族式前脸设计,两侧配备犀利大灯,侧面曲线为溜背式并配有半隐藏式门把手,尾部采用贯穿式尾灯。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30*1875*1495mm,轴距为2790mm,号称能够放下5个登机箱。 动力方面,该车搭载第五代DM插电混动系统,1.5L发动机最大功率74kW,驱动电机可选120kW、160kW两种功率,最高车速180km/h。 配置方面,该车配备8.8英寸悬浮式液晶仪表,悬浮式中控屏根据配置不同提供 12.8英寸和15.6英寸两种规格,内置NFC数字钥匙和原厂ETC,搭载DiLink智能网联系统。 座舱方面,其配备悬浮式中控屏,使用曲线和拼色设计。 售价方面,海豹06 DM-i的80km豪华型售9.98万元,80km尊贵型售10.98万元,120km尊荣型售11.98 万元,120km尊享型售12.98万元,120km旗舰型售13.98万元。
保时捷之困,传统豪华品牌之殇
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还悠闲回应,表示小米SU7与保时捷Taycan外观相似纯属“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然而刚过去一个多月,柯时迈就无法保持风度了,因为中国经销商已经联合发起抗议,决心抵制保时捷,并向保时捷德国总部逼宫。 早在2015年,中国就成为了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这些年也为保时捷提供了大量营收,但2022年中国却成为了保时捷唯一销量下滑的主要市场,虽然当年销量仅下降了2.5%,却是保时捷国内每况愈下的开端。 2023年,保时捷国内销量同比下滑15%,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国内销量同比下降了23.5%。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些数字其实低估了保时捷销量下滑的幅度,而保时捷为了让数字好看一点所作出的举动,正是此次经销商集体抗议、柯时迈地位可能不保的核心因素。 经销商要求“清君侧” 汽车达人孙少军在微博表示,保时捷中国区为了完成销量目标,要求经销商帮忙分担库存压力。之所以说保时捷销量下滑比官方统计数据更严重,原因就在这里,若是通过上险量数据计算,只怕销量会更难看。 问题在于,保时捷的车太贵了,给经销商的经济压力非常大,车卖不出去,经销商自然不愿意,因此才会向保时捷德国总部逼宫,要求给补贴、换高管。身为保时捷中国区总裁的柯时迈,面对这种情况自然难以摆脱责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桑之未V在微博表示,保时捷派出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调查市场存在的问题,说明对于柯时迈可能有些不信任。 资深车评人韩路更是表示,自己买的Taycan平均每年要修空调,也没有任何官方声明和道歉。作为保时捷车主,韩路的言语中透露着失望的情绪。 在经销商的步步紧逼下,保时捷官方日前表态,将倾听来自经销商一线的声音,与经销商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因地制宜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不可否认,燃油车时代保时捷确实卖得好,技术也领先,但新能源时代已经到来,整个汽车行业巨变。保时捷Taycan去年只在国内卖了4205辆,几乎没有任何水花,最关键的是因产品质量问题,不但出现了续航缩水这种电动车通病,还有两次召回,其搭载的软包电池也被披露存在安全隐患。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出现瓶颈的保时捷,就连燃油车销量也受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2023年保时捷全球销量约32万辆,其中Macan和卡宴分别卖了87355辆和87553辆,是保时捷车型中的销量主力。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保时捷国内销售均价为79万元,说明畅销车型也是这两款价格相对便宜的SUV。 问题是国内SUV市场太卷了,理想L9号称“500万以内最好的SUV”,问界M9号称“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保时捷销量下滑的同时,今年第一季度问界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36.27%,而且连同华为车BU业务和赛力斯汽车都实现了扭亏为盈。理想汽车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2.9%,与问界汽车形成了自主品牌高端市场两大新王。 就单一车型来看,最直接能够威胁到保时捷Macan、卡宴市场地位的问界M9和理想L9都出现了销量爆发,其中问界M9截至2024年4月份总销量为10679辆,且大定超过8万台;理想L9的2024年目前销量为23693台,一定程度上给保时捷带来了竞争压力。 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后,传统车企的品牌影响力本就有所下降,自主品牌又纷纷启动价格战,堆料足、价格实惠、支持高阶智驾的国产车摆在面前,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对比之下自然是理想、问界、蔚来等品牌的产品更香。 面对新时代的竞争,保时捷必须抓住剩余优势,集中精力攻克难关。 保时捷筹码依然不少 严格来说,保时捷国内销量下滑属于特例,全球其他主要市场保时捷销量依然处于上涨趋势。这种情况与不同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有关,国内消费者普遍乐意于接受新能源汽车,而且2023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份额占全球市场的60%。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5月第三周,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和上险量均突破了50%,从此燃油车沦为“少数派”。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令保时捷在燃油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不再明显。 如今保时捷有两个选择,第一,放任中国市场不管,维持全球其他市场的销量增长;第二,投入更多成本,寻求销量突破。 2023年,北美地区以8.61万辆交付数据超过中国7.93万辆,成为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然而放眼全球,中国依然是保时捷不可或缺的超大单一市场,付出更多成本维持国内销量数据是保时捷最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明白,新能源时代保时捷的品牌影响力虽然下滑,但依然不容小觑。保时捷与国内其他车企竞争的最好方案是降价,不少豪车通常不愿意降价,因为不想损伤品牌的高端形象,保时捷过去更是加价提车、减配交付等乱象频出。 不过时代已经变了,BBA都在不断降价,就连奔驰大G也在降价,还有经销商打出了宝马i3仅需19.98万元起的宣传口号。降价促销并不羞耻,卖不出去才应该感到惭愧。 技术层面,保时捷电动化转型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与奥迪联合开发了纯电平台PPE,前段时间基于该平台推出了第二款纯电车Macan EV。此外,包括Taycan、帕拉梅拉等主流车系,保时捷也在积极地推动其电气化转型。 今年初在纽伯格林北环赛道上,保时捷Taycan Turbo S以17.681秒的领先,力压特斯拉Model S Plaid夺得“最快电动车”称号。这些数据都说明,在高端新能源技术领域,保时捷的三电系统和底盘调校技术反而领先其他车企。 保时捷真正的问题在于,第一产品更新太慢,外观更是多年不变。此举虽然能够提高旧车型的保值率,但难以适应现在汽车行业的节奏,不利于新车型的销售。 第二,营销方案守旧。国内车企都在培养自己的“雷布斯”“余大嘴”了,并且以智驾、智舱等噱头宣传,保时捷却还在拿“销售人员卖保时捷年入300万元”营销,这种故事现在很难吸引消费者,而且还可能招来黑粉。 关于第一点,保时捷汽车其实一直在改进细节设计,只是大体上没有太大改变,经典的造型时至今日依然不落俗套,甚至被许多车企致敬。但保时捷应当加快产品更新频率,在内饰和智能化配置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其次,智能化和智驾方面的研发对于海外车企而言比较困难,保时捷可能需要与国内企业合作,才能尽快完善智能座舱本地化适配和高阶智驾的应用。 通过降价和与国内车企合作,有助于保时捷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尽快完善高阶智驾的体验,并通过长期经营的品牌形象拉动产品销量。 不只是保时捷,依照现在全球汽车行业的情况,所有想要继续在中国发展的车企,尤其是豪车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孙少军透露,BBA的经销商也存在积压库存的问题,接下来大概率也会“闹事”。 传统豪车之殇 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华为车BU CEO余承东表示,与江淮联合打造的百万级豪车品牌对标劳斯莱斯等千万级豪车品牌。 当然,若论产品的价格,目前国产车依然卖不到劳斯莱斯的价位,毕竟千万元价位的豪车产品本身的质量已不再重要,品牌的故事和格调才是关键,劳斯莱斯更是号称每台车都是手工打造,堪称艺术品,华为和江淮所能提供的,是媲美千万级豪车的乘坐体验。 然而国产车的不断向上进发,未来难免对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兰博基尼等顶级豪车的销量造成冲击。要知道,顶级豪车因销量太低,本身就很难盈利,哪怕是千万级豪车代表品牌劳斯莱斯,也在2003年被宝马汽车收购,宾利则在1997年被大众收购。 另外,从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中国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新事物,这点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是好事,但对于传统车企的实力要求就更高了。尽管现阶段国产车还难以在千万级价位开拓市场,但随着技术和销量的进步,未来有可能实现上探千万级豪车市场。 BBA、雷克萨斯等品牌从加价提车到降价优惠,都是受到了自主品牌冲击的结果,如今保时捷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车企的压力,未来压力可能会给到劳斯莱斯等更高端的品牌。 好在保时捷底蕴依然在,通过降价促销、增加配置,以及与国内车企合作,还有足够的机会逆转局势。
调查称特斯拉车主最爱干净!平均每年清洗汽车130次
【智车派新闻】一项针对英国司机的调查结果相当有趣。调查显示,英国的特斯拉车主是该国最爱干净的车主。 这项调查涉及英国1000名驾车者,由英国报废车辆比较服务公司Scrap Car Comparison于2024年3月进行。该公司指出,它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18岁以上的驾车者清洁汽车外部和内部的频率。该研究还询问驾驶者是否曾因车辆状况不佳而感到不好意思载人。 根据调查结果,特斯拉车主的汽车是最干净的,车主平均每年清洗汽车外部130次。这意味着每周洗车两次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特斯拉车主的平均水平 。在参与调查的特斯拉车主中,令人惊讶的是,有27%的人声称他们每天都洗车。 紧随特斯拉之后的是本田和宝马车主,不过这些车主每年洗车的次数仅为52次,平均每周一次。梅赛德斯、丰田和奥迪车主在调查中位列前六,车主平均每年洗车21次。大多数其他品牌的车主表示,他们平均每年洗车12次,平均每月一次。 Scrap Car Comparison的调查并没有询问特斯拉车主为何如此热衷于保持车辆极其清洁。但是,特斯拉被广泛认为是汽车行业的iPhone,而消费者倾向于在使用这些高端科技设备的过程中保持其完好无损的状态。这也是智能手机保护壳市场在2023年价值达到257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也许特斯拉也是一样。由于它们非常先进,所以感觉根本不像普通汽车。而且正因为它们感觉不像普通汽车,车主可能希望它们保持原样,就像他们的个人科技设备一样。当然,也有可能特斯拉车主只是非常喜欢他们的汽车,他们希望它们看起来尽可能干净。
理想裁员或超万人:为防闹事进厂前需过检,劝员工对外称自愿离职
作者丨刘笑雨 编辑丨刘笑雨 理想汽车在本月初开始的裁员也终于要在本月底告一段落了。 在裁员的这一个月间,理想的员工们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相当动荡的时刻,一位理想员工形象地把裁员过程描述为“抽奖式裁员”: 在裁员刚刚开始时大家完全摸不到任何规律,每天只通知一小部分员工,部门里面人心惶惶,大家最怕的就是收到飞书弹窗。 而随着裁员范围的逐渐扩大,大家才慢慢发现这是一场针对社招员工的“无差别”裁员。这位理想员工表示,在他被裁之前,身边已经很少能见到去年11月份以后入职的社招员工。 裁员的真实数量也有待考究。此前据国内媒体报道,理想本次裁员比例为18%,涉及员工总数达5600人。 但据电车场从多位被裁理想员工处获悉,更加贴近现实的裁员总数或接近万人。相关人员对电车场表示,在本次裁员期间,理想员工大群总人数从巅峰时期的三万多人下降到22000人左右; 对于本次裁员的重灾区,HR部门的裁员比例或为60%、泊车项目和操作系统LIOS的裁员比例或为50%、理想AD Pro项目组几乎“全军覆没”。而截止发稿裁员事件也尚未真正画上句号。 理想汽车近年来曾以宽宏的分配机制闻名行业。 比如,理想曾在2024年春节前夕发放了4-8个月的年终奖,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再比如,在理想MEGA发布会上,创始人李想承诺要在三年内实现工厂蓝领的收入达到和日德等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准。 不知是否为了维系这个一以贯之的企业形象,理想在对待本次裁员事件的处理上也选择了“秘密”进行: 理想从未通过官方渠道承认过裁员一事,且在今年4月底,理想甚至亲自下场辟谣过有关裁员的讯息,但据理想被裁员工表示,那时候裁员已经在小范围内开启。 “秘密”裁员的方式对于员工而言并不友好,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口径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的信任成本。 一位在试用期被裁的理想员工说,在自己被约谈时HR表示愿意配合背调说员工是“自愿离职”,但这样的逻辑对于那些本在尽力争取转正机会的试用期员工而言很难成立。 不够开诚布公的后果是,试用期员工不光要面对“简历花了”的现实难题,还要被额外增加面试下家公司时的解释成本,而一旦被下家在背调阶段发现员工与企业双发的说法不一致,员工很有可能还要面临被直接“拉黑”的风险。 不光是在理想,各家车企在眼下这个时间点都对用人成本锱铢必较。 有被裁员工表示,相当一部分被裁的理想员工想要转投近期很火热的头部新能源车企,但这些车企只要知道该名员工是被理想裁掉的,在谈薪资的时候就会直接降薪20%; 部分理想员工为了摆脱裁员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并把握住更好的工作机会,不惜在裁员裁到自己之前主动离职放弃赔偿。 裁员之广之迅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依然在职员工的心态。一位理想员工表示,对于那些暂未被裁的员工而言,大家也都无心工作,部分项目停摆已经接近一周的时间。 理想CFO李铁在一季度电话会议中表示,二季度将成为公司今年经历的最艰难季度。此情此情对于那些刚刚被裁的理想员工也同样艰难。 一些被裁员工表示,理想并未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大家足够的赔偿,比如对试用期员工的赔偿只有“N”,在员工看来按道理还应该有一笔折合约一个月的待通知费;对于员工未使用的年休假也仅按两倍折现而非三倍; 一位员工本打算在被裁之前使用自己的“陪护假”,但被HR告知会出具相关假期未使用的说明,让他带到下一家公司后再行使用。 某位在试用期被裁的员工表示,他起先并未接受HR关于裁员赔偿的条件,但在下一次被约谈时,HR直接拿出员工手册指出他曾在工作时违反了手册中的哪些条款,比如说“迟到5次可以直接开除”、“试用期内不能请病假”等,在他看来这些条款过于苛刻; 另一位员工同样不接受HR给出的赔偿条件,他本以为后面还会有二轮三轮“谈判”,自己可以尽最大努力争取被裁的权益,但等待他的直接就是一纸“单方面解除合同”的休书,没有丝毫缓和的余地。 如此“高效”的裁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惹恼”了理想被裁员工。一些被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要去理想总部门前“举大旗”;有的员工则希望能和李想本人诉说自己面临的困难,将自己的诉求通过微信直接发送给了李想。 理想或是已经预料到部分被裁员工有可能做出的“过激”反应,于近期也增强了总部门前的安保措施。 有理想员工表示,自己开着事先已经登记过的车辆驶入理想总部,但被门前保安告知,车上所有人都需要经过飞书扫码,验证在职身份后才能进入公司。 如此大规模的裁员事件并非没有预兆。由于理想汽车北京研发中心的位置相对偏僻,HR在招聘时为了打消员工顾虑都会格外强调理想的食堂可以“包两餐”。 但从4月份开始,理想的午餐补助和晚上加班餐相继取消;原本加班至晚上8时就可以报销的打车费用也被往后顺延了一个小时,能报销的地域范围也有了进一步限制。 在办公用品上的申请上,公司也开始卡得越来越严。比如,每位员工每个月只能申请一包餐巾纸,对于需要长时间写代码的程序员,一个人也只能申请一块显示器。 一位智驾业务口线的员工表示,他所在的部门原本计划集中开发至4月下旬北京车展前,但项目在4月初的时候被突然叫停,集中开发的人员也随之解散各自回到了本地工作,从那时起他便已经对接下来的人事调整有所察觉。 虽然理想汽车数月以来屡遭“磨难”,但理想依然是目前国内现金流最充沛的车企之一,一季度账上的现金储备达989亿人民币,是小鹏汽车同时期的两倍有余。 那理想汽车又何以走上大规模的裁员之路?在理想员工看来,当理想纯电系列发展遇阻,L系列壁垒逐渐消失,理想迫切需要将“危机前置”。 首先,纯电系列产品未来的规划仍是未知数。电车场于近日实地探访理想汽车北京顺义工厂,有近千辆理想MEGA在停车场中秘而不发。 据一位理想被裁员工表示,理想纯电系列很可能会因为MEGA产生连锁反应,“目前说是要进行‘泛化’,后面能不能做出来还不好说,没准要重新规划”。 而作为被理想寄予厚望的顺义生产基地,曾规划约十万辆的年产能,并只负责生产纯电车型,此时此刻却有大量的产能正在空转;此前据国内媒体报道,顺义工厂或因销量不济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给员工们放假。 在一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表示原计划将在今年发布的纯电SUV产品,将会推迟到明年上半年。 其次,理想在以“增程器”和“冰箱、彩电、大沙发”领域拔群的L系列上也面临失守。一位被裁理想员工表示,相较理想MEGA的出师未捷,L系列销量未达预期更为公司重视。 李想曾在微博上表示,理想L7/L8/L9需要在2024年达到月均5万辆的销量水平,才能在全年为理想家族贡献60万的销量,但如果全部车型只有5万辆,那李想本人就要出去找工作了。 而据相关数据统计,理想L7/L8/L9在今年前四个月的销量成绩分别为4.3万、3.0万和2.5万余辆,平均月均成绩甚至连李想预期的一半都尚未达到。 理想是行业内使用“增程器”和“冰箱、彩电、大沙发”鼻祖,但在2024年的今天,越来越多“抄作业”的同类型竞品扎堆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向上,理想需要抗住问界M9由华为智舱和智驾给予的智能化压力;向下,理想需要警惕零跑C10和哪吒L等在价格折半上的釜底抽薪。 当销量难以避免地成为理想壮志难酬的目标时,或许只有继特斯拉和比亚迪后,“全球第三家实现扭亏为盈的新能源车企”这块金子招牌,值得让理想汽车“拼命死守”。 据理想被裁员工透露,据他所知,如果理想第三季度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公司很有可能在今年9月份启动第二波裁员,相关人员的名单或已经拟好。 或许在理想看来,在坚守住盈利底线之前,无论是裁员还是纯电,任何有可能影响到“盈利”二字的因素都应该被坚决执行或就地暂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