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哈佛辍学三兄弟,三年干出百亿独角兽!OpenAI、英伟达都是它客户
编译|江宇 编辑|漠影 一家数据标注出身、靠“为AI模型训练招人”起家的初创公司,正在冲击百亿美元估值。 智东西9月15日消息,近日,AI训练服务平台Mercor正在推进C轮融资,目标估值已从原本讨论的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9亿元)上调至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以上,已有VC主动提出SPV通道抢先入场,但当前尚未有正式授权SPV建立。 据TechCrunch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披露,Mercor当前年化经常性营收(ARR)已逼近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此前3月,CEO Brendan Foody曾在X平台上透露其3月ARR为达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半年内增长了约3.5倍。 Mercor CEO Brendan Foody Mercor告诉投资人,其盈利能力优于Anysphere(AI编程工具Cursor母公司),今年上半年已实现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73万元)利润。 一、为AI公司“找人训练模型”,Mercor卖的是专家网络而非算力 Mercor的核心业务并不生产AI模型,而是撮合模型训练所需的“高质量人类专家”。 该公司通过平台为AI公司匹配专业训练人员,涵盖科学家、医生、律师等行业专家,收入模式为按小时计费的“人才匹配费+服务抽成”。据称,其主要客户包括OpenAI、Meta、Google、Amazon、Microsoft、Nvidia等六大头部科技公司。 其中,OpenAI为其带来的营收占比被称为“相当可观”。 据Mercor对投资人的宣称,其数据标注及专家训练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大模型精调、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环节。 目前,Mercor正逐步将平台能力从“专家匹配”向强化学习训练软件工具拓展,未来还计划推出AI驱动的招聘平台。 二、从2亿到10亿估值:成立不过三年,增长比肩Cursor Mercor由三位蒂尔(Thiel)奖学金获得者、哈佛辍学生创办,分别是CEO Brendan Foody、CTO Adarsh Hiremath、COO Surya Midha,三人都仍在二十出头。 从左往右分别为:CEO Brendan Foody、COO Surya Midha、CTO Adarsh Hiremath 2023年成立后,该公司迅速获得Felicis、8VC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 Mercor的融资历程如下:2024年2月,完成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B轮融资,估值为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亿元),Felicis领投;2025年9月,正在推进C轮融资,目标估值超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部分投资人已试图以SPV形式抢先入股; Mercor成立至今不到三年,估值已增长5倍,其ARR从去年年初的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暴涨至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 对比来看,曾以“上线一年破5亿美元ARR”著称的AI编码平台Anysphere仍在持续烧钱,而Mercor已实现盈利,这让它在投资人眼中脱颖而出。 近期,Mercor还引入Uber前首席产品官Sundeep Jain担任总裁。 Uber前首席产品官Sundeep Jain 三、训练数据市场重组,Mercor抢下流动订单 Mercor的估值上调除了自身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外,另一重要因素是承接了大量原本由Scale AI服务的训练数据订单。 Scale AI曾是多家头部AI实验室训练数据的主要供应商,服务范围涵盖数据标注、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模型训练任务。随着其创始人汪滔(Alexandr Wang)加入Meta,包括OpenAI、DeepMind在内的多家实验室已终止合作。 Mercor则在此阶段承接了部分外溢订单。 近期,Scale AI还将Mercor告上法庭,指控其涉嫌窃取商业机密。起因是一名从Scale AI跳槽至Mercor的前员工带走了逾百份涉及客户策略与运营信息的内部文档。 目前案件仍在推进,Mercor方面暂无公开回应。 但Mercor面临的竞争不止于此。另一家聚焦人类训练数据的数据标注公司Surge AI,也正在以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80亿元)估值寻求融资,体量已超过Mercor。 而OpenAI也在建设自有“专家招聘平台”,试图将模型训练流程中的人力环节收归内部,减少对第三方服务商的依赖。 结语:从外包专家到AI训练平台,Mercor要抢“数据服务”的先手 在AI模型规模越做越大、预训练数据日趋同质的当下,差异化的“人类训练数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Mercor能快速成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卡住了大模型训练流程中最难以标准化、最依赖行业知识的一环。 Mercor也正试图从“专家派单平台”转型为训练服务基础设施,拓展到强化学习软件、招聘平台等AI企业人力闭环中。
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将于9月26日在京举行
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将于9月26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以算力核心要素为创新牵引,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大会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共同指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支持,清华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OCP开放计算基金会、中电标协OCTC等机构及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联合主办。 大会将紧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产AI算力体系优化,着力推动算法创新与应用落地,聚焦打造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会议将围绕大模型、科学智能、具身智能、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研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北京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基础坚实,创新要素集聚。截至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形成了覆盖基础芯片、算力设施、大模型研发与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系统性布局,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本届大会将推进构建开放多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生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升级提供“北京样本”和实践示范。 本届大会将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大会设置主论坛、多场主题分论坛及创新科技展区,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与应用实践。作为链接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合作平台,大会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协同攻关,为加快人工智能+行动落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劲动能。
当 Apple Watch 成为千元机 | Apple Watch 2025 系列评测
时隔两年,苹果同时刷新了 Apple Watch 三个产品线:Apple Watch Series 11、SE 3 和 Ultra 3。 对比去年重新设计的 Series 10,今年的 Apple Watch 三款更新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我觉得提升很大——因为有更多人,能用上一款不错的 Apple Watch 了。 ▲ 从左到右:Apple Watch SE 3、Series 11、Ultra 3 今年的新 Apple Watch,是小而好的更新 发布会上,苹果着重介绍了 Apple Watch 两个新功能:高血压预警和睡眠分数。 但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并非新手表专属,会通过 watchOS 26 下放到旧款手表上。 当然,无论新旧款,高血压预警功能在国行版本上都尚未激活,原因和围绕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监管相关,此处不做展开。 睡眠分数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软件功能。其实只要更新 iOS 26 和 watchOS 26,苹果不仅会给未来的睡眠打分,还会把过往的历史睡眠记录补上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主要用来判断身体是否得到休息和恢复所需要的充足睡眠。 这个睡眠评分系统主要还是鼓励按时作息为主,只要不比平均晚太多时间入睡,睡眠时间有 6 小时左右,就能拿到 80 分左右的高分。 我是这么看睡眠分数的:现在苹果给了一个更直观的「分数」,不同用户间可以做比较。睡觉这件事,被「游戏化」(gamify) 了。 人人都睡觉,个个智能手表也都能追踪睡眠。但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今年更新的三款 Apple Watch 全部支持 5G,并且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对于蜂窝版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这确保了手表更有「战未来」的能力。 先看看苹果史上最强手表——Apple Watch Ultra 3。 原本以为换用 S10 芯片后,Ultra 3 也会和 S10 一样重新设计,没想到手表的机身依旧和二代保持一致。不过,屏幕黑框收窄,使得屏幕尺寸比二代大了一圈,成为了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 ▲ 左:Apple Watch Ultra 3,右:Apple Watch Series 11 传统钟表行业的变迁告诉我们,表盘越大易读性越高。这一逻辑在 Apple Watch 上同样存在。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户外场景,让用户一眼就能将重要信息尽收眼底,不需要分心操作或者仔细查看手表,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 Ultra 3 不仅屏幕增大,还换用了广视角屏幕,可视角度提升明显。加上低至 1Hz 的屏幕刷新率,不用抬起手腕也能以 AOD 的形式看到表盘秒针的运行,非常适用于登山、骑行等这些手被占用的场景。 这样的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3,体验更接近一块真实手表——是各种专业运动和消遣活动的好帮手。 Apple Watch Ultra 3 被苹果标榜为「史上续航最长的 Apple Watch」,官网数据最长达到 42 小时。在我的测试中,正常使用一天后(6 小时办公室,5 小时轻量运动等),大概还剩余 60% 的电量。 Apple Watch Ultra 3 最适合预算充足、工作/运动场景相对比较极端的消费者,或者那些觉得标准/SE 系列的功能和参数还不够的用户。至于前两代 Ultra 的老用户,除非电池老化严重,没有着急换新的必要。 说到预算,在 Apple Watch 的购买推荐中一直有一种讨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标准版/SE,如果你真的预算很顶,愿意为 Apple Watch 掏 6000 快,再卖 Ultra。 但今年爱范儿要提个新角度:如果你有 6000 预算,不如上 Apple Watch Series 11 钛金属版本啊! (怎么样,这个转折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推荐?因为 Apple Watch 是个穿戴品,是个配饰,好看和好戴很重要!而 S11 钛金属版本不仅外观抢眼,能力和佩戴体验也要更均衡。 而在功能方面,对比上一代 Apple Watch S10,S11 其实没太多感知很强的更新。以及 Apple Watch 最大的短板——电池续航上,S11 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实测和 S10 一样,坚持一天半左右差不多,续航比较尴尬,有时手表在第二天中午就会电量告急。 用户们想要的,是手表能稳稳撑两天,隔天一充电;但实际上,Apple Watch S11 的合理充电习惯,是每天洗澡时都摘下来充电(或者你不在意睡眠记录的话,摘下来充电顺便当夜间时钟)。 比续航更尴尬的是充电速度:比起我之前在用的S9,S11 的充电时间要起码多出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以前是 S9 早早充好了电等我戴上睡觉,现在反而是要我去等 S11 充满电,「快充」变「慢充」。 但这块钛表,还是好看。颜值即正义吧,反正 Apple Watch 用户们早就自适应这续航了…… Apple Watch S11 或许会是「过渡」的一代:苹果一般三代会更新一次手表产品的芯片架构,上一次更新是 S9,意味着明年的新手表 S12,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年」。 和牙膏管扁扁的 S11 相比,官网价格 1999 元,渠道甚至下到 1600 左右的 Apple Watch SE 3,一下子就香了起来。 比起另外 Ultra 3 和 S11,时隔两年更新的 SE 3,对前代短板的补齐效果强的多——更重要的是,为了低价做出的妥协也更少。 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属于「全天候显示屏(AOD)」。虽然 Apple Watch 的抬腕唤醒非常灵敏,但不需要抬腕很多时候能带来更多便捷。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SE 3 也终于配备了体温传感器。 因此,SE 3 的「生命体征」能力,除了心率、呼吸、睡眠三大指标之外,比前代又多了「体温」这个读数。每多一种数据,能够解锁的洞见就更多,能更全面反映身体的变化,帮助我计划今天锻炼强度,或者辅助判断身体有没有生病。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SE 3 新加入的测温会更具有意义,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经期跟踪的准确度,也新增了排卵日回推估计的能力。 可惜,血氧功能这次依旧缺席。所以,对于户外党来说,SE 3 依旧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功能更加丰富,但 Apple Watch SE 3 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的「入门」款。 SE 3 的屏幕显示效果依然落后数字系列:前代备受吐槽的「大黑边」还在,导致 SE 3 的屏幕大小捉襟见肘,最高亮度也仅有 1000nits,户外大太阳下会看不清屏幕。 爱范儿拿到的是 44 毫米版本的 SE 3 ,整个手表稍显厚重,和 Series 11 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续航方面,Apple Watch SE 3 和我之前在用的 S9 相差不大,一天一充基本没跑。 但在「千元机」的价格面前,这些缺少的配置,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它是入门 Apple Watch 的优秀选择,也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Apple Watch。 并且,在补齐了 AOD 和体温功能之后,Apple Watch SE 3 对比数字系列 Apple Watch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于从未接触过智能手表,只想购买一个用来检测睡眠和基础身体数据的轻度用户,例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女性用户,千元级的 SE 3 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 但 Apple Watch 是一种非常耐用的产品,如果你的预算在 2000 元以下,不追求新款,也不需要蜂窝版本,我其实会更推荐前两年的 Apple Watch S9,它屏幕素质要更好,功能比 SE 3 更全,并且国行还支持快充——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靠谱的货源。 从万元表到千元机,Apple Watch 的进步是一次技术普惠 回到十年前,2000 元不到就能买到一只功能基本齐全的 Apple Watch,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可能还记得 Apple Watch Edition——那是一只金表,代表了苹果对 Apple Watch 最初的定位:对标腕表的时尚单品,甚至是奢侈品。 但,一天一充的智能手表,不会是隽永的象征。大众买不起,潮人看不上,电池还会过保,在诞生之初,Apple Watch 就被贴上「美丽小废物」的标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该成为什么。 真正改变 Apple Watch 局面的,是几年后苹果将整个手表线的功能和定位,向健康/运动/户外全面转型——真正地让屏幕和手腕上的传感器发挥作用,也让更多消费者因为戴上智能手表,而养成了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也让手表成了他们的户外移动好搭子。 但三四千块钱买一块续航不太行的智能手表,依旧不是个好选择——直到五年前,价格更低的 Apple Watch SE 推出,才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普惠。 今天,两次迭代的 Apple Watch SE 3,不再是前代被吐槽的「阉割版」,而是一款相对更全能的智能手表,并且也很可能是你能在千元这个价位买到,在健康管理方面最强的智能手表。 把身体数据传感器打包成手表卖给用户,对苹果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体征数据只是最基本的呈现,这些数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依旧是抽象的,而苹果这十年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健康数据对用户「有用」。 苹果开启了一场医学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健康研究,全球有将近 1 亿人在分享自己的身体数据,这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之一。数以亿计的健康研究和技术积累,支撑起苹果对 Apple Watch 持续迭代——让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心率、体温、血氧、经期、睡眠,甚至高血压,将用户身体的基本情况用很直观的图表呈现。而这背后,是苹果在心率、体温、血氧、呼吸等维度上,打磨多年的健康算法。 今年的 Apple Watch 的「高血压预警」以及睡眠评分功能,也是苹果心血管研究和睡眠数据的最新成果,并不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而是发现身体数据变化新的规律。 如果单纯是追逐利润,苹果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功能限定给今年的新手表,显得这一代产品独具魅力,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以 OTA 的形式下放给以前的老手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技术普惠」。 对于苹果,健康是大事。而实现角度不光只有手表,还可以是耳机。在昨天的 AirPods Pro 3 首发评测中,我们也深入解释了苹果怎样、为何在耳机上做健康数据点位。 自从六七年前戴上 Apple Watch 之后,我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留意自己睡得好不好,每年我们都会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许多人写信给库克,告诉他 Apple Watch 又救了他一命。 我想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营销,许多次我濒临发烧的时候,Apple Watch 总是率先提醒我体征异常,这种数据透明的提醒,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来得确实更有说服力。 而让 Apple Watch 从「万元表」变成千元机,我想这比造出一只传世陀飞轮,来得更有意义。
当 Apple Watch 成为千元机|三款苹果新手表深度评测
时隔两年,苹果同时刷新了 Apple Watch 三个产品线:Apple Watch Series 11、SE 3 和 Ultra 3。 对比去年重新设计的 Series 10,今年的 Apple Watch 三款更新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我觉得提升很大——因为有更多人,能用上一款不错的 Apple Watch 了。 ▲ 从左到右:Apple Watch SE 3、Series 11、Ultra 3 今年的新 Apple Watch,是小而好的更新 发布会上,苹果着重介绍了 Apple Watch 两个新功能:高血压预警和睡眠分数。 但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并非新手表专属,会通过 watchOS 26 下放到旧款手表上。 当然,无论新旧款,高血压预警功能在国行版本上都尚未激活,原因和围绕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监管相关,此处不做展开。 睡眠分数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软件功能。其实只要更新 iOS 26 和 watchOS 26,苹果不仅会给未来的睡眠打分,还会把过往的历史睡眠记录补上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主要用来判断身体是否得到休息和恢复所需要的充足睡眠。 这个睡眠评分系统主要还是鼓励按时作息为主,只要不比平均晚太多时间入睡,睡眠时间有 6 小时左右,就能拿到 80 分左右的高分。 我是这么看睡眠分数的:现在苹果给了一个更直观的「分数」,不同用户间可以做比较。睡觉这件事,被「游戏化」(gamify) 了。 人人都睡觉,个个智能手表也都能追踪睡眠。但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今年更新的三款 Apple Watch 全部支持 5G,并且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对于蜂窝版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这确保了手表更有「战未来」的能力。 先看看苹果史上最强手表——Apple Watch Ultra 3。 原本以为换用 S10 芯片后,Ultra 3 也会和 S10 一样重新设计,没想到手表的机身依旧和二代保持一致。不过,屏幕黑框收窄,使得屏幕尺寸比二代大了一圈,成为了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 ▲ 左:Apple Watch Ultra 3,右:Apple Watch Series 11 传统钟表行业的变迁告诉我们,表盘越大易读性越高。这一逻辑在 Apple Watch 上同样存在。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户外场景,让用户一眼就能将重要信息尽收眼底,不需要分心操作或者仔细查看手表,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 Ultra 3 不仅屏幕增大,还换用了广视角屏幕,可视角度提升明显。加上低至 1Hz 的屏幕刷新率,不用抬起手腕也能以 AOD 的形式看到表盘秒针的运行,非常适用于登山、骑行等这些手被占用的场景。 这样的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3,体验更接近一块真实手表——是各种专业运动和消遣活动的好帮手。 Apple Watch Ultra 3 被苹果标榜为「史上续航最长的 Apple Watch」,官网数据最长达到 42 小时。在我的测试中,正常使用一天后(6 小时办公室,5 小时轻量运动等),大概还剩余 60% 的电量。 Apple Watch Ultra 3 最适合预算充足、工作/运动场景相对比较极端的消费者,或者那些觉得标准/SE 系列的功能和参数还不够的用户。至于前两代 Ultra 的老用户,除非电池老化严重,没有着急换新的必要。 说到预算,在 Apple Watch 的购买推荐中一直有一种讨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标准版/SE,如果你真的预算很顶,愿意为 Apple Watch 掏 6000 快,再卖 Ultra。 但今年爱范儿有个暴论:如果你有 6000 预算,不如上 Apple Watch Series 11 钛金属版本啊! (怎么样,这个转折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推荐?因为 Apple Watch 是个穿戴品,是个配饰,好看和好戴很重要!而 S11 钛金属版本不仅外观抢眼,能力和佩戴体验也要更均衡。 至于功能方面,对比上一代 Apple Watch S10,S11 其实没太多感知很强的更新。以及 Apple Watch 最大的短板——电池续航上,S11 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实测和 S10 一样,坚持一天半左右差不多,续航比较尴尬,有时手表在第二天中午就会电量告急。 用户们想要的,是手表能稳稳撑两天,隔天一充电;但实际上,Apple Watch S11 的合理充电习惯,是每天洗澡时都摘下来充电(或者你不在意睡眠记录的话,摘下来充电顺便当夜间时钟)。 比续航更尴尬的是充电速度:比起我之前在用的S9,S11 的充电时间要起码多出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以前是 S9 早早充好了电等我戴上睡觉,现在反而是要我去等 S11 充满电,「快充」变「慢充」。 但这块钛表,还是好看。颜值即正义吧,反正 Apple Watch 用户们早就续航自适应了…… Apple Watch S11 或许会是「过渡」的一代:苹果一般三代会更新一次手表产品的芯片架构,上一次更新是 S9,意味着明年的新手表 S12,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年」。 和牙膏管扁扁的 S11 相比,官网价格 1999 元,渠道甚至下到 1600 左右的 Apple Watch SE 3,一下子就香了起来。 比起另外 Ultra 3 和 S11,时隔两年更新的 SE 3,对前代短板的补齐效果强的多——更重要的是,为了低价做出的妥协也更少。 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属于「全天候显示屏(AOD)」。虽然 Apple Watch 的抬腕唤醒非常灵敏,但不需要抬腕很多时候能带来更多便捷。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SE 3 也终于配备了体温传感器。 因此,SE 3 的「生命体征」能力,除了心率、呼吸、睡眠三大指标之外,比前代又多了「体温」这个读数。每多一种数据,能够解锁的洞见就更多,能更全面反映身体的变化,帮助我计划今天锻炼强度,或者辅助判断身体有没有生病。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SE 3 新加入的测温会更具有意义,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经期跟踪的准确度,也新增了排卵日回推估计的能力。 可惜,血氧功能这次依旧缺席。所以,对于户外党来说,SE 3 依旧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功能更加丰富,但 Apple Watch SE 3 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的「入门」款。 SE 3 的屏幕显示效果依然落后数字系列:前代备受吐槽的「大黑边」还在,导致 SE 3 的屏幕大小捉襟见肘,最高亮度也仅有 1000nits,户外大太阳下会看不清屏幕。 爱范儿拿到的是 44 毫米版本的 SE 3 ,整个手表稍显厚重,和 Series 11 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续航方面,Apple Watch SE 3 和我之前在用的 S9 相差不大,一天一充基本没跑。 但在「千元机」的价格面前,这些缺少的配置,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它是入门 Apple Watch 的优秀选择,也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Apple Watch。 并且,在补齐了 AOD 和体温功能之后,Apple Watch SE 3 对比数字系列 Apple Watch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于从未接触过智能手表,只想购买一个用来检测睡眠和基础身体数据的轻度用户,例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女性用户,千元级的 SE 3 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 但 Apple Watch 是一种非常耐用的产品,如果你的预算在 2000 元以下,不追求新款,也不需要蜂窝版本,我其实会更推荐前两年的 Apple Watch S9,它屏幕素质要更好,功能比 SE 3 更全,并且国行还支持快充——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靠谱的货源。 从万元表到千元机,Apple Watch 的进步是一次技术普惠 回到十年前,2000 元不到就能买到一只功能基本齐全的 Apple Watch,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可能还记得 Apple Watch Edition——那是一只金表,代表了苹果对 Apple Watch 最初的定位:对标腕表的时尚单品,甚至是奢侈品。 但,一天一充的智能手表,不会是隽永的象征。大众买不起,潮人看不上,电池还会过保,在诞生之初,Apple Watch 就被贴上「美丽小废物」的标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该成为什么。 真正改变 Apple Watch 局面的,是几年后苹果将整个手表线的功能和定位,向健康/运动/户外全面转型——真正地让屏幕和手腕上的传感器发挥作用,也让更多消费者因为戴上智能手表,而养成了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也让手表成了他们的户外移动好搭子。 但三四千块钱买一块续航不太行的智能手表,依旧不是个好选择——直到五年前,价格更低的 Apple Watch SE 推出,才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普惠。 今天,两次迭代的 Apple Watch SE 3,不再是前代被吐槽的「阉割版」,而是一款相对更全能的智能手表,并且也很可能是你能在千元这个价位买到,在健康管理方面最强的智能手表。 把身体数据传感器打包成手表卖给用户,对苹果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体征数据只是最基本的呈现,这些数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依旧是抽象的,而苹果这十年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健康数据对用户「有用」。 苹果开启了一场医学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健康研究,全球有将近 1 亿人在分享自己的身体数据,这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之一。 数以亿计的健康研究和技术积累,支撑起苹果对 Apple Watch 持续迭代——让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心率、体温、血氧、经期、睡眠,甚至高血压,将用户身体的基本情况用很直观的图表呈现。而这背后,是苹果在心率、体温、血氧、呼吸等维度上,打磨多年的健康算法。 今年的 Apple Watch 的「高血压预警」以及睡眠评分功能,也是苹果心血管研究和睡眠数据的最新成果,并不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而是发现身体数据变化新的规律。 如果单纯是追逐利润,苹果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功能限定给今年的新手表,显得这一代产品独具魅力,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以 OTA 的形式下放给以前的老手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技术普惠」。 对于苹果,健康是大事。而实现角度不光只有手表,还可以是耳机。在昨天的 AirPods Pro 3 首发评测中,我们也深入解释了苹果怎样、为何在耳机上做健康数据点位。 自从六七年前戴上 Apple Watch 之后,我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留意自己睡得好不好,每年我们都会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许多人写信给库克,告诉他 Apple Watch 又救了他一命。 我想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营销,许多次我濒临发烧的时候,Apple Watch 总是率先提醒我体征异常,这种数据透明的提醒,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来得确实更有说服力。 而让 Apple Watch 从「万元表」变成千元机,让健康管理能力普惠,我想这比造出一只传世陀飞轮,来得更有意义。
realme真我15系列发布:AI魔法双闪+7000毫安时电池,16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6日,在realme今晚举行的发布会上,realme真我15系列智能手机正式发布,新机包含真我15和真我15 Pro两款机型。该系列以全新的“夜色灵感”作为核心设计语言,并带来了独特的流光晕染工艺,起售价为1699元。 realme真我15,该机提供了“钛灰”与“樱粉”两种配色,机身厚度为7.66毫米,重量185克。其正面搭载了一块6.77英寸的1.5K分辨率144Hz高刷新率屏幕,局部峰值亮度可达4500尼特。影像方面,前置为50MP自拍镜头,后置则采用了50MP的IMX882主摄像头与一颗8MP副摄的组合。性能核心是天玑7300处理器,并配备了7000毫安时大容量电池,支持80W快速充电。此外,该机还具备IP69/IP68/IP66等级的防护能力。价格方面,8GB+256GB版本首发价1699元,16GB+256GB版本为1999元。 定位更高的realme真我15 Pro则在设计、性能和影像上全面进阶。机身提供了“流光白”和“暮光绿”两种选择,其中“流光白”版本首次应用了流光晕染工艺,在光线下能展现出动态变幻的视觉效果。该机厚7.79毫米,重187克。屏幕升级为一块“深弯四曲屏”,同样为1.5K分辨率和144Hz刷新率,但局部峰值亮度提升至6500尼特。性能平台换装为第四代高通骁龙7处理器,辅以LPDDR4X内存和UFS 3.1闪存。后置影像系统是此次升级的重点,采用了50MP的IMX896主摄和一颗50MP超广角镜头的强大组合,并且所有镜头均支持4K 60帧视频录制。电池容量同样为7000毫安时,支持80W有线充电和10W反向充电功能。12GB+256GB 版本售价1999元,16GB+512GB顶配版售价2699元。 realme真我15全系在后摄模组上采用了独特的一体透明星窗设计,并加入了觉醒光环系统。一个显著的创新是其后置的AI魔法双闪光灯,这两个闪光灯具备“智慧双色温”特性,可分别发出暖白光与亮白光,旨在改善暗光人像摄影中的扁平感,使光影效果更为立体自然。为此,系统内置了AI夜拍模式、AI派对模式、光效滤镜及LivePhoto等多种软件功能,进一步强化其夜间拍摄体验。
分析150条对话,OpenAI发布ChatGPT三年用户演变报告!写作功能最常用,70%为非工作用途
智东西 编译 | 许丙南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9月16日消息,OpenAI经济研究团队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大卫·德明(David Deming)联合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一篇论文《人类如何使用ChatGPT(How People Use ChatGPT)》。 该论文基于对150万段对话的大规模分析,追踪了ChatGPT在过去三年间的用户使用演变情况,目前ChatGPT每周活跃用户已经达到7亿人次。基于此,OpenAI博客提到,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消费者AI实际使用情况的最全面研究。 论文显示,ChatGPT正在经历从小众技术到大众工具的跃迁:女性用户占比从2024年1月的37%升至2025年7月的52%,低收入国家用户增长率为高收入国家4倍以上,且49%的交互为提问类、40%为执行类,用户对其的定位也正从“工具”转向“助手”。 论文原文 根据NBER公示,研究团队聚焦“用户是谁、用它做什么、创造了何种价值”三大问题,通过自动化分类工具对对话进行模式识别,不读取原文内容。 一、用户结构:性别差距收窄、低收入国家增速领跑 论文显示,ChatGPT的用户群体正在快速大众化。 性别层面,2024年1月,ChatGPT的女性用户占比仅为37%。但随着AI的普及,到2025年7月,女性用户已经超过半数。 地域层面,到2025年5月,低收入国家的ChatGPT使用增长率是高收入国家的4倍以上,表明AI工具已普遍渗透至全球中低收入市场。这意味着AI工具的使用门槛正快速降低,正在从精英化产品向通用消费技术演进。 年龄层面,尚有一定鸿沟。据悉,18至25岁用户贡献了近一半的消息量,而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将AI用于工作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此外,自称66岁以上的用户向ChatGPT发送的工作消息比例最少,但依然有16.1%的高龄打工人正在使用AI上班。 使用年龄分布 二、使用模式:提问型交互主导,角色向“助手”转变 论文将用户的使用行为划分为三类: 1)询问(Asking):占49%,主要用于咨询、决策支持,是增长最快的类型; 2)执行(Doing):占40%,主要用于写作、规划、编程等任务生成,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工作相关; 3)表达(Expressing):占11%,多为自我探索、反思与娱乐内容。 用户行为划分 其中,提问类交互增长最为显著,执行类交互多用于起草文本、规划安排或代码编写,表达类交互则偏向个人反思和探索性使用。 总体来看,消费者使用ChatGPT的核心仍在于完成日常任务。约四分之三的对话聚焦在实用指导、信息获取和写作上——其中写作是最常见的工作任务,而编程和自我表达依然属于使用量相对较少的功能。 三、价值演进:个人与工作场景并行增长 研究显示,约30%的对话与工作直接相关,约70%为非工作用途,两类使用量均持续增长。这体现出ChatGPT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双重角色的强化。 论文指出,ChatGPT主要通过“决策支持”创造经济价值,尤其对知识密集型岗位的判断力与生产力提升效果显著。随着模型迭代升级和用例扩展,用户活跃度也逐步提升,形成正向使用循环。研究团队认为,部分由AI带来的价值甚至未被传统GDP等宏观经济指标充分计入。 结语:AI加速从概念走向实用 透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人类与AI的关系正在转变。一方面,当下使用AI工具的用户群体数量增加,行业更具多元化;另一方面,AI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也逐渐多元化,如日常交流、写作、编程等。 从ChatGPT发布至今,AI已经从遥远的技术概念,成为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AI助手,未来或许将在健康管理、消费娱乐等多个核心场景释放更大的价值。
Meta“手滑”曝光4款智能眼镜,带屏、HUD导航、隔空打字腕带,售价或超5000元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16日消息,今天凌晨,Meta意外泄露了即将亮相的Meta与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全系智能眼镜产品线: 1、常规款Ray-Ban Meta智能眼镜; 2、近期发布的Oakley Meta HSTN智能眼镜; 3、具备护眼功能和居中摄像头的Oakley Meta Sphaera智能眼镜; 4、由Meta长期研发的、sEMG腕带控制的单目平视显示器(HUD)智能眼镜,这款设备标注为“Meta Ray-Ban”,下方带有“Display”字样。 Meta在其YouTube频道发布了展示新款Ray-Ban智能眼镜和Oakley智能眼镜的视频,随后迅速删除。外媒UploadVR最先报道了该泄露事件,并将视频片段上传至X平台。知情人士已向Business Insider证实此次泄露属实。 UploadVR报道推文(来源:X) 一、配备sEMG腕带和单目平视显示器,但还不是真正的AR 泄露的视频有两段,其中一段视频展示了新款Meta Ray-Ban眼镜,其配备平视显示器(HUD),可让佩戴者在现实世界中叠加地图和文字信息,另有一款配套交互腕带同步亮相。 这款传闻中由Meta长期研发的、sEMG腕带控制的单目平视显示器(HUD)眼镜并不令人意外。多家外媒均曾报道Meta计划于今年发布此类设备,且7月时其设备及腕带的渲染图已在早期固件中发现。 UploadVR认为,这款“Meta Ray-Ban”眼镜这并非真正的增强现实技术(AR)。视频片段显示,这款固定式平视显示器仅右眼可见,可用于调用Meta AI助手和步行导航,视频同时演示了通过腕带在实体表面滑动手指输入字符以回复信息的功能。 彭博社马克·古尔曼此前曾报道,该产品起售价将为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691.8元)。据The Information去年报道,这款眼镜重量将为70克,而现有Ray-Ban Meta眼镜的重量为50克。 二、投资30亿欧元,Meta依旧和Ray-Ban合作 但略显意外的是这款“Meta Ray-Ban”眼镜还将使用Ray-Ban品牌。 去年The Information曾报道称这款眼镜将由Meta独立发布而不涉及依视路陆逊梯卡,因为Ray-Ban和Oakley品牌方认为“为实现显示功能而加厚的镜腿设计令人难以接受”。 UploadVR认为,依视路陆逊梯卡态度转变的原因可能在于,今年7月,Meta对其投资了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51.7亿元)获得3%股份,且有报道称Meta正考虑继续增持股份至5%。 这笔投资很可能让Meta在决定哪些产品能使用依视路陆逊梯卡旗下珍贵奢侈品牌这一问题上拥有更大话语权。不过,这一品牌合作的决定可能更早已达成。英国《金融时报》早在今年1月就曾报道,新一代Ray-Ban Meta眼镜将在今年配备显示功能。 据UploadVR报道,采用Ray-Ban品牌预计将比Meta单独推出产品获得更广泛的消费者吸引力,同时也为这款眼镜在依视路陆逊梯卡全球数千家门店进行演示和销售创造了可能。 结语:惊喜提前泄露,内置显示屏智能眼镜再添新成员 此次泄露似乎提前曝光了Meta本要在Connect大会上推出的惊喜产品,外媒认为集成式平视显示器技术标志着Meta向量产商用级智能眼镜迈出关键一步,更接近此前Orion原型机展示的技术水准。 Me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直对智能眼镜前景持乐观态度。在7月Meta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他宣称智能眼镜终将成为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未使用该设备者将面临“认知劣势”。 Meta并非首家展示内置显示屏智能眼镜的公司。谷歌于今年5月推出了基于Android XR增强现实平台的原型设备,并与Warby Parker、Gentle Monster合作设计镜框,预计将在今年晚些发布。 更多、更具体的Meta智能眼镜的产品信息,还要等Meta Connect 2025主题发布会上再揭晓,这场大会将于北京时间周四早8点进行直播,届时智东西也会进行跟踪报道。
iOS 26正式版来了!新增“自适应电量”功能,续航提升
9月16日消息,今日凌晨苹果官方正式推送了iOS 26的正式版。持有iPhone 11系列、iPhone SE第二代以及后续机型的用户均可进行升级操作。 图源:雷科技摄制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更新中新增了一项名为“自适应电量”的电池管理新功能。它能够自动帮助用户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 苹果官方对此功能做了解释:“你的用电需求增加时,自适应电源功能能够有效帮主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该功能会在后台自动运行,用户无需进行手动管理操作。” 当自适应电量启动时,iPhone 还会自动向用户推送相关提示信息。即便手机处于锁屏状态,用户点亮屏幕后也能查看充电至 80% 的剩余时长。 当 iPhone 电量掉到 20% 时,灵动岛处弹出的低电量提示弹窗有了新的动画效果。用户只需轻点弹窗里的电池图标,就能迅速开启或关闭低电量模式,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便捷。 图源:小红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自适应电量”功能依赖于设备端的智能计算,所以只有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机型才能使用这一功能。而且系统需在后台进行约7天的学习与分析,才能精准预判用户日常的电量使用需求。 目前,“自适应电量”这个功能仅支持iPhone 15 Pro 系列、iPhone 16 全系列以及 iPhone 17 全系列。其中只有 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还有 iPhone Air 这几款新机型上为默认开启,其他适配机型则需用户进入“设置 - 电池 - 电源模式”手动开启。 “自适应电源”这一功能的设计初衷是,当监测到用户的电量消耗超出日常水平时,能够自动对 iPhone 的功耗进行调节。具体表现为降低功耗、将屏幕亮度调暗 3%、限制后台程序运行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在电量下降到 20% 时,自动开启低电量模式。 除了新增自适应电源功能外,此次新版本系统在外观层面也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界面方面,iOS 26 启用了全新的 Liquid Glass(即液态玻璃)设计风格,这堪称自 iOS 7 发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设计革新。这种设计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半透明效果,还打造出了更具动态感的弹出菜单、可灵活折叠的导航栏,整体呈现出更为圆润柔和的视觉风格。 图源:小红书 通话方面,电话应用迎来了重大升级,新增了通话录音功能和贴心的“保留助理”功能。当您拨打电话处于等待接听阶段时,只需打开“保留助理”,iPhone便会在人工客服接听的那一刻及时通知您,让您不错过任何重要通话。 相机方面,此次更新对相机界面进行了精简优化,仅保留了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另外照片功能回归了 iOS 18 之前的经典设计,将图库与收藏夹独立设置为不同的选项卡,方便用户分类查看与管理。 话说回来,关于这次 iOS 26 的升级建议: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老的机型,且比较关注设备的续航表现和发热情况,那么小雷不建议升级至 iOS 26 正式版。毕竟新系统的 Liquid Glass 设计带来了更精细的渲染效果,这会对设备的电量消耗和性能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要是你对新功能感兴趣、对设备的续航时长和发热状况并不太在意,那可以随意升级。升不升级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来决定。 说到最后,有没有已经升级了的小伙伴,来说下这次iOS 26的正式版的体验感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亚迪唐DM-i加推175公里长续航版,17.98万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6日,比亚迪王朝网今日为其热销的中大型SUV唐家族带来重要更新,正式推出了唐DM-i智驾版的175km纯电续航版本,进一步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新车型根据配置分为三款,官方指导价为17.98万元至19.98万元。 此次产品更新不仅带来了续航更长的版本,也对现有产品线进行了价格调整。其中,原有的115km尊贵型指导价下调1万元,最新定价为16.98万元。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比亚迪还推出了一项限时置换政策,在10月底前,消费者可享受1万元的厂商置换补贴,这意味着置换购车用户的入门价格可低至15.98万元。 在发布会上,官方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比亚迪唐系列车型的累计销量已正式突破80万台,成为首个达成此销量高度的中国品牌中大型SUV。 新推出的175km续航版在性能和配置上均有显著提升。官方数据显示,该车在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油耗仅为4.7升,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240公里。外观方面,新增了独特的银砂黑车色,并提供包括黑化轮毂在内的运动套件,视觉效果更为动感。内饰也增加了新的红色选项。 在舒适性和科技配置上,新车型同样看点十足。车内配备了实用性很高的6.9升车载冷暖冰箱,支持制冷和制热,并具备延时断电功能。底盘系统是本次升级的重点,新车不仅采用了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还标配了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旨在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此外,车辆还标配了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为高速行驶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 智能化方面,唐DM-i智驾版系列搭载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支持高快领航等功能。座舱内则配备了DiLink系统,通过一块15.6英寸的自适应旋转悬浮Pad作为交互核心,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用车体验。
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享界S9T正式发布,售价30.98万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6日,鸿蒙智行在今晚的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其产品矩阵的首款旅行车——享界S9T。新车同时提供了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选择,其中增程版起售价格为30.98万元,纯电版起售价格为32.98万元,标志着鸿蒙智行正式进入高端旅行车细分市场。 设计层面,享界S9T着重营造豪华与科技氛围。据官方介绍,新车提供了六种外观颜色及四种内饰主题供消费者选择。座舱内部,车辆将Nappa真皮座椅、天然实木饰板以及精细的双绗缝工艺作为标准配置,以提升整体质感。外观细节上,星河大灯与新设计的星云尾灯形成了家族化辨识度,配合20英寸轮毂与可选的黑曜套件,强化了其运动与优雅并存的视觉效果。 在核心的驾驶技术方面,享界S9T全面搭载了华为新一代的途灵平台。该平台整合了车身、动力、悬架、转向等关键系统,旨在实现更智能、更协同的整车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空气悬架与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CDC)为全系标配,结合官方称之为“凌波微步”的底盘调校技术,其目标是为驾乘者在不同路况下都能提供稳定且舒适的行驶体验。 动力与续航是本次发布会的重点信息之一。享界S9T的纯电车型依托800V高压巨鲸电池平台,在CLTC标准下可实现最高801公里的续航里程。而增程版车型则搭载了华为雪鸮智能增程系统,将综合续航能力提升至1305公里,为用户的长途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新车还对晕车舒缓模式进行了升级,进一步优化了乘坐舒适度。 在智能座舱体验上,享界S9T引入了鸿蒙ALPS健康座舱概念,车内配备了负氧离子发生器和智能新风系统,并使用了母婴级环保材料。音响系统方面,车辆搭载了拥有25个扬声器、2080W功放的华为悦彰卓越系列音响,支持7.1.4环绕声场和位置感知调节功能,致力于为用户打造高品质的沉浸式听觉环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