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受投行业务拖累 头部券商年终奖大幅“缩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牛钰 伴随着投行等业务的锐减,国内头部券商的员工发现,他们的年终奖金大幅缩减。 近日,经济观察网获悉,中金公司(601995.SH)陆续向公司员工公布了2023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并根据考核结果向员工发放了年终奖金。 多位中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他们普遍感觉到,被评为低等级绩效的员工比例增多,导致员工到手的年终奖普遍大幅减少,个别员工甚至被“劝退”。 经济观察网就年终奖发放等情况,向中金公司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金融从业者的薪资水平,在业内时常掀起讨论热潮,其中头部券商从业人员的薪酬备受关注。 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调整、投行业务收缩等因素的影响,券商从业人员在高月薪之余还能领取巨额年终奖的时代落幕,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降本增效、降薪裁员。 券商行业投行“金领”动辄“年薪五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幻想已然破灭。一位券商投行人士称,自己有多年投行从业经历。从一家头部券商跳槽进入另一家头部券商之后,新一轮降薪潮来袭,年龄逼近35岁“门槛”的他现在月薪不足2万元。在失业危机下,他已经开始摸索寻找新工作的经验。 “失落”的年终奖 经济观察网从业内获悉,截至6月13日,已发放2023年奖金的头部券商寥寥无几。在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中一华”(即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和华泰证券)中,仅有中金公司已发放2023年的年终奖。 两位在中信证券(600030.SH)不同区域工作的投行人士表示,他们目前还没有收到年终奖,只能根据市场传言推断,年终奖可能会大幅缩减。华泰证券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自己没有收到年终奖,去年发年终奖的时间是在中金公司发放年终奖后不久。 一位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门人士透露,“五一”假期前开始,公司员工被陆续告知2023年的绩效考核结果。绩效等级结果与往年相似,分为A、B、C+、C-、D五个等级。 该投资银行部门人士称,其绩效等级被判定为D。这意味着其不仅没有年终奖金,还面临着职级和基本工资被下调。 该人士被告知,D等级员工将会被下调职级,后续还可能面临进一步调岗、降薪等安排。 该人士还表示,今年4月公司对投行部门员工的月基本工资下调25%后,自己的税后月薪降至2万元。其已经做好了年终奖减少的心理准备。但没想到,2023年自己不仅没有年终奖,甚至面临失业危机。 一位前中金公司高职级员工向经济观察网透露,中金公司不仅对投行等业务部门的考核按照A、B、C、D等级进行划分,包括人力、财务等在内的职能部门也遵循上述考核机制。往年员工的绩效被评为B或C的比例较高,年终奖基本为4至8个月的月薪,以最新月薪为准。 该前中金公司高职级员工还表示,据其从部门前同事处了解,中金公司员工2023年被评为A等级的年终奖为3个月基本工资,B等级的年终奖为1个月的基本工资。 另一位中金公司非投行部门的北京地区的员工表示,该人士2023年的绩效为B,年终奖金为1个月工资。该人士很少听说身边有被评为A等级的员工,绝大部分员工的等级都是C+、C-。他认为,每个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本就不同,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应该由市场来调节。 从行业头部的年报数据分析来看,近年人均薪酬下滑与人均创收下滑基本一致。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601066.SH)和华泰证券(601688.SH)2023年的人均创收分别为223.95万元、150.00万元、167.21万元、219.5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45%、-12.79%、-14.19%、15.16%;同期的人均薪酬分别为79.73万元、69.72万元、61.82万元、62.0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6%、-11.33%、4.09%、6.25%。 投行部门成降薪重灾区 上述员工所说的“市场的调节”,即在市场波动下,券商的经纪、投资业务受到直接影响而大幅缩减,同时A股IPO速度持续放缓导致投行业务收缩,均倒逼券商进行减员调薪以降本增效。 一位投行人士称,2019年注册制试点启动以来,券商投行的股权业务线项目激增,并且审核相对宽松,过会速度很快,简而言之“项目很好做”。但今年以来很明显的变化是,因为新增项目不足且项目进程变缓,以前是六个人做一个IPO项目,现在是十几个人坐在项目现场投简历。 按照惯例,中资券商员工尤其是投行业务人士,除了基本月薪外,还有完成项目的奖金、保荐代表人的固定签字费以及基于年度绩效考核情况的年终奖金。可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是通过奖金来提高的。 但在投行业务收入下滑之下,投行人士的项目奖金锐减、可以签字的项目寥寥,绩效考核情况被打“低分”或许将成常态。 以中金公司为例,投行业务部门在考核等级方面或许会承受很大压力。过去几年,被称为“投行贵族”的中金公司,投行业务在行业内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因此其营业收入来源依赖投行业务相对较高,投行部门员工数量庞大。 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在营收规模排名前二十的上市券商中,除其他业务外,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收入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最高,分别为21.96%、25.17%、23.35%、26.86%。 中金公司2023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该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下滑最明显,全年实现营收32.42亿元,同比下降40.30%。截至2023年底,中金公司的投行员工总人数为2370人,相比2022年减少了40人。 2024年以来,投行业务的持续收缩,依然是中金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中金公司业绩报告数据,2024年一季度,中金公司实现营收38.74亿元,同比下滑37.61%;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4.50亿元,同比下滑25.02%,对总营收的贡献率仅为10.45%。 多位投行人士对经济观察透露,在投行业务占据重要市场地位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都在近期对投行业务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中信证券下调约20%;中金公司最高降幅为25%;中信建投则在今年初已下降约20%后再次下调。上述中信证券投行人士称,去年以来的两次降薪使其月薪合计减少了约1.5万元。 经济观察报就上述信息向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采访求证,均未获得正面回复及细节确认。 如何穿越周期? 从行业来看,券商按照市场变动调整薪酬、提升人效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5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订《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的决定,本次修订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努力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切实担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有多家券商已经发布了提质增效重回报的公告。以方正证券为例,其在公告中特意强调,2022年以来,公司进入“新起点、新动能、新高度”的三新阶段,依托新股东强大的实力背景和全面赋能,不断优化资产负债表,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了利润增、人效升、费用减、薪酬降的良好经营局面。 谈及优化薪酬体系时,中信证券称,经统筹评估市场变化和经营实际,为进一步优化薪酬体系,近期主动调降薪资,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稳健发展的信心。中信建投表示,将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发展战略及政策指导等因素,并结合公司实际和市场客观情况进行调研,调节优化部分岗位的分配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长、短期激励比例,以建立更加稳健的薪酬体系。 除了向内操刀外,面对行业新的机遇和挑战,券商应该如何缓解一级、二级市场带来的压力,未来的增长空间又在何方?有业内人士认为,券商专注于投顾产品有利于安全穿越周期。 6月13日,在媒体见面会上,瑞银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曹海峰指出,新“国九条”发布后,市场过度关注其中的严监管、IPO门槛、公募的降费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面,忽视了“国九条”里对行业正面引导的部分,比如支持财富管理、权益基金以及ETF的发展和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业务的发展,以及其中“在五年左右形成十家左右的优质头部机构”的表述。 曹海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中国证券行业2023—2030年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据其团队测算,至少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财富管理业务将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速度,资产管理业务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衍生品这些机构型业务保持约10%的增长速度。 曹海峰进一步指出,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机构业务、衍生品等方面比较强的头部券商能抢占未来内生性增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IPO业务的衰退可以被资管业务的增长所弥补。 因为IPO业务占收入的比重很小,仅融资代理服务可能只占整体业务的2%、3%左右,而资管业务目前占行业的10%左右,在此基础上只要能增长20%,哪怕IPO业务砍成零也可以弥补。
老百姓董事长:门诊统筹利好合规龙头 今年对并购趋谨慎|直击股东会
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黄路)“截至今年5月底,老百姓拥有门诊统筹门店4900多家。”在老百姓(603883 .SH)召开的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场,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表示,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标准在提高,监管也会更严,在此趋势下,实际上是更有利于合规的龙头企业。 财联社记者此前从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了解到,《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已发到各地医保局招采处,目前还没有对外公开。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包括陕西省,广东省深圳市等多地医保局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比价系统上线之后,定点零售药店医保药价更加公开透明,群众可以“价比三家”。 谢子龙关注到上述专项行动函的消息并表示,药品价格是遵循市场供需原则,相关部门可能是希望通过数据联通,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2023 年开始,医保改革和定点药房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对医药零售行业影响深远。在老百姓总裁王黎看来,门诊统筹的相关政策,中长期而言是希望更规范的企业、更规范的市场主体能够得到更持续的资源支持。从现在各个省份的情况看,无论是个账还是统筹方面资金的获得,更规范的头部连锁拿到的金额占比远高于市场的单体店或中小连锁。从这个角度看,越是规范的市场是越有利于头部连锁集中度的提升。 在现场,有机构投资者提问:公司对全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如何展望?“今年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 2.2 个百分点,是超出我们预期的。”王黎表示,在不改变终端销售价格的前提下,公司通过优化品类结构、改造商采系统和关键业务流程,营采商销全流程发力提升毛利率。此外,公司 来自统筹和个账销售占比只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0%,还有60%的销售占比来自于非医保药品的收入,公司未来在这些领域还有提升毛利率的机会。 根据国家药监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零售药店已达66.70万家,同比增长7.0%。一位从广东远道而来的投资者关心药店行业充分竞争后,未来最终格局形成的窗口期要多久?公司面对的挑战将有哪些? 谢子龙表示,目前药店零售行业处于一个诸侯混战的时期。未来要多久,有多少家药店才合理,这个说法不太科学,最终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正因为目前行业的激烈竞争,药店的布局才会更加走向基层,最终受益者是广大老百姓。 “在(行业)洗牌的时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过去随便开个药店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靠精细化管理、靠规模、走进社区,走到顾客心里,才能有生存空间。”预计未来的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最终全国性龙头企业可能会有10家左右,每个区域布局较早的药店零售企业可能还有1-2家。 据公司介绍,2023 年老百姓的连锁网络(不含联盟)已覆盖全国18个省级市场、15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共开设门店13,574家。谢子龙表示,公司今年计划聚焦拓展11个优势省份,并下沉市场。在经济处于平稳增长期间,公司在收购方面会比较谨慎,但自建门店、加盟店仍将快速扩张。
破除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公募投研差异化布局:求稳、求生存、求超越
公募差异化投研布局迫在眉睫。 随着公募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及公募行业内部特色化开始显现,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管理人应该客观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格局,注意扬长避短,在优势投研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提高自己在基金行业中的“护城河”,并借助新技术、新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生存能力和优势。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历史首次突破30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的业务特色,拥有着差异化的资源禀赋。 显然,依托自身投研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当下公募管理机构迫切需要做出的选择。投研能力一直是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专业化投研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丰富投研策略、提升策略有效性,也是行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破除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 在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成本”直线飙升的行业背景下,确保产品规模和业绩稳定性不依赖于明星个人的经营策略,已成为不少大型公募在投研上进行特色化、差异化探索的核心因素。 尤为注意的是,在组织架构层面,原有的投研模式正在被打破,行业的发展正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基金公司投研体系不断革新。“如果公司的规模都是一个人所管产品取得的,业绩都主要靠一两个明星经理,那你觉得我们后面怎么管理?”华南地区的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在一次采访中认为,要确保基金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能够满足基金持有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就必然要在投研的平台化布局上有所作为,防止基金公司对个人能力的过分依赖,“因为不存在永远不亏钱、能够满足所有投资者需求的全能型选手”。 在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看来,现阶段中国基金行业正经历从个体化向工业化转型的阶段。所谓工业化阶段,就是做好内部的协同、专业的分工、团队的协作,让大家协作效率越来越高,更多依靠平台而不是个人力量把长期业绩做得更稳定、可预期。他认为,中欧基金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现代投研体系,并按照“4P+1C”的原则来建立,也就是按照一致的Philosophy(投资理念)奠定团队协作基础,以统一的Process(流程)提高协作效率,打造开放式Platform(平台支持)固化流程,稳定的People(团队)加强高效协作,以及共同的Culture(文化)激发团队协作的善意。 “我们公司越来越重视投研融合的平台团队建设,不断优化投研体系的组织架构,以满足业务发展的前沿需求。通过提升研究与投资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公司有力地保障了投研能力的建设。”南方基金的一位人士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公募行业投研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南方基金投资差异化的布局就是各研究部门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深度研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投资决策,为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南方基金特别注重内部投研团队的融合与协作,建立了以“专业分工、成果共享”为特色的投研互动机制。不同投研团队各展所长,通过信息共享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捕捉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不断提升研究成果向投资业绩转化的效能,不断优化投资决策的全流程,力求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长期价值。 博时基金则表示,通过深化投研一体化改革,着力做好产业发展阶段、企业基本面研究以及估值体系,加强投资精细化过程管理,提高投研转化效率。与此同时,博时基金还打造了全资产、全流程一体化平台——新一代投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资产定价能力。除了投研体系的革新,基金公司也在通过创新,为传统产品不断融入新元素。 投研单点突破解决生存焦虑 区别于头部公募在“又大又稳”下对多元化、平台化的需求更为强烈,资源投入体量有限的中小公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更希望单点突破。 券商中国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许多中小公募生存的关键在于“一枝独秀”式的业绩出名出圈策略,显然,跟踪指数并使得业绩大同小异的ETF产品等被动投资,可能无法帮助中小基金公司甩开对手的业绩竞争需求,区别于ETF产品之间的业绩难有显著差异的特点,股票市场上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业绩因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所带来的巨大差异,就使得漂亮的业绩所带来的规模快速崛起成为许多中小基金努力的方向。 比如,安信基金很早从战略上放弃ETF等被动管理业务,大力发展三大主动管理业务并为每个业务条线确定明确的方法论。具体内容为:一是在“价值投资、自下而上”方法论指导下发展权益投资业务,二是在“绝对收益、风险预算”方法论指导下发展混合投资业务,三是在“信用价值观”指导下发展债券投资业务。如今,安信基金已发展成为一家只做主动管理业务、奉行价值投资理念、超额收益明显、业绩持续稳健的基金管理公司。数据显示,该公司旗下主要权益投资选手的代表产品年化超额收益都在8%以上。 在2019年仍只有约百亿规模的信达澳亚基金公司,从迷你型公募向近千亿的中型公募的迅速蜕变,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专注于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的单点突破。尽管明星基金经理的规模打法在大型公募身上备受市场诟病,但对于生存已经艰难的中小公募而言,明星基金经理的规模打法不仅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且许多中小公募更乐于主动拥抱。 以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主题基金为例,该只产品在2017年6月末的资产规模尚不足9000万元,而凭借冯明远的个人投资能力,这只产品的资产规模截至目前已达到67.3亿元,单只产品八年时间增长超过73倍,远超过去几年公募行业规模的平均增速。也正因为冯明远个人业绩所带来的规模崛起,信达澳亚基金公司已成为中小公募基金中生存较为滋润的一员,信达证券披露的年报显示,2023年度的信达澳亚基金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9.37亿元和1.74亿元。 成立时间较晚的创金合信基金公司是中小公募单点突破的另一种类型,该公司的私募资产规模长期位列公募行业第一名,以中基协发布的截至2023年6月末的数据为例,创金合信基金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为7734.73亿元,位列基金管理公司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老大,也是该项排名的十强公募中仅有的两家小型公募之一,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分别是:创金合信基金、建信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平安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融通基金和汇添富基金,显而易见的是,十强公募中绝大部分为行业的头部公司,位列第一的创金合信基金公司显得格外扎眼,但也突出了创金合信基金在投研领域的生存策略。“我们入局公募时间较晚,行业竞争又非常激烈,在投研领域必须先赚钱养活公司才能再图其他,且这块业务的体量亦能支持公司在公募业务上的资源投入。”创金合信基金公司的一位人士解释。 差异化选股来自机器人?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投资策略 公募基金在投研差异化的竞争思维上,还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借助AI新技术对传统投研策略的改造和选股赋能。 近年来,主动权益基金扎堆抱团白马股、赛道股,产品策略同质化极为严重。一旦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投资策略纷纷失灵,几乎所有主动权益基金都难逃亏损命运。纵观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无外乎价值风格、成长风格、均衡风格、质量风格、趋势风格。无论哪种风格,在近年极度震荡的A股市场,都很难保持常胜,一招鲜吃遍天的策略不再灵验。 在此背景下,以鹏华基金、中欧基金、民生加银为代表的一批公募正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基金经理的实战中。比如,鹏华量化及衍生品投资团队采用“AI+基本面”的主动量化策略。对此,鹏华基金基金经理苏俊杰表示,通过AI机器挖掘出的股票因子的效率明显优于人工,且能够有效降低因子重合度,产生额外的阿尔法效果,目前大致形成了以“基本面选股”为底层逻辑,“基本面、量价、另类”为核心维度的多因子框架,还包括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舆情和专利等数据,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舆情信息。在苏俊杰看来,舆情信息属于文本的一类,本身就极难处理,但在AI技术的支持下,量化分析师拥有了通过算法理解文本正负面导向的能力,这无异于给指数增强投资配备了更全面的“武器库”,让投资过程能够更加全面和顺利。 券商中国记者也注意到,在AI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金经理的实战中,新技术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体现在不少基金产品上,以鹏华沪深300指数增强A为例,根据2023年基金四季报数据,过去5年该产品实现了41.56%的净值增长,超越业绩比较基准18.99个百分点,创造了明显的历史超额收益,同期其他主要指数增强产品如鹏华中证500指数增强,净值增长率表现也显著优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由此也不难看出AI人工智能在帮助公募基金实现差异化投资上的有效性。 “证券交易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参与的复杂市场。从行为金融的视角看,单一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价值函数也呈现复杂的非线性机制,因而我们所观察到的真实市场实际上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规律。这使得传统的线性多因子模型不能充分地表达市场规律,因而对于超额收益的挖掘不充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是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数学上可以严格证明的万能逼近定理指出,一个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来近似任何连续函数。因而,我们可以有很大的把握认为,如果市场规律是有迹可循的,那么人工智能策略可以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样一些规律。”民生加银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何将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基于上面的逻辑,确定了坚持人工智能投资方法的差异化选股思路,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那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开拓者已经在普遍的领域逐渐取得优势,人工智能新技术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也正在发生。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落实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重要手段,而人工智能投资策略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资产管理行业的一项重要应用。 何将认为,当前股票市场上很多人对于人工智能投资策略有一些误解,比如认为人工智能策略只在量价投资策略、高频策略或者小盘股策略中有效,这些理解是不对的。事实上,人工智能模型在本质上是在发现隐藏的规律和模式上具有强大能力,因而决定了它技术应用的普适性。有了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超强能力的加持,量化投资在其传统的广度优势、纪律优势和组合优化优势的基础上,会呈现出更加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作为主动权益大厂,中欧基金内部孵化出的多资产及解决方案团队依托“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平台,打造系统化的投资运作流程。中欧基金多资产及解决方案投资部总监黄华表示,解决方案包含了明确的投资目标、合理的资产配置、多元的策略组合,以及清晰的绩效归因,不过投资策略和流程不再从收益出发,而是从投资者能承受多大的风险出发,对于风险的强调被提到第一位。 将具有不同背景的成员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在国内投资行业较为少见。中欧基金希望通过专业分工,赋予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中欧多资产及解决方案团队中,既有擅长大类资产配置的基金经理华李成,也有把握权益投资策略的基金经理许文星,还有关注策略开发和资产配置平台搭建的张学明,以及专注风控和绩效归因的投资经理向蔼旭。 该团队已经开发和布局了市场上首个“smartβ+α”策略产品线,采用“量化+主观”的方式挖掘出了“景气”“价值”“质量”“红利”等4个具备长期有效性的风格因子,力争实现股票资产的全天候配置,目前该系列已于今年成立2只产品。据悉,未来相关产品还将继续推出。 显而易见的是,AI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公募基金经理而言,不仅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黄金赛道,AI也在实质性地帮助公募基金解决投资中的实际问题,并成为不少大型公募追求投资差异化的得力助手。越来越多基金公司通过发挥量化优势为主动权益基金赋能。近年来,量化投资崛起,量化+基本面不断融合,基本面量化这一投资方法逐步被越来越多基金管理人认可,并成为投研策略中重要一环。 记者观察:公募分层形式明朗,投研差异化势在必行 随着公募行业竞争格局大势已定,头部公募、中型公募与小型公募的分层形式已十分明朗化,这与行业早期野蛮生长的公募投研竞争思维完全不同,在已实现规模崛起并覆盖广泛基金持有人、拥有巨大品牌力的头部公募,将越来越多地强调自身投研平台对基金经理的孵化和赋能优势,在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中,许多头部公募基金人士都强调了公司一批虽然年轻但又是新主力的基金经理,绝大多数来自研究生校招的事实,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研究员再到基金经理的培养过程,这既是头部公募基金对外对内展示超级品牌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孵化优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基于最小的成本、最稳固的基金经理规模结构,头部公募对挖角明星顶流已越来越缺乏兴趣。 而在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募生存竞争的特殊需求,使得此类公司尚难顾及高质量的规模结构,事实上,这也与许多A股初创公司早期求生存阶段,不得不忍受营收和利润主要来自单一大客户的模式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因此,借助单一产品线、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投资能力带货崛起,解决小公募日常经营面临的吃饭问题,以及避免公司规模太小导致品牌曝光度被市场完全淹没的种种特殊需求,都使得小公募在投研布局上有着清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此外,尽管头部公募的格局已十分清晰稳固,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改造还刚刚开始,有关人工智能以更低使用成本、更短时间效率、更高准确度对基金公司研究体系的深度创新,未来也极可能在机器成本、人力支出、稳定的高收益方面对头部公募之间的投研竞争产生深远影响,并可能以差异化的投研布局使得头部公募内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加速出清!专职员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私募被要求自查整改
5月3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对部分私募管理人发布督促提醒通知,包括专职员工不足5人、高管缺位等,要求这些私募进行自查整改,如后续仍不符合要求,将被采取相应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甚至注销登记。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行业出清将进一步提速。 协会下发督促提醒通知 协会向两类特定私募下发了督促提醒通知。 在《关于对专职员工不足5人私募管理人督促提醒的通知》中,协会指出,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简称《登记备案办法》)第八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专职员工应不少于5人。同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1号—基本经营要求》第九条已对“专职员工”范围进行明确界定。 协会统计了截至2024年5月16日在AMBERS系统及从业人员管理平台填报的专职员工不足5人的私募管理人信息,要求收到通知的管理人对照《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要求,开展自查并及时整改,不得因人员不足影响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业务有效运转。如后续仍不符合要求,协会将根据《登记备案办法》相关规定,视情节严重程度,在前期公示基础上,采取书面警示、要求限期改正、公开谴责、暂停办理备案、限制相关业务活动以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等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如无展业计划,要求及时主动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在《关于对高管缺位私募管理人督促提醒的通知》中,协会指出,《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保持管理团队和相关人员的充足、稳定。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持续符合《登记备案办法》的相关任职要求,原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由符合任职要求的人员代为履职,并在6个月内聘用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因长期缺位影响内部治理和经营业务的有效运转。 协会也统计了截至2024年5月16日AMBERS系统及从业人员管理平台填报的信息,针对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其委派代表等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缺位现象,要求相关机构开展自查,按照《登记备案力法》要求及时整改。如后续仍不符合相关规定且未按要求进行整改,协会将根据《登记备案办法》相关规定,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公示、书面警示、要求限期改正、公开谴责、暂停办理备案、限制相关业务活动以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等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如无展业计划,同样要求及时主动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行业加速出清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举措将推动私募行业加速出清。 据三方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5月20日,全职员工人数少于5人的私募管理人共计2118家。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618家,占比29.2%;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24家,占比67.2%;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76家,占比3.6%。从管理规模区间来看,100亿以上的有6家,50亿—100亿的有11家,20亿—50亿的有29家,10亿—20亿的有43家,5亿—10亿的有85家,0亿—5亿的有1931家。 从过往处罚案例看,已有一批全职员工人数少于5人的私募管理人收到协会罚单。其中,福建省未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甚至因此被撤销管理人登记。 至于高管缺位,同样据三方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5月20日,在中基协AMBERS系统仅登记了1位高管人员的管理人有346家。 专家建议,存在上述问题私募管理人应尽快补充人员;如确实不准备继续从事私募业务,可以选择主动注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私募管理人注销继续保持较快节奏,近期注销类型中还增加了“12个月无在管注销”。据协会网站,截至今年5月31日,累计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22527家。其中,2023年全年注销2537家,成为近年来高峰。今年来合计已注销822家,已超去年注销数量的30%。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马斯克在2024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的年度发言
“如果市盈率是20或25倍,那就意味着,光是Optimus就能带来20万亿美元的市值。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值可能在5到10万亿美元之间。因此,特斯拉的市值达到当今市值最高公司的10倍,是可以想象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埃隆·马斯克 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特斯拉公司在得州超级工厂召开了2024年股东大会。本次股东大会因为两项意义重大的股东投票——重新批准埃隆的2018薪酬计划,及将特斯拉注册地迁往得州——而备受关注。 大会首先宣布了所有公司及股东提案的投票结果,正如埃隆在前一晚剧透的,这两项重要提案顺利通过。紧接着,埃隆上台致辞。今天的埃隆明显心情既激动又放松,为了表示对股东的感激之情,他刚上台就来了几个跳跃动作,外加五秒钟尬舞。 埃隆首先脱稿回顾了FSD自动驾驶和Optimus机器人的进展,然后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公司在工厂建设、汽车业务、超充、4680电芯、储能产品、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软硬件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最后展望了特斯拉成长为一家市值25-30万亿美元公司的未来之路。 年度发言全文 大家好!欢迎来到特斯拉股东大会! 首先我想说,我爱你们。我们有最棒的股东基础,这太不可思议了。太不可思议,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不逊色 我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股东大会,总结公司的成就,并展望我们的未来。我认为,我们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未来。我们不仅翻开了特斯拉新的篇章,我们甚至开始撰写全新的历史。 那些一直密切关注特斯拉的人们,你们能理解。重要的是,你们能理解。我认为,特斯拉的未来绝对会让人大受震撼。 显然,我们在解决可持续能源问题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电动汽车、固定储能、太阳能。 Don't Mess With Tesla Retail Shareholders:参加股东大会的散户股东签到 一 FSD自动驾驶和Robotaxi 我认为,就创造公司的价值而言,自动驾驶将令人震撼。如我所说,在座的各位理解,但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还不明白。我们和很多大的机构投资者对话时,他们通常是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他们自己不开车。 我问,你试过自动驾驶FSD v12.3吗? 他们说,哦,还没有。 我就说,哦,好吧,你应该试一试,这是个好主意。 如果绘制出自动驾驶进展曲线上的各个点,然后相信这条曲线的趋势,那么,它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向无监督FSD迈进,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我想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看看随着每个版本的迭代,需要行驶多少英里才不得不进行干预,就这么简单。 每个版本,你都会发现有很大的改善,指数级的进步。很显然,它将达到远比人驾驶汽车更安全的程度。 我能预见到接下来若干版本的情况,因为基本上,随着每个版本的上路,我们都能或多或少预见到下个版本和下下个版本的情况。我们对于它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预见,这确实很神奇。 毫无疑问,它的安全性将远远超过人类,是的,毫无疑问。 我曾提过这一点,但有时进行重申,并串连信息是有帮助的,因为有时人们会想,在实现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如何从这个巨大的车队中实现盈利? 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爱彼迎(Airbnb)和优步(Uber)的结合:特斯拉将自己拥有一些汽车,就像优步那样;而我们的客户自有的车队,就像爱彼迎。 你可以随时把你的汽车加入或退出车队。你可以说,我要离开一星期,只需在特斯拉App上轻轻一点,你的车就会加入车队,然后在你离开的时候为你赚钱。 你可以让你的车子加入车队几个小时,几天,几星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收回你的汽车,你点一下“回来”,它就会马上回到你身边。 我很有信心,车主的收入会远远超过实际月供的费用。 显然,特斯拉会从中抽成,但大部分的钱都将归车主所有。这个机制能真正运作起来,这就是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记住我的话,这只是时间问题。 我承认,我有时有些过于乐观。我并不是完全没有自知之明,但如果我不乐观,这一切就不会存在,这座工厂也不会存在。 (观众鼓掌) 在这一点上,我的弟弟做的很棒,他就在这里,刚刚连任(董事)。 说个小轶事,当我们小时候上学时,我弟弟会告诉我错误的校车时间,这样我才能不错过校车。然后我会生他的气,你为什么会告诉我一个比校车实际到达更早的时间? 他说,不然你就赶不上校车了。 这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 我想,我从一出生就有些病态的乐观。总之,这一切的发生,都因为我有些病态的乐观。但我最终会兑现我的承诺,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之前提到过这一点,我推荐阅读方舟投资的分析报告。也许还有更准确的,但就分析自动驾驶的潜在可能而言,据我所知,最准确的就是凯茜·伍德的方舟投资。 如果我没记错,他们预测特斯拉的估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只考虑自动驾驶,不算Optimus。 我同意他们的说法。 (观众鼓掌) 我认为,只考虑汽车自动驾驶,我们就能让公司的价值增长为现在的10倍,我相信这一切会发生的。 谁知道呢,现在是下午4点20,我才注意到。 (埃隆坏笑) 木头姐预测:2029年特斯拉股价将达2600美元,市值8.2万亿美元 二 Optimus人形机器人 我觉得这个预测挺准确的,但如果考虑Optimus机器人,那就更疯狂了。 它是一个人形机器人,可以做任何你想让它做的事。它可以成为你的伙伴,可以待在家里,可以照看你的孩子们,它可以教他们,会是个好老师,还可以在工厂里干活。 你想拥有几个超级有用的人形机器人? 谁不想要星战里的C-3PO机器人?一个C-3PO,加上R2-D2,再加上若干机器人,就非常棒了。 星球大战里的C-3PO机器人 我认为,全世界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机器人,的的确确每个人。然后,显然工业领域也会有机器人参与生产。我认为,人形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可能至少是2比1,肯定能到1比1。 也就是说,大约会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也许是200或300亿个。 然后,让我们假设生产速度是... 我认为,生产速度可能会达到每年10亿个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就算特斯拉只占其中的10%——可能远不止——那就是每年生产一亿个Optimus机器人。 作为参考,汽车行业每年大约生产1亿辆汽车,至少数量级差不多。 我认为,在极高生产规模时,生产一个机器人的成本大约可以是1万美元,这比一辆汽车还便宜。如果以2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在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特斯拉每年可以获得约一万亿美元利润。 如果市盈率是20或25倍,那就意味着,光是Optimus就能带来20万亿美元的市值。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值可能在5到10万亿美元之间。 因此,特斯拉的市值达到当今市值最高公司的10倍,是可以想象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当我说我们正在开始撰写全新的历史时,我是说,这将是最好的历史,开创一个全新的历史。 我们要确保这些机器人对我们很友好,这点非常重要。 三 碳排放和工厂建设 总之,说了这些,开始我的演讲稿。 BlahBlahBlah,我觉得,我们应该对未来的特斯拉股东提案设置字数限制。不能像小说那样长篇大论,我们不能允许像写一整本小说那样写特斯拉的提案。 (观众欢呼,老瓦:前面环节的股东提案陈述又臭又长,观众都受不了了) 正如你们所见,我们的影响正在加速,我们开始在碳排放方面做出真正明显的贡献,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而自动驾驶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将对解决碳排放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我猜测,我们将从乘用车每周使用约10小时,即每天使用约1.5小时,增加到每周使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是50或55个小时。 这意味着,同一辆车的使用频率将增加五倍。 我们需要一定的资源来生产汽车,但它的使用率将变为原来的五倍。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将对碳排放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我们非常重视可持续生产,我们的工厂很漂亮。你在工厂里走一圈就知道了,事实上与媒体报道的相反,工厂里的氛围很好,人们面带微笑,都很快乐,很友好。 是的,在特斯拉,我们非常注重做正确的事。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我们非常注重做正确的事。我们的车辆节水、节能,我们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工厂供电,我们尽最大努力做正确的事。 我们的电池寿命更长,这很好。 工厂的安全状况良好。 四 电动汽车 我们正在提高电动汽车的可负担性。Mode Y和宝马X3相比,每月的实际拥有成本要低得多。 去年,我们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排名第一。 恭喜特斯拉团队,创造了总计生产600万辆汽车的历史!特斯拉车队正在逐渐变得极为庞大,到今年年底将达到700万辆,超过700万辆。 我们在弗里蒙特的工厂,目前是北美产量最高的汽车工厂。我们打破了之前NUMMI的生产记录。 我们在旧金山湾区拥有一家巨型的汽车工厂,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那里并不是开办汽车工厂最经济实惠的地方,那里就像是瑞士阿尔卑斯山,但我们还是能以很高的产量生产出优秀的汽车。这也证明了,我们在弗里蒙特的团队是多么优秀,恭喜弗里蒙特团队! 很多人都说,Cybertruck是假的,永远不会面世,而现在,我们正在交付大量的Cybertruck。我们创下了每周1300辆的记录。 我觉得Cybertruck真的很特别。 人们有时会对Cybertruck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一样东西是不是酷,是不是一个好产品,那就拿给孩子看,不作任何过滤。孩子不会过滤他们的意见。五六岁甚至三岁的孩子,问他们,你喜欢什么车? Cybertruck! 这样你就明白了。终于,它让未来看起来就像是未来,而且它很好开,它很舒适,是个很棒的产品。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好的产品。 它有很多创新,最终取代了12伏的48伏低电压系统,800伏传动系统,世界上最大的铸件,能防弹,所有很酷的特性。它的拉力胜过F-350柴油皮卡,而那是一辆令人印象深刻的皮卡。它拖着一辆保时捷911,在四分之一英里赛道上胜过了保时捷911,太疯狂了。 仔细想想,有多少公司能制造出打动人心、真正特别的产品?太罕见了,我想Cybertruck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推出了焕新版Model 3,这是一款非常棒的汽车。我建议大家试一试,这真的是一款很棒的车。 节省汽油费后,每月的总持有成本只需216美元。和同类汽油车相比,它的每月成本基本上只需200多美元。它的确很划算,同时也是一辆很有乐趣的车。高性能版的性能超越了保时捷911,它确实是一款很棒很棒的车。 当然,Model Y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汽车。 我们预测到了这个结果。如我之前所说,2022年,按销售额计算,Model Y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然后到2023年,它将成为单体销售量最大的汽车,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它将再次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 然后是特斯拉Semi,我们正在进行小批量生产。就在上周,我批准了特斯拉Semi的量产计划,我们将生产大量的Semi半挂车。是的,我认为最终它将在财务上起到推动作用,这不是一件小事。 商用车辆特点是,使用商用车辆的公司都非常客观。显然,我们要让它有很酷的风格,成为一辆很棒的车,但对于商用车辆来说,做出购买决策的公司只会看一看,然后问,数字呢?与柴油卡车相比,它的运输成本更低还是更高? 重要的是,它的经济性要比柴油卡车好得多。 这基本上是一个无需思考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家运输公司,你不选择使用特斯拉电动Semi,你就是在赔钱,为什么要这么选择?你不喜欢钱吗?对吧。如果你喜欢钱,我建议你使用特斯拉Semi。 我认为,这款车的实际销售规模会让人们大吃一惊,它将在经济上起到推动并带来很多好处。此外,它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帮助可持续发展,因为Semi半挂车时刻都在路上,即使车辆数目少得多,它们对于减少总碳排放量的帮助也非常大。 显然,在白布的遮盖之下,是我们正在研发的一些新产品。我认为这些产品将非常特别,其中有些产品,人们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并不那么神奇,但等着瞧吧,最终会的。 五 超充网络 我们的超充网络还在不断扩大。超充将消亡的传言被大大夸大了,事实上,我们的超充网络还在继续大幅增长。今年,我们将额外部署可用的超充数量将超过行业里其他公司的总和,仅供参考。 不过,我们将更加注意在哪些地方部署超充能带来更高的资本效率。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服务拥堵,凡是地图上缺失的部分,我们都会在那里安装超充。 仅仅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我们就预计将花费约5亿美元用于超充的部署。这将是一笔相当可观,花得其所的5亿美元,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这里还没有展示我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和明年开拓的一系列新市场。我们希望特斯拉走向全球,而在很多国家,特斯拉的数量为零或者很少。显然,我们希望特斯拉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和明年开放许多新市场。 我们还将向其他公司开放超级充电桩。 那是一个笨重的适配器,而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其他汽车公司。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超充网络,帮助其他汽车公司实现电动化。我们向他们提供适配器,让他们能够使用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我们认为,这样做,比建造高墙抑制电动汽车的发展要好。 六 4680电芯,锂精炼 此外,我们还在电池生产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4680就在这里生产。这是一个难题,要知道,有很多公司唯一所做的事情就是生产电池电芯,但我们正在取得良好的进展,你看到的所有Cybertruck都使用了特斯拉4680电芯。 我们认为,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4680可能是最具竞争力的电芯。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难题,要精通电芯的生产制造,会严重费脑子,非常费脑子。 但我认为,一旦地缘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它能让特斯拉自如应对。在电芯制造方面拥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很不错的。 嗯,我们正在取得稳步进展,我们还拥有阴极精炼工厂,就在主工厂后面。你可以在这张图中看到,那是阴极精炼工厂。 然后,我们在南得克萨斯还有一个锂精炼厂。 我们只是在确保自己获得完整的拼图。看看视频,特斯拉进行阴极和锂的精炼方式,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你可以在特斯拉精炼工厂里吃饭,但我并不建议你在其他工厂这样做。 我们正在进行深入的垂直整合,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回报会高于人们当前的认知。 七 储能 今年,我们还将完成大量的储能部署,储能部署量将大幅提升。我们的储能部署和固定电池组似乎有望实现200%到300%的年度同比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增幅。 真正的制约因素,在于我们是否能生产更多的megapack和更多的powerwall。我们正在加紧Powerwall 3的产能提升,这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 任何一项技术通常都要经过三次迭代,才能达到“好吧,现在真正牛逼了”的的效果。Powerwall 3就是一款史诗级的产品。 我认为Megapack 2也是一款史诗级的产品。Megapack 3可能还有几年之遥,通过它,我们将开始包含越来越多的变电站电力电子设备。我认为,我们想要让megapack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你可以直接插入高压电线,没有变电站,只要插上高压电线,部署好,插进去,就能用了。 顺便说一句,这对电力行业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他们会说,什么? 是的,只要把电线插进去,它就能在很高的电压下运作。 总之,这很棒,储能团队的工作非常出色。 服务和其他业务也很不错。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在服务和其他业务上赚钱了,这很关键。 八 软件开发 特斯拉显然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我们在特斯拉开发了很多软件,大概有一半吧,或者说我们所开展的工程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软件工程。因此,我认为特斯拉作为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度,不逊于一家硬件公司。 这很重要,因为汽车公司通常不是软件公司,所以这很重要。 例如,我们的auto-bidder储能软件,所有控制汽车、megapack、powerwall和太阳能的软件。显然,人工智能和FSD很重要,保险和碰撞服务也是如此。 特斯拉还在内部开发了大量软件,我们内部称之为“特斯拉操作系统”,它比其他任何公司的内部软件都要好得多,我认为可能比任何一家财富500强公司都要好。特斯拉的内部软件要好得多。是的,这远远超出了人们通常对汽车公司的想象。 九 人工智能软硬件 特斯拉也是现实世界人工智能的领导者,这很重要。 特斯拉在现实世界的软件方面领先于谷歌、Meta、OpenAI等任何公司。我们可以接受视频,并根据视频做出决策,这一点无人能及。我敢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芯片设计方面也相当出色。 为特斯拉汽车设计使用的人工智能推理芯片,我们之前配备的是HW3人工智能推理芯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汽车配备了HW4。我们刚刚完成了HW5的设计——现在称之为AI 5。 因为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款来自英伟达——我非常尊重英伟达——或其他任何公司的芯片让我们有动力替换当前的车载芯片,能比得上我们的车载芯片。 在芯片设计方面,我们从零开始,就像我们从零开始开发人工智能软件一样。我们从无到有,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真实世界人工智能软件,和最好的人工智能推理芯片,这很重要。车载芯片的能力是巨大的。 目前,我们让HW4在仿真模式下运行HW3。我们将继续在HW3上取得重大进展,但今年晚些时候,我们将会进行分流,继续开展针对HW3的训练,然后针对HW4进行单独的训练。 那就是我们在这座超级工厂南侧建造的训练集群,它将专门用于HW4视频和推理。 HW4的摄像头分辨率要(比HW3)高出四到五倍。取决于计算方法,HW4会比HW3好三到八倍。 但目前你们看到的效果还只是HW3。在达到HW3的极限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HW3仍然会有惊人的表现,但HW4可能会比HW3好上5倍。 HW5将在大约18个月后推出,性能将是HW4的10倍。如果你了解英伟达的硬件,它将相当于一台B200级别的计算机 我们不断开展的工作,是在提升汽车的可靠性的多少个9。 当然,这也会应用于Optimus。HW4已装入Optimus,AI5,即HW5,将在大约18个月后装入Optimus和所有的汽车。它的算力极其惊人,而且非常省电。 在移动应用中,比如人形机器人或汽车,你就不能像在数据中心那样消耗10千瓦的电力,你必须非常省电。 HW3和4都只有几百瓦。是的,这很困难。HW5的功率可能会达到700或800瓦,但它的功率会根据所处场景的复杂程度变大。如果它是在停车场静止不动,那么你就不需要考虑太多,就像人一样。如果是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中,你就得比在空旷的道路上行驶时思考得更多。 十 推理算力服务 但我认为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特斯拉车队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一亿辆,这很有意思。 如果每辆汽车都有一千瓦的高效推理算力,我认为,这里有一个类似于亚马逊AWS服务的机会。因为如果一亿辆汽车都拥有一千瓦的高效推理算力,那么你就拥有了100吉瓦的算力。100吉瓦的算力非常巨大,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 当汽车不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我想,可能每周有50到60个小时在执行robotaxi工作,但每周可能有100个小时是静止的。这样,每周就有100小时100吉瓦的推理算力,我认为我们应该用上它。 为什么不呢? 要知道,看看亚马逊,它最初只是一家在线的图书销售商。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站点,在那里你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然后,亚马逊AWS服务的所有计算机,有时才会出现高峰期使用量。如果不是高峰期,他们会怎么做?有时,亚马逊服务器会关闭10%。然后,亚马逊AWS服务变得比亚马逊公司的其他所有业务都更具价值。 总之,我认为这是特斯拉在未来会拥有的一个很大的机会。同样,没人真正考虑到这一点,但我认为这个机会相当可观。 十一 FSD的瓶颈 就训练而言,我们也不再受限于算力。 我和团队讨论,就训练和推理而言,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进度。 目前,这并不是制约因素。目前的制约因素是,两次干预之间的行驶距离太长了,要想确定哪个版本效果更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它们都不需要什么干预。如果干预间隔里程达到数千英里,或者一万英里才有一次干预,那么,一般人一年也就开个一万英里左右。 在城市环境中,平均时速20英里,老实说,我们的专业测试驾驶员会觉得很无聊。他们会说,好的,我开了整整一周都没有任何干预。而这周的亮点就是,是的,终于出现了干预! 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这样看来,拥有一支庞大的车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部署一个新的FSD模型,并以影子模式运行,看看它的表现如何。将人类驾驶汽车的表现与新的FSD版本进行比较,然后在影子模式下分析这一差异。然后,就能通过大规模车队在很短时间内行驶的数十亿英里来进行评估。 从根本上说,这个数据引擎极其有帮助。事实上,如果没有数以百万计的车辆在路上行驶,就不可能解决自动驾驶问题。 总之,找出巧妙的方法来测试下一个FSD版本的性能,事实上是当前的一个制约因素。 当然,如我所说,我们正在这里搭建一个新的训练数据中心,专门用于HW4的训练。我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将HW3和HW4的训练分流。我们会不断改进HW3,但也会充分解锁HW4的能力。 我想,在座的大多数人都试用过v12版本。我们确实说过,无监督FSD将成为v12版本。我们其实只是随意的把版本号指定为12,然后称之为12.3、12.4、12.5,但其实,它更像是v13,v14。 总之,这只是一个随意指定的版本名。12.4其实是与12.3完全不同的版本,而12.5则与12.4截然不同。在两个相邻版本之间,你会看到巨大的改进,有时会有10倍的改进。 如我所说,对于现有车队,你可以根据需要,让你的汽车加入或退出车队。然后,也会有特斯拉公司拥有的汽车。这将会是优步和爱彼迎模式的结合。 在一次软件更新后,整个车队突然就可用了,这将会非常狂野。突然之间,有了700万辆,最终是数千万辆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每周不再只使用10小时,而是50或60小时。 十二 Optimus和25万亿市值之路 一个人形机器人行走在帕洛阿尔托的工位边上,这是一件相当疯狂的事情。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在Optimus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穿着机器人套装跳舞,到今天可以在工厂里执行有用的任务的机器人。 我们在弗里蒙特工厂里有两个Optimus机器人,基本上都在执行这项任务,就是把电芯从生产线的末端取下来,然后装进一个容器里。 是的,在我们帕洛阿尔托的办公室里,有不少这样的机器人四处走动。 我想,我们还有一次重大的硬件改版,应该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然后,我们将在明年开始限量生产Optimus。 限量生产是为了能在我们的工厂使用,以测试这款机器人。就像俗话说的,自家产品自家用。但我认为,明年我们将会有超过一千个,也许几千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从事工作。 从那时候开始,规模将迅速扩大。我们会解决问题,自动化的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到那时,你只需要跟它说,请完成这项任务;或者说,我来给你演示一下,然后照着我做。你甚至可以让它观看人的视频,然后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并完成那项任务。它将会非常了不起。 而且我相信,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超过一比一。届时,世界上将有超过100亿个人形机器人,甚至可能超过200亿个。 而特斯拉将遥遥领先。 你会看到有很多的机器人初创公司,但我认为,作为一家机器人初创公司,生产Optimus的挑战很大。因为我们发现,要让Optimus运作,必须以第一性原理从无到有设计机器人的各个部分:电机、齿轮箱、变速器、电力电子设备、通信系统,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我们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供应链。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电机,但却没有可以供应链可以提供人形机器人所需的电机、传感器和变速箱。 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这一代机器人的手和手臂,它有11个自由度。而我们的下一代产品有22个自由度,而且它还将会弹钢琴,哇噢! 当然,如我所说,我们要确保不会出现终结者这样的局面,这很重要,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但因为它需要大量的基础设计,从零开始设计每一个电机、变速箱、传感器和电力电子设备,它对初创公司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在特斯拉,我们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电气工程能力。我认为,就变速箱、电机和电力电子方面,我们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机械工程能力。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做到这一点,而且得到很好的应用。 然后,你还必须有大脑。你需要一台高效能的推理计算机,我们的汽车已经配备了,Optimus也会用上的。你需要成为现实世界人工智能的佼佼者,而特斯拉就是现实世界人工智能的佼佼者。 要生产吸引人的机器人,你需要所有这些强大的条件。 然后,你还需要非常擅长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为了让机器人的成本不至于高达数十万美元,为了以一两万美元的成本进行生产,你其实还需要设计制造系统,并且非常擅长制造。 而根据我的经验,原型设计比量产容易。相对而言,原型容易,生产难。 特斯拉拥有生产能力、工程能力和人工智能软硬件能力。即使是我所看到对Optimus最乐观的估计——Optimus的乐观主义者——我认为都低估了这个机器人的能力。 正如演讲开始时所说,我同意ARK Invest的分析,自动驾驶将带来5到7万亿美元的市值。 我认为,Optimus将带来25万亿美元的市值。 我并不想轻言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需的努力。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难度超级高。但我们正在这条道路上快速前进,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谢谢! (以上) 股东大会开始前,特斯拉董事会主席Robyn Denholm和TeslaBoomerMama见面并拥抱。TeslaBoomerMama是X上的KOL,也是这次股东投票的草根英雄。她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帮助成千上万的股东完成了他们的投票
29999元起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上线预售
苹果官网正式启动了Vision Pro国行版的预购活动。此次预购共提供三种不同存储容量的版本供消费者选择,分别是256GB版定价29999元,512GB版定价31499元,以及1TB版定价32999元。所有预购的Vision Pro国行版将于6月28日正式发售。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成功预购的用户有望在发售日当天上午就拿到心仪的产品。不过,在正式下单之前,购买者需先测量自己的头围,以确保选购的Vision Pro能够完美适配。测量头围的方式相当便捷,消费者只需使用支持Face ID的设备扫描两次头部,系统即可自动确定合适的尺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Vision Pro的设计特性,用户在使用时无法佩戴框架眼镜。因此,根据个人的视力情况,消费者可能还需要额外购买光学插片。目前,蔡司光学插片提供了老视版和处方版两种选择,售价分别为799元和1199元。 此外,苹果还为Vision Pro国行版提供了AppleCare+服务选项。消费者只需额外支付3999元,即可享受长达两年的保修服务。根据之前的用户反馈,AppleCare+服务在应对意外跌落等损坏情况时显得尤为必要,因为维修费用往往相当高昂。 Vision Pro在性能与配置上也相当出色,它搭载了强大的M2芯片和R1芯片,整机配备了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和6个麦克风,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专业应用都能轻松应对。同时,它还支持插电全天使用,并可通过外接电池实现长达2小时的续航。 在显示效果方面,Vision Pro采用了先进的micro-OLED屏幕技术,两块屏幕的像素总数高达2300万,能够呈现出细腻且生动的画面。此外,它还支持4K广色域视频和HDR渲染,为用户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三星Z Fold6详细参数曝光 厚度重量更低价格或有上涨
【CNMO科技新闻】随着发布时间的日益临近,有关于三星Z Fold6系列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近期有外媒曝光了三星Z Fold6的参数表,通过参数表我们也能大概了解有关于这部手机的更多细节。 三星Z Fold6参数表 具体来看,三星Z Fold6的机身三围相比上一代略有改变,它的厚度与重量分别为5.6mm与239g,相比上一代有明显降低。此外,它的外屏采用了一块6.3英寸,屏幕比例为22.1:9的屏幕,内屏为7.6英寸,屏幕比例为10.5:9的屏幕。 三星Z Fold6的参数表 而在性能上,三星此次大概率将搭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同时拥有12GB的内存以及512GB的存储。而在电池容量上,这部手机将配备4400mAh电池,能够满足用户长期稳定使用。另外,这部手机还将采用底部USB 3.2 Gen 1的接口,且支持包括 Wi-Fi 6 (ax)、蓝牙5.3、NFC和UWB在内的多种连接方式。 三星Z Fold6的参数表 在影像系统上,三星Z Fold6将搭载5000万像素主摄+1000万像素3X长焦镜头+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的组合,前置镜头则分别为1000万像素与400万像素,分别位于外部与内部大屏的顶端。 总体来看,三星Z Fold6更多地将升级的重心放在了降低厚度与重量上,至于这部手机的实际表现如何,还需要等到发布会。按照此前曝光的消息来看,三星大概率将在法国奥运会前,在法国举办新品发布会。
苹果揭秘iOS 18定制Emoji功能Genmoji:引入新API,可在任意富文本中使用
IT之家 6 月 15 日消息,苹果公司在 iOS 18 系统中引入了全新的 Genmoji 功能,可以让用户定制创建 Emoji。 在 WWDC 2024 全球开发者中的一项 Session 活动中,苹果公司揭开了 Genmoji 背后的秘密。 苹果公司为 Genmoji、贴纸和 Memoji 等其他图像设计了一个 NSAdaptiveImageGlyph API,开发者和用户调用这个 API 生成的内容会接近于 Emoji。 该 API 采用标准图像格式,长宽比为正方形,支持多种分辨率,并添加了元数据。这种设置意味着 Genmoji 和其他使用 NSAdaptiveImageGlyph 的内容一样,可以与普通文本一起使用和格式化。 Genmoji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制、粘贴和作为贴纸发送。它们可以与文本并行使用,并尊重行高和文本格式。据苹果公司称,任何可以支持富文本的地方都可以支持 Genmoji。 Genmoji 并非 Unicode,可能不适合用于某些数据,如标识符、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也不会像 emoji 那样得到广泛支持。以前版本的 iOS、iPadOS 和 macOS 以及不支持富文本的应用程序将用文本描述来表示 Genmoji。 IT之家注:Genmoji 等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尚未出现在 iOS 18 开发者测试版中,但苹果计划让开发者在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开始测试 Apple Intelligence。 Genmoji 和 Apple Intelligence 将于今年秋季向公众开放,但仅限于 iPhone 15 Pro 机型以及配备 M 系列芯片的 iPad 和 Mac。
苏丹武装部队称在法希尔市打死快速支援部队指挥官
△阿里·亚古布·吉布里尔(资料图)   苏丹武装部队当地时间14日发表声明称,当天上午,快速支援部队继续对苏丹西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市展开袭击。苏丹武装部队及其同盟武装阻止了这一进攻,并造成快速支援部队上百名士兵死伤,破坏并缴获了多台作战车辆。在法希尔市南部的交火中,苏丹武装部队打死了快速支援部队的指挥官阿里·亚古布·吉布里尔。   有消息称,吉布里尔是快速支援部队在法希尔市作战的指挥官,此前他曾是中达尔富尔州的部落武装领袖。吉布里尔对快速支援部队在达尔富尔地区的军事行动发挥着关键作用,曾率领部队占领整个中达尔富尔州,随后开始进攻北达尔富尔州。   对此,快速支援部队暂无回应。   去年4月15日起,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达尔富尔地区是双方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地区所辖五个州中,除北达尔富尔州外,其余四州均已被快速支援部队控制。自5月10日起,快速支援部队开始围攻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市,苏丹武装部队联合当地结盟的地方武装展开反击。一个多月来,法希尔市的局势不断恶化。   6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决议,要求快速支援部队停止对法希尔市的围攻,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止交战,缓和法希尔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局势。(总台记者 魏然)
马斯克脑机公司遭起诉:员工被强迫研究带病毒猴子,孕期被裁
Neuralink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15日,根据周五提交给加州法院的一份诉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强迫一名员工与携带疱疹B病毒的猴子一起工作。这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导致该员工的裸露皮肤被猴子抓伤。 这位员工名叫琳赛·肖特(Lindsay Short)。她表示,自己在2022年8月被调到Neuralink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工作地点,随后遇到了一个充满责备、羞辱和截止期限无法完成的工作环境。她说,在告诉主管自己怀孕后不久,她被解雇了。 于是,肖特起诉了Neuralink,对该公司提出了报复、非法解雇、性别歧视等指控。肖特称,她当时正在和携带疱疹B病毒的猴子一起工作,结果隔着手套被抓伤。她指责Neuralink未能提供与猴子一起工作所需的适当防护装备。在另一起事故中,在她被迫执行一项她不熟悉的程序后,一只猴子抓伤了她的脸。诉状显示,当她坚持要求治疗时,她的上司威胁说,如果再次发生这种情况,将会有“严重后果”。 她还在诉讼中称,Neuralink没有顾及她的家庭履行灵活工作时间的承诺。 2023年5月,在她升职两个月后,她被降职。次月,她告诉Neuralink的人力资源部,她怀孕了。结果,肖特在第二天被解雇,原因是绩效问题。 在此之前,Neuralink还因为虐待猴子和其他动物而受到抨击,包括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对猴子进行研究时遭遇的手术失败。此后,该公司已将猴子研究转移到自己的设施中。 目前,Neuralink的脑机接口设备正处于临床试验的初期阶段,该设备旨在恢复瘫痪患者的身体机能。最近,亚利桑那州男子诺兰·阿博(Noland Arbaugh)接受了Neuralink的手术,成为第一个植入这种设备的人类患者。作为一名四肢瘫痪者,阿博现在仅仅通过意念就能成功玩电子游戏。 截至发稿,Neuralink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新势力挖人偷技术,吉利胜诉获赔6.4亿,给谁敲响警钟?
导语 耗时6年,斥千万巨资也要打赢这场官司,背后为汽车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树立的威严和标本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丨杜余鑫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何增荣 6年前,吉利与威马那场21亿天价标的、令行业震惊的侵害商业秘密案,终于以吉利胜诉落槌。 6月14日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布了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认为本案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 “太不容易了,背后举证的难度,超乎想象。”熟悉该案件的吉利方面人士向《汽车公社》表示。而根据判决书上的信息显示,吉利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耗费了超过1300万元的开支。 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威马,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 不过考虑到目前威马汽车已经进入到破产清算程序,目前威马确认的债权总额高达33.76亿元,而审计后威马的账面资产总额仅为39.88亿元,负债则高达203.67亿元,外界普遍比较关心这6.4亿元是否能够拿得回来。 但对于吉利而言,要把这场技术剽窃案做成铁案,其核心目的俨然不是为了获得赔偿,而是为名誉而战。实际上伴随着这一两年来行业的内卷,吉利一直在强调合法合规,强调原创和技术,打企业道德战,背后就是面对行业乱象的一种呐喊和呼吁。 而这一场官司吉利胜诉,但应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核心是以此作为典型和标本案例,给行业和企业提个醒,尊重技术研发,尊重知识产权,有力地展现了国家层面对汽车科技创新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决心。这一点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披露中也明确指出来了: 该案判决在停止侵害技术秘密民事责任承担的具体方式、内容、范围,以及拒绝履行停止侵害等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及其计付标准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探索。 本案裁判是人民法院能动履职,积极规范和引导企业合规诚信经营,有力保护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了审判智慧和力量。 一场由跳槽引发的第一大案 在汽车品牌如此之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技术方面的人才流动应该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随着汽车朝着智能化和电气化方向演进,更多新品牌的诞生,不少车企的研发和技术人才被新兴企业连锅端走。 虽然有所谓的竞业协议,不过以往更多时候,企业对于类似吉利这样的技术团队被打包带走的现象并没有采取非常严苛的手段,就算要状告,一方面这种诉讼取证困难,另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也没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和范式去为原告做支撑,因此很多企业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就不了了之。 在研究这个案件之前,不得不说的就是威马和吉利渊源的关系。熟悉吉利和威马的人都了解,威马创始人沈晖,正是吉利的前核心员工。他曾担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兼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任职期间,沈晖带领吉利团队完成海外并购沃尔沃汽车,并负责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而沈晖在创立威马汽车时,也带走了一批吉利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在研发、技术和质量管控方面的人才。包括威马汽车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徐焕新博士,此前曾在沃尔沃主导新能源技术。除此之外,威马CFO张然曾经担任吉利CFO;现任监事周鹏,曾经担任沃尔沃中国主席办公室主任。 当然还有大家所熟知的杜立刚、陆斌、侯海靖等人,他们都源自吉利的威马核心管理层,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关联的一批重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沈晖在2016年时也曾对媒体称,威马汽车当时拥有核心员工200多名,都是他以前的同事。可以说掌握了大量吉利、沃尔沃的运营、财务核心机密,这些运营、技术、财务管控经验,也能帮助威马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也是彼时威马在新势力中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2018年吉利掀开威马剽窃技术的遮羞布,以及21亿的“天价”索赔,让造车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再次摆上行业的台面,毕竟国内迄今为止最高的知识产权纠纷的索赔金额。 当时吉利以部分离职人员作为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利用在吉利接触、掌握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底盘应用技术,以及其中的12套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数模承载的技术信息申请了12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威马在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或合法技术来源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即推出威马EX系列型号电动汽车,涉嫌侵害吉利的技术秘密,诉讼威马停止侵害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21亿元。 案件复杂、索赔金额巨大、涉及企业与人员非常关键,因此当时这起纠纷案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不过后来因为吉利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缘故,更多信息和细节外界无法知晓。 到2022年9月,该案一审判决公布,结果显示,原告胜诉,威马方面需赔偿吉利700万元,包括经济损失500万元和为制止侵权的各项花费200万元;另外,威马被判决停止使用用于EX5车型上的5张汽车零部件图纸。这一年,威马汽车遇到最严峻的资金危机,并谋求IPO上市,显然牵涉大案的威马,没有心想事成。反而在这一年年底让整个企业陷入停摆边缘。 没想到的是,2023年6月,威马还没脱离危险,故事却迎来反转。在二审判决中,由于证据相关性不足、证据链不完善,吉利的诉讼请求被驳回。然而又经过一年的博弈,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将这件事盖棺定论,无疑这是对吉利这6年来捍卫自己权利的有力回应,也让吉利一直在提的“原创”得到了法律的最高保护。 但对于威马而言,或许是因为其本身糟糕的现状,让这件事儿才有了更快的落槌。如此看来,身陷破产重组风波的威马,要翻身似乎已经不再可能了。毕竟本案也判决了,如果威马违反停止使用涉案技术秘密义务,应以每日10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如果擅自处分涉案的12件专利,每件专利一次性支付100万元;另外如果不按规定履约,每次还将支持10万元迟延履行金。 捷径助力内卷,合规赢得尊重 之所以说这起案件具有标杆性意义,其主要是确定了侵害技术秘密行为应该如何分析判断、如何细化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如何确定本案的损害赔偿数额、如何保障非金钱给付义务的履行这四个方面的难点,为今后同类知识产权纠纷案树立了一个典范。 这无论是整个法律界,还是汽车界,这是大家都乐于看到的结果。 其实关于汽车行业有关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和案件,并不占少数。无论是较早的时候本田告双环抄袭,还是路虎告陆风剽窃设计,抑或是特斯拉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指控小鹏员工窃取自动驾驶技术,最终这些案件多数都以举证难、维权难而不了了之。 特别是如今汽车行业内卷加剧,产品和技术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汽车厂商之间的技术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而汽车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之后,软件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多软件开发人员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商业机密泄露风险。 抄袭和剽窃,是成功最快的捷径。不少新汽车品牌为什么可以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产业链生态和集群,而更重要的则是,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以及流动背后看不到,或者是难以被取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泄露,确实给后起之新势力品牌带去了更多捷径。 数据显示,高达59%的离职员工承认曾在离职时私自带走公司机密文件数据。而如今很多企业已经加大了对员工窃取公司商业秘密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反竞业限制、将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给第三方甚至直接竞争对手的行为,呈现出坚决追究法律责任的态度。 尽管几乎所有的技术型企业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和自我保护的条例,但受到利益驱动,窃取公司机密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毫无疑问,在汽车核心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关键竞争力的同时,车企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起来。 因此随着核心员工跳槽、被挖角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由此亦引发了不少法律问题。而随着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机密及知识产权保护也变得愈加重要。 正如吉利李书福之前在重庆论坛上谈论内卷那样,指出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的内卷是好事。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取得的电动汽车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受人尊重。 李书福还说,当今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欠缺的是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汽车企业本身要对于合规经营、道德底线的认知要高度重视。企业应当以消费者权益优先的视角,以依法合规、全球合规的视角,去做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汽车的发展目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的汽车知识产权意识和体系也在不断成熟。特别是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不断强大,并走向海外的核心力量,因此需要每一份创新成果都能得到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份原创精神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显然吉利如今的市场表现、能力和口碑,与如今威马等新势力企业的状态和局面相比,高下立判,造车是一场马拉松,汽车企业更需要回归理性、回归价值,充满正气、正义、合规、法律和道德,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重新定义小折叠屏手机?荣耀的野心有点大|凤凰V现场
本文要点: 1、荣耀小折叠,虽迟但到,第一次在小折叠上实现外屏成为主屏,相当于把iPhone5的屏幕嵌在外屏。 2、荣耀在小折叠定价上掀桌子了,售价4999元起,这也是头部智能手机厂商当前最低的折叠屏价格。 3、荣耀已经集齐了横向内折、横向外折、竖折三种形态的折叠屏产品。 4、对于苹果在AI方面的进展,荣耀CEO赵明有自己的想法。 5、荣耀小折叠是不是试水之作,还需交给市场验证。 凤凰网科技 《凤凰V现场》出品 作者|唐辰 编辑|刘毓坤 过去几年,折叠屏成为手机厂商为数不多的创新亮点,吸引众多消费者入坑尝鲜。但横向折叠屏(俗称大折叠)和纵向折叠屏(俗称小折叠)的境遇却大不相同。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8%。其中,大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增长91%,而小折叠出货量还有所下滑,同比下降 1%。 按照IDC分析,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竖折产品除了携带方便以外,消费者依然缺乏必需的使用场景,同等价位下使用体验与直板机也有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小折叠手机卖的不好,是因为在使用场景、价格、使用体验等方面,与大折叠相比没有任何的优势。特别是后者开始卷向办公场景时,小折叠外屏小、续航差等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图|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 不少用户忍不住吐槽,小折叠是“美丽小废物”,意指小折叠屏手机虽然看着“美丽”,但在轻薄、性能、续航等方面都很“废物”。这很容易理解,受此前的供应链、技术和成本制约,轻薄、性能、续航成为小折叠的“不可能三角”,往往是顾此失彼。比如,为了折叠后的轻薄,就要牺牲电池、摄像头等硬件堆料,续航、影像等方面的体验就大打折扣,往往比同品牌的旗舰机要低一个档次,达不到旗舰机的性能指标和产品体验。 这也直接导致OPPO、vivo等头部厂商放缓了小折叠产品的研发。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甚至表示,OPPO与vivo已停止原本预计在2024年发售的新款上下折机型的计划。但考虑到小折叠在小众赛道还是十分能打,比如女性市场、时尚领域等。“苍蝇腿也是肉”,三星、华为、荣耀、小米等大厂继续研发各自的小折叠手机。其中,有媒体报道,小米首款小折叠手机MIX Flip已经现身IMEI数据库,将在全球上市发售。 而荣耀的首款小折叠手机Magic V Flip已经于6月13日在上海发布,并以“重新定义小折叠手机”的攻势,开启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新一轮内卷之战。 荣耀小折叠,虽迟但到 放在整个小折叠屏手机领域来看,荣耀是入局比较晚的主流手机品牌。早在2019年,moto就发布了全球首款纵向折叠屏手机mota razr(2019),随后,三星、华为陆续跟进。虽迟但到,荣耀小折叠还是来了,并且以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时尚大秀,宣布高调进场。整场发布会,有三个瞬间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荣耀率先引入行业最大的4英寸外屏,第一次在小折叠上实现外屏成为主屏。荣耀CEO赵明曾在今年三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荣耀的第一款小折叠屏手机一定“大有不同”。对于这个“大”,业界的解读各有不同。 在现场看到真机后,唐辰能明显的感觉到,赵明提到的“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物理意义上的“大”,即外屏真的大。直观对比,这是一块相当于iPhone5屏幕尺寸的小折叠外屏,荣耀将其形容为“梦想小巨幕”。从参数上看,Magic V Flip采用四曲面等深设计,4.0英寸大外屏,屏占比达85%,边框2.87mm。官方称,这是小折叠屏行业外屏最大、屏占比最高、边框最窄、折叠厚度最薄的。 图|唐辰现场拍摄 二是外屏生态“大”。过去小折叠手机的外屏,可操作空间、可使用软件寥寥,堪称“鸡肋”或者“花瓶”。这次荣耀小折叠,配合超大4英寸竖折外屏,借助魔法视窗分区交互、灵动胶囊、桌面卡片等轻便功能,配合深度适配40多款常用软件,覆盖80%用户场景,让用户在不打开手机的情况下,在外屏实现导航、社交、看视频等常规操作。某种意义上,这几乎是相当于重构了小折叠外屏的使用场景,荣耀宣传海报“内外都是主屏”的文案,也是所言不虚。 此外,基于全域低功耗LTPO技术,Magic V Flip可以实现外屏全天候常亮。还有一个让人称道的细节是,荣耀在扩大外屏尺寸的同时,将摄像头设计在左边。这满足大多数右手操作习惯的用户,手指可以覆盖更多区域,能够在折合状态下完成所有操作,极大提升了这块外屏的可玩性。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也在个人微博上表示,媒体朋友说荣耀Magic V Flip是行业第一款“右手屏小折叠”。 其次是与时尚品牌Jimmy Choo周仰杰联名。周仰杰博士主创的Jimmy Choo品牌,一直为欧洲名流、好莱坞明星追捧。比如已故的黛安娜王妃、摩洛哥公主都曾长期委托制鞋,也多出现在流行天后碧昂斯、ladygaga 的歌曲中,据说每个女孩子都想有一双周仰杰博士设计的高跟鞋。 此前就有评论表示,荣耀不轻易跨界,但是每次都是另辟蹊径。这次也不例外。明面上,荣耀希望通过与高端时尚品牌的联名,以陆仙人等时尚圈顶流T台走秀的方式,在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的心目中,刷一波存在感,形成“时尚+科技”的产品印象。 更深一层,跨界联名在瞬间打动这部分消费人群时,还能刷新荣耀在他们心目中的品牌认知。荣耀与Jimmy Choo周仰杰共同打造Magic V Flip限量高定款,是一种产品共创。让这款手机不仅仅只有科技属性,还有时尚的情绪价值。有研究表明,当下的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 赵明曾表示,“荣耀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联名合作。”这是因为联名的背后,更核心的目标还是收拢用户。荣耀200系列与老牌巴黎雅顾摄影工作室的合作也是如此:品牌增益才是最终目的,技术层面的合作不过是锦上添花。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技术的成熟,也允许更多厂商通过减配的方式打造出更低价的产品。其时尚属性仍为折叠屏手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第三就是价格,用一句俗话形容:荣耀在小折叠定价上掀桌子了。过去几年,小折叠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贵:售价贵,屏幕维修贵。动辄上万的售价,一旦维修还得花上大几千,这无形中拦住不少潜在消费群体。这次,荣耀掀桌子了,直接把小折叠的售价拉到4000元档,售价4999元起。这也是头部智能手机厂商当前最低的折叠屏价格,甚至接近其中端机型荣耀200的海外售价。这个定价策略,大胆且激进,不禁让发布会现场不少人喊出四个字:“遥遥领先”。 随着荣耀Magic V Flip的发布,荣耀已经集齐了横向内折、横向外折、竖折三种形态的折叠屏产品,成为有产品在售的折叠品类最全的手机厂商。这将有助于刺激华为、小米等小折叠手机密集发布,助推折叠屏手机市场持续增长。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折叠手机出货量缓步爬升,预估至2028年市场渗透率接近5%。 AI的戏份不多,但声量够大 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此时进入小折叠市场时,赵明解释,在中国市场,荣耀要在折叠屏上进行普及。他还表示,小折叠卖得不好,主要是自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遭遇瓶颈。现在荣耀推出小折叠,是因为用创新真正解决了小折叠的痛点:青海湖电池解决了小折叠续航问题、小折叠外屏作为主力屏使用的问题、内外屏的衔接协同问题。 这也能看出,荣耀小折叠的另外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走量,这与它的时尚定位并不矛盾。参考友商,OPPO能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快速站稳脚跟,小折叠产品线功不可没。据OPPO官方数据,OPPO初代小折叠发售即成为国内最畅销的折叠屏手机之一,单机占据了小折叠手机这一细分品类市场份额的31%。 人工智能作为时下的风口,也是手机厂商提振销量的必要宣传口径。这就与整场发布会的节奏形成一个反差:赵明在现场对AI的介绍并不是很多,仅在影像功能介绍时,提到荣耀的AI使能,结合悬停自拍和AI合影增强功能,可以轻松实现人像大片的拍摄自由,让小折叠的影像功能更为强大。 图|唐辰现场拍摄 荣耀希望小折叠能卖得更好,但又没有在舞台上过度突出AI,加大人工智能的戏份,想必是不想喧宾夺主。这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赵明给出了“答案”:前台直播集中介绍产品。后台采访他花了很大篇幅介绍荣耀AI的发展情况,回应媒体的关心。 赵明表示,AI在使能硬件上,荣耀走在所有厂家的前面。3年前,荣耀就在践行“平台级AI越用越好用,越用越懂你”的逻辑,他也坚信所有的厂家都会跟随荣耀的战略。“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可以看到荣耀在AI应用上,有绝对颠覆大家想象的创新出来。”赵明透露,未来荣耀还会持续用AI来使能大内折、外折、小折,以及荣耀全系列的全场景产品。 2022年,荣耀就首次提出平台级AI Magic Live智慧引擎,又在今年前瞻性地提出了四层AI战略架构,用AI使能跨系统融合,用AI重构操作系统。从这个角度看,荣耀Magic V Flip同样是一台AI手机,与时下的风潮吻合。而且荣耀小折叠不是简单地嵌入AI工具,而是荣耀开放生态战略之下的深度AI重构,深入到系统底层,实现跨系统AI能力,是AI能力领先的聪明小折叠。 赵明还提到AI对荣耀生态产品的改造。比如AIPC,他直截了当的介绍,“真正的AIPC,不是把ChatGPT和大模型集成进来,这些应用不是AIPC的核心。”荣耀AIPC的核心有两层:第一层是在底层进行重构,让PC与荣耀的手机、荣耀的平板、穿戴等设备进行协同,这是共享设备之间AI学习的结果;第二层,把手机平台级AI能力移植到笔记本中,用AI重构操作系统内核。 对于近段时间苹果在AI方面的进展,赵明语出惊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苹果这样一个行业巨头跟随荣耀思考的逻辑和方向。”他还表示,苹果走了荣耀前面所定义的路,这是未来的端侧AI发展的方向。这引得现场不少媒体老师调侃:传出去,赵明说,苹果在摸着荣耀淌AI的河。 但客观上看,苹果虽然在AI布局上落后于行业,试图用一贯擅长的造概念的方式,重新“定义”了AI,被诟病不再是拥有创新领导力。但作为目前全球生态体系最为完善、最具品牌号召力的智能终端品牌,它在AI上的动作仍然十分具有示范效应。其中最为核心的是AI to C的落地。过去近两年时间里,包括OpenAI在内,大模型平台很难通过to B 业务实现盈利。国内典型如月之暗面,通过一款面向C端的Kimi获得大量用户,反哺商业化。 可以断言,AI to C是未来人工智能实现商业化的必由之路,但需要具备三要素:使用场景、商业变现和开放生态。苹果和OpenAI达成合作的底气便在于:开发者在OpenAI很难赚到钱,但在苹果的生态圈内可以。这一点,对荣耀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苹果验证了荣耀AI路线的正确性;另外一方面,荣耀小折叠,补上了荣耀在折叠屏手机品类的最后一块短板,也为荣耀AI toC落地,铺设出更多的使用场景。 荣耀超越荣耀,挑战不少 赵明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能打败荣耀的只有荣耀。当晚的发布会,他再次在演讲中重申这个观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荣耀有着自己的发展策略和路线。比如这次小折叠屏的发布,其策略就和苹果十分相似,不急于跟进概念炒作,在等待市场、供应链成熟后,以“重新发布小折叠”的野心,来推动小折叠迈向主力机时代。这也是荣耀被迫“单飞”后,能够活下来并跻身行业头部的底气。但在这个过程中,荣耀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 在媒体群访上,唐辰向赵明提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荣耀小折叠是试水之作,不知道您如何看待。他回答称,荣耀做小折叠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作”。小折叠打开的时候是传统手机,合上的屏幕才是小折叠独特的价值主张。如果合上的小屏根本不可用,或者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逼迫着你要打开屏幕使用内屏,变成一个标准的传统手机,这毫无疑问是没有把想象力充分释放出来,“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小折,至少不是荣耀的。”当荣耀把电池技术、AI能力、材料学铰链、以及低功耗、全天候全域LTPO的显示技术准备好时,荣耀小折叠就是水到渠成之作。 即便如此,OPPO、vivo等友商对小折叠推进计划的迟疑,还是揭露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做小折叠,难以做到盈利平衡。界面新闻提到,多家手机厂商都曾表示折叠屏产品在亏本售卖,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销量才能摊平高额研发成本。由于小折叠出货量相对更少,赚钱也更有压力。 赵明对于4999元起的定价,也表示,这个定价对荣耀“极其艰难”,Magic V Flip至少要卖到100万台才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根据IDC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00.7万台,其中小折叠产品占比达31.9%,即223.52万台。OPPO在去年小折叠市场拿下第一,出货量约为81.1万台。这也意味着,荣耀想要实现盈亏平衡仍需一年以上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AI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式长跑,既要拼爆发力,也要比耐力。荣耀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后续的战斗力也不一定能够胜过苹果。它还面临着三星、华为、小米、OV甚至包括中兴、魅族等二三线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有传言称苹果即将在2027年发布折叠屏手机。这比荣耀的打法更加“荣耀”,苹果也更加擅长做整合创新,给市场和业界一个震撼之作。荣耀的压力不小。 同时,荣耀上市难也成为其内部的一个“心结”。在与几位荣耀内部员工交流时,他们聊的比较多的话题,就是关心荣耀什么时候能上市,以及目前上市的进展如何。赵明也对此作出了简单回应,他说,“说到上市问题,还是交给董事会和股东决定,我们还是把公司经营好。”赵明回答,荣耀所有的财务和相应的规则运作都按照最严格的标准,而且每年进行严格的审计。(我)全力以赴把业务做好,上市(事宜)尊重董事会和股东的决策。 去年11月时,赵明谈到荣耀的上市问题时曾表示,借壳从来不是荣耀的选择,未来肯定会选择在中国上市。今年3月份,其再度表示,公司选择在A股上市,具体进程后续将择机披露。天眼查显示,目前荣耀股东层面由15名股东组成,其中地方国资、代理商、第三方资本等多方力量交织,架构较为多元化。此前,有业内人士推测,荣耀最快或在今年登陆A股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荣耀卷自己,荣耀超越自己的理念,在智能手机进入后半程,是极为难得的。因为,只有不断的卷,才能够在如苹果这般躺平的状态下,实现创新。赵明说,从荣耀整个商业逻辑,就在思考如何逼迫自己不断地奔跑,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这恐怕也是荣耀这4年来,向死而生的最大魅力。
苏姿丰专访:谈与英伟达、Intel竞争,直言Arm不是敌人
原标题:AMD Lisa Su专访:谈与英伟达、Intel竞争,直言Arm不是敌人 AMD CEO Lisa Su(苏姿丰)绝对称得上是芯片届的风云人物,尤其是进入了AI新时代,她的声望达到了十年来最高点。 翻看其成长历史,苏姿丰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八年半,获得三个电气工程学位),在德州仪器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在开发绝缘体上硅晶体管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苏姿丰在 IBM 工作了 12 年,领导了半导体铜互连的开发,领导开发了 PlayStation 3 中使用的 Cell 微处理器的团队,并担任了首席执行官 Lou Gerstner 的技术助理。 在担任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首席技术官一段时间后,苏姿丰于 2012 年加入 AMD,并于 2014 年升任首席执行官。 在带领 AMD 的十年里, Lisa Su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数十年落后于英特尔之后,AMD 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好的 x86 芯片,并且继续从英特尔手中夺取数据中心市场的重要份额。除了传统的 PC 业务和图形芯片业务外,AMD 还是游戏机游戏领域的主要参与者。随着 AMD 在数据中心 GPU 市场上与 Nvidia 展开竞争,GPU 业务现在越来越成为焦点。 早前,苏姿丰接受了外媒 Stratechery 的采访,畅谈了她的职业道路,包括她在晋升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教训,然后讨论了为什么 AMD 在她的任期内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采访中,苏姿丰还分享了她对“ChatGPT”改变行业的看法,以及AMD 如何应对。 以下为采访正文: 一、从IBM学到的经验 问:我知道你不想过多谈论自己,但我需要一些事实核查。我们刚刚聊过,你出生在台湾,很小的时候移民到美国,最后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据说当时你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之间犹豫不决,最后选择了电子工程,主要是因为它更难,这是真的吗? Lisa Su:确实如此。我一直都和数学和科学打交道,我的父母总是说:“你必须做这些困难的事情”。当我去麻省理工学院时,当时我正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之间做出选择。计算机科学,你只需要编写软件程序,而电气工程,你必须建造东西。我想建造东西。 问:您的博士学位专注于硅和绝缘体技术,然后您去了 IBM。您率先在芯片上使用铜互连。关于您在 IBM 的经历以及您可能学到了什么,我有三个问题:第一,谈到铜互连,你曾在在采访时谈到,当你完成这个技术开发之后,你想开启一段新的历程,但您的老板让您留下来,您觉得在您以为已经完成的时候,您积累的实际经验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些经验是什么?(原文:you felt like the actual learnings you accumulated in that time when you thought you were done were some of the most impactful. What were those learnings?) Lisa Su:我在 IBM 工作时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是我职业生涯的早期。当你上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时,你会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是你所做的研究和你写的论文,我们都会写论文之类的东西。 当你真正加入一家公司并参与一个项目时,这些项目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但此事的性感指出是在你想出新想法的开始阶段。 我学到的其实是,我参与开发的第一批产品之一是采用铜互连的微处理器,而事实证明,产品推出所需的最后 5% 可能是最难的,大部分秘密都在这里。(原文:it turns out that the last 5% of what it takes to get a product out is probably the hardest, where most of the secret sauce is)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做到这一点,那么坦率地说,它就是。 问:所有的软件工程师都在说:“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你不知道吗?” Lisa Su:(笑)那可能是真的,那可能是真的。但我们对“秘诀”(secret sauce)都有自己的看法。当出现问题时,秘诀就是良率、可靠性。当你试图生产数百万件而不是只生产五件时,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反正我就学到了很多。 是的,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你会想,“嘿,我准备好开始我的下一个研究了”,你会意识到看到你的产品真正出货并摆上货架,你可以走进百思买购买它,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这些都是我学到的东西。 问:即使在今天,您是否觉得您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在您正在构建的目标与实际执行和实现您的承诺之间取得了多大的平衡? Lisa Su:当然,今天我个人花了很多时间展望未来路线图和技术。 问:以下问题纯粹出于好奇,您需要多深入地参与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具体指您自己,而是 AMD 总体而言,既然您已经是无晶圆厂,那么在考虑实际的最后一英里时,您需要参与多少?与台积电或您的封装合作伙伴或其他任何公司的互动程度如何,以及如何真正提高产量? Lisa Su:作为一家无晶圆厂公司或设计公司,我们确实如此。我们实际上在进行端到端开发,因此你可以想象从产品概念的第一天开始——实际上甚至在那之前,我们就在思考哪些技术将准备就绪,我们应该押注的下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这贯穿始终。有时,技术真正实现之前可能要经过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也在最后阶段,确保产品以高质量、合适的良率、合适的成本结构和大批量生产交付。 因此,这实际上是端到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全部由一家公司完成,这在更传统的集成制造模式中很常见,而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完成。我们发现,它实际上非常有效,因为各方专家都在一起工作。 问:在IBM阶段,我很好奇的第二个问题是:您曾参与开发 PlayStation 3 的Cell 处理器。这款芯片是技术奇迹,但 PlayStation 3 被认为是最不成功的 PlayStation,从长远来看,这促使索尼的战略发生了真正的转变,从硬件差异化转向独家产品。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您从那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第二个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那次经历对您后来有多大影响?我更好奇的是,您在 Cell 处理器上投入的所有工作以及它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是否带来了管理方面的收获? Lisa Su:是的,你提到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从事 PlayStation 开发已有很长时间了,如果你仔细想想,PlayStation 3、4、5…… 问:这就像是贯穿你职业生涯的主线。 Lisa Su:是的,跨多家公司。我要坦白地说,这些决策更多是围绕架构决策做出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 PlayStation 游戏机还是我们合作完成的其他工作(我们是 AMD,但当时 IBM 的情况也类似),这实际上都是客户或合作伙伴试图实现的密切合作。 当时,Cell 处理器雄心勃勃,考虑到它试图实现的并行性类型。我再说一次,从商业角度来看,它肯定是成功的。当你对事物进行排名时,我认为历史会告诉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名。 问:我的观点是,游戏机时代经历了几个阶段,在 PlayStation 1 和 PlayStation 2 的那个阶段,他们做出了明智的硬件决策,这让他们的方法与任天堂截然不同。但是,一旦你转向HD,创建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开发人员会积极支持多种处理器,游戏引擎也会随之出现。突然之间,没有人愿意承担在 Cell 上实现差异化的负担,他们只想在 Cell 上运行。 Lisa Su: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你回头来看,可编程性是如此重要。 要想在第一天就取得真正的商业成功,我们必须同时考虑硬件和软件。正如我们所见,过去 10 多年来,AMD 所做的或已经完成的工作中,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就是 PlayStation 4 和 PlayStation 5,我们在硬件方面一直有新的飞跃。 而且它们与前几代产品兼容,这非常有帮助。 问:关于IBM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曾担任郭士纳 (Lou Gerstner)一年的技术助理。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Lisa Su:(笑)你已经做好功课了,不是吗?和 Lou 在一起的一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之一。IBM 在人才培养方面是一家非常出色的公司,因此他们在人才职业生涯早期就发现了他们,并问他们:“嘿,你想要什么样的经历?” 就我而言,他们问我,你想走技术路线,还是更想走管理路线,术语是 IBM Fellow或 IBM Vice President。老实说,我不认为自己足够聪明,可以成为Bob Dennard那样的IBM Fellow。 那里有很多很棒的人,所以我就想,“好吧,让我试试管理和商业方面的东西”。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和 Lou 一起度过一年,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如果你想想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五年的人,他真的只做过,我们称之为纯工程学,然后就读于基本上是世界上最好的 MBA。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真正了解他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他总是花时间学习,非常关注外部事物,了解市场动态,了解客户动态。这会如何改变你的策略,这会如何改变你指导领导团队的方式? 问:我一直很欣赏 Lou Gerstner 的另一点是,正如您所说,他不只是从外部观察市场,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真正了解 IBM,了解 IBM 的内在能力和独特差异化。基本上,我的观点是,IBM 很大,那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你能以某种方式带来什么影响?整个中间件革命,看,我们可以为比我们更老、更大的公司解决这个互联网问题,这将是一个差异化的东西。但后来,显然一切都崩溃了。IBM 应该做云计算,Lou 实际上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不知道这是多么回顾过去。如果您接替他,您能带领 IBM 达到更高的高度吗? Lisa Su:我不知道我是否会走上那条路。我曾经是一名半导体从业者,现在也是一名半导体从业者。如果认真想想,IBM 对我来说是一份很棒的职业,但如果我想继续做半导体从业者,我就必须去一家半导体公司。然后我就去了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更多地担任商业职务。 问:您个人是否承认过“好吧,我现在是个商人”?或者说你选择了这条路,就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Lisa Su:我一直都身兼技术与业务两大角色。在飞思卡尔,我一开始是首席技术官。我以首席技术官的身份加入,几年后,我最终负责网络和多媒体业务,这绝对是一种选择,而这个选择最终是我想推动成果,而推动成果需要,是的,技术很棒,但你需要有正确的业务战略。 问:这是否限制了许多技术人员?他们是否低估了所有与技术无关的结果驱动因素? Lisa Su:我认为这是技术人员必须学习的东西。顺便说一句,有很多杰出的 CTO 真正理解这一点。我现在的 CTO 是Mark Papermaster,他是我在 IBM 的合作伙伴,我们一起成长,后来我们在 AMD 成为合作伙伴,他真正理解技术很棒,但你也需要推动业务成果。这就是我喜欢我所做的事情的原因,因为是的,我可以与一支杰出的团队整合出色的技术,但也有机会推动非常重要的业务成果。 二、进入AMD 时代 问:让我们谈谈 AMD。我之前提到过游戏机战略,这是你们加入后重点的重大转变。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像“看,这是一场轻松的胜利,销量很高,我们可以重回游戏”?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Lisa Su:好吧,我永远不会说任何事情都是轻松取胜的。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刚加入 AMD 时,我们在 PC 市场的份额大概在 90% 以上,顺便说一句,我真的很喜欢 PC 市场。我相信我们会就此展开更多讨论。但我要提醒大家这一点。PC 市场是周期性的,而且周期可能非常剧烈。 它们可能非常引人注目。因此,从商业战略的角度来看,在 AMD 成立初期,多元化发展和制定以高性能计算为基本原则的战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是一家计算公司,擅长构建计算能力,那么现在哪些市场可以真正利用这些能力呢?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非常幸运,索尼和微软这两家领先的游戏机制造商选择了我们。 问:是谁推动了游戏机向 x86 的转变?索尼从 Cell 吸取了多少教训?你是不是去找他们说:“看,这是可行的方法”?这种架构的通用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Lisa Su:是的,我认为这是一系列选择,所以这是在 x86 和其他架构之间的选择,如果你在考虑软件开发时只考虑 x86 周围的开发者生态系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但我不知道架构本身是否足够。我认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形功能和图形,特别是如果你想定制图形,很少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AMD 就是其中之一。 问:你们提供的 CPU 和 GPU 之间集成程度如何?AMD 于 2006 年收购了 ATI。所以我的问题是在你去AMD之前,有没有其他公司能够真正为游戏机提供你们所做的产品? Lisa Su: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我们拥有基础 I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CPU 或微处理器核心与图形 IP 功能的组合,而且我们愿意进行定制。坦率地说,我们有庞大的团队负责这些项目,进行定制。 问:您是否认为这是一种模式:最初,一切都围绕尖端技术,以获得最佳性能,但随着它(我不想说速度变慢,但功能商品化)的发展,定制化变得更加重要。例如,你收购了Xilinx。 Lisa Su: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有几个原则。首先,事实上,世界需要更多的半导体。半导体、芯片现在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基础,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我们称之为适合广泛用例的标准产品。但你会发现那些高容量的应用,比如游戏机,比如现在在云端完成的一些工作,比如一些我相信会定制的人工智能工作,在这些情况下,因为数量如此之多,所以定制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这是我们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深度合作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有正确的构建模块,那么你就可以与广大客户合作,真正弄清楚他们实现愿景需要什么。 问:但是,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随着工艺曲线的不断下降,设计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定制化有一个底线,而只有 AMD 才有足够的规模来进行定制,这是否有些矛盾呢? Lisa Su:我认为重要的是看哪些市场真正适合进行大规模定制,但这并不是全部。可能你的物联网设备你不会想这样做,因为投资回报不高。但对于大型计算能力,我认为需要结合合适的 IP 和与合作伙伴深入合作的能力。顺便说一句,不一定非要进行硬件定制,我们在软件方面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认为这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问:所以我不得不问,你来到 AMD,在那里待了几年,然后接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这是选择困难题的另一个例子吗? Lisa Su:我认为是的。我可以这么说,当我加入 AMD 时,我真正的想法是,我一生都在从事高性能处理器的工作,这是我的背景,在美国,很少有公司可以让你从事这种工作。我一直非常尊重 AMD,认为它是一家重要的公司,但我认为我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加入这家公司后,我意识到,“天哪,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在最初的几年里,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市场动态的知识,但这也是一个做出改变的绝佳机会。 问:你能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别——我的意思是,只要看看股票图表,我们就能看看你的芯片的表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难回到你 10 年前的确切心态,但你当时的计划是什么?你说过什么,“看,我可以做到这一点,这里有办法,这里有一条路,我看到了”?你看到的路是什么? Lisa Su:我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拥有构建令人难以置信的路线图所需的基础。我们在这些基础方面非常与众不同。 问:这些基础是什么?是知识产权还是客户关系? Lisa Su:高性能 CPU 和高性能 GPU 是我们的支柱,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基石。现在,我们缺少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即我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子,以及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执行机器。 因此,从战略角度来看,我认为我们有一些选择。如果你还记得,那是 2014 年,当时最令人兴奋的是手机,比如应用处理器。所以我们会讨论“我们应该进军手机领域吗?”,我们的回答是,“不,我们不应该,因为我们不是一家手机公司。其他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我们是一家高性能计算公司,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个路线图,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这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架构、设计和制造方式。”我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这需要时间,你不可能在 12 个月内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需要五年时间。确实需要五年时间,但很明显,我们拥有这些要素,我们只需要真正有条不紊地构建执行引擎。 问:刚刚你提到了制造。我们知道,在你接手之前,AMD 已经将 GlobalFoundries 剥离出来,我想在这里使用专业术语,你与 GlobalFoundries 之间不断修改的晶圆协议有多麻烦?这是你在尝试执行战略时必须不断处理的事情吗? Lia Su:,AMD 和 GlobalFoundries 曾经是一家公司,是的。 那份晶圆供应协议也是在我任职之前就签署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必须要做的几项重大战略,如果你想制造高性能处理器,你就需要最好的技术合作伙伴、最好的制造合作伙伴,而 GlobalFoundries 是一家很棒的公司,他们当时仍然是一个很棒的合作伙伴。只是你需要规模才能在最前沿进行制造,而规模并不存在。 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我们不会研发 7nm 工艺”后,无论对格芯还是AMD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而且从财务角度来看,AMD 必须把原来得到的钱全部退还。 虽然双方之间有业务上的合作,但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正如我所说,GlobalFoundries 是我们的绝佳合作伙伴。我非常尊重 [GlobalFoundries 首席执行官] Tom Caulfield作为合作伙伴,我认为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两家公司都有好处。 问:你们是第一家转向小芯片的高性能芯片制造商,现在每个人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你们在这方面肯定处于领先地位。你们是否因为晶圆协议而被迫这样做,以便你们能够与 GlobalFoundries 和台积电进行一些批量生产,同时仍能交付芯片? Lisa Su:完全没有。实际上,我认为这显然是我们做出的最佳决定之一。当然,当时我们也预料不到这一点。 我们当时考虑的是摩尔定律将走向何方,我们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坦白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我们需要为处理器市场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制造这些良率不高、价格昂贵的巨型芯片并不是答案。 我记得我们和Mark以及我们的架构师一起度过了一段时光,试图决定:“现在是我们转向小芯片的时候吗?现在是我们押注公司转向小芯片的时候吗?”我们说:“是的,因为我们将获得更高的性能、更多的内核以及更好的成本点”,这给了我们极大的灵活性,我们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代Zen 1芯片还不错,但我们遇到了一些需要处理的编程模型问题,而这些问题在Zen 2上得到了改善,并在Zen 3上真正取得了进展。 问:2014 年,当您接手公司并觉得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时,我看到了几个重大转变。例如您已经转向小芯片,那时台积电也正开始或过渡到 EUV。您在多大程度上看到了市场的长期变化,并因此做出了“看,我可以在这里做点什么”的决定? Lisa Su:是的,我们确实仔细研究了技术路线图和台积电当时的进展,以及当时的封装技术,我们决定现在是时候下注了。我想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必须下注,有时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实现。 问:是的。我不介意问你关于 2014 年的决定,因为今天重要的决定往往是在那时做出的。 Lisa Su:完全正确,而且这样做也存在风险,比如“我们真的能通过采用小芯片获得我们预期的性能吗?”,但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历史会证明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当时,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称之为胶水,他们将芯片粘合在一起。就像“我们不是将芯片粘合在一起”。 问:现在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回顾过去 10 年,AMD 在 x86 领域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性能领先,在设计决策和台积电的领先工艺之间,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回报如何? Lisa Su:我确实相信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台积电是这个领域出色的合作伙伴。当你承担很多设计风险时,你想知道你的技术是否可靠,这样你就知道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 问:这就是台积电和阿斯麦所做的,比如先采用 300 毫米,然后再采用 EUV,这种合作已经证明是可行的,然后双方可以同时进行合作。 Lisa Su:没错,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具有协同效应的合作关系。 问:在您任职之前,AMD 最重要的时刻实际上是,我们之前就讨论过,他们从x86 转向 64 位,并在这方面将英特尔逼入绝境,这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的故事。那是在您任职之前,但我认为对 AMD 的持续批评之一是软件需要改进。软件在哪里?您不能只是硬件牛仔。当您加入时,有没有一种感觉,“看,我们有这个机会,我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AMD 对软件的谨慎态度是什么?您是如何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的? Lisa Su:好吧,让我说清楚一点,根本没有任何保留。 我认为我们一直相信硬件和软件结合的重要性,而软件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让客户轻松使用我们在这些芯片中融入的所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功能,这一点是完全明确的。 我想你会看到,我们实际上已经处于技术开发的几个弧线上。所以,CPU 弧线和我们为构建 Zen 产品组合所做的一切。现在,我们刚刚在 Computex 的数据中心预览了 Zen 5,然后在客户端产品中推出了它。那个特定的弧线是一个弧线。 现在我们处于下一个弧线,也就是AI 和 GPU。 问:我想问您另外一件事。就这个趋势而言,我们谈到了小芯片趋势,谈到了 EUV 的事情。HPC的崛起对您的成功有多重要?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他们正在大规模购买,他们实际上会进行 LTV 计算,以表示“看,是的,从长远来看,这些 AMD 处理器是值得的”。第二,如果存在软件漏洞,他们会努力填补,因为他们可以看到长期利益。当您考虑我们实际上能在这里赢得什么时,这是否对您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驱动因素吗? Lisa Su:是的,你的观察很独到。当你考虑高性能计算以及事情是如何变化的时候,事实是,HPC是整个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那里花了很多时间,你提出的观点绝对正确,也就是说——你想在每个市场中都认为产品总是获胜,但这不一定正确。在超大规模计算市场中,最好的产品才能获胜。 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坦率地说,这个市场的关键是,一次胜利是不够的,暂时的胜利也是不够的。你必须赢得路线图,而这正是我们在那个特定时间点所做的。 事实证明,也确实有一些客户会按照路线图进行购买。 顺便说一句,他们会要求你证明这一点。在 Zen 1 中,他们说,“好吧,这很好”,Zen 2 更好,Zen 3 好得多。路线图的执行使我们处于这样的位置:现在我们与所有超大规模企业建立了非常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对此非常感激,当你再次思考 AI 之旅时,你会发现这是一次类似的旅程。 问:还有一个关于 x86 的问题。您如何看待与所有这些相关的消费领域?您可以想象一下,比如说像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他们必须保持晶圆厂满负荷运转,因此他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芯片来满足所有需求。晶圆厂的问题在于,英特尔希望实现整合,而 AMD 则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他们可以满足超大规模生产者的需求,他们更擅长制造出色的芯片。但是,您是否会考虑数量,仅仅因为您想利用设计成本和 IP 投资?我只是好奇,在一个不是您的晶圆厂、不是您的数十亿美元资本支出的世界里,这些计算是如何进行的。我很好奇您与集成商有何不同的看法。 Lisa Su:我们认为,这关乎规模。2014-15 年,我们是一家市值 40 亿美元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投入一定数量的研发资金。去年,我们是一家 220 多亿美元的公司,你可以在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 这与我们如何利用杠杆的计算是一样的。 问:但如果你在晶圆厂上投入过多的话,破产的风险可能会降低。 Lisa Su:嗯,我认为关键在于利用 IP。它是我们拥有的引擎、计算引擎。这绝对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这些计算引擎走上非常积极的发展路线图,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打造产品。 三、人工智能 问: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出现时,您的反应是什么? Lisa Su:嗯,这实际上是 AI 本质的结晶。 问:显然,您从事图形游戏行业已有很长时间,一直在考虑高性能计算,因此 GPU 的重要性这一想法对您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它改变了您周围其他人的看法,之后发生了什么,您是否感到惊讶? Lisa Su:我们非常重视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的 GPU 发展。实际上,这可能是我们开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弧线,我们可以将其追溯到 2017 年以后的时间范围内。我们一直都在研究 GPU,但真正关注的是—— 问:2017 年发生了什么让您意识到,“等等,我们有这些,我们以为我们购买了 ATI 来玩游戏,但突然间,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应用”? Lisa Su:这是下一个重大机遇,我们知道这是下一个重大机遇。这是我和Mark讨论过的事情,即通过将 CPU 和 GPU 放在系统中并一起设计,我们将得到更好的答案,而第一个近期应用是超级计算。我们非常关注这些将驻留在国家实验室和深度研究设施中的大型机器,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构建这些大规模并行 GPU 机器来实现这一点。在 AI 部分,我们也一直认为它显然是 HPC 加 AI 的结合。 问:您之前说过,AI 是 HPC 的杀手级应用。 Lisa Su:是的。 问:但是当你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人交谈时,他们会说,“嗯,这有点不同”,在多大程度上这是同一类别与相邻类别的不同? Lisa Su:它们是相邻但高度相关的类别,这完全取决于您在计算中想要的精度,无论您是使用完整精度还是要使用其他一些数据格式。但我认为真正的关键,也是我们真正有远见的事情是,由于我们的 chiplet 策略,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高度模块化的系统,可以称之为集成的 CPU 和 GPU,或者它可能只是人们需要的令人难以置信的 GPU 功能。 因此,对我来说,ChatGPT 的出现让我更加清晰,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了 AI 的用途。以前,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才会考虑 AI,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AI。这些模型并不完美,但它们非常好,因此,我认为,我们如何尽快将更多的 AI 计算交到人们手中已经非常清晰。由于我们构建设计系统的方式,我们实际上可以有两种风格。我们有仅限 HPC 的风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MI300A,还有仅限 AI 的风格,也就是 MI300X。 问:这是一种不舒服的转变吗?比如,“实际上,不,我们想要更低的精度,因为可扩展性非常重要”。 Lisa Su:这并不令人不舒服。速度非常快。 问:事情发生得太快了。AMD 表现非常好,几个月前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总的来说,显然Nvidia 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它拥有很多发展势头和上升空间。从您的角度来看,在那段时期,AMD 需要迎头赶上,而 Nvidia 又具备哪些优势? Lisa Su:我认为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重点在哪里,相对而言——看,我非常赞赏 [Nvidia 首席执行官] Jensen [Huang] 和 Nvidia。他们在这个领域投资了很长时间,直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完全明朗。我们也在投资,尽管我想说我们有几个弧线。我们有 CPU 弧线,然后我们有 GPU 弧线。 问:嘿,你正忙着压垮英特尔,所以我明白了。 Lisa Su:我想换一种说法,我们正处于 AI 的起步阶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人们总是在短时间内思考技术。技术不是短时间的运动,我们正处于一个 10 年的弧线中,可能已经走过了前 18 个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我们非常清楚我们需要去哪里,路线图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之前提到过软件,非常清楚我们如何让开发人员非常轻松地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收购 Xilinx 的一大好处是我们获得了一支由 5,000 人组成的非凡团队,其中包括大量软件人才,他们目前正在努力让 AMD AI 尽可能易于使用。 问:这种对比确实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Nvidia 真正聪明的举措之一就是收购Mellanox及其在网络领域的产品组合,并将所有这些芯片整合在一起,特别用于训练。在您的 Computex 主题演讲中,您谈到了新的Ultra Accelerator Link和 Ultra Ethernet Link 标准,以及将许多公司聚集在一起的想法,这有点让人回想起数据中心领域的开放计算项目。这非常合理,尤其是考虑到 Nvidia 的专有解决方案具有我们熟知和喜爱的高利润率,就像他们的其他产品一样。 但我想这是我关于您长期发展的问题——您是否认为,从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Clayton Christensen) 的理论角度来看,由于我们处于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因此在许多方面,更专有的集成解决方案成为焦点,这可能并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和模块化都是有意义的,但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够好。 Lisa Su:我会这样说。当你展望五年后的市场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拥有多种解决方案的世界。我不相信一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和模块化的美妙之处在于你能够……我不想在这里使用“定制”这个词,因为它们可能不是全部都是定制的,但你能够量身定制。 量身定制是正确的词——你能够针对不同的工作量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我相信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为所有可能的工作量提供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顺便说一句,我坚信我们将要构建的这些大型 GPU 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宇宙的中心,是的,你将需要整个网络系统和参考系统结合在一起。我们所做的重点是,所有这些部分都将成为未来的参考架构,因此我认为从架构上讲这将非常重要。 我唯一想说的是,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因此模块化和开放性将允许生态系统在他们想要创新的地方进行创新。你为超大规模企业 1 想要的解决方案可能与你为超大规模企业 2 或 3 想要的解决方案不同。 问:那么,您认为在标准方法与“这是微软方法”、“这是 Meta 方法”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实际上它们都根据各自的用例和需求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定制。同样,这不是明年,而是从长远来看。 Lisa Su:我认为,在未来三、四或五年内,你将会看到针对不同工作负载的更多定制,而算法将会 —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算法变化非常快的时期。在某个时候,你会觉得“嘿,它更稳定了,更清晰了”,而就我们讨论的规模而言,你可以从中获得显著的好处,不仅从成本角度,而且从功率角度。人们谈论芯片效率、系统效率现在与性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出于所有这些原因,我认为你会看到多种解决方案。 问:这是您的 x86 业务被低估的顺风吗?您在主题演讲中谈到了云端大多数 CPU 的使用年限超过五年的事实,您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们的一个 CPU 可以取代五六个旧 CPU”。您认为这是否真的如此——因为我认为目前您的公司和英特尔公司都担心所有的支出都花在了 AI 上,甚至没有人再购买 CPU,这是否是一种功耗墙?如果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心中取出一堆 CPU,我们可以通过放置其他 CPU 来节省电力? Lisa Su:我认为两点都是正确的。我认为数据中心的现代化绝对必须实现。这将会发生,然后另一点是——这也许现在不会发生。 我认为我们看到投资重新回到了现代化领域,但另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尽管我们非常喜欢 GPU,但它是我们未来巨大的增长动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负载都会用到 GPU。你会有传统的工作负载,你会有混合的工作负载,我认为这是故事的关键点,在大型企业中你必须做很多事情,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我们在所有这些功能中都有正确的解决方案。 问:您认为实际上有多少推理可以回到 CPU? Lisa Su:我认为大量的推理将在 CPU 上完成,正如您所想,我们正在谈论的非常大的模型显然需要在 GPU 上进行,但有多少公司真的能够负担得起最大的模型?所以,您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对于较小的模型,它们对这些事情进行了更多的微调,CPU 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如果你走到边缘。 四、与 Nvidia 竞争 问:您在上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MI300 的供应受限,这是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但可能与一些投资者的预期不同,对年底的预测有些令人失望。您认为这种需求受限的转变与325 的推出有多大关系,而事实上 Nvidia 的供应量总体上有所增加,因为每个人都在试图弄清楚这一点?您的长期机会是成为这种定制供应商——量身定制的供应商吗?抱歉,这是我们要说的词——而不是“看,我不想说买,但只要我们需要 GPU,我们就会从任何人那里购买”。您认为您的需求曲线相对于竞争和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处于什么位置? Lisa Su:再次,让我退一步,确保我们能把握住谈话的主题。对人工智能计算的需求已经超出了预期,我认为没有人会预测到这种需求,所以当我说供应链紧张时,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因为没有人预料到你会在这个时间段内需要这么多的 GPU。事实上,半导体行业非常擅长建设产能,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正如我们开始预测的那样—— 问:所以您觉得这更多的是因为网上有大量供应吗? Lisa Su:当然,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你不受制造能力的限制。 实际上,对我们来说,这是为了确保客户真正增加他们的工作负载,这需要我们与客户进行大量的深入工作和深度合作。所以说实话,我对这里的机会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以前经历过这种情况,它与我们最初增加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时看到的情况非常相似,我们的客户与我们密切合作,优化他们的软件,然后他们添加新的工作负载,增加更多的容量,这也是我希望在这里发生的事情。 人工智能的不同之处在于,我认为客户愿意承担更多风险,因为他们希望尽快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 问:这对您是否是一个挑战?因为愿意承担更多风险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接受高利润以获得领先的 GPU 或其他任何东西,或者拥有最大生态系统、开发者生态系统的 GPU? Lisa Su:我想说的是,我对我们在软件方面取得的进展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看到的是出色的开箱即用性能。事实上,一切都运行正常,事实上,许多开发者生态系统都希望提升抽象层,因为每个人都想要选择。 问:您是否认为您将进入这样一个阶段:抽象层的提升将成为跨公司的公共层,而不是让一家公司内部提升抽象层,这样他们就可以购买任何 CPU,但这不一定对您进入另一家公司有利,或者您认为这将是- Lisa Su:我绝对相信它会遍及整个行业。像 PyTorch 这样的技术,我认为 PyTorch 被广泛采用,OpenAI Triton也是如此。这些都是更大的行业事物,坦率地说,部分愿望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编程到硬件。每个人都希望快速创新,因此从快速创新的角度来看,抽象层是好的。 问:你们是台积电新节点的第二波采用者,可能落后一年或一年半。你们是否感到了上升到顶级的压力?显然,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参与者来说,你们是一家相对较小的公司,220 亿美元令人印象深刻,但你们仍然需要考虑这方面的成本。还是说你们只是迫切需要走在绝对前沿? Lisa Su:嗯,我认为从无晶圆厂的角度来看,就整体产量而言,我们肯定是前五名之一,而且绝对前沿的技术很有帮助。我们不会考虑是否应该这样做,我认为我们考虑的是从路线图的角度,例如,我们谈到了 GPU 推出的一年节奏。 问:不幸的是,对于您来说,情况与 Nvidia 有点相反,这是否有点令人沮丧? Lisa Su:不,一点也不。再说一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我们的路线图基于我们认为可能实现的目标以及我们认为客户想要和需要的东西。 问:有没有可能出现 AMD使用英特尔晶圆厂的情况? Lisa Su:我想说,我们对目前的制造关系非常满意。 问:我确实想到了,英特尔和 AMD 从一开始就是技术史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但是,当你退一步思考时,你是否想在这些对话中退一步思考,是否有一点是你们是并肩作战的,因为真正的敌人是 Arm? Lisa Su:您说得好像 Arm 是敌人一样,但我不认为 ARM 是敌人,所以我就从这个开始吧。我们在整个产品组合中都使用 Arm。我认为 x86 是一种非凡的架构,并且具备功能,但请不要将 AMD 视为一家 x86 公司,我们是一家计算公司,我们将针对正确的工作负载使用正确的计算引擎。 这与我的想法有关——如果你看看今天的半导体行业,你会发现我们既有竞争的地方,也有合作的地方。所以,关于你提到的英特尔,我们确实在某些领域竞争,但我们也在某些领域合作。英特尔是 UALink 联盟的一部分,他们是超级以太网联盟的一部分。 问:他们对这种模块化和标准化也非常感兴趣。 Lisa Su:我们同意这个想法,建立一条可以跨越不同加速器的链接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都是如此。我们处在一个既有竞争的地方,也有可以合作的地方。 问:过去 10 年,你们在 x86 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在服务器领域和数据中心领域,你们的成就不言而喻。现在,就像出现了一位新冠军,你们准备好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了吗? Lisa Su:这是下一个弧线。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今天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谁能想象得到?这就像一个新世界。这令人兴奋不已。 问:您感觉精力充沛,准备出发了吗? Lisa Su:绝对准备好了。非常准备好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