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为什么你的 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作者 | 芯芯 编辑 | 靖宇 一周前,苹果在 WWDC 上发布了自己的 AI 功能 Apple Intelligence,包括直接集成 OpenAI 的 ChatGPT,自那以来,股价上涨逾 7%,重夺全球市值第一宝座。 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公布的一系列 AI 功能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颠覆性,比如 AI 表情符号、AI 摘要和转录、优先通知、智能回复、照片搜索编辑、更智能的 Siri 等等。但也可以说,这显示了苹果的实用与谨慎。 但可惜的是,只有 iPhone 15 Pro 和 15 Pro Max,以及配备 M1 或更新芯片的 iPad 和 Mac 才能用上苹果 AI 的新功能。 这意味着,目前全球数亿台苹果设备,都无法用上苹果 AI——即使是买上了最新的 iPhone 15 也用不了。 为什么?! 除了这或许是库克催促大家购买新 iPhone 的「疯狂暗示」,从 iPhone 15 到之前的苹果手机没法用上 AI 功能,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01 确实跟硬件有关 首先是来自硬件的限制,之所以出现硬件的限制,又与苹果爱宣扬的理念有关。 乔布斯曾非常重视隐私。「我们对隐私的看法与硅谷的一些同行非常不同。例如,我们非常担心手机上的位置。在任何应用程序获得位置数据之前,我们都会规定它们必须询问。」十四年前,他如此说道,「硅谷的很多人认为我们在这一点上非常守旧,也许我们确实如此。但我们对此感到担忧。」 「我相信人们是聪明的,有些人想分享更多的数据,那就问他们,让他们确切地知道你将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这就是我的想法。」 如今时间来到十四年后,苹果的高管们也有意无意地不断强调这样的愿景。不过,马斯克却讽刺,如今苹果与 OpenAI 合作的话,就是要把数据喂给 OpenAI。 马斯克在 X 上讽刺苹果 AI |图片来源:X 无论如何,苹果还是尝试部分改变这种情况。在开发者大会上,苹果高管在发布 AI 新功能时就说:「你不应该为了存储和分析自己的生活细节,就将它们都交给某个云端 AI。」 当前市面上各类 AI 产品更依赖云端计算,不管用户用 ChatGPT、Midjourney、还是 Photoshop 的 AI 功能时,用户自己的设备并没有做什么实际工作,信息都要交给某个远程云服务器进行处理。 苹果想要的不是这种方式,为了完成苹果一贯宣扬的隐私理念,它要的是在用户的设备上直接处理各种 AI 任务。 「个人智能系统的基石,是在设备上处理。我们将其深度集成到你的 iPhone、iPad 和 Mac 中,并贯穿于你的应用程序中,因此它可以了解你的个人数据,却无需收集你的个人数据。」苹果高管称。 这种在设备上处理 AI 的隐私策略,或许也可以直接称为「终端 AI」,苹果并非第一个打出这个旗号的科技公司。高通在去年曝光的 PC 系列芯片产品、骁龙最新芯片,即为终端侧生成式 AI 打造,从中提取——大卖点也是隐私。微软的 Copilot+,也是类似的概念,AI PC 允许在设备上处理 AI 任务。 由于苹果想让用户在设备上运行 AI,回到最初的问题,之所以许多老款 iPhone 设备也用不了新的 AI 功能,原因就在于硬件的限制。 苹果最新的 iPhone15 Pro 及 Max 上使用的 A17 Pro 芯片功能|图片来源:Apple 据连线杂志称,尽管自 2017 年起苹果就在 iPhone 中引入了 NPU(神经处理单元),包括 iPhone 8、iPhone 8 Plus 和 iPhone X 都有,但 Apple Intelligence 所需的计算能力远超以往。 同时,RAM(运存)的限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 AI 模型本地运行而不是在云端运行时,它们必须存储在 RAM 或 vRAM 中。虽然 iPhone 14 的 NPU 芯片组据称比 M1 MacBook 更强大,但其仅有6GB 的 RAM,而 Apple Intelligence 所需的设备则需要 8GB 的 RAM。 这意味着,老款设备即使具备 AI 和机器学习能力,也难以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全部功能。 不过,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吗? 有一个观点是,一些新的 AI 功能实际上是被人为地限制在新的硬件背后。一名叫 Albacore 的技术爱好者,专注于逆向工程,曾让一些微软的 Copilot+功能在理论上不应该运行的硬件上运行,比如一台廉价的三星 Galaxy Book2 Go 笔记本,它的价格是 Copilot+笔记本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有技术爱好者用逆向工程运行 AI 功能|图片来源:Albacore 当然,这种逆向工程有缺陷。据其称,逆向工程出来的微软 Recall 功能,可以运行,只是在搜索方面会有时间滞后,而图像生成功能 Cocreator 虽然启动并占用大量计算资源,但最终还是崩溃了。 02 iPhone 16 就能玩转苹果 AI 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iPhone 15 Pro 和 15 Pro Max,以及配备 M1 或更新芯片的 iPad 和 Mac,又或者未来买到手的 iPhone 16,就能用上苹果全部的 AI 功能吗? 连线杂志就提出了相关质疑,甚至直接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看出,所有那些旨在让人们兴奋的生成式 AI 功能,无法在 iPhone 15 Pro Max 本地完成,也可能无法在 iPhone 16 Pro Max 上实现。」「剩下的开始看起来非常像其他手机已经有的功能,或者类似于 Albacore 在没有 NPU 的硬件上设法运行的功能。」 因为从现实来看,iPhone 15 Pro Max 可以提供大约 2GB-4GB 的 RAM,其 NPU 的速度为 35 TOPS。作为一个参照,英伟达的消费级显卡 GeForce RTX GPU 提供的 AI 性能,达到 1300 TOPS。苹果想要在消费者设备上直接运行 AI,可能必须基于一个小的、相对简单的 AI 模型。 在设备上运行 AI 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厂商会考虑到消费者如何负担的问题,一台消费者级设备的售价与成本如何平衡。 网传的 iPhone 16 机模图|图片来源:iPhoned 想想目前市场上,像英伟达专为 AI 设计的 H200,每张卡的价格达到数万美元。这些高性能显卡为服务器提供动力,执行在云端发起的 AI 计算请求。每张卡最多有上百 GB 的 vRAM,并且需要大量这样的卡来支持 OpenAI 最新的 AI 模型。 如果要实现完全在设备上运行 AI,似乎离普通消费者级的设备还有段距离。这或许也说明了,苹果为何最终还是接触了 OpenAI,然后,遭到了马斯克的讽刺与质疑。 不过,这好像也没有违背乔布斯当年说的话,毕竟按照苹果高管的说法,用不用 ChatGPT,选择权还是在用户。如果用户想问 Siri 一个它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它可以建议切换到 ChatGPT,这样,用户可以分享数据,探索各种创作和答案。而且当 ChatGPT 出现「幻觉」问题时,还可以说,错在它身上,而不是苹果。 而且话说回来,即使 AI 功能未来也是「挤牙膏」,对苹果自己来说,这可能也是「挤牙膏」的一点好处,就是降低各种 AI 安全争议和风险。毕竟,在科技巨头的生成式 AI 竞赛里,已经出现不少「翻车」案例。比如,谷歌对 AI 搜索的改造,曾建议用户在披萨上涂胶水,还有各种 AI 工具生成问题图片的争议。 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出可能会促使用户考虑硬件升级。不过,iPhone 16 是否会支持全部的苹果 AI 功能,还是继续作为 Pro 系列的专属卖点,这一点有待验证。 苹果首批 AI 功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随 iOS 18 的公开发布而推出,预计将于 9 月与 iPhone 16 一同发布。 届时,消费者或许就能亲自验证苹果 AI 的实际效果和价值。
美国新势力Lucid CEO炮轰特斯拉:我们的技术更先进
快科技6月1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在最近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中,Lucid Motors的CEO彼得·罗林森自信地表示,他的公司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已经“领先特斯拉数年”。 他提到:“如果回望10到15年前,特斯拉无疑是科技领导者。 但现在,他们似乎有些分心,而Lucid已经接过了领跑者的旗帜。”他还宣布了公司实现的一项里程碑式技术成就,即达到了每千瓦时行驶5英里(约8.05公里)的惊人效率,认为目前没有其他公司能接近这个水平。 罗林森对Lucid的电池技术充满信心,他曾批评特斯拉的4680型电池技术突破是“幻想”,并在多个场合表示特斯拉已经“分心”。 这种观点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曾暗示Lucid可能会走向破产,尤其是在Lucid发布了包含6.847亿美元净亏损的Q1财报之后。 Lucid在中国消费者中可能并不像特斯拉那样家喻户晓,但与特斯拉的“恩怨”让它一度被塑造成“特斯拉杀手”。 Lucid的创始人谢家鹏(Bernard Tse)曾是特斯拉的副总裁,负责电池研发工作,后因理念不合离开特斯拉,并于2007年创立了Atieva公司,即Lucid的前身。 Atieva最初定位为电池与电池管理技术供应商,直到2016年,公司吸引了大量前特斯拉人才后,正式更名为Lucid,并定位为一个比奔驰、宝马更高端的豪华电动汽车品牌。
特斯拉库存问题没那么简单,背后的水很深?
作者 | T800 没想到,特斯拉最大的敌人来自库存。 近日,特斯拉遭遇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暗流——库存积压。这场暗流,不仅让特斯拉的增长轨迹变得模糊,更让它的高估值(市盈率高达67倍)面临严峻考验。 特斯拉曾经以创新和增长速度著称,如今却陷入了库存的泥潭。从2021年开始,短短三年间,特斯拉的库存金额从约50亿美元飙升到了惊人的160多亿美元。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跳跃,更是特斯拉经营策略的一个巨大转折。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库存的增加本是理所当然,但前提是销售额能够同步增长。然而,现实却给了特斯拉一个响亮的耳光。自2024年初以来,特斯拉的销售额并未如预期般飙升,反而与库存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特斯拉的库存天数(DOJO)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77天。要知道,在2024年之前,这个数字一直稳定在平均57天左右。这种库存的激增,并不是因为汽车需求疲软,而是由于全球物流网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斯拉的汽车,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迷宫中,无法顺利找到通往消费者的道路。 想象一下,在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停车场里,一排排崭新的汽车整齐地停放着。它们本该驰骋在道路上,为车主带来便捷的出行体验。然而,如今这些汽车却只能在停车场里静静地等待,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孤儿。更为夸张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停车场已经变得满员不堪,甚至从太空中都能看到它们庞大的身影。 特斯拉的困境并非没有预兆。早在之前,特斯拉的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就曾坦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建造不匹配导致的库存增加。”他试图给投资者一个信心满满的承诺:“我们预计第二季度库存将逆转,自由现金流将再次恢复为正值。”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特斯拉生产了超过43.3万辆汽车,但交付量却仅为38.6万辆。这意味着,特斯拉的仓库里堆积了约4.7万辆未售出的汽车。这些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更给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特斯拉在上一季度报告的自由现金流为负25亿美元,这一数字足以让投资者们感到震惊和不安。 特斯拉的困境,不仅仅是库存积压那么简单。它更是一个关于供应链、市场需求、产能规划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1 面临的困境比想象中更严峻 特斯拉曾是一匹无人能敌的野马,以其惊人的创新速度和卓越的性能,引领着整个行业的潮流。然而,如今这匹野马似乎陷入了泥潭。库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特斯拉当前最大的敌人。 不久前,特斯拉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在一个季度内,特斯拉生产了超过43.3万辆汽车,这一数字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交付量却仅为38.6万辆。这意味着,特斯拉的仓库里堆积了约4.7万辆未售出的汽车。这些汽车,如同被时间遗忘的宝藏,静静地躺在仓库的角落,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这庞大的库存积压,对特斯拉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占用了大量的现金,给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库存积压,特斯拉的现金流状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该公司报告,上一季度自由现金流为负25亿美元。这一数字,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特斯拉的脸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特斯拉的首席财务官试图给投资者们带来一丝安慰。他信心满满地表示,预计下一季度库存积压将会有所逆转,自由现金流也将再次恢复为正值。然而,分析师们却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库存积压是一个更持久的问题,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的库存数据已经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特斯拉库存问题比想象中影响更大。分析师们预计,由于销量增长放缓,特斯拉的销量将低于最近记录的约30%以上的交付量增长。这一放缓的增长前景,使得特斯拉的溢价估值受到了质疑。此外,随着竞争加剧、销售价格下降以及运营费用的增加,特斯拉的底线增长率也可能会更低。 让我们来看看分析师们对特斯拉未来几年的预测。根据普遍预测,特斯拉的每股收益将在2024财年下降18.56%至2.54美元。这一预测令人震惊,因为特斯拉一直是投资者们眼中的高增长公司。然而,现实却给了投资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即使未来五年特斯拉的每股收益能够以1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市盈率增长率(PEG)仍然高达3.5倍以上,远高于投资者们寻求的1倍黄金标准增长。 除了财务问题外,特斯拉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困境。作为一家高科技成长型公司,特斯拉需要加大研发项目力度以保持领先地位。然而,目前特斯拉将其收入的约4.6%用于研发,这一比例与其历史平均水平或其他高科技公司相比仍然较低。这意味着特斯拉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不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此外,特斯拉还需要有效控制其运营费用。在最近几个季度里,特斯拉的运营费用一直在快速增加。虽然该公司有一些成本控制计划以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每辆车的成本,但在劳动力成本、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高企的压力下,这些计划的有效性仍有待观察。 2 特斯拉销量大滑坡 近日Sherwood News的一则报道,揭示了特斯拉库存积压背后的隐忧——销量滑坡。 得克萨斯州的内华达特斯拉超级工厂。据SkyFi卫星图像服务公司提供的对比图像显示,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3月,这家工厂的周围停车场经历了从部分满员到完全堆满的惊人转变。在2023年10月,工厂左下角的停车区域还空空如也,而右边中间的停车区域也只有17%的停放率。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到了2024年3月,这两个区域的停放率飙升到了惊人的34%和97%! 这不仅仅是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的问题。在美国的其他地方,特斯拉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以圣路易斯的切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外的停车场为例,Sherwood News提供的卫星图显示,这个停车场在2022年10月时还是空空如也,但到了2024年5月,这里已经停满了近500辆特斯拉汽车。这些滞销的车辆如同一座座沉默的墓碑,无言地诉说着特斯拉销量滑坡的残酷现实。 面对这样的状况,一位汽车供应链从业者不禁感叹:“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提前扩张生产能力。但这样做也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因为生产过剩而陷入困境。”特斯拉正是这样的例子。尽管它早已是美国电动车市场的领头羊,但如今却陷入了销量不及预期的困境。 从全球市场的销量占比来看,特斯拉的困境更是显而易见。2024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美国电车市场的销量占比虽然仍高达51.3%,但销量却同比下滑了8.53%,环比去年四季度更是下跌了20.2%。这意味着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也遭遇了四年来的首次下滑。据分析公司Wards Intelligence的评估,2024年第一季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在美国轻型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例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18.8%降至18.0%。这一下滑趋势不仅影响了特斯拉,也波及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特斯拉销量滑坡呢?业内人士给出了答案。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接受程度有限。与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相比,纯电动车在性价比和便利性上仍有不足。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更偏爱SUV和皮卡等车型,而这些车型在纯电动车领域相对较少。 这一趋势在《消费者报告》发布的2024年消费者首选汽车排名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前10名中,有6款车型都是混合动力车型,而纯电车型只有一款Model Y上榜。这一排名无疑给特斯拉敲响了警钟——在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市场中,特斯拉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保持其领先地位。 特斯拉销量滑坡、库存积压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面对这一困境,特斯拉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3 销量主力Model Y没有新款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今年不会推出Model Y的“改款”车型。这一消息不仅让无数特斯拉粉丝感到失望,更让特斯拉的库存积压问题雪上加霜。 Model Y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支柱,一直以其出色的性能和时尚的外观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然而,在这个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时代,一款车型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创新和进步,很容易就会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让我们先来看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2024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零售销量达到了13.24万辆,这一数字看似庞大,但同比下降了3.64%。到了5月份,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了72573辆新车,在华销量超过5.5万辆,环比增长77%,同比增长29.9%。虽然这一数据看似亮眼,但前5个月的销量仍下滑了0.5%。这一趋势不禁让人对特斯拉的未来感到担忧。 那么,特斯拉销量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西部证券汽车分析师给出了答案:“在国内市场,很多车企都会定期推出改款车型来保持新鲜感。但特斯拉却显得过于保守,可能两三年才改款一次。虽然4月发布了新款Model 3高性能版,但这款车型从定位到价格都难以打动消费者。” 而Model Y作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主力军,更是受到了市场的密切关注。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Model Y在华销量约为10.04万辆,占特斯拉总销量的80%。然而,面对如此重要的车型,特斯拉却选择在今年不推出改款车型。这一决策无疑让特斯拉的库存积压问题雪上加霜。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解释称,特斯拉不断通过OTA等方式升级现有车辆,特斯拉车辆每六个月就会在很多方面有明显提升。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让消费者信服。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消费者对于新车型、新技术的渴望愈发强烈。而特斯拉的“保守”策略无疑让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除了产品更新换代慢外,特斯拉还面临着来自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压力。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车企和车型。小鹏G6、智己LS6、比亚迪宋L、乐道L60等车型都在与Model Y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小米纯电SUV、阿维塔07等即将入局的新车型更是让特斯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特斯拉的销量下滑、库存积压问题就显得更加棘手。面对竞争对手的不断挑战和消费者的日益挑剔,特斯拉必须尽快找到解决之道。否则,这个曾经的领跑者可能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被甩在后面。
中国首款民用载人飞艇!AS700螺旋桨桨毂疲劳试验圆满完成:全自研
快科技6月17日消息,据航空工业官微介绍,近日,我国自研载人飞艇AS700螺旋桨桨毂疲劳试验圆满完成。 据悉,AS700圆满完成了552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1.2万次低周疲劳和1000万次高周疲劳试验,AS700螺旋桨桨毂疲劳无限寿命特征得到充分验证。 AS700载人飞艇螺旋桨桨毂疲劳试验是项目研制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是通过螺旋桨桨毂疲劳试验,验证桨毂在要求载荷下具有足够的疲劳寿命,从而建立AS700载人飞艇桨毂寿命限制及强制检验间隔。 据悉,AS700在去年底已经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编号TC0082A-ZN),这是国内首款获得型号合格证的载人飞艇。 AS700载人飞艇于2018年6月批复立项,同年8月启动实施,是国内首款按照适航规范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据悉,AS700载人飞艇是根据国内外低空旅游市场需求,按照“一艇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引入航空领域先进设计理念,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一型载人飞艇产品。 它采用常规单囊体布局,流线型气囊外形,“X”型布局硬式尾翼,不可收放单点式起落架。 单驾驶体制,最大可载乘客9人,最大航程700千米,最大航时10小时。 未来,AS700载人飞艇将主要用于空中游览、应急救援、反恐维稳、城市安保、航空物探等领域。
世界首条!高海拔特高压交流线路川渝联网工程完成铁塔组立
快科技6月1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折多山海拔4750米的川渝联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工程(3标)1R065号塔位近日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这一基独特设计的酒杯型铁塔超长横担的吊装完成,标志着世界首条高海拔特高压交流线路川渝联网工程已成功完成了最高海拔铁塔的组立工作。 此项宏伟的工程建设涵盖新建特高压交流线路长达658千米,沿线设立了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东和重庆铜梁四座特高压变电站。这不仅是一项电力传输的壮举,更是一项面对多重极端环境挑战的工程技术突破。 川渝联网工程作为世界最高海拔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在建设中首次面临了高海拔、重覆冰、高地震烈度等多重严峻考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R065号铁塔作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交流线路铁塔,其独特的酒杯型设计不仅彰显了工程的创新性,也确保了结构的稳固与安全。该铁塔高达76米,重量达到228吨,其横担长度更是创下了川渝特高压联网工程之最,长达85.8米。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不仅是连接四川、重庆两大能源中心的电力高速路,更是推动清洁能源传输、助力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项目。 预计该工程将于2025年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将每年输送超过35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SpaceX星舰第五次试飞瞄准7月底,马斯克称将用塔架“接住”火箭
IT之家 6 月 17 日消息,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透露,该公司计划在 7 月底进行第五次完整的星舰运载火箭试飞。本月初,星舰进行了第四次试飞,取得了巨大成功,助推器和飞船首次都实现了既定测试目标。由于 33 台猛禽发动机带来的复杂性,助推器曾在之前的测试中为 SpaceX 带来了不少麻烦。 在第四次试飞中,火箭成功软着陆于大西洋。测试结束后,马斯克很快表示下一次测试将尝试使用发射塔接住火箭的计划,目前来看,SpaceX 似乎将坚持这一决定。 IT之家注意到,SpaceX 对星舰的回收方式不同于其猎鹰 9 号火箭。与猎鹰 9 号不同,星舰的二级助推器也完全可重复使用。猎鹰助推器会降落在无人驾驶船或陆地上,但星舰的超级重型助推器没有着陆腿,SpaceX 计划用发射塔架“接住”火箭,这对于该公司实现星舰快速重复利用的计划至关重要。 在星舰第四次试飞 (IFT-4) 之前,SpaceX 尚未进行过星舰的受控着陆。然而,由于火箭在第四次试飞中成功软着陆,该公司似乎正全速推进下一阶段的星舰测试。这将涉及尝试用塔架接住火箭,马斯克在最新评论中表示,这项尝试最快可能在 7 月底进行。 制约 SpaceX 快速进行星舰测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需要逐个批准每次发射,不过现在看来,如果 SpaceX 使用相同的飞行和其他测试特性,这一审批过程可能会加快。 在进行塔架捕获之前,星舰将首先在靠近塔架的位置测试其所有系统。由于可能损坏或摧毁塔架,捕获操作风险很高。 星舰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隔热罩,SpaceX 在第四次试飞中测试了一种特殊的粘合剂,用于粘合二级助推器上的隔热瓦片。飞船二级助推器的隔热罩由数千块瓦片组成,这些瓦片经常会在发射过程中甚至在地面上时脱落。 在第五次试飞之前,SpaceX 将为此次测试指定的飞船更换所有隔热瓦片。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当地媒体报道的视频片段还显示,SpaceX 正在博卡奇卡建造第二个塔架。
老美慌了!绿灯全开,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在中国大规模扩产
近日,台积电南京工厂获得美国商务部“无限期豁免”许可的消息,无疑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掀起了一场波澜。这一豁免许可不仅意味着台积电可以继续进口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更预示着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即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背景解读:美国出口限制与豁免许可的博弈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半导体产业成为了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美国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头羊,一直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来维护其科技领先地位。这种策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严格的出口管制给众多半导体生产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在一些关键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上,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也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不稳定,各国纷纷寻求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来应对美国的封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商务部对半导体出口进行了全面的管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给予了一些企业豁免许可。这种豁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困境,也促进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二、台积电豁免许可的深远影响 台积电南京工厂获得“无限期豁免”许可,对于台积电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台积电一直以其先进的制程技术和高端的生产设备而备受瞩目。在国际贸易紧张的背景下,其生产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供应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此次获得豁免许可后,台积电可以继续进口先进的半导体生产设备,这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生产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地位。同时,这也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大陆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升级,为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台积电获得豁免许可也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将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的关注,甚至会在相关政策层面上寻求类似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也将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合作和多赢发展,推动各国和各地区在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和市场应用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三、展望: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共筑半导体产业新未来 随着台积电获得豁免许可的消息的传播,全球半导体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将成为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国和各地区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同时,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各国和各地区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半导体设备、材料和市场的互通有无。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避免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台积电南京工厂获得“无限期豁免”许可将引领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将成为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可持续的半导体产业新未来将会到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