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三星首款骁龙X Elite笔记本电脑开售,起售价近万元
【CNMO科技消息】CNMO注意到,三星近日宣布,其首款搭载高通骁龙X Elite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Galaxy Book 4 Edge现已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开售。 Galaxy Book 4 Edge在美国的起价为1349.99美元,配置包括16GB RAM和512GB存储空间。在欧洲,这款产品的起价为1699欧元;而在英国,同样的配置起价为1399英镑。此外,三星还提供了更高级别的16英寸版本,配备16GB RAM和1TB存储空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与此同时,三星还推出了一系列区域促销活动。在美国,购买Galaxy Book 4 Edge的用户将免费获得价值379.99美元的50英寸Crystal UHD 4K电视;而在部分欧洲国家,用户在购买后的150天内将享受24欧元的折扣优惠。 在亚洲市场,特别是韩国,Galaxy Book 4 Edge的定价略有不同。14英寸版本的起价为215万韩元(约合1557美元),而16英寸版本则根据存储容量的不同,起价分别为235万韩元(约合1702美元)和265万韩元(约合1920美元)。 Galaxy Book 4 Edge的一大亮点在于其搭载的骁龙X Elite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不仅性能强劲,还支持5G连接,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的网络体验。同时,该笔记本还配备了一块14英寸动态AMOLED 2x触摸屏,拥有QHD+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电池寿命方面,Galaxy Book 4 Edge同样表现出色。其搭载的55.9Wh电池能够提供长达18小时的运行时间。
AI爆火京东618!数字人带动百亿GMV,AI硬件销售额增200%,Vision Pro原生应用首发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6月18日报道,刚刚京东集团在北京总部举办了一场媒体开放日,展示了京东在618这样的大促节点中使用到的一系列“黑科技”,包括各类AI技术、虚拟数字人技术,同时京东还首发了Vision Pro原生应用“京东.Vision”。 在京东看来,如今是AI电商时代。从“线下实体”到“AI电商”,AI技术是营销20多年迭代的底层动力。AI大模型的发展带来了生成式AI的爆发,进而打开了AI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一、言犀AI数字人落地5000多品牌,数字人主播带动百亿GMV 在AI电商领域,京东已经进行了AI文案、AI做图、AI客服、AI导购、AI直播的实际落地应用。据了解,目前京东在内容创意、广告投放、自动化营销、客户管理等多个领域应用AI技术,帮商家实现生意增长。 京东言犀AI的语音技术目前突破了“黄金60秒”,也就是说,在60秒内,我们已经无法判断沟通对象是AI还是真人。 目前言犀AI外呼有语音、视频多种形式,其中言犀AI视频外呼的接通率为45%-55%,完播率达到了40%,值得一提的是,AI视频外呼可以直观地展示领券、下单的路径。 在AI虚拟数字人方面,未来无需真人去录影棚拍摄,京东就可以借助技术实现全AI数字人的生成。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可以让数字人更真实,语言更生动,动作幅度可以更大,京东将其称之为“大姿态数字人”。 据了解,京东早年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大量数字人的研究实验,如今京东的数字人技术已经具备了面向产业赋能的能力。 618期间,有18位大公司总裁进行了“数字人直播”。此外,京东帮助不少中小企业和商家进行了虚拟数字人直播。 目前,京东言犀数字人可以实现5-10分钟小样本素材形象建模,目前服务的品牌数量有5000多家,数字人主播带动的GMV近百亿元。据了解,言犀数字人直播等成本是真人的十分之一,闲时直播转化率超过30%。 除了直播,言犀AI也在探索更多的生成式AI应用。 二、京东押宝空间计算,首发visionOS原生应用,沉浸式购物体验新奇 此次京东Vison Pro负责人也登台分享了京东在虚拟沉浸购物方面的一些关键进展,重点介绍了“京东.Vision”这一应用可以提供的一些“3D虚拟沉浸式购物”体验。 在京东看来,Vison Pro是下一代空间计算设备,京东也看到了空间计算的潜力。比如对于尺寸不合适、风格不合适这样的两大典型购物痛点,空间计算设备可以带来购物体验的升级。 借助Vision Pro,用户可以把商品从虚拟空间中直接拖拽到现实中,从而完成摆放测量,了解是否适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直接看到商品摆放在家中的样子,确定风格是否搭配。 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就是买电视不知道买多大,此时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虚拟电视摆放到现实中的客厅中,检查是否合适。对于冰箱、咖啡机、扫地机器人等商品,也可以以同样方式操作。 当然,用户还可以带着Vision Pro与朋友一起“云逛街”。 京东已经完成了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京东鸿蒙版App即将在华为应用市场上架。京东.Vision这一visionOS原生应用会在6月28日国内首批发布。 三、AI PC成高增长品类,直播带货依然火爆,国货挑大梁 紧接着,京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今年618数据背后的一些消费热点趋势。比如AI电脑、超薄洗衣机、便携充电枪都成为了高速增长的品类。 AI产品成为消费新热点之一,具有强大切适用AI新功能成为消费者换新的主要因素之一,以AI手机、AI电脑位代表的AI硬件品类在618开门红销售中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00%。 在补贴方面,京东百亿补贴继续发力,补贴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00%。 今年618,直播销售依然表现较为亮眼,数字人直播间观看总时长已经超过了38万小时,数字人直播间用户互动频次超过400万次。 此外,国货引领消费新风尚也是一大消费趋势,热度TOP100品牌中国货品牌占比超过70%,其中90后和00后消费金额占比超过55%。 结语:生成式AI革新电商行业,京东已经跑在了前面 如今京东在电商业务中已经大量应用了生成式AI技术,AI数字人等典型应用已经广泛落地,带来了不错的创收表现。今天,AI已经深入了电商产业的全链条,而京东的AI技术也已经广泛走入产业,进行赋能。 与此同时,对于空间计算这样的前沿趋势概念,京东也紧密跟随,并发布了相关原生应用,可以看出,京东对行业新技术的跟进是十分紧密的。 毫无疑问,面向未来的生成式AI时代,技术创新仍然是各行各业企业竞争的核心,对于电商产业来说亦是如此,而在生成式AI与电商的融合方面,京东显然已经跑在了前面。
小米MIX 5终于有消息了,或2025年发布,依旧真全面屏
【CNMO科技消息】如今,小米品牌只有数字系列、Civi系列和折叠屏三大系列产品保持更新。其中,数字系列是小米手机的灵魂所在,Civi系列则主打女性市场,而折叠屏形态特殊,被赋予了“MIX”的名字。然而,在很多米粉的心中,直板的MIX全面屏手机才是小米真正的旗舰机型。而近日,CNMO注意到,小米MIX 5似乎有动静了。 6月18日,爆料人士“数码皮卡丘”发文称:“超混和mix直板屏幕终极形态,明年期待了。”以此来看,小米MIX 5或许会在明年问世,但小米官方目前没有公布任何消息。 如果不考虑折叠屏手机的话,小米最后一款MIX系列机型为小米MIX 4。小米MIX 4发布于2021年8月,搭载高通骁龙888移动平台,配备6.67英寸的OLED屏幕,采用了屏下摄像头技术,提供白色陶瓷版本,发布时起售价格为4999元人民币,价格低于当年的小米11 Ultra。看到高通骁龙888移动平台,相信大家也明白当年的小米MIX 4大致是怎样的口碑了。 小米MIX系列一直坚持采用真全面屏的设计,为此数代MIX系列机型先后采用了前置摄像头下置、滑盖和屏下摄像头等技术。然而,这些技术虽然带来了真全面屏,但也影响了MIX的使用体验。例如,滑盖设计的MIX 3电池容量较小,屏下的小米MIX 4自拍效果不佳。小米MIX 5如果在2025年问世,或许有望带来更为完善的真全面屏技术。
消息称华为考虑对鸿蒙应用商店收取佣金 低于苹果
华为鸿蒙系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18日,据彭博社报道,华为公司正考虑对其鸿蒙移动系统的应用内购买交易收取佣金,凸显出该公司在中国与苹果公司竞争时越来越自信。 知情人士称,华为正在考虑收取的佣金比例低于苹果、谷歌。通常情况下,苹果、谷歌会对通过其移动应用商店购买的应用、游戏、电影或音乐订阅收取30%的佣金。目前为止,华为一直没有对鸿蒙应用商店内的应用内购买收取佣金,目的是吸引开发者和发行商入驻。 游戏占据了移动应用商店的大部分收入。知情人士称,以游戏为例,华为一直在与开发商讨论收取20%左右的佣金。相比之下,在中国,小米等Android应用商店运营商对游戏内购买收取高达50%的佣金。知情人士说,华为尚未做出最终决定,其计划仍有可能改变。 华为这一即将采取的行动表明,该公司认为它的用户和开发者基础已经壮大到了可以开始收取佣金的程度。在美国的制裁切断了华为与Android所有者谷歌的合作后,该公司改用了自研鸿蒙操作系统。虽然华为正考虑收购佣金,但比例依旧低于市场竞争对手。尽管华为过去一年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卷入重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它必须说服用户和应用开发者接受除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之外的第三选择:鸿蒙。 自从去年发布Mate 60 Pro后,华为5G智能手机的需求增加。今年第一季度,随着华为从苹果和其他公司手中夺走市场份额,该公司净利润增长了564%。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iOS。 截至发稿,华为发言人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东风日产为岚图代工?谣言!
近日有消息称,岚图旗下的全新纯电家用SUV将在东风日产云峰工厂生产,生产地址为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云峰大道8号,该工厂是东风日产纯电动车型Ariya的生产基地,拥有成熟的纯电动车型制造经验。 不过公开信息却显示,云峰工厂项目建设名称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扩建项目,是东风汽车公司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打造的一座工厂,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纯电动等多车型生产能力,并不是前期媒体报道的"东风日产工厂",投产车型也不限于合资车型。 东风公司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东风日产其实是租用该工厂生产旗下车型,岚图亦是采用类似模式。 (图片为云峰工厂奠基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5个月合资品牌普遍销量与市场份额大跌,东风日产是主流合资车企里年累计产销唯一同比正增长的企业。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245.7万辆,同比下滑10.1%,市场渗透率下滑至43.9%。丰田、大众等一线合资品牌在国内承受了较大的增长压力,出现销量同比的大幅下滑;在合资车企集体承压的大环境下,今年1-5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27.1万辆,较去年同期持平。 6月16日,东风日产正式发布"新奋斗·100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东风日产将在产品、品牌和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在产品方面,东风日产计划在2026年底前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其中包括5款日产品牌新能源车型;在品牌方面,东风日产将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在研发方面,东风日产将加大投入力度,以实现新能源转型和汽车智能化发展目标。 此外,外方股东日产汽车也正在给予东风日产更多决策权,以响应目前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日产汽车方面表示,日产汽车将坚守"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以定制化的市场战略深耕中国市场,提升企业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表示:“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产汽车需要迅速应对并保持竞争力。”因此,日产汽车在全新战略规划‘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指导下,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了注重均衡并关注重点的战略。 据悉,东风日产的新能源产品将反哺日产汽车其它海外市场,2025年开始整车出口,第一阶段要实现出口10万辆。
中国汽车品牌全球销量首超美国,达1340万辆
若单独看“轻型汽车”这一类别,中国品牌 2023 年销量位居第三,同样超过了美国品牌,仅次于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中,中国汽车品牌以惊人的速度崛起,2023年全球销量达到1340万辆,首次超越美国品牌,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汽车认可度的不断提升。 新兴和发达市场的双重突破 CNBC 14日援引英国市场调查机构Jato Dynamics(骏特)的数据,根据对全球151个市场的数据和估计,全球汽车行业在2023年增长强劲。去年全球总共销售了7832万辆新乘用车,比2022年增加了近700万辆,增幅为10%。 中国汽车品牌去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3%,而美国品牌的销量增幅仅为9%。在全球汽车销量排名中,中国品牌以1340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二,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9%,仅次于日本品牌的2359万辆。 2023年各国品牌新车销量占比(骏特商务咨询) 若单独看“轻型汽车”这一类别,中国品牌 2023 年销量位居第三,同样超过了美国品牌,仅次于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双重突破。 Jato Dynamics的高级分析师费利佩・穆诺兹(Felipe Munoz)称,中国汽车品牌在中东、欧亚大陆、非洲等新兴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整体新车销量达到1750多万辆。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性价比和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中国汽车品牌在拉美和东南亚市场也实现了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影响力。中国汽车在新兴经济体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美欧市场销量之和。 此外,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以色列等发达市场,中国汽车品牌同样取得了市场份额的增长。相比之下,韩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很低。穆诺兹说:“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疏忽导致汽车价格持续居高不下,无意中促使消费者转向更实惠的中国替代品。” 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和质量上的进步,也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认知度的提升。 领头羊效应明显 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2024年汽车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贸易逆风。CNBC称,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采取措施保护本土产业,如美国、土耳其、欧盟等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汽车加征关税,对中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分析称,面对这一贸易壁垒挑战,中国品牌正积极应对,考虑在欧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以减轻关税影响。下一步,中国车企或将有更多资本开支,也会在相关市场建立合资企业,寻求更多当地合作。与此同时,出口市场相对更多元化的中国车企能更好应对贸易壁垒上升带来的挑战。 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增长,得益于本土品牌的强劲增长,特别是比亚迪等领先企业在电动化领域的强劲表现和新兴市场的拓展。这一成绩不仅反映了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凸显了比亚迪在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 据研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2023年Model Y以122.3万辆反超丰田荣放/威兰达和本田CR-V/皓影,成为全球最畅销车型,后两者全球销量分别为107.5万辆、84.6万辆,但三款车型均实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4%、5%、18%。 如果单纯看纯电动汽车,上榜最多的品牌是比亚迪,秦、宋、元均有纯电动车型在售。从全球市场来看,即将是加入插电混动车型计算,比亚迪最畅销的三款车型秦、宋、元销量甚至不如特斯拉Model Y一款车型。如此来看,虽然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已经崭露头角,但更多得益于较丰富的产品阵营以及价格优势,想要成为特斯拉一般的巨头,仍需要继续努力。 前十榜单中,上榜车型最多的品牌是丰田,除了荣放/威兰达,包括卡罗拉/雷凌、卡罗拉锐放/锋兰达、凯美瑞、Hilux也均出现在榜单中,其中除了卡罗拉锐放/锋兰达同比增长35%至71.5万辆,其它车型均同比下滑,特别是卡罗拉/雷凌,同比下滑19%,该车型在中国市场持续下滑,原因是比亚迪推出了秦PLUS冠军版车型,直接影响了丰田入门级车型的销量。 除此之外,进入前十的车型还有日产轩逸、福特F-150以及特斯拉Model 3,前两款车型全球销量分别为62.3万辆、53.4万辆,Model 3为50.8万辆,除了日产轩逸外均同比增长,日产轩逸与丰田卡罗拉所面临的情况一直,均在中国市场出现销量下滑,而福特F-150之所以实现增长,还是依靠美国市场对于商用车的支持,而Model 3则是通过在全球市场降价取得增量。 前十榜单之外基本还是海外车型,例如本田思域/型格、本田雅阁/英仕派、日产奇骏/楼兰、现代途胜、现代伊兰特等,大部分车型均实现增长,例如现代途胜同比增长25%,本田思域/型格同比增长22%,大众Polo同比增长56%,而本田雅阁/英仕派则同比下滑7%。 在榜单中,有两款中国车型进入前二十,均来自比亚迪旗下,分别是秦和宋PLUS,销量分别为47.3万辆、3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9%。另外,元PLUS同比增长119%至35.5万辆。这三款电动车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2023年比亚迪推出秦PLUS冠军版和宋PLUS冠军版,通过较低的价格抢占合资车型的市场,进而实现销量增长,而元PLUS则以ATTO 3为名进军全球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结语 据新华社消息,2024年1至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138.4万辆和1149.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和8.3%。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92.6万辆和38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7%和32.5%,市场占有率达33.9%,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良好发展态势。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正以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新面貌。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增长,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汽车技术和质量认可的体现。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在设计、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方面的不断进步,预计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对话蔚来沈斐:换电和超充的经济账高低已分 |凤凰V现场
导语: 业内把电动化看作是上半场,智能化则为下半场。但在蔚来沈斐看来,“电、动和智能化”三者缺一不可。 凤凰网科技 凤凰V现场 出品 访谈|于浩 编辑|董雨晴 换电还是超充?至少当下对如何缓解用户的能源焦虑,行业还没有一个共识性的答案。 但在蔚来,这个问题有着明确的回答。自2015年入局换电业务以来,蔚来汽车已在全国建成2434 座换电站,服务超650万用户,累计换电次数已超过 4600 多万次。 因为投入巨大、回报期长、路线一度不明确,在此前的多年间,蔚来换电业务都屡遭质疑。今年6月13日,蔚来首批第四代换电站正式上线,支持多品牌、多车型自主换电,背后蔚来换电业务的朋友圈也愈发壮大。近期,蔚来能源获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战略投资,更是让外界感知蔚来换电业务拐点或许已至。 凤凰网科技中心总监于浩就此与蔚来高级副总裁沈斐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谈及蔚来对能源业务的思考,其表示,蔚来选择重注能源业务,不仅仅在于当下满足用户需求,沈斐把能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赛道,“交通跟能源一定会融合的,电网已经无处不在了”,在其看来,动力电池不仅仅在于提供动力,更是一个现成好用的能源载体,未来将在整个能源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摆在蔚来面前的,仍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下是《凤凰V现场》与沈斐的对话,经编辑发布: “谈蔚来换电朋友圈的扩大” 凤凰V现场:整个 2024 年蔚来换电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你觉得传统车企加入到换电联盟里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沈斐:四代站是我们跟安徽交控以及中安能源一起做的,实际上,皖能是做能源的,交控是做交通的,管高速公路。我觉得合作圈其实不仅仅限于车企,交通跟能源融合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至于车企为什么会加入,大家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换电是有价值的,第二,要把换电这件事情做好其实并不太容易。 凤凰V现场:你觉得车企应该怎么入局换电? 沈斐:车企如果愿意去做这个尝试,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做,要么就跟我们合作。其实前面有一些主机厂已经尝试过自己做换电,但相对来说还是挑战比较大。 选择跟蔚来合作,特别是用同样的电池包,只要厂商推出个换电版的车型,马上就有一张覆盖全国的换电网络,这个对企业来讲是风险最少、投入也最少、收益最大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在跟我们聊换电,具体名字我就不说了,实际上哪怕是暂时还没有签约的企业,好多我们也都在交流沟通当中了。 凤凰V现场:所以目前还没合作的,是在犹豫什么? 沈斐:换电是一个企业最基本、最顶层的决策,它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产品制造、销售还是服务,都不是一个小改动。每个车企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和判断,在跟我们聊之前已经选择了其他的战略路线、产品路线,或是兼容,或是转向,其实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决策过程。 凤凰V现场:你觉得蔚来有能力服务好这么多企业的需求吗? 沈斐:其实乐道也是第一次在蔚来换电站完成正式换电,它的电池包、软件系统等多多少少跟蔚来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已经开始服务两个品牌了,所以本质上没有那么难。 但一定要说当下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面对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架构问题,我希望加强研发的力量。原来蔚来汽车自己做换电的时候,我们内部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其实是深度合作的。是一个公司、一个老板,但现在跟别的企业合作,其实事情一样都不会少,我要有能力站在对方车的角度去帮他们做更多的思考,去解决更多的问题,甚至是非换电站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更快地推出换电的车型。 凤凰V现场:蔚来一直在发展充换一体,是怎么考虑的? 沈斐:充换一体有两个优势,一个是稳定性特别好,一个是设备利用率特别高。大家可以把电网理解成一个天平,一边是发电,一边是用电,它要随时平衡,只要有几秒级的不平衡,马上就得停电了。所以对于充电来说,如果碰到整个充电站只有一辆车,所有的电网功率都给这辆车了,对于电网来说它就是一个冲击,一下子就上去几百千瓦,大概是这么一个概念。 可是对于换电来说它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个稳定的功率,有车来的时候我就给车充电,没有车的时候我就给换电站里面的电池充电。从电网侧来看,它永远是一个稳定负荷。 再举个最现实的例子,我们回到一个单独的站来看,我同样投资一台变压器,如果你只建超充站,大功率的也就建 4 根充电桩,但我在建充换一体站的时候,我除了 4 根桩以外,我还可以建一个换电站。两个合在一起,共用一套电网的投资,效率就高了。大家都在说换电站投资比充电站要贵很多,但实际上我们回到每块钱投资创造的价值,充换一体站是完全不低于超充站,甚至要更高的。 “谈蔚来能源业务的中场” 凤凰V现场:你觉得今天蔚来能源业务是不是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 沈斐: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蔚来能源在过去 8 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车电分离、可充、可换、可升级这个商业模式是成立的,可以闭环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准备把这个商业模式包括换电网络共享给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希望有更多的品牌能够来共享。 凤凰V现场:你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加入蔚来负责能源业务的? 沈斐:我自己其实是 1992 年就来北京了,在清华上学。2008 年正式离开了学校。又创业做了一个电网、电力设备制造的公司。2015 年非常偶然的机会碰到蔚来汽车,其实当时李斌已经决定了要做换电,正在找一个能源板块的负责人。 虽然我原来在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领域,但我也喜欢创新的东西,就决定要来试一试。但没想到这个事情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一下子干了这么多年,其实挺出乎当初的意料的。 全世界范围内,虽然以前也有人做过换电,但是这么多年持续在做换电的其实只有蔚来,所以我们从一代到二代、三代,现在到四代的换电站在不断地迭代,换电的技术越往前走越是无人区,你可以参考的已经几乎没有了。 凤凰V现场:现在的四代站,跟你最早想象的那种换电站还有多大的差别,或者说跟之前想象的一致吗? 沈斐:既一致又不一致,最初我脑子里面只能想到一个雏形,当时结合蔚来汽车是一个创业公司的情况,国内的汽车保有量是从零逐步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定义不应该去做大站,而是做结合用户需求和用户大数据的分布式、紧凑型的小站。另外,底盘换电固定方式其实一直没有变,我们的螺栓跟最初还是兼容的,这属于“没有变的”。 但变的地方也很多,比如说我们换电站的服务能力,我们从5块电池到二代站的13块,三代站的21块,到四代站的 23 个电池仓,换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还有智能化的改进,四代站是一个智能化的集大成者,它能够完美地让将来那些智能化能力不是很强的车,让换电站以算力接管车辆,能够自动倒进来。 凤凰V现场:你预计整个蔚来的能源业务跟换电业务什么时间能达到一个平衡? 沈斐:我觉得这不能划一个绝对的时间点,实际上如果换电发展的越快,我们越需要去部署更多的换电站为更多的品牌加入网络去做准备。 “谈能源业务的未来” 凤凰V现场:蔚来为什么会在能源板块上付出如此大的投入? 沈斐:大家经常讲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我以前讲过一个结论,“电、动和智能化”其实缺一不可,“动”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还是汽车,所以传统的那些安全、舒适等,都得做得更好,智能化也是大家现在非常关注的各个企业在拼命卷的一个关键领域。 但对“电”这件事情,我觉得大家的关注度是不太够的。原来整个汽车产业关注的是把发动机造好。真正的能量供应其实都是由石油石化系统在提供,但来到电动汽车时代,某种程度上对用户来讲可能变得更简单,但对整个系统来说变得更复杂了。所以我觉得在电动汽车时代应该是这八个字:“交能融合,车网互动”,交通跟能源一定会融合的,因为电网已经无处不在了。 凤凰V现场:所以你觉得这背后是一个很大的网络? 沈斐:交通系统必须跟能源系统去做深度的融合,原来石油在车上其实只能够供开车用,但是电池不一样,电池存了电以后是一个储能设备。无论这块电池在车上还是在换电站里面,它都有机会去为电网作出额外的贡献,所以车跟电网之间也会有非常多的联系。 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随着我们国家光伏的增多,因为光伏在波动,所以一定需要很多对应的调节能力,从这一点上,行业不会无视现有的汽车电池能力,让这些电池就留在车上,再为光伏去单独建一套能源调节系统。一定会想办法做一个体系化效率最高的事情,想办法把车跟电网结合得更紧密。 车上这块电池,它虽然叫动力电池,但为什么要规定它只能做动力呢,它一定是一个能源的载体。 凤凰V现场:既然你提到了能源战略,你觉得日本的氢能源适合中国发展吗? 沈斐:我觉得那是根据其自身自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做的一个路线的选择。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在交通这个领域对油气依存度特别高,其实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而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国家的煤电资源其实很丰富,水电资源也不错,核电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战略是要构建一个新能源占比逐渐升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那这种情况之下氢它本身是能源的储藏载体,并不是一个天然的能源,太阳或者风才是天然能源,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氢肯定有它的用途,从石化产业或者说核电产业,它会有很多副产品的氢,可以用来供一些重载的长途商用车,或者说做一些长时间的储能等等。 凤凰V现场:你觉得氢不适合用在小型乘用车上? 沈斐:我觉得乘用车肯定是纯电。既不需要依赖油,也不需要依赖氢。最初大家特别担心补能不方便,所以才会有电池厂家不断地加大电池容量,因为电池容量越大,你跑得越远,用户的这种焦虑心态会稍微好一点点,后来有的车企就开始可油、可电,因为加油站已经有了,但实际上我们忘记了一点,其实中国的电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电已经无处不在了,只不过缺的是充电桩、换电站,缺末端的一些设备。 这两年其实随着电动车的保有量增长,充电桩增长非常快,我们的换电站部署也非常快,我们只要把最后的事情解决好,用户出门补能没有焦虑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用氢?为什么要用油呢?把车的结构做到最简单,成本做到最低,让用户到哪里都能够充上电,能够换上电就结束了。 凤凰V现场:你怎么看现在新能源车普遍保值率不高的问题,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隐患? 沈斐:实际上纯电汽车的结构比燃油车要简单很多。按道理把电池拿掉以后,它的保值率应该非常高才对,但是由于这块电池随着年限增加以后不确定性增大,如果你的电池不可更换,它就非常容易影响到车辆的残值计算。 目前行业里大家普遍推的质保条款,一般都是 8 年 15 万公里或者 20 万公里,以先到的为准,但是实际上燃油车的寿命一般是 15 年到 18 年。我此前看到一组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目前电动车中国的报废周期差不多是十几年,那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电池的不确定性。以前的电池质量本身也没那么好,续航里程也没那么远,现在那些已经到 8 年、 10 年的电动车再衰减到了七成甚至是六成,用户已经很难忍受了。另外电池的安全性也没法保证,所以他必须得退役。 现在的电池当然会比以前的电池会好一点。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就算能够用到8年、10年甚至是12年,但是离油车的 15 年到 18 年还是有距离。第二,过了质保期之后,其实出问题的电池概率会越来越高,一旦碰到出问题,电池更换的成本是非常贵的,从我们查的行业数据看,各家品牌的报价差不多从五六万,到二十几万,平均下来要八万元左右。将来批量性的更换电池的成本可能是很难忍受的,无论对于行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这是一个蛮严重的问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