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OpenAI在国内的两条应用之路走不通了?
接到奥特曼警告信的第一时间,专注出海电商服务的大模型领域创业者高瑞麟,紧急召开了一场办公会,商讨是否需要将公司业务迁移到国产大模型上去的棘手问题。 “迁移,(担心)用户会不会继续买账;不迁移,继续(调用OpenAI API)的话,成本、合规风险等都在提高。” 令高瑞麟陷入两难的,是在奥特曼领导下的OpenAI的一封推送邮件。在6月25日发出的邮件中,OpenAI表示,从今年7月9日开始,将阻止来自非支持国家和地区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受影响组织若希望继续使用OpenAI的服务,必须在其支持的国家或地区内访问。 这也意味着,不在支持地区范围内的中国大陆,将迎接OpenAI的“断供”风险。需要注意的是,ChatGPT爆红以来,OpenAI其实一直未曾开放过中国市场的服务。 国内大模型创业者李振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当前国内想要访问OpenAI的API,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向OpenAI官方申请,这种方式更多适合个人开发者;二是通过采购微软云服务,间接接入OpenAI服务,这也是当前国内唯一的合规渠道。据李振观察,目前微软云提供的OpenAI接入服务仍可以正常访问。 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围绕OpenAI的API,国内大模型玩家也由此发展出了两大应用场景:科技大厂用以帮助训练自己的大模型,在模仿的基础上追求赶超效果;中小企业则用来开发落地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向客户提供多样性选择。 对于更有实力和资源的大模型玩家而言,即便“断供”政策正式生效,也可能挡不住它们继续调用OpenAI的API的行为,“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很难存在彻底隔断某一地区访问权限的可能性,就是需要穿越多少围栏的问题。”关注大模型投资的恒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江一说道。 进入2024年,即便已经出现了一众号称性能媲美GPT-4级别的国产基础大模型,但调用OpenAI技术的需求仍然存在。 在江一接触到的合作客户中,有人明确提出希望提供OpenAI技术选项,“面对更开放、更发散性的问答时,OpenAI展现出来的答案还是更强一些。” 这也促使一些应用开发商对不同的模型做起人为分割,简单的问题推理,以及涉及垂类行业问答的场景,优先调用国内大模型,偏复杂推理和分析的内容,就交给OpenAI。 具体运行环节,有点类似当前业内推崇的MoE混合专家模型逻辑,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后,借助机器学习的匹配算法,先将问题分类,从而基于分类结果匹配对应的模型服务商。但是否使用OpenAI服务,还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为此多花钱,“充什么样的会员套餐,给你供应什么样的大模型选择范围。”李振解释道。 不同于应用开发者的具体使用需求,那些同样有着自研大模型野心的国内厂商,通过接入OpenAI技术,还能起到辅助刷榜的作用。 知名大模型测试集C-Eval就曾在官网置顶声明,称评估永远不可能是全面的,任何排行榜都可能以不健康的方式被黑客入侵,并给出了几种常见的刷榜手法,如对强大的模型(例如GPT-4)的预测结果蒸馏、找人工标注然后蒸馏、在网上找到原题加入训练集中微调模型等等。 站在OpenAI的肩膀上,从模仿借鉴中快速赶超,则是国内大模型玩家接入OpenAI技术的更重要目的。 去年12月份,字节跳动被爆出正在研发一个名为“种子计划”(Project Seed)的AI大模型项目,但该项目在训练和评估模型等多个研发阶段调用了OpenAI的API,并使用ChatGPT输出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此举违反了OpenAI的使用协议,根据规则,OpenAI禁止使用输出开发竞争模型。因此,字节旗下部分GPT使用权限被OpenAI封禁。 字节官方坦陈,内部技术团队刚开始进行大模型的初期探索时,确实有部分工程师将ChatGPT的API服务应用于较小模型的实验性项目研究中,但“该模型仅为测试,没有计划上线,也从未对外使用。” 部分国产大模型在训练模型速度上快速起步的一大原因,同样离不开对国外大模型的借鉴。去年11月被传出套壳消息时,零一万物在回应字母榜中承认,在训练模型过程中,沿用了 GPT/LLaMA的基本架构,但需要说明的是,借鉴架构并不能跟“套壳”或者“抄袭”直接划等号。 不过,这确实帮助零一万物缩短了模型研发时间。去年3月,李开复正式宣布将亲自带队,成立一家AI 2.0公司,研发通用大模型。经过三个月筹办期,同年7月份,该公司正式定名“零一万物”,并组建起数十人的大模型研发团队。团队成型四个月后,零一万物便在11月份推出了“Yi”系列大模型产品,并借助Yi-34B霸榜多个大模型测试集。 在OpenAI“断供”危机之下,国产大模型的战略替代价值越发凸显。在李振看来,从经济账上考量,国内公司直接调用国产大模型会是更为划算的选择。 抢在企业迁移之前,一些追求更高收益的个人开发者,已经率先用国产模型替换掉了OpenAI。 2022年11月ChatGPT亮相后,受限于政策,一些人开始盯上国内想要尝鲜的用户,做起了卖号生意。当时,ChatGPT Plus官方订阅价格为一个月20美元,国内用户想要使用,收费一般为共享号(供4-6个人使用)一个月50元左右,独享号一个月170元左右。 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国产大模型的发布,加上用户对ChatGPT新鲜感的减弱,越来越多个人开发者已经将技术底座从OpenAI换成了国产平替,订阅价格也随之下降,有的连续包年仅需198元。 现在,在App Store应用商店中搜索“ChatGPT”,各类相似应用程序充斥其中,ChatGtp4o、ChatGp4、ChatGp4o、ChatBPT 4.0、ChatGTB4…… 如今,OpenAI的“断供”之举,给国产大模型厂商提供了一次抢夺中小企业用户的迁移机会。 继5月份字节、阿里、百度、腾讯等掀起大模型价格战之外,从6月25日开始,一众国产大模型玩家又纷纷祭出了零成本迁移计划,再次加码性价比之战。 截至目前,包括智谱AI、百度、阿里、腾讯、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商汤科技、月之暗面等均已推出了OpenAI零成本迁移计划。为加速用户“搬家”,部分国产大模型还额外附送1千万乃至1亿Tokens,并配套调用、迁徙、训练等多项免费服务大礼包。 便宜,只是鼓动用户迁移的必要条件。想要真正赢得用户的青睐,国产大模型还需要做到更好用。 去年曾喊出史上最大降价的阿里云,并未能借助价格战换来新的增长。聚焦到国内公有云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不增反减。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3下半年IaaS市场中,阿里云市场占比27.1%,位居第一。但在2023上半年中国IaaS市场中,阿里云市场份额则为29.9%。 更可况,在国产大模型降价的同时,OpenAI们也在降价。按奥特曼的话说,“OpenAI也可以将非常高质量的AI技术成本降至接近零……” 想要增强大模型底座的产品吸引力,除了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比拼则在数据端。 2020年发布GPT-3时,OpenAI曾详细公开了模型训练的所有技术细节。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表示,国内很多大模型其实都有GPT-3的影子。但随着OpenAI在GPT-4上一改开源策略,逐渐走向封闭,一些国产大模型就此失去了可供复制的追赶路径。 此后,各家大模型拉开技术差距的重点,越来越多体现在训练方法、数据配比、数据工程、细节参数、训练过程监测技巧等细节之中。 即便在模型框架相同之下,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训练方法加持下,最终训练出来的大模型性能依然会表现各异。“前大模型时代,AI的主流是以模型为中心的单任务系统,数据基本保持不变。进入大模型时代,算法基本保持恒定,而数据在不断增强增大。”在产业专家刘飞看来,相比算法和算力,数据可能是眼下阻碍国产大模型追赶OpenAI步伐的更大鸿沟,“魔鬼都藏在这些数据训练的细节里。” 在国内大模型纷纷跨入万亿参数时代之后,对数据采集和训练的能力考验再次提升。参数量的大小与最终模型呈现的效果之间,两者“投入产出并不成正比,而是非线性的。”刘飞表示,“数据多只是一个定性,更重要的是考验团队数据清洗的能力,否则随着数据增多,数据干扰也将随之变大。”
Mac版ChatGPT应用人人可下!GPT-4o语音功能却再鸽一个月
编辑:耳朵 庸庸 【新智元导读】今天凌晨,OpenAI官方账号宣布,ChatGPT MAC版本桌面应用程序今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但原定于6月底向Plus用户开放的语音功能将推迟一个月上线,据悉这是出于安全因素和用户体验的保证。 适用于macOS的ChatGPT桌面应用程序现已可供所有人使用了!该应用程序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司的春季发布会上与其他更新一起发布的。 只是,OpenAI推迟了千呼万唤的GPT-4o新高级语音功能的发布,理由是需要进一步改进。 ChatGPT Mac版本向所有用户开放 虽然语音功能爽约,但ChatGPT桌面应用程序,这回终于向所有用户开放了,不过只适用于MacOS,Windows用户仍要等待。 像之前演示的那样,用户可以和ChatGPT随时展开聊天,各种类型的输入ChatGPT都可以hold住,用户可以上传文件、照片以及屏幕截图,还可以选择文档中的一段文本向ChatGPT提出问题。 快速调用 桌面应用程序使ChatGPT比其网站更易于访问,因为用户可以使用Option+Space键盘快捷键从任何屏幕触发它。 屏幕会弹出一个类似于Apple Spotlight功能的搜索栏,用户在其中输入问题就好。 截图 编程时遇到问题,直接截屏提问 点击ChatGPT搜索栏右侧的耳机图标,就可以从桌面开始与ChatGPT进行语音对话。 只可惜,Sky已经下架,用户现在仅可以从四种语音风格中进行选择:Breeze、Ember、Cove 和 Juniper。 自推出以来,适用于macOS的ChatGPT只向高级用户开放。目前,该应用程序开始向所有用户开放。 除了macOS之外,OpenAI已经拥有适用于Android和iPhone的原生ChatGPT应用程序。 只是,ChatGPT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还在制作中,感兴趣的用户将不得不等到「今年晚些时候」。 GPT-4o语音功能推迟交付 Open AI表示,他们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实现之前在春季发布会上演示的GPT-4o语音功能。 原定计划是「在6月底向一小部分ChatGPT Plus用户推出alpha模式」,但现在这个日期向后推迟了一个月,也就是说,灰度测试将在7月开始,所有Plus用户都能使用则要等到秋季。 延迟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安全和用户体验。 OpenAI希望提高「模型检测和拒绝某些类型内容的能力,从而可能防止滥用并确保负责任的AI交互」。他们还专注于「改善用户体验并准备好他们的系统来处理数百万用户的计算量,同时保持实时响应」。 我们在此分享春季更新中演示的高级语音模式的最新进展,我们对此仍然非常兴奋: 我们原计划在6月底向一小部分ChatGPT Plus用户推出alpha模式,但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推出的标准。例如,我们正在改进模型检测和拒绝某些内容的能力。我们还在努力改善用户体验,并准备将我们的基础设施扩展到数百万用户,同时保持实时响应。 作为迭代部署策略的一部分,我们将从一小群用户开始进行alpha 阶段,收集反馈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扩展。我们计划在秋季让所有Plus用户都能使用。具体时间取决于能否达到我们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标准。我们还在努力推出我们单独演示过的新视频和屏幕共享功能,并将随时向您通报这一时间表。 ChatGPT先进的语音模式可以理解并回应情绪和非语言暗示,让我们更接近与人工智能进行实时、自然的对话。我们的使命是为您带来这些贴心的新体验。 对OpenAI「拖延症」发作,网友们表示见怪不怪,推迟发布属于基操。 笑死,「几周」变成了4-6个月,OpenAI基操。 网友甚至预判「计划在秋季让所有 Plus 用户都能使用」,言外之意是取秋季三个月的deadline。 别忘了各位,秋天包括九月、十月、十一月。 甚至有用户表示对OpenAI诚挚的道歉和延期的理由并不买账,发出退订威胁——OpenAI屡次向用户「画饼」,对用户的承诺提前好几月就侃侃而谈,功能的交付却永远在路上。 或许到了我该退订的时候了… 太长懒得看:过早的承诺然后永远在交付途中…又一次这样了。 也有网友用Claude研发速度和成果催促OpenAI,别睡了!起来交货! Claude正在交货,OpenAI睡得正香。 可以看出,网友对OpenAI推迟语音功能的大众情绪多为失望和不满,质疑OpenAI是为了吸引Plus用户订阅而夸大其词。 reddit也新开了一个讨论贴,为什么人们对4o语音如此不耐烦或渴望? GPT-4o是OpenAI公司最新的GPT4版本,在发布会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像与真人对话的丝滑流畅,甚至能识别用户的情绪且响应速度极快。 因此,对于语音功能的完全上线用户们自然是望眼欲穿,语音作为多模态输入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将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体验。 发布会展示的语音功能对话0延迟,功能交付却延迟一个月,期待落空自然引起大批用户的不满。 高赞评论是—— 不耐烦的情绪一方面来自OpenAI的种种前科,一方面来自对于这种屡次「事前画饼,事后道歉」的行为,把话说满,虚假宣传,对于大公司来说,会逐渐消磨它在大众中的公信力。 如果他们解释说发生了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会多宽容谅解一些,但也不会太多...... 像这样提前宣传的事应该是违法的。 如果你的所有客户目前无法购买到商品那么你就不能宣布或泄露它。 这并非没有先例。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静默期,你不能进行市场推广或任何形式的公开宣传。 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我敢肯定,公开市场对这个规定也没有异议。 问题是他们提到的是「未来几周」。要知道,OpenAI 是一家大公司,人们当然很容易相信他们。你知道,就像你在网上买东西一样,在你真正收到东西之前,你无法确定它是否是真的。如今,连评论都可能是假的。 灰度测试 TestingCatalog发布的一则推文透露了与语音功能灰度测试有关的讯息。 「It is coming!」 ChatGPT Voice Alpha 邀请界面 ChatGPT iOS应用程序再次更新,新增了一些UI组件,这些组件可能会向即将推出的高级语音模式的alpha测试者展示。 在邀请界面,我们可以看到最重要的几点在于—— - 自然对话,实时回复 - 具有情绪和语气,能够感知和回应幽默、讽刺等 - 视频聊天,轻点相机图标即可分享周边环境 虽然一些用户对推迟表示失望,但OpenAI专注于在发布前把事情做好是有道理的。希望当高级语音模式和新的多模式功能真正到来时,将会带来更好、更安全的体验。
联想昨天除了请来迪丽热巴,还掏了台高通芯片的笔记本…
今天下午的联想发布会,不知道差友们是否有关注,反正托尼一个半小时的全场看下来,脑子里,热巴真好看,咳咳,全是 AI ! 先给大家省个流:整个联想发布会,分为三个部分,新的笔记本,新的 AI 功能,以及迪丽热巴。 其中最值得小伙伴们关注的应该就是 ARM 架构的 Windows 笔记本了。 传统笔记本厂商们被苹果的 ARM 处理器打得抬不起头,这回有了高通助阵能不能扬眉吐气呢? 下面咱们就来详细唠唠! 首先就是这场发布会首推的笔电新品 Yoga air14s AI 元启版 “ 元启 ” 这个称呼我应该不用解释了,今年联想所有和 AI 功能沾点儿边的电脑,都被扣了个 “ 元启版 ” 的尾缀。 重点在于骁龙——没错,这玩意大概率会是国内第一款量产销售的骁龙 X Elite 处理器的 Windows ARM 笔记本。 给不太清楚的小伙伴简单讲一下,高通的这颗 ARM 电脑处理器最近基本上被吹疯了,因为有着相当于 1.5 倍苹果 M3 处理器的性能释放,联想这次极力宣传的 AI 性能和强大续航,就是这颗芯片带来的。 所以从微软到厂商,都在很努力的宣传这款处理器,并且以往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脑型号:联想 YOGA 、戴尔 XPS 、华硕灵耀。。。今年都表态说,要发布基于高通处理器的 Windows ARM 版本。 但不用想也知道,高通 X Elite 虽然比苹果 M3 强,但和苹果 M3 Pro 、 Ultra 之类的处理器还是没法比。 所以今年 Windows 阵营这边主要宣传的还是续航,以及本地的 NPU 算力。 要我说,能够在苹果之外多一个真正高续航的轻薄本选择,其实挺好的,但是这次 YOGA Air 14s 的首发价足足比去年贵了 1000 。 突然感觉苹果变得有性价比了起来。。。 好了,说归正题,硬件上,这台电脑有 70 Whr 的大电池, 3K 分辨率、三星 E7 材质的 OLED 全贴合触摸屏,峰值亮度可以达到 1000 尼特。 此外,联想还介绍了他们的 “ 史诗级提升 ” ——三个站。 别看这么多站。。。其实这功能就是在联想生态的手机、电脑、平板上,不用流量,快速互传照片,文件,视频等,此外,窗口可以做到移到另一设备上。 至于像这个慧眼识屏功能,也不新鲜,就不过多介绍了。 虽然这些功能,都是在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上面已经发布的东西,但这从卖电脑的厂商嘴里说出来。。。还挺新奇的。 而在 AI 方面,发布会还提了一个有意思的功能,联想通过刚才提到的这三个站,把 AI 功能也做成跨设备互通了。 不过这次官方只是演示了在手机上给 AI 下达指令,让 AI 获取电脑上的文件,整理出一个 PPT 。 不过。。。我们既不知道这个 PPT 质量如何,现场也并没有实机,托尼推测这个功能的完成度恐怕不高,距离真正和大家见面还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另外,很多差友会担心, ARM 架构应用和游戏的兼容性问题。 这个担心确实很有必要,毕竟不是所有买 ARM 架构笔记本的人,都是忙到不打游戏的商务精英。 我们普通人花近万元买台笔记本,肯定要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的需求。 托尼之前去体验过微软搭载同款芯片的笔记本,正好可以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首先,日常办公方面,可以说已经非常流畅了,和常见的 X86 架构笔记本基本没差别。 而软件兼容方面,这两年 ARM 架构笔记本的进步更是十分明显。 比如高通月前就声称,骁龙 X Elite 处理器不仅能兼容我们常用的所有应用,还支持超 1200 款游戏,并和多家游戏厂商合作,后续会继续扩展。此外, 6 月的时候,微软还小更新了一波,进一步扩充了 Arm 游戏生态。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媒体对 X Elite 处理器的兼容性测评: 左右滑动图片 不过,托尼有和工程师聊过,目前 Win on ARM 的瓶颈还是在于内核层。如果应用的驱动涉及内核,就会导致仿真技术无法转译,模拟。 因此,对于一些内置反作弊器驱动的游戏来说,就会出现闪退,或者根本打不开的情况,比如 Apex , PUBG 等。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联想这次发布会一开始说了要发布三款新品,除了Yoga air 14s AI 元启版,其实还有拯救者 Y9000P AI 元启版和 Yoga air 14c AI 元启版。 但这两台的演示内容非常少,只有两三分钟的内容,并且还是照读 PPT 。 照读 PPT 这联想的老传统,咱可以不计较,但你也不能因为机器卖的贵,买的人比较少,就不上心啊! 另外,小伙伴们还要注意的是 14c 这台笔电, CPU 换成了 intel 的 Ultra7 155H !这颗芯片的 AI 性能和续航可不如骁龙 X Elite 芯片。 虽然芯片比不过,但 14c 也有优点,多了一块屏幕和触控笔,可以反转触屏,大家可千万别买错了。 接下来,咱们来唠唠,虽然芯片不是很好,但是颜值很高的小折叠屏手机—— Moto razr 50 Ultra 其实小折叠手机的好,真的很两极化,想必,联想也知道 CPU 和性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全程就主打两个卖点,一个是 “ 颜值 ” ,一个是 “ 便捷 ”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所以你可以看到,热巴一上来,就在用这个小折叠手机给舞台下的大家拍照录视频。 并且,在互动环节,联想展示了他们的 “ 史诗级 ” 便捷操作,一体多端,将热巴的照片和拍摄的视频,发到联想的 PC 和 Pad 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大家关注的重点,是热巴,还有热巴的签名。 有一说一,这次联想的小折叠屏手机,不仅配色确实称得上美丽,这个价格其实在小折叠里面也算的上美了! 假如觉得 Ultra 贵,还有普通版给大家选择,两者的区别主要在芯片,屏幕刷新率,以及后置摄像头上。 简单总结下: Ultra 用的骁龙 8s gen3 ,内外屏刷新率 165Hz ,后摄索尼 5000 主焦 +5000 长焦, LPDDR5x ,电池 4000mAh 。 普通版用的天机 7300X ,内屏 120Hz ,外屏 90Hz ,后摄 5000 主焦 +1300 长焦, LPDDR4 ,电池 4200mAh 。 不得不说,联想这波刀法砍的真挺狠得,托尼建议,大家如果喜欢小折叠的手感,想买还是尽量上 Ultra 版。 除非你一点不追求高性能芯片,并且预算实在有限,还想要体验这个热巴都说好的小折叠。。。 既然你都找到这么多理由了,那托尼还能说什么呢,普通版体验一下也行,毕竟千金难买我乐意,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总体的来说,这次联想 AI 元启发布会,官方对于什么是重点可以说是心里十分有数。 完美做到,整场发布会看下来,让大家头脑里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重点——联想极力推崇的 AI PC 体验,以及挎着小折叠手机的热巴。 要是能少点儿老干部风的 PPT 棒读环节就更好了。 而除了营销定位准确以外,从联想的一些功能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联想这样一个 PC 终端厂商,也在努力给用户做一些新东西。 比如 AI 跨设备整理 PPT ,跨设备查看文件等等。。。官方还提了一嘴,之后会开发1500+ AI 小程序,至于到时这个小程序做的怎么样,谁也不好说,但至少目前联想的路子是走对了,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其实就是在系统里给 Kimi AI 一类的产品做了个包装,没啥技术含量,但确实方便了使用。 还有这个据说是 7 月会发布的 Pad ,看直播中展示的这个背壳孔位,托尼还挺感兴趣的,可惜官方也就展示了下,连开机都没。。。 从联想的宣传的这个 “ 一体多端 ” , “ AI 生态 ” 来看,很明显是想走苹果和华为的路子,只不过华为是从手机起家,而联想则是以电脑起家,本质都是统一生态。 如果说,苹果让大家见到了统一生态这条路的宽和广,那么华为的成功,则是让大家看到了这条路,国内也可以走,并且可以走的好。 而随着联想迈出这一步,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有实力的厂商加入到他们行列,接下来的市场,可能要更好玩了。 撰文:云笙 编辑:米罗 & 面线 美编:萱萱
说出来你不爱听,我支持搜索引擎收费
如果每搜索 10 次,就要付一块钱,你还会用搜索引擎吗? 可能有差友听到这,觉得它都不是 “ 用不用 ” 的问题了,而是 “ 老子喷不喷 ” 的问题。 毕竟从我们接触互联网开始,谷歌、必应、百度、搜狗这些搜索引擎一直是免费的。随意地在互联网世界里探索,早就刻在我们的 DNA 里,成为固有的行为习惯。 结果现在跟我说要钱?直接报它名字,你看我干不干它就完事了。 别急,那些老牌的搜索引擎,还真不敢随便收费。 敢收费的,是下面这个叫 Kagi 的搜索引擎,两年前刚推出。 每个 Kagi 用户只有 100 次免费搜索机会,用完了就得开通会员。 会员分为三档。 最便宜的是 5 刀 / 月,但只能搜索 300 次;中间档是 10 刀 / 月,搜索次数没有上限;最贵的 25 刀 / 月,可以提前享受到新功能。 这个定价不知道差友们怎么看,反正咱们编辑部觉得贼贵, 5 美元的那档都不够用。 不过 Kagi 也搬来一套调查数据,说谷歌用户平均一个月也就搜索 100 次。 行,我们就姑且 5 美元够用了,那一年在搜索引擎上花 400 块,差友们也不乐意吧。 但你猜怎么着? 就在 5 月份, Kagi 已经实现盈利了。并且人家还表示如果维持这个增长势头, 3 年内付费用户会到 100 万。 看着你可能会纳闷,不儿?到底哪些人在用 Kagi 啊,这是谷歌不够用了,还是钱能扫码租来了? 差评君也不理解,特地体验了下 Kagi 。 体验完吧,我觉得 Kagi 其实没啥太多领先的地方,它能被大家看上,只有一个重点—— 没有广告。 不是差评君说,现在搜索引擎的广告真的太多了。有时一整页滑下来,没有一个答案是没被钱污染过的。 噢我不是在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主流搜索引擎, all of you. 比如我想搜 “ 如何重置 Windows ” ,我期望看到的,是教我如何在设置里重置 Windows 。 可是 Bing 提供的搜索结果里,前三个点进去全是装机软件的广告。 同样的,差评君最近头发掉得有点快,那我搜 “ 秃头 ” ,就是为了解下秃头相关概念。 可百度倒好,直接给我快进到了植发医院。 如果你想知道哪个耳机最好用,肯定是要看一些第三方测评的。 可你在谷歌里输入 “ best headphones ” 后,一股脑出现的是广告主的耳机,价格和链接都给你标好了,点击就能购买。 类似情况,我相信大伙都遇到过,也都想吐槽一下。差评君前段时间还刷到个新闻,说钉钉总裁都忍不了了,直接在大会上点名某度。 我们再来看下 Kagi 的搜索结果。 搜 “ 如何重置 Windows ” ,它给出的前三条结果分别来自 ASUS 、知乎用户回答、 Windows 官方。 点开链接后,他们都提供了我想要的答案:如何在设置里重置 Windows 。 同样的,如果搜 “ best headphones ” ,第一行就是各大社区讨论的帖子,后面两行是媒体测评多款耳机,针对不同人群做不同推荐的文章。 可以说,用了 Kagi 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会被广告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判断。 除了无广呢,Kagi 也有一些新颖的功能。 比如它支持高度定制搜索结果。 你觉得一个网站靠谱,可以拉高它的权重,这样它在搜索结果里的位置会更靠前。讨厌一个网站,也可以降低它的权重甚至完全屏蔽它。 在 Kagi 社区也有个性化排行榜,供你参考有哪些网站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此外 Kagi 也接入了 AI 能力。 你可以单独对一篇网页进行概要总结,也能提取整个搜索结果页面里的重要内容。 最后 Kagi 还有个独特的设计。 传统搜索引擎的 PageRank 算法,会让引用次数多的大型网站排在更前面。那些小众但高质量的网站,就很难被大家挖掘。 和谷歌类似, Kagi 也支持你选择搜索的范围,比如学术、论坛、新闻,但它很巧妙地添加了 Small Web 这一类别,让你发现那些小众网站。 目前来看, Kagi 发展势头非常好。它的社区很活跃,那些利用 SEO 跑到结果前列的垃圾网站,很快会被官方 Ban 掉。 差评君在网上时不时也能刷到 Kagi 的好评。 有人专门写了一篇博客,阐述自己为什么开始使用 Kagi ;有人说用 Kagi 后很少会搜到垃圾网站了;还有人尝试了一个月后,直接发起了年费家庭组的拼车。 看完差评君的介绍,不知道大伙儿发现没有,Kagi 有个和老牌搜索引擎不一样的地方: 谁的网页排在前面,不是因为谁给的钱多,而是用户自己决定的。 这种以用户为核心,不被广告架着的搜索引擎,其实就靠着一个大胆的决策—— 问用户收费,而不是问广告主。 当然了,我知道很多网友无法接受付费搜索引擎,有人觉得内容是别人创作的,凭啥厂商用搜索引擎来赚钱? 但要差评君说,付费搜索引擎的存在是个合理的事,甚至是个好事。 别急着喷我,咱分三点说。 第一点。 这种整合信息,赚个 “ 信息差 ” 的行为没任何问题,因为搜索引擎的建立和维护都需要成本。 你要做爬虫,在网络中获取网页内容;要做索引器,解析并分类内容;要数据库,储存索引和存档;要做前端服务,响应请求;要不断优化的结果排序算法,来提升用户体验。 在数以亿计的网页里,每一个架构的建立都会耗费巨大成本,如果它不收费,就没法运营下去。 好比你在一个陌生地方晕头转向,这时有人画了张地图。你有需求,你买地图,你掏钱,没毛病。 可能有差友看到这会说,那谷歌、百度怎么不收钱。 这就是第二点:其实百度、谷歌也是 “ 收费 ” 的。 2023 年,谷歌在美国的广告收入达到了 760 亿美元,按当时 2.74 亿美国用户计算,每一位用户每月能给谷歌带来 23 美元的广告收入。 换句话说,你在用搜索引擎的同时,搜索引擎也在利用你赚钱。 只不过它们拿走的不是你的钱,而是你的时间和偏好数据。这两者相对钱来说,我们没那么敏感,所以我们才会一直以为 “ 搜索引擎是免费的 ” 。 好,我们再说第三点。 现在整个搜索引擎行业的商业模式都陷入了死循环,有个付费搜索引擎,反倒是好事。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页数量也在指数爆炸级增加。 为了帮大家更容易找到需要的信息,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谢尔盖 · 布林和劳伦斯 · 佩奇研究出了 PageRank 算法,从此一个叫谷歌的公司诞生了。 当时,俩人都很反对在搜索引擎里使用广告弹出窗口,也反对 “ 广告资助的搜索引擎 ” 模型。 1998 年,他们还发表了《 大型超文本网络搜索引擎的剖析 》白皮书,在里面库库一顿表态,说要维护无广告的搜索引擎: 由广告资助的商业搜索引擎,本质上就是会偏向广告商,远离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搜索引擎越好,消费者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看到的广告就越少。可这又会侵蚀搜索引擎的广告商业模式。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两位大学生的发言都是魅力十足,能吸粉无数。 但现实可不是乌托邦。 公司成立没多久,两位帅哥的想法就变了,谷歌里开始出现简单的文字广告。 一开始,广告还会带有明显的背景色,便于用户区分。那会谷歌员工还会嘲讽百度,说百度把广告做得跟原生搜索结果没区别。 但渐渐地,广告背景色越来越淡了。在 2013 年,谷歌干脆取消了背景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 Ad ” 的广告标签。 半年后,细心的人们又发现 “ Ad ” 标签也变小了,宽度从最初的 40 像素变成了 22 像素。 再到后来的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谷歌里的广告不仔细看都分辨不出来了。 当初那个拒绝广告的搜索引擎,就在 “ 用户识别水平提高——广告主不满意——广告变得更像搜索结果——用户识别水平再度提高 ” 的过程中,彻底变成了广告的模样了。 差评君寻思,这要再循环个几十年,咱不得戴着显微镜上网了? 其实我不认为搜索引擎有广告就一定是坏事。 相反我也支持他们采取这种商业模式,因为只有无门槛,才能让所有人都能遨游在互联网海洋里。 可一旦选择了广告模式,就必须要在用户和广告主之间找到平衡。保证利益的同时时也要保证体验。 但让这种平衡又很难维持。 引擎要维护吧,公司也要开展新业务吧。为了赚取更多利益,用户的体验就逐渐被忽略,成为了牺牲品。 当然了,百度、谷歌们肯定考虑过付费搜索引擎。 但付费就意味会拦截大部分网民,而搜索引擎又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用户们选中一个后就不会再更换,这就导致广告商业模式在行业里不断死循环,没人愿意尝试新模式。 所以现在,有一个付费的搜索引擎出现了甚至还能盈利,差评君觉得是个好事,搜索引擎行业的窘境可能要被打破了。 如果国内有一个付费搜索引擎,定价也合理的话,那差评君绝对第一个支持。 因为免费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场博弈。 他们在大海里撒网,而我们利用自己的经验,靠着走位身法,闪转腾挪,来躲避广告的捕捞。 但说实话,这么多年了,每天都在反复上演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博弈,我确实也受够了。 撰文:刺猬 编辑:莽山烙铁头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A visual history of Google ad labeling in search results Kagi blog.What's next for Kagi? Wikipedia.History of Google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 0x01 byte.2024 年,我为什么开始为搜索付费
原生鸿蒙还有惊喜?这下手机空间有救了
兄弟们,经过这几天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华为 HDC2024 上很少提及却很重要的一件事—— HarmonyOS NEXT 在数据管理上变了! 简单来说,就是 HarmonyOS NEXT 重写了文件服务框架,推出全新分布式智能数据底座。 基于这个新的数据底座,云空间将成为鸿蒙数据中枢。 这让数据更安全可控,同时手机端云空间的利用率也能得到提升。 这样说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我举个例子吧。 用户在小红书上选一张照片发动态,在以前只能是系统给小红书一整个读写的权限,好比给一把钥匙,应用就能看到全部内容。而在 HarmonyOS NEXT 上,系统不会再开放一个完整的权限,而是在用户单次授权下,小红书自己 “ 说 ” 要哪一张,系统再让文件服务框架中的照片选择器( photo picker )去把这张照片找出来给到小红书。 这样的数据管理方式,相当于在数据和 APP 之间,增加了一个类似于管家和保安的角色,杜绝了万一第三方不老实,通过偷摸访问这些数据来获取我们隐私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说数据变得更加安全可控了。那云空间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这一点又该怎么理解呢? 是这样的,HarmonyOS NEXT 做了一个大动作——就是把云空间下沉到系统层,进而把端、云存储空间合二为一,让云空间在数据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信大家现在都习惯了用 “ 云服务 ” 来存文件、存照片。文件、照片存上网盘后,把本地的删掉,手机内存能轻松不少。但再想拿以前的照片发个微信、朋友圈什么的,就没法直接选择到了,除非你把文件又重新下回来。 但现场华为的专家跟我讲,以后 HarmonyOS NEXT 上,云空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新的数据访问规则后,云空间就能做到端、云数据一把抓,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除此之外, HarmonyOS NEXT 还升级了 “ 优化设备存储空间 ” 这个体验。 大家估计都纠结过自己应该买多大存储的手机吧,前几年还觉得 256GB 的就行了,买了 256GB 发现 512GB 才够,买了 512GB 之后又后悔没买 1TB 。 不光是 “ 小而美 ” 占空间,其实这几年手机相机突飞猛进,底大像素高、视频拍的又顺手,这些也都是 “ 内存杀手 ” 。 托尼之前也偶尔会用到系统自带的 “ 释放本地存储空间 ” 功能,想起来就点进去,手动定期释放空间,挪一部分的数据上云,后面就犯懒了,导致我手机经常满了再折腾。 然而在 HarmonyOS NEXT 里,这一整套流程升级成了一个系统开关。 只要你开启 ” 优化设备存储空间 ” ,系统就会自动根据手机空间余量、当前使用习惯、手机功耗等综合因素选择最优空间释放方案,像极了一个全自动化的收纳师。 比如它其中一个策略是,手机空间快满了,就会自动把一部分最早期且使用率极低的图片搬运至云空间,很合理好吧。 再加上我们刚才也说了,现在 HarmonyOS NEXT 里能做到调取云空间的文件与本地一致的体验。 所以,哪怕是在云端的图片,我们在发小红书笔记时,也能通过系统的图片选择器直接调用。 对了,为了节省你的流量费,华为的策略是:图片在用户确定选中使用后,才会下载下来。 而且华为因为有专门的网络优化模块,保证下载速度,尽量让云端和本地的数据在调取速度上没有体感上的差别。 这么一套逻辑下来,既保住了我们手机空间,又能有丝滑体验,完美阐释了什么叫 “ 既要又要 ” 。 托尼在现场听完这些描述之后,还是很兴奋的,心想这也太方便了,不但能把云端空间当成手机自己的空间用,就连清理手机空间这个操作都省了,不用再对着手机管家纠结这个文件云端是不是有备份、删了之后还能不能找回来。 但细想又忍不住担忧:这样对于用户而言确实是会更方便的。但是站在应用开发者的角度看,这些改动带来不小的工作量,开发者们会不会直接被劝退了? 面对这样的担忧,华为专家跟我讲,完全不必担心。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也给开发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比如选择相片和文件的时候,因为是系统统一提供相册和文件选择器,所以应用可以选择直接调取系统的文件服务框架接口,不用自己再考虑怎么呈现相册画面和选择逻辑之类的,省心多了。 对于云空间的写入开发,则比以前更省事儿了。 以前安卓的开发者们想要让自己的应用把数据传到云端去,就必须自己在代码里植入一个叫 “ 同步 SDK ” 的部件。 也就是说,以前要想用华为自带的同步服务,光靠系统还不够,还得自己修一座连接云空间的桥。 这不但要求开发者对同步 SDK 非常熟悉,而且光看描述也能看出来,按照这一套逻辑写出来之后,代码的执行效率也会非常低。 只是同步个文件而已,就要走这么曲折的路。 现在云空间直接帮你把这个活给干了,每个独立 APP只需要接入系统,就能直接调用同步服务,再也不需要单独开发了。只要把数据和系统对接上,就能用云空间这个传送带,直接数据上云。 开发者们只需要将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处理好,剩下就交给系统就可以了。 而且不单是端云同步,像是什么共享剪贴板、拖拽、系统分享等等这些涉及到跨应用、跨设备的功能,也不需要开发者再去重复适配,只要跟文件服务框架说一声就可以了,它都会处理好。 当时 HDC 现场华为专家跟我说,就这一项端云一体化的设计,能给第三方开发者们节省 90% 的代码量。 聊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数据管理体系这类比较晦涩难懂、离普通用户比较远的底层概念,最终也会通过云空间这样的上层功能影响到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云空间甚至因为与 HarmonyOS NEXT 数据管理体系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在数据管理上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鸿蒙数据中枢。 包括我们之前跟大家聊过的 HarmonyOS NEXT 上的 AI 、全场景互联,这些优秀的体验都需要出色的系统设计逻辑支撑。 这个道理其实厂商们都懂,也经常在各种场合提起。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是从体验和功能侧着手,往后再逐步优化底层的逻辑;还是直接从底层出发,设计好统一的系统底层逻辑之后,再去适配各种各样的功能和应用。 很明显 HarmonyOS NEXT 选择的是后者,作为一个全新的系统,选择这样的思路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当然也意味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好在从目前的成果来看, HarmonyOS NEXT 算是开了个好头。 技术上,华为凭借多年的安卓二次开发经验,对于系统设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展现出了敏锐的觉察力,及时规避了不少安卓系统上累积多年的弊端。 至于怎么让更多的开发者快速接受的问题,除了我们今天讲的, HarmonyOS NEXT 能从应用开发者手里,主动接过一部分的开发工作之外, HDC 上提到的与伙伴共建 “ 样板间 ” ,也体现了华为在降低开发者适应难度上的努力。 那后续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华为,能不能看到巨人一路走来踩过的坑,在自己成为巨人的路上避开这些坑,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撰文:施昂 编辑:结界 & 米罗 美编:焕妍
你可以向 Apple Watch请假了?很荒谬,但也很真实
你可以向你的手表「请假」了。 在最新发布 watchOS 11 中,苹果为健身记录圆环加入了更多自定义选项,其中就包括能够暂停圆环一天、一周乃至更长时间,而不会影响获得连续纪录奖章的新功能。 这很快成为好评度最高的 Apple Watch 新功能之一,而在这之前,国外论坛 Reddit 上几乎每几个月都会有要求苹果为 Apple Watch 加入训练圆环暂停功能的帖子,每个帖子都会有成百上千的用户参与讨论。 一个能向手表「请假」的功能,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关注? 把人变成数据,把运动变成指标,都是偷懒的设计 或许在没有使用 Apple Watch 健身习惯的人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奇怪的功能——上班请假很正常,戴表健身也要「请假」? 这就有点荒谬了。 然而,对很多坚持健身打卡的人来说,「请假」功能却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功能,因为对不少人而言,完成健康目标已经日渐变成了一种「心理压力」。Reddit 上有网友表示: 这绝对是一个『心理问题』,但如果苹果手表有休息日功能,我不会认为这是自欺欺人,我能坚持下去。 国内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为了完成健身目标已经得了一种「闭环强迫症」: 甚至还有用户表示,因为没有休息日功能,自己不得不放弃了 Apple Watch: 因为生病中断连胜,让我意识到,我只是为了我的强迫症闭上运动环,而不是为了我的健康。 关于这些困扰,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将其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当外部激励被引入到本来由内在动机驱动的活动时,会降低人们对该活动的内在兴趣。 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将几名大学生分为两组,并要求参与者被拼装一个立方体拼图,记录参与者自愿花在拼图上的时间作为基线数据,代表他们的内在动机。 随后,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在完成拼图后获得了现金奖励;另一组则像此前一样完成拼图,但没有任何奖励。最后,所有参与者再次在没有任何外部干涉的情况下进行拼图任务,并被记录所用时间。 结果显示,得到现金奖励的参与者在第三阶段自愿花在拼图上的时间显著减少,表明当外部奖励取消后,他们的内在动机降低了。相反,没有获得奖金的参与者在第三阶段的表现与第一阶段相似,他们的内在动机没有显著变化。为我们展示出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的微妙影响作用。 事实上,人人都知道良好作息、运动的重要性,但实际问题在于,健身终归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保持长期运动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苹果引入了游戏化的设计机制,将原本抽象的运动量,转变为可视化的「圆环」,让原本枯燥的锻炼变成了一个游戏任务——合上三个圆环。 为了强化完成任务的激励效果,苹果设计了大量精美的「运动奖章」,用户还可以与家人朋友分享成就、互相竞争,就此形成相互提醒、共同进步的氛围。 然而,这种激励机制也存在一个问题:许多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始将运动的内在动力(健康和快乐),转变为追求圆环和徽章的外在奖励。这种转变使得锻炼从一种自发的、愉悦的活动,变成了一种完成目标或打卡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圆环及徽章逐渐失去新鲜感,外部激励的效果逐渐减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用户自然而然就像德西实验中的学生一样,渐渐失去了热情。 而当苹果观察到问题之后,提供的解决思路却是:让人给系统「请假」——这看似是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选项,但实际上显然只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因为在用户的运动目标已经被外部动机绑架的前提下,「请假」功能实际上只是在短暂回避系统的压力,归根结底仍然没有跳脱出被技术和机制绑架的困境。用户依然是被系统的奖励机制所驱动,而不是出于对健康和运动本身的热爱。 这毫无疑问是个难题,但也有很多厂商在尝试通过改变策略,让用户的关注点回归身体和运动本身。 例如 Fitbit、Garmin 等品牌推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准备分数」,通过整合前一晚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近期运动强度和频率等,帮助用户了解其身体恢复状况以及进行剧烈活动的准备程度,进而做出更明智的训练和恢复决策。 当准备分数较高时,建议用户进行高强度训练,因为这表明他们的身体恢复良好;而当分数较低时,则建议选择低强度活动或休息,以避免过度训练或受伤。 这种功能的目的是帮助用户优化其健康和健身计划,确保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活动,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表现。有用户表示: 如果不是因为 Apple Watch 有回复消息和使用 Siri 等功能,我还是会继续用我的 Fenix。 与苹果开放自定义圆环功能相比,这种做法把问题前置,用数据说话,让用户了解自己的情况,并作出自主的选择,显然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式。 此外,不久前获得苹果设计大奖的 Gentler Streak Fitness Tracker 也做的不错,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一条绿色的通道,将体能水平与疲劳程度进行了直观的展现,路径上的三种色调分别代表了适合自己体能水平的运动强度,用圆点的位置表示当天运动量与体能状态的关系: 上方深色区域:锻炼用力过猛 中间:运动强度很合适 下方:你已经在躺平边缘 ▲ 空心圆代表当天有训练,实心圆代表当天无训练 之所以这样设计,据官方描述是因为人的体能水平并不是完全和训练呈正相关的关系。即使每天打卡,但如果运动强度不够,体能水平可能也不会成长,合理地安排身体的运动与休息节律,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Gentler Streak 不仅没有运动打卡的概念,还有一个「今天休息」功能,提醒用户:休息还是运动,要根据自己的状态综合决定——跟着感觉走。 有用户表示,自己喜欢 Gentler Streak 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休息日和「生病 / 受伤」选项。 事实上,Gentler Streak 广受好评的根源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强制督促运动的「打卡 App」,而是将自己设计成了一个身体状态的「晴雨表」。 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用户的身体状态,不仅能将运动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还会让用户看到自己在运动中的成长,不失为一种激发人内在运动热情的良好尝试。 回归自然的日常,抵抗技术的越界 事实上,无论我们是否在意,技术系统与人的关系一直存在,甚至早已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美国技术哲学家 Albert Borgmann 在著作《技术的哲学》中把现实分为三种:自然现实、文化现实、技术现实。 自然现实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自然现象;文化现实通过语言、艺术、宗教、法律等形式构建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而技术现实则通过工具、机器、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结构。 这三种现实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但在这其中的很多时候,技术成为我们「日常」的同时,也在逐渐夺走我们生活中自然的「日常」。 例如,城市通勤将本该细节丰富的路程简化为地图上的两个「点」,社交媒体虽然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深度阅读的兴趣…… 这不仅仅是手表或打卡激励设计的问题,而是技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结果。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即将上映的喜剧电影《逆行人生》。这部讲述外卖员生活的电影不仅风格讨喜,还有徐峥、贾冰这样的知名演员坐镇,还没上映就可以常常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官方放出的一些搞笑或温馨的片段。 但很多网友却在看到后并不买账,认为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成为一部套路俗套的煽情片,并没有直视外卖员的真实困境,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对于真实生活中的外卖员而言,除了生活上的困难,以算法为代表的技术系统也出现了越界,企业过度追求效率,导致了外卖员被「困在系统里」的结果。 显然,技术系统只是达成结果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生而为人本身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人工智能伦理学家 Shanon Vallor 在其著作《技术与美德:通往值得向往的未来的哲学指南》中,将「把握技术」的能力称为「技术美德」,表示: 如何与技术,特别是那些仍在出现、尚未成为固定的、与人类环境无缝嵌入的技术一起美好地生活,是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的人所要培养的特殊德行。 就像在运动打卡产品中,如何让产品从一个追求效率的指标,回归到实现健康生活的工具,探索用户追求奖章背后真正的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命题。 你真的在意那个小奖章吗?更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奖赏。
巫妖王之怒27日正式开启,哪吒汽车母公司递交IPO申请,聊天软件鼻祖ICQ停止服务,完美世界回应大裁员,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6月26日 农历五月廿一 滴滴搞了个公众评议会 邀请用户投票 选择滴滴最该推出的功能 有人说要整治一下车辆异味 有人说希望能带宠物 还有人说希望司机不要找乘客聊天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魔兽世界宣布巫妖王之怒 27 日正式开启 ( 新浪科技 )魔兽世界官方微博宣布,“ 巫妖王之怒 ”魔兽怀旧服将于 6 月 27 日上午 6 点正式开启。上午 10:30 还将全平台直播发布会,带来更多有关回归礼物与正式服开服时间的消息。 据悉,魔兽世界官方此前宣布,“ 巫妖王之怒 ”开启时将开放全新的服务器,并针对“ 巫妖王之怒 ”国服新服务器进行玩家征名活动,最终选定“ 吉安娜 ”与“ 死亡猎手 ”作为 2 个新服务器名称。“ 红玉圣殿 ”与“ 雪怒 ”将作为未来开启的服务器名称。 :守望先锋啥时候开服? # 哪吒汽车母公司递交 IPO 申请 ( 新浪科技 )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今日向港交所递交 IPO 申请。招股书显示,2023 年哪吒汽车营收 135.55 亿元,净亏损 68.67 亿元。 招股书显示,哪吒汽车目前推出五款智能新能源汽车,汽车交付量由 2021 年的 64230 辆增长至 2023 年的 124189 辆,年复合增长率为 39.0% 。 海外业务方面,在 2023 年实现出口 17019 辆,占总销量的 13.7% ,贡献了同年 12.0% 的销售收入。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 2023 年,以上险量计,哪吒汽车是东南亚新能源乘用车排名前三的品牌。未来将大力发展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并随后适时向欧洲拓展。 :哥们还扛得住吗? # 聊天软件鼻祖 ICQ 停止服务 ( 三言科技 )聊天软件鼻祖 ICQ 今日停止服务,官网显示“ Service stopped working ”。代表其 28 年的使命结束。ICQ 在 5 月份发表公告称,将于 6 月 26 日关闭,它建议用户改用 VK Messenger。 据悉,ICQ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由以色列公司 Mirabilis 于 1996 年 11 月 16 日推出,软件取名ICQ,即“ I SEEK YOU( 我找你 ) ”的意思。 ICQ 支持在 Internet 上聊天、发送消息和文件等。Mirabilis 于 1998 年 6 月被 AOL 收购。2010 年 7 月 8 日,AOL 以 18750 万美元将 ICQ 出售给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 # 完美世界回应大规模裁员:确实有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 ( 新浪科技 )近期,网传完美世界开启裁员且规模较大,主要针对的是营收未达预期的游戏项目组,如《 完美新世界 》和《 一拳超人 》等。传言还称部分研发部门裁员数百人,中台团队也从 150 人锐减至几十人。 对此,完美世界回应:为了积极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公司持续进行创新探索与转型升级,但确实有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为应对挑战,公司主动梳理调整,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其中包括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项目、进行必要的人员优化,以及办公空间集约化等,让资源更集中在核心优势业务上。 :回应了,又好像没回。
三星 Unpacked 发布会正式官宣,四大新品即将到来
在今年的一月的 Unpacked 活动中,三星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 Galaxy S24 系列。 时隔五个月,三星终于又官宣了新的活动。今年的第二场 Unpacked 发布会,将于 7 月 10 日在法国巴黎举行。 在这次发布会的海报中,一个立方体隐隐展现出了「V 字形」,暗示着本次发布会将会有很多折叠新品到来。届时爱范儿也会前往巴黎参与活动,将从现场带来最新报道。 此前,三星 Galaxy Z Fold 6 的详细参数几乎已被全部曝光。 据科技媒体 Smartprix 爆料,三星 Galaxy Z Fold 6 配备了一块 7.6 英寸的内屏,比例为 7:6,分辨率为 2160×1856(QXGA+)。 外屏尺寸则为 6.3 英寸,比例为 22:9 分辨率为 2376 x 968(HD+)。 从光圈等参数来看,新的 Galaxy Z Fold 6 相机配置和前代完全相同。 而且这代的电池容量也依旧是 4400mAh,与前代没有任何区别。 从泄漏的渲染图来看,这代 Galaxy Z Fold 的屏幕比例稍微变宽了一些。而且新款设计会变得更加方正,R 角更小。 三星 Galaxy Z Fold 6 展开的厚度为 5.6 mm,折叠后厚度为 12.1 mm,重量 239 克。整体会比 Galaxy Z Fold 5 轻薄不少。 关于三星的竖折旗舰 Galaxy Z Flip 6,有消息称其外屏尺寸会增加至 3.9 英寸,并有可能搭载 120Hz 的高刷屏。 另外,Z Flip 6 的相机方面也将进行大幅升级,可能会升级为 5000 万像素主摄,并有望显著改善拍摄性能。 自首次发布以来,三星 Z Flip 系列就一直配备 8GB 内存。但在新的 Galaxy Z Flip 6 上,用户将可以自行选择 8GB 或 12GB 的内存配置。 性能方面,三星 Galaxy Z Fold 6 和 Galaxy Z Flip 6 都将搭载骁龙 8 Gen 3 平台。还将适配 Wi-Fi 6 和蓝牙 5.3,并配备双 nano SIM 卡插槽,支持 18 个 5G 频段。 在 MWC 2024 大会上,三星初步向外界展示了 Galaxy Ring。 这是三星的首款智能戒指,其搭载了多个传感器,可监测用户血氧饱和度和睡眠信息,还能实现血流测量和心电图检测功能。 Galaxy Ring 一次充电即可使用 5 到 9 天,更大尺寸的 Galaxy Ring 还能提供更长的续航。 Galaxy Ring 提供了铂银、金色和陶瓷黑色三种配色,预计也将在这次 Unpacked 活动上正式发布。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除了智能戒指即将正式发布,三星还会升级 Galaxy Watch 系列。 早前三星 Galaxy Watch 7 短暂「现身」加拿大亚马逊网站。根据页面显示,三星 Galaxy Watch 7 将搭载 3nm 芯片,可带来更流畅的使用体验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而且 Galaxy Watch 7 还会升级 BioActive Sensor 2 传感器,可在运动和睡眠期间进行更准确的心率测量。 根据早前的爆料,三星 Galaxy Watch 7 和 Watch Ultra 将搭载全新的 Exynos W1000 处理器,由 Cortex-A78 x1 + Cortex-A55 x4 组成,主频达到 1.6GHz,GPU 则是 Mali-G68MP2 。 这两款手表都将支持心率、ECG 心电图、血氧、身体成分、体温、睡眠检测等功能。而且新的 Galaxy Watch Ultra 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按钮,功能可能与 Apple Watch Ultra 的「操作按钮」类似。 在上述新品之外,三星还可能对 Galaxy Buds 等产品进行更新,并会带来一系列软件升级。 届时爱范儿将会在三星 Unpacked 发布会现场为大家带来最快的一手报道,请大家密切留意我们的最新动态。
华为汪涛:今年将有30多款终端支持5G-A
快科技6月26日消息,在2024MWC上海通信展上,5G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全球320张5G网络服务了18亿用户,5G用户发展速度是4G同期的3倍。进入2024年,5G-A的商用正式拉开大幕。 就在6月18日,5G-A的第一个标准版本3GPP Rel-18在上海冻结,这是5G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2024年成为5G-A商用元年。 华为汪涛表示,目前已经有60多家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宣布了5G-A商用元年的到来,同时5G终端也已经做好准备,今年将有30多款手机、CPE来全面支持5G-A,都将继续推进数字浪潮滚滚向前。 在汪涛看来,5G-A是确定性的产业路径,一方面可以保护已有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拓宽商业边界。 面向2030年,全行业需要持续推动5G-A技术的增强,推进5G产业健康发展,让5G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全面实现5G改变社会的愿景。 目前,华为也在和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华为联合5G-A运营商发布了5G-A商用领航计划,华为与合作伙伴达成六项共识,将携手从“领航运营商聚力”“打造领航城市”“升级经营模式”“驱动业务创新”“高质量建网”“共推生态繁荣”六个方面共同推动5G-A发展。 资料显示,5G-A全称是5G-Advanced,是5G的增强版,也是向6G演进的关键通信技术。 除了网速相比5G快了10倍之外,5G-A能有效支撑5G应用规模增长和数字化创新发展。 作为5G通向6G的必由之路,5G-A将对部分6G关键技术进行提前验证,为6G标准制定和技术落地积累宝贵经验。 比如裸眼3D、XR、云手机等应用被视为5G-A的典型应用场景,5G-A将加速人、家、物、行业、车五大联接的升级,支撑新体验、新联接、新业务的发展。
赵明:荣耀手机在端侧AI方面要整体领先于苹果
IT之家 6 月 26 日消息,在今日开幕的 2024 MWC 上海期间,荣耀 CEO 赵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三年,荣耀一直重点投入 AI,刚开始是打基础的,现在逐渐呈现出来。 他提到,荣耀与苹果竞争走出了独特的差异化路线,在端侧 AI,荣耀要整体领先苹果,也看到了苹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我们非常尊敬苹果,荣耀也要拿出自己的能力。” 他还透露,荣耀端侧 AI 能力和服务未来会也将面向海外发布。 此外,荣耀今日还发布了手机行业首个端侧 AI 反诈检测技术。赵明介绍称,该技术能够自主识别用户视频通话中的画面要素。若检测到视频中存在 AI 换脸,将会向用户发出风险提醒。 同时,赵明演示了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的脸通过 DeepFake(IT之家注:又称“深度伪造”或“深伪”)实时被换脸成一个老人后,手机就会弹窗提示用户对方疑似 AI 换脸假冒身份。 赵明表示,苹果过去一年在中国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大家努力竞争的结果。折叠屏领域荣耀取得了很大的认知,要用创新去挑战苹果。挑战一年的结果是,苹果加入平台级 AI,看到了行业良好的变化。 他还提到了 AI 安全的问题,荣耀认为数据是属于消费者的,不能主动发起调用网络测的 AI,要帮助消费者更好保护数据和隐私。“马斯克也对苹果 AI 安全有一些评价,后续还要看苹果真正提供的服务如何。荣耀会坚持在端侧进行数据处理。”
乔布斯1984年在Macintosh广告中所穿西装将被拍卖,预估成交价高达3万美元
IT之家 6 月 26 日消息,苹果公司在 1984 年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 Macintosh 电脑,该产品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家用电脑,业界从未有过类似的产品。当时在产品广告中,乔布斯身着一套深蓝色西装。众所周知,乔布斯平时衣着休闲,因此这套西装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现在,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西装正在拍卖会上等待有缘人,不过想要将它收入囊中,可能需要花费 30000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21.8 万元人民币)。 这套西装目前正在 Julien's Auctions 拍卖行上拍,当前最高出价为 10,000 美元。不过据估价,最终成交价可能会在 20,000 到 30,000 美元之间。那么,这笔巨额花费能换来什么呢?拍卖品描述如下: 这套藏青色细条纹 Brioni for Wilkes Bashford 牌西装,由史蒂夫・乔布斯于 1984 年 1 月身着,用于宣传即将上市的 Macintosh 电脑,照片由摄影师伯纳德・戈特弗里德 (Bernard Gotfryd) 拍摄。 1984 年 1 月 22 日,苹果公司在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比赛中播放了著名的 Macintosh 电脑广告,该广告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描绘了一个压抑的反乌托邦世界,充斥着无思想的暴徒,最终被象征自由和叛逆的力量所打破。广告结尾的标语致敬了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写道:“1984 年 1 月 24 日,苹果电脑将推出 Macintosh 电脑。届时您将明白,1984 年不会像 1984 年。” 这套西装采用 100% 铜氨丝材质,全身布满细密竖条纹,有两个前口袋、一个胸袋、三个内袋、灰色纽扣、奶油色真丝混纺内衬,尺码标签为“39/49”。还附带一条同材质的西裤,尺码为 39L。” 拍卖网站的起拍价为 5,000 美元,目前仅收到一笔出价。从图片来看,这套西装缝线完好,但竞拍者可能更愿意将它作为纪念品收藏,而非日常穿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