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东土豪盯上了半导体
“找到石油财富之外的替代品。” 以石油发家的中东,豪门和财团云集。中东地区分布着几十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石油财富,但某种程度上也陷入了“资源诅咒”的怪圈,主要依赖石油等一种产品或商品。 现在,中东想减少石油收入的依赖,实现收入的多样化。半导体产业是继原油、汽车、石化产业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市场,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 于是,中东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比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调研了我国三十余家A股公司,其中包括赛微电子、天岳先进、芯原股份等。 01 中东打上半导体的主意 先来看沙特阿拉伯。沙特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在数不尽的石油下,沙特成为了中东地区经济大国。 然而,过度依赖石油带来的是沙特经济深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在2016年,沙特提出“2030愿景”计划,开启了经济多元化转型之路。 沙特一开始是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 2020年底,沙特阿拉伯发布了一项国家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到2030年,沙特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吸引约200亿美元的国内外投资、培训超过2万名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创建300多家初创企业等。 为了搭建和训练自己的AI大模型,沙特去年还通过公共研究机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购买了至少3000块英伟达的H100芯片。这些芯片于2023年底全部交付,总价值约为1.2亿美元。 前两天,沙特阿拉伯启动了一项达2.666亿美元的半导体行业投资基金,同时成立了国家半导体中心。目标是到2030年,吸引50家半导体设计企业(fabless)进驻,并且培养5000名工程师。利用沙特的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研究基础设施和本地人才,打造价值超过 130 亿美元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将沙特阿拉伯变成“沙国硅谷”。 从最新的消息来看,这个国家半导体中心将获得超过1.5 亿里亚尔(4000 万美元)的资金,并通过特殊居留计划吸引 25 名全球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额外地指出:并不是想要取代英特尔或者英伟达,在中期来看只是发展“简单芯片”,而不会涉及政治敏感的尖端的技术,并且“制造”将会在国际上进行。 新中心负责人纳维德·谢尔瓦尼 (Naveed Sherwani)表示:“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签约入驻沙特国家半导体中心,另有10家企业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相对于沙特直接发布了半导体建设的计划,阿联酋还没有尝试想要在国内建立半导体的消息。不过,阿联酋对于半导体的布局更早。 格芯是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早在2009年,AMD将自家代工部门拆分,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先进技术投资公司(ATIC)和穆巴达拉发展公司(Mubadala)联合投资成立格芯(Global Foundries)。到目前,穆巴达拉仍是格芯最大的股东。阿联酋的 Next Orbit Ventures 和以色列的 Tower Semiconductor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投资 30 亿美元在印度设立一家芯片制造厂。 此外,阿布扎比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委员会,并创建了“MGX”科技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投资战略就是集中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和通信)、半导体(包括内存单元和逻辑处理单元的设计和制造)以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包括AI模型、软件、数据、生命科学和机器人)。 阿联酋打出了想要发展自家的人工智能的口号。希望能到2031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阿联酋在2017年任命了年仅27岁的世界首位人工智能部长。 阿联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力量来自G42科技集团,该集团由国家安全顾问谢赫·塔努恩·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Sheikh Tahnoon bin Zayed Al Nahyan)担任董事长。而G42正与位于加州森尼维尔的初创公司Cerebras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定制芯片,以与英伟达等业界巨头展开竞争。 去年,阿联酋购买了数千颗英伟达芯片,推出了阿拉伯人自己的AI大模型Falcon。8月,由G42、阿布扎比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BZUAI)、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人工智能公司Cerebras合作开发的阿拉伯语开源大语言模型Jais也被推出。 此外,迪拜人工智能中心也于2023年6月启动,该中心旨在协助政府实体在关键领域部署未来技术,计划支持20多家本地和全球先进技术初创企业。2023年8月,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以90%的补贴为人工智能和Web3企业提供商业许可证,希望吸引全球人才和投资。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预测,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将为阿联酋的GDP贡献高达13.6%。 02 中东成为数据中心投资的热土 单靠数据中心无法让任何国家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但是没有数据中心,任何国家都无法成为人工智能强国。 中东地区的国家也希望在本国境内建立数据中心。 毕竟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数据非常宝贵,并且也不会受到外国的干涉。海合会各成员国都在纷纷鼓励投资数据中心,以实现本国制定的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目标,并争相成为地区数据中心枢纽。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东地区数据中心的情况。虽然全球数据中心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以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但中东数据中心市场的预测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74%。 中东国家数据中心建设情况 目前,海湾地区数据中心托管大多符合Tier 3和Tier 4的标准,其中阿联酋、沙特、以色列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遥遥领先。中东各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情况各有特色。 阿联酋数据中心容量已达到235兆瓦,拥有近二十个数据中心和 200 多家云服务提供商,包括Khazna数据中心、Moro Hub、Gulf Data Hub 等。Khazna数据中心是阿联酋最大的数据中心,拥有46% 的市场份额,拥有相对较高的实时 IT 容量。Gulf Data Hub是阿联酋第二大数据中心运营商,控制着26%的市场份额。 沙特的数据中心仅次于阿联酋,为123兆瓦,但沙特正雄心勃勃地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与阿联酋一样,沙特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例如由沙特电信公司支持的 Center3,占据 23% 的市场份额。 不过,如微软、亚马逊、甲骨文、阿里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中东设立数据中心。 2023年下半年,华为宣布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设云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成为中东、中亚和非洲的核心数据中心。 沙特与我国一起成立合资公司——沙特云计算,由沙特电信公司、易达资本、阿里云、沙特人工智能公司及沙特信息技术公司于2022年5月成立,阿里云负责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持。目前,公司已在首都利雅得启用两座数据中心,是沙特最大的公有云。 日前,亚马逊旗下云业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表示将在沙特阿拉伯推出数据中心。具体来看,AWS计划投资超过53亿美元,旨在希望于2026年在该地区推出AWS基础设施区域,使客户能够在沙特阿拉伯运行工作负载并安全存储其内容,同时以更低延迟为用户提供服务。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方面,中东地区还是落后于欧洲的。根据研究公司DC Byte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阿联酋的数据中心容量为235兆瓦,沙特为123兆瓦,而德国则高达1060兆瓦。 03 结语 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投资机构带队前往海湾地区国家募资,寻求中东资本支持,一时间,已然掀起了“中东募资热”。 过去一年多,中东资本不断在中国资本市场“扫货”。 2023年全球前十大主权财富基金中,有五个来自中东地区,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卡塔尔投资局和迪拜政府投资公司。 国内方面,阿布扎比投资局通过旗下机构CYVN Holdings,向蔚来注入11亿美元的投资,2023下半年蔚来再获投,第二笔高达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的投资资金最终落实,认购2.94亿股公司新发行A类普通股。 四处撒钱投资的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计划在今年大力进军半导体和航空领域。沙特通信和信息技术大臣Abdullah Alswaha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PIF计划今年将对半导体行业进行“相当大规模的投资”。 联想在2024年5月与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IF)旗下子公司达成合作。在合作框架下,公共投资基金通过旗下子公司向联想投资;而联想集团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设立中东和非洲市场地区总部,其中包括一个客户中心和一个面向该地区的研发中心,并将在沙特新建个人电脑与服务器制造基地。 芯片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之一。中东对半导体的进军,已然拉开帷幕,未来会如何演绎还不得而知。在推进先进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中东地区还面临如何在沙漠中确保计算设施能够有效运行,以及大量水资源消耗的问题。 在中东的沙漠中,能否开出半导体的花,仍面临诸多挑战,前路漫漫。
B站带货直播这一年,还是没出圈
文|霍四究 今年618结束后,同为内容社区的B站跟小红书前后脚发布了大促战报。其中一组数据的对比耐人寻味: 618期间,B站参与带货UP主同比增长143%,带货GMV破万UP主同比增长236%;小红书带货GMV增长超过100%的买手数同比增2.8倍,单场破百万的买手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量级的不同,揭示出双方整体业务规模的差距。虽然相比小红书差距明显,但对急于盈利的B站来说,直播带货可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一张好牌。 在B站的几大业务中,游戏已成明日黄花——财报显示B站去年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减少40%,今年Q1移动游戏营收同比减少13%。前不久B站代理发行的《三国:谋定天下》流水超预期,拉动股价上涨18.96%,但后续表现还需进一步观察。 《三国:谋定天下》能否一扫B站游戏的颓势不好说,但数据已经证明了直播电商之于B站的重要性。今年Q1,B站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1%,除了广告效率提升,带货UP主投流、商家投放亦有贡献。 自从去年618猛推「宝剑嫂」等直播带货标杆案例、成立一级部门——交易生态中心以来,直播带货被视为B站商业化的新发力点。 站在一年后的节点来看,B站在建立社区消费氛围、培养用户消费心智上已有成效,也跑出了头部主播;但另一方面,无论体量、投入程度还是头部带货UP主的破圈能力,B站跟其他内容平台的起始阶段相比,差距甚大。 时至今日,B站究竟有多大决心盘活直播带货,外界依然难有定论。 01 头部主播有了 但B站还没有自己的「李佳琦」 B站COO李旎曾在去年解释过平台做直播带货的初心:提高广告收入+为UP主创收。 前者B站已经初步实现。在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李旎透露,B站广告投放前三的行业——游戏、数码家电以及平台电商,增速都达到了双位数。在电商行业,目前除了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以外,B站还跟唯品会、得物、闲鱼打通开环带货合作。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的广告投放量是去年同期的14倍,「B站在所有电商节点的预算和客户预算占有率,其实是持续提升的,排名也在前列。」 用户消费力的释放,是平台电商提高B站广告投放量的直接原因。「星火计划」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B站为所有垂直行业带去的新客率均超50%,其中为母婴护理、家庭日用行业带去的新客率超过70%,B站正在成为最大的电商新客来源之一。 这也说明今年B站在培养用户消费心智上已初见成效。今年Q1,B站观看交易类内容(即带货)的用户数量为3720万,同比涨幅超过100%。 相比广告的显著增长,B站做直播带货的另一个初心——为UP主创收,仍未完全实现。入局直播带货近两年,B站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标杆案例:家居区UP主「Mr迷瞪」去年带货GMV达33亿元,接近B站去年全年带货交易额三分之一;时尚区UP主「鹦鹉梨」单场直播带货GMV则达到5000万以上。 ▲「鹦鹉梨」直播间 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是,章小蕙小红书首播的GMV,刚好也突破了5000万。考虑到章小蕙的名媛身份跟话题属性对直播带货的加成作用,鹦鹉梨的首秀成绩已相当亮眼,但问题在于,除了「Mr迷瞪」跟「鹦鹉梨」等少数头部外,B站并没有培养起多少专注带货的UP主。 以「宝剑嫂」为例,在去年首播GMV达2800万后,被认为将会是B站带货标杆的她至今没有开启第二场直播。「宝剑嫂」坐拥四百多万粉丝,首播前后曾获得B站提供的App开屏、微博热搜、信息流等扶持,但却并未成为B站自己的「李佳琦」,更不用说缺少流量加持的中腰部UP主们了。 而真正跑出来了的「Mr迷瞪」跟「鹦鹉梨」,虽然带货成绩远超「宝剑嫂」,但截至目前也没有真正带领B站直播带货业务实现破圈。 从李佳琦到董宇辉再到董洁、章小蕙,都验证了头部主播对平台电商业务的导流强度,不过这一规律在B站似乎失效了。今年618期间,B站带货GMV同比增长146%,整体订单量同比增幅达154%,再看小红书,直播订单数达去年同期5.4倍。 ▲图源:哔哩哔哩商业动态 换句话说,B站举全站之力打造出的标杆案例对其直播带货业务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从商业变现效率来看,B站UP主的直播带货频次亦远远低于其他平台头部主播,以涵盖年中大促的6月份为例,截至6月21日,女装垂类UP主「Coco叩叩_」开播两场,「鹦鹉梨」开播三场;只有「Mr迷瞪」开播频率较高,达到18场。 有接近B站的行业观察者认为,B站直播带货本身的体量过小,也导致大部分UP主没办法从中分得一杯羹。结果就是UP主们开播意愿不强,整个带货生态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也反过来限制了B站直播带货的增长速度跟业务规模。 02 B站直播带货 优势和短板都「独一无二」 在B站董事长陈睿看来,UP主「Mr迷瞪」的成功,证明了B站在直播带货上的独特优势,「他验证了像家居数码这种代表的耐消品类,结合B站的视频内容比较长一些的表达方式,包括这种深度测评的模式,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一个带货的优势」。 通过长视频内容对用户进行种草,是B站不少头部UP主直播带货的前置环节。以「Mr迷瞪」为例,在4月14日发布的视频中,他邀请了50位不同身高、体重和性别的同事对11把工学椅进行试坐测评,方便用户快速定位适合自己的产品。视频发布第二天,迷瞪开启工学椅专场直播,测评中的11把椅子都在直播中进行上架。 只要产出内容足够垂直,哪怕并非头部UP主,也有机会跑出不错的GMV。UP主「Coco叩叩_」(下称Coco)主要面向95后梨型身材女性,满足这一细分人群修饰胯宽、腿粗的着装需求。围绕「梨型身材」这一关键词,她发布了大量的穿搭教程,这些内容为后续直播带货打下基础,在去年的首场直播中,有70%选品来自以往视频推荐。 ▲@Coco叩叩_ B站主页 精准定位用户需求让仅有50万粉丝的Coco在第三次直播就创下超过1700万的GMV。Coco所签约的MCN机构青藤文化创始人纪方圆认为,账号的功能性大于内容趣味性,是Coco卖得动货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女装退货率普遍较高,有80%左右,但在Coco的直播间,这一数据仅有26%。 与之类似的还有UP主「野生的装机宅」。该账号粉丝数43万,今年618期间发布的一个电脑配置推荐视频引导成交额突破千万;20多万粉丝的「Wilson学长」发布的618空调选购指南视频也为商家带去了近800万成交额。 被垂直且深度的内容所种草的B站用户,对高客单价商品的接受能力也更高。在「鹦鹉梨」单场直播中,House of CB一款裙子,单价2000元左右,直播GMV突破500万。 《降噪NoNoise》去年有个判断,由于缺乏供应链体系,B站在电商业务上坚持「大开环」战略,选择与头部电商平台合作打通商品库,这就意味着在B站做直播带货没有太大的价格优势。如今可以看到,在深度内容基础上形成的强粉丝粘性跟高转化率,正在让B站部分实现「不卷价格」的自由。 不过,从站内生态来看,B站的短板也「独一无二」。虽然B站想通过内容优势推动从种草到转化、交易、消费的整个全链路过程,但擅长做内容的UP主,不一定适合做直播带货,这两个领域所需的技能点并不一致。这一点,从「盗月社」「宝剑嫂」等百大UP主浅尝辄止的直播频次中,亦可窥见一二。 在前述人士看来,「B站整个生态里面,哪怕是所谓的百大UP主,真正意义上适合做带货的也很少。」此外,头部UP主商业化选择往往更多,比如接商单、内容付费。 即使UP主做好准备,以B站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跟扶持力度,后续能跑出多少个「MR迷瞪」、「鹦鹉梨」,尚且需要打个问号。 03 B站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在去年第四季度财报会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立下军令状,「B站有信心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调整后运营利润转正,并且开始盈利」。 陈睿的这番表态,被很多人解读为「B站急了」。前面提到,直播带货可能是B站目前为数不多的一张好牌,但「急了」的B站,似乎还没做好All in的准备。「Mr迷瞪」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整体的生态还没起来,B站不管是从货源、服务机构还是UP主本身的内驱力上,都还挺不足的。」 一年后,B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相对落后。事实上,「Mr迷瞪」之所以能成为B站带货一哥,主要凭借自己的底子厚,其本人是线下零售出身,背后有500多人的专业服务团队,且早早就建立了私域渠道。高销售额反过来带来UP主话语权跟品牌方的配合度。 这两点大多数UP主难以复刻,而B站官方目前也难以为UP主们提供更多支持。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4月27日,UP主「知名相声演员BBBBB大王」的带货直播中,上线的hince蓝气垫优惠券,被粉丝发现在官方链接也能使用,且在官链使用后会多出一个试用装。直播间的kiko双头唇釉,比官方链接价格更高。经粉丝提醒后,该UP主在个人账号发布应对措施,称已与品牌和B站进行骂战。 ▲「知名相声演员BBBBB大王」发布的应对措施 而「Coco叩叩_」的评论区则有粉丝吐槽,「都上直播首发了,一件现货都不备是不是过于离谱了」「5月份直播买的工装裤到6月中旬还没发货」。 根据此前公开信息,不管是选品的具体优惠力度还是售后服务问题,都需要UP主及其团队与商家自行谈判。这也就意味着,在B站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下,要想再跑出类似「Mr迷瞪」这样的头部主播,极其考验UP主的团队配置。 「B站头部主播前几场直播GMV不少,但再往后长线运营,还是要比拼电商平台都要比拼的能力——比如性价比、基础设施建设,要堆人、堆时间,持续打磨这些能力。抖音的电商体系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前述行业观察者认为,B站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其直播带货体量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或许对B站内部来说,要不要持续加码直播带货业务,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去年B站宣布整合多个团队成立新一级部门交易生态中心,该交易生态中心由副董事长、COO李旎直接负责。这一决定曾被外界解读为B站电商地位再提升,但矛盾的是,入局直播带货至今,B站仍未将直播带货划入流量一级入口。 上述人士判断,「等到B站能像快手一样把电商业务的营收单独写在财报里,才意味着直播带货业务值得B站继续加码」。2022年Q4开始,在快手财报的业务回顾环节,「电商」从「其他服务」中剥离出来,开始单独列出。当年,快手电商商品交易总额超9000亿。 显然,以B站去年100亿的带货体量来说,要想在电商业务上有更多声量,还需要持续加码。
台积电互联技术,太优秀了
如今,横向分工已经司空见惯,半导体由AMD、苹果、NVIDIA、高通等设计和销售,制造则由台积电、三星等代工厂负责,但台积电1987年成立时,垂直整合,其中半导体制造商拥有自己的工厂,从设计、制造到销售,一手包办,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了近40年,而现在,除了英特尔等一些例外,情况已经完全改变,台积电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可以称为半导体行业的幕后推手。 台积电日本有限公司代表董事社长小野寺诚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台积电在日本的概况。 “日本台积电持续增长,1997年达到1.5亿美元,2010年达到6亿美元,2023年达到41亿美元。一年前,我解释说这个数字是38亿美元,因此,我们继续看到正增长。特别是2023年,台积电全球出现7%到8%的负增长,而日本则出现正增长。” 对于我们2023年的业绩,小野寺先生表示,“12英寸等效晶圆数量为1,489,000片,接近150万片,自1997年以来累计总数已超过1000万片。我在日本的业务进展顺利,他解释道。 日本办事处方面,除了横滨总部以外,我们还在茨城县筑波市设有3DIC研究中心,在大阪和横滨设有日本设计中心,为采用尖端工艺节点的产品开发提供支持。此外,今年(2024年)2月举行的JASM(日本先进半导体制造)工厂是台积电在日本熊本县开设的第一家工厂,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旨在开始量产。 该工厂是一家使用28nm至12nm等已经成熟的工艺节点(制造技术)制造半导体的半导体工厂,主要用于日本等市场的主要需求的CMOS逻辑半导体和汽车用微控制器。 Onodera先生表示,“针对7nm等更先进工艺节点的第二阶段项目已经开始”,台积电在日本的业务将基于JASM继续扩大,这是预期的情况。 兼容NanoFlex的N2将于明年发布,背面供电的A16将于2026年底量产 台积电高级副总裁兼副联席首席运营官 Kevin Jiang 概述了该公司在日本技术研讨会上的内容。 “目前,由于人工智能,对计算性能的需求确实呈爆炸性增长。例如,在我们的客户 NVIDIA,V100 上 FP16 的性能为 130TFLOPS,但 H100 上 FP8 的性能已提高到 4,000TFLOPS,甚至更进一步今年发布的Blackwell FP4拥有20,000 TFLOPS,晶体管数量从V100的210亿个晶体管增加到2080亿个晶体管,增加了近10倍。”实现这一需求的半导体工艺节点和后工艺(chiplet等)变得重要。为此,台积电的半导体研究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到2023年将达到9149人,用于研发的成本预计将增至58.46亿美元。 在向工艺节点演进方面,包括3nm(N3节点)在内的各工艺节点的开发进展顺利。 N3已于去年(2023年)开始量产,目前正在开发N3E、N3P、N3X等版本,N3E预计于今年开始量产。 除了用于制造苹果的 A17 Pro 之外,N3 还被透露用于制造英特尔计划在第三季度推出的 Lunar Lake 计算模块,它已成为很可能在多种产品中采用的工艺节点。 2025年将推出2nm(N2),N2将推出一种名为NanoFlex的技术,该技术调整了称为GAA(Gate All around)的4D形状FET的配置。这使得优化裸片尺寸、性能、功耗等成为可能,称为 PPA(单位面积性能和功耗的缩写)。 此外,量产计划于 2026 年底开始,推出名为 A16 的工艺节点,该节点的尺寸从纳米到埃更小。 A16一代将引入一种称为超级电源轨(SPR)的“背面供电技术”,通过在硅背面提供电源层来改善整个硅的电气特性。芯片正面的信号质量和时钟频率供应质量可以得到改善,而背面的电源层的电源质量也可以得到改善。 与 N2 的 N2P 变体相比,A16 在相同电源下性能提升 8-10%,在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 15-20%,裸片密度解释为 1.1倍。 通过开发 CoWoS 和 SoIC 等 2D 和 3D 小芯片技术,支持 AI 半导体的发展 台积电方面表示,“随着制程节点的演进,后制程chiplet技术将在未来AI芯片的演进中变得重要”,并解释了台积电提供的2D和3D Chiplet技术。 事实上,NVIDIA目前提供的H100/H200使用台积电称为CoWoS的2D小芯片技术,在封装上实现HBM内存。此外,AMD的Instinct MI300A/MI300X采用台积电的3D小芯片技术“SoIC”,在封装上嵌入内存和GPU芯片。 NVIDIA 在 3 月份推出的 Blackwell (B200/B100) 也将两颗 GPU 芯片和 HBM 内存混合在一个封装中。这样看来,目前用于AI的GPU无一例外地使用2D或3D Chiplet,很明显,Chiplet将决定AI技术的未来。 在这些chiplet中,他特别解释了名为“3D OE”的技术,该技术将光通信引擎集成到子板、中介层等中。 2025 年,我们将首先推出一种名为 COUPE(紧凑型通用光子引擎)的技术,该技术使用 SoIC-X(SoIC 的一种变体)将 EIC 堆叠在 PIC 之上。 明年,即2026年,我们将能够使用CoWoS CPO技术将其集成到子板中,从而实现6.4Tbps的传输速度,同时将功耗降低一半,延迟降低至十分之一。除此之外,将CPO集成到包括CPU、GPU等在内的中介层中的技术将实现12.8Tbps的传输速度,进一步降低十分之一的功耗和5%的延迟。 现代超级计算机可以通过使用 NVLink、InfinityFabric 等扩展 GPU,以及使用以太网、InfiniBand 等扩展 GPU,将多个 GPU 用作单个 GPU。 3D OE 等技术与流程节点的发展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在扩展过程中减少带宽和延迟,从而提高巨型 GPU 的整体性能。 他还解释了SoW(晶圆上系统)。目前,AMD正在使用台积电的3D小芯片技术,将用作高速缓存的SRAM以3D方向堆叠在芯片顶部。 SoW是该技术的高级版本,其中在制造晶圆的阶段就已经制造了多层,并且在制造过程中堆叠执行计算的逻辑电路和诸如HBM存储器的存储器,以增加存储器容量。 目前,汽车制造商 TESLA 推出的一款名为“Dojo”的人工智能学习芯片原型据说能够在晶圆上构建 5x5(即 25 个芯片)。 他还解释了“InFO-oS”和“CoWoS-R”是与汽车级兼容的chiplet技术,并表示使用3nm等尖端工艺节点构建强大芯片的环境已经具备。该公司呼吁集中在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和一级零部件制造商采用该技术。 参考链接 https://pc.watch.impress.co.jp/img/pcw/docs/1604/418/html/014_o.jpg.html
韩国公务员机器人“自杀”,难道机器人也会过劳死?
作者&编辑|孙浩南 疲惫不堪是很多上班族的常态,人们长期进行体力、脑力劳动却无法缓解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没想到机器人也会如此,甚至于激进到直接以“自杀”的方式来摆脱工作。 普通人工作累了还能辞职,但机器人却不行,他们没有休息却要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即便是所谓的韩国行政官机器人也只是个称呼好听点的干活机器罢了。难道这些选择“自杀”辞职的机器人在日渐劳累的工作中产生了自主意识吗? 操劳过度,韩国行政官机器人跳楼辞职 近日,韩国庆尚北道龟尾市政厅对位外宣称,他们的首个行政官机器人在自己摔下楼梯后失灵,当地媒体将其称为“该国首个机器人自杀事件”并进行哀悼。 据法新社报道,目击者在事故发生前看到机器人“在某个地方转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那里”,但坠落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龟尾市政厅官员称,事发时这台机器人正在送达行政文件。当日下午4点左右,它从二楼楼梯上摔下来,随后被发现失去反应。有官员表示:“我们实时监控机器人的状态,并进行远程管理,但它突然从楼梯上冲了下去。与机器人关联的公司已经收集了碎片并将进行分析。” 科技旋涡了解到,龟尾市2023年8月投入使用这台机器人,是该市首批以机器人取代人执行日常工作的政府单位。这台机器人由美国加州硅谷初创公司Bear Robotics研发,是最新型号,但成品由韩国国内电子制造商Intops生产。Intops的制造工厂位于龟尾市。 这台机器人工作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与一般公务员一样拥有自己的公务员卡。它的功能特别之处在于,可以自行呼叫电梯并自行上下楼,这与通常只能在单一层楼工作的普通机器人不同。 据介绍,该机器人帮助进行日常文件递送、城市推广,并向当地居民传递信息。“它正式成为市政厅的一部分,是我们中的一员,”市议会另一名官员说“它工作很勤奋。” 该说不说,由程序设定好的机器人工作当然勤奋了,但可能是第一次上班,连一年都没坚持到就“受不了”进行自杀式辞职了。有媒体认为,机器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工作太辛苦,这个观点虽然奇葩但却不无道理,毕竟早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过类似的事件发生了。 美国安保机器人投水自杀 早在2017年,《纽约时报》就曾报道过,美国华盛顿港湾(Washington Harbour)综合商场上周刚上任的一个安保机器人在上岗巡逻时,跌入了水池中。 人们亲切地称这个安保机器人为“史蒂夫(Steve)”。它是初创公司Knightscope用将近一年时间打造的自动机器人K5。它高约1.5米,长度0.914米,宽度0.813米,重量136公斤,装配着监控相机、传感器、气味探测器、热成像系统和扫描器。史蒂芬主要负责在华盛顿港湾商场巡逻,探测可疑行为和提醒操控者,据称有望减少50%的犯罪率。 虽然从介绍上看这台机器人功能十分强大,但正因如此网友才会将其意外落水的行为认为其是因为安保巡逻的工作压力太大了才会主动辞职的。 最后有关此次事件的调查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机器人史蒂芬的制造者Knightscope公司正在尽全力做公关,化解此事件的负面影响。KnightScope的总裁在一封邮件声明中表示,公司正在调查此次事件,会在本周内给华盛顿港湾商场送去一个新的机器人。 意识觉醒or技术故障? 其实从这两起机器人“自杀”事件的细节处来看,这并非是像网友所说是因为机器人意识觉醒不想当吗喽才会自杀式辞职的,而是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出现了预期外的故障的意外事件。 因为如果真的拥有了自我意识想要“自杀”那人类的思维是找个高楼,但韩国这台机器人只是从二楼跌落,更像是人失足摔了一跤的感觉。至于美国的安保机器人则更不可能意识觉醒了,毕竟那时才2017年,技术根本没有达到所需水平。而且这并不是K5机器人第一次犯错,此前K5就因出现故障而导致一名16个月大的男童受伤。 所以两个机器人更有可能的是因为技术故障、设计缺陷、编程错误或是环境互动中的意外情况导致的。例如,机器人可能因为导航错误、机械故障、传感器失灵等原因不慎摔落。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原地打转后坠落”可能就是故障的表现形式之一。 科技旋涡也将此次事件简述给了市面上的一些知名AI进行询问,得到的观点基本一致,毕竟连最先进的Chat GPT都远没有达到产生自主意识的情况,一个只是用来辅助工作的机器人又怎么会呢。 写在最后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故障的报道,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面对日复一日劳累的复杂心态。网友们称其为自杀式辞职也只是在给自身枯燥且疲惫的生活找点乐子的调侃,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有关工作压力大、假期调休、加班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的发展相较于AI大模型技术是更为复杂的,因为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问题都是限制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有可能升格为“机器智慧”,机器人也可能像我们一样具有情感和意识并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努力。
月之暗面Kimi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开启公测:首Token延迟降低83%
原标题:月之暗面 Kimi 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开启公测:首 Token 延迟降低 83%、适用于文本重复引用场景 IT之家 7 月 1 日消息,月之暗面今日官宣 Kimi 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Context Caching)功能开启公测。官方表示,该技术在 API 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为开发者降低最高 90% 的长文本旗舰大模型使用成本,并提升模型响应速度。 IT之家附 Kimi 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功能公测详情如下: 技术简介 据介绍,上下文缓存是一种数据管理技术,允许系统预先存储会被频繁请求的大量数据或信息。当用户请求相同信息时,系统可以直接从缓存中提供,无需重新计算或从原始数据源中检索。 适用场景 上下文缓存适用于频繁请求,重复引用大量初始上下文场景,可降低长文本模型费用,提高效率。官方表示费用最高降低 90 %,首 Token 延迟降低 83%。适用业务场景如下: 提供大量预设内容的 QA Bot,例如 Kimi API 小助手 针对固定的文档集合的频繁查询,例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答工具 对静态代码库或知识库的周期性分析,例如各类 Copilot Agent 瞬时流量巨大的爆款 AI 应用,例如哄哄模拟器,LLM Riddles 交互规则复杂的 Agent 类应用等 计费说明 上下文缓存收费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Cache 创建费用 调用 Cache 创建接口,成功创建 Cache 后,按照 Cache 中 Tokens 按实际量计费。24 元 / M token Cache 存储费用 Cache 存活时间内,按分钟收取 Cache 存储费用。10 元 / M token / 分钟 Cache 调用费用 Cache 调用增量 token 的收费:按模型原价收费 Cache 调用次数收费:Cache 存活时间内,用户通过 chat 接口请求已创建成功的 Cache,若 chat message 内容与存活中的 Cache 匹配成功,将按调用次数收取 Cache 调用费用。0.02 元 / 次 公测时间和资格说明 公测时间:功能上线后,公测 3 个月,公测期价格可能随时调整。 公测资格:公测期间 Context Caching 功能优先开放给 Tier5 等级用户,其他用户范围放开时间待定。
PS5原生运行PS3游戏指日可待?索尼新专利曝光
IT之家 7 月 1 日消息,索尼最近提交的一项专利可能为 PlayStation 5 将向后兼容 PlayStation 3 游戏的传言提供了进一步佐证。PS5 在 2020 年发布时,仅向下兼容其上一代主机 PlayStation 4,而部分 PS1、PS2 和 PSP 游戏则是在 2022 年 PlayStation Plus 改版后提供的。 由于模拟 PS3 臭名昭著的 Cell 处理器架构存在着极高的复杂性,PS5 一直缺少 PS3 游戏的原生兼容功能。PS Plus Premium 用户可以串流游玩 PS3 游戏,但由于存在较长的加载时间和延迟问题,许多玩家认为这种体验并不理想。对于渴望体验 PS3 世代经典游戏的 PlayStation 用户来说,缺乏针对 PS3 游戏的模拟层一直是个遗憾。 不过,近期的一则传言暗示索尼正在为 PS5 开发原生 PS3 游戏兼容功能,但并没有官方证据或暗示予以证实。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PS5 硬件架构师 Mark Cerny 在 6 月 27 日提交了一份名为“用于检测软件在时序偏差模式下的兼容性”的新专利,该专利描述了一种允许设备(推测为 PS5)运行于一种“时序测试模式”的机制,这种模式可以人为地引入时序偏差。 时序偏差本质上会创造处理器时序变化,并进而影响在该处理器上运行的任何软件。考虑到 PS3 采用非对称的 Cell 处理器架构(与现代 x86 架构不同,Cell 处理器会将任务分配给独立的 CPU 核心,而非让所有核心共同工作),这一点就显得尤为耐人寻味。为 PS5 加入一个“引入时序偏差的兼容层”可能是索尼让 PS3 游戏在当前世代主机上原生运行的办法,这样一来 PS5 玩家们就终于可以畅玩那些经典 PS3 游戏了。 不过IT之家需要提醒的是,这个信息也需要谨慎看待,因为许多专利最终并不会转化为面向消费者的功能特性。话虽如此,索尼最近确实加大了内部的游戏遗产保护力度,例如在今年 6 月为 PS Plus Premium 加入了一些全新 PS2 游戏。这些游戏运行于一个全新的模拟器上,表明索尼正在积极探索让老世代游戏可以在现代硬件上运行的方法。尽管许多人对 PS3 的原生兼容功能持怀疑态度,但由于当前用于串流 PS3 游戏的服务器机架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并且寿命也并非无限,因此可以推断索尼未来势必要为 PS3 游戏推出一个专门的解决方案。
荣耀赵明:如果没有数据隐私保护,AI就“毫无价值”
中国智能手机公司荣耀(Honor)CEO赵明6月27日表示,如果用户数据得不到保护,人工智能(AI)的变革力量就没有价值。 荣耀手机已经集成了一些AI功能,比如用户只需看一眼就能打开短信和其他通知,或者将类似Yelp(类似大众点评)的应用直接链接到导航或者叫车应用,从而省去了复制粘贴的步骤。 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发布了新的AI工具,用于检测视频中的深度伪造,该工具还可以模拟眼镜片,以降低长时间使用屏幕时导致的近视损伤。 赵明强调,荣耀的做法是让涉及个人数据的AI操作仅限于智能手机。这也被称为端侧人工智能(on-device AI),与利用云计算运行的AI工具形成鲜明对比。 赵明表示:“如果没有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将变得毫无价值。这一直是我们的价值主张之一。 用户数据不会离开(设备),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在他发表这番言论的同时,苹果公司6月宣布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在美国的某些设备上推出个性化AI工具。 苹果公司称,AI产品“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使用设备上的处理方式,并利用基于服务器的模型来处理更复杂的请求。苹果表示,其新的“私人云计算”从不存储用户数据。 荣耀表示,其设备上的AI是自主开发的。该公司正在与百度和谷歌云合作开发其他一些AI功能。 赵明表示:“总的来说,我认为AI发展至今有两个方向。网络(云)AI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我相信端侧AI在其能力和对消费者的赋能方面会变得越来越贴心,越来越善解人意。它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他们与未来的AI世界进行互动。” 赵明指出,许多生成式AI应用,如OpenAI的ChatGPT,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远远超出了单个智能手机的能力。 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使用云计算,这就引发了数据传输安全的问题。 赵明表示,平衡AI功能与能源使用和数据隐私保护对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荣耀的Magic V2折叠屏手机于去年夏天在中国上市,今年早些时候在欧洲上市,并在今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获得了“亚洲最佳智能手机奖”。 荣耀Magic V2折叠后几乎和iPhone一样薄。 荣耀将于7月发布Magic V3折叠屏手机,搭载公司最新的AI功能。 当被问及新的折叠屏手机是否会更薄时,赵明说:“当然,我们需要挑战自己,不是吗?”
消息称荣耀新款超轻薄笔记本屏占比行业最大,将于7月份发布
IT之家 7 月 1 日消息,在 6 月 26 日的 MWC2024 上海展期间,荣耀 CEO 赵明媒体曾透露,荣耀接下来会推出一款全新 AI PC,会有更多颠覆性的功能。 近日,这款全新的 AI PC 产品曝光不断。就在 7 月 1 日,有数码博主爆料了荣耀新款 AI PC 的消息,特别是在屏幕上,将迎来两个重点升级:“行业最大屏占比”,以及“行业唯二或者唯一的顶级屏幕”。 而在此之前的 6 月 30 日,荣耀 CMO 姜海荣转发同事的微博晒图,手提袋里疑似装着荣耀的新款超轻薄 AI PC。从爆料图来看,这款产品有着极致轻薄设计的优势,即使置于手提袋中也毫无突兀之感。 另有数码博主也提前透露了荣耀 AI PC 的轻薄设计优势,称“机身方面在镁合金材质的加持下,重量可以说得到了大幅的减轻,据说还有和华为工艺相似的微绒典藏版,手感极其相似。” 在此前的采访中,赵明也曾提到,“未来我们在笔记本电脑上,也肯定会拿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设计逻辑思路还是它的功能性、美学的角度,方方面面吧,大家都可以好好期待一下。”与此同时,赵明还表示,AI PC 也是基于端侧 AI 能力,离线能力非常重要,荣耀在这方面有非常领先的优势,理论也是“独步天下”,同时会将端侧 AI 领域积累的技术将应用到 PC 上。 而早就有微博博主透露,荣耀新款 AI PC 不仅会突破行业轻薄记录,更持有逾 30 项独家新专利,刷新了 AI PC 行业中单品专利的记录。据悉,荣耀全新的 AI PC 可能将同轻薄折叠旗舰 Magic V3 及新一代旗舰平板于本月发布,IT之家将持续关注。
古尔曼称苹果Vision Pro店内试用体验将升级:可查看自己的照片
IT之家 7 月 1 日消息,尽管苹果推出的 Vision Pro 头显技术一流,但似乎并没有像预期般大获成功。不过苹果仍在为其头显产品线持续发力。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今日报道称,苹果计划将人工智能功能加入 visionOS 系统,同时也将更新店内试用流程。 报道称,苹果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功能 Apple Intelligence 整合到 Vision Pro 的增强现实界面中。古尔曼还表示,苹果将在店内试用流程中新增“Go Deeper”深度体验项目。据悉,该体验将包含办公功能试用、观看视频以及默认使用双环头带(Dual Loop band)。相比之下,此前使用的单环头带(Solo Loop band)被一些用户认为佩戴感不佳。 此外,苹果还将允许用户在头显内查看自己的视频和照片,其中包括全景图。照片功能在即将于今年秋季发布的 visionOS 2 中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届时系统将提供将 2D 照片转换为 3D 效果的“空间化”选项。 IT之家注意到,消息称苹果计划在明年年底发布价格更低廉的 AR 头显,但目前关于该产品的传闻相互矛盾,尚不清楚其最终形态会如何,有传闻称其将配备分辨率更低的显示屏,也有传闻称其会继续采用高分辨率显示屏。贯穿这些传闻的共同点在于,苹果正努力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出他们理想中的 AR 头显。
剑指苹果,微软和高通能让 Windows 轻薄本好用起来吗?
高通骁龙 X 系列处理器绝对是 PC 界这一年来话题最高的产品之一,不仅被微软当作「打败 MacBook」的赌注和「重振 Windows on ARM」的希望,甚至它还引起老大哥英特尔警觉,后者扬言自家接下来的新品会「绝对击败」高通。 终于,在发布近一年后,搭载这款处理器的新品陆续上市,从各种实测体验来看,ARM 版的 Windows,这次或许真的有戏了。 摇来不少厂商,实力究竟如何? 和苹果系统、芯片、产品一手抓不同,高通本质上只是一个造芯片的,虽然背后有微软鼎力支持,但如果市场上没有其他 OEM 厂商用实际行动投票,那这个芯片也只能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可以预料不会掀起什么波澜。 所以,无论是高通讲芯片,还是微软讲 Windows on ARM,每次主题演讲都一定会「可汗大点兵」,表示现在有多少友商入局,这不仅是给消费者保障,也是给行业信心。 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 ComputeX 上,高通官宣了与微软、三星、宏碁、华硕、惠普、戴尔这六家老牌 PC 厂家的合作,并带来了十余款搭载骁龙 X Plus 和骁龙 X Elite 的新笔记本产品。 其中不乏一些品牌的旗舰级产品:微软 Surface Pro/Laptop、戴尔 XPS 13、惠普 EliteBook Ultra、联想 ThinkPad T14S、三星 Galaxy Book4 Edge,也有不少著名的笔记本产品线:联想 Yoga Slim 7x、HP OmniBook X、戴尔灵越 Inspiration 14 (Plus)、宏碁 Swift 14 AI、华硕 Vivobook S15 等等。 高通骁龙 X 系列分为「Plus」和「Elite」两个产品线,前者定位比较入门,在核心数、GPU 性能上都不如后者旗舰款,不过两者的 AI 性能一致,都搭载了算力 45 TOPS 的 NPU。 虽然高通主推的是骁龙 X Elite 芯片,外界的讨论也集中在这款旗舰产品上,不过,作为「青春版」的骁龙 X Plus 的表现也不容小觑。The Verge 特意选购了最低配置的 Surface Laptop(骁龙 X Plus + 16GB + 256GB)进行测试,原本测试人员预期很低,结果这台「丐版」的表现却超乎预料。 ▲ 图源:The Verge 首先是 ARM 的最大优势之一——续航,评测中 Surface Laptop 在满亮度、下载多款游戏、进行视频通话和使用 Photoshop 工作的高强度使用下,总共坚持了 7 个小时,而日常轻度使用,基本能坚持一天半到两天。评测人员表示,他收获了以前在 PC 笔记本上从未有过的,不用随时带着电源和担心揭开屏幕后提示电量耗尽的舒心体验。 而在性能上,这款设备日常体验已经基本和英特尔、AMD 的传统笔记本设备相当,原生应用+转译器已经基本能覆盖八九成的日常应用。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这款设备的风扇几乎没有上过班。 这种体验不是只有微软 Surface 独享,《连线》杂志测试了华硕 Vivobook S15 笔记本,这款搭载了高通骁龙 X Elite 芯片的设备,电池比 Surface Laptop 要更大,因此能提供长达 13 小时的续航时间,并且日常使用体验可以用「出色」形容,运行也同样「冷」和「静」。 苹果:最强的对手,最好的榜样 现在如果说到笔记本领域的 ARM 芯片,苹果现在使用的自研 M 系处理器,也许总是绕不开的。 在 2020 年,苹果 M1 芯片横空出世,强势向大众普及了「ARM 电脑」这个概念,用实际行动证明,ARM 架构在电脑上也能充分释放性能。 ARM 的好处不用多说,比 x86 更精简的指令集,能效比更高,更适合移动端产品。 除了转投 ARM,苹果的 M 系列芯片还采用了「片上系统」的方案,也就是经常在手机领域听到的「SoC(System on Chip)」,这种方案的理念就是将内存、CPU、GPU、NPU 等等一起封装起来,打造集成度非常高的芯片。 SoC 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统一内存上,CPU、GPU、NPU 共享一个内存池,能够让数据之间的流通和共享更为高效,同时因为布线短,耗能也更低。 因此,不仅苹果和高通,就连英特尔都在即将推出的 Lunar Lake 处理器上了配备统一内存,对,就是那个声称「绝对击败高通」的 Luna Lake。 并且,由于将以往遍布主板的 CPU、GPU、内存等等部件集成在小小的 SoC 芯片里,机身空间也更多,可以塞下更多电池,机身也更加轻薄。 所以,M1 芯片一出世,首先给 MacBook Air 带来了最大的改变,这个长久以往被诟病性能弱、发热强的产品线,摇身一变成了兼顾性能的轻薄本,人见人爱。 彼时的微软和高通并不是没有 ARM 产品,SoC 本身也是高通的「拿手好戏」,但是当时的 Surface Pro X 和骁龙 SQ1 与 8CX 芯片远远落后于 M1 强大的性能和能效比,双方一对比,简直不像在一个时代。 ▲ M1 MacBook Air 跑 Windows on ARM 虚拟机,比搭载骁龙 SQ2 的 Surface Pro X 跑分还高……(图源:Linus Tech Tips) 但说实话,苹果 M 芯片对 PC 阵营的威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Mac 平台目前还是只面向着那一小撮用户,会买 Mac 的不管是英特尔还是苹果芯都会买,而不会买 Mac 的,也很难因为 M 芯片转投苹果。 M 芯片对于高通微软来说,更多是展现了 ARM 平台的潜力,并且在拷打了高通微软之余,也给了个可以参照学习的对象。同样是 ARM,同样是 SoC,咋差距这么大呢? 于是在 M1 登场的一年后,高通收购了由前苹果 A 芯片工程师创立的 ARM 芯片设计公司 NUVIA,用自主设计的核心换掉 ARM 公版架构,也终于在 2023 年拿出了惊艳的骁龙 X Elite,剑指苹果 M 芯片。 屡败屡战的微软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这么一款产品: 没错,这款产品就是最初的 Surface 之一——Surface RT,也是微软众多黑历史中,也许是最「臭名昭著」的那个。 Surface RT 是微软向桌面级 ARM 产品进军的标志性设备,结局非常惨烈,仅仅推出两代就被腰斩。 但这款产品可以说死得完全不冤。不少用户买回来发现,这个 Windows 平板打不开旧电脑用的软件安装包,只能去应用少得可怜的商店下载;虽然预置了 Office 全家桶,但是打开一个 Word 文档都要等好久…… 这正好反映了 Windows on ARM 的两大核心问题:应用生态太差、硬件性能太弱。 ARM 平台和 x86 平台两者之间是不互通的,采用 ARM 处理器的设备,在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情况下,无法运行 x86 应用,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在 Windows 平台的海量应用资源,在 ARM 上要从零开始。 Windows 桌面系统凭借海量应用生态傲视群雄,但是在移动端上,微软几乎是屡战屡败。 Windows RT 死后,手机系统 Windows Phone 和 Windows 10 Mobile 还蹦哒了几年,最后同样也死于无人开发、无人维护的应用生态。 而 2019 年重新出发的 Surface Pro X,搭载的 Windows 10 on ARM 系统也可以说没有多大改善,甚至微软自家开发的不少程序,都没能在这款设备诞生之初就准备好 ARM 版本。 而隔壁的苹果,不仅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完善的迁移措施,号召不少开发者为其开发原生 ARM 应用,还提供了 Rosetta 2 转译器,能够让 ARM Mac 运行 x86 应用。 微软也吸取了 Surface RT 的教训,在 Windows 10 on ARM 上配备了能模拟 x86 应用运行的方案,但这时,另一个问题又暴露出来了:ARM PC 产品的处理器性能实在吃不消转译器,导致 Surface Pro X 只能勉强模拟 32 位应用,64 位应用几乎很难正常运行,并且运行转译器后,设备续航几乎断崖式下滑。 在当时的 2019 年,自家旗舰级产品还在运行 32 位应用,不得不说让人啼笑皆非。 这一切终于在 2024 年,也就是 Surface RT 诞生 12 年后,迎来了转机。 首先,高通骁龙 X 系列芯片终于站了起来,不仅超越了弱小的自己,还有底气和苹果掰手腕,在多核性能上宣称领先了苹果 M3。 然后更重要的生态上,经过几年的发育,Windows on ARM 的生态有所好转,像 Chrome、Photoshop、Spotify、Davinci Resolve 等应用都有了原生版本。今年微软也拉来了 Adobe 这种头部开发商站台,号召更多开发商参与 Windows on ARM 生态建设。 同时也因为骁龙 X 系列芯片的强势,微软推出了更强的 Prism 转译器,声称模拟 x86 的速度是之前的两倍。 实际体验上,The Verge 测试了 Notion、iA Writer 等非原生的中小型应用,体验非常流畅,而 Discord 等比较大型的应用运行起来也比以前要顺畅。 @笔吧评测室 针对国内日常生活和工作使用较多的应用做了个兼容性测试,结果还不错,测试的 21 款应用里,有 2 款无法运行,2 款比较卡顿,具体测试情况如下: 在 ARM 上,微软确实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目前看起来,微软算是赶上了。 高通的转型之路 如果你还觉得高通主要是一家给手机造处理器的厂商,那你可能需要跟上高通的脚步了。高通表示,自己已经从一家通信公司,转型成为「互联计算公司」。 如果你点开高通官网,会发现他们已经有了十大平台,除了手机、平板、电脑这种我们熟知的平台外,还有 VR/AR、车机、可穿戴、音频等领域,甚至还有无线网、工业物联网、相机、智能家居这些我们或许不知道高通会涉足的领域。 高通不仅是样样通,甚至可以说在不少领域的成绩都可以说亮眼。 比如说汽车领域,在 2024 年一季度营收达 5.98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 31%,高通也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占据了超八成的份额;而在 XR 混合现实头显领域,高通的客户包括 Meta、DVPR 和 Pico 这三家厂商,在 XR 头显领域的份额为 86%。 高通的打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领先的手机芯片技术,稍微改改,下放到各个垂类之中,因此手机的优势变成了车机、头显的优势。 PC 芯片正是这种打法。像是初露头角的骁龙 8cx PC 芯片,就是基于手机芯片骁龙 855 的魔改+强化版本,现在的骁龙 X 系列,也有着很多手机芯片的智慧。 其实苹果也是同样的策略,Apple TV 机顶盒、Studio Display 显示器直接搭载了 A 芯片;M 芯片也是 A 芯片技术的集大成者,除了 Mac,现在也来到了 Vision Pro 上。 和车机、XR 不同的是,PC 领域不是一个待高通开拓的新天地,而是一个已经有着强大守擂者的舞台。高通很聪明,借助了一个风头来踢馆,那就是——AI。 虽然 AI 是 2024 年几乎所有智能设备的底色,但是在高通和微软上,AI 可以说是「浓墨重彩」,至少在宣传上是这样的。 微软今年提出了 Copilot+ PC 的 AI PC 设备品牌,并且还在高通骁龙 X 设备上首发。虽然目前,大家拿到手上的 Copilot+ PC 设备,最 AI 的部分还是这个品牌名。 ▲ 最关键的「Recall」AI 功能,因为引发争议暂时未能实装 Copilot+ PC AI PC,或者说 Copilot+ PC,可能更像是高通进一步打入 PC 市场的一个幌子:这些骁龙 X 设备本质上还是 Windows on ARM 笔记本,只是借助一个全新的「Copilo+ PC」噱头,强势进入市场。 而微软则凭借全新的 Copilot+ PC,重新推广已经失去市场信心的 Windows on ARM。 Windows on ARM,任重道远 当然,高通和微软目前只是取得了非常初步的成果,Windows on ARM 这条路,任重道远。 从头构建一个应用生态谈何容易,微软已经在 WP 手机上吃过瘪。虽然 Prism 转译器已经比以前可用和好用太多,但是在运行大型程序上表现还有待提升,像是 Adobe 的 Premiere Pro,在转译下的表现让人更急切期待一个原生版本。 而游戏生态,曾经是微软遥遥领先的领域,现在也必须零开始。像是《赛博朋克 2077》《古墓丽影:暗影》这些大作,转译器下不是运行卡顿,就是完全打不开。 ▲ 使用反作弊技术的游戏,也无法在 WoA 上运行,图源:The Verge 所以,把 ARM 原生应用生态建立起来,既是长久之策,也是根本的解题思路。 至于高通骁龙 X 系列芯片,虽然已经超越了曾经弱小的自己,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比如续航,多家测试结果都显示,虽然 Surface Laptop 已经表现不错,但比起 M3 MacBook Air,还有着一段距离,不过,随着原生应用的增加,高通芯片续航也有望进一步变长。 ▲ YouTube 主播 Max Tech 评测 Surface Laptop 7(Elite 版)和 M3 MacBook Air,一系列测试后前者还剩 32% 的电量,而后者还剩 50% 在跑分测试中,高通骁龙 X Elite 的 Surface Laptop 在多核性能上超越了 M3 MacBook Air,不过 MacBook Air 仍然在单核性能上领先。而且高通在 GPU 性能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 GPU 性能测试中,华硕 Vivobook S15 的帧速率比英特尔酷睿 Ultra 7 机器要落后 10% 到 20%。 更何况,M3 更像是苹果的入门款芯片,高通 X Elite 真正的对手,应该是更难逾越的 M3 Pro 和 M3 Max 才对。 高通 PC 想要推广开来,还有一个很大的阻力,那就是价格。其他配置一样的情况下,华硕的无畏 Pro15 笔记本,酷睿 Ultra5 版本售价最低 5799 元,而骁龙 X Elite 版本来到了 7999。 当年,我们评测 Surface Pro X,给出的评价是「适合做第二台设备」:外出使用很优秀,而难堪主力机的大用,有那么点像 iPad Pro。 而现在,搭载骁龙 X Elite 的笔记本,虽然依旧是主打「轻薄便携」,但性能和兼容性更强,像是文字工作者,完全可以当作主力机使用。随着 Adobe 等专业级原生应用的陆续到来,高通 PC 越来越有转「正」希望。 所以,Windows on ARM 成了吗?还没成,但比以往都要未来可期,也更有破局的实力。
以旧换新.patch 城市巡回之旅
2024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制糖工厂 CANDYSIGN 开启了【换一条,更好】以旧换新.patch 主题活动第一站。 用户携任一废弃数据线,即可免费换取一条全新制糖工厂贴贴线 「换一条,更好」以旧换新活动,是对爱范儿 FeelGood ESG 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计划到不同城市开展,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到这场环保行动中,给地球一颗糖。 5 月 19 日-5 月 20 日,我们联合潮酷生活方式品牌 NUSHOP 在上海静安国际中心和潮流街区安福路开展以旧换新.patch 的第二站,贴贴线数字时尚单品属性加持,吸引众多潮酷年轻人打卡。 6 月 19 日-6 月 25 日,制糖工厂 CANDYSIGN 联合 Apple 校园授权中心, 开启以旧换新.patch 巡回之旅。 活动覆盖北京、成都、重庆、杭州、长沙、西安、太原、哈尔滨 8 个城市,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西京学院、杭州浙江大学、长沙中南大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 10 所高校的 Apple 校园授权中心展开,吸引 1500+ 大学生围观兑换。 人人都爱贴贴线,贴贴线 自卷自吸自收纳的特点,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充电新体验,每场以旧换新活动,我们都能在现场和热爱制糖工厂产品的老粉交流,也能由此认识到不同属性的新朋友。 制糖工厂是一个追求为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一代提供灵感和愉悦工具的创造力品牌。我们注重极致美感,致力打造灵活、多用的电能产品。我们相信「好产品就是一颗糖」,创造灵感来自科技、艺术与时尚,希望提供多样的产品让你的体验更舒适。无论是居家,还是远行,我们在乎创作者细微感受和愉悦体验。 希望制糖工厂时刻陪伴着你们的美妙创作过程,以旧换新.patch 无限更新,敬请期待。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上变了很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长城汽车给人的感性印象就是「硬」:硬桥硬马的坦克系列,霸气外露的长城炮,还有长期占据 SUV 销量榜首的哈弗品牌。因为在 SUV 和越野层面的特质足够突出,所以大家其实也不太关注长城汽车的「软实力」,之前的长城也不以「智能」见长。 但最近长城的诸多动作却在明白无误地对外释放信息:硬汉长城,也有柔情。 当然,这个柔情不是指欧拉品牌,而是指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层面,长城汽车在刚刚过去的 6 月都令人印象深刻。 长城智驾,挑战 8D 城市重庆 第一个就是 6 月 30 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驾驶着魏牌蓝山智驾版,以全程视频直播的形式,在重庆繁忙且复杂的路段上,真实的展示了长城汽车全场景 NOA 智能驾驶系统。 这不是魏建军第一次上阵驾驶自家汽车展示长城的全场景 NOA 智能驾驶系统,但因为试驾城市在中国道路情况极其复杂多变,导航都犯难的 8D 城市重庆,所以当然是难度越大,能力越强。 更具体来说,重庆的路况复杂在于这里有错综复杂的地形,以及由众多的立交桥、陡峭的坡道和急转弯组成的多样化道路,所以天然也是智能驾驶系统的试金石。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和魏派蓝山智驾版的测试行程全长约 35 公里,跨越江北、南岸、渝中三大行政区,经过了人潮汹涌的旅游商业区,复杂的立交桥,拥挤的市中心还有信号不佳的地下环道。 我们可以看看这次测试中的 4 大挑战,以及长城全场景 NOA 智能驾驶系统的表现: 盘龙立交 盘龙立交桥作为重庆主城最大、最复杂的立交桥,包含 5 层、8 个方向和 20 个匝道。直播中可以看到,长城 NOA 系统成功提前识别匝道路口,并精准规划行驶路径。在车辆向右变道由主路进入辅路的过程中,长城 NOA 系统实时监测右侧来车,有效把控安全距离,并选择合理的变道时机。 重庆江面大桥 当车辆驶入江面上的大桥时,面对桥面的高峰期拥堵路况,长城 NOA 系统展现了聪明的变道策略和博弈能力,不仅能实时分析交通流量、车辆位置,而且迅速通过精准计算,最终完成高难度并线操作。此外,长城 NOA 系统还能实时更新路况信息,动态调整行驶策略,尽最大可能保持流畅行驶。 渝中区的人车混行路况 进入渝中区后,长城 NOA 系统面临的挑战就变成了「安全至上」。渝中区有大量的狭窄街道和复杂的人车混行路况,长城 NOA 系统在这段路程里不仅可以与前车灵活的保持车距,在面对突然出现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时,也可以做到紧急避让。 解放碑地下环道 解放碑地下环道的复杂之处在于,这里不仅道路狭窄、昏暗,而且车道标识也很模糊,同时通信信号也不佳。即便如此,长城 NOA 系统仍然能够准确识别路牌和红绿灯,并「脑补」生成车道线,让车辆顺利通过该路段。 上一次长城的 NOA 智能驾驶直播是在 4 月 15 日的保定,也是由魏建军带头,不过相比于重庆的路况,保定的路况还是要容易一点,两个半月之后再次由一号位带头,说明了智能驾驶的重要性在内部已经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长城的全场景 NOA 智能驾驶系统表现在传统车企阵营里是很靠前的,虽然智驾版在长城汽车的总销量里占比并不算高,但如今竞争的维度和烈度都不是之前市场能比的,一环强不是真的强,但一环弱那就是真的弱。 目前长城汽车有能力做全场景的 NOA,就是不留弱点,用户想要,它就能给;而不是用户想要,长城说,等一等,我们会有的。 多少车企,就是让用户等一等,让自己等没了。 座舱系统 Coffee OS 3 发布,去沉疴,加新料 如果说智能驾驶因为渗透率和成本价格的关系,更像是「未来竞争力」的话,那么座舱系统和座舱配置,已经是直接影响卖车的「当下竞争力」,但在 Coffee OS 3 之前,长城汽车的座舱系统,存在感并不强。 6 月 12 日发布的 Coffee OS 3 则是那个转折点。 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 Coffee OS 3 跟上时代了,更新到点子上了: 定制中文字体-长城黑体 重绘图标 1821 个,重新设计了 50 多个微动效图标 支持桌面卡片、DOCK 栏等高度自定义 App 生态覆盖主流应用 Coffee Link 覆盖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品牌,靠近自动连接 Coffee Air Touch,支持捏合、拖拽、抓握等手势的隔空操作 支持车内多屏共享和多屏传送 支持立体声动态转全景声技术 引入 AI 大模型 Coffee GPT 按照长城汽车的总结,这次 Coffee OS 3 的更新属于「好看,好用,好玩,好听,好聪明」的「五好」更新,去沉疴,加新料,在审美和易用性上跟上了行业的步伐,而大模型上车,立体声转全景声,还有隔空手势操作,则属于汽车行业里比较新鲜的技术。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魏建军在这几次活动上都走到了台前,表明了长城汽车面对转型和竞争的态度。 无论是现身小米汽车 SU7 发布会,还是和雷军互赠汽车,以及后续持续不断地更新社交网络,参与直播,魏建军是传统车企领导人走到台前,还有很好路人缘的。 诸多在舆论和销量上都走下坡路的传统车企早已经意识到消费者在品牌宣传品味和智能化要求上的转型,但一直缺乏真正的警醒时刻,直到小米汽车 SU7 携滔天流量和订单量而来,不少车企才真正知道,时代变了。 但流量焦虑之下,不少车企又动作变形,要么吃了律师函警告,要么请了争议人物合作翻大车,相较之下,长城的动作不断,但好在规规矩矩,不走偏门,不求捷径,也没有爹味儿。 一言蔽之,最近长城汽车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单纯的「硬」,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包括传播上的改变,让人意识到,这家北方车企变化良多,没有因为老牌车企的历史而暮气沉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