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2599元,刚发布的这新机,绝对是来捣乱的
感觉今年各家中端线都精简不少啊。 像是一加 Ace 系列、真我 GT 系列。 曾经都是中杯大杯一齐上阵,但今年都只剩下标准版一杯。 主打一部即全部。 好消息是。 之前大伙经常吐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 iQOO Neo 宇宙。 到了今年的 Neo11,也终于抛开中杯大杯的产品阵容。 精简到只剩标准版一杯。(至少目前是一杯 没错,就在今晚,全新的 iQOO Neo11 正式发布。 作为本月压轴登场的中端性能机。 Neo11 到底香不香,能不能和吃爽先发红利的小米、真我、一加掰掰手腕? 不多哔哔,咱们直接开盘。 iQOO Neo11 说起曾经的 iQOO Neo 系列,主要都是双杯打法。 标准版搭载前代骁龙芯片,而大杯用上最新的天玑旗舰芯片。 一会天玑一会骁龙的,确实有点绕。 而现在,天玑旗舰芯,安心交给蓝厂旗舰去用。 iQOO Neo11,则是用上个赛季的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 这颗 UU 不用机哥多介绍吧,老朋友了。 性能依然是当前版本 T1 水平, Neo11 兔兔跑分干到了 354W+。 内存储存也是 LPDDR5X Ultra+UFS 4.1 顶配组合,日用和应用安装,速度都会更快。 在性能铁三角,和 8000mm² 大面积 VC 散热加持下。 《王者荣耀》原生 144 帧,即便挂着 边充边玩的 DeBuff。 Neo11 也能全程满帧。 《无畏契约》原生 144 帧,也轻松拿捏。 至于某开放世界手游嘛。 帧率 区别不大,Neo11 的 1% Low 帧更高,掉帧卡顿感更轻。 此外,Neo11 也标配「自研电竞芯片 Q2」。 可以实现 2K+144Hz 超分超帧并发。 由于不需要给影像让空间。 Neo11 的电池容量,进一步升级到 7500mAh。 阔以连玩 11.9 小时王者,或者猛刷接近一整天的短视频。(反正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 充电速度慢了点,从 120W 掉到了 100W。 支持全局直驱供电,边充边玩的时候发热更低,电池损耗也更少。 说完性能,再来看看外观。 iQOO Neo11,和去年的 Neo10 系列区别不大, 依然是「悬浮之镜」模组。 倒是后盖设计…我愿称之为设计师放飞自我之作。 四款配色,除了经典的黑白以外。 还有 不同 角度,能反射出不同颜色的「面对疾风」配色。 这波啊,是致敬传奇剑术大师亚索。 以及直径 8-bit 游戏的「像素方橙」。 中框还和 S30 系列那样,做了撞色处理,乍一看还挺亮眼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 除了黑色以外,其他配色都是 AG 磨砂玻璃后盖, 并且全系升级为金属中框。 总算不是祖传塑料了,感动。 翻到正面,可能是被隔壁红米刺激到了。 今年 iQOO Neo11,终终终于也用上了真·2K 屏。 发布会上,主持人顺便还把“媲美 2K 清晰度”的红米 cue 了一波。 具体来说: Neo11 搭载一块 2K 6.82 英寸直屏,发光材料是京东方 Q10+。 支持 144Hz 刷新率,1800nit 全局亮度,最高 32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 此外,Neo11 屏幕采用 8T LTPO 电路。 功耗, 据说比同尺寸 1.5K LTPS 屏更低。 并且也吃上了 iQOO 15 同款「全屏熄屏显示」。 大伙关心的护眼方面。 圆偏振光技术、2592Hz 全亮度高频 PWM、1 Pulse 类 DC 都有。 官方表示 SVM 值做到了最低 0.03,长时间游戏没那么累眼。 当然还是那句话。 眼睛敏感的机友,最好去线下肉眼收货。 而且该说不说,蓝厂的下放策略真的积极。 大哥 iQOO 15 才刚吃上的 AR 增透膜,现在转头就出现在了 Neo11 身上。 不影响超声波指纹的同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屏幕反射。 有这玩意的话户外看屏幕会舒服不少, 希望友商全都安排一下。 素质是到位了,真要说缺点的话。 正面屏幕形态和之前没什么变化, 依然是小 R 角设计。 黑边基本也和上代保持同一水平。 至于影像部分,就不是 Neo11 的重点喽~ 5000W 像素 1/1.56 英寸主摄,配上 800W 像素超广。 看完硬件,大伙心里都有*数了吧。 硬件中规中矩,在蓝厂 NICE 算法和滤镜加持下。 日常随手拍,记录下生活还算够用。 其余配置。 像是超声波指纹、NFC、红外,倒是该有的都有。 支持 IP68/IP69 防尘防水,扬声器也升级成了对称式双扬。 总的来看,这次 iQOO Neo11 还是经典的中端性能机定位。 骁龙 8 至尊、京东方 2K LTPO、7500mAh,三大件拉满。 快进到价格,果然也是 2599 元起售—— 12GB+256GB 售价2699 元,首销 2599 元; 16GB+256GB 售价 2999元,首销 2899 元; 12GB+512GB 售价 2999 元; 16GB+512GB 售价 3299 元; 16GB+1TB 售价 3799 元。 其实单看配置的话。 iQOO Neo11,和今年五月份发布的 Neo10 Pro+,其实差别不大。 都是骁龙 8 至尊版,配 2K 屏的组合。 Neo11 在这基础上,补齐了金属中框和防水,价格也比第三方的 Neo10 Pro+ 贵小几百。 值不值,机友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掂量掂量。 OK,目前各家的中端性能机,已经全部发布咯。 机友们有没有心动的呢?
200亿最“抠”航空老板,向“空嫂”敞开大门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以廉价航空闻名的春秋航空,正打破航空业乘务员招聘的年龄桎梏,向"空嫂"群体敞开怀抱。 日前,春秋航空公开发起“空嫂”招聘,将乘务员的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并将已婚已育作为优先考虑条件,且不做专业限制。 春秋航空招聘负责人表示,丰富的人生阅历使“空嫂”在应对紧急情况时更加从容,善于预见旅客需求,尤其擅长照顾儿童旅客,作为团队中的“知心大姐”,还能提升客舱团队的凝聚力。 对于此次招聘“空嫂”的举动,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空嫂”这一称呼带有明显的标签化色彩,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定义;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这一举措为中年女性重回职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乘客的反馈中,春秋航空常常因没有免费餐食、随身行李限制较为严格、座位空间相对狭小导致乘坐不够舒适等问题而遭到吐槽。 然而,与许多以高端服务著称的同行相比,春秋航空当下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 今年前三季度,春秋航空实现营收167.73亿元,同比增长4.98%。尽管同期春秋航空的归母净利润减少10.32%至23.36亿元,但这一盈利表现仍大幅领先包括三大航在内的众多同行。 截至10月30日收盘,春秋航空总市值达521.94亿元。而在这样一家看似“特立独行”的航空公司背后,站着一位被外界戏称为最“抠”的航空老板——王正华。在最新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上,王正华家族以200亿的身家位列榜单第311名。 40岁也行!春秋航空高调招“空嫂” 10月22日,春秋航空在兰州举行2025-2026春秋航空兰州基地新航旅发展暨招聘新闻发布会。新航季,春秋航空将新开上海—兰州—和田、兰州—河内、兰州—清迈3条航线,为旅客的出行增添更多选择。 同时,春秋航空还宣布启动“空嫂”专项招聘计划,面向已婚已育女性开放客舱乘务员岗位。同日,春秋航空招聘官方账号同步发布招聘通知。 10月28日,针对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春秋航空招聘官方账号又贴心地发布了Q&A公告,为求职者答疑解惑。 雷达财经了解到,春秋航空“空嫂”的招聘条件包括:年龄需在25-40岁之间;优先考虑已婚已育的女性;身高要求在162-174cm;学历方面需达到本科及以上,但不设专业限制。 公开报道显示,以往的空姐招聘年龄通常限定在18-25周岁,部分航空公司会将年龄上限放宽至28-32周岁。10月中下旬,首都航空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乘务长及以上人员可放宽至35周岁。 春秋航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春秋航空在职空勤人员规模约3400人,平均年龄28岁,30岁以下的人员占比达到70%。 春秋航空招聘负责人介绍,“空嫂”群体具备较强的亲和力与应变能力,在服务儿童、处理突发情况等方面具有优势。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此次其实并非是春秋航空首次推行“空嫂”招聘。早在2010年与2013年,春秋航空就曾在上海和石家庄分别开展过两批已婚已育的空乘招聘。 春秋航空相关负责人透露,“从这10余年的职业成长来看,88位空嫂中,74%已经晋升管理岗位。” 而春秋航空此次招聘“空嫂”,预计面向西北地区招录30人至60人,且进入公司后的培养机制有所不同。 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大龄应聘者的入职门槛,减轻其经济压力,公司还将对大龄应聘者的培训费用进行相应减免。 据悉,面试将于11月中上旬与兰州区域校园招聘同步开展,而此次招聘人员录用后的工作地点将会安排在兰州和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招聘“空嫂”,春秋航空接受“航空小白”报名,所有招录人员将在2026年初启动培训,公司会提供资深教员1对1带教,考核通过即签约,降低应聘者的入职门槛和职业转换难度。 春秋航空承诺,此次招聘录用的每位员工都有专业通道及管理通道两种晋升路径,公司将根据个人能力以及意愿进行岗位调整。 此次“空嫂”招聘消息经主流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并随即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议论。 有网友认为,“空嫂”这一称呼具有冒犯性,有给已婚女性贴标签的嫌疑;还有网友认为,分渠道招聘看似不排斥,实则把已婚女性塞进“空嫂”笼子,变相挤压应届生岗位。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空嫂”招聘为中年女性提供回归职场的通道,体现社会进步,35岁以上女性不用再为年龄门槛而焦虑。 广州日报评论称,以“已婚已育”为招聘条件,实则是精准瞄准因生育而暂离职场的女性群体。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来说,这不失为重返职场的新选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举背后的“破冰”意义。以40岁年龄上限、已婚已育为条件,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行业固有的“青春滤镜”,也传递出服务价值不被年龄框定的积极信号。 去年狂揽200亿营收,“廉价航空”成赚钱秘籍 此番在国内航空业招聘领域率先做出表率的春秋航空,其实自成立以来便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与“高大上”的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不同,春秋航空一直主打廉价航空。早在本世纪初,飞机出行还是奢侈行为之时,春秋航空相继抛出的“1元机票”及“199”“299”超低票价,吸引了大量旅客。 为了能多卖几张机票以及最大化地摊薄成本,春秋航空的机舱内部甚至没有头等舱和厨房。有人甚至调侃,如果飞机能卖站票,春秋航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广。 事实上,春秋航空也早就想这么做了。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春秋航空就曾表示,最快年内将向民航局提出卖站票的申请。 按春秋航空的想法,让乘客换个姿势,一架飞机至少可以多载40%的旅客,公司成本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摊薄两成,机票价格也有了更大的下浮空间。 然而,这个想法最终没能成行。2014年,春秋航空新闻发言人张武安向媒体表示,尽管这一想法早在2009年就提出过,但至今仍然只是想法,“飞机上设立站位,需要涉及飞机制造厂和民航管理部门、安全认证部门,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虽然售卖站票的想法未能落地,但这并不影响春秋航空后来靠着低价策略在市场上攻城略地。 即便春秋航空存在着没有免费餐食、随身行李限制大、座位狭小不舒服等诸多槽点,但面对诱人的低价机票,仍有不少乘客选择搭乘春秋航空的航班。 据同花顺iFinD数据,除去疫情三年,春秋航空的业绩总体一直处于上升期,公司在上市初的2015年,全年营收仅80.94亿元。而到了2024年,春秋航空的营收成功突破200亿大关,几年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在利润端,得益于对成本的极致控制,春秋航空的盈利能力并未受到廉价政策的影响。去年,春秋航空更是录得归母净利润22.7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步入2025年,春秋航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7.73亿元,同比增长4.98%。不过,同期春秋航空的归母净利润却出现了10.32%的下滑,降至23.36亿元。 而在半年报披露之际,春秋航空的归母净利润表现就已经显现出下滑的颓势,同比减少14.11%,降至11.69亿元。 彼时,春秋航空在半年报中表示,本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上年同期公司使用前期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亏损,该事项导致上年同期所得税费用大幅降低,进而使得本期净利润在利润总额增长的情况下,仍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 不过,与国内部分航空巨头相比,春秋航空的业绩表现可谓是相当出色。仅从归母净利润指标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东航亏损14.31亿元,南方航空亏损15.33亿元,中国国航则亏损18.06亿元。 最“抠”航空老板,造就民营航空传奇 在春秋航空这样一个在行业内显得有些“另类”的公司背后,站着一位同样经历不凡的创始人——王正华。由于春秋航空独特的经营策略,王正华甚至被外界调侃为最“抠门”的航空老板。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王正华1944年出生于上海。在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他作为长子,自小便肩负起照看弟妹的重任。母亲一直教导他要节俭持家,这或许为他日后的行事风格以及春秋航空的运营理念埋下了伏笔。 高中毕业后,王正华进入体制内工作。1981年,时任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接到区里通知,要为大批返乡知青解决就业问题,为此他一口气创办了5家企业。而其中就包含春秋文旅,这是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旅行社。 38岁那年,王正华毅然决然地放弃“铁饭碗”,投身商海。而在他此前创办的多家公司中,他唯一选择带走并继续发展的便是春秋文旅。 之所以带走春秋文旅,是因为王正华当时认为“做旅游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由于创业之前就做了研究,王正华将欧美旅游的散客,当做了旅行社的客群主力。 1987年,随着王正华主导的购票网络逐步完善,以及春秋推广的“欧美式”旅游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春秋文旅在成立6年后就拿到了100万元的营业额。到了1994年,春秋文旅更是一举成为国内旅游行业的第一。 随着旅游业务的蓬勃发展,王正华发现,由于机票价格高昂,公司难以开拓更远的市场。为此,他曾短暂与国航上海分部合作,将国际航班转机后剩余的座位以3至5折的优惠价格承包下来,但王正华必须保证每月卖出5000张,否则就要按原价结算。 等到年底结算时,每月的低价票出票量竟超过2万张,是国航最初约定数量的四倍。凭借这些低价票的销售,航空公司半年内净赚了1亿元。之后,王正华萌生了自己做航空把机票价格打下来的念头。 于是,在2004年,春秋航空应运而生。一年后,春秋航空首航成功,由上海至烟台的航班正式执飞,特价票低至199元,刷新了当年历史低价票的纪录,180张票上架即售罄。 然而,春秋航空的极致低价,是通过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实现的。除了不提供免费餐食、客舱座椅相对紧凑外,其航班起飞后还会有机上卖货的环节。 甚至在早期,航班没有设置专门的清洁组,飞机落地后,王正华还曾亲自带领员工用清扫工具收拾客舱卫生。 在公司此前发布的半年报中,春秋航空将自己的经营优势概括为六个字——“两单”、“两高”、“两低”。 其中,“两单”是指单一机型和单一座舱:公司全部采用空客A320系列这一种机型飞机,统一配备CFM发动机;公司飞机只设置单一的经济舱位,不设头等舱与公务舱。这样便可以最大化降低飞机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座位。 而“两高”是指高客座率与高飞机日利用率:公司始终保持较高的客座率水平,并用紧凑的航线排班和较少的货运业务进一步提高飞机过站效率;更多地利用延长时段飞行,从而增加日均航班班次,提升飞机日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至于“两低”,是指低销售费用与低管理费用:公司以电子商务直销为主要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了公司的销售代理费用;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单位管理费用为0.0049元和0.0051元,远低于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水平。 不过,这样的经营方式此前几乎遭到了所有同行的质疑。同为民营航空公司的东星航空董事长兰世立甚至曾直言,王正华做民营廉价航空是在“滚地雷阵”。 然而,从春秋航空后续的发展来看,王正华无疑赌对了。2015年,春秋航空成功挂牌上市,一举成为国内廉价航空第一股。王正华、王煜父子也以130亿元的身家,成功跻身当年的《胡润百富榜》。 尽管坐拥百亿身家,但王正华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据成都商报2015年报道,王正华的办公室仅10平方米左右,且里面最贵的物品是一张用了20年的价值仅100元的沙发。 雷达财经注意到,春秋航空上市当年,公司营收超过8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3.28亿元。此后几年,除疫情时期外,春秋航空从未出现过亏损,甚至在2016年以后盈利越来越多。即便是在近两年行业普遍疲软的情况下,春秋航空也能保证年盈利在20亿元以上。 2017年3月,王正华辞去了春秋航空董事长职务,将公司交给了大儿子王煜。王煜自那时起便一直担任春秋航空董事长至今。天眼查显示,目前春秋航空的实际控制人为王正华、王煜父子。 对于公司经营,王正华向儿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急于创新,先传承;不要急于发展,先稳定。 作为航空业的“拼多多”,春秋航空后续能否凭借极致的价格策略实现新的突破?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租车行为了热度 回收陈震劳斯莱斯事故车后连开三天直播
快科技10月31日消息,据报道,近日,抖音名为“三亚潜飞出行”的博主发视频称他收购了陈震的劳斯莱斯闪灵事故车。 该租车行购入闪灵事故车后,自10月28日起,连续三天进行直播,每天直播1小时左右,主题为“看看陈震的劳斯莱斯”。 30日下午,该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达到2100多人,直播间观众都对车的后续充满了好奇。 三亚潜飞出行租车行的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该租车行确实购入了陈震的劳斯莱斯闪灵事故车,并直言购车是为了热度。 30日下午,有网友私信陈震询问直播间里的车是否他的车,他回复,曾经是,现在不是了。 据收车博主此前介绍,该车属于事故车,但不属于重大事故车,车辆的大梁和轮毂都没有问题。并且,车辆在断电的情况,车门依然能打开。收车价格是200万大,不到300万。 自动播放 因为维修劳斯莱斯闪灵,需要官方对车辆的三电系统进行授权,这也就导致只能去劳斯莱斯4S店去修。初步报价是整车维修价格在七十多万,维修完成后将用于租赁。 据了解,劳斯莱斯闪灵是其首款纯电超豪华轿跑,官方指导价达575万元,二手车市场价约400万元起。 对于陈震此次出售的事故车,有知情人士透露,收车车商的出价高于市场价格。 此外,陈震在发生事故后也曾回应网友称,“今后大概率不会再买劳斯莱斯”,陈震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 “在中国品牌都在对比AEB能否有效避免行人非机动车鬼探头的时代,我开的地表最贵最豪华电动车,却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和前车来了个100%正面对头撞。” “事故责任在我这点毋庸置疑,但通过这起事故也让我对“豪华”有了重新的理解,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HarmonyOS 6落地星闪车钥匙!华为Mate 70/Pura X系列等多款手机支持
快科技10月31日消息,在华为Pura 80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Pura 80系列首发星闪车钥匙功能,可以用来解锁尊界S800等车型,比蓝牙更快、更精准。 当时只有Pura 80系列系列支持,余承东介绍老款机型在10-11月份升级了鸿蒙6.0之后,也将支持星闪车钥匙功能。 如今HarmonyOS 6已经正式发布,星闪车钥匙也已经逐步在老机型上进行了适配。 华为在官网更新了“手机星闪车钥匙使用帮助说明”,其中显示,升级了HarmonyOS 6.0之后的Mate 70 RS、Mate 70 Pro+、Pura X、Pura X典藏版、nova 14 Pro、nova 14 Ultra均可开通星闪车钥匙。 车辆支持尊界S800,享界S9增程版,享界S9T。 星闪插钥式开通流程如下: 打开钱包App>右上角“+”>车钥匙>MAEXTRO/STELATO车钥匙>点击“添加”按钮,打开车钥匙宣传页,点击底部“添加数字钥匙”悬浮按钮跳转至鸿蒙智行App,登录尊界S800/享界S9增程版/享界S9T的车主账号>“爱车”页面点击“数字车钥匙”>点击“申请手机钥匙”>输入安全码>点击“立即添加”按钮,将车钥匙添加至钱包App,并将星闪与车辆进行配对,完成星闪车钥匙功能开通。 此外,星闪配对前需打开星闪开关,路径:手机>设置>多设备协同>星闪>开启 星闪车钥匙和蓝牙车钥匙均属于无感数字车钥匙,使用对应车钥匙需要对应车型支持,配合对应的车型可以完成靠近车辆迎宾、解锁车辆以及远离闭锁车辆功能。 蓝牙车钥匙的信号强度与距离成正比,其定位原理是通过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位置的远近,但很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在地下车库,由于信号干扰因素很多,信号弱并不代表用户离车辆很远。 UWB车钥匙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宽带脉冲信号来实现定位,其精度比蓝牙钥匙要高,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很大,功耗也很高。 而星闪车钥匙采用的是相位差测距算法,通过分析信号的相位差,将其代入公式,就能精准地测算出距离。 通过验证,星闪车钥匙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蓝牙车钥匙的5倍以上,而功耗仅为UWB车钥匙的一半。
云业务强劲增长 亚马逊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38%、股价大涨13%
亚马逊AWS云业务实现强劲增长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1日,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NASDAQ: AMZN)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801.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88.77亿美元增长13%;净利润为211.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3.28亿美元增长38%。 股价表现: 亚马逊第三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预期,AWS云业务收入增长20%超出预期,推动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大涨13%。 亚马逊盘后上涨13.06% 亚马逊股票周四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开盘报226.87美元。截至周四收盘,亚马逊股价下跌7.44美元,报收于222.86美元,跌幅为3.23%。截至发稿,亚马逊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29.11美元至251.97美元,涨幅为13.06%%。过去52周,亚马逊股价最高为242.52美元,最低为1161.38美元。 第三季度业绩要点: ——总营收为1801.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88.77亿美元增长13%;剔除15亿美元的汇率同比变化有利影响,总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2%; ——营业利润为174.2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74.11亿美元基本持平;第三季度营业利润包括两项特殊支出:其中25亿美元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法律和解有关,18亿美元为预计的遣散费用,主要涉及计划中的岗位裁减。如果不计入这些支出,营业利润本应为217亿美元。 ——净利润为211.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3.28亿美元增长38%;第三季度净利润中包含95亿美元税前收益,该收益来自亚马逊对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 PBC的投资,并计入非营业收入。 ——每股摊薄收益1.95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3美元增长增长36%; ——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12个月,运营现金流为130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127亿美元增长16%;自由现金流为1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77亿美元下降69%。 按业务划分: ——AWS云计算业务第三季度收入为330.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74.52亿美元增长20%;营业利润为114.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4.47亿美元增长9%; ——北美业务第三季度收入为1062.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55.37亿美元增长11%;营业利润为47.8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6.63亿美元下降15%; ——国际业务第三季度收入为408.9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8.88亿美元增长14%;营业利润为11.9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01亿美元下降8%。 2025财年第四季度展望: ——营收预计介于2060亿美元至213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10%至13%;这一指导性预期包含了大约190个基点的汇率变化有利影响; ——营业利润预计介于210亿美元至260亿美元之间,上年同期为212亿美元。(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中国区收入再度下滑,苹果第四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86%
苹果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1日,苹果公司(NASDAQ:AAPL)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27日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苹果第四财季总营收为1024.66亿美元,创纪录,较上年同期的949.30亿美元增长8%;净利润为274.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7.36亿美元增长86%。 2025财年全年,苹果营收为4161.61亿美元,较2024财年的3910.35亿美元增长6%;净利润为1120.10亿美元,较2024财年的937.36亿美元增长19%。 苹果第四财季大中华区营收为144.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0.33亿美元下降3.6%,远不及分析师预计的164亿美元。 股价表现: 苹果第四财季营收、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推动股价在盘后上涨超4%。 苹果股价盘后上涨4.66% 苹果股票周四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开盘报271.99美元。截至周四收盘,苹果股价上涨1.70美元,报收于271.40美元,涨幅为0.63%。截至发稿,苹果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12.65美元至284.05美元,涨幅为4.66%。过去52周,苹果股价最高为274.14美元,最低为169.21美元。 第四财季业绩要点: ——总营收为1024.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49.30亿美元增长8%; ·产品收入为737.1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99.58亿美元增长5%; ·服务收入为287.5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9.72亿美元增长15%; ——毛利润为483.4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38.79亿美元增长10%;毛利率为42.8%; ——总营业费用为159.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2.88亿美元增长11%; ·研发费用为88.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7.65亿美元增长14%; ·销售、一般以及行政支出为70.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5.23亿美元增长8%; ——营业利润为324.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95.91亿美元增长10%; ——净利润为274.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7.36亿美元增长86%; ——每股摊薄收益为1.85美元,较上年同期的0.97美元增长91%。 按产品划分: ——iPhone业务第四财季收入为490.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62.22亿美元增长6%; ——Mac业务第四财季收入为87.2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7.44亿美元增长13%; ——iPad业务第四财季收入为69.5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9.50亿美元基本持平; ——可穿戴、家居以及配件业务第四财季收入为90.1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0.42亿美元基本持平; ——服务业务第四财季收入为287.5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9.72亿美元增长15%。 按地区划分: ——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第四财季收入为144.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0.33亿美元下降3.6%; ——美洲区第四财季收入为441.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16.64亿美元增长6%; ——欧洲区第四财季收入为287.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9.24亿美元增长15%; ——日本区第四财季收入为66.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9.26亿美元增长12%; ——亚太其他地区第四财季收入为84.4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3.83亿美元增长14%。 2025财年业绩要点: ——营收为4161.61亿美元,较2024财年的3910.35亿美元增长6%; ——净利润为1120.10亿美元,较2024财年的937.36亿美元增长19%。 股东回报: 苹果董事会宣布,将向截至2025年11月10日股市收盘登记在册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普通股0.26美元的现金股息,支付日期为2025年11月13日。 2026财年第一季度展望: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透露,iPhone第一财季销售额将同比实现两位数百分比增长,苹果整体营收将同比增长10%至12%。 高管点评: 苹果CEO库克表示:“今天,苹果非常自豪地宣布,公司在截至9月的季度中实现了1025亿美元的营收纪录,其中包括iPhone创造的营收纪录,以及服务业务的历史最高营收纪录。在9月,我们很高兴推出了史上最强的iPhone产品线,包括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Pro Max,以及全新的iPhone Air。此外,我们还发布了出色的AirPods Pro 3和全新的Apple Watch系列。再加上近期推出的搭载强劲M5芯片的MacBook Pro和iPad Pro,我们非常高兴能在假日季来临之际,与大家分享这套前所未有的卓越产品阵容。” 苹果CFO凯万·帕雷克(Kevan Parekh)称:“我们的第四财季业绩为创纪录的财年画上了圆满句号,全年营收达到4160亿美元,每股收益实现了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得益于极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我们的活跃设备安装基数在所有产品类别和地区市场上都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微信鸿蒙版App获8.0.12.33邀测升级,部分搜索合成表情支持显示相关专辑来源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微信鸿蒙版 App 昨日在华为应用市场(App Gallery)开启 8.0.12.33(8391713)版本邀测升级(需收到短信通知后点击链接跳转安装,未收到短信需继续等待),测试时间为 2025/10/30-2025/11/30。 IT之家附微信鸿蒙版 App 本次测试版本新特性如下: 修复了一些已知问题 另据用户反馈,该版本微信还支持了朋友圈键鼠操作、部分搜索合成表情支持显示相关专辑来源、键盘上下键切换网页 / 公众号文章 / 视频号内容等功能。不过手表版微信登录功能在该版本仍未实现。而在 8.0.12.32 邀测中,微信已支持如下新特性: 支持在图片中提取文字 网页支持全文翻译 微信员工 @客村小蒋 在 10 月 29 日 23:59 发文称,鸿蒙微信新的版本在正常推进内测。他还透露,图片提取文字的功能在逐步放量中。其他的朋友也不用着急,新的正式版很快会和大家见面。 微信鸿蒙版 App 于今年 1 月正式登陆华为鸿蒙应用市场 App Gallery,支持基础通讯、社交、微信支付、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等主要功能。目前,微信鸿蒙版已全面支持面容 / 指纹识别支付。 另外,微信鸿蒙版安装量已超 2247 万次。同时微信支付正式接入鸿蒙 5 收银台。使用搭载鸿蒙操作系统 5 设备的用户,在购买数字商品(如会员订阅、游戏道具、电子书等)时,可选用微信支付进行结算。
张一鸣的AI电商野心,藏不住了!
近几年的双11,一年比一年冷。10月原本是预热期,各电商平台看起来冷冷淡,没什么氛围。可以理解,直播间每天都有最低价,双11确实形同鸡肋。 直到最近,太平洋东岸的美国硅谷往电商行业投下一块石头,中国这边的电商行业,才算是有了一些新话题。 9月30日,美国 OpenAI宣布,将与两家电商平台 Etsy 和 Shopify 合作,在 ChatGPT 推出“Instant Checkout”(即时结账)功能。用户通过对话,就可购买电商平台的商品。 OpenAI在官网展示通过ChatGPT购物的流程 中国这边字节旗下的豆包,半个月后宣布:豆包将接入抖音商城。用户在豆包提问,抖音商城的数码、家电、母婴、美妆、家居等品类商品,可会给到购买链接。 除电商平台,抖音的本地生活模块,也提供推荐服务(无法直接下单),实时外卖、团购、电影票,什么都能推荐。当然,正常人不会跑到豆包上点外卖。这操作表演意义更大。 显然,当今世界的互联网创新中心,主要在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两国。两国企业家你追我赶,焦灼竞争,成为行业进步的双引擎——其他地区人民,都在吃这种红利。 这些是题外话。更多人的关心是:本轮电商和AI结合是不是火花创新,会不会带来大机会。以及,中国能不能赢? 国产AI助手导购,看起来不太灵 看OpenAI 官方介绍,GPT 导购流程是:把小助手当服务员,像点餐那样描述需求,对话框显示商品页,确认后,GPT 再弹出支付页,一切就都搞定,nice! 豆包购物助手的使用,差不多也是这样。我输入一个相对复杂需求(这样做的原因,后面再说):给父母买礼物。几秒钟后,豆包给到了三个选购建议。 图1:人们使用AI购物助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要购买的东西茫然不知,才跑去问AI提问(知道要买什么,直接会到平台搜索)。 图2:豆包助手给出了老人机和小度智能屏,这种荒腔走板的搭配,显示出它的智能化还远远不足。 图3:最有价值回答,可能是最后部分“相关推荐”。此类信息全平台都有,由AI助手提供,有“杀鸡用牛刀”之感。 回答里有文字描述、图片,还有来自抖音商城的购买链接,点击就可购买。算是一次相当完整的购物流程。至于推荐的靠谱性,只能说普普通通,整体感觉差强人意。 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写那么长需求,豆包就推这几样?我不太满意,说不上原因在哪,就得补充描述,有点麻烦。 当然我可以把提的需求简化些,但可想而知,它会推出一堆不靠谱东西,不满意了还得再调整。总之,效率实在不高。 豆包助手也有个好处,就是你提出需求,它给完购物链接后,会贴心附上平台内相关的购物视频,类似小红书种草清单。 除此之外,有行业媒体报道,Kimi也发布类似功能。我去下了个需求,发现只有推荐,无法购买。腾讯元宝也上线类似功能,发现除图书以外,绝大多数商品没法购买。 图1:Kimi的商品推荐只有几段文字描述,给的京东链接是其他商品,也没办法点开。这就是纯糊弄,完全不可用。 图2:通过腾讯元宝,还无法正常购买电子产品。 图3:在腾讯元宝买书,可帮助分析需求,并给到购买链接。 阿里拥有国内最强大电商平台,旗下有被广泛使用的“通义千问”。它应该很靠谱吧?试了两次,全都不灵。 第一次试用,通义没给购物链接,还推荐了京东平台;第二次给到的每个链接都是错的。 以上只是简单测试,只为验证,不作拉踩。读者也能感觉出来,大多数不靠谱。过程还有强烈的荒谬——哪个正常人喜欢用这玩意儿在网上买东西? AI对话产品来带货,没那么简单 AI导购看起来优点显著:AI分析消费者需求,推荐合适商品,搜索即所得,展示即下单。当下国内各个大模型应用做成这样,显然是不及格的。这一局国产AI+电商输了吗? 整件事让人费解。中国电商行业发达,世界第一;AI大模型和应用领域,也和美国并驾齐驱。两者融合创新,AI大模型只需要理解购物需求,这是很简单的分析。给到购物和支付链接,更不是问题。AI导购面临哪些阻碍呢? 客观方面的因素。国内电商产品的价格、库存和链接有效期,可谓瞬息万变。大模型获取语料,甄别筛选,再给出推荐,可能是几天以前的,很容易造成购买失败或纠纷。 AI大模型需要对网上信息读取甄别,对商品质量的判别,进而做出推荐。这就很容易受宣传语料影响,更不要说恶意的注水干扰。 主观方面,平台也有抵触动机。电商平台接口多为半封闭状态,核心数据(如价格、库存等)岂能拱手奉送?流量是平台成败关键,倘若AI导购成了,流量入口在其他平台,就是受制于人,还不如关起门来先自己做。 字节和阿里旗下有大模型和电商,腾讯有微信小店,并和京东有合作关系。各大平台都小心翼翼摸索,先做事少说话。像DeepSeek和Kimi这样不依托电商巨头的产品,目前没有AI导购助手,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还有一些法律风险。比如提供链接算不算广告?如果算的话,就需要做广告标注,大模型还要承担侵权和售后的连带责任。这些都是目前没有解决的。 不过,我所看到的真正阻碍是,消费者不买账。也就是前面所说,“这事儿看起来有点傻”,AI助手导购,真有必要吗? 中国式电商AI导购 作为电商巨头,阿里对AI导购这件事,肯定是很关注的。只不过,它的AI导购发力点不在“通义千问”,而在淘宝搜索栏旁边的“AI万能搜”。 消费者可以用传统搜索栏找东西,也可以向AI提一堆复杂需求,它推荐一些商品——看似很好的补充。 我用下来的体验是,“AI万能搜”挺流畅,但实际用处不大。提复杂需求,它会推荐几个购物方案,数量少,常常不令人满意。提简单需求,直接在搜索框用关键词搜就好,费那么大劲干吗? 淘宝传统搜索框和AI万能搜,哪一种更好用?后者看似更精准,但描述需求较繁琐。传统搜索的联想功能能起很好的导购作用。 搜索框的AI导购,京东和拼多多至今都没上线。他们对此并不迫切的原因,很可能是:电商平台本身的搜索展示页,已经进化得太好了。 无论你在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只需在电商平台搜入简单关键词,点击搜索,顶部就会出现多个导购栏,从价格、产地,店铺到口碑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你没想到的选项,它也会提供。比如款式材质、使用场景。与其让你凭空归纳需求,不如它让你来做选择题。 同样是购买重阳节礼物,搜索框下的多个筛选栏,以及展开的筛选项,都在给消费者做导购,帮助其下判断。上图为京东的页面。 消费者逛平台,寻求导购帮助,主要原因是:它也不知道要买什么,或者不知道选哪一款。对于想买的东西,他只是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却很难描述出来。 这时你让消费者描述需求,是很困难的。给他一些参考和选项,他就会清晰起来。搜索展示页的各种选项,就是帮助消费者去除不确定性的支点。 这其实也是导购,不是主动介入问答,而是购物扶手——并且由于AI的应用,这种支点和扶手的作用,会更舒服。 消费者填写的个人信息,在平台的使用和购买习惯,以及其他平台数据的授权使用,都会帮助电商平台优化,让每个消费者获得的推荐页面,完全不一样。 即便以最简单的关键词,在搜索框找商品,也会弹出高度个性化的关联词,以及“猜你想找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导购,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想要的商品。 电商行业研究表明,中美两国的电商平台用户,在使用习惯上,有个数据是接近的。点开平台,50-60%直接点搜索栏,查找想要的商品。有需要才上网购物,人性是相通的。 从成交额看,美国电商平台超过七成的交易额,来源于搜索下单。这个数据在国内只有三成左右,大量交易来源于平台推荐,有各种流量位,更有关联推荐。 打一个简单比方,美国消费者逛超市,他们直奔主题,很多人买完就走了。中国消费者也带目的进商店,他们看货和比货的行为更多,而且更容易被琳琅满目的展示所吸引。不知不觉中,还买了别的东西。 中国的电商平台,智能化在提升,一般人在电商平台购物,变得极为简便。不需要工具助手在边上一问一答,消费者也能快速买到心仪商品。这算不算电商和AI深度融合?我认为是算的。此种融合更妙,堪称“润物细无声”。 当然,由OpenAI发起的AI对话导购,这种模式真能成功,那也是好事。以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敏锐工程师的聪明才智,他们开发出来的产品,一定不会很差。在互联网创新这一块,我们还是要对中国的企业有信心。
刷到一个又一个假视频后 我不敢相信互联网了
前阵子差评君刷到一个视频。 一只猫打碎花瓶后迅速逃走,主人从房间冲出来,二话不说把账算到了旁边狗头上。 狗一脸委屈,举起爪子嗷嗷叫,仿佛在说:冤枉啊大哥,我没动。 靠,猫坏狗好的经典剧情,差评君当场就看乐了。 但转念一想,这会不会过于巧合了,还正好给人拍下来了? 直到我看到平台那一条“疑似 AI 创作”的提示,以及评论区那句“我已经不能第一时间分辨出 AI 视频”。 差评君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AI 视频。 其实偶尔刷到一两个 AI 视频,不算什么大事。 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最近两周,我已经刷到了几十个 AI 视频,而且频率越来越高,真假也更难以分辨。 就说前两天,抖音上有个视频很火。 一个国外高校教授忍无可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使用 AI 完成作业。视频被国内一堆蓝 V 转发,并配上黄字封标解读。 评论区的网友们也是一片叫好,纷纷赞扬教授的坚守,还有老师把这段视频转发给了学生。 可真相你可能想不到,这段视频本身—— 就是 AI。 大学教授查不到任何信息,两只手也不自然,黑板上板书都是鬼画符。类似的教授红温主题 AI 视频,在 TikTok 上也有一堆。 图源@全民较真-腾讯新闻 讽不讽刺,魔幻不魔幻? 再看看下面这个。 一匹失控的马在路上横冲直撞,先是踩碎了汽车玻璃,接着又撞坏了门板。 视频在 TikTok 上斩获了 210 万点赞,3 万条评论,热度爆表。 符合直觉的物理反馈,抖动的镜头,整个画面的真实感几乎让人无法质疑,差评君盯着每一帧都找不出破绽。 直到最后发现作者主页全是类似主题的 AI 视频,我才勉强确认,这 TM 又是 AI 的杰作。 其实差评君不反感 AI 视频。 还记得秦朗暑假作业事件吗?摆拍可以,但你得标注清楚,不能拿摆拍当真事儿来忽悠大众。 同样的道理,差评君并不是反感 AI 视频本身,而是反感那些不主动声明的 AI 视频,以及看到有噱头的事件不去求证转手就当新闻发的媒体。 如果这种 AI 视频欺骗网友的现象持续发生,那么很快: 每当大伙看到一个视频时,第一反应不再是惊讶,而是立即产生条件反射般的怀疑—— 这,不会又是 AI 吧? 这绝不是什么好兆头。 几十年来,视频凭借其制作门槛的天然壁垒,一直是最可信的媒介形式。图片可以 P,但从头到尾做一个假视频很难。 可 AI 视频出现后的短短两年,这道防线正在土崩瓦解。 眼见为实成了过去式。 你发现没,越来越多的评论区已经不再讨论内容本身了,而是变成大型侦探现场:网友们逐帧分析、寻找 AI 痕迹,集体陷入了“我们已经分辨不出 AI”的恐慌中。 震撼的变成了“真的假的”,可爱的变成了“AI做的吧”,惊奇的变成了“哪个模型生成的”。 当 AI 视频充斥并伪装在社交媒体中,我们就彻底失去了纯粹欣赏内容的权利。每看一个视频,都要先当一回福尔摩斯。 说实话,差评君已经受到影响了。 前几天我在小红书刷到一段搬运视频,英国演员 Simon Pegg 在 instagram 上对 AI 视频深恶痛绝。 他说自己原本特别享受刷小孩和小狗的互动视频,看完心情都能好一天,结果现在这些视频没一个是真的,全是 AI 批量生产的。 Simon 这段话,让我深有共鸣。 以前那些温馨的、巧合的、让人感动的瞬间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们不可复制。这种偶然性本身就是价值的一部分。 但现在呢? “猫狗互动”“动物救人”“完美时机”,这些东西都能批量生产,要什么场景要什么情绪,都可以交给 AI 按需定制。 当奇迹变成流水线产品,当社交媒体上全都是“巧合”,大众情感自然就会贬值、廉价。 然而,正当差评君准备把这段视频当文章素材、试图找到原始出处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在西蒙 instagram 主页上找不到这个视频,Google 搜索也一无所获,我联系了搬运者询问出处,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换句话说,现在,我无法确认这段“西蒙怒斥 AI”视频是真是假。 去年的差评君,看到这种视频可能还是会相信一下。 但现在,一个再真实,再毫无破绽的视频,只要没找到最直接、最实锤的证据,我都不敢确定它是真的。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当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 AI 视频,谣言传播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辟谣也越来越难。 今年 1 月,西藏日喀则发生地震,社交媒体上迅速流传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个小男孩被压在废墟下,脸上满是尘土。无数人被这张图片深深触动,转发、评论、祈祷,关心这个孩子是否平安。 直到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官方辟谣,大家才发现:这是 AI 生成的图,根本没有这个孩子。 那些真挚的担心和情绪,全都喂给了一张假图。 3 月,新疆阿克苏地区发生地震,震后仅仅三小时,就有人用 AI 拼接出“已致3人死亡、65户房屋倒塌”的虚假图片。实际上,这次地震根本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阵子,网上又流行起了用 AI 生成“流浪汉闯入进家”的图片视频去整蛊自己的家人,很多人都上当,甚至还报了警。。。 可想而知,当视频能被 AI 迅速伪造,当 AI 视频越来越真实,谣言的传播力就无法想象,辟谣的难度更会指数级上升。 你可能会说,不是有监管,不是有技术手段可以识别 AI 吗? 的确,平台和监管部门都在努力——AI 检测技术、强制水印、立法规范,各种措施层出不穷。 但问题是: 识别技术总是慢生成技术一拍,AI 视频水印能被技术手段移除,C2PA 也可以通过外部录屏去掉,境外工具生成的 AI 视频,你在境内也管不了。(C2PA 是一种嵌在图片、视频元数据中的认证标准,用于追溯内容创建,相当于出生证明) 差评君知道,AI 视频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确实能带来创作便利和无限创意。 但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是否该警醒正在失去一些什么东西? 内容分析平台 Graphite 曾发布过一项数据,早在 2024 年 11 月,网络上 AI 生成的文章数量就超过了人类撰写的文章。 AI 视频,会不会也快了? 也许要不了多久,只要一个视频出现,评论区就会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在评论区逐帧分析,有人点赞转发,有人直接说“管它真假,开心就好”。 当这种分化愈加明显时,社会就会出现三种人。 有被动接受者,他们不知道 AI 视频的存在,照常被感动、逗乐,然后点赞,转发给朋友。 也有怀疑者,他们有能力也有精力去验证每个视频的真假; 还有放弃者,知道有假,但累了。每天做信息鉴定太麻烦,索性不管了——反正都是娱乐,真假无所谓。 这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里的经典一幕,墨菲斯递给尼奥两颗药丸: 蓝色药丸,回到美梦中;红色药丸,看清残酷真相。 未来,我们也要面临同样的选择。 蓝色药丸的确很诱人。管它真假,刷到猫狗视频就笑,刷到感人故事就哭,多简单。反正 AI 做的梦也很美好,为什么要戳破它? 可是,当我们为一只不存在的狗感动落泪,当被一个虚构的故事骗取同情,当把情感投入到一堆代码生成的像素里—— 这样的快乐,还是真的吗?
为了吸引你买手机 厂商们已经开始在参数页上动起手脚了
前段时间,华为在 Mate XTs 的国内发布会上,终于公布了自己手机所用的麒麟芯片型号。 当余承东说出“我们搭载的是麒麟 9020 芯片”的时候,弹幕上几乎全是“卧槽”。 毕竟,华为上一次具体的提自家手机芯片,还是2021年介绍 Mate X2 的麒麟 9000 的时候。 华为没法在官网上公布麒麟芯片,固然有自己的难处。但这也让托尼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咱们大家都默认了,厂商们在官网页面必须注明自己产品的信息。 但实际上,厂商是可以不写的吗? 为此,托尼特意去翻了翻相关资料。结果发现,目前并没啥关法律规定,厂商们必须在官网列出哪些参数。这也就是说,手机厂商完全可以不在官网把参数写全。 欸?那除了华为这种特殊情况外,会不会有其他厂商利用这个漏洞在参数页上做文章? 在对比了各家的官网的信息后,托尼发现这玩意儿还真是有点说法在的。 根据托尼查到的资料,一般像手机最基础的规格参数,厂商们是不敢含糊过去的。 具体来说,像是手机的外观尺寸、显示参数这类基础参数,几乎是必放的,即便有些手机的屏幕参数比较惨淡,但也没有厂商敢去糊弄这些东西。 另外,像网络频段、支持的运营商类型、蓝牙协议和卫星定位信息,这类通讯相关的参数,厂商们也不会随意隐瞒。 除此之外呢,对于像素、光圈之类的信息,它们也都会老老实实提供给咱们。 简单来说就是,绝大多数的厂商们在一些最基本的参数上,还是比较诚实地给出了对应的数据。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数据实在是过于基础,不往上放属实是有点说不过去;而另一方面,像拍照像素、存储大小之类这种参数,对大众来说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也不太好隐瞒。 而在这些地方之外,可就是这些厂商们搞小动作的高发地了,各家在这些地方的表述经常会有些模棱两可,甚至是直接闭口不提的。 比如前些年网上讨论很多的USB接口性能,当时就有小伙伴发现,很多售价四五千的旗舰机,USB接口依然只能支持USB2.0的协议,引起了很大的一波讨论,那时候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有老哥在网上声讨厂商。 时至今日,虽然不少厂商已经在自己旗舰机上标配USB3.0以上的接口了,但仍旧有部分厂商还坚定的停留在USB2.0。 在这种 USB2.0 的产品参数页上,它们对于接口性能的介绍,也只是用一句 “ Type-C ” 简单带过。 顺带给大伙提醒一下,即便你的手机支持 USB3.0 以上的协议,手机盒内厂商附赠的数据线也不一定支持对应的高速传输协议。 并且,大部分手机的参数页都不会注明这方面的信息,要想知道自己数据线是否支持,只能自己上手试一试。 少数厂商会标注附赠的数据线是否支持高速传输协议 而在指纹识别方面,尽管这两年厂商们都在宣传,自家旗舰机上的超声波指纹(主要优点是不会有光斑晃眼)。 但当自家其他机型使用的是短焦指纹时,便只会默默地在参数页面写上支持指纹识别功能。 至于说各家旗舰机主要发力的影像方面,猫腻就更多了。 就拿视频录制来说,有些厂商虽然会告诉咱手机支持 4K60 帧的拍摄,但它不会告诉咱这个状态下是否支持变焦,在打开防抖模式下能不能拍 4K 60帧 。 甚至有些厂商会直接写一个最高支持 8K 了事,连具体的帧率也不会告诉咱们。(不是哥们儿,你这也太简洁了吧。 并且,这些摄像头的传感器具体是哪家的,大部分厂商也不会告诉咱们。 即便是有些厂商写了这玩意儿,也只是选择性地告诉用户,对于表现参数一般的传感器型号直接就给省略掉了。。 而对于手机的盖板或是边框用料方面,大部分厂商直接就一点也不提了,如果想要具体了解,似乎只能线下去实际上手体验一下摸摸看了。 另外还有像苹果之类的厂商,连电池容量这类参数也不会往上放。 你要是不跑个测试,压根不知道这玩意儿电池容量究竟有多大,在它们官网,只会告诉你这块这台手机视频播放可以用多少个小时。 另外,哥们儿连内存大小也是从来都不告诉大家的。比如今年的 iPhone 17,如果没有人测试的话,压根没人知道果子依旧在6000块钱的手机上用 8G 的内存。 而像咱们开头提到的,华为会在手机参数页删去芯片型号的行为,也不是它的独创。 咱们的另一家国际大厂,三星就也是如此,虽然在官网的概览上,注明了使用的是骁龙 8 Elite,但是在它的官网参数页面上,一直都没有芯片型号的具体展示。只会标注上主频和核数。( 话说标注八核这个行为,是不是有点文艺复兴。。。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像厂商们推出的各种护眼功能,大家都很喜欢在参数页强调自己屏幕是护眼的,但很少有厂商会把具体的参数写出来,只是给咱们一个护眼的概念。 没有强制的数据说明,就会让消费者弄不清到底是什么水平。稀里糊涂买产品。 托尼在对比各家手机参数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现象。那就是越便宜的手机,厂商越会再说上面写很多可有可无的软件功能,来丰富自己的参数详情页面。 比如有些入门机的影像方面,厂商们发现自己确实没啥说的,但又觉得只写那寥寥几个数据有点难看,所以就连支持录像、滤镜、美颜这种功能都开始往里写了。。 总得来说,虽然这些厂商的参数详情页信息密度都很高。让人看起来感觉非常详细,但也确实是有很多地方是模糊不清的。 除了那些最基本的参数之外,像是在这种用户一时半会感知不到或是比较细节的地方,厂商们会选择性的往上放数据;尤其是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厂商都会选择模糊处理或者是直接不提。 这个时候,咱们即便是详细地看了参数页,也不太容易察觉到某个参数没有写,除非是特意来查询某个数据的。 就像咱们开头所说,手机参数页这方面还真没啥强制法律标准,各家往上写啥,纯看心情。 那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还能保护自己吗? 当然可以,事实上,尽管没有相关法律约束厂商在参数页该放哪些数据,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厂商的宣传做了规定,要求他们不得对参数和功能进行隐瞒和欺骗。 也就是说,尽管厂商可以不在官网放出全部参数,但是假如消费者通过客服等渠道问起的时候,厂商就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就犯法了。 最近这俩月,正是各家新机发售的高峰期。可能不少差友们也要打算换新手机了。 托尼这边也建议各位小伙伴在了解手机的时候,多对比看一看厂商在参数页有哪些是没有写的。 尤其是 USB 接口性能、指纹识别、支持的录像规格之类,这种厂商们经常会糊弄过去的点;如果有遇到写的模糊或是没写的,一定要去问客服。 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他们 —— 必须做出回答。
雷军一直想撕掉小米“组装厂”的标签
雷军的心结可以解开一些了吧? 图源:雷军微博 10月28日,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一期项目产能主要给空调产品。这是继北京昌平的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之后,小米自建的第三座大型智能工厂。 根据公开信息了解,小米智能家电武汉工厂占地50万平方米,拥有六大核心空调分厂及实验楼、成品物流库等配套,做到了生产、信息、设备全数字化和智能化。该工厂一期投入25亿元,创下了336天投产的惊人速度,规划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 小米空调的“口水战” 作为小米首个自建智能家电工厂,也是雷军以产业投资反哺家乡建设之作,他与小米总裁卢伟冰在当天都到了现场,共同见证投产仪式,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卢伟冰在讲话时强调,小米在武汉已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验证”的完整产业闭环,落地了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制造中心,武汉是小米“家”生态的大本营。未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成为小米大家电的核心制造枢纽,也将打造成为智能制造的标杆智能工厂。 雷军虽然没有发言,但脸上的表情是放松的。 活动结束后,他在微博上表示,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每6.5秒就能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关键部件可以实现100%AI视觉质检,“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对制造设备的智能控制,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达到了行业头部水准。 图源:雷军微博 这意味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又补上了一块拼图,在大型自建智能工厂上完成闭环。 事实上,在这座智能工厂投产之前,小米空调产品曾陷入一轮口水战。今年8月,一场关于“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的争议在社交平台爆发。小米总裁卢伟冰、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先后下场,就“到底谁领先”吵了数个来回,王化还写了首打油诗“调侃”。 这表面看是统计口径差异引发的“番位之争”,实则是小米作为空调行业最大变量,冲击原有市场格局引发的震荡。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突破540万台,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在奥维云网的数据中,小米以10%的份额排在第四位。 今年9月,小米空调推出“10年免费包修”服务。朱磊再次“追击”称,“十年免费包修是承诺,十年不用修才是实力”,并表示格力在2021年就提出了“10年免费包修”,产品已经30年市场验证。 双方口水战背后,是小米代工模式被行业和市场投下“不信任票”的现实。 2018年,小米以米家互联网空调切入市场时,采用代工模式完成初步布局。这是小米起家也是最擅长的打法,但也被诟病为“是个贴牌厂,没有核心技术”。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曾公开质问:“你的技术是什么?” 今年5月,有消费者发现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制造商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但内部标牌却显示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有网友调侃“直接买长虹更划算”。 在此情形下,这座自建家电智能工厂对雷军和小米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雷军、卢伟冰的表态里,“闭环”、“AI质检”、“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头部水准”等关键词,都在对外强化一个全新的认知:小米不再只是出标准、做贴牌,已经真正掌握从零件到成品的全产品链路。 图源:雷军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海报 这也反映出小米近几年来一个核心的转型逻辑:从代工模式(组装厂)走向硬核自造(智造)。用雷军的话说就是: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雷军的心结和小米的自证 某种程度上,外界对“小米是组装厂”的质疑,是雷军的一个心结。在空调等大家电产品成为新增长引擎之前,小米就因手机的商业模式被贴上“组装厂”的标签。 这个说法的来源并不复杂:小米手机早期用的是高通芯片、三星屏幕、索尼摄像头,组装则交给代工厂。产品走性价比路线,价格便宜,外界也就形成“没技术”、“只会整合”、“只会营销”的印象。 对此,雷军很委屈。他在今年,也是其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中大倒苦水,表示,很多人对小米并不真正了解,存在不少固有的偏见。网上常有一些言论让人气愤,比如“小米就是组装厂”、“没什么技术”、“只会营销,走不远”等等。 雷军说,这些声音,一度让他陷入严重的内耗。 他和小米管理层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公开喊话,正面回击称“小米不是组装厂”。比如,去年雷军个人年度演讲返场直播,他就指出,包括苹果在内的许多竞争对手都采用代工模式,小米也是这样。但他不明白为何有人将小米称作组装厂。 他甚至质疑道:大家真的以为小米手机只是简单地拿现成的零件组装后就发布吗? 该场直播前半个月,小米昌平手机工厂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工厂投资达24亿元,建筑面积为81000平方米,年产能可达1000万台旗舰手机。 雷军当时强调,这座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绝大部分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 今年10月17日,卢伟冰做客人民网《交锋》栏目,他再度回应了“小米没技术含量、都是组装、靠营销”等质疑。 他称,科技消费品的本质还是科技和产品,产品是根本,营销只是一个放大器。如果产品不好,营销再强也不可能卖得出去。 对于“组装厂”的说法,卢伟冰回应,代工是一种先进的产业分工,小米也会对代工厂进行管理,去年小米还开设了两家自己的工厂。 站在雷军和小米的角度,必然要撕掉“小米是组装厂”的标签。 一方面,这个标签直接威胁到小米冲击高端化,甚至触及了小米最根本的身份焦虑、战略转型和长期生存逻辑。就智能手机而言,消费者认可苹果、三星、华为在高端市场的站位,关键是其掌握芯片、系统、生态以及核心技术的底层能力,赢得市场的技术信任感,而不单纯靠硬件堆砌,跑分。 如果小米一直被看做是“拼手机”模式,就是一个产品卖不动、利润薄、品牌难冲高的生死问题。 另外一方面,这关乎到雷军的个人尊严和小米公司的历史站位。雷军是中国科技圈少有的“连续创业者”,小米,包括小米汽车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他也一直想证明,中国公司也能做出世界级的技术产品。 小米早期是靠“1999元”、“为发烧而生”的性价比模式成功,但他也十分清楚,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像盖在沙滩上的房子,看着漂亮,一阵大风就可能塌。 同时,在投资者眼里,“组装厂”和“科技公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小米如果被定性为前者,就永远拿不到像苹果、英伟达那样的估值。 雷军多次强调“小米是硬核科技公司”,就是在向市场和用户讲述一个新故事:小米不是代工厂,不是渠道商,不是互联网公司,更不是组装厂,而是紧跟时代节奏、拥有底层创新能力的硬科技企业。 显然,自建工厂和自研芯片、造车一样,都是是雷军和小米撕掉“组装厂”标签的必然之举。 目前,这种重投入的回应方式,在雷军看来,是有效的。他举了个例子,前些年网络上黑小米是组装厂的人特别多,但去年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和汽车智能工厂投产之后,黑小米组装厂的人就几乎没了。 参考资料: 财天COVER,《卢伟冰放话5年进前二,小米空调凭啥?》 雷军个人年度演讲、微博等
万人大裁员后亚马逊CEO发声:并非因为成本或AI,而是企业文化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亚马逊本周宣布裁员 14000 人,背后的原因既不是为了节省开支,也不是为了押注 AI,而是出于“文化”考量。 据《商业内幕》今日报道,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在当地时间周四的季度财报会上首次谈及裁员,他表示:“几天前的那项决定并非基于财务压力,也不是受 AI 影响 —— 至少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企业文化。” 贾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塑亚马逊的企业文化,他希望通过提高绩效要求、强化管理纪律、削减内部官僚主义来使公司更高效。据悉,本周的裁员是亚马逊自 2022 年底裁撤 27000 人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调整。 贾西指出,过去几年亚马逊的高速扩张带来了层级过多的问题,导致决策效率下降。他强调,在 AI 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简架构、快速行动。 他补充说:“有时候,人们可能没察觉,组织层级太多会削弱那些真正干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拖慢整体步伐。” 亚马逊并非孤例。谷歌和微软等其他科技巨头同样在推动管理“扁平化”,希望摆脱官僚结构,让团队行动更迅速。 此外,亚马逊透露,上季度的裁员预计花费约 18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27.86 亿元人民币)的遣散费用。公司此前曾称,本周的裁员是一项主动决策,因为 AI 正在让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创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