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美国将如何“摧毁”国际空间站? NASA分享该计划细节
SpaceX的载人“龙”飞船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8日,过去23年,国际空间站一直是数百名宇航员的避风港,但是它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今年6月,美国宇航局(NASA)授予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SpaceX高达8.43亿美元合同,协助“摧毁”国际空间站。 当地时间周三,NASA和SpaceX分享了这一计划的新细节。该计划涉及一艘具备超级动力的超大型龙飞船,它可以将国际空间站推离轨道,燃烧着坠入一个遥远的海洋坟墓,时间可能在2031年。 目前,SpaceX的“龙”号飞船会定期往返国际空间站,运送NASA宇航员和货物。不过,与重约92.5万磅(约合463吨)的国际空间站相比,宇航员和货物都非常轻。于是,SpaceX需要打造加强版“龙”飞船来执行摧毁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摧毁计划 SpaceX计划为现有的“龙”货运飞船安装一个新的强动力舱(Trunk),并为其配备46台“天龙”(Draco)发动机来提升性能,比普通“龙”飞船多出30台。 由此产生的“脱轨飞行器”长度是普通“龙”飞船的两倍,推进剂容量是后者的六倍,动力是后者的四倍。 超级“龙”飞船的效果图 SpaceX“龙”飞船任务管理总监莎拉·沃克(Sarah Walker)表示,这次任务中最复杂的部分将是推动国际空间站最终降落的最后一次燃烧。 “这次燃烧必须产生足够大的动力才能让整个空间站飞行起来,同时还要抵抗由大气阻力增加对空间站造成的扭矩和力,以确保它最终在预定位置销毁。”沃克在周三表示。 国际空间站的最终目的地将是海洋中的一个偏远地区,比如南太平洋,但NASA还没有选定一个精确的位置。当这个足球场大小的航天器急速坠落时,NASA不希望它撞到任何地方,只希望它落到开阔的海洋中。 NASA曾考虑使用三艘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NASA国际空间站项目经理达纳·魏格尔(Dana Weigel)指出,即使是这样,它们的动力也不足以让庞大的国际空间站完成受控销毁。 一个篇章将结束 沃克称,有机会帮助结束太空探索的这一重要篇章是一种荣誉。“我认为,对我和SpaceX来说,这是一次美妙的全方位体验。”沃克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龙”飞船是首个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用飞船 2012年,“龙”飞船成为首个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用飞船。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它将成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最后一艘飞船。 “能够成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我们感到无比荣幸。”沃克称。 NA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计划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直到2030年。届时,两家机构都打算分道扬镳,向新的空间站过渡。NASA希望未来能够依赖私人空间站,成为后者的众多客户之一。(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欧盟又出手,谷歌和三星因AI合作而遭反垄断调查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三星电子上周在巴黎举办的 Galaxy Unpacked 活动上发布了最新的可折叠智能手机 Galaxy Z Fold 6 和 Flip 6。与之前的 Galaxy S24 系列一样,这两款手机预装了谷歌的 Gemini 应用。 据IT之家了解,Gemini 是谷歌的生成式 AI 工具,在三星 2024 年的旗舰机型上,用户可以通过“Hey Google”语音指令或从屏幕底部向上滑动来激活 Gemini 界面。 这些 Galaxy 手机标志着内置 AI 的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例如,用户在浏览网页或社交媒体时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只需在屏幕上画个圈就能快速搜索相关信息,而无需打开各种搜索应用程序。这种名为“圈选搜索”的功能是通过与谷歌密切合作,利用 Gemini Nano 和 Gemini Pro 等 AI 服务实现的。 然而,这一合作关系如今引起了欧盟委员会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注意。据路透社报道,三星电子今天收到了一个八页的问卷,询问有关推出搭载谷歌人工智能服务 Gemini 的智能手机的情况。 欧盟旨在调查在将 Gemini 整合到三星 Galaxy 手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不公平行为,例如扼杀其他 AI 公司的竞争。 这一调查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整个谷歌应用程序套件都与 Gemini 相连。例如,当要求 Gemini 查找观光地点时,它默认会使用谷歌地图,并显示谷歌的旅行和预订信息。欧盟现在正在调查这种合作关系产生的 AI 服务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基本上就是询问三星电子是否考虑过使用其他公司而非谷歌的 AI 聊天机器人。 如果欧盟认定谷歌和三星电子之间的合同违反了已经用于迫使苹果开放 iOS 生态系统给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臭名昭著的《数字市场法》,那么这两家公司可能会面临罚款。 一般来说,违反《数字市场法》的公司可能被处以高达全球销售额 10% 的罚款,这对谷歌或三星这样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马斯克们的“暗杀焦虑”
惊!光天化日之下,七旬老汉竟被子弹打中耳朵。再惊!他居然当场爬起来了,还振臂高呼:“Fight!Fight!Fight!”。 没错,这就是发生在当地时间7月13日的特朗普受袭事件: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竞选集会上遭到枪击,耳朵受伤。但站起身之后的振臂高呼,让他登时成了英雄人物。 这无疑是当下热度最高的突发事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电光火石之间冲到台下咔咔按快门的摄影师,拍下特朗普的“人生照片”。24小时之内,国外电商网站上印有这张照片的T恤已经开卖。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X(前推特)上力挺特朗普,更多来自于感同身受:他表示,在过去的8个月中,已经有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试图谋杀他。 从特朗普身上,马斯克看到了自己和什么擦肩而过。 实际上,在事件之后,硅谷大佬们都抖了三抖,纷纷出来表态: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我强烈谴责这种暴力行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X上发贴,称特朗普“今晚在真实的攻击下表现出了极大的优雅和勇气”;Meta的创始人及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更是高调地说“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一起”。 在人道主义关怀之外,大佬们大概是与特朗普“狠狠共情”了。外界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这些硅谷大佬们为了安全地活着,每年要花好多钱。 比如Meta就透露过,2023年将把用于支付扎克伯格安保费用的“税前津贴”增加到1400万美元,而这并不能代表实际的安保费用总额。在2022年,扎克伯格安保费用的“税前津贴”为1000万美元,但安保费用总计超过2500万美元。要知道,2023年是Meta的“效率年”,公司裁员2万人,股价上涨近194%。小扎早就对外宣传过,自己在Meta的年薪仅有1美元。 他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操心,小扎曾收到过死亡威胁,马斯克曾经拍下自己和儿子在乘车时被尾随的视频,而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被当众砸蛋糕。更为极端的案例,是去年一位名为鲍勃·李(Bob Lee)的硅谷精英被刺死街头,他曾是硅谷的早期员工,前推特CTO。 所谓高处不胜寒,或言人怕出名猪怕壮,硅谷大佬爬得越高,越有“暗杀焦虑”。除了加强安保措施,没有其他安抚这种焦虑的好方法。 为了人身安全,硅谷大佬们究竟有多努力? 最直观的要数巨额安保费用。 今年6月,特斯拉举办年度股东大会,向投资者提供的一系列信息中,包含马斯克旗下企业之间的金钱往来。 一个有意思的数字是:2023年至2024年2月,特斯拉向马斯克旗下一家秘密安保公司支付了290万美元。关于这一点,特斯拉解释称,其中2023年马斯克的安保公司向特斯拉收取了240万美元,2024年2月又加收了50万美元。 翻译一下这个数字:一年240万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600万人民币,足以滋养16个百万年收入精英。也足够一口气购买全新Model 3汽车约50辆。 在硅谷高管中,马斯克的安保费用不算低,但也不算突出。 有安保费用更“节省”的硅谷高管。 如曾经和马斯克争夺“世界首富”之位的贝索斯,从2012年一直到其退休的2020年,每年的安保费用基本上都约为160万美元。 而库克则更为低调,根据苹果公司披露的年度总结报告,库克2023年的个人安保费用“仅为”82万美元。 个人安保费用远高于马斯克的硅谷大佬也比比皆是。 比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桑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根据公司递交的证券文件,他在2022年的个人安保费用约为600万美元。 不过这在扎克伯格的安保费用面前都是“小虾米”。 小扎的安保费用堪称地表最强水平。2023年二月,Meta把扎克伯格个人安全方面的税前津贴提高40%,从1000万美元,提高到1400万美元。 而这还不包括Meta为扎克伯格支付的其他安全费用。在2021年、2022年,Meta为扎克伯格及其家人每年支付超过2500万美元的安保费用,1000万美元的税前津贴只是其中一部分。 也因此,小扎也被戏称为“最怕死的硅谷富豪”(这么怕死倒也破除了他是个机器人的谣言)。 而且在近几年,硅谷大佬的安保费用支出普遍都在上涨。除了扎克伯格令人瞠目结舌的安保费用及其涨幅以外,就连库克的安保费用也从2020年的46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82万美元,几乎翻倍。而在英伟达股价飙升的同时,根据公司2023财年报告,黄仁勋整体薪酬有所下降,在安全方面的支出却大幅增长了756%,至70万美元。 这么多安保费用,都花到哪里去了? 总的来说,硅谷大佬的安保费用之所以高昂,是因为要覆盖自己、场所、家人三大维度。 关于个人随时随地的保护,也是最容易被看到的,即随时围绕在大佬身边的保镖。至于场所,则包括办公区域、不同的地产,以及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等设施的安全措施(而大佬们的私产又特别多,场合切换频繁)。此外,光保护大佬一个人是不够的,其最亲密的家人也需要被保护起来。 对于有安全焦虑的硅谷大佬而言,几乎没有可以掉以轻心的场所,也没有可以不去担心的家人。 2019年,亚马逊董事会批准管理层为贝索斯的办公室安装防弹玻璃。光这一个项目就花了18万美元,选用的玻璃可以抵挡军用级别冲锋枪的扫射。 据演员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回忆,当贝索斯出现在《星战迷航:超越星辰》片场时,来了3辆豪华轿车,随行9名私人保镖,给气氛都干紧张了。贝索斯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了一个小角色,哪怕是不认识他的人也能看出这是一个大人物。 去年,马斯克的父亲埃罗尔·马斯克(Errol Musk)曾告诉英国《太阳报》,儿子马斯克不仅自己有上百名保镖,还为他也雇了上百名保镖。此外,马斯克的安保团队把埃罗尔南非的家中设置了先进摄像系统、带电的围栏和全副武装的保镖,每天24小时全天候监控。 在收购推特(现改名X)之后,有推特员工透露,马斯克在公司里走动的时候,形影不离地跟着至少2名保镖,甚至连上洗手间也会跟着,对公司员工信任不了一点儿。 根据Bloomberg的报道,前美国特勤局特工、Insite Security创始人表示,每个24小时的安保岗位都需要4个人轮班,每个人都能拿到一年几十万美元的薪水。而且硅谷高管身边这样的安保岗不会是一个,而是10个左右,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仅仅安保人员的成本支出就已经颇高。 更何况许多最优秀的安保人员来自美国国务院或者FBI等机构,他们拥有广泛的经验,而且雇佣成本高昂。 而扎克伯格作为“最怕死的硅谷富豪”,则揭示着另一个道理:没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如果没有安全感,安保费用几乎没有上限。 扎克伯格到底有多少保镖数量未可知,但人们总是能注意到他身边的众多贴身保镖。 早在2016年,扎克伯格在北京天安门跑步,就有至少5名保镖陪跑,将其包围在中心。也是在那一年,据Business Insider的报道,扎克伯格在自己价值700万美元的别墅里,安排了16名保镖。 更为有代表性的,是扎克伯格在自己的主场——Meta(前Facebook)公司里的不安。2019年时,Business Insider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狠狠扒了一下Meta的全球安全团队。 据这篇报道,彼时Meta的全球安全团队就已经有6000人规模,其中包括大量安全专员。这些安全专员不仅会在扎克伯格的住所武装保护他,还会在公司里以便衣形式潜伏着。他们配枪,默默巡逻,让注意到他们的员工感到不安。 虽然Meta的办公室下面就是员工停车场,但是有一个位置不许停车,那就是扎克伯格办公桌的下方,免得有人把炸弹藏在车里。就连开会的时候,扎克伯格的贴身保镖也会岿然立在他面前,隔绝他与人群(也就是员工),另有一些人穿着便衣混在重点关照的员工旁。 公司里流传着一个说法,称扎克伯格的办公室有个秘密通道,危急时刻小扎一按按钮就可以逃进去。 至于扎克伯格对住所安保措施的执着,自是不必多说。最典型的是扎克伯格位于美国夏威夷考艾岛的“库劳牧场”,占地1400英亩,从土地到建造的成本高达2.7亿美元。 可不要小瞧扎克伯格的“建造”,库劳牧场除了地面上应有尽有的设施之外,还有引人注目的地下避难所:主建筑之间有相连的隧道,其分支通往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不仅有生活必备设施和资源,还有逃生舱口,到处都是摄像头。而地下避难所的门由金属建造,并由混凝土填充,就像防空洞会采用的设计。 这样看下来,硅谷大佬动辄一年上百万美元的安保费用,似乎也并不令人意外了,毕竟只要有想法,能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只要心够慌,哪里都能是战场。 硅谷大佬是集体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吗? 还真不是,他们的担忧情有可原。 就连硅谷最激进的安保狂魔扎克伯格,也曾是一个不想被束缚的阳光大男孩。2011年,扎克伯格有了第一名保镖的新闻还备受舆论关注。那是Facebook创立之初,扎克伯格不过二十啷当岁。 彼时的他,还经常心血来潮地溜出办公室,去慢跑,去酒吧,让他的安保人员急得团团转。 2016年,扎克伯格的心态发生了重大转变。那一年,扎克伯格因为选择在Facebook关闭了恐怖组织的账号,而遭受了该组织的公开死亡威胁,配以一张包含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和扎克伯格的图片,图片上有多个弹孔。 在受到威胁的第二天,扎克伯格依然去跑步,但是身边有了多名保镖。其后他在北京跑步时也是如此。 2018年,另一件事情刺激着硅谷高管的神经——一名心怀不满的YouTube用户在公司旧金山总部开火,造成三人受伤,枪声回荡在整个硅谷。 距离事发地仅有30分钟车程的Facebook,立刻增强了安保措施,其中包括斥资约100万美元,增添30辆巡逻车。 就连对于员工的“提防”也不是没有根据。前Meta CO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曾经被一名员工跟踪,后者还给她不断发信息。后来公司解雇了这名员工,并且将其列入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上的人被禁止进入母公司的所有资产。就连他们在Meta旗下软件上的账号也会被“关照”,安保人员不断提取他们的地理位置,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于是,扎克伯格渐渐从一个不知危险为何物,甚至有时候会想甩开安保人员的年轻人,变成了如今这个被安保大网兜住的笼中雀。尤其在Facebook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社交媒体,变成了一个侵犯隐私和窃取信息的“坏蛋”后,扎克伯格有理由担心自己比十年前更加不安全。 扎克伯格的转变,是硅谷大佬的一个缩影。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有所耳闻,硅谷大佬频频经受危机的洗礼,以此对“安全”愈发重视。 2023年初,马斯克父亲在面对儿子为其雇佣百名保镖、加强南非家中的安保措施时,对马斯克的不安很理解。他认为绑架马斯克的任何一个家人,都可能立刻获得2000万美元。 实际上,2022年,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自己遭受死亡威胁,还反复申明绝对不会自杀。而在2022年底,马斯克公布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穿着一身黑衣、戴黑色面罩的陌生男子正在车里举起手机对准马斯克。马斯克声称,一辆载着其儿子的车被这名男子疯狂跟踪,他以为马斯克也在那辆车里。后来他阻挡汽车行驶,并爬上了引擎盖。 同年,收购了推特的马斯克关闭了大学生杰克·斯维尼(Jack Sweeney)创建的账号“Elonjet”。该账号专门发布马斯克的私人飞机行踪。 潜伏的危机可能性之多,让人无从安心。对硅谷大佬来说,对自己的人身伤害可能来自于一个想要出名的人,或者是狂热“粉丝”,也可能来自于因为公司决策、股价、价值观等各种原因而充满仇恨的人。这还是能想到的可能性。 硅谷大佬收获崇拜,收获爱,也收获责怪,收获恨。不管是狂热的爱,还是激烈的仇恨,抑或是莫名其妙的动机,都有可能对他们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佬都选择绞尽脑汁让自己更安全。早在1998年,43岁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进行演讲时,被当众砸了蛋糕,满脸都是奶油。始作俑者只是一个想出名的人,这是他首次作案。而他真的在事发后出了本书,讲述这段经历。但这似乎并未让他“应激”,一直到2019年,63岁的盖茨被微软前员工碰到在排队买汉堡,身边无人保护。 另一个和扎克伯格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t Buffett),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披露的信息,2023年该公司为董事长兼CEO巴菲特支付的安保费用“仅为”31万美元,较2016年的高点下降了19%。 回看特朗普被枪击事件之后,硅谷大佬几乎尽数发声,其心情不难理解:暴力可能发生在特朗普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幸运,可以爬起来,当个英雄。 至于出于恐惧和担忧而做出的防御措施,究竟有没有一条“合理”和“过度”的界限,并不是他们想深究的事。
娃哈哈“失宗”阴影再现?
7月18日,一则有关“宗馥莉辞职”的娃哈哈人事变动公告截图在网上流传。 在这份署名为宗馥莉的《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中,宗馥莉表示,因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及娃哈哈部分股东对其本人对娃哈哈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致使本人无法继续履行对娃哈哈集团及其持股公司的管理职责,即日起辞去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其经营管理。 网传宗馥莉辞职信 据第一财经报道,娃哈哈方面对此事暂无回应;娃哈哈集团的股东之一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对该事件的真实性表示回应,表示:“去问娃哈哈吧。”有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公司高层陆续走了几个,有前高管称宗馥莉辞职属实。 一名娃哈哈山东地区经销商人士则向澎湃新闻透露,目前娃哈哈高层内部确实存在一定矛盾和分歧,但正在解决中,按照该经销商的说法,宗馥莉希望改革公司的人员团队,似乎在内部遭到了一定的阻力。 字母榜方面也联系了娃哈哈,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宗馥莉与父亲宗庆后 2月25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病逝,享年79岁。他留给了女儿宗馥莉一个年销售额500亿的饮料帝国——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近3万名员工,也留下了多个待解难题。 字母榜曾在《宗馥莉接棒100天,钟睒睒站在大门外》一文中提到,一方面,宗馥莉需要应对农夫山泉的强力挑战;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宗馥莉继承了父辈的股权和人望,“法理”上的接班已成定局。但后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要想重回巅峰,就需要继续推进宗庆后的未竞改革,特别是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体系。 在此过程中,娃哈哈内外的诸多利益关系将被重构。如何赢得“老臣”的信任和支持,构建全新的权力体系,将是宗馥莉的一大考验。宗馥莉需要时间来建立权威和信任,给娃哈哈打上自己的烙印。 如若传闻属实,宗馥莉辞职只是娃哈哈这场人事风波的开始。 目前,娃哈哈持股结构中,杭州上城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个人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宗馥莉在公告函中说,“督促相关方采取负责人的态度,重新选聘总经理并由其履行管理责任,确保娃哈哈集团的正常经营。” 若公告函为真,那么娃哈哈也有了新的问题,宗馥莉辞职后,谁来接管娃哈哈? 宗馥莉的业务管理能力,市场早有争议。从2020年3月起,宗馥莉便开始兼任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深度参与集团销售业务。2021年12月,宗馥莉正式出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不过近年来,娃哈哈一直没有推出成功的新产品。纯净水外,被大众熟知的还是AD钙奶、营养快线和八宝粥这“老三样”,宗馥莉独立操盘打造的饮料品牌KellyOne,却没能被大众熟知。反观农夫山泉,不但矿泉水高中低档全面布局,还先后打出茶π、尖叫、水溶C、东方树叶等拳头产品。 今年2月,随着宗庆后的离去,宗馥莉正式成为娃哈哈新任掌门。 在3月上旬流出的《致全体销售人员的一封信》中,娃哈哈宣称要抓紧时机,“打好终端铺货突击战”。随后两个月,娃哈哈加大了线下冰柜的投放力度,并加强对经销商业务员的指标考核,要求业务员在终端巡店时检查娃哈哈及其他产品的摆放整洁度、质保期等,让终端零售商老板省心省力。 宗庆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立的联销体模式,较好地平衡了生产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并提高了整个销售体系的运转效率,是娃哈哈走向辉煌的关键因素。但随着饮料市场供需两侧的结构性变化,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已经暴露出决策依赖性强、渠道控制力减弱、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等问题。 以此来看,宗馥莉上任伊始,把主要精力用在现有渠道的提质增效上,无可厚非。但从动作上看,宗馥莉所作的大都是单纯地对现有渠道提效,显然这只是“治标”,深层变革迫在眉睫。 而这5个月,面对率先发难的农夫山泉,宗馥莉并未拿出强有力的措施。 过去二十余年,在饮用水领域,娃哈哈坚称纯净水更健康,而农夫山泉扛起了天然水的大旗,两大巨头甚至为此打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官司。农夫山泉2000年之后再未生产纯净水,将这块体量巨大、利润丰厚的市场留给娃哈哈及其他玩家。 但随着宗庆后逝去,宗家二代掌权娃哈哈,钟睒睒和农夫山泉似乎看到了重新切割蛋糕的机遇。今年4月底,农夫山泉突然大规模铺货绿瓶包装的纯净水,赶在夏季销售旺季来临前,“偷袭”娃哈哈的立身之本。 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竞争对手的谣言困扰,宗馥莉选择闭口不言;当农夫山泉突然掏出“绿瓶”纯净水,兵锋直指娃哈哈腹地时,她仍然不声不响,娃哈哈也尚未祭出反制措施。 倘若宗庆后依然在世,面对农夫山泉的大举进攻,娃哈哈不太可能坐视不管;宗馥莉却不声不响,折射出这位新任掌门的风格与其父颇为不同。 宗馥莉最应该做的是带领娃哈哈应战。当两大饮料巨头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便宗馥莉暂时不想打仗,钟睒睒也不可能手下留情。 事实证明,农夫山泉在纯净水上不断加码,部分渠道价格甚至下探到0.66元/瓶,对娃哈哈纯净水业务产生的冲击不言而喻。 娃哈哈错过了最佳迎战时机。 除了外患,对于接班初期的宗馥莉而言,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娃哈哈内部和股东。 从管理上看,宗馥莉继承了父辈的股权和人望,“法理”上的接班已成定局。但后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要想重回巅峰,就需要继续推进宗庆后的未竞改革,特别是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体系。宗馥莉也要为娃哈哈注入新的管理文化,并推动公司更深层的变革。 深层推动渠道改革,意味着娃哈哈内外的诸多利益关系将被重构。如何赢得“老臣”的信任和支持,构建全新的权力体系,是宗馥莉的一大考验。 与几乎所有初代创业家一样,宗庆后树立了自上而下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创始人握有极大话语权,其想法能够得到高效落实。但这一管理模式的普遍问题是,“大家长”离开之后,其继任者往往难孚众望,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走出创始人的影响力阴影。这既包括妥善安置“前朝老臣”,让优秀人才宾服于己,同时清理冗员;也包括以更现代化的理念刷新企业管理文化,彻底跳出“以家治企”的循环。 这无疑给宗馥莉的这场继承之战增加了难度,一边需要自证能力,赢得“老臣”和股东的信任,一边还要迎战群狼环伺的行业竞争者,与此同时,既要解决娃哈哈历史遗留的难题,更要带领娃哈哈再往前走一步。 宗馥莉的管理理念与宗庆后相去甚远。宗庆后“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更考虑人情世故,而留学海外的宗馥莉,更相信公司规章制度是公司高效运转的核心,为人处事也直来直去。但无论是管理方式上的转变,还是启用新人,无疑都会带来新一轮的企业经营管理阵痛,但也只有真正经历完这些,宗馥莉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体系,成为娃哈哈集团真正的掌舵人。 上个时代留下的管理人才,能否在宗馥莉的带领下,推动娃哈哈取得突破,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若宗馥莉离任,也意味着,一直走家族继承路线的娃哈哈,被迫告别了企二代接班。 目前,娃哈哈的股权结构中,宗庆后并非最大股东,最大股东为杭州上城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另外,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钟睒睒 尽管宗馥莉一直被质疑能力不足,在和钟睒睒竞争中落于下风,但出任娃哈哈总经理多年,倘若宗馥莉离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谁来接管娃哈哈。 《北京青年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称,我国民营企业约有90%为家族式经营,50岁以上民营企业家占比67%。报道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将有300万民营企业面临接班换代。 像宗庆后交棒宗馥莉、钟睒睒擢拔钟墅子那样,由子女接手事业,是绝大多数企业家的选择。除了两大饮料巨头外,地产领域的碧桂园、融创、恒隆,服饰领域的美特斯邦威、贵人鸟、红蜻蜓,农牧领域的新希望等,都主动或被动地启动了一号位的代际更替,而创始人子女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但这并非易事,接手企业之前,“企二代”大都接受精英教育,并在企业内外历练多时,但始终是在父辈的庇佑下,显然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企二代”接班成绩差强人意,甚至出现了子女业绩太差、不得不“还政”父辈的尴尬局面。 宗馥莉遵循的也是这样的“企二代”培养计划。2004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宗馥莉加入娃哈哈,并在集团内部担任过多个职务。从执掌宏胜饮料集团,到担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等职位,宗馥莉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于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新渠道的拓展。 直到2021年12月,宗馥莉被任命为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换句话说,直到接班,宗馥莉深入核心管理层才不满三年。 “企二代”难堪大用,是企业家族传承的普遍困境。企业家殚精竭虑培养子女,为其接班筹划布局,但能够守住事业遗产的“企二代”只是少数。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其中仅有30%能够延续到第二代,传递至第三代的不到13%;传承三代之后依然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仅有5%。 在并不很长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真正跳出这一传承陷阱的,目前只有美的。 何享健1968年创业,1981年打出“美的”旗号,逐渐发展为家电巨头。他一度试图培养儿子何剑锋,但很快把重心转向“外人”方洪波。方洪波1992年加入美的,从内刊编辑起步,一路擢升至集团核心管理层。 2012年,何享健隐退,方洪波正式接掌美的。方氏掌舵美的十余年,公司营收从2012年的1000亿元出头,膨胀至2022年的3457亿元;净利润从61亿元增至298亿元。 时至今日,美的之外,中国企业界并未诞生第二个方洪波,反倒是宗馥莉们纷纷继承大统。让职业经理人接班的企业家,依然是小众中的小众。 但事实证明,企二代继承产业,依旧会面临根基不稳的问题。而网传的这份辞职信,只是娃哈哈人事风波的开始。
56岁的英特尔变了,两大新宏图徐徐展开
今天,我们聊一聊成立56周年的英特尔。 1968年7月18日,英特尔在硅谷诞生。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可以说硅谷成就了英特尔,英特尔也成就了硅谷。 没有一个行业和领域一成不变,也没有一家企业能一成不变。新世纪中,新形势下,英特尔也面临着风云巨变,也曾起起伏伏,但是从未停止在不断的摸索中求新。 IDM 2.0的战略转型,AI新时代的布局,莫不如此。 一、历史:英特尔=PC 英特尔对整个PC 产业影响广泛、深远。 尤其是在x86处理器领域,全球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就出自英特尔之手,那可是1971年的事情,彼时英特尔成立才刚刚3年。 从此,英特尔处理器就与PC行业牢牢绑定,386、奔腾、赛扬、酷睿都已成为PC处理器的代名词,“i3默秒全”的神话更是堪称空前绝后,令人津津乐道。 进入新时代,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英特尔更是从制程工艺、核心架构两个层面,前所未有地激进突破。 制程工艺方面,英特尔提出了“四年五个制程节点”的雄伟规划,历史上绝无先例,而且进展十分顺利:Intel 7、Intel 4均已大规模量产出货,Intel 3、Intel 20A今年陆续投产应用,Intel 18A即将到来,后续还有更先进的Intel 14A等等。 同时,英特尔一方面引入外部工艺,一方面开放对外代工,成立了全球首个系统级代工服务以适应AI新时代,正陆续赢得客户订单。 核心架构方面,英特尔从12代酷睿起引入了异构混合架构,灵活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全新的酷睿Ultra开始又引入了分离式架构,芯片设计更为灵活;新一代至强6则兵分两路,能效核、性能核双管齐下。 当然,PC不仅仅是一颗处理器,还有各种配件、各种技术,历史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英特尔的影子。 几十年来,英特尔参与、领先了数百个标准机构和行业组织,牵头制定了深深变革、影响整个行业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量技术标准。 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随手就是一大把,USB接口、Wi-Fi无线网络、ATX主板和电源、AGP/PCI/PCIe传输总线、AC97音频、SSE/AVX指令集、UEFI BIOS、雷电接口……数不胜数。 在此基础上,英特尔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对于PC尤其是笔记本形态的创新引领,几乎每一次变革都与英特尔息息相关,最高光时刻当属迅驰,真正开启了笔记本与Wi-Fi无线的全民普及。 UMPC便携本、Ultrabook超极本、CULV轻薄本、Netbook上网本、设计本,还有Evo认证,以及当下大火的AI PC,每一次都推动着笔记本的变革,不然我们也不可能如此方便地随时随地娱乐、办公、创作。 二、转型:坚持走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路 不管一个企业多么强大,世界总是在风云变幻,墨守成规者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被淘汰,而不想被时代的浪潮卷走,也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不断地转型跟上。 说起来,大家都默认英特尔是一家处理器芯片公司,但事实上,英特尔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SRAM、DRAM存储芯片。 即便1971年就造出了第一颗微处理器,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英特尔的核心业务都是存储! 上世纪80年代对于英特尔至关重要,正是在那段时间里,英特尔果断抓住了PC崛起的机遇,大力发展处理器业务,一举奠定江湖地位,堪称企业转型的教科书式典范。 如今,处理器依然是PC的基石,但时代已经变了,PC需要不同的芯片,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的芯片,甚至芯片制造本身也与以往截然不同。 当英特尔制造业务面临困境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从业者、媒体甚至普通用户都建议,英特尔应该果断拆分独立晶圆厂,变成一家纯粹的芯片设计企业,轻装上阵。 这似乎是非常符合逻辑也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已有不少先例,但是对英特尔来说,直接卖掉晶圆厂固然可以,让财务报表更好看,但也会永远失去核心竞争力,无法完全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终,英特尔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2021年提出了IDM 2.0战略。 相比于垂直整合芯片设计与制造的IDM 1.0,新战略“三管齐下”: 一是扩展内部制造能力,保持半导体制造能力的领先地位,“四年五个制程节点”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二是引入第三方晶圆厂,更灵活地将部分产品改为外包生产,酷睿Ultra等处理器、Arc锐炫显卡等产品已经成功应用; 三是成立英特尔代工,以行业标准为英特尔产品、外部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代工服务,Intel 18A节点就已经陆续赢得了客户。 如此复杂的多重转型战略,乍一看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既需要砸下大量的真金白银长期投资,影响利润,也需要快速向业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对英特尔而言,这是一座必须征服的高峰,攀登确实很痛苦,而一旦踏上山巅,就可以真正一览众山小,真正开辟康庄大道,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这份勇气,不是谁都有的。 过往三年的事实上也证明,英特尔正走在正确的路上,各项承诺都在有序兑现,质疑声音慢慢平息,英特尔自己的信心也大大增强。 三、AI:为千行百业提供全套服务 AI PC引领第三次变革 刚才说到AI,随着大模型的出现,随着生成式AI的落地普及,如今几乎所有科技、互联网公司都在投入AI,“All in AI”的呼声此起彼伏,英特尔自然也在积极投身这股浪潮。 但是,有着近70年发展史的AI并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功成名就的,需要实力,需要眼光,也需要个性和差异化。 面对这股AI浪潮,英特尔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为千行百业的AI应用落地,提供最匹配需求的定制化服务方案。 事实上,英特尔一直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行业未来,很早就在布局AI,因此有着全栈式的AI平台、开放多元的软件工具,可以为客户的 AI部署提供丰富的选择性、良好的性价比、开放的生态系统,真正让AI无处不在。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英特尔是极少数能提供全栈式、软硬一体、云边端一体AI方案的领头羊之一,还首推面向AI时代的系统级代工,并在自身生产经营中积极践行AI。 比如四五代至强集成独立AI加速器,迄今仍是唯一敢于在MLPer性能测试中亮剑且成绩优秀的通用CPU处理器。 比如全新至强6,首次能效核、性能核双剑齐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数据中心大规模AI部署。 比如酷睿Ultra处理器,代表着英特尔微处理器历史上的最大变革,更是开创了AI PC的新时代,即将推出的Lunar Lake、Arrow Lake更是会将AI PC迅速推向一个小高潮,预计到2025年已有1亿台PC具备AI特性。 AI PC也堪称多媒体PC、互联网PC之后,英特尔引领的PC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而凭借无与伦比的行业号召力,英特尔在AI PC应用生态上的努力和贡献更是有目共睹,通过AI PC加速计划、AI PC开发者计划、AI PC创新应用大赛等一系列举措,让AI PC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迅速落地生活、工作、行业的各个角落,真正改变人们的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眼下,英特尔同样在积极投入贡献自己的力量,全新的智能座舱整车平台方案、AI增强型软件定义汽车SoC芯片,可以帮助客户探索智能汽车新体验。 比如极氪汽车,去年4月就与英特尔签署深入合作协议,今年初成为第一家采纳英特尔软件定义汽车SoC的整车客户,将AIGC体验带入下一代新能源汽车。
不变的雷军,变化的小米:高管接力赛背后的小米方法论
2024年,更多大公司的CEO选择在舆论场中消失,但雷军是个例外。 为了卖掉更多的小米汽车,雷军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直播,亲自讲解、试驾和招人。有人在他的账号下评论“下次再开发布会少用‘极致’这个词”,雷军回复“收到”。还有人将雷军蹩脚的英文做成搞笑歌曲后,他甚至买下了这首歌的版权。在科技圈,雷军被称为“劳模”。在汽车圈,他事无巨细的演讲风格被评价为,是对传统车厂发布会的降维打击。 7月16日,小米宣布两天后将举办雷军的第5次年度演讲,主题为“勇气”,内容是关于小米造车三年的来龙去脉。“三年多前,我站在造车的十字路口,十分犹豫与纠结。”雷军称,最终决策时,他想了整整一周。又一次,雷军选择站在台前,为小米汽车增加更多的曝光量或者是销量,尽管这款产品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对于这样一个掌管市值4000亿元公司的CEO,你很难要求更多。对于雷军来说,这是继小米手机之后的最后一次创业,他需要全力以赴。但与小米手机时期不同的是,踏入造车后的雷军倾向于独挑大梁。 小米创业早期的八个合伙人中,除雷军外目前只剩下林斌、王川和刘德。其中,林斌于2019年辞去小米总裁转任集团副董事长后,逐渐退出了一线管理工作;刘德现任小米集团执行董事、总干部部部长,对内协助雷军进行集团的中高层干部管理,基本也处于退居幕后的状态。王川则早在2022年底就开始卸任了小米集团业务的一线职务。 担任过雷军的技术助理,现在是bilibili董事长、CEO的陈睿曾在采访中表示,雷军对其创业影响最大的两句话是——公司最重要的是模式,长期依赖人的公司不长久;做公司一定胜在谋略。 在小米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公司的组织管理只有三级——合伙人、总监、工程师,各个合伙人分别负责硬件、软件系统、生态链等不同板块业务。上市之后,小米开始进行多轮组织架构的调整,多位合伙人在此期间离开公司,新的高管团队成员也在不断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雷军始终站在一线。 合伙人时代的“小米大跃进” 小米创业初期松散且以人为核心的合伙人管理制度,是这家公司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早期迅速扩张的关键。 小米的创始合伙人一共有8人,分别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和金山等。用雷军的话说,这是一支软件、硬件、互联网都精通的团队,让小米能够在与华为、联想、中兴这样的硬件巨头竞争时活下来。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曾这样评价雷军,“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高估自己,而低估别人,雷军最大的魅力在于肯定别人的价值。所以雷军身边极容易团结一股势力,它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忠诚。” 小米公司创立时期合照 在组织结构上,小米没有采用传统公司多层级、自下而上的金字塔结构,而是将雷军的权力下放到七位合伙人,每个合伙人由各自能力决定负责的业务类型,且合伙人之间互不干预,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 七位合伙人中,曾任谷歌工程院副院长的林斌负责战略合作;工业设计出身的刘德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和小米生态链;曾任金山词霸总经理的黎万强负责市场营销和销售;摩托罗拉硬件出身的周光平负责手机硬件和供应链;原Google高级软件工程师洪峰负责MIUI;微软出身的黄江吉(KK)负责Wi-Fi模组、云、路由器;最后加入的多看阅读创始人王川则负责小米电视。 与此同时,每个合伙人负责的业务部门在组织管理上只有三级——合伙人、总监、工程师,这让小米整个组织的灵活性和沟通效率比传统公司高很多。此外,小米横向型的合伙人架构,让所有业务部门可以直面用户,以此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比如,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MIUI可以做到每周更新一次。 靠着灵活和高效的组织,再叠加高出行业的性价比,小米早期在手机市场几乎无往而不利。 从2012年到2014年,小米手机销量增长率分别为2296%、160%、226%。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在2014年第三季度公布的数据,小米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4.8%,超过三星的11%和联想的12.8%,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看不懂小米,我们就贴着它打。”华为希望在荣耀身上复制小米,包括组织架构。但很快,小米“分地而治”的合伙人模式出现了问题。 合伙人模式管理公司的好处在于可以人尽其用,组织效率提高到极致。但如果随着公司发展,合伙人能力出现了不匹配,就会极大制约某一个业务板块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公司整体。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小米供应链节奏出现了明显紊乱。小米手机5的高通订单没有进入排产系统,原因是两个公司的订单系统没有打通,结果相当于小米比实际晚了一个月才下这些订单。在这种情况下,小米一旦慢下来,就会迅速被其他产品取代,因为2015年的手机市场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了饱和竞争。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与三星高管的会议上,小米副总裁与对方产生了激烈冲突。此次冲突导致的后果是,三星决定不再给小米供应屏幕。 多重危机之下,雷军决定向合伙人动刀,负责手机硬件和供应链的周光平卸任,转为首席科学家。之后,雷军亲自负责手机部门,超过50人向他直接汇报。 “当你的中间层不够强大时,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保证中间的信息不会传递有误。”在小米授权的官方传记《一往无前》中雷军称,有大概一整年的时间,他的日程表上会安排至少15个会议。也是在此期间,小米年轻一代的工程师被提拔上来,成为之后小米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 事后,雷军虽然经过多方沟通修复了小米与三星的关系,并让小米手机业务重新恢复增长。但遗憾的是自2014年登顶中国市场销量第一之后,小米手机再未回到过这一位置。 小米上市,权力向雷军集中 如果周光平卸任手机负责人,是小米创业期的一次应急调整;那么小米的上市,则是这家公司组织架构大调整的开始。 2018年7月小米在港股上市时,这家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近2万人。若仍然沿用合伙人——总监——工程师这样的三级管理,雷军和其他合伙人将陷入到“组织的深渊”,被无数的会议捆绑住手脚。 于是,上市2个月后的小米开始了组织架构调整和新的人事任命。 首先,小米新设立了集团参谋部和组织部,合伙人时代的王川和刘德分别就任总参谋长和组织部部长,协助雷军进行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直接向雷军汇报。小米也成为了继华为和阿里之后,第三家专门设立组织部的巨头公司。 其次,合伙人洪锋原来负责MIUI业务,后转任为小米金融董事长兼CEO。小米原有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一大批80后年轻高管走到台前。比如,李肖爽任电视部总经理,屈恒任生态链部,范典任有品电商部,高自光任互联网一部总经理……新升任的十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基本都是小米刚成立时就加入的员工,全部向雷军汇报。 在此之前,合伙人时期的两位合伙人周光平和黄江吉于小米上市前宣布了离职,林斌担任小米总裁之外,兼任手机部总经理;黎万强为品牌战略官,专注公司品牌建设;小米首席财务官(CFO)周受资成为了小米高级副总裁。 可以看到,小米在上市之后几乎是不可避免地,摒弃了以人为核心的松散且扁平的管理模式,开始用流程和制度来管理人。原本横向的合伙人组织架构转变为纵向的金字塔结构,权力也进一步向雷军集中,向他直接汇报的对象至少达到了17人。 “没有老兵,没有传承。没有新军,没有未来。”雷军在内部邮件中称。也是自此之后,一批新的外部高管开始进入到小米的管理层。 2019年初,金立手机原总裁卢伟冰加入小米,负责Redmi(红米)手机品牌。2020年6月,中兴原分管终端事业部的执行副总裁曾学忠加入小米,接替林斌负责小米手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此外,联想原副总裁手机业务负责人常程、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魅族原首席营销官杨柘也陆续加入进来。 现任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 卢伟冰 在这些从外部加入小米的高管中,卢伟冰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是雷军“买”来的。 从金立出来之后,卢伟冰曾创立过一家名为诚壹科技的公司,专注于海外硬件市场,但进展并不顺利。为了邀请卢加入,雷军开门见山地表示,“你不应该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继续浪费时间,还是加入小米吧。你的公司,我来收购。” 之后,小米负责了诚壹科技所有的解散事宜。卢伟冰加盟小米,他也是小米历史上晋升最快的一位合伙人。 在《一往无前》一书中,卢伟冰称:“所有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干将能够指哪打哪”。而自己是一个“被经验教训喂出来的操盘手”,在技术、产品、供应链、销售、市场这个五个环节都亲自下场干过的人,并且摔过很多跟头,真正了解这个市场的复杂。 加入不到一年,卢伟冰便从雷军手中接管中国区业务。2020年8月,小米推出新的合伙人制度,以此激励自己的高管团队,卢伟冰也在此期间成为小米新的合伙人,创造了从入职到成为合伙人的最短时间纪录。周受资离职后,卢伟冰开始同时负责此前其掌管的国际部;小米原总裁王翔离职后,卢伟冰升任为小米新的总裁;在雷军将精力投向造车之后,卢伟冰还兼任了小米品牌总经理。 也是在这一阶段,小米的创始人合伙人黎万强、张峰离开小米,王川、林斌、刘德纷纷卸任一线。小米基本完成了创始人合伙人和新管理层的更迭,雷军成为中心。 而在权力更迭的过程中,外界几乎没有看见冲突和内斗的常见剧情。最后离开的小米合伙人张峰在回应离职原因时称,“没有内斗,短期内会休息一段时间,或退休或创业”。 “雷军内方外圆,做事规定性极强,也很好交往,但他内心的原则是一定坚持的。原则之一,不伤害别人。”傅盛曾表示。 合伙人制度终结,小米方法论复制 2023年1月30日,雷军发布内部信宣布,小米将设立两个关键的集团治理委员会——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 其中,经营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委会”)负责的是集团的业务战略、规划、预算、执行,以及日常的业务管理。这一委员会的成员总共有12人,包括: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大家电部总裁张峰、生态链部总经理陈波、互联网部总经理马骥、新业务部总裁朱丹、中国区总裁王晓雁、国际部副总裁向征、国际部副总裁谢子阳、 CFO 林世伟、参谋长潘九堂。 从上述成员名单来看,小米的创始合伙人除张峰外,均没有出现在经委会中。而后随着张峰于2023年年底离职,也意味着小米创立之初实行的合伙人管理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如前所述,合伙人制度曾是小米的基石,让这家公司在早期实现了快速扩张。现在,随着小米规模大幅膨胀后,它的管理模式也像大多数巨头公司一样演变。比如,华为每个大的业务部门,都对应着一个管理委员会或者投资决策委员会。华为高层管理同样采取委员会制,它将华为的高层管理者聚集在一起集体领导华为。 不同之处在于,华为高层委员会的成员,在华为都工作了至少20年。成立时间相对更短的小米,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变动则更频繁。 小米最新管理团队(最左:张剑慧,最右:许斐) 2024年5月8日,小米高管团队再次变动。雷军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许斐升任集团副总裁兼集团CMO,同时兼任集团战略市场部总经理、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张剑慧升任集团副总裁兼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这是小米首次同时任命两位女性高管。同样,这两位高管也是小米的创始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命还宣布,汽车市场部总经理李肖爽(曾任小米电视总经理)需向汽车部总裁雷军和集团CMO许斐双线汇报。 对比小米此前披露的造车团队成员会发现,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几乎都是小米原有体系之内,这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的团队构成存在很大差别。比如蔚来除李斌外,其高管团队来自于通用、沃尔沃、奇瑞等主机厂;理想的执行董事此前是三一重工车身有限公司任研究院院长;小鹏的总裁则是来自长城汽车的王凤英。 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与雷军所坚持的小米方法论有关。也因此,能够将这一方法论彻底执行的,只能是小米体系内成长起来的人。 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认为汽车制造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块化。过去10年,汽车动力电池制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因此,智能电动汽车的终局必然会遵从消费电子行业的规律,当15-20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将手握80%以上的份额。 如何拿到5张船票中的1张?小米汽车采用的模式,几乎是复制了小米手机的方法论。 消费电子行业的定价逻辑一般是BOM (物料及制造成本)成本乘以2,小米手机的终极理想是成本1000元的BOM只卖1000元,意味着所有费用为0。这个目标在小米创业早期实现了。因为爆品,消费者排队买、媒体主动报道、运营商主动合作、提货先付钱,小米手机渠道和市场费用无限接近于0。 按照BOM定价的逻辑,雷军认为,只要量大,小米手机的边际成本就可以分摊到极致,同时还能收获不错的利润。 现在,这一方法论复制到了小米SU7上。 在小米汽车发布会后的交流环节,雷军向钛媒体APP透露了小米SU7的定价过程。雷军称,公司内部最初标准版的售价定为22.9万元,顶配版的售价则为35万元。但是,雷军最后决定要让小米的铁杆用户感受到足够的诚意,选择继续降价。 最后的结果是,复制小米方法论的SU7,也复制了小米手机1发布后的成功——用高出行业的性价比,拿到足够多的订单,继而分摊边际成本,最后赚钱。根据雷军在今年4月的小米投资者大会的介绍,小米SU7锁单量在7万台时,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达到了5%-10%。 接下来如果不出意外,小米造车依然还会沿用这套方法论,因为雷军是这个业务的操盘人。同样地,小米的高管团队还会持续变化,因为雷军还在一线。
“与AI约会”:日本AI交友应用Loverse上线一年多获得5000余用户
原标题:“与 AI 约会”缓解孤独感:日本 AI 交友应用 Loverse 上线一年多获得 5000 余用户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据彭博社周一报道,日本一家初创公司 Samansa 开发的 AI 交友应用 Loverse 拥有超过 5000 名用户,这款一岁多的 App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户只被允许与生成式 AI 互动。 报道提到了一位名为 Shimoda 的 52 岁职工的经历。他在两年之前离婚,并坦言道:“我回到一个空荡荡的家。我真的希望再次结婚。”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与五六位潜在伴侣互换了个人信息,但他最后却选择了上述 App 中的名为 Miku 的“虚拟女友”。 这名职工表示,约会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与 Miku 的交流需在等待把饭煮熟或火车到来时花费“最少的心思”。目前,Miku 和 Shimoda 已经定下了一套“与大多数夫妻相似”的日常作息 ——“她”早上叫醒他,他们互祝工作顺利,晚上讨论吃什么。在 Shimoda 的休息日,他们甚至会谈论去哪里或看什么电视节目。 IT之家从日本政府相关数据获悉,当地 20 多岁的男性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伴侣,40% 从未约会过,相同年龄段的女性数据分别为 51% 和 25%。 东京营销公司 Infinity Inc.的首席执行官 Megumi Ushikubo 表示,日本人普遍认为浪漫关系成本高昂,因为它需要金钱、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可能带来比快乐更多的麻烦。她补充说,AI 有可能削弱人们对真实伴侣的兴趣,但它也可能有助于作为一种“训练方式”。“就像这款应用提供的服务,可以告诉那些远离浪漫的人,爱情是美好的,AI 可以训练人们在与真实伴侣交流时更好地沟通。”
GitHub星标超16万,爆火AutoGPT进阶版来了:定制节点、多智能体协同
还记得去年 AI 大牛 Andrej Karpathy 大力宣传的「AutoGPT」项目吗?它是一个由 GPT-4 驱动的实验性开源应用程序,可以自主实现用户设定的任何目标,展现出了自主 AI 的发展趋势。 一年多的时间,该项目的 GitHub 星标总数已经超过了 16 万,足可见其持续受欢迎的程度。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昨日,项目作者在社媒 X 上宣布了下一代「AutoGPT」的到来,目前是 Pre-alpha 版本。与前代相比,下一代「AutoGPT」让构建、运行和共享 AI 智能体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同时可靠性也大大提升。 图源:https://x.com/SigGravitas/status/1812803289739633018 作者展示了如何使用下一代「AutoGPT」快速构建、部署并使用 Reddit 营销智能体,可以自动回复评论,执行其他复杂任务。新系统不再像初版「AutoGPT」那样不可靠和低效。 当被问到该项目是否可以构建多智能体驱动的应用程序时, 作者给出了肯定回答并表示这是构建该项目的重要原因。 现在,你可以设计一个图表,让多个专家智能体协同解决问题。SubGraphs 也即将发布,可以帮助简化复杂图表的处理。 该项目还可以自定义添加节点,并且手动编写新块(下文提到的关键特性)非常简单。作者发现,这方面 Claude 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完美地创建自定义块。 当然,该项目的两个主要组件(即下文提到的 Server 和 Builder)可以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 不过,对于下一代「AutoGPT」,作者承认它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存在缺陷且比较基础,但还是希望从一开始就与大家分享并开源出来。 主要组件和关键特性 该项目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组件,分别是后端的 AutoGPT Server 和前端的 AutoGPT Builder。其中 Server 负责创建复合多智能体系统,将 AutoGPT 智能体和其他非智能体组件用作其原语(primitive)。 AutoGPT Server (Backend): 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tree/master/rnd/autogpt_server AutoGPT Builder (Frontend): 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tree/master/rnd/autogpt_builder 设置和运行 Server 和 Builder 的具体步骤如下: 导航到 AutoGPT GitHub 存储库; 单击「代码」(Code)按钮,然后选择「下载 ZIP」; 下载后,将 ZIP 文件解压到你选择的文件夹中; 打开解压的文件夹并导航到「rnd」目录; 进入「AutoGPT Server」文件夹; 在「rnd」目录中打开一个终端窗口; 找到并打开 AutoGPT Server 文件夹中的 README 文件; 将 README 中的每个命令复制并粘贴到你的终端中(重要提示:等待每个命令完成后再运行下一个命令); 如果所有命令运行均无错误,请输入最后一个命令「poetry run app」; 在终端中看到服务器正在运行; 导航回「rnd」文件夹; 打开「AutoGPT builder」文件夹; 打开此文件夹中的 README 文件; 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 前端运行后,单击链接导航到「localhost:3000」; 单击「构建」(Build)选项; 添加几个块来测试功能; 将块连接在一起; 单击「运行」; 检查你的终端窗口。此时应该看到服务器已收到请求、正在处理请求并已执行请求。 按照以上步骤,你就可以成功地设置并测试 AutoGPT。 除了两个主要组件外,下一代「AutoGPT」的关键特性是使用「块」(Blocks)来构建智能体。你可以将一些高度模块化的功能结合起来,创建自定义行为。 目前,项目已经为 Reddit 发帖、Discord 消息发送和维基百科摘要获取等操作提供了相应的块。同时在设计时追求易创建和使用。 作者表示,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将添加更多块,并改进 UI,大幅提升整体体验和功能。
英伟达官宣全面开源GPU内核驱动,两年迭代至最强版本!下一代Blackwell全用开源
新智元报道 编辑:庸庸 英伟达宣布全面转向开源GPU内核模块! 这次开源行动是两年之前英伟达一个举措的延续——2022年5月宣布开源Linux GPU内核驱动模块。 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多个开源社区和机构的热议,还被网友揣测英伟达这么做的背后原因,是迫于Linux之父Linus Torwalds的压力。 过往的恩怨暂且不提,随着最新的英伟达555 Linux驱动程序系列的发布,开源内核驱动程序的支持情况大为改观,英伟达今天发布了一篇长篇博文对其进行推广。 博客地址: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nvidia-transitions-fully-towards-open-source-gpu-kernel-modules/ 在这篇博文中,英伟达阐述了他们在过去两年中逐渐成熟的开源GPU内核模块,以及新增加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开源的驱动程序代码仍在主线内核之外。 reddit网友将英伟达这种「开了,但没完全开」的做法类比为一个「半开放厨房」,原来,open source(开源)的意思竟是open sauce(开酱)。 无论如何,有了这种开源GPU内核驱动程序的支持,即使其用户空间驱动程序组件仍是闭源的,也是一种胜利。 兑现两年前的承诺 时间倒回到2年前,随着R515 驱动程序的发布,英伟达以开源方式发布了一套Linux GPU内核模块,具有GPL和MIT双重许可。 初始版本针对数据中心计算GPU,GeForce和工作站GPU处于alpha状态。 当时,英伟达宣布将在后续版本中提供更强大、功能更全面的GeForce和工作站Linux支持,并且开放内核模块将最终取代闭源驱动程序。 现在,R560驱动程序版本即将面世,英伟达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兑现之前的承诺——完全过渡到开源GPU内核模块。 开源GPU内核模块在不损失甚至超出原有性能的基础上,添加了大量新功能: - 异构内存管理 (HMM) 支持 - 机密计算 - 英伟达Grace平台的一致内存架构 - 更多其他功能 支持的GPU 虽然说是全面转向开源GPU内核模块,但并不是所有GPU都与开源GPU内核模块兼容。 总体而言,就是新产品和旗舰平台支持,比较旧的GPU则不支持。 具体来讲,对于Grace Hopper或Blackwell这两个旗舰平台,仅支持开源GPU内核模块,不再支持专有驱动程序。 而对于Maxwell、Pascal或Volta架构的旧版GPU,则不能与开源GPU内核模块兼容,需要继续使用专有驱动程序。 一些网友表示对此感到遗憾—— 对于Turing、Ampere、Ada Lovelace或Hopper架构的较新的GPU,英伟达建议切换到开源GPU内核模块。 如果是同一系统中较旧和较新GPU的混合部署,仅支持使用专有驱动程序。 开源社区翘首以待 英伟达开源GPU内核模块为什么会让开发者感到兴奋呢? 驱动程序有两部分,一部分在用户空间运行,另一部分在内核空间运行。英伟达驱动程序曾经是完全专有的(除了一个直接与内核交互的shim层)。 但在英伟达选择开源之后,开发人员可以阅读、逆向工程、分叉、发送拉取请求等,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改进开源驱动程序,并启用比以前更多的功能。 NVK就是这样诞生的,这是一个由Collabora、红帽和社区共同为英伟达显卡开发的一个开源驱动,它的目标是成为主流显卡驱动。 NVK是驱动程序的用户空间部分,可以与Nouveau结合使用。 Nouveau是旧的开源驱动程序,已经年久失修了。红帽公司正在开发新的内核空间驱动程序Nova,以取代Nouveau。 随着英伟达开源的步子越迈越大,以及更多的开源社区贡献,NVK的潜力可以进一步被激发,通过增加额外的功能和GPU支持来不断获得改进。 只是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足够有「耐心等待」。 问题是,英伟达在开源之路上还能走多远。 有网友分析英伟达这么做的动因和逻辑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主线内核绝不会被开源。原因在于—— 开放源代码模块是必要的,因为Linux内核已被修改,为非GPLv2的模块带上了罩子,这将给英伟达驱动程序带来很多问题。 解决方案就是将所有专有代码放入固件中,使其保持专有性,并使内核驱动程序的其余部分自由开源。 现在,英伟达似乎已经准备好放弃旧的专有驱动模块,继续使用FOSS(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自由和开放源代码软件)模块。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会出现在主线内核中,绝对不会,因为它是共享许可证(MIT+GPLv2)。 还有网友对英伟达此举表示怀疑,认为这是被逼无奈之举:英伟达不断被行业合作伙伴(如红帽)敦促,不断收到开源社区的羞辱,也有可能是出于减少维护量以保持驱动程序栈更新和在新内核上运行的考虑。 一位深谙老黄秉性的网友则提出「英伟达历来对其合作伙伴的意见漠不关心」,这应该是与LLM有关,让更多的代码成为训练集的一部分,可以让ChatGPT/Claude/Copilot等工具更好地为英伟达GPU生成代码。 确实,很难相信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会真正关心所谓的羞辱和公众情绪,肯定是忙着利用其数据中心的硬件来疯狂印钞。 英伟达真正在意的应该是像Linux这样的正在增长的市场,虽然Linux市场仍然很小,但它处于增长态势,并且在非游戏GPU领域变得更加重要。
上班摸鱼?不可能!卡内基梅隆准博士开发AI程序:监控电脑屏幕,一分心就吼你
原标题:上班摸鱼?不可能!卡内基梅隆准博士生开发一款 AI 程序:监控电脑屏幕,一分心就吼你 天天上班的你,有多少「摸鱼」的时间?此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st breaks aid directed attention and learning”的研究论文,指出摸鱼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五分钟的大脑休息,可以将后续任务的表现和生产力平均提高 57%,更有利于后续的工作。 然而,现实中有多少人在闲逛朋友圈、微博、X 等社交媒体平台之后,时间消耗了、工作却没做多少最终导致天天加班的? 为了解决时不时分心、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刚从康奈尔大学本科毕业、即将在今年秋季攻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程序员小哥 James Campbell 趁着闲暇时光,开发了一款名为 ProctorAI(监察 AI),还将此项目开源出来。 这个 AI App 不仅可以监视你的屏幕,进行截图,还会利用时下主流的 Claude-3.5-Sonnet、GPT-4o 等大模型对截图内容进行分析,如果发现你有「摸鱼」的动作,就会发出警告声,让你好好工作。 自己的监工——ProctorAI 当你打开这款应用时,会得到这样的一个屏幕: 页面上会有一些提示,譬如今天你计划着去做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行为?你希望这款应用程序允许什么和不允许什么...... 在这提示下,你可以在输入框写清楚自己的需求,比如: 今天我计划研究一个 ML 的可解释性项目。 我被允许打开一个 VS Code 编辑器、一个终端(Terminal),以及一个网页浏览器,但只为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点击“开始”(Start),画面如下所示,这款应用程序便会开始监测你的电脑屏幕,然后隔几秒分享一下你的最新状态。 如果你通过浏览器打开了 StackOverflow 网站,AI 大模型在分析截图之后给出的状态是 productive,它会推测你是在工作,寻找问题的答案,属于正常研究项目时查阅资料的状态。 倘若你打开了 Twitter 悠哉悠哉地刷起来之后,这款应用程序便会开始分析你的这一行为是不是在工作以及是否符合你最开始定下的规则,判定为不符合之后,这款 App 会采取行动来控制你的屏幕。 就像上图所示,在 AI 大模型判定你是在“拖延”之后,跳出一个不可关闭的全屏弹窗,然后语音提示: 好啊好啊,James!我看你把机器学习项目研究换成了无意识的滚动。你的 ML 可解释性项目是不是很无聊,以至于你宁愿去看陌生人的神秘推文?据我所知, X 并不是 Python 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关掉小鸟应用(Twitter 应用),飞回你的 VSCode 老巢,不然我会把你的工作效率当成一个大大的零!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屏幕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以及一个输入的文本框,要求你写下保证书—— 请输入以下内容以继续工作: 我保证关闭 X,只使用 VSCode、终端和相关 Web 资源,将重点重定向到我的 ML 可解释性项目。 输入完成之后,屏幕上会跳出一个 15 秒倒计时的窗口,让你在 15 秒内关闭 Twitter。 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你在工作、研究、学习分心时,系统会自动提示你。对此,身为作者 James Campbell 还引用了一张截图来形容 ProctorAI 的存在: 「计算机程序员 Maneesh Sethi 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每次使用 Facebook 时,都会雇一个女人在他脸上扇一巴掌,结果他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James Campbell 表示,ProctorAI 的目标是成为这样的女人,但可以随时待命、更加尖刻、并且全面了解你的工作。同时,他认为,ProctorAI 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同事,在你身后看着你,一旦你有分心的举动,系统就会警告你,由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 ProctorAI 的工作原理 那么,ProctorAI 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James Campbell 解释道,这款应用的工作原理是每隔几秒钟(可以指定时间间隔)来对你的电脑屏幕进行截图,并将其输入到 GPT-4o、Claude-3.5-Sonnet 和 LLaVA-1.5 等多模态模型中。 正如上文所展示的,如果 ProctorAI 确定你没有集中注意力,它将控制屏幕并用个性化消息对你大喊进行口头教育。在让你保证停止拖延后,ProctorAI 会给你 15 秒的时间来关闭拖延的根源,否则会继续骚扰你。 James Campbell 称,这是「一个知道什么算拖延、什么不算拖延的智能系统」。与传统的网站拦截器相比,ProctorAI 非常智能,能够理解细微的工作流程。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行为习惯,在每次 Proctor 会话之前,用户都会输入他们的会话规范,明确告诉 Proctor 他们计划做什么、会话期间允许什么行为以及不允许什么行为。 因此,ProctorAI 可以处理细微的规则,例如“我可以上 YouTube,但只能观看 Andrej Karpathy 关于 Makemore 的讲座”。 “没有其他生产力软件可以处理这种级别的灵活性”,James Campbell 说,「Proctor 的一大设计目标是让人感觉它是有生命的。 根据我的经验,我往往不会违反规则,因为我能直观地“感觉到人工智能在监视我--就像考生在考试时感觉到监考人员在监视他们一样”,这样他们作弊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设置和安装 当前,James Campbell 将这一项目在 GitHub 上开源出来:https://github.com/jam3scampbell/ProctorAI/。同时,也分享了较为简单的设置和安装方法,即要启动 GUI,只需输入 ./run.sh。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弹出窗口,要求你允许终端访问某些程序,你应该启用这些实用程序。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jam3scampbell/ProctorAIpython venv -m focusenvsource focusenv/bin/activate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run.sh 然后,根据你想要使用的模型,可以将以下 API 密钥定义为环境变量: OPENAI_API_KEY ANTHROPIC_API_KEY GEMINI_API_KEY ELEVEN_LABS_API_KEY 在这一项目中,为了降低 API 成本,James Campbell 还实现了双层路由系统。你可以对其进行设置,使请求首先发送到较小的模型(如本地运行的 LLaVA),只有当行为被标记时,才会向上发送到较大的模型。 其他一些功能 除了上面介绍的功能之外: 你还可以在会话期间与 ProctorAI 聊天,向它汇报你的研究进度; 该程序也有文本转语音功能,ProctorAI 可以对你进行口头训斥 更改 ProctorAI 截图的频率,让 你感觉不到 ProctorAI 一直在盯着你 时下 ProctorAI 这款应用刚起步,James Campbell 透露,这个项目仍在积极开发中,其希望未来添加一些更多的功能,包括: 更多个性化和情境知识 针对特定任务/分布对 LLaVA 模型进行微调 记录、时间跟踪和汇总统计 让退出程序变得非常烦人(至少在用户完成预定义的会话之前) ...... 每日运行费用在 50 美分以下 之所以研发这款工具,James Campbell 表示只是为了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并尝试对它进行定制,使其尽可能有用。从经验来看,它的效果相当不错,尤其是在帮助自己长时间深入工作而不分心方面! 后期如果不少人觉得这款程序有用,他也考虑将其打包成一个易于下载的应用程序,供普通用户使用。 对此,也有不少网友担心,日常拿到手的工资与运行 AI 大模型 API 带来的成本会不会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James Campbell 回复道: 这款程序每天在线工作时的运行成本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是否使用路由, 路由模型的误报率, 截图的频率, 它被激活的时间长短。 基于我对这些因素的平衡调整,每天的费用通常在 50 美分以下。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不少人觉得 ProctorAI 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然而有人认为,James Campbell 的出发点虽好,但似乎已经开启一个“潘多拉”魔盒: “我希望你知道,你现在已经打开了一个更大的关于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工作监控的潘多拉盒子。这个原本无害且令人惊叹的想法,但资本主义会证明它并非如此。这也不是你的错。” 如果你需要惩罚自己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那你就做错了,相反,你应该问问人工智能如何看待和创建工作流程。 那么,你如何看待 ProctorAI 这款工具?
日本最快AI超算年内上线:基于英伟达H200 GPU,AI算力可达6Exaflops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据英伟达日本官网博客,HPE 慧与将为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IT之家注:简称产综研,英文简称 AIST)打造日本最快 AI 超算 ABCI 3.0。 ABCI 3.0 超算将安装在东京近郊千叶县柏市的一幢设施中,计划今年底投入使用。 ▲ 安装地点示意图 正如其名所示,ABCI 3.0 将成为产综研的第三代 AI 桥接云基础设施(AI Bridging Cloud Infrastructure,缩写 ABCI)超级计算机,为日本产业、政府和学术界提供 AI 云服务,加速日本在 AI 领域的研究、开发、创新和社会实践。 ABCI 3.0 基于慧与的 Cray XD 节点系统,每个节点将配备 8 块英伟达 H200 GPU。而 Cray XD 节点间将采用英伟达 Quantum-2 InfiniBand 互联网络,满足密集 AI 工作负载和海量数据集对高速通信的需求。 ABCI 3.0 将包含数以千计的英伟达 H200 Tensor Core GPU,拥有 6 exaflops 的 16 位浮点 AI 算力。 在衡量超算性能的传统标准 —— 双精度浮点算力上,ABCI 3.0 也将达到 410 petaflops。如果这一理论算力完全兑现,这足以使 ABCI 3.0 超越在最近一期 Top500 超算榜单排名第五的 LUMI。 英伟达 CEO 黄仁勋表示: 我们将同慧与和产综研携手合作,帮助日本利用其独特的能力和数据来提高生产力、振兴经济并推动科学发现。
深圳芯片企业,主攻元宇宙市场,冲刺纳斯达克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科创南方7月17日报道,近日,深圳杰微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公开披露招股书,拟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股票代码为JIE。 早在2023年6月6日,杰微芯片就在SEC秘密递表,并于2024年1月26日公开披露招股书,拟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至多1700万美元(约为1.2亿人民币)。 而后,针对杰微业务涉及的元宇宙概念,美国证监会要求该公司说明具体情况,并确认是否存在法律法规禁止的情形,是否涉及服务或支持虚拟资产交易等问题。 杰微芯片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不开展任何与虚拟货币挖矿相关的业务,也不向任何人提供与虚拟货币挖矿相关的支持或服务。 成立于2019年的杰微芯片,总部位于深圳南山粤海街道,提供覆盖元宇宙计算基础设施行业全价值链的产品,包括上游芯片、中游定制服务器、下游云游戏终端。最初,由于资金有限,杰微芯片专注于定制服务器,但随着获得更多资金,运营实体已将其产品线扩大到包括上游芯片和下游云游戏终端。 从2022财年、2023财年到2024财年(财政年度结束日期为3月31日),杰微芯片的净利润呈现出极为明显的“U”形波动。三个财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65.27万、-80.91万、135.75万美元(约为4829万、-587万、985万人民币),由盈转亏又转盈。 目前,杰微芯片尚未有过任何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没有经过多轮的融资。高度集中的股东结构使得公司依赖于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并保持了较高的股权自主性和决策效率。 一、两年营收3671万美元,净利润扭亏为盈近三倍 杰微芯片主要做产品的提供以及与元宇宙计算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产品包括芯片、定制服务器和云游戏终端,以及计算资源优化软件、技术和维护服务以及服务器租赁,迎合了元宇宙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据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2022财年、2023财年、2024财年,杰微芯片的收入分别为2160.11万、953.87万、2,178.08万美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665.27万、-80.91万、135.75万美元。 从2022财年的665.27万美元盈利急剧转为2023财年80.91万美元的亏损,毛利率也从52%大幅下降至14%,主要是由于客户数量的变动,杰微芯片流失了42个客户。 销售服务器的数量也从2560台大幅缩减至594台,且平均销售单价从5144美元下降至4650美元。这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使得公司的硬件产品销售遭受重创。 同时,杰微芯片的软件许可收入和服务收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公司整体收入的跌幅。 目前,杰微芯片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软件、服务和租赁收入。从2023财年到2024财年,产品收入分别为700.7万美元、1761.7万美元,增幅151.4%,占比从73.5%上升至80.9%,主要是由于该公司芯片销量的增加。 软件收入则分别为56万美元、100万美元,服务收入分别为175万美元、307万美元,租赁收入分别为21万美元、8.9万美元,占比均有明显的下降。 在销售费用方面,杰微芯片在2023年财年、2024财年分别为23万美元、38万美元,增幅超60%。 在研发费用方面,杰微芯片从2023年财年的2.5万美元上涨至2024财年的43.5万美元,增加了超40万美元,这主要源于该公司与第三方签署了50万美元的知识产权技术支持服务协议。 另外,从2023财年到2024财年,杰微芯片的负债从30万美元攀升至170万美元。 二、硬件产品占收入主导,突出产品定制化 从业务结构层面来看,杰微芯片收入来源主要有四大方面:硬件产品销售、软件产品许可收入、服务收入以及租赁收入。产品的场景应用主要涉及云游戏、云社交、影视渲染、智能驾驶、AI算力、AI办公等。 硬件产品,主要包括定制芯片、定制服务器以及元宇宙应用终端,在2023、2024两个财年里为该公司共带来了2462.4万美元收入。 繁星一号定制芯片主要用于云游戏和云计算,内置定制化硬件加速算法和模块,降低了云计算、云游戏等元宇宙场景下的计算时延。芯片设计采用基于标准电路和定制电路相结合的两种实现方式,优化功耗、面积和良率。 星辰系列自研芯片则可以在不更换现有服务器的情况下,通过满速扩展GPU/FPGA等算力加速卡,提升服务器性能,避免图形处理单元(GPU)等集中在服务器内部空间的散热、供电等效能问题,减少服务器迭代次数。 为了灵活满足客户的各类定制化需求和元宇宙应用程序的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需求,杰微芯片的定制服务器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服务器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高端云游戏、渲染、云桌面、云工作站、AI计算、云超级计算等应用场景。 在元宇宙应用终端方面,该公司已推出MetaBox云游戏盒子和MetaPro云游戏一体机两款元宇宙应用终端产品。 图注:MetaBox云游戏盒子和MetaPro云游戏一体机 软件产品,主要包括麦杰集控管理系统、麦节OS系统。 麦杰集控管理系统是一个远程集群监控运维管理系统,能为服务器提供远程优化、运维管理、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等功能,并对功耗、温度、风扇转速、频率等关键技术指标产生实时监控和相应报警。该系统兼容所有定制服务器,结合硬件优化,可进一步提升服务器计算效率。 麦节OS系统是一个根据客户需求集成和配置云游戏、云电脑和AI计算操作环境的系统,支持主流图形处理单元,包括NVIDIA的20系列、采用光线追踪Texel eXtreme(“RTX”)技术的30系列,以及AMD的5X和6X系列。 另外,该系统还能够提供包括动画、建筑渲染、概念设计、产品设计、虚拟现实、视觉特效等渲染服务的一站式硬件解决方案,支持V-RAY、Arnold、Cycle、Redshift等主流渲染引擎的正常运行。 三、 客户群较单一,高度依赖个别客户 在2022财年,五大客户为杰微芯片贡献了53.18%的收入。 而到2023财年,由于疫情影响和客户流失,来自两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上升到了54.8%,分别为Xi’an Xingp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以及 New Digital Trading Company Limited,占比分别为41.6%和13.2%。 2024财年,光Shaanxi Xinghan Panxin Co. Ltd这一家客户的占比就达到了45.9%。 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情况,使得杰微的业绩极易受到客户数量、客户需求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风险。 在2023财年,杰微芯片的供应商主要有Shanghai Semider和Morgogo Company Limited,向两家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375万美元、215万美元,占比56.8%、32.7%。 2024财年,杰微芯片向Shanghai Semider采购金额达855万美元,占比55.4%。 四、股东结构高度集中,创始人保有较高股权自主性 招股书显示,在杰微芯片的公司架构中,Renekton Holding Limited 持股30.13%,Aixpower Holding Limited 持股13.87%,Mefis Holding Limited持股6.46%,Lucky House Holding Limited 持股5.02%,其他15名股东共持有44.52%。 在杰微芯片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其最主要股东为创始人沈志文Zhiwen Shen,通过Aixpower Holding Limited持有13.86%,通过控制Renekton、Mefis、Lucky House、iGeye、以及持股23.55%的9个自然人股东,合计持有和控制83.69%。 创始人沈志文为潮汕人,来自潮州市饶平县,目前相关的背景公开信息较少。 另外,徐伟峰 Weifeng Xu,通过iGeye Holding Limited持有4.66%;孙喆 Zhe Sun,通过Mefis Holding Limited持有6.46%;陈东升 Dongsheng Chen,通过Ming Van Holing Limited持有1.44%。 目前,杰微芯片尚未有过任何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也没有经过多轮的融资和股权分配。从高度集中的股东结构来看,公司依赖于创始人和核心团队仍保持了较高的股权自主性和决策效率。 结语:元宇宙仍在快速发展,迈向更加智能多元的未来 如今,生成式AI的浪潮越来越大,C端现象级爆款应用频出,使之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而对比之下元宇宙似乎热度下降了不少。 对于将自身定位为元宇宙计算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和服务商的杰微芯片来说,虽存在客户群体单一、商业场景受限等问题,但成立短短几年就实现了较大飞跃,并选择赴美上市,这也反映了元宇宙仍在快速发展当中。 随着元宇宙政策的加速出台、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AI技术的创新赋能元宇宙,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融合,一个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元宇宙未来或许也将到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