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Kimi、豆包发力AI搜索入口,打响轻量化之争
价格战的烽烟终究是吹到了OpenAI,取代GPT-3.5的GPT-4o mini正式上线,每100万Token的输入/输出分别是15美分/60美分。而在此之前,国内的大模型厂商已经把大模型的体验成本降低到了几乎免费。 继“百模大战”后,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大模型只是“技术和能力”,只有利用这个新工具帮行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大模型在业务层面带来效率提升,本质上这也是大模型“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今年以来,不少大模型开始专注于“落地”,AI原生应用也开始迈入轻量化战役。近期,字节跳动旗下AI助手豆包和大模型独角兽Kimi相继推出了浏览器插件版本,截至7月15日,据Chrome商店数据显示,两者的下载量分别突破了9万次和2万次。 在各大科技公司纷纷聚焦细分行业开发原生应用的同时,豆包和Kimi却发力插件模式,试图弯道超车,这会否成为AI大模型商业化的“优秀答卷”? 01 “百模大战”后的AI生态 在AI大模型横空出世之后,各路企业一哄而上,但终究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业内人士指出,“百模大战”行至最终,大概率只有3-5家大模型能够留下来,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未来大模型就是几个最基本的底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已经推出了超300个大模型,这意味着这当中的大部分大模型公司都会被淘汰,商业化变现是所有企业都没法回避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大众认知的不断拓展,资本市场和市场客户对大模型已逐渐祛魅,这让“百模大战”从一开始的盲目追求大模型的规模和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商业价值。 企业开始意识到,拥有一个大规模的AI模型并不是终极目标,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模型有效地集成到产品和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大模型企业最终将会分成两大路径来探索商业化变现。一则,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将打造出高质量的通用大模型,既可以成为开放平台赋能其它企业,也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超级应用”,走技术+产品的双驱动路线。 二则是从通用大模型转型为应用公司,拥有模型能力的团队更容易在算法、模型、数据等方面去做优化,带来体验更好的应用产品,并在垂直领域里面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 但另一方面,无论走哪个路径探索商业变现,都需要为训练大模型而付出高昂的算力成本。国盛证券曾估算,要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投入约10亿元才是入场券。 此外,训练大模型还需要将数据集进行重复多轮计算处理,算力大小就代表着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弱,但算力却要建立在可持续获得芯片的基础上,为此,国内大模型玩家还面临着一芯难求、价格飞涨的窘境。 在成本不断涨高的背景下,风险投资也变得愈发谨慎。据CB Insights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AI)行业现状报告》显示,去年中国AI领域投融资数量约为232笔,同比下降38%;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同比下降70%,无论是融资额还是融资量,都创下了5年来最低。 最后,除了训练成本之外,获客成本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像Kimi这样的“行业新星”,获得市场知名度也是首要任务。 据京报网报道,有AI大模型行业投资人透露,目前Kimi的获客成本在12元以上,如果按一个月超15000的下载量来算,Kimi每天的获客成本在20万元左右。 因此,即便像月之暗面这样的行业独角兽,成立仅一年就已经拿下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红杉中国、美团等,但面对高昂的算力成本和获客成本,月之暗面在变现方面也不敢怠慢,比如在今年5月,Kimi曾小范围测试打赏付费功能。 02 AI插件成“一步妙棋” 不难看出,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大模型企业,必定是在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讲故事能力等方面有过人之处。 本就已经是超级应用的互联网大厂,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最终会不会有更多大模型独角兽,因为找准了细分需求而实现弯道超车,也同样值得期待。 但无论活下来的企业选择的是“超级应用”还是“垂直应用”的路径,核心是“应用”,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让用户“用起来”。特别是在大模型产品还没有成为工作生活“必需品”的当下,每一步棋该怎么走,都需要仔细考量。 而Kimi和豆包“从易入难”,率先推出轻量级的插件应用,显然也是一步“妙棋”。在近日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他更看好的方向是“智能体”,智能体就像互联网时代的网站,将会大量出现,形成生态。 何谓“智能体”,李彦宏认为智能体不仅能对话,还具备反思和规划能力,假如真的能实现的话,其确实是AI应用发展的最佳方向。 但问题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出品的AI智能体,完成既定任务的成功率都不到20%。 就像当初“无人驾驶”概念横空出世,虽然愿景是美好的,但技术还没能够实现“一步到位”,那么先从智能辅助驾驶开始切入,也能逐步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而在当下,AI插件则是另一个“智能辅助驾驶”。去年,百度灵境插件平台上线,仅一个月便已经吸引了2.7万家开发者申请入驻,百度文心4.0版本也发布了一镜流影(文字转视频)、说图解画(看图说话)等8个插件。 李彦宏表示,插件也是一种特殊的AI原生应用,门槛最低,也最容易上手,让很多企业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利用到大模型的能力。 如今,豆包和Kimi也开始在插件领域发力,它们聚焦的均是浏览器插件。目前来看,不仅下载量喜人,用户评价也不错。 Kimi的浏览器插件主打轻量级搜索,提供了划线提问和摘要总结两大功能,这两个功能均旨在解决用户的提问和总结需求,帮助用户快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 而豆包的浏览器插件功能则更为丰富,能够自动整理搜索结果并附上跳转链接,还能总结视频内容并提取亮点,甚至支持从文字生成图像,以及工具栏的个性化定制。 除此以外,还有出海玩家Monica,旗下的浏览器插件具备写作辅助、搜索增强,生成图像等多种功能。 不难看出,Kimi、豆包、Monica正好代表了当下AI大模型的三类玩家,分别是大模型独角兽、大厂巨头以及AI创业公司,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插件领域,所图为何? 一方面,正如李彦宏所言,插件式是最容易上手的AI原生应用,相较于传统的应用开发流程,插件通过接口就能提供服务,可以称得上是AI应用创新的最佳载体。 对于还在探索应用场景的大模型公司来说,通过插件率先“探路”,可以降低公司的试错成本,也能轻装上阵,更快获得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是一个很轻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在插件这场轻量化较量中,大家都选择从浏览器插件入手,是因为浏览器背后的丰富使用场景。虽然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使用频次和时长可能更多,但浏览器可以涵盖工作、学习、娱乐等众多场景,更能快速聚拢客户,有了一定的用户规模,才有讨论变现的机会。 最后,浏览器插件跟Kimi等AI智能助手在使用场景上是互补的,能够进一步放大其优势。再加上Web端AI插件目前还属于一块“待开荒”的空地,先让用户培养起使用习惯反而更为重要。 不过,当大模型公司都希望以插件为突破口打通商业化路径时,彼此之间又将迎来一场直接的“厮杀”。以浏览器插件为例,做成这一产品从技术角度上来看并不难,关键是能带来什么体验。 目前来看,各家有各家的想法,豆包讲究大而全,Kimi则更为聚焦和精简。月之暗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要做好浏览器插件,一方面要简洁、易用,用户体验最关键;另一方面,模型的能力也很关键。 03 商业化依然是“难啃的骨头” 月之暗面所谈到的产品体验和大模型技术,其实也是大模型企业“商业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百模大战”之后,大模型“商业化”一直有ToB、ToC的路径之争。 由于B端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ToB路径则意味着可以较快实现规模应用,对于大厂来说,当下的大模型技术也足够应对。但正因为大家都瞄准这块肥肉,B端市场早已打起了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相较之下,C端市场显然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AI在ToC市场明显更符合消费互联网的增长规律,但却需要一款具有极高吸引力的爆款应用来引领市场,更考验企业的产品优化能力。 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外的大模型公司,在“商业化”方面都已经迈出了“一小步”。在B端方面,企业将AI技术集成到传统产品中并提供垂直定制服务,百度文心一言已服务8.5万家企业客户,阿里通义千问已服务了9万家企业客户。 在C端方面,OpenAI、Midjourney等均向个人用户提供付费订阅模式,国内大模型如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大模型等已开启付费模式。 但目前来看,大模型企业的赚钱之路依然漫长。以行业龙头OpenAI为例,在今年前六个月,其年度经常收入增长到了 34 亿美元。据调研机构FutureSearch报告显示,ChatGPT会员付费收入占50%以上,偏向企业和开发者端的API收入占比仅为15%左右。 不过,虽然OpenAI的营收迅速增长,但由于构建和运行模型的成本高昂,目前其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龙头尚且如此,国内大模型企业更是只能想方设法来“变现”。 比如字节打起了AI+硬件的主意,目前OPPO的小布助手、小米的小爱同学等应用均已接入豆包大模型服务;百度则探索文心一言与广告相结合的商业化路径,不过具体的绑定形式目前仍在探讨中。 互联网大厂凭借流量优势,正在拥抱更多可能,但留给大模型独角兽的时间,则已经不多了。随着大模型插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调用不同场景的大模型能力,久而久之必然也会筑起以插件为主的生态壁垒。 开发者想要实现低门槛的AI应用开发,就必须基于其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多开发者的加入,也能进一步推动应用生态繁荣,从而强化人们对其大模型的仰赖,在这一方面,百度、字节等互联网大厂已然走在了前面。 如果说AI应用是大模型走向用户的“未来”,那么浏览器插件则只是为大模型开启了一个“探矿”的机会,能成就多大的平台,还要取决于大模型企业能否持续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价值和创新。 最终,到底是互联网大厂“按部就班”地跑出,还是独角兽和创业公司能带来惊喜,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奥特曼“造芯”计划再曝新进展,前TPU团队华人工程师领衔,最快年内官宣
今天刚刚发布GPT-4o mini的OpenAI,又有新动向了! 上个月初,SemiAnalysis就已经爆料了奥特曼的「自研芯片」大棋。他招兵买马,亲自从谷歌TPU团队挖来顶级人才,誓要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 只不过,不是现在。预估的实现时间已经排到了2027年底。 今天,The Information又进一步揭秘,奥特曼还在同时和博通公司接触,打算合作开发这款自研芯片。 彻底撇开目前的供应商英伟达,开始自研芯片,其实是一步险棋。 英伟达能走到目前的行业龙头地位,和多年的技术积累是分不开的。 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多少科技巨头持续数年投资,都没能挤掉英伟达多少市场份额,只有谷歌研发的TPU能够实现同等水平的性能。 此刻即使是用最顶尖的团队「奋起直追」,也需要至少数年,交出的芯片才能真正代替英伟达产品。 这种尝试「脱钩」的行为是否会得罪英伟达,尤其是老黄本人?没人能说得准。 但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事情的也可能有另一种走向——OpenAI由于手握替代方案,在与英伟达的交易中有更多议价筹码,从而用更便宜的价格囤到芯片。 虽然前途未卜,但由于奥特曼一直有这种「激进」的行事风格,我们也不难理解。 他长期以来一直表示,OpenAI需要比目前多得多的算力。 比如,今年2月发表的这篇推文,大意是希望建立更多的AI基础设施,以及更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包括晶圆产能、能源、数据中心等等。 目前,OpenAI正在通过微软租用英伟达服务器,每年租金约为25亿美元。 此外,根据The Information在3月的报道,这两家公司已经在酝酿一个雄心勃勃的算力计划:「星际之门」Stargate,耗资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 虽然奥特曼在芯片和算力方面的规划如此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但这都不是终极目标。 他最终要实现的,也是OpenAI的宏伟使命——AGI,甚至ASI。 这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殖民火星或开发聚变能源,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聊天机器人」GPT绝对不是一个量级。 为芯片,奥特曼奔走全球 虽然缺芯片的科技巨头不止OpenAI一家,但是奥特曼肉眼可见的迫切程度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根据台积电的一位高级经理透露,从2023年开始持续到今年,奥特曼找到了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各路芯片巨头,讨论提高产能的可能性。 然而,大多数高管并不认同这个计划,他们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专业劳动力,只为OpenAI一家增产。这样做实在风险太大。 上个月,台积电CEO CC Wei被问及新工厂的前景,他表示:奥特曼的计划「太激进了,让人难以置信」。 但这只是公开的说法。根据一位台积电高级经理的透露,公司高管曾私下向奥特曼承诺,如果他本人或者OpenAI能够承诺大量订购新芯片,他们愿意扩大芯片生产。 这种安排对台积电来说更可行,因为可以使用现有工厂,而不是冒险砸钱,重新几十家新厂。 除了想从供应商那里囤到更多芯片,奥特曼还在同时推进新数据中心的建立。 根据一位行业内高管的爆料,奥特曼打算与外部投资者合作「另起炉灶」,成立新公司专门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之后让OpenAI从这家公司租用服务器。 有知情人士表示,奥特曼已经就这个计划寻求美国商务部的批准,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比如中东地区)洽谈合作。 包括阿联酋在内的多个政府曾宣称,他们希望开发以AI为重点的数据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在科技行业的地位,同时保护本地数据免受泄露和外部影响。 此外,从私募公司和其他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也在奥特曼的考虑范围内。 比如曾经给perplexity投了30亿美元的日本公司软银(Softbank),奥特曼甚至还和他们讨论过一个独立的「Altman项目」。 《华尔街日报》几个月前就报道过,奥特曼正在与相关投资者进行谈判,而他希望筹集的资金总量竟然高达7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总额。 根据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的数据,去年美国所有公司的债券发行总额为 1.44 万亿美元。美国市值最高的两家企业微软和苹果的总市值,加起来也只有约6万亿美元。 奥特曼私下解释了这个天文数字的构成:7万亿包括了这个项目在房地产、电力和芯片制造方面持续若干年的总投资额。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奥特曼是否成功拉到了投资,有没有开始注册公司。 奥特曼本人也几乎从不公开谈论数据中心和芯片计划的具体细节。但他曾私下告诉这个行业高管,自己会在今年公布该计划。 从知情人士的说法来看,这个计划在去年给奥特曼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去年年底「罢免风波」的导火索之一。 当时,他的想法是让数据中心项目独立于OpenAI存在,但董事会担心奥特曼日益增多的投资和副业,会分散他对OpenAI的注意力。 然而,经过一番「宫斗风波」之后,这个计划在当下的OpenAI内部就几乎没有阻力了。 今年早些时候,奥特曼已经告知同事,OpenAI将持有新项目的股份,而且新董事会已经开始考虑这个提议。 挑战英伟达?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一位参与奥特曼谈话的人士称,OpenAI的芯片团队将由Richard Ho领导,而且很可能选择一家美国公司共同开发芯片,其中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就是博通(Broadcom)。 毕竟,博通曾经和谷歌合作制造TPU,而且已经与OpenAI芯片团队进行过沟通。 芯片团队的掌舵人Richard Ho去年11月刚刚入职OpenAI,想必是奥特曼为了「造芯」计划特意招揽的人才。 Richard Ho本科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获得微电子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前往斯坦福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从2014年起,他进入谷歌的硬件和半导体团队担任高级工程师,参与TPU项目,并逐渐升任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总监,直至2022年离职。 有知情人士表示,OpenAI团队似乎尚未开始设计芯片,正式生产最少也要等到2026年。 此外,研发团队正在考虑各种内存组件供应商,以及可能的芯片封装方案,以期实现性能最优化。 比如,G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HBM芯片,就直接影响芯片的计算性能。 HBM负责提供处理器和内存之间的高速连接,加快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从而加速AI计算。 这种内存芯片是和GPU一样的紧俏货,始终供不应求。 有知情人士透露,奥特曼在今年早些时候已经与三星和SK海力士讨论了他的芯片计划,这两家公司都是一流的HBM芯片制造商。 和上游供应商直接洽谈,可能会结结实实动到英伟达的蛋糕,很难说英伟达对此会作何反应。 但事实是,不仅仅是OpenAI,Meta、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也都在大力投资,开发自己的AI加速器。 这些AI巨头一边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一边也正在成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消息称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融入最新AI技术 目前进展顺利
IT之家 7 月 20 日消息,据《证券日报》报道,供应链消息显示,全球首个三折叠屏手机样机已出,融入华为多项新技术,量产排期约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 该媒体记者向华为方面进行求证,对方并未否认,不过称具体进展还不便披露。有接近华为人士透露,华为确实已经启动三折叠屏手机相关项目的研发,且融入最新 AI 技术,目前进展顺利。 IT之家注意到,华为今年 3 月公布了一款“折叠屏设备”专利,采用三折设计,申请人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明人为黄波、查鹏、王彦欣、庞东、于卫东。 专利摘要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屏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铰链、第二铰链和柔性屏; 第一铰链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第二铰链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连接,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连接; 第一铰链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折叠或展开, 第二铰链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三壳体折叠或展开; 第三壳体的厚度大于第一壳体的厚度和 / 或第二壳体的厚度,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不同。 多个壳体可以不等厚,降低了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也使其重量更轻,从而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握持手感。
Figma解释其AI工具生成设计太像苹果天气App原因:缺乏审查导致
IT之家 7 月 20 日消息,Figma 公司于 7 月 17 日发布博文,解释 AI 工具“生成设计”(Make Designs)为何生成的设计接近苹果天气 App,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内部审查。 “生成设计”工作原理 IT之家援引 Figma 设计副总裁 Noah Levin 解释内容,Make Designs 依赖于三个要素:模型、情境和提示词。 模型方面主要依赖 OpenAI 的 GPT-4o、亚马逊的 Titan 等多个现有模型,意味着公司不需要进行任何额外的培训或其他更改。 而为了调用这些模型,Figma 为移动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创建了“两个广泛的设计系统”,其中包括数百个组件以及如何组装这些组件的示例。 设计系统中的元数据以及用户的提示信息,会被作为上下文输入到模型中,然后,模型会检查示例,选择一个组件子集,然后根据提示的限制创建安排好的设计。 混乱原因 Levin 表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设计系统都经过了“仔细审查”,但数据集中添加的许多新的组件和示例屏幕并未得到完善的审查,他在博文中承认“我们审查得不够仔细”。 其中一些元素显然与现实世界中应用程序的显示方式非常接近,而且会在特定提示的情况下使用。 安迪・艾伦(Andy Allen)指出一款天气应用程序的提示与苹果的应用程序“非常相似”时,Figma 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发现这一情况后,“Make Design”团队停止了开发,并进行了调查。团队删除了这些资产,并禁用了该功能,直到实施了新的、改进的质量保证流程。 展望未来 Levin 写道: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将 Make Designs 与贵公司自己的设计系统连接起来,您可以减少寻找、组装和配置组件的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解决问题。
小米 MIX Fold4 评测:让我纠结的五个理由
昨天,小米发布了新的大折 MIX Fold4 和 第一款小折 MIX Flip,这两部手机我们提前拿到了。 我去年首发购入了 MIX Fold3,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很期待新一代。 但是,MIX Fold4 用了几天后,我却犹豫了。 正面几乎看不出是折叠屏 小米数字旗舰同款的四微曲外屏,和边框几乎融为一体的超薄转轴,正面看起来小巧精致,几乎不太看得出是折叠屏手机。 摄像头部分变大了,虽然有点挡手指,但因为是整片的玻璃盖板,而且它支持 IPX8 级防水,整机更好清洁了。 扬声器有个小细节,顶部的扬声器在外屏、底部的在内屏,把屏幕展开后它俩就是斜对角,声音的方向有微小的区别,而且无论怎么拿都会挡住其中一个。 强迫症会不会接受不了? 毫无悬念的轻薄 去年,小米走了一条「轻薄又全能」的路线,而在这一年里,轻薄的概念已经被刷新了无数次。 这次 MIX Fold4 也更轻薄了,背后工艺和材料的进步雷总讲得比我好,咱可以直接看看对比。 虽然 MIX Fold4 不是最轻最薄的,但已经可以旗舰直板机不相上下了,这样的表现我很满意了,你觉得呢? 屏幕刀法精准,有得有失 内外双屏虽然是不同的发光材料,但绝大部分参数都完全一致,可以说是旗舰水准。 发光材料:华星光电 C8+(外屏)/ 三星 E7(内屏) 亮度:1700nit(全局)/ 3000nit(峰值) 分辨率:2520×1080(外屏)/ 2488×2224(内屏) 像素密度:418 PPI 刷新率:120Hz 均支持 2160Hz PWM + DC 调光 但,有一个盲点——内屏没有用 AR 抗反光膜。 和另外几款机器放在一起,包括小米自家的上一代折叠屏,反光的对比非常明显。 上一代都用了 AR 膜,这一代怎么就给刀了呢? 小米这次的折痕表现也算不上优秀。 内外双屏规格够高、够一致,但抗反光和折痕的表现差强人意,这个取舍真的很纠结。 影像的思路清晰且实用,但是…… MIX Fold4 这次依旧采用了徕卡光学,主摄是 1/1.55 英寸的光影猎人 800,比不了 14 Ultra 的一英寸,但可以和 14 Pro 简单对比一下。 ▲ 同为 23mm,但 MIX Fold4 的视角比 14 Pro 的稍广一些 5x 长焦砍掉了微距功能,换来了效果显著的 UltraZoom AI 超级长焦。牺牲微距换来远摄能力,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 ▲ 30x 以上时可激活「超级长焦」 长焦微距功能并不是直接被砍掉,而是安排在了全新的 2x 浮动长焦镜头中。 等效 47mm 焦距,日常拍照很实用,无论是拍人、拍食物或是宠物都有不俗的表现。 ▲ 2x 镜头无论日间夜间表现都不错 微距的效果也很不错,还支持「浅景深/景深融合」两种模式,可以梦幻也可以清晰。 但是,这个 2x 镜头最大的缺点在于,它没有防抖! 从 1.9x 切换到 2.0x,我都怀疑我的眼睛和手肯定有哪一个出了问题,用这颗镜头放大得到的 4x 就更不用说了。 大屏的澎湃 OS 并不够澎湃 这应该是最值得小米好好琢磨的地方。 一年前,各家都还在摸索折叠屏交互的方式,小米的「平行窗口」和「自由小窗」在当时算是无功无过。 现在澎湃 OS 新增了一个「分屏快切」功能,分屏时可以切换大小屏,比左右 1:1 的分屏要好用一点。 不过,隔壁 OPPO 可以应用全屏三开、vivo 能控制苹果电脑、荣耀有任意门直达和键位不挡游戏画面的超级分屏。而小米折叠屏给我带来的效率提升,似乎只是因为屏幕变大了,系统却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在做到「轻薄全能」的同时小米也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功能会让消费者一眼就看到,闭眼就记住。 逆水行舟,______ 很多选择折叠屏手机的人都和我一样,为了在有限的场景里享受大屏带来的效率提升。 哪怕这种场景可能只占一天里 20% 的时间,哪怕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还要牺牲手感、性能或影像质量。 小米的「轻薄全能」路线,说白了就是做水桶旗舰。这也就意味着,在折叠屏手机中,它不是最轻的、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大屏系统体验最好的。 确实,它做到了合起时手感上乘,展开后效率加倍,相比于前代产品,它更轻、更薄,性能和影像质量都有所提升。 但,这些提升都有限。反而,我们会发现它没有突出的亮点。这正是「全能」带来的副作用。 折叠屏市场可以说是激流勇进、逆水行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不够闪光的小进步,很可能会被当做没有进步。
早报|小米赛车亮相,雷军谈造车:先从难的干起/杀毒软件致多地微软设备开机蓝屏/腾讯咪咕将拓展苹果 Vision Pro 沉浸式内容
雷军发表年度演讲,发布多款新品,SU7 Ultra 亮相 全球多地 Windows 设备出现「蓝屏」系统崩溃 华为起诉联发科专利侵权,联发科回应 消息称小鹏培训大众汽车工程师 消息称 OpenAI 接触芯片设计商,讨论开发 AI 芯片 报道称外资车企集体退出价格战 Google 将在巴黎奥运会转播中引入 AI 苹果 Vision Pro 推出更多沉浸视频系列片与电影 极氪 009 纯电 MPV 上市 问界 M9 大定突破 11 万辆 消息称淘宝服饰将实现海外包邮 魅族开启服务日活动,每月 20-21 进行 面壁智能 CEO 谈 GPT-4o mini:轻量高能模型潜力极大 《守望先锋》公开全新辅助英雄「朱诺」 香港演员郑佩佩逝世 周末也值得一看的新闻雷军发表年度演讲,发布多款新品,SU7 Ultra 亮相 昨晚,雷军发表了第五次年度演讲,谈到了造车三年的经历,并推出了多款新品。 雷军表示从 2021 年宣布造车的消息后,短短半年内组建了一个超过 1000 人的团队,现在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 7000 人。 谈到为什么从纯电轿车开始造起,雷军表示,先从难的干起,等轿车干好了,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 雷军还展示了 SU7 Ultra 运动汽车原型车,源于小米 SU7,搭载小米 V8s 超级电机,百公里加速 1.97 秒,宣布将于今年 10 月挑战非量产圈速榜。 雷军还带来了多款小米手机、穿戴新品: 小米首款小折叠手机 Mix Flip,搭载高通骁龙 8 Gen 3 处理器,外屏 4.01 英寸,兼容 200+ 日常应用,内屏 6.86 英寸。手机外置 5000 万像素主摄和 5000 万像素长焦,搭载 4780mAh 金沙江电池。手机提供四种配色,12+256GB 版本售价 5999 元。 大折叠小米 MIX Fold 4 手机搭载高通骁龙 8 Gen 3 处理器,内屏 6.56 英寸,外屏 7.98 英寸。影像搭载徕卡光学 Summilux 四摄,搭载 5100mAh 金沙江电池。手机重 226 克,单边厚度 4.59 毫米,折叠后 9.47 毫米。12+256GB 版本价格 8999 元。 Redmi K70 至尊版手机搭载联发科天玑 9300+ 处理器和 12nm D1「狂暴游戏独显」,屏幕为 6.67 英寸 1.5K 144Hz 直屏,影像为 5000 万像素三摄系统,配备 5500mAh 电池及 120W 快充,12+256 GB 版本价格 2599 元。Redmi K70 至尊版还有兰博基尼汽车联名冠军版手机,24GB+1TB 价格 3999 元。 小米 Buds 5 半入耳降噪耳机轻至 4.2 克,定价 699 元。 小米 Watch S4 Sport 定位「专业运动智能腕表」,定价 1999 元起。 小米手环 9 标准版定价 249 元。 全球多地 Windows 设备出现「蓝屏」系统崩溃 昨日,全球大量的 Windows 设备在启动时出现「蓝屏」崩溃的问题,据报道,这影响了全球大量的银行、航空公司、电视广播公司、超市和其他企业。国内也有企业受到影响,「微软蓝屏」相关话题登顶微博热搜。 据网上截图显示,不少蓝屏报错都显示「csagent.sys」错误。网络安全软件公司 CrowdStrike 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公司收到关于大量 Windows 蓝屏的报告,已确定该问题与一个错误更新有关,目前公司已经恢复了更新。CrowdStrike 补充表示,这次故障不涉及网络攻击。 微软在昨日晚些时候表示,导致故障的原因已经得到解决。 CrowdStrike 官方人员提供了解决方案: 将 Windows 启动到安全模式或 Windows 恢复环境 打开 C:WindowsSystem32driversCrowdStrike 目录 找到 C-00000291*.sys 的文件,并将其删除 正常启动电脑 除了 Windows ,昨日微软 365 服务也出现无法访问的问题,影响 Teams、OneDrive for Business 等服务,根据相关页面显示,是由于 Azure 后端的故障。微软当时回应称,将以最高优先级和紧急程度处理这一事件。 华为起诉联发科专利侵权,联发科回应 有消息称,华为近日向中国地方法院对联发科发起了专利侵权之诉,可能涉及 5G(或含 4G 和 3G)等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诉讼涉及的具体专利细节目前尚未公开。 对此,联发科发布澄清公告,称此诉讼案件对公司无重大影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予评论。 第一财经获悉,联发科与华为方面在两三年前就相关专利费用开始有分歧,直到前段时间双方就价格问题「谈崩了」,联发科内部认为华为报价过高。 消息称小鹏培训大众汽车工程师 36 氪独家获悉,日前数百名大众汽车工程师进入小鹏总部,实际为大众工程师基于双方此前的电子电气架构合作项目 CEA,来到小鹏总部接受面试和培养。 据了解大众人员入驻小鹏后,小鹏汽车还有望进一步接管大众中国几乎全部电动车型的电子电气架构。 根据 36 氪获得的现场图片,小鹏汽车已经为大众员工设立了独立办公区。 据介绍,电子电气架构是汽车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的基础,也是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 知情人士还透露,小小鹏和大众的合作将跳出面向中国市场的整车平台 CMP(车身平台集成模块),延伸至大众的全球化电动车型平台 MEB(模块化电驱动矩阵)。 消息称 OpenAI 接触芯片设计商,讨论开发 AI 芯片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正在与包括博通(Broadcom)在内的多家芯片设计商进行接触,讨论开发新型 AI 芯片。 据悉,OpenAI 正在探索自行制造 AI 芯片的方法,以克服其开发 ChatGPT、GPT-4 和 DALL-E3 等模型时所面临的昂贵图形卡短缺。 有消息称,OpenAI 正在招聘前 Google 员工,以借助他们在开发 Google Tensor 处理器上的经验,开发出自家的 AI 服务器芯片。 彭博社也报道称,OpenAI 计划募集数十亿美元,用于建立一个工厂网络,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都会是潜在合作伙伴。 报道称外资车企集体退出价格战 多家媒体报道,在宝马明确退出价格战后,类似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合资品牌也逐步收回折扣,或不再大幅降价。 晚点 Auto 报道,在网络社区发现,多地的本田雅阁、思域、大众帕萨特等车型报价不同程度上调。如湖南的车主称本田全系涨价,涨幅约 1 万元。本田思域燃动版广东的价格也比 6 月时上涨 1 万多元。西安的车主称思域劲动版比上月涨了 6000 元。 北京一家沃尔沃直营门店的销售人员称,现在价格较上月有所回收,是来自沃尔沃厂商的调整。 沃尔沃汽车 CEO James Rowan 曾在业绩会上表示,随着更多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沃尔沃将能迅速制定预算、不卷入价格战、销售更多的混动产品,以解决「中国问题」。 丰田也在业绩会上表示,不愿意卷入激烈的价格战,表示将思考如何通过增加投资来改变游戏规则。 Google 将在巴黎奥运会转播中引入 AI Google 、NBC 电视台和美国奥运残奥委员会联合表示,将会在即将举办的巴黎奥运会美国转播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允许体育评论员使用人工智能来解释比赛。 据报道,近年来 NBC 正在对其报道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吸引更喜欢看在线视频剪辑而不是电视直播的年轻观众。 Google 也被任命为美国队的官方「AI 搜索合作伙伴」,这也是科技公司和美国队机构的第一次合作。 除了 AI,Google Map 也将会同步推出本届奥运会各个场地的 3D 视图,并介绍每个场地将举办的赛事和活动。 苹果 Vision Pro 推出更多沉浸视频系列片与电影 苹果官宣将为 Vision Pro 头显用户带来更多沉浸式系列片、电影和更多内容,涵盖动作冒险、纪录片、音乐、剧情片、体育、旅行等类别。 部分节目介绍如下; 《Boundless》系列将带观众前往非凡之地,结识非凡之人,踏上梦想中的旅程。首集《Hot Air Balloons》里,观众将搭乘热气球,俯瞰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奇异地貌。 8 月份发布的《Wild Life》第二集将带观众前往肯尼亚的大象孤儿院,失去父母的小象在这里得到悉心照顾,在泥坑中嬉戏,与彼此和人类伙伴及野象组建新的家庭。 《Submerged》是以 Apple 沉浸视频格式拍摄的首部剧情短片,将于今年秋季首播。这部动作冒险故事片以二战为背景,将带观众登上潜水艇,见证船员们如何在被鱼雷击中后求生。 《2024 年 NBA 全明星周末》将于秋天推出,篮球迷将能以独特视角欣赏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的 2024 年 NBA 全明星周末,通过沉浸式短片观看新秀赛、扣篮大赛。 音乐人 The Weeknd 携沉浸式表演体验华丽回归,演出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 Apple Vision Pro 独家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容也有望在国行 Vision Pro 上推出,大陆用户可通过咪咕视频和腾讯视频 app 欣赏 Apple 沉浸视频。 极氪 009 纯电 MPV 上市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极氪 009 纯电 MPV 正式亮相,包含 3 个版本:六座行政部、七座过道(两驱/四驱)版,与 009 光辉四座版构成 009 家族。 新款极氪 009 配备双腔空气悬架与 CCD 电磁减振,车内配备前后排双 OLED 智慧屏。车身轴距 3205 毫米,车内空间 7.4 平方米。 电池续航方面,极氪介绍了「800 全生态解决方案」,分别为 800V 超快充电池、全栈 800V 产品、800V 超快充网络,可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500 公里。 极氪 009 七座过道版售价 43.9 万元,七座过道四驱版 45.9 万元,六座行政四驱版 46.9 万元。 问界 M9 大定突破 11 万辆 鸿蒙智行昨日宣布,问界 M9 累计大定突破 11 万,号称「蝉联 4-6 月 50 万以上车型销量第一」。 中汽评测于日前公布了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成绩,问界 M9 为安全评测第一,综合得分率 93.9%。 问界 M9 于 2023 年 12 月 26 日上市,定位为 SUV ,共推出四款车型,价格区间在 46.98-56.98 万元之间, 消息称淘宝服饰将实现海外包邮 36 氪获悉,淘宝秘密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出海项目「大服饰全球包邮计划」。 据悉,淘宝服饰将提供高额补贴,直接对海外消费者包邮。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和货权,无需另外开店,无需考虑跨境物流,收到订单后只需把货发至国内的集运仓,到仓即确收,0 退货、0 退款、0 运费险。 据了解,淘宝此举是针对服饰商家出海面临的高退货、高库存、高费用的难题,帮助商家低成本快速开拓海外市场。 魅族开启服务日活动,每月 20-21 进行 魅族官宣,将于每月 20-21 日开启「魅族服务日」活动,为用户带来一系列服务优惠。 服务活动将包括:手机免费贴膜、清洁保养,维修免 50 元人工费,免邮寄回,专属无界服务勋章等等。活动期间到店购机还能享受 5 折购买「半年魅族碎屏保障服务」的优惠。 活动将在魅族授权服务体验中心和魅族授权维修站开展。 面壁智能 CEO 谈 GPT-4o mini:轻量高能模型潜力极大 关于 OpenAI 日前推出的 GPT-4o mini,国内 AI 初创公司面壁智能 CEO 李大海在个人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李大海对 GPT-4o mini 感到「英雄所见略同」,认为在不断提升大模型参数的方向之外,在更小尺寸方向上追求高效高性能,是另一条挖掘智能潜力极限、又可降低成本的路径。 李大海声称,知识密度是大模型另一个核心指标,是模型能力除以参与计算的模型参数,类似芯片制程。轻量高性能模型潜力极大。 李大海也猜测,GPT-4o mini 估计是一个「宽 MOE」,即 expert 的数量比较多的模型,应该不会是一个端侧模型。他也谈到了 GPT-4o mini 可能带来的行业变革: 作为一个性价比很高的云端模型,一方面把云端 API 市场卷到了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也极大降低大模型落地产业成本,让我们对大规模行业应用的兴起抱有更强信心。 《守望先锋》公开全新辅助英雄「朱诺」 暴雪娱乐公开了《守望先锋 归来》中的全新辅助英雄朱诺(Juno),作为来自火星的角色,她将以太空科技为战局带来更多变化。 朱诺将于 7 月 20 日至 7 月 22 日间面向所有玩家开启抢先试玩,官方将借此机会收集反馈意见。 据介绍,朱诺能进行滑翔推进,在治愈队友痛击敌人之余,还能放置速度环加速队友,终极技能「轨道射线」可以发出激光治疗盟友并增加他们的伤害。 香港演员郑佩佩逝世 昨日,凯艺娱乐发出公告,香港演员郑佩佩于美国时间 2024 年 7 月 17 日离世,享年 78 岁。 郑佩佩以武打女星的身份出名,代表作有《唐伯虎点秋香》《卧虎藏龙》《杨门女将》《轻轻摇晃》《宝莲灯》《情人石》《大醉侠》《花木兰》等。 演员成龙、刘涛、刘亦菲,主持人曹可凡,导演胡雪桦等人皆发文悼念郑佩佩。 是周末啊!One Fun Thing | 镶嵌旧手机的马桶盖 你会花 9 千多块钱买一个马桶圈吗?如果是镶嵌着旧手机的呢? 以手工制作智能手机保护壳的手艺人 Bailey Hikawa 近期推出了两个定制的马桶圈,嵌入了几个经典款 2G 和 3G 手机,包括摩托罗拉初代 Razr 翻折手机、三星滑盖和各种黑莓手机。 除了镶嵌着旧手机的版本,Hikawa 还制作了镶嵌着眼镜、手表的定制马桶圈。 周末看什么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由李安执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郑佩佩主演,曾获第 73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青冥剑转交给贝勒爷收藏,不料当夜遭玉府小姐玉娇龙窃取。李慕白发现玉娇龙正是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之徒。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蛟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但玉蛟龙却使性任气不听劝阻…… 买书不读指南|《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作家马伯庸所著的历史小说,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名句为灵感来源,搭建了一个古代背景下,「大唐社畜」做项目的故事。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游戏推荐 |《海天岛传说》 《海天岛传说》(Isles of Sea and Sky)以一个海洋风的奇幻开放世界为背景,玩家将在其中进行一场脑洞大开的解谜冒险。 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将与可以改变解谜格局的新朋友结识,并且逐步解锁新能力,为探索提供更多选择,在解决新颖推箱谜题的同时揭开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
就Xbox Game Pass涨价,微软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互诉对薄公堂
IT之家 7 月 20 日消息,微软公司今天向美国上诉法院提交反诉文件,就 Xbox 涨价事件,认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此前提交的文件存在“误导性”。 涨价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IT之家 7 月 10 日报道,微软宣布将从 9 月 12 日起上调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订阅价格,同时推出一个新的“标准”订阅服务(不承诺首发第一方 Xbox 游戏)。 对于美国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订阅者来说,其订阅价格届时将从每月 16.99 美元上涨至 19.99 美元(当前约 146 元人民币)。 同时,PC Game Pass 也将从 9 月份面临涨价,从每月 9.99 美元上涨至 11.99 美元(当前约 87 元人民币)。 新增 Game Pass Standard 微软计划推出全新的 Game Pass Standard(售价为每月 14.99 美元),不承诺首发第一方 Xbox 游戏,并取消现有的 Game Pass for Console(售价为每月 10.99 美元)。 FTC 观点 FTC 认为新的 Game Pass Standard 是一种“降级产品”,该文件部分内容如下: 微软的提价和产品降级,加上微软通过裁员减少对产出和产品质量的投资,是一家公司在合并后行使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志。 产品降级(从微软的新服务中删除最有价值的游戏),再加上对现有用户的提价,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伤害,FTC 将指控微软来维护消费者权益。 微软观点 微软表示 FTC 的诉讼文件存在误导性,需要明确的是 Xbox Game Pass Console 订阅(不再向新用户提供)售价为 9.99 美元,但不支持在线多人游戏,而即将推出的 Game Pass Standard 订阅(14.99 美元)支持 Xbox 在线多人游戏。 微软在文件中表示,Xbox Game Pass Ultimate 现在的价格为每月 19.99 美元,与旧版 Game Pass Console 计划相比,它仍将提供更多价值,主要增加了在线多人游戏的费用。 该文件还称,在之前的庭审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声称,一旦完成收购,微软将不让购买索尼 PlayStation 游戏机的用户继续购买动视公司的《使命召唤》系列游戏。 而现在,微软和索尼达成了一项为期 10 年的协议,将新的《使命召唤》游戏保留在 PlayStation 平台上。 该文件补充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竞争受到了损害”。我们仍在等待美国上诉法院对此案做出最终裁决。
小米首辆赛车SU7 Ultra发布,零百加速破2秒!但最好看的是雷军漂移
发布会常有,但像雷军这么能讲的企业家不常有。 从 2020 年至今,雷军的年度演讲已经连讲四年。 我们可以从每场发布会上,看到雷军在心态上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初选择「为小米汽车而战」时的《我的梦想,我的选择》,到「穿越人生低谷」时《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再到小米 SU7 博得万千关注时的《成长》,雷军将每个时期的情绪都写在了主题上。 时至今日,小米汽车首战告捷,雷军的演讲主题只有两个字:勇气。从 2021 年开始,用倒叙的手法,补全了小米造车计划背后的那些事儿。 2021 年春,我的人生经历了重大的分水岭。 雷军这样介绍造车经历的开始,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无数的纠结、挣扎、嘲讽、怀疑……」伴随着 SU7 诞生的全过程,直到今年小米汽车上市,一举打破质疑。 雷军再次讲起造车过程,颇有一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势。 做汽车如此,做手机也一样。 照例,19日晚的雷军年度演讲,也是雷军的带货直播——出到第四代,小米的大折叠手机怎么样?还有雷军第一次做小折叠手机,以及小米汽车的新消息。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发布,十月征战纽北赛道 发布会的最后,雷军带来的 one more thing,19日晚最炸场的产品: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 这台性能怪兽的来由十分简单粗暴: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用 15 到 20 年的时间,最终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 而全球最顶级的车厂都在德国纽伯格林北环赛道比拼各自的硬实力,对于小米和雷军而言,纽北则是成为全球 TOP 5 的必经之路。 因此小米就有了「成为纽博格林赛道北环赛道最快的四门电车」的第一阶段小目标,小米 SU7 Ultra,则是应运而生的「屠龙者」。 我们简单列出一些数据,大家可以从数字上,感受这台 SU7 的爆裂性能。 跑赛道,性能是第一要义。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搭载了小米自研的 V8s 电机,这也是 27200 转的 V8s 首次上车。 更重要的是,SU7 Ultra 搭载了三台高性能电机:双 V8s+V6s 三电机全轮驱动,达到了惊人的 1548 匹。 如此劲爆的马力,也为小米汽车 0-100km/h 加速时间低至 1.97 秒,最高车速大于 350km/h,将成为全球最快的四门车型。 该原型车的目标也将是征战全球知名赛道纽北,验证小米汽车最新的技术。 SU7 Ultra 还搭载了赛道专用的高功率电池包,输出 1330kw,峰值电压 897V,充电倍率 5.2C…… 再来,专为 SU7 Ultra 打造的赛道专用制动系统,100-0km/h 制动距离仅为 25m,在 40m 以内算及格、35m 算顶格的家用车市场,这样的数据少见,也震惊。 Xiaomi SU7 Ultra 采用了系统性的减重方案。 在材料方面进行了重点优化,不仅车身外覆盖件 100% 使用碳纤维材质打造,甚至连电机上护板及制动集风罩也采用了碳纤维,这使得全车碳纤维使用面积多达 15 平方米,大幅降低了车身重量。 最终,Xiaomi SU7 Ultra 系统减重 500kg 以上,车重仅为 1900kg,为赛道圈速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为最大化赛道能力,Xiaomi SU7 Ultra 重构了 Xiaomi SU7 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从风阻优先转为下压力优先,意在以极致下压力提升弯道性能。 其通过特别设计的固定式大尾翼、尾部扩散器、开放式轮拱、前唇、风刀等共同带来最大 2145kg 的整车下压力,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了车辆的自重——理论上车辆在极速状态下甚至可瞬间在天花板上倒置行驶。 如此强大的下压力大幅提升了整车的操控稳定性,对赛道圈速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硬核科技加持之下,Xiaomi SU7 Ultra 原型车已整装待发。 小米汽车将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征战纽北。 自 2014 年以来,在纽北上榜的纯电动车仅有 7 辆,其中不乏不计成本的超级跑车和赛车,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小米汽车将「挑战计划」分为两步: 第一步,在 2024 年 10 月使用原型车,挑战纽北非量产圈速榜; 第二步,在 2025 年使用量产车型,正式冲击纽北量产圈速榜。 我们一起期待十月,Xiaomi SU7 Ultra 原型车的赛道表现。 大小折叠,都是旗舰 小米手机有史以来,最先进、最精密、最轻薄的满配大折旗舰。 这是预热时期小米对 MIX Fold 4 的评价,虽然更多人将关注的点放在了小折叠屏手机小米 MIX Flip 上,但实际上两款折叠屏都是旗舰水平—— 大折叠 MIX Fold 4 主打轻薄全能,做到了「满配旗舰,更轻更薄」; 而小米 MIX Flip 作为酝酿多年的首款小米小折叠手机,目标是小屏手机爱好者,以更全能的外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小屏终极解决方案」。 相比上一代小米 MIX Fold 3 整体 5.26mm/10.86mm 的厚度,小米 MIX Fold 4 展开时单侧厚度为 4.59mm,折叠时厚度为 9.47mm,重量 226g。 和同级竞品相比,MIX FOLD 4 在重量控制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这主要得益于小米全新首创的「全碳架构」,雷军称这项技术 100% 采用 T800H 高强碳纤维,抗拉强度达到 5500 MPa,抗冲击性能提升 300%,同体积重量只有前代铝合金材质的 1/15。雷军表示: 我们把三大件都换了,我们转轴的浮板,百分之百碳纤维屏幕的衬板,百分之百碳纤维中框的电池仓,正版百分之百碳纤维。 此外,铰链对于大折叠屏的手感和体验也至关重要。 小米 MIX Fold 4 采用了升级的龙骨转轴 2.0,将零件数量从 198 个减少到 137 个,带来了更可靠的整体结构,以及 45°-135°自由悬停及 IPX8 防水。 全新的龙骨转轴,更轻、更窄也更薄,比上一代的转轴宽度缩小了 11.7%,重量轻了 16%,水滴弧长缩小了 15%。 转轴齿轮的直径为 1.8mm,只有半粒米大小。 小米 MIX Fold 4 的主板也升级到了第三代,整体面积只有原来 80% 的情况下,在当中堆叠了 2545 颗零部件,857 颗超微器件。 当然,折叠屏手机,最直观的感受还得看屏幕。 外屏是一个标准的直屏旗舰的屏幕,并且在小米龙晶玻璃的保护下,它的防尘强度更高。 内屏为 7.98 英寸的折叠屏,超低功耗,采用的 UTG 超薄的柔性玻璃保护,更不容易产生折痕。 另外,内外屏都是 418 PPI,都能达到 3000 nit 的峰值亮度,都配有 1-120Hz 的自适应刷新率,都有 DC/PWM 调光,也都支持专业原色显示。 小米 MIX Fold 4 搭载了第三代骁龙 8 的核心,和四颗小米澎湃 T1 信号增强芯片,蜂窝性能最大提升了 58%,Wi-Fi/蓝牙性能最大提升了 16%。 此外,小米 MIX Fold 4 还支持双向卫星通信,这已经成为了各家旗舰手机标配,没信号的时候能应急。 MIX Fold 4 的电池,则是采用了 5100mAh 小米金沙江电池,这是一块「立体异形电池」,简单讲就是电池像折纸一样,在有限的空间里,扩容了电池的体积和容量。 这也正是 MIX Fold 4 在比上一代轻薄的前提下,有能有更大的电池的原因所在。 虽然这个数字在非折叠屏手机中看似平平无奇,但对比一下不久前发布的三星 Z Fold6 4400mAh、Z Flip6 4000mAh 的电池容量就可以明显看到优势。 另外,小米 MIX Fold 4 配有「67W 有线+50W 无线」的充电补能方案。 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到,MIX Fold 4 是唯一一台全焦段四摄的折叠屏手机。 在龙骨转轴的加持下,MIX Fold 4 支持多种悬停拍照,朋友出去的合照,吃饭时自带脚架的饭桌 Vlog 神器,它都能满足。 雷军还表示,传统折叠屏备的相机系统往往因空间限制而难以达到旗舰水准。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米推出了三大核心技术: 专属的光影猎人传感器 大光圈 Summilux 徕卡光学镜头 浮动镜头的长焦微距功能。 在继承上一代四摄五焦段配置的基础上,小米为 MIX Fold 4 引入了一颗 5000 万像素 2X 浮动镜头,在 UltraZoom 超级 AI 变焦的加持下,在拍摄远距离物体时拥有更好表现。 小米澎湃 OS,依然是小米全新折叠的一大亮点。 这一次小米在大折叠的软件适配中,把最常用的 500 个应用都纳入了高质量适配的队伍中。 雷军把高质量适配定义为: 支持全屏显示 支持旋转横屏 支持内外屏连续使用 支持的文件格式超过 100 多种 价格方面,小米 MIX Fold 4 三个配置的价格分别是: 12GB+256GB,8999 元 16GB+512GB,9999 元 16GB+1TB,10999 元 至于小米第一次做的小折叠屏手机小米 MIX Flip,雷军表示: 经过这三年的努力,我们认为小米小折叠彻底解决了体验的痛点,要一举逆转「美丽小废物」的印象。我希望大家用完我们的小折叠以后,它会变成「美丽小可爱」「美丽小神机」。 首先作为小折叠手机,外观尤为重要,MIX Flip 拥有多款配色、三种工艺,搭配指环式保护壳,为 MIX Flip 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凤羽纤维版」在提高手感的同时,增强了耐磨、耐脏污属性,整体 192g 的重量、厚度 7.8mm/15.99mm 的大小,更适合直接放在女士包里。 为了改善手感,小米 MIX Fold 4 除了在轻薄方面下功夫,外屏还采用了四微曲屏龙晶玻璃设计。 与大折叠 MIX Fold 4 一样,MIX Flip 采用了内外规格都高度一致的屏幕,均有 3000nit 峰值亮度,一致的 120Hz 刷新率及 2160Hz PWM+DC 调光。 「不用打开,就是一部好用的小手机」是 MIX Flip 的重要目标,为此小米更多地在拓展外屏功能方面下功夫。 新的分区设计将外屏分成了主应用区和「智能悬窗」区两个部分,接近 3.5 英寸 16:9 的主应用区观感接近 iPhone 4,让外屏拥有更好的空间利用率。 不仅是外屏分区的重新设计,小米还针对 MIX Flip 的外屏重构了多功能小部件、最近任务切换、焦点通知等一系列内容。 再加上更好用的第三方应用适配,以及外屏独立的 Mic 和合盖听筒,都在让 MIX Flip 在合盖时更像一个小屏手机。 难怪发布前雷军会发出「谁还在用 iPhone mini?」的问题。 很多小折叠往往会在处理器上出现一些妥协,这也是小折叠被称为「美丽小废物」的原因之一。 而小米 MIX Flip 则搭载了和 MIX Fold 4 一样的骁龙 8 Gen3 处理器,采用了 4780mAh 金沙江电池 67W 有线秒充组合,台阶式散热使其拥有更好的游戏表现。 因为小折叠手机女用户比较多,特别关心拍照效果。 相比大折叠而言,小折叠的影像往往备受关注,MIX Flip 虽然只有两颗摄像头,但「没有一个是凑数的」。 除了与 MIX Fold 4 同款的浮动 2X 镜头及「大师影像」以外,MIX Flip 还更多地强调了多样的拍摄玩法及更强的自拍能力,提供了跨设备相机、近物对焦、外屏帮拍等多种功能,45° 到 120° 的自动自由悬停,随身拍套装能让手机变身拍立得,提供了更多的玩法。 在介绍价格的时候,雷军同样对比了一下 iPhone,以此来突出 MIX Flip 的性价比,MIX Flip 价格分别是: 12GB+256GB,5999 元 12GB+512GB,6499 元 16GB+1TB,7299 元 年度演讲第四年,雷军是小米最好的产品 今年年初,雷军曾表示要将更多精力放在造车上,手机业务被交到了卢伟冰的手里,此后发布的几款手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不少网友仍然表示「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这次雷军带着大小两款折叠旗舰和灵魂演讲再度归来,也让小米手机的产品线增彩不少。 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雷军才是小米公司最好的「产品」。 每年一次的年度演讲,就是雷军最好的展示舞台。 正如他「偶然」翻到的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说: 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 这个对奇迹的信念,在雷军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写法,是离开金山创立小米的选择,也是挫折中「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信心,更是再次投身时代洪流造车的决心。 如今雷军站在小米汽车走向腾飞的前夜,用一场 3 小时的演讲告诉我们—— 这个对奇迹的信念,写作「勇气」。
小米MIX新机超炸裂!这发布会太猛了
7月19日,小米在北京召开新品发布会,会上雷军不但讲述了自己的造车心路历程,还带来了Xiaomi MIX Fold4和Xiaomi MIX Flip两款旗舰级产品,另外还发布了小米手环9、Redmi K70至尊版、小米手环9、Xiaomi Watch S4 Sport等多款重磅级新品。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雷科技(ID:leitech)受邀来到了现场进行报道,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产品介绍环节。 Xiaomi MIX Fold4: 轻薄且好用 首先登场的是小米的第四款折叠屏手机——Xiaomi MIX Fold 4,去年发布的MIX Fold 3在雷科技编辑团队中已收获不错的口碑,原因也很简单,它将消费者最关注的配置和轻薄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而Xiaomi MIX Fold 4也是如此,其机身重量降低至226g,机身厚度也仅有9.49mm,展开后单边厚度更是低至4.59mm。这主要得益于小米自主研发的龙骨转轴2.0结构,在整体厚度、宽度、重量以及水滴弧长方面相比上一代平均降低了10%以上,三级连杆的结构更是让体积整体缩小了34%。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肯定有用户会认为,既然铰链都变轻薄了,那它的强度肯定也会因此下降。为了打消消费者的这个顾虑,小米为其配备了1800MPa超强钢,且整体占比达到了82.6%;此外小米还使用造价成本极高的T800H高强度碳纤维材质覆盖了转轴浮板、屏幕衬板以及中框电池仓衬板三个「重要」部位,从而让Xiaomi MIX Fold变得轻薄的同时更加「耐用」。 在配置方面,去年的Xiaomi MIX Fold 3在硬件参数方面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这一代也自然延续了这一优势。 Xiaomi MIX Fold 4搭载了安卓市场中最强的第三代骁龙8旗舰处理器,在理论性能表现方面毋庸置疑; 内外双屏也都达到了旗舰水准:418ppi、1700nit全局亮度、1-120Hz自适应刷新率、2160Hz PWM+DC调光,唯一的区别是内屏的尺寸为7.98英寸,外屏的尺寸为6.56英寸; 防水等级也从IP68级提升到了更高的IP8X级; 在其他配置方面,Xiaomi MIX Fold 4配备了依旧旗舰的徕卡四摄组合、四颗小米澎湃T1信号增强芯片、双向卫星通信、5100nAh金沙江电池和50W无线充电等一系列旗舰配置。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在价格方面,Xiaomi MIX Fold 4的起售价与上一代保持一致: 12+256G版本售价为8999元; 16+512G版本售价为9999元; 顶配版的售价为10999元(16+1TB)。 将在7月23日早上10点正式开售。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Xiaomi MIX Flip: 不再是“美丽小废物” 第二款发布的产品今天发布会的重点,也是小米旗下的第一款小折叠屏手机。既然要小,那么它的机身「三围」必然是关键点,小米表示Xiaomi MIX Flip的机身重量仅有192g,展开后的机身厚度仅有7.8mm,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直板手机更加轻薄。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Xiaomi MIX Flip的内屏尺寸为6.86英寸,外屏则为4.01英寸,虽说尺寸相差甚远,但两者的屏幕参数可以说是旗鼓相当:1.5K分辨率、120Hz刷新率、华星光电C8+屏幕材料、460ppi、1600nti全局亮度等等,从而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从外屏突然切换到内屏时产生强烈的割裂感。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为了让这块4英寸的「大」屏更加实用,小米不但为其适配了超过200款日常应用,还搭载了外屏窄缝听筒和独立mic,AI小爱助手的加持更是能让用户在不使用内屏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完成各种日常操作。 在硬件配置方面,Xiaomi MIX Flip是市面上第一款搭载第三代骁龙8处理器的小折叠屏手机,搭配LPDDR5X内存和 USF4.0闪存让它的理论性能表现也是小折叠屏手机中最强的。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来看,Xiaomi MIX Flip在原神、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多款游戏中几乎都能保持在55帧上下(王者荣耀为119帧),这个表现也让「小折叠屏手机性能就一定差」的现象彻底成为历史。 有意思的是,Xiaomi MIX Flip居然在如此小巧的机身中塞入了一块4780mAh的大容量电池,甚至比小米14还要大上一些。唯一可惜的是,Xiaomi MIX Flip并未配备小雷「钟爱」的无线充电技术,有线充电功率则为67W。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在影像方面,Xiaomi MIX Flip的后置相机模组配备了两颗高像素传感器,分别为5000万像素的徕卡主摄以及一颗支持浮动对焦功能的2倍人像长焦镜头,搭配小折叠屏手机的折叠特性,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特殊的拍摄/构图手法。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价格方面,Xiaomi MIX Flip的起售价为: 12+256G版本5999元; 16+512G版本6499元; 16+1TB的顶配版本7299元。 将在7月23日早上10点正式开售。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对比起MIX Fold 4,显然能看出小米此次更加重视MIX Flip这位新成员,而Xiaomi MIX Flip在配置和价格方面也确实符合大众的预期,也看得出小米对于小折叠屏手机是有自己的独特理解,选择针对部分用户痛点进行改进和突破。 Redmi K70至尊版: 性能怪兽还得看Redmi 至尊版显然已经成为Redmi K系列的必备「节目」,虽说每一代至尊版都只是在芯片方面进行一波小迭代,但今年的Redmi K70至尊版在各方面都有巨大提升,或许是Redmi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台手机。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在最重要的硬件配置方面,Redmi K70至尊版搭载了联发科旗下最新的天玑9300+处理器,在安兔兔跑分测试中超过238万分,在安卓阵营中排名第一。如此强劲的性能也让Redmi K70至尊版在各种手游中都能以高画质的选项流畅游玩,可以说是手游爱好者的首选。 为了进一步释放这颗处理器的强大性能,Redmi还为其配备了自研的超帧超分并发技术,能够在「原神」、「绝区零」这类十分吃手机性能的手游中带来更好的画质和帧率表现,强大的散热系统也能为玩家提供更为持久的游戏享受。 有意思的是,小米还为Redmi K70至尊版提供了一块高素质旗舰四窄边直屏,让其正面观看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台卖两千多元的手机。 当然,这块屏幕的参数小雷也复述一下:第三代1.5K分辨率直屏、120Hz刷新率、小米青山护眼技术、超高占比的无频闪DC调光以及硬度更高的小米龙晶玻璃。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其他配置方面,Redmi K70至尊版搭载了5500mAh的超大电池和120W有线充电技术,能够在24分钟内完全充满;其相机主摄也更换成了面积更大的IMX906传感器,搭配首次下放到Redmi的Xiaomi AISP能够提供更好的拍摄体验;IP68级防水也提高了手机的耐用性。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Redmi K70至尊版价格如下: 12+256G版本为2599元; 12+512G版本为2899元; 16+512G版本为3199元; 16+1TB版本为3599元。 整体符合小雷对它的预期。 一些小惊喜, 米粉又可以玩一阵子了 除了三款手机,雷总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小惊喜,例如能让iPhone用户实现通话录音的小米Buds 5,售价为699元、又比如拥有全效空净以及一系列专业吸附层的米家净化器Ultra增强,售价为5799元;再例如小米最强的立式空调,其不但更省电、更舒适更智能外,价格也做到了6999元(自然风版)/7999元(新风版)。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最后也是小雷最感兴趣的两款产品,小米手环9和Xiaomi Watch S4 Sport,前者的产品力不用多说,其在小米手环8的配置技术上进行了进一步升级,例如支持更精准的睡眠检测,与北医三院合作支持睡眠呼吸风险健康研究技术;陶瓷机身设计也让其佩戴体验更加温润。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而后者则是小米手表的一次「逆袭」,其不再主打智能性,而是将户外属性拉满,其配备了一体钛金属机身,让手表变得更轻盈的同时还更加耐用,前后盖蓝玻璃的设计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其坚固性。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更有意思的是,Xiaomi Watch S4 Sport还与专业团队颂拓达成了合作关系,从而让其在运动算法方面更全面也更专业。 价格方面: 小米手环9的起售价为249元,NFC版本售价为299元,陶瓷特别版(NFC)售价为349元; Xiaomi Watch S4 Sport的起售价为1999元,钛金属米兰尼斯表带版的售价为2599元。 以上这两款新品均已开售。 总的来说,小米今晚发布的多款产品依旧延续了小米的特点,都拥有不错的性价比,在小米发力造车时给小米稳住大本营。其中最让小雷感兴趣的莫过于Xiaomi Watch S4 Sport,出色的造型、轻薄的佩戴体验和专业的运动算法,可能真的会让小雷抛弃Apple Watch拥抱小米生态。 而其余的几款新品也是如此,不但让用户的选择更加丰富,也让原本竞争就激烈的市场变得更加「有趣」,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催生出更加精彩的大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三星Galaxy Z Flip6手机虽不支持DeX,但可强制启用桌面模式
IT之家 7 月 20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昨日发布博文,表示三星 Galaxy Z Flip6 手机虽然不支持 DeX,但至少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桌面模式。 该媒体表示除了 Galaxy Z Flip 系列之外,三星的旗舰手机均支持 Samsung DeX,最新推出的 Galaxy Z Flip6 手机同样也不例外。 不过和 Galaxy Z Flip5 有所不同的是,Galaxy Z Flip6 手机可以切换启用“强制桌面模式”开发者选项,带来更优秀的桌面体验。 三星 One UI 5.1 到 One UI 6.1 系统中由于缺少桌面模式活动,因此三星 Galaxy Z Flip5 手机不支持“强制桌面模式”开发者选项。 而在 One UI 6.1.1 更新中,三星 Galaxy Z Flip6 手机在外接显示器后,可以启用“强制桌面模式”,其界面介于原版安卓和三星 DeX 之间。 未启用“强制桌面模式”开发者选项 启用“强制桌面模式”开发者选项 Galaxy Z Flip6 的桌面模式用户界面不够精致,缺少显示系统信息的任务栏等功能。 另一方面,应用程序实际上是在自由形式的窗口中启动的,它们甚至还带有标题栏,标题栏上的按钮可以最大化或最小化窗口、固定选项菜单等。 此外在分屏模式下启动应用程序的按钮存在错误,也不支持屏幕截图,只能手动移动和调整窗口大小。IT之家附上相关图片如下:
谷歌自曝旗舰新机:AI一流,配置二流
自 iPhone 4 在酒吧「偷跑」以来,「谍照曝光」就成为了旗舰手机发布前的保留节目。毕竟手机从设计到发布中途要经过的步骤太多了,总有品牌保密协议覆盖不到的地方。这种「有偷跑才是真旗舰」的做法甚至影响了手机行业的推广方式,不少品牌开始在手机发布之前放出「官方预热」的宣传物料,给新手机造势。 当然了,也有一些比较「倒霉」的品牌,总会在关键发布会之前被黑客将新机数据曝光,比如 Google Pixel 系列。自诞生以来,Pixel 手机曝光历史可谓光辉灿烂,几乎每一代 Pixel 都在正式发布前被广泛曝光,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功能,再到市场定价,都成了科技媒体和消费者热议的话题。 图片来源:Pixel 最早的一代 Pixel 和 Pixel XL 在发布前就已经有了详细的泄露信息,包括手机的设计图、配置参数以及操作系统的亮点功能。随后几代 Pixel 手机,如 Pixel 2 和 Pixel 2 XL 也不例外。在发布前几个月,测试机的上手视频就在 YouTube 上疯狂流传。 Pixel 3 系列更是被称为「史上泄露最多」的手机之一。在发布前的几个月里,关于 Pixel 3 和 Pixel 3 XL 的信息几乎无所不包,从高清实拍图到完整的开箱视频,甚至连 Google 官方的保护壳和配件也被提前曝光。尽管如此,Google 仍然在发布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惊喜,尤其是在软件功能和拍照技术上的创新。 近几代的 Pixel 手机,包括 Pixel 6、Pixel 7 和 Pixel 8 系列,硬件配置和设计方面的曝光问题依旧严重。但近几年的 Google 开始将 Pixel 的重心往 AI 和软件服务方面转移,「硬件偷跑」的影响也开始逐步下降。 图片来源:Google 比如在 2024 年 7 月,Google 就直接「官方偷跑」,在 Google Store 上公布了 Pixel 9 Pro 与 Pixel 9 Pro Fold 两款手机的「官方大图」,算是对偷跑这件事「彻底躺平」。 并不出色的的硬件配置 当然了,Google 的「躺平」也只不过是公布了两台手机的外观,对于真正的硬件配置,Google 选择继续「保密」到 8 月 13 日。只不过 Google 不公布并不代表大家不知道,根据已有的爆料信息,Google Pixel 9 系列将提供 Pixel 9、Pixel 9 Pro、Pixel 9 Pro XL 与 Pixel 9 Pro Fold 四款机型。用大家更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国内手机品牌常见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和折叠屏四款手机。 其中 Pixel 9 配备 6.1 英寸 1080P+ 120Hz 屏幕,采用第四代 Google Tensor 处理器,提供 8+128GB、8+256GB 两个存储规格,采用后置双摄相机模组。Pixel 9 Pro 采用 6.5 英寸 1080P+ 120Hz 屏幕,同样采用 Tensor G4 处理器,采用包含潜望镜头的后置三摄模组,提供 128GB、256GB、512GB 三种存储规格。 图片来源:Google Pixel 9 Pro XL 硬件配置与 9 Pro 看齐,仅屏幕扩大到 6.7 英寸,同时也提供 1TB 容量版本。比较有意思的是 Pixel 9 Pro Fold,尽管这是 Google 第二款 Pixel 折叠屏手机,但 Google 依旧将其直接编入 Pixel 9 的产品序列中,大有让 Pixel Fold 这一测试风向的产品「转正」的意思。 外观上,Pixel 9 Pro Fold 保持了 Pixel Fold 留下的「大圆角」设计,即使是小尺寸的外屏也有较大的圆弧半径,面积利用率一如既往的低。不过有趣的是,在 Google 公布的预告片中,Pixel 9 Pro Fold 并没有内屏摄像头。如果这不是动画渲染失误的话,Pixel 9 Pro Fold 很有可能会用上屏下摄像头。 图片来源:Google 此外,在该预告片中,Google 也「演示」了 Gemini 的 AI 功能,比如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对应的文本(给旧手机写分手信),看得出 Google 对 Pixel 9 系列的 AI 表现非常有信心。 图片来源:Google 但问题是,出色的 AI 功能,能改变 Pixel 手机从硬件性能到软件体验的「全方位落后」吗? Pixel 为何落伍? Pixel 的「全方位落伍」,在我看来即使内部产品路线的问题,也是外部环境的问题。 首先,和 Google 内部「前 HTC 团队」的规模相比,国内手机品牌在人员与技术方面的投入显然更多。以华为和小米为例,这些品牌在折叠屏技术上的投入和研发力度远超过 Google。Mate X、Mix Fold、Find N、X Fold 和 Magic V 在转轴结构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经过多次迭代,厂商对折叠屏在耐用性和折痕处理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些技术积累在最终产品上的呈现的效果,自然也比 Pixel Fold 要出色不少。 相比之下,Google 的 Pixel 系列在折叠屏技术方面的探索显得相对迟缓。尽管 Pixel 系列在摄像头和软件优化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硬件创新尤其是折叠屏技术上,Google 明显落后。以 Pixel Fold 为例,其「祖传大边框」和国产折叠屏相比根本不像是一个时期的手机。 图片来源:Xiaomi 此外,用户体验的优化是国内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品牌在用户交互界面的改进和多任务处理功能的优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华为的多窗口功能和小米的分屏功能都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些品牌通过不断的用户反馈和改进,使得折叠屏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噱头,而是真正实用的设备。 Google 的 Pixel 系列虽然在 Android 系统的优化和软件体验上有独到之处,同时也「首发」了大量 Android 系统的新特性,但在多任务处理和分屏功能上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使得 Pixel 系列的用户在使用折叠屏时无法体验到其他品牌的流畅和便利。 图片来源:Google 更不用说 Google Tensor 那并不出色的硬件性能了。自推出以来,Tensor 处理器的性能表现一直备受质疑。尽管 Google 试图通过定制化的 SoC 来优化 Pixel 手机的 AI 和机器学习能力,但在实际使用中,Tensor 处理器在多核性能、能耗与图形处理能力方面相较于竞争对手显得较为逊色。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All in AI 的 Pixel,在硬件上越来越不接地气了。 闭门造「机」不可取 事实上,对于 Google Pixel 这种闭门造车的造机策略,补救方式也非常简单:不再与收编的「前 HTC 团队」捆绑,重回 Nexus「群雄争霸」的时代。 在 Pixel 系列推出之前,Google 曾经与多家品牌合作推出了 Nexus 系列手机,比如三星、LG、华为和 Moto。通过与这些品牌的合作,Google 不仅「获得」了硬件制造经验和市场影响力,同时也成功为 Android 生态系统树立了标杆。 图片来源:Google 当然了,取消 Nexus 计划,推出自有 Pixel 品牌,这背后也有 Google 想将技术团队收编、打造自有高端 Android 手机,与三星 Galaxy 系列在全球市场抗衡的想法。但问题在于,目前的手机市场早已不是 Google 可以用 GMS 控制的了。 从硬件优化到核心算法,再到 AI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强软件、弱硬件」的做法 Android 阵营内的企业拥有了和 Google 正面对抗的机会。与此同时,Google Pixel 还沉浸在「一套方案通吃全球市场」的黄粱美梦中。 当然了,即使 Google 重启 Nexus 方案,这种合作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如何在合作中保持品牌的独特性和产品的一致性是一个难题。不同品牌有各自的设计语言和用户群体,如何协调这些差异以确保产品的统一性,会是 Google 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合作关系中的利益分配和控制权也是一个潜在的冲突点。Google 需要在合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又能保持对产品的核心控制。 不可否认的是,在刚刚诞生时,Google Pixel 「软件先行」的策略,确实为 Android 生态带来了不少新鲜感,Pixel 3、Pixel 4 两代手机也确实为当时的 Android 计算摄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图片来源:Google 但在 2024 年,「一招鲜」已无法「吃遍天」,当 GPT-4 等更先进的 AI LLM 超越 Google Gemini,成为手机品牌的首选合作伙伴后,Pixel 又要用什么来维持自己的高端定位呢?
雷军发布会,没有新车
小米汽车三周年之际,雷军年度演讲揭秘了小米的造车之路。虽然10万销量目标提前达成,但产能与供应链挑战依然存在。未来,小米汽车的销量神话还能持续吗? 在小米汽车正式驶入市场三个月之际,雷军及其团队举办了第五次“年度演讲”。在这次发布会上,雷军对小米造车的来龙去脉以及造车三年来所发生的故事做了系统的阐述。 雷军透露,小米造车源于一个意外。2021年,小米手机被美国制裁,为了应对当时的困局,小米才考虑造车,而对造车这项新业务,几乎所有的小米高管都举双手赞成。 为深入了解行业,小米组建了一支由60余人组成的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多个城市做了八十多场调研,召开了四次高管会,并面聊了200多个汽车行业人士。在调研过程中,蔚来汽车的掌门人李斌和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都鼓励雷军造车。 面对造车入局太晚的问题,雷军坦言,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真心想干,任何时候开始都是最好的时机。 对于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雷军透露,公司有望在11月份提前达成全年10万辆的销售目标。与此同时,小米汽车的销售网络搭建速度也很快,仅7月就成功拓展至4个新城市,新增17家门店。对于还没开放门店的城市,雷军向广大粉丝承诺:“再等一等,不要着急。” 这次,雷军也透露了小米汽车未来10年的目标——成为纽伯格林北圈赛道上最快的四门电动车型。作为赛车界的圣地,纽伯格林北圈赛道见证了无数传奇的诞生。如果能够成功,小米距离打造媲美保时捷的“梦想之车”将会更进一步。 01 小米汽车,自产自销 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小米汽车全年10万辆的目标预计今年11月就可以完成,主要源于小米汽车不久前的产能调试和提升。 小米工厂的一线员工曾对《豹变》表示,产线设计的产能是一个小时40台,单班10个小时就在420辆左右,6月开双班之后拉升产能,7个小时产能320辆,虽然平均每小时的产能提升到45.7辆,但是单班时长也在降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米工厂每日定量生产,产量够数就要停,6月小米工厂的月产目标是不低于1万辆。 而导致定量生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小米工厂的一线员工流动性过快,来了不到1个月的新人在单班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另一方面,自6月份以来一直调快生产线,机器人跟不上流水线的生产节奏。 由于产能受限,不少米粉跑到雷军微博评论区留言催交付,对此雷军则回应称:“6月交付一定过万。” 眼下,小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给新人时间适应产线,慢慢拉升产能。另一方面,小米工厂将在7月给工人放假,并改装生产线,复工之后再度加量。 雷军透露,得益于生产线的改装,小米汽车目前的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3万辆。 造车三年,从挂靠北汽获得产销入场券,到拿到独立的造车资质,小米汽车正在逐步走向正轨。 7月12日,工信部公告显示,四款“小米牌”纯电动车获批,小米SU7的全新尾标通过备案,由原来的“北京小米”变更为“小米”。这意味着,小米汽车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 据了解,小米汽车拿到的是国内最后一个造车资质,未来牌照不能交易和买卖。 按照工信部的标准,新建车企想要获得独立的造车资质,企业必须满足有3万辆的产量要求,而小米是第一次造车,没有资质,无法量产,只能先通过挂靠北汽获得生产资质,进而再满足3万辆的量产目标。 如今独立资质获批,代表着小米汽车的量产已经突破了3万辆。对于一家发布首款产品不足4个月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进步飞快。 以蔚来汽车为例,其2018年6月开始正式交付,直至2019年12月累计量产和交付量才达到3万辆。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认为,小米的造车资质获批以后,也意味着小米自己拥有生产计划、产品研发以及市场策略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而且,取得完整的造车资质,对于小米汽车的品牌影响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毕竟自产自销的产品,比贴牌更有说服力。”该内部人士表示。 02 销量神话还能继续吗? 开局一张王炸,让小米汽车在上市一个月内创造“锁单超过7万辆”的神话,随着热度慢慢下去,小米SU7的销量增长也呈现波动疲软的态势。 为了维持热度,近两个月来,雷军作为小米汽车最具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和“话事人”,不是拍短视频,就是在拍短视频的路上,要么就是搞直播。雷军不停地在全国各地区的小米汽车直营店奔走,为小米汽车站台。 一直以来,营销被认为是小米最大的优势。在小米手机的发展过程中,雷军采用了一系列独特而成功的策略,从低端机的选择到“饥饿营销”理念的实行,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就连刘强东也曾表达过对雷军营销能力的认可,他曾在节目中表示,“不要跟雷军比营销,能把小米手机卖成几百亿,绝对不是一般人”。 此前,在小米汽车发布SU7的时候,雷军就利用自己的营销能力不断造势。他亲自操刀,通过个人微博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致敬式”营销,包下了多个城市的广告牌,专门发布了一份海报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致敬,被网友戏称,格局打开了。 如今,雷军也将自己的营销能力成功复制到小米汽车上。 小米SU7发布首月,其锁单量就已超过8.8万辆,而4月到6月的实际交付量分别为7058辆、8630辆和1万辆。 对于未来的产能问题,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工厂将在6月开启双班制生产,以确保6月交付量超过1万辆。他同时承诺,2024年全年将保底交付10万辆,并冲刺交付12万辆的目标。 在今晚发布会的最后,雷军还向外界展示了小米SU7 Ultra的全貌,搭载小米超级电机V8s。根据计划,今年10月,原型车将挑战纽北非量产圈速榜。 你觉得小米汽车能保持销量神话吗?
雷军造车前传
“三个多月以来,我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 3月28日上市后,小米SU7的大卖,无疑让雷军的梦境更多被幸福感填充。但在收获惊喜之前,雷军的造车梦,却要从一次惊吓说起。 在7月19日晚举行的第五次年度演讲中,雷军披露小米造车源于一个意外。2021年1月15日早上7点多,雷军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雷军召开了紧急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这次会议上,雷军才开始第一次正式讨论造车的可能性,“几乎所有高管都支持,但我认为风险太大,我们还是先做个调研。” 经过6人调研组的70多天访谈,2个月后,雷军下定决心。2021年3月30日,小米发布公告:正式决定造车,雷军牵头,未来10年全资投入1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罕见地把“蔚小理”创始人请到发布会现场的情景,在今年年度演讲中,雷军则通过PPT的方式,把李斌、何小鹏变相请到了现场。 李斌和何小鹏,成为雷军口中力劝小米造车的积极代表,并不忘调侃道:“说实话,我到今天也想不明白,这样做,对他们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也许,他们俩就是单纯的为我好,为小米好。” 除了劝小米下场造车,在是否需要All in汽车上,何小鹏也为雷军先打了样。 2014年,还是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一度担心全身心投入汽车创业后,一旦失败,可能晚节不保。但转变在三年后到来。据腾讯科技报道,2017年2月,何小鹏迎来自己儿子的降生。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很快打来电话,再次劝说道:“小鹏,智能汽车的赛道已经打开,如果你再不出来做,过两年窗口就要关闭了。”何小鹏由此才下定决心从阿里离职,全身心投入造车事业。 面对雷军提出的10年投资100亿美元的豪赌之举,当时小米董事们也给雷军提了一个要求,即必须雷军亲自带队干。 令雷军一度犹豫不决的原因,除了跟何小鹏一样担心晚节不保外,当时小米手机还面临冲击高端化挑战,且被雷军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周受资(时任小米高级副总裁、国际部总裁、CFO,现为TikTok CEO)离职,这被雷军形容为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决定带队造车后,雷军的第一步,先从“开掉”专职司机,自己开车学起。造车3年来,雷军试驾了170多辆车,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试驾笔记和资料。 但当晚的演讲中,雷军没有对外透露小米第二款车的任何信息,在发布小米MIX Fold 4、小米MIX Flip等新一代折叠屏手机之外,仅在one more thing阶段揭晓了一辆基于小米SU7打造的巅峰性能纯电车——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小米SU7 Ultra原型车)。 在立下未来15年到20年内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车玩家之一的目标之外,借由小米SU7 Ultra的问世,雷军又有了一个新目标,即未来十年内成为纽北最快的四门电车。 01 曾经因担心手机业务中断而将造车作为备选战略的小米,在手机核心主业上正迎来复苏。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6%,这是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最高的同比增长率,且是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具体到各大手机厂商,三星和苹果稳居前二之外,位居第三的小米成为TOP5中增长最快的一家,销量同比增长22%。 腾讯新闻《潜望》曾报道,在小米决定是否造车的过程中,华为也是小米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后者重返主流手机领域的可能性相对渺茫,才进一步促使小米放手双线作战,在手机和汽车两个领域同时发力。 如今,随着汽车业务逐渐打开局面,小米在手机业务上也开始追赶行业潮流。 当晚,小米的重头戏之一便是折叠屏新品的发布。在手机销量大盘增长近乎停滞的同一时期,折叠屏手机成为为数不多保持高速增长的品类。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将同比上涨18%来到2060万台,且2024年至2028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还将以26.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有望最终达到5300万台。 小米也不想放过这个增速迅猛的市场。新一代横折方案小米MIX Fold 4,采用自研的小米龙骨转轴2.0,体积缩减34%,并借助全碳架构实现大幅减重,配置上支持有线、无线双充,搭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与5100mAh电池,起售价8999元。 更大的亮点在于小米首次推出的竖折方案小折叠屏MIX Flip,被雷军称为是内部打磨5年之久的作品,配备4.01英寸外屏,适配200多个日常应用,同样搭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电池容量为4780mAh,起售价5999元。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即一个由换机周期驱动的缓慢且稳定的增长阶段,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级分析师Ankit Malhotra指出,“现在是手机品牌厂商之间的零和游戏。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智能手机销量将缓慢增长……折叠屏和GenAI,则成为为数不多的换机卖点。” 02 在研发小折叠屏同期,推进中的小米汽车,也开始迎来越来越多的抉择考验。 2021年小米决定正式造车之际,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异常青睐,蔚小理股价纷纷暴涨。有人开始建议小米汽车也可以独立融资,并谋求独立上市,甚至有几家投资机构给小米汽车开出了百亿美元估值。 “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零风险。这样天大的好事,谁能拒绝呢?但我们深思熟虑后,还真的拒绝了。”雷军解释称,因为造车周期很长,如果拿了别人的钱,想法就很难长期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小米内部造车,手机很多核心技术和研发资源都可以直接用。这才有了小米先投100亿人民币,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全资造车的策略出炉。 解决完钱的问题后,小米汽车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难题是,生产找谁解决?为了赶紧出车,有人劝雷军找代工,以金钱换时间。 “刚开始我们也想过,但很快铁了心,一定要从核心技术干起!这是因为,小米之前吃过大亏。14年前创业,就是从模式创新开始的,虽然刚开始成长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了不少挫折。” 上述挫折雷军曾在小米5上遭遇过。当时因为供应链管理不当,小米与三星交恶,没有了三星、高通最新一代AMOLED屏幕和骁龙芯片配合,导致小米2015年销量锐减,小米当时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京东也开始信心不再,刘强东甚至专门开会讨论小米一旦兵败如山倒之后的合作隐患。 2023年11月,工信部披露了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的外观和系列配置,当时小米汽车左侧尾部标识字样为“北京小米”,而非类似理想汽车那样直接打上“小米”二字,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代工生产。 大半年后,7月12日,工信部做新公告显示,四款新的“小米牌”纯电动车获批,小米SU7尾标由原来的“北京小米”变更为“小米”。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 生产制造问题解决了,小米汽车该提前备多少货呢?在2月需要敲定全年产量的时间段内,小米内部不少人建议定3万辆足够了,因为按照业内行情,纯电轿车最高也就月销3000辆。 雷军内心陷入矛盾,一方面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定少了不够卖,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 最终,雷军大胆定下了全年7.6万辆的激进目标。但从小米SU7上市后的爆单情况来看,雷军还是保守了。在分析小米SU7交付周期动辄半年以上的原因时,雷军事后总结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认为出在销量上,实际销量比公司预计的高了3倍-5倍。 03 从4月份交付至今,小米SU7交付量超过3万辆,原本年底完成的10万辆交付目标,被雷军再次提前到11月完成。 为了尽可能提升产能,解决交付危机,雷军动作不断。从6月5日开始,小米汽车将大定锁单犹豫期,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3天。官方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加速定单与生产匹配效率,从而有助于让下定锁单用户更快提车。 在缩短大定犹豫期之外,雷军还做了另一手准备,即从6月起,小米汽车工厂从原来的单班生产,改为双班生产,确保月交付量提升到1万辆以上,并由此在保证年底交付10万辆汽车的基础上,冲击12万辆新目标。 6月份,小米汽车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辆,雷军预测,7月份仍将继续保持破万辆纪录。 这背后离不开小米扩招工人的准备事宜。根据字母榜6月获悉的一份招工需求,彼时小米汽车开出了5500元-7500元的工资待遇,具体包括底薪2250+绩效990+餐补20元+夜班补贴15元+平时加班1.5倍,周六日按2倍薪资结算,节假日则按3倍。 为了抢人,小米汽车开出了13薪的诱人条件,但前提是需要工作10-11个小时,且上六休一。 招人之外,小米还在借助渠道扩张,进一步提升交付效率。今年7月份,小米将新增17家门店,到12月份,小米汽车销售服务网络将达到229家销售门店,覆盖59个城市,建成53家交付中心。 更多门店数量,将直接决定汽车销量的高低。在一季度财报会上,理想CEO李想就提到,如果没有充足的展厅数量和面积,“我们只会增加产品数量,而不是销售量。” 随着小米SU7成为车界新爆品,雷军的野心也开始跳出交付量之外,开始追逐起保时捷、法拉利们的品牌效应。 最新亮相的小米SU7 Ultra,成为承接雷军这一愿景的重头戏,该车首次搭载小米自研的V8s电机,零百加速号称仅需1.97s(包含起步时间),最高时速大于350km/h。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将在今年10月,正式挑战纽博格林赛道北环赛道。 在这个全球单圈最长、弯道最多、落差最大的性能车测试圣地,以及赛道综合性能测试的最高殿堂上,雷军希望小米汽车能在十年内成为纽北最快的四门电车。 记下20多万字汽车笔记的雷军,开始摸着保时捷们为小米汽车补课。
2024小米科技春晚:大小折叠旗舰发布 还首发了雷军也买不起的车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0日,19日晚,2024雷军年度演讲在北京首钢冰球馆举行,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做了主题为“勇气”的第五次个人年度演讲,分享小米造车的来龙去脉和过去三年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在演讲后的发布会环节,雷军亲自发布了大小折叠等一系列小米年度新品,并透露,小米SU7全年10万辆的交付目标预计11月就可以提前完成。 本次发布的小米旗下多款新品发布,包括新一代折叠屏旗舰小米MIX Fold 4、小米首款小折叠小米 MIX Flip、Redmi K70至尊版等三款新品手机,以及小米Buds5耳机、 小米手环9、小米手表S4 Sport、米家空调Pro系列全新立式双出风、米家全效空气净化器 Ultra 增强版等多款旗舰新品。 小米MIX Fold 4重量226g、厚9.47mm,是最高自研密度的小米旗舰,采用八颗澎湃自研芯片和龙骨转轴2.0,全碳架构,三层五面主板等三项核心自研科技。 自研芯片方面,小米MIX Fold 4的电池管理系统包含1颗小米澎湃P2快充芯片、2颗小米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和1颗小米R1均流芯片,通信系统则配备了4颗小米澎湃T1信号增强芯片,电池管理效率和通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龙骨转轴2.0是目前最薄最窄的大折叠转轴,超强钢材料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转轴可靠性,折叠寿命高达50万次;全碳架构让小米MIX Fold 4变得更轻更强,抗冲击性能提升300%;三层五面主板的创新设计,带来行业最高的元器件密度,大幅提升主板的集成密度和性能。 小米 MIX Flip则是小折叠全面旗舰化的开山之作,实现了最强外屏、旗舰性能、旗舰体验、旗舰AI能力的多项突破。在外屏方面,小米 MIX Flip适配了TOP200应用,并基于特殊的机身形态创新了AI外屏,为AI翻译功能增加了内外屏同步现实能力,出国对话时可以两边同时看到实时翻译的双语内容。 Redmi K70至尊版是汇聚了小米自研科技的性能魔王,除了搭载最先进的处理器天玑9300+、狂暴游戏独显D1、自研T1信号增强芯片、2米级IP68和全新一代3D冰封散热等配置以外,还首次搭载小米自研的小米龙晶玻璃、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 AISP等硬核自研科技,带来更全面的综合体验。 发布会上,小米自研的声音大模型首次亮相,它能实时识别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婴儿哭声、水滴声,还能理解这些声音背后所处的环境和所表达的情绪。其中,声音大模型将应用到小米SU7上,带来创新的“车外唤醒防御”功能,它能够识别发声环境,无视车外的语音指令,让语音控车更安全,7月底将陆续升级。 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了小米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小米最新发布的大小折叠手机全部来自全面量产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该工厂投资24亿元,按照“世界级灯塔工厂标准”设计建设,硬件设备96.8%自研,制造软件100%自研,年产能1000万台旗舰手机,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中,一条产线260种设备全部模块化,关键工艺100%自动化,配合小米的“数字孪生智造平台”,从云端定义调整制造方案,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柔性制造”。 依托统一数据接口、全场景5G/F5G部署,工业大数据底座,可实现工厂全链路数字化。采用AR智能巡检透视监测装备,结合自研“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让工厂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升级,激发智能制造无限潜力。 位于北京昌平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是继2020年小米亦庄智能工厂、2024年初小米汽车工厂亮相之后,小米自建自研投入运营的第三座智能工厂。 据了解,新一代折叠屏旗舰小米MIX Fold 4定价8999元起,16G+1TB版10999元;小米MIX Flip小折叠手机定价5999元起,16G+1TB版7299元;Redmi K70至尊版2599元起;小米Buds5耳机定价 699 元;小米手环9定价249元起;小米手表S4Sport定价1999元起;米家空调Pro系列全新立式双出风定价6999元;米家全效空气净化器 Ultra 增强版首发价5799元。其中,两款折叠屏和空气净化器7月23日上午10点开售,即刻开始预定,其他产品发布即开售。 发布会上更大的惊喜,是雷军正式发布巅峰性能纯电动车——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同时宣布将于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持续向保时捷发起挑战。由于没有量产,所以未公布价格,但雷军表示“贵到连我都买不起”。 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不仅是一款专为赛道打造的巅峰性能纯电动车,更重要的是,此次在原型车上搭载的诸多先进自研技术,经过赛道验证后,未来也将广泛应用于量产车上。 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首次搭载小米自研的V8s超级电机,0-100km/h加速时间低至1.97秒,最高车速可达 350km/h;电池方面,全球首次搭载宁德时代的第二代“麒麟”电池,并联合研发赛道专用高性能电池包,可支持 1330kW 最大放电功率;全车碳纤维使用面积多达15平方米,系统减重500kg以上,车重仅1900kg;为最大化赛道能力,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通过重构空气动力学设计,带来最大2145kg 整车下压力,极大提升整车操控稳定性。 据了解,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与小米SU7双车同源,采用同一纯电平台架构开发。该架构既可打造高品质的民用车型,也可以开发出承受超强耐久于高性能考验的赛道级产品。 在众多硬核科技的加持下,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已整装待发,将于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雷军宣布,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 小米汽车的挑战计划讲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2024年10月使用原型车,挑战纽北非量产圈速榜。 第二步,在2025年使用量产车型,正式冲击纽北量产圈速榜。 雷军表示,这项挑战非常不容易,“也许我们会成功,也许会遭遇挫折,但小米一定会坚持到底,直到最终的胜利。”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