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MIX Flip盲售开启:7999元锁定最低配,发售后退差价
2024雷军年度演讲将于今晚召开,届时将发布包括大折叠屏MIX Fold 4、小折叠屏MIX Flip,以及Redmi K70至尊版在内的多款新品。而在发布会前夕,CNMO注意到,小米MIX Flip开启了盲售。 据最新消息,小米MIX Flip的盲售版本已在京东商城上线,内存最低配置版本(白色)售价为7999元。此前有分析认为,鉴于小米MIX Flip在硬件配置上的旗舰级水准,其定价或不低于5999元。 小米MIX Flip在性能上搭载了当前顶级的骁龙8 Gen3移动平台,配合UFS 4.0和LPDDR5X的旗舰存储组合,确保了流畅无阻的使用体验。此外,该机还配备了全新3D台阶散热VC系统,有效降低了机身温度。 续航方面,小米MIX Flip内置了4780mAh大容量电池,并支持67W无线快充技术。这一电池组合在当前小折叠手机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上,小米MIX Flip采用了独特的小尺寸机身搭配全功能大外屏设计。外屏尺寸达到了4.01英寸,分辨率为等效1.5K,支持1600nit全局亮度和等深四曲形态。屏幕表面覆盖了耐刮耐磨的小米龙晶玻璃,提升了整机的耐用性。 此外,小米MIX Flip的外屏还支持灵动分区、全屏拍照等多种功能,并适配了200个常用应用。影像系统方面,小米MIX Flip搭载了徕卡双摄影像系统,包括5000万像素主摄和长焦镜头,支持长焦微距和OIS光学防抖技术。 综合来看,小米MIX Flip在硬件配置、性能续航、设计创新等方面均达到了同档产品的领先水平。然而,其最终售价将成为决定其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如果售价真如盲售版本所示为7999元,那么其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还需拭目以待。
经常用充电宝充电会危害手机吗?快充充电宝伤手机?
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不过,很多人看到充电宝起火这类新闻后,往往会怀疑充电的安全性。那么,用充电宝给手机等智能设备充电到底有害吗? 据CNMO了解,充电宝的核心功能是给手机充电。这是升压过程,也就是说,将移动电源电芯里储存的电力从3.7V升压到5V,只要这个过程中电池电压是稳定输出的,手机的充电就是稳定的,不会对手机造成伤害。此外,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具备智能管理电量的功能,所以充电器给手机充电没充满就拔掉,对手机影响是不大的。充电宝同理。 至于越来越流行的快充充电宝,其安全性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只会有通不通用的问题,影响的是充电速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充电宝都是百分百安全的。市面上的充电宝种类繁杂,数量众多,但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因此选购充电宝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在官方渠道购买,不要一味贪图便宜,容量合适即可,不要追求“大”,建议选高级聚合物理电芯。 另外,碰到充电宝受损挤压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小心,使用过程中出现建议换新,到货后出现则建议退换货。平时大家对待充电宝也要多一些“温柔”,充满电应尽快拔下,并定期检查是否存在受损现象。
8月13日见,谷歌预热Pixel 9 Pro/Pro Fold手机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谷歌 Made by Google 官方 YouTube 频道今天放出两段宣传视频,分别宣传了 Pixel 9 Pro 和 Pixel 9 Pro Fold 两款智能手机。 Pixel 9 Pro 谷歌在今天上传的视频中,并未公布 Pixel 9 Pro 的太多信息,展示了流线型设计和内置三个镜头的突出相机模块,和此前曝光的渲染图、实物照片一致,暗示其相机功能将大幅升级。 视频一开始,Gemini 询问用户“有什么能为你效劳的”,而用户输入提示词,要求给旧手机写一封分手信。 请求中写道:" 给我写一封分手信。告诉他们我找到了新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神奇的感觉。而不是千篇一律。哦,开头要写‘亲爱的旧手机’”。IT之家附上相关视频如下: 结果,当 Pixel 9 Pro 转过身来展示其瓷器色的背面时,缓慢地露出了它的真容,同时还提醒大家,Made by Google 活动即将于 8 月 13 日举行。 Pixel 9 Pro Fold 谷歌在第二段视频中同样要求 Gemini 写一封给旧手机的分手信,告诉 Gemini 自己的旧手机正在被“感觉神奇的东西”抛弃,而且“正在以新的方式发展”。 随后画面中出现了 Pixel 9 Pro Fold,证实此前传闻,谷歌的新款折叠手机不叫 Pixel Fold 2,而是叫做 Pixel 9 Pro Fold。 在视频中,你无法完全看到内屏,但从之前泄露的信息中,我们知道内屏的长宽比将会更薄、更窄。此外,内摄像头将被安置在屏幕左侧的一个切口中,而不是边框中,但视频中没有提及这一细节。 这段 30 秒的短片还向我们展示了手机的后部,证实横向摄像头条已被取消,转而采用新的摄像头岛设计。
米粉们能开上小米SU 7,责任全在美方
文|韩 湘 7月19日晚间,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2024年度演讲中提到了小米造车的契机。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是2021年1月15日的一场意外危机,正式让小米考虑造车的事。这一天,小米被美国制裁。在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抵达后,高管们都在董事会上讨论,“如果手机不能造了,公司三四万人怎么办?” 在经历特种兵式的调研后,小米造车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造车被提上日程,但包括蔚来CEO李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都力劝小米造车。 但最终,小米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这个已经是红海的市场里,小米仍然通过性价比和营销策略赢得一席之地。细细来看,在小米SU 7上市之前,小米充分学习iPhone的方式,一点一点释放关键信息,以此提高了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期望值。更绝的是,小米根据消费者的反应来确定价格,关于价格的讨论在2024年年初占据了新能源车比较多的流量。 在产品上,原本苹果公司的Apple Car会打造出一个智能手机和EV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但在苹果历经多年、投入重大财力物力后选择放弃造车后,最被看好能完成车机解决方案的品牌就是小米了。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车型命名也参考了苹果的做法,有Pro、Max等类型。 小米SU 7第一款车发布后,最令人震惊的还是价格。从性能的某种角度讲,小米超过了特斯拉和德系的保时捷,但价格却不到一半。小米挥起”价格屠刀“,砍向了老大哥特斯拉和保时捷。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小米造出SU 7意在改变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很有冲击力的价格战略将有望影响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格局。从产品上讲,小米打造的SU 7具备着马达、自动驾驶、电池等高尖端技术,但价格却很低。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讲,小米汽车很可能或成为诸多造车品牌的最大威胁。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已经通过智能手机、家居产品在国内建立起了很强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充分的盈利基础。在未来,小米集团很可能以遍布全球的手机智能商店为触角,将其打造成EV售后服务的客户集散地。 这样一来,小米集团将打造一个EV、智能手机和家电其他产品群整合的生态系统,小米集团将其定义为“人车家”。从客户的生命周期来看,汽车是比智能手机、小家电生命周期更长的产品,再者可以贷款,所涉数额也较大,后续利润率应该不低。多年以后,小米集团很有可能成长为以汽车为拳头产品的公司。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小米成立初期,小米集团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产品,打造生态系统。直到上市初期,对于小米集团的定位仍不清晰,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呢? 所以上市后,小米集团的估值分歧导致股价持续走低。 后来小米布局汽车产业,市场和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公司。到现在,小米SU 7成功交付,其实又给投资者增加了一个估值选项,小米集团是不是正在变成一家制造业公司?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在未来小米不仅会靠智能手机赚钱,更可能会依靠汽车业务赚钱。但因为估值分歧,市场对于小米集团可能不会再给出更高的估值。
极氪正式发布全新009 3.9秒破百 43.9万起售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李治钦)7月19日,极氪汽车在中国香港正式发布全新一代极氪009,全系车型售价为43.9-46.9万元,7月22日开启交付。 全新极氪009共推出三种版本,包括四驱六座行政版、四驱七座过道版和两驱七座过道版,售价分别为46.9万、45.9万和43.9万元。极氪还宣布,适用于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右舵车型,起售价为75.5万港币,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批量交付。 全新极氪009采用800V架构,搭载108度5C麒麟电池,两驱车型CLTC续航740公里,四驱车型702公里。同时还推出了140度大电池包,提供900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选装价格为5万元。 极氪表示,采用800V架构的全新极氪009 ,从10%充电至80%,最快只需11分钟,10分钟充电500公里(CLTC)。 全新极氪009全系配备双腔空气弹簧和CDC电磁减震,双电机四驱车型最大马力788 匹,官方零百加速成绩为3.9秒。全系配备激光雷达,搭载MobileEye智驾方案,提供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能力。 其他的娱乐和舒适配置上,全新极氪009还配备双8295座舱芯片、冷暖恒温冰箱,和30个扬声器/7.1.9声道的雅马哈音响。二排右侧座椅可实现“伊姆斯躺椅”模式,还提供隐私声盾、无痕模式、访客模式等隐私功能。只能助手Eva接入Ai大模型,可实现语意识别、行程规划、图片生成等功能。 此外,极氪还为009光辉车主提供一项专属权益,车主推荐他人购买009光辉版,下单成功达到五台或以上的,可享一年专属公务机出行服务。 现款009和009光辉车主,增购或换购全新009,可享3万元尾款抵扣,其他极氪车型车主,可享1万元置换或增购补贴。新车即刻开启预定,7月22日正式开始交付。
“硅仙人”Jim Keller执掌企业Tenstorrent发布新一代Wormhole系列AI硬件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由传奇芯片设计师“硅仙人”吉姆・凯勒 (Jim Keller) 担任 CEO 的 AI 初创企业 Tenstorrent 发布了基于新一代 Wormhole Tensix 处理器的系列 AI 硬件。 ▲ Wormhole n300 扩展卡 Wormhole Tensix 处理器支持广泛的数据精度格式,可相较传统 GPU“提供卓越的性价比”,还可多颗芯片联网组成算力集群。 该处理器支持两款开源 SDK,即高级的 TT-Buda 和低级的 TT-Metalium,分别适合生产用户和开发客户,均支持多种流行 AI 模型。 Tenstorrent 新一批 AI 硬件的基础是两款 PCIe AIC 外形的扩展卡 Wormhole n150 和 Wormhole n300。 这两款扩展卡均为双槽厚度,其中 Wormhole n150 搭载一颗 Tensix 处理器,运行功耗可达 160W;Wormhole n300 则搭载两颗 Tensix 处理器,运行功耗也提升至 300W。 ▲ Wormhole n150 扩展卡 Wormhole n150 定价 999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7265 元人民币),Wormhole n300 则定价 1399 美元(当前约 10173 元人民币)。 Tenstorrent 还一并推出了 TT-LoudBox 和 TT-QuietBox。这两台面向开发人员的工作站均搭载四张 Wormhole n300 扩展卡,包含 8 颗 Tensix 处理器,其中 TT-QuietBox 采用静音水冷散热。 ▲ TT-QuietBox 水冷工作站 吉姆・凯勒表示: 将我们更多的产品交到开发人员手中,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发布带有 Wormhole 扩展卡的开发系统有助于开发人员扩展和开发多芯片人工智能软件。 除了这次发布,我们还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第二代产品 Blackhole 的流片和通电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我国研发出4.21克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自然光下可持续飞行
快科技7月1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静电电机,成功研制出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实现纯自然光供能下的持续飞行。 该飞行器翼展20cm,重4.21g,由一种新型静电电机作为发动机核心,实现了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该项研究成果由北航科研团队完全自主研发,未来将大幅增加微型飞行器的飞行时长,拓展其应用范围。 北航科研团队从微型发动机的原理方面寻求突破,提出一种新的静电驱动方案,研制在微小尺寸下转速低、发热小、效率高的微型静电电机,并成功试飞静电飞行器“CoulombFly”。该飞行器主要由静电发动机和超轻质高压电源组成,具备低功耗(0.568瓦)和高升力(30.7克每瓦)优势,首次实现了微型飞行器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 得益于小体积、轻质量、高机动等特点,微型飞行器能够在狭小空间执行拍照、探测和运输等特种任务,在国民经济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北航科研团队从微型发动机的原理方面寻求突破,提出一种新的静电驱动方案,研制在微小尺寸下转速低、发热小、效率高的微型静电电机,并成功试飞静电飞行器CoulombFly。 该飞行器主要由静电发动机和超轻质高压电源组成,具备低功耗(0.568瓦)和高升力(30.7克每瓦)优势,首次实现了微型飞行器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飞行器的尺寸与重量均刷新了世界纪录,仅为现有最小太阳能飞行器的十分之一与六百分之一,真正实现了“巴掌大小,轻如鸿毛”。团队更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提出了翼展仅8毫米、质量9毫克、飞行功耗不足1毫瓦的超微型静电飞行器概念,预示着静电驱动技术在飞行器微型化道路上的无限可能。 与哈佛大学2019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仍需依赖三倍人工光源才能飞行的Robobee相比,“CoulombFly”仅依靠自然界的微弱阳光便能持续飞行,这一成就不仅是对现有技术边界的突破,更是微型飞行器自主化、长效化发展的里程碑。它预示着未来微型飞行器将在更多未知领域探索前行,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微飞时代。
台积电冲万亿,苹果英伟达抬不动
一份亮眼的财报,也未能帮助台积电再次摸到万亿美元的门槛。 7月18日,台积电发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当季营收20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净利润75.7亿美元,均超出市场预期。 但财报发布后,台积电美股股价当天微涨0.39%,总市值维持在8913亿美元。财报发布前一周,7月8日晚,台积电市值一度突破万亿美元。 先进制程上的领先优势,成为台积电保持增长的核心武器,尤其得益于其在3nm和5nm制程工艺上的旺盛需求。第二季度,台积电3nm出货量占晶圆总收入的15%,5nm占35%,合计占比达到一半。 生成式AI需要的高运算能力和互连频宽,正推动半导体含量的稳步增加。作为AI芯片制造的关键一环,台积电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和封装解决方案,以及强大的晶圆制造设计生态系统和高良率,共同帮助其成为这波AI红利中的最大获益者之一。 更重要的是,随着AI技术持续发展以运用更复杂的AI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的运算量不断增加,还将进一步拉动外界对半导体硬体的高涨需求,从而为台积电创造更多芯片订单。 在2023年4810亿美元的全球半导体产值中国呢,台积电独占28%。在强劲需求推动下,台积电年内股价已经上涨67%,在半导体概念股中仅次于英伟达的144.59%。 台积电董事长兼CEO魏哲家更是预测,公司业务将受惠于领先业界的3nm技术持续强劲成长和旺盛的AI相关需求,“我们预计2024年将是台积电健康成长的一年。” 但市场对台积电们的高需求同样开始产生警惕。台积电之前,先一步发布财报的光科技巨头阿斯麦ASML,尽管交出了一份营收和利润双双超出预期的业绩,但因为一句“中国市场占阿斯麦第二季度销售额的近一半,较前一季度增长了3.9亿欧元”的言论而引发市场恐慌。 外界不免担忧在打压之下占比仍达到近一半的中国市场,是不是侧面反映出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商们,对光刻机的需求并没有大家期望的强烈。 受上述消息影响,美东时间7月17日收盘,阿斯麦股价跌幅一度达到7%,台积电股价大跌7.98%,总市值跌破9000亿美元。 需求下降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台积电在2年前就经历过一遭。2021年,受益于疫情后全球“芯片荒”,‌台积电一度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股票,相比2020年涨幅高达70%,总市值‌达到5380亿美元。但随着市场恐慌情绪消退,芯片需求下降后的台积电,股价也随之暴降,到2022年10月,台积电股价已经降至57美元低点,总市值拦腰斩半。 二季度财报会上,魏哲家特意强调称,“我们不会重复我们在2021年和2022年犯过的那种错误……我相信这一次人工智能的需求,比两三年前更加真实。那个时候是因为人们担心短缺,所以汽车等你能想到的,它们都短缺。” 01 在台积电的智能型手机、高效能运算(HPC)、物联网、车用电子,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五个主要市场中,二季度,智能手机和HPC依然贡献了最大的收入来源,两者合计占比达到85%。 具体来看,HPC环比增长28%,占第二季度收入的52%,首次超过50%;智能手机下降1%,占比33%;物联网增长6%,占比6%;汽车增长5%,占比5%;消费性电子产品增长20%,占比2%。 分制程来看,二季度台积电7nm以下制程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7%,公司对先进制程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成熟制程占比控制在30%左右。其中,3nm出货量占晶圆总收入的15%;5nm占35%;7nm纳米占17%。 考虑到苹果、英伟达、AMD、高通等大客户均为美国公司,二季度,北美地区仍是台积电最大的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达到65%。北美以外,中国地区则是台积电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达到16%。 AI相关的加速导入,成为推动台积电需求增长的最强引擎。台积电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黄仁昭表示:“第二季度,我们业务的强劲增长得益于市场对我们行业领先的3nm和5nm 技术的强劲需求,但智能手机的持续季节性因素部分抵消了这一增长。进入2024年第三季度,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对我们尖端工艺技术的强劲需求将为我们的业绩提供支持。” 在行业复苏背景之下,台积电预计自2023年至2028年,全球半导体(不含存储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高个位数。 为了预测生成式AI所带来的实际需求究竟有多大、多持久,台积电内部也展开了系列测试,如使用AI来提高工厂生产力,“我们发现它非常有用。因此,我也在排队购买客户的产品,因为我也没有购买特权。”魏哲家说道。 02 高昂的市场热情,使得台积电在大客户面前掌握着更强有力的话语权。 根据媒体爆料,苹果、高通、英伟达与AMD等四大厂商,已经大举包下台积电3nm制程产能,订单甚至排到了2026年。 供不应求之下,台积电选择涨价。6月底,台积电3nm和5nm产品提价5%-10%,非AI产品涨价0-5%,先进封装价格上涨15%-20%。 涨价不仅没有吓跑大客户,反而引得大客户主动站出来助阵。在中国台北电脑展上,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台积电对全世界和科技业的贡献巨大,涨价是合理的。 另一个没被吓跑的大客户苹果,则用加单默默表示对台积电涨价的认同。据macrumors报道,苹果已经将2024年iPhone 16系列的出货量预期提升到9000万台,相比iPhone 15系列同期提高10%。 苹果认为即将问世的Apple Intelligence,有望显著增强iPhone 16系列的市场需求。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16和iPhone 16 Plus或将升级A18芯片,而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则将采用最新一代的A18 Pro芯片,这些支持AI运行的全新芯片,无疑都需要靠台积电来生产。 甚至,台积电尚在试产中的2nm制程,也被爆出将由苹果拿下首波产能,该芯片预计2025 年量产,如果爆料成真,届时iPhone 17系列搭载的A19 Pro芯片将赢得独家首发机会。 想要追加订单的不止苹果一家。在亚马逊、戴尔、谷歌、Meta、微软等科技巨头都在翘首以待最新一代的Blackwell架构GPU来打造AI服务器后,面对需求量超出预期的前景,英伟达被爆可能将提高对台积电的订单量,在原有基础上加单约25%。 2025财年第一季度,有100多家客户跟英伟达合作,着手打造AI工厂,采购的GPU数量规模从数百到数万个不等,有些甚至达到10万个。留待英伟达合作的潜在生成式AI初创公司数量,大约有15000到20000家。 GPT-4o等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更进一步加速消耗着现有的GPU算力资源,黄仁勋在一季度财报会上提道,“所有数据中心对GPU的需求都是惊人的。我们每天都在竞争。” 03 但旺盛需求也在给台积电带来产能危机般的幸福烦恼。 2023年,台积电为528个客户提供服务,生产11895 种不同产品,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终端市场,例如高效能运算、智能型手机、物联网、车用电子与消费性电子产品等。 如今,几乎所有AI加速器和先进封装都在台积电排队要求产能。魏哲家在回应供应问题时表示,尽管自己也试图实现供需平衡,但目前无法实现。“需求如此之高,我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会继续增加产量,希望在2025年或2026年的某个时候能够达到平衡。” 目前,台积电拥有11座在产工厂,包括中国台湾的四座十二吋超大晶圆厂、四座八吋晶圆厂和一座六吋晶圆厂,内地的一座十二吋晶圆厂和一座八吋晶圆厂。 为了扩充产能,台积电仍在加足马力建造新厂,其中包括在美国亚利桑纳州建设并经营的三座晶圆厂(第一座晶圆厂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生产4nm制程技术;第二座晶圆厂将于2028年开始生产;第三座晶圆厂预计在21世纪20年代底开始营运),日本建设并经营的两座晶圆厂(第一座晶圆厂预定于2024年开始生产;第二座晶圆厂预计于2027年底开始营运)。 随着新工厂逐渐投入生产,台积电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新增产能可以被市场所消化。 否则,一朝不慎,台积电2年前的噩梦便有可能重新上演。 为了更准确把握生成式AI的实际需求量,台积电正在更为谨慎地审视客户的整体需求预测。“所以我实际上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现在有许多人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被很多人使用。” 在魏哲家看来,这一次,我们正在迎接一个更真实的人工智能。因为这波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提高日常生活中所有生产力的有用工具,“无论是在医疗、工业还是任何产品、制造业或自动驾驶领域,一切都需要人工智能。所以我相信人工智能会更加真实。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与客户讨论并要求他们更加现实。我不想重复两三年前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国产化率超99%!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开始发电
据华能集团,作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华能18兆瓦超大风电机组在辽宁营口启动发电,下一步将在海上风电场进行批量化安装应用。 风机底部周长达28米,平台高度达145米,加上叶尖的最顶端超过270米。 在满发风速下,这台风电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44度,比传统半直驱设计发电效率提升10%,每小时发电1.8万度,年发电7400万度,可满足4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对比辽宁地区目前在运单机容量最大的8兆瓦风机机型,发电量提升了125%。 同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1万吨。 最关键的是,整机国产化率超过了99%! 在海南临高,自主研发的10兆瓦风电机组正在吊装,单台每转动1小时最大发电量约10000度,可满足约1400个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在广东东部海域的单体最大海上风电项目,54台11兆瓦大容量风电机组,每年可电20亿度。 在福建漳浦海域,我国首个全部采用13兆瓦及以上超大单机容量风机的海上风电场,批量化应用了6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预计未来三年,10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将批量应用,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将达到20兆瓦以上,以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持续加强,并有望实现小批量应用。
kuiperbelt完成天使轮融资,首款eBike“S1”欧洲多国上市
36 氪获悉,「kuiperbelt」年前完成估值 5500 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险峰 K2VC。kuiperbelt 创始人何勤告诉 36 氪,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及供应链建设。 kuiperbelt成立于 2022年,是一家源自欧洲、多元背景的 eBike品牌。成立之初,便聚焦全球市场,希望通过产品、性能和品牌的三位一体,面向中高端市场构建两轮新出行的创新品牌。基于高效供应链整合、高度模块化设计和可持续理念,倡导全天候、多用途的eBike 生活方式。首款产品kuiperbelt S1 定位于 SUB(Sport Utility eBike,对应运动型多用途电助力车),或者更通俗来说,是 eBike 界的 SUV。 kuiperbelt 产品图,受访者提供 kuiperbelt 创始人何勤是 UC浏览器早期员工,曾参与筹建阿里体育,还曾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多个要职。离开阿里后,受邀操盘某共享电动出行项目,与两轮车结缘,在这之前,他还是一个有着20 多年车龄的骑友。此后,何勤陆续参与多起电动出行项目的投资和资源整合。 为什么要从投资人转身创业者入局?“还是希望自己亲手去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何勤如是说,为什么选择出行行业呢?何勤的底层逻辑是:交通,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环节,而轻出行、环保健康出行与科技的结合一定是未来。 “中国制造的未来不应该只是卖货(强调性价比),而应该做好产品,创好品牌。”在何勤看来,中国制造的未来应该是“中国的就是全球的”,但必须建立在埋头做产品,抬头看品牌的前提下,以及如何真正洞察目标市场的需求,从需求中去做产品。“坦白地讲,这几点对中国出海公司并不容易,因为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 2022 年 12 月,kuiperbelt 下线首辆原型车,公司由此正式宣告成立。此后 2023 年,产品首次亮相上海自行车博览会,并参加EUROBIKE欧洲自行车博览会和米兰EICMA国际两轮车展。同年 11月经销商交付样车并开始小规模试生产,2024年1月正式批量交付欧洲经销商。 定位eBike 界的 SUV,kuiperbelt 希望打造两轮车生活方式系统 “中国制造”的 eBike只能拼价格?在何勤看来,当然不是。 根据定位不同,主流eBike 价格在 1000 美金-5000 美金不等,而源自中国的eBike品牌,往往选择从性价比路线切入,价格多在 2000 美金以内。 但kuiperbelt 第一款产品S1 以其创新整车设计、全路况的性能和开放扩展性能,直接定位到2500欧的中高端价格线上。“最开始其实也惴惴不安,毕竟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策略和产品得到了无论是业界还是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大家都认为kuiperbelt是一帮中国人创建的欧洲公司”,何勤说,“有意思的是,经销商都在鼓励我们未来产品有更高的价格定位,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认为消费者更愿意为好产品付出更多的钱”。 走中高端路线,源于kuiperbelt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很多客户家里有 eBike,有载货电助力车(Cargo eBike),还有山地车,”何勤说,他们在想能不能做出一台车,满足日常大多数使用场景,在这个基础上,kuiperbelt提出了“SUB ”的产品概念。 “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使用,最开始是轿车,随着对汽车的依赖更多,以及生活场景拓宽,你会发现汽车市场上主流增量车型还是 SUV。”何勤告诉 36 氪,从轿车到 SUV的发展逻辑,实际上是技术和产品对生活方式的推动,放在 eBike 上也应该顺理成章。 出于汇率和CPI的差异,过去一种声音是,认为中高端 eBike 的市场份额不高,但根据一项行业报告统计显示,单价2000美金以上的eBike 贡献了大于40%的销量,交易额占整体市场交易额60%以上。本月初,大疆还在欧洲自行车展上发布了其面向中高端eBike 的电助力系统“DJI Avinox”。 能源成本上升,绿色出行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追求等综合因素下,eBike 正替代燃油汽车,成为人们城市交通出行的新选择。但不同地形、天气和生活场景,对于 eBike 的功能需求又不尽相同。 kuiperbelt 选择原创整车自研。通过DFS(Diamond Frame System)统一人体工学、整车性能和扩展能力;ATC(All-terrain capability)采用宽胎设计,根据全天候、全路况的能力调校刹车和减震系统,满足多雨、多雪以及城市道路系统多样化的需求;CSS(Cycling safety system)高效制动系统、日间行车系统、自动大灯等配置,结合高强度车身,提升安全性;当然,HPS(High-efficiency power system)是上述一些的保障。 定位生活系统,kuiperbelt通过高度模块化设计,推出系列配件满足通勤、购物、遛娃、钓鱼、滑雪、搬运、野餐等全场景。比如,他们推出了多功能支架,可以通过自由切换模组,满足滑雪、钓鱼、冰球、狩猎、高尔夫等需求。据悉,新的专属配件还在开发中。 kuiperbelt 产品图,受访者提供 据悉,kuiperbelt 从创立之日起就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践行产品的可持续性,“最好的可持续性就是高可靠的耐用产品”:减少生产、物流和销售中的碳足迹,尽可能使用可回收或者再生材料,减少包装中塑料的使用,以及使用电气化铁路、电动卡车等节能运输方式等。 kuiperbelt 品牌名是一个天文学名词,即为“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外的小行星带。谈及这个品牌名的由来,何勤告诉 36 氪,柯伊伯带围绕着太阳的亘古旋转,像kuiperbelt的轮子一样永恒不止,而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光明和能量的源泉,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开始,kuiperbelt将围绕美好生活永恒转动。 “一帮中国人创建的欧洲公司” “kuiperbelt is our partner, not a competitor from China.”,何勤提到最近出差欧洲的最后一天,在荷兰和一个eBike的行业联盟开会,当听到组织方这么说的时候,他说很激动,因为在一个全部欧洲企业的组织中是这么认知一帮中国人的创业项目。 “全球品牌,最重要的是怎么用本地化的思维思考市场,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门槛。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而是深层次的认知能力”,何勤是这么看本地化的。 无论在市场层面、消费者层面、审美层民、监管层面上,欧美市场和中国差异都很大,“卖货”没问题,因为是解决基本需要,做品牌却不得不认真思考。Kuiperbelt从进入市场以来,在基本没有市场费用投入的前提下,能够短短几个月时间覆盖整个西欧市场,且能快速进入主流经销商体系,并得到用户的认同。 “说白了就是本地化,用大家愿意听的语境去讲述大家听得懂的故事”。何勤说,但真正去做并不容易,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永远是绕不过去鸿沟,这点对团队的底层认知和文化包容性的挑战尤其明显。 在何勤看来,做全球品牌,一定要关注的几个点:品牌本地化、营销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语境本地化。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消费者真正认可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陷入一个纯粹比价的漩涡。 “后续kuiperbelt进北美、进日韩、进澳新以及更多国家,品牌落地、服务落地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荷比卢”市场起步:经销体系为核心 根据statista的数据,E-bike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292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22亿美元,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预计将达到7730万辆左右。 预计从2022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近10%。 欧洲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85亿美元,预计增速最快,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比2022年翻一番, 达到约199亿美元。 与不少品牌从北美起步不同,kuiperbelt选择从欧洲起步并深耕当地市场。 欧洲是 eBike 最大的市场主体之一,自行车路权高,用户基数和消费能力高,但市场竞争也更激烈,对产品力更具挑战,相关法律法规也更严苛,且由于历史、文化的区别,不同国家在欧盟法规基础上有所区别,进入门槛很高。“从小考试,就和很多同学先做简单题目不一样,我更愿意选择先把难题解决掉,当然这需要有充分的自信。” kuiperbelt 欧洲首站选择了荷比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因为对于eBike最大市场欧洲来说,荷比卢地区无疑又是制高点,也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当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值得一提的是,“kuiper”的词源便是荷兰语,荷兰人对这个词很熟悉,意外地有了几分亲近。 kuiperbelt 通过经销商从线下门店切入,这是欧洲eBike 市场的基本盘。据悉,欧洲 eBike销售,多达 79% 是在线下门店成交。这也是kuiperbelt 坚持经销体系为主的原因。欧洲人消费相对理性,对于中高端产品,更喜欢看到东西、亲身体验后购买。 kuiperbelt 产品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走访了很多社区店,有的店开了 50 年,10年的店已经是比较年轻的。”何勤告诉 36 氪,他曾观察过德国小城Walldorf 的两家社区自行车店,发现“产品定位区隔肉眼可见”,顾客与店主都同为社区居民,有着长期的信任感和成熟的社区生态,社区的购买、维修和保养都就近。 欧洲市场对于中高端 eBike 需求也更加突出。何勤在走访当地市场发现,一些车店明确不会卖 1500 欧元以下的车。一个重要原因是,诸如荷兰、德国、瑞典等高消费国家,人工费用偏高,一次车的保养费用便在80 欧元左右,后期成本高。相较于追求便宜,他们更愿意消费经济耐用、可信赖且售后体系完善的产品。 也因为此,kuiperbelt 选择跟地方经销商深度合作,建立以经销商为基点的售后体系,就近响应客户需求,避免时间冗长的返厂维修,同时通过独立站延伸服务半径。在何勤看来,产品交付只是开始,售后服务体系、配件系统的建设才是重点,也是构建用户信赖和伸展品牌力的必须。 团队方面,COO 为国际制造和供应链资深专家,曾就职于建信新材料、捷普电子、飞利浦半导体、哈里斯通信等公司,CPO 刘彬权曾任爱玛产品总监并成立设计工作室为小牛、雅迪提供产品方案,CMO拥有15年管理咨询、用户洞察和营销经验。kuiperbelt 在瑞典建立全球运营总部,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心则落地无锡。 从2024年2月第一批量产车交付到经销商开始,kuiperbelt 已相继进入荷兰、德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欧洲eBike 主要市场,与欧洲最大电器零售商之一MediaMarkt,瑞典最大的独立自行车店零售网络BikeNation等建立合作。 在首款 S1基础上,kuiperbelt 的S系列年底将推出中置电机升级版本S2;接下来还将在年底发布以家庭运载能力为主的的X系列,定位于 eBike界的皮卡。 kuiperbelt 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逐日资本将担任融资财务顾问。
荷兰芯片检测设备创企Nearfield融资近1.5亿美元,三星是其客户
荷兰芯片设备初创公司Nearfield Instruments表示,已融资1.476亿美元(1.35亿欧元),以提高产量并更快地将多种设备推向市场。 Nearfield开发了芯片制造设备,旨在测量和检查硅晶圆,以确保印制在上面的芯片符合制造标准。Nearfield表示,传统的技术已经达到极限,其设备是确保芯片生产良率保持高水平的关键,该设备采用了制造人工智能(AI)芯片所需的最先进工艺。 “制造的每一步之后,重要的是测量已加工的内容(即所谓的计量),以确保其符合预期,避免丢失优质芯片。”Nearfield CEO Hamed Sadeghian表示。 目前,设备行业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包括荷兰ASML和美国应用材料,它们在设备市场的各个子行业享有主导的地位。由于进入门槛极高,初创公司很少见。 Nearfield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罕见的初创公司,试图在利润丰厚的芯片制造设备市场中分一杯羹。 这家总部位于鹿特丹的公司声称三星电子是其客户,并表示已与其他先进制造商“接洽”。英特尔和台积电是仅有的其他两家追求先进技术的芯片制造商。 Hamed Sadeghian表示,对AI芯片的需求增长为Nearfield创造了机会。 根据Yole Group研究,先进AI芯片的市场规模今年将增长120%,达到约1100亿美元。Hamed Sadeghian表示,先进芯片需要2000多个工艺步骤,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Nearfield的检测设备也越来越需要。 Nearfield公司拥有170名员工,计划利用Walden Catalyst和新加坡国家基金淡马锡等公司提供的资金来增强其研发能力,并将多款新产品推向市场。
3万的苹果Vision Pro,华强北1000多块就搞定了
6月28日,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正式开售,共分为三种可选版本,售价分别为256GB 29999元、512GB 31499元、1TB 32999元。 如今已经过去了20天,Vision Pro终于凉透了。 发布日刚开始,线下体验Vision Pro还需要提前预约,由苹果店员为顾客提供30分钟的一对一体验指导。到了现在,一些门店已经不需要提前预约,便可到店体验,时间也不做硬性要求。 过于惨淡的前景,也让IDC下调了预期销量数据。在美国售价3500美元的Vision Pro自2月上市以来,当季销量尚未达到10万台,预计本季度美国销量下降75%。 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公司已经将Vision Pro在2024年的销量预期从此前的70-80万部下调至40-45万部,几近腰斩。 Vision Pro,注定会作为一款失败产品,刻在苹果公司的历史之中。 三万的售价,望而生畏 细数Vision Pro失败的原因,可以列出好几条重点,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售价过于高昂。 Vision Pro最基础的版本是256GB,售价29999元,这对于普遍消费降级的中国市场来说,无疑是个极为昂贵的奢侈品。 如果再对比一下友商们的价格,Vision Pro的定价就更加离谱了。 Meta旗下旗舰Quest 3,售价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600元; 索尼PlayStation VR2,售价为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900元;‌‌ 国内虚拟现实设备大厂PICO第四代旗舰产品PICO 4,8GB+128GB起步售价为2499元;Rokid AR眼镜Max+智能终端Station,售价为3499元。 众多设备大厂已经将AR/VR/XR设备的价格,打到了2500-3500元之间,结果突然窜出来一个苹果Vision Pro,售价高达三万,这完全让消费者接受不来。 那Vision Pro是不是因为原材料过于稀少、科技过于发达,所以导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被迫卖出高价呢? 答案恰恰相反,生产出一台Vision Pro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去年6月,极果联合Wellsenn XR拆解了Vision Pro,并根据的供应商情况和物料成本清单列出报告:Vision Pro的元器件共包括8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计算和储存、显示屏、光学、交互传感器、结构件、连接件、电池和声学。 加上最后组装的费用,Vision Pro的制造成本为1733美元,约为其售价的一半。 Vision Pro 库克在发布Vision Pro时表示,Vision Pro开启了空间计算时代,但体验感远远没有它吹嘘的好。 大批购买过Vision Pro的用户,给予反馈大多数是“视觉疲劳、精准度欠佳、操作体验差”,还有不少的用户入手三天后选择了退货。 郭明錤也对Vision Pro使用体验表达不满,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我的观察,许多人(包括我自身经验)买了Vision Pro后,用几次就没用了。如果这是普遍的用户状况,那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做一个降规低价版就能解决的。” 除此之外,Vision Pro的重量也饱受诟病。 Vision Pro是戴在眼眶部位,用颧骨来支撑,600-650g的重量过于沉重,对比20g左右近视眼镜,翻了二三十倍,会严重压迫颈椎,对于每天伏在电脑前的打工人来说尤其不友好。 就连扎克伯格也多次抨击,表示Vision Pro太重会导致佩戴舒适度低、佩戴者移动时会运动模糊、缺乏精确输入方式。 从高昂的定价,到使用体验,Vision Pro成了一个“昂贵的废物”。 支持第三方应用太少 如果说,使用体验是一件特别主观性的事情,不能涵盖所有的受众人群。 那么抛开使用体验不谈,Vision Pro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支持的国内第三方应用过于稀少。 苹果官方表示,Vision Pro可支持的原生应用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iOS/iPadOS的移植应用(2D版本),约有100多万个;另一类是基于Vision Pro特性的原生应用体验。 但实际上,Vision Pro支持的应用远远没有“100多万个”这个数值。 尽管微博、抖音VR直播、咪咕视频、淘宝、京东、腾讯视频、微博和钉钉等中国互联网App都先后发布支持Vision Pro的版本。但从实际体验来看,视频App只能在Vision Pro播放6部定制影片。 其他内容则更加“悬浮”,内容并不丰富,例如:微信只能下载iPad版本,B站也是只能下载iPad版本。 更严重的是,国内网友最喜爱的看抖音刷短视频,Vision Pro目前并不支持。 用一句话来形容Vision Pro的中文生态,就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IDC分析师Francisco Jeronimo强调:Vision Pro的成功将最终取决于其提供的内容。 要想让消费者“心甘情愿”购买这款售价高达29999元的设备,Vision Pro还缺少一款“杀手级应用”。 就如同任天堂公司的Switch和《塞尔达传说》,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缺少内容,并不是Vision Pro的错,在VR/AR产业,内容生态一直都是短板。 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 比如说,一款社交平台根据PICO的生态,来发布PICO专属的版本,然后转移到了Rokid上,这个版本就没办法支持,只能重新再去定制一版。 但目前来说,无论是PICO还是Rokid,都不是一个大流量池,能为社交平台带来的日活/新水并不多。去耗时耗力开发一个定制版,后期还要不停地维护系统,种种人力物力相加,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 还不如省下这笔钱,多投流推广手机端App要实际的多。 这样就形成一个负面循环,导致VR/AR产业的内容生态越来越差。 面对现实的窘境,苹果公司也在搭建吸引开发者入局来丰富内容生态的刺激政策,AVP的开发者生态、开发能力及开发内容比过往其他设备更加丰富多元。 Vision Pro,还在等待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华强北先火了 Vision Pro凉了,但华强北火了。 就在Vision Pro举步维艰的时候,华强北就已经出现了Vision Pro的低价仿品“Vision SE”,售价价格在1300-1900元不等,仅有Vision Pro价格的十几分之一。 据商户介绍,这款“Vision SE”可以插卡播放电影、音乐,可以连接Wi-Fi登录主流视频软件,也可以用手机投屏播放。相比苹果,这款产品很多软件都是免费使用的。 但可惜的是,“Vision SE”支持的软件虽然多,但技术显然过于落后,远远达不到“空间计算”的能力。使用超过半个小时,就有恶心想吐的眩晕感。 除了Vision Pro低价仿品之外,Vision Pro配件也是热门生意。 苹果官方配件一直以高价著称,例如Vision Pro提供的蔡司光学插片,售价高达1199元。而在华强北,第三方磁吸配镜200块就能找到。 除了镜片之外,目前还售卖Vision Pro减压绑带,电池收纳架和保护壳等等配件。 购买者除了国内消费者之外,大部分是跨境采购,统一运输到国外售卖。 Vision Pro 受限于当下的环境,Vision Pro遭受到市场的冷落,但它开启的“空间计算”这个名词,依然是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 在它的设想下,空间计算将跨过第四面墙,所有应用都将被重塑一遍。 如今,不论是Vision Pro,还是Meta、索尼、PICO、Rokid等虚拟现实大厂,谁也不敢说“定型”了空间计算产品形态。 空间计算还有无穷多的可能性。
重磅!全球第7例HIV治愈患者出现
薄荷/作者 凯希/编辑 白桦/审核 7月18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记者Benjamin Ryan报道了全球第7例HIV治愈病例。该患者由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克里斯蒂安·盖布勒博士(Christian Gaebler)宣布,随后将在慕尼黑举行的第25届国际艾滋病防治大会上报道病例详细信息。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男子于2015年10月接受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干细胞移植治疗(HSCT)。2018年9月,他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病毒缓解,病载没有反弹,多重超敏检测没有在他体内检测到活跃的HIV病毒。 *CCR5是CD4细胞上的受体,HIV利用该受体进入并攻击免疫系统。CCR5Δ32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它利用了一种罕见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使得CCR5受体功能丧失,从而防止HIV病毒进入T细胞。这种治疗方式通常在患者出现严重的疾病时才会被考虑。 这一最新案例标志着HIV治疗的又一重大突破,展示了干细胞移植技术在HIV治疗中的潜力。随着更多的研究和治愈案例的出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这对于全球数百万HIV感染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希望! 【HIV治愈病例回顾】 自2020年以来,已有6位HIV感染者实现HIV“治愈”。当年代号为“柏林病人”的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同样被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Gero Hütter医生从60名骨髓捐赠者中挑选出一名携带CCR5Δ32突变的特殊捐赠者,为布朗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术后,布朗的白血病得到痊愈,与此同时,他体内的HIV病载下降到了检测不到的水平。也是因为此次的大胆尝试,为HIV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成为HIV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1、“柏林病人”:全球首例HIV治愈病人,他在1995年被诊断为HIV感染者,2007年接受了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后12年没有检测到HIV病载,但2020年9月因白血病复发去世。 2、“伦敦病人”:在2008年被诊断为HIV感染,2019年接受了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没有检测到HIV病载,2020年《柳叶刀》发文确认。 3、“纽约病人”:她在2017年接受了全球首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并达到HIV缓解,2022 年初次披露,2023年《细胞》发文确认。 4、“杜塞尔多夫病人”:是一名53岁的德国男子,于2008年确诊HIV感染,2013年2月接受了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未在体内检测到HIV-1病毒,2023年《自然通讯》发文确认。 5、“希望之城病人”:68岁,1988年确诊HIV感染,2019年2月他在希望之城医疗中心接受了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外周血和肠道HIV DNA也检测不到。2022年首度披露,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确认,但文中仍采用“长期缓解”表达。 6、“日内瓦病人”:1990年确诊HIV感染的患者,在2018年因为白血病,在日内瓦大学医院接受了野生型CCR5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移植后的造血干细胞所分化的CD4细胞不能抵抗HIV R5嗜性病毒感染,之后病毒一直没有反弹。2023 年在IAS AIDS 会议报道。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