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本田最强奶爸车!新款美版奥德赛上市:3.5升V6机头
快科技7月23日消息,近日,新款本田奥德赛正式在北美上市,共四款车型,官方指导价43315-52275美元,当前约合人民币31.5万-38万元。 奥德赛堪称是本田最强的奶爸车,尺寸不大,但空间不小,并且非常灵活,很适合家用,新车外观做了改动,优化了格栅,全新菱形格设计更显精致感,前保险杠两侧还设有两条橘色反光条,据称是借用了讴歌NSX,非常具有独特性,此外,新车还配备有全新造型的轮圈,并提供太阳银金属漆和烟熏蓝珠光漆。 内饰基本变化不大,维持了家族化的设计语言,整体倒是非常规整,功能分区非常简约,其标配7英寸的数字仪表盘,中控屏幕从8英寸升级到了9英寸,后排吸顶屏从10.2英寸升级到了12.8英寸。 配置方面,基础款车型就标配了真皮座椅以及前排座椅的加热和电动调节功能,不过后排吸顶屏仅在次顶配及以上车型才会配备。 不同于国内的奥德赛,北美版依旧配备一台3.5L V6发动机,最大功率209千瓦,峰值扭矩355牛米,匹配10速自动变速箱,官方给出的百公里油耗为10.7升。 作为对比,在售国产版奥德赛全系均为2.0L混动版,官方指导价为23.58-43.98万元,不过当前优惠力度非常大,如果想要购买一台轻便的家用MPV,奥德赛可以列入备选项。
爱玛电动车严正声明:旗下车型外观被大量仿冒 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爱玛电动车今日发布了严正声明。 爱玛电动车称,爱玛元宇宙系列产品自2023年上市以来,以其独特的设计外观备受消费者青睐。 近期,爱玛注意到市场上存在一些单位或个人,未经爱玛科技集团许可,擅自使用、仿冒或销售侵犯爱玛科技集团外观专利知识产权的产品,导致市面上仿品越来越多。 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爱玛科技集团的合法权益,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爱玛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有权对实施了上述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采取法律措施,追究其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爱玛科技集团再次严正声明: 一、正告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侵害爱玛公司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或不正当竟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立即停止抄袭、制造、生产、销售、许诺销售侵权商品等一切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竟争行为。 二、我们已经对市场上存在的部分侵权行为进行了调查取证,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提起民事诉讼、向相关行政机关投诉等,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建议广大消费者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线下授权门店等官方途径购买爱玛电动车及其配件,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保时捷放弃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目标
IT之家 7 月 23 日消息,德国豪华车制造商保时捷宣布,将放弃此前设定的 2030 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 80% 的目标。该公司表示,尽管未来几年将推出多款备受期待的电动车型,但向电动汽车转型的速度比预期慢,这一目标过于激进。 保时捷强调,其产品战略仍支持在 2030 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 80% 的目标,但最终的销量取决于市场需求。这一调整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的举动相呼应,包括福特、通用、奔驰等巨头都曾表示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增速低于预期。 IT之家注意到,保时捷今年上半年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了 51%,但这并未动摇公司对未来产品线的信心。该公司今年推出了四款新车型,包括新款 Taycan、Panamera 和混合动力 911,但最重要的是纯电 Macan,这款车型于 5 月在保时捷莱比锡工厂下线,将于下半年开始交付。保时捷 CEO 奥利弗・布鲁姆表示,Macan EV 的订单非常可观,新车型的推出将有助于提振销量。 除了 Macan,保时捷还将在 2024 年底前推出纯电 718,并于 2026 年推出纯电 Cayenne。此外,公司还计划推出旗舰级纯电动七座 SUV,以与法拉利的 Purosangue 等超豪华车型竞争。 尽管面临挑战,保时捷仍未完全放弃 2030 年电动汽车销量目标,但显然已经放弃了对这一目标的承诺。
立体镀铬改为扁平!新款奥迪Q7率先换标
快科技7月23日消息,新款奥迪Q7在中国正式上市,标志着奥迪品牌在国内的首批换标车型之一。 除了造型设计的更新,新款Q7采用了奥迪最新设计的扁平化四环车标,这一变化首次在新款Q8 e-tron车型上亮相,但该车型尚未进入中国市场。 新标志的设计理念是打造更现代、更简洁的视觉体验,取消了镀铬表面,采用高对比度的黑白色调。 奥迪设计师安德烈·乔治(Andre Georgi)表示,新标志明显更现代。 此外,奥迪还提供了黑色车标选项,配备黑色扩展外观套件,以深灰色取代了传统的白色四环线条,为消费者提供更低调的视觉选择。 新款奥迪Q7的换标是品牌更新的一部分,预计将有更多车型跟进这一变化,包括即将上市的新款奥迪A3家族、全新Q6L e-tron、全新A5家族等。 回顾奥迪车标历史,经典的四个圈造型于1949年正式启用,但这时的四个圈看上去还较为古典。 1965年,奥迪被大众汽车正式收购,其车标也初具雏形,开始向我们现在熟知的四个圈进行转变。 1968年,新汽车联盟的工程师们背着大众的狼堡总部,从无到有独立开发出了战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车型,这款车后来经过讨论后使用了奥迪的名称,而车标使用了全新的四个圈,这就是第一代奥迪100。 在品牌完全复苏后,1985年1月1日,奥迪-NSU汽车股份公司重新命名为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同时公司注册地址从内卡苏姆迁至英戈尔斯塔特,并且换用了全新的品牌标志。 在2009年奥迪百年庆典上,奥迪对品牌标志进行了更改,不过此次调整只是更换了“Audi”字体,并靠左处理。 2016年,奥迪再次调整了品牌标志,新标志删掉了文字,立体的银色四圆环标志也更换为黑色的平面标志。
“存在理解偏差”,广汇汽车回应近期传闻!昔日汽车经销商巨头已触发退市
7月22日,针对网络上“广汇汽车在市场通过定增融资378亿元高溢价购买大股东广汇集团资产,而购买的资产中有98亿无形资产,同时还产生188亿商誉资产”的传闻,广汇汽车服务集团股份公司在官网发文否认。 值得注意的是,广汇汽车7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于7月21日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广汇汽车否认高溢价购买大股东资产:传闻存在理解偏差 对于传闻,广汇汽车回复如下: 1.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广汇汽车注入约228亿元资产,借壳“美罗药业”上市。此后,广汇汽车通过非公开发行及公开发行可转债共计173.7亿元,其中包括两次定增和一次可转债融资,均用于支持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2015年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的60亿配套资金;2017年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的80亿资金;2020年发行的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的33.7亿资金。三次合计融资总额为173.7亿元,而非传言中提及的“378亿元融资”,该计算方式或误解了228亿元的资产注入,存在理解方面的偏差。 2.关于传言中描述的“高溢价购买大股东广汇集团资产,而购买的资产中有98亿无形资产”也不符合事实。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的无形资产为79.11亿元,包括土地使用权26.95亿元、特许经营权50.87亿元、软件9524.29万元及其他。其中,土地使用权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因购置较早,属于被低估的资产;厂商授权特许经营权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确认的无形资产,系本集团由于承接被收购单位的品牌汽车零售业务并获得了该品牌厂商授权的特许经营权,均不属于“高溢价购买大股东广汇集团资产”的范畴。 3.传言中还提及了“同时还产生188亿商誉资产”。商誉,是由报告期内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成本大于被购买方于购买日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暨广汇汽车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收并购4S店形成的,同样并非是“购买大股东广汇集团资产”形成的。事实上,公司当年在并购确认商誉时,并未对部分收购案的净资产进行重置后评估商誉,且由于4S店面净资产较核心的为土地资产,而土地资产的价值一直以来翻倍速度较快,因此在认定原始净资产时候并未对土地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导致商誉里有较大部分为土地价值的溢价,造成公司整体的商誉余额项数值较大,其实大多为无风险的土地价值溢价。 广汇汽车拟退市! 7月21日晚间,广汇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7月21日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 广汇汽车公告称,因其股价在2024年6月20日至2024年7月17日期间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已经触及终止上市条件。 广汇汽车股票和可转换公司债券自7月18日起停牌。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在听证程序结束后的15个交易日内审议是否终止上市,并要求其在摘牌之日起45个交易日内做好股份挂牌转让。 公司股票于2024年6月20日收盘价为0.98元/股,首次低于人民币1元。截至2024年7月17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0.78元/股,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人民币1元/股。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国内汽车经销商巨头之一,广汇汽车建立了覆盖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全国汽车经销网络,共运营735个营业网点。在2011~2023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颁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中,广汇汽车均位居前列。 公司拥有从超豪华、豪华到中高端等不同档次的50多个乘用车品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经营735家经销网点,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1615万基盘客户。 2024年以来,汽车行业价格竞争激烈,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大幅下滑。2024年一季度,广汇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77.9亿元,同比下降11.49%;归母净利润7094万元,同比下降86.61%。 广汇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预计亏损5.83亿元~6.99亿元。 广汇汽车表示,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各大车企为抢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使得公司新车销售规模和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滑。 受上述因素影响,日前,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通过对广汇汽车主体及其相关债券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确定下调广汇汽车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下调“广汇转债”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随着日本将首次引入EUV光刻机,ASML当地员工计划增至600人
随着日本准备进口其首批极紫外(EUV)光刻机,作为唯一技术提供商的ASML计划大幅增加其当地员工。 据日媒报道,ASML计划到2026年将其日本子公司的员工人数扩大到600人,比目前的员工人数增加50%。这一增长是由Rapidus、美光和台积电子公司JASM等在日本引入EUV系统推动的。 Rapidus将于2024年底在北海道千岁市建成其第一座晶圆厂,并将引进ASML的EUV光刻系统以建立其试点生产线,这一举措标志着EUV设备在日本的首次部署。 在广岛经营DRAM工厂的美光科技也计划在2025年前在其工厂内引入EUV设备,以生产先进的1γ DRAM产品和高带宽存储器(HBM)。 尽管包括铠侠、索尼和JASM在内的其他ASML日本客户尚未在当地使用EUV系统,但ASML正在这些半导体工厂附近设立服务中心,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到2024年9月,ASML将在Rapidus的北海道工厂附近建立一个服务中心,最初将配备多达30名人员,以协助建立试点生产线。到2027年2nm芯片开始量产时,这一数字预计将增长到50名。随着该新中心的建立,ASML在日本的服务中心总数将增加到8个。 日本半导体企业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政府大量补贴的推动,旨在使日本成为先进芯片制造业的领导者。引入EUV技术是该战略的关键部分,旨在增强经济安全性并加强日本在高价值先进芯片供应链中的地位。 Rapidus工厂已从日本政府获得总计9200亿日元(58.7亿美元)的补贴,但这还低于全面生产所需的2万亿日元。美光在广岛工厂的5000亿日元投资中包括1920亿日元的政府补贴。 ASML增加员工人数其中也有JASM的需求原因,JASM将于2024年开始第一家工厂的量产,第二家工厂也将开始建设并计划于2027年建成。这些工厂将生产的6nm/7nm先进工艺芯片需要EUV设备,因此需要额外的维护和支持。 据KnowledgeStore预测,2023年至2028年期间,EUV光刻市场将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2亿美元。
国产水陆两栖飞机AG600“获签”,正式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IT之家 7 月 23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援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消息,今天(7 月 2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AG600 获得了由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签发的 AG600 飞机首个型号检查核准书(TIA),标志着这型飞机正式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为后续 AG600 完成适航取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图源“航空工业”公众号 据IT之家了解,AG600 是目前全球在研最大水陆两栖飞机,由我国自主研制。AG600 水陆两栖飞机采用了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选装四台 WJ6 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AG600 水上飞机在执行森林灭火任务时,可在 20 秒内汲水 12000 千克,飞机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在执行水上救援任务时,飞机最低稳定飞行高度 50 米,并可在水面上停泊实施救援行动,一次最多可救护 50 名遇险人员。 AG600 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我国民用飞机研制体系和民机适航能力奠定基础。同时,AG600 飞机还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能力。 目前,AG600 飞机已经初步完成水上救援模式验证、灭火任务能力验证、高寒地面试验、夜航飞行试验、飞行载荷校准地面试验、高温高湿飞行试验等。按照计划,AG600 飞机将在今年年底获得适航证。
Windows大范围蓝屏致企业遭受损失,马来西亚向微软、CrowdStrike“索赔”
IT之家 7 月 24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马来西亚数字部长 Gobind Singh Deo 今日表示,已经要求微软、CrowdStrike 考虑赔偿在上周全球 Windows 设备大范围宕机期间遭受损失的公司。 IT之家附事件背景:由于 CrowdStrike 的安全软件更新故障,上周五使用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大范围出现蓝屏等崩溃,导致全球互联网服务大范围中断,影响到各行各业。 Gobind Singh Deo 告诉记者,马来西亚的五个政府机构和九家公司 —— 包括航空、银行和医疗保健行业企业受到影响。 这名部长表示,自己已经与微软和 CrowdStrike 的代表会面,要求他们提供事件的完整报告,并要求这些公司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宕机。“如果出现了任何损失或损害,如果有任何一方提出类似的索赔,我会让他们考虑这样做,并看看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也会协助处理这些索赔。” 当地时间周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亚航的运营商 Capital A 首席执行官 Tony Fernandes 表示,受 IT 宕机影响的航空公司应该获得损失赔偿。 “从原则上看,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必须赔偿,但事实上我们、其他航空公司和其他企业都损失惨重。他们(微软、CrowdStrike)应该赔偿我们,现在我们只能等待并观望。”
华为起诉联发科:专利战火再燃,谁来定义5G芯片行业版图?
专利战烽烟再起,华为与联发科的博弈,谁是最后的赢家?一场专利纠纷,揭开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专利许可模式的变革序幕。 当然,如果选择成为强者,就要面对络绎不绝的“比试”和“PK”,这是“独孤求败”的必经之路,任何企业都不要“怕麻烦”。 2024年7月19日,晨光初照,中国台湾证券交易所的一则公告,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涟漪四起。联发科发布澄清公告,针对“华为提出可能涉及移动通信技术专利诉讼”的传闻,表示诉讼对公司无重大影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不予评论。 这起诉讼,不过是科技巨头间专利战的一角,而其背后暗流涌动的,是行业专利许可模式的深刻变革。 01 华为VS联发科专利烽烟再起 是利益博弈还是技术革新的前奏? 在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诉讼背后,实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破裂。一位接近联发科的人士透露,双方早在两三年前就专利费用问题开始产生分歧,直至近期,因价格问题“谈崩了”。据这位人士所言,华为根据终端价格向联发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联发科内部认为这一价格过高,难以接受。 传闻中的专利,很可能涉及5G(或含4G、3G等)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此次华为与联发科的诉讼,却与以往有所不同。诉讼的专利权人华为,将矛头指向了芯片厂商,而非手机终端厂商。这一变化,或许将颠覆现有的专利许可模式。行业媒体“企业专利观察”认为,如果未来收费模式能向“组件级”转移,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手机OEM厂商的专利许可费支出压力将大大降低,转而由供应链中的少数几家芯片厂商来处理主要专利费问题。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在手机上的成本支出有望进一步降低。 但华为对于这一诉讼细节,依然保持沉默。此次华为与联发科的诉讼是否涉及专利模式本身,仍有待案件的进一步推进与公开。从华为此前对于专利收费模式的态度可以看出,其主张全球专利许可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通过双边许可解决两家公司之间的许可问题;二是通过专利池开展“一站式”许可。而从费率来看,也提出过单台费率和百分比费率两种方式。 回望过去几年,随着全球5G商用化的快速推进,通信巨头们对专利费用的态度也愈发直白。专利战,已不再是遮遮掩掩的游戏,而是直接的商业较量。高通与苹果的专利诉讼“车轮战”刚刚平息不久,爱立信、诺基亚便在全球范围内向手机厂商发起了5G专利诉讼战。爱立信至少在六个司法管辖区对苹果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双方在2022年年底达成和解。而诺基亚则从2021年开始,在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以及印度、印尼等多个地区向多家中国厂商发起诉讼,随后在今年与OPPO和解。 02 专利战火燃起 5G江湖谁主沉浮? 然而,专利纠纷的背后,是全球知识产权布局面临的多重风险压力。业内对于此次华为与联发科的诉讼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能改变当前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专利许可模式。 此前的苹果与高通的专利大战也曾引发业内关注,苹果试图挑战以高通为主导的智能手机行业专利收费模式。苹果在诉讼中提到,高通的业务建立在较陈旧的传统标准之上,但通过排他性战术和过高的专利使用费来加强其地位。苹果希望能够在不签署专利许可协议的情况下购买芯片,以避免每卖出一台iPhone都不得不分成给高通。 这也意味着,一台手机除了芯片要付费外,连面板、存储器等与移动通信无关的大量组件也要缴许可费。但高通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其商业模式合理且必要。 经过多番诉讼,高通和苹果最终达成和解,但高通的专利收费模式并未改变。行业媒体认为,高通能够维持这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其并未向芯片厂商开放许可,而是只向终端开放许可,这样才能满足专利制度“权利用尽”的要求。 前文已经提到,华为向联发科的报价是基于终端的价格,但联发科内部认为这一价格过高。这也符合华为一贯以来的许可策略,即向所有人发放许可(License to all)。例如,2022年6月17日,华为宣布与Nordic半导体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并明确华为向Nordic及其客户授予了低功耗广域蜂窝物联网标准必要专利的组件级许可。 然而,华为与联发科之间的争议,核心在于包括西方社会都一直在争议的Access to all模式和License to all模式。诺基亚是典型的Access to all模式,而华为则是典型的License to all模式。这也就是横亘在专利权人阵营和实施人阵营之间的许可层级问题。 权利人阵营普遍支持Access to all的模式,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实体都需要SEP许可,而实施人阵营则坚持License to all的方式。这一争夺在欧洲尤为明显,主要因为欧洲是标准化工作的聚集地。2019年6月,诺基亚和IP Europe等企业发布了《5G和物联网标准基本专利的许可原则和指南》,而苹果支持的ACT和FSA等企业则发布了《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核心原则和方法》。两份报告反映了两个阵营诸多不同观点,其中就包括许可层级、费率计算方法和保密协议等。 从此次华为与联发科的诉讼来看,是华为在变身专利权人之后,践行了兼顾权利人和实施人利益的最优方式。但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遭遇西方专利权人阵营的反对和抵制。未来形势如何,华为能否凭借一己之力为行业带来改观,目前还很难说。专利战的硝烟未散,华为与联发科的博弈,或许只是这场大戏的一个序幕。 03 华为专利后的新“变革”解析: 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行业变局 如前文提到,从传统的向终端设备厂商收费,转向向上游芯片厂商收取许可费,专利许可层级实现从“终端级”到“组件级”的跨越,此举不仅考验着华为的议价能力,更对整个行业的专利许可生态构成潜在冲击。 华为公布的专利许可费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专利布局的深度与广度。4G手机每台1.5美元,5G手机每台2.5美元,Wi-Fi 6设备每台0.5美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累积起来却足以撼动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报告,联发科芯片在全球5G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高达29.2%,若华为按此费率收取专利费,联发科一年需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或超8亿美元,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财务负担。 然而,按终端标准收取专利许可费,这一模式是否可行?当前,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通信巨头均直接向终端厂商收取专利费,依据出货量及通信技术规格按比例计费。华为若改变游戏规则,直接向芯片厂商收费,虽能简化流程,却也可能引发重复收费争议,让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之间的利益天平失衡。 联发科作为移动通信芯片领域的佼佼者,自然不愿轻易就范。其拥有丰富的通信专利积累,且只做芯片设计,不做终端产品,难以接受替下游客户支付专利费的安排。更何况,若华为终端产品涉及联发科专利,亦需按此模式付费,双方博弈,势均力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专利战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联发科便与高通达成了专利协议,但仅限于集成电路产品,未涵盖终端产品。华为与高通之间,亦曾有过专利授权的交锋与和解,华为为此支付了高达18亿美元的一次性专利费用。这些过往案例,无不为华为与联发科的专利战提供了镜鉴。 若专利收费模式真能由终端厂商转向芯片厂商,终端厂商或许能暂时松一口气,免于应对各大专利大厂的轮番轰炸。但芯片厂商的成本压力或将陡增,最终仍可能通过上调芯片售价来转嫁成本,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只不过,谈判桌的两端,将由强弱分明的终端厂商与专利大厂,转变为势均力敌的通信巨头之间的较量。 04 华为从买专利到卖专利 “专利需要很多钱”! 从三年前开始,华为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其专利收入。在去年的一场知识产权会议上,华为法务部副总裁、重大项目部部长沈弘飞表示,华为的专利收入构成了5G、Wi-Fi6、4G等ICT主要标准技术。他透露,2022年华为的专利许可收入约为5.6亿美元,是华为第二年专利许可收入超过支出。但华为历史累计许可费支出是累计收入的三倍。 华为,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航者,其专利布局之广、之深,令人瞩目。截至2023年底,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14万件有效授权专利,其中5G、Wi-Fi6专利占比全球领先。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更是印证了华为在专利领域的卓越成就。 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是其专利“大佬”崛起的基石。近十年来,华为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1100亿元人民币,2023年研发费用更是占全年收入的23.4%。 这份对创新的执着与追求,让华为在全球专利舞台上熠熠生辉。 专利许可业务的扩张,是华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自2021年发布《华为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以来,华为已签署近200项双边许可协议,超过350家公司通过专利池获得华为专利许可。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华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也是对创新生态的积极构建。 从苹果、三星到OPPO、vivo,从奔驰、宝马到亚马逊,华为专利许可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行各业。这些合作不仅为华为带来了可观的专利许可收入,更巩固了其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据华为法务部透露,2023年全球约有超过4.5亿台5G手机获得华为专利许可,这一数字背后是华为对全球通信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专利战,既是利益的博弈,也是技术的较量。华为与联发科的这场诉讼,或许只是全球通信技术领域专利战的一个缩影。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交锋与博弈,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05 结 语 专利之战,刀光剑影,定江山格局。科技巨擘的每一次握手与交锋,都是行业风向的微妙变化。 然而,诉讼的细节,如同被层层迷雾笼罩,华为与联发科均三缄其口,外界只能凭借蛛丝马迹进行猜测与推断。在这场专利迷雾中,谁将笑到最后?整个行业又将如何被这场纷争所影响?一切尚未可知,但无疑已激起层层涟漪。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华为与联发科的专利纷争,不过是科技巨头之间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与市场的范畴,转而聚焦于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争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专利的得失,都可能决定未来市场的走向与话语权的归属。 对于华为与联发科而言,这场专利战不仅关乎眼前的利益得失,更是对未来战略地位的一次重要布局。它们深知,唯有掌握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场纷争虽看似残酷,实则也是推动双方乃至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马斯克画饼难充饥
“如果特斯拉明年不能实现无监督的完全自动驾驶(Unsupervised FSD),我会感到非常震惊。” 在特斯拉2024年第二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确认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Robotaxi推迟的消息,延期至10月10日发布,并提到FSD的12.6版本发布后将登陆中国、欧洲和其他国家。这些版本推出后,公司将提交相关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年底前可以获批。 在三个月前的财报会议上,马斯克宣布了Robotaxi将于今年8月发布的消息,以及廉价车型明年上市的计划,尽管整体业绩不尽如人意,但彼时市场开心地吃下了这些饼,特斯拉市值一日大涨4000亿人民币。 但这次,魔法似乎失灵了。 除了FSD和Robotaxi,本次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还再次谈及了此前被传取消的廉价车型,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交付,以及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第一个版本将于明年开始限量生产。 然而,这厢马斯克努力画饼,承诺了若干下半年和明年将呈现的“美味佳肴”,那边特斯拉的股价在盘后一降再降。在电话会议结束时,特斯拉盘后股价跌幅已经扩大至约6%(其后跌幅一度扩大至8%),以当日收盘市值7857亿美元计算,特斯拉一天蒸发约471亿美元,合人民币3297亿元。 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营收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这个数字明显超过分析师预期的245亿美元。但坏消息也触目惊心:第二季度特斯拉净利润14.8亿美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惊人的45%,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8.06亿美元。 今年早些时候,特斯拉的股价较高峰已下跌超过40%,但随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公司已经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但危机并未远去。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8%,尽管这个数字已经高于分析师的预期,但仍表明着需求疲软的迹象。 马斯克为特斯拉寻找了诸多可能的增长路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Robotaxi、廉价车型、储能业务……其中除了收入是去年同期两倍的储能业务,其他的业务都还在起步阶段,甚至未走出“明日复明日”阶段,迟迟不见落地。 01 特斯拉还是盈利的。 这已经是特斯拉连续第十九个季度盈利。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营收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尽管经营环境艰难,但仍实现了创纪录的季度收入。”毛利润为45.7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5.33亿美元相比增长1%,与上一季度的36.96亿美元相比也实现了较大增长。毛利率18%,比去年同期的18.2%有所下降,但好于上个季度的17.4%。 净利润的下降幅度则颇有些惊人。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净利润为14.8亿美元,同比降幅达到45%。特斯拉表示,其原因主要在于汽车平均售价的下降,以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成本上升。 特斯拉的汽车销售依然没站起来。在大打折扣的同时,销量有所上升,但显然还不够。根据交付数据,特斯拉第二季度汽车总交付量443966辆,同比下降5%,比上一季度的386810辆倒是有所增长。 特斯拉目前的营收主要来自汽车业务、能源业务、服务及其他业务,其中汽车业务仍然占大头,达到198.8亿美元,占季度总营收超七成。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汽车业务的收入下降了7%。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储能业务的良好表现,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汽车业务的疲软。第二季度能源业务收入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在第二季度的生产和交付报告中,特斯拉披露了9.4GWh(千兆瓦时)的电池储能,创季度新高,是上一季度公司部署的电池储能量的两倍多。 再一次地,马斯克提及了廉价车型。在电话会议的一开头,马斯克就提到特斯拉的廉价车型将于明年(2025年)上半年量产。 这次重提廉价车型,也是为久未迎来新旗舰产品的特斯拉注入一些希望。在今年4月初,曾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高层在2月瞒着员工和供应商取消了廉价车型“Model 2”的开发计划,随后马斯克在X上辟谣。 在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Robotaxi的计划是重头戏,但马斯克同样也提到了廉价车型,彼时他称“那将是相当快的。下一代产品线将建立在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之上。” 02 实际上,这次财报电话会议只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这对于特斯拉来说有些简短。 如果对照上一次季度电话会,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重复。这也许是对特斯拉目前困境的一种注脚:汽车业务疲软之际,特斯拉寻求诸多新的增长点,但这些新项目的落地需要时间。而在愿景与落地之间,保住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是最大的挑战。 对于现状,特斯拉称公司正处于两大增长浪潮之间:第一个浪潮开始于Model 3/Y平台的全球扩张,下一个增长浪潮将由自动驾驶的进步和新产品的推出发起,包括基于下一代汽车平台的车型。 Robotaxi、FSD、人形机器人、AI都是特斯拉提出的“下几件大事”。 对于Robotaxi,特斯拉将原定于8月的上线计划,正式推迟到10月10日。 对于人形机器人,马斯克在财报发布前就透露,将于明年在特斯拉内部使用少量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6年为其公司大批量生产。在财报会议上,马斯克进一步表示,擎天柱“未来将为特斯拉带来庞大的业绩贡献”。 但对照今年4月提出的时间点,这个计划也已经被整体推迟半年左右。彼时马斯克提出,今年年底之前就会有擎天柱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2025年之前能向其他公司交付。 关于FSD,马斯克在这次财报公布之际给出了比之前更为具体的承诺,称“如果特斯拉不能实现无监督的完全自动驾驶(Unsupervised FSD),我会感到非常震惊。”此外,特斯拉将在欧洲和中国申请监管批准以实施监督下的特斯拉FSD,预计在2024年年底前获得批准。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也是马斯克在全球推进Robotaxi宏图的关键卡点之一。 在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即将完成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工智能训练集群,配备2万片英伟达公司的H100 GPU。至于高昂的成本,马斯克也有计划,他告诉投资者,公司将努力开发其Dojo超级计算机:“通过Dojo和英伟达竞争的道路很艰难,但我认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现在过度依赖英伟达了。” 而在X平台(前推特)上,马斯克则提到,到今年年底,Dojo 1将会上线算力相当于8000片英伟达H100的培训项目:“这个规模虽然谈不上大,但也不小了。” “整个故事就是关于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深水资产管理公司(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伙人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评价。 03 好消息是,在令人失望的现状和充满希望的承诺间,投资者似乎正在努力保持信心,静静等待黑暗过去。 自去年12月,特斯拉的股价跌跌不休,今年4月来到谷底,仅那一个月股价跌幅就高达22%,市值蒸发了1519亿美元。 危机之中,马斯克不断发招:突然宣布Robotaxi项目在今年8月上线,将之描述为“特斯拉网络”。与此同时,马斯克明确否认了“放弃廉价车型计划”的传闻。5月时,特斯拉放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最新演示视频。视频中,擎天柱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中拿取电池,并放入电池槽中排列整齐。 此外,在4月时,马斯克宣布特斯拉裁员1.4万人,作为降本增效的一部分。7月时,特斯拉被外媒报道正在招聘近800名新员工,岗位与被裁撤的职位相去甚远,但能一窥马斯克对特斯拉的调整。据称,特斯拉的这些新开放的职位中,大多数专注于AI和机器人领域的产品,至少有25个职位与自动驾驶开发相关,超过30个职位专注于人形机器人。 一系列的操作,让特斯拉近三个月的股价回升,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人们是如此迫不及待地等待特斯拉好消息的到来,当7月2日特斯拉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产销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产量和交付量同比均下滑,但环比增长之后,特斯拉的股价也进一步上涨。也是在7月,特斯拉的股价已经回升到了去年12月的水平。 坏消息是,留给特斯拉的时间不多了——关键的几个新项目的承诺上线时间,都在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维持市场信心和对抗外界竞争都是特斯拉要面对的挑战。 仅就中国市场来说,特斯拉的廉价车型和Robotaxi越晚入场,竞争压力就将越大。目前,国内汽车价格战仍未平息,仅7月就有包括零跑、阿维塔、奇瑞、吉利等多家车企相继发布新的折扣政策。更不要提如小米、小鹏、蔚来这些备受瞩目的新玩家,正一个个排队跟特斯拉贴脸开大。 Robotaxi业务,也已有包括滴滴、百度等多个企业的项目在运行/试运行当中。其中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近日因“抢网约车生意”引发争议,据每日经济新闻,有武汉市民晒出萝卜快跑无人网约车7.1公里行程,仅花费5.07元的订单。 本次财报之后,虽然抛出了Robotaxi推迟后的确切上线日期、承诺年内拿下欧洲和中国的FSD许可、透露投入精力以Dojo对抗成本高昂的英伟达GPU等诸多信息,但特斯拉的股价还是下跌了不少,就足以为其敲响警钟。 马斯克的这些新饼,想要被市场消化,还需要特斯拉拿出更多落地举措出来。
阿里云盘悄悄限速后,拿什么跟百度网盘竞争?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当阿里云盘打出“极速上传下载”的金字招牌后,无疑直接向百度网盘“贴脸开大”,后者的“限速”问题一直遭到用户的诟病,靠着“不限速”这一招,阿里云盘迅速起势,一度登上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免费总榜的第二名。但如果不限速这个优势没了呢?或者说阿里云盘现在也跟百度网盘一样搞出下载限速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024年7月初,阿里云盘发布了新的版本更新,有网友却发现,其使用infuse、VidHub、Filmly、Alist等播放器挂载阿里云盘时出现限速情况,容易网络卡顿,下载速度降至0.5——1MB /秒,这个速度基本上看不了高清视频,该用户还是付费购买过SVIP的用户,但只有10GB流量的下载权限。 阿里云盘很贴心地为已经购买过SVIP的用户增加新的权益包,价格不贵,优惠后只需110元/年。原来,阿里云盘在新版本中上线了新的付费服务“第三方应用权益包”,用户只需要再次付费后就能享受到每月1TB的高速下载流量。 阿里云盘从2021年3月公测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其在业界积累的口碑并不算差,靠着“不限速”这一传说,用户对阿里云盘还是非常满意的,甚至有网友将“infuse+阿里云盘”组合称为iOS端追剧神器。 即使在阿里云盘最新版( 6.1.0)中,其应用描述里依然有“极速上传下载”字样,嘴上虽然这么说,限速却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发现,当用户在PC端下载时,会出现“因当前使用容量已超出可用范围,下载速度受到限制,请尽快清理超出容量或购买会员/容量套餐”的提示,实际下载速度被限制到几十KB/s,这个下载速度甚至连百度网盘还不如。阿里云盘对超出容量下载限速功能始于2024年3月。 当用户清理出足够的空间后,下载速度变快,为2MB/s左右,这个速度并不算慢,但同样的带宽下,迅雷的下载速度为20MB/s左右,阿里云盘显然也是在悄悄地限速。 那么,对于阿里云盘来说,当它失去“限速”这一杀手锏后,又该拿什么跟百度网盘竞争呢? 第二波网盘浪潮 2016年,UC 网盘、新浪微盘、迅雷快盘、金山网盘等知名网盘的先后倒闭,让用户一度对网盘行业陷入绝望,哪怕是总注册用户数突破1.6亿的360云盘,也发布了个人云盘服务关闭的通知,究竟哪家网盘还值得信任? 这些倒闭的网盘流量最终便宜了百度网盘,其注册用户量在2022年就突破了8亿,存储数据总量超过1000亿GB。 距离网盘行业倒闭潮不到5年时间,互联网巨头们又一次将创新的视野聚焦到了网盘行业,第二波网盘浪潮兴起。 一方面,百度网盘的用户量虽然够多,但百度网盘的潜在问题也不少,比如,上传下载限速,手机端传视频需要购买VIP等,百度网盘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市场总有需求未被满足”。另一方面,当各种乱七八糟的中小型网盘被出清后,巨头们无需担心流量和用户被各类不知名的小网盘给抢走。还有就是,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厂商自带的云服务,也带火了个人云存储的相关需求。 2020年,迅雷、阿里云盘等网盘先后上线,就连曾经关闭的网盘UC网盘、360网盘也悄悄上线,再加上夸克网盘、115、中国移动云盘、天翼云盘等,网盘市场似乎又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与过去的网盘市场相比,2020年之后的网盘产品不再需要靠“永远免费”、“不限空间”等噱头来吸引用户,并且普通用户与付费用户的区别很明显,普通用户的免费储存空间非常有限,最高只有105GB,手机自带的云服务储存空间只有5GB。 这波网盘产品中,有不少都是冲着百度网盘的痛点打,即上传下载限速。越来越多的网盘开始搞“不限速”,让百度网盘一下子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它们还抢走了部分市场,不过,要想撼动百度网盘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代变了,光靠产品的些许优劣性,已经无法让用户重新替换旧产品。 防止白嫖 七麦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百度网盘在App Store中的总排名大多数都位于前50名以内,而阿里云盘的排名大多数在200名之外。近30日,百度网盘的日均下载量约为52661次,而阿里云盘的日均下载量约为9717次,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打出“不限速”牌的阿里云盘都追不上百度网盘,如今,已开始悄悄限速的阿里云盘,又拿什么跟百度网盘竞争? 摆在阿里云盘面前的,除了与百度网盘、115、迅雷等网盘的竞争之外,还有迫在眉睫的盈利问题。 据“晚点 LatePost”的报道称,一次阿里核心高管会议上,阿里管理团队达成了一项共识 —— 要有“经营意识”,要聚焦战略、有定力、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是什么。所谓的“经营意识”背后,明显有着赚钱盈利的考量,而不是只有日活跃用户数、留存率、App打开率等指标,数据再好看,光靠平台补贴,很难支撑下去,近几年来,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砍掉的不赚钱项目太常见了。 向存量用户“下手”,是平台必然会走的一步棋,没有平台会常年永久免费,曾经的看视频、看小说、听歌等已经全面走向付费模式,阿里云盘搞付费模式一点儿也不稀奇。甚至从目的来说,阿里云盘在常规SVIP会员之外,再搞第三方应用权益包收费,也没问题。 当阿里云盘开放第三方应用之后,其第三方应用库非常庞大,就像淘宝一样,用户可以在上面找到大屏观影、书影音娱乐、文件管理、专业工具等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工具,目前已经有25款各种各样的工具与阿里云盘开放平台合作。 既然已经有更多的增值服务出现,阿里云盘再与这些平台合作,搞一个第三方权益包,有什么错呢?并且阿里云盘还有一个更合理的收费理由就是防止白嫖,平台不可能一直长期让用户免费使用这些应用,收费也是从平台的利益出发。 第三方应用权益包付费,真正伤害的不是普通白嫖用户,而是已经付费购买过SVIP的用户,因为用户已经买过一次会员了,然后告知用户有些功能要想方便使用,要再次付费购买会员,这不就跟视频网站的各种二次收费模式一模一样吗?难怪会引发SVIP用户的吐槽。平台的利益是有了,但这些买过会员的用户有种“冤大头”的感觉。 或许是感受到了不少SVIP用户的愤怒,阿里云盘针对老付费用户也送了一波福利,SVIP 用户可以根据剩余时长领取1个月——12个月的会员专属三方体验卡。 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到处都需要花钱,那凭什么要买阿里云盘而不是百度网盘或迅雷云盘、115们呢?这或许是阿里云盘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网盘产品,它的特殊性在哪里?它如何能吸引用户付费? 从网盘到网盘+ 网盘这类典型的工具型产品的理想状态,就是用户都跑去付费,而不是白嫖平台的免费资源。可现实却是,用户越来越精,要想从用户口袋中掏钱越来越难。云存储服务商Dropbox公布的2023年Q4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本季度末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为25.23亿美元,这是其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ARR增长下滑。Dropbox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网盘平台的付费率显然更不乐观。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与第一波网盘产品相比,第二波网盘产品要走得更远,其具体表现是,从网盘到网盘+。 网盘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文档、记事本等内容的储存与上传,这一点上与手机自带的云存储服务相同,不过,手机厂商自带的云存储空间太小了,而且在PC、TV等跨接口方面没有第三方网盘产品方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手机的iCloud与Windows系统的电脑,或者华为、小米、一加、vivo、OPPO与苹果电脑,网盘类产品用起来更便捷。 当用户使用网盘产品越久之后,他们的需求就不仅是内容存储上传下载,因此,网盘产品的功能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这方面,百度网盘的路径是,与哔哩哔哩、喜马拉雅、QQ、优酷、keep、快看漫画等推出联合会员;阿里云盘的路径是,推出第三方应用权益包,丰富用户在网盘中的使用场景。 面对当前火热的AI,网盘产品同样没有缺席,百度网盘中,用户可以推出了“云一朵”智能助理,系统会帮助用户从网盘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也可以智能生成用户想要的答案。阿里云盘是和第三方应用合作,比如通义听悟、BibiGPT等。 如果说第一波网盘潮开启了用户使用云存储的心智,那么,第二波网盘潮则让部分用户变成深度网盘用户,无论是工作(随时随地同步盘),还是生活(看电影、看小说、存歌曲),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网盘的存在。 可惜这波新的网盘用户还是太年轻,他们不知道“免费的午餐”不可能一直有,阿里云盘当初各种免费、不限速背后,就必然会出现今天的局面,最终变得跟百度网盘一样,网盘不挣钱,难道纯粹做着玩吗?话说回来,年轻人也很聪明,你搞二次收费,那我就换平台,用谁不是用呢。 屠龙少年遇到聪明的少年,你猜谁会赢。
货车司机每月净收入均值1.2万元 蓝领职业中的佼佼者
快科技7月24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货运平台司机就业与收入研究报告》显示,货车司机平均月净收入均值为12063元,相较于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据悉,报告研究团队从数字货运平台货车司机基本概况、经营与收入、数字货运平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线上调查和线下访谈。 调研结果显示,货车司机年龄主要集中在30到49岁,占据总人数的79.89%。 货车司机群体中,男性占比较高,但得益于近年来数字货运平台的兴起,2年及以下从业经验的货车司机中,女性司机比例较过去明显提高,从0.97%上升到2.63%。 过往的货车司机群体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及职高学历。而近两年,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司机比例从整体样本中的10.14%提升到19.85%。 报告显示,超7成的货车司机每天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近四成的货车司机平均工作时间集中在8至12小时。 为了满足运输需求,一部分货车司机经常主动放弃休息,这其中,平均每月休息时间为1天及以下的货车司机占比最高,达到31.23%。 报告中提到,货车司机每月毛收入平均值为20441元。在剔除油(电、气)费、高速费、保险、保养和平台信息技术服务费等成本后,货车司机平均月净收入均值为12063元。 相较于其他平台从业者,货车司机这一职业群体在收入上相较于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上限都相对更高,不仅体现在平均月收入水平上,也体现在收入上限上。 数字货运平台为货车司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潜力,使得货车司机成为了蓝领职业中的佼佼者。
因未及时提供准确信息,TikTok遭英国监管机构罚款187.5万英镑
IT之家 7 月 24 日消息,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今日宣布,对短视频平台 TikTok 处以 187.5 万英镑(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762.8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原因是 TikTok 未向该机构提供关于“家庭安全配对”功能的准确信息。 图源 Pixabay Ofcom 表示,去年 9 月,他们要求 TikTok 提供有关其家长控制功能使用情况的数据,以用于一份关于儿童在线安全的报告。TikTok 在当年 9 月提交了数据,但在 12 月却承认提供的数据不准确。 对此,Ofcom 展开调查发现,TikTok 的数据治理流程存在多处问题,包括缺乏确保数据准确性的检查机制,以及未能及时通知 Ofcom 数据错误。由于 TikTok 的延误,Ofcom 被迫在报告的最后阶段进行修改。 Ofcom 称,TikTok 的行为违反了《通信法》中关于全面配合法定信息请求的规定。Ofcom 执法部门负责人苏珊・卡特表示:“Ofcom 的任务是审查平台的安全功能,收集信息是监管科技公司的重要环节。当我们要求提供数据时,必须准确且及时提交。如果任何公司未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毫不犹豫地采取执法行动。” TikTok 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回应称:“我们无意中向英国通讯管理局提供了有关在该国‘家庭安全配对’功能使用情况的不准确信息,大大低估了使用这一工具的实际人数。尽管我们随后提供了正确的信息,但未及早报告错误,我们对由此造成的任何干扰表示歉意。我们承诺全力配合英国通讯管理局的所有要求,并已改进内部流程。” 根据声明,TikTok 接受了英国通讯管理局的调查结果,并同意和解,因此罚款金额较原计划削减 25%。
拒绝谷歌230亿美元收购,刚成立4年的Wiz凭什么?
当技术红利汹涌而至,技术风险也如影随形。而对于网络安全者来说,技术的风险,就是他们的“红利”。那么,这个“红利”现在有多大?从Wiz这家网络安全初创公司的成长上,我们得以一窥答案。 从成立到现在,Wiz已累计融资接近20亿美元,具体融资历程如下: 2021年3月: 完成1.3亿美元的融资,由Advent International和Greenoaks Capital 领投。 2021年5月: Salesforce、Blackstone等公司,包括Bernard Arnault和Howard Schultz在内,投资了1.2亿美元,将Wiz的估值提升至约20亿美元。 2021年10月: Insight、Greenoaks等内部投资者再次投资了2.5亿美元,使Wiz的估值来到60亿美元。 2023年2月: 在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Greenoaks Capital Partners领导的D轮融资中筹集了3亿美元,投后估值约为100亿美元。 2024年5月: 完成了10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达到120亿美元,由知名投资机构a16z、Greylock、Index Ventures、Salesforce Ventures Impact Fund、Thrive Capital、红杉资本等共同投资。 五天前,据外媒报道,Google 母集团正与 Wiz 进行谈判,计划以约230亿美元的价格进行收购。 然而故事在昨天(7月23日)发生反转,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 Wiz 首席执行官 Assaf Rappaport 宣布拒绝 Google 的收购提议,与此同时他还表示, Wiz 下一个目标是实现 10 亿美元 ARR 并冲击 IPO。 Wiz的这一消息,可谓大地惊雷。 图源:Forbes 01 精英创始团队 在了解这家公司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安全行业在经历什么。或者说,AI让安全行业经历了什么。 据Gartner数据显示,云计算市场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并且正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扩张。尤其是ChatGPT和大模型这样的存在,进一步加速了企业上云的进程。因为企业要训练大模型,就需要上传庞大的数据集到云端。 而更多的数据、连接、网络和云服务意味着更多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这些云端资产的安全,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优先事项和挑战。麦肯锡公司最近报告称,全球组织在网络安全上的支出高达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数据泄露事件持续增加,麦肯锡估计到2025年损失将达到20万亿美元(确实是“T”开头的万亿!)。 这样的大背景下,Wiz应运而生。和其他云安全公司不一样的是,Wiz创始团队一开始就想作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云安全产品,即做颠覆性创新,而不是微创新。这也与创始团队硬核的个人背景息息相关。 Wiz共有4位共同创始成员:Assaf Rappaport(首席执行官)、Amy Luttwak(首席技术官)、Roy Reznik(研发副总裁)和 Yinon Costica(产品副总裁)。他们都曾在以色列情报部队“8200”服役。 从左至右:Assaf Rappaport、Ami Luttwak、Yinon Costica 和 Roy Reznik,图源:CTech 在安全领域,8200部队是一个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名字。 以色列本身就是全球顶尖的安全技术大国,“8200”情报部队,堪称集结了以色列乃至全球最聪明的网络情报大脑。截至 2023 年 12 月,“8200”情报部队的校友们已经创立了超过 1000家安全相关的初创公司,其中就包括 Check Point Software 和 Palo Alto Networks 等大型网络安全公司。 从这个部队出来之后,Wiz的四位创始人员创办过一家网络安全技术公司Adallom。Adallom在2015年以3.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微软,他们也随之加入了微软:Rappaport成为微软以色列的总经理,Costica成为云安全的首席项目经理,Reznik成为首席研发组经理,Luttwak成为微软云安全小组的首席技术官。 02 市场空白机会 “如果不能服务于上亿用户,宁愿不做”。 也正是在微软,四人注意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随着AI时代的到来,现有的安全解决方案多针对本地网络打造,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云安全需求,安全团队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工具,来管理和监督所有云服务器。 安全界其实也发展出了很多安全和扫描工具,但它们大多数是为了专用数据中心这个“旧世界”打造的,也比较碎片化。 所以,当Wiz团队着手解决云安全问题时,他们并没有急于推出产品,而是花时间深入了解最终用户(安全技术人员)的需求。 通过与众多团队的深入交流,团队进一步发现,云安全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缺少某项特定功能,而是整个安全操作模式需要更新,探索一种云原生的、全新的单一管理平台,无论这些基础设施部署在哪个云服务商的平台上,都能够帮助安全人员实现统一的管理和保护。 图源:Wiz 与此同时,团队也开始尝试将他们在微软学到的产品构建思路应用到Wiz的产品开发中,其中最重要的2条经验是:一,始终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先开发那些真正重要的功能;二,追求极致的可扩展性,如果一个功能不能服务于上亿用户,他们宁愿不开发。 为了贯彻第一条经验,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Wiz团队深入到一线,与安全开发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们没有局限于那些负责发预算的部门,因为Wiz意识到,在安全领域,这些部门和实际负责安全工作的开发人员之间,有时存在不小的分歧。 Wiz在开发出自己的云安全解决方案后,将自己核心客户群体聚焦到那些需要管理复杂且有价值的云基础设施的大型企业。 一方面,这些企业有更多的用户数据,相应也有更多安全预算、更庞大的安全人员(用wiz的视角,是他们的用户)、更迫切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面对的外部舆论压力和安全监管要求也更复杂。 他们的云上环境也和他们在真实世界的办公楼一样,犹如一座座高楼大厦,而Wiz的方案,用一个统一界面就能帮助他们优先发现那些未上锁的门窗,确保企业数据和资产的安全无虞。更重要的是,Wiz 团队能够理解并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 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Wiz成功吸引了Salesforce、宝马、Slack、LVMH、摩根斯坦利和桥水基金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1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充分证明了其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财富500强中30%的企业都采用了Wiz。 Wiz的部分合作企业|图源:Contrary Search 截至 2024 年 3 月,Wiz 已保护了 500 万个云工作负载,每天扫描 2300 亿个文件,客户遍及多个行业,包括媒体、健康、零售、旅游、教育、技术和能源。 正如公司CTO Luttwak所说:“如果你问我在Wiz最自豪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开发人员能够登录Wiz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粘性,是真正的市场衡量标准”。 03 还会诞生下一个Wiz吗?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明白了,Wiz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这个级别的创业团队在全球也难以复制。 这支团队不仅对网络安全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而且在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了至少十年的丰富经验。他们曾经在网络安全行业中成功打造了一家大型企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Wiz有能力接触到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向他们销售自己的产品,这进一步证明了其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随着客户市场大获成功,Wiz 两年时间从 40 人增长到了400 多人。 去年12月,Wiz 花费约 4 亿美元收购了云威胁检测和响应平Gem Security和基于云的开发者协作平台Raftt。今年4月,有外媒报道,Wiz正在接触提供大规模自动化云安全技术的安全公司Lacework,后者最新的市场估值达到了83亿美元。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收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尽职调查之后以失败告终。 此外,Wiz还拥有一个强大的国际投资者网络,公司不缺资金弹药。与之相应的另一条故事线是,它的融资节奏也非常密集,成立后几乎每 3-6 个月一轮融资。在Wiz尚未拥有任何客户之前,他们首先筹集了一轮200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紧接着,Index Ventures和Insight Partners——Adallom(团队创办的第一家公司)的早期支持者,主导了8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将Wiz的估值推高至4亿美元。 进入2021年,Wiz的增长势头不减。3月,公司完成了1.3亿美元的融资,由Advent International和Greenoaks Capital领投。仅仅两个月后,Salesforce、Blackstone等知名投资者,连同LVMH的Bernard Arnault和星巴克的Howard Schultz等个人投资者,再次向Wiz注资1.2亿美元,将这家成立一年的公司的估值提升至2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消费巨头创始人的投资,凸显了Wiz在SaaS领域的特殊地位和巨大潜力。 同年10月,得益于Insight Partners、Greenoaks Capital以及其他内部人士的2.5亿美元追加投资,Wiz的估值更是飙升至60亿美元。 2022 年 8 月,在推出 18 个月后,Wiz 实现了成为当时最快达到 1 亿美元年度经常性收入的软件公司的里程碑。 公司CEO Assaf Rappaport对外表示,Wiz最终肯定是要在美国IPO的,但目前没有上市压力。从Rappaport的采访中不难看出Wiz上市的决心,也早早为Google的这次失败的收购埋下伏笔。 Wiz目前取得的这些成就确实引人注目,反映了市场对于创新云安全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但Wiz也面临着明星独角兽大概率会遇到的负面压力事件,比如说,专利争议。去年,以色列云安全服务 Orca Security 对Wiz提起了法律诉讼,控告Wiz涉嫌专利侵权以及模仿营销策略等问题。对于这家成立仅4年的公司来说,这是Wiz在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验。 图源:BankInfoSecurity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看,Wiz并不是云安全热潮中的唯一玩家。据统计,现在全球有超过50家网络安全初创公司的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就不乏云安全玩家,而Wiz是其中风头最猛的一家。这些公司的快速崛起也在提醒我们,到2024年,还在谈论“转向云计算”似乎显得有些老套,毕竟这已经是十多年前就开始的趋势了,但事实上,云计算的巨大潜力仍然没有被充分挖掘。 随着企业不断扩大云环境并采用更高级的工具,云安全的需求也随之增长。预计到2028年,云安全市场将以9.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从2023年的407亿美元增至629亿美元。主要的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多云环境的普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云安全中的应用等等。 在云安全这个快速增长的领域,Wiz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市场的竞争远未结束。
消息称Alexa四年巨亏250亿美元,亚马逊豪赌生成式AI
IT之家 7 月 24 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专注于语音助手 Alexa 的亚马逊业务部门在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亏损高达 250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821 亿元人民币)。尽管亚马逊声称售出了超过 50 万台 Alexa 设备,包括 Echo 智能音箱、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等,但 Alexa 一直难以盈利。 据报道,亚马逊对 Alexa 硬件部门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务管理,优先考虑创新和长期收益。公司曾明确表示,初期产品无需盈利。 亚马逊曾以低价甚至亏本销售 Echo 智能音箱,寄希望于后续通过 Alexa 服务获利。然而,用户主要使用 Alexa 进行免费服务,如查询天气、时间等,大额消费行为并不多见。 然而,巨额亏损并未影响产品研发投入,亚马逊不惜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如 Astro 家庭机器人、Halo 健康追踪器等,但这些产品大多未能取得商业成功。 亚马逊曾采用名为“下游影响”的指标评估产品价值,即根据用户购买产品后在亚马逊生态系统内的消费金额来衡量产品价值。然而,这一指标存在缺陷,可能夸大了某些产品的盈利能力。 为扭转局面,亚马逊计划推出订阅制的生成式 AI 版 Alexa,希望通过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和服务来收费。但业内人士对此前景并不乐观,一方面,用户对订阅服务的疲劳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技术仍不成熟,能否成功颠覆语音助手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亚马逊还面临隐私问题,此前曾曝出保存用户语音记录、监听用户音频等丑闻,严重损害了其声誉。 业内普遍认为,亚马逊押宝生成式 AI Alexa 是一次高风险的尝试。其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突破,更考验亚马逊能否改变用户对语音助手的认知,以及公司能否克服一系列挑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