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为什么不把USB接口设计为圆形?未来type-c接口会演化为圆形吗?
为什么不把USB接口设计为圆形?一开始USB接口有正有反,type-c接口后正反都可以插了,那下一步会不会变成圆口怎么插都行? 我觉得不会,因为这不符合很多设备进化的方向,特别是手机产品在追求更轻跟薄,特别是折叠屏手机,很多的手机厂商都做到和type-c接口一样的厚度了!采用带弧度的长方形的可以得到更多的接触面。而且接触面还有间隙,这就可以更好的实现快充,快速传输数据的目的! 而且type-c也实现了无论是正反都可以插拔! 圆形虽然怎样插拔都可以,但在非常薄的接口位置,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数据线、充电的多功能实现,无法实现超级快充和快速传输的速度! 说个题外话,我们看看汽车的充电桩,在充电枪设计,虽然是圆形的,但里面却是有非常准确的接口位置对齐的!如果没有对齐就无法完成充电的!也插入不进去!汽车充电接口不能很好的实现怎么插拔都行,因为需要很好的识别才行! 再说回带USB接口的手机平板等设备,其实很早的时候有原型的充电接口的,耳机接口3.5mm也是圆形接口!但我们发现圆形接口虽然怎么插都可以,但都需要设计非常深,而且时间长了也容易氧化,接触不良!后来我们看到在手机上充电接口演化扁口的,长款型,更小更窄的形态,现有小接口但是需要识别正反面的!后面看到了Lightning接口和type-c的接口。 手机的接口也见证了设备从厚重到轻薄的发展,从只是充电到数据连接的发展,从普通传送有时候还识别不准到快速传送快速充电的发展! 我们进一步审视历史上的圆形接口代表——3.5mm耳机孔。它的确实现了360°无障碍插入,但其成功建立在功能单一、带宽需求低的基础上。即便如此,其细长的圆柱结构要求设备预留较深插孔,不仅挤占了宝贵的内部空间(与设备轻薄化背道而驰),更因触点长期暴露在旋转摩擦中而成为氧化和接触不良的高发区。 那么,矩形接口(尤其是Type-C)的核心优势何在? 第一方面、空间利用率与轻薄适配性: 矩形结构能紧贴设备边缘,将接口高度(厚度方向)压缩至极限——这正是当前旗舰手机、折叠屏铰链区域厚度能接近甚至等于Type-C接口本身厚度的关键。若强行采用圆形设计,为容纳同等数量的触点和保证结构强度,其最小直径必然大于矩形接口的最薄边高度,成为设备进一步减薄的瓶颈。 第二方面、高密度触点与性能基石: Type-C接口内部有多达24个精密触点(分两排)。矩形布局为这些触点提供了稳定、独立的电气隔离空间,是实现USB 3.x/4、Thunderbolt(雷电)协议下数十Gbps数据传输、百瓦级PD快充、甚至DisplayPort视频输出的物理基础。圆形布局要实现如此复杂、高速的信号隔离与传输,在工程上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触点易因旋转产生错位风险。 第三方面、可靠性与防呆设计: Type-C的矩形外壳和内部非对称触点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防呆”措施(尽管实现了盲插)。一旦正确插入,稳固的物理接触避免了旋转带来的磨损和不稳定。其广泛的密封圈设计也提升了防水防尘能力,这是圆形旋转接口难以企及的。 虽然圆口并非未来方向,但集成与无线化可能是趋势 在可预见的未来,圆形USB接口极不可能成为主流设备的物理接口形态。矩形(特别是Type-C)在空间效率、电气性能、结构可靠性与成本控制上的综合优势,完美契合了移动设备持续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的需求。Type-C标准本身的演进(如USB4 v2.0)也证明其潜力远未枯竭。 真正的“下一步”演进方向更可能是: 接口的进一步物理淡化: 随着无线数据传输(Wi-Fi 6E/7)和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是磁共振等新方案)的成熟与普及,设备对外露物理端口的依赖将持续降低。折叠屏手机减少开孔、甚至概念机尝试“无孔化”设计已是趋势。 磁吸接口的补充: 对于仍需有线连接的高功率、低延迟场景(如专业创作),类似MagSafe的磁吸+触点设计可能在特定设备上作为辅助方案,提供“近盲吸”的便利,但其核心电气连接点仍需矩形/平面对齐以保证性能,而非纯圆。 因此,USB接口形态的演化史是一部设备向极致轻薄、多功能集成、高效可靠不断进化的缩影。Type-C并非终点,但圆口绝非出路。未来的“无感连接”,更可能依赖无线技术的飞跃和磁吸等辅助手段,而非回归功能受限的圆形物理接口。
手机充一整夜会不会很伤电池?
手机充一整夜会更伤电池吗?这两天,“手机充电一整夜会更伤电池吗”这个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手机充满电都会自动停止;也有网友认为,手机整夜充电会伤电池。那么,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我觉得虽然会伤害,但伤害不大,因为手机充电有过载保护的! 查询了资料后,我发现其实“充满自停”是硬道理,过度焦虑大可不必 现代智能手机的电源管理系统非常智能。当电池电量达到100%时,充电过程确实会自动停止 。内部的充电管理芯片(PMIC)会精确控制电流,避免电池持续接受高压电。这就好比水库的水位达到警戒线后,闸门会自动关闭,不会再有水流入导致溢出。 有些用户担心,虽然显示100%,但手机会进入“涓流充电”状态(用小电流持续补充),这会导致电池长期处于高压饱和状态。实际上,优质的电源管理系统在电量满后会彻底切断主充电回路。即使存在极小电流的“浮充”(用于维持满电状态补偿自放电),其电压和电流也远低于正常充电,对电池老化速率的影响极其有限。真正的“涓流充电”通常发生在电量接近满但未满之前的阶段(如80%-100%区间),用于减缓充电速度保护电池。 “伤害”主要在哪?高温才是元凶! 锂电池的天敌: 锂电池寿命衰减的核心因素是充放电循环次数和长期处于极端状态(高温、高压、过放)。高压状态主要指电池长期处于100%满电存放(如数月不用),而高温则是日常使用中最大的“电池杀手”。 整夜充电的潜在风险点: 真正可能带来额外损耗的场景,是充电过程中手机异常发热。如果手机散热不良(如放在枕头下、被子里捂住充电),或者使用了劣质充电器/数据线导致充电效率低下、能量转化发热过高,那么持续的高温环境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分解,电解液损耗加快,从而导致容量更快下降。 正常情况下的影响极小: 如果手机在平坦、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充电(如床头柜),使用的是原装或认证的充电配件,那么充电过程本身发热可控,即使整夜插着,在充满停充后,手机和电池的温度通常会回落至正常水平。维持满电状态对电池造成的损耗,与日常使用中电池经历的各种微小充放电循环相比,差异非常小。 有实验室数据显示,长期保持100%电量存放,相比保持在40%-80%电量存放,一年后循环寿命损失可能多出几个百分点(例如损失15% vs 损失10%),但对于整夜充电而言,实际暴露在满电高压下的时间远少于“长期存放”场景。 如何明智充电?实用建议更关键 明白了原理,我们可以更科学地看待充电习惯: 远离高温: 这才是重中之重!避免边充边玩大型游戏/看视频(这会导致CPU和电池双重发热),充电时不要覆盖手机或被窝充电,尽量放在阴凉通风处。高温对电池的摧残远大于“充满电放着”。 放宽心充整夜: 如果你习惯晚上充电,并且能确保环境温度正常、散热良好,完全不用担心充满电后还插着电源对电池造成显著伤害。便利性(早上出门满电)和安心睡眠更重要。 不必执着于“随用随充”: 刻意追求电量保持在40%-80%区间(浅充浅放)理论上对电池寿命最友好,但这会极大增加使用者的操作成本和续航焦虑。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正常使用,电量低了就充,方便时充满,就是最实用的策略。为了追求那一点点理论上的寿命延长而时刻关注电量、频繁插拔充电线,得不偿失。 关注配件安全: 使用原装或通过MFi/MFi-like认证的充电器和数据线,减少因劣质配件导致的异常发热、电压不稳等风险。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安心充电,注意散热才是王道! 所以,回到热搜话题的核心争论:认为“充满自停”有理的网友是对的;认为“整夜充电伤电池”的网友,担忧的根源其实主要是高温风险,而非“插着电源”这个动作本身。现代手机的电源管理系统足以保证过夜充电的安全性,不会导致“过充”。 只要注意避免充电时手机异常发热(核心是远离热源、保证散热、使用合格配件),那么彻夜充电对电池健康的额外影响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与其纠结要不要半夜起来拔充电线,不如确保你的手机在充电时“凉快舒服”。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安心睡个好觉吧!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美国为何突然宣布要在月球上建造核反应堆?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加速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根据该机构临时负责人肖恩·杜菲(Sean Duffy)发布的新指令,目标是在2030年前在月球上建成一座核反应堆。这一举措被视为重燃了太空核能的梦想,可能彻底改变太空探索的格局。《连线》杂志近日发文详细分析了这一计划背后的原因与野心。 该计划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杜菲在7月31日签署的指令中明确指出:“自2024年3月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已至少三次宣布将合作在2030年代中期在月球上建立一座反应堆。”他警告称,第一个在月球建成反应堆的国家“可能会宣布一个禁入区,如果美国没有抢先到达,这将严重阻碍美国建立其计划中的‘阿尔忒弥斯’基地”。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五年内,与商业伙伴合作设计、发射并在月球南极部署一个可运行的100千瓦核反应堆。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要知道,目前为火星车和太空探测器供电的核能装置功率通常只有几百瓦,而100千瓦的电力足以供应大约80个美国家庭使用。前NASA技术、政策与战略副署长巴维亚·拉尔(Bhavya Lal)形容,这将是一次从“烛光时代到电网时代”的跨越,使太空系统设计不再受限于微薄的电力。 尽管有专家认为“四年多的时间非常紧迫”,但普遍共识是“技术上是可行的”。过去60年,美国在该领域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自1965年的SNAP-10A任务后,再未向太空发射过核反应堆。如今,政治意愿和任务需求正在改变这一局面。拉尔指出,转折点在于NASA首次将核能选为载人火星任务的主要地面电源技术,加上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老牌航空公司及众多私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同为项目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当然,在月球上建造核电站面临着严峻的工程挑战。月球表面白天气温高达100摄氏度,夜晚则接近绝对零度。由于没有大气,设备无法像在地球上那样通过空气对流散热。此外,月球六分之一的重力会影响流体动力学和热传递,而具有静电吸附性的月壤也可能干扰散热器等关键部件。有专家坦言,项目最大的风险并非技术,而是能否保持政治上的势头和任务目标的持续性。 根据设想,这座100千瓦的反应堆可能是在NASA于2020年启动的40千瓦“裂变表面能源”概念基础上升级而来。为了满足运输需求,该计划设想使用能运载高达15公吨有效载荷的重型着陆器,通过多次发射将反应堆、铀燃料和散热系统等部件送上月球。为确保安全,反应堆的厂址可能会选在月球的环形山内,甚至建在地下,以防止发生事故时造成污染。 安全与监管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专家强调,从设计之初就必须避免潜在问题,而不是事后弥补。整个项目将受到极其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和任务的万无一失。同时,该计划也将开拓空间法的新领域。率先建成反应堆的国家可能会为了安全和安保而设立所谓的“禁入区”,但这并非主权声索或“圈地”,而是一种功能性的隔离,可以依据《外层空间条约》中“防止有害干涉”的条款来证明其合理性。 正如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研究员卡洛·乔瓦尼·费罗所言:“新的太空竞赛不是关于谁先到达月球,而是关于谁能留下来。”若太空核反应堆成为现实,它将为月球及火星上的永久基地、资源开采和大规模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真正开启人类探索和利用太阳系的新篇章。
a16z合伙人的AI工具清单曝光!网友:月费起步2500元
除了ChatGPT,你熟悉几款?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1日报道,近日,硅谷风投机构a16z的AI应用投资合伙人Olivia Moore在X平台公开了她的“私藏AI栈”--十款她每周甚至每天必用的高频工具,覆盖搜索、数据分析、笔记、创作、视频等多个场景。 有网友根据订阅价格计算,这10款工具按入门级方案的总开销约为每月358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元)。 作为拥有斯坦福MBA背景、曾在CRV和高盛积累投资经验、并为多个AI与消费者科技项目背书的资深VC,她透露这份清单实际上构成了自己的核心工作流。 在评论区,有网友直接问她:“有没有你用的AI工具,a16z没投过?”Olivia回复称,这份清单中的10款产品里,只有3款是a16z投资组合公司,其余均与投资关系无关,“这是我真正在用、且喜欢的产品”。 以下是Olivia Moore推荐的10款AI应用的详细介绍。 1、信息搜索与数据分析 Comet(AI浏览器) Olivia透露,由Perplexity推出的Comet已成为她的默认浏览器,不仅用于日常搜索和购物,还帮她处理日程和邮件分类。 AI原生浏览器Comet由Perplexity于7月9日正式发布,基于成熟的Chromium开源引擎开发,天然支持Chrome的全部扩展插件。 它能够自动识别用户正在浏览的内容,因此无需切换窗口或复制链接,就能直接向它提问。该功能目前向Perplexity每月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元)的Max订阅用户开放。 Comet的Shortcuts功能上线后,她在其中预设了邮件和调研模板。这个功能可以将重复、多步骤的任务封装成一键指令,方便在需要时快速调用。她在打开网页时即可一键调用,用来快速撰写外联信息或收集资料。 Perplexity AI联合创始人兼CEO Aravind Srinivas曾指出,如果不构建AI原生操作系统,就无法提供可靠的主动个性化助理。事实上,Perplexity最初曾与Google Chrome商谈将自家搜索设为默认入口,但遭到拒绝,这也促使团队决定自行打造Comet浏览器。 7月中旬,这家独角兽被外媒报道完成了一轮新的融资,整体规模为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估值由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0亿元)飙升至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0亿元)。 Julius(AI数据分析) Olivia常做数据分析,在ChatGPT里分析表格时常遇到错误或速度慢。Julius就在这方面表现稳定可靠,还能提供额外分析思路和可视化结果,而且使用体验一直在提升。 Julius AI由YC毕业生Rahul Sonwalkar创办,主打用自然语言执行数据分析、建模和可视化,已服务超过200万用户、生成上千万张图表。 Rahul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形容,“你可以像与团队中的分析师交谈一样与AI对话,AI会像人类一样运行代码并为你完成分析工作。” 7月下旬,这家初创公司宣布完成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种子轮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领投,Perplexity CEO、Vercel CEO等多位知名人士参投。 同时,Julius推出新产品Data Connectors,支持连接网盘、Google Ads等数据源,用户无需再手动导入数据。 Happenstance(AI人脉搜索) Olivia认为,这款工具特别适合需要“找人”的工作场景。Happenstance是一款AI驱动的人脉搜索工具,可连接Gmail、LinkedIn和X。 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如“寻找在某公司从事通知系统工作的人员”),系统就会在这些网络中自动匹配联系人,并展示用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路径,还能搜索已添加用户的人脉网络。 去年,Happenstance完成了约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万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Y Combinator。 2、高效办公与沟通协作 Granola(AI会议记录) Olivia在大部分会议中都会运行Granola。它支持移动端、关联会议推荐、文件夹分类,最近Granola还上线了Zapier集成,可以根据会议记录触发更复杂的工作流,比如更新CRM或发送邮件。 Granola联合创始人兼CEO Chris Pedregal将它形容为“会听的数字笔记本”:不仅能记录你手写的会议笔记,还会实时转录对话,并在会后扩展和优化笔记内容,让你只需专注记录关键信息,其余的交给AI处理。这样在回顾时,不仅能看到原始记录,还能获得完整的会议上下文。 今年5月,Granola宣布完成4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B轮融资,估值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 Superhuman(AI邮件) Olivia说,Superhuman早在AI出现之前就已推出,但在过去一年里引入AI功能后进步很大,她最常用的功能包括Ask AI、Instant Reply和自动提醒,这些让她处理邮件和安排日程的速度明显加快。 Superhuman是一款面向Gmail和Outlook用户的邮件客户端,通过键盘快捷键、简洁界面与高响应速度提升邮件处理效率。 在加入AI功能前,它就以“最快的邮箱体验”为卖点,帮助用户快速完成收件箱整理和任务跟进。 该产品不提供免费版或试用服务,“Starter”套餐为每月30美元(约合人民币215元),“Business”套餐每月40美元起(约合人民币287元)。 成立至今,Superhuman已从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在内的多家风投机构获得超过1亿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17亿元),其中在2021年完成了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融资。 2025年7月,Grammarly宣布收购Superhuman,双方将联合打造“AI原生效率套件”(AI-native productivity suite)。 Willow(AI语音输入) Olivia虽然不是语音输入的重度用户,但觉得在写长邮件或博客时尤其方便。她提到,近几年语音输入的整体准确率都有提升,而Willow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在Slack等任意应用中使用,并自动适配她的写作风格。 Willow Voice成立于2025年,是一款AI驱动的语音输入工具,支持所有macOS应用。它可以将语音实时转成规范文本,自动识别专业术语、纠正语法并去除口语化填充词。 今年7月中旬,Willow Voice宣布完成4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Y Combinator等。 3、内容生产与多媒体创作 Gamma(AI幻灯片与创意内容) Gamma是一款AI幻灯片与创意内容生成平台,Olivia会用它发布论文和博客,它能把文本直接生成幻灯片、网站或文档。她尤其看重它的灵活排版(同一文档中可调整不同页面尺寸)、链接或文件导出分享,以及支持用自然语言快速完成AI编辑。 Gamma团队仅约30人,服务超过5000万用户,ARR(年经常性收入)突破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元),并自2024年初起已连续盈利15个月。 迄今Gamma总融资约2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9亿元),其中包括2024年5月16日完成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约合人民币8800万元),由Accel领投。 Krea(AI创意生成) Olivia几乎在所有内容创作中都会用到Krea。它把图片、视频、唇形同步等生成模型都集中在一个平台和一个订阅里,还能训练自己的LoRA模型,用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宠物的形象快速生成超写实内容。 Krea内置自研模型(Krea1、Flux Family)和第三方模型(谷歌Imagen 4、ChatGPT Image、Ideogram、Runway Gen-4等),可按需调用。 平台提供免费额度,并分为基础(每月10美元,约合人民币73元)、专业(每月35美元,约合人民币255元)、最大(每月60美元,约合人民币437元)三档订阅计划,均包含商业许可。 成立16个月后,Krea ARR(年经常性收入)已达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40万元),同比增长20倍,用户突破2000万,并入选YC“ARR增速最快的公司”之一,以及A16Z GenAI 100榜单。 成立至今,Krea维持了每年一轮的融资节奏:2023年4月,Pebblebed、Abstract的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90万元)种子轮融资;2024年1月,Andreessen Horowitz等机构的3,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1亿元)A轮融资;2025年4月,a16z、Bain Capital Ventures和Abstract的4,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3亿元)B轮融资。 Overlap(AI视频剪辑) 视频是当下的主流内容形式,但一小时的长访谈和几十秒的短片段适用场景不同。Olivia既要制作长视频,也要输出短内容,她需要使用Overlap导入原始素材,让AI自动识别高光时刻、剪好片、加好字幕,还会根据系统的“片段评分”快速挑出值得单独发布的内容。 Overlap的AI剪辑技术还能为播客和视频生成基于主题的个性化片单,让用户直接观看或收听精彩部分,而无需从头到尾翻看。 融资方面,这家公司未披露相关信息。 4、通用AI助手 ChatGPT(AI助手) Olivia自称是“第一天就入坑的ChatGPT老粉”,最近的使用频率却让自己都吃惊。除了日常的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和4o图片生成,她还会针对不同需求选用不同模型——有的适合给个人建议,有的更擅长工作草稿。她甚至预测,很快它就会完全取代Google。 与前文提到的单一功能型AI应用不同,ChatGPT更像一个通用型AI平台——既能覆盖创作、信息检索、编程等多种任务,也能通过插件、API和多模态能力延伸到专业场景,成为用户AI工作流的中枢。 据外媒报道,近日,OpenAI已融资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5亿元),估值达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万亿元)。此外,OpenAI ARR(年经常性收入)已从6月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0亿元)跃升至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9亿元),并有望在年底突破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 目前,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预计将超过7亿,付费企业用户数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旧金山地下“赛博格斗场”走红:中国人形机器人铁笼对战,一票难求
旧金山的机器人格斗赛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1日,据《旧金山标准报》报道,上周五晚上,旧金山市场街新建的联合办公大楼Frontier Tower地下室,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地下机器人格斗场。 在这里,北京加速进化公司(Booster Robotics)的T1 人形机器人正在铁笼里与杭州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激烈对战。在粉红和红色灯光的闪烁下,数百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艺术家和网红们聚集在擂台周围激情助威。 对阵的机器人 就连举回合牌的“女郎”也是机器人,不过经过了特别定制:一个穿着渔网袜的机械腿连接在一台Roomba扫地机器人上,围绕擂台高速移动,用吸尘器收集观众抛入场内的美钞。 观看比赛的男男女女们 与此同时,身着闪亮外套的人类主持人激情解说战况。参赛机器人不仅穿着特别设计的服装,还配备了全套职业拳击护具:头盔和拳套完全掩盖了它们的机械骨架。 仔细观察,不知道的人或许会误以为这些矮小的参赛者是玩角色扮演的孩童,直到它们开始以明显非人类的机械姿态移动才能看出来它们是机器人。 自动播放 “感觉就像走进了一部科幻电影,”30岁的创业公司My Companions CEO玛吉·辛(Maggie Sin)说道,该公司为创作者打造AI数字分身,“这场比赛既像古罗马角斗赛,也展示了科技的魅力。” 终极机器人格斗赛 这是2025年的第二场机器人格斗俱乐部比赛。首场拳击赛于7月举办,迅速在晚上走红。主办者是泽尼娅(Xenia)和维塔利·布拉托夫(Vitaly Bulatov)夫妇,他们是一对从事市场营销和机器人研发的夫妻团队,并且在该大楼内设有办公室。他们感觉自己开创了一项全新运动。 于是,他们创办了“终极机器人格斗赛”(Ultimate Fighting Bots),号称“全球首个机器人搏击联赛”。比赛由人类操控,但所有拳击动作均由机器人自主完成。 加速进化的T1人形机器人 和首场比赛一样,布拉托夫夫妇为上周五的赛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场“内行才懂”式的活动引发狂热追捧。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询问如何以及在哪里买票的恳求帖子。 “我从未见过像人形机器人现在这样引发轰动的技术演示,”维塔利在X上发文称,“机器人技术历来属于B2B领域。娱乐化才是打开消费市场、实现规模扩张的关键。” 狂热的观众 “机器人格斗就像赛博朋克概念变成了现实,”Extropic AI联合创始人纪尧姆·韦尔东(Guillaume Verdon)表示。这家创业公司致力于热力学计算研发,“这项赛事很可能发展成像F1那样的工程团队竞技比赛。” 在比赛现场,墙上贴满了“机器人格斗投注平台”和“全息护送服务”的广告海报。一台带有霓虹灯的机器人饮料机通过一系列透明管道分发着橙色和蓝色饮品,赛博朋克风格的拍照亭则为来宾拍摄纪念照片。 采访环节 不过,宾客们并未获准进入Frontier Tower内布拉托夫夫妇的专属区域,那里陈列着他们价值5万美元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以及7.5万美元的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 现场氛围超现实,频闪的灯光、炫目的霓虹以及兴奋的气氛在房间中蔓延。观众们将脸紧贴铁笼,震耳欲聋的音乐与尖锐的麦克风啸叫此起彼伏。比赛间隙,人们可以穿梭在霓虹迷宫般的走廊里,探访那些藏着泡面、泡泡椅、街机游戏甚至机器人调酒师的密室。 G1机器人 Sentient Futures创始人康斯坦斯·李(Constance Li)参加了今夏的两场机器人格斗赛。“这一次,他们拿出了高端的宇树科技G1机器人,并赋予它们角色和背景故事。”她说。与会者可以为Havoc上校、Jockchain等机器人助威。她表示,这些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先进,“它们动作更加自然,既能发动攻击,也能承受更多打击”。 比赛中的机器人 不过,康斯坦斯·李也在思考这些格斗赛的未来。“如果机器人最终开始感受到疼痛呢?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她说,“这个行业会不会变得像斗鸡和斗狗那样更加剥削性,还是机器人会像终极格斗冠军赛选手一样,分享到比赛带来的财富和激情?” 生成式AI摄影创业公司Claid AI CEO索菲娅·什韦茨(Sofiia Shvets)很享受这场比赛。“比我预期的更有趣。”她说。不过,她也提到比赛间歇时间可以缩短。目前,机器人维护时间大约需要20分钟。 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 身着一袭耀眼红色紧身套装的技术专家兼艺术家奥梅莉亚·阿特雷迪斯(Omelia Atreides)协助了举办了赛事,她兴奋地说:“我累坏了,但很开心。上一场比赛我们只筹备了四天,而这次花了四周,内容丰富了许多。” 未来,赛事的举办将更加精细。“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限制了一些互动,”协助机器人运营的埃默森·塞古拉(Emerson Segura)说,“未来,赛事的复杂度、互动性和与观众的接近度都会提升,同时娱乐价值也会更高。”(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从射月到折戟:浅谈特斯拉Dojo的陨落
特斯拉的 Dojo 超级计算机并非普通的硬件项目,可以说是一次“射月计划”, 是对构建一台专门解决 AI 问题的特殊超算的大胆尝试。然而,据彭博社 8/7 报道,特斯拉正在解散 Dojo 项目团队,意味着 Dojo 已彻底落下帷幕。Dojo 的设计哲学是通过复杂的编程来实现高标准的制造工艺,进而获得理论上的 峰值性能。 然而在核心人才流失、晶圆级封装的良率瓶颈以及外部 GPU 技 术快速迭代的三重压力下,其高昂的研发成本与不确定的商业回报最终难以 为继。随着人工智能模型规模的日益庞大和计算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计算 架构所面临的性能瓶颈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好新一代芯片架 构如晶圆级集成芯片和粗粒度可重构架构,在突破制造瓶颈和良率问题后, 有望提升 AI 计算效率与灵活性。 Dojo 架构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Dojo 的设计哲学是极致优化,即通过剥离一代通用计算功能,打造出一个 精简的、大规模并行的训练“猛兽”。其架构建立在两个激进的 AI 内存墙 和互联墙的破局设计之上:1) 无缓存的双层存储系统。Dojo 的 D1 计算芯 片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缓存层次结构和虚拟内存,354 个内核都能直接访问 1.25MB 的本地 SRAM。这通过去除复杂的内存管理硬件,最大化了计算密 度和功耗效率。然而,这是典型的 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 结构:不在本地 SRAM 中的数据必须从位于独立的 DIP(Dojo Interface Processors)上的系统级 HBM 中获取,跨越互连结构的回路会产生显著延 迟,代价是将内存管理的全部复杂性转移至软件层面,并在本地 SRAM 与 远端 HBM 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性能鸿沟。 2) “无胶化(Glueless)”的晶 圆级互连。Dojo 目标的真正核心是其互连设计。特斯拉利用台积电的 InFO_SoW(晶圆上集成扇出, Integrated Fan-Out System on Wafer)技术 创建了“Training Tile”训练单元,其并非 PCB 板,而是建立在载体晶圆上 的单一、巨大的多芯片模组,以 5x5 阵列的方式容纳 25 个 D1 芯片。这些 芯片专为“无胶化”通信而设计,通过数千个高速 SerDes 链路直接连接到 相邻芯片,创造了一个统一的计算平面,可达 36TB/秒片外带宽,消除困扰 传统超算的网络瓶颈。 如何从 Dojo 的失败中吸取经验? Dojo 的前瞻设计同时也是其弱点,Dojo 的失败并非单一技术问题,而是三 大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人才流失。复杂技术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 据彭博报道,2023 年 Dojo 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离开后成立了 竞对初创公司 DensityAI,目前约 20 名核心工程师也离开特斯拉并加入 DensityAI。另外,现任 Dojo 负责人 Peter Bannon 据彭博报道也将离开 特斯拉,导致攻克 Dojo 高度定制化架构所需的技术积淀与 Know-how 严重 流失。 2) 良率缺陷。晶圆级互连理论上很“聪明”,但在产业制造过程中 却极具挑战性。在晶圆尺寸的模组上,任何微小的布线缺陷或 25 颗 D1 芯 片中任一的贴装瑕疵,都可能导致高价值的 Training Tile 整体报废。低良率 使得规模化部署的成本高昂,较难具备商业上的经济可行性。 3) 战略层面 转为以实用为先。Dojo 在延期和低良率中受阻,而外部供应商英伟达和 AMD 等 GPU 性能与生态系统持续高速发展。因此对于特斯拉而言,追求高风险 内部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开始衰减。特斯拉已将战略重心转向更为务实的方 案,即加强与英伟达、AMD、三星等产业链伙伴的合作。特斯拉于 7/27 宣 布,与三星签订了 165 亿美元的合同来制造其 AI6 推理芯片,并在训练算 力集群方面加强了对英伟达和 AMD 的依赖。 从射月到折戟:浅谈特斯拉 Dojo 的陨落 马斯克宣布中止 Dojo 超级计算机项目并非临时决策,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背后原 因主要来自于:技术瓶颈、成本压力及核心人才流失,这三个原因最终促使公司选择放弃 其内部的超级计算机研发。 原因#1:始于人才外流 Dojo 项目的首个重大冲击来自核心团队集体流失。据彭博社报道,2023 年 Dojo 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离开后成立了竞对初创公司 DensityAI,目前约 20 名核心工程 师也离开特斯拉并加入 DensityAI。另外,现任 Dojo 负责人 Peter Bannon 据彭博报道也 将离开特斯拉。这使项目在研发与执行层面出现明显真空。DensityAI 聚焦为机器人、AI Agent 及汽车领域的 AI 数据中心提供芯片、硬件及软件解决方案,产品方向与 Dojo 高度重 叠,直接进入特斯拉原本拟依托 Dojo 抢占的市场赛道。公司由前特斯拉 AI 与芯片研发骨 干创立,包括 Ganesh Venkataramanan、Bill Chang、Benjamin Floerin 等 Dojo 核心负责 人及技术骨干。 原因#2:战略转向经济性,并开始依靠外部合作伙伴 面对核心团队流失带来的执行压力,特斯拉加快调整战略,转向依赖行业领先厂商的成熟 方案,以降低研发及量产风险。公司正显著提升向英伟达与 AMD 的采购比例,因直接引入 同类最佳、经过验证的 AI 硬件,可以避免从零开发所需的高投入与不确定性,确保完全自 动驾驶(FSD)及 Optimus 机器人等关键产品路线图不受内部硬件瓶颈影响。同时特斯拉 与三星签订总额 165 亿美元的合同,在德克萨斯州生产下一代 AI6 推理芯片,可印证公司 向实用性战略的转变。 马斯克长期将 Dojo 定位为高风险、高回报的“前瞻性项目”,其可行性核心在于:定制化 架构在性能上的优势能否足以抵消所需的巨额投入与研发难度。然而,随着英伟达 Blackwell、 Rubin 系列及 AMD MI350、MI400 系列等高性能芯片相继推出,Dojo 的潜在性能领先空间 明显收窄。在内部成本持续攀升、项目进度多次延期且需从其他战略重点转移资源的背景 下,项目风险已部分兑现,而回报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公司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平衡下, 已转而倾向于外部成熟方案。 原因#3:架构复杂难以驾驭,产业链存在制造瓶颈 Dojo 项目的核心矛盾源于其颠覆性的设计理念。该架构摒弃了传统 CPU/GPU 的通用性设 计思路,专注于将 AI 训练负载的计算密度与能效推向极致。然而,这种对特定目标的极致 追求,导致其在内存和互连系统上引入了极高的技术复杂度。这种设计在理论上性能卓越, 但在工程实践与量产中面临的挑战巨大,最终成为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 内存架构:无缓存的双层系统 Dojo 的内存设计摒弃了通用计算中的标准功能,创造了一个在特定工作负载上高度优化但 在编程和管理上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在核心层面,Dojo 放弃了传统的数据侧缓存和虚拟内 存支持。D1 芯片上的 354 个处理核心中均没有 L1/L2/L3 缓存层次结构,而是直接访问本 地 1.25MB 的 SRAM 块。通过移除高速缓冲存储器标签(Cache tags)、一致性状态位(State bits)、TLB 和硬件页表遍历(Page-walking hardware),Dojo 节省了大量的芯片面积和功 耗,允许更密集的计算阵列。然而,这一设计的代价是将内存管理(如数据局部性、预取 等)的全部复杂性转移至软件与编译器层面,极大地增加了编程难度。 在内存层面,系统呈现出典型的双层非统一内存访问(Non-Uniform Memory Access, NUMA)架构,包括: 1)本地内存层 (SRAM):每个核心私有的 1.25MB 高速 SRAM,作 为主要的计算工作区,访问延迟极低; 2)远端内存层 (HBM):由 HBM2e/HBM3 构成的大 容量系统内存。关键在于,该层内存无法被 D1 计算核心直接寻址,而是挂载于计算阵列边 缘独立 DIP(Dojo Interface Processors, Dojo 接口处理器)上。核心若要访问 HBM,其请 求必须穿越复杂的片上网络(NoC)抵达 DIP,延迟远高于访问本地 SRAM。 这种设计导致核上 SRAM 与片外 HBM 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性能鸿沟(Performance Cliff), 对软件调度和数据排布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软件栈的开发与优化挑战。 互连结构:“无胶化”晶圆级设计 Dojo 的互连架构是其设计的核心亮点,亦是其技术实现中最具挑战的一环。其目标在于通 过多层级的定制化设计,构建一个具备超高带宽的大规模统一计算平面。该架构主要包含 两个层面: 1) 片上互连采用二维网格 (On-Chip 2D Mesh) :在单颗 D1 芯片内部,集成了 354 个计 算核心,并以二维网格结构进行排布。这种设计实现了极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核心间通信, 为大规模并行计算中的数据共享与同步等操作提供了高效的底层支持。 2) 晶圆级集成下的训练单元 (Training Tile) :这是 Dojo 架构复杂性的集中体现,也是 其良率问题的核心瓶颈。Training Tile 并非传统的 PCB 电路板,而是基于台积电的 InFO_SoW(晶圆上集成扇出, Integrated Fan-Out System on Wafer)技术,在同一基 底晶圆上构建的超大尺寸多芯片模组。该模组以 5x5 阵列集成了 25 颗 D1 芯片。D1 芯片的边缘设计了 576 个高速双向 SerDes,实现了芯片间的“无胶化(Glueless)” 直接互连,即无需任何外部桥接芯片即可通信。这种设计使得每颗 D1 芯片能够与其四 周的邻近芯片直接通信,单颗芯片的总 I/O 带宽高达 8TB/s。最终,单个 Training Tile 的总片外带宽可达 36TB/秒,这一指标远超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交换设备的能力,是其性 能领先的关键。 为实现超越单个训练单元(Training Tile)的规模化部署,Dojo 采用了多层级的物理集成方 案:通过定制化的高密度连接器,将多个训练单元集成为一个系统托架(System Tray), 通过托架间的互连,组成完整的机柜(cabinet),并最终形成庞大的 exaPOD 计算集群。 系统的对外通信由 DIP 承担。DIP 作为连接主机系统的“网关”,通过支持特斯拉自研传输 协议(TTP)的标准 PCIe 4.0 总线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 然而,Dojo 最具雄心的晶圆级集成方案,也构成了其最大的可制造性难题。高良率地制造 一个晶圆尺寸、包含 25 颗 D1 芯片和数千个高速互连的复杂模组,对现有工艺是巨大的考验。基底晶圆上任何微小的布线缺陷,或是在 D1 芯片的贴装与键合过程中出现任何瑕疵, 都可能导致整个价值不菲的训练单元直接报废,从而造成良率损失。 Dojo 的设计哲学,本质上是通过复杂的编程来实现高标准的制造工艺,进而获得理论上的 峰值性能。精简的内存模型需要复杂的软件,前瞻性的晶圆级互连将半导体制造工艺难度 推到了极限,创造了一个在概念上出色但在规模化实现上极其困难的系统。 直接后果体现:极低的良率 这种架构复杂性的直接后果是极低的制造良率。由于新颖设计和芯片集成互连结构所需的 高精度,Dojo 芯片中有较高比例有缺陷且无法使用。这个制造瓶颈是最终的技术障碍,架 构层面的前瞻设计最终导向了产业链的刚性制约。 可以说,Dojo 项目的终止是必然结果,其核心在于特斯拉的宏大技术构想与半导体产业客 观规律之间的尖锐矛盾。前者是特斯拉打造完美 AI 超算的“执念”,后者则是半导体制造 严苛的物理规律与经济成本。当能够平衡二者的核心技术团队离开后,项目的失败便无可 避免。Dojo 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射月”计划,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地面。这次尝试划定了特 斯拉技术愿景的边界,也为行业留下了关于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可行性的深刻启示。 本文来源于:华泰证券,作者:何翩翩、易楚妍,原文标题:《从射月到折戟:浅谈特斯拉Dojo 的陨落》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署和平协议草案 明确放弃领土要求
  当地时间8月11日,根据公布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关于建立和平与国家间关系的协议》草案,两国将放弃对对方的领土要求。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也公布了草案文本。帕希尼扬表示,该协议为建立可靠持久的和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亚阿双方达成一致的成果,兼顾了双方利益。 △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资料图)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华盛顿草签的《关于建立和平与国家间关系的协议》要点包括,双方承认并尊重彼此的主权、领土完整、国际公认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双方确认现在和将来均无领土要求,承诺不采取任何可能被视为威胁对方领土完整的行动;双方承诺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允许第三方利用其领土攻击对方;不得在两国共同边界部署第三方武装力量;双方应采取商定措施确保边境安全;双方应共同打击任何形式种族主义、仇外心理、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   当天下午,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分别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分别介绍了8月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谈判成果。帕希尼扬指出,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建立和平为地区合作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机遇。(总台记者 王新俊)
回应美国征税 墨西哥设定番茄最低出口价
  在美国上月宣布对大部分墨西哥产新鲜番茄征收关税后,墨西哥经济部和农业部8月10日宣布墨方已为新鲜番茄设定最低出口价格。 △墨西哥番茄   路透社援引墨经济部和农业部当天发表的联合声明报道,该举措不涉及番茄出口数量和最高价格,仅限定最低出口价格,旨在强化墨西哥政府对“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村就业和粮食主权”的承诺。墨方将对番茄最低出口价格实施年度评估,或根据市场需要实时调整。   根据这份声明,墨西哥樱桃番茄、葡萄番茄的最低出口价格均为每公斤1.7美元,罗马番茄为每公斤0.88美元,鸡尾酒番茄为每公斤1.7美元,连枝圆番茄为每公斤1.65美元。   墨西哥政府数据显示,该国去年出口了约33亿美元的番茄。据多家外媒报道,限价举措在墨西哥政府8日发布相关政令后即刻生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杂货店里摆放的墨西哥进口番茄   美国商务部7月14日宣布对大部分墨西哥产新鲜番茄征收约17%关税,事实上终结了美墨2019年续签的一份番茄贸易协议。该协议起源于1996年两国达成的一份旨在中止美方反倾销调查的协议,规定美方对墨西哥产番茄设定指导价和进行其他限制,以保护本国番茄种植户的利益。两国数十年间通过谈判多次延续这份协议。   针对美方征税,墨西哥政府指认这一做法“不公平”,既伤害墨西哥番茄种植户,又损害美国相关产业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美国商业团体、业内人士同样反对美国政府这一举措,警告美国商界面临“相当大的贸易不确定性”,美方退出番茄贸易协议或迫使墨方采取报复性措施。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食品经济学的教授戴维·奥尔特加则对美国农场能否迅速扩大番茄产量表示担忧,认为美国自身的种植能力“无法填补进口番茄的缺口”。   彭博社分析说,为应对美国加征“番茄税”,墨西哥眼下欲借设定最低出口价格重新获得美方市场全面准入机会。墨西哥一家农业市场咨询企业的主管胡安·卡洛斯·安纳亚注意到,墨方设定番茄最低出口价格后,樱桃番茄、葡萄番茄等部分品种番茄的价格涨幅甚至超过美国加征关税幅度。   美国番茄进口企业自然甜公司首席法务官斯基普·休利特则表示,该公司正在关注墨方最新举措会给“产业乃至整体贸易关系”带来何种影响。该公司上月警告,如果美国退出美墨番茄贸易协议,该公司产品将不得不涨价近10%。
深观察丨“美国优先”把拉美推向对立面
  有知情人士日前向《纽约时报》证实,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秘密签署命令,要求五角大楼准备对一系列被美方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贩毒集团使用武力。   报道称,如果真的动用军事力量来实施主要由执法部门实施的行动,这将是美国现政府不断升级的反毒行动中迄今为止“最激进的一步”。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对此,墨西哥外交部随后发表公告,明确拒绝美国以打击贩毒集团为借口在墨境内进行军事干预。   公告强调,墨西哥愿继续与美国在反毒等方面保持合作,但两国合作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尊重彼此主权的基础上,遵循相互信任、共担责任、主权平等、尊重领土完整以及无附属条件的合作原则。 △墨西哥外交部英文网页声明截图   重新“定性”贩毒集团的背后   以墨西哥生产并输出芬太尼“毒害”美国人为由威胁在必要时“出兵”这个邻国,并不是美国刚有的主意。   ·早在2023年3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就宣称,他准备通过立法将墨西哥贩毒集团指定为“外国恐怖组织”,并授权美国军队对其进行“直接打击”,以“释放美国的愤怒和力量”。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截图   ·当年5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在国会参议院有关边境危机的听证会上也公然叫嚣说,美国政府可以凭借自身实力优势让墨西哥接受“一项不能拒绝的协议”,允许美国出兵“突袭”墨贩毒集团。   ·当年9月,决定参加2024年总统大选的佛罗里达州州长罗恩·德桑蒂斯干脆在共和党总统初选首场辩论会上承诺,如果他当选总统,在“上任第一天”就会派遣美国军队进入墨西哥打击贩毒集团。 △美国《国会山报》报道截图   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就曾痴迷于“轰炸墨西哥毒品实验室”的设想,但就连当时的美国防部长埃斯珀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形容这个想法荒谬可笑。   尽管如此,“动武扫毒”的想法仍在共和党人中扎下了根,并成为2024年大选竞选活动的热门议题之一。特朗普在竞选期间誓言,自己一旦当选将会部署特种作战部队和海军,“向(墨西哥)贩毒集团宣战”。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事实上,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也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兑现承诺。   据美国官员称,特朗普再次执政后强化了始于拜登政府时期的秘密项目,即加强在墨西哥上空的秘密无人机飞行,以寻找“芬太尼实验室”。   此外,在特朗普的命令下,美国国务院今年2月将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多个贩毒集团列为“外国恐怖组织”,称它们“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超越传统有组织犯罪的威胁”。   就在媒体爆出特朗普已秘密要求美军做好行动准备之际,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鲁比奥向媒体暗示,对这些贩毒集团的最新定性意味着美国可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有机会时,可以利用美国的其他力量,包括情报机构、国防部等,来打击这些组织。我们必须开始将他们视为武装恐怖组织,而不仅仅是贩毒集团。”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长期的西半球关系将面临永久性损害的风险”   针对美媒的最新爆料,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日前澄清说,美方军事打击贩毒集团的可能行动“仅适用于美国境内”,“与墨西哥领土无关”。   她表示,墨美之间不存在任何关于军事介入或允许美方机构进入墨西哥的协议。“我们会保持合作,但不会发生入侵行为”。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而与此同时,特朗普本人在被记者追问是否会派遣美军前往拉美打击贩毒集团时并没有正面作答。   “拉美有很多贩毒集团,有很多毒品流通。所以,你知道,我们想要保护我们的国家,而我们已经四年没有这样做了……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博弈,但我们很快就会发布更多的消息。” △美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法律专家早已警告,出动美军跨境打击贩毒集团将严重违反国际法,同时也会与美国国内法律产生冲突。   英国《卫报》评论称,特朗普的最新命令标志着美国政府对拉美的消极政策出现了“深刻且前所未有的升级”,可能为美国在该地区任意发动单边军事行动打开大门。   有分析人士担心,此举不仅无助于消灭贩毒集团,还会对美墨关系造成毁灭性打击。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对于习惯了以邻为壑、“内病外治”的美国来说,似乎所有国内麻烦都可以在拉美这个“后院”找到出口。在毒品问题上如此,在移民、贸易等其他问题上同样如此。   特别是今年以来,从威胁接管巴拿马运河到把古巴领导人直接列入制裁名单,从对阿根廷国内司法案件发表干涉性言论到对巴西施以50%的最高关税,美国对拉美多国接连出重手打压,不仅引发外界对“门罗主义”强势回潮的担忧,更将拉美再度推向美国的对立面。   有美媒刊文指出,本届美国政府的“美国优先”言行和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转变,已在整个美洲地区引发焦虑,加深了美国和拉美之间的不信任并加剧了紧张局势。   文章认为,当前美国政府的种种表现已经削弱了其自身在拉美的地位,如果这种状况持续,“长期的西半球关系将面临永久性损害的风险”。 △美国《美洲季刊》报道截图
“夺回首都”,特朗普要对流浪汉“下手”了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华盛顿特区今天将被解放!”美国总统特朗普11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犯罪、野蛮、污秽、人渣将消失无踪。”   特朗普计划当天晚些时候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针对首都华盛顿特区暴力犯罪案件频发、流浪汉过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特朗普10日称,华盛顿特区的流浪汉必须“立即迁走”,罪犯将被关进监狱,“我们要夺回首都”。   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说,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嘲笑这个由民主党主管的城市“肮脏、犯罪猖獗”,他对华盛顿特区自治权的威胁比美国现代史上任何一位总统都要大。   特朗普:流浪汉必须“立即迁走”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截图   特朗普10日在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华盛顿特区的流浪汉必须“立即迁走”,政府将为其提供住所,但会远离首都;罪犯将被关进监狱。   英国《卫报》等媒体报道,这个帖子是特朗普从白宫乘车到高尔夫俱乐部后不久发的。帖文下附了4张照片,应该是在特朗普车队从白宫到高尔夫球场的路上拍摄的。   前两张照片显示,在距离白宫一英里多的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旁,绿地上搭建了10顶帐篷;第三张照片显示,一人睡在华盛顿特区宪法大道一栋建筑前的台阶上;第四张图片显示,在肯尼迪中心附近的一条道路边有不少垃圾。   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10日告诉路透社,数百名国民警卫队士兵正待命,可能被派遣到华盛顿特区。特朗普还未做决定,但军方已准备好。   《华盛顿邮报》10日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罕见地派出多达120名特工,协助华盛顿特区执法部门防止劫车和暴力犯罪。   另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特朗普政府近期派出的这些特工,将与华盛顿特区警方及该市其他联邦执法机构人员一起值至少一周的夜班。   此前,特朗普不顾当地官员反对,在洛杉矶部署国民警卫队士兵以处理与移民政策有关的抗议活动,引发争议。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各州的国民警卫队平时通常由州长指挥,但在华盛顿特区,国民警卫队直接听命于总统。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中,特朗普就在华盛顿特区部署了国民警卫队。   华盛顿特区市长鲍泽10日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一档节目中说,出动国民警卫队不是解决华盛顿特区暴力犯罪案件频发问题的“有效”做法,联邦政府应该拨付更多资金支持华盛顿特区检察官们的工作,同时应尽快将空缺多年的华盛顿特区高等法院的15个法官席位填满。   这是2022年11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无家可归者居住的帐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接管华盛顿”可能吗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多次批评华盛顿特区暴力犯罪与流浪汉问题,指责当地政府治理不力,并多次主张联邦政府全面介入管理华盛顿特区。   本月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华盛顿特区的犯罪已“完全失控”。“如果特区当局不立即整顿,我们将别无选择,只能由联邦政府接管这座城市……”此前两天,华盛顿特区发生一起青少年劫车未遂事件,一名前政府效率部员工在事件中受伤。   美国广播公司附属电视七台日前报道,当地官员和法律专家警告说,联邦政府全面接管华盛顿特区,不仅在法律上相当复杂,而且在政治上极具争议。   综合美国媒体的分析报道,联邦政府接管华盛顿特区并非不可能,但难度不小。   不同于美国的州,华盛顿特区在国会的代表权有限,仅有一名无投票权的众议员且没有参议员。国会在1973年颁布法律,授予华盛顿特区有限的地方自治权,可以自行选举市长和议会,但其所有立法都必须得到国会批准,国会还有权影响特区法律的颁行。   美国《华盛顿人》杂志6日刊文指出,如果特朗普在法律范围内行事,他需要国会废除地方自治法,但这在参议院不太可能发生,可能会遭到民主党人反对。但特朗普可以部署华盛顿特区的国民警卫队,还可以绕过国会接管华盛顿特区警方。   文章说,自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执法机构对下辖区域的妨碍公共秩序罪加大执法力度,并清理了流浪汉营地。   文章说:“要想接管华盛顿特区,总统(特朗普)需要投入比目前更多的工作。但从他执政的前六个月来看,特朗普不会轻易改变之前冲动的行为。”   难治的“美国病”   根据华盛顿特区警察局公布的数据,截至本月8日,华盛顿特区今年已发生1572起谋杀、强奸、抢劫、使用危险武器进行攻击等暴力犯罪案件,相当于平均每天约7.15起。其中,抢劫案件多达888起。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华盛顿特区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6%。然而从2020年到2024年,每年的谋杀案件数量持续维持在高位,分别达到198起、226起、203起、274起和187起,均超过2008年创下的186起最高纪录。   美国《新闻周刊》刊文认为,虽然华盛顿特区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少于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但华盛顿特区人口远远少于上述人口大州。   另据2025年美国“时间点计数”调查的结果,华盛顿特区目前共有5138名无家可归者。   暴力犯罪和流浪汉问题不只是华盛顿特区的弊病,而是美国主要城市的普遍问题,已成为难以根治的“美国病”。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日公布的2024年美国各州及华盛顿特区犯罪数据显示,2024年全美平均每25.9秒发生一起暴力犯罪,其中平均每31.1分钟发生一起谋杀案,每4.1分钟发生一起强奸案。   美国智库凯托学会研究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坦纳说,美国历届政府都未能解决流浪汉问题。人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方案,“要么把他们(无家可归者)赶走,要么把钱砸在住房上”,但这类方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记者:何梦舒、冯玉婧、熊茂伶、邓仙来)
西方多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专家:有助于打破当前政治僵局
  当地时间1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宣布,将在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   阿尔巴尼斯表示,此举是作为全球协调努力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一部分。“两国方案”是打破中东暴力循环,终结加沙冲突、苦难与饥荒的最大希望。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题图为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阿尔巴尼斯说,他近日与英国、法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国领导人讨论了澳大利亚的计划,此外还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分别讨论了相关问题。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阿尔巴尼斯表示,内塔尼亚胡政府正在迅速扩张非法定居点,威胁吞并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并公开反对巴勒斯坦国,这些举措扼杀了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前景。同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向澳政府作出一些重大承诺,包括改革治理体系、实施非军事化举措并举行大选等,并重申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同一天, 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表示,新西兰正在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于9月做出正式决定。 △路透社报道截图(题图为新西兰外长彼得斯)   近期,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相继表示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要求落实“两国方案”的呼声进一步加强。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截至2025年3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有147个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马耳他计划在9月承认巴勒斯坦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分析指出,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国具有三重积极意义。   1.强调巴勒斯坦国的主权合法性,并推动“两国方案”的落实。过去一段时间,以色列不断蚕食巴勒斯坦当局的实际管控范围,甚至扬言要永久占领加沙地带,进一步扩大在约旦河西岸的控制面积。目前以色列国内存在危险的舆论倾向,开始对“两国方案”公开予以摒弃。这样的苗头不仅出现在以色列极右翼执政联盟内部,还具有一定的跨党派特征,这给未来以“两国方案”方式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带来了很大隐患。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提升其主权地位,也是为后续巴勒斯坦参与国际谈判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   2.有助于打破当前的政治僵局。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西方国家大多为了追随美国而选择在巴以问题上拒绝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次转向可谓明确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持续扩张犹太人定居点,阻挠和平进程的极大不满,也是施压以色列回归谈判桌。多国的同步行动将使以色列面临的外交孤立形势更为严峻。   3.有助于缓解当前加沙正在经历的人道主义危机。各国明确要求以色列尽早恢复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物资运输的畅通,要求以方停止升级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保障平民安全。虽然以色列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屡屡无视国际压力,但是当前面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际浪潮,以方大概率会有所收敛。   △当地时间8月4日,数以万计的巴勒斯坦支持者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穿过悉尼海港大桥。(图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近来陆续做出了将“有条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承诺。李子昕认为,西方国家此举本质是以策略性政策调整平衡内部立场、维系亲以基调,同时应对国际压力并实现逻辑自洽。   ·西方国家之所以要做有条件的承认,还是为了实现自身既往和当前政策变化中的逻辑自洽,也是为了平衡西方世界内部国家间关系的稳定。西方国家长期追随美国,普遍在巴以问题上采取较为偏颇的立场,如今政策转变对内对外都要给出相对令人信服的理由。   ·包括英国在内的部分国家明确表示,如果以色列不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不能有效缓解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英方将“考虑在9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样的表述方式可以更好地在国内形成自身政策前后的自洽,也可以实现国内政治的平缓过渡。   ·加拿大等国则提出,当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作出明确改革,并对哈马斯予以全面限制之后,才会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样的表述表面上看同原先完全拒绝承认的立场有所变化,但在实操层面其实留有非常大的回旋余地。根本上讲仍然和美国与以色列的立场保持了一致,这样做也是为了在应对国际舆论压力时,保持西方国家内部的团结稳定,平衡各方利益。 澳大利亚近期的表态则综合了上述两种有条件承认的方式,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西方国家采取类似的模式,实现自身对巴勒斯坦政策的微调。
全球媒体聚焦丨美媒:OpenAI战略转向 印证了中国AI发展路径的正确性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近日刊登文章说,OpenAI上周发布了两项重要的AI技术突破,这也是GPT-2发布以来的首批开源权重语言模型。随后,该公司正式推出了备受期待的GPT-5。 《财富》杂志网站截图   文章说,开源其核心大模型对于OpenAI来说影响深远。尽管名为“OpenAI”,但该公司此前始终致力于发布封闭的专有模型,这意味着开发者无法查看其内部运作机制,这种排他性控制使OpenAI得以对其强大模型实施访问收费策略。   文章认为,OpenAI这一举措是跟随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发布大模型后,中国AI模型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浪潮而来的。今年3月,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曾公开承认,固守闭源策略可能使这家开发巨头“站在了历史的错误面”。 《财富》杂志网站截图   文章说,中国的AI企业正在积极拥抱开源。DeepSeek的开放技术策略使得全球开发者群体得以亲身感受这个模型的强大实力。自那以后,中国AI发展迅猛,大小公司纷纷推出越来越先进的模型,而且大多数都是开源的。中国的开发者认为,开放胜过封闭——开源策略将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技术普及。   文章说,开源策略不仅能让全球用户得以‌亲眼见证‌中国模型的实力,这正是崛起中的科技力量最有力的正名——当西方舆论场长期将其‌矮化为低端复制者‌,开源本身便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此外,开源模式还能“赢得巨大的好感度”。文章援引曾任职OpenAI董事会的海伦·托纳的话说,那些愿意免费开放技术的个人与组织,正在收获难以估量的软实力红利。 《财富》杂志网站截图   文章最后说,美国现在可能已经认识到了“软实力”重要性。随着OpenAI这一决策的尘埃落定,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是第一次面临一种“罕见”的处境:做一个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