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自动驾驶成特斯拉负面资产?调查称FSD降低购车意愿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9日,据CNBC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热情推广,对吸引潜在买家的效果有限。 根据一项最新调查,更多美国消费者表示,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FSD)会让他们远离该品牌,而非被吸引购车。 政治咨询公司Slingshot Strategies发布了8月份《电动汽车情报报告》,对 8000名美国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FSD会让他们更愿意购买特斯拉,而35%的人表示该技术会降低他们购买特斯拉的意愿。 35%的人表示FSD会降低购车意愿 剩余的51%受访者表示,FSD的有无对他们的购车决定没有影响。Slingshot 的调查还显示,近一半受访消费者认为FSD技术应该被列为非法技术。 近半数人认为应将FSD列为非法技术 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一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眼下,由于电动车产品线老化以及对手竞争加剧,特斯拉销量已出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马斯克的煽动性政治言论、与特朗普政府的合作以及对德国极右翼政党AfD的支持,也对特斯拉的品牌声誉造成了损害。 今年7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40%,连续第七个月下降。 在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特斯拉落后于Alphabet旗下的Waymo以及百度的萝卜快跑。特斯拉目前正在得州奥斯汀市和旧金山湾区开展早期网约车试点,并希望今年能拓展到更多城市。奥斯汀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配备有人类监督员,而旧金山的车辆则由司机驾驶。(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英特尔CFO吐露实情:美政府入股是怕公司出售芯片制造业务
美政府入股英特尔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9日,据《金融时报》报道,英特尔CFO大卫·津斯纳(David Zinsner)周四表示,特朗普政府对英特尔的投资入股旨在阻止公司出售芯片制造业务,从而将公司锁定在一个一直面临出售压力的亏损业务中。 上周,美国政府同意通过将2022年《芯片法案》下的89亿美元联邦补助转换为股权,取得英特尔10%的股份,这是特朗普总统对美国企业的最新一次非常规干预。 该协议还包含一份为期五年的认股权证。如果英特尔不再持有晶圆代工业务51%的股份,那么美国政府将有权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再取得英特尔5%的股份。英特尔代工业务旨在为第三方客户制造芯片。 英特尔CFO津斯纳周四在德意志银行会议上表示:“我认为,我们将芯片制造业务持股降至50%以下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预计该认股权证最终会到期失效。” “我认为,从政府角度来看,他们也赞同这一点:他们不希望看到我们将该业务剥离出去或出售给其他人。”津斯纳称。 英特尔CFO津斯纳 不过,由于晶圆代工业务持续亏损,英特尔一直面临将该业务剥离的压力。由于难以与台积电竞争并吸引外部客户,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去年亏损高达130亿美元 津斯纳的这番言论,凸显了与特朗普政府达成交易是如何限制公司操作空间的。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周四告诉记者,这笔交易正在敲定中。“商务部仍在完善英特尔协议的细节。”她表示。 津斯纳表示,英特尔周三已收到政府投资中的57亿美元,其余32亿美元仍取决于英特尔在国防部计划下需要达成的里程碑,目前尚未拨付。 他指出,认股权证可被视为“一种约束机制,以防我们朝着我认为政府最终不希望我们走的方向前进”。另外,政府直接持股也可能激励潜在客户将英特尔视为“不同层级的合作伙伴”。 但是目前为止,英伟达、苹果和高通等企业尚未向英特尔下单。英特尔始终难以向这些公司证明其拥有可靠的制造工艺,从而吸引它们摆脱对台积电的依赖。(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赛力斯2025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
IT之家 8 月 29 日消息,赛力斯今晚公布了 2025 半年报,IT之家汇总主要数据如下: 营业收入 624.02 亿元,同比下降 4.06%; 利润总额 37.25 亿元,同比增长 119.22%; 归母净利润 29.41 亿元,同比增长 81.03%; 基本每股收益 1.87 元,同比增长 73.15%。 赛力斯表示,2025 年 6 月 30 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较上年期末增加 118.20%,主要系发行股份购买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少数股东增资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加影响。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汽车总销量 19.86 万辆,达成经营目标。问界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超 14.7 万辆,单车成交均价超过 40 万元。问界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受到市场认可、用户喜爱,为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增长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研发人员共计 6,984 人,同比增长 26.6%,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提升至 36%;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54.9%,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6,826 个,同比增长 19.8%。 2025 年上半年问界全系车型累计交付超 14.7 万辆,其中 6 月单月交付超 4.4 万辆,刷新问界月度交付量记录。赛力斯超级工厂凭借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生产能力,实现问界 M8 与问界 M9 两款旗舰车型的共线生产与高质量稳定交付,其中 2025 年上半年问界 M9 交付超 6.2 万辆、问界 M8 交付超 3.5 万辆。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赛力斯超级工厂,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及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关键生产工序 100% 自动化率、焊点质量 100% 自动化 AI 在线检测及整车静态质量 100% 自动化检测,为不同车型的高效共线量产与敏捷交付提供坚实底座。构建数智化运营体系,数字应用建设覆盖 90% 业务流程,物流仿真提升厂内 AMR 运行效率 17%,感知控制网络模型实时监控变化点并自动触发任务,班组管理效率提升 35%,赋能业务效率与质量双效提升。公司创新性推进产业链集成化、集聚化,一方面将单车一级供应商集成至约 100 家,持续深化与其中 20 家世界级供应链企业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引入 12 家核心供应商集聚重庆建厂,通过“厂中厂”模式将核心部件生产嵌入整车制造体系,实现生产技术团队之间的即时、零距离协同,持续驱动供应链整体效能提升。
“雪王”半年狂赚27亿,河南首富兄弟“闷声发大财”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8月27日,蜜雪集团(09892.HK)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收入148.75亿元,同比增长39.3%;期内利润27.18亿元,同比增长44.1%。 截至上半年末,蜜雪集团在全球的门店数超5.3万家,较上年同期净增加近1万家门店,足迹遍布中国及12个海外国家。 尽管上半年的业绩数据表现亮眼,但在高速扩张的背后,蜜雪集团的多重隐忧也逐渐显现,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挑战。 回溯蜜雪集团的成长轨迹,其稳健发展离不开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兄弟的深耕细作与前瞻布局。 而依托蜜雪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张氏兄弟二人的财富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实现了企业价值与个人财富的同步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半年报发布后,蜜雪集团的股价在8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下跌,累计跌幅超11%。 门店破5.3万家,“雪王”业绩狂飙 8月27日,蜜雪集团交出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8.7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6.77亿元增长39.3%;实现毛利47.06亿元,同比增长38.3%;期内利润27.18亿元,同比增幅达44.1%;净利润率提升至18.3%,较上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蜜雪集团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商品和设备销售收入以及加盟和相关服务收入的增加。 其中,商品和设备销售的收入达到144.95亿元,同比增长39.6%;加盟和相关服务的收入为3.8亿元,同比增长29.8%。 上半年,蜜雪集团的销售成本共计101.68亿元,同比增长39.8%。 就毛利率而言,上半年,公司商品和设备销售的毛利率为30.3%,较上年微降0.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公司加盟和相关服务的毛利率则高达82.7%,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蜜雪集团在全球的门店总数突破5.3万家,达到53014家,较2024年同期的43218家净增加9796家,扩张速度在现制茶饮行业位居首位。 其中,蜜雪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开设48281家门店,在中国内地以外市场开设4733家门店。 在国内市场,“蜜雪冰城”品牌稳健扩张门店网络、持续渗透下沉市场、全面提升门店经营质量。“幸运咖”品牌依托集团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及运营能力,强化差异化优势、加速门店布局。 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在中国内地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达27804家,占中国内地门店总数的57.6%,较上年同期的22097家新增5707家。 在海外,蜜雪集团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亦适时开拓新市场。上半年,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市场重点对存量门店实施运营调改及优化举措,以助力门店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稳健经营。 截至上半年末,蜜雪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及受限制现金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76.12亿元,较截至2024年末的111.1亿元增加58.5%。 蜜雪集团表示,该增加主要归因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及报告期间集团于香港公开发售及超额配股权获行使所得款项。 高速扩张背后,蜜雪集团暗藏隐忧 今年3月,蜜雪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在此之前的2021年至2024年,蜜雪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3.51亿元、135.76亿元、203.02亿元、248.29亿元。 同期,蜜雪集团的期内利润分别为19.12亿元、20.13亿元、31.87亿元、44.54亿元。 从前述数据来看,蜜雪集团的营收、盈利指标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然而,规模持续扩张、业绩高歌猛进的背后,蜜雪集团加盟业务模式所暴露出的短板与食品安全等层面的隐忧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招股书披露,蜜雪集团的盈利核心并非源于消费者端的产品销售,而是主要依赖于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及包材)与设备。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商品和设备销售为蜜雪集团贡献97%以上的收入,而同期公司加盟费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占比仅为2.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蜜雪集团旗下的加盟门店期内闭店数量达1187家,而2024年同期的期内闭店数量仅799家,同比暴增近五成。 据此计算,蜜雪集团的闭店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13%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55%,短短一年时间,蜜雪集团的闭店率上升0.42个百分点。 尽管蜜雪集团去年在全球净增加近万家门店,但市场竞争与消费环境的变化也对蜜雪集团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 一方面,中国现制茶饮市场增速已进入放缓通道,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虽然保持增长,但预计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2025年的12.4%。而由于低线城市的市场消费力出现收缩,蜜雪冰城的增长引擎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据新快报,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导致其产品创新受限,无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2021年,其上新10款产品,2024年上半年仅5款,且原料局限于柠檬、草莓等常见水果。 而喜茶、奈雪年均上新超30款,并借助小众水果(如油柑、黄皮)通过差异化实现溢价。相比之下,蜜雪冰城的上新速度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 此外,过度依赖加盟模式,也导致蜜雪集团对其门店的管控能力较为薄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比如,今年3月,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曝光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存在使用隔夜柠檬和橙子切片制作招牌饮品的情况。7月,“蜜雪冰城被曝员工用脚关直饮水桶”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8月29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蜜雪冰城相关的投诉多达10227条。其中,近30天新增的投诉便多达212条,平均每天新增投诉约7条。而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投诉,不少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蜜雪冰城以低价策略撬动下沉市场,成就了茶饮赛道的规模神话,但其高度依赖加盟商输血和不断扩张的业务模式,逐渐显露出一定的经营隐患。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其追捧的不单单是“万店神话”,更是可持续、可信赖以及可控的商业未来。赴港上市虽为其品牌注入资本动能,但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加盟商利益、化解食品安全隐患、完善员工权益保障等,或将成为蜜雪冰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题。 创始人兄弟荣膺河南首富,财富较去年翻倍增长 在不久前揭晓的《2025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中,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以1179.1亿元的身家高居榜单第16名的位次。 在所有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的富豪中,张红超、张红甫兄弟高居首位。相较2024年的556.1亿元,兄弟二人的财富规模更是翻了1倍还多。 而张红超、张红甫兄弟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他们所持有的蜜雪集团股份。天眼查显示,兄弟二人分别直接持有蜜雪集团40.57%的股份。 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最终控制人统计,截至今年4月13日,张红甫及张红超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81.99%的股份。 雷达财经了解到,1978年,张红超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算宽裕。 1997年,张红超怀揣着家人辛苦攒下的3000元,在郑州金水路毅然支起“寒流刨冰”小摊,就此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征程。 然而,创业初期的困难远超预期,由于缺乏经验,张红超的小店先后经历数次搬迁,每一次搬迁都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经营风险;跨界尝试也接连失败,债务危机一度让他陷入绝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005年,张红超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当年,张红超推出了一款售价1元的冰淇淋,这款价格亲民、口感不错的冰淇淋,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和普通工薪阶层,为他的事业发展带来曙光。 2007年,对于蜜雪冰城而言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弟弟张红甫毅然加入哥哥的创业队伍。 兄弟俩携手合作、分工明确:哥哥张红超凭借过往在经营中积累的对产品的深刻理解,专注于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建设;弟弟张红甫则凭借自身的活力与创新思维,负责品牌扩张相关事宜。 同年,他们极具前瞻性地确立了“低价+供应链”的双轮驱动模式,并迈出品牌规模化扩张的重要一步。 回看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蜜雪冰城如今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的“低价+供应链”策略起到了核心作用。 今年3月,蜜雪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其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大关。截至8月29日收盘,蜜雪集团股价报431.8港元/股,最新市值达1639亿港元。 在新式茶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严峻挑战下,张红超兄弟二人能否带领蜜雪集团实现持续稳健发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优必选:2025上半年营收6.2亿元同比增长27.5%,净亏4.4亿
IT之家 8 月 29 日消息,机器人公司优必选今日公布了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营收 6.21 亿元,同比增长 27.5%;净利润亏损 4.4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同期亏损 5.4 亿元。 其中: 来自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业收入增长 48.8%,达到 2.398 亿元,主要得益于上一年度及本报告期内已签约项目的交付。 来自物流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业收入下降 5.7%,达到 5620 万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来自其他产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业收入下降 29.8%,降至 6380 万元。主要原因是 2025 年上半年公司重点投入新应用场景的产品开发,新应用场景的新产品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发布,相关收入也将在 2025 年下半年确认。 来自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的营业收入增长 48.9%,达到 2.601 亿元,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从而带动收入增长。 IT之家注意到,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7 月 18 日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9051.15 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 优必选在 7 月 17 日发布了全球首个会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并计划今年交付 500 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投入到智能制造产业。
黄仁勋:已与美政府讨论在华销售Blackwell芯片 愿被抽成
黄仁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周四表示,已开始与白宫讨论允许公司在中国销售下一代先进GPU芯片降级版的事宜,但需要时间。 黄仁勋周四接受了福克斯商业频道《克拉曼倒计时》(the Claman Countdown)节目的采访。当被问及英伟达与白宫就Blackwell芯片在华销售进行的谈判时,黄仁勋表示,讨论已经开始。 “对话需要一些时间,但特朗普总统明白,让世界基于美国的技术栈来构建AI,有助于美国赢得AI竞赛。”黄仁勋称。 本月早些时候,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会允许英伟达在中国销售Blackwell芯片的降级版,并指出该芯片的性能将比常规版本低30%至50%。 路透社在5月份曾报道称,英伟达正为中国准备一款新芯片,该芯片是其最新最先进Blackwell AI芯片的一个变体,但成本大幅降低。 英伟达在第三财季业绩展望中没有算入中国的潜在芯片销售,这凸显出该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此前,英伟达为了获得芯片出口许可,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允许美国政府获得H20中国销售收入的15%。黄仁勋表示,公司目前尚未收到来自中国的H20订单。 当被问及如果特朗普要求从对华Blackwell芯片收入中抽取15%,英伟达是否会被迫同意时,黄仁勋暗示他对此持开放态度。 “我不觉得这是‘被迫同意’,但归根结底,我们能够在中国销售产品符合全球和美国的利益。所以,只要能获得对华销售许可,无论需要什么条件,我们都可以接受。”黄仁勋称。 他预计,中国AI市场对英伟达而言价值500亿美元。“我希望我们能重新回归中国市场,并争取这500亿美元市场中的可观份额。”黄仁勋说。(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刚刚,Ilya一个神秘动作!OpenAI全员狂欢:AGI来了
编辑:桃子 【新智元导读】Ilya「换头」全网炸锅,难道内部已实现「超级智能」?另一边,OpenAI研究员集体高潮,惊呼感受AGI,究竟在憋着什么大招? Ilya究竟看到了什么?! 消失许久的Ilya Sutskever,一夜之间换了X头像,以及背景封面。 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引发了全网大猜想:难道SSI内部已实现了「超级智能」? 狂猜的另一边,OpenAI内部又在炒作AGI实现了。 一张头像,引发的全网轰动 进入Ilya个人主页,可以看到他的个人照片,已更换成身着正装的形象。 曾经一直用的那一张,还是比较休闲的风格,戴着墨镜、帽子,在街上随意摆拍。 除了个人头像,其背景页还换成了一张土星图片,寓意耐人寻味。 一种「最(bu)深刻」的解读,秃顶——Sparse MoE(稀疏MoE),西装——B2B SaaS。 生物医学家Derya Unutmaz将其扔给了ChatGPT,希望抓到一些蛛丝马迹。 GPT-5给出可能的解读,如下: 这张图是土星的北极六边形风暴,它蕴含的多种象征意义,与Ilya一贯公开关注的焦点十分契合。 1. 涌现秩序。这个六边形是一个自组织、且经久不息的气旋。其寓意是:复杂而强大的系统,可以从简单的规则中自发形成稳定的结构。这与深度学习中的「涌现」现象如出一辙。 2. 对齐与护栏。咆哮的极地涡旋被一个简洁的几何形状所束缚,而土星环则是清晰可见的约束。其寓意是:将强大的力量约束在可靠的结构之内。这非常有「安全超级智能」的意味。 3. 时间与审慎。在神话中,土星与时间及纪律相关。其寓意是:耐心、长远思考、严格控制。 4. 格局与谦卑。宇宙级的意象,旨在传达「从行星尺度思考,以审慎之心行事」。 5. 几何与效率。六边形能以最少的浪费密铺空间,而「hex」(十六进制)这个词又能让人联想到编程和工程师文化。其寓意是:优雅而高效。 还有人又去扒了扒,在Ilya关注的列表中,依旧仅有三人:SSI、OpenAI、Dachshund Community。 还有另一个变化是,公司主页白底变成了黑底。如今,凭借这个主页,0产品,SSI已拿到了巨额融资。 入口:https://ssi.inc/ 这些变化,是不是暗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对于所有人来说,根本不在乎它是否只是「一张照片」。这是希望! 更有厉害的人,直接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AGI。 Ilya有没有实现,咱不知道,但OpenAI真的看到AGI了! OpenAI全员:感受AGI 今天,全网早已被OpenAI研究员「惊呼AGI」刷屏了。 高级活动经理Kay Sorin表示,AGI的感觉时远时近,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应用AI研究员Shyamal Hitesh Anadkat同样表示:感受AGI。 同一团队的研究员Bill Chen亦是表示感受AGI(目前帖子已删除)。 另一位认为他们已经开发出了,一款划时代的模型。 OpenAI爆料人确定无疑地表示,他们确实在AGI方面取得了突破。 这一突破是——电子游戏法,本质是:在游戏里训练出超人水平的AI智能体,然后再利用这些数据,将其能力泛化到数学等其他领域。 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些人的猜测,OpenAI内部一定取得一些突破,才有这么多人一起发声。 另一种猜测是,谷歌Nano-banana爆火,OpenAI又坐不住了,总得在人们耳边吹吹风儿,刷刷存在感。 不管咋样,期待他们所说的「AGI」。
全栈式AI,阿里和谷歌的跨洋呼应
阿里正在成为一家拥有全栈AI技术的AI基础设施平台。 硬·AI 作者 | 小 猫 编辑 | 硬AI 在2025年激烈动荡的全球AI赛道上,阿里巴巴与谷歌,两个全球头部AI公司,正在不约而同的通过构建全栈式AI,打通从底层硬件到应用的完整闭环生态,也成为全球唯二两家具备全栈AI技术能力的头部科技公司。 这场攻势的基石是其前所未有的资本开支投入承诺。 今天,阿里巴巴发布的2026财年Q1(自然年2025年Q2)财报显示,季度资本开支(Capex)386亿元,创历史新高。在财报电话会上,CEO吴泳铭还公布,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已经在AI基础设施以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AI投入见效,本季度AI+云表现强劲,阿里云收入增长继续加速至26%,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同时,阿里还首次披露:季度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超过20%。 在AI投入厚度与力度的支撑下,阿里的大模型创新引擎正以惊人的节奏运转。7月内,阿里接连发布并开源了多个重量级模型:Qwen3推理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推理模型;在经典基础模型,开源的Qwen3新版本全球最强;还有编程能力比肩全球顶尖闭源模型的Qwen3-Coder;以及7月底发布的业界首个采用MoE架构的视频生成模型Wan2.2。 8月,阿里开源全新文生图模型Qwen-Image,当天即登上Hugging Face的模型榜单首位。8月22日,阿里还发布了Agentic编程平台Qoder。 这种高频次的模型迭代,正在通过开源策略迅速构建生态护城河。目前,通义千问衍生模型的数量已突破14万,超越Llama成为全球第一大AI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4亿次。 这一系列行动,完美诠释了吴泳铭所确立的“用户为先、AI驱动”的核心战略。 01 跨洋的呼应: 谷歌的重注AI与全栈模式的浮现 阿里巴巴的AI战略雄心,在太平洋彼岸得到了强有力的呼应。谷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让“全栈式AI”的战略模式清晰地浮出水面。 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谷歌通过提升模型能力,低费用甚至免费各类应用,使得谷歌一个月内的token调用量翻倍,从5月的480万亿大幅跳增至980万亿。 为应对推理需求大爆发,谷歌将其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Capex)指引,从750亿美元大幅上调至惊人的850亿美元。这种被华尔街分析师形容为“非谷歌式”(un-Googly)的豪赌,与其过去“审慎、成熟”的投资风格大相径庭。 尽管此举在短期内严重压缩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FCF),但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恰恰是投资者一直“强烈呼吁”的,表明谷歌终于准备“真正认真地对待AI”。 谷歌的“非理性”豪赌,正是为了构建和强化其全栈AI能力。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科技巨头必须掌控从底层到顶层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实现性能、成本和创新速度的极致优化。 该模式可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层次: 1、硬件/基础设施层:包括自研芯片、服务器集群以及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网络。 2、基础模型层:拥有一个强大的、作为“智能大脑”的专有大模型,如谷歌的Gemini。 3、应用/生态层:依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应用程序(如谷歌搜索、YouTube)作为AI技术部署、数据收集和用户触达的主要渠道。 谷歌和阿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资本密集、全栈式技术的道路,并非巧合。 这证明全球AI竞争范式正发生着变化:单纯的算法竞赛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集成系统、资本实力和生态控制力的全面战争。这种AI全栈模式正在成为有志于在全球或区域市场取得AI领导地位的企业的唯一路径,并极大地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02 全栈AI布局: 硬件、模型、应用齐头并进 就像Marc描述的那样。所以对我来说,这就像,我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你在一个岌岌可危的世界中发展出了这个泡沫。经济对你产生了可以看到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不好。这只是意味着我们还有其他四类不好的力量,而且我们有高昂的估值。 通过对阿里巴巴和谷歌AI战略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两者在全栈布局的三个层面呈现出惊人的“战略镜像”,尽管具体战术有所差异,但其底层逻辑高度一致。 1、算力基座:建设万亿级AI基础设施平台 控制物理基础设施,是全栈战略的起点。这关乎着整个下游生态的性能和成本,阿里和谷歌都将拥有和运营自有算力视为不可动摇的基石。 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人民币,其明确目标是“建设具备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 今年以来,阿里云已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及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迪拜和墨西哥,投入启用8个新的AI和云数据中心及可用区,正式这一计划的初步成果。今年下半年,阿里云的全球基础设施布局将扩展至30个地域、95个可用区。 谷歌的850亿美元资本支出计划同样聚焦于此,其中约三分之二用于服务器,三分之一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网络设备,主要目标是满足云客户对AI算力的旺盛需求,并支撑其内部庞大的AI服务。 2、模型中枢:通义千问(Qwen)与Gemini作为生态大脑 如果说算力是“身体”,那么大模型就是“大脑”。阿里和谷歌都将自己的旗舰模型作为构建开发者生态的核心枢纽,而非仅仅是一个产品。 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系列,选择以开源为主导的生态路径,凭借其高性能和低成本的优势,Qwen在今年迅速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宝座,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4万,全球下载量突破4亿。 通过中国最大的AI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阿里汇聚了超过1600万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庞大的、以通义为核心的AI生态系统。 谷歌的Gemini则走了另一条路——深度集成与规模化应用。通过其庞大的现有开发者网络,Gemini已经吸引了超过900万开发者进行构建。其处理能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每月超过980万亿tokens,自5月以来翻了一番。这清晰地展示了谷歌利用其平台优势,将Gemini深度嵌入到全球开发者工作流中的强大能力。 3、应用为王:从电商、搜索到万千场景的AI落地 全栈模式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应用层。 阿里和谷歌都巧妙地利用其占据绝对优势的C端应用,作为AI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分发渠道和数据来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飞轮。 阿里巴巴的飞轮由其庞大的商业生态驱动。最近,高德地图全面AI化,钉钉最新完成AI升级,淘宝平台正从AI搜索、AI广告平台等一系列AI应用升级。财报显示,淘天的AI工具“全站推”持续带动淘天商家经营效率提升。6月淘宝上线百亿参数大模型RecGPT,让“猜你喜欢“更精准,测试显示用户加购次数和停留时长均提升超5%。阿里国际的AI工具Marco日均调用量超10亿次。 谷歌的飞轮则围绕其核心的搜索和云业务。搜索中的AI Overviews功能已覆盖超过20亿月活跃用户,并使相关搜索的查询量增加了10%。在企业端,谷歌云通过将Gemini功能捆绑进Workspace套件,有效推动了其32%的收入增长。 这个闭环系统的逻辑是清晰的:应用层(如电商、搜索)产生海量高质量的专有数据和用户反馈,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和优化模型层(通义、Gemini);而更强大的模型反过来又提升了应用体验,吸引更多用户,产生更多数据。 整个循环在自有的、经过优化的基础设施层上高效运转,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阿里巴巴的全栈AI优势,与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完美结合,这构成了其核心技术壁垒——一个高效运转的“AI飞轮”。 03 结论: 不止是技术竞赛,是商业生态的对决 阿里巴巴与谷歌在AI战略上走向趋同,共同选择了资本密集、技术垂直的全栈模式,或许将成为定义AI时代格局的关键特征。 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算法或产品的较量,而是从芯片、数据中心到大模型,再到杀手级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的对决。这不仅是进入顶级赛场的入场券,更是决定胜负的终极武器。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践行AI全栈战略的意义尤为深远。在坚实的AI基础设施平台上,通过将AI能力注入电商、物流、出行、搜索、办公、金融等千行百业,阿里正在构建一个自我强化、高效变现的商业智能闭环。 放眼中国市场,这场AI竞赛的终局,胜利者将不取决于谁拥有最聪明的单一模型,而在于谁能构建出最强大、最完善、协同效应最强的AI驱动型商业生态。在这场终极对决中,已经拥有完整商业闭环并全力加码全栈AI的阿里巴巴,无疑已经占据了有利的战略高地。
AI用得爽,就是AI手机了吗?
最聪明的 手机 Google Pixel,在当今的市场中确实是一款非常独特的手机。 手上同时有顶级 AI 大模型和操作系统,还自研端侧 AI 手机处理器,并且拥有庞大用户量厂家,全球目前只有 Google 一家,Google Pixel 自然而然就成为了 AI 手机的一个范本。 去年的 Pixel 9 不管是在手机本身的产品力还是 AI 能力上,都做到了系列的新高峰,继任的 Pixel 10 作为十周年之作如何突破,不免让人期待。 外网的各大媒体和博主已经拿到了这款手机并进行了详细的评测。总的来说,Pixel 10 并不是一次飞跃式的大更新,而是 Pixel 9 基础上的一次迭代,是一台搭载了实用的 AI 功能的优良手机。 但它还不是「AI 手机」。 终于有实用的 AI 功能了 比起影像上整的花活,全新的「Magic Cue」功能要更加实用一点,The Verge 的评价非常到位: 真正让 AI 从派对小把戏变成移动设备上发挥作用的功能。 Magic Cue(魔法提示)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验证码自动提取」功能,范围和能力都要更强,会自动收集用户应用、电邮、短信、截图、日程等等的数据信息,然后在用户需要用到的时候主动提供。 比如当朋友问到今晚吃饭的地址,短信应用就会自动提示相关信息,用户一点就行。 以及更进阶的一种意图识别能力:在食评网站上看到几家餐厅推荐,打开 Google 地图搜索框键盘就会自动建议餐厅的名字。 不过媒体都发现,这个功能不总是非常稳定能生效,并且需要长时间使用手机,等待处理应用之中的所有信息,而一些比较久远的预订安排就很难被提示。 Magic Cue 不总是有用,有时候也给不出任何提示,图源:Engadget 对比起效果类似,但需要用户主动去询问的苹果 AI Siri,Google 的 Magic Cue 在实用性上要更强,毕竟我们对 AI 的期待,还是它能更主动地将结果推送到我们面前,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Pixel 10 还带来了类似三星「即时简报」的 AI 个人总结功能「Daily Hub」,快速摘要提示个人一天的日程安排,并推送一些你可能以为会感兴趣的内容。 The Verge 由于 YouTube 也属于 Google 服务,有时候 Daily Hub 推荐的 YouTube 视频或音乐确实能很好预测到用户的喜好。 不过 The Verge 发现这个内容推送不总是很好用:仅仅是因为用户查了废品回收公司的时间表,手机就给她推送了一堆废品回收的相关知识。 AI 实时翻译可以说是 Google 的舒适区,这次 Pixel 10 更进一步,把这个功能集成在通话之中:跨语言直接聊天,AI 会按照你的声线,把你说的话翻译成对方的语言。 图源:9to5Google 看起来很理想,而在 The Wired 实测中,只能实时翻译一段时间,很快就连朋友的语音都听不见了,并且在语速很快的时候也无法正常运作。 这个功能更像是「秀肌肉」而不是从日常使用角度出发,毕竟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通电话,即使遇到这种场景,对方大概率也是陌生人,也没有太大必要还原自己的声线了。 这种乍一看很高技术力,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作用的功能在 Pixel 10 上比比皆是。比如从发布到实测都被吐槽的「Camera Coach」——AI 实时分析取景器,生成一个个详细步骤帮你拍出好照片。 这个功能确实能拍出不错的照片,代价就是整个过程变得非常繁琐,需要用户进行不少尝试,而我们用 AI,不就是想跳过这些繁琐步骤,直接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吗? Pro Res Zoom 新功能或许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 AI:利用 Pixel 10 Pro 的 5 倍长焦拍摄一张 100 倍的照片,然后用 AI 对细节进行增强。 实测效果比预想中要优秀很多,虽然不能作用于人脸,出片质量还算稳定,不过由于照片细节要靠 AI 自己脑补重画,所以有时候出片会比较诡异,比较适合光线充足、拍摄对象很好预测的场景。 放大 100 倍拍摄,左:未开启 Pro Res Zoom;右:开启 Pro Res Zoom 「指令修图」也是一个相对更实用的场景:直接告诉 AI 你想把图修得怎么样,为图片增加或删除什么物体,AI 就会根据你的指令调整、重绘图片。 不少媒体都对这个功能给出了好评,让不懂色阶、曲线等等参数的小白几秒内 P 出好照片,当然也有短板,比如没办法拉直一些倾斜的拍摄物体,也很难针对单一的拍摄对象进行精修。 关于这个功能,Wired 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很好体现了 Pixel 10 的「AI 手机」属性,让用户知道自己手上的手机,还能用自然语言完成一些复杂交互。 两个单词让 Gemini 为我修出美图,图源:Android Central 总体来说,外媒认为 Pixel 10 这台「AI 手机」上的 AI 功能虽然又多又杂,但其中有不少实用性很高,另外一些则显得有点强行。 当然,Pixel 10 的 AI 功能也免不了幻觉和误解用户意图的毛病。The Verge 的编辑在用全新的「日记」应用时,写道自己的女儿心情不好,因为今天是她朋友在学校的最后一天,AI 马上安慰这位编辑节哀顺变,其实这位好友只是要转学了。 AI 之外也是好手机 AI 之外,外界对 Pixel 10 最关心的,还有全新的 Tensor G5 处理器实际表现如何。 Google 自研的 Tensor 处理器由于此前采用的是制程落后的三星工艺,导致连续四代都被诟病性能差、能耗高,G5 换用苹果同款的台积电 3nm 工艺,因此期望值还是很高的。 虽然从跑分上看,G5 还是落后高通和苹果一代,但体验上纵向对比以往的 Pixel 9 手机,还是有不小的提升的。 最明显的感知:Pixel 日常使用终于不会无缘无故发热,甚至还能打游戏了。 Android Central 用 Pixel 10 Pro 启动了《原神》和《我的世界》,能够以 60FPS 的帧率运行,而上一代 Pixel 9 Pro 连 40FPS 都相当吃力。 图源:Android Central The Wired 则尝试了更极限的场景。最高设置跑一个多小时《鸣潮》,Pixel 10 Pro 会出现一些卡顿,没有均热板配置的 Pixel 10 会更卡并且更烫,总体体验都很好,只是依旧不如 iPhone 16 Pro 或者三星 Galaxy S25 Ultra。 而 Android Authority 发现,G5 的 GPU 更换了架构,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兼容性问题,以及比前一代更明显的发热问题,导致长时间使用后,Pixel 10 系列的 GPU 性能表现已经很接近上一代了。 图源:Android Authority 比起性能跑分,Google 更注重的其实还是 Tensor 跑本地 AI 大模型的能力。 台积电代工的 Tensor G5 另一大优势就是更优秀的能耗表现,即使三款手机的电池容量提升不大,手机续航还是有不小的提升。 不管是 Pixel 10、Pixel 10 Pro 还是 Pixel 10 Pro XL 都属于是「妥妥用一天」的水平,特别是 XL,续航时间比前代提升足足 90 分钟,能亮屏 7 小时左右。 虽然充电功率没有太大提升, Pixel 10 系列全新的 Qi2 无线磁吸充电依旧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有一个降级:不再支持过往型号的反向充电功能,不能再帮其他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了。 图源:The Wired 影像方面虽然硬件上改变不大,不过 Google 的长处还是调校和算法。 Pixel 10 上的人像模式获得了一致好评,支持全分辨率的人像拍摄,可以捕捉更高层次的细节。 图源:CNET 但 Engadget 发现这为手机带来更大的处理压力,连拍三张手机就会需要暂停拍摄进行处理。 成片方面,Pixel 10 的人物肤色比较均衡,并且对头发进行了单独优化,The Verge 形容「保留了每一缕头发」,弱光环境中 Pixel 10 Pro 表现远远优于 iPhone 16 Pro。 图源:PetaPixel 左:iPhone 16 Pro Max,右:Pixel 10 Pro,图源:The Wired 同样可圈可点的还有 Pixel 10 Pro 的 4800 万像素的五倍长焦,不仅色调准确,在任何光照环境下都能实现清晰、干净的成片效果,The Wired 给出了高度评价: 这些手机(Pixel 10)的变焦功能真是一种享受。 Pixel 10 Pro 5 倍光学变焦,图源:CNET AI 手机的下一步怎么走 Pixel 10 是一台好手机吗?几乎每家媒体都给出了一个 8 分以上的好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确实是一款不错的产品。 并且很难得的,在 Pixel 10 配备的一大箩筐 AI 功能之中,确实是有实用的,当然也有「为 AI 而 AI」的整活。 只是,即使是手握顶级 AI 模型、操作系统以及处理器的 Google,做出来的「AI 手机」也只能给人一种「就这」的感觉,不免让人觉得有点灰心。 通话时也能提供航班信息的 Magic Cue,图源:9to5Google 虽然「Magic Cue」和指令修图确实好用,它们解决的更多是用户的痒点,把一些平时不够好的体验更流畅了,谈不上「颠覆性」,本质只是 AI 对当下手机使用的一种赋能,而没有改变我们用手机的方式。 本质上,这些功能和「自动填验证码」的创新,其实没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想象中,AI 的运行逻辑应该是由人类用户下达指令、AI 自动理解指令并主动结合周围的一切资源开始自动执行任务: 我不需要谷歌相册必须要我点击编辑按钮之后才会弹出 Gemini 对话框,我需要直接唤醒 Gemini:帮我把我刚才拍的两百张酒吧照片里面模糊的删掉,P 一下亮度和颜色,然后选出 9 张不一样的鸡尾酒发朋友圈。 而且,即使 Pixel 10 的性能已经有明显提升,不少 AI 能力实现端侧运行,能力依旧相对有限,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功能需要联网,利用云端 AI 算力进行。 而云端就意味着这些功能不是随时就绪,体验的好坏非常取决于网络连接的速率,也很大程度制约了一些更强大的功能落地到手机场景。 平时用电脑进行办公学习,调用云端强大的 AI 聊天机器人协助我们很正常,而在智能手机,日后甚至还有眼镜这些碎片化强移动的场景中,云端 AI 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方案。 Pixel 10 搭载的端侧 Gemini Nano 小模型完整的规模也在 8B 左右,虽然已经不算小,对比动辄 70B 上下的常规生成式模型来说,这中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这几年内,我们也难看到手机的性能表现突破到这种水平,完全成为一台内置强大大模型,交互上完全不同的 AI 手机。
英伟达宣布《鸣潮》《逆水寒手游PC桌面版》将支持DLSS 4多帧生成
IT之家 8 月 29 日消息,英伟达官方昨日发布了最新的 581.15 - WHQL 驱动,并宣布将有更多游戏即将支持 DLSS 4 多帧生成功能,包括: 星河舰队:灭绝:现已支持 DLSS 4 多帧生成 失落之魂:8 月 29 日正式上线,首发即可获得全套 RTX 技术加成 逆水寒手游 PC 桌面版:8 月 29 日将支持 DLSS 4 多帧生成、NVIDIA Reflex 以及 DLSS 光线重建,进一步提升更新中的全新路径追踪效果。 鸣潮:8 月 28 日的新版本已支持 DLSS 4 多帧生成,GeForce RTX 50 系列用户在 4K 分辨率、开启光追并开启最高画面设置时,带来至高可达 4.3 倍平均帧率提升。 星战前夜(通过 NVIDIA App 开启):支持光线追踪阴影、DLSS 帧生成以及 DLSS 超分辨率。RTX 用户均可通过 NVIDIA App 开启 DLAA,获得极致图像质量。 战地风云 6 计划于 10 月 10 日全面上线,首发即支持 DLSS 4 多帧生成、DLSS 帧生成、DLSS 超分辨率、DLAA 以及 NVIDIA Reflex。 夺宝奇兵:古老之圈“巨人教团”9 月 4 日发售。此次更新将为 DLC 与游戏本体中的关键角色添加 NVIDIA RTX Hair 技术。 英伟达表示,目前有超过 800 款游戏和应用已支持 RTX 技术,每周都有集成 NVIDIA DLSS、NVIDIA Reflex 和高级光线追踪效果的新游戏公布或推出。 在上周的科隆游戏展上,英伟达宣布为多款新游戏集成 RTX 技术,并发布了更多全新 RTX 视频演示。IT之家附目录如下: “黑色国度 (Black State)”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无主之地 4 (Borderlands 4)”将于 9 月 12 日发布并支持 DLSS 4 Cinder CITY (原名 Project LLL) 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时间旅者:重生曙光 (Cronos: The New Dawn)”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8020 号指令 (Directive 8020)”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路径追踪 “消逝的光芒:困兽 (Dying Light: The Beast)”将于 9 月 19 日发布,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命运扳机 (Fate Trigger)”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地狱即我们 (Hell Is Us)”将于 9 月 5 日发布并支持 DLSS 4 “蜂巢:异星物语 (Honeycomb: The World Beyond)”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夺宝奇兵:古老之圈:巨人教团”DLC 将于 9 月 4 日发布,并添加 NVIDIA RTX Hair 效果 “云族裔 (inZOI)”新增支持 DLSS 4,其由 NVIDIA ACE 驱动的智能 ZOI 角色将变得更加智能 “失落之魂 (Lost Soul Aside)”将于 8 月 29 日发布,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异环 (Neverness to Everness)”新增支持路径追踪 “影之刃零 (Phantom Blade Zero)”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虚实万象 (PRAGMATA)”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生化危机:安魂曲 (Resident Evil Requiem)”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路径追踪 “天外世界 2 (The Outer Worlds 2)”将于 10 月 30 日发布,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The Oversight Bureau 将发布并应用我们最新的 NVIDIA ACE 自动语音识别 AI 模型 “不朽遗志 (Valor Mortis)”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和光线追踪 “吸血鬼:避世血族 2 (Vampire: The Masquerade - Bloodlines 2)”即将发布并支持 DLSS 4 World of Tanks: HEAT 将在发布时支持 DLSS 4
秦 L EV、腾势 D9 加推版型,海豹 07 DM-i、方程豹钛 3 功能升级,比亚迪在成都车展包下了一整座馆
比亚迪在这次成都车展上大手一挥直接包下了一整座展馆,除了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均有展台外,还为「天神之眼」和「兆瓦闪充」也设置了展台,同时在北广场,比亚迪还继续承包了区域进行户外展出和体验。 ▲ 图源微博 比亚迪在此次车展发布的新车主要有秦 L EV 云辇版、腾势 D9 至尊版和尊航版,方程豹钛 7 和 新款海豹 07 DM-i 均为首次车展亮相, 方程豹钛 3 则公布了新的「换脸计划」。 秦 L EV 云辇版 比亚迪秦 L EV 在成都车展推出了 545km 续航带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和 TBC 高速爆胎稳行系统的新版本,限时售价为 12.98 万元。 此外,比亚迪 L EV 领先型和超越型分别限时降价 1 万元,车系整体新增了甜釉粉、琉璃青、海晶蓝三种颜色。 新增的云辇-C 版本由秦 L EV 的顶配车型升级而来,搭载天神之眼 C-辅助驾驶三目版。车辆整体基于 e 平台 3.0 Evo 打造,此次新增的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对车身垂直方向的控制进行优化,使车辆在在起步、刹车、转弯和通过颠簸路面时具有更好的车身稳定性,并在紧急避险时能够有效降低车身倾斜和滑动,提升整体安全性。 TBC 高速爆胎稳行系统则主要针对高速爆胎场景提供安全保障,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突遇轮胎失压时,该系统能够迅速稳定车身,将车辆横向偏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便在时速 140 公里下也能保持稳定,降低事故风险。 云辇-C 上车之后,秦 L EV 的底盘和悬架配置几乎成为了同价位车型的天花板。秦 L EV 全系采用了前双球头麦弗逊独立悬架与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组合,此次云辇版也延续了后驱布局,电池部分继续搭载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来整车结构强度与安全性。 此外,秦 L EV 也将 OTA 新的软件功能,在泊车功能上增加了车头泊入、车尾泊出、偏置泊车及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等;在座舱方面增加了导航流转、音乐接续、游戏中心和成语接龙等功能。未来还计划上线无麦 K 歌功能,使用户能够在车内任意位置进行语音演唱。 秦 L 系列算是比亚迪王朝网的主力车型,但是其 EV 版本销量远少于混动版本,社交媒体上普遍反应 EV 版本的驾驶质感不如混动版本,这次推出云辇版车型并降价之后,EV 版的销量或许能有所提升。 腾势 D9 至尊版 腾势的高端 MPV D9 在成都车展上加推了至尊、尊航两个版本。 其中 D9 至尊版采用金紫双色的「紫气凌云」车身,增加了智能防晕车系统、隐私声盾系统、一键无痕系统、「天神之眼 B」辅助驾驶激光版、城市领航辅助、泊车辅助安全兜底、云辇 C + 云辇预瞄 2.0 等。 值得解释的是这个「隐私声盾和一键无痕系统」。 后排乘客一键开启「隐私声盾」后可以让车辆在前后排之间形成一道声波屏障,在车上有重要商务洽谈或接听私密电话时可以有更好的私密性。 隐私无痕则能够一键清理腾势 D9 至尊版上面的所有导航和行程记录。 而在舒适性配置上,腾势 D9 至尊版标配了 Air SPA 双零重力座椅,支持一键零重力将座垫翘起 15°,靠背后仰至 152°,并具备中排 16 点式按摩功能。帝瓦雷剧场级声场系统也搭载于了 腾势 D9 至尊版上。 至尊版的车内材质使用了北美和澳洲优质头层牛皮的 NAPPA 真皮,饰板则采用北欧白栓木制作的真木饰板。 至尊版车型的价格也和其他版本拉开了差距,官方指导价为 45.98 万元。 三款尊航版的具体配置和价格则可以参考下图。 动力方面,腾势 D9 DM-i 应用了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1.5T 发动机最大净功率为 110 千瓦,热效率 45.3%。两驱版本搭载了一台最大功率为 200 千瓦的驱动电机,四驱车型额外增加了一台最大功率为 45 千瓦的后桥电机。新车同时搭载了一块容量为 39.938 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组,CLTC 工况纯电续航里程为两驱版本 200 公里和四驱版本 190 公里。 腾势 D9 EV 两驱尊航型的电机最大功率为 230 千瓦,电池容量为 103.36 千瓦时,CLTC 工况下的纯电续航里程为 620km。 腾势 D9 目前在一众向着新能源转型的 MPV 中占据领先优势,近半年的销量为 5.05 万辆,比第二名的岚图梦想家搞出了 1.2 万辆,但随着岚图、GL8、魏牌高山等车型的不断发力,腾势 D9 与其他品牌的销量优势也在被慢慢缩小。 海豹 07 DM-i 2026 款的海豹 07 DM-i 在这次成都车展上做了首次亮相,新车取消了前脸原有的 LED 灯带,对前大灯进行了熏黑处理,取消了横向多辐中网设计,以尺寸较大的梯形下格栅取而代之。 此外,新款海豹 07 DM-i 最重要的升级是加入了激光雷达,预计将升级到天神之眼 B 辅助驾驶系统。 相较现款车型,新车车长增加了 15mm,宽度增加了 5mm,整体尺寸来到了 4995/1900/1495mm,轴距为 2900mm。 座舱配置上,新车采用了 10.25 英寸全液晶仪表与 15.6 英寸悬浮中控屏的组合,配备了四辐式方向盘、怀挡式换挡机构以及 50 瓦手机无线充电面板,并标配了全景天窗。 动力方面,新车继续搭载比亚迪 DM 5.0 技术,提供 1.5L 和 1.5T 两种插混动力。1.5L 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74 千瓦,1.5T 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115 千瓦。驱动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160 千瓦和 200 千瓦,C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 70 公里和 125 公里。 方程豹钛 3 方程豹在成都车展上推出了「星战都市」和「星战潮玩」两款钛 3 的新前脸。 「星战都市」前脸采用了横向衔接的前格栅与日行灯设计,并搭配了一体化梯字形前保险杠,更强调科技时尚感;「星战潮玩」前脸则以活泼个性为核心,采用了整体性更强的大灯与格栅与对称色块的设计。 新前脸售价为 5999 元「包含安装费」,车主可以在任一方程豹门店实现无损更换。 ▲钛 3「星战都市」前脸 ▲钛 3「星战潮玩」前脸 钛 3 同时还推出了 999 元加装前备箱电解锁功能或 1999 元加装电解锁和支持自动伸起电撑杆方案。
马斯克首个编码模型上线,编程飙进Top5!这9位华人天团爆肝打造
编辑:元宇 桃子 【新智元导读】Grok首个编码模型终于来了!从0构建,编程实力超强,直接冲进SWE-bench前五,仅次于OpenAI Codex-1。背后核心团队同时被爆出,华人学者占多半。 马斯克画的饼,终于兑现了! 一大早,xAI正式上线首个编码模型——Grok Code Fast 1,一款兼具速度、高性价比的推理模型。 经过微调,Grok Code在编码性能上表现非常惊艳。 在SWE-bench Verified基准测试中,Grok Code拿下70.8%高分,仅次于Codex-1、Claude 4 Opus。 在编码LiveCode Bench中,它拿下了62%高分;数学IOI得分4.3%。 可以说,Grok Code编程实打实的强,有开发者测试,仅用几次提示直出一个网页。 甚至,有人仅用一天时间,就打造出了战斗模拟器游戏原型,编码速度极快。 值得一提的是,Grok Code是所有编码模型中,成本最低的那个。 输入价格:0.20美元/百万token;输出价格:1.5美元/百万token;缓存输入:0.02美元/百万token。 目前,Grok Code已在Cursor、Windsurf等各大编码平台上线,限时免费使用7天。 Grok编程冲进前五,狂飚速 xAI从零打造的Grok Code Fast 1,专门面向更轻盈、更敏捷的编程场景,主打一个「快速响应」。 就看它直出代码的速度,就知道有多快了。 而且,网友实测Grok Code要比GPT-5速度快五倍。 能做到如此神速,一定离不开Grok Code背后技术架构的创新。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款全新的模型架构,在训练阶段,精心构建了一个高度聚焦于编程领域的语料库。 在后训练阶段,他们还筛选了高质量的数据集,涵盖真实世界中的Pull Request和实际编码任务。 最关键的是,xAI在推理、训练流程中做了一系列创新,直接拉满运行速度,让体验原地起飞。 你可能连CoT的第一段文字都还没读完,Grok Code已经在后台狂调数十个工具了。 此外,xAI还针对提示词做了缓存优化,在协作编程时,缓存命中率稳定超过 90%。 在软件工程的基准测试中,Grok Code一举拿下了 70.8%的高分。 在ToyBench上,Grok Code位居第五,仅次于 GPT-5、Claude Opus 4、Gemini 2.5 Pro和DeepSeek Reasoner。 与此同时,在打造Grok Code的过程中,xAI还通过真实用户的评价不断优化模型,让其更贴合日常开发场景。 全能程序员,改bug直出网页 Grok Code Fast 1具备出色的全栈开发能力,尤其擅长TypeScript、Python、Java、Rust、C++和Go。 无论是从零构建项目、深入回答代码库问题,还是精确修复复杂bug,都可轻松应对,而且只需最少的监督。 有开发者用Grok Code开发了一款网页应用,它能快速生成设计草图。 测试中,性能从最佳时的60-80 tps,提升到了220-250 tps。 网友认为,Grok Code的一次性输出的代码量最丰富,在如下星舰模拟演示中,效果着实令人惊艳。 Grok Code Fast 1在遵循指令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Shubham Saboo认为它的性能可以媲美Claude Sonnet 4和GPT-5 ,但价格几乎低10倍。 更震撼的是,有人直接给出一句话,就用Grok Code和Cursor中cursor rules,瞬间搞定了整个后端。 华人团队占多半,清北校友在列 或许你还不知道,在xAI打造Grok Code模型的员工,这次还有一个特殊福利—— 去SpaceX星舰基地,去看现场发射。 xAI华人研究员骆梁宸,晒出了自己在星舰基地的大片。 话又说回来,这次Grok Code能够顺利诞生,是xAI全团队的努力数月的结晶。 另一位研究员Mohit Reddy透露,几个月前,这个项目还仅有两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人才济济的小团队。 他特别点出了一些重点参与Grok Code的研究人员,其中华人学者占了半壁江山。 Liangchen Luo(骆梁宸) 骆梁宸在xAI公司从事机器思维与学习算法的研发工作。主导创建了Grok Code项目并从0搭建其完整体系,同时作为核心研发人员,参与了Grok 3 Think、Grok 4两大系统的开发建设。 他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Zihang Dai(戴子航) 前谷歌大脑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和CMU。此前,他还在百度美国分公司和蒙特利尔大学的MILA进行过研究实习。 Ziniu Hu Ziniu Hu目前在xAI专注于强化大语言模型,包括Grok Code Fast 1、Grok 3-mini推理API、Grok 3及Grok 2等研究。 他本科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在UCLA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加州理工学院CMS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 Yongchao Zhou Yongchao Zhou就职于xAI,在多伦多大学分别获得了机器学习学士学位和计算机博士学位。 Jiayi Pan(潘家怡) 潘家怡从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中休假后,加入了xAI,参与了Grok 4研发。 Evan Wang Evan Wang在xAI任后训练团队技术研究员,曾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马里兰大学学士学位。 Honghua Zhang(张宏华) 张宏华在xAI参与模型后训练研究,本科毕业于UCLA,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双学位。 同时,他亦获得了UCLA计算机科学系的博士学位。 Eric Jiang Rui Hou Rui Hou在xAI专注于推理与智能体方向研究,曾获得同济大学学士学位,密歇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可以看到,特别感谢11人中,9人都是华人学者,规模壮观。 提示工程指南 对于开发者来说,grok-code-fast-1是一款轻量级的智能体模型,为了帮助程序员高效地完成日常编码任务,xAI总结了一些提示词编写指南。 提供必要的上下文 大多数编程工具会自动获取上下文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主动选择自己希望用作上下文的具体代码会更高效。 因此,为让grok-code-fast-1聚焦目标任务,建议明确提供相关的文件路径、项目结构或依赖信息。 ❌ 不推荐的无上下文提示词: =改进错误处理逻辑 ✅ 推荐的带上下文提示词: 我的错误码都定义在@errors.ts文件中,你可以参考它,在我写SQL查询的@sql.ts文件中补充合适的错误处理和错误码吗? 明确你的目标和需求 清楚地说明你希望grok-code-fast-1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越具体,效果越好。模糊不清的提示词,往往会导致结果不理想。 ❌ 模糊提示词例子: 创建一个食物追踪器 ✅ 详细提示词例子: 创建一个食物追踪器,能显示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按不同营养成分分类;我输入食物后,需要能看到总览视图,也能分析摄入趋势。 持续优化你的提示词 grok-code-fast-1对速度比主流模型快4倍,成本只有1/10,这意味着你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测试各种复杂想法。 即便你的第一次输出不够理想,也可以尝试加入更多上下文,或者根据失败的结果做微调。 ✅ 优化后提示词例子: 上一版没考虑IO密集型进程会阻塞主线程,我们应该用线程循环方式跑它,而不是简单用async库版本。 总体而言,grok-code-fast-1用于智能体式任务,也就是模型需要结合上下文、调用工具、完成多步操作的场景。 而Grok 4更适合用来解决一次性问答或复杂的概念解析。 Grok 4发布会上,马斯克预告未来三个月的路线图,如今终于赶在8月底前兑现了第一个。 接下来,就坐等9月多模态智能体、10月视频生成模型的上线了。
《时代》公布 AI 100 人:任正非梁文锋王兴兴入选,还有OpenAI最恨的两个人
今天,《时代》周刊发布了 2025 年度 AI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名单。 当中像 Sam Altman、黄仁勋、马斯克这些几乎天天霸占头条的 AI 明星自不必说,而 OpenAI 、Meta、Google 这些大厂还有多位员工入选。 今年也有多了不少中国面孔,包括DeepSeek CEO 梁文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小马智行 CEO 彭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众技术背景强大的大神中,也有并非 AI 行业内的,比如华人记者 Karen Hao ,她花了 7 年调查,在新书中揭开了 OpenAI 的大量内幕。 Karen Hao 和马斯克,可能是奥特曼最恨的两个人了。 比起谁上榜了,谁没上榜可能更值得玩味。比如前 OpenAI 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他创办的公司 SSI ,在没有推出任何产品的情况下,估值已经达到 320 亿美元。 ▲Ilya Sutskever 刚换了新头像. 此外,机器学习之父 Hinton 和 DeepMind CEO 、诺奖得主 Demis Hassabis,也没出现在这份榜单。 APPSO 节选部分上榜人物和《时代》的评语跟大家分享,完整名单也放在下面了 《时代》公布 AI 100 人 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任正非 任正非从不畏惧自我革新,一个退伍基建工程兵,成长于中国贵州省一个有七个孩子的贫困家庭,自幼饱尝饥饿。1987 年,他创立了华为,最初只是一家倒卖香港制造的电话交换机的小公司。不久之后,公司便开始自主研发电信设备、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后又涉足了云计算,甚至是电动汽车领域。 如今,任正非领导着全球举足轻重的 AI 巨头之一。据报道,华为最新的昇腾 910C AI 芯片,在推理任务上的性能已能达到英伟达最新 H100 芯片的 60%,这一成就也让华为一跃成为中国挑战美国技术霸权的核心力量。此外,华为还拥有 CloudMatrix 384——一个使用国产芯片构建的本土 AI 系统,以及自家的鸿蒙操作系统。 梁文锋 1 月 20 日,中国 AI 初创公司 DeepSeek) 发布了 R1,这是首个向 OpenAI 当时最新发布成果发起挑战的开源模型。这也创造着了一则强有力的叙事——中国仅凭极小部分的算力,便足以与美国的顶尖水平相抗衡。 这让 OpenAI 耗资 5000 亿美元、名为「星际之门」(Project Stargate) 的超级开发项目备受质疑。恐慌的投资者们纷纷抛售英伟达及美国科技股的股票,引发了短暂却惊人的 万亿美元市值蒸发。 王兴兴 今年 1 月,当数十台机器人在春晚上整齐划一地同步起舞时,这让它们的制造商宇树科技 (Unitree Robotics) 大放异彩。但创始人兼 CEO 王兴兴看到的,是超越浮华、更具实用价值的未来。他告诉《时代》周刊 :「我们的希望是,机器人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家庭、工业还是农业场景中。」 尽管王兴兴表示宇树的核心是一家硬件公司,但他相信,人工智能的进步将让机器人无需预先编程就能处理更多任务,例如清扫一个它们从未见过的房间。「若想让 AI 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人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机器人技术这个载体,」他说,「这正是我坚信 AI 与机器人技术密不可分的原因。」 萨姆·奥特曼 他是人工智能领域权势最盛之人,但并非什么履历光鲜的程序员。他连本科学位都没有,更别说那张在他所在领域日益成为「入场券」的计算机博士文凭。然而,萨姆·奥特曼在学术资历上的短板,都由他纵横捭阖的交易手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超凡的个人魅力所弥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 Open AI 在2025年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编写代码的范畴。它需要一位领袖,既能驾驭特朗普治下的波诡云谲,与世界领袖谈笑风生,又能管理巨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并抵御来自内部的权力威胁——与此同时,还要以惊人的速度发布产品,这种频率对于一家规模大十倍的公司来说才算正常。 正是因为奥特曼在所有这些任务上都游刃有余,他如今作为 CEO 的权势,已然达到了OpenAI 历史上的巅峰。 马斯克 即便以埃隆·马斯克本人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不平凡的一年。2024 年,他的公司 xAI 仅用 122 天,就将孟菲斯一座废弃的伊莱克斯工厂改造成了名为 Colossus 的全球最大超级计算机,随后又迅速将其内部的英伟达图形处理器 (GPU) 数量翻倍至 20 万个。今年 2 月,xAI 发布了 Grok 3,紧接着在 7 月又推出了 Grok 4,并称其为全球最聪明的 AI。 黄仁勋 创造一款人人都想要的产品,是大多数 CEO 的梦想。然而,对于英伟达的黄仁勋而言,当这个梦想成真时,却演变成了一场地缘政治的挑战。市场对英伟达 AI 芯片永无止境的需求,不仅催生了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公司,更将其推入了那个令人不安的风暴眼。 扎克伯格 中国公司已经取代 Meta 成为开源 AI 领导者,而 Meta 自己的 Llama 4 又未能收复失地时,马克·扎克伯格掏出了他的支票簿。这场行动始于一笔 143 亿美元的交易,旨在挖角 28 岁的 Scale AI 联合创始人 Alexandr Wang 及其几位顶尖工程师——此举被批评者视为其追赶对手的最后一搏。 那仅仅是扎克伯格数十亿美元人才招揽狂潮的开始。据报道,该公司在 8 月冻结招聘前,已成功招揽了至少 50 名研究员,但最近随着 Meta 内部的调整,不少跳到 Meta 的 AI 人才开始陆续离开。 李飞飞 被誉为「AI 教母」的李飞飞 (Fei-Fei Li) 在 21 世纪初为 AI 图像识别系统的创建发挥了奠基性作用,并由此推动了深度学习革命的浪潮。 2024 年 9 月,李飞飞与三位同事为 World Labs 筹集了 2.3 亿美元资金,投资者中包括杰弗里·辛顿 (Geoffrey Hinton)。她领导的这家初创公司旨在创建「大型世界模型」(Large World Models),使其能像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一样,去感知和分析 3D 世界。该团队希望,这些模型能让人们想象并创造出可以像电子游戏一样漫游和探索的 3D 空间——其潜在应用包括飞行训练模拟、物理实验或城市规划。 Karen Hao 华人记者 Karen Hao 早在 ChatGPT 风靡全球的数年前,就开始报道人工智能——尤其是 OpenAI。她将这些报道汇集成Empire of AI 一书,这本引人入胜的畅销书不仅在硅谷,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 她揭示了OpenAI 这家明星公司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尽管没有点名该书或作者,但 OpenAI CEO 萨姆·奥特曼曾在 X 平台上发帖阴阳:「没有哪本书能把所有事情都说对,尤其是当有些人一心想要歪曲事实的时候。」 Alexandr Wang 年仅 28 岁的亚历山大·王 (Alexandr Wang)成为了 Meta AI 的掌门人。旨在创造超级智能——一个假设中比人类更聪明的 AI 系统。 在加入 Meta 前不久共同撰写的一份政策报告中,王曾写道,超级智能 AI 可能「是自原子弹诞生以来最危险的技术发展」。如今,他和 GitHub 的前 CEO Nat Friedman 正在一家拥有超过 30 亿全球用户的公司内部,帮助打造这项技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