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如果华为起诉联发科成功,手机专利费模式,或被颠覆
前几天,关注华为的人都知道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是华为在国内将联发科告了,说联发科侵权,其实就是使用了华为的专利,不给专利费。 后来联发科又将华为告了,不是在国内,是在英国,说华为侵犯了联发科的专利。 当然,在商言商,你告我,我告你,都正常,谁侵权谁没侵权,最后还是要看法庭判断的结果。 不过,华为起诉联发科这事,还是有一点意思的,说真的,如果华为起诉联发科成功,联发科真的要向华为交专利费,也许意味着,接下来手机专利费模式,将被颠覆。 我们知道像华为、高通、诺基亚、爱立信等拥有大量通信专利的厂商,之前是向手机厂商收专利费的,而不是向基带芯片厂商。 比如诺基亚、爱立信、华为、高通不曾向联发科、紫光展锐等芯片厂商收专利费,针对的是苹果、小米、华为手机、OPPO、VIVO这些收专利费。 至于华为和高通之间的专利交叉授权,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华为既是手机厂商,又是芯片厂商,这个要分开来看的。高通向华为收取的,是手机部分,不是芯片部分。 为何这些厂商,不向芯片厂商收取,要向手机厂商收取呢?因为手机价格更高,专利费很多按产品最终售价的百分比来算,价格越高,收的越多。 因为按照规则,同样一个专利,在产业链中只能收一次,即如果向芯片收取了,那么就不能向手机厂商收取,所以大家放弃芯片厂商,只针对手机厂商。 而华为要向联发科收专利费,就不一样了,联发科是芯片厂商,那么华为一旦向联发科收了专利费,那么华为就不能向使用联发科芯片的小米、OPPO、VIVO等厂商收了。 如果整个行业都像华为这样变化,那么以后像诺基亚、爱立信等等厂商,收取专利费的对象,也不会再是手机厂商,而是面向华为海思、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等等。 同样的高通后续的收费模式,很可能也会调整,至于怎么调,要看具体情况,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改变是一定会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手机厂商们肯定是有利的,毕竟以前的模式,是按手机价格百分比来算,肯定是不合理的。 当然,芯片厂商交了专利费,肯定会转嫁给手机厂商,但肯定会少一些,这对于手机厂商、消费者而言,都是好事情,所以真希望华为能够告成功,颠覆目前的这种专利费模式。
百万奔驰刚买10天就被撞 对方全责!保险公司只修车 不赔贬值
快科技8月1日消息,如果自己刚买的新车就被撞了,车损严重,你会甘心不要贬值损失吗? 据检车家消息,近期一位女客户委托他们,为她新买的奔驰S 450L进行车损检测。 据女车主介绍,她的车开票价格1086013元,刚买10天,才行驶了376公里,在去上牌的路上,被一辆非法变道的大众车辆撞上,车辆受损严重,大众负全责。 但大众车辆的保险公司表示,他们只负责维修女车主的车辆,不会赔偿贬值损失,如果需要赔偿,就需要向责任方本人追责。 4S店经过检测后定损,女车主的车辆维修需要花费177293元,车辆的贬值金额=车辆事故前价值-事故后评估价值。 经过复杂公式的核算,此次事故造成该车的贬值损失金额为:129235.55元,相当于车辆开了10天,就贬值近13万元,想必每位车主都难以接受。 但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保险公司通常会根据《机动车车辆损失险保险条款》第十一条,第(六)款之规定:保险车辆的贬值损失不由保险公司承担,如果要追责,则需要向事故责任方主张。 并且,像上文女车主类似的案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不少,但法院支持车主索赔贬值损失的案例仍属少数。 女车主在收到鉴定评估报告后表示,会先和责任方的大众车主协商,如果真协商不成那就只能对簿公堂了。
零跑汽车7月交付量22093台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4.1%
IT之家 8 月 1 日消息,零跑汽车今晚公布 2024 年 7 月交付量为 22093 台,同比增长 54.1%。 作为对比,零跑汽车 2024 年 6 月交付量为 20116 台,首次迈入“2 万俱乐部”,创历史新高,7 月交付再破两万台。零跑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 86696 台,截至 7 月上旬,零跑已累计交付超 40 万台。 零跑 C16 六座 SUV 于 6 月底迎来上市,提供增程 / 纯电双动力版本,智享版、尊享版、智驾版三款可选,售价 15.58 万元起。这款新车上市首月累计大定破万,并在全国开启交付。 IT之家汇总已公布的 2024 年 7 月汽车销售/交付数据如下: 现代汽车:7月全球销量 33.2 万辆,同比减少1.4% 吉利汽车:7 月销售 150782 辆,同比增长 13% 长城汽车:7 月销量 91285 辆,同比下降 16.32% 一汽丰田:7月交付 70165 辆,环比下降 4.6% 理想汽车:7 月交付 51000 辆,同比增长 49% 创历史新高 赛力斯:7 月汽车合计销量 46788 辆,同比增长 288.64%;新能源汽车 7 月销量 42176 辆,同比增长 508.25% 鸿蒙智行:7 月交付 44090 辆新车环比降低4.44%,今年累计交付 238287 辆 广汽埃安:7 月全球销量 35238 辆,同比下降 21.7% 零跑汽车: 7 月交付量 22093 台,同比增长 54.1% 领克汽车:7 月销量 21,272 辆,同比增长 24% 蔚来汽车:7 月交付 20498 辆,同比增长0.18%,环比下降3.4% 极氪汽车:7月销量 15,655 辆,同比增长 30% 上汽大众:ID.家族 7 月交付 11258辆,环比增加6.5% 小鹏汽车:7月交付新车 11145 台,同比增长 1.24%,环比增长 4.47% 哪吒汽车:7 月全系整车交付 11015 台,同比增长 9.7% 北汽蓝谷:7月销量10981辆,同比增长227% 小米汽车:SU7 7月交付超过10000辆 极狐汽车:7 月销售 8017 辆新车,同比增长 329% 上汽通用:7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7901辆,环比增长27% 智己汽车:7 月全系交付 6017 辆,同比增长 249% 岚图汽车:7月交付 6015 辆,同比增长 76%
广汽埃安7月全球销量3.5万辆,同比下降21.7%
IT之家 8 月 1 日消息,广汽埃安今日公布 2024 年 7 月全球销量 35238 辆,稳居主流纯电前三。 作为对比,广汽埃安去年 7 月销量为 45025 辆,本月同比下降 21.7%;今年 6 月全球销量 35027 辆,基本与本月持平。 就在上个月,广汽埃安第二代 AION V“霸王龙”纯电 SUV 刚刚迎来上市,定位“新硬派智驾 SUV”,指导价 12.98~18.98 万元。第二代 AION V 车身尺寸为 4605 x 1854(1876) x 1686mm,轴距为 2775mm。车内标配 14.6 英寸中控大屏,可兼容国外生态资源,手机和车机互联不挑手机品牌。 这款车型提供最大功率 150kW 和 165kW 两个动力版本,最大扭矩 240N・m,纯电续航有 520km、650km、750km 可选。 IT之家汇总已公布的 2024 年 7 月汽车销售/交付数据如下: 现代汽车:7月全球销量 33.2 万辆,同比减少1.4% 吉利汽车:7 月销售 150782 辆,同比增长 13% 长城汽车:7 月销量 91285 辆,同比下降 16.32% 一汽丰田:7月交付 70165 辆,环比下降 4.6% 理想汽车:7 月交付 51000 辆,同比增长 49% 创历史新高 赛力斯:7 月汽车合计销量 46788 辆,同比增长 288.64%;新能源汽车 7 月销量 42176 辆,同比增长 508.25% 鸿蒙智行:7 月交付 44090 辆新车环比降低4.44%,今年累计交付 238287 辆 广汽埃安:7 月全球销量 35238 辆,同比下降 21.7% 领克汽车:7 月销量 21,272 辆,同比增长 24%; 蔚来汽车:7 月交付 20498 辆,同比增长0.18%,环比下降3.4% 极氪汽车:7月销量 15,655 辆,同比增长 30% 上汽大众:ID.家族 7 月交付 11258辆,环比增加6.5% 小鹏汽车:7月交付新车 11145 台,同比增长 1.24%,环比增长 4.47% 哪吒汽车:7 月全系整车交付 11015 台,同比增长 9.7% 北汽蓝谷:7月销量10981辆,同比增长227% 小米汽车:SU7 7月交付超过10000辆 极狐汽车:7 月销售 8017 辆新车,同比增长 329% 上汽通用:7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7901辆,环比增长27% 智己汽车:7 月全系交付 6017 辆,同比增长 249% 岚图汽车:7月交付 6015 辆,同比增长 76%
上汽集团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7.1万辆,同比下滑约22%
IT之家 8 月 1 日消息,上汽集团今晚公布 2024 年 7 月份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 7.1 万辆,1-7 月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 53.2 万辆,同比增长约 15%。 作为对比,上汽集团 2024 年 6 月份销售新能源汽车超 9.3 万辆,本月环比下滑约 24%。2023 年 7 月份新能源车销售 9.1 万辆,本月同比下滑约 22%。 在此之前,上汽旗下部分品牌已经单独公布“成绩单”。上汽通用 7 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 7901 辆,环比增长 27%;智己汽车 7 月全系交付 6017 辆,同比增长 249%;上汽大众 ID.家族 7 月交付 11258 辆,环比增加 6.5%。 IT之家汇总已公布的 2024 年 7 月汽车销售/交付数据如下: 比亚迪:7 月销量 342383 辆,同比增长 30.6% 现代汽车:7月全球销量 33.2 万辆,同比减少1.4% 吉利汽车:7 月销售 150782 辆,同比增长 13% 长城汽车:7 月销量 91285 辆,同比下降 16.32% 上汽集团:7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 7.1 万辆,同比下滑约 22% 一汽丰田:7月交付 70165 辆,环比下降 4.6% 理想汽车:7 月交付 51000 辆,同比增长 49% 创历史新高 赛力斯:7 月汽车合计销量 46788 辆,同比增长 288.64%;新能源汽车 7 月销量 42176 辆,同比增长 508.25% 鸿蒙智行:7 月交付 44090 辆新车环比降低4.44%,今年累计交付 238287 辆 广汽埃安:7 月全球销量 35238 辆,同比下降 21.7% 零跑汽车: 7 月交付量 22093 台,同比增长 54.1% 领克汽车:7 月销量 21,272 辆,同比增长 24% 蔚来汽车:7 月交付 20498 辆,同比增长0.18%,环比下降3.4% 极氪汽车:7月销量 15,655 辆,同比增长 30% 上汽大众:ID.家族 7 月交付 11258辆,环比增加6.5% 小鹏汽车:7月交付新车 11145 台,同比增长 1.24%,环比增长 4.47% 哪吒汽车:7 月全系整车交付 11015 台,同比增长 9.7% 北汽蓝谷:7月销量10981辆,同比增长227% 小米汽车:SU7 7月交付超过10000辆 极狐汽车:7 月销售 8017 辆新车,同比增长 329% 上汽通用:7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7901辆,环比增长27% 智己汽车:7 月全系交付 6017 辆,同比增长 249% 岚图汽车:7月交付 6015 辆,同比增长 76%
上汽大众ID.家族7月交付新车11258辆,环比增加6.5%
IT之家 8 月 1 日消息,上汽大众宣布,ID.家族 2024 年 7 月新车交付 11,258 辆,较 6 月新车交付量(10,572 辆)增加 6.5%,蝉联合资车企销量冠军。 IT之家查询获悉,上汽集团 2023 年 7 月份销售整车 400,204 辆,其中上汽大众 99,003 辆,同比下降 23.62%;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销量 1.3 万辆,其中 ID.3 为 10296 辆,ID.4 X 为 1341 辆,ID.6 X 为 336 辆。 IT之家汇总已公布的 2024 年 7 月汽车销售/交付数据如下: 现代汽车:7月全球销量 33.2 万辆,同比减少1.4% 吉利汽车:7 月销售 150782 辆,同比增长 13% 长城汽车:7 月销量 91285 辆,同比下降 16.32% 一汽丰田:7月交付70165辆,环比下降4.6% 理想汽车:7 月交付 51000 辆,同比增长 49% 创历史新高 赛力斯:7 月汽车合计销量 46788 辆,同比增长 288.64%;新能源汽车 7 月销量 42176 辆,同比增长 508.25% 领克汽车:7 月销量 21,272 辆,同比增长 24%; 蔚来汽车:7 月交付 20498 辆,同比增长0.18%,环比下降3.4% 极氪汽车:7月销量15,655 辆,同比增长 30% 上汽大众:ID.家族 7 月交付 11258辆,环比增加6.5% 小鹏汽车:7月交付新车 11145 台,同比增长 1.24%,环比增长 4.47% 哪吒汽车:7 月全系整车交付 11015 台,同比增长 9.7% 北汽蓝谷:7月销量10981辆,同比增长227% 小米汽车:SU7 7月交付超过10000辆 极狐汽车:7 月销售 8017 辆新车,同比增长 329% 上汽通用:7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7901辆,环比增长27% 智己汽车:7 月全系交付 6017 辆,同比增长 249% 岚图汽车:7月交付6015辆,同比增长76%
实测苹果AI beta版:太难用了,真的
昨天一醒来,世超就看到各路媒体发来消息: iOS 18.1 beta 来了,还带来了 重磅的通话录音和 Apple Intelligence 苹果 AI 。。。 正当我想升级的时候,发现写了一串话: Apple Intelligence is available on iPhone 15 Pro and iPhone 15 Pro Max.Apple Intelligence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EU or China . 就是苹果 AI 需要 15 Pro/ Pro max ,且暂不支持欧盟和中国地区。 虽然世超手头拿着的是 15 pro ,但我是国行。这意味我即便更新到 iOS 18.1 beta 也体验不到苹果 AI 。 根据已经更新的网友体验,苹果 AI 是锁硬件的。 这意味着哪怕你人在苹果美国总部,手机连着库克 亲自给你开 的热点,但只要是国行或者欧盟地区的 iPhone ,你都不能用。 但为了满足差友们的好奇心,我做了一个下血本的决定—— 偷了差评君一点私房钱,问手机店搞了台美版 iPhone ,再让跑腿小哥跨半个杭州送过来。 拿到手后,我第一时间登了美区开发者账号,升级 iOS 18.1 beta ,按要求把系统和 Siri 语言选择英语,地区选择美国,最后加入 AI 候补名单。。。 在一阵焦灼等待后,我收到了通知,苹果味的 AI 它终于降临了。。。 至于体验如何大伙别急,咱们按顺序,先讲大家期待时间更久的 苹果通话录音。 升级到 iOS18.1 后,打电话时左上角会有一个录音按钮,点击就可以开启录音。 不过你可能也听说了,开启录音对方会听到一句非常清晰的提示: 此通话将录音。。。 录音之后我们可以在备忘录里找到名为 “ 与 xxx 通话 ” 的录音文件。 说实话 音质非常清晰,硬件部的二狗甚至说这是能直接做成播客的程度。 另外录音也可以转文字,已支持中文但正确率一般。有错字也有漏字,当两人同时说话时那一段干脆就不转文字了。 虽说苹果这次终于把通话录音憋出来了,但大部分网友似乎并不喜欢 “ 录音通知对方 ” 的设定。。。 要不说还是雷军有商业嗅觉。 刚推的耳机不仅可以独立录音也能语音转文字,还不卡机型,确实为 iPhone 用户设计。。。 OK ,现在我们说说苹果 AI 。 很遗憾,这次推出的 AI 功能并不多。 根据 9TO5MAC 的说法,这次新功能主要有 新版 Siri 、 AI 写作工具、邮件支持总结摘要,而 WWDC 上官宣的屏幕感知功能、文生图等重磅功能都没有推出。 我们一个个介绍。 首先,升级后的 Siri 终于变成了跑马灯,对话时屏幕周围会出现一个炫彩光圈。 作为细节狂魔,苹果根据不同唤醒方式还设计了不同 Siri 登场动画。 当你用语音唤醒 Siri 时,动画是从麦克风那里弹出;当长按电源键呼出 Siri 时,动画是从电源键那边弹出。 当然如果你和世超一样,长得帅但社恐,在公共场合羞于和 Siri 对话,那么双击屏幕底端的横条还可以输入文字和 Siri 对话。 该说不说, Siri 这一套动效是真挺帅的。 但世超测试下来,我发现 Siri 似乎也就变帅了,智商并没增加。 比如传言 Siri 多了上下文理解能力,但我未测试成功。 我让 Siri 帮我在照片 App 里找一张耳机照片,不知道是我的触发方式不对还是咋滴,它并没有理解我,而是从网络里找一张耳机照片。 我问 Siri 明天要去上海,那边天气怎样,它回答了上海的天气情况。 我接着问:那需要带防晒霜吗? 结果它根据杭州天气( 我当前位置 )来给我意见。 很明显, Siri 第二次回答并没有结合上下文。 接着我又让 Siri 帮我看下最近的饭店,它展示后我问有没有推荐,结果它转头给我推荐了电影。 Siri 啊,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除了 Siri 单纯变帅了,这次照片 App 的新功能也点小帅。 你可以在照片内输入一段描述,让苹果 AI 创建一套回忆影片。 比如写“ cat over the years ”, 它就会用一段非常炫酷的动画( 有点 R 星即视感 )把这些年猫的照片合成一段回忆视频。 视频来源@TheAppleDesign ▼ 不过上面这段视频,是世超从外网那看到的。 我自己并没有测试出来,系统提醒我还在处理照片中。我猜测是手机到手时间太短,新传的照片还未学习完成,只能下次给大家演示了。 这次更新还多了一个 AI 写作工具 Writing Tools,你可以在打字和阅读的场景下使用它。 目前它有 校对、改写、总结三大功能。 比如 “ my name are Michael , whta is your nome ! ” 这句话存在单词、语法、标点符号错误。 我们点击 Proofread ( 校对 ),它就会改成正确的写法,并且理解了语气,叹号改成了问号。 点击 rewrite ,工会还改写句子,换一种说法。 当然为人处事嘛,遇强则弱、遇弱则狂,不一样场景说不一样话,所以苹果重写功能除了默认风格还有 友好、专业、简洁三种可选。 目前测下来,友好风格更像是熟人之间的对话,专业风格更适合用在正式场合的书面语。 虽然现在并不支持国行 iPhone ,但 AI 写作工具其实支持了一点中文,但真的只是一点点。 比如 “ 明天我有空要不要一起去外面吃点大餐 ” 这句话让它重写成简洁、专业风格,居然都给我直接干成英语。。。 直到友好风格它才是中文,但最后一个单词有点好笑。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写作工具的总结功能,在阅读文章时你可以选中一段话然后让其生成 重点、列表甚至表格。 听起来还行对不对。。。 好,世超用下面一段文本做测试,主要讲了 iOS 和安卓在美国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份额、用户 App 支出金额、应用商店收入的数据对比。 结果我让它总结,它给我来了这么一段。 iOS 占美国移动市场的 57.93% ,而 Android 占全球市场的 70.29% 。 ? 不是这总结的啥啊,你就读了前面两句话吗,而且这前后半句也没关系啊。 更骚的是我让它总结成表格形式,结果算了半天我以为要放大招了,然后蹦出来一个 2x4 的表格。 不光 iOS 出现了两次,甚至数据也不对, 57.93% 和 41.64% 是 iOS 和安卓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是全球呀。。。 而同一套文本我发给 Google 的 Gemini ,它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光表格顾及到了每一个点,数据正确,而且总结也是到位的。 除去写作工具,这次苹果也在 Safari 和邮件里注入了一点 AI 总结能力。 在每封邮件顶部都有一个总结按钮,点击后苹果 AI 就会提取摘要。 世超测试了三次, 有两封邮件总结错了,一封邮件无法总结。 比如这个邮件是 perplexity ( 一个 AI 搜索 )发我的功能介绍。一共就提了 4 个功能,只有一个功能明确说需要 Pro 会员,免费的有次数限制。 但苹果 AI 总结后,它直接认定 4 个都是付费功能。。。你这不是在拆人家台嘛。 另外在用阅读模式浏览网页时,顶端也有一个 AI 总结按钮。 我找了两篇文章,一篇关于 iOS 18.1 beta 更新,一篇关于墨西哥外卖小哥都跑去送快递的文章。 别说,这两次苹果的总结都还行,没有出现事实错误。 比如墨西哥那篇文章,大家转去送快递的背景和原因,它都说得挺清楚。 以上就是这次更新的主要内容了。 虽然测试下来苹果 AI 的能力可以用 “ 非常弱 ” 来形容,大部分测试都不能让人满意。 但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再等等。 首先我们不清楚,现在 iPhone 的 AI 能力是基于本地的还是服务器端的。如果是本地的话还情有可原,因为本地模型相对服务器大模型( 咱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 )都会弱很多。 另外这也是苹果 AI 相关的第一个开发者 beta 版,本就是给开发者用的,让他们 一起给系统和 App 做测试和优化,以便让消费者正式接触到 AI 时有个更好的体验。 今天就到这了~ 等下次更新,世超再第一时间给大家 体验下 。 撰文:刺猬 编辑:面线 江江 美编:萱萱 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iPhone
对话《魔兽世界》执行制作人:暴雪回来了,但必须更谦卑|凤凰V现场
摘要: 8月1日是《魔兽世界》正式服回归的日子,但它已不再像 2010年之前那样,足以成为一家游戏公司的胜负手,正如《魔兽世界》游戏高级总监伊翁·哈兹科斯塔斯(Ion Hazzikostas)在接受采访时候反复说的,如今的暴雪需要更加“谦卑”。 凤凰网科技 《凤凰V现场》出品 作者|君泽 编辑|董雨晴 「一切都……结束了?」 2022年 11月 17日,暴雪宣布与网易不再续约,随后网易确认,于是玩家如同游戏故事里的巫妖王阿尔萨斯一样,忍不住发出了疑问。一个从 2006年便始终没有 AFK的玩家「赛巴斯」把资料导出,电脑一份,移动硬盘一份,云端也有一份——很多玩家把这备份称为「电子骨灰盒」。 「结束了,王权没有永恒。」 图|来源于网络 2023年 1月 24日,暴雪与网易正式解约,《魔兽世界》和其他暴雪的游戏一起,关闭了中国大陆服务区。看起来,通往艾泽拉斯大陆的传送门已经彻底遁入黑暗。一些玩家在最终的黑暗到来之前,如同难民一样流入其他服务区,也因为给其他服务区带来的压力而引发了一些争执;也有一些人就此离开了艾泽拉斯,玩家「坎迪」说他早就有这样的念头,如今正好有了一个理由。 但是……「yubiediu」(来自NGA发帖,指玩家对魔兽世界的眷恋)。 2024年 4月 10日,暴雪、网易、微软官方宣布国服即将回归。7月,国服怀旧服重新开放;8月 1日,正式服也正式上线;8月 27日,国服将与世界其他地方一起,同步更新资料片《地心之战》。 图|来源于网络 《魔兽世界》执行制作人霍莉·朗代尔(Holly Longdale)告诉凤凰网科技,在离开中国的一年多里,他们依然持续在做中国区的本地化工作,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回来。 如今,暴雪回来了,《魔兽世界》回来了,但它不再像 2010年之前那样,足以成为一家游戏公司的胜负手,正如《魔兽世界》游戏高级总监伊翁·哈兹科斯塔斯(Ion Hazzikostas)在采访时候反复说的,如今的暴雪需要更加“谦卑”。 鲜血与雷鸣 情怀固然不能只依靠金钱而建立,但很容易因为金钱而失掉。 暴雪与网易的矛盾,主要因素是续约条件。暴雪希望自己能拿更多的分成,也能掌握国服游戏的定价,并且希望网易能够继续参与研发暴雪旗下 IP的手游,但只拿中国区的收益分成。丁磊在 2022年 11月的网易财报电话会上说:「涉及可持续运营、中国市场及玩家权益等核心条款,暴雪提出的要求是我们不可接受的。」 图|网易公司创始人 丁磊(来源于网络) 从商业角度来说,网易和暴雪的合作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根据《财经》杂志报道,网易代理暴雪游戏获得的收入大约是 20亿元人民币,而网易游戏业务年营收已经超过 800亿元。并且,网易也不乏暴雪游戏的平替。2023年初,原本终止运营的《秘境对决》重新上线,它与《炉石传说》多有相似;网易的主力网游《逆水寒》也推出了「网易魔兽老兵服」,以吸引艾泽拉斯的流亡者。 图|来源于网络 最终,网易拆毁了园区里的血吼雕像——这是《魔兽世界》里最为传奇的武器之一,雷火工作室的《永劫无间》直播间全程直播。网易也解散了暴雪游戏团队,只保留了十几个人。 随后,关于暴雪寻找国服新代理的传闻越来越多,包括腾讯、阿里、米哈游、B站等都卷入其中,但没有一家承认。 直到 2023年 10月,微软克服了种种反垄断困扰,终于完成了对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 CEO鲍比·考迪克(Bobby Kotick)也于年底去职——他被看作是网易与暴雪分手的「始作俑者」。时任暴雪总裁麦克·伊巴拉(Mike Ybarra)在一次采访时说:“中国大陆有数百万玩家热爱暴雪游戏,暴雪的所有人都希望确保他们能够玩我们的游戏。我们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希望暴雪游戏遍布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因此,当我们取得进展时,我们将对此进行评估,看看会发生什么。” 复合的说法随即开始流传,直到2024年 4月 12日最终确认。网易、微软和暴雪联合发布声明,确认了复合消息。暴雪说将把游戏世界重新带回给玩家,网易说将提供更刺激、更有创意的娱乐体验,微软说要探索如何为 Xbox带来更多新游戏。 图|来源于网络 “在我知道我们不得不离开中国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悲伤。我们受到很大的触动,我们看到了中国社区的反应,他们也都非常的伤心。所以,现在能够回来,我们感到无比喜悦,而且,我们能从中国玩家这里学到更多。”朗代尔说。 回归让人喜悦,不过三方同路,目的却不尽相同。 “啊,又一个潜在的客户” 即便赛巴斯依然是《魔兽世界》的死忠玩家,他也承认,这款游戏过时了,“过时很久了”。 他入坑在 2006年,那时互联网远未普及到消弭了线上与线下界限的年代。《魔兽世界》是新世界的入口,在这里玩家可以战斗,可以休闲,可以社交,最终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奇怪,在 QQ上聊天像是在扮演谁,反而在魔兽上聊天更加真实”。 近二十年的游戏时间,他也从中学生成了中年人,游戏里的伙伴来了又去,聚散如风,《魔兽世界》也成了他的习惯。身边玩游戏的也几乎都是同样年龄的人,认识的“00后”都只是“听过”,但并没有兴趣进入到如此庞杂但审美又有些格格不入的世界里。 “他们玩的游戏(角色)确实比我这兽人好看多了。”赛巴斯说。 图|来源于网络 《魔兽世界》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并承诺在未来将会有一些“更勇敢地尝试”。哈兹科斯塔斯告诉凤凰网科技,他们现在越发理解,游戏制作人和玩家之间的想法可以有折中点,“我们可以去保持灵活度,去倾听一些玩家的反馈,进行一些折中,让我们体验做到最好”。他们将更频繁地提供新内容,“每八周更新一次”,以适应玩家的需求;在即将上线的新版本里,《魔兽世界》也将“提供一个非常广的难易度的适应功能,可以让玩家一个人或者是只要一两个朋友一起,就可以迈上自己的冒险旅途”。 这些改良,可以留住旧的玩家,但对于几乎错过整个手游时代的暴雪和《魔兽世界》而言,依然很难挽回颓势,那句“难道你们没有手机吗?”也被不少玩家看作是暴雪的堕落。甚至《魔兽世界》所代表的 MMORPG游戏品类本身也显得过时,人们不再将游戏看做生活,而更喜欢轻巧、爽快的游戏,开放世界正成为新的趋势。 暴雪几乎没可能一己之力回到舞台中间,但网易和微软能带来一些变数。他们看重的不会是暴雪国服每年 20亿左右的总营收,而是三方合作下可能带来的更好的未来。 手游爆发十年,“端转手”从来都是重要手段。从《梦幻西游》《倩女幽魂》,直到新近的热门《永劫无间》,网易在“端转手”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暴雪旗下 IP的改编潜质也已经获得验证。根据 data.ai监测,截至 2023年 6月,网易暴雪合作的手游《暗黑破坏神:不朽》,上线 11个月全球流水便达到了 5.25亿美元。而在暴雪的游戏里,还有着《星际争霸》《魔兽世界》等更为知名的 IP。 独占游戏匮乏一直是微软的心病。即便收购动视暴雪,出于反垄断的因素,微软也无法独占《使命召唤》等大热游戏,而必须与索尼、任天堂等老对手共享。此前,微软 Xbox的高管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如果微软到 2027财年的市场增长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话,那么我没有理由相信公司还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图|来源于网络 收购动视暴雪之后,微软在游戏领域加速扩张,甚至计划在索尼和任天堂的大本营日本建立工作室。他们没有透露对于中国的计划,但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放弃的市场,而暴雪则是很好的开门钥匙,它足够出名,有着数百万的玩家和庞大的社区,而这些游戏在手机和主机上的潜力都还没被发掘出来。 网易需要 IP,微软需要更多游戏,有了暴雪作为黏合剂,双方的合作便顺理成章。另一个细节是,暴雪游戏虽然回归,但曾经负责运营暴雪国服的“网易暴雪合作部”并没重建,而是交给了雷火事业群,也研发了《逆水寒》《永劫无间》《倩女幽魂》等多个游戏,擅长大 IP的“端转手”。 在直播中被拆除的血吼也将重铸,《永劫无间》官方微博说:“先前多有得罪,血吼的钱我们出了。” “我们欢迎你,就像欢迎大草原上的风。” 商业上的未来距离普通玩家过于遥远,坎迪说自己还会回艾泽拉斯“看一眼”,希望之后的商业纠纷,不要再影响普通玩家了。 “看一眼”的动力来自即将更新的资料片《地心之战》,在不少玩家看来,这可能是《魔兽世界》复兴的开始。 信心来自于创意总监克里斯·梅森(Chris Metzen),他是萨尔的创作者,主导着部落的故事。2018年他因病离开岗位,自此以后剧情开始下降,希尔瓦娜斯等经典人物的故事走向让人摸不着头脑,洛坎成为部落首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图|创意总监克里斯·梅森(Chris Metzen) 2023年暴雪嘉年华开幕式上,梅森宣布回归,并带来了雄心勃勃的《星魂三部曲》计划,《地心之战》将是其中第一部。今年开始,《魔兽世界》将重归主线,萨尔、麦迪文等经典角色很可能再次回归,先前悬而未决的剧情也将有合理地收束,那些曾经让赛巴斯、坎迪激动不已的故事,也将重新回来。 哈兹科斯塔斯告诉凤凰网科技,对于未来有很多的想法,后续也会与中国玩家继续沟通,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证《地心之战》全球同步上线,“中国的玩家一定不能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玩家”。 “不过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子,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打一个本,体力和操作都跟不上。”塞巴斯说,“再说了,8月 27号再过几天孩子就要开学了,这事肯定比游戏重要。” 坎迪也不确定自己之后是否会依然留在艾泽拉斯,他说自己确实很想再见到萨尔,但也确实没办法跟上强度很高的副本,先前一起打本的人,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而且心里还是会觉得受伤,上次说关停就关停,就留个骨灰盒,很难说还有没有下次,感觉被背刺了。”坎迪至今还是很难彻底把停服带来的伤害放下。 不过赛巴斯和坎迪都没有寻找“魔兽代餐”的打算。《魔兽世界》关停以后,不少游戏论坛都整理了那些与暴雪旗下游戏类似的游戏以作为“平替”,但是在赛巴斯和坎迪看来,游戏可能类似,甚至可能更好玩,但那里没有阿尔萨斯,没有安度因,没有永远照耀着你的阳光。 图|来源于网络 艾泽拉斯大陆不会永远存在,但至少它现在存在,至少它曾经存在,那扇跨过去便能抵达冒险与史诗的大门,一旦开启,便永远不会在玩家心里关闭。商业纷争面前,情怀或许不名一文,但情怀从来都比商业更加接近永恒。 “愿阳光永远照耀着你,愿风指引你的道路”。
高校芯片研究是赵括纸上谈兵么?
日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也是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表示中国在发展集成电路的进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 他说,本质上中国想要发展的是一种(芯片)产业,但是在过去,这一事情是交给大学、研究院、科学院来做,他们把这一研究做的更学术性。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一种产业,需要创新的产业、创新的服务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转变为最经济的商业价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直接了当的说就是:我们过去国家给科研机构大量投资在半导体的研发费用,是期望可以给企业带来技术和产业链的。结果大学、研究院、科学院就在那玩PPT、搞论文,这个突破、那个突破吹得满天飞,都是实验室技术阶段或者理论,离真正企业可以用、能创造财富的十万八千里。等美国人打过来,才发现赵括们的那些玩意都是银枪蜡烛头,百无一用啊。吹牛很擅长,发论文出鉴定拿经费也很擅长,就是真打就是拉稀。 陈总指出,虽然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但是最起码,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模式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实就是说以前靠大学、研究院、科学院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靠企业搞才行。 实际上,我们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搞论文可以,现在自然指数都超过美国了。但是搞可转化产业用的技术上不行的。华为以前要给美国一些大学研究团队一些赞助,换取对方把研究成果共享信息,本质上就是因为对方研究有理论方面也有比较前沿实用技术,和产业结合较好。我们的大学、研究院、科学院如何把科研和产业需求结合,现在看来是需要快速提升的问题。 现在大学、研究院、科学院存在一个大毛病就是重理论、轻技术,甚至鄙视搞工程技术的。比如一些院士教授什么的,天天强调这是技术不是科学,很在意区分这些明显就是走偏了。打个比方,自然科学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的屠呦呦教授,她就是搞技术为主。哪个教授和院士来说说她老人家不是科学家?比如有人说华为不是搞科学的,结果华为成果直接就在自然杂志正刊发表论文了,这是很多教授甚至院士一辈子都干不到的高度。 还有邓稼先、于敏、钱学森等老一辈子科学家,他们主要突出贡献就是两弹一星技术研究成果,人民爱戴他们也尊重他们,他们的研究和国家的需要结合得好。 所以大学、研究院、科学院的一些研究导向确实有点偏,至少为国家半导体产业作出大贡献方面,除了个别高校的极少项目,大部分都是嘴炮PPT为主。 当前,大学、研究院、科学院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居然费了国家这么多研究费用,但是办好几本杂志都不行。最近嫦娥六号月壤的研究成果率先在国外的自然杂志发表,没有国内先,从工程项目看是合理,从国家看有点可惜;当然我不是批评不应该发,而是说领域普遍现象。科研机构经常干这种事情,就是国家辛辛苦苦搞的大量经费,研究结果出来了,我们却翻译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熟悉的英语让他们先享用,反而中国学者要看自己国内同行成果却需要别捏的一个“中文--英文--中文”这种脱裤子放屁的过程,根源还是我们的科学杂志没有办好,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没有坚持好。 而且,现在的考核导向也有的问题。日前我看南京农业大学有个最年轻女教授,就是发表了在自然的文章破格提拔。当然我赞成对她提拔,但是如果我们有国内这样高度的杂志就好了。 总体上,当前个人非常期望我们的大学、研究院、科学院能更多的在前沿技术方面研究出突破,真正能帮助到产业发展,起到技术灯塔作用,减少点那种太理论、太闭门造车的研究。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