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北理工延长叠层太阳能电池寿命:50℃跟踪800小时效率保持90%,成果登Science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简单普适的晶核工程策略,显著改善宽带隙钙钛矿吸光层质量,极大延长了叠层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钙钛矿 / 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既结合了钙钛矿材料优异的光电性质,又可以发挥我国晶体硅光伏产业的技术优势,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 ▲ 晶核工程示意图及策略的普适性验证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简单普适的晶核工程策略,通过在前驱液中简单地添加长链烷基胺,如油胺碘,形成具有均匀组分分布的单一 3C 相优势晶核,大幅抑制了其他非理想晶核的产生。同时结合真空抽气薄膜沉积技术,减少晶核生长过程中局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备出高结晶性且晶面取向高度集中的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 ▲ 应用晶核工程后宽带隙薄膜与器件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团队制备出具有更低非辐射复合损失的宽带隙钙钛矿薄膜与钙钛矿 / 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基于 1 平方厘米和 25 平方厘米活性面积的器件分别取得了 32.5%(第三方评估为 32.0%)和 29.4%(第三方评估为 28.9%)的光电转换效率。 同时,这些薄膜也表现出更好的光热稳定性。光老化 200 小时后,薄膜的 PL 波长漂移得到显著抑制。85°C 热老化 831 小时后,薄膜的 XRD 信号与初始状态保持一致,晶体质量保持良好。 封装的钙钛矿 / 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于标准光照条件下,在 25°C 和 50°C 分别跟踪 1301 小时和 800 小时后,保持了初始效率的 98.3% 和 90%,相比较于未优化的样品,具有更长的运行寿命。 此外,器件也展现出在临近空间等极端环境应用的可能性。封装后的器件在全谱光照、245K、5kPa 低气压下运行 56 小时后,依然保留了初始效率的 90.4%。
中国落地超700万!保时捷911 GT3 RS冠军致敬特别版发布
快科技8月2日消息,保时捷近日推出了一款基于992.1版本的911 GT3 RS的特别版车型,以此向已故瑞士赛车手Jo Siffert及其驾驶的保时捷917-001冠军赛车致敬。 据悉,1969年,Jo Siffert与Kurt Ahrens共同驾驶917-001赛车,在奥地利泽尔特韦格1000公里比赛中荣获冠军。 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这款特别版911 GT3 RS采用了当年917-001赛车标志性的白绿色调涂装。 特别版911 GT3 RS在外观设计上巧妙融合了经典与现代元素。 车身以白色为主,绿色为辅,绿色涂装主要分布在前翼子板和大尺寸固定式尾翼上,形成鲜明对比。 车头和车门上喷涂的"29"字样标识,进一步彰显了赛车的传统与精神。 此外,车辆在中央锁止螺栓、固定式尾翼端板等细节处,均融入了象征917赛车的专属标识。 B柱位置装配有Jo Siffert签名徽章,迎宾踏板上刻有"Tribute to Jo Siffert"的字样,车内座椅头枕上则刺绣有赛车手头盔图案和瑞士国旗,以表达对Jo Siffert的敬意。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这款特别版车型的具体动力参数,但预计其将与992.1版本的911 GT3 RS保持一致。 作为参考,992.1版本911 GT3 RS搭载4.0升水平对置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525马力,峰值扭矩465牛·米,最高转速可达9000转/分钟,并匹配7挡PDK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992.1版本的911 GT3 RS已于2022年8月发布,并在2023年以300.9992万元的指导价在中国上市,目前该版本已停售。 而992.2版本的新款保时捷911已于今年5月发布,但尚未推出911 GT3 RS高性能版车型。 不过,此前通过保时捷官方渠道购买的911 GT3 RS无法获取正式牌照,因此不具备公路行驶权,而采用平行进口方式进行购买,其在国内的落地价格已经超过了700万元。
全身黑化!比亚迪腾势N7猎影版官图首发
快科技8月2日消息,腾势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腾势N7全新车型——"猎影版"的官图。 这款新车是对腾势N7车主个性化改装需求的积极响应,采用了全黑化的外观套件,以满足车主对独特风格和低调高级感的追求。 从外观来看,"猎影版"的腾势N7在细节上进行了黑化处理,如将普通车型的银色前包围饰板更换为黑色,轮圈也采用了熏黑设计。 这些变化与犀利的大灯造型相结合,让新车相比普通版更添几分神秘与高级感。 尽管如此,车头及轮圈中心的腾势LOGO依旧保持了常规配色,以彰显品牌特色。 车身尺寸方面,预计"猎影版"将与现款腾势N7保持一致,长宽高分别为4860/1935/1602毫米,轴距为2940毫米。 内饰方面,虽然目前尚未有详细信息,但预计"猎影版"将延续现款腾势N7的设计和配置,提供舒适的驾乘体验。 在动力系统上,"猎影版"预计将提供与现款相同的动力选择,包括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形式。 550和702公里续航车型均采用单电机,550版本最大功率为170kW,而702版本最大功率输出达到230kW,0-100km/h加速时间为6.8秒。 此外,630版本车型搭载双电机,前电机最大功率160kW,后电机230kW,系统综合功率高达390kW,0-100km/h加速时间仅需3.9秒,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表现。
日本研发出新型高分子材料:可大量捕捉废水中有毒金属离子
快科技8月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该材料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能够高效且精准地捕获并锁定水体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为水环境的净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净水技术,多依赖于材料内部的微小孔隙对离子的吸附作用,或是通过离子交换机制来实现净化。然而,这些方法在追求高效清除污染的同时,往往难以兼顾对目标离子的高度选择性,限制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 自然界中,某些动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展示了高效且精准地抵御重金属侵害的能力。它们体内含有能够特异性结合特定重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如植物利用植物螯合肽,在细胞层面精准捕捉并隔离来自地下水中的镉等有害重金属,保护自身免受其害。 受此自然现象的深刻启发,京都大学的科研团队巧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这种创新材料不仅模拟了植物螯合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的关键官能团,更是在结合效率上实现了超越,展现了对镉离子等有害物质的更强结合力。 更为显著的是,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手段,实现了该高分子材料的超高集成化,极大地提升了其捕捉重金属离子的效率。 在一项针对工业废水的净化实验中,仅需3毫升的这种超高集成材料,便能在短短一小时内将300毫升废水中的镉离子浓度降低至饮用水安全标准以下,这一成果无疑为工业废水处理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加拿大开发出新型超黑木材:吸光率达99%
快科技8月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科学家创造了一种超黑物质(一种新型木纤维制品),命名为Nxylon(“niks-uh-lon”)并已注册商标。 在追求木材表面极致憎水性能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意外解锁了木材的新面貌。通过将精选的椴木样本暴露于高能等离子体的精心雕琢下,木材内部多孔细胞的结构在切口末端发生了微妙而神奇的转变,孕育出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吸光奇迹。 Nxylon以其独特的天鹅绒质感,将木材表层转化为令人惊叹的“极黑”境界,对可见光的反射率惊人地降低至不足1%,远远低于普通黑色油漆至少2.5%的反射率,展现了近乎完美的光吸收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材料的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飞跃,全程无需任何化学添加剂,且不产生任何有害液体废弃物,完美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此外,其广泛的应用潜力更是令人瞩目,不仅限于椴木,其他树种同样适用,预示着大规模生产的广阔前景。 在科技领域,Nxylon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在天文学观测中,它能有效减少杂散光干扰,显著提升观测图像的清晰度;在清洁能源领域,与太阳能电池的结合有望大幅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推动能源利用的新飞跃。 而在艺术与奢侈品界,Nxylon更是以其独特的质感与深邃的黑色,成为制作高端手表表盘、珠宝等艺术品的理想材料,完美替代了传统昂贵的黑檀与玫瑰木,为奢华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特斯拉222起事故遭讨伐!纯视觉方案再引争议,黑暗场景无法识别障碍物
作者 | SR64 编辑 | 志豪 特斯拉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又一次受到了质疑。 车东西8月2日消息,日前,外媒《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段针对特斯拉Autopilot事故的深度调查视频。 其中,《华尔街日报》列举了特斯拉从2021年以来的上千次碰撞事故中的222起。 《华尔街日报》通过对这些视频的逐帧解读以及向专家咨询,认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导致的碰撞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有关。 ▲视频中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导致的事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utopilot是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中最入门的版本,本质上属于L2级自动驾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用户去关注道路交通情况。 在特斯拉的辅助驾驶产品体系中,从功能的丰富度来看,共有AP、EAP和FSD三个版本,国内用户可以用的主要是AP和EAP两个版本,FSD目前正在海外进行测试。 按照马斯克的说法,FSD版本预计将会在今年进入到国内。 01. 已提交1000多起事故 专家表示有严重缺陷 自2021年6月以来,NHTSA要求美国汽车制造商必须报告涉及L2级或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导致的所有严重事故。 据报道,特斯拉已向NHTSA提交了与使用Autopilot有关的1000多起事故,但据《华尔街日报》称,由于特斯拉认为这些数据是专有的,因此大部分数据对公众隐藏。 然而,《华尔街日报》通过收集各州的报告并与特斯拉提交给NHTSA的事故数据进行交叉引用,绕过了特斯拉刻意的隐藏。 在《华尔街日报》的报告中列举出的222起事故中,有44起事故为在使用Autopilot功能的特斯拉突然转向,有31起事故是在未能识别出障碍物做出反应而导致的。 报告中指出,因为使用特斯拉Autopilot产生的这些事故导致了严重的伤害或死亡。《华尔街日报》让专家分析了一起致命事故,一辆正在使用Autopilot功能的特斯拉未能识别出高速公路上一辆侧翻的卡车,直接撞了上去导致了严重事故。 ▲视频中特斯拉与侧翻卡车的事故 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一些专家表示,这是特斯拉目前的Autopilot功能有严重缺陷的证据。 与其他一些拥有激光雷达传感器来检测物体的汽车制造商不同,特斯拉的Autopilot功能主要依赖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只在少部分型号上将雷达作为备份。 ▲特斯拉与拥有激光雷达传感器的车辆对比 2022年因发布特斯拉Autopilot功能失效视频而被特斯拉解雇的约翰·贝纳尔告诉《华尔街日报》,他发现一些特斯拉车型上使用的摄像头没有正确校准,导致不同的摄像头识别到的东西不一样。而当不同摄像头识别到的东西不一样时,Autopilot就可能在识别障碍物上出现问题。 《华尔街日报》从一名匿名黑客那里获得了一组罕见的特斯拉因使用Autopilot功能导致撞车事故原始数据,而数据验证了约翰·贝纳尔的说法。 当一辆被撞坏的车出现在路上时,特斯拉Autopilot系统中的其中一个摄像头识别到了它,但另一个摄像头没有识别。然后,随着障碍物越来越近,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没有做出动作,全速的撞了上去。 ▲《华尔街日报》从匿名黑客那里获得的事故原始数据 02. 审查主要为入门版本 特斯拉已经重构产品代码 事实上,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一直饱受争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对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多次审查,但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不过,《华尔街日报》所调查的主要是特斯拉的AP系统,而这一系统并不代表特斯拉最新的技术实力。 多家外媒的报道,特斯拉已经更新了FSD V12.5.1版本,这一系统采用了端到端技术,底层代码和AP系统完全不同。 ▲特斯拉FSD 据海外媒体介绍,FSD V12.5.1版本与车辆的2024.20.15软件一起推出,已于近期开始向部分用户的车辆推送。 与之前的版本相比,该版本包含多项改进,包括更及时、更自然的车道变更,并首次支持Cybertruck车型。 马斯克曾表示这一版本可以大幅降低用户的接管频次,此外,新版本还允许驾驶员在启用FSD辅助驾驶时佩戴墨镜,而之前的版本会误以往驾驶员没有注意观察,而提示驾驶员保持注意力。 目前这一版本主要向搭载HW4硬件的车型更新,之后才会向其他车型推送。 03. 结语:自动驾驶安全为王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其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揭示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其对摄像头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这一发现不仅对特斯拉公司提出了挑战,也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敲响了警钟。同时,这也提醒了消费者在使用这些技术时需要保持警惕,正确理解并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以避免可能的风险。 此外,行业内的合作、对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消费者教育的重视,都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变革,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极紫外光刻技术获突破:可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降低半导体制造成本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日,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的教授新竹俊(Tsumoru Shintake)提出了一种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基于这种设计的EUV光刻技术可以使用更小的EUV光源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显著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而在消耗电量上不到传统EUV光刻机的十分之一,有助于半导体行业变得更加环境可持续。 据了解,该技术能取得突破,是因为它解决了该领域之前被认为无法克服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仅由两个镜子组成的新型光学投影系统。第二个是高效地将EUV光直接照射到平面镜(光掩模)上的逻辑图案上的新方法,而不会阻挡光学路径。 制造用于人工智能(AI)、移动设备(如手机)的低功耗芯片,以及日常必需的高密度DRAM存储器的先进半导体芯片,都依赖于EUV光刻技术。但是,半导体生产面临的挑战包括高功耗和设备的复杂性,这显著增加了安装、维护和电力消耗的成本。正如新竹教授所说,“这项发明是一项突破性技术,几乎可以完全解决这些鲜为人知的问题。” 传统的光学系统,如相机、望远镜和常规的紫外线光刻,其光学元件(如光圈和镜头)是沿中心轴轴对称排列的,这确保了最高的光学性能和最小化的光学像差。然而,这并不适用于EUV射线,因为它们波长极短,被大多数材料吸收,无法通过透明镜头传播。因此,EUV光是通过新月形的镜子反射的,这些镜子沿光路在开放空间中以之字形反射光线。但是,这种方法使光线偏离中心轴,牺牲了重要的光学特性,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项新技术通过将两个具有微小中心孔的轴对称镜子对齐成一直线,实现了优越的光学特性。 由于EUV光的高吸收性,每次通过镜子反射时能量会减弱40%。在行业标准中,只有大约1%的EUV光源能量通过使用的10个镜子到达晶圆,这意味着需要非常高的EUV光源输出。相比之下,通过将从EUV源到晶圆的镜子总数限制为四个,超过10%的能量可以传递,这意味着即使是输出几十瓦的小EUV源也可以同样有效工作,这可以显著降低电力使用。 EUV光刻的核心投影仪,将光掩模上的图像转移到硅晶圆上,只由两个反射镜子组成,类似于天文望远镜。这种配置非常简单,因为传统投影仪至少需要六个反射镜子。这是通过仔细重新思考光学的像差校正理论实现的。 新竹俊教授通过设计一种名为“双线场”的新照明光学方法解决了问题,该方法从正面照射EUV光到平面镜光掩模上,而不干扰光路。 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已经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预计将通过演示实验投入实际使用。预计全球EUV光刻市场将从2024年的89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7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2%,而这项专利有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作者/于雷)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AI手机,AIPC,是伪命题吗?
螺旋飞升的3万亿美元俱乐部,正在统御人类社会最大的财富池: 今年以来,美股市值摸到3万亿美元门槛的公司一共有三家,第一名苹果(约3.5万亿美元)、第二名微软(约3.3万亿美元)、第三名英伟达(约3.0万亿美元)。 看似业务毫不相关,内里实则丝丝入扣,它们登顶3万亿美元宝座,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推手:AI。 AI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无形的三角飞轮,那就是算力、大模型和终端应用。算力是一切大力出奇迹的起点,模型在算力的加持下化腐朽的数据为神奇,然而纵使讲得再天花乱坠的大模型,也需要直面消费者的AI终端应用来最后买单。 算力龙头——英伟达,这是最好理解的,靠着垄断AI的GPU,英伟达成为当之无愧的AI算力龙一,是最纯正的卖水人;虽然老黄天花乱坠讲了一大堆智能机器人、AI光刻机巴拉巴拉的,但华尔街没人信这些,只关心它下个季度到底能出多少张卡。 大模型集大成者——微软,则相对复杂一些,作为Open AI的最大资方身份特殊,另一方面其自己也有训练大模型,这使得微软成为大模型最领先的玩家,同时微软提供的云算力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半个卖水人;此外,微软还拥有吊打一切的办公套装,Copilot因此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AI应用,即使已经连续几个季度不及预期。 AI终端搅局者——苹果,是最令人费解的,好像年初还在被诟病押宝MR和汽车,将错过整个AI浪潮,4月份却靠AI终端的概念,股价原地生拔30%,上演大象起舞王者归来的故事:属于妥妥兵马未动,预期先行。 三家公司围绕着AI,股价螺旋式创出新高,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对AI飞轮不同阶段的追捧。其中算力和模型,在一年多内被反复学习,已经没有太多的认知差。 而拼图的最后一块,AI终端,虽然还在模糊中,但产业脉络与财富脉络均已逐渐清晰起来——这可能是我们研究AI,不得不更着笔墨的一大方向。 图:近一个季度三家3万亿公司股价走势 来源:Wind 01 AI终端不是一个伪命题 AI应用的缺失,仍在刺痛每一个科技拥趸。 从去年AI风刚开始起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畅想AI应用的遍地开花。而AI应用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嵌入AI功能的偏软件类产品,比如微软的Copilot,AI语音助手等;另外是嵌入AI功能的智能硬件终端。 在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经过一年的发展,被寄予厚望的AI应用类软件却始终不及预期。市场最终将其归因于大模型还不够强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各大企业都在争相购买云计算厂商的算力,来迭代自己的模型。其中,微软具有 OpenAI 独家授权的 API 接口,在AI 模型服务(AI MaaS)上明显领先于亚马逊和谷歌,成为意外的赢家。 但CSP算力的爆卖,也始终掩盖不了AI应用的不及预期,可能市场期待的AI爆款应用,仍需时间等待scaling law下的新的大力出奇迹。 图:生成式 AI MaaS 层市场占有率(2023年) 资料来源::IoT analyst,华安证券研究所 但AI趋势已成,创新的风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伴随着苹果公司市值创下历史新高,似乎昭示着智能硬件终端这个旧瓶,可以装下AI的新酒。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推断,我们认为AI终端不是一个伪命题 ,主要是基于下面两点考量。 1)AI终端的产业逻辑是通畅的 起初大家并不看好AI终端,因为智能终端如手机、电脑,受制于功耗和体积,主芯片的算力很难像服务器集群那样无限堆积,这也就导致终端AI的智能化程度不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已经问世了十几年的Siri,经过无数版本的迭代,还跟一个傻子一样。 但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不能堆积算力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法:云侧的大模型充当智慧大脑,智能终端的端侧大模型充当智能交互方式,云和端相互协作。 云侧大模型解决了深度智能的问题,端侧大模型解决了及时智能的问题。 除了及时性和便携性外,为什么明明有参数巨大、功能强悍的大模型了,我们还需要再购买一个搭载端侧模型智能终端,而不是让人与大模型直接对话呢? 因为这还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每一个个体对于AI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想让AI扮演个人的贴身秘书,这天然需要高信任度下的密集交互,隐私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处理一个私人照片,而随意将其传给云端大模型处理,你面临的隐私泄露风险有多大。 所以,高通公司才发布了报告《混合AI是AI的未来》,并在报告中指出: 正如传统计算从大型主机和瘦客户端演变为当前云端和边缘终端相结合的模式,AI处理必须分布在云端和终端进行,才能实现AI的规模化扩展并发挥其最大潜能。 与仅在云端进行处理不同,混合AI架构在云端和边缘终端之间分配并协同处理AI工作负载。云端和边缘终端(如智能手机、汽车、个人电脑和物联网终端)协同工作,能够实现更强大、更高效且高度优化的AI。 从行业发展规律上来推演,我们的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在云端大模型的加持下,反而成为AI的天然载体,是相得益彰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随着功能的日趋强大,我们将有希望看到,AI终端成为用户的智能助手和私人秘书,自动提供个性化的功能和建议。 虽然高通在2023年就出具报告讲了这个逻辑,但直到2024年6月,具有全家桶、且自带操作系统的苹果躬身入局,同时放弃了造车,AI终端这个产业趋势才逐渐明朗起来,并且开始逐渐被广为接受。 2)供给侧逻辑加持:厂商们比你我更紧迫 再好的产业趋势,最终也需要厂商来推动,尤其是对于科技行业,我们信奉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供给创造需求”。就像光伏发电虽然好,但产业的供给侧也花了20年达到平价,此后才迎来需求的大爆发。 看好AI终端能够最终兑现的另外一层逻辑,来自于供给端正在进行你追我赶的自我革命式的创新。甚至可以说,智能终端的厂商比AI从业人员还要饥渴。 何以见得?从IDC的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全球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出货量都出现了同比下滑,第一大单品手机的全球出货量,已经从高点的15亿台下降到11亿台。即使强如苹果,也只能靠微创新挤牙膏,每年提点价,勉强维持利润不往下坠。 整个智能终端行业,都太需要一个“噱头”,来给自己冲冲量了。如果以Counterpoint等第三方机构的预计来看,这绝对是巨头们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2027年全球AI手机有望达到5.2亿部,渗透率达到40%;2028年全球AIPC达到2.9亿台,渗透率超过70%。 03 AI终端终将百花齐放,AI手机和PC值得关注 去年曾高期待的AI PIN,AI智能音箱终究昙花一现;概念过后回归本源,我们认为,在AI终端的创新中,可能最值得关注的反而还是传统的智能终端,比如手机和电脑。 1)还未开始已经卷起来的AI手机 根据Canalys的定义,AI手机需要至少具备的标准有:主控芯片SoC 应包含能够加速 AI 任务的专用单元,即大家常说的NPU,能够在端侧运行 LLM 和其他生成式 AI 模型;端侧模型的推理性能应快于人的阅读速度,相当于 10 token/s;端侧 AI 生成图像的时间小于 2 秒。 2024年1月18日,三星抢先发布号称为第一款AI手机Galaxy S24,打响第一枪。三星的这款AI手机,除了手机端侧大模型之外,云侧的大模型在海外用谷歌Gemini,国内用文心一言,能够提供AI抠图、实时翻译等“新奇”功能,一度冲击到苹果的高端机市场。 自此,AI手机正式开卷。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因为大模型目前基本都是外接如OpenAI、谷歌,以及百度等的;从硬参数上,大家卷的无非是端侧LLM大语言模型的参数量,以及在端侧支持这些模型运算的NPU的实力。 不同于模型的百家争鸣,端侧模型需要在功耗和软件能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因此具有自研芯片优势、自研操作系统,以及最大单一客户群的苹果,属于后发先至者,在推出Apple Intelligence之后基本上确定性锁定一张门票。 而安卓系,在谷歌和高通的加持下,应该也有企业能胜出,不至于被苹果一家独大。但是谁能够做的最好,目前还看不到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AI手机的成败将直接改变未来安卓系的格局。 图:不同AI手机厂商端侧模型参数对比 来源:光大证券 2)变数最大的AIPC 根据IDC《AI PC产业白皮书》的定义,AIPC的6大核心要素是:自然语言交互的个人智能体、内嵌个人大模型、内嵌个人知识库、CPU+GPU+NPU的本地异构算力、连接开放的 AI 应用的系统生态、个人的隐私及数据安全。 2024 年堪称AIPC的元年。AIPC,作为AI应用生态的新型硬件混合载体,是另外一个竞争白热化的舞台,同时也是变数最多的场景。 在变局中,我们认为,AIPC的核心抓手是异构芯片,因为这是差异化的最主要来源,所以通过跟踪芯片可以快速洞悉行业的方向,本篇中我们做初步的讨论: X86最后的荣光?已经被新时代抛弃的英特尔,围绕并不成熟的Lunar Lake处理器架构,声称将在今年底为80多种新型AIPC设计提供支持,NPU算力将达到45TOPS。而AMD,则计划上市搭载RyzenAI300系列的AIPC,NPU性能宣称达到50TOPS ARM的逆袭?苹果即将发布的M4,毫无疑问是ARM架构下,AIPC芯片的绝对王者,但并不对外出售,不过足以保证苹果的Mac在AIPC中占据一席之地。X86最大的威胁来自于高通,高通本身就是低功耗王者,而且收购Nuvia后如虎添翼,高通X Elite NPU的算力为45TOPS,是目前已上市中算力最高的,而微软似乎在AIPC中,已经把票投给了高通。 搅局者?英伟达似乎并不愿意放弃AI终端的市场,由于英伟达没有低功耗能力,开始寻求与联发科合作,据了解正在打造一款ARM架构芯片。 这还只是芯片,PC市场还有联想、惠普等众多品牌厂,将给行业增加更多的变数。很有可能,我们将见证,电脑这个已经被认为无比成熟的夕阳行业,将重回成长,传统格局也将轰然倒塌。 图:重要的AIPC芯片玩家 来源:中信建投 不同于在AI算力芯片的竞赛中,英伟达由于十年前GPU就大幅领先,因此确定性的一家独大,AI终端的局面终将繁荣但又多变。在AI手机侧,除苹果拿到一张确定性门票外,其他的变数仍大;而PC端,变化甚至可能将是颠覆性的。此外,AI终端产业链更长,参与方也更多,未来值得的探讨的话题还很多。 抛开格局不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随着AI卷到智能终端,已经迷失数年的芯片厂和终端品牌厂都在铆足劲,试图做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出来,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终都是喜闻乐见的。 当然,现在各大厂商在比调门高低,按照现在的产品力推演,大概率今年下半年众多看客是会失望的,AI终端产品真正的元年,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到来。但不管怎么样,AI终端的风,终将吹向你,可以乘风起飞,也可以借风乘凉。
乌克兰暂停偿还外债 专家称“内外因”叠加所致
  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签署的法律,乌克兰政府自8月1日起暂停偿还外债,以实现其债务重组计划。这将使乌克兰暂时处于债务违约状态。   按照路透社的说法,这是近10年来乌克兰第二次债务违约,上一次是2015年,但预计此次也仅是短期违约,对债券市场影响不大。 路透社报道截图   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外国债权人允许乌克兰在两年内暂缓支付外债本金和利息,但这一政策于今年8月1日失效。   当地时间7月3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此前已经议会通过的法案,允许乌克兰政府在10月1号前暂停偿还外债。根据这项法律,乌克兰无需在8月1日支付一笔金额为3400万美元的欧洲债券到期利息。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表示,暂停偿还外债,乌克兰既有客观的经济困难,也有主观的政治诉求。   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压力。目前,乌克兰面临高达200亿美元的外债到期问题,而其年度财政收入仅约为900多亿美元。更为严峻的是,乌克兰还需划拨超过400亿美元用于国防军事领域,这限制了其可用于偿还外债的资金。   近期西方国家的援助有所减少,因此,乌克兰只能暂停偿还外债,并明确表示希望能进行债务重组。   从政治层面看,乌克兰希望通过此举提醒西方国家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   7月,乌克兰政府曾表示,乌方已与欧洲债券所有者委员会 就重组问题达成原则协议。相关协议将让乌克兰在未来三年中减少114亿美元的偿债压力,到2033年减少227.5亿美元的偿债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乌克兰将能够利用资金来满足在国防等方面更为紧迫的需求。   对此,孙壮志认为,相关方式只能在短期内减缓乌克兰债务的压力,本质上无法解决乌克兰面对的债务危机。   2023年,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达到1700亿美元,而其外债规模已突破16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债务负担持续累积。这一状况不仅将制约乌克兰的正常财政开支,还可能对经济重建、政府信用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乌克兰在国际上争取更多外部援助。   当前采取的延迟偿债措施,也是无奈之举。乌方希望短期内缓解偿债压力。同时,也寄望于西方国家能在债务问题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并增加对乌克兰的财政援助。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直播世界》   记者丨陈濛 张晗   编辑丨黄涛 王洹星   签审丨侯晨 江爱民
面对接二连三的遇袭身亡事件 专家称伊朗一定会采取行动
  当地时间8月1日,伊朗为已故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举行哀悼仪式。伊朗多名官员和哈马斯代表等出席活动。 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同一天,载有哈马斯已故领导人哈尼亚遗体的飞机自伊朗首都德黑兰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卡塔尔在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进行调停,哈尼亚是哈马斯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舆论普遍认为,哈尼亚遇袭身亡将对加沙地带停火谈判造成严重打击。 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关于是谁杀死了哈尼亚,伊朗和哈马斯方面日前指认称,暗杀哈尼亚是以色列所为。   不过截至目前,以色列对于相关袭击事件一直展示出模糊的态度。以政府发言人表示以色列不会对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遭袭事件发表评论。但经过3个小时的以政府安全内阁会议之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讲话,但并未提及此次事件。 《欧洲时报》报道截图   对此,以色列当地媒体认为,这符合以色列过去一贯的做法,对于其情报行动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以政府冒险袭击或是在转移国内矛盾。   此外,当地时间7月30日傍晚,以军空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一栋住宅楼,致其部分坍塌,造成包括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指挥官舒库尔在内的多人死伤。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另据了解,一位名为米拉德·贝迪的伊朗军事顾问,在以色列30日对黎巴嫩贝鲁特的袭击中死亡。连续发生的袭击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的担忧。 《以色列时报》报道截图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认为,面对接二连三的遇袭身亡事件,伊朗一定会采取行动。   对于伊朗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它遭遇了双重的冒犯与羞辱。因为哈尼亚作为伊朗总统的客人,前来参加总统就职典礼,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到了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此举无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以色列拥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清除伊朗境内任何人的能力和决心。对此,伊朗绝不能坐视不理,它必须重新确立对以色列的威慑力,恢复自身的信誉与能力。   相关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但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表示,如果以色列受到攻击,美国将为以色列提供“保护”。   牛新春表示,美国在此事上的立场显得比较尴尬,其表态含糊其辞,对于是否以色列暗杀了哈尼亚,美国选择了“无可奉告”。   一方面,美国正急于推动临时停火谈判的达成,尤其是拜登政府在其任期仅剩六个月的背景下,将此视为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以色列对哈尼亚的暗杀行动无疑为这一进程增添了障碍。哈马斯的反应尤为强烈,已明确表示在当前形势下,谈论临时停火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美国长期将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并将哈尼亚定性为恐怖分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哈尼亚的死亡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此外,过去两个月中,美国一直鼓励以色列采取更为精准的打击方式,而非大规模军事行动。以色列此次的行动正好符合了美国的这一期望,但这也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的升级。   更为复杂的是,美国虽然希望避免大规模地区冲突,但同时又明确表示,一旦以色列遭受袭击,美国将坚定支持。这种表态无疑增加了地区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直播世界》   记者丨陈濛 张晗   编辑丨王红岭 王洹星   签审丨侯晨 江爱民
石峁遗址:在“石头城”探寻华夏文明之光
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场景(资料照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驱车在神米高速公路上,再经过蜿蜒的山路,来到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的台塬。这里,坐落着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主体为距今4000多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2021年入选“2010—2020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孙周勇说:“石峁遗址被学界誉为‘石破天惊’的发现,不仅因为它有罕见的超大规模石构建筑,更因为它基本保存完整的状态和较为复杂的形制结构。这些超出了此前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   1958年冬天,在陕西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石峁遗址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的1963年、1981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考古人员走进石峁遗址。2011年,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石峁遗址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一批批考古队员驻扎于此,将青春与热情奉献给这座石头城。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石构城垣组成,内城、外城拱卫着核心区皇城台。皇城台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周边有高达数十米堑山砌筑的阶梯状护坡石墙包裹。内城将皇城台囊括其中,总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绘壁画等珍贵文物。三重城垣气势磅礴,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俯视着流淌不息的秃尾河。   站在皇城台朝东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考古工作人员已经发掘完毕的外城东门址。外城东门址是石峁遗址第一处全面揭露的重要遗迹,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门塾等设施组成,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文物,尤以“藏玉于墙”引人注目。   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设计精巧、装饰华丽、筑造技术先进,被誉为“华夏第一门”,即使在今天,历经风雨剥蚀,仍让人感到气势恢宏。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外城东门址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屏障。   孙周勇介绍,石峁遗址发掘伊始,多学科合作研究便积极推进,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建筑复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指出,对陕北及晋南地区多个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石峁人群主要来自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即生活于此,与陶寺人群具有遗传上的密切关系。   2023年11月29日,石峁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保存展示石峁文物的主要场所,石峁博物馆分为“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4个单元,共展出石峁遗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绘壁画等各类珍贵文物688件(组),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石峁遗址的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   7月27日,在石峁博物馆参观的学生杨悦天告诉记者:“我对石峁遗址慕名已久,这次刚好趁着暑假来这里看看,一进来就被门口充满神秘色彩的神面立柱石雕所吸引。”   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柳淳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设立石峁文化研究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项目,做好石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提升工作,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悠久的‘石头城’。”   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石峁文明缓缓露出真容,迎接世人的探寻。石峁遗址管理处处长刘亚功表示,石峁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希望让更多人领略石峁遗址的魅力。(陕西日报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孙苗旖)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