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高端鼠标歇菜了!要用AI闯出一片天?
大家上一次买新鼠标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对于小雷这样的「网瘾少年」来说,一款鼠标往往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游戏玩家对鼠标的外形、重量、重心分布和按键手感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这也导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轻易尝试更换鼠标。即使旧鼠标有问题,往往也会买「同款」而不是新款。 再说了,罗技和雷蛇在国内都有非常不错的售后服务,即使鼠标「时日已尽」,也可以通过官方售后免费「续杯」换新,颇有「薅羊毛」的意思。可惜的是,这种动不动就「续杯」的日子,可能马上就要到头了。 图片来源:Logitech 在 The Verge 对罗技新 CEO 汉内克·法贝尔(Hanneke Faber)的采访中,法贝尔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未来有可能你一直用同一款鼠标,但我们(罗技)会为你的设备新的软件功能,只要你「订阅」的话。 没错,就连鼠标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罗技也想引入互联网思维了。 传统鼠标的困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鼠标作为计算机的标准外设,经历了从滚轮鼠标到光电鼠标,再到无线鼠标的多次技术革新。然而,近年来传统鼠标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困局。市场销售数据也显示出,鼠标行业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GfK 的数据,全球鼠标销量在过去几年里保持平稳,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2019 年全球鼠标销量同比增长仅为 1.2%,而到了 2022 年,这一数字降至 0.5%。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期间,由于远程办公和在线学习的需求,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产品的销量因居家办公而上涨,耳机、鼠标键盘等外设的销量也一同出现小幅上升,但随着居家办公概念的淡出,这类科技消费品的销量也随之回落。 而这种销量下滑的困局,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市场饱和的原因。鼠标作为一种耐用工具,本身就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存量市场。绝大多数用户对鼠标的需求就是「连接稳定」「按键不坏」「续航够长」,这种极为根本的用户需求让鼠标成为了一个门槛极低的外设产品。 没错,好的鼠标讲究人体工程学设计,能让用户「久用不累」,来能延缓「鼠标手」(腕管综合征)的出现,但这一切都需要加钱,而鼠标的低技术门槛让鼠标的终端售价屡屡触底。毕竟对用户来说,鼠标差一点就差一点,「又不是不能用」。 图片来源:京东 其次是鼠标技术进化缓慢的问题。而对于高端鼠标的用户,比如职业玩家来说,除非赞助商有变,否则他们几乎不会更新自己的鼠标。虽然新款鼠标在外形设计、传感器精度和无线技术上有所改进,但这些改进相对有限,难以吸引高消费力用户的购买欲望。 再说了,和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相比,鼠标的技术革新速度较慢,功能创新也较少。当前市面上的高端游戏鼠标「迭代」,无非就是改用了更利于「偷轻」的蜂窝设计,或用上了更高刷新率的传感器。在核心功能上,鼠标始终还是那个样子。甚至在鼠标这么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除了有线变无线之外,最显著的功能进化甚至是多年就已经弃用的「鼠标平滑」功能。 最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也给鼠标带来了全新的危机。不同与精准指向交互的电脑,以模糊操作为主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了大多数用户的首要娱乐设备。而鼠标作为电脑的周边外设,自然也会「结构性失业」。 综上所述,传统鼠标市场的困局主要源于市场饱和、技术创新乏力和替代品的出现。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转变,鼠标制造商依然有机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鼠标也要「碰瓷」AI ? 那么鼠标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避免「结构性失业」?或者说法贝儿想用什么功能打动罗技用户,让他们心甘情愿为鼠标持续付费呢? 没错,居然还是 AI。 采访中,法贝儿提到了罗技的 Logi AI Prompt Builder。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用鼠标快速呼出的 AI 界面,可以为用户提供快速回复邮件、修改文本、总结文本等操作。尽管这个功能是一个软件功能,但遗憾的是,这个功能集成在了罗技的办公鼠标软件 Option+ 中,而只有特定的几款新鼠标可以使用这个全新的 Option+。 图片来源:Logitech 换句话说,用户还得买新鼠标。但在「订阅制」的设想下,用户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旧鼠标,只要每个月定时给钱,就能用上最新的 AI 功能。根据介绍,这个 Logi AI Prompt Builder 目前已经有数百万的用户。这种用 AI 给鼠标「赋能」的做法,确实也能为罗技带来新的收入点。 但问题在于,现阶段所有的 AI 都只能算一种服务(有些甚至只能算是一个 App),而不是一种硬件。这意味着用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获取 AI 的服务。既然有网页、App 这种更通用的选项,为什么用户还要在鼠标这一种产品上「锁死」呢? 或者这么说,小雷不打游戏时只用 Apple 的触控板,但这并不妨碍我用 ChatGPT 搜食谱、用 Stable Diffusion 画壁纸、用 AI 插件给视频插动作模糊。 罗技作为硬件品牌,想让自己的产品成为 AI 的入口,但 AI 最不缺的就是「入口」。 国产鼠标有希望赶超吗? 话又说回来,国际品牌增长放缓,那这是否意味着国产鼠标品牌将迎来赶超的机会呢? 在我看来,很难。虽然硬件性能上确实对标了大厂的次旗舰产品,但是在外形设计、无线连接稳定性、固件等方面都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很难满足高要求用户的标准。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设计与固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缺失,确实使其无法在中高端市场上与大厂竞争,只能以高性价来抢夺低端市场。在我看来,以上问题在短时间内并不好解决,每一项都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与物力,而代工厂的技术有着一定上限,显然是无法满足厂商进军高端市场的需求。 当然了,国产 AI 的出现确实为国产新势力鼠标的带来了同场竞技的机会。毕竟国内 AI特殊的付费模式极大降低了用户接触 AI、使用 AI 的成本。但是在价格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多年的口碑积累和更稳定的体验会让游戏玩家更倾向于大厂的产品。 图片来源:Logitech 而且,罗技与雷蛇在传感器上的优势是国产厂商暂时无法追上的,罗技自研的 Hero 传感器性能出色且成本低廉,已经被罗技普及到入门级产品线。而雷蛇则与传感器巨头原相有着密切关系,原相的最新一代旗舰传感器基本上独供雷蛇,使其他厂商与雷蛇有明显的代差。 可以说,经营市场多年的大厂们有着不少的优势,想要挑战大厂的地位,国产新势力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在硬件与成本难以拉近距离的时候,AI 的出现很可能是国产鼠标赶超国际大牌的最好机会。 毕竟更懂中国用户的,还得是中国 AI。
戴森进军降噪耳机,我们去英国探访了它背后的故事
风生水起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即将迎来一位新晋却强劲的选手——戴森。这个以数码马达为核心科技、以吸尘器、吹风机闻名的科技品牌,正努力把产品从家庭推向街头。 新耳机名为 Dyson OnTrac,与其说这是一款音频设备,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具备清洁能力的可穿戴设备。只不过 OnTrac 净化的不是空气,而是城市交通里无处不在的引擎轰鸣、手机扬声器突如其来的鬼畜笑声,以及办公室里急促的机械键盘声。 一个月前,戴森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在伦敦向爱范儿在内的全球媒体展示了这款设备。为了这款耳机,他们打磨了数年。 OnTrac,成熟得不像第一代产品 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降噪耳机,最初为了帮助飞行员减少机内噪音。历经数十年的迭代,主动降噪耳机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 设计、降噪、音质——这些维度构成了用户体验的「不可能三角」。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更是使得音质和佩戴舒适性更是成为因人而异的玄学。比如在舒适性和降噪独树一帜的 Bose 就在设计与音质上稍逊一筹,而在设计和体验拉满的苹果 AirPods Max,就在佩戴舒适性上饱受诟病。 Dyson OnTrac 的设计风格延续了戴森家族式的特征,棱角分明,属于人群中一眼难忘的类型。耳罩体积很大,头梁和机身结构也都很宽。规整、严谨中透露的轻快,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诺基亚多彩的 Lumia 手机。 OnTrac 采用混合式主动降噪技术,8 个主动降噪麦克风,每秒监测周围的噪音 384000 次,耳罩内外的麦克风产生反相频率,与被动降噪相结合,从而消除背景噪音。 ▲ 实体的操控杆,可以操控音乐播放及语音助手 尽管没有机会做现场对比,但凭借对 Bose 和 AirPods Max 多年的使用经验判断,OnTrac 的降噪水平属于第一梯队,耳压的处理非常舒适。 ▲ 双击耳机外壳,可在沉浸模式、通透模式及交谈模式之间切换 戴森定制了两个 40 毫米、16 欧姆扬声器单元,以 13° 倾角的方式向耳朵传递声音,6Hz-21000Hz 覆盖了人类听力之外更多的频响范围。 这就像你买了一辆跑车,它可以达到每小时 250 英里的速度,但你不一定需要开到这么快。但事实是,它能够达到这么快的速度,意味着在你通常的行驶速度下,它的性能会更加稳定和受控。 戴森声学工程师 Alex Woodfield 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这样解释。 OnTrac 在音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在低音表现上,相比前作 Dyson Zone 有显著改善,强劲有力,富有弹性。 ▲OnTrac 支持佩戴检测,取下耳机音乐暂停,重新戴上恢复播放 在开启主动降噪的前提下,OnTrac 的续航达到了惊人的 55 小时,是同类产品两倍以上。耳机配备了两块锂电池组,均匀地分布在头梁的两端,工程师说灵感来自于马鞍。 配图:MyDyson app,预设三种 EQ 均衡器设置,支持自定义。 降噪和续航上的拔尖,使其重量也超出预期,451g 的重量超过了 AirPods Max。好在通过设计,戴森保证了 OnTrac 佩戴的舒适性。只要不是特别剧烈的晃动,耳机不会有压头和晃动感,也并不夹耳朵。 OnTrac 可能是第一款「科技以换壳为本」的耳机——外盖和耳垫均可更换。耳机本体有银、黑、金、橙四种配色,但戴森却开发了 7 种颜色的外盖和耳垫,算下来用户可以有 196 种个性化混搭方案。 ▲ 外盖由铝合金 CNC 加工而成,包括陶瓷镀膜、金属拉丝和阳极氧化 和 AirPods Max 一样,OnTrac 不支持折叠收纳,整体体积较大,但戴森为此设计了轻薄的收纳包,取出耳机后收纳包可压平,节省空间。 尽管也有明显的不足,但 OnTrac 在核心的音质与降噪表现上达到了业界领先的水平,而设计和颜色混搭的差异性上,戴森显示出足够的技术实力。 降噪:一个因马达而诞生的产品 伦敦以西 130 公里威尔士郡的 Malmesbury,远离城市的纷扰,这里便是戴森全球研究、设计和开发中心 Dyson Village 的所在地。在这片这片广袤而宁静的土地上,汇聚了 14000 名员工,其中一半都是工程师。 Hullavington 一座退役的皇家空军机场被赋予新生,硕大的机堡被改造为办公区和实验室,草坪一角陈列着一台 1943 年的劳斯莱斯 RB23 Welland 喷气发动机。 这是世界上运行状态最古老的喷气发动机,也是唯一一台不在博物馆中的同类型的发动机,目前由一小批戴森工程师进行日常维护。 一位嬉皮士装扮的戴森工程师启动了这台年过半百的发动机。引擎的轰鸣夹杂着炽热的火光,让在场所有人不禁捂住了耳朵。 我本以为这是 OnTrac 秀肌肉的环节,但除了长达三分钟的轰鸣,什么都没发生。站在这里只是为了感受戴森的动力之源。 某种意义上,这台发动机代表着戴森的精神图腾。吸尘器、干手器、吹风机…… 戴森的产品品类看似五花八门,但剥丝抽茧,大多都离不开一颗马达的驱动。 为了牢牢掌握这项核心科技,戴森在新加坡总部建立了先进制造中心,专门用于生产数码马达这一个零部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明确的今天,很少有消费电子科技公司会自建工厂。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30 年前,当时我的父亲詹姆斯和五位工程师开发了双旋风真空吸尘器,机器由一个强大的电机的驱动,然而电机和耳机噪音很大。 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说,「当一个造型师在你耳边运行一个 120,000 RPM 的电机,降噪就特别重要。」 Supersonic(超声波)是戴森吹风机的名字,将声学名词用于吹风机的命名,足见降噪技术在工程师心中的份量。 吹风机搭载的 V9 马达,尽管可以驱动很大的风量,但产生的尖锐噪声令人不适。 「马达的设计并不是转得越快就越好。」工程师向爱范儿解释。转子是马达的核心部件,充当旋转磁场。在开发马达中的转子时,每一个转子都必须保证质量的平衡,才能让转子减少振动,降低噪音。 马达和空气动力学工程师需要对马达进行改进,他们会把产品放在声学实验室中央进行试验,墙壁布满的楔形吸音海绵能够完全消除低至 100 赫兹的音波反射,周边数个高灵敏度定向采音麦克风会对噪音进行采样分析。 ▲ 过去十年里,戴森在全球建立了 5 间声学实验室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工程师将 11 个马达叶片增加了 2 个,这使得马达产生的其中一个声音频率调协到人类听觉范围之外,即超声波。Supersonic 这个名字也由此而生。 Jake Dyson 告诉爱范儿,城市噪声污染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引擎和马达。而戴森工程师大约 20% 的时间都花在声音控制上。 我们对真空吸尘器电机噪音、吹风机电机噪音的隔离和控制的理解,都延续到了对音频的处理上。 发现问题,用技术驱动下一个产品 「我们要发现那些别人忽略的问题。」戴森英国一间办公室里,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巨大的标语。 类似的格言有很多,比如戴森新加坡技术中心前台的那句:“As engineers,we have to see beyond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ask if there a better way。(作为工程师,我们必须超越现有技术,追问是否有更优解。) 戴森诸多爆款都出自这种产品观的指导,比如 Supersonic 吹风机造型独特颇具未来感,但镂空的设计只是搭载高速吹风机的结果,戴森观察到的问题是:吹风机吹干头发很慢,又容易灼伤头皮,本质问题是风量太小。 Jake Dyson 告诉爱范儿,在头戴式耳机领域,降噪效果和舒适性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为此他们研究了全球 95% 的头型,力求耳机贴合各种用户需求。 与马达降噪主要利用空气动力与精密调试不同,耳机的降噪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涉及电子工程,还关乎材料科学和 CMF(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比如耳垫的结构设计和材质选择,都能显著影响隔音效果和音质。 因为这样复杂性,工程师与设计师的角色界限往往是模糊的,每一位投身于工程研究、设计或开发的人,都被视为工程师或科学家。「设计」一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范畴,而是关乎产品体验的一切,包括技术、工程、如何制作它、性能如何、它将如何被使用、它能续航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称之为设计。 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他们既是审美超群、手艺精湛的艺术家,又是懂得如何选择石料如何开采乃至如何运输的工匠。 戴森的工程师团队遍及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虽然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但这并未成为沟通的障碍,他们反而借助时差和制造业差异加速了研发进程。 今天我们在伦敦提出想法,设计 3D 模型,夜间发送给新加坡团队,新加坡的团队紧接着就用 3D 打印机制作原型并测试,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告诉我们问题所在、如何改进。这使我们能够比单一地点开发更敏捷地进行研发。 工作了 13 年 James Terry-Collins 是戴森副总裁,负责机器人前端开发和可穿戴品类。他这段话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戴森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从零追赶那些拥有数十年经验的公司。 在戴森的前三十年里,万物皆马达,但事情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好奇心引领着公司接二连三地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包括机器学习、电子硬件、传感器开发、音频领域。 James Terry-Collins 说。 戴森不去试图押注 the next big thing,而是聚焦从改进产品的角度去 reshape 世界。从搭载马达的家电产品,到如今因马达间接衍生的降噪耳机。看似无序的领域扩张背后,实则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 当一项已有的技术落地在一个全新的场景上,一个新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8 年前的戴森 Supersonic 如此,今天的戴森 Ontrac 亦是如此。
最强开源文生图模型一夜易主!SD原班人马打造,要发SOTA视频生成模型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最强开源文生图模型一夜易主! 智东西8月2日报道,昨日晚间,开源文生图模型霸主Stable Diffusion原班人马,宣布推出全新的图像生成模型FLUX.1。 FLUX.1包含专业版、开发者版、快速版三种模型,其中前两款模型击败SD3-Ultra等主流模型,较小规模的FLUX.1[schnell]也超越了Midjourney v6.0、DALL·E 3等更大的模型。 ▲FLUX.1 ELO分数与主流模型对比 FLUX.1在文字生成、复杂指令遵循和人手生成上具备优势。以下是其最强的专业版模型FLUX.1[pro]生成图像示例,可以看到即使是生成大段的文字、多个人物,也没有出现字符、人手等细节上的错误。 ▲FLUX.1[pro]生成图像示例 FLUX.1现已在开源平台Replicate上可用,以下是我用提示词“世界上最小的黑森林蛋糕,手指大小,被黑森林的树木包围”,在三款模型上生成的图像,用时分别为17.5s、12.2s、1.5s。 ▲三款模型生成对比 FLUX.1同时开放了API(应用程序接口),按图像张数定价,三款模型的价格依次为每张图片0.055美元、0.03美元、0.003美元(约合人民币0.4元、0.22元、0.022元)。 FLUX.1背后的公司名为Black Forest Labs(黑森林实验室),由Stable Diffusion原班人马、多位Stability AI前研究员成立。与Stability AI类似,黑森林致力于研发优质多模态模型并开源,目前已完成3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5亿元)的种子轮融资。 黑森林还预告不久之后将发布SOTA(当前技术指标第一)视频模型。从其放出的Demo来看,无论是流畅度、稳定性还是物理模拟都达到第一梯队水平,该公司或许会成为视频生成领域的一匹黑马。 ▲视频生成模型预告 三款模型试用地址: https://replicate.com/black-forest-labs/flux-pro https://replicate.com/black-forest-labs/flux-dev https://replicate.com/black-forest-labs/flux-schnell 一、擅长生成文字、人手,三种模型规模秒级生成 FLUX.1在视觉质量、图像细节和输出多样性等方面性能优越,其具有三大特点:文字生成、复杂构图、人手描绘。 文字的生成在图像、视频生成中非常重要,许多模型容易混淆看起来相似的字母。FLUX.1可以处理重复字母的棘手单词,例如生成一个黑森林Flux Schnell蛋糕: ▲黑森林Flux Schnell蛋糕 在构图方面,FLUX.1擅长按照图像中事物应该位于哪里等复杂指示进行操作。例如,FLUX.1完美地演绎了这段提示词:三个魔法巫师站在一张黄色桌子上,每个巫师都拿着一个标志。左边,一个穿着黑色长袍的巫师拿着一个写着“AI”的标志;中间,一个穿着红色长袍的女巫拿着一个写着“is”的标志;在右边,一个穿着蓝色长袍的巫师拿着一个写着“cool”的标志。 ▲复杂构图 人手一直是多模态生成模型的重灾区。FLUX.1生成的人手图像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实现了很大的进步。 ▲人手 FLUX.1共有专业版、开发者版、快速版三种版本。 其中,FLUX.1[pro]是最先进的一个版本,具有顶级的即时跟踪、视觉质量、图像细节和输出多样性,面向专业用户提供定制的企业解决方案。 ▲FLUX.1[pro]生成图像示例 FLUX.1[dev]面向非商业应用,它从FLUX.1[pro]提炼而来,具有相似的质量和能力,同时比相同尺寸的标准模型更高效。 ▲FLUX.1[dev]生成图像示例 FLUX.1[schnell]是三款模型中最快的,专为本地开发和个人使用而定制,并根据Apache 2.0标准许可公开提供。 ▲FLUX.1[schnell]生成图像示例 FLUX.1现已在开源平台Replicate上可用,只需一行代码即可在云端运行,用户也可以下载模型权重并以编程方式运行。FLUX.1的API也同步开放,三款模型的价格依次为每张图片0.055美元、0.03美元、0.003美元(约合人民币0.4元、0.22元、0.022元)。 二、击败MJ V6、DALL·E 3,技术报告即将发布 性能方面,FLUX.1经过特别微调,在预训练中保留了整个输出多样性,在指令遵守、视觉质量、尺寸/长宽变化等多个方面树立了新标准。 其中FLUX.1[pro]和[dev]两款模型,在5项测评标准中都超过了Midjourney v6.0、DALL·E 3和SD3-Ultra等热门模型。 FLUX.1[schnell]作为轻量级模型,不仅优于同类竞争对手,还优于Midjourney v6.0、DALL·E 3等强大的非蒸馏模型。 ▲FLUX.1性能与主流模型对比 此外,所有FLUX.1模型均支持0.1和2.0百万像素的多种宽高比和分辨率。 ▲宽高比/分辨率变化 如此强大的性能是怎么做到的? 在模型架构上,FLUX.1采用基于多模态和并行扩散Transformer模块的混合架构,并将其扩展到12B参数。 团队通过建立流匹配(Flow Matching)来改进最先进的扩散模型,并通过结合旋转位置嵌入(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和并行注意力层,来提高模型性能和硬件效率。更详细的技术报告将在不久后发布。 三、SD原班人马,2.25亿种子轮,要发SOTA视频模型 黑森林实验室由Stable Diffusion的创始团队成立,该团队此前的工作还包括高质量图像生成模型VQGAN、视频生成模型Stable Video Diffusion等。 Stable Diffusion最初的5位作者中,4位曾加入Stability AI并持续开发SD后续版本的成员,包括Robin Rombach、Andreas Blattmann、Dominik Lorenz以及Patrick Esser,都在黑森林实验室的创始团队中。 ▲Stable Diffusion作者、黑森林实验室创始团队 该团队称,其核心信念是开发广泛可访问的模型,促进研究界和学术界的创新和协作,并提高模型透明度。 黑森林实验室宣布已完成3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5亿元)的种子轮融资,由知名风投机构a16z(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VR制造商Oculus的CEO Brendan Iribe、创企孵化器YC的CEO陈嘉兴(Garry Tan)、英伟达研究员Timo Aila等专家及AI公司跟投,还收到了来自General Catalyst等一线基金的后续投资。 该团队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在内容创作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前迪士尼总裁Michael Ovitz,以及神经风格转换的先驱Matthias Bethge教授。 刚刚创业的AI大神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为黑森林团队送上祝福,并称“开源的FLUX.1图像生成模型看起来非常强大”。 ▲卡帕西评论 创始团队的前领导——Stability AI前CEO埃马德·莫斯塔克(Emad Mostaque)也发来贺电,还说“之前能与他们合作是我的荣幸,我相信他们会继续在生成每一个像素的旅程中突破界限”。 ▲莫斯塔克评论 在下一步的工作上,黑森林预告将发布一款SOTA文生视频模型,“让所有人都能将文本转为视频”。该模型将建立在FLUX.1的基础上,“以高清和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精确创作和编辑”。 ▲视频生成模型预告 结语:多模态大模型领域黑马涌现 在众多大厂、创企狂卷文生视频之际,文生图领域突然迎来黑马。“横空出世”的FLUX.1的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在文字生成、复杂构图、人手描绘等方面突破难关,还以多样化的版本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黑森林实验室凭借着Stable Diffusion原班人马的强大实力,获得了丰厚的种子轮融资,也吸引了众多行业大咖的关注与支持。其后续将发布的视频模型,又将为文生视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有望不到5000元!高通:骁龙X笔记本2024年会便宜的
快科技8月2日消息,高通的骁龙PC笔记本其实已经做是第四代了,但是对于最新的骁龙X Elite/Plus笔记本,大家关心或者说担心的问题,除了生态兼容性,最大的还是价格……太贵了! 在国内,骁龙X笔记本最便宜的是宏碁非凡Go Pro,也要高达6599元,只有首发阶段短暂地有过5999元。 然后就是华硕无畏Pro15 2024,目前要8199元,比首发还贵了200元。 其他还有:微软Surface Laptop 7 8388元起、微软Surface Pro 11 8688元起、联想Yoga Air 14s 9969元起、联想ThinkPad T14s 10999元起、戴尔Latitude 7455 12999元起。 在海外,骁龙X笔记本更是普遍在1000美元之上,比如新蛋上华硕无畏Pro15 2024 1260美元,联想ThinkPad T14s 1220美元。 当然也有狠心的,比如惠普OmniBook X,首发1200美元,如今竟然杀到了899.99美元。 高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高通CEO安蒙在季度财务会议上表态:“展望2025年,除了新的产品设计,骁龙X系列笔记本的零售价格将会低至700美元,同时不会牺牲NPU AI性能。” 由于中外价格差异不能简单地按照汇率计算,但是看目前的样子,如果能说到做到,骁龙X笔记本在国内有望最低来到5000元之下。 当然,最低价不能说明一切,还是要把主流价位拉下来,集中在六七千元才是比较合理的。
折叠屏战场硝烟弥漫,苹果两年后才入局:是晚还是稳?
【CNMO科技】当前,折叠屏手机市场热闹非凡,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摩托罗拉、传音、谷歌以及努比亚等品牌竞相角逐,但在这片繁华之中,苹果的身影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唯一尚未涉足此领域的“顶级玩家”。 长久以来,苹果在高端手机领域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其品牌影响力深远,对消费者偏好的塑造力更是不可小觑。因此,每当折叠屏iPhone的传闻风起云涌,总能迅速成为科技界乃至公众热议的焦点。从详尽的技术参数预测到创意十足的概念设计图,每一次“泄露”都仿佛是在为这款尚未露面的产品预热。 尽管外界的期待如潮水般汹涌,折叠屏iPhone却始终保持着神秘,迟迟未能揭开其真正的面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预告与猜测似乎成了科技圈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不断引发新的讨论与猜测。 但就在近日,关于折叠屏iPhone的议论再次升温,而这次讨论的核心不再是那些技术细节或设计构想,而是更加具体且引人关注的——发布时间表。 两年后问世 据媒体Digitimes的报道,苹果公司预计在2026年发布其首款折叠屏iPhone,此举标志着苹果正式踏入可折叠显示屏手机市场。据悉,苹果自2024年起便启动了上下折叠式折叠屏智能手机的研发项目,其展开后的尺寸预计与当前主流iPhone相仿。 近年来,苹果在可折叠技术领域的布局日益明显,不断申请相关专利,并于今年与三星显示器(SDC)建立了面板供应合作关系,以确保折叠屏iPhone的顺利推进。此外,鉴于苹果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两年的周期,业界也都普遍预期这款折叠屏iPhone将在2026年正式面世。 此前市场上有传言称,苹果原本计划先推出可折叠iPad以试探市场反应并积累市场经验,随后再将该技术引入其旗舰产品iPhone中。然而,面对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压力与挑战,苹果似乎已调整战略,决定直接将折叠屏技术应用于iPhone,以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那么,苹果此时的参战是晚了吗?还是它早已胸有成竹,选择了一个更为稳妥的时机? 晚到未必输 IDC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出货量激增至700.7万台,同比增幅高达114.5%,这一速度远超传统智能手机的增长轨迹。 连续四年保持超过100%的年度增长率,折叠屏手机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其版图,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大厂商纷纷加码研发,竞相推出创新折叠屏产品,以抢占这一新兴市场的制高点。进入2024年,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多元化,华为以41.7%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vivo则凭借X Fold3系列的出色表现迅速攀升至次席,OPPO、荣耀和三星等品牌也各自占据一席之地。 艾瑞咨询预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约2200万台,同比增长约24%,显示出该市场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折叠屏手机在高端市场中的份额正不断提升,已进入快速渗透阶段,预计到2025年底,其占高端机市场的比例将达到20%,预示着折叠屏将逐渐成为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趋势。 在此背景下,苹果若选择在2026年推出折叠屏iPhone,虽看似迟到,却未必会错失良机。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有目共睹,其产品在市场上往往能引发轰动效应。正如之前苹果推出的Vision Pro头显产品所展现的那样,即便初期面临价格高昂等质疑,但一旦消费者亲身体验到其卓越的性能和独特的魅力,谁不会想拥有一台呢? 可折叠iPhone会有何不同? 当前,折叠屏手机在硬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厚度、重量、耐用性、铰链机制及屏幕质量等关键指标均已达到市场认可的成熟水平。然而,尽管硬件层面的突破令人瞩目,软件适配与优化仍是折叠屏手机充分发挥潜力的关键挑战之一,而苹果在此方面一直有着强大的实力。 我们都知道,iOS生态系统以其稳定性和用户友好性著称,虽然近年来在创新性上有所放缓,甚至有抄袭安卓系统的嫌疑,但将其应用于折叠屏iPhone上,无疑是一大亮点。iOS与iPadOS、watchOS、macOS之间的无缝协同,为用户提供了跨设备的便捷体验,折叠屏iPhone的加入有望进一步丰富这一生态,尤其是在信息同步、通讯(如iMessage、FaceTime)等方面。 另外,对于iOS用户而言,第三方应用的高质量和多样性也是一大亮点。虽然Android平台同样拥有丰富的应用资源,但iOS平台上的某些独家应用,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用户体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因此,在折叠屏iPhone上,我们有望看到更多针对折叠屏优化的应用出现。 此外,苹果高管已明确表示,首款折叠屏iPhone将致力于实现更轻薄、更坚韧的设计,并有效缓解折痕问题。 至于具体的技术路径,苹果的一项专利申请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该专利聚焦于减少折叠屏手机在折叠区域的折痕,通过创新的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如在屏幕折叠区域的玻璃内侧进行精细切割并填充特殊聚合物,以实现屏幕的平滑弯曲与折痕抑制。同时,采用高透光率且抗反射的柔性材料,以及内外侧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确保屏幕在折叠状态下仍能展现出色的视觉效果。 当然,专利的申请仅表明苹果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直接等同于这些技术将被应用于未来的产品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苹果确实在积极探讨和尝试解决折叠屏手机面临的技术挑战。 写在最后 苹果作为行业内的领军者,其每一次的创新与尝试都能够在市场上掀起不小的波澜。从之前苹果推出的头显产品所引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中,不难看出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所以,无论从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折叠屏iPhone都值得期待。 当然,买不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iPhone终于支持通话录音,但可能要你“社死”才用得上…
对于不少人来说,通话录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而 iPhone 不支持通话录音也是常年被抱怨的问题。 过去想要在 iPhone 上录制通话,往往需要借助越狱、外放录音、呼叫转移等间接方式才能实现。 而在今年的 WWDC 上, Apple 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突破」,宣布将为 iOS 18 增加通话录音。 7 月 27 日,随着 iOS 18.1 发布测试版,我们也得以上手体验这个令人苦等许久的功能。 那么,Apple 操刀的通话录音体验如何?比起国产手机中早已是标配的通话录音有什么差异? ▍ iOS 18 电话录音体验 「电话录音」功能需要更新到 iOS 18.1 测试版方可体验,支持普通话、英语、粤语、西班牙语、葡萄牙和日语。由于目前 iOS 18.1 还只发布了第一个开发者测试版,我们不建议你在主力 iPhone 上测试,以免影响日常使用,以及影响九月更换新机时的数据迁移(因为届时上市机型预装的 18.0 版将无法接收 18.1 创建的 iCloud 备份。) 在 iOS 18.1 中拨打(或接听)电话时,左上角区域有一个新的图标,这就是「通话录音」功能的入口。初次使用时将有一个弹出提示,说明录音将存储至备忘录 app,并敦促用户「尊重通话对象的偏好选择」。点击「继续」,会有一个 3 秒钟的倒计时,然后就是见证…… ……见证「社死」的时刻。正如你可能已经在网上看到的吐槽一样,iOS 将开始用大嗓门在通话中播报「此通话将录音」的语音提示(实际使用的语言取决于 Siri 设定的语言)。这个提示是强制的,不仅不支持关闭、不受「静音」按钮控制,而且不受对方设备影响,即使对方使用旧版本的 iOS 或者 Andorid 手机也能听到。 开始录音以后,画面正中央会出现一个录音中的提示条,可以随时停止录制。停止录制以后,系统将开始将音频转录为文本,完成后将有弹出通知提示,点击就会跳转到备忘录里的对应条目。 在备忘录中,可以随时回听通话并查看同步滚动的文本,通话方的名称也将在字幕中标注,还可以直接搜索、跳转到特定关键词。我们多次测试后认为转录的质量还是相当高的,只有双方抢麦的场景会有一些混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iOS 18.1 的「通话录音」录出来的文件质量相当高,默认采用 44.1kHz、双声道、192kbps 动态比特率(峰值为 256kbps)、AAC 编码器录音,大概是目前质量最高的「通话录音」功能了吧。 ▍ 内外有别的 Android 世界 与 iOS 相比,通话录音在 Android 阵营普及更广,但体现出国内外厂商的明显差异。 一方面,Google、三星等国外厂商虽然较早就提供了通话录音,但人为施加了很多限制。目前,Android 系统只支持系统预装的拨号器录制通话,自行从 Play 商店下载安装的版本(版本号以 .downloadable 结尾)是不支持录音的。和 iOS 一样,Google 拨号应用无法与录音机同时使用,如果你尝试在开启录音后拨打或接听电话,Android 系统会强制暂停录音,并通知提示你无法录制通话。至于此前通过 API 在第三方应用中录制的门路,已经在早前一次 Play Store 政策更新后被封堵,相关应用也都被下架了。 Google 也对通话录音的可用区域有严格限制,并且通过较难绕过的 SIM 卡区域检测来执行(早前虽有 GAppsMod 、 GMS Flags 等应用可借助 root 权限强行开启,但此类手段目前均已被封堵)。一些功能也有区域差异,例如仅在印度支持为未知号码或特定联系人来电自动开启录制。下图所示的可用地区名单中,没有正式业务的中国自然不能指望在列,连 Google 的老家美国也被排除在外,可以说是畏手畏脚了。 另一方面,通话录音在国产定制系统中也可以说是堪称「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很难找到哪家不支持录音,其功能的定制性和灵活性相比国外厂商也是「遥遥领先」。 以澎湃 OS 为例,除了可以在通话界面通过右下角的录音按钮随时开始和停止录音,还可以设置针对指定号码、陌生号码以及黄页号码的自动录音,并且录音开始、结束时均不会发出任何提醒,所得录音可以直接在文件管理器中看到和导出。如果说有什么缺点,32kbps 的码率有点低,回听起来数码味很重。 其他品牌的通话录音功能大同小异,如下表所示:   录音提示 录音条目 录制范围 录制质量 澎湃 OS 无 无上限,借助第三方文件管理 所有通话均可录制,可指定起止时间 32Kbps,单声道 mp3 ColorOS 无 无上限,可手动设置 1000/2000/3000 条保存上限 所有通话均可录制,可指定起止时间 24Kbps,单声道 mp3 鸿蒙 OS 无 无上限,可手动设置 1000/2000/3000 条保存上限 所有通话均可录制,可指定起止时间 148kbps,单声道 aac OriginOS 无 无上限,原生「录音机」app 管理 所有通话均可录制,可指定起止时间 64kbps,单声道 aac 简而言之,如果你对通话录音有很强的需求,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弄一台国产手机。 ▍ 软件无限制,法律有约束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提供通话录音功能根本没什么门槛,区别无非在于细节体验。那么,为什么国际厂商在这方面就显得「扭扭捏捏」,即使提供了也要加上语音提示这样的限制,而国内厂商就格外慷慨呢? 一个容易想到的原因是法律法规的限制——是因为国内外与电话录音相关的法规差异吗?答案是,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事实上, 很难找到 哪个司法辖区完全禁止通话录音,相关义务和责任也主要是针对录音者自己,而非厂商(毕竟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打开外放另找一台设备录音),那些软件限制更像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协助不当行为的避嫌之举。 以 Apple、Google 等主要科技公司所在的美国为例。体制使然,美国并没有全国通行的电话录音法规,而是同时存在联邦和州两个层面的规定,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分为「一方同意」和「各方同意」两类。其中,「一方同意」是指只要至少通话一方事先同意,录音就是合法的。例如,联邦法律规定: 如果某人对有线、口头或电子通信进行拦截 [其定义 包括 录音——译注],但该人是此次通信的一方当事人,或者此次通信的一方事先同意拦截,即使该人并无法定授权,其拦截行为亦不构成本章下的违法行为,除非拦截通信的目的是实施任何根据宪法或美国及任何州的法律属于犯罪或侵权的行为。 换言之,如果你参与了通话,就可以自行录音(当然不能出于违法目的)。 除了联邦法律外,纽约等近四十个州的州法都属于「一方同意」。不过,也有加州等十几个州的立法属于「各方同意」类,要求所有通话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录音。 这种区别让法律实践变得复杂:如果通话方分别来自具有「一方同意」和「各方同意」规则的州,稳妥做法显然是遵循更严格的「各方同意」规定(加州 判例 明确要求这么做)。 站在一家科技公司,特别是用户来源多样的大厂立场,你当然有动机在涉及录音这类敏感问题时走保守路线,以免面对不必要的麻烦。而正如没有采购会 因为选择 IBM 被开除 一样,也没有法务会因为选择屏蔽功能被开除。因此,美国厂商不太愿意提供通话录音功能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在通话开始时的强制提示播报,也是为了尽量让录音行为显得经过「同意」。虽然美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怎样才算「同意」录音,但一些 判例 表明,如果通话方事先知道通话将被录音,即使没有明示同意,继续参与通话的行为也可能被视为对录音的默示同意。此外,对于电话公司发起的录音,联邦通信委员会 规定 除了事先的口头或书面同意,「录音前的口头通知」和「通话期间定期重复的蜂鸣提示」也是表达同意的可接受方式。 说回国内使用场景。中国法律不直接禁止通话录音,也没有类似美国那种对通话方同意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录音、随便用录音。在按下录音键之前,你可能需要有一些额外考虑。 一是尊重他人隐私。《 民法典 》规定,「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其中,「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1032)。如果与你通话的是一名个人,通话内容是私人事务或涉及私密信息,通话背景也一般会让人对其隐私性有合理预期,那么随意录制并公开录音可能属于侵犯隐私。对方可能有权要求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侵权责任(§§ 179, 1165);行为还可能根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 》以散布隐私受到处罚(§ 42(6)); 二是录音的证据效力。很多人希望录音的主要场景是在和商家、雇主等主体交涉时存证,从而涉及到未经同意的录音能否作为证据的问题。这方面,国内整体上呈现出更加包容的趋势。过去,根据 1995 年的一则最高法院 批复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这一解释已在 2019 年 废止 。 根据现行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仅「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06)。这是一个比较宽松的限制。不少案例表明,如果录音是为了证明案件基本事实,另一方又不能证明录音过程构成上述非法情形,法院 不会 仅因为未经同意而将录音视为非法证据。 另一些具体例子可以参照人民法院出版社《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 偷录偷拍的证据是否能应定位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案件性质、偷拍偷录的损害后果及其社会危害程度。如在公共场合的偷拍偷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一般来说就小于在个人领域诸如住宅中进行偷拍偷录的社会危害性。(2)偷拍偷录的目的、动机以及主观过错程度。比如说当事人故意将偷拍偷录的照片视频发到网上,然后将网上的评论也作为支持其事实主张的证据,那么该照片或视频及其评论都不能被作为定案依据。(3)偷拍偷录手段和方式。比如用窃听器、望远镜全天候监控某人的住宅等。 总之,单方面录音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没有一刀切的判断标准,而是会随着通话的内容、对象、目的、场景而浮动。从这个角度,iPhone 的录音功能设计或许有不符合国内习惯之处,但确实也是一种最不会留下争议的方法。退一步说,即使手机上没有这样的限制,自己也应该有所约束,能沟通的尽量先沟通,即使情况非常,也只将录音用在合理、正当的场景,不要越界。
某品牌“约稿”攻击方程豹,车圈内卷越来越无底线?
日前,有网友发布了疑似某品牌拉踩方程豹的“约稿文件”,引发了不少网友围观。 所谓约稿,就是厂家和汽车媒体之间的合作内容,可以说是几乎所有汽车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拉踩竞争对手的约稿只会破坏车市舆论环境,一直被车企唾弃。 小通看了这位网友曝光的所谓“约稿文件”,里面有提到需要强调该品牌的优势,同时最后还提到避免让越野方盒子变成“韭菜盒子”,还建议用玩梗来终止视频。 结合这位网友所配的图片,小通认为所谓的“韭菜盒子”是代指方程豹最近的降价事件。为了提升产品销量,方程豹豹5全系降价5万元,售价区间调整至23.98万-30.28万元。 在网友的日常讨论中,总会把车企的降价行为形容为“割韭菜”,受网络舆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特斯拉,总之不是什么褒义的形容词。 到底是单方面的拉踩约稿,还是方程豹的自导自演,抑或者第三方为了流量故意挑起两者对立,小通不得而知。虽说这份文件列举了品牌名和约稿要求,但毕竟一个word文件谁都可以操作,而且文件最后也没看到品牌公章等“实锤”信息。 不过,倘若我们假设这份“约稿”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大概率可以通过搜寻相关作品,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相关视频浮出水面,是实锤还是巧合? 小通从“文件”中的B站和视频号下手,由于方程豹豹5的降价时间是7月29日,小通则以这两天平台发布的相关品牌SUV和方程豹视频进行分析。 首先是B站,目前在这两天发布的相关视频并不多,而且每个该品牌SUV相关的视频都没有针对方程豹豹5降价作为噱头。 再查方程豹的视频,确实有部分博主调侃方程豹豹5降价,也有博主理性分析了降价事件,但小通暂时没有发现通过调侃、拉踩方程豹豹5降价而捧其他产品的内容输出。 视频号没有类似于B站的最新发布功能,搜查某某SUV和方程豹的关键词会呈现官方产品的介绍视频。因此,小通直接拿“越野方盒子”“韭菜”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排在前面的三个带有“韭菜盒子”的视频吸引了小通的注意。 这三个视频都提到了“官降5万”“韭菜盒子”,而且都强调了某的销量和保值率。结合“文件”中的硬性规定,“须对海豹做展示并解读”,小通确实从这三个视频看到了某车型的保值率和销量排名,建议上的“锐评前置”和“玩梗结尾”,这三个媒体号的内容风格都很相似,似乎与这一建议高度贴合。 结合“5秒完播”“同步到视频号与B站”这两点要求,小通第一时间想到了抖音平台,查询后发现这三个媒体号均在抖音和B站两个平台发布。另外,三个媒体号的其中一个,本来在今年1月23日就断更了内容,却在8月1日更新了这条视频。 当然,上述这是一个信息查询的过程,并不能证明这三家媒体就一定按照这份“约稿文件”进行的创作,也不能证明这份“约稿文件”的真实性,毕竟每位媒体都有创作的权利,依然存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可能性。 另外,小通留意到原博内容已经删除,同时在其他平台发现一模一样的内容,这也让这次的“约稿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事实到底如何,作为老百姓的我们自然很难得知,真相只能留给后续发展了。 小通还记得,过去一年曾有多家车企公开指控所谓的“黑公关”行为,尤其是对刻意抹黑的传播深恶痛绝。而在小通看来,类似的行为本质上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另一种呈现,尤其是在受众偏小的“方盒子”赛道,比亚迪和长城作为最知名的两个品牌,他们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方盒子”市场的舆论战不多,但太突出 舆论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关,因控制不住谣言而被淘汰的企业其实并不少,尤其是在饮食等关乎民生的行业。 汽车是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将汽车的安全性看作是重中之重。回顾近年来传播最快的汽车舆论,“自燃”无疑是最主要的类型,其次才是品质、油耗、价格等方面的信息类型。为了及时辟谣,各家车企纷纷开通了旗下法务部的社交账号。 只不过在繁杂信息系统下,消费者似乎已经适应了鱼龙混杂的互联网,逐步变得求真务实,相比谣言,抓住真实事件但被拿来大做文章的商业竞争类舆论,在资金注入之后的内容输出,极有可能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是车企面对舆论战的重点。 根据小通的观察,轿车、SUV、MPV、新能源等各大细分市场都有舆论战,近几年“方盒子”市场的舆论战才开始打响。在这一细分市场,长城汽车集团的坦克品牌、哈弗“狗品类”可以说是独领风骚,但随着比亚迪、奇瑞等国产品牌的入局,多款新品之间很难不拿来作比较,而且国产品牌的热度逐步提升,部分媒体为了流量甚至还进入了“无脑黑”“恶意黑”的阶段。 就以方程豹豹5为例,有博主用扳手掰弯了方程豹豹5下摆臂的边缘,从而得出一个“豹5质量不过关”的结论;有博主表示通过“正常驾驶”,得出方程豹豹5油耗高达18L的结论,结果调取后台数据后发现存在多个区间的超速行驶…… 不得不说,这些“无脑黑”对品牌的销量数据确实有影响。数据显示,上半年“方盒子”销量最高的前二十款车型,无非来自奇瑞、长城、比亚迪、五菱和北汽,而豹5排在第八名。具体到其销量,去年12月和今年年初还能实现5000辆以上的月销量,而从2月开始月销量很难突破4000辆,除了车市淡季的影响之外,车市舆论战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但总的来说,“城市越野”或者说“方盒子”的确是一条颇具前景的赛道,比如说iCar等品牌都选择以这一赛道切入并取得不错的关注度,就注定了这条狭窄赛道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但小通认为,营销手段并不能左右占据,消费者始终会在自己的体验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尤其是注重出行体验的方盒子品类,技术才会成为最终的决胜关键 。 卷技术才是新时代的最终解法 这次的“约稿事件”,我们作为吃瓜群众,只能静静等待后续发展,在调查结果公开之前我们谁都无法下结论(如果被介入调查的话)。 但需要承认的是,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下,汽车圈高管直抒胸臆的情况随时可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高管,除了喜欢通过直播吸引流量之外,说出各种“名言名句”的并不少。 正因此,汽车行业的摩擦和观点冲击并不少,比如“增程和插混哪种技术更好”“谁家的AEB技术更强”等等。 然而小通要说的是,这些摩擦最后的结果,或许没有得出唯一的答案,但这些相对理性的声音,可以让消费者对技术的理解更为清晰,对后续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直接的例子,问界、小鹏靠智驾技术取得市场信任,比亚迪靠DM混动技术畅销全球——技术从中起到的作用才是关键所在。而在所谓的“方盒子”市场竞争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综合能耗的改善等,这些技术的突破都会为产品带来更好的体验,小通相信在市场竞争的最后,一定会是技术的胜利,而不是营销的胜利,更不是抹黑的胜利。 不过,如果市场大规模地出现类似于诋毁竞争对手的“约稿”,除了对竞争对手产生负面影响之外,最关键的是并没有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加入市场中。 要想提高市场活力,尤其是“方盒子”“跑车”等小众市场,车企需要做的是摒弃“零和游戏”的理念,不要想着从竞争对手中抢夺市场份额,而是让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成为自身所处细分市场的受众,更好的办法是将视野开阔到海外市场。 所以说,与其想办法攻击竞争对手,还不如想办法提高自身实力。
梅赛德斯-奔驰获准在北京开展L4级城市和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梅赛德斯-奔驰今日宣布成为首个同时获准在北京开展 L4 级城市和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的国际车企。 据介绍,L4 级车辆自主完成大部分场景驾驶任务,无需驾驶员接管,具有以下特点: 测试车搭载丰富传感器 配备冗余系统,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在繁忙的城区路段,轻松地完成泊入泊出车位、掉头、驶入驶出环岛、无保护左转等动作 在高速路段,可实现前车减速时自动变道、自动通过收费站等动作 极端情况,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自行找到安全位置停靠 IT之家注意到,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成为全球首家在欧美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商用车企,并在去年成为首批获准在京开展 L3 级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的企业之一。 奔驰此前表示,自 2021 年起,公司就通过在中国的封闭场地测试和验证不断提升系统表现。本土研发工作的重点包括让系统能适配中国的标志标线、施工区、公交车道和潮汐车道等特殊车道,并不断优化加塞等场景的逻辑、算法和参数等。 在奔驰的“老家”德国,S 级、EQS 纯电轿车等车型已有可选配的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允许驾驶员在交通高峰或拥堵期间,以最高 60km/h 的速度,在宽度适宜的德国高速路段启用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模式。
优雅与实用兼具!哪吒S猎装车实车曝光:8月亮相
快科技8月2日消息,哪吒汽车官方近日宣布,哪吒S猎装车将于8月正式亮相,预计最快在第三季度末上市销售。 作为哪吒S的衍生车型,猎装车将继续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系统。 作为参考,当前在售的哪吒S(三厢版)指导价格区间为15.48万至22.48万元,而猎装车的定价尚未公布。 从网络上曝光的实车图来看,哪吒S猎装车的外观与三厢版车型的主要区别集中在车身后半部分设计,预计猎装车的后备厢将拥有更强的装载能力。 此外,实车还配备有红色刹车卡钳,展示了加装顶箱以及携带自行车的实际用车场景,表明其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多功能性。 车身尺寸方面,哪吒S猎装车长宽高分别为4980/1980/1480毫米,轴距为2980毫米,车身高度较三厢版增加了30毫米,其他尺寸保持不变。 内饰方面,猎装车内部布局基本延续了哪吒S的风格,配备有大尺寸悬浮式中控屏、上下平底式方向盘以及副驾驶屏,同时在中控区域加入类似碳纤维的装饰件,并在中央扶手等区域使用翻毛皮材质,提升了内饰的豪华感和运动感。 动力部分,哪吒S猎装车增程版搭载1.5升增程器,最大功率为70千瓦,电机最大功率为200千瓦。提供容量为31.71千瓦时和43.88千瓦时的电池,工信部纯电续航有125公里、130公里、185公里三种版本。 纯电版有两驱和四驱两种动力系统,两驱版车型搭载最大功率为200千瓦的驱动电机;四驱版车型前/后驱动电机的最大功率分别为170千瓦和200千瓦,具体续航里程暂未公布。 哪吒S猎装车的上市,有望为哪吒S家族打开新的细分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目前哪吒S在新能源中大型车市场排名第14位,6月实现销量584辆,与极氪ZEEKR 001、小米SU7等热门车型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哪吒S的起售价更低,仅为15.48万元。
华为纯视觉智驾问界M7新车型曝光 价格有望进一步下调
快科技8月2日消息,日前有爆料称,搭载了华为纯视觉智驾方案的问界M7将于本月上市,一同上市的还有问界M9五座版,近日,有网友拍到了搭载纯视觉方案的问界M7实车。 纯视觉版同样换装了最新的设计,前脸大面积为封闭样式,车顶的激光雷达被拿掉,其他方面则基本看齐问界新M7 Ultra。 这款车应该会配备和智界S7 Pro相同的华为视觉智驾方案HUAWEI ADS基础版,硬件方面包括3个毫米波雷达、10个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组及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不依赖激光雷达的视觉智驾方案。 HUAWEI ADS基础版主要面向高速、快速路和泊车等场景,一样是全国可用,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开启NCA智驾领航辅助后,可以自动上下匝道,遇到道路施工、锥桶改道等场景,还具备自动换道避障绕行能力,在日常出行,特别长途驾驶时,可以最大程度减轻驾驶疲劳,提升安全性。 动力部分,依旧搭载由1.5T发动机+电机组成的增程混动系统,预计会提供后驱和四驱两种版本,并升级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 当然,基于纯视觉方案打造的问界M7,价格定然要比激光雷达版更亲民,问界新M7 Ultra起售价为28.98万元,那么纯视觉方案版或在其基础上降2-3万元,推测起售价或在26-27万之间。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