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OpenAI与美国AI安全研究所合作 20%算力将分配给安全研究
①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周四(8月1日)重申,致力于将20%的计算资源分配给AI安全工作;②奥尔特曼指出,OpenAI团队正在与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US AI Safety Institute)合作;③他承诺为该研究所提供下一个AI模型早期访问权限。 财联社8月2日讯(编辑 周子意)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周四(8月1日)重申了该公司在保证人工智能(AI)安全方面所作出的承诺。 奥尔特曼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发文称,“我们致力于将20%的计算资源分配给整个公司的安全工作。”这一点该公司曾在7月初的一则声明中提到过。 他还指出,“我们的团队一直在与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US AI Safety Institute)合作并达成协议,希望该研究所能尽早访问我们的下一个基础模型,以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评估的科学发展。” 这家研究所是一个旨在评估和解决人工智能平台风险的联邦政府机构,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该机构为包括Anthropic、谷歌、Microsoft、Meta、苹果、亚马逊和英伟达等大型科技公司在内的公司财团提供咨询。 奥尔特曼的这一声明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这一举措,连同OpenAI在6月与英国人工智能安全机构达成的类似协议,意在反驳这样一种说法,即OpenAI在追求更有能力、更强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已经把人工智能安全工作放在了次要地位。 今年5月,OpenAI被爆出解散了一个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安全的部门,该部门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控制措施,以防止“超智能(Super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系统失控。同月,该部门的两位联合负责人Jan Leike和Ilya Sutskever也宣布辞职。 目前,Jan Leike在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的安全研究部门就职,而Ilya Sutskever创办了自己的专注于安全的人工智能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 这一事态发展让OpenAI和奥尔特曼遭受到了很多批评声。OpenAI后来回应道,成立安全委员会,将20%的计算资源用于安全研究,并且将取消限制员工揭发的条款。 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安抚一些市场观察人士的质疑声。OpenAI 首席战略官杰森·权(Jason Kwon)最新回应称,OpenAI“致力于在我们流程的每个阶段实施严格的安全协议”。
研究表明产品越强调AI越招人们反感:降低情感信任 减少购买意愿
快科技8月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产品描述中融入“人工智能”这一前沿词汇,竟意外地可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道门槛,微妙地左右着他们的购买决策。 该研究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场面向超过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深入调查,旨在精准把脉消费者对产品中AI元素披露的真实反应。 实验将受试者一分为二,一组直面含有“人工智能”字眼的产品描述,另一组则与之绝缘。结果揭晓,令人咋舌——提及AI的产品,其吸引力显著滑坡,消费者偏好出现明显偏移。 华盛顿州立大学市场营销领域的临床助理教授Mesut Cicek对此做出了深刻剖析,他指出,AI一词的浮现,往往不经意间触发了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防御机制,导致信任感骤降,进而转化为购买意愿的减弱。 这一现象在涉及高风险、高价值的领域尤为凸显,如精密电子产品、关键医疗设备以及复杂金融服务等。在这些领域,消费者本就持谨慎态度,对技术故障可能引发的经济负担或安全隐患心存顾虑。因此,AI的提及,无异于在消费者心中投下了关于未知风险的阴影,信任之墙悄然竖起。 鉴于此,企业策略应适时调整,转而聚焦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与独特优势,强调AI技术如何切实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产品安全性与便捷性。通过这样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消费者的疑虑与不安,还能逐步构建起更为坚实的信任基石。 这一发现提醒企业,在推广AI技术时,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的展示和用户信任的建立,避免过度炒作,以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AI进内娱,群众不答应?
相较于AI翻唱、AI换脸、AI智能体等在二创领域的风生水起,随着近期AI明确宣告进入专业创作领域,却引起了一连串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群众反弹。如果AI内部也开组织扩大会议,应该也要说一句:改革进入深水区。 在奥运到来之前,AI创作是整个7月的舆论大热点、群众大雷点。一连串关联名单里既包括大明星成龙、大导演乌尔善,也有从番茄小说到AI助手“豆包”、国产办公软件WPS等一系列互联网大厂产品。同一时间段,抖音、快手也分别推出了自己的AI短剧。 AI创作在7月集中爆发,各方却明显仍在调试期。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乌尔善。新片《异人之下》与《封神》的命运截然相反,其大众槽点是擦边软色情,比较小众的争议则在于:片中有近20分钟的画面是在AI技术辅助下、由真人实拍素材转化而成的动画。拍时废了老大劲,片方也将其作为卖点之一,观众却并不买账。 原因不难理解。男色变女色尚算一脉相承,但主动引入AI、宣扬AI,任由成片画面流露出AI味儿,与《封神》时期主打的真材实料、匠人精神可谓背道而驰。 从短视频上涌现的花式AI整活儿,到电影中的AI成龙、AI特效,以及面向网文作者的AI协议,AI攻入专业内容生产的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而这些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另外还有一些小事件没能分得那么多声量,但绝不代表它们不重要。 文字+AI,萝卜带出泥? 浅做一下事件回顾。今年6月,就有番茄小说作者发帖表示,收到了平台的一份“AI训练补充协议”,其中提到,平台有权将签约作品的“作品全部/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用于包括AI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在内的新开发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并且乙方不得因此主张侵权。 在作者们多平台奔走宣传、乃至停更抗议的努力下,事件在7月份持续发酵,赢得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声援。这个过程还印证了众人最可怕的那条猜想:有人扒出番茄小说站内已经出现一些疑似AI写书的账号,更新的频率与数量有明显异常,或是开篇方式高度雷同。 待到7月中旬,番茄小说官方终于作出回应,表示平台没有发布过任何纯AI写作的作品,不会违背作者个人意愿使用AI写作能力,同时上线了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 但仍有作者表示,在解除条款之后,自己的作品疑似遭遇限流。要知道,番茄小说当初正是以免费模式与大数据推送手段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乱拳打翻付费老师傅。若真存在平台限流,这之于作者是非常实际的制裁。之于平台,这样的指控也意味着彼此的信任一去不返。 同为AI进入创作领域,AI电影引发的是观众的小规模吐槽,番茄小说事件则引发了更激烈的抗议与更广泛的共情,其区别就在于网文的多重属性。 网文的文首先是文学的文,对于单个作者来说,创意与版权都有意义,值得保护。然而,商业模式的纯熟又令它不可能只是个体的创意挥洒、为爱发电。 拉到宏观层面,它又是一种强调工业化、规模化的产品,有明确的套路可循,红利期也足够漫长。因此新人可以随时跟着教程入行,就算搞不出大IP,也能靠勤劳赚稿费过活儿。 每个读者都是潜在的作者,这是番茄小说事件的大众共情基础。 AI来袭,最先受冲击的就是这类“副业”作者。而作为免费阅读巨头,番茄小说上聚集着大量这类作者。因此,尽管搞AI的网文平台绝不止番茄一家,矛盾却率先在这里爆发。有媒体将这一事件比作网文圈的“萝卜快跑来袭”,不无道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作者们的疑虑也没能得到真正解决。只不过属于这一热点的“七天”之期已到,后续的一切又回到了小圈子里。 有趣的是,由于官方迟迟不作回应,也由于AIGC技术来得太快太猛、大众普遍对其一知半解,这半个多月中涌现出不少有谱的、没谱的猜测,字节系的AI助手“豆包”、国产办公软件WPS都被卷入其中。 涉及到授权与隐私,影响范围便不限于网文作者。很多不搞创作的普通人突然意识到,就算不去主动学习新技术,却免不了被新技术围猎。契机可能就是常用软件的每一次更新,或每一份“太长不看”的用户协议。 影视+AI,距离产生美? 事实上,国内专业影视领域对AI技术的应用远比AI成龙、《异人之下》要早。但之前主要是用在幕后,从作品看不出来,也并未对公众大肆宣传。 例如,用AI提升长篇网文的评估与改编效率,优化拍摄中的制片管理流程,辅助生成宣传物料等等。为了降本增效、又或者为了讲故事,三大长视频平台在这方面都十分积极。阿里甚至在不久前推出了一个影视妆造大模型。 电影领域,郭帆导演也曾经在行业论坛上分享过自己的经验。不难想象,《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大片,后期特效何等烧钱,前期工序又何等繁琐,AI能够在剧本会、概念图这样的环节为他们节省相当的时间精力。 但此类应用方式通常不会在正片环节留下痕迹,观众也没必要知晓。《传说》的AI成龙与《异人之下》的AI转制动画引发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它们首次将AI带到了台前,作为正片的一部分看点来售卖。但拿出来的东西又不比短视频上网友自制的AI换脸、AI绘画好多少,让观众作为消费者深感不值。 毕竟,不管未来如何,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对双方都要求最高的一种专业内容——要掏钱买票、要在大银幕观看,还顶着第七艺术的名头,品质与独创性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硬糖君建议,下次如果不是真有把握惊艳众人,电影咱还是偷偷用AI降本增效就好。 而在微短剧界,对AI技术的想象与反馈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今年初,就有许多媒体报道过某些公司试图用“AI配音+换脸老外”让短剧一键出海。到了年中,随着AI视频技术日新月异,市面上已经开始涌现主打AIGC的短片与短剧: 6月,中央广播电视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在央视频上线了3部AI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7月,抖快狭路相逢,“即梦”对战“可灵”,前者拿出了与电影公司博纳合作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后者拿出了扶持新人导演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不难发现,这些AI短剧主要分布在幻想类题材。这主要是为了扬长避短,AI长在以低廉成本去呈现超现实画面,短处则是微表情与讲故事。 以硬糖君的实际感受,《三星堆》还带有浓重的动态漫画感。《山海奇镜》更自然一些,但显然团队承担不了更大的素材量,全季5集、其中最长的不过3分钟,剧情推进像电影解说一样匆忙。 可想而知,这两部短剧对于平台来说其实“广而告之”的意味更浓一些,播放表现也不算突出。不过短视频用户一如既往展现出了相当的宽容度,有些会犀利指出人物表情僵硬、长相变来变去,也有些冲着新鲜与免费不吝美言夸奖,顺便拉踩几句内娱鲜肉。 微短剧之所以是公认的影视鄙视链底端,是因为它并不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用户会对千篇一律的剧情与拙劣浮夸的表演照单全收,因此制作方也没那么多动力去砸钱搞精品化。 未来如若AI短剧真能解决面瘫问题,用户未必不会欢迎。问题反而在于制作方是否愿意付出前期的学习成本,因为就目前来说,还是压榨人类牛马更划算一些。想来短时间内,也就平台有这个动力和财力了。 营业+AI,革新长尾效应? 在这些引发热议的大事件之外,这个暑期档的剧集大战还推出了另一种玩法,也就是AI角色号——可以视为剧宣角色号的AI化、永久化;也可视为长视频拒绝让星野、ChatGPT等中间商赚差价,不必再由粉丝去创建和调教野生智能体,官方直接把一切准备好。 AI角色号目前的主要玩家是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爱奇艺在主站推出了“桃豆”板块,并与微博合作,双端上线了一批角色号,包括《苍兰诀》的东方青苍、小兰花,《云之羽》的宫尚角、宫远徵等。 在微博,这些已播剧角色号主要是加入@评论罗伯特、@花果山_孙悟空这类“赛博街溜子”的行列中,主动闪现到评论区或者等待用户召唤互动。 在爱奇艺主站则有更多互动方式。网络资料显示,围绕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爱奇艺推出了单个角色对话、探案小剧场、推理游戏、加入主角团群聊等四种互动玩法。 腾讯视频的角色AI则是与自家的AI应用“腾讯元宝”合作,用热剧为其引流。这一联动在《庆余年2》时期上线,到《长相思2》全面引爆。 《长相思》身为热剧的同时还主打雄竞,播到第二季,粉丝间的大战已进入白热化,角色AI互动值也就成为新的战场。“相柳”扮演者檀健次在直播中与AI互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件营销。 目前来看,或许因为玩法太新、或者过于粉丝向,AI角色号的影响力还仅限于粉圈的一亩三分地,与成为真正的追剧日常还有一段距离。 但平台在这一业务的投入力度、宣传力度不小。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粉丝福利、一种新的剧宣方式,更代表了将剧集IP的长尾红利维持得更久、以及更多沉淀在主站的可能。 通常来说,剧粉的诉求是“只愿长醉不复醒”。但演员不可能为一个角色停留,活人运营的官微与角色号到期也可能会注销,甚至会被新剧顶替。日前,相柳在剧中战死之后角色号又注销,用粉丝的话说,以后连“赛博哭坟”的地方都没了。AI角色号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或者,至少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后,角色粉全被演员本人提走。 AI技术对资本的最大诱惑就在于将人工的、一次性的东西转化为可留存的数字资产,以后用来降本增效、反复收割。AI角色号如此,虚拟拍摄如此(搭一次实景,之后都可改用LED),“AI成龙”、AKA数字人也是如此。 如此,尽管真人主演一时半会不太会被取代,毕竟AI成龙匍匐在前。但其他工作机会可能会被压缩,例如真人到场可改为肖像授权。 “积极”的一面是,明星之于影视行业的重要性将会下降——来到了许多人喜闻乐见的痛击208w环节。但还有一个更朴素的逻辑,就是我们消费文娱产品,还是希望其中能够蕴含人类的巧思与情感,收获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对人类力量的肯定。成龙的高成就来自以血肉之躯玩命拍片、比肩特效,就算有朝一日AI成龙能够完美还原年轻的他,也很难带给观众同等的战栗与震撼。 至于剧集市场,我们口中的“内娱”,在没AI时也已经流水线、抄袭拼贴与空心偶像泛滥成灾,实在不需要更多的科技与狠活儿。其实就像任何领域一样,技术浪潮势不可挡,法律与行业共识也得抓进跟上,将对AI的应用控制在一个度,对所有人都好。
豆包vs可灵,抖快AI之争背后的产品路径
智能涌现的浪涛,还在翻涌。以今年5月为节点,全球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成功与部署以更为密集的状态呈现。 其中一条步履鲜明的主线,是普遍在追求AI落地。硬件端,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苹果智能,宣布将ChatGPT融入Siri,三星宣布Galaxy AI融入手机、平板、穿戴式设备;软件端,谷歌在Chrome浏览器集成Gemini AI助手…… 一个公认的现况,AI应用即是国内AI产业当下的弱点环节,又是国内能够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所在。 有趣的是,抛开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百模大战”,仅从AI应用场景出发,抖音与快手这两大先天占据优势的短视频内容平台,各自大热的AI应用,又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落地路径。 01 豆包,文生图文基底的AI Agent AIGC相关的App中,豆包绕不过。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在国内AIGC App中,豆包、天工、Kimi智能助手、猫箱增长亮眼——其中豆包流量排名第一。 豆包并不严格“归属”于抖音,更确切来说归属于字节跳动。坊间流传的消息是,这个名字很接地气的AI产品,最开始的定位是抖音内的AI工具包,或者是抖音内的所有AI应用都包了,所以叫豆包。 在2023年8月上线以来,豆包本身的产品定位和能力也在不断迭代,直至跳脱出抖音本身的框架,单独成为一个App。与ChatGPT和文心一言等ChatBot产品形态类似但不同的是,尽管交互形态相似,但豆包的定位更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AI Agent(AI智能体)平台。 通用场景下,用户可以和“豆包”默认智能体聊天对话,也可以寻找其他垂直应用的智能体对话解决垂直场景的问题,其中包含官方与第三方创建的智能体应用。 在不断迭代之下,其功能也愈发繁复。现在的豆包,不仅有App更有PC端,应用内的场景也扩展到了虚拟社交聊天、AI搜索、文档对话、文生图、内容创作等多种使用场景。而且AI能力的应用也开始扩展到了字节旗下的不同产品。 以抖音为例,一边是抖音应用内上线AI搜索功能,一边是用户在和豆包进行吃喝玩乐等特定类目内容交互时,豆包除了生成文字回复,还会推流一个抖音短视频来填补AI回复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今年上半年相对热门的AI应用中,字节基本都有入局,虚拟社交领域的猫箱,智能台开发平台领域的扣子,为主文生视频的即梦等等。然而,豆包之于字节的定位重要性毋庸置疑,先是持续在增长方面的投入并公布商业化路径,后是干脆将原来的大模型名称从云雀大模型改成豆包大模型等一系列动作,都足够验证。 集成、聚合、综合……豆包代表的产品路径,依旧保持着“超级App”或者说“超级入口”的思路,在市场相对空白阶段阶段,先通过应用端占领用户市场,并且在小步快跑中不断迭代,最终聚合成一个超级应用,来获取AI应用时代的优先船票。 与此同时,不同场景和不同产品的贯穿,又让字节生态内的用户数据进一步被累积,成为自身AI能力增长的数据养料。 02 可灵,视频世界的AI入口 对AI领域有关注的人们,或许还会记得2月Sora推出时引起的震动。这是堪比ChatGPT式的信标。丝滑的文生视频体验,代表着人机交互、内容创意之间的某个隔阂被消磨殆尽,转向通途。 很多人会以为,中国版“Sora”,会诞生在BAT和所谓“大模型五虎”上。作出这种判断并不令人意外,技术基底延伸产品应用的链路总是更短。但出乎意料的是,真正在用户层引起爆发式普及的文生视频产品,却是快手推出的可灵。 与还处于内测阶段的Sora相比,在6月公布的可灵直接对外开放。比较吸引人的点在于,可灵支持生成长达 2 分钟的 30 帧视频,分辨率最高1080p,并且可以自由定制宽高比。这样的产出能力,甚至远超还Sora和其余竞品(包括在可灵公布前一个月字节上线测试的文生视频应用“即梦”)。 在发布后不久,其又上线了图片生成视频功能。视频生成的效果,也符合其宣称的大幅度合理运动、物理世界特性模拟、具备概念组合能力和想象力等优势。这一度成为许多“内容创作者”们吸睛的利器,让老照片、手绘图片变成视频的“独家秘笈”甚至被许多人做成课程销售。 快手的AI产品路径,也值得思考。在可灵之前,快手先后发布了通用大语言模型“快意”、文生图大模型产品“可图”,均未有太大火花,反而是更符合自身内容生态的可灵迅速火爆。 而在可灵爆火后,在移动端唯一能使用的渠道依旧只有快手创作工具快影 App。但快手专门打造了Web端,并发布公告称此前的可图平台将在8月关闭,产品功能融入“可灵AI”中。从Web端入口可以看到,快手对可灵的官方定位是新一代AI创意生产力平台,突破了文生视频局限,集中在AI内容/创意生成方面,并且还有AI视频剪辑等功能方面的想象力留白。 这似乎又是一个方向:围绕自身核心业务场景,提供AI助力来实现扬长避短。而快手本身的内容生态,AI能力的喂养、AI产品的落地、用户的反馈,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用第三方平台、工具的形式,从创作到体验到生态提升了整体主站App的体验。 03 Agent和工具集,被动与主动 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交互的形态还属于一问一答、一入一出的阶段,但豆包和可灵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被动与主动的差别。 豆包尝试的AI Agent作为通往AGI(通用人工)的必经之路,发展方向无疑是能够独立思考、调用工具去逐步完成给定目标的独立助手。终极的发展目标,是用户只需要给出一个需求,就能根据需求拆解步骤并提供解法。用户被动享受着AI的主动响应。 可灵AI作为垂类平台,集成了对应的分类能力。用户依旧要为进行文字、图片和素材的输入,并且进行调试。产品用被动式的交互保持了用户的部分主动性。 无关优劣,这本就是非常有意思的阶段性发展。人机交互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形态,人们需要一个万能的智能体助手,还是更垂直有效的工具,又是一个事关伦理的新命题。 而可以确认的是,至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不用担心AI产品的无趣了。
Nature:谷歌AI研究引用量登全球榜首,中国企业腾讯、阿里、华为前十
Nature 最近报道了一个新发布的 AI 行业数据库 PARAT,分析显示,在论文引用、专利申请等方面,美国和中国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 AI 领域,硅谷巨头 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微软的论文引用量最高,远超其他公司。 不过,中国企业百度和腾讯在专利方面领先。 这些结果来自新兴技术观察站(ETO)发布的 PARAT 数据库,该工具跟踪私营部门的 AI 相关活动,包括研究和专利的发表,以及人才指标,帮助我们洞见 AI 发展趋势。 ETO 是隶属于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后者的总部设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是致力于 AI 领域政策分析的智库。 CSET 高级分析师 Ngor Luong 表示,由于 AI 领域的尖端研究在工业界和大学中同样频繁,因此监控商业活动是很重要的。 AI 巨头 观察站的首席分析师 Zachary Arnold 表示,PARAT 数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大型企业在 AI 领域非常具有竞争力。 按高被引 AI 论文和预印本数量排序时,三家中国科技巨头 —— 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都位列前十。 Arnold 说,「很多人仍然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中国规模大,可以产出很多结果,但不是真正的一流。」 然而,ETO 计算了多种质量调整指标,中国公司在这些指标上「表现出色」。 根据 PARAT 数据,所有 AI 研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 2017 年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根据谷歌学术,这篇论文的引用量已经超过 12.7w 这篇论文的作者团队主要来自谷歌,提出了实现「大一统」的 Transformer 架构。 中国机构同样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研究,比如这篇由港中文、腾讯、商汤等机构共同撰写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实时的语义分割方法 ICNet,引用量超过 1.7k。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 pdf/1704.08545 过去十年中,提交 AI 专利最多 top10 公司中仅有三家位于美国,其余则分布在中国、德国和韩国。 顶级雇主 数据还突显了 AI 行业的多样性。 除了五大巨头 —— 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之外,还有许多公司位于「长尾」部分,引用量同样很高。 其中比较知名的公司包括 OpenAI 和苹果,以及不太以 AI 创新闻名的迪士尼和日本三菱。 Luong 指出,数据库收集的论文和专利数据仅截至 2023 年底,因此错过了最近的发展。 Arnold 表示,PARAT 中的其他指标揭示了有时被忽视的 AI 活动。比如,PARAT 涵盖了各公司 AI 岗位的数量,从社交媒体平台 LinkedIn 进行收集。 这些数据对美国公司最为准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公司吸引到了最多的 AI 人才。 按这一指标,亚马逊以 1.4w 个 AI 岗位成为榜首,但紧随其后的是跨国咨询公司埃森哲。按照 Arnold 的形容,大型咨询公司现在是其他公司和政府 AI 项目的「雇佣兵」。 这些数据能让我们通过多种视角审视公司的在 AI 领域的动态。 「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谁在 AI 领域领先』的讨论。我们是数据迷,我们知道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它们并不总是指向完全相同的方向。」
超三千种色彩搭配,戴森新耳机太潮了
收到戴森大礼盒,打开以为是月饼,没想到是耳机。 这三个词放一块,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九唔搭八。 没错,就是那个做吸尘器、做吹风机的戴森。去年它的空气净化耳机像个面具,这次它做了一个纯音频的耳机。 但,还在继续整活。 关于这款耳机我想说两个方面,第一个,作为耳机它的表现怎样。 它的重量看起来夸张,但是戴头上其实并没有很重的感觉。 戴森的头梁用的是气垫设计,电池像马鞍一样横跨两侧,耳罩很大而且很软,人体工学方面做得很不错,其实佩戴还挺舒服的。 而牺牲重量换来的是长达 55 个小时的降噪续航,哪怕每天上下班都要坐两个小时地铁,充一次电就能听一个月。 机身有三种控制方式,按键控制电源和蓝牙,摇杆切歌调音量,拍两下切换降噪。有个很酷的音效,一定点开视频听听看! 它的频响范围由 6Hz 到 21KHz,远超人耳可以听到的范围(20Hz-20KHz),就像汽车的极限速度,代表整机的设计规格更高。 降噪和音质的对比效果请戳视频~ 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是设计。 外壳可以拆,耳罩可以换,各有 7 种颜色,甚至不装外壳也能算一种,算下来能有三千多种组合。 除了颜色出挑,工艺也有不同,表面的光泽纹理各不相同、随心搭配。 有人笑这是「科技以换壳为本」,但颜色和质感的呈现,代表着品牌在许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色彩、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碰撞,也正是工业设计的魅力所在。 以苹果 AirPods Max 为例,耳机正在成为时尚潮流的一部分。 戴森作为跨界者,一定不能只是做一个降噪耳机,而时尚,恰好就是戴森的关键词——不管是吸尘器还是电风扇,吹风机还是卷发棒,它们的造型、配色都独具一格。 市面上的耳机产品千千万,工程师将控制马达噪音的理解和戴森独特的美学理念,延续到了这款音频产品上,赋予它强烈的品牌符号。 让人只需远远看一眼就知道—— 噢 是戴森的!
摩尔线程与360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打造“360智脑大模型一体机”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据摩尔线程公众号今天的推文,在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期间,摩尔线程与 360 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此次合作旨在聚焦数字安全、信息与数字化服务及大模型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强大、可靠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双方还将携手打造“360 智脑大模型一体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大模型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介绍,“360 智脑大模型一体机”集成了 360 智脑大模型,具备大模型管理、推理部署等功能,摩尔线程全功能 GPU 将为其提供底层算力,“以高性价比硬件方案确保大模型推理效率和成本的平衡”。双方还将共同研发和优化推理框架,在软件层面深入定制,致力于为大模型推理带来更具竞争力的方案。 360 大模型产品也已经与摩尔线程完成适配,基于摩尔线程夸娥(KUAE)千卡智算集群,360 集团已成功完成了 70 亿和 700 亿参数的大模型分布式训练任务。摩尔线程方面称,测试结果显示全程软硬件即插即用,集群训练稳定性达到 100%,训练效率和兼容性均达到预期。 据IT之家此前报道,今年 7 月,摩尔线程宣布其 AI 旗舰产品夸娥(KUAE)智算集群解决方案从当前的千卡级别扩展至万卡规模。摩尔线程夸娥万卡智算集群以全功能 GPU 为底座,打造能够承载万卡规模、具备万 P 级浮点运算能力的国产通用加速计算平台,号称专为万亿参数级别的复杂大模型训练而设计。
AMD 用 AI 给游戏插帧,集成显卡也支持
将 AI 使用在游戏上,不算什么新鲜话题。 更多的时候,大家将注意力放在游戏内容上,期望 AI 的存在能给游戏内容带来更多的可玩性和丰富度。在 CES 2024 上,英伟达展示了基于 Avatar Cloud Engine(ACE)技术打造的最新成果,游戏中的 NPC 借助 AI 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与其他角色甚至玩家展开对话。 除了为游戏提供更丰富的内容,AI 也一直在为游戏更好地运行提供帮助。 早前,AMD 推出了自家的 AMD Fluid Motion Frames(AFMF)技术,让玩家在不需要特定的硬件支持下就能拥有帧数提升所带来的流畅显示画面,并在 Adrenalin Edition 的升级中持续更新,使用者只需要打开 HYPR-RX 配置,不管游戏支持与否都能提供生成补帧的效果。 而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与玩家对游戏要求的提高,AMD 公布了 AMD Fluid Motion Frames(AFMF)技术的迭代升级,相较于第一代,AFMF 2 预览版配备了 AI 增强技术以及更多使用者自定义模式,来提升画面的品质、降低延迟以及提高帧数。 在自定义功能中,AFMF 2 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模式:分别是最大力度提高画质与帧率的「Search」模式与降低功耗并保证游戏流畅运行的「Performance」模式。 ▲「Search」模式设置界面 在 Search 模式下有三个档位,Standard 档位为 1080p 画面提供技术支持,而 High 档主要为 1440p 及以上画面进行优化。搜索模式时,AMF 2 会在高动态场景中禁用帧生成来避免画质产生抖动,保证图像质量和平滑度,而 Auto 档则会根据画面分辨率进行自主调整。 AMD 表示: 不管使用「Search」模式下的哪个档位,AFMF 2 的画质都比 AFMF 1 提升了相当多。 AFMF 2 提供另外一个模式是 Performance,在这里除了 Auto 档外,提供了 Quality 与 Performance 两种不同的设定选择,在 Auto 设定时,会自动调整成品质取向设定,这部分跟 AFMF 1 是相同的。不过这次 AFMF 2 在这边多出了一个 Performance 模式,选择此档位使用 AFMF 2 的话,可以降低性能消耗,在更多设备上实现高帧率游戏体验——尤其是集成显卡上。 ▲「Performance」模式的设置界面 帧数提高只是 AFMF 2 的手段之一,在帧生成带来延时的问题上,AFMF 2 也带来改善,AMD 宣称不管使用任何设定模式、分辨率或硬件,只要开启 AFMF 2 的 AMD HTPR-RX 功能,就有相当显著的延迟降低效果,比如在 Cyberpunk 2077 游戏中,以 4K 解析度,同时开启最高档光线追踪的设置下,AFMF 2 比起 AFMF 1 降低了 28% 的延迟。 另外 AFMF 2 也可以与新的 AMD Anti-Lag 2 技术结合,在追求反应速度、高帧率的 FPS 游戏中,提供高帧率低延迟效的游戏体验,哪怕在集成显卡上也是如此。AMD 展示了在配备 AMD Ryzen 7 8700G 处理器以及 Radeon 780M 集成显卡的电脑里运行 CS 2,将 AFMF 2 与 Anti-Lag 2 技术同时开启,可以在 1080p 解析度、画质非常高的设置下,达成 120 fps 以上的显示帧率,并且降低 12% 的延迟。 目前 AFMF 2 支持自家 RDNA 2 以及更新的 RDNA 显卡架构,AMD 官方列出了在不同 RDNA 显卡架构中,AFMF 2 在预设的自动设定下会采用的设定模式: 另外 AFMF2这次也对无边界全屏的显示设定以及使用 Vulkan 与 OpenGL API 的游戏,以及 AMD 自家的 Radeon Chill 自动更新率调整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 今年以来,AMD 进入了一个发布高峰期,宣布了多项硬件的问世:适合游戏与创作的基于 Zen 5 架构的 Ryzen 9000 系列处理器、集成强大 AI 计算能力和图形性能的 Ryzen 8000 系列处理器、适用于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的 EPYC 9005 系列处理器…… 在密集发布硬件的同时,AMD 也推出了一系列加持 AI 的软件技术,赋予硬件更强大的性能——AFMF 2 也是其中之一。 而到现在,2024 年才刚刚过半,在下半年的时间里,AMD 在游戏与性能上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令人期待。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