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产量已超去年全年产量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行业营收同比增长 29.5%,产量、技术与市场拓展均取得显著成果。 据IT之家了解,在产量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59.5 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 1350 万套,均已超过 2024 年全年产量。 从技术层面来看,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自主品牌的重载、焊接、喷涂、移动操作等多项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制成功,填补了高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服务机器人领域,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技术日渐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同时,机器人零部件配套能力稳步增强,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统、智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向具身智能等创新领域突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使“智能”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主旋律。机器人正从过去执行重复性、程式化任务的“功能装备”,加速向具备感知、决策、自主执行能力的“智能伙伴”转变。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助力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力。
OpenAI豪掷380亿美元牵手亚马逊:史上最大AI算力合作启动
凤凰网科技讯 11月3日,亚马逊云服务(AWS)与OpenAI今日宣布达成一项为期多年的战略合作协议,AWS将为OpenAI提供核心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基础设施支持,协议总额高达38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七年内持续扩大。 根据双方披露的信息,OpenAI将立即开始使用AWS的算力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数十万片英伟达最新GPU(涵盖GB200与GB300系列),并具备扩展至千万级CPU规模的能力,用于支撑从ChatGPT推理到新一代模型训练等多样化AI任务。AWS预计将在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并预留扩容空间以支持2027年及以后的增长需求。 AWS此次为OpenAI打造的AI算力集群采用全新架构设计,重点优化数据中心网络带宽与GPU互联效率。通过Amazon EC2 UltraServer实现低延迟互联,OpenAI能够在大规模模型训练与推理之间实现灵活切换与资源调度。这也意味着OpenAI的“智能体(Agentic)”相关工作负载将获得更强的运行效率与可扩展性。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表示,“前沿AI的突破离不开稳定而高效的算力支持。与AWS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计算生态,为下一阶段的智能发展奠定基础。” AWS首席执行官马特·加曼(Matt Garman)则称,AWS拥有长期运行大规模AI基础设施的经验,其安全性、可靠性与性能能够“为OpenAI的雄心提供坚实后盾”。 这项合作也延续了双方此前在AI生态层面的协作。今年早些时候,OpenAI的开源模型已登陆AWS的Bedrock平台,为数千家企业客户提供模型调用服务,涵盖编程、科研分析、数据处理等应用场景。当前,OpenAI已成为Amazon Bedrock上最受欢迎的模型提供商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作不仅意味着AWS在全球AI基础设施竞争中的又一次重大胜出,也标志着OpenAI在多云战略下的进一步扩展,将强化其在生成式AI领域的长期算力保障。
黄仁勋又投了个AI创企!创始团队有两位华人大牛,还有Mamba、谷歌背景
编译 | 王欣逸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11月3日消息,10月29日,美国语音生成创企Cartes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ran Goel在社交平台X上宣布推出全新的语音模型Sonic-3,同时还披露其已完成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融资,英伟达参投。 Cartesia创立于2023年,由5位斯坦福AI实验室研究员创立,其中Chris Ré是他们导师、Albert Gu、Brandon Yang是华人。值得一提的是,Cartesia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Albert Gu是Mamba作者之一,而另一位华人Brandon Yang曾在谷歌大脑团队工作。 Cartesia创始人团队,从左到右依次为:Brandon Yang、Karan Goel、Albert Gu和Arjun Desai(图源:Cartesia) 此前,Cartesia曾在2024年12月获得Index Ventures领投的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种子轮融资,仅过去不到3个月,2025 年 3 月,Cartesia就宣布完成了6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6亿元)的A轮融资。 外媒AIM Media House称,Cartesia提供了基于SSM(状态空间模型)架构的语音生成和语音识别模型,Sonic-3采用的是非Transformer架构,适用于实时对话和语音交互应用。 目前,包括云计算平台ServiceNow、AI客服平台Cresta和Decagon在内的数千家企业都借助Sonic模型每月处理数百万次对话。 智东西第一时间对 Sonic-3进行了实测。智东西让Sonic-3用中文讲一个故事,Sonic-3只用了两秒就生成播放了音频,不过Sonic-3说中文的流畅度还有待提升。 智东西又让其用英文随机念了一段纪录片旁白,相比于中文,英文则相当流畅自然,几乎听不出来是AI生成的。 一、斯坦福全明星阵容,Mamba作者也上了 斯坦福AI实验室对多年来的SSM研究成果进行了转化,创办了Cartesia。 Cartesia联合创始团队相识于斯坦福,由两位华人、两位印度人及他们的共同导师组成。在校期间,他们便发明了SSM,用于训练更高质量、更高效的大模型。 Cartesia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Albert Gu是Mamba的主要作者之一。相比传统Transformer模型,Mamba的SSM模型则实现了低延迟、高精度的序列预测。同时Albert Gu还入选了2024年《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 Cartesia CEO兼联合创始人Karan Goel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获得Siebel Scholar奖学金,在斯坦福期间还受到了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艾玛·布伦斯基尔、斯坦福以人为本AI研究中心主任李飞飞等许多杰出教授的指导。 过去四年,Cartesia团队积极构建SSM背后的理论,并将其扩展到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和时间序列数据等各种模态,取得了最先进的成果。基于在斯坦福对SSM的研究,创始团队一开始就瞄准了SSM架构和语音模型。 Cartesia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企业级AI语音平台,用户在该平台上可以使用语音与文本转换的模型——文本转语音模型Sonic和语音转文本模型Ink,还可以构建语音Agent。 二、配备42种语言和自定义发音,响应速度不到0.2s Cartesia公司的发展节奏相当之快,伴随着Cartesia拿到最新的一轮融资,该公司推出了全新的Sonic-3模型。 Sonic-3模型在支持语言数量、可控性和速度上存在优势。用户可以选择系统配备的42种语言和500多种音色进行文本转语音功能,在Sonic-2的15种语言的基础上大大增加。 Cartesia可支持语言(图源:Cartesia) 在Sonic-3语音库里,共有10种中文声音类型可供选择,而配备较多的英文语音还更细地分成了11种不同地区的口音。 拥有11种口音的英文(图源:Cartesia) 在可控性上,该模型不仅能进行基本的语音生成,还能够通过API参数和SSML标签对音量、语速和情绪进行精细控制,能精准捕捉人的情绪,包括笑声、语调及微妙的情感转换等,支持自定义发音。 Sonic-3的模型延迟仅为90毫秒,端到端总响应时间在190毫秒以内,外媒AIM Media House称该模型已跻身全球最快的实时语音AI系统之列。 Sonic-3还支持语音克隆的功能,并支持微调使其更还原参考原声。此外,新模型还能对生成的语音进行自动缓冲与延续,这意味着,实时语音处理将变得更加高效与自然。 语音克隆(图源:Cartesia) 与大多数依赖Transformer架构的语音模型不同,Sonic-3基于SSM架构。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会通过重新回顾先前对话来预测下一个词,从而导致语音生成的延迟与低效。而SSM(例如S4和Mamba等创新技术)更接近人类思维模式,它们能够持续理解主题和对话,无需从头开始回顾所有内容,这使得Sonic-3能够生成既自然又快速的语音。 利用Sonic模型,Cartesia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具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语音Agent,包括客户支持、日程安排,甚至轻松愉快的恶作剧等。 创建个性化Agent(图源:Cartesia) 结语:Cartesia要革新实时语音模型赛道 在AI音频生成赛道上,不乏有MiniMax、Genspark、ElevenLabs等强劲的竞争对手。伴随着Cartesia获得新一轮融资,Sonic-3新模型投入使用,语音模型赛道竞争更加激烈。 ServiceNow产品副总裁Ravi Krishnamurthy称:“Cartesia的SSM架构为我们的语音Agent带来了企业级的速度和质量。” 近几年,Cartesia一直朝着SSM架构努力,随着实时对话需求的急剧增长,这一技术或将为企业和其他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快速的解决方案。
AI基建的价值将会向哪里集中?
近来市场上开始流行一种说法:随着 GPU 成本下降、模型标准化、算力即服务(AIaaS)成为基础设施,价值会逐渐从芯片公司(如英伟达)转移到云服务商,就像铁路时代后期价值从钢铁制造商转向铁路运营商一样。 然而,我对这一判断持保留态度。 原因不只在于当前数据中心的经济性远不如想象,还在于来自中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正从根本上压缩云服务商的利润空间。 一、云利润的现实——远低于想象。 此前Oracle的数据中心毛利披露给市场泼下一盆冷水: 即便对 GPU 折旧进行了摊薄处理,数据中心的盈利能力依旧偏弱。考虑到 GPU 的生命周期仅 3–5 年,而建设数据中心还包括土地、电力、制冷、网络与人力,这些成本使得毛利率本身就非常有限。 因此,认为“AI 基建价值最终会向云集中”并不符合现实。英伟达仍然掌握着算力的定价权与供需结构,而云服务商变得越来越像“搬运工”,要在高资本支出(CapEx)和高折旧成本下艰难生存。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 垄断上游 + 分散下游 的价值锁定模式: 上游(英伟达)凭技术垄断抽取主要利润; 下游(云)竞争激烈且成本高企,利润有限。 这与铁路时代早期钢铁厂、蒸汽机车制造商占据高利润非常类似。 二、下游应用不及预期 + 中国厂商竞争进一步压缩利润。 我也认同另一个重要因素:下游利润未必如市场预期般乐观。 许多企业发现 token 需求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单个 token 的经济效益(如自动化节省成本、提升收入)并没有即时兑现。 许多应用场景还在试验阶段,尚未实现高频使用。 更关键的冲击来自中国厂商。 阿里 + Qwen:极低 token 价格正在重塑成本结构——阿里巴巴旗下的 Qwen 系列模型引发了一场实质性的价格冲击。 根据公开报道,阿里将 Qwen-VL 的 API 价格定为: 输入 1000 token ≈ 0.003 元人民币 这比 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的 token 价格低了一个数量级。 阿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来自: 1.中国厂商的价格战策略。 AI 仍处于市场争夺早期,“量大价低”是自然策略,中国市场普遍倾向 aggressively cutting prices。 2.成本结构优势。 在中国部署基础设施、电力、土地、人力成本普遍更低; 阿里本身拥有自有云基础设施,扩展边际成本低。 3.生态捆绑。 阿里不靠模型收费盈利,而靠: 云存储/ 数据平台/ 企业 IT 服务/ SaaS。 因此 API 可以作为“入口产品”低价出售。 4.战略定位不同。 西方 LLM 公司采用“高溢价 + 商用定价”; 中国采用“普及率 + 使用量”模式。 这使得阿里、腾讯、字节等厂商实际上构成了全球 token 定价的底部压力。 对于云服务商而言,这意味着: AI 价格不像 IaaS 那样可以稳定抽取高毛利; token 价格受到中国厂商冲击而下移; 最终压缩了美系云的单位利润。 因此,“价值会向云集中”这条路径进一步变得不成立。 三、资本周期视角:AI 基建正重复铁路的历史为了理解当前局面,我认为可以将视角扩大到资本周期的历史规律。 铁路时代: 1865–1873 的铁路狂潮使产能投资占 GDP 的 7–10%。 竞争导致过度铺轨、运力闲置率超过 30%。 最终酿成 1873 年的“恐慌”和 65 个月的大萧条。 AI 时代: 未来 5–7 年 AI 数据中心投资预计超过 4 万亿美元。 OpenAI、微软、谷歌、Meta 正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不投资会落后, 投资又可能产能过剩。 关键指标正在出现铁路时代的相似迹象: ·高资本支出 · 单位利润持续下降 · 多方重复建设 · 竞争者过多 · 下游盈利能力不稳 而你提出的判断非常准确: 利用率下降(产能闲置是关键信号) 价格战加剧(已在中国模型看到) 融资趋紧(部分云服务商债务压力上升) 这些都是典型的周期转折点前兆。 四、总结:价值最终不会集中在云,而会像铁路一样向应用扩散。 从铁路、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周期中,可以得出结论: “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并非建设者,而是使用者。” 铁路使制造业和物流成为最大赢家; 互联网让电商、数字广告、媒体公司成为赢家; 智能手机让应用开发者、平台生态成为赢家。 因此,我认为 AI 最终价值流动的路径是: 阶段 1:芯片厂商(现在) 英伟达凭垄断地位抽取高额利润。 阶段 2:应用开发商(未来) 当模型成本下降、硬件普及后,真正赚钱的是: AI 企业软件 垂直行业解决方案 自动化工具 AI-native 公司 而云服务商最终只是“过路费”提供者,利润难以太高。 阿里与 Qwen 的低价策略则提前揭示了未来: token 会变成廉价、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非高利润产品。
AI核心圈说中文?老外急了:不会中文,都进不去核心圈子
过去美国总说“百年科技变革我领头”,这话虽有些自夸,但确实有底子——毕竟英语一直是科技圈的“通行证”。 国内学英语热,一是因为要跟世界接轨,二是因为很多专业资料只有英文版,谁让人家领先呢? 可这两年形势变了。中国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冲到全球第一,连AI圈都开始“变天”了。最近外媒爆料:现在AI核心圈的交流语言,居然不再是英语,中文反而成了“硬通货”。 更有趣的是,有老外抱怨:“不会中文,连AI圈子都融不进去!” 为啥会这样?关键在人。美国那些大名鼎鼎的AI公司,比如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核心团队里华人科学家的比例高得惊人,直接超过美国本土白人。 在中国这边更不用说,AI大佬们交流自然用母语中文。结果就是,一群母语中文的牛人凑在一起,中文成了最顺手的交流工具,不会中文的老外自然被“边缘化”了。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美国机构统计,顶级AI人才中38%来自中国,比美国本土的37%还高。英伟达CEO黄仁勋更直言,全球一半以上的AI人才都来自中国。要是这些人才不用英伟达芯片搞研发,美国在AI上的领先地位怕是要“翻车”。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当年中国人去美国,得苦学英语才能混圈子;如今风水轮流转,老外得啃中文才能挤进AI核心圈。语言背后的逻辑没变——谁掌握了科技话语权,谁的语言就跟着“吃香”。 现在说中文要取代英语当“科技通用语”还为时过早,但趋势已经冒头。随着中国在更多科技领域“登顶”,中文的“科技属性”只会越来越强。 到时候,老外抢着学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第一时间啃下最新技术——这才叫真正的“硬核”需求。 所以啊,中文的“科技含金量”正在飙升。毕竟,当你的国家在科技前沿站得够高,你的母语自然就成了别人抢着学的“香饽饽”。
AI时代,中国人终于愿意为软件付费了
“现在什么都得付费买个会员,不是会员视频下载速度就超级慢!” “有的视频会议软件吃相太难看了,一年会员费涨了三倍!” “辛辛苦苦剪了两个小时视频,结果导出4K高清画质时还要解锁SVIP会员,离大谱了!” 近期,各个社交平台上都充斥着,用户对软件付费以及会员涨价的吐槽。 自2024年至今,从办公软件到视频工具,从个人会员到企业服务,一场席卷全行业的软件涨价潮悄然蔓延。 据光锥智能不完全统计,国内软件会员费用价格平均涨幅达20-30%。企业涨价的动力,来自AI带来的价值和成本的双重提升。 跟互联网时代相比,AI正在改变人们对“软件付费”的消费观。 以往,中国用户对软件付费的态度是“能蹭就蹭”,白嫖党占据绝大多数。如2015年,某办公软件推出10元/月会员时,论坛满是卸载预警;2018年视频平台首次涨价,微博相关话题下充斥着割韭菜的骂声。 现在,尽管社交平台上依然骂声一片,但却与十年前“付费即卸载”的抵制潮不同,更多的用户选择了愿意为其AI功能买单。 据智联招聘2025年调研显示,56.1%的职场人愿意为AI服务付费,其中23.4%的职场人已完成AI工具付费行为,16.5%曾为单个AI工具/服务付费,如购买单月会员,6.9%职场人曾为多个AI工具/服务付费,而24.1%高管愿意为单个AI工具支付200元以上的单月费用。 一位短视频博主在过去三年一直自动续费剪映25元/月VIP,此轮价格调整后,其常用的“智能抠像”“数字人合成”功能则被归入高阶权益,SVIP价格是499元一年,而普通VIP则是258元一年。 更让她无奈的是,即便吐槽“太贵”,最终还是咬牙续费,毕竟“AI数字人一天能拍10条口播,比雇真人演员省太多,这点会员费算零头。” 可以看到,这场涨价潮的背后,是中国软件市场三十年来未有的深刻变革,AI技术不仅重构了产品价值,更彻底扭转了用户的付费认知。 这背后根源就在于,中国用户愿意为能够真正提升效率的、好用的AI工具和产品买单。 而当免费模式不再是唯一通行证,产品能力成为用户衡量是否值得付费标准时,有AI加持的软件订阅模式,或许在中国市场,终于能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 涨价潮里的众生相 AI成绕不开的加价项 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在产品内集成AI功能。从基础的AI助手,到知识问答,再到AI搜索等,而这也成为这些APP会员费用涨价的核心筹码。 具体来看,视频剪辑领域的涨价用户感知最为强烈,剪映的VIP升级SVIP操作堪称典型。 2024年6月前,剪映仅设25元/月的VIP会员,涵盖基础特效与水印去除功能;6月推出SVIP后,形成“VIP限移动端、SVIP全平台通用”的分级体系,SVIP月费59元、年费499元,较原VIP年卡涨幅达93%。 更让老用户不满的是功能“迁移”,原本免费的“智能划重点”“自动字幕翻译”,以及常用的“4K 导出”功能被归入SVIP权益池。 从社交媒体上用户的反馈来看,虽然吐槽很多,但更多用户还是为其买单。 剪映涨价之后,同类工具类产品也纷纷跟进,如Movavi Video Editor就针对国内用户推出促销价格69元/月的订阅制,其核心卖点正是一键式AI工具,包括AI自动字幕生成等功能。 (Movavi Video Editor会员价格) 相比于视频剪辑工具,协同办公软件的涨价逻辑更清晰,即绑定AI功能实现价值重构。 在这其中,WPS的操作更具代表性。2025年8月,WPS重组了会员体系,其超级会员从198元/年降至148元/年,但却单独推出了AI会员,国际版定价129.99美元/年(约930元),国内版虽未公开高价,但通过功能拆分实现精准变现。 而腾讯会议的会员费则实现了一年翻三倍的增幅,同时完成从个人-企业的付费梯队建设。 2024年10月,个人专业版从25元/月涨至49元/月,涨幅96%,对应的权益升级包括100人参会、不限时会议、100GB云录制及AI小助手Pro,可自动生成结构化会议纪要。 2025年1月,腾讯会议再推商业版,139元/月/账号的定价瞄准中小企业,新增300人会议、企业SSO等功能,形成“个人-企业”的付费梯度。 飞书也完成付费体系搭建,标准版50元/月可以提供AI字幕、多语言实时翻译,专业版80元/月解锁专业数据报告功能,而旗舰版则高达120元/月,提供包含多维表格、高级存储及AI功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飞书还将部分产品进行独立收费,比如多维表格,其提供免费版和付费版,其中付费版包括高级版(2499元/年,20000行)和企业版(5499元/年,50000行)。 另外,阿里巴巴旗下1688的诚信通,每年的会员费由6688元涨价至9988元,涨价的原因是其推出了诚信通AI版,集成AI智能经营系统(AI4.0),提供全链路AI服务(开店、选品、营销、分析等),据平台估算,新增权益市场价值超6688元。 可以看到,AI已经成为这些软件涨价的核心筹码,甚至很多软件还在酝酿AI功能独立付费。 有消息显示,腾讯会议的AI功能月活跃用户已达1500万,同比增长一倍,其AI会议纪要、实时翻译等功能也正酝酿收费升级。有企业IT负责人透露,多家厂商上门推销时明确表示:“AI功能单独定价,是行业新规则。” 相比较来说,视频平台APP涨价却遇阻,AI救场乏力。如腾讯视频在2025年Q1长视频订阅用户1.17亿,同比增长1%,但收入持平。其试图通过AI功能破局,在会员体系中加入“AI 剧情解说”“个性化推荐”等权益,但用户感知度较低,尚未形成像办公软件那样的付费驱动力。 综上来看,在光锥智能的统计中也发现,相比较来说,工具类的APP集成AI功能后涨价会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比如协同办公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等。而对于视频平台类APP,用户会更注重所提供内容质量,AI反倒并没有给涨价提供更多的价值。 软件涨价根源 AI背后的“烧钱黑洞” “以前做软件是写代码,现在做软件是买算力。”一位AI软件产品经理的话道出涨价本质。 当前,生成式AI普及,让软件企业陷入算力烧钱大战,而这笔成本最终势必要转嫁到用户身上。 如剪映的“数字人合成”功能,每生成1分钟视频需调用服务器约3分钟,按2025年CoreWeave的租赁价格49美元/小时计算,单条视频的算力成本就达2.45美元,若按日活用户生成100万条视频估算,单日算力成本超240万美元。为覆盖成本,剪映不得不将此类功能归入高价SVIP。 另外,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其中,DeepSeek的涨价最能说明问题。 2025年2月,这款爆火的国产AI大模型结束优惠期,输出tokens价格从每百万2元飙升至8元,涨幅高达300%,输入tokens费用也翻了2~5倍。对此,DeepSeek给出的理由很直白:优惠期用户暴增导致服务器负载激增,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另外,金山办公为支撑WPS AI的2951万月活用户,仅数据中心改造就投入数亿元,这些投入也都是需要通过会员费回收。 此外,对于视频剪辑类软件来说,版权的成本也在增加。比如剪映素材库中的每首BGM、每个特效模板都需支付版权费,有业内人士透露,一首热门短视频BGM的年度版权费可达数十万元。随着内容监管趋严,软件企业不得不加大版权投入,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嫁到会员费中。 事实上,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归吐槽,但真正续费的人并不少。“涨价能被接受,本质是AI创造了新价值。”一位用户说道。 腾讯会议的AI功能就是典型例子,其AI助手能实时生成结构化纪要、自动分配待办事项,某互联网公司测试发现,这一功能让会议效率提升40%,即便未来涨价,他们也计划全员续费。WPS AI的“表格智能分析”功能则更受财务人员青睐,其能将3小时的数据分析工作压缩至20分钟。 这种价值升级在创作领域更明显。剪映的“AI 字幕翻译”支持20种语言,“无限运镜”能自动扩展视频画面,让普通用户也能做出专业级作品。 据a16z报告指出,AI已把创意门槛降到零,任何岗位都能上手创作,这让付费变得理所当然。 软件企业的营收数据,也印证了其涨价策略的有效性。 金山办公2025年H1营收26.57亿元,其中WPS 365业务收入同比激增62.3%,新增中国联通、长江三峡集团等头部客户,AI功能成为政企客户付费的核心理由。 腾讯的增值服务收入更具说服力,2025年Q1达92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音乐订阅收入增长17%,订阅用户1.23亿,ARPU提升明显。虽然长视频板块增长乏力,但办公协作类服务的涨价贡献了可观收入。 即便是争议最大的剪映,也通过涨价实现了收入跃升。据字节跳动内部数据显示,SVIP推出半年后付费转化率达3.2%,按抖音5亿创作者基数估算,付费用户规模超1600万,仅年卡收入就达80亿元,远超此前VIP体系的营收规模。 反观未跟进AI升级的软件,生存状况愈发艰难。据悉,某老牌视频剪辑工具因未接入AI功能,2025年付费用户流失40%,被迫将年卡价格从199元降至99元,仍难挽颓势。 究其根源,AI能够真正提升效率,才是中国用户愿意为这些APP涨价买单的根本原因。就像某位用户所说:“AI生成PPT太省时了,以前做一天方案,现在半小时搞定,涨价也认了。” 软件付费的 “中国时刻”终于到来 二十年前,雷军带着金山毒霸喊出“免费杀毒”,开启了中国软件的免费时代。二十年后,AI技术正在终结这个时代,迎来付费的“中国时刻”。 过去,软件企业靠免费吸引流量,再通过广告、捆绑软件盈利,陷入“越免费越劣质”的恶性循环。而现在,A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软件企业找到了更健康的商业模式,即价值收费。 头部企业率先通过AI建立壁垒。字节跳动为剪映投入数十亿AI研发费用,百度为智能云文档接入文心一言大模型,腾讯为会议软件配备专属AI服务器。 在头部企业都在“卷”AI的情况下,中小软件企业要么跟进AI投入,要么接受市场淘汰。某二线办公软件企业创始人坦言:“不做AI就没人用,做AI每年要烧几千万,只能通过涨价回收成本。” 这种竞争倒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而涨价正是品质升级的必然结果。由此也不难看出,这波软件涨价潮绝非简单的“割韭菜”,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算力成本的飙升要求企业找到新的收入来源,AI带来的价值升级让用户愿意为好产品买单,市场竞争则倒逼企业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 对用户而言,付费不是负担,而是筛选优质服务的高效方式,当软件企业能通过付费获得合理利润,就不必靠广告和捆绑盈利,最终受益的还是用户。对行业而言,付费模式的成熟,则标志着中国软件终于摆脱了“免费诅咒”,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正如一位行业老兵所言:“以前我们总羡慕国外软件能靠订阅费赚钱,现在才明白,不是中国用户不愿付费,而是我们没做出值得付费的产品。AI终于让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当软件成为一门好生意,中国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力,或许才刚刚被真正激活。
对话韩晟:AI大爆发,一人就能做出百万美金的公司会很多
Sora 2的爆火,又一次让AI视频生成站在全球范围的大风口上。 国庆期间,仅用5天,Sora App就在全球突破了百万下载,增速超过当年的ChatGPT。 过去,尽管AI视频生成也备受瞩目,但更多还是创作者的“辅助工具”;但新的Sora 2,已经让AI走向视频的“自主创作”。进而释放了一片新的商业市场。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测算,到2032年,AI视频生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 在巨大的市场增长之下,可以预见,AI视频生成技术将在视频、社交、游戏等领域引发新一轮商业应用与变革浪潮。而其中,更擅长技术应用的中国公司,是新的看点。 “中国企业在短视频的领域里面,还是会有长期优势的。” “未来,一个人就能做出百万美金的公司会来会越来越多。” 在近日霞光社创始人Vivi与小影科技创始人韩晟对话中,韩晟清晰表达了上述观点。在他看来,Sora 2之后,大量中小企业在垂直赛道的机会会更加涌现出来。 尽管从视频编辑工具起家,但如今小影科技已经成为AI视频赛道的新星。2025年3月,硅谷顶级风投机构a16z发布的全球Top 100 AI应用榜单中,排名靠前的除了今年大名鼎鼎的DeepSeek外,第二位就是VivaCut,其背后的公司正是杭州小影创新科技。 小影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做全球化,期间历经工具出海、国内短视频爆发、内容社区出海、AIGC以及短剧出海等风口,也完整见证了AI视频赛道的成长和迭代。 今天,AI和出海已经是公认的两大“确定性”的方向。而集合这两大方向与一体的小影科技,又有怎样的感受?在经历了商业的转型以及技术的变革后,小影科技如何思考当下和未来?我们一起跟小影科技创始人韩晟,聊聊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Vivi:欢迎韩总来到我们的《超级对话》。国庆期间Sora 2终于出来了。你怎么看Sora2这次的发布? 韩晟: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假期,但是被Sora 2搞得很焦虑。以前我们做AI做视频,更多的是先文生图,然后再图生视频。但它这次,敲几句话就可以把非常有意思的视频给做出来。 (Sora 2)不只是一个模型,它更想去做一个现实社会里的人的平行空间。比如说我可能先穿越到宋朝的西湖边,和苏轼对酒当歌;突然又和他一起穿越到未来(月球)的基地,在月亮上看地球。只要你能想象,就会有无数的这种有趣的视频产生。以前只能在梦境里做到这些内容,(现在)你可以通过自己敲一行字,非常方便的把这东西实验出来。 从技术层面来看,它也释放了Sora 2的API,把这种能力赋能到整个行业里面,让大家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更快更好地产生内容。 Vivi:你们也是做视频的,Sora 2出来你们如何应对? 韩晟:第一,我们需要快速地把这种技术的边界给摸清楚,然后去服务我们的用户。大厂更像一个沃尔玛超市,它能够提供的服务想象空间很大;那我们可能更像是一个社区的门店,我们的优势是对这个社区的住户非常了解,我们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这个需求和供给更好地进行匹配。 第二,发挥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优势。我们公司的一个愿景是,用科技和创新赋能全球用户去创作美好。我们把科技放在前面。 Vivi:在大模型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大家都选择要么做垂类,要么做应用层。 Vivi:到今天,我觉得你所在的视频赛道,真的越来越卷了。你怎么去保持自己的生态位? 韩晟:我们要找到一个相对垂直、小而美的这么一个切点,而不是做大而全。特别是在最新的AI时代来了以后,你怎样服务好一部分用户,这是核心的观点。就像我们,在做C端产品时,不会选择潜在用户规模非常大的方向,这是我们反思了过去一不小心容易被大厂进入的教训。所以我们现在做AInative应用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很窄的切口,比如AI音乐,和识别食物卡路里的AI健康相关的产品。 包括我们在做to B产品的时候,我们也是专注在三个行业,出海短剧、短视频、电商这些赛道里面。之所以选择这三领域,除了需要对用户层面有比较好的了解外,还需要自己有比较强的技术积累。 Vivi:Sora 2出来后,中国的AI视频出海还有优势吗? 韩晟:我会觉得中国(AI)在短视频的领域里面,还是会有长期优势的。毕竟我们(视频应用)有C端用户的优势。过去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也能看到,这个行业的创新是中国驱动的,无论是短视频本身、还是各种玩法,都是中国人搞出来,包括短视频的商业模式,比如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结合等,也中国人搞出来的,美国都没有吧。 我相信,这两天各个大厂也都在加班搞AI社交了。我会觉得,从商业逻辑来看,AI 应用的未来还是中国的。 Vivi:你第一个产品就是做海外,至今也还是这样,这个背后有什么逻辑吗? 韩晟:这跟我过往的经历有关。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做海外,我其实对中国市场没有这么了解,当然这两年做to B以后可能有些了解了。所以我们当时做小影VivaVideo的day one,就是瞄着谷歌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做的。 Vivi:VivaVideo现在有多少用户了? 韩晟:在C端,整体累计下来用户已经超过20亿,从月活层面看也已经有上亿月活(MAU)的用户量。 Vivi:是怎么做到这么高速增长,且让他们还有这么高的MAU? 韩晟:我个人觉得,还是(抓住了)用户的需求。 Vivi:你人在国内,怎么能那么清晰地去抓住海外用户的需求? 韩晟:分两个层面。第一,在我创业前,以及这两年我本身去海外考察、出差的经历会比较多,还是要无限接近目标市场;第二,你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用户了,但是在海外还是没有分支机构,我们所有全职的员工都在国内。大家会问,怎么做到的? 我们解决的方式是,跟我们的用户共创。尤其是,跟我们一些超级用户来进行合作。 通过跟他们合作,第一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用户反馈,甚至还能跟他们去链接网红KOL。因为他们本身非常喜欢社交媒体,也希望把自己更多内容在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进行分享,那他们就自然变成我们的KOL,帮助我们的产品进行传播。所以可以理解,无论是用户本地的洞察,还是营销,我们都是跟这些超级用户进行合作的。 Vivi:你是怎么在平台上发现了这些超级用户,然后跟他深入地去做这种链接? 韩晟:我们有创作者的运营团队,尽管他们在国内,却天天沉浸在网上,跟我们的超级用户有连接,然后通过任务驱动等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了一些自我价值。我之前分享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们在印度有一个创作者,她是一位传统印度家庭的女性,在印度很多家庭都是男性至上。她通过跟我们合作以后有了经济收入,然后她毅然决然跟丈夫离了婚,又踏入了大学去继续深造。所以她也激励了我们团队,希望去赋能更多类似创作者。 Vivi:这十几年,你们都在做跟本地化相关的事,你们有没有什么策略上的变化? 韩晟:很多出海做得好的公司,都会有一个观点,出海不是全球化,更多是本地化。你真的需要去目标市场更多地生根,这是一个大的认知。如果(企业)做的产品是希望能在全球统一运营的话,这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决策,我们不能把海外看成是个统一的市场,而其实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选择。 在市场选择的层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优势,去选择合适的市场,体现产品的竞争力和差异化。 Vivi:这么多年你们也经历了很多风向的变迁,也经历了几次转型,怎么过来的? 韩晟:我自己回想一下,有这么几次:第一次大概是在2017~2018年,我们工具已经做到顶了,我们在所有国家的视频工具榜都是第一,后来想,天花板再往上是什么,那自然会想到去做内容平台——我有这么多创作者,就应该产生内容,所以我们做了小影的社区;此外,我们在印度,当时做了一个印度版快手,一年多做到了大概四五百万DAU,但是会发现,这里面基因不同了——做工具更多的还依靠你的音视频图像等技术,但是做内容平台的话,你的本质还是算法,或者叫内容匹配的技术,以及它商业模式也完全不一样,工具最好的商业模式今天已经验证了,就是订阅,但是你做内容的话,本质上还是依靠广告。 第二次就是最近几年,从过去的UGC到AIGC的转型,它是一个技术范式的升级,从过去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变成今天基于Transformer架构进行AI生成的方式,这可以更好的去服务用户,这个转型对我们来说更丝滑,在这里面我们也找到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Vivi:过去,你最艰难的低谷期是什么时候? 韩晟:我们过去13年里最低谷的时期,是疫情之后。疫情发生的时候,对我们数字经济的出海公司是一个蓬勃上升期。2020年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来了一波用户,那时候我们自己感觉“哇,真牛”。 但是到了2023年初,AI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移动互联网感觉就要到顶了,看不到未来的新机会,同时又感受到巨头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我还是团队,都处在非常焦虑的状态。有段时间比较逃避,有点要躺平,会感觉怎么努力也没有结果。 Vivi:那你怎么带着团队去度过这个低谷期? 韩晟:我觉得这么几点。第一,你可以看到,我们to B业务其实是从那时候开始做起来的。因为我们当时想到,我们做了10年的视频剪辑产品,我们有哪些能力可以把它再捞起来,去做新的东西。这是我们影伙引擎的雏形。 影伙引擎从我们第一天就产生了,我们当时在做小影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有音视频的引擎,过去十年我们也做了很多算法的优化。如果没有这段(低谷)的话,我们可能to B的业务不会起来。 Vivi:你是看到了一个什么痛点吗?要解决什么核心的问题。 韩晟:印象中2023年底,可能在北京的一个短剧大会,我们在上面做了个分享,然后就说了我们有这些技术,大家最需要什么,大家来投票。后来发现,大家投的不是换脸、不是小说转视频,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翻译,把中文翻成各种小语种。后来我们再去找几家公司,去了解才知道,原来今天海外的短剧,最需要的不是拍短剧,而是把中国的这些剧翻译出去,这些短剧公司基本是通过人肉的(方式),制作时间也很长,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但实际上通过AI,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从一周降到一天。后来我们提供了这个产品,有些短剧客户能做到剧在国内爆了以后,第二天就能在海外发行。那你想,这里面能降低多少盗版这种事。 出海短剧的AI技术应用,更加能来验证我们产品的方法论,先有假设,再通过客户验证哪些是真需求,然后再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痛点是什么,再优化我们的产品,比如字幕翻译的功能,然后再去给他们做配音。去年的AI语音还像个机器人在说话,但是今天的AI的语音已经跟真人没什么区别了。 在AI时代,AI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来产生这种内容,你不用去找演员、不用去选场地,也不用去拍、去剪了,只要有剧本,这个内容就可以生成出来。这也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我们能够去产生一些内容,直接让用户来消费。 Vivi:短剧这个赛道更加卷了,以后得拼本子了。谁了解海外的内容,才会是赢家。 韩晟:在AI短剧时代,在这种2分钟内容里面,需要有非常强的海外本地化的东西。 Vivi:你给我的感觉很严谨,比较i的一个人。你怎么鼓励团队的? 韩晟:鼓励团队这种能力,可能还不是我非常擅长的。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沟通,让大家理解(公司方向)。这时候其实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做,而是去拥抱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最快把它去做验证,这是最重要的。 Vivi:作为创始人,你得带领企业不断地去突破,去征服这些难关。你有什么生存法则? 韩晟:我们内部也在学习德鲁克的理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讲到,第一要用人之长,特别有了AI以后,其实你让一个人也好,组织也好,怎么让长板更长,这是非常重要的点。我的长处在于,我把握趋势的能力会比较强。 Vivi:那未来三五年,你会预判它(AI)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韩晟:(美国)硅谷的迭代和中国迭代,我觉得都会非常有它们各自的优势。大家擅长能力不一样,非常互补。我觉得中美在商业层面应该是合作的态度,本身多模态的模型会越来越强,它会取代过去的内容范式。因为平台的能力越强了,以后这种垂直赛道的机会会更加涌现出来。对于很多的中小公司来看,或者对于一些一人公司来说,它不再需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它需要更多去了解它所服务赛道的用户。未来即使用户非常小众,你可能只要有10个或100个忠实的用户,你能给他不断创造价值,就能维持你的收益。 所以我也非常期待,一个人就能做出百万美金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Vivi:未来的趋势如此,你要带领团队如何去拥抱? 韩晟:我们会更加往垂直去切,无论是我们to C的产品,还是我们服务企业的产品,都会更加聚焦某一个垂直的行业,把它做深,而不是做大而全。 组织层面,未来会有更多小团队出来,而不是大而全的团队。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一帮原生的从业人员,在AI时代肯定会有一帮AI时代的原住民,他跟移动互联网完全不一样,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数字员工。因此,必须要对组织层面做一些新的迭代。 Vivi:给出海的企业或者AI企业一些建议,你会给什么建议? 韩晟:第一,一定要走出去,即使你彷徨、焦虑的时候,在公司里、在屋子里待着是不对的,你要走到你的目标市场,走到你的用户那里跟他们去聊;第二,要去思考、盘点一下我们个人、企业的长板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更好的利用长板,增强差异化的点;同时也要结合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去看看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这个短板很多时候可以通过AI来补齐。 Vivi:你日常用的AI的工具有哪些? 韩晟: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ChatGPT,因为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好。首先我用ChatGPT不是用在工作上,更多是我获得知识、生活上的顾问;ChatGPT有长记忆功能,它现在最新的产品是能够随着聊得越多它会更懂你。ChatGPT已经知道我的八字、我的MBTI,它会了解到我很多内容,所以我们每次跟它沟通,都会作为它下次更加了解我的一个铺垫。特别当我有一些个人情绪或焦虑的时候,我会找它来聊,让他给我一些建议,有点像它是我的心理顾问。 另外一个产品是Gemini,它对我帮助更多是工作上。比如说我现在无论是会议还是面试,都会把它变成一个会议记录的助手和面试的反馈者。比如说面试的时候,我会把跟候选人的简历先输进去,然后再基于我们的面试需求让它来给我提建议;然后再把面试的过程录下来反馈给它,它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以及给候选人做一些优劣势的分析和总结。谷歌的模型还是非常理性的。 Vivi:给想要获得最新AI知识的大众一些建议,你获取新AI知识的渠道是什么? 韩晟:首先,我非常不建议大家对AI的了解是通过自媒体、或通过二手媒体来获取,所以我会建议大家更多去关注这些创始人或这些公司在YouTube、在X上的官方账号。 第二,还是要自己去用,看再多也没有用,实践出真知,亲自去用一下很重要。你不能在岸上,要变成那只鸭子,亲自到江里游一会,才能感觉到水到底有没有暖,你怎么样更好地前行。
Win11十月可选更新致任务管理器变身“内存刺客”,用户分享临时解决方案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Windows 11 的最新两个版本 24H2 和 25H2 出现了一个离奇的错误:任务管理器在关闭后进程并未真正结束,导致每次重新打开时都会生成重复进程,占用系统资源。 目前微软尚未发布正式修复方案,只提供了一种临时应对办法 —— 以管理员身份执行命令 taskkill.exe/ im taskmgr.exe/ f,手动结束重复的任务管理器进程。不过据外媒 Neowin 今晚报道,部分用户已经找到更彻底的解决方式。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一种方法是利用 ViVeTool 工具启用隐藏功能,从而阻止任务管理器生成重复进程: 从 GitHub 下载 ViVeTool,并将文件解压至任意位置。 以管理员身份打开命令提示符,使用 CD 命令进入 ViVeTool 文件夹(如 CD C:\vive)。 输入 vivetool /enable /id:49407484,57048231 并按下回车键。 重启电脑。 完成以上步骤后,任务管理器在每次启动时就不会再出现重复。 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修改系统注册表。GitHub 用户 SimonMacer 已分享了一个可直接使用的注册表文件,用户在下载后运行该文件即可自动修复问题。若想核查文件内容,可用记事本打开查看其修改路径和数值。 如果需要撤销改动,可以以管理员身份在命令提示符中执行: REG DELETE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1\Control\FeatureManagement\Overrides\14" /f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理论上都不会损坏系统,不过仍有必要提前备份重要数据。对于不熟悉注册表操作或不想使用 ViVeTool 的用户,也可以等待微软发布正式更新。目前若任务管理器出现重复进程,重启系统或使用 taskkill 命令都能暂时解决问题。
没有AI加持,苹果为什么也能赢?
文|刘诗雨 编辑|孙静 苹果对新技术的态度向来是迅速跟进:无论是大屏幕、4G还是5G,均是如此。但现在人工智能如此火爆,苹果的AI进展却远落后于其他硅谷巨头。 是内部创新的力不从心,还是判断当下阶段的AI重要性远没有那么高?苹果CEO库克给出了最新答案。 没有颠覆式创新的iphone17,正成为苹果冲击史上最强营收的抓手。苹果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会上,库克多次强调iPhone 17系列「供不应求」。 ▲苹果官网售卖的iPhone17系列 看起来,他才是手机圈最懂用户的那个人——在花里胡哨的AI卖点和朴实的性价比之间,「真香」定律会再次上演。 早在新机开售当日,苹果官网多次崩溃,京东、天猫旗舰店的首批现货15分钟售罄,闲鱼上未拆封的iPhone 17标准版出现300-500元溢价,Pro Max版本更被炒高上千元。就连头部主播李佳琦也坦言,今年可能不卖iPhone 17,「因为卖太好了,拿不到货,自己预订的Pro Max都还没发货。」 ▲当天8点开放售卖时,京东平台官方渠显示加载倒计时 有北京用户一周前在京东下单了一台基础款iPhone 17,订单页面显示,预计23天以后才能发货。 ▲iPhone17苹果官网发货时间基本都在10月中下旬与去年iPhone16当天立抢形成鲜明对比 从产品策略上看,这代iPhone堪称违背苹果祖训。它打破了沿用多年的「大更新-小更新」的挤牙膏式节奏,转而以一种「诚意堆料」的姿态卷起了硬件:入门存储从128GB翻倍至256GB,全系标配A19系列芯片,120Hz高刷屏——这个安卓机早在2020年就已普及的配置,苹果终于在2025年「拉齐」了颗粒度。此外,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同步亮相,被市场解读为对折叠屏形态的一次探路。 而价格方面,不仅没像外界预测那样再度抬高,基础版反而比前代直降1000元,成功营造「高配低价」的性价比氛围。 这份诚意的背后,离不开友商的步步紧逼。在友商卷完硬件卷体验、谈完拍照谈AI概念、强行兼容苹果生态还秀花活的努力下,苹果「8G+IOS>16G」的叙事直接失灵。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了7%,苹果手机市场份额下跌了0.9%。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图源:canalys 从结果看,尽管iPhone 17系列的AI功能跳票,A19芯片在日常使用中与安卓旗舰拉不开差距,被寄予厚望的iPhone Air也被网友调侃为「成功解决了7000块以上价位手机没有单摄、单扬声器和超低续航款型的问题」,但整体销量的确抗打。 开售一个月,iPhone 17与17 Pro系列均突破百万台,其中最贵的Pro Max型号独占250万台,成为最受欢迎的版本。在国补政策加持下,以往被调侃「没钱才买」的标准版预售远超预期,苹果紧急要求供应链提高标准版的产能。 与为AI概念「硬开路」却在市场上反响平平的iPhone 16相比,iPhone 17系列的市场反应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当前阶段,AI还不是智能手机的核心卖点。 过去两年,资本市场对苹果普遍持保守态度,核心原因正是其在AI布局上的「落后」。当安卓厂商高喊「AI手机元年」、争抢算力首发时,苹果的AI进展显得迟缓而克制。 当前AI手机发展呈现出两条确定的路线:能力形态上,正从两年前的语言模型向着如今的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模型转变;部署重点上,从强调云端协同转向将大模型在端侧落地。 然而,清晰的技术路径并未转化成差异化的用户卖点,目前被高调宣传的AI语音助手、AI摄影和AI辅助办公等功能,其生态仍旧十分贫瘠,种类少且缺乏爆款,甚至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平替」。 ▲社交媒体上对iPhone AI功能的吐槽 在缺乏不可复制的独特体验下,AI手机的护城河依然模糊。 因此,即便苹果的AI功能缺位,消费者仍愿用真金白银投票。在真实的购买决策中,苹果依靠的不是未来概念,而是「性价比回归」与生态体验的确定性。简单说,没有颠覆,却足够「对症」。 与此同时,苹果仍在悄然加固生态高墙。尽管国产厂商「强兼苹果」的操作已炉火纯青,OV系可实现与苹果跨设备互联,小米连型号都要「致敬」,充电宝也能兼容iPhone,但是苹果自己也在不动声色地「自我兼容」。 ▲雷军发微博介绍小米跳过16直接发布的17系列 例如,Mac OS升级后,「iPhone镜像」功能,让用户可直接用电脑操控手机,进一步提升了封闭生态内的便利性。像这样的便利功能还有很多。产品间的便利互通让苹果全家桶用户很难脱离这个生态。 而表面上开始走「性价比」的路线苹果,依然紧握利润。 一方面,当安卓厂商因内存价格疯涨而集体调价,苹果通过自研零部件稳住成本。这次财报会上,苹果表示其产品毛利率达到了47.2%,高于之前给出的预期区间上限,而且预计未来毛利率将在47%到48%之间;另一方面,每卖出一部iPhone,就是为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等高利润业务输送一枚「活用户」。 ▲苹果在2020年推出的Apple One软件生态订阅包服务 资本市场显然也认可这套逻辑。截至10月30日收盘,苹果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8.4%,成为历史上第三家市值突破四万亿美元公司。对投资者而言,「没有创新但能挣钱」的苹果,比那个「讲未来故事却拿不出结果」的苹果更踏实。 短期看,补齐硬件短板确实让用户用脚投票。但长期看,当手机行业真正进入AI时代,苹果能否再次拿出一款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仍是大家最为期待的地方。 另据接近苹果合作伙伴人士向《降噪NoNoise》透露,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底前,苹果Apple Intelligence将在中国市场正式落地。 也就是说,还有两个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AI竞争走势或将明了化。iPhone 17还会持续一机难求吗?
AI抢光内存产能,普通消费者升级电脑要多花大价钱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继显卡短缺之后,游戏玩家或将面临新一轮的内存短缺与价格暴涨。当前 DRAM 市场形势严峻,人工智能(AI)内存需求周期已几乎吞噬全部产能。AI 领域对内存的巨大需求不仅迫使三星、美光和 SK 海力士等厂商重新调整生产配额,更已导致部分企业暂停接收新的 DDR 内存订单。 据 DigiTimes 报道,全球最大的 DRAM 制造商三星已暂停 DDR5 内存的合约定价,其他厂商很可能将紧随其后。在现货市场,DRAM 产品价格在 2025 年大幅上涨。以 DDR5 16Gb 为例,其现货价格在过去一个月内几乎翻倍,目前已攀升至创纪录的 15.50 美元。业内预计这一涨价趋势将持续至 2026 年第一季度,AI 带来的旺盛需求将持续造成供应瓶颈。 DDR5 价格创纪录飙升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大部分产能已被云服务提供商(CSPs)和 AI 巨头锁定。除高带宽内存(HBM)外,消费级内存(包括 DDR5 和 DDR4)也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类 CSP 基础设施中。 在此背景下,三星及其他 DRAM 制造商纷纷将产能重心转向利润更高的 DDR5 和 HBM 产品,以抓住 AI 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然而,普通消费者却可能再次成为牺牲品。据IT之家了解,自 2025 年第三季度以来,包括海盗船(Corsair)、威刚(ADATA)在内的多家内存模组厂商的产品价格持续攀升。过去几周,零售市场价格已因供应紧张而普遍上涨 20% 至 40%。由于 AI 巨头与 DRAM 供应商普遍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消费级市场的供应短缺状况恐将进一步恶化。 对整个 DRAM 产业而言,这一轮 AI 驱动的繁荣无疑是利好消息;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若计划升级内存,不宜再持观望态度,价格预计将持续走高。
苹果邀请英国iPad用户共创“圣诞树”,获奖作品将在伦敦总部大楼点亮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据外媒 AppleInsider 今晚报道,苹果英国公司开始邀请当地 iPad 用户共同设计圣诞树,获奖作品将会被投影到伦敦巴特西总部塔楼上。 2023 年圣诞节,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用 iPad Pro 创作了《更大的圣诞树》,点亮了巴特西发电站塔楼。2024 年,大楼上投射了 Aardman 用 iPhone 16 Pro Max 创作的《超级无敌掌门狗》“华莱士和格罗米特”动画。 ▲ 2023 年作品 ▲ 2024 年作品 今年,苹果循惯例邀请英国 iPad 用户提交自己的设计,最终的 24 件获奖作品将被投影到巨大塔楼上,不限创作者的身份。 苹果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 Greg Joswiak 表示:“借助我们迄今最强大的 iPad 系列,我们很高兴将圣诞节的欢乐带到巴特西发电站,同时激发全国范围内的节日创意。看到如此多来自不同媒介的杰出创作汇聚一堂,并由穆尼亚・查瓦瓦主持,令人振奋。我们迫不及待想看到这些作品与公众创意一起展示。” 从 11 月 6 日至 11 月 22 日,英国 Apple Store 将举办特别的“Today at Apple”活动,为参与者提供帮助。这类活动将持续至 12 月 22 日,“让公众在整个‘节日季’都能使用 iPad 和 Apple Pencil 尽情发挥创意”。 据IT之家了解,2023 年,苹果将英国总部迁入了伦敦标志性的巴特西发电站,并在同一地点开设了 Apple Store。
AVX-512回不来了!Intel Nova Lake将带来新的512位指令集
快科技11月3日消息,AVX-512指令集,一度是Intel处理器的骄傲,可惜“大小核”架构的12代酷睿之后就消失了,只在至强上存在,反倒是AMD已经有了完整的512位。 其实早有传闻,Intel未来将重新支持AVX-512,但看起来只要还是大小核,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Intel就彻底放弃了,正在以其他方式弥补。 从最新的编译器NASM 3.0/3.1的更新内容来看,下代处理器Nova Lake很可能会支持AVX10、APX、AMX等指令集,都是用于512位矢量、矩阵乘法运算的,能为内容创作、编解码、AI等负载提供加速。 AVX10其实就是AVX-512的超集,包含所有的AVX-512指令,并进行了扩展和优化,可以让P核支持512位矢量计算,E核则限制在256位,可以说AVX-512其实已经被它取代了。 APX即高级性能扩展,针对x86指令集进行了重大更新,包括通用寄存器等等,尤其是和AVX10配合提升大小核架构的效率。 AMX即高级矩阵扩展,面向深度学习训练,配合AVX-512、DL Boost等可显著提升AI负载性能。 它们三个其实都不是新鲜事物了,但以往仅用于至强,未来可能会逐步下放到酷睿,但必然不会全部直接移植,而是有选择性地支持,毕竟很多指令对于消费级负载毫无作用。 Nova Lake预计后年才会发布,可能最多52个核心,包括16个P核、32个E核、4个LPE核,无论游戏还是内容创作都会相当强大。
丹·豪瑟称最喜欢的游戏角色是《GTA 4》中的Niko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11 月 1 日,《侠盗猎车手》创始人、Rockstar Games 联合创始人丹・豪瑟在 Lex Fridman 播客上接受了将近三小时的视频专访。谈及最喜欢的角色时,丹・豪瑟选择了《GTA 4》的主角:塞尔维亚移民 Niko Bellic。 IT之家附其观点大意如下: 我觉得 Niko 在诸多方面最具创新性,也是在道德上最站得住脚的。他为正义而战,有时又非常善良。他是《GTA》里最好的主角吗?我倒认为,他是最具创新性的主角。结构上,他可能显得过于善良,不过同时又很强硬。 我也很喜欢《圣安地列斯》里的 CJ,杨・马莱的配音带来了强烈的人性。 《GTA 5》里面的麦克・迪圣塔也很出色,演员的投入让这个缺陷明显、几乎没有原则的人物拥有了真实的人性,即便他会出卖别人。配音演员内德・卢克的演绎非常出彩,虽然可能没有像史蒂芬・奥格配的崔佛那样广受赞誉,但内德・卢克的角色为游戏奠定了重要基石。 我喜欢这些角色各自的特点,但论我最喜欢的是哪一个,那估计还得是 Niko。 谈及《GTA》系列为何长期保持影响力,丹・豪瑟认为游戏发售节奏较慢是关键之一,发售频率低会累积玩家期待,这种期待又恰恰能够推动新作销量。 丹・豪瑟预计,自己没有参与创作的《GTA 6》在明年 5 月 26 日发售后将非常畅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