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掏出一揽子开发者利器,小米SU7已经用上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9日报道,本周三、四,在北京举行的Google I/O Connect China(2024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阐释了谷歌的最新开发者工具和技术。 其中重点分享了谷歌最新的AI工具和技术更新,以及在Web、Mobile、Cloud等领域为出海开发者带来的产品升级。Google Developer X和开发者关系副总裁兼总经理 Jeanine Banks重点提到了Gemini Nano、Gemini 1.5 Flash、Gemini 1.5 Pro三种多模态Gemini模型,Gemini系列模型已集成到众多开发工具中,包括Android Studio、Chrome DevTools、Project IDX等。同时谷歌的应用开发框架Flutter升级到了3.24和Dart 3.5版本,可以支持开发者跨平台构建应用。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陈俊延谈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开发者市场之一,过去一年,中国25个开发者团队,开发了31款游戏和应用,在全球不同地区获得50个Google Play年度最佳奖项。 他还重点提到了两大案例,数字营销行业,网易游戏在海外借助Google Cloud Vertex AI平台,提升了广告文案创作效率,工作时间从原本一周多减到几个小时,每月累计可生成超700条定制文案;国际家居在线服务平台Homary,基于Google AI的海外广告投放中,通过用户预测潜在购买品类,提升了49%的投资回报率和50%的转换效率。 此外,谷歌开发者中文网站上推出了谷歌AI页面,开发者可以获取相关技术更新与资讯,中文专题页面的Codelab、Chrome、Web专题页面均已上线。 一、Gemini三大模型可满足不同开发需求,小米SU7应用基于Flutter开发 Google Developer X和开发者关系副总裁兼总经理Jeanine Banks带来了AI工具和技术更新的分享。 AI正在从根本上重塑软件开发,让每一位开发者提升开发效率,谷歌提供了三种不同规格的Gemini模型,包括Gemini Nano、Gemini 1.5 Flash、Gemini 1.5 Pro。 其中Gemini Nano可以直接在设备端运行,能实现快速响应和保护数据隐私;Gemini 1.5 Flash是谷歌目前最快最经济的模型,适合处理高容量任务,为开发者提供了100万个Tokens的超长上下文窗口;Gemini 1.5 Pro的回答质量更高,适合处理复杂任务,谷歌已经面向使用Gemini 1.5 Pro的所有开发者开放了200万个Tokens的上下文窗口。 更大的上下文窗口可以提升模型性能,还有助于开发者发掘新的应用场景,也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基于此,谷歌近日为Gemini 1.5 Flash、Gemini 1.5 Pro推出了上下文缓存功能,开发者可以将提示中不变的内容进行缓存,后续可以即时调用。 做出海应用的开发者可以使用AI Studio免费使用这些模型,省去训练和维护模型的时间。 Gemma系列模型可以满足开发者希望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对AI进行微调的需求,Jeanine称,Gemma和Gemini系列模型一脉相承,共享底层技术和工具。 谷歌已经正式发布Gemma 2模型,新增了参数规模达到90亿和270亿的两种模型。27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针对英伟达GPU进行了优化,可以在Google Cloud的单个英伟达GPU、Vertex AI的单个GPU上高效运行。 Jeanine称,Gemma 2的性能表现超越了参数规模比它大两倍的模型。 Gemini已经集成到Android Studio、Chrome DevTools等诸多开发工具中,可以获取应用设置、性能数据、日志和源代码等信息,帮助开发者编写、调试和测试代码、生成文档等。 谷歌开源的应用开发框架Flutter升级到3.24和Dart 3.5版本,改进了在macOS上对Platform View和Webview的支持。新的API早期预览版Flutter GPU直接内置在Flutter SDK中,可以允许开发者使用Dart代码访问GPU,提升图形的渲染能力。 Jeanine称,中国的Flutter开发活跃度位列全球前三。 谷歌正在构建User Scene的软件包,可以将不同行业标准的3D模型直接导入Flutter项目中。 小米电动汽车SU7的配置应用就是基于Flutter打造,小米汽车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整套功能,可以实现远程车辆控制、接收车辆状态的实时更新等。小米汽车智能座舱手机APP客户端高级研发工程师陈作斌谈道,他们预估使用Flutter比使用原生框架的效率要高60%。 此外,Android Studio Project IDX的早期预览版已经推出,完全运行在浏览器中,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起运行Android Studio的工作区,开始编写、构建和测试原生Android应用。本地Android Studio和云端IDX工作区都可以满足开发者开发需求。 在安全性方面, Firebase AI Monitoring可以实时监控开发者使用大语言模型构建的功能,在生产环境下的性能和行为,目前这一产品处于非公开预览阶段。谷歌还推出了Checks AI Safety,可以用于评估监控和监督AI模型和代理的合规性。 三、Gemini Nano已内置Chrome桌面客户端,多项UI设计工具已发布 设备端的AI模型为云端模型提供了补充,让开发者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容量限制、更强的数据隐私保护来交付解决方案,无论基于哪个模型构建响应AI功能,WebGPU和Web Assembly都是端侧Web AI的基石。 WebGPU已经支持16位浮点数值,Web Assembly集成了Memory 64和JavaScript Promise,基于此,开发者构建的模型可以在全球绝大多数设备上高效运行。 谷歌Chrome开发技术推广部主管Paul Kinlan谈道,视频弹幕平台BiliBili结合使用了Web Assembly和MediaPipe的图像识别技术,成功实现了弹幕不遮挡画面人物的功能,使得会话时长增加30%,点击率增长19%。 从Chrome 126浏览器版本开始,Gemini Nano会直接内置到Chrome桌面客户端中。其中“帮我写”这个功能就可以帮助海外用户撰写商品评价、客户反馈等。为了实现这个功能,谷歌对Gemini模型最高效版本进行了微调。 谷歌还在开发Prompt API,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工具使用自然语言,向Chrome中的Gemini Nano发送指令,全程不会有数据离开本地设备。 强大的AI功能离不开优质UI,谷歌也推出了新功能帮助开发者打造应用。 谷歌发布Speculation Rules API,可以通过在后台预读取、预渲染页面,提升站内的浏览速度。面向单页应用,谷歌推出了View Transitions API,可以实现更加顺畅的导航。 在调试和优化应用方面,Chrome Devtools能够在网站发生错误时发出警告和提示,同时Chrome Devtools Insight可以快速分析问题所在,并且根据代码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Gemini Nano没网也可运行,Compose简化跨设备应用构建流程 谷歌安卓开发技术推广部主管史婧羽谈道,使用Gemini Nano实现的AI功能不需要网络就可以在设备上完成所有操作。 Gemini Nano通过AICore系统服务实现,为了应对管理打包和分发大语言模型的复杂难题,AICore可以负责管理设备上的基础模型,开发者能直接使用。 Gemini Nano和AICore现已登陆谷歌Pixel 8和三星Galaxy S24系列。 未来几个月,谷歌将进一步开放Gemini Nano的使用权限。 今年,谷歌将支持跨平台代码复用技术Kotlin Multiplatform用于业务端,使得开发者可以在Web、服务器和桌面平台间共享代码。谷歌在DataStore、ViewModel、Room等多个Jetpack库添加了Kotlin Multiplatform支持。 写作工具Compose增加了共享元素过渡等功能,可以帮开发者处理过渡中大小变化、文字动画等,同时原生支持了预测返回手势。谷歌打造了一系列新Compose API,帮助开发者构建符合设计规范的自适应布局。 谷歌联合小米、OPPO、三星等手机玩家,将这些品牌的设备实验室接入由FireBase支持的Android Device Streaming测试平台,开发者可以在真机设备上直接验证自适应应用,包括折叠屏手机和平板电脑。 谷歌同样助力和简化了困难的开发任务,例如Android Studio中的Crashlytics功能,不仅可以在源代码中快速定位错误,还能基于Gemini的分析能力提供修复建议。 开发者可以在内置AI隐私设置中,选择分享或不分享哪些数据。 四、拆解谷歌云端新平台五大特征,Vertex AI一站搞定模型训练、调优和部署 Google Cloud首席布道师Richard Seroter介绍了谷歌打造的云端新平台的五个特征。 首先是实力超群,优势独享。云端新平台能带来全新构建方式、自动化、多功能、深度集成等。Vertex AI可以一站搞定模型训练、调优和部署。 Gemini 1.5 Pro可以支持超200万个Tokens的上下文窗口,相当于2小时视频、20小时音频、1500页文档和6万行代码。Vertex AI在处理谷歌中国一段25万个Tokens的讲座视频时,Gemini 1.5 Pro可以同时识别视频中的声音和画面,并能自动翻译。 其次是自成体系,灵活拓展。Google Cloud可以配置服务生产集默认值,及对开源接口的支持。Vertex AI中提供了150多种模型,包括谷歌自家、Anthropic、Meta等发布的模型。 第三是破除壁垒,便捷跨云。云端新平台可以为开发者量身打造解决方案,满足其在本地JKE集群部署或者其他云平台部署的需求,让用户在不同云平台之间迁移和管理资源。如BigQuery Omni允许用户在多个主流云平台上运行BigQuery而无需迁移数据;AloyDB Omni提供了无限制的数据库部署环境。 第四是化繁为简,轻松构建。Google Cloud平台通过自动化和智能默认设置,简化了云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管理过程。现在开发者可以在45分钟内搭建起生产级的云基础设施,实现多方面功能。 最后是AI助力,智能随心。Gemini for Google Cloud深度融入云体验,包括IDE插件提供代码生成、补全、解释和测试生成等功能;Gemini in Databases将AI智能融入SQL生成、数据库操作等任务。 结语:谷歌用AI新工具,助力中国开发者出海 谷歌此次重磅发布了新的开发工具,可以为开发者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便捷的界面,帮助开发者基于大模型能力更快速地构建、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 从Gemini API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到谷歌AI Studio的集成开发环境,再到AI技术的跨平台应用,谷歌正不断帮助开发者拓宽应用构建的边界,这或许会加速国内开发者更快构建应用,让产品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被余承东“曝光”,这或许才是折叠屏的最终形态
第一台量产的三折叠屏手机要来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可能是华为。 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华为的三折叠手机即将在年内面向市场。甚至有博主晒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机舱使用三折叠屏手机的照片。 照片显示,余承东正在使用的软件很可能是微信 APP,三块屏左边是消息列表,右边是网页内容,但面积比普通大折叠手机大了不少,侧边的保护壳里还疑似隐藏了手写笔。 此前,华为余承东也曾董宇辉的直播间里爆料: 下一代的折叠屏,别人都能想得到,但做不出来。我们已经想了五年了,终于可能快要出来了。 五年前,华为发布了第一代折叠屏手机华为 Mate X,彼时折叠手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对于外折还是内折的设计也仍在探索阶段。五年后,主流的折叠手机已经都是内折叠方案,而售价也从 15000 元往上杀进了 6000 元区间,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折叠手机都已经趋于成熟。 但折叠手机的产品形态,还远远没有到头,三折叠的折叠手机,可能才是折叠手机的究极体。 华为三折叠手机会采用哪种设计? 关于三折叠手机的形态,基本上也是分为两种折叠形式——S 字型外折、G 字型内折。 作为折叠屏幕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三星曾在 2022 年的 CES 上展示过三折叠手机的两种形式方式。 这款名为三星 Flex S 的三折叠原型机,就采用了「S」字折叠的方式,手机的外屏是折叠屏的一部分,展开之后,折叠藏在内侧的另外两块屏幕和外屏共同组成了一块超大屏: 另外这款名为三星 Flex G 的三折叠手机,采用将两边的手机屏折向中间的「G」字折叠方式,这显然对铰链、屏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量产的难度,看上去也更加笨重: 此外,也有二者合一的产品形态。今年 5 月,TCL 华星也曾在 2024 SID 活动中展示了 Tandem 三折叠屏手机原型,能在「S」字和「G」字折叠方式之间自由切换。但这种「可内可外」的折叠方式无疑对屏幕的柔性和耐用性、铰链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S」字形折叠结合了目前已有的内折和外折技术,还能有更紧凑的整体结构,最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三折叠方案。而在今年 3 月华为发布的一份三折叠手机专利中,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想。 华为提交的专利申请书显示,这款设备包含了三个壳体、两个铰链和一个柔性屏。每个壳体厚度不等,从而降低了设备整体的厚度,减轻了重量,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握持手感。 关于摄像模组的处理,专利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中一种是在壳体上设置凸起部位来安装前置摄像模组,并在其他壳体对应位置布置凹陷部位,这样在设备折叠时凸起部分就可以隐藏在凹陷部位中,从而降低折叠状态下的整体厚度。 另一种策略是,如果壳体被设置成楔形,摄像模组将会被安装在较厚的那块壳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组厚度对设备整体厚度的影响。 专利说明书还提到了通过一个开关自动展开折叠屏的操作方式,这主要利用了壳体中的磁性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显然,多加一块屏幕意味着每次展开/闭合都要多一步操作,而利用磁吸的助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电动展开与手动展开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从专利书中可以看到,华为对于三折叠手机的考量是非常全面的,摄像头如何摆放、折叠屏如何展开、怎么样更好地让产品轻薄,都有细致的研究,其他诸如电池、天线、柔性电路板等部分的设计也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有的地方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看得出华为在三折叠手机技术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五年磨一剑的三折叠手机,华为既要攻克工程制造难题,但更关键的是,是要攻克折叠手机的内容供给难题。 折上折,是要解决折叠手机的内容难题 其实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最初 iPhone 的 3.5 英寸,到后来 iPhone 6 Plus 的 5.5 英寸,再到如今的 6.7 英寸,屏幕越来越大是智能手机发展的主旋律。 这主要由于,屏幕是智能手机输入 / 输出信息的最主要媒介。面积的扩展增加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息输出及输入能力,所以屏幕的扩大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手机在信息交互能力上的提升。 制约智能手机屏幕扩张的,是人类手掌尺寸的大小,以及所能承受的重量,而折叠屏的诞生就是为了挣脱这一桎梏。折叠屏手机的诞生,成功让智能手机的屏幕突破 7 英寸,主流的大折叠屏手机能达到 8 英寸,几乎是跟 iPad mini 一样的显示面积——但事实如此吗? 绝大多数用户都是抱着平时用手机,展开用平板的期待买了折叠屏手机,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艾瑞咨询有一项调研报告显示,62.6% 的折叠屏用户期待硬件有所创新,而期盼软件创新的用户,高达 97.6%,原因很直接:手机上有海量的内容,并没有适配折叠手机的屏幕,这块 8 英寸大屏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时候还会拖后腿。 与之相对应的是,Canalys 刚刚发布了 2024Q2 全球平板销量统计,出货量同比增长 18%,说明消费者对于大屏智能设备的需求并没有下降,甚至有逆势增长的潜力。而其中卖得最好的产品,屏幕尺寸基本上都是 4:3、3:2、16:10 这样的长方形比例屏幕,他们可以很好地兼容手机端的内容。 几款主流厂商平板 但大折叠内屏却与手机和平板电脑截然不同,目前市面上比较主流的几款大折叠,展开后内屏长宽基本都是接近 1:1 的比例: 从实际使用来看,大折叠手机无论游戏、视频、日常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信息缺失。 左为普通手机画面,右为大折叠手机画面,大折叠明显出现了一定的画面缺失 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成片的空白区域,而在游戏中又会出现一定的视野盲区,造成一个很诡异的现象,明明手机屏幕变大了,但可以显示的内容却少了很多: 手机、大折叠、平板在游戏中视野对比 在观看视频、电影等固定画幅的内容时,这个问题更为明显。目前我们观看的大部分视频内容都是 16:9 的横屏视频或 16:9 的竖屏视频,还有一些电影或纪录片会出现 21:9 的超宽比例。因而在大折叠屏内屏上观看此类视频时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黑边: 普通手机、大折叠、平板播放 16:9 比例的视频时均出现黑边 如果从观感上来看还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假设视频长宽比为 16:9,而大折叠内屏的比例为 1:1,那么视频内容在屏幕中所占比例约为 9/16,约等于 56.25%。屏幕利用率仅为一半多一点。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厂商通过采用了多样化的分屏操作、重构元素等方式适配方形的屏幕,尽可能地利用大折叠在屏幕面积上的优势。 还有的厂商试图通过新的交互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OPPO Find N3,你可以想象它在屏幕后面,有一张大约 15 英寸的幕布,同时打开三个应用时,它们能以多种排列方式,以符合逻辑的直观方式铺在这张幕布上。 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并未触及核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完整显示内容的大屏手机,而不是并在一起的两块手机屏幕,不然微软 Surface DUO 早该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在一开始就把问题本末倒置了——并非软件难以适配硬件,而是方形屏幕硬件本身难以适配软件。 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如果想要展开状态类似平板电脑比例的大屏,就要承受闭合状态更宽大的屏幕;如果想要闭合状态仍然像一款普通手机,就要承受与内容不匹配的方形屏幕。 关于这一问题,同样是方形屏的小折叠外屏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例如小米在最新发布的 MIX Flip 在其 4 英寸的外屏上,划分出了一块 9:16 比例的 3.5 英寸屏。 用一个普通手机的比例,去适配大量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硬件适配软件的案例。 但显然,大折叠屏手机并不能像小折叠外屏一样做「减法」。 不过好消息是,大折叠手机能够做「加法」。 也就是通过加上一块屏幕的方式,使其拥有更接近传统的长条形屏幕,与主流的视频、软件内容更加匹配,拥有更高的屏幕利用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长宽比的补充,使其真正完成大折叠「合上是普通手机,展开是平板电脑」的使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从一开始,想要的就是一款三折叠屏手机,但受限于技术原因而不得不选择从两折叠开始做起。 目前的大折叠手机,只是一种「半成品」,即真正从手机到平板跃迁的一个跳板、一个在折叠技术发展过程中为了催熟铰链、屏幕等技术的阶段性产品。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曾经如火如荼的大折叠手机,其实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三折叠,才是大折叠手机的最终形态。
华为手机翻身仗:半年三推新品,经销商称已基本回血,供应链现交付压力
作者:杨玲玲 郭美婷 华为正在手机市场猛烈进攻。 近日,在年初发布高端小折叠手机Pocket 2后,华为再次加码,推出旗下中端手机品牌nova系列的首款小折叠手机——nova Flip。 受访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去年以来,华为不断更新完善产品矩阵,欲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重登手机市场王座,nova Flip就是希望填补中端折叠市场的空白。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华为年报显示,2023年手机业务复苏明显,终端BG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3%至2515亿元,为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时根据IDC数据,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以17.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并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市场持续缩小与苹果差距。 不过,在手机销量快速起势后,7月18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宣布,Pura70在开售3个月后迎来官方降价,降幅为500-1000元。有媒体报道,降价原因是Pura70系列卖得不及预期。但截至目前,华为对此并无回应。 下半年,华为还将在旗舰产品上与苹果迎来正面交锋,对于它来说,这场手机市场的翻身仗远未到终局。 折叠屏激进 nova Flip已是华为今年发布的第二款小折叠屏手机。2月,华为推出小折叠新品Pocket 2;去年年末,华为还发布了大折叠产品Mate X5。 不同于之前推出的两个高端系列,近日发布的nova Flip主要针对年轻人,售价在5000元至6000元区间内,也是华为迄今为止最便宜的折叠机型。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nova flip和Pocket 2属于两个产品线,可以形成高低搭配,覆盖更多消费人群。”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此前,凭借Mate X5、Pocket 2等热销机型,华为在折叠屏领域已经重登王座。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49%,增幅创下6个季度以来新高。其中,华为以35%的市占率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领头羊,同比增长257%。 另据IDC数据,中国折叠屏市场在第二季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货量共计257万台,同比增长104.6%。华为同样以41.7%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 不过,相比于大折叠,近年来小折叠时有“叫好不叫座”的声音传出。年初,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曾在报告中提到,部分手机品牌在考虑放弃小折叠产品线。 Counterpoint发布的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翻折式大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增长91%,而纵向小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下降1%。 郭天翔认为,小折叠缺乏刚性的使用场景,最大优势是携带方便,外观吸引人。但缺点也不少,比如成本高、容易坏,以及同价位配置明显低于直板机。对比之下,大折叠的大屏优势更明显,随着轻薄度和良品率的提升,大折叠屏的使用体验也迎来显著提升。 小折叠是否仍为值得投入的“潜力股”?根据Canalys研究经理刘艺璇观察,今年一季度小折叠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有同比24%的增长,第二季度出货量的增长率也达到8%,虽然品类增长率在放缓,小折叠屏尚未有下滑或瓶颈出现。 事实上,近期小折叠产品入局者众。在华为发布nova Flip前不久,6月荣耀推出旗下首款小折叠手机Magic V Flip,7月小米首款小折叠手机MIX Flip面世。目前,小折叠手机已集齐除苹果外所有主流手机厂商。 刘艺璇提到,随着手机厂商相继发布小折叠新品,今年小折叠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有望冲刺400万台。 “以目前行情来判断,折叠屏在未来3年内都将是一个相对热门的品类。鉴于苹果尚未推出折叠屏产品,中国/本地品牌正在把这种新产品作为其差异化竞争赛道,以巩固和扩大其在国内高端市场的份额。”她进一步补充道。 此外,在折叠屏上,华为或还将另辟新品。7月中旬,余承东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透露,华为将发布一款折叠屏手机,是“别人都能想得到,但都做不出来的产品”。而华为对这款折叠屏手机构思了5年,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后,即将量产。对于这款全新的折叠屏手机,外界普遍猜测是一款三折手机。 产业链繁忙 折叠屏热卖只是华为重回市场的一个缩影。IDC数据显示,上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以17.5%的市场份额傲居中国智能手机排行榜榜首。 在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在高速运转、紧密配合。 据媒体此前报道,华为有一套精密的经销商体系,大客户和运营商由华为直供,其他则由中邮广电和普天太力两大经销商来分货,前者主要负责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IOT产品,而后者则负责畅享系列、麦芒系列,nova系列。 过去几年,由于外部限制,华为手机业务省级、县级的配货大幅减少,为让经销商有货可卖,华为的策略是手机拿货需要配合其他IOT产品。“当时库存压力比较大,不过现在基本已经回血。”上海经销商吴毅(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生意场起起伏伏都属正常,亏钱的时候和华为一起,赚钱的时候也会有你一份。”在郑州有数家门店的经销商李阳说,他跟随华为做生意有10余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退出,身边的大商也很少有退出。 所谓的华为大商一般在一座城市至少有五六家店,一个体验店的成本就要500万元,这也是华为销售体系的大动脉。 近期,华为官方宣布,Pura70全系价格直降,降幅为500-1000元。据报道,有消费电子产业链人士表示,此次降价是因为华为Pura70系列卖得不及预期。 图源:图虫创意 “Mate 60确实比Pura70卖得好,毕竟是华为时隔数年的回归之作,但去年以来,华为不断更新补齐产品矩阵,不管是nova系列、Mate系列、Pura系列,还是大折叠、小折叠都卖得不错。现在主要问题是产能跟不上。”贵州遵义的经销商刘铭(化名)深有体会,几款热门产品发布初期基本是到货即售罄,现在也是经常断货。 郭明錤曾预测,对比2023年发布的P60系列,P70系列的出货量在2024年有显著的增长。如果手机库存回补需求强劲,P70出货量有望增长230%到1300万-1500万台;如果需求放缓,也有望达到增长150%到1000万-1200万台。 这对于供应链企业是利好也是考验。 年初,有媒体报道,华为对折叠手机供应链下达“追单令”,大举扫货关键零部件CMOS影像感测器(CIS),理由是今年华为制定了积极的折叠手机出货量目标,从去年的260万台,大增为700万至1000万台,最高增幅将近3倍,因而需要更多零部件支援。 熟悉手机供应链的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为今年销售预期较高,给部分供应链厂商带来了供应压力,特别是高端芯片,性能和产能都要满足需求需要供应链厂商和华为更多的协同创新。” 翻身仗怎么打? 手机业务一直是华为的现金奶牛。长期以来,华为两大旗舰系列P和Mate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布节奏。一般情况下,华为在每年在3月左右发布P系列,9月左右推出Mate系列。 不过,2021年以后,受到供应方面压力,P系列和Mate系列的发布节奏被打乱。其中,2021年的P50系列发布时间较正常推迟近4个月,到当年7月才发布,2022年P系列断更一年;Mate系列则是在2021年断更一年后,在2022年9月推出Mate50。 随着两大旗舰王牌的断更,Omdia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20年的1.9亿台下滑至2021年的3500万台,同比下滑81.6%,华为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排名为第9位。 华为的经销商们,也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在这期间,刘铭关闭了两家门店,收缩过冬。 2023年上半年,P60系列回到正常更新节奏,一机难求,下半年华为未发先售的重磅旗舰产品Mate 60系列以及折叠屏Mate X5,再度掀起抢购狂潮。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去年9月,广州一家线下门店的店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该店到货的华为Mate 60系列大概有60-70台,但在门店预定的用户已经超过200人。 到2023年第四季度,IDC统计显示,不少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比2022年均有下滑,而华为一枝独秀,同比增加36.2%,中国市场份额达到13.9%,回归到第四名。 同时,根据华为2023年年报,其全年销售收入7042亿元,同比增长9.63%,为2019年以来最大年度增幅;净利润870亿元,同比增长144.5%。其中,华为终端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3%至2515亿元,扭转下滑趋势。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华为2023年的手机出货量约为3500万台,比2022年增加约500万台。如果按照平均6000元的价格核算,该业务销售收入约2100亿元,成为终端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林芝也提到,第二季度华为Pura70系列销售不及预期,苹果降价攻势也给华为带来一定压力,导致华为通过降价来刺激市场。“华为的翻身仗并不容易。”林芝称,当前,手机行业创新乏力,消费者支出较为谨慎,华为需要拿出更令人惊叹的产品,才有更多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下半年,华为Mate 70将和苹果iPhone17在高端市场迎来正面对垒,双方面临的压力均不小,最终谁能引领手机市场,仍需拭目以待。目前,产业链已进入到紧锣密鼓地备货阶段,华为和苹果均未对外释放太多新机信息,经销商们则翘首以盼,希望新的旗舰产品可以引爆新一波热卖。 而就在8月9日,还有多名数码博主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机舱里操作一款新机的照片。照片中,余承东手持一台新机,屏幕画面隐约为微信界面,最左侧是消息列表,右侧疑似为对话框或正在浏览的网页内容。右手边的保护壳内似乎还隐藏了手写笔。 图源:社交媒体 这款产品也被猜测就是新三折手机。有供应链消息称,华为的三折叠屏新机已投入生产。 华为的翻身仗仍在继续。
高合倒下后,谁是下一个“行业耻辱”?
今天,高合上热搜了。 因为破产。 折腾了半天,高合还是没有找到“白衣骑士”。 现在这环境,金主确实不好找。 不过,对于高合破产这事,大多数博主都是表达了惋惜的态度。 出乎意料,风评相当好。 这事,也不是没原因的。 隔壁威马破产,老板连夜跑路。 大骂高合“行业耻辱”的贾老板,至今仍是归途无期。 但是高合没有,先是直播带货,后是不断找金主,突出一个不离不弃。 虽然直播现在停了,但是态度也有了。 看来,凡事都怕对比。 现在高合这情况,还有希望吗? 有一点,不太多。 确实,破产重组不代表一定完蛋。 很多债务可以折价支付,或许还有人愿意接盘。 只要不是清盘,基本上就说明还有机会,就看重组情况。 但智哥觉得,即使高合还能重组,后续也很难了。 在这么卷的市场,就没听说过哪家车企,在停摆了数月后还能重启的。 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讲究决心做事的阶段。 当品牌忠诚度成了虚无,市场用户需求又千变万化,高合的结果已然注定。 高合之后,谁是下一个呢? 第二梯队车企如哪吒、零跑等等,现在的表现稳了吗? 其他诸如极石等等,现在的表现足够处之泰然吗? 目前,新势力当中,也只有特斯拉和理想等少数公司达成了净盈利。 其他新势力,多半都是只有毛利率,而净利润还没有转正。 高合并非第一个遭遇经营困境的车企,像威马、像爱驰,这些早就不声不响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一地鸡毛。 和他们对比,高合的遭遇多少还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 毕竟,高合的确有认真地在造车,也有上规模的销量。 所以,它的困境更能凸显当下新能源市场中“决策”的重要性。 在产品上、经营上,一些判断失误,就很有可能导致大厦将倾。 而且,高合的隐患一早已经埋下,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早前,高合曾有计划登陆港股和美股,但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搁置。 目前国内尚存的头部新势力,比如“蔚小理”,则是早早登陆了美股,成为了他们对外融资的重要筹码。 从这个角度看,高合确实有运气不好的成分。 彼时无法登陆美股,客观来说完全是“殃及池鱼”。 但正是这个关键因素,使得高合整个发展的轨迹被改变,从而埋下祸根。 显然,“吃不上奶就会死”变成了国内新势力的普遍问题。 迟迟无法扭转为盈和实现正向循环,那么达摩利斯克之剑就会悬于头上。 再结合近期越演越烈的产品价格战,车企也就变得愈发严峻。 无论如何,二线新势力最后必然是“百不存一”。 对这些新势力来说,“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高合”,就是接下来的唯一命题。
乘联分会发布7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排行榜,比亚迪、吉利、理想、特斯拉名列前茅
IT之家 8 月 9 日消息,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7 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 172.0 万辆,同比下降 2.8%,环比下降 2.6%。 乘联分会今日发布了 2024 年 7 月厂商批发及零售销量排行榜,比亚迪遥遥领先,几乎拿下了所有榜单冠军。 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理想汽车、特斯拉中国、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赛力斯汽车、奇瑞汽车、广汽埃安、零跑汽车分列前十名。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7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 172.0 万辆,同比下降 2.8%,环比下降 2.6%;今年以来累计零售 1,155.6 万辆,同比增长 2.3%。其中 7 月常规燃油车零售 84 万辆,同比下降 26%,环比下降 7%;1-7 月常规燃油车零售 657 万辆,同比下降 15%。 7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51.1%,较去年同期 36.1% 的渗透率提升 15 个百分点。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 48.1%,较 2023 年 7 月 35.7% 的渗透率提升 12.4 个百分点。IT之家注意到,7 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 62.6%;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37.2%;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8.1%。 7 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7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2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8.3%。
华为做享界,不能只是“复制”问界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先后亮相两个展会,又在全国27家门店巡展了一圈之后,华为终于让享界上市了。 8月6日,华为举办“鸿蒙智行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与北汽蓝谷合作的首款车享界S9,冲入豪华行政轿车赛道。 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上台介绍,还请来北汽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建勇、宁德时代的董事长兼CEO曾毓群站台,足见合作三方对享界S9的重视程度。 新车推出了两个版本,享界S9 MAX后驱长航版本售价为39.98万元,享界S9 Ultra四驱旗舰版本售价为44.98万元,比此前公布的45万-55万元预计售价降低了5万-10万元。 从产品属性的层面上看,享界的设计重点也几乎都集中在后排乘客的体验感上。 如老板位采用零重力座椅;扶手前设置了一块9英寸的可触摸屏幕,可控制影音娱乐、调节座椅;扶手后设置了既能制冷也能制热的冷暖箱;还搭载了后排隐私声盾功能等等。 软件上,享界配上了华为最新的智驾系统——HUAWEI ADS3.0,可以实现从停车场到停车场间的智能驾驶;同时还能调整晕车舒缓模式,老板可以通过扶手边的显示屏,一键缓解不适感。 从各方面的配置上来看,华为享界确实是一辆不错的豪华行政轿车。 在产品力的打造上,华为已经靠问界系列证明了实力。 鸿蒙智行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直播宣传片截图,图源华为终端官方视频号 不过,华为依靠问界M7建立起“高性价比”口碑的同时,又形成了相同的品牌形象。又由于问界M7是华为的“销冠”,导致不少消费者不自觉的将享界与问界放在一起比较,相关的讨论似乎很容易被限制在华为各“界”的语境象限中。 但享界需要达到的声量不止于此,要想跟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L等高端豪华轿车同台竞技,华为还要在消费者心中,塑造起一个高端商务轿车的品牌新形象。 因此,冲进高端市场,“死磕”配置还不够,华为还要做很多准备。 享界上市,够豪华吗? 早在今年4月底,就有一部分汽车爱好者在北京车展见过享界了。 从彼时的现场照片来看,享界吸引了大量观展人士驻足围观,随着车型的外观与内饰照片被大量释出,享界的定价反而显得比配置更神秘了。 8月6日,华为享界S9的上市价格终于尘埃落定,39.98万元和44.98万元的售价比预售价还要低5万-10万元,比同级别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L更是实惠不少,表现得颇有诚意。 但实际上,价格虽是倍受关注的因素,却不是其目标车主最关注的因素。豪华车车主大多为公司高管或老板,他们更关注的是品牌和产品。 华为也明白,享界想成为自己打开豪华轿车市场的一把钥匙,与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级正面硬刚,必须要做出不输于BBA的车。 因此,享界S9的每一个设计,都瞄准了BBA。 首先是超大的座舱空间,享界S9的长/宽/高分别为5160mm/1987mm/1486mm,轴距为3050mm,相当于C+级轿车。 底盘方面,享界S9全系搭载华为自研的途灵底盘,采用前后弹减一体+CDC+空气悬挂的组合,车灯采用了标志性的矩阵式LED前大灯组。 续航方面,享界S9 Max、Ultra均搭载了宁德时代100kWh电池,其中Max版为后驱,Ultra版为四驱,CLTC最高续航分别为816km和721km。 在外观的设计上,享界S9选择了“寰宇红”“星晖金”等五款较为跳脱的颜色。某华为人士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一款行政级轿车往往不会选红色这样跳脱的颜色,但余承东力主选择了这个颜色,除了想争取女性车主,也是考虑到车市竞争激烈,产品外观要有辨识度,消费者才能记住。 享界S9,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在二排座椅部分的设计上,享界S9把老板们喜欢的都安排上了。 全车采用全麂皮顶覆盖,全皮质软包,座椅为Nappa真皮座椅,支持座椅通风/按摩/加热。老板位采用了零重力座椅,人体工学的设计,增加了坐卧的舒适度。 标配的老板扶手后,嵌入了一台既能制冷也能制热的冷暖箱,大约可以放下4瓶矿泉水。 扶手前设置了一块9英寸的可触摸屏幕,可通过其控制影音娱乐、调节座椅等等,同时还设置了一个晕车舒缓模式,点开即可一键缓解不适感。 通过控制屏也可以在后排放下一块与问界M9类似的投影幕布,投影幕布可支持手机无线投屏。 后排玻璃上设置的隐私帘一方面与幕布相匹配,另一方面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 同时,享界还搭载了HUAWEI SOUND SUPERIOR华为悦彰音响卓越系列,共有25个发声单元(23个扬声器+2个主驾头枕),主驾头枕还能配合一键声盾系统,将后排说话的声音打乱从头枕播放给前排听,达到90%的对话信息屏蔽效果。 享界S9内饰,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华为也将自己最先进的高阶智驾系统拿出来,放在了享界身上。 享界S9首发搭载HUAWEI ADS 3.0。采用端到端类人智驾,能够实现泊车代驾、从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等功能。同时升级了GOD感知神经网络,能够实现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支持误踩油门防碰撞功能,可进行语音提醒、制动等。 从产品的各方面性能上来看,华为已经尽可能把好东西都给享界装上了。 豪华行政轿车,拼实力更拼品牌 为了证明享界是一台老板会喜欢的座驾,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将迈巴赫、奔驰S系等品牌的豪车拉来与享界S9做了对比。 从PPT显示的数据来看,享界S9的各种关键指标都优于老牌豪车。 比如车内空间大于奔驰S450L和宝马735Li;在相同速度、同种路面状态下的行驶噪声低于奔驰S450L和宝马735Li。 同时,享界S9号称是实现了全球量产豪华轿车最低风阻——0.193 Cd,而迈巴赫S480为0.22 Cd、奔驰S450L为0.22 Cd;宝马735Li为0.24 Cd; 在速度上,享界S9也实现了超越,百公里制动距离达到了惊人的32.77m ,而迈巴赫S480为5.2s;奔驰S450L为5.6s;宝马735Li为6.7s。 享界S9配置,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享界展现了自己的竞争力,但能不能吸引到目标客群,还是一个未知数。 想要刺激更多高端人士买单,与竞争对手间品牌力的较量,才是华为享界需要认真面对的一场硬仗。 而且,享界S9的真正竞争对手并非是PPT中提到的这些顶尖的豪车,而是被称为“56E”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等高端豪华轿车。 与这三大巨头抢市场,难度极大。一个最真实的消费心理就是:有这个经济实力,并希望通过一台车来“证明身份”的消费者,大多都会去买“56E”。 据信达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3年,这三种系列轿车合计销量约为45万台,在高端车市场中的市占率接近50%。 另据华鑫证券发表的研报,2023年40万元以上豪华轿车销量约为58万辆,而奥迪A6L、奔驰E级及宝马5系,对销量排名第3名之后的车实现了断层式的领先。 而另一边,华为的品牌力是靠此前的问界M7建立起来的。 据了解,问界M7号称是“一千万内最好的SUV”,在设计、配置、性能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对领先的水平,不仅是大众相对比较喜欢的SUV车型,空间较大,还同时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 最重要的是,问界M7的价格也十分亲民,据最新的价格数据显示,问界M7后驱PLUS版 5座的售价为24.98万元。 当前的汽车市场,问界M7已经成为妥妥的“销冠”。7月29日,鸿蒙智行官方宣布,问界M7系列累计交付已突破20万辆大关。 问界M7,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但SUV的市场优势,放到行政轿车领域就不一定奏效了。 此前蔚来和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也开始过从SUV到豪华商务轿车的尝试,但也均处于艰难爬坡的阶段。 根据车主指南数据显示,蔚来行政车型ET7,7月的销量为1071辆,2024年累计销量为3320辆,在轿车中,月销量排名第17名,年销量排名第21名,中国车中,月销量排名第158名,年销量排名第209名。 对比另一款SUV车型来看,根据易车网站数据显示,蔚来在7月共交付了20462辆新车,其中,蔚来全新ES6突破了万辆大关,由此可见,ES6仍然是蔚来汽车的中流砥柱。 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力不足,便会导致豪华行政轿车性能对标“56E”,但销量赶不上自家的爆款SUV。 享界,目前的待遇不如问界? 眼下,享界仍然被问界的光环所掩盖,还常常被拿来与问界做比较。 比如“享界能像问界一样火吗?”“问界就是低配版的享界吧”“没钱就买问界,有钱就买享界”等等。 另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看享界S9的用户以中年男性为主,下定的车主基本都是问界老车主,加购多于新购。 在8月6日的发布会上,华为表示,智驾系统ADS 3.0 的功能不止享界S9有,问界、智界也会在9月更新。 同时华为还给问界M7更新了一个配置——M7 Pro,将没有智驾升级成了不带激光雷达的华为智驾。预售价格和之前的M7入门价格一样,也是24.98 万。 这下,问界就要“更香”了。 可实际上,享界目标不该是比问界性优就好,更不应该与问界抢客户,而是去抢BBA的客户。 另一边,二级市场对享界的评价似乎并不是很高。 8月8日,北汽蓝谷开盘走低,最终跌停,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8.17元/股,跌幅达到了10.02%。8月9日,北汽蓝谷继续下探,截至发稿,股价的最高跌幅达到了7.22%。 市场猜测,跌停的原因或是华为在8月7日晚公布的享界S9大定订单数据,没有达到二级市场投资人的预期。据华为旗下鸿蒙智行小程序中的官方动态信息显示,享界S9在上市24小时内,大定突破了2500台。 享界S9 24小时战报,图源鸿蒙智行小程序 但这个数字究竟是高是低,各方也众说纷纭,根据21财经报道显示,有北汽蓝谷投资者关系部门人士称,“24小时2500台,销售额已经达到10多亿元,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吧,在这个价位的车”。 在鸿蒙智行的评论区中,也有网友表示,上牌时看到很多华为S9,享界是藏着没有持续更新自己的48小时、72小时的战报。 对于华为而言,享界是公司试图打开豪华市场的一把钥匙。享界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华为四界能否真正在各自的定位市场中打开局面。尤其即将在年底发布的百万级豪车——尊界,更是需要享界在前,先杀出一条血路。 因此,享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除了在产品上完善、在品牌形象上发力,华为还要为享界配套从线上到线下的优质服务,由上自下,提升对享界S9的重视程度。 但据智东西7月10日报道,享界S9在北京门店进行全国巡展时,并没有获得高于问界的待遇,出现了展车为主销车型让位的现象。 报道称,在北京的两家门店中,问界仍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享界虽被介绍为“‘56E’的价格,‘78S’的规格”,但却被摆在门店的角落位置,作为巡展车,周围也没有任何装饰。 销售服务方面,也可以明显感觉到销售对享界的讲解并不积极。不过据销售解释,7月15日才培训,他们现阶段已知信息和用户完全一样,不知道要对享界S9介绍些什么。 可见,距离新车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华为的销售一线才刚刚开始准备。 享界上市后,从社交平台的相关发帖来看,有些门店为享界S9周围装饰上了气球,但在大部分博主所展示的视频背景中,仍能看到车辆陈列周围的空间较小,有的还能在车窗外,看到陈列手机的柜台。 再对比其他BBA汽车,如试驾宝马5系的消费者,可以随机获赠四份礼品中的一份为试驾礼,礼物分别是印花T恤+BAVA熊、撞色中筒袜、21寸行李箱和钛杯,拉升体验感。 当下的华为,至少要放下一些对“销冠”的关注,或许可以通过提升享界S9的看车服务、将享界S9作为门店主推款等方式,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撑起自己的品牌力。 距离新车上市仅过去两天,华为享界未来能否有市场,就看华为的运营如何支撑起“豪华车”的定位了。 (本文头图来源于鸿蒙智行官网。)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