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大模型开闭源之争,争的是什么?
文|吴俊宇 徐文璞 编辑|谢丽容 今年以来,中美两国AI(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同时掀起了一场争论:大模型到底应该开源,还是应该闭源。 在中国,争论的焦点人物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今年4月他公开表示,“大家以前用开源觉得开源便宜,其实在大模型场景下,开源是最贵的。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这一观点不乏反对声音。反对者包括阿里云CTO(首席技术官)周靖人、百川智能CEO(首席执行官)王小川、猎豹移动CEO傅盛。今年5月周靖人在一次媒体群访中直言,“开源对全球技术及生态的贡献毋庸置疑。这在全球范围内被多次证明,已经没有再讨论的必要。” 在美国,争论更激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一度起诉AI创业公司OpenAI。马斯克2015年曾是OpenAI主要创始人、投资人之一。他认为,现任CEO奥特曼领导的OpenAI违背了“以非营利组织运作,要让AI开源开放”的承诺。硅谷两位著名投资者,a16z创始人安德里森、凯鹏华盈创始人柯斯拉在社交媒体多轮交锋。前者认为闭源模型会导致巨头垄断,破坏学术研究。后者认为大模型是经济武器,不应该开源。 开源,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式——源代码免费公布,靠社区捐赠存活。开发者可以自由下载、修改、分发,反馈软件Bug(软件缺陷或错误),提出优化建议。这种集体创新会加速软件迭代。开源模型,指可免费使用,公布了模型参数等技术细节的模型;闭源模型,指要付费且未公布技术细节的模型。简单理解,开源约等于免费,但要自己买菜做饭;闭源约等于付费,相当于去餐厅吃饭,能有更好的服务。 大模型到底应该开源,还是应该闭源?这其中掺杂了商业利益、技术观点等因素,以至于很多事实被混淆了——但这场争论背后有几个确定的事实。 其一,不同的商业策略,让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百度、OpenAI等希望大模型业务快速商业化的企业,选择了闭源;阿里云、Meta等靠云计算或广告业务盈利的企业,选择开源做大蛋糕。 其二,开源、闭源两种市场需求会长期共存,无法简单判断孰优孰劣。开源、闭源模型有各自的适用场景,选择哪种模型和市场需求有关。这不会随模型厂商的意志而变化。 其三,开源模型、开源软件有本质区别。开源软件公布了源代码和大部分技术细节。开源模型更像一个免费的技术黑箱——开放了模型参数,但很少开放源代码、训练数据、训练过程等技术细节。 另外,中国AI产业的开闭源之争,更多是商业竞争。开源无国界,这个理念已经被普遍认同。但在中美AI产业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产业界反对开源的声音越来越大。 谁在开源,谁在闭源? 大模型发展尚处早期,仍需探索试错。开源、闭源并非泾渭分明。企业面对开源、闭源的选择题时,走出了三条不同的路。 最极端的是,只做开源模型。走这条路的企业比较少,Meta是少数之一。好处是会吸引更多用户,问题是没有盈利模式,只有大公司烧得起。 Meta旗下的Llama 3是全球用户最多的开源模型。Meta的主营业务是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2023年净利润高达390亿美元。Meta既有探索新业务的冲动,又没有靠模型盈利的压力。因此,它可以只做开源模型,暂时不考虑盈利问题。 一条中间路线是开源、闭源并行,这条路很灵活。企业既能靠开源获取用户,又能靠闭源获取收入;既给了开发者选择空间,企业自己也有容错空间。 选这条路的企业包括微软、谷歌、阿里云、腾讯云,以及Mistral Al、智谱AI、百川智能等AI创业公司。开源、闭源并行的常见做法是,用免费的开源模型吸引用户,引导用户使用尺寸更大、性能更强的闭源模型。比如,微软主力商业化模型是OpenAI旗下的GPT-4系列,但也开源了小模型Phi-3 Mini;阿里云开源了5亿-1100亿参数的十余款模型,还同时提供闭源的基础大模型、行业模型;谷歌开源了Gemma系列小模型,还提供闭源的Gemini系列基础大模型;Mistral Al等创业公司开源了上代性能落后的模型,引导用户付费使用本代性能更强的模型。 开源、闭源并行的问题是,商业化有时会左右手互搏。一些客户用了免费的开源模型,就不会再用付费的闭源模型。模型厂商会因此失去一部分收入。 一位中国AI软件服务商技术人士今年7月对《财经》表示,他们近期用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开源模型(Qwen2)二次训练微调,服务了一个地方城市旅游局。这笔订单超过千万元,他们是受益者,但阿里云没有收入。《财经》查询了Github(全球最大代码托管平台)上Qwen2的许可协议。协议显示“无需提交商业使用请求”。也就是说,Qwen2被训练微调后商用无需付费。 开源的长远价值是,做大模型市场蛋糕。一位阿里云人士对《财经》表示,用户修改开源模型拿去商用很正常,做开源就要有这个准备。阿里云虽然暂时没有吃到所有蛋糕,但做大了行业蛋糕。长期来看,最终还是会受益。大模型被政府、大中小企业、开发者等不同客户广泛使用时,才会出现化学反应。大模型产业要建立生态,形成增长飞轮。阿里云旗下AI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可以看到这一趋势。截至今年7月,魔搭社区有超过560万开发者,5500多款优质模型和上千数据集,是中国最大的开源模型社区。 一种更乐观的观点认为,开源、闭源甚至可以成上下游关系。开源在技术上游,负责社区参与、技术迭代、吸引客户,确保技术领先同行。闭源在下游,负责商业变现。 澜舟科技是一家中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澜舟科技合伙人、联席CEO李京梅对《财经》表示,开源是技术策略也是商业策略。它可以影响开发者社区,也可以影响潜在客户的技术团队的心智。开源和闭源不矛盾。闭源模型客户反馈周期相对较长,但开源模型的社区开发者会很快给到反馈。这可以帮公司快速迭代产品。 一位中国头部科技企业的AI战略规划人士认为,对阿里云这类头部云厂商来说,开源、闭源并行比只做闭源好。阿里云收入主要来自公共云四大件(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免费的开源模型会促进客户业务数据消耗,进而带动上述基础云产品的销售。 只做闭源模型,这条路简单直接、逻辑清晰。走这条路线的大公司认为,大模型要商业化,就必须闭源,否则无法商业闭环。 AI创业公司OpenAI(旗下GPT-4系列模型)、亚马逊(投资了AI创业公司Anthropic,旗下包括Claude 3.5系列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等企业都选了这条路。企业使用大模型通常按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次数付费,这就像为水电煤按使用量缴费。闭源模型的商业模式理论上是最健康的。微软Azure、亚马逊AWS、谷歌云近一年营收增速都提升了5个百分点左右,利润水平也略有提升。这被认为是大模型拉动的结果。 但在中国,闭源模型短期内很难真正盈利。今年5月中国模型市场开始价格战。降价目的是激发客户需求,做大市场规模。字节跳动旗下云服务火山引擎、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先后把大模型调用价格下降了90%以上。大模型调用毛利率从超过60%下滑至低于0%。 一位中国云厂商大模型业务负责人认为,大模型调用进入了“负毛利时代”。使用次数越多,亏损就越大。区别是,阿里、字节跳动、百度这些大厂亏得起,中小企业、创业公司亏不起。 他和一位大模型创业公司高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同公司基因不同,模型商业策略也不同。云是阿里云的核心业务,模型开源的最终目的是卖更多云。火山引擎背靠字节跳动,母公司广告业务可以输血。火山引擎在云计算市场份额远低于阿里云,“光脚不怕穿鞋的”,希望通过价格战抢占更多市场份额。AI是百度的核心业务,百度希望靠大模型盈利,所以强调闭源模型的价值。 争论是什么?共识是什么? 中国的大模型开闭源之争,有几个焦点——其一,开源模型和开源软件是否有区别?其二,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谁更强?其三,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谁更贵? 第一个争论,开源模型和开源软件是否有区别?答案是,区别很大。绝大部分开源模型并没有完全开源。它们更像是可以免费使用的黑箱,而不像开源软件一样是个透明的盒子。 开源软件会公布源代码,开发者能通过源代码掌握软件的大部分技术细节。开源软件免费的核心逻辑是,全社会的开发者可以帮助软件厂商找产品Bug、提优化建议。社会化开发,不仅可以降低软件的研发成本,还能加快软件的迭代速度。手机操作系统安卓、数据库软件MySQL都是靠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 开源模型的复杂性远超开源软件,可开源的项目包括源代码、参数权重、模型结构、训练数据、训练过程等。荷兰拉德堡德大学两位学者,利森菲尔德、丁格曼斯今年3月发表论文,对比了开源模型的开源程度。论文显示,性能最强的开源模型通常只会开源参数权重。一种解释是,模型厂商为确保模型性能领先,不能把“配方”全盘托出。以全球性能最强的开源模型Llama3为例,它只部分开源了参数权重和模型结构,源代码、训练数据、训练过程均未开源。 开源理念对产业生态的价值毋庸置疑。百度智能云AI与大模型平台总经理忻舟今年7月对《财经》表示,开源模型会让模型应用、行业模型变得更丰富。但他反对将开源模型和开源软件混为一谈。因为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开源模型无法像开源软件一样,靠社会开发者参与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研发成本。基座模型只能靠模型厂商自己训练而提升,开源模型精调、推理优化都不及商业模型,对开发者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使用成本并不低。 第二个争论,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谁更强?事实是,闭源模型性能通常比开源模型更强,但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的性能差距在缩小。 斯坦福大学基础模型研究中心(CRFM)长期进行全球大模型测试排名。截至7月24日公布的大规模多任务语言理解 (MMLU)测试排名显示,性能前十的只有Llama3.1是开源模型,Claude3.5(亚马逊投资)、GPT-4o(微软投资)、Gemini1.5 Pro(谷歌自研)等都是闭源模型。 李京梅认为,同一家公司的闭源模型一定比开源模型性能强。但在行业横向对比,闭源模型不一定比开源模型强。因为大模型6个-12个月迭代一次,一些开源模型的进化速度可能更快。 评测组织的排名显示了这一趋势。LMSYS组织(大模型系统研究组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该组织也会长期对全球模型性能进行评测排名。Meta旗下Llama3.1、阿里云旗下Qwen2在该评测中的排名正在迅速提升。Llama3.1甚至超越了大部分闭源模型。 一位中国云厂商大模型业务负责人分析,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性能差距缩小有两个原因——近一年基础大模型普遍进入性能提升的瓶颈期。开源模型吸引了大量开发者。虽然他们无法通过代码反馈直接提升模型性能,但提升了模型研究的整体水平,这间接帮开源模型提升了模型性能。 第三个争论,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谁更贵?结论是,性能才是决定因素。模型使用成本和模型性能直接相关。性能越强,长期使用成本越低,因为完成任务的调用次数更少。 开源模型免费,通常给人价格便宜、成本更低的印象。忻舟解释,大模型应用是一套包含“技术+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企业要算“总账”。 闭源模型厂商除了提供完整的模型和工具链,还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帮企业快速上手。开源模型看似免费,但要达到与闭源相同的效果,需要后续投入很多的人力、资金、时间,综合成本反而更高。 长期来看,开源、闭源模型应用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推理成本。同等参数量级的闭源模型表现通常好于开源模型,综合成本也更低。忻舟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企业部署开源模型免费,部署闭源模型需要50万元。前期投入阶段,开源模型更便宜。后期使用阶段,如果闭源模型比开源模型综合性能强20%,闭源模型在一些用量大的企业一天就能省数万元。最终,长期使用成本一定是远低于开源模型。 谁在用开源模型?谁在用闭源模型? 开源模型好还是闭源模型好?这个问题并不是由供给方的模型厂商说了算,而是由需求方的企业客户说了算。 在公开场合,企业口水战不断。但多位云厂商技术人士对《财经》表示,这些争论不能否定彼此的市场价值。这两种需求会长期共存。换个思路看,口水战反而更容易共同做大市场声量。 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客户并不关心模型是否要开源。忻舟总结,他在和很多大型企业客户交流后发现,IT部门负责人要不要用一款模型有很多因素,按优先级排名通常是:效果、性能、价格、安全。开源、闭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多数企业的“工具箱”里,开源模型、闭源模型是互补的。大型企业落地大模型通常分成不同阶段。 前期,IT部门会梳理市场上开源模型、闭源模型的性能和特征。不同模型优势不同,有的语言语音能力强,有的数据统计能力强。前期免费的开源模型POC(概念验证)测试,验证业务效果。 中期,在营销、客服、知识库等难度低、见效快的业务场景先做一期项目。不仅要采购闭源模型后,还要训练微调一套自己的开源模型。让内外部模型“赛马”,比较不同模型的效果、成本,随时切换用量。 后期,根据落地效果,循序渐进在难度高、见效慢的业务场景规划二期、三期工程。这时往往甚至要耗费千万元建立一套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或行业大模型。 开源模型免费,但无法开箱即用,需要时间折腾,也没人负责兜底。闭源模型能直接拿到成熟的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有全程服务。简单理解,开源模型像自己买菜下厨,闭源模型像花钱去餐厅吃饭。 忻舟的观点是,开源模型适合用于学术研究,适合一些IT预算极其有限的中小企业,也适合部分大型企业用于自主可控的内部自研项目,但不适合对外的大型商业项目。在一些动辄百万元、千万元级别的严肃商业项目中,闭源模型还是最佳选择。 开源模型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大型企业使用开源模型有很多隐性成本。比如采购算力、软件适配等。一位中国出海智能营销服务商的技术负责人今年7月对《财经》表示,他所在的企业重度依赖云服务,每年研发支出超过8000万元。近两年公司同时在用十余款闭源模型,但里面没有开源模型。在他看来,开源模型要有时间、人力去折腾。大多数开源模型无法开箱即用,也没人兜底,只能算“玩具”。他倾向于管好十余款闭源模型,根据价格、性能随时切换。这样性价比最高。 一位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IT负责人认为,开源模型无法开箱即用不是大问题。他在2023年12月曾对《财经》表示,他的团队同时用了阿里(通义开源模型)、Meta(Llama开源模型)、百度(文心系列)、智谱(GLM系列)用于自研合规报告审计应用。开源模型适合这种小型项目,既能免费POC测试,也能按需修改。他的IT团队有数十人,还有外包IT服务公司,人手足以应付这些问题。但他同时认为,百万、千万元的大型项目中,闭源模型更合适。因为闭源模型稳定可靠,还能找到负责兜底的模型公司。 用开源模型完整训练一套行业模型需要千万元,还要采购AI芯片自建机房。上述AI软件服务商技术人士总结,开源模型适合一些对数据安全、自主可控要求高,且对成本没那么敏感的央国企。它们会用开源模型训练自己的行业模型。因为“开源模型+私有云”符合很多央国企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诉求。 未来怎么走? 中国市场的大模型开闭源之争是纯粹的商业问题。但在国际市场,大模型开闭源之争更多涉及反垄断、国家利益等因素。 今年5月价格战之后,中国的大模型调用已经进入“负毛利时代”。开源模型、闭源模型同时面临一个问题——大模型无法直接盈利。 “大模型市场的淘汰赛已经开始了。”一位中国云厂商大模型业务负责人分析,大模型调用负毛利意味着,短期内调用次数越多,云厂商亏损越大。中国云厂商赌的是,大模型调用价格降低90%之后,未来1年-2年大模型调用次数会指数级增长。长期来看,云厂商算力成本会随着客户需求增长而摊薄,最终仍能实现正向利润。即使这个赌局不成立,也会有一批模型厂商死于价格战,活下去的厂商会收拾残局。 多位行业人士对《财经》表达了同一个观点,这轮淘汰赛会持续1年-2年,只有3家-5家基础模型企业能继续活下去。 中国信息化百会人执委、阿里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筱鹏今年7月对《财经》表示,中国没有百模大战,甚至没有十模大战。大模型需要持续投资,要有万卡甚至十万卡的能力,还需要商业回报。很多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未来中国市场只会有三五家基础模型厂商。 谁是价格战的受益者?谁会笑到最后?上述中国头部科技企业的AI战略规划人士认为,这轮价格战中,阿里云和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血最厚。阿里云能靠云盈利,火山引擎有字节跳动的广告业务输血。打价格战,百度不如阿里、字节跳动。但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技术强,会有一批愿意为技术付费的客户。这对百度扛住价格战有帮助。他进一步解释,中国市场这几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未来1年-2年会面临严峻考验。大模型创业公司要么选择成为项目制模型开发公司,要么转向垂直行业模型。 中国大模型市场的全局竞争,远比开源模型、闭源模型的局部竞争更重要。全局竞争的方向,会直接决定局部竞争的结果。 一位阿里云人士直言,开源、闭源模型都有各自的好处,阿里云希望让AI更普惠。无论开源、闭源,核心目的都是给开发者更多选择。阿里云选择了开源、闭源两条腿走路,既有全尺寸、全模态的开源模型,也有闭源模型。另一位中国云厂商大模型业务负责人认为,开源没有商业模式。中国模型市场,只有头部企业或者极少数能持续融资的创业公司能坚持开源。中国市场最终可能只会剩下1家-2家开源模型。 模型厂商几乎每6个-12个月就会训练出新一代的模型。在中国模型市场,随着盈利压力变大,模型开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有“策略”——企业会倾向开源上一代技术落后、参数更小的模型,引导用户付费使用技术更新、参数更大的闭源模型。 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的竞争短时间内不会结束。一些企业甚至可以同时跑通开源和闭源两条路。在IT产业,这并非没有先例,数据库诞生超过60年,第一款开源数据库诞生至今超过50年。数据库市场至今同时活跃着不同的闭源、开源数据库,新的数据库品牌仍然层出不穷。数据库巨头Oracle甚至同时拥有闭源的RDBMS数据库和开源的MySQL数据库。 多位云厂商技术人士认为,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会长期共存。大模型市场,会在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中逐渐壮大。
苹果iOS版Opera One浏览器现已上线:全新UI+AI功能
IT之家 8 月 13 日消息,Opera 在去年 4 月 25 日在 PC 上推出了全新的 Opera One 浏览器,也就是完全重新设计的 Opera 浏览器,其 iOS 版(IT之家附官网地址:www.opera.com/zh-cn/browsers/opera/ios)现正式上线。 Opera One 新功能主要包括: 焕然一新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动态底部搜索栏 首页轮播 强大的 AI 功能 滑动搜索和更直观的搜索建议 这款浏览器采用了简约美学,可“智能隐藏不必要的元素”,使浏览体验不受干扰。例如,当你在滚动浏览某个网页时,浏览器会自动隐藏底栏和顶栏,以实现全屏可视。 除了集成 Aria AI 助手外,Opera One 浏览器底部还提供了一个支持 AI 功能的搜索栏,可以在用户输入时提供快速搜索建议;还有一种新的滑动搜索手势,用户可以通过简单地向下滑动激活搜索栏,类似于用户通过 Spotlight 从 iPhone 主屏幕搜索应用程序的过程。搜索栏默认是横置,但用户可以选择标准导航或快速操作按钮样式。 根据 Opera 的说法,Aria AI 可以协助用户快速完成各种任务,例如从网上搜索到生成文本和图像。它还支持语音输入,用户无需动手也可以找到想找的内容,在赶路或腾不出手时非常方便。Aria 还可以借助谷歌 Imagen2 模型生成 AI 图像,而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只需提供提示词即可。
马斯克“偏心”,特斯拉高管们坐不住了
编译 | 香草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3日报道,时隔4个月,Grok 2终于要来了! 昨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预告了Grok 2测试版即将发布,配了一张Grok机器人戴大金链子抽雪茄的图,看起来十分酷炫。 ▲马斯克预告Grok 2 这是ChatGPT的劲敌之一。Grok是由马斯克的大模型创企x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于去年11月首次推出。今年4月,xAI推出多模态大模型Grok-1.5V,正式加入前沿多模态大模型的军备竞赛。而这次,Grok 2将带着语音功能回归,向GPT-4o发起冲击。 Grok来势汹汹,但与此同时,马斯克对xAI的“偏心”也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至少有3名特斯拉股东已提起诉讼,声称向xAI转移资源损害了他们的权益。 公开信息显示,xAI已经雇佣了至少11名特斯拉员工,其中有6名来自自动驾驶团队。马斯克还将特斯拉的GPU、大量视觉数据用于xAI的模型训练。种种迹象表明,马斯克正在将自己“商业帝国”的资源重心,向xAI倾斜。 xAI成立于去年7月,在今年5月一举拿下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5亿元)的巨额融资,估值直接冲破24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OpenAI估值第二高的AI创企。 一、人才、芯片、资金,马斯克将资源转移至xAI 马斯克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除了xAI,他名下还有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太空运输创企SpaceX、脑机接口创企Neuralink、社交媒体平台X等多家公司。而种种迹象表明,他对xAI有着“宏伟”的计划,正在将各家公司的资源都转移到xAI。 上个月,马斯克在接受加拿大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的采访时谈道:“xAI是一家相当新的公司,所以与已经存在了5年、10年或20年的公司相比,我们有很多追赶的工作要做。” 到目前为止,xAI已经雇佣了至少11名特斯拉员工,其中有6名来自自动驾驶团队。该团队主要研究AI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马斯克曾称其对特斯拉的未来至关重要。 对于人才的流动,他说从自己的其他公司雇佣xAI员工,是“防止宝贵的工程师流向竞争对手”的一种方式。 马斯克还把为特斯拉预留的GPU重新分配给xAI和X。对此他的解释是:“特斯拉没有地方可以利用英伟达的芯片,它们只会堆积在仓库里。”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GPU重新分配 特斯拉收集的大量视觉数据可以作为资源训练xAI模型。在上个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说:“特斯拉从xAI学到了很多。这有助于推进全自动驾驶,并有助于建设新的特斯拉数据中心。” xAI也从X租用了GPU,并且可以访问X的实时数据。 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X已向xAI贡献了价值2.5亿美元的计算能力,后者的聊天机器人Grok仅在X上通过订阅提供。与此同时,xAI工程师的任务是修复X的问题,并使用xAI的模型来改进X的功能。 今年3月,xAI首席工程师之一Igor Babuschkin曾称,将Grok集成到X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拉取投资时,马斯克也利用了xAI与其他公司的联系。部分xAI投资者透露,他们被告知xAI可以使用来自马斯克其他业务的数据来训练其大型语言模型,这些联系是吸引他们投资的一部分因素。 此前马斯克曾因其管理公司的方式,受到投资者的质疑。但由于看好特斯拉和SpaceX的业绩表现,部分支持xAI的投资者称,他们希望通过资助马斯克的这一最新项目,从SpaceX等公司本身,或是“下一个SpaceX公司”中分得一杯羹。 马斯克还在推销他不同公司之间的潜在合作。7月,他在X上发布了一项投票,询问用户特斯拉是否应该向xAI投资50亿美元,并称这只是“为了试水,因为任何此类举动都需要董事会和股东的批准”。 ▲马斯克发起民意调查 在X用户以67.9%的票数赞成这一举措后,马斯克说:“看起来公众赞成,我将与特斯拉董事会讨论。” 二、被多个股东起诉,转移资产并非“初犯” 特斯拉和xAI各自都有不同的AI“雄心”,这使得两家公司在竞争资源时,处于尴尬的境地。除了销售电动汽车外,特斯拉还在开发完全自动驾驶软件和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电动汽车(图源:Vincent Isore/Zuma Press) 一些投资者担心的是,随着马斯克将人才、硬件等资源转移到xAI,这些其他业务将受到影响。虽然马斯克曾称这种共享有利于他所有公司的投资者,但他的这种做法还是引发了投资者的诉讼,并被用作反对特斯拉给他开价值数百亿美元薪酬方案的论据。 至少有3名特斯拉股东已提起诉讼,声称向xAI转移资源损害了他们的权益。这些案件正在目前处于待审状态。 这些诉讼指责马斯克将人才等资源转移到xAI,违反了他的受托责任,寻求损害赔偿并要求马斯克将他在xAI的股权转移到特斯拉。例如,其中一起股东诉讼针对的是两家公司之间GPU的重新分配,诉状提到:“马斯克正在xAI创造巨大的价值,但代价是特斯拉。” ▲xAI主页(图源:Gabby Jones/彭博社) 马斯克在已经上市的特斯拉并不拥有多数股权。相比之下,他的其他私人公司可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但他仍然需要对这些公司的投资者负责。 不同的是,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对他采取法律行动的可能性不高。毕竟对于一家可能只有10个股东,且每个人都相互认识的私人公司而言,一通电话也许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马斯克的种种资产转移行为,波士顿学院法学教授Brian Quinn认为这是有问题的,“每次他‘玩弄’这些公司的资源时,都是在处理别人的钱。他不能将所有资产都视为自己的个人资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Scott Cummings称:“法律并不禁止人们对多家公司承担受托责任,但法律禁止的是以损害一家公司为代价,来造福另一家公司的行为。” 事实上,马斯克在自己不同公司之间转移资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多年来,他一直利用他的多家公司相互帮助,包括太空运输创企SpaceX、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隧道制造商Boring、社交平台X、车企特斯拉,以及xAI。 2022年,马斯克收购了当时还名为Twitter的公司,随后从他的“商业帝国”引进各地员工来帮助过渡。在法庭证词中,马斯克称特斯拉工程师是“在下班后自愿短暂帮助”。 三、估值仅次于OpenAI,Grok成ChatGPT劲敌 成立于去年7月的xAI,在短短一年内就突破了240亿美元估值,成为仅次于OpenAI第二高估值的AI创企。 创始人的光环固然耀眼,另一方面,xAI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产品本身。 去年11月,成立仅4个月的xAI首次推出聊天机器人Grok,其底层模型是xAI自研的Grok-1。 据介绍,xAI首先训练了一个具有330亿参数的原型大模型Grok-0,又经过两个月的迭代,Grok-1最终诞生,其测评基准成绩高于Llama 2 70B和GPT-3.5,但相比GPT-4有一定的差距。 Grok主打的并能性能强悍,而是风趣幽默、有求必应。与ChatGPT等传统的聊天机器人不同,它的画风就像马斯克本人一样“叛逆”,会回答一些其他AI大概率会拒绝回答的“尖锐”问题——比如认真地告诉你怎么制作可卡因,还列出详细的步骤。 ▲马斯克分享Grok回答截图 今年3月,马斯克在多次控告OpenAI不够“Open”后,宣布Grok-1开源,直接放出了基本模型权重和网络架构,随后又在一个月内相继发布新版本Grok-1.5、多模态大模型Grok-1.5V。 ▲Grok-1.5V看图写代码 与GPT-4V、Claude 3等前沿模型相比,Grok-1.5V的表现不相上下,在一些基准测试中略胜一筹。 ▲Grok-1.5V测评基准 xAI在Grok-1.5V的发布公告中写道,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预计将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各种模态中显著改进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 目前来看,Grok 2至少会拥有音频能力的加持。AI搜索创企Perplexity的CEO Aravind Srinivas在Grok 2的预告下询问,它是否会拥有“费曼的声音”,马斯克十分肯定。 ▲马斯克预告Grok 2语音能力 结语:马斯克“商业帝国”资源倾斜 当一个人拥有多家公司时,在它们之间共享资源本身并不违法,前提是每个实体都得到了公平的补偿。但这种做法在大公司中很少见,并且被法律专家认为是充满问题的做法,因为这可能会导致CEO为了一家公司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另一家公司的决定。 马斯克在运作自己的“商业帝国”时,几乎毫不遮掩对xAI的偏心。在这样的资源倾斜下,Grok 2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苹果布局AR决心不改 三款产品正在开发中 智能眼镜或对标Meta
①古尔曼爆料,苹果正开发多款产品,包括AR眼镜、平价版Vision头显以及第二代Vision Pro。②该爆料人认为,若平价版Vision头显售价不能低于1500美元,则仍将是小众产品。 《科创板日报》8月13日讯 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在《Power On》中爆料称,苹果专注于AR技术的Vision团队,正在持续试验开发多款产品,包括:一款AR眼镜;一款计划明年推出的“平价版Vision Pro”;以及功能更为完备,但尚不知何时发布的第二代Vision Pro。 据古尔曼透露,正在开发的AR眼镜不会像Vision Pro一样配备抬头显示系统(HUD,Heads Up Display),用户需通过眼镜自带的摄像头检测视线内的物体,并通过AI大模型加持的语音助理进行互动。从外观上来看,这款没有HUD的智能眼镜或类似于Meta的Ray Ban眼镜。 图为Ray Ban眼镜 今年上线的苹果初代Vision Pro,由于笨重的设计、高昂的价格等“槽点”,而遭遇市场冷落。市场追踪机构IDC数据显示,售价3500美元的Vision Pro自2月推出以来,一个季度的销量尚未达到10万台,第三季度销量将下降75%,预测今年该设备销量不会超过50万台。 但从苹果Vision团队围绕产品开发的频繁动作来看,该公司似乎并未受到初代产品销量放缓的影响。前不久,苹果还获得了关于Vision Pro头显的新专利,用户可以自定义手势,来实现不同的交互响应,这让本就备受瞩目的平价版Vision Pro更令市场期待。 据悉,平价版Vision Pro内部代号为Project Alaska,预计在2025年发布。其于功能上保持了初代的高分辨率显示屏及手势和眼动追踪并举的互动方式,外观上也接近原版。但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的价格将会是现有Vison Pro的一半,重量也会有所减轻。 不过,古尔曼仍抱有怀疑态度地表示,这类设备尚未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果便宜型号的价格仍不低于1500美元,则该类产品仍然只能是小众产品。另据该爆料人透露,这款产品的FOV视角将会更窄,需要连接Mac或iPhone才能使用,苹果希望“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保留关键功能。” 市场调研机构Omdia报告显示,苹果Vision Pro目前使用的Micro-OLED面板单块成本为300美元,这意味着在Vision Pro的3500美元售价中左右眼两块显示面板共计占据600美元成本。随着时间推移,这些Micro-OLED价格有望逐渐下降,预计2025年单块面板的成本将降至250美元,到2026年时价格将降至210美元,相比目前单块300美元的价格降低30%。
传玫瑰金回归iPhone 16!明年iPhone 17推超薄Air版,Watch首次用塑料材质
编译 | 黄心如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8月13日消息,外媒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在8月11日的报道中预测了iPhone 16的一些细节,比如,iPhone 16系列将新增Action按钮和摄影按钮,引入AI功能,同时屏幕尺寸也会增大,几年前流行的玫瑰金配色将重新回归。然而,这些都并不算是能够吸引大多数用户的突破性创新,因此,古尔曼预计iPhone 16机型不会大爆。 明年,苹果即将推出配备OLED全屏并搭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的新款iPhone SE。更值得关注的是即将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它将引入独立于标准版、Pro版和Pro Max版的“第四种iPhone型号”,该型号将是一款更轻薄的手机。此外,Mac mini的体积也将迎来缩小,而iOS 18的照片应用界面将会重新布局。值得一提的是,Apple Watch将首次采用塑料外壳。 ▲ Apple iPhone 15 Pro系列(图源:彭博社) 古尔曼还指出,苹果的智能技术仍需改进,以满足市场对其的高期待。 一、iPhone 16:设计延续,更新聚焦AI与颜色外观 自2020年苹果公司全面改造iPhone系列以来,尽管他们推出了新设计和5G功能,但设备本身并未有重大更新。今年苹果发布的iPhone 16系列预计也将延续这一趋势。即将推出的四款新机型——可能命名为iPhone 16、16 Plus、16 Pro和16 Pro Max——在外观上与现有版本相似,且不太可能新增重大功能。 古尔曼预测iPhone 16系列主要更新内容如下: Apple Intelligence:今年的主要卖点是Apple Intelligence,这是一套新的AI功能。所有iPhone 16机型都将搭载此功能,iPhone 15 Pro也将兼容。然而,这一功能是否能吸引用户升级,目前尚不明朗。正如古尔曼预测的那样,苹果仅凭这些功能,可能不足以推动大规模升级。 Action按钮:iPhone 16的非Pro版本将增加Action按钮,此功能在去年的高端版本中首次出现。不过,随着iOS 18引入更具可定制性的控制中心和可更改的锁屏选项,Action按钮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减弱。 摄影按钮:Pro机型可能会新增一个相机控制按钮,类似于数码单反相机的快门按钮,轻按可自动对焦,重按则拍照。用户还可以通过滑动按钮调整拍摄时的变焦。 屏幕尺寸:Pro机型的屏幕尺寸可能会略有增加。标准Pro将从6.1英寸增至6.3英寸,Pro Max则从6.7英寸增至6.9英寸。 配色更新:颜色方面,预计Pro版本将替换蓝色,并可能重新推出几年前流行的玫瑰金。此外,所有四款机型将搭载全新的A18芯片,内存提升至8GB,这是运行Apple Intelligence的最低要求。 对于使用旧款iPhone的用户来说,这些升级固然不错,但可能并非必需。古尔曼预计新机型不会引发抢购热潮。根据最近的财务指引,苹果并未对本季度的iPhone销量做出预测。如果公司预期销量有显著增长,媒体们应会得到相关的提示。 二、SE机型首次进行技术升级,iPhone 17引入“第四种iPhone型号” 古尔曼预测,明年,iPhone系列预计将迎来显著的变革。最早在2025年初,苹果计划推出新款iPhone SE,这是自2022年以来首次升级的小屏机型。新款iPhone SE将采用类似iPhone 14的设计,配备更清晰的OLED全屏显示,并搭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 ▲ 2022年款的iPhone SE(图源:彭博社) 如果苹果能将这款iPhone SE的价格控制在500美元左右,那么它预计将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更为重要的变化将在明年9月发布的iPhone 17系列中出现。届时,苹果将引入一种全新类型的智能手机,暂且称之为“第四种iPhone型号”。 目前,iPhone系列主要分为三个类别:标准版、Pro版和Pro Max版。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苹果一直在探索推出第四种类型的手机。2020年发布的iPhone 12 mini便是一次尝试,但最终未能成功。 随后,苹果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推出了iPhone 14 Plus,也就是标准版的更大尺寸版本。然而,Plus的市场反馈仍不理想。其主要问题在于价格:iPhone 15 Plus只比功能更强大的iPhone 15 Pro便宜100美元,许多消费者因此更愿意选择Pro版。 明年,苹果将再次尝试这一概念,推出一款更轻薄的设计,就像是“Air”版iPhone。这款设备的设计理念或许与十多年前的初代MacBook Air相似,它的定位介于普通MacBook和MacBook Pro之间。 这款新设备的销售策略可能是: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款比标准iPhone更时尚的手机,但不需要Pro型号的性能、屏幕尺寸或相机功能,那么这款外观更时尚、规格与普通iPhone相当的设备将是你的最佳选择。 新款SE与轻薄版iPhone的组合可能会在2025年推动iPhone实现显著增长。古尔曼认为这款Air风格的手机至少会比近年来推出的mini和Plus设备更受欢迎。 然而,即便是这款轻薄的新型号,也仅是通往更高端产品的过渡。苹果最终希望将Pro型号的性能压缩到这一更小的设计中,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预计至少要到2027年。同时,古尔曼预测苹果将推出可折叠iPhone,但根据目前内部的迹象,可折叠iPad的优先级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可能会先看到平板版本。 三、Mac mini“瘦身”,iOS照片应用改进界面,Watch推塑料材质 苹果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更新,包括新一代的M4系列Mac mini、iOS 18的照片应用的更新,以及Apple Watch SE将首次采用塑料材质。 1、Mac mini即将缩小体积 与此同时,Mac mini即将迎来一次重大改造,其体积将缩小至与Apple TV相当。在上周的“Power On”栏目中,古尔曼提到至少有一款M4系列的Mac将迎来重大变革,不仅仅是升级到更强大的芯片。周四,古尔曼报道了该机型将是Mac mini。新款Mac mini将比现有版本小得多,可能只有其一半大小,并且会推出M4 Pro和普通M4两个版本,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上市。据古尔曼了解,小屏机型将在8月开始从供应商处发货,而M4 Pro版本预计在10月准备就绪。这将是自2010年乔布斯时代以来Mac mini的首次重大改造。 这些新的Mac mini只是M4系列产品的一部分。苹果还计划推出新的MacBook Pro和iMac,预计最快在今年秋季发布。此外,新的Mac Studio和Mac Pro也在开发中。古尔曼预计这两款高端Mac台式机将于明年下半年推出。苹果还在探索更大屏幕的iMac,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会属于M4系列产品,以及是否会在未来几年发布。 2、iOS 18的照片应用界面重新布局 ▲ iPadOS 18上的初版照片应用设计(图源:苹果) 在iOS 18和iPadOS 18的照片应用发布后,古尔曼曾预测苹果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其设计方向。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重要应用,这次计划中的变更或许显得过于激进且复杂。新增的顶部轮播界面,允许用户固定某些回忆、相册或内容类型。然而,许多应用界面进行了重新布局,这无疑引起了部分用户的不满。 因此,苹果在iOS 18的最新测试版中移除了轮播界面,并对照片网格进行了调整,使其更为用户友好。相册位置得到了提升,减少了滚动的需求。最为关键的是苹果将保存的内容重新移回了主照片网格。这些调整发生在一个关键时刻:苹果目前认为iOS 18已接近完成,并正准备将其应用到即将发布的iPhone 16系列中。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这种转变并非首次。苹果在以往的iOS设计变更中也曾调整方向,因此没有理由等待到iPhone 16发布后再进行改进。 3、Watch SE首次采用塑料材质 上个月,古尔曼报道了苹果计划对Watch SE进行彻底改造。公司将首次为这一型号采用塑料外壳,这也是自2014年Apple Watch推出以来首次采用塑料材质。 苹果为何选择这一改变?首先,使用塑料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据记者古尔曼了解,铝质外壳的成本约为每单位5美元,而塑料外壳的成本可能仅为一半。虽然这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苹果而言,正是探索降低SE价格的重要一步。古尔曼猜测公司希望将售价降至200美元左右,以更好地与三星电子的产品竞争。目前,SE的售价为249美元。 塑料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比铝材质更多样化的颜色选择,也更适合儿童使用。苹果最近在手表的营销策略中做出调整,目标是吸引父母群体。由于近期校园内的手机禁令,苹果一直在强调手表作为低成本手机替代品的优势,帮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并追踪其行踪。 结语:苹果新旧型号更新差异小,产品创新还需时间 短期内,消费者仍将面对一个熟悉的情景:新款iPhone与去年的型号相差无几。即使有一些更新和调整,苹果公司的真正创新和重大变化还需几年时间才能实现。未来,苹果希望通过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新款iPhone和其他产品,逐步实现市场增长和技术突破。
Valve新专利暗示Steam Deck将迎大升级:优化串流、支持VR
IT之家 8 月 13 日消息,Valve 提交的一项专利显示,Steam Deck 可能迎来重大升级,新技术将实现更好的串流体验和 VR 整合。 自 2022 年 2 月发布以来,Steam Deck 作为一款便携式掌机,受到了广大游戏爱好者的欢迎。它能够让玩家随时随地畅玩 Steam 游戏库,并提供 256GB LCD、512GB OLED 和 1TB OLED 多种型号供选择。 尽管 Steam Deck 能够让玩家随时随地玩 PC 游戏,但性能和电池续航之间始终存在平衡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将桌面 PC 的游戏串流到 Steam Deck 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存在严重的延迟问题。Valve 最近的一项专利显示,他们似乎正在研发一种能够支持低延迟、高保真无线传输的 Steam Deck 升级版。 IT之家注意到,根据 Reddit 论坛 r / gamingleaksandrumors 上用户 TareXmd 的爆料,Valve 提交了一项名为“分布式系统中的双重细节编码”的专利,该技术能够在主机和另一台设备之间实现低延迟、高保真图像传输。专利中特别提到了主机和头戴式设备或掌机之间的无线注视点传输和渲染。这意味着不仅 Steam Deck 的 PC 串流功能将得到提升,而且还可能支持 VR 功能。 此前,Valve 曾表示 Steam Deck 定制的 AMD APU 非常适合 VR 环境,并暗示 VR 是公司未来计划的一部分。考虑到 Valve 在 Valve Index VR 有线头显上的经验,这项专利也可能指向 Valve Index 头显的重大升级,使其成为一款独立设备。 低延迟和无线串流无疑会提升 Steam Deck 的体验,而这项技术应用于 Valve Index 头显升级的可能性也非常高。不过这项专利刚刚提交,玩家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实际应用。
赛睿为Apex Pro键盘更新beta版Rapid Tap,类似功能已激起社区争议
IT之家 8 月 13 日消息,赛睿当地时间本月 7 日宣布为旗下全系 Apex Pro 键盘推出 beta 版 Rapid Tap 功能固件更新。 Rapid Tap 即赛睿对 SOCD(IT之家注:同时相对方向输入,Simultaneous Opposing Cardinal Directions)功能的实现。SCOD 允许键盘在侦测到与前一输入相反的输入时抛弃此前输入、执行更晚的输入。 对应到 FPS 游戏操作中,SOCD 可帮助玩家实现更快速的急停(Strafe)、偷看(Peak)。 ▲ 赛睿 2023 款 Apex Pro TKL 键盘 雷蛇在 7 月 9 日为猎魂光蛛 V3 专业版键盘推出了类似的 Snap Tap 快速敲击功能,另一家外设企业 Wooting 也已发布了 SOCD 功能更新。 然而,SOCD 在《CS2》中实质上达成了与控制台 null-binds 绑定相同的效果,而 null-binds 在大多数《CS2》职业比赛中是被禁止的。换句话说使用 SOCD 的选手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否合规公平在玩家社区中激起了广泛争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CS2》职业选手在测试雷蛇 Snap Tap 功能后向外媒 HLTV 表示: 在普通键盘上,我永远无法每次都停得很好。而且游戏 / 键盘的响应会有延迟。 我(试用 Snap Tap)的第一感觉是急停更加一致,动作更加简洁,就像《CS:GO》中一样。你不会在急停时感觉到“脚滑”。当然,当你按下按键时,反应也是立竿见影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