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IDC:2024年Q2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7%,华为咬下苹果份额排名第一
IT之家 8 月 16 日消息,国际数据公司(IDC)今日发布了《2024 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季度跟踪报告》,IDC 数据显示,2024 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为 720 万台,同比增长 7.0%,其中消费市场同比增长 8.0%,商用市场同比下降 3.1%。 继上个季度重回增长之后,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再次迎来同比提升,正式开启新一轮换机和发展周期。 IT之家附 2024 年第二季度报告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厂商市场表现如下: 1、华为位列中国平板电脑市场份额第一,2024 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 46.9%。5 月上市的 MatePad 11.5S 作为外部供应紧缩后的首款新品一经上市便销售火爆,推动华为该季度消费市场出货量快速增长。商用市场华为继续保持领先,但过渡时期中高价位段产品暂时出现小幅缺口。 2、苹果位列第二,本季度新品上市铺货推动苹果市场份额环比回升并重回消费市场出货量第一。然而新一代 iPad Air 和 iPad Pro 系列产品较高的定价导致其难以撬动主流市场需求。在 618 大促期间,面对国产安卓品牌在功能和价格方面的激烈竞争,苹果在华市场份额同比仍在下滑。 3、小米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受线上促销拉动本季度出货量再创新高。4 月小米 Redmi 系列推出新品 Redmi Pad Pro 丰富产品线,通过大屏、性价比以及 IP 联名进一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选购。 4、荣耀位列第四,本季度在消费和商用市场均有产品更新。其中平板 9 Pro 主要面向消费市场,帮助荣耀丰富自身中高价位段产品布局。商用市场新品 Z7 相较于前两代产品在屏幕尺寸和性能上均有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中高端行业客户的需求。 5、联想市场份额位列第五,商用和消费市场均呈现双位数增长。得益于 618 大促期间小新 Pad 2024 在电商平台的亮眼表现,联想消费平板出货量进一步提升,且有效消化渠道库存为下半年市场布局奠定基础。 报告提到,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延续大屏化升级发展趋势。 一方面从传统的 10-11 英寸向 11-12 英寸的升级迭代持续推进; 另一方面,平板在性能和功能方面的提升促使其应用场景不断向学习办公等更为专业的场景拓展,随之而来的护眼与操作便捷性需求推动市场向更大尺寸升级,并不断吸引品牌厂商在此布局。 受新品带动,2024 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 12-14 英寸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其中 13-14 英寸尺寸段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582.2%。
岚图联手华为!全新梦想家亮相,乾崑智驾+鸿蒙座舱首次登上 MPV
今年 4 月,2024 岚图汽车春季技术沟通会正式举行。在沟通会上,岚图汽车发布了多项三电技术,包括新一代电机、动力电池、以及 5C 快充技术。与此同时,岚图还官宣将与华为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的新车型将于今年推出。就在昨晚,这一新车型终于迎来发布。 8 月 15 日晚,全新岚图梦想家首次公开亮相。全新岚图梦想家搭载了华为乾崑 ADS 3.0 智驾系统,配备包括 192 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内的 27 个智能感知硬件,能够全天候实时感知道路环境,号称拥有超 20 项主动安全功能。 岚图汽车 CEO 卢放在发布会中表示,岚图汽车在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携手各领域的优秀伙伴,与华为的「强强联合」,将加速 MPV 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岚图梦想家是一款问世于 2022 年 5 月的中大型 MPV,提供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配置,在安全、驾乘品质和三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当时市面上颇有竞争力的新能源 MPV。 其不足之处在于智能化水平与座舱娱乐配置,在新势力车企纷纷推出 MPV 产品后,岚图梦想家的销量下滑严重。2024 年 1-7 月,梦想家的累计销量为 20500 辆,同比下降 22.69%。 但这次,在华为为岚图梦想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表示,华为乾崑和新一代鸿蒙座舱的加入,将让更多 MPV 用户享受到智能科技带来的魅力。 如今的鸿蒙座舱,已经在鸿蒙 4 的加持下从单人单设备体验,升级到了多人多设备的协同体验,能够实现游戏、航拍的流转以及座舱内的多屏互联,多屏多音区的功能还能做到乘员间的互不干扰——对于一辆服务于多人出行的 MPV 来说,这自然是一项必要功能。 除了智能化的体验,华为还为岚图带来了更好的主动安全性能。 一直以来,「安全」都是岚图梦想家的一个重要卖点,2000MPa 超高强度笼式车身,配合七重正碰保护+五层追尾保护的「七+五」前后舱安全设计,大大加强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同时,高强度钢+铝合金占比达 79% 的车身用料,也让梦想家的整车扭转刚度提升到了传统豪华 MPV 的三倍以上。 乾崑 ADS 3.0 系统的引入,让全新梦想家的安全性能又上了一个台阶,全新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和独创的本能安全网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反应更快;全向防碰撞系统 CAS3.0 前向 AEB 刹停速度可达 120km/h,远超业界平均 60km/h 刹停速度;首发的路面自适应 AEB 功能,遇到雨雪湿滑路面能够提前预判、舒适刹停。 此外,全新岚图梦想家还将搭载遥控泊车、离车即走、代客泊车、泊车代驾等功能。城市与高速 NOA 方面,乾崑智驾 ADS 3.0 不依赖高精地图,进一步拓宽梦想家的智驾应用场景。 据悉,全新岚图梦想家有望于 8 月底或 9 月初开启预售,随着岚图与华为合作的深入,未来还将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车型,售价可能上探至 50 万元区间。
卢伟冰晒小米1S和小米2“旧机”合照,引发网友怀旧潮
8月16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不过对于小米来说极具意义,因为到今年的8月16日,小米手机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据CNMO观察,包括雷军和卢伟冰在内的一众小米高管都在微博上对此事进行了宣传,并感谢米粉朋友13年的支持与陪伴。此外,卢伟冰还晒出了两款小米“旧机”的合照,没想到网友一眼就认出是小米1(从细节看应该是小米1S)和小米2。 小米手机1由雷军在2011年8月16日发布。开售价格为1999元。该机采用4英寸TFT屏幕,机身有黑色、亮银色,支持多彩后壳。 搭载高通骁龙MSM8260双核处理器,后置800万像素单摄像头,内置1930毫安时电池。图中左侧的是小米手机1S,它和小米手机2一起亮相。 右侧的则是小米手机2,这款手机于2012年8月16日在北京发布。相比第一代,该机配置进行升级,采用4.3英寸342PPI触摸屏,正面为黑色,默认后盖白色,配置高通骁龙APQ8064处理器;后置800万像素摄像头,内置2000毫安时可拆卸电池。 看到卢伟冰晒出的手机,网友们纷纷怀旧起来: 小米1和小米2,我也有; 小米1是我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 小米2只剩下后盖还放在抽屉里; 我有小米1,出小米2的时候换了三星。后来又用了苹果和三星,再后来换了小米8,从小米8开始就没换过品牌了。 你的第一台小米手机哪款?
小米手机13周年生日!许斐回忆第一代发布会:人太多我都没挤进去
快科技8月16日消息,今天是小米手机13岁生日,在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第一款产品正式发布。 小米集团CMO许斐发文表示,13年前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会时,自己在798的会场外接待米粉,由于热度空前、完全超出了预期,人多到挤爆了会场。 最后许斐自己都没能进去会场,在场外和大家一起看的大屏幕直播。 其实当年小米1发布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将掀起整个国产手机行业的变革,直到今天国产手机行业已经领先全球。 尤其是当年发布会上震惊全场的1999元定价,一上来就给当时的手机市场扔了枚炸弹。 1999,也成了后续几代小米数字旗舰的经典定价。 许斐作为小米46号员工,甚至当年还贡献出一段金句广为流传:我们做手机就是为了不赚钱卖给大家呀”。 虽然经常被网友调侃,但其实小米也算是做到了这样。 当时国内的高端手机售价均在4000元以上,几乎被索尼、LG、iPhone、三星等科技巨头垄断,国产品牌多数是鱼龙混杂的山寨机。 小米手机以1999元的定价彻底改变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之后的红米手机又几乎终结了山寨机的命运。 而且小米至今依然坚持硬件不超5%毛利。 当然了,要说小米手机的生日,就不得不提雷军在2021年的年度演讲上,在小米手机10周年的的纪念节点,向所有小米1代用户退还了1999元红包,轰动一时。
广汽智驾自研新进展:Waymo技术骨干加入,X Lab无图NOA进入量产阶段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新智驾》获悉,广汽研究院近日引入了一名Waymo背景的技术人才,拟发力自动驾驶端到端的研发。 据了解,该技术人才此前在Waymo已任职超过5年时间,以院级专家的职称加入广汽研究院,归属于广汽研究院的智驾技术部,目前其正在搭建端到端团队。(关于该技术人才的背景及广汽端到端的进展,感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作者微信stj09twinkle交流) 同时,广汽研究院的另一智驾团队X Lab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自研成果。不久前,X Lab的无图纯视觉智驾方案已经跑通了Demo,拟对项目结题。 7月底,X Lab举办了一场面向广汽内部的无图NOA试驾会,共有两条试驾线路,分别是从广汽研究院到广汽集团,以及从广汽研究院到广州珠江新城,途径广州的繁忙城区路段。 据悉,在这两条线路上,X Lab的方案有着不错的接管率表现。接下来,X Lab的无图NOA方案将迈入量产阶段。 广汽智驾体系原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广汽研究院的智驾技术部承担量产以及部分自研工作,广汽研究院的X Lab则专攻纯视觉路线的自动驾驶全栈自研,另外广汽研究院与智驾方案供应商禾多科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禾多为智驾技术部的智驾量产与自研提供辅助。 广汽与禾多的深度合作自2021年6月开始,禾多曾3次获得广汽的融资。 禾多对于广汽智驾方案的贡献主要是在规控模块,感知模块先后交由商汤与轻舟智航负责,由商汤、禾多与广汽三方合作搭载三颗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方案已经量产。 今年2月,禾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广汽作为禾多最大的外部股东介入,欲推进禾多的重组。期间,广汽研究院内部曾流出将与禾多成立子公司,部分智驾技术部员工划转至子公司的传言。 有消息称,广汽给禾多开出的重组条件包括保留180人左右的研发骨干,以及获得所有股东的同意。不过,禾多与广汽的重组未能顺利推进。 8月7日,禾多在北京和广州召开了关于广汽重组事项的股东会,重组方案未得到所有禾多股东的支持。 8月12日,禾多开始解散大数据、研发等部门,核心研发leader已离职,员工被遣散。传闻中广汽与禾多成立子公司的计划也只得搁浅。 当下,广汽的智驾依然坚持自研与采购供应商方案“两条腿”走路,自研的技术路线包括无图NOA与端到端;合作的供应商则有博世、Maxieye、Momenta与华为,前两家主要负责广汽的低阶方案,Momenta则包揽了广汽大多数车型的高阶智驾方案,华为的ADS 3.0主要搭载在广汽传祺未来3款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 另外,智驾技术部也正在开发中阶的无激光雷达高速NOA方案,感知模块现由轻舟与商汤两家竞争。 虽已初见成效,但广汽在智驾自研上仍面临多重挑战。 过去,Momenta这类智驾算法供应商的成长历程已经说明了,从跑通Demo到实现量产的坎坷与艰辛,X Lab的无图NOA方案还有不少需要补课的地方。 自动驾驶端到端,则对车企的数据、算法与算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端到端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蔚小理三家都认为,端到端无法“跳跃式”发展,技术架构的迭代可以加速,但不能跳过,否则会跳过对很多技术的理解。 以广汽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智驾自研上的积累较薄弱,要跨越端到端这道技术门槛更为不易。
刚反超问界,零跑又立军令状:三年成为TOP5
作者|王磊 刘雅杰 编辑|秦章勇 价格战打了半年,是时候接受市场检验了,零跑最先发布2024半年报。 上半年营收 88.5亿元,同比增长52.2%,交付为86696辆,同比增长 94 .8%。 单看这两组数据,确实甩开其他新造车不少,无论是涨幅还是交付量,都是妥妥的第一梯队。更有意思的是,在上周销量榜单中,零跑还超越了问界,仅次于理想,成了名副其实的 “ 小理想”。 账面数据虽然不错,但从整体来看,仍能看到价格战的影响。 最明显的就是营收虽然大涨,但净亏损仍然和去年同期持平,亏损都在22万左右。毛利率有所好转,但也是从第一季的-1.4%提升到二季度的1.1%。 不过零跑汽车对接下来的下半年很有信心,计划 2024年销量为25-30万,毛利率达到5%-10%。 谁给了零跑这么大信心? 01 营收大涨亏损持平 先看零跑这半年来的基本面。 今年上半年,零跑营业收入为8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2.2%,营收大涨得益于不断拔高的销量,今年上半年,零跑累计交付了新车 86696台,同比增长94.8%,交付量创半年度历史新高,位居理想、问界、极氪、蔚来之后。 爬升的趋势还在持续,7月份,零跑月交付突破2万辆,一举超过极氪和蔚来,来到新势力阵营中的第三,仅次于理想和问界。 规模效应下,上半年零跑毛利收入为1亿元,毛利率为 1.1%,而去年同期为-5.9%,这也是零跑汽车毛利率 二次转正了。 不过零跑上半年的转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第二季度的表现。 零跑第二季度的营收达到了53.59亿元,同比增加22.6%,环比增加了53.7%;相比第一季度仅为-1.4%的毛利率, 二季度的毛利率大幅提高到了2.8%,这才将上半年的毛利拉升至1.1%。 即便第二季度毛利有大幅提升,但还是低于市场的预期,此前市场预期零跑今年二季度的毛利率为5.5%。 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亏损为22.12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2.76亿有所收窄,但并不明显,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0.16亿元,2023 年同期为19.37亿元。 对于报告期内毛利大幅提升但亏损没有明显收窄的原因,零跑汽车也给出了答案,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新旧车型的切换。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了12.21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了48.4%。 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解释称,公司上半年毛利同比增加了4.4亿元,但研发费用提高了近一半,同比多消耗近4亿元,出现相互抵消。 具体来看,研发费用包含了未来新车型开发,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开发投入,而且零跑也不甘落后搞起了“ 端到端大模型”,用于智驾和应用的开发。 根据零跑披露的时间表,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推出更高阶的智驾以及进一步的功能优化,包括开放道路点对点通勤能力,以及停车场记忆泊车等,并计划 在2025年内,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城市智驾功能(CNAP)。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还招了不少人,特别是研发型人才。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零跑共有10844名全职员工,其中制造职能的雇员占比47.2%,研发职能雇员为3823人,占比为35.3%,去年年底研发人数才2929人,半年的时间就扩招了近一千的研发人员。 增收不增利的另外一方面,是第一季度末大打价格战的后遗症,从而拖累了整个上半年的表现。 依靠“性价比”行走江湖的零跑,由于车型定位主要定价在 10-20 万元车型中,该价格端定价权还是被比亚迪主导,零跑定价策略上只能采取跟随战略。 今年2月,比亚迪推出 “荣耀版” 车型,价格带高度重合的零跑不得不跟进降价。 3 月初,零跑推出2024款车型,定价全部下调,其中C01降价幅度达1.3-5万元,T03降价幅度达1-2万,而且对2023款车型也采取了限时优惠,降价1.5万-3.2万元。 零跑终端的让利,影响了单车的利润,根据财报,一季度零跑的单车成本为10.6万元,环比上涨了1.7万元,成为一季度毛利率再次转负的主因。 而且24款车型在3月上市,也就是说降价的影响在一季度只体现了一部分,而且新车型 C10也在第二季度完成了产量爬坡,降价的影响在第二季度已经全部体现。 今年二季度,零跑汽车的单车售价环比下降了0.4万元。较低价的C10纯电版本占比上升,以及2024款车型降价的影响在二季度全部体现,导致其单车价格的下滑。 02 目标三年成为TOP5 和蔚小理相比,零跑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从实际销量来看,这个黑马的势头确实很猛。 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目标是 明年成为中国市场中所有汽车品牌的前八,后年进入前六,在第三年成为市场前五,而企业实现整体盈利的时间希望是在2025年。 三年成为市场前五,达成目标并不容易。目前市场如此内卷,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都在抢夺最后的份额,谁也不知道谁能活到最后。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在电话会上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加大智驾领域的人力、算力及设备的投入。在他看来,未来三年是零跑汽车发展的关键期,包括能否成为市场前五,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很好地生存。 “在中国市场,每一个车企都必须抓住未来三年的时间。”朱江明认为,三年以后可能就很少有纯燃油车, 只会有纯电、增程和插混。 而对于市场份额,朱江明有自己的判断,从零跑的角度来看, 量比毛利率、毛利润更重要。没有规模,将来连竞争的资本都没有。“当然也不能亏着卖,必须有一定的毛利率、毛利润。零跑今年争取平均毛利率达到5%,甚至更好一点,明年是往10%的方向去走,最终达到15%。” 目前零跑主力车型为 C10、 C11及 C16,贡献了超过70%的销量,其中今年6月才上市的C16,上市首月累计大定突破一万台。 而且和其他新造车相比,零跑最大的差异化竞争力,在于和 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 今年的5月14日,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正式成立合资公司 零跑国际,其中零跑汽车占股49%。 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零跑汽车的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0台C10和T03通过海路陆续被运往欧洲,并针对欧洲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出更多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今年年底前,零跑国际将在欧洲拓展200家以上销售网点,并于2026年将销售网络拓展至500家。今年第四季度,零跑国际还将进军亚太、中东、非洲及南美洲市场。 借助Stellantis集团的销售渠道优势,零跑不用费太大力就能让自己的车跑向全球。 据零跑预计,2025年将出口汽车 6-10万台,并且明年,零跑还将发布B系列车型,销量估计会进一步提升。 如今新能源转型已经过半,留给车企的时间并不多,有Stellantis集团助力,零跑的优势也将会放大,至于能不能在三年内成为TOP5,就看接下来市场买不买单了。
大众汽车整合纯电车研发,欲在安徽打造“东方狼堡”
文 |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杨轩 总部在德国狼堡的大众汽车,正在中国安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36氪获悉,在近期的调整中,大众汽车已经将中国的纯电车的研发集中至位于安徽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VCTC)。伴随着这场调整,有大量人员将转移至安徽的VCTC、或调动至其他业务,北京研发中心则保留了一些混动项目开发。 而大众汽车在华成立的三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将同时承接由VCTC开发新车的生产与销售工作。 具体来看,未来大众在华的纯电汽车将集中在两个纯电平台打造。 首先是MEB平台,为大众汽车为全球车型打造的通用型纯电平台,基于MEB平台打造的新车会在全球发售,安徽的VCTC将负责MEB平台新车在中国的适配化开发; CMP则是大众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专用平台,VCTC将主导该平台新车研发 。而这两个平台,都将应用由VCTC、CARIAD及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 有内部人员向36氪形容VCTC的角色,“就是把大众的研发,向东迁移了7000公里”,“VCTC将成为东方狼堡”。承担重任的VCTC,目前员工规模在2000人左右,2024年的目标是招满3000人。 这一举措,被视为大众汽车在华新能源业务提速的重要标志。 大众架构调整示意图 在VCTC成立之前,大众汽车旗下纯电车型都由德国总部设计开发,位于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将根据自身定位及对市场的理解,对原型车做更适合中国市场的配套研发工作,然后分别将新车推向市场。 然而,两家合资公司纯电业务的进展并不顺利。 2024上半年,上汽大众卖出的纯电车占其总销量比例仅为11.9%;一汽大众财报虽未公布纯电汽车具体销量,但从公开数据看,它旗下ID系列三款纯电车型该期间销售总和仅为2.6万辆,对比其79.8万辆的总汽车销量,纯电车占比只会更低。 多位大众人士向36氪汽车表示,纯电汽车在两家合资公司的销量占比太少,且毛利率不如燃油车高,“南北两汽认为纯电车难卖且不赚钱,跟进意愿不够坚定”。但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车型,而目前,大众在华纯电车型仅11款。 在原有研发模式下,大众想在中国推出新车,必须通过合资公司进行本土化落地。但合资公司对纯电业务的意愿降低,大众电动化战略推进难度正在加大。中国新能源市场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速,大众汽车不得不展开变革。 本轮调整的核心,便是集中力量、产研一体,将中国区纯电车研发进一步整合至VCTC 。不夸张地说,VCTC决定着未来大众纯电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命运。 一方面,VCTC要帮助大众在华电动化提速。除中国专属CMP平台外,未来大众全球化纯电平台MEB的新车本土化落地也将由VCTC主导,产品研发周期将缩短30%,这将直接提升大众新车的上市速度。 另一方面,VCTC将通过底层技术架构,实现长远的成本效益,其与CARIAD及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便是核心之一。新架构优化了车内电控结构,帮助减少30%控制器。同时,基于CMP平台开发的新车,大众还将和小鹏联合采购,这都将直接降低整车的制造成本。 在同样关键的生产环节,早在2020年,大众集团便完成了合资公司江淮大众的股权增持,并将其改名为大众安徽。调整后,大众安徽被定位为集团在中国第一家专注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公司。 此后,VCTC主导研发的新车,便将由大众安徽负责主要生产。新产研模式下,大众纯电新车的生产成本将得到40%的优化。 但大象掉头并非易事,有大众人士告诉36氪汽车,虽然VCTC直接与德国总部研发对接,开发进度一定会加速,“但德国狼堡与中国安徽两个研发中心构成极其相似,想找到合适的运转机制,对德国人来说,还需要一些时间。”VCTC的起步,仍有困难需要克服。 在大众汽车的规划中,2026年将推出由VCTC主导、基于与小鹏汽车合作的CMP平台打造的首款新车,这款新车将从大众安徽新设立的直营销售体系推向市场。 然而,直营体系并非纯电汽车销量的直接解药,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优势集中于技术与成本,新车销量能否达到预期,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与服务才是大众汽车面临的更大考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